鐵西工業博物館觀後感
1. 成都SM廣場旁邊的工業博物館600字觀後感
參觀成都工業文明博物館
成都列五中學
初一(11)班
周星宇
今天,秋高氣爽。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騎自行車到東郊成都工業文明博物館參觀。
一到博物館,我們就看見一個藍色的超大螺絲刀,大約有兩層數高。它的右邊有一個黃色的大榔頭,足有七、八米長,斜放在地上。榔頭的右邊有一個紅色的扳手,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這三件工具排成一排,是工業社會的標志。
在大門旁邊停著當時最高級的交通工具--火車。看著火車上的斑斑銹跡,從車窗上掉下的玻璃渣,我彷彿看到了歲月的痕跡。爬上火車頭,我似乎聽到了汽笛的長鳴。
一走進博物館,我就看到了一個大型的發動機,它的構造非常復雜。爸爸說應該是拖拉機的發動機,也可能是坦克的發動機,我說,怪不得它這么大。來到「勞模之家」,我看到了不少與現在不同的東西:大大的收音機和厚厚的座鍾放在桌子上,一輛老式自行車停在牆邊,還有一台我從來沒有見過的縫紉機。「勞模之家」雖然簡陋,但是很整潔。我又來到了車間,裝著像車間主任一樣,檢查工作人的工作。
走出博物館,我捧著爸爸的筆記本電腦,坐在門口的鐵榔頭下打游戲,一邊玩一邊想:電腦與博物館里的機器相比,顯得那麼小,然而它能完成的工作卻大大超過了那些鐵鋼鑄成的寵然大物。
2. 日記參觀中國工業博
看到遼寧電視新聞,位於沈陽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開館了。最近,到沈陽辦事,就專門跑去參觀,收獲很大,感觸很深。該館是對現有的沈陽鐵西鑄造博物館進行改造、擴建而成。設計以記載歷史、新舊結合、傳承文明、獨具特色為重點,目前已從全國22個省市徵集文物1.6萬件。博物館一期已開放通史館、鑄造館、機床館和鐵西10年成果展等4個展館,將來擬設置26個主題展館。進入展館大廳,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銅質浮雕,場面宏大,氣勢不凡,以生產為背景,以工人群體為雕像,朝氣蓬勃,栩栩如生;在去往通史館過廳的牆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工人組照。該館要為工人立傳,向全社會徵集知名工人照片和簡歷,有被譽為「雷鋒傳人」郭明義照片6張。經過篩選,將有2000張照片在博物館展出。走進展館,看著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摸著一台台歷經滄桑的老機床,望著一座座讓鐵水凝變的爐具,聽著講解員介紹鐵西工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怎能不讓人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看到創業的壯麗詩篇。 中國工業化自19世紀洋務運動起步,但從晚清到民國的百餘年間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官僚資本的統治中國民族工業始終處於徘徊階段。新中國成立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的創業詩篇。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經濟「一窮二白」,工業生產極端落後,經過三年恢復,中國工業化踏上了新的征程。「一五」時期優先實施的156個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此後,雖然出現「大躍進」的嚴重失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壞,但在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下,仍然建立起一個獨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國工業化進程步入初級階段。隨著對外開放腳步的加快,加速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從深圳特區設立到全國各地開放,使「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激發工業增長活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開放型經濟基本形成。從票證退出歷史到汽車駛進家庭,人們的生活方式悄然改變;從家電升級換代到網路覆蓋各地,科技型高新企業成為時尚。中國工業化以其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而又在人民的期盼中不斷發展,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令世人矚目。
看到創造的輝煌成就。在展覽館,我看到了該館鎮館之寶,一枚與懸掛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一樣大的國徽,它直徑2米,用特殊金屬材料鑄成,庄嚴神聖,閃閃發光。當年,沈陽第一機床廠接到鑄造國徽的任務,經過全廠員工的艱苦努力,於1950年10月陸續鑄造出67枚國徽懸掛在國家政府部門和重要機關。其中,最大的一枚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歷經60餘年風雨滄桑,依然神采奕奕。我還看到建國後我國工業創造的代表性輝煌成就:1953年10月27日,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生產出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1954年7月,新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飛機製造廠研製並首次試飛成功;1956年7月,長春第一汽車廠生產的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1959年9月26日發現大慶油田,我國甩掉「貧油國」的帽子;1960年4月,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造設備、自己安裝的新安江水電站開始發電;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廠成功建成國內第一台12000噸水壓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成功發射並回收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得以實現;看到海爾的電冰箱、洗衣機走進外國家庭,聯想的計算機銷往世界各地……。太多的第一次創造、中國製造,讓國人揚眉吐氣,倍受鼓舞,讓世人矚目,中國正在崛起東方。
看到創新的無窮力量。從18世紀後期蒸汽機出現肇始,一場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業生產的革命浪潮席捲世界各地,掀起了人類發展的新紀元。隨著電氣時代的跟進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提升了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和水平。自從電來到人間,照亮人類生產生活的新時代。貝爾的電話,縮短了人類相互交流的時空;愛迪生的電燈,終結人類無燈熬油的歷史;萊特兄弟的飛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本茨的汽車,翻開了人類交通運輸的新頁。尤其是電氣技術在軍工企業中的廣泛應用,奏響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即信息革命的序曲。20世紀中期,電子計算機的問世引發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一個以知識經濟為標志的時代向我們走來。信息技術的滲透,大幅提升了各個領域生產效率,使人類知識的積累升華為生產力的釋放;網路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把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連成為一體,世界縮小,地球成村,人類生活隨之而變。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持續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我們偉大祖國振興發展的未來,更加需要持續的創新精神,依靠創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創新有無窮的力量,將不斷推動著人類進步和發展。
未來蘊涵著機遇,明天充滿挑戰。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積聚了豐厚的工業文明和發展潛力。我們期盼中國工業未來創造更多輝煌。
3. 求一份沈陽鐵西鑄造博物館觀後感,要求2000-3000字
今日參觀的是中國工業博物館,講解員給我們介紹相關信息,中國工業博物館是對現有的沈陽鐵西鑄造博物館進行改造、擴建而成, 其中有工業博物館現建有機床館、鑄造館、通史館,博物館總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中國工業博物館目前徵集的文物來自上海、北京、內蒙古等20多個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0件,館藏文物器件繁多。中國工業博物館中收藏文物年代從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紀30年代初的鐵西規劃地圖、1900年的中東鐵路鋼軌、西周青銅盔、春秋時期盔甲、殷商時期銅鏡都為如今的館藏。 講解員還給我們講解博物館相關背景。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鐵西區取得了令國人矚目的成就,2007年國家授予「鐵西老工業基地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稱號、2008年被列為18個「中國改革開放30年典型地區」之一、2009年被命名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並將《沈陽鐵西裝備製造業聚集區產業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被命名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據此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親臨鐵西視察指導工作時指出,鐵西區在引領我國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在傳承工業文明、弘揚工業文化方面做出貢獻。原省委書記聞世震同志也明確提議在鐵西建設「中國工業博物館」 ,這就是博物館構想的前提。
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還給我們介紹相應意義。一、眾所周知,鐵西區曾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並有「中國重型工業的搖籃」之稱,見證了百年中國工業的變遷。在此基礎上籌建中國工業博物館,對於研究中國工業發展史、保護保存近代工業歷史文物資料,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價值。目前全國尚無此類博物館,鐵西區將填補國內空白。 二、鐵西區承建項目的優勢。(1)歷史優勢。鐵西區工業歷史悠久,從1905年首家使用現代化機器企業誕生開始,經歷了日本殖民工業、國民黨時期工業和新中國工業等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鐵西曾生產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台水壓機等幾百個中國工業史上「第一」的新產品,被稱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鐵西區因工業而誕生,為工業生長,也將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2)人文優勢。工業是鐵西歷史的主脈,工業文化是鐵西的靈魂。鐵西工業文化源遠流長,滄桑厚重,對於幾十萬產業工人和鐵西人來說,無私奉獻、積極進取的「勞模精神」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代鐵西人文情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鐵西建設經濟強區,構建和諧新區,走向未來的不竭動力。 (3)地緣優勢。近年來,鐵西生態宜居環境迅速提高,2008年榮獲目前全國唯一的聯合國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區示範獎」,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建國60年60大地標」之一,鐵西作為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業走廊開發的重要區域,還將面臨籌辦「十二運」等多重機遇,區位優勢盡顯無余。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見識了博物館的展物含有的多項「工業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徑的鑄管(直徑2.2米)、最大的超高壓斷路器殼體(鋁合金鑄件、重2噸)、最大的立車橫梁鑄件(重115噸)、最薄的鑄件(厚0.38毫米)。中國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壓管的樣管、第一台萬能鑽床、第一台八軸立式機床、第一台精密絲杠機床、第一台五軸聯動機床。 參觀通史館過程中,我們了解了世界工業的發展歷史和中國工業的發展歷史。相應展出的是各國工業工藝品,如大炮,鐵軌,輪船,汽車等模型。而且還與當時中國的起步工業形成相應對比,給我們真實呈現當時落後的工業歷史。在此館中還展示當時積極名族工業英雄,以及他們所作出的貢獻。其中包括洋務運動的一些代表,奕,張之洞,李鴻章等,還有民族企業家張謇,劉鴻生,榮敬生等。然後就是建國後中國新工業的崛起,掀開中國工業輝煌的序幕。集中展示了當時艱苦條件下中國一系列工業的相應發展。中國開始了自己全新的鐵路,火車,軍工業,機床等各方面的發展。其次參觀的是機床館,該館中收藏新中國生產及使用過的當時比較先進的機床系列。其中包括車床,磨床,銑床,已經初期的老式自動化的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機床,慢慢參觀的就是現代先進的全自動化機床,還展示了現代機床加工的一些工藝品。給我們驚訝贊嘆的同時也給我們更多的全新知識的概念。參觀的第三個是鑄造館,該館依然保留當時鑄造車間的老式模樣。全新給我們展現當時加工車間的工作流程和相關設備。了解了當時的條件艱苦下,老一輩們依然克服艱難為中國的工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鑄造館依次展覽了當時鑄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鑄管,還有各種鑄造工藝品等。
參觀完三個展館,我們也就結束了我們參觀之旅。此次參觀的過程中,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點滴感觸。從了解工業背景到工業成就,歷史的痕跡記錄在博物館中。我們了解到當時落後歷史背景,那些先輩們奮起為中國的工業輝煌而拼搏。那一件件陳舊古老的器件,當年曾經被使用的機床似乎在講述著他們的崢嶸歲月,銹跡的斑駁也掩蓋不住當年的輝煌。靜靜躺著的舊物,相繼講述著我們近代歷史的屈辱,講述著我們工業的發端和發展的歷程。我們的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這段艱辛歷程,深深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國家要強盛,在國際社會更有影響力,離不開國家的工業發展。工業發展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整體水平,這離不開每一代人的艱苦奮斗,離不開我們民族工業的創新發展。看著過去機器與現代機器的對比,看著歷史和現在的對比,看著中國和世界的對比,這一切告訴著我們的工業同樣可以輝煌,同樣可以讓國人驕傲。背後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們都不能忘記,這同樣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積極進取,把握時代潮流,緊跟世界腳步,運用智慧不斷創新,為現代創新工業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當代大學生同樣需要跟上時代腳步,腳踏實地把我們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學好,學牢。不斷學習先進理念知識,樹立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信念,擺正學習態度,為中國現代工業的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4. 沈陽東陵公園和沈陽工業博物館觀後感300字
【沈陽植物園】 遼寧沈陽東陵 AAAAA級景區 【棋盤山】 遼寧沈陽東陵 國家森林公園、 AAAA級景區 【沈陽故宮】 遼寧沈陽瀋河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AAAA級景區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遼寧沈陽大東 AAAA級景區 【沈陽綠島】 遼寧。【沈陽植物園】 遼寧沈陽東陵 AAAAA級景區 【棋盤山】 遼寧沈陽東陵 國家森林公園、 AAAA級景區 【沈陽故宮】 遼寧沈陽瀋河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AAAA級景區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遼寧沈陽大東 AAAA級景區 【沈陽綠島】 遼寧。
5. 沈陽鐵西工業博物館導游詞
中國工業博物館坐落於國家六大區域中心城市,東北第一大城市---沈陽。沈陽有著「共和國長子專」和「東方魯屬爾」的美譽,是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工業中心城市。
中國工業博物館(一期)位於沈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與北一西路交匯處,於201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開館。現建有機床館、鑄造館、通史館、鐵西新區十年館。博物館總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
中國工業博物館目前徵集的文物來自上海、北京、內蒙古等20多個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0件。
6. 沈陽東陵工業博物館的觀後感
東陵公園位於沈陽市市區東北部丘陵地帶,是佔地540萬平方米的東陵風景區的中。1629年清太回祖努爾哈赤答和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福陵建成。1929年代奉天省政府將福陵開辟成公園,因其位於市區的東部而得名。
福陵是沈陽著名的古跡之一,具有我國古典建築的傳統和滿族風格。園內古樹參天,綠草如茵。道路兩旁立著成排的華表、駱駝、獅子、馬、虎等石雕。登上一百零八磴台階,迎面便是方城,它是陵園的主體建築,樓台殿閣錯落有致,金色的琉璃瓦在綠樹掩映下熠熠生輝。方城的後面是月牙形的寶城,寶城的正中是突出的寶頂,下面就是埋葬努爾哈赤和葉赫那拉氏的地宮。
東陵依山傍水,氣勢雄偉,古樸典雅,令人流連忘返。
7. 中國沈陽工業博物館觀後感一年級
今日參觀的是中國工業博物館,講解員給我們介紹相關信息,中國工業博物館是對現有的沈陽鐵西鑄造博物館進行改造、擴建而成, 其中有工業博物館現建有機床館、鑄造館、通史館,博物館總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中國工業博物館目前徵集的文物來自上海、北京、內蒙古等20多個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0件,館藏文物器件繁多。中國工業博物館中收藏文物年代從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紀30年代初的鐵西規劃地圖、1900年的中東鐵路鋼軌、西周青銅盔、春秋時期盔甲、殷商時期銅鏡都為如今的館藏。 講解員還給我們講解博物館相關背景。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鐵西區取得了令國人矚目的成就,2007年國家授予「鐵西老工業基地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稱號、2008年被列為18個「中國改革開放30年典型地區」之一、2009年被命名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並將《沈陽鐵西裝備製造業聚集區產業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被命名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據此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親臨鐵西視察指導工作時指出,鐵西區在引領我國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在傳承工業文明、弘揚工業文化方面做出貢獻。原省委書記聞世震同志也明確提議在鐵西建設「中國工業博物館」 ,這就是博物館構想的前提。
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還給我們介紹相應意義。一、眾所周知,鐵西區曾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並有「中國重型工業的搖籃」之稱,見證了百年中國工業的變遷。在此基礎上籌建中國工業博物館,對於研究中國工業發展史、保護保存近代工業歷史文物資料,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價值。目前全國尚無此類博物館,鐵西區將填補國內空白。 二、鐵西區承建項目的優勢。(1)歷史優勢。鐵西區工業歷史悠久,從1905年首家使用現代化機器企業誕生開始,經歷了日本殖民工業、國民黨時期工業和新中國工業等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鐵西曾生產新中國第一枚國徽、第一台水壓機等幾百個中國工業史上「第一」的新產品,被稱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鐵西區因工業而誕生,為工業生長,也將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2)人文優勢。工業是鐵西歷史的主脈,工業文化是鐵西的靈魂。鐵西工業文化源遠流長,滄桑厚重,對於幾十萬產業工人和鐵西人來說,無私奉獻、積極進取的「勞模精神」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代鐵西人文情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鐵西建設經濟強區,構建和諧新區,走向未來的不竭動力。 (3)地緣優勢。近年來,鐵西生態宜居環境迅速提高,2008年榮獲目前全國唯一的聯合國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區示範獎」,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建國60年60大地標」之一,鐵西作為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業走廊開發的重要區域,還將面臨籌辦「十二運」等多重機遇,區位優勢盡顯無余。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見識了博物館的展物含有的多項「工業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徑的鑄管(直徑2.2米)、最大的超高壓斷路器殼體(鋁合金鑄件、重2噸)、最大的立車橫梁鑄件(重115噸)、最薄的鑄件(厚0.38毫米)。中國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壓管的樣管、第一台萬能鑽床、第一台八軸立式機床、第一台精密絲杠機床、第一台五軸聯動機床。 參觀通史館過程中,我們了解了世界工業的發展歷史和中國工業的發展歷史。相應展出的是各國工業工藝品,如大炮,鐵軌,輪船,汽車等模型。而且還與當時中國的起步工業形成相應對比,給我們真實呈現當時落後的工業歷史。在此館中還展示當時積極名族工業英雄,以及他們所作出的貢獻。其中包括洋務運動的一些代表,奕,張之洞,李鴻章等,還有民族企業家張謇,劉鴻生,榮敬生等。然後就是建國後中國新工業的崛起,掀開中國工業輝煌的序幕。集中展示了當時艱苦條件下中國一系列工業的相應發展。中國開始了自己全新的鐵路,火車,軍工業,機床等各方面的發展。其次參觀的是機床館,該館中收藏新中國生產及使用過的當時比較先進的機床系列。其中包括車床,磨床,銑床,已經初期的老式自動化的
機床,慢慢參觀的就是現代先進的全自動化機床,還展示了現代機床加工的一些工藝品。給我們驚訝贊嘆的同時也給我們更多的全新知識的概念。參觀的第三個是鑄造館,該館依然保留當時鑄造車間的老式模樣。全新給我們展現當時加工車間的工作流程和相關設備。了解了當時的條件艱苦下,老一輩們依然克服艱難為中國的工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鑄造館依次展覽了當時鑄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鑄管,還有各種鑄造工藝品等。
參觀完三個展館,我們也就結束了我們參觀之旅。此次參觀的過程中,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點滴感觸。從了解工業背景到工業成就,歷史的痕跡記錄在博物館中。我們了解到當時落後歷史背景,那些先輩們奮起為中國的工業輝煌而拼搏。那一件件陳舊古老的器件,當年曾經被使用的機床似乎在講述著他們的崢嶸歲月,銹跡的斑駁也掩蓋不住當年的輝煌。靜靜躺著的舊物,相繼講述著我們近代歷史的屈辱,講述著我們工業的發端和發展的歷程。我們的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這段艱辛歷程,深深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國家要強盛,在國際社會更有影響力,離不開國家的工業發展。工業發展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整體水平,這離不開每一代人的艱苦奮斗,離不開我們民族工業的創新發展。看著過去機器與現代機器的對比,看著歷史和現在的對比,看著中國和世界的對比,這一切告訴著我們的工業同樣可以輝煌,同樣可以讓國人驕傲。背後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們都不能忘記,這同樣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積極進取,把握時代潮流,緊跟世界腳步,運用智慧不斷創新,為現代創新工業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當代大學生同樣需要跟上時代腳步,腳踏實地把我們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學好,學牢。不斷學習先進理念知識,樹立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信念,擺正學習態度,為中國現代工業的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8. 參觀柳州市工業博物館觀後感400字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參觀柳州工業博物館。
在一樓,我們看到了過去內的柳州,並容拍到了古老的城門,還了解到以前是怎麼製造出糖來的,我們還看到了活字印刷呢!
柳州工業博物館內不僅有歷史悠久的古物,還有不少現代的工業產品。我們上二樓繼續參觀,一上樓就看到了一輛寶駿630和一輛被解剖的景逸汽車,還有衛星、火箭、機槍、火箭筒,還看到了北京西站的員工模型與圖畫……
我與表姐徵得大人的同意後,獨自上了三樓。在三樓,我們轉了一圈,發現了「神5」,我們立即想到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的情景,我把在科技領域上具有歷史重大意義的「神5」號拍了下來。
在大人們的帶領下,我們走進3號展廳,看見許許多多的汽車零件,看來,柳州被稱為「汽車城 」果然名不虛傳。
工業博物館記錄了我們柳州工業發展的歷史,這些展覽體現了柳州人民的智慧。
9. 參觀工業博物館有感
今天老師帶我們參觀了博物館,博物館里有原始瓷樂器、良諸玉器、龍潭港遺址、青銅文化等一些古代文物。給我印象最深的,又最感興趣的是良諸玉器。經查資料獲悉:
1936年7月,西湖博物館(今浙江省博物館的前身)地質部的繪圖員施昕更回故鄉良渚,在一個枯竭的池塘底撿到不少石器,同時在地表發現各處散布的印紋陶片和陶鼎足,引起了他的注意。因為在此之前,在古盪曾發掘一處新石器晚期遺址,出土不少遺物,其中有一種長方有孔石斧,施昕更覺得似曾相識,過去在老家良諸一帶屢有見到,只是沒有留心。而這一次的收獲,則鼓起了他的信心。
到了12月,施昕更再赴良渚,「終日躑躅於田野阡陌之間,不以為苦」。終於在棋盤墳一個乾涸的池底,發現幾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回杭州後,找來一些考古書籍查閱,覺得這種黑陶與石器伴出,和已發掘的山東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出土遺物頗為相似,可能也是一種江南遠古的文化遺存。於是呈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同意,對良渚進行小規模拭掘。
試掘於1937年3月至6月進行,共進行了三次,收獲很大。除了發現更多的石器、黑陶之外,玉器也偶有所獲(只是當時沒有意識到玉器也是良渚文化的內涵,而只是它歸入「周漢之器」),但工作未及展開,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西湖博物館也隨當局輾轉浙南,顛沛流離。盡管條件惡劣,施昕更還是抱著極強烈的民族感情和工作熱心,將發掘收獲整理成報告,即《良諸—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於戰火連綿的1938年出版。在卷首語中,施昕更有這樣一段話:「中國絕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得了的,歷史明明告訴我們,正因為有淵源悠久、博大堅強的文化,所以我們生存在這艱巨偉大的時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來保存我們固有的文化,不使毀損毫釐,才可使每一個人都有了一個堅定不拔的信心!」這段話今天讀來仍令人怦然心動。
解放以後,良渚遺址屢經發掘,出土豐富的遺跡遺物,充分證明它是江南地區史前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尤其是80年代以後反山、瑤山等大型玉禮器墓葬的發現,更使人對良渚文化的內涵有了深刻的認識,有人甚至提出了中華文化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一說。但要追根溯源,一切都還是自施昕更發現池塘底下的石器發韌伊始。在中國考古史上,施昕更對良渚的調查與試掘,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
還比較引人注目的還有銅鍾,我知道:早在原始社會,作為禮器的鍾就出現了。當時的鍾或以木製,或以竹製,或以陶制,是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製作的鍾。
鍾的節奏感強,它能表達人們的歡樂喜悅,又可以在生產勞動中協調人們的勞動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齊優美、在練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軍威,因而在勞動生產中最需要這種樂器。《詩經》中有不少詩篇都記載了鍾的演奏。如:《關睢》:「窈窕淑女,鍾鼓樂之。」《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階、音律的認識日漸完美,作為樂器的銅鍾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緻,鍾的家族逐漸發展出鐃、鉦、鎛、鐸、鈴等種類,它們的傑出代表的將若干個不同振動頻率的扁鍾組合在一起的編鍾。
鍾和鼎一樣,也是統治階級王權的象徵,「鍾鳴鼎食」就是權勢地位的標志。懸掛編鍾,有嚴格的禮樂制度規定:天子宮懸(四面懸鍾)、諸侯軒懸(三面懸鍾)卿大夫判懸(兩面懸鍾)、士特懸(一面懸鍾)。封建統治者鑄造巨型銅鍾象徵王權,這種鍾也叫「朝鍾」,「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
鍾也是人們心目中崇高。公正、賢明的華夏文明的象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黃鍾毀棄,瓦釜雷鳴」的著名詩句,就是這和象徵的反映。
銅鍾發音宏亮而悠揚,自佛教傳入中國始,銅鍾就逐漸成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鍾。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寫道:「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手+耳 打動之意)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剎寶寺皆有鍾。當暮靄漸合,寺院廟堂鍾聲回盪,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
自唐代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鍾、佛鍾、道鍾、樂鍾,並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利用神權和政權的結合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鍾,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歷代所鑄的鍾里,間或有鐵鑄的,但絕大多數還是銅鑄的鍾。
古代鑄鍾,除了雕鑄一些圖案,還有文字,或吉祥用語,或紀時記事。因此,古銅鍾不僅在文字發展史上,更在古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學、經濟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史料。
中國是鍾的故鄉,流傳於世、難以盡數的古銅鍾作為中國銅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優美、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側面,對研究中國的斷代史、禮樂制度、思想史、音樂史等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並且由於薈萃了我國古代工藝技術之精華,代表了當時的鑄造、聲學、樂律學、力學等高超技術水平,更是研究我國傳統科技的寶貴實物。
今天參觀了這些古代的文物,既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又為我們的國家有那麼多的古代文化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