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觀後感
Ⅰ 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
[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
對於一個詩詞的愛好者來說,能填出詞、作出詩無疑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我始終認為,在一定范圍的基礎上,某些束縛是可以拋開的。一輛火車發明出來之後,自第一輛到現在的火車,形貌已經大不一樣;飛機如今也已經有了隱形的。所以我認為,詩詞,也可以改變舊體的模式。詩詞再怎麼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幾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時隔幾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個蘇東坡,也絕不會有第二個柳永。事實上,發展的定律是不進則退,經過千年的引證,詩詞也是這樣發展過來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會比漢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內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國人,卻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在文化的前進之中,倒退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過這樣的傻事。遺憾的是,這種事情,依然還在發生。就我個人愚見,如果有人用舊體寫出一部足可與《三國演義》抗衡的小說出來,我也不會承認這部書的價值與輝煌。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幾百年之後再重復一遍,還在那洋洋得意,我實在覺的那是很可恥的。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在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及中華詩詞學會濟陽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這是從語言發展現狀出發,獲得最大詩詞效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必要措施。《中華詩詞》雜志去年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准備經過認真研究,綜合為一種試行簡表。」我不知道這個消息會令多少人咬牙切齒,但無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前後差不多等了一百幾十年,才有新韻的概念出來,我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但有這個概念總比沒有好。其實也有人大嘆生不逢時,因為許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縱橫無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認可,拋卻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韻體,依舊為人稱道。但是如果你是現代人,你也這樣的話,就會被批判為不懂裝懂,會為人不屑。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點滑頭的話,你當會說:「屁,老子寫的是雜詩。」可是,大多數人卻會選擇沉默,然後退避。沉默,退避,這是普遍的現象。
牧狼人先生曾與我說過這樣的事情,某君「指評」他的詩是不懂裝懂,我聽了當即火冒三丈:「告訴他,你寫的是七古、雜詩。」也許牧狼人的詩寫的的確不好,但沒有誰一開始就能弄個輝煌出來的。李白寫了多少詩?全是佳作嗎?
在我不按格律之時弄出過許多詞,很多人置評時也是不屑之極,後有位朋友一針見血為我辯白:去掉詞牌名,就是他媽的詩。我當時要不是隔著個電腦,真想擁抱一下此君。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詩詞之人。但是,這樣的人太少。
舊體詩,沒有什麼不好,就我認為,所謂的舊體、新體、律詩、雜詩等等亂七八糟的,完全是憑個人喜好。我喜歡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難道我能說他不懂吃?他喜歡吃海鮮,但是我幾乎不碰這些東西,難道你能說我不懂吃?可笑至極的是,大多數人給的面子卻是以自己的面子再給還自己。
《中華詩詞》說道: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為了便於讀者欣賞、便於編者審稿,使用新韻的詩作,一般應加以註明。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這對於繁榮詩詞創作應該是有促進作用的。但這並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則。而且,即使使用新韻,也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的原則。我們認為,聲韻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簡表》並不是十全十美的,通過一個階段的試行,還要進行修訂和完善。希望這個《簡表》能夠對廣大詩詞作者和愛好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希望詩壇能夠涌現出一大批使用新聲韻的好詩,這是我們公布這個簡表的根本目的。
我雖然對旁人的看法不予置評,也不加理會,對其他人的規范、講究也漠不關心,不過見《中華詩詞》能說出以上的理念出來,卻也忍不住有點點頭示意之意。這個理念是好的,至少可以將一些現代人從古代拉回來,重新做回現代人。其實我在想,臧克家的《有的人》有沒有講究什麼?某些人回答:那是詩歌,讀後感《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
那詩歌是不是詩呢?
既然要跟我辯論古典,那我就跟你辯論古典。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在中國古代,區別「詩歌」與「非詩歌」之間的主要標准為「是否押韻」(不押韻者絕非詩歌)。新文化運動之後,在西洋文學的影響下,部分作者創作了不押韻的新詩,從此「無韻詩」正式登上了中國文學的舞台,甚至一度成為了詩界主流。
我想問問,西方人的詩能不能叫做詩?如果不能,我覺的,臧克家,不能稱之為詩人。
你如果說,中國的詩,這是中國的特色,只談中國人,不談西方。
那也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
《詩經》《楚辭》等夠古典嗎?
是不是詩?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現在的問題是,他媽的又倒回去了。
現代人,一心想做古代人。
但也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人。
比如說韻腳詩,顧名思義,泛指每一行詩的結尾均須押韻,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這里的韻腳詩指現代韻腳詩,屬於一種新型詩體,類似流行於網路的方文山流素顏韻腳詩。出道於2000年之後。
方文山自栩為民族主義者,以擁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統為榮,他的文字也常回到五胡亂華的年代,回憶民族歷史上的苦難與輝煌。除了創作歌詞之外,方文山還從中國傳統詩詞中汲取養料,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詩歌風格,並命名為「素顏韻腳詩」。
根據他自己的定義,所謂「素顏」,就是一張素麵朝天的純粹中文的臉,不使用標點符號、外國文字、阿拉伯數字、圖像等化妝品。「韻腳」是指每一行均須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如
《潑墨山水》
篆刻的城 落款在 梅雨時節
青石城外 一路泥濘的山水 一筆凌空揮毫的淚
你是我潑墨畫中 留白的離別
卷軸上 始終畫不出的 那個誰
《青春如酒》
彩虹尾端的香氣 是一縷彎彎曲曲的潮汐
飄上岸的距離 有七種顏色可以橫跨 繽紛的過去
白鷺鷥在遠方山頭姿態優雅的被人用水墨畫上瓷器
這場易碎的雨季 用節奏輕快的鼓點 在敲打過去
屋內泛潮的濕氣 在儲存 日趨發酵的回憶
我整箱傾倒出 與你相關而顏色澄黃 的過去
那些 青春如酒的美麗 芬芳滿地
不知道這種詩體是否屬於大逆不道之流?
就算古典,其實也是有「大逆不道」之流的。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換句話說,其實真正的古詩,在唐代以後,幾乎滅絕了,那就是說,唐代以後的詩,其實也不是古典的。
那你還跟我談什麼古典?
不亦快哉!
酒來,
吾且振臂高歌:
十年痴笑乾坤醉,三千日月憐獨行。
青絲未解炎涼客,剩花還謝秋凋零。
一抹飛絮何處覓?百尺扶雲高危樓。
碧玉難全燕殘缺,遍體餘光孤室陋。
此生為歡有幾何?歲月不羈任蹉跎。
前程兩忘如煙水,今日少年已非昨。
滄海翻騰浪潮深,江湖蒼茫多浮沉。
世事無常千古恨,別有懷抱傷心人。
呸呸呸,毋需寂寞如斯,
執酒滿樽,傾耳聽我歌一曲:
老驥雄心仍自在,志存高遠歷輕狂。
莫懼混濁塗文章,筆墨揮毫開盛唐。
漫步九州跌盪歌,放肆昆侖唯君語。
豪情無計窮天地,歸來暮色倚風雨。
〔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Ⅱ 兩本好書讀後感 3000字的
讀紅樓夢有感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著的悲涼試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著<<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蘊涵著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懷著一種壓抑的心情,小時候素來不愛讀書,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寶玉的輕浮,黛玉的憂郁,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小家子氣,其他人物各自的輕佻,刻薄,總之,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戶人家的興衰史,當時,我是這么理解的.
可再仔細品讀之後,隨著見解的豐富,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只意味著一個純粹的俗氣的故事,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那故事背後所揭示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悲傷與凄慘,也讓我領略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寶玉曾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純潔,而在婚後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渾濁了.」寶玉為何有此感?這也不正暗示著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顧的現象覺得無比反感與憤憤不平么?黛玉為何生性鬱郁寡歡,喜散卻不喜聚?因為作者正是借這個凄慘美人兒所表達自己內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對封建社會文人沒有自由所以心中悲傷,憂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鳳姐之類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個年代猥褻小人的真實寫照.也有善良的主兒,如襲人,也如像前面所說到的尖酸小人,也有樂於助人,熱心,善良的一面,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發的片刻.然而,悲劇的色彩仍籠罩著這個美麗切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那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與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內心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和那看破紅塵的一分灑脫與傷感,令讀者不覺為之一顫.
雖說這本書字里行間顯露路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著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嘆,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也使讀者在閱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凄涼,越覺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
讀完<<紅樓夢>>,從那個壓抑封建的社會陰影中逃脫出來,長吁了一口氣,環顧四周,自己生活的環境至少能有讓自己長吁一口氣的空間,而當時的人們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錮,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當讀完一遍<<紅樓夢>>,那在讀之前的緊張,壓抑,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著.我們也理當為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但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能力起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著狂熱的內涵;它,傳承著深刻的思想;它,透散著醉人的感傷……
Ⅲ 讀《司馬相如和漢賦》的讀後感,要寫自己的看法
《麥家隨筆》讀後感]由於在4月7日舉行的"網路時代的文學處境"研討會上,知名作家麥家說,網路文學99.99%是垃圾,只有0.01%是好東西,《麥家隨筆》讀後感."如果我擁有了一項權力,我要消滅網路文學".結果"慘遭網友圍剿,讓我飽嘗被謾罵之苦".五月一日又看到麥家的隨筆《好作品還要好運氣》讀後有些感想,用黑體字附在每段文章的後面.(靜遠)好作品還要好運氣(2010-05-01 11:56:50麥家隨筆最近我不知冒犯了哪顆星--可能是火星吧,惹得大夥火氣十足,尤其是"網路文學垃圾說",慘遭網友圍剿,讓我飽嘗被"謾罵"之苦--也不乏有樂,在網路上被罵也許是當今每一個人都要享受的一份苦或樂.我覺得這"導火線"首先是某些報道對我之言說"斷章取義",其次是大家沒有好好算一算帳.不需諱言,我確實說網路文學99.9%是垃圾,只有0.1%是優秀的.聽0.1的比例也許是剌耳的,但它基數有多大呢?據盛大文學CEO侯小強告訴我,現在盛大中文網每天有7000萬字的更新量.聽著,是每天!就是說,光一個個盛大文學網站每天有7萬字優秀作品,而中國我想至少有幾十個中國文學網站吧.算一算,這個數量有多大?恐怕至少要用每年上千萬來計吧.我們的優秀作品有這么多嗎?讓人無話可說.所以,在此按下不表.讀後感:優秀作品以外的難道就可以稱為垃圾嗎?網友的意見不在0.1,而在99.9.的稱謂.說說另一件事更有意義,是莊重的.我沒有接到任何采訪,但有一則消息不脛而走,煞為火爆,就是:我的新作《風語》有書商出五百萬天價我不給.事情有令人蹊蹺的一面,我憑什麼"見錢不眼紅"?媒體迅速作出種種精確又狂熱的猜測,"虛假說","作秀說","炒作說",五花八門,眾說紛紜.我可以負責地說,事情是真的,確有北京某書商從去年中秋至今年元宵,曾三赴杭州要我書稿,報價從三百萬起,來一次漲一次,漲到五百萬.為什麼漲,因為我不給.五百萬我仍然沒答應.是我耍大牌?不是--我實不是個擺譜的人.是我視金錢為糞土?也不是--我沒那麼高境界.那麼我為何不給?很簡單,我還沒脫稿,對方隻字沒有看過,憑什麼給我如此殊榮?這種天價,不給我榮幸感,只讓我覺得不可理解,令我多慮.至少,我想他們不是對我的作品來的,而是對我的名聲來的.我是個作家,又不是什麼明星,我希望你重視我的作品,而不是我的名聲.問題就在這里,沖著我名字來,不是作品.如果他看了稿子給我這價,哪怕是別有用心,我也會樂陶陶的.我不是什麼聖人,也不傻,一般人有的虛榮心和聰明勁都有.讀後感:真話總是那麼直白而又富有感染力.我要發點小牢騷,我以為,文學的艱辛和孤獨確實令人沮喪,而當中有一半緣故來自文壇本身.當今文壇之平庸、弱智昭然若揭,體現在出版上,就是一個在成長中的作家要出書太難了.出版不以質量而論,而是以名氣論,七年前我磨蹭了十年的心血之作《解密》四處退稿,今天我還在想像中的文字已經有一拔拔人等著、搶著要出版.甚至--去年,有人從成都給我打來電話,指責我的新書《暗傷》裝幀惡劣,封面惡俗.我可以幽默一下:《暗傷》非我所著,而是一個和我同名同姓人氏之作.我的名字沒有注冊,法律允許同名同姓.其實,在我看來,麥家的作品這些年是越寫越差,之所以出版者給他如此高的"待遇和榮譽",只因這些年他運氣有點好,陰差陽差,浪得了一些虛名而已,讀後感《《麥家隨筆》讀後感》.虛名比作品重要,虛名可以讓一堆垃圾文字砍掉一片森林(名人之作當然要用上佳的紙張出版,據說好的紙都是用原木打成漿製造的),與此同時我們大量優秀作品只能鎖在抽屜里,或者在網上曬曬.文學的艱辛和孤獨令人沮喪,文壇和出版界之平庸、弱智其實更令人沮喪.讀後感:只有名人才能這樣,才敢這樣講話,不然不被封殺才怪.我一直在想,中國作家成了名後,要寫出好作品的機率大概只剩餘零點幾了.因為,他們要面對的挑戰和考驗太多了.我的名氣只有一點點,但已經深受其害,如果打開手機幾乎每天都有陌生人給你打電話,請你參加各種活動,對各種時興發表見解.如果你拒絕,對方會振振有詞地譴責你.記得成都有一位女記者是這樣"教導"並指責我的:自古以來,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一向是中國文人的美德,你成了名當然要為他人謀利益,要善對他人,要樂於犧牲.我以自己推想名氣更大的作家,想必他們受到的類似的"教育"和譴責一定更多,犧牲也更全面--包括寫出好作品的機率急劇下降.讀後感:中國的文化背景,社會生態環境如此,這大概就是作者看不起網路文學的緣故吧.我想當年的司馬相如一定也是這樣看待漢樂府的.我現在十分懷念十年前的那種寫作狀態,每天固定時間寫,寫得順就多寫一點,寫得不順就停下來玩,讀書;就像個農民種地,天氣好多干一點,刮風下雨了回家數芝麻去.東西寫好了,放在抽屜里,反正沒人要.放幾個月後,興致來了又拿出來看看,孤芳自賞,發現問題改一改.問題太大,索性不要了,重新開頭,寫反正本來就沒人要.《解密》我寫了十年,原因就在於反復寫,徹底推翻的是寫了三遍,局部修修改改至少有二十遍.我一直認為《解密》是我迄今寫得最好的作品,放在當代文學中也是有說頭的,至少它開拓了小說創作的一個新的疆域,我也是靠它總算過了作品的"出版關".但不要忘了,《解密》的發表和出版歷盡坎坷,開始我很識相,投了幾家省級刊物和出版社均被退稿,歷時一年有餘,最後我煩了,就不知天高地厚投給了中國青年出版社和《當代》雜志社.算我運氣好,碰到了李師東、洪清波和周昌義這三位識貨的人,隆重推出了.回想起來都覺得有點後怕,因為險象環生啊,當然最後是因禍得福,那要感謝運氣.讀後感:也許很大一部分"網路文學"的寫作者也有這種遭遇,結果運氣不好就"墮落"了這就是我們的出版界,認人不認作品,作品寫好了還要運氣好,像中彩票一樣的,要碰到伯樂.這些年,出版社為了一部名家的稿子,惡性競爭的例子時有發生,其實何況呢?我經常看到一些無名作者的好稿子,覺得好,推薦給出版社,他們總是不要,而寧願要一個有名作家的爛稿,甚至是想像中的稿子.這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出版界.讀後感:出版界要在賺錢與講政治間"走鋼絲",他們的認知水平當然與眾不同了,花錢培養新人可不是他們的職責,更何況眼光用不著看得那麼遠."七"~〔《麥家隨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讀《屈原》有感
讀《郭沫若劇作選》——《屈原》有感
青銅的屈原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雖然 屈原離開人世已經二千二百多年了,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卻一直在人間閃耀著晶瑩奪目的光彩。
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相傳裹粽子是為了防止蛟龍奪食投祭屈原的祭品,賽龍舟則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
屈原的作品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共有精神財富,被譯成各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祠外觀
今天又是端午節了,翻開自己的讀書筆記,查詢屈原的生平和詩作,對他的敬慕之情油然而升,他的志向和抱負,他的創新,學識和成就,他的眼界和胸懷,他的氣節和風骨,讓人絢懷和贊嘆!
第一幕:寫屈原對宋玉的教誨,他不光是教宋玉做學問,更重要的是教他做一個人,兼寫子蘭和嬋娟。
其中的對話很精彩:
橘頌
輝煌的橘樹啊,枝葉紛披
生長在這南方,獨立不移
綠的葉,白的花,尖銳的刺
多麼可愛啊,圓滿的果子
由青而黃,色彩多麼美麗
內容潔白,芬芳地可比擬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
賦性堅貞,類似仁人志士
啊,年青人,你與眾不同,
你志趣堅定,竟與橘樹同風
你心胸開闊,氣度從容
你不隨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你慎細心,決不胡思亂想
你至誠一片,期與日月同光
你願和你永遠做個忘年的朋友
不撓屈,為真理斗到尺盡頭
你年紀雖小,可以為世楷模
是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不朽
宋玉:我怎麼當得起呢?
屈原:我希望你當得起,(以右手指園中的橘樹)你看那些橘樹吧,那真是多好的教訓呀!這們一點也不驕矜,一點也不怯懦,一點也不懈怠而且一點也不遷就。(稍停)是的,它們喜歡太陽,它們 不怕霜雪。它們那碧綠的葉子,就是翡翠一樣,太陽光愈強愈使它們高興,霜雪愈猛烈,它們也絲毫不現些兒愁容。時候到了便開花,那花是多麼香,多麼潔白呀。時候到了便結實,它們果實是多麼圓滿,多麼富於色彩的變幻呀。由青而黃,由黃而紅,而它們的內部——你看卻是那樣的有條理,又純粹而清白呀。(隨手將劈開的橘子分示其內部)它們開了花,結了果,任隨你人都可以欣賞,香味又是怎樣的適口而甜蜜呀。有人欣賞,他們並不叫苦,沒人欣賞,他們也不埋怨,完全是一片大公無私。但你要說他們是——萬事隨人意,絲毫也沒有一點骨鯁之氣嗎?那你就錯了。它們不是那樣的。你先看它們的周身不是都有刺嗎?(又向橘樹指示)它們是不允許你任意侵犯的。它們生長在南方,也就是愛這南方,你要遷移它們,不是容易的事。這是一種多麼獨立難犯的精神!你看這是不是一種很好的榜樣呢?
宋玉:是經先生這一說,我感受了極深刻的教訓。先生的意思是說:樹木都能夠這樣,難道我們人就不能夠嗎?(思索一會)人是能夠的。
屈原:是你是了解我的意思的。你是一位聰明的孩子,你年紀表表就曉得好學,也還專心,不怕有好些糊塗的人要引誘你去跟他們胡混,你也不大隨波逐流,這是使我很高興的事。(稍停)所以我希望你能夠象這橘樹一樣,獨立不倚,凜冽難犯。要虛心,不要做無益的貪求。要堅持不要同乎流俗。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著一外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胸懷。那你就不會有什麼過失,而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了。(再停)你能夠這樣,我願意永遠做一個忘年的朋友。你能夠這樣,不怕你看紀還輕,你也盡可做一般人的師長了。(略停)不過也不要過分持,總要耿直而通情達理,但遇到大節臨頭的時候你卻要絲毫不苟且,不遷就。你要學那古時的賢人,餓死在首陽山上的伯夷,就是餓死也不要失節。我這些話你是明白的
屈原這些話雖是教育其弟子宋玉的,這實際也是屈原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偉大襟懷的詩意概括和自我抒發。而且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有啟發的:人最重要的是保持氣節,沒有節氣,就好似沒有了骨鯁,既使有才,也是御用文人,為政治服務,而不能大眾化,沒有自己的主心骨,見風使舵,有的加害於人,助紂為虐,最終受人鄙視。屈原只所以有節,就是因為他善於總結學習別人身上的實質性的東西。他博古通今,少年得志,雄才大略,但卻生不逢時,受小人嫉恨,被罷免和放逐而不被重用,縱有十八武藝也難施展,一生政治上不得志。但正是這種磨難,強化了他的個性和愛國之心,激勵了他的意志,深化了他的思想,飛揚了他的文筆。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省。屈原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健《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離騷》的問世表述了屈原的主張:「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屈原的《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屈原《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
第二幕:寫南後的陰謀詭計,她加害於屈原。南後為了固寵便接受張儀奸計,以離間楚王與屈原關系,破壞楚齊聯盟換取秦國對立稚子子蘭為王位繼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設下宮廷「構陷」的陰謀。她詐作頭疼,倒入屈原懷中,反誣屈原調戲她。這是一個狠毒而陰險的女人。常常虛情假意,暗中害人,這種人防不勝防。她貌美但卻令人厭惡和鄙視。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偽,便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職逐出宮廷,並宣布和齊國絕交,同秦國修好。
第三幕:寫屈原被陷罷官以後所引起的反應。弟子宋玉離他而去,投靠貴族集團。他背棄了屈原的教誨,成為兩頭倒的牆頭草,失了氣節,活的畏縮。侍女嬋娟為屈原焦慮不安。嬋娟堅信屈原是純潔和正義的,她不為南後威逼和宋玉、子蘭利誘所動,也被囚禁。群臣大受迷惑,加之靳尚與子椒的扇動挑撥,便信以為真,屈原在眾人的心目中威信逐降。讒言會抵毀一個人的形象,雖然此人依然如故,但瞬間卻會臭可聞,這就是流言傷人之說吧!輕信與盲從是產生誤解的首要條件。我們應該從被抵毀者角度去考慮問題,才會同病相憐。屈原的憤恨已無可忍受,他躲開了眾人的非議,這么大的重壓,他會變形嗎
屈原生活在風雷激盪的戰國時代(前475一前221)。從春秋到戰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變期。這是一種新舊制度的變革,是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大轉變,這一轉變在戰國中後期達到了激烈的頂點。這時,我國社會正處在初期封建社會由分裂割據逐漸走向集中統一的過渡時期。
從西周經春秋到戰國的數百年間,各國之間紛爭不已,原先的數百個諸侯小國,已兼並成七個諸侯國,世稱戰國七雄。此時,凌駕在各諸侯國之上的周天子已經名不副實。
戰國時期,七雄並峙。這七個國家是:齊、楚、燕、趙、骸、魏、秦。七國中秦國最強,齊國最富,楚國最大。七國間戰爭不斷,戰爭的目的已不是爭作霸主,而是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封建政權。然而七國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各國力量的此消彼長,斗爭的形勢十分尖銳復雜。
七國中,秦國地處西北高原,疆域之大僅次於楚國。人口約三百萬。秦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原來興起較晚,自秦孝公實行了商鞅變法而國勢日愈強盛,大有兼並各國之勢。
齊國位於我國東部,因遠離秦國,不受秦兵威脅。齊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約三四百萬。由於它的政治制度比較落後,因而國力不強大。楚國是七雄中地域最為廣大的國家。自西周初年楚武王熊通開基立業,經營南方,使楚國成為一個強大國家。到了春秋中葉楚莊王統治時期,更達到了空前的強盛,長時間成為諸侯霸主。戰國初期,楚懷王任用吳起進行改革,使楚國很快地變得更為富強。後因吳起被殺,變法遂告失敗,阻滯了楚國的發展。到了屈原誕生之時,楚國已擁有長江、漢水、淮河流域的全部或大部。楚國人口五百萬左右,也居七雄之首。不過到了屈原這個時期,楚國雖然還很強大,但由於政治腐敗,導致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已落後於秦國。
鑒於強大的秦國對山東六國造成的威脅,六國便聯合起來,從南到北,組成"合縱",共同反對西面的秦國。秦國也針鋒相對,提出了"連橫"的策略,即聯合六國中的一國結成聯盟,攻擊其他國家,戰國後期七雄之間的斗爭,正是通過"合縱"與"連橫" 來展開的。這一對峙也決定著楚國的命運,而楚國與齊國的聯合,更構成了對秦國的最大威脅,楚國成了秦國進攻的主要目標。
第四幕:屈原忍受個人的悲憤,敢於直言不諱,陳述自己的觀點,他把個人生死拋擲腦後,而為國為民擔憂、悲痛。這是多麼強烈而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啊。然而他卻遭到摧殘。國王昏聵,腐敗無能到如此地步,不亡國才是怪事呢。釣魚者是個正直的人,他敢於說公道話,雖然其人很普通,但他所做的一切,(說明事實真相,危難當頭,能夠挺身而出,投入獄中也堅強不屈,)卻是了不起的。因為剛直不阿,所以才多災多難,但這就是明辨是非,但這就是堅持真理的氣節。如歌如泣。
屈原經歷了十多個年頭的流放,潦倒困頓,受盡了各種艱難苦楚,產生過形形色色的復雜思想。但不管環境如何險惡,生活如何悲慘,他對祖國復興的希望都一直沒有泯滅,然而郢都的淪陷,對於處在孤寂凄苦境地中的屈原,無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夏歷五月五日,屈原懷石自沉於長沙東北的汨羅江中,了結了悲劇的一生。時年六十二歲。
汨羅江畔
屈原的死表現了他堅持理想、堅持高潔的品格,至死不渝的精神,也是對楚國腐朽貴族統治集團的一種抗議。
屈原死後的第二年,秦國又佔領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公元前223年,楚國終於被秦國所滅。
屈子衣冠冢
第五幕:點明嬋娟是橘頌的化身,嬋娟以自己的死換得了屈原的生,她死的很高興。一個女子能如此,在當時多麼難得。情節安排的很好:廟祝鄭太卜受南後之命,以毒酒與屈原,嬋娟和救她的衛士趕到,嬋娟誤飲毒酒代屈原而死。衛士刺殺鄭太卜,焚廟。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讀《桔頌》,祭奠嬋娟,並隨衛士潛往漢北,和人民一起繼續堅持斗爭。
五幕劇,波瀾壯闊,從思想從細節,從場景從人物反映了屈原的生平和遭遇,屈原的高潔和醒世,最後幻化成一江流水,讀來讓人感憤和惋惜。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永留於史,並在在流傳的文字記載和民俗里被人歌詠和紀奠!他一直受人景仰,他成為一種象徵和代表,它成為一種品質和精神,他是永垂不朽的,他活在人們的心中!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後有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進讒,說屈原把他為懷王制定的政令都說成是自己的功勞,於是懷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屈原與楚國最高統治集團的沖突,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針上,屈原主張與強秦對抗,具有遠大眼光。而懷王貪利受騙,頃襄王畏怯妥協,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確主張,反而因為他堅持己見而加以懲罰。在內政方面,屈原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他向慕儒家傳說中的聖君賢臣,對政治抱有某種理想主義的態度。同時他又蔑視那些貪鄙的貴族,主張改革內政,這當然也會使許多人與他為敵。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劇的重要原因。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讓粽子節的民風永遠流傳下去,讓屈原精神得到發揚光大!
屈子祠「光爭日月」
Ⅳ 讀《詩中的「秋」》讀後感,最後一個段
[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對於一個詩詞的愛好者來說,能填出詞、作出詩無疑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我始終認為,在一定范圍的基礎上,某些束縛是可以拋開的。一輛火車發明出來之後,自第一輛到現在的火車,形貌已經大不一樣;飛機如今也已經有了隱形的。所以我認為,詩詞,也可以改變舊體的模式。詩詞再怎麼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幾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時隔幾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個蘇東坡,也絕不會有第二個柳永。事實上,發展的定律是不進則退,經過千年的引證,詩詞也是這樣發展過來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會比漢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內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國人,卻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在文化的前進之中,倒退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過這樣的傻事。遺憾的是,這種事情,依然還在發生。就我個人愚見,如果有人用舊體寫出一部足可與《三國演義》抗衡的小說出來,我也不會承認這部書的價值與輝煌。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幾百年之後再重復一遍,還在那洋洋得意,我實在覺的那是很可恥的。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在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及中華詩詞學會濟陽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這是從語言發展現狀出發,獲得最大詩詞效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必要措施。《中華詩詞》雜志去年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准備經過認真研究,綜合為一種試行簡表。」我不知道這個消息會令多少人咬牙切齒,但無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前後差不多等了一百幾十年,才有新韻的概念出來,我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但有這個概念總比沒有好。其實也有人大嘆生不逢時,因為許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縱橫無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認可,拋卻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韻體,依舊為人稱道。但是如果你是現代人,你也這樣的話,就會被批判為不懂裝懂,會為人不屑。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點滑頭的話,你當會說:「屁,老子寫的是雜詩。」可是,大多數人卻會選擇沉默,然後退避。沉默,退避,這是普遍的現象。牧狼人先生曾與我說過這樣的事情,某君「指評」他的詩是不懂裝懂,我聽了當即火冒三丈:「告訴他,你寫的是七古、雜詩。」也許牧狼人的詩寫的的確不好,但沒有誰一開始就能弄個輝煌出來的。李白寫了多少詩?全是佳作嗎?在我不按格律之時弄出過許多詞,很多人置評時也是不屑之極,後有位朋友一針見血為我辯白:去掉詞牌名,就是他媽的詩。我當時要不是隔著個電腦,真想擁抱一下此君。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詩詞之人。但是,這樣的人太少。舊體詩,沒有什麼不好,就我認為,所謂的舊體、新體、律詩、雜詩等等亂七八糟的,完全是憑個人喜好。我喜歡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難道我能說他不懂吃?他喜歡吃海鮮,但是我幾乎不碰這些東西,難道你能說我不懂吃?可笑至極的是,大多數人給的面子卻是以自己的面子再給還自己。《中華詩詞》說道: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為了便於讀者欣賞、便於編者審稿,使用新韻的詩作,一般應加以註明。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這對於繁榮詩詞創作應該是有促進作用的。但這並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則。而且,即使使用新韻,也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的原則。我們認為,聲韻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簡表》並不是十全十美的,通過一個階段的試行,還要進行修訂和完善。希望這個《簡表》能夠對廣大詩詞作者和愛好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希望詩壇能夠涌現出一大批使用新聲韻的好詩,這是我們公布這個簡表的根本目的。我雖然對旁人的看法不予置評,也不加理會,對其他人的規范、講究也漠不關心,不過見《中華詩詞》能說出以上的理念出來,卻也忍不住有點點頭示意之意。這個理念是好的,至少可以將一些現代人從古代拉回來,重新做回現代人。其實我在想,臧克家的《有的人》有沒有講究什麼?某些人回答:那是詩歌,讀後感《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那詩歌是不是詩呢?既然要跟我辯論古典,那我就跟你辯論古典。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在中國古代,區別「詩歌」與「非詩歌」之間的主要標准為「是否押韻」(不押韻者絕非詩歌)。新文化運動之後,在西洋文學的影響下,部分作者創作了不押韻的新詩,從此「無韻詩」正式登上了中國文學的舞台,甚至一度成為了詩界主流。我想問問,西方人的詩能不能叫做詩?如果不能,我覺的,臧克家,不能稱之為詩人。你如果說,中國的詩,這是中國的特色,只談中國人,不談西方。那也行。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詩經》《楚辭》等夠古典嗎?是不是詩?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現在的問題是,他媽的又倒回去了。現代人,一心想做古代人。但也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人。比如說韻腳詩,顧名思義,泛指每一行詩的結尾均須押韻,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這里的韻腳詩指現代韻腳詩,屬於一種新型詩體,類似流行於網路的方文山流素顏韻腳詩。出道於2000年之後。方文山自栩為民族主義者,以擁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統為榮,他的文字也常回到五胡亂華的年代,回憶民族歷史上的苦難與輝煌。除了創作歌詞之外,方文山還從中國傳統詩詞中汲取養料,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詩歌風格,並命名為「素顏韻腳詩」。根據他自己的定義,所謂「素顏」,就是一張素麵朝天的純粹中文的臉,不使用標點符號、外國文字、阿拉伯數字、圖像等化妝品。「韻腳」是指每一行均須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如《潑墨山水》篆刻的城落款在梅雨時節青石城外一路泥濘的山水一筆凌空揮毫的淚你是我潑墨畫中留白的離別卷軸上始終畫不出的那個誰《青春如酒》彩虹尾端的香氣是一縷彎彎曲曲的潮汐飄上岸的距離有七種顏色可以橫跨繽紛的過去白鷺鷥在遠方山頭姿態優雅的被人用水墨畫上瓷器這場易碎的雨季用節奏輕快的鼓點在敲打過去屋內泛潮的濕氣在儲存日趨發酵的回憶我整箱傾倒出與你相關而顏色澄黃的過去那些青春如酒的美麗芬芳滿地不知道這種詩體是否屬於大逆不道之流?就算古典,其實也是有「大逆不道」之流的。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換句話說,其實真正的古詩,在唐代以後,幾乎滅絕了,那就是說,唐代以後的詩,其實也不是古典的。那你還跟我談什麼古典?不亦快哉!酒來,吾且振臂高歌:十年痴笑乾坤醉,三千日月憐獨行。青絲未解炎涼客,剩花還謝秋凋零。一抹飛絮何處覓?百尺扶雲高危樓。碧玉難全燕殘缺,遍體餘光孤室陋。此生為歡有幾何?歲月不羈任蹉跎。前程兩忘如煙水,今日少年已非昨。滄海翻騰浪潮深,江湖蒼茫多浮沉。世事無常千古恨,別有懷抱傷心人。呸呸呸,毋需寂寞如斯,執酒滿樽,傾耳聽我歌一曲:老驥雄心仍自在,志存高遠歷輕狂。莫懼混濁塗文章,筆墨揮毫開盛唐。漫步九州跌盪歌,放肆昆侖唯君語。豪情無計窮天地,歸來暮色倚風雨。〔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Ⅵ 晉祠 梁衡讀後感
晉祠 梁衡讀後感:
梁衡先生最早是以其山水游記散文《晉祠》而闖進我閱讀視野的,此後,我便留意起這位官員作家,他竟 沒有讓我失望。
《晉祠》是梁衡1982年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作品,當年即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後來他的散文《覓渡覓 渡渡何處》和《夏感》也入選中學教材。讀到這樣美妙的文字,就讓我格外地關心梁衡其人其文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我還真在常武購書中心購到了這樣的集子, 梁衡早期作品十分擅長描摹山水,"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這里的水,多、清、靜、柔。" 三 句六字,揭開了晉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頓道出流水誘人之處。 這種寫山、寫水、寫景的模式,並不是梁衡所追求的惟一意境,他要"求真、求新、求美",把自然與政治、 把山水與偉人融為一體,推出一種新的"政治散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大膽的嘗試。"知人以論世,讀詩以觀 心",用這句話去衡量梁衡的"政治散文"再貼切不過。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裂給人看。"梁衡自己這樣說。 梁衡寫人物,通過考察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奮斗與犧牲、歡樂與悲傷的人生經歷,而致力於發現人物的思想和 人格內涵, 進而去追尋人生於天地之間的終極意義, 去拷問一個人之於歷史長河的創造和貢獻價值.
Ⅶ 蘇軾詩詞讀後感
[蘇軾詩詞讀後感]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詩詞讀後感。蘇軾雖被貶到密州,卻不以己悲,在鐵溝、黃茅岡盡顯雄姿。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此等豪情,氤氳於蘇軾胸中,厚積薄發,彰顯自己馳騁沙場、殺敵報國的決心,不禁令人慨嘆。 廣闊的綠野,放眼望去,雄鷹展翅翱翔。蘇軾駕馭鐵騎,馬兒嘶鳴,疾馳而去,且學天驕彎弓射大雕。這,是灑脫的快樂!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莫聽穿林竹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又被貶入了萬丈深淵。把酒獨飲,豈能自甘頹廢耶?此乃蘇軾也,雖屈於偏遠之地,豈可自棄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是不羈的,甩開不盡的煩惱,用最曠達的胸懷接納一切。在鄉間小院,他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於田間小路,他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自由豪放的快樂,在蘇軾心底蔓延…… 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反復的進宮與貶謫,蘇軾選擇了釋懷。心中保留了一方快樂的凈土,那是在鄉間修來的氣度。忘卻宮中的阿諛奉承、權權相爭,忘卻諸侯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忘卻當年的烏台詩案,只待閑看時,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這,是過眼煙雲的浮華萬千之下的超然的快樂! 蘇軾是錦綉大宋中的一代才子,自是一家的他,把煩惱拋之腦後,總會在詩詞之中渲泄心中的快樂。這快樂積攢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坦然,凝聚著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激昂。把握這份快樂,我的心中也似有一股豪邁之氣盪漾開來……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國時荀卿的《賦篇》創其名開始,先後出現了宏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文。這篇《前赤壁賦》是韻文,從頭至尾換了十二次韻;像漢賦一樣,採用主客答問的方式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認識;又似駢賦和律賦,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與對偶,具備了"賦"的基本特徵,但它又不為"賦"這種文體所拘泥,多處運用散文筆法,句式有時長短、有時整齊,參差錯落,可以稱得上是散韻巧妙結合、詩文和諧統一的佳篇,對辭賦體的發展與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於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里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於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葯,使客人終於"喜而笑",讀後感《蘇軾詩詞讀後感》。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復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於鬥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麼難忘的藝術享受。
Ⅷ 三國演義第42回讀後感。
今天我閱讀了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卻說鍾縉、鍾紳二人攔住趙雲廝殺。趙雲挺槍便刺,鍾縉當先揮大斧來迎。兩馬相交,戰不三合。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奪路便走。背後鍾紳持戟趕來,馬尾相銜,那枝戟只在趙雲後心內弄影。雲急撥轉馬頭,恰好兩胸相拍。雲左手持槍隔過畫戟,右手拔出青寶劍砍去,帶盔連腦,砍去一半,紳落馬而死,余眾奔散。趙雲得脫,望長坂橋而走,只聞後面喊聲大震,原來文聘引軍趕來。趙雲到得橋邊,人困馬乏。見張飛挺矛立馬於橋上,雲大呼曰:「翼德援我!」飛曰:「子龍速行,追兵我自當之。」張飛在長坂橋一聲大喝,驚退曹操百萬大軍。事後,曹操率兵追襲劉備敗軍,路遇關羽率領的江夏士兵,擊退曹軍。劉備率殘兵來到江夏,諸葛亮自告奮勇前去東吳聯合孫權抗曹。
我們在生活中要懂得用自己的真心去對待別人,如果你對別人不真心,那麼別人也不會對你真心,如果你不對別人尊敬,那麼你同樣也不會贏得別人的尊敬。因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別人。在生活中,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前因後果,這樣才能知道做這件事情的好壞。我們還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這樣才能知道別人的感受。
我們在學習中要學會勇於向前邁出自己的第一步,只有你勇敢的邁出了你的第一步,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你連第一步都不敢邁出的話,你就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於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相信自己吧,只要你勇敢的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相信你一定會取得收獲的。做事情是沒有不可能的,只是暫時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要你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一切就會皆有可能!請相信自己吧。
Ⅸ 有什麼好書 要主要內容 和讀後感 不少於800字
好看的名著 看過比較喜歡的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陳忠實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圍城》 作者:錢鍾書
《湯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根》 作者:亞歷克·黑爾
《生命從明天開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著》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曹禺劇本選》 作者:曹禺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銅城除過河南人之外,從北方黃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區貧困縣漫流來的鄉民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有了煤炭業,這里就成了中國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來無數尋找生活出路的人。在這個口音五花八門的「聯合國」里,由於河南人最多,因此公眾交際語言一般都用河南話。在銅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幾句河南腔,哼幾句嗯嗯啊啊的豫劇。 這城市四周全是山樑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農業人口遠比不上黃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說和擁擠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為事農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這些山山峁峁竟然長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還有一些樹木梢林,顯得比黃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風光。每當入秋之時,有些山上紅葉如火,花團錦簇般奪人眼目…… 山樑土峁間,由於地層深處挖掘過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時有下陷,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裂縫往往撕破了幾架山樑,甚至大冒頂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圍里氏三級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華里處就是黃河,它帶著成千上萬噸泥沙沉重地喘息著淌向東方…… 城市在這條狹長的山溝里只能擺下一條主街。那商店鋪面,樓房街舍,就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街道,沿著鐵路兩側,沿著那條平時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由南到北鋪排了足有十華里長。 火車站位於城市中心。一幢長方形的候車室塗成黃色,在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裡顯得富麗堂皇。除過南郊軍民兩用的飛機場,火車站不大的廣場也許是市內最為開闊的地方了。 火車從這里向南,穿越綠色的中部平原,五六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省城。而向西,向東,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鄰近幾個省份。這個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分別和省城對開兩趟快慢客車,其餘就全都是運煤車了。 從隴海鐵路岔出來的這條支線,它的最後一節鐵軌並沒有在這個車站終止。這鋼鐵階梯又在這里岔出兩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東西兩面二十多個礦區。 外地人提起銅城,都知道這是個出煤的地方,因此想像這城市大概到處都堆滿了煤。其實,銅城邊上只有一兩個產量很小的煤礦,其餘的大礦都在東西兩面那些山溝里。 當你沿著鐵路支線拐進這些山溝,便會知道那裡有著多麼龐大的世界。這些相距只有十來里路的煤礦,每個礦區都有上萬名工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幾乎都超過了一個山區縣城的規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聳的井架,隆隆的機聲,喧囂的聲浪,簡直使人難以置信這些小小的山溝山灣,怎麼能承載了如此大的負荷?
2.《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一個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展現了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垂涎。作品清新流暢、質朴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盪氣回腸,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一本風靡全亞洲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曾高居日本文學史上的「超級暢銷書」。
這當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樹的代表作。許多人認識這位日本人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全書以回憶為線索,表達了青少年面對青春期的孤獨困惑以及面對成長的無奈、無聊。村上通過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無法擺脫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強調了他在以後書中不斷反復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悲哀與無力感。
這是一部傷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里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我本人認為,內容錯綜復雜,不仔細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里亞神甫向他傳授了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本書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章章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故事性很強, 很耐讀!
5.《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這是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曾連續70周排名暢銷榜,37年銷量達2000萬冊。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據小說改編的三部電影有兩部獲奧斯卡獎。《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種根植於美國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悅因素,使讀者近距離觀察到一個令人震顫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階層,獻給讀者一場凶險生活方式的饗宴。 黑幫故事的經典~!
6《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風靡全球、超級暢銷的哲學奇書
全世界最易讀懂的哲學書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94年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與"最優秀作品獎"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7.《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8.《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萬曆十五年》由黃仁宇先生於1976年在美國所著,在國內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眾的注意。其實這一年大明王朝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不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卻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元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在年底歿了,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了:始建宮室,布教令於部中,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然而朝廷卻未予注意;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征英吉利,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
9.《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的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此書於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達幾十萬冊。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問世。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圍城》 作者:錢鍾書
《圍城》是中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者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裡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堅韌地「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先後完成了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
就憑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錢鍾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小說大師級人物。本書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來,有多少人為它哭,為它笑,為它深深長嘆,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沖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錢鍾書的深入骨髓的洞見,通達超脫的生存智慧足以讓讀者品評再三。。
11.《活著》 作者:余華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 在我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來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分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那句老話: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而活著。
12.《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法國《讀書》雜志在評論《許三觀賣血記》時說道: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朴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余華目前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愛情故事,從文學風格上說,這將是一部與《許三觀賣血記》迥然不同的作品,這部小說將於明年初完成. 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尤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在這里,作者有時候會無所事事.因為他從一開始就發現虛構的人物同樣有自己的聲音,他認為應該尊重這些聲音,讓它們自己去風中尋找答案.於是,作者不再是一位敘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聽者,一位耐心,仔細,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聽者.他努力這樣去做,在敘述的時候,他試圖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覺得自己應該是一位讀者.事實也是如此,當這本書完成之後,他發現自己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 書中的人物經常自己開口說話,有時候會讓作者嚇一跳,當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話在虛構的嘴裡脫口而出時,作者會突然自卑起來,心裡暗想:"我可說不出這樣的話."然而,當他成為一位真正的讀者,當他閱讀別人的作品時,他又時常暗自得意:"我也說過這樣的話." 這似乎就是文學的樂趣,我們需要它的影響,來糾正我們的思想和態度.有趣的是,當眾多偉大的作品影響著一位作者時,他會發現自己虛構的人物也正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他. 這本書其實是一首很長的民歌,它的節奏是回憶的速度,旋律溫和地跳躍著,休止符被韻腳隱藏了起來.作者在這里虛構的只是兩個人的歷史,而試圖喚起的是更多人的記憶. 馬提亞爾說:"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坦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
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雅純正的文學名著,本書充滿深刻描寫人情人性的藝術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土地最寬的前蘇聯,《牛虻》擁有著無數的、幾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兇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義大利的獨立與自由。牛虻,成為青年人心中「堅強」的化身! 小說圍繞牛虻,戀人瓊瑪以及性格復雜的蒙泰尼里主教展開,線條簡明而又寫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顯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濃厚的藝術功力。
14.《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說」,是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畢生的唯一力作。棄兒希刺克厲夫被「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蕭收養,恩蕭的女兒凱瑟琳與他從小友愛,產生了熾烈的愛情。而莊主的兒子辛德雷卻仇恨他,老恩蕭死後,把他降為奴僕,百般凌辱。凱瑟琳為了得到「畫眉山莊」主人林頓的財產資助希刺克厲夫而嫁給了林頓。希刺克厲夫得知後憤然出走。幾年後,希刺克厲夫致富歸來,使辛德雷傾家盪產,並誘騙林頓之妹與他成婚,恣意虐待。凱瑟琳終因不能同希刺克厲夫結合而凄然病逝。
15.《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該小說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壩地區,當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統治著,麥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塵埃落定》講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這當然是一個很民族化的題材。因為作家的族別,他的生活經歷,這個看似獨特的題材的選擇其實是一種必然,但小說並不囿不於民族題材,小說中涉及到的權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殺、愛情等話題都具有現代意義。這使《塵埃落定》在題材上不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義。《塵埃落定》寫的是歷史,但歷史也是一種現實,而這種現實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它的面貌會更加文闊,更加深遠。同一種空間,也就是具有演繹多種故事的可能。關於這段歷史,阿來說「史是寫出了它的一種狀態,或者說是我對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1804年,在一個盛大無比的典禮中,拿破崙.波拿巴為自己加冕,成為法國的皇帝。他的法語帶著濃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來好像不大適宜做法國的領導人。可是他卻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 他是一個軍事天才,鐵蹄踏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和埃及……1815年,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滑鐵盧戰役里使他一敗塗地。拿破崙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個英國的小島上,6年之後與世長辭。 拿破崙還是一位既愛江山,也愛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風流情債無數……他獵取美女芳心的招法,與他天才的軍事才幹一樣出類拔萃……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動、最細膩展示拿破崙軍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喬戈的哥哥被仇家殺死,從那一刻起,喬戈的生活便離他而去。根據統治阿爾巴尼亞北部高原地區的卡努法典:如果一個人被殺死,他的家人必須為他報仇。喬戈無法擺脫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殺了那個兇手。在被死者家屬追殺之前,他被允許了三十天的休戰協定,於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兩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後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與喬戈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是一對新婚夫婦。他們來自都市,對高原文化充滿嚮往。新娘迪安娜對被死亡威脅著的喬戈一見鍾情,與此同時,喬戈也想在四月轉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當人一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陷入一場追殺或者殺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暫和倉煌。《破碎的四月》以簡潔、詩一般的筆調講述了一個人一個月的故事,卻反映了一個民族幾百年的固擾和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