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琵琶觀後感
Ⅰ 琵琶記的讀後感
琵琶記》讀後感
《琵琶記》是對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的改編,寫趙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蔡伯喈即蔡邕,東漢末著名文人.但在民間傳說中,蔡伯喈只是借用歷史人物之名.蔡伯喈上京趕考,一去不回,不顧父母,遺棄妻子,最後被暴雷震死,是個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趙五娘孝順公婆,艱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羅裙包土,替公婆築墳,背著琵琶上京尋夫,丈夫卻不相認,是個孝順賢惠的苦命婦女.
《琵琶記》在保存這一核心內涵的同時,又對劇情作了重大改動.最關鍵的地方,是把原來作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個忠孝雙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拋棄家庭,另娶貴妻處理為被人脅迫而不得已.作者這樣做,大致有兩個目的:一是作為文士,不願歷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繼續在民間背負惡名,二是可以更好地宣傳他所信奉的儒家倫理觀念.
改編後的《琵琶記》,通過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與"孝"這封建時代兩大基本倫理觀念的沖突.在蔡伯喈赴考之前,他的家庭和諧完滿.當皇帝"出榜招賢"以後,蔡父不顧他的意願,以事君盡忠,立身揚名方為"大孝"的理由,迫使他上京赴考;考中狀元以後,牛丞相強迫他入贅相府,又是以不得違背聖旨為由,用君命和權勢來壓服;最後蔡伯喈向皇帝要求辭官,仍被皇帝以"孝道雖大,終於事君"的理由駁回.辭考不從,辭婚不從,辭官不從,使蔡伯喈無法照顧家庭,奉養父母,結果父母在飢荒中死去.這就是所謂"只為三不從,做成災禍天來大".在封建時代正統觀念中,忠,孝原來統一的,但作者卻注意到兩者之間的矛盾,尤其是政治權力的絕對要求對家庭倫理的破壞,這反映了知識階層在維護家庭和服務於政權之間常常會出現兩難選擇.
趙五娘是《琵琶記》中著力刻畫的人物.就其真實性的一面來說,她代表著一種人物類群:在舊時代中下社會階層,一些婦女往往是家庭的真正支撐者,她們堅韌不拔,忘我犧牲,奉養老人,撫育子女,使丈夫能夠在外界獲得成功.在這過程中,她們往往需要忍受巨大的苦難.而《琵琶記》所刻畫的趙五娘,在多方面作了強化,作者為她設計了極端艱困的處境:被丈夫遺棄卻必須奉養公婆,家境貧寒而又遭遇災年,竭力盡"孝"仍被婆婆猜疑…….這種描寫確實集中反映了舊時代婦女身受的非人的磨難.
但從作者的本意來說,即使對趙五娘這樣的人物也有同情,主要的還是為了藉助嚴酷的處境來突出男性社會要求於婦女的以自我犧牲來維持家庭的品格.而且,他還進一步在趙五娘的性格中加入明確的道德自覺與道德說教:趙五娘的種種行為,根本上都是"代夫行孝",而"代夫行孝",又被解說為婦女的本分;作者甚至借趙五娘之口說:"索性做個孝婦賢妻,也得名書青史."這就超越了對生活本身的關注而成為理念的表達,成為一種道德誘勸.所以說,趙五娘是一個由生活真實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藝術形象.
《琵琶記》作為一部有意識宣揚道德教化的劇作,在後世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據說朱元璋認為它的可貴,甚至超過四書,五經.但並不能因此而認為它只是一種陳腐的說教.劇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如"忠","孝"的矛盾,個人意願與社會統治力量的沖突,都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現實的關注和思考;這種關注和思考又同元末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文化的演變有關.
Ⅱ 琵琶行讀後感800字
琵琶行讀後感
彩蝶翩翩,飛入夢中,劃破昏暗,在夢中搖曳生姿。七彩光芒,繁華盛世,彷彿回到了從前,一切都那麼熟悉。一絲淡淡的欣喜不由在心中盪漾。
忽然,傳來一聲刺耳的聲音,彩蝶翩翩的影子支離破碎,一切美好華景片刻間煙消雲散,一顆七巧玲瓏之心瞬間被不盡的愁緒淹沒。
夜半夢醒,綉枕已濕。女子起身坐起,長發滑落腰際。她走到銅鏡前,輕撫面龐。柳眉、鳳眼、俏鼻、紅唇,紅妝依舊,只是眼角的絲絲皺紋,卻是用脂粉也難以完全遮住。她久久凝視著鏡中的臉。最終不過輕輕嘆息,紅顏易老,年華易逝……
光陰彈指而過。但京城萬般寵愛、風光得意、紙醉金迷的場景,還是會時常出現在她的夢里,無法散去。可是,這夢好累,真的好累。
梳洗後,她命婢女取來琵琶,泛黃的琴面映著淡淡的月光,琴身精緻一看便是不菲之物。女子輕撫琴身,眼淚悄然落下,沿光滑的琴面下落,墜入地面,無痕。這把琵琶已伴她多年。出師時,師傅便將它傳於她,一直未曾離身。輕撥琴弦,一串清揚的樂符自指尖流瀉而出。玉指翻飛,旋律連綴成一段憂傷清曲。
琵琶聲傳千千思,細數過往心中事,芙蓉玉釀不再,唯見淚落千行淡撒衣衫。
一曲未終,女子聽見外面有人呼喊,便停了下來。本不願出去,但抵不過船外人萬般邀請。最終猶豫了一下,猶抱琵琶半遮面。
月光下,女子身著白色羅綾衣裙,簡單挽起的發髻上斜斜的插著一個珠釵,精緻秀麗的容顏,彌漫著些許憂傷的眼眸,誤讓眾人以為仙子下凡。女子微微抬眸,一個青衫男子闖入視線,心裡莫名有種熟悉感,暗想,也許是舊相識吧。稍整衣衫緩緩坐下。玉指輕彈,古樸的琵琶,滄桑的樂音,讓人有些恍惚。心中的感情,全部隱在了弦中,聲聲直逼人心。弦弦掩抑聲聲思,低眉信手續續彈。時如泉水叮咚,時如女子靈動,時如閨婦哀怨,時如寶劍出鞘,時如沙場爭鋒……
曲終抬眸,四目相對,兩人默契一笑。從對方的眼中看出——知音也。男子輕聲詢問:「姑娘京城人士否?」女子輕點頭,將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而她的心彷彿也回到了當初。
十三歲那年,琵琶學成。憑著精湛的琴藝和出色的相貌,紅遍京都。從此,她開始日夜為富家子弟彈唱,受到他們萬般寵愛,他們為她拋擲千金也毫不在意。日子混混沌沌得過著,今年歡笑復明年。曾經,無數子弟說過要將她納入府中,她都婉言拒絕。她明白,他們喜歡的只是她美麗的容顏;她想等的,是一個可以廝守一生的人。
時過境遷,年華消逝,親人散去。她最終也沒有等到託付終生的人,而身邊人也漸漸沒了對她的寵愛。女子心中雖然早已料到,但巨大的落差與失落還是讓她滿心凄涼。
後來,她嫁做了商人的妻子,但商人只是商人。他能想到的只有賺錢,他不會聽她彈琵琶,更不會懂她心中所想。商人重利輕別離,只留她輾轉於江湖之上,空守明月嘆息。
坐下之人聽後,淚痕滿面。女子說完欲走,男子出言相留,訴出他自己的身世,請她再彈一曲。看著男子真誠的眼睛,想到與他相似的凄涼身世,便抱著琵琶又回到了原處坐下。幽幽的琵琶聲在船中回盪,男子提筆寫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呵,一生情痴為何,一生忠義為何。同是痴人,同是可憐人。
潯陽江畔,夢回浮生。只嘆紅塵易醉,情難斷。願君但惜琵琶緣,一曲琵琶一生牽。
他贈詩篇,她贈往昔。萍水相逢,卻成知己。同一世界的人,無言共談,但淚在雙頰流過,無聲勝有聲。
夜漸明,伊人立船頭,輕拂琵琶。千言萬語化為一首輕柔的樂曲,送男子漸行漸遠……
Ⅲ 一篇民樂音樂會觀後感100字左右
高山動聞琵琶行流水靜聽聲聲慢琵琶行和聲聲慢都是詞 曲的名字,所以並無不工整,動和行相對,靜和慢相對
Ⅳ 任嘉倫演唱琵琶行觀後感500字
四月二十二號播出的,《跨界歌王第二季》第二期中,任嘉倫演唱的歌曲是《讓我留在你身邊》
Ⅳ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聽後感600字急!
當其兩軍決斗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其感人如……
——題記
不是第一次聽《十面埋伏》這首琵琶曲了,然而此次在課堂上聽來依舊感觸良深。十分喜歡琵琶這種樂器,喜歡它高音的清脆、靈透,中音的柔和、明朗,低音的渾厚、堅實,或許也只有這種樂器,才能於那扣、抹、彈、掃的演奏中,將《十面埋伏》一曲的慷慨激昂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吧。而正是在那精妙的曲樂聲里,我又一次徜徉於楚漢之爭那副磅礴的歷史畫卷里。
從曲首的「列陣」到曲末的「得勝回營」,從曲中的短兵相接,刀槍劍影到末尾的向王兵敗,凄切悲壯,從先前的鼓聲震天到其後的低沉悲切,處處都能扣人心弦。「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這首內容壯麗輝煌,風格雄偉奇特,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的琵琶曲里,於那刀槍林立的節奏中,我放佛聽到哀怨的 「楚歌聲」 ,英雄末路的項羽發出「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 ,而更多的卻只能被淹沒在垓下那場殘酷的戰爭里,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Ⅵ 琵琶《十面埋伏》聽後感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氣勢雄偉激昂,用音樂敘事的手法完美地內表現了名聞古今的楚容漢之戰,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那激動人心的旋律令聽者無不熱血沸騰、振奮不已。
秦朝末年,劉邦項羽展開了雄霸天下的斗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到垓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優勢兵力包圍了項羽的十萬,在烏江邊展開一場決斗,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Ⅶ 急求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
俗話說得好,「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其意白見。但礙於《水滸》、《三國》等從牙牙學語起就閱讀,再讀已無多大意義。無奈之中,捧起那「石頭」硬啃起來,倒別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幾條真(天真)知拙(笨拙)見,以供茶餘飯後消遣。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並不只是單單一本愛情小說所能概括。作者為寫此書,寒窗幾十載,對醫葯、園林、建築、書畫、詩詞、烹調、服飾、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書對研究探討青朝風俗民情很有幫助,它彷彿是當時生活的小網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怪不得至今還有許多紅學家專門研究此寶。此書所現之人情世故,官場是非,在今天都屢見不鮮內涵之深,可真謂看一遍兩遍不少,讀十遍八遍不多。對於我精讀此書是對吾之文學素養起鞏固、提高,以致於升華之用,大有相見恨晚之情。
其次,這也是一部悲劇,我細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大凡流傳下來的,幾乎無一例外全是悲劇。從卡西莫多到寶玉,從羊脂球到阿Q,以致於今日泰坦尼克中的傑克和露絲,都是悲劇人物。正義戰勝邪惡只能在動畫片中存在,沒有哪朝哪代的贊歌流傳下來。特別是中國的《水滸》、《三國》、《紅樓》都遵循著開業艱難後,強勁攀升,接著平穩走勢,最後直線下跌的原則。這又恰與工商管理碩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產品發展規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規律又彷彿與此緊密相連。一種文明當其躍上頂峰就必將走向衰亡。的確,照現在的環境發展,人類終究有個盡頭,難道這是宇宙亘古不變的定理嗎?難道這是繼柏拉圖哲學中「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論之後,又一種新模式。待以後有時間再細細思考此問題,作個中國的蘇格拉低。
Ⅷ 一個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會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就高爾基寫的《童年 》這本書來說,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書,對《童年》這本書最感興趣。據我了解,《童年》是高爾基用自傳體寫的小說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
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為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麼養就走了,爸爸媽媽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櫃子上有一個插著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丟掉裡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心裡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著問我:「你幹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里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姥姥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後,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姥姥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我們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童年》讀後感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妙語佳句
[編輯本段]
◆從那時起我懷著不安的心情觀察人們,彷彿我心上的外皮給人撕掉了,於是,這顆心就變得對於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論是自己的,或別人的,都難以忍受的敏感。
◆各人不過有各人的名字,而權利人人都一樣。
◆官像頑皮的孩子,走上來就把一切法律破壞了。
◆在無窮無盡的工作日歷,憂傷也是節目,鬧火災就是逗樂,在一無所有的臉上,連傷痕也是點綴……
◆怨恨是塊冰,遇暖就融化。
◆她的一連串「後來」,我似乎覺得是一架梯子,它離開她深深地往下面什麼地方延伸著,一直到黑暗的地方,到孤獨的地方。
西遊記讀後感
提到《西遊記》大家肯定能將其中的一些片段記得滾瓜爛熟,我也一樣,再一次拿出那本在書架上已微微發黃的《西遊記》,愛不釋手,道一杯香茗,沒翻開幾頁,隨著吳承恩爺爺的精彩描繪,就被其中的情節給吸引住了。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孫悟空那種正義大膽、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
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龍馬雖說沒有什麼大本事,但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甘心當好後勤,不好出風頭。
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水滸傳》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名著,與它相媲美的還有《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號稱"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它真實地描寫了宋代農民起義,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它以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滸傳》寫英雄們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況,但是在逼上樑山這一點上,許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於生活不下去,他們不滿官府的剝削,積極參加劫取"生辰綱"的行動,從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寶是由於受地主的掠奪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魯智深是個軍官,他嫉惡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結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貧民,為打抱不平和報殺兄之仇,屢遭陷害,終於造反,勇猛地向統治階級進行沖擊.他是從血的教訓中覺醒過來的.
水滸一百零八將,人物形象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吳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智多星吳用"幾次獻策:吳用為晁蓋獻計,智取生辰綱,用葯酒麻倒了青面獸楊志,奪了北京大名府梁中書送給蔡太師慶賀生辰的十萬貫金銀珠寶;宋江在潯陽樓念反詩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場,快行斬時,吳用用計劫了法場,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莊失敗;第三次攻打祝家莊時,吳用利用雙掌連環計攻克祝家莊.宋江鬧華州時,吳用又出計借用宿太尉金鈴吊掛,救出了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一生屢出奇謀,屢建戰功.受招安被封為武勝軍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後,吳用與花榮一同在宋江墳前上吊自殺,與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為"智多星"呀!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卻俠骨柔情,殺卻惡人為的是救窮苦人於水火的真漢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們面前表現出一副粗魯,野蠻.可他到了沖鋒陷陣的時候可毫不含糊,揮著62斤重的禪杖上陣殺敵.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會腐敗的一面.這的確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一本書.
水滸傳讀後感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雖然說現在仍離內行很遠,不料卻也看出一點門道。
魯達何以成五台山和尚?
俗話說不在高,有仙則名。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和尚當然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得的,何況象魯達這樣有命案在身兇犯?看過《水滸》的人都知道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大鬧五台山的故事,至於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剎的大和尚,不細心看還未必看得明白。
魯達三拳打死鄭屠之後便 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門縣的十字街頭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過的金老,金老的女兒嫁給了雁門的大財主趙員外,趙員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兒,魯達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趙員外和五台山的關系非同一般,寺里的智真長老是他的弟兄,而且他祖上便曾舍錢在寺里,是寺里的大施主。趙員外還曾向寺里買了一個名額,寺里曾許過願讓他剃度一僧。於是,趙員外就把這名額給了魯達,有了名額還不夠,趙員外還向寺里繳納一筆"集資費",那集資費便是趙員外帶魯達上山見智真長老時特意准備的一擔"段匹禮物"。如果沒有趙員外的一個名額和一擔集資費,魯達便有天大的本事也進不了五台山山門,更不會成為後來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魯智深了。
Ⅸ 讀琵琶行有感
情節曲折:
在「醉不成歡慘將別」的時候,便「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將情節推向另一個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畢,「東船西舫悄無言」,似乎可以結束了,忽然又「沉吟」「斂容」,琵琶女要訴說自己的身世了。
琵琶女訴說一完,詩人便抒發自己的感慨,將自己的遭遇與琵琶女的遭遇聯系起來,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奏一曲,樂聲進入了高潮,但詩人不再作正面描寫,只說其聲「凄凄」,並「不似向前」,寫到這里,就戛然而止。這樣,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產生意深境遠的感覺。
這種曲折多變的情節,使琵琶女富於戲劇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現,她的琵琶絕技也得到了細致的描繪;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以情動人:
這首詩以情動人,敘述事件,描寫人物全都充滿抒情色彩。送客一節即以「秋瑟瑟」「慘將別」「茫茫江浸月」,給環境製造了傷感的氣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詩人在描寫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調時,讓情思幽恨貫穿始終。
自敘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滿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產生的種種哀傷。詩人自嘆經歷,處處以環境襯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寫了漂淪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聲與哭泣聲相互照映,更是寫盡了詩人的悲痛之情。
情景交融:
本詩所敘之事(秋夜江頭送客、琵琶女的悲劇命運、作者的貶謫生活)飽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人物的動作,心理的細致描寫;人物以抒情方式傾訴悲懷;精當的說明和議論的巧妙穿插,對於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畫龍點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視的。
使這首詩滿含著抒情氣息,做到了敘事與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強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藝術魅力。他把歌詠者與被歌詠者的思想感情融二為一,說你也是說我,說我也是說你,命運相同、息息相關。
琵琶女敘述身世後,詩人以為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敘述身世後,琵琶女則「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彈一曲後,詩人則更是「江州司馬青衫濕。」風塵知己,處處動人憐愛。
人物塑造:
《琵琶行》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在中唐商業經濟發達、城市畸形繁榮的生活環境里,在當時互相傾軋、仕途險惡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詩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現實的典型意義。
此詩用形象類比法把兩人之間的悲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進行類比,最後融合為一,從而推出兩個藝術形象都有懷才不遇、淪落天涯的感慨的結論。形象類比,抒情言志,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9)孝琵琶觀後感擴展閱讀: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 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
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時,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參考資料:網路——琵琶行
Ⅹ 白居易琵琶行讀後感200字
白居易的《琵琶行》自古以來受到眾多文人騷客們的追捧,裡面的經典詩句專現代人們還不屬時的引用兩句。唐代杜甫詩雲:「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流芳百世的名篇,都來自於生命的力量。他們或豪放或婉約,或絢麗或平淡,或典雅或通俗,充分展示出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詩人,他繼承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是一個早慧詩人。
這首長篇敘事詩著力刻畫一個淪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形象,並借她的凄涼身世引出詩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的痛苦心情。全詩可分為3段:第一段寫面見琵琶女的情況,並描寫琵琶音調之美;第2段描述琵琶女的身世;第3段詩人聯系自己的遭遇,傾訴悲懷。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盪,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於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