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安娜的影評

安娜的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26 02:00:55

『壹』 安娜·卡列尼娜賞析

在這本作品當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反映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以上流社會貴族生活為主要,在其作品當中,能體會到當時社會上的一些很諷刺的生活以及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作品當中的女主人公安娜,作為一個19世紀貴婦來說,愛情是她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則她只能是卡列寧的附屬品,安於做一個沒有愛情的賢妻良母。同伏倫斯基的愛情是她張揚生命的唯一途徑,她的一切人生價值都寄託在此。賦予她新生的是愛情,置她於死地的也是愛情。她的死有社會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愛情至上主義,但又帶著濃厚的舊有傳統烙印,來自上流社會的、家庭的、伏倫斯基的壓力都承受住了,但她無法戰勝自己,當伏倫斯基對她冷淡時,她對自己產生了懷疑,產生了強烈的悔罪意識:「上帝,饒恕我的一切!」——最後一語。神權、夫權、愛情的幻滅共同置安娜於死地。在安娜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女性用於追求自由與愛情的一面,在這個方面來說,是值得我們去尊敬的,但她又有自己本身的局限性,面對著重重的壓力與傳統理念的根蒂,她妥協了,她最後選擇了用死亡去解脫自己,因此,安娜是一名追求幸福卻被封建制度吞噬的悲劇人物。而作為整部作品的男主人公伏倫斯基,他是一個風度翩翩、熱情浪漫以及生氣勃勃的人,在眾多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上,他都是場內女性追尋的焦點,深得眾多女性的喜愛,可謂是「彼得堡上流社會花花公子的活標本」。 在他們的愛情剛開始時,對伏倫斯基來說有一絲獵艷的味道,他對安娜的最初追求除了安娜那迷人的風姿對他的吸引外,主要是滿足他的虛榮心:「追求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夫人,無疑會使他身價倍增」。但隨著他們見面次數的增多,尤其是每次見面時看到安娜臉上那竭力用理智壓抑但卻難以束縛的「快樂的一閃」,激發了他對安娜的真心的愛戀。在一段時間裡面,他真的給予了安娜八年結婚生活中從沒有過的愛情的幸福,但激情過後,得到的不再是愛情,而是空虛,在面對安娜越來越嚴厲的管束時,他覺得很不自在,面對著安娜對於自己強烈的佔有欲,不允許其有任何的自由活動空間與權力時,他很反感,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反抗,他覺得他還有自己的生活與事業,絕不能對外界不聞不問,這就造就了兩者關系的分裂,到最後,導致他們的愛情隨風飄走,因此,伏倫斯基是一名不甘於被束縛的花花公子。卡列寧是安娜的丈夫,在這里他是以大官僚的身份出現於作品中,他總是要求安娜跟他出席一些他們官員的聚會的場合,而在他的人生中,不斷的去追尋名利,在面對自己妻子對愛情背叛的時候,他卻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當時所處的政治地位,要求安娜保持低調,不要太張揚,以免威脅到他的政治地位,而在安娜分娩時,他面對安娜的請求時,他都接受了,在愛情道路上,他是受害者,面對自己妻子的背叛,他無助,彷徨,但面對自己的政治地位,他野心勃勃。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具有及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不滿於封建婚姻,追求真摯自由的愛情。當她不顧丈夫的威脅,公然與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結合在一起時,整個上流社會就一起向她施加種種可怕的侮辱和非難。但花花公子渥倫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真摯自由的愛情不僅沒找到,而且陷入難堪的處境,她再也無法生活下去,於是以自殺的方式向這個社會提出了最嚴正的抗議。
作為貴族社會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雖然只是個人的愛情自由,採用的也只是個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於面對整個上流社會,誓死不做虛偽的社會道德的俘虜:在沖破封建束縛,反抗社會壓迫方面,她做到了處在她那個地位和環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這對當時的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義。托爾斯泰由於世界觀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時,又從宗教倫理觀念出發,譴責安娜缺乏忍讓的宗教感情,沒盡到做妻子和母親的責任。為此塑造了在愛情問題上能夠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麗的理想形象來和安娜進行對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來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劇的批判力量。「王子與公主從此就幸福的在一起了」,這句話是很多童話故事的結尾,當王子和公主為了愛情,幾經磨難,最後終於歡聚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為他們的愛情祝福,以為他們從此就生活在理想的世界裡。但是童話終究不能代替現實,現實中的愛情殘酷而蒼白。而這部作品就從現實的角度上來闡述了王子與公主在一起後的生活。在這部作品中,上演的是公主與王子的為愛追逐的故事,但公主為王子放棄了其丈夫、孩子以及家庭,還要承受多方面的壓力,而王子卻沒做出什麼,當其對公主產生厭惡的時候,卻絲毫沒有顧慮到公主的感受,只是一味的去尋找其想要的東西,在公主得到王子的時候,卻覺得愛情就是絕對性的佔有,不允許王子擁有任何的自由活動空間,造就了雙方感情的變異,一旦愛情變成了負累,那就無論是什麼都是錯的,所以最後公主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來解脫,雖然結局是很悲慘,因為相對於這個用於追求自己幸福的女人,在沖出重重圍堵後,應該要擁有童話般的幸福的生活,但是卻恰恰相反,這是可悲之處。而在作品中,可以清晰地體會到人物形象的心理變化。作品中多處對當時人物所處的環境進行具體形象的描寫,用於襯托出當時故事情節所要發生的事情,使作者向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為具體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而且很多地方,作者都是通過一些人物很細致的動作或者是言語來表現出人物的特徵,因此,作者對於詞語的運用是相當的精煉,而且還很注重細節的描寫。《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彷彿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也讓後人能夠記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作品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寫上細致入微、精妙絕倫。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範。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樹起了一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通過它,許多人了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里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復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裡能提出這么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勇敢的、向上流社會提出挑戰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沒有任何一個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樣反叛自己的出身,簡最終回到羅切斯特身邊,屠格涅夫按傳統道德標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筆下的達吉亞娜恪守著沒有愛情的婚姻,巴爾扎克把歐也妮送上了歸於傳統的道路。而安娜是義無反顧的,最後也不願回到沉悶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議了沒有愛情的婚姻,抗議這個毀滅真情的社會專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覺醒和婦女解放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貳』 急求<安娜卡列尼娜>影評!(最好是英文版的)~~~~~~~~~~~~~~~~~~(有追加分)

97年版

Leo Tolstoy's Anna Karenina is given lavish treatment in this lush filmed version by director Bernard Rose. The cinematography and set design, and extravagant costumes are lovely and impressive to look at. That and the sweeping orchestral score, containing music by Tchaikovsky, Rachmaninoff, and Prokofiev, are almost worth the price of admission by themselves.

As far as the story itself is concerned, some pieces of it work and some don't. The central love story, between Anna Karenina and Count Vronsky, is compelling and tragic. Anna and the Count have an affair, causing much talk. Due to the double standards of the time, Vronsky may still hold his head high in society, while Anna is forced to stay inside and hide her shame. There's the matter of Anna's confused, unfeeling husband -- Anna's fight for a divorce and custody of their son is furious and futile. Sean Bean's portrayal of Vronsky, for some reason, didn't quite hit the mark for me. On occasion, I felt as if I were on the verge of understanding his character, but I never did. Sophie Marceau, in the title role, fared better. She makes the helplessness of Anna's situation is manifestly clear, and the tragedies in her life are moving, and the moments that foreshadow these are effective.

The movie fails, however, to do justice to the rest of Tolstoy's epic novel, involving among other things a secondary love affair between Constantin Levin and Kitty Scherbatsky. These plot elements are given too cursory a treatment and come off like an arbitrary soap opera. Parades of marriages, births, affairs, and family squabbles are ushered through one scene after the next, and Tolstoy's ideas and ideals are neatly avoided. One must cut slack, I suppose, for a film that compresses a novel of nearly a thousand pages into 108 minutes of screen time. On the other hand, I'd have preferred the screenwriter to have trimmed the novel's scope rather than its depth.

Is this movie version worth seeing? Yes, but just barely. Enough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primary relationship is preserved to make the film meaningful, and as I mentioned before, the music and set design are fabulous. It's just too bad it wasn't fleshed out a little more.

『叄』 電影《安娜與國王》的英文觀後感

泰國國王蒙空傾心西方文化,對國家實行了對外開放貿易及文化的政策。他還特意遠從英國請來一位家庭女教師安娜·麗奧諾溫絲來執教自己的68個子女。蒙空熱情地接待了這位金發碧眼的使者。在這里,安娜對所面對的這個國度充滿著新鮮與好奇,同時,她也遵循著自己帶來的西方式文化傳統的教育方式。

『肆』 2017最美孝心少年王安娜觀後感400字

今天我看了《2017年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後,是個孩子的故事中,我們能深刻的感觸到他(她)們的孝心,是無比的強大。百善孝為先,今天這些富有愛心的少年,讓我們也跟隨著他(她)們的腳步一起成長。他(她)們就像在舞台間灑下的種子,慢慢的,便長成了參天大樹。
看完是個少年的介紹後,令我最難忘得是王安娜,她在六歲時就開始為奶奶幹活,雖然她的母親在她還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再加上奶奶的行動不是很方便,自己的菜地在山上,所以王安娜每天都會上山為奶奶割菜。回想自己六歲時,是與朋友一起玩耍的童年,家務事一般都是由父母去做的,看了小安娜的經歷後,我感到無地自容。
即使是這樣,但這樣般的所處環境,並沒有使小安娜感到想放棄的決心。雖然說小安娜的奶奶有時也會掉眼淚,但小安娜並沒有被感染,而是去安慰奶奶,對奶奶說你不要在哭了。
「我們萬眾尋你,愛是唯一的指引。」這句話是《2017年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的標題,從這一部精彩的瞬間中,我們不怕變老,並且因此更加相信未來。
讓我們一起加油,把這是個少年的愛、孝一起傳承給我們身邊的家人及朋友吧!

『伍』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800個字左右)

耐著性子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書,簡直可以說是磨練人耐性的一本書。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看完這本書彷彿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吃飯時候還在思索,卻感到頭腦混亂,只是清晰記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軌自殺的,很殘忍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方法。無異於埃及艷後克里奧帕特拉以蛇自殺,這些可憐的人啊!都說紅顏薄命,一些不假的,這些紅顏幾乎都是蘭心惠質,沉魚落雁。哎,可嘆,可惜,可憐……
列夫托爾斯泰的文筆十分之細膩,以至於讓我覺得有些情節和話語很繁瑣,描寫上流社會晚宴和沙龍情景,濃彩重墨,鋪展開來,一點不遜於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後呼應。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龍斯基是在火車站,並且看到了一個卧軌自殺的女人,安娜表現出莫名的憂傷,因此弗龍斯基給那個自殺的女人家屬給了些安葬費,從此兩人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則是安娜自己卧軌自殺,弗龍斯基奔去火車站見她最後一面,相逢和訣別都在火車站,此種筆觸相當獨到,不過未免使故事更具悲傷性。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溫。這七個人之間有著極為復雜的關系,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並且生下一子,後來在調節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相見恨晚,彼此一見傾心,墜入愛河。後來經過安娜的調節,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溫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溫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真摯而熱烈的愛戀。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願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於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徵,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弗龍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後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後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後回到莫斯科,在弗龍斯基一再勸導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於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弗龍斯基對她的愛,於是她毀掉了自己……
基季最後與萊溫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龍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他自費帶著一個連隊去前線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後多莉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高利貸,於是和好如初……
看完這本書,真的很想見見列夫托爾斯泰,很想問問他,為什麼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麼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萊溫的生活、思想。而這兩個主人公在整個故事中都沒有什麼關系糾葛,只在最後,見了一面。以後有機會去莫斯科尋找一下答案吧。
或許我該看看列夫托爾斯泰的傳記,了解一下他那個時代的整體狀況。
安娜和弗龍斯基的愛情,讓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於最後各自走向毀滅……
愛是什麼?何以有如此魔力?

『陸』 安娜卡列尼娜的英文影評

http://..com/question/96044623.html

『柒』 《安娜·卡列尼娜》摘記加評論

評論:
1.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彷彿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
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也讓後人能夠記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2.
安娜卧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台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3.
《安娜.卡列尼娜》與《戰爭與和平》一樣是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的登峰造極之作之一。甚至是一部比《戰爭與和平》更完美的作品。雖然缺少了其偉大的氣勢――托爾斯泰已沒有同樣的歡樂去創造了,但支配作品的思想具有更純熟的藝術手腕、更豐富的經驗,心靈於它已毫無秘密可言,更明顯的是,托爾斯泰把他的人格,他的哲學思想和人生的景色交錯在了作品的內容之中。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生活的悲劇和萊溫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主要情節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說從城市到農村,從家庭婚姻、經濟養況、政治面貌到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構織了一張復雜的關系網。
整部作品除了在講起萊溫訂婚的幾章美麗的文字外,所有講起的愛情,已遠沒有《戰爭與和平》中若干篇幅的年青的詩意了――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時代美妙的抒情詩相媲美的。反之,這里的愛情含有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統制這部小說的定命論,不復是如《戰爭與和平》中的一種神,也不復是一個命運的支配者,而是戀愛的瘋狂。當安娜與弗朗斯基在不知不覺中互相熱愛的時候,亦是這愛神使安娜臉上發出一種光輝――「不是歡樂的光輝,而是在黑夜中爆發的火災的駭人的光輝。」亦是這愛神使這光明磊落、理性很強的少婦,在血管中,流溢著肉慾的力,而且愛情逗留在她的心頭,直到把這顆心磨煉到破碎的時候才離開她。接近安娜的人,無不感到這潛伏著的魔鬼般的吸引力與威脅。基季第一個驚恐地發現它。當弗朗斯基去看安娜時,他的歡樂的感覺中也有神秘的恐懼。萊溫在安娜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已亦知道她已不能自主。當小說情節漸漸演化的時候,無可震懾的情慾,把這高傲人物的道德壁壘,徹底毀掉了。她所有最優越的品德――她的真誠而勇敢的靈魂瓦解了,墮落了,她已沒有勇氣繼續對世俗進行反抗,她的生命除了取悅她的愛人之外更無別的目標,她膽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已懷孕且熱心養馬事業;她受著嫉妒的煎熬;她的舉動中聲音中眼睛中處處作偽;她墮入那種只要使何種男子都要為之回首一瞥女人群中。她用嗎啡麻醉自已,身陷在精神的墮落卻又清醒自已的墮落的痛苦矛盾之中,不可自拔,直到不可容忍而迫使她投身於火車輪下――她俯身伏在一張口袋上,把什麼東西隱藏在內,這是她往日的生命、痛苦、欺妄和煩惱以及歡樂……
「我保留著報復之權」上帝說……
這是被愛情所煎熬的靈魂的悲劇,――為托爾斯泰一鼓作氣以及深刻的筆角描寫的一幅畫。
但這部小說的更主要的意義,除了安娜的悲劇和一八六O年時代的俄國社會――沙龍、軍官俱樂部、舞會、戲院、賽馬等種種色相之外,在小說中,已屢次以一種諷刺的或劇烈的形式批評當時的俄國社會,這社會是為托爾斯泰在將來的著作中所不住地攻擊的。攻擊謊言、攻擊一切謊言,對於道德的謊言和對於罪惡的謊言同樣看待,指斥自由論調,抨擊世俗的虛浮的慈悲,沙龍中的宗教和博愛主義,向整個社會宣戰,因為它魅惑一切真實的情操,滅殺心靈的活力!在社會的陳腐的風氣之上,死突然放射了一道光明。在垂危的安娜面前,矯偽的加列寧也感動了。這沒有生氣,一切都是造作的心魂,居然亦透入一道愛的光明而具有基督徒的寬恕。一霎時,丈夫、妻子、情人、三人都改變了。一切變得質朴正直。但當安娜漸漸回復時,三個人都覺得「在一種內在地支配他們的幾乎是聖潔的力量之外,更有另一種力量,粗獷的、極強的、不由他們自主地支配著他們的生命,使他們不復再能享受平和」而他們預先就知道他們在這場戰斗中是無能的,「他們將被迫作惡,為社會所認為必須的。」
萊溫在書中的結尾中亦變得升華了,是因為死亦使他感動了之故。他素來是「不能信仰的,他亦不能徹底懷疑。」自從他看見他的兄弟死後,他為了自已的愚昧覺得害怕,他的新婚的幸福在一個時期內曾壓抑這些悲痛的情緒。但自從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它們重復顯現了。他時而祈禱,時而否定一切,他徒然地瀏覽哲學書籍,在狂亂的時光,他甚至害怕自已會自殺。體力的工作使他鎮靜了,暫時忘卻了煩惱。萊溫和農人們談話;其中一個和他談著那些「不是為了自已而是為了上帝生存的人」。這對於他不啻是一個啟示,他發現理智與心的敵對性。理智教人為了生存必得要殘忍地奮斗;愛護他人是全不合理的。
「理智是什麼也沒有教我;我知道的一切都是由心啟示給我的。」
從此,平靜重新歸來,對於萊溫,心是唯一的指引者――這個名辭把他重新領到上帝面前……什麼上帝?他不想知道。這個時候的萊溫如將來長久時期的托爾斯泰一般,在教會面前是很謙虛的,對於教義亦毫無反抗之心。
「既使在天空的幻象與星球的外表的運動中,也有一項真理。」
《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你細細品味,終會感嘆那是一部史詩般的巨作;如果你單純的將其看作一部所謂批評資本主義的作品,無論對於《安娜.卡列尼娜》還是托爾斯泰無疑是一種褻瀆。
4.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實際是病態社會的曲折反映。任何描寫愛情的作品都不應該是為了寫愛情而寫愛情,偉大的作品更是如此,因為任何愛情都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借愛情題材反映社會問題是常用而有效的方式。在偉大作家的筆下,愛情悲劇往往也有著相似的愛情和歷史價值。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塑造女性形象中最富有人性光彩和魅力的形象,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藝術魅力的形象之一。她光彩奪目,美麗高貴,充滿了濃重的悲劇色彩。
安娜出身貴族,自幼受到正統的貴族教育,因而盡管後來受到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盡管在托爾斯泰的筆下她是一個具有個性解放色彩的婦女形象,但事實上,她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擺脫貴族階級的傳統觀念,她的思想感情仍同封建意識保持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由於兩種意識同時存在於她的思想之中,並進而規定著她的行動,因而在她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起內心尖銳的矛盾。對待家庭,她極端厭惡,渴望擺脫無愛的環境,盡管在卡列寧的心中她只是一個漂亮的花瓶而已。盡管卡列寧為了維護表面的和諧,幸福的家庭形式,不願意離婚,而用法律,宗教道德等將安娜置於一個犯罪的妻子的地位,可是一旦真要離開家庭,拋棄丈夫,她又同情卡列寧的處境,對他又負罪感,稱贊卡列寧「真是一個好人」「是一個聖人」不能完全割捨與家庭的關系。對待兒子,她懷有強烈的母愛。以前,她把所有的愛寄託在兒子身上,兒子成了她的幸福,快樂的源泉,用這種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內心世界的空虛,後來為了沃倫斯基,而丟下珍愛的兒子,而這卻使安娜的內心因失去母愛的權利而備受痛苦的煎熬。
5.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19世紀偉大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的批判現實主義經典製作。托爾斯泰一生著述達90卷之多。64年的日記是他長期的道德自我反省,自我修養的最好見證。這種沉思默想的習慣,使其文學作品少一絲浮躁,多一些沉穩,少一分輕佻,多一種厚重。
《安娜卡列尼娜》寫於1873-1877年,反映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奴制改革後,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的殘余勢力和新生尚未完善的資本主義並存的俄國社會現實。作品試圖以形象的方式探討階級與革命的立場,貴族和平民的命運,婚姻與家庭的意義。生與死的價值,道德修養和宗教信仰等諸多問題,是一部發人深思的長篇巨制。
6.
並不太喜歡安娜,她畢竟還是太脆弱,深陷於激情不能自拔,沒有更高的追求,後來為情所困更是將自己的人生逐漸庸俗化。但是如果比較起其他人比如卡列寧什麼的來,我寧願喜歡安娜。因為她真誠,始終遵從自己的內心生活。一個人遵循內心的自由意志,這就是一種閃光。

許多人抨擊安娜最激烈的一點就是,女人應該以妻子和母親的責任來控制自己的情慾。可是千百年來,有哪一個時代不是以此來壓抑和約束著女性,而大部分女性又默默地約束著自己呢。——盡管是非自願的無愛的,但你已是一個妻子一個母親了么,就認命吧。——如果這種責任自始至終都是被迫的壓抑人性的,難道不應該去打破它,讓它成為自願和自己選擇的責任嗎?這里的疑問是:妻子或母親的責任是否亘古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女人,首先是一個人。波伏娃的《第二性》揭示了這點,女性是被社會造就的。社會賦予她最根本的角色就是妻子與母親。但成為這兩種角色卻往往是不自主的。難道因為被迫成為了妻子和母親,就必定得放棄做人的權利?正因為此,女性才如此容易被男性壓迫和操控了。這樣悲慘的歷史,還嫌不夠長久不夠殘酷么?很多女性卻連自己也不自覺,受了這千百年的無意識的壓制,卻還要來壓制女性同胞。

但是若放在現在,又另當別論,因為現在的女性有自己選擇做妻子和母親的權利,所以應該要負相應的責任。

安娜的可貴在於她的自我覺醒。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這是一束光明。實際上,在過分壓抑自由意志和正常需求的時代,對它的反叛即使過激也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因為它在腐朽的規則上撕開了一個口子,使女性的命運增加了可能性。我們現代女性在婚姻與個人生活上的自由,不然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一代代的女性離經叛道一點點爭取來的。

為何安娜會有這樣的悲劇?她的追求太狹隘,始終囿於個人的情慾,且將人生的意義寄託於一個男人的愛情上。但是仔細分析起來,恐怕她也沒有什麼別的出路。就算娜拉走後也不知該怎樣。在那樣一個社會里,女性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個性的真誠更是為生存增加難度。同樣是女性,同樣是受著無愛的婚姻的折磨——這是肯定的,上流社會的婚姻更多是利益與地位的權衡——大部分上流社會貴夫人都紅杏出牆,但是她們卻可以保持一種雙重生活,私底下**,表面上心照不宣地保持著所謂的貴族風度,維護著那套秩序。那時歐洲的上流社會奉行一套彪悍的道德標准,女性在婚前必須安分守己,結婚反而是獲得解放的途徑,在合法的身份之下女性似乎獲得了放縱的自由。隨你怎麼搞,別撕破臉就成。這種「自由」本質上就是對虛偽腐朽道德觀的屈從,是肉體的放縱,卻與靈魂無關。肉體與靈魂的這種相安無事甚至是一種更無恥的不道德。安娜厭惡的正是這種虛偽,她做不到。上流社會對公然挑戰這種秩序的安娜,當然也是難以容忍,安娜無路可走,畢竟她依然屬於那個社會,卻無法再行走在那個圈子既定的軌道上。

7.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愛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可以不顧一切,斷然放棄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她正直不放盪。當她一經接受弗龍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么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後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念的愛情。他和安娜的結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愛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後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愛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里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8.

安娜的人生可以說是巨大的悲劇,但這悲劇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有一些觀點認為,她的悲劇是上流社會和舊道德造成的,但試問換一個社會,安娜就能避免所有的不幸嗎?
人是共同體的一員,是處於特定社會關系的個體。人不僅會受到社會的影響,也必然會影響社會和他人,只是影響范圍大小有所區別。因為人本身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因此人的愛情也不可能是完全純粹的,不考慮社會和他人的。
安娜指責上流社會中一些人的愛情觀「虛偽」、「欺騙」,她認為自己追求的是真正的,純粹的愛情,不同於上流社會淫亂的通姦,誠然,她的指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她所在的沙俄上流社會確實缺乏真正的愛情,夫人們充滿虛偽,對安娜的「墮落」幸災樂禍。然而,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作為普遍意義的「婚姻」都是不應被隨意破壞和踐踏的,即使以「真正的愛情」這種宏大詞彙也不適合。為了愛情而出軌,破壞婚姻,對夫妻雙方,子女,其他親屬甚至周圍的人的傷害都是不可估量的。同樣地,這種行為對社會的破壞也是不可估量的,加入為了追求愛情不顧既有婚姻的存在成為社會風氣,那麼這個社會中必定人人自危,幾乎所有人的幸福都得不到保障,社會穩定也談不上了。因此一個社會對其個體成員背叛婚姻的行為作出道德上的譴責是正確的,正常的,不管是安娜所處的沙俄時代,還是當今社會,都不可能也不應該對背叛婚姻的行為報以完全的寬恕。
安娜卡列尼娜對愛情的追求是有原因的,因為她本人的婚姻是盲目的,沒有愛情,而且她的丈夫卡列寧事實上對她的出軌也不甚在乎。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見的,個別的,社會不可能因為個別原因而對其行為差別對待。因此,安娜在社會上受到了鄙視和侮辱,最終被放逐於她所處在的社會之外,從某種程上講,這一切情有可原。愛情雖然是一種美好,重要的情感,但不能為了愛情破壞社會,否則,不僅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也會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受到社會的懲罰。

9.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兩條主要的平行線索和一條聯結性次要線索結構而成的,整體上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安排下來的那個時代在政治、經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說通過安娜——卡列尼——渥倫斯基線索展示了封建主義家庭關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通過列尼——吉提線索描繪出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農村後,地主經濟面臨危機的情景,揭示出作者執著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麗——奧勃朗斯基這一次要線索巧妙地聯結兩條主線,在家庭思想上三條線索相互對應、參照,勾勒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這種建築學而自豪,圓拱將兩座大廈聯結得天衣無縫,「使人覺察不出什麼地方是拱頂。」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現時的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她姿態端麗、溫雅,一雙濃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她的臉上流露……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顯現出來。在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現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們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謎。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辦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大官僚卡列尼。婚後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於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託在兒子身上。渥倫斯基喚醒了她晚熟的愛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膽地愛,不願像別特西公爵夫人那樣在家宴上公開接待情人;也不願接受丈夫的建議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關系,偷偷與情人往來;終於沖出家庭與渥倫斯基結合,公然與整個上流社會對抗。從此安娜失去了一個貴族婦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權利,除了渥倫斯基的愛,她一無所有,因此,她熱烈而執著地獻身於這種愛。確實,在國外,在渥倫斯基的庄園里,安娜曾體驗過短暫的「不可原諒的幸福」。她丟棄母親的天職,但內心無法平息因失去愛子而產生的悲傷;她想昂起驕傲的頭,宣稱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卻擺脫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識。她的靈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擲的、囿於自我的對渥倫斯基的愛又不可能得到相應的感情反響,安娜絕望了,她在臨終前滿含怨憤地喊出:「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言、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創作過程中有過極大變化:從一個低級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寫成真誠、嚴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女性。托爾斯泰通過安娜的愛情、家庭悲劇寄寓了他對當時動盪的俄國社會中人的命運和倫理道德准則的思考。作家歌頌人的生命力,贊揚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時,他又堅決否定一切政治、社會活動(包括婦女解放運動)對改善人們命運的作用,強調母親--婦女天職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觀的矛盾構成安娜形象的復雜性。一百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則是托爾斯泰式主人公中自傳性特別強的一個人物,他在托爾斯泰的創作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他身上藝術地再現了作家世界觀激變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從結構安排來看,列文的幸福家庭與安娜的不幸家庭互為對照,但從思想探索來看,列文婚後卻產生了精神危機,他為貴族階級自甘敗落而憂心忡忡。他研究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討人生的目的,但卻毫無出路。羅曼·羅蘭指出,列尼不僅體現了托爾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觀點,而且列尼和吉提的戀愛,他倆婚後的頭幾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憶的搬演。同樣,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爾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憶。而作品的尾聲則是作者本人趨向精神革命的過渡。

10.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自己也彷彿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麼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並不稀奇,反而在聖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後安娜卻卧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並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安娜應該是一個誠實、勇敢、十分有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說她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並勇敢地向丈夫跟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盪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世上的愛情本如此,盪氣回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捌』 電影《身後事》到底想說明的是什麼,安娜真的死了嗎

我的推斷是沒死,並且男主角也是被Eliot殺死的。
證明:
1.女主角能夠活動,而片中同一房間的一個老太太死屍和一個警察弟弟的死屍卻不能活動。女主角如果真的死了,那也應該是靈魂活

動,而肉體不能動,影片中卻沒有同時出現過2個女主角的場景;
2.影片中後期有個Eliot給警察弟弟化妝的細節,Eliot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在警察弟弟臉上胡亂塗抹,這也反映了Eliot是精神病患

者;
3.中期,女主角偷了鑰匙後,逃跑未遂之後在電話房間,Eliot引導女主角照鏡子,女主角對鏡子上呵了一口氣之後,鏡子里的影像

變得顏色鮮明起來,Eliot立刻用手帕將鏡面的水汽擦掉了。並且,照鏡子過程中,Eliot一直避免在鏡子中出現。這間房裡的鏡子和

電話都是做過處理的。
4.最後一刻,女主角躺在棺材中,Eliot給她照鏡子,而這面小鏡子是沒做過處理的,女主角的影像就非常鮮活,因此女主角知道自

己沒有死,但是已經遲了。
5.埋葬完女主角後,Eliot將女主角的照片貼上牆,你可以發現牆上其他人的照片都是睜大眼睛的,由此可以肯定,那面牆上的所有

人都是躺在棺材的最後一刻才發現是Eliot欺騙了自己。並且,同時背景音里全是這些人的驚呼。
6.男主角最後躺在化妝台上,很明顯是被Eliot刺穿肺部或者是肝臟而死的。如果是男主角在進殯儀館之前就死的話,Eliot沒必要對

男主角穿刺!並且穿刺之後,男主角立刻就不動了,前後對比就能肯定,影片一直都是否定有靈魂存在的!
7.最關鍵的一點,影片第19分鍾左右,Eliot打開的箱子里,瓶子上寫的是「hydronium bromide」,這是水合氫溴化物鎮靜劑,是

Eliot一直給女主角注射的鎮靜劑!!這一點,影片從一開始就交代清楚了,只不過一些不懂英語的人沒有留意就放過去了,之後還

要寫一些自覺有深度的所謂「影評」來體現自己的深刻。

『玖』 安娜與國王觀後感

《安娜與國王》觀後感1 今天下午在電影頻道看了周潤發和朱迪·福斯特主演的好萊塢電影《安娜與國王》,電影播出時間長達接近4小時,雖然花了我的好多時間,但是卻給我留下了許多遐思,閑暇時間用人類文明的精神食糧解飢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電影中英國婦女安娜應邀前往暹羅王宮中做家庭教師。由於東西方文化及各自性格上的差異,她與國王的子女乃至國王本人時有沖突,甚至差點被趕走。但是隨著了解的加深,尤其是在一次粉碎敵對分子政變陰謀的過程中,安娜臨危不懼和國王對自己國家的忠誠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王認識到,女人是可以同自己平起平坐的;而孩子們更是由衷地把她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就在國王從心底喜愛她的時候,她卻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來王宮授益解惑的任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四十年後,當年的得意門生已經繼承了王位,像老國王一樣對自己的國家竭盡忠誠,並帶領人民向二十世紀進軍做好准備。­ 電影中安娜敢於追求真理,敢於維護自己和自己國家的文化尊嚴,敢於同世俗、權勢斗爭,以及國王能夠親民大度,對待新的思想能夠吐故納新,能夠博採眾志的形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同時安娜在離開暹羅國,即將回國前同國王跳舞時小王子的旁白更是精典,小王子說到「當時我還小,但父王擁著他最心愛的女人的畫面,我會記得很清楚。生活中美好的時刻往往只佔一小部分,有時候它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然而它所帶來的影響讓人永世難忘。安娜就是一個例子。」 《安娜與國王》觀後感2 《安娜與國王》令我很自然地聯想起同一個女主演朱迪福斯特的另一部好萊塢大片《沉默的羔羊》。似乎是朱迪沉靜的面容、看似內斂而有種內在堅硬性的氣質讓她成為游刃有餘地飾演如此智慧堅強的非凡女性之不二人選。乍看之下,《安娜與國王》與《沉默的羔羊》雖然敘述的故事、時代和背景如此大相異趣,卻有著一種內在精神線索的一致性——打破了好萊塢影片敘事女性恆定客體性質的慣例,女性做到了男性所不能做到的事,成為拯救者:《沉默的羔羊》中,「克拉麗斯/一個女人戰勝了變態殺手/一個男人,從而拯救了另一個女人/無辜而無助的凱瑟琳」(戴錦華語);《安娜與國王》中,安娜/一個女人征服了國王/一個男人,並間接拯救了一個國家/古老未開化而面臨殖民危機的泰國。而表層背後的內在確乎如此嗎?是好萊塢的性別策略、女性視點的進化?是一闕富有異國情調的浪漫傳奇的愛情童話?還是其他?管中窺豹,我們可以選擇兩幅極具代表性的劇照進行對比,來切入我們的思考。一幅是《沉默的羔羊》中,克拉麗斯進入FBI大樓電梯里,嬌小玲瓏的她身陷一群高大魁梧的男警官之中,造成了一種頗有一些滑稽可笑的喜劇效果,克拉麗斯束著馬尾,穿著運動服,臉上有一種孩子氣的稚嫩與迷惘;一幅是《安娜與國王》的海報,穿著高雅華貴的曳地篷裙的安娜帶領著一群過分矮小以至形如侏儒的泰國皇室後裔們,儼然一種鶴立雞群的脫俗與高貴。這兩幀劇照實際上非常有代表性地揭示了朱迪福斯特在兩部影片中的內在實質定位。關於《沉默的羔羊》,戴錦華老師的《鏡與世俗神話》一書中有非常深刻精闢的分析——表面上,是克拉麗斯,一位弱女子戰勝了兇殘狡詐的變態殺手「野牛比爾」,而實際上,她本身就是一個期待救贖者,她一直處於一種無父的焦慮中,而代之出現的父親,便是林克特/「吃人的漢巴尼爾」/白種中產階級男人,以及FBI的案件負責人克勞弗;而兇殘的殺手最終被證實為一個變性的同性戀者,一個准女人。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女人是在白種男人的指點之下戰勝了另一個「女人」,並且完成了自我救贖的故事。而《安娜與國王》,我們很容易注意到,影片中簡直是在處處著意強調安娜的女性身份——在影片的一開頭,朱拉隆功王子的旁白就兩次強調了「一位英國女人」,她使人們對她的稱呼由sir轉換成了madam(稱謂這種東西一向蘊含著極大的深意,看看我們漢字「她」的出現多麼漫長而艱難便可知);她向朱拉隆功推薦《湯姆叔叔的小屋》,特意強調,這是一個女作家寫的,王子反問:「A woman?」等等。而且,這個女人,是一位非常尊嚴的、驕傲的、特立獨行的女人,在泰國東方式古老而傳統的王宮中,她如一隻高貴而驕傲的孔雀一樣來去自如,隨心所欲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要求他人接受,毫無懼色地與國王爭執,在一大群匍匐地面的棕色皮膚的人種之中卓然獨立著,堅持不下跪。有同學說,這是一個奇異的現代版灰姑娘的故事,我覺得很有意思,是的,明明是一個灰姑娘的翻版,然而安娜的身上有一種莫名奇妙的良好的自我感覺和優越感,令你啞然失笑而又無可奈何。她為何能如此高高在上、咄咄逼人?這是因為,那個不在古老東方傳統前下跪,與國王平起平坐、甚至有時以其觀念凌駕於國王之上,改變、甚至拯救泰國王室成員的,不是一個叫做安娜的女人,而是她所代表的西方強勢文化。安娜為何能驕傲地挺直脊背,鶴立雞群地獨立在芸芸眾生之上?那是因為她背後站著的,是一個大英帝國,是強大「先進」的西方文明,是強勢的殖民霸權。影片對安娜的「卓越貢獻」給出了不遺餘力的贊頌,包括在千鈞一發之際力挽狂瀾,挽救了國王的生命以間接保存了泰國王朝,以及對於未來的朱拉隆功國王的改革所給予的深遠影響——簡直是一位改寫泰國民族國家命運的女神。然而,好萊塢的深層話語,難道真的只是單純地塑造這樣一位堅強獨立勇敢的女性嗎?它借國王之口親自說出了這句含義深遠的話:「我們吹起英國的號角保護自己。我以前認為,靠幾個男人就能拯救國家,這種觀點實在是太可笑了。」然而我覺得,真正可笑的應該是好萊塢自己吧,如此直白不隱地宣揚自己西方至上的理念,實在沒有學得一點東方含蓄的精髓。然而,這也恰一針見血地暴露了此片女性主義觀點背後的真正意圖:《安娜與國王》實際上敘述的,是先進強大的西方文化征服一個東方統治者,並拯救一個古老落後的東方國家的故事。《沉默的羔羊》與《安娜與國王》實際上殊途同歸,一個是在西方文化內部的話語霸權,一個是在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之間的話語霸權。</SPAN></SPAN></SPAN>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