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結局影評
① 《完美的愛》觀後感
[《完美的愛》觀後感]我們一直追求的完美之否存在? 或許存在,你要強求么?你確定那一定是你要的么? 到最後,你會發現完美就在你心中,不曾離去,《完美的愛》觀後感。 只是你我迷失了方向。為時晚矣。 ---------題記 請珍惜------《完美的愛》觀後感 黃玫瑰一般的女子,就因為你站在年幼的陰影里不肯出來,毀滅了。 同時毀滅的,或許還有你那完美的愛情。 一切源於完美。 其實這個片子拍得很爛。各方面都有缺陷。 有價值的只有諷刺,人物形象不鮮明各種矛盾沖突不尖銳的諷刺。 但確我實看完了想寫些什麼,這也算一種成功吧。==! 這是個比較凄慘的愛情故事。 講述了一位追求貞操的男子馬龍與純潔如玫瑰的小芳。 馬龍年幼時父親為了哥哥帶回來的一個或許「不純潔」的少女失去了生命。 母親隨父親去後,哥哥也精神恍惚。 他因此有了處女情結。好友給他介紹的「不純潔」女友都被他拒絕。 終於因緣巧合下他認識了小芳。 當他准備求婚時被石灰眯了眼,等待眼角膜的捐贈。 小芳為此找了個保姆活,在生日那天被老闆強女干。 知情後的馬龍趕走了小芳。進手術台之前又後悔了。 可小芳自覺配不上馬龍,精神恍惚的她在去看他們定情的黃玫瑰時。 失足摔下山而死。 馬龍最終選擇殉情。 我忘不了小芳那天在雨里泣不成聲和那說不出的半句話 馬龍哥。。。我對不起你。。。我被張總。。。 馬龍跪在地上歇斯底里的讓她走,說出那些惡毒的話。 這個男人到底有沒有想過他面前這個女子多麼努力的跟他坦白。 這個男人又記不記得他瞎的時候誰一直在身邊不離不棄。 小芳被欺負不重要麼?重要的是她不幹凈了? 那我真的不懂了,這個男人在乎的到底是小芳還是小芳的干凈? 作為女人我很能理解小芳當時的心情,這個骯臟的世界弄臟了她已經不知所措了。 她悲傷難過而你也給不了她溫暖,也一味的嫌棄她臟。 或許全世界都不會嫌棄他,可你嫌棄了,我不知道這是多大的打擊。 當然,順理成章的小芳精神失常。 這個片子的亮點就在那一對父母,觀後感《《完美的愛》觀後感》。 捐贈馬龍眼角膜的那對夫婦。諷刺意味十足。 當小芳過去給哪個老太太跪下的時候被老奶奶一把拉起來抱住。 「本來我還指他望能找一個像你這么賢惠的好兒媳婦。。。」 小芳心裡何等心酸。 還有在馬龍被推進手術台前的懊悔。 不會被原諒。 小芳面對施暴者給馬龍的醫葯補助分文不取。 她恨她,猶豫再三她還是沒有原諒那個禽獸。 小芳不愛說話,從頭到尾話都很少,遭受了任何都不說。 她或許根本想不通為什麼自己不被原諒。 於是她在馬龍睜開眼的那一霎那,離他而去。 我自私的相信,小芳也恨他。那個口口聲聲愛她的馬龍。 觀眾需求,大團圓結局。 馬龍應了他的誓言。 「如果我今生今世對你的愛有所改變,我就讓老天懲罰我,讓我流盡身上的每一滴血,葬身萬丈懸崖。」 他最終還是死了,自盡在小芳的墳前。 他不得不死,影片的魅力就在於藝術。 就像孔雀東南飛。 你死我亡的戲碼觀眾就可以接受。 馬龍的自私我無法理解。 這個懦弱的男人。 社會救了他,他卻拋棄了社會。 他對不起小芳對不起給他眼角膜的老夫婦。 很多事情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 那麼久的了解就比不上一層膜重要麼?! 這真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諷刺。 或許馬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找一個純潔的女孩。 什麼叫純潔的女孩。 他只知道那層膜很重要很重要。 他的爸爸媽媽哥哥為此付出了代價,家破人亡的代價。 他怕,於是他藏在哪個陰暗的角落自欺欺人。 誰也進不去,他也出不來。 這篇文看完很難受,我的思路也很亂。 寫的東西也沒有條理。但我想說的很多很多。 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 這群人讓人同情,同時又讓人憎恨。 我只能祝福他們能如願以償。 在順帶說一句好自為之。 這個世界到底存在完美么? 就像白顏色,到底尋在真正的白么? 誰能找到一個永遠不會變黃的白? 影片講的是一種情結可到底是不是僅僅一種情節呢? 或許他得上升到一個高度,完美。 我們身邊不乏追求完美的影子。 各種完美。 可是你確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么? 你又為什麼去追求它? 他到底值不值得你不本末倒置的追逐? 很多人忘了本。 就像把純潔誤認為干凈。 很多人不敢質疑權威。 就像爸爸用命去證明的東西或許是錯的。 很多人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 就像知錯就改。追她回來。 很多人沒有責任感。 就像留下很多人自私的殉情。 寫到這里這篇文章就差不多了,但我的鄙視還遠遠沒有停止。 我只能來一個首尾呼應或者概括全文。 有些事情我們回不去。 所以,請珍惜。
② 求關於日本動漫電影《惡童》的影評,尤其是那個帶著面具的惡魔出現的那一段的揭秘,看了好幾遍沒看懂!
整部電影結束,除了故事外,令人最有印象的必然是五光十色的寶町,我想管那叫樂園色,無論是人們一直在重申寶町過往的繁華,還是它那粉藍、粉紅,一堆粉囊囊讓孩子們喜歡們的顏色,只是都加了灰度,讓整個城市看起來就像被時光的雨水沖涮洗舊,露出水泥無奈又憂郁的灰。時間,更迭的人潮,把色彩變成往事,一切真是被洗舊了。
把孩童與黑社會糾纏在一起,原本就是極具戲劇沖突的設定。
在寶町,會飛的流浪兒叫「貓」,老派的黑手黨叫「老鼠」,中庸、性冷淡的警察還是叫警察(笑……)。原本三支勢力看似對立,但其實在寶町卻是一種互相牽制又互相依託的平衡。到那像外星人一樣的新黑暗勢力加入時,蛇與三個背後寫著龍虎?的殺手出現,寶町原來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原本那些人都像是從一個中心點往各個方向走出了一步,當外界力量侵襲時,他們又退回了原點,於是警察收養了小白,老派黑手黨的頭子鈴木可以和小黑平心靜氣的聊天。
寶町的設定中真有不少怪人。
兩個主角就不用說了;
差點被黑暗吞噬的小黑:以為只要用原始的力量保護著小白,因為沒有信仰,最終不得不在是徹底放棄黑暗的立場投靠光明,還是篤信更加黑暗的力量之間進行抉擇,為了繼續活著而做抉擇。
沒有愛,不知道為什麼活著。從前的小黑代表著一種極端,比黑手黨們更鮮明的極端,黑手黨們的存在只是體現了篤信黑暗和質疑黑暗的N種結局。
所以小黑是幸福的,因為他是主角,他最終選擇了光明,他有小白,導演給了他幸福的結局。(笑……)
缺心眼的小白:在寶町代表純粹、純真、愛與真理的孩子,他與天性殘暴的小黑在一起,他為了小黑也能殺戮,面對烈焰與鮮血也會笑。但他卻能不斷去發現美好的事物,一粒蘋果籽,一種海邊藍天自由的幻想,每天向天神的匯報,他自稱保護地球和平的白隊員,他每天要做的,就是守護著小黑,和他一起快樂的生活,消滅一切要消滅他們快樂生活的壞人,還有就是不斷告訴小黑,他們的未來其實可以不用堅守著寶町,為這個正在衰弱褪色的城市堅守著沒有任何意義的權利。寶町不是任何人的,權勢財富也不是任何人的,每個人只有自己能選擇的那一個未來,它可以是比權勢財富更令人快樂的生活——自由的生活。他一直想讓小黑明白這一切,而小黑最終懂了,完美結局。
鈴木與那個殺他的手下:後者的名字想不起來了,或許是類似題材的電影並不少見的原因,看完《惡童》,並不覺得有多大的心理沖擊。一切淡淡的,覺得挺好。
鈴木是老派黑手黨的頭目,一手提拔出的手下,待他如子,但最終死在他手上,當他把槍對准自己,還在教他完事後擦掉槍上指紋,燒掉衣服,殺人時不要羅嗦……鈴木這個老男人,雖然骨子裡有黑手黨的狠,但說起將舊有的脫衣舞館拆掉改造成兒童樂園,卻流露出對舊寶町和記錄著他成長的那個時代的感情,當他在舞館看完最後一次脫衣舞表演,他已經清楚的體會到自己老了,被新勢力所代替,他開始變得像一個平凡的老頭,變得絮叨,變得家長里短,關心手下的結婚生子問題,甚至一早預見了自己的結局,因此他才會對小黑說:「那我們地獄見吧……」
但地獄只有他那個沒有因為殺了他就保護住家人的手下,沒有小黑。
他們沒有絕對的力量從黑暗中脫身,沒有小白,從配角的角度來說,那也是必然的結局……
至於外星人一般的新黑暗勢力:符號一樣的人物,代表著絕對、壓倒性的力量,必需存在,必需面對的挑戰,它們存在就是為了讓主角們醒悟,讓配角們淪為悲劇角色的,所以……和其他電影一樣……不用多解釋了。
(也許這就是我覺得淡淡的原因,太明白故事的套路了,畢竟黑手黨的殺戮與孩子的天性都是很直接的,殺就是殺,暴力就是暴力,血腥就是血腥,沒有解釋,沒有鋪墊,如果你對這樣的直接反映不過來,應該是你生活的太幸福了。)
性冷淡的警察:一出場就聲明自己性冷淡,對轉職到寶町當警察也無所謂,對生活在哪裡都無所謂,最後卻能讓小白抱著,並且在小白歇斯底里時感覺到他需要小黑,那個麻木不仁的警察,那個像大多數人一樣越來越麻木的警察……真是遠離純粹和純真太久了,才最終將要被它們所觸動……
我們都愛看孩子,不喜歡看老人。因為前者代表未被腐蝕的心靈,後者代表看盡世事後只會向你絮叨最好的時代過去了的腐朽。寶町有孩子也有老人,寶町是一座被越洗越白、人情被越洗越淡的城市——孩子不純粹了,罵著粗口,學著暴力行為;不識時務的老人會被年輕人所唾棄;永遠沒有穩固的勢力,任何強大的勢力都會被更新更強大的代替。
這兒生活著許多中庸的人,包括警察,誰都厭惡著這座沒有人味的城市,但誰也不敢最終的離開它。
這就是寶町,寶町也是現實中的每一座城市。
牛頭神告訴小黑:我是光明投向你的影子,只有我和你永遠永遠在一起。
(這個世界越變越快,人類越來越喜新厭舊;
只有死亡與黑暗是永衡不變的規則。
當不知道何去何從時,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會是小黑,常會迷思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的小黑;但我們未必是小白,純粹的種著蘋果籽的小白;所以請好好發現值得你珍惜的那些朋友,那個愛人,當有天你覺得迷失自我,覺得累時,請將黑暗交給光明去守護。
③ 完美騙局裡,愛情真的可以偽裝嗎(最佳出價)影評
剛剛在夜晚欣賞完了義大利影片《最佳出價》,我相信如果沒有比利,騙局的第一步以及後來的整個騙局就無法完成,為何?盡管電影唯一明確體現的比利在騙局中的參與僅僅是那幅克萊爾母親的畫像背後明確的表達,但我是從奧德曼先生與朋友比利的聊天時開始懷疑的,並由此相信比利在整個騙局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主人公奧德曼先生「合夥」利用奧德曼權威的藝術品鑒定家和頂級拍賣師的身份,以低價幫助奧德曼拍下男主角中意的藝術珍品(或真品)的比利同主人公的一次聊天中,比利再次抱怨這么多年奧德曼認不出自己的作品的價值,而奧德曼則輕描淡寫卻極具說服力的提到不是熱愛藝術並創作藝術品就能成為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家,還需要一種神秘性,對!神秘性!雖然影片並未強調這點,作為多年合作好友的比利不可能不了解到神秘性是奧德曼最看重並能吸引他的,所以才有了一個身居古宅中的患有奇怪的「廣場恐懼症」的情緒反復無常、行為詭異的神秘女人,這正是讓奧德曼上鉤的騙局的開端,在這個名為克萊爾的女人同奧德曼的最初幾次通話中,無不是抓住了這一點,編造了十分離奇不解甚至荒謬的理由卻最終勾起了奧德曼對這筆拍賣生意以及這個女人的好奇,而且憑借著對奧德曼性格和生活中各種怪癖的了解,使得克萊爾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點與其十分類似,這是抓住了人的情感生成的弱點——任何人都天生對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好感,使其一步步陷入設計好的圈套,比利終究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整個騙局充滿了神秘感,讓奧德曼一步步沉淪。
正是從這次聊天開始,憑借著對於文學或者電影創作的敏感,容易讓觀眾預感到了故事的曲折結局。也因此會發現影片中處處是著透露或者預示結局的潛台詞,而整個電影的細節的鋪墊呼應也是盡善盡美,力求整個故事的完整性。比如羅伯特與主人公對話中對其愛情之路多次預言性的提示,以及比利在中段曾有意說到一切的一切包括愛情都可能是騙局的提醒,細細品味會發現創作者敘事的苦心,讓人無比回味。當然最明顯的便是克萊爾最終成功進入陷入愛情的奧德曼的藏畫的密室後深情的告訴奧德曼,「不管以後發生什麼,請記住我是真的愛你」,也許人們會對這是否依然只是騙子的一句謊言有爭議,但結合片中那句被奧德曼、羅伯特和克萊爾說出的似乎是創作者視角的「每個贗品中都藏有些許的真實」以及克萊爾曾與所謂「主人」的最後一次通話中(僅有兩次)提到「我希望故事有個美好的結局」(個人認為這其實是克萊爾與騙局的一位設計者的雙關用語,也許克萊爾曾竭力爭取過有個愛的結局,為了自己也為了奧德曼,但遭到了拒絕,可以從四個人一起在餐廳吃飯時羅伯特看克萊爾的一個眼神中看到克萊爾曾有心違抗騙局設計者的初衷)不難看出,創作者不想只讓觀眾帶著疑問和回味離開,這句話成為末段主人公在警察局門前的徘徊以及最終在布拉格「夜與日」飯店的守候的可行鋪墊,更是整個故事情感升華的必然。從這個角度,我相信克拉爾是真的愛著奧德曼。完美的騙局落幕後,總會留下什麼,作為一生鑒定藝術騙局無數,一個堅信一切贗品中總藏有些許真實的行家,奧德曼肯定信仰著什麼,是悲情的善,是愛的希望,當主人公坐在「夜與日」飯店對著門口的孤零零的桌子上,當侍者詢問時,那長長的停頓後,斬釘截鐵的說「我在等一個朋友」時,這個愛的停頓,悲情的訴說,成就了這個曲折離奇的故事的情感的巔峰。
④ 完美的絕望——電影《盲山》觀後感
[完美的絕望——電影《盲山》觀後感]
很久沒看過這么讓人心情沉重的片子了,完美的絕望——電影《盲山》觀後感。比我看過的任何一部恐怖片更驚悚,因為它真實。
與世隔絕的山村,並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源鄉,相反,那裡正是無間地獄。艱苦的自然條件,無知盲目的村民,法律的無力與刑偵人員的無能,可怕的群體無意識和驚人的麻木。當一個涉世不深又缺乏防範意識的女大學生同時遭遇了以上所有元素,她的人生毫無爭議地走到了盡頭。
所有的災難都起源於無知。不管是白雪梅的還是那些村民的。被拐賣本身已足以使人扼腕嘆息,但在這部影片中它僅僅是打開了地獄之門。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才是重頭戲:被強暴,幾次三番逃跑又被抓,被自己甘願以身相許的人欺騙,被原本應該對自己伸出援手的人辜負,前來營救的父親和自己一樣身陷險境,所謂的正義使者軟弱得不堪一擊,一個小小的村主任手握生殺大權。當一個人面對以上這些情景,她能做什麼?逃跑的結局已經看到了,為了僅僅三塊錢的車費她就錯失了近在咫尺的自由,付出尊嚴收獲的只是冷漠。自殺?被當做物品的她沒有了斷的權利,因為她是被人花了錢買來的私有財產。更別提還有那個孩子。那個她不情願生下的仇人的孩子。即便最後她豁出一切捅死了自己痛恨的人,她看到的還是連綿不斷的群山。看不到盡頭的盲山。她逃不出去。即便出去了,也只不過是到了另一個被粉飾得更好的人性地獄。
從白雪梅被強奸的開始,這個社會的傷疤就被血淋淋地撕開,那些早已腐爛流膿的組織就這樣赤裸裸地暴露觀眾眼前,觀後感《完美的絕望——電影《盲山》觀後感》。每一個細節都暗含著重大的社會問題。在領導來檢查之前通令所有人准備應付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義,對法律一無所知的村民昭示著教育方面存在的嚴重漏洞,不交錢不肯去解救被害人的警察讓觀眾看到了什麼是貪污腐敗。如果說這些都還只停留在制度問題上的話,那麼那些村民的冷漠真的是可以上升到人類劣根性的高度了。沒有人對白雪梅伸出援手,甚至是施與一點點語言上的同情。沒有人覺得她受了迫害:本該如此呀。人活著本是這樣呀。人本身就是如此醜陋呀。即使是觀眾對著屏幕憤怒地咆哮,可那又如何呢?我們的聲音傳遞得到盲山中去嗎?再說,只有旁觀者會憤怒,當局者只有麻木。而且,在生活中,我們難道沒有扮演過村民的角色嗎?我們是否追查過在路邊乞討的孩子的身世?我們是否管過鄰人的家庭暴力?當看到有人讓自己的孩子輟學時,我們幾個人去勸阻過?當看到邪惡發生時,我們誰去阻止過?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感到深深的恐懼。不僅是恐懼有一天會陷入同樣的絕境,更是害怕我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那樣的人。
原來這就是地獄。不需要鐵條,他人即地獄。
不得不說,這部影片讓我體驗到了絕望。像是水和空氣一樣無孔不入,像是巨大的黑幕一樣鋪天蓋地而來的絕望。完美的絕望。淹沒所有的光明和美好的嚮往。
所以在最後,感謝這部電影的導演李楊。感謝他把這種絕望和絕望後的思考帶給了我們。
〔完美的絕望——電影《盲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⑤ 電影《門徒》怎麼評價結局有什麼深意
眾所周知香港地區的警匪題材電影在內地一直都是頗受關注和歡迎的,而《門徒》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香港警匪電影中比較經典的一部作品了。這部匯集了劉德華、吳彥祖以及古天樂等一眾男神的電影深受很多觀眾追捧,即使距離電影上映已經有十餘年的時間,也依然還會有很多網友會把這部電影翻出來重溫一下。
阿力又很像很多生活中迷茫的人,有時候一個決定和舉動就會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一念之差就容易釀成大錯,如果最後不是阿芬女兒及時出現的話,那麼阿力的結局或許也將是和昆哥和阿芬一樣悲慘。整部電影的氛圍和基調相對壓抑一些,但還是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的。再加上各位實力大咖們精彩的演繹和在線的顏值,所以才成就了這一部經典之作。
⑥ 一個好的結局應該是什麼樣的
人生最好的結局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不要讓任何人擾亂你的時間表。30歲嫁不出去,會被貼上「剩女」的標簽,一堆人催婚;40歲還沒車沒房,怕被人說混得不行,整日鬱郁寡歡。很多時候,我們緊隨他人的腳步,卻忘記了自己的節奏。
我想起了齊白石。26歲還沒找到想做的事情,30歲半路出家學畫畫,40歲拼盡全力馬馬虎虎養家,67歲之前都沒錢買房,83歲卻依舊在談戀愛生小孩,90多歲還能開創新的國畫表現手法。他用一生的經歷證明,「活在自己的節奏里,每分每秒都是黃金時區。」人生不是龜兔賽跑,不是贏在起跑線,就會成為冠軍。人生旅途,終要一個人走完,踏著自己的節奏,才能感受繁華美景,山高水遠。
因為喜歡,所以選擇;因為選擇,所以堅持。當你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節奏,就不再期待用外界的力量,來滿足內心的渴望;用他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成功。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無所畏懼。25歲後才拿到文憑,依然值得驕傲;30歲沒結婚,但過得快樂也是一種成功;35歲之後成家也完全可以;40歲買房也沒什麼丟臉的。
⑦ 《超完美謀殺案 》影評 500字左右 求2篇。
1 本來還憧憬著謀殺者能被愛情救贖,在關鍵時刻發現自己對愛人下不了手,上演什麼愛情打敗金錢之類的戰爭,結果發現這種想法真的很白痴,明明就是道地的謀殺,要把愛攪和進來實在很弱智。
不是很明白為什麼這個女的這么有錢,不過沒關系了,反正劇情是在這個前提下發生的。愛人要殺自己,想想就挺恐怖的,又有了當初看婚姻生活的感覺,可那個是建立在愛——權且說是愛吧——的基礎上的,而這個則純粹是為了money。甚至於,我想如果艾米麗沒有外遇,保不齊蓋勒也會動了殺她的念頭,誰讓她那麼有錢呢——不過也奇怪了,非得讓對方死啊?就不能讓她幫幫忙,拿點錢出來度過生意上的難關?可見這兩口子實在是只有表面風光,內里早沒任何情感交流,否則女人也不會輕易上了風流騙子的床,還傻乎乎地付出真情。
一直對格溫妮絲帕特洛不是很感冒,可能是受輿論影響,誰讓大家都說她那個小金人本來給給布蘭切特呢。片中對她的表演也沒什麼大感覺,但是出演這種上流社會的貴族太太還是挺信手拈來的,氣質比較合,而且白襯衣和絲襪的搭配非常性感。
小道格拉斯也已經這么老了,總覺得他時刻給人的印象都是那麼鎮定而有把握,盡管老兄風評如是,但人家確實有資本啊,女人可不就是逃不掉這樣的致命吸引力,成熟老道浪漫又霸道,簡直是完美,練年輕時的澤塔瓊斯都臣服了,況你我乎?
2 超完美謀殺案,這個世界上引起謀殺動機做多的兩個因素,第一是錢,第二是通姦,這部電影糾結了以上兩個因素,但並不能證明謀殺就是完美的,對於這種偵探類的電影,當你知道了兇手,動機後,再完美的劇情也變的不完美了,所以,對於影片的名字超完美這三個字,實在有點牽強,電影缺少的是抽絲剝繭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是觀眾最喜歡看到的,觀眾想知道誰是真正的兇手,謀殺的真正的動機,這就是為什麼像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類的偵探電影可以長久不衰,可惜,近年來像這種電影越來越少了,暗流、8毫米,可以說是近10年左右探案類的電影中的經典了,盡管達芬奇密碼和天使與魔鬼這幾年也很火,可丹布朗的小說故事,大部分觀眾都知道了劇情,所以對電影的結尾就少了那麼一份驚喜,超完美謀殺案的不完美是我意料之中的事,還好我沒抱著看一起高智商犯罪的心理去看這部電影,我看這部電影的原因完全是沖著邁克爾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的新片華爾街2要等到秋天才會上映,認識道格拉斯是從那部經典的本能開始,刨除那部電影中道格拉斯和莎朗斯通的床戲,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道格拉斯深邃的眼神,前不久看了他的一部老片,心理游戲,除了電影的結局很精彩外,道格拉斯的演技依舊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超完美謀殺案中,道格拉斯依舊展示了他的魅力,一個事業成功的中年男性,在片中他精明的算計,面對突然起來的變局,表現出的意外之感和隨後的冷靜沉著都被他拿捏的恰到好處,所以說這部電影中的道格拉斯是完美的。
相對於道格拉斯,真不敢相信那時的韋剛莫滕森,或許是指環王中的阿拉貢心想太深入人心,回過頭來看他的其他片子,總覺得很別扭。
人算不如天算,這是這部超完美謀殺的主題,老謀深算的道格拉斯機關算盡最後還是枉費心機,總覺得結尾太倉促了,但整體上來說還算可以,閑的無聊時,可以拿來解悶。
⑧ 完美的世界1500字的專業影評
似乎所有優秀的電影都有一個共性:他們含義深刻,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讀,餘音繞梁的效果就是這么產生的。
《完美的世界》算是其中之一,光是影片名,就可以讓人琢磨再三。《完美的世界》有一種讓人回味無窮的魅力。主人翁布奇的所作所為可以看成是一個奇特的心理個案。本文試著利用奧地利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結構」是人類的心理地形圖。那麼,「在這幅心裡圖景之中,『苦難深重』者顯然是『自我』。它身陷『本我』的驅動力量、『超我』的抑制力量以及外部世界的制約力力量的包圍中。」就可以代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以及和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自我」在艱難地服侍著「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這「三個暴君」。
布奇的出場是那麼的安詳:晴朗的天空下,他躺在草地上,枕著胳膊,閉著眼睛,帶著祥和的笑容,自在而愜意。一個可愛的白色精靈面具靜靜的陪伴著他,還有遙遠的鳥鳴。他慢慢張開眼睛,舒適地看著頭上的飛鷹變成直升機,滿天的鈔票漫天飛揚、飛揚……但這不是開始,是結局。
布奇的真正出場是在一所監獄里:因持槍搶劫被判四十年牢役囚犯布奇和獄友特里正在策劃一場越獄逃跑。……他們成功了!爬過通氣孔、劫持獄長逃出了監獄。這時的布奇展示的是一種「本我」的風采。他無視理性、與社會道德對抗,遵循著一種快樂原則。他的「自我」在「本我」的驅動力下,無視「超我」的控制力和外部世界的制約力,伴隨著「本我」沉淪。「自我」為了生存而生存,並沒有提升他的無意識。「超我」能盡到作用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被抑制。
從犯罪心理學家莎莉的口中,我們可以知道:布奇的母親是妓女,父親在他六歲時不知所蹤,他在妓院中長大。他八歲時殺了一個人(但因為被殺者是個通緝犯,其殺人行為並沒有被追究)。他被送去上學。十二歲時他母親因為梅毒晚期上吊自殺。之後,他因偷了一輛福特車而被少年法庭送到最惡劣的感化院服刑四年。他原本不致進入感化院服刑服,但時任當地警長的瑞德卻通過人際關系將其送入感化院。從此,他變成了職業犯罪。
按照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人的潛意識是原動力,人在不斷地對童年的經驗進行重復和再現。他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他的生命。
而當布奇和特里以菲利浦為人質逃脫人們的圍攻,真正踏上出逃之旅的時候,布奇的外部環境開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小菲利普的天真無邪,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召喚作用。特別是當他知道菲利浦與他同病相憐,他開始用自己的行動為菲利普贏得了自己應得的幸福,究其本質是他的「自我」正在滿足「本我」的希望。
布奇在影片中有兩次情緒失控。一次是在菲利浦的家,他不能面對小菲利浦的媽媽被強暴。他不惜與為了出逃而相互利用的特里決裂,與之拳腳相加,揮戈相向。另一次情感失控是一個喜歡用巴掌教育孩子的黑人邁克,使布奇異常憤怒。可以推測,這些觸碰到了他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經。
布奇從小就缺失父愛,不能不說他對他的父親存有恨意。而他對母親的依賴使他不允許母親受到傷害,哪怕是別人的母親。他八歲時殺了一個人。而他又曾對小菲利浦說:「我只殺過兩個人,一個傷害了我的媽媽,一個傷害了你。」可見,他八歲的時候殺死了傷害他母親的人,殺死了他母親的情人。這可以看作是變相的俄狄浦斯情結。
當他從俄狄浦斯情結掙脫了出來,他已經對父親有了強烈的認同感。當男孩失去父親時,在他的「自我」中通過父親的代表物對男孩發揮著影響。一個理想的、顧家的父親是布奇一直被壓抑的潛意識。在他受到那張阿拉斯加的明信片時,這種潛意識被激化成了一種意識。他不斷地說要去阿拉斯加,他想擁有一個父親。他一直在路上,尋找缺失的父愛,同時在小菲利浦身上找自己的童年。
當他得知菲利浦如同自己一樣時從小沒有父親的關懷,潛意識里對菲利浦產生了憐愛之情,無形中承擔起了父親的角色,盡自己一切所能保護和幫助菲利浦,就算菲利浦誤傷了他,他也毫無怨言。最後,他用自己的生命幫小菲利浦塑造一個完美的母親。這正說明了,他的潛意識在讓他試圖在小男孩身上他自己所沒有體驗過的快樂。
在生命的最後,布奇在小菲利浦的感喚下站在了善的一端,他的「超我」得以釋放,融合在了整個社會善的大背景中。布奇的無意識已經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他的「自我」應該生存得更好。所以,前面開場的理想畫面可以看成是,弗洛伊德理論中的布奇的「自我」理想的生存狀況。
但結局是一個偌大的反差,本該出現的結局卻被殘酷的現實抹煞了:在這同一片天空下,在這同一片草地上,在同一面白色精靈面具旁邊,還是那個人,但他周身血跡斑斑,激盪在上空的是一個孩子的哭聲。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將這個悲劇,看成是一場心理的悲劇。
布奇的完美世界裡,應該有完美的父親,完美的母親和無憂無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