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觀後感1000字
片名:末代皇帝
英文名:Last Emperor, The
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
主演:彼得·奧圖爾 陳沖 Hongxiang Cai 陳凱歌 Shu Chen
類型:劇情
預告片:
上映:1987年01月15日
地區:英國 法國 義大利 對白:英語 日語 普通話
評分:7.7/10(8459)
顏色:彩色 聲音:Dolby 70 mm 6-Track
時長:160 分鍾
分級:英國:15 芬蘭:S 阿根廷:13
《末代皇帝》劇情介紹:
故事從1950年冬天開始講述起: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
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本片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是一部技巧精湛的史詩巨片。
註:該片獲第60屆(198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九項大獎。
《末代皇帝》演員表:
彼得·奧圖爾 .... Reginald Fleming 'R.J.' Johnston
陳沖 .... Empress Wan Jung/Elizabeth
Hongxiang Cai .... Scarface (uncredited)
陳凱歌 .... Captain of Imperial Guard
Shu Chen .... Chang Chinghui
Shuyan Cheng .... Lady Hiro Saga, Pu Chieh's Wife
Xu Chunqing .... Grey Eyes
Jingping Cui .... Lady of the Pen
Xinmin Cui .... Japanese Bodyguard (uncredited)
Jiechen Dong .... Doctor
Zhendong Dong .... Old Doctor
Dennis Dun .... Big Li
Guang Fan .... Pu Chieh, Pu Yi's Brother
Jade Go .... Ar Mo
Constantine Gregory .... Oculist
2. 末代皇帝影評600字左右
第六十屆(8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三家聯合攝制,片長218分鍾。該片用閃回的手法來表現溥儀的一生,在3小時38分鍾內講述60年的事情。該片在西方上映後。立即掀起了「中國熱」。1988年,第60屆奧斯卡獎頒獎揭曉,《末代皇帝》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服裝、最佳作曲、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和最佳美工9項獎。義大利導演貝爾納多·貝爾托魯齊為什麼要拍攝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1987年,法國《首映》雜志記者在采訪貝爾托魯齊時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他作了肯定的回答,「這是一段令人著迷的故事」,「......溥儀已成為歷史,他象徵著一種觀念,即通過教育,-個人能得到徹底改變。」貝爾托魯齊在同一天采訪的談話中還直言不諱地談到「要是我對溥儀沒有這種同情,我就不會拍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歡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愛攝影機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們是惡劣的,我也設法使他們具有某種悲劇性,從而產生一點高貴感。……這些人物雖是可憎的,但他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並不諒解他,可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他們所體現的是一種人類共通的好鬥性。所以,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貝爾托魯齊身為一個藝術家,憑藉自己的良心和真誠說出的這番話,雖不能完全有助於我們去深刻理解溥儀這個在中國顯赫一時的政治人物,但至少給予了我們某種啟迪,溥儀的一生無疑是悲劇性的。貝爾托魯齊從藝術的角度窺見的那個溥儀與現實中真實的溥儀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溥儀的一生卻是同中國動亂的命運緊密聯結在一起的。溥儀從政治傀儡被改造人後,親眼目睹過去那些改造他的人如今被視為「牛鬼蛇神」從人的地位上驅趕下來,這是歷史對人的命運的一次嘲弄。《末代皇帝》的背景材料主要來源於溥儀生前所著的《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清宮檔案史料。整個攝制組是一個共同創作的集體:150名中國人,100名義大利人和20名英國人,另外還有30名翻譯人員。
3. 末代皇帝觀後感
其實說到末代皇帝,觀後感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給你說說吧,那是幾年前了,同學向我推薦了《末代皇帝》這部經典老片,距離電影上映的1987年已經過了20多年,我卻第一次走進它。它帶給我的是滿滿的震撼。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一部傳記電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傳統的「史實」和「傳說」都無關,認為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是成份復雜、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
該片用閃回的手法來表現溥儀的一生,根據溥儀的回憶,現實與過去交叉,在在3小時38分鍾內講述60年的事情。定義電影《末代皇帝》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裡面的演員是中國的,場地是中國的,故事情節是中國的,但不能算是中國電影,它曾獲得1987年奧斯卡九項提名,九項全拿的殊榮,是由一個老外導演創造的。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好影片。
影片從戰犯管理所這一場景開始,要求每一名戰犯交代罪行。在審訊中,溥儀回憶了自己的一生。
三歲的小溥儀被擁上皇位,登基時連龍椅都坐不住。一個人孤零零呆在偌大的紫禁城裡,沒有父母的懷抱,沒有兄弟的陪伴,只有那黃瓦紅牆,和前朝留下的每天抹著能嚇死人的白粉胭脂等死的舊妃子和陰不陰陽不陽的變態太監。
一個王朝從興起到滅亡,最後的皇帝往往都處於某種尷尬的歷史背景,一個沒有權利的溥儀,一個自三歲進宮再沒有過父母兄弟關愛的溥儀,一個被時代過渡推著走著迫害著的溥儀,一個讓我感到無限無奈和同情的,大清國的最後的皇帝 。
4.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
世界那麼小,小到我們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們彼此遇見。世界那麼大,大得有些地方,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到達。我們抬頭仰望天空,時間向後退去,白雲向前飛去。歷史是很玄妙的東西,我們在門內,時間在門外流過,不留任何痕跡。我們一直在向門外張望,希望能看到永恆,結果,什麼都無法預知。我們只是在盲目的行走,無法主宰什麼。
紫禁城那麼小,小到永遠是斑駁的朱紅的牆,輝煌的金鑾殿,藍的天,白雲略天而去。紫禁城那麼大,大得推開一扇門,還有一扇門。這個地方,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夢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幾縷清晨的陽光從朱紅窗欞里射進來。兩邊是斑駁退色的羅漢們,張牙舞爪的嚴肅。偉大文明夕照的美麗余暉,在一個三歲孩子的手中點點消失。「你那麼小,你怕我嗎?這里的每個人都怕我。我是至高無上的慈溪太後。我已經在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這里的是皇帝。他已經驅龍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儀,我將封你為萬年皇帝。」而後她死了,在朝暉中,天亮了。溥儀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萬年皇帝,一個牢籠,罩住他地一生。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
萬年皇帝,給了他什麼,只是在他母親死的那天,十三歲的溥儀平靜的說「我母親今天死了吧」。然後他推著自行車走遍皇宮的每一個門,朱紅龐大的門。門外是匆忙的市集,襤褸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門卻在恭敬的侍衛手上怦然關閉。門外有他的母親,他的模糊的短暫童年,有他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世界。他絕望,叫著:「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年後了,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在世人的唾罵聲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雪地上,溥儀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愛的女人,已經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輩子愛他的人,唯一的,僅有的,所有的。同樣朱紅偉岸的門,應聲合上。「open the door」溥儀喃喃著。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的一生,被歷史牽絆著的,就是這個萬年皇帝。歷史的背後,是我們碌碌的背影。我們堅信著我們在創造著歷史,其實,我們一直在沿著歷史給予我們的軌跡向前走著,無法抵抗。我們總以為我們看清了歷史,其實,我們只是在門內無助得向外張望。身在歷史中,我們無法知曉什麼。溥儀投靠日本人,是因為國民黨背信棄義地掘了滿洲的皇陵,慈溪的屍體被撕成幾塊,脖子上的項鏈做了宋美齡的結婚禮物。而他的決定背後,是日軍哈爾濱的細菌試驗廠。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監獄中的溥儀,看著記錄片,驚愕的緩緩站起。溥儀在滿洲,也是堅決的回絕過日本人的無理要求,他在國會上憤怒的說,滿洲國和日本一樣是平等的,只是沒人聽他,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知道的,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
5. 末代皇帝讀後感400字作文
末代皇帝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五》這一部講到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朱由檢,同時也是一名末代皇帝。
對於亡國的皇帝,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爆君?昏君?無能?荒淫?……
他們頭上扣著的帽子大多都是負面的,可是在書里,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末代皇帝。
真正的崇禎是這樣的人:敏感、鎮定、冷靜、聰明絕頂。
然而,大明江山,此時已經是個病入膏荒,沉痾難治的病人。縱有妙手回春的扁鵑,也已經無能為力。同時他的旁邊,還有一個虎視耽耽的後金,正等著大明這個曾經的巨人倒下,然後拾取這片繁華的土地。對於崇禎來說,他能做的只是盡力而為。對他,我只有無盡的遺憾,所謂生不逢時,倘若他出身在明朝的其他時期,他一定也會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而不是背負罵名的亡國之君。
同時,我想起歷史上另外一個「臭名昭著」的末代皇帝——隋煬帝楊廣。
不管是官方的史書,還是民間的傳說,這個據說是耗子精轉世的皇帝是一個最最荒淫的人,其實,我相信這都是李世民授意抹黑的。
隋煬帝的一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開通京杭大運河,至今予民有惠;推行科舉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壟斷朝政,幫助寒門子弟進階朝堂,聽取民-意。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矗
當然做為一個人,都是有缺點,尤其是一個擁有至高權力的人,他的些微缺點都會被權力無限放大,而成為致命的傷害。比如,楊廣的好大喜功,因為自己曾經的戰功赫赫,所以發動全國之力三征高句麗,想讓自己的文治武功得到後人的景仰,結果卻是未獲寸土、寸功,不了了之,反而耗盡國力,勞民傷財,激起民怨,引發叛亂,致使亡國喪命。
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史書中的隋煬帝,缺點被無限放大,優點幾乎是完全抹殺,才讓後人誤解至今。
其實,在隋唐以前的史書,可信度還是很高,比較真實的反映了歷史的原貌。而就是從隋唐以後,唐太宗李世民開始,篡改史書,開了先例,《隋史》是唐朝編撰的,所以楊廣被抹黑成弒父弒兄之徒。而玄武門之變,也變成李世民是被-逼的。
不過墨寫的謊言永遠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歷史的真-相總有大白於天下的一天。
末代皇帝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技巧精湛的史詩巨片。
末代皇帝電影海報(2張)
故事從1950年冬天開始講述起: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 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他在監獄里遇見了他的胞弟溥傑,於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養心殿院中,溥儀和溥傑玩得正起勁。他已長到6歲,但還在吃乳母的奶。他已經懂得手上握有無上的權力,並開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監們。這時傳來消息,辛亥革命成功,溥儀被廢黜,他只是「紫禁城內的皇上」了。
1919年,英國教師庄士敦受聘入宮,14歲的溥儀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士敦任教的4年裡,溥儀不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發生改變:學會了騎自行車,戴上了眼鏡,剪掉了辮子,穿上了西服,學會了跳舞、打網球,並且朦朧地嚮往西方的民-主政治。盡管他在1922年仍按舊制娶了婉容為「皇後」,文綉為「皇妃」,他的心已飛向英國、飛向牛津大學。
鏡頭又閃回監獄。溥儀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歷史:
電影劇照(二)(20張)
1924年夏天,一隊馮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圍了故宮,迫令溥儀遷出紫禁城。溥儀在庄士敦陪同下,帶著婉蓉和文綉第一次進入了宮外的世界。在日本人的庇護下,溥儀到了天津。不久後,文綉恥於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日本人加緊了對溥儀的控制,女特務川島芳子被派駐在婉容身邊,庄士敦也不得不於1931年離開了溥儀。1934年,日本侵吞了東北三省後,便要求溥儀出任所謂「滿洲國」的皇帝。一心想復辟的溥儀不顧婉容,陳寶琛等人的勸戒,以「中國背棄了我」為理由自願去長春登上了「滿洲國皇帝」的寶座。婉容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越來越遠。為了延續後代,婉容和司機私通並懷孕。當時日本人強逼溥儀在任命新國防大臣的文件上簽字,溥儀一開始不願意。沒料到日本人對他的身邊一切都了如指掌,這讓溥儀深受威脅,最後妥協。後來婉容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日本人害死,她也被日本人強迫送走了,最後落得一個精神失常的下常溥儀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岡的監護下,嘗夠了當兒皇帝的屈辱滋味。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滿洲國」解體,溥儀出逃未遂,在長春機場上被蘇軍俘獲,才結束了他的丑惡的「前半生」。
在溥儀交代他的罪惡歷史時,鏡頭不時回到監獄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關押期間,溥儀已從一個連衣服都不會穿的「皇上」鍛煉成一個能自理生活並從事一些輕微勞動的平民。1959年,溥儀被特赦了。
6. 未代皇帝的觀後感
未代皇帝的觀後感: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
這個皇帝不是他想當的,小時候他問身回邊的太監,當皇帝是不答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太監回答說是。可是他連母親去世都不能踏出紫禁城看一眼。
從小就活在身邊人編織的皇帝夢里,而手中卻一點實權都沒有,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可悲?再錦衣玉食也掙不脫內心的禁錮和無助。
從一開始的清王朝到後來日本政府,他不過是顆棋子,而他自己卻如跳樑小丑一般做著君臨天下,復辟滿洲里的皇帝夢。
解放後牢里呆了十年,從剛開始的掙扎自殺,到後來認下所有罪行,包括不是他犯下的罪行,說是要為他所做的一切負責的時候,我想,夢醒了,那時候的他,才是真正的解脫了。
最後的最後,他說自己是個花匠,並且重回故宮,坐在他曾經的皇位上給那個孩子找他兒時藏下的蛐蛐罐的時候,他笑的狡黠的像個孩子。那時年過花甲的他,是來追憶和告別的吧……
7. 末代皇帝溥儀 觀後感 500字
當1967年的黃昏漸漸退去,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後一點精神的寄託就隨著這歷史的興衰而沉入了那永遠也無法逃脫的深淵之中,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歷史的更替推動著一個民族的崛起,而對於溥儀來說,這一切卻又就變成了一場巨大的噩夢,葬送了他一統萬年的大夢……
看完這部電影,令我想起了南唐李煜的那首不逝的經典——《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溥儀的眼眶裡,我看見流出的是李煜那心酸的淚水,兩個相距千年帝王,經受的卻是相似的痛,一朝成為階下囚,在一個有志男兒的眼裡,當然是無法接受的事實,然而江山變色,社稷易主,歷史毫不留情的在他們身上碾過,當他們站在昔時繁華的宮闕前,又怎麼不能生出對於故國的情?
但是相對於李煜來說,我覺得溥儀更加的令人尊敬,李煜強烈的文人氣質也就註定了他無法用實際來實現他的抱負,而溥儀不是,對於他經受的挫折,他勇敢的對它們說不,換作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可能都無法在如此困難面前像溥儀那樣勇敢,然而當長春城裡的歡呼聲響起之時,我們不得不嘆息一個胸懷天下的青年,卻因為急於求成的心情而走上了一條讓他一生一世都後悔不已的路。在關東軍還在滴血的刺刀之下,他也只能選擇了順從,於是他變成個一個木偶,生活在了那個不屬於他的煉獄里。
8. <甲午風雲> 《 末代皇帝》觀後感
溥儀。末代皇帝。最後的君主。被迫當上了皇帝,被迫離開了紫禁城,被迫去了偽滿洲國。他沒有錯,他只是生錯了時代,被人強行推上了王座,在還是乳臭未乾的幼年時代。他想救國,只是沒有能力。他想擺脫日本的控制,擺脫偽滿洲國…只是,他沒有力量。夢想與現實實在是太遙遠了,他,無能為力。
當被弟弟告知在紫禁城外有了「另一個皇帝」,而自己所謂的臣子們都在對自己隱瞞真相,自己視為親生母親的奶媽被送出紫禁城時,一個年幼的君主,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一瞬間失去了所有,披散著頭發,在偌大的紫禁城裡,聲聲吶喊,夕陽下的背影,孤獨而凄涼,溥儀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無力。
少年溥儀,不知道為什麼能對自己的英文老師敞開心扉,或許因為他是紫禁城裡唯一以真實面孔面對自己的人吧。在這個英國人的眼裡,這個中國的末代皇帝有著一腔熱血,但無處施展,有著滿腔抱負,卻無力回天。當溥儀為這位英國人送行時,濃郁中國風的樂隊跟在他身後,這位英國人,溥儀的老師,更是朋友,一步一回頭。他知道,這是自己和這位悲哀的中國最後一位君主的訣別。
溥儀以為自己不會在意母親的死,但是,他還是騎著自行車向城門奔去。當紫禁城的大門將近在咫尺的並不算光鮮卻真實的,有死去母親存在的世界隔絕在紫禁城外時。溥儀的臉上,分明透著可惜,絕望,繼而轉為憤怒。或許,那一刻,他終於明白,自己不是什麼帝王,只是一個可悲而無奈的囚犯。
終於可以離開紫禁城時,原本以為自己會恨紫禁城的溥儀,竟有了一絲不舍。黃昏下,回首最後看了一下紫禁城,這個自己前半生所生活的地方,但是,你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呢?是激動?是悲傷?是慶幸?是不舍?
在天津的期間,溥儀一度過著頹廢奢靡的生活,直到文秀毅然離開溥儀,慈禧的墳墓被挖,他才赫然發現,自己雖然還過著貴族的生活,卻已經失去了意義。面對不僅沒有伸出援手還間接軟禁自己的國民政府,溥儀選擇了日本。即使明知道日本人在利用自己,理由很簡單,他奢望自己能夠反利用日本,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滿洲國。
只是他高估了自己,他終究成了傀儡皇帝,尤其是他「訪問日本」回來後,妻子婉容的離去,他信任的人被調職,被迫任命不想任命的人為官員,在會議上爭取獨立權,但換來的卻是日本人和所謂的臣子們的拂袖離去,在偽滿洲國,他真正的成為了孤單一人的君主。在這個被日本人控制的滿洲國里,真正的中國人只有溥儀,他真正明白了什麼是孤立無援。
他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拒絕日本人要求自己娶日本女子為妻子。這也許是他最大的努力了吧。
在監獄里,與家人分離的溥儀臉上分明寫滿了惶恐與不安。一代君王,沒落的貴族,驕傲如他,卻還是潦倒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即使晚年時期參與外交,受到多位領導的接待。但是,愛新覺羅·溥儀終究悲慘了一世。即使那不是他選擇的。
末代皇帝的憂傷,又有誰知曉?
9. .電影末代皇帝影評
對於溥儀,我想我只能用張愛玲的一段話來表達我的感悟:「他不是籠子里的鳥。籠子里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他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溥儀的老師,陪伴他多年的長者,庄士敦這樣說:「皇帝自從登基那天就成為了自己領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後仍是。但是現在他長大了,他會問為什麼他是所有中國人中唯一的一個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門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獨的男孩了。」
無奈,尷尬,落寞,凄慘,悲涼,諷刺,可憐的難以稱其為壯志難酬的理想,簡單的逃離夢想卻在出了囚籠又進監獄中破滅。我能體會到的所有悲劇性的字眼幾乎一涌而出,一個人生的傳記卻如一隻被囚禁的孤鳥一樣,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劇,鬧劇,黑色幽默劇,悲劇在那個激盪碰撞的年代構制的精雕細琢的巨大樊籠末代皇帝這只囚鳥承受的過程就是這個故事最大的看點,如果說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當人類認為一個競爭對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並逐漸失去了被批判,被輕視的價值,於是我們會同情病人,弱者,貧苦人。把溥儀看成病人,弱者,貧苦人並不帶有輕慢的鄙視而是一種喟嘆。喟嘆中體味這一部如戲般矛盾的人生,稱之為傳奇未嘗不可。
影片開始不久小溥儀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宮中,陰暗的殿中,泥塑的羅漢和泥塑般的臣子,嬪妃,嬤嬤,太監,正中央是瀕死的慈禧,醜陋的褶皺,陰陽怪氣的聲音,妖魅的形象,讓我感覺溥儀來的這地方從一開始便是恐怖的。小溥儀就在這個環境下被授予萬年(Ten Thousand Year)皇帝,旋即慈禧口含黑珍珠結束了淫亂的一生。真龍之身在體載灃也要下跪(夫對子屈膝也只有在中國可見吧),可這時的溥儀只有一句話"我們什麼時候回家……"。
逐漸,他接受了自己已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事實,他被告知能任意做一切事情,但是年幼的溥儀在浴盆中欣喜異常,他歡呼著"I am the son of heaven"。但他得到的伊始也就離失去一切不遠了。他的奶媽給他睡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棵大樹和一陣風,樹倒了,猴子就都散了。看到這想導演還真是有手段,這不就是中國「樹倒猢猻散」的道理嗎,大樹將傾,倒下的猴子們即使是猴王也是顧不得的,封建王朝即將覆滅,皇帝的處境不言而喻。喊著自己是天之子的他不知道其實自己真正的只做了短短3年的皇帝。
至此他開始了逐漸丟失的人生,成年後的他被迫與感情至深的奶媽分離甚至都沒有道別的機會,誰說他可以為所欲為他知道連自己的奶媽他都無法留住,他哭著說"她不是我的奶媽,是我的蝴蝶"。接下來他又被告知自己並不是唯一的天子,在紫禁城外已經經歷了風風火火的革命,有更大的竊國大盜與他分享了這至高無上的稱號,他開始恐慌讓手下的太監喝掉墨水,以證明自己的權力威力,可除了這樣他還有什麼權力呢?他被自欺欺人的告知"在紫禁城裡你永遠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外面是個民國,還有個總統"。
在與他的外國教師庄士敦的對話中,庄說道"為什麼措詞重要。如果你不能說出你的本意,皇上,那你就不會說話算數了。一個紳士應該永遠說話算數"。而溥儀的回答是"朕不是紳士,朕被禁止說心裡話,他們常告訴朕該說些什麼"。聽到這里真是無盡的悲涼與同情。
年後的溥儀圖強改革整頓宮廷卻被賊臣愚弄欺騙,直到後來被軍隊逼迫退位正式離開紫禁城,迎接他的是士兵們的歡呼和炫耀功德旗幟。他帶著墨鏡默默走出宮門。我看不出他的失望與痛苦,感覺溥儀一生的感情都是隱忍的,我會替他失落,我無法不同情他!皇宮外面並不是他想私奔出去的歐洲,到了滿洲日本人的領地他更加失去了權利,他被迫作秀,又被兒戲般撤掉帝號,他先後失去了兩個妃子,文綉是主動提出離婚,婉容想生一個孩子保住溥儀搖搖欲墜的皇位加之婚姻生活的苦悶,她偷偷懷了侍衛的孩子,可孩子一生下來就被毒死,並被日本人強行帶離了溥儀。
以上的一切都是這只囚鳥求不得的苦痛,於是他不斷地想逃,他養了小白鼠把它放到錦囊里,養了蟋蟀把它放到木盒裡,他孤獨,這些小動物正是他自己!影片中曾多次出現了頗有意味的一句話"open the door"!一句是小時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卻被侍衛攔住,他捧著白鼠向逐漸關閉的大門跑去,門關上的前一刻我以為他會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卻憤怒的將小白鼠摔死在門上,以此來宣洩他對這囚籠的控訴!第二次是文綉離他而去他追出門在冬日的雪地里說出,那時的"open the door"已是軟弱無力了。耳邊想起影片的配樂《where is the arm》,樂聲委婉泣訴。
悲傷的話說了那麼多電影結尾依然精彩意味深長。年邁的溥儀走入了太和殿,傍晚的柔光鍍在金鑾殿上,溥儀的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從前的溫暖的回憶吧,他蹣跚的想跨過圍欄在龍椅上坐上一坐,這時他被一個小紅領巾阻止住。多巧妙地設計,在影片的結尾,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與新社會戴紅領巾的兒童相遇,是一個象徵的死亡與另一個象徵的希望嗎?慈祥的溥儀從龍床後拿出了那個裝蟋蟀的木盒,紅領巾打開木盒發現蟋蟀還在,但轉眼間溥儀已經不見了。這里顯而易見是個象徵性的手法,蟋蟀被放出來而溥儀已經被新的時代所埋葬了。
那個蟈蟈,象徵著一個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張龍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
無論是小時候的他還是長大後的他,其實都一樣。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麼大,他的世界只有那麼大。
本片的編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詮釋了溥儀悲慘又無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鍾內不斷閃回敘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實更多是敘述了中國那61年動盪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似乎顯得更清晰些。要說藝術原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範。
影片主要參考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和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在資料、工作人員上都是中西結合,最後是以貝托魯奇帶著對溥儀的個人同情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而拍成了此片,在商業、藝術、觀眾群上達到了一定的成就,同時又滿足的導演的個人心理,可為近乎完美了。
此片各方面都可感到導演的獨巨匠心。片頭的設計使人急於想了解我國宮廷的神秘和悠久的帝王文化,讓觀眾的觀看慾望立刻而起。影片一開始的時間點用的十分妙。1950年,綏汾河火車站,是蘇聯收容所向中國政府交接偽滿戰俘的時刻,也正是溥儀本人前後半生的轉折點,這使之後整個影片完整、緊湊、有序而又不亂,影片不緊沒有一個多餘鏡頭,相反每一個鏡頭之間的組接幾乎都有很深的寓意,多個隱喻蒙太奇的使用讓觀眾的內心始終隨著影片波動起伏。此簡單舉三處,便可稱經典——
鏡頭一: 一個天真無暇的孩子已被送進一片千瘡百孔的禁宮中,在目睹慈嬉駕崩全過程後全然不知此時殘酷的現實,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攝政王的阿瑪前,問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瑪無任何言語,卻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時間,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變得何等的尊貴,何等的獨特,何等的不逢時代!一個政治犧牲品就這樣誕生在即將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像,孩子將來的成長過程是多麼扭曲。
鏡頭二: 這是影片前後出現的那隻蟈蟈
1909年,宣統皇帝的登極大典上,3歲的小皇帝早已被這氣勢龐大卻顯得極為冷清的破典禮鬧得心煩不已,惟獨師傅陳寶深腋下的那隻蟈蟈吸引了他,片中所表達的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見」,此後,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它永遠地「隱居」深宮不再出現。直到半個世紀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公民的溥儀買了門票重逢了已是旅遊景點的紫禁城,年過花甲的他在欲走進太和殿寶座時被看守人的孩子攔住,幾句簡單而賦有哲理的交流後,溥儀向孩子交取他的「證明」,拿著那個積滿灰塵的小籠子,孩子很納悶,轉身欲問個明白,而溥儀卻已消失了……此時,一隻變了色的蟈蟈爬上孩子的紅領巾。這是它的第二次出現。一隻在寶座下存活了半個世紀的蟈蟈—— 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如此深層的隱喻,或許在貝托魯奇的眼中,皇帝終究是應該被承認的,罪過不是他生來就有的。當時的歷史背景:1967年,中國文革最瘋狂最動盪的那年,百姓的極度信仰依舊存在,只不過不是皇帝,而是另一個偉人。當時的溥儀已在彌留之跡。所以影片中所表達的一切不言而喻:紅色風暴的社會,連交通也變成了綠燈停紅燈行,改造溥儀的共產黨人同樣被共產黨人「改造」著,一切都逃不過歷史的變遷。此時的故宮已無遊人再入,所以在片中當老年溥儀踏入宮門的那一刻起,觀眾或許就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魂了,魂歸故里……
大清朝的歷史在溥儀的身上畫下了句點,處於亂世的背景下,一個小毛孩挑起了國家重任,一直在孤獨與救世中徘徊,一心想要重振大清王朝,最終卻弄個一敗塗地。其實歷史題材的電影是最難拍的,因為往往會被人來回推敲其真實性,而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在這部電影中所要表現的不單單只是一個末代皇帝的歷史,而是一個無奈於命運安排的人。歷史道不清,說不完,溥儀是一個朝代的終結,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通過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身為末代皇帝的悲哀與蒼涼,皇帝是世上最孤獨的人,更可況是溥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