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巴頓將軍觀後感

巴頓將軍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26 14:45:49

1. 亮劍讀後感

評說

電視連續劇《亮劍》的熱播激發了人們對《亮劍》、《歷史的天空》等戰爭題材作品的閱讀熱情。一度並沒有得到高度青睞的長篇小說,其精華部分在電視劇中得到了極度的強化和酣暢的傾瀉。
《亮劍》和《歷史的天空》兩部作品的最大突破在於:把社會潛藏著的傳統審美心理變成了現實,把戰爭題材領域呼喚了幾十年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掘出了中國式的「巴頓將軍」。
只要聽聽「李雲龍究竟是土匪還是英雄」的質疑,人們就會感到,《亮劍》中的李雲龍和《歷史的天空》里的姜大牙(又名姜必達)這兩位共和國將軍,和過去戰爭題材的英雄塑造大大地不同。他們有血有肉,輝煌戰績與個性稜角共生;他們的優點有多少,缺點就有多少;他們參加革命的動機起點很低———很難想像,姜大牙當初瞧不起新四軍,一心要投奔「國軍」,只因「一頓好吃的麵疙瘩」和一見心動的漂亮女人,才留在革命隊伍中。李雲龍更是問題成堆:過草地違反少數民族紀律,槍斃戰俘,為給老婆報仇,私自發動一場「戰役」。他多次抗命,兩次降級,三次復出……
書中主人公身上的草莽匪氣,部分地抵消了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光環,但卻給21世紀的觀眾與讀者帶來了極大的真實感。從表面上看,李雲龍、姜大牙的性格起點,降低了社會認知和接受的門檻。但實際上,《亮劍》和《歷史的天空》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揭示了一個具有草莽行為的農民成為英雄的歷史過程。姜大牙、李雲龍的成長歷程,是中國農民對紅色革命及戰爭的理解過程。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自己,從而成為信仰堅定的革命者,但是,他們的個性並未消失,反而更加鮮明。他們不是「紳士般的巴頓」,而是「中國農民式的巴頓」。農民的思維方式,農民性格的成長過程,使兩部作品獲得極大了歷史真實感。
之所以稱李雲龍、姜大牙為中國式的「巴頓將軍」,因為他們身上,明顯地具有中國傳統綠林英雄行俠仗義的影子。他們的部分性格特徵,帶有武俠小說中俠客的印跡。他們不會惜命退縮,察言觀色,隨波逐流;他們對性情相投的戰友肝膽相照,相濡以沫。對世俗小人的狗苟蠅營,則嫉惡如仇!即使脫去了軍裝,李雲龍、姜大牙們也是生活中的好漢!他們符合中國傳統的英雄審美標准。
鷹飛得再低依舊是鷹。人們不會接受土匪和草莽,卻會接受帶有匪氣的英雄。在李雲龍和姜大牙的性格中有一種天生的基因,他們彷彿為戰爭而生!裹藏在匪氣和草莽中的,是他們對戰場超人的感知力。對於稍縱即逝的戰機,他們有警犬一樣的嗅覺和土匪般的野蠻果決。戰爭中過人的生存能力和取勝能力,使得李雲龍、姜大牙的形象帶有一種貨真價實的傳奇色彩。
戰爭把這群軍人塑造成職業軍人。他們的事業就是消滅對手,取得勝利。他們在戰場上進行殘酷的廝殺,他們之間的較量,不僅是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較量,更是狡猾與更狡猾、機警與更機警、勇敢與更勇敢、野蠻與更野蠻、堅強與更堅強、幸運與不幸運的之間的格鬥!這是以往軍事戰爭題材作品中很少出現的。
李雲龍、姜大牙們是戰場一號,他們不按軍事教科書的教條行事,他們使戰場更具有偶然性,也深深打上了戰場指揮官的性格烙印。從這個意義上講,李雲龍、姜大牙是戰爭之神。
在這兩部作品中,我們終於見到了戰爭的魅力。好萊塢製造的娛樂效應有一條規則:對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災難性事件進行極度的渲染和處理。《亮劍》似乎有所借鑒。李雲龍喊出的「亮劍決勝負」中的血戰到底、「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倒在進攻的路上」的豪氣,如日經天,貫徹始終。扮演李雲龍的李幼斌說,整場都在喊,下來頭都喊痛了。激烈的音響充斥耳膜,觀眾的神經也並不輕松,這就是人們對金戈鐵馬的戰爭的折服吧。

有感

8 15是日本戰敗日,對於世界,尤其是中國,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國人民進行了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革命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把小日本打回家了.所以本人特別找了有關抗戰的影片,亮劍就是其中很不錯的一部.

其中最為殘酷的戰斗,要數鬼子"五一大掃盪"的時候了.獨立團的騎兵連,區區幾十號人,被鬼子的一個騎兵聯隊緊追,沒能沖出包圍圈.騎兵連長孫得勝帶領騎兵連和敵人周旋。後來子彈打光了,戰士們就把槍都砸碎了,寧可毀了也決不留給小日本。他們一字排開,拔出刀來,和上百鬼子搏殺,第一次沖鋒就被鬼子殺了一大半,只剩下不到10個人了. 但他們絲毫沒有畏懼的意思,高昂著頭,好象在說:」小鬼子,你們來呀」。連長孫得勝摘下了帽子,用力擦了擦刀上的血,狠狠地把帽子扔在了地上。騎兵連又一次向正面的敵人發起進攻,進攻之後,騎兵連只剩下了被砍掉了左臂的騎兵連長孫得勝.他滿臉是血,殺氣騰騰,咬著牙,用仇恨的目光看著面前的敵人,那樣可怕的目光,可以殺死一切。他停頓了一會,看看死去的弟兄,把刀指向敵人,竭盡全力地喊了一聲"騎兵連,進攻!"……

面對強大的對手,名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就是「亮劍精神」,它在騎兵連戰士的身上充分到得到了體現.他們在拔刀的那一刻,就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盡管敵眾我寡,實力懸殊,但是我們敢於和敵人以命相博,殺開一條血路,他們殺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就連滅絕人性的日本畜生也被這一場景深深地震撼了,他們厚葬了這些英雄們.

騎兵連的戰士們完全可以放下武器,投降日本人,這樣自己的生命不但可以得到保全,也不用落得個被殺的下場.不過我可以在這里告訴你們,他們是不會也是不可能這樣做的,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有良知,他們的良心是決不容忍他們這樣做的.有人可能會舉出一些大漢奸的例子,我在這里也發表一下我對這些人的看法.我從來就沒把這些東西當作是中國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配叫作中國人!

雖然我們的裝備,火力,後勤供應都不如小鬼子,但我們還是打勝了,我們靠的是什麼?靠是一股氣勢,一腔熱血,靠的是膽量,靠的是堅強的戰斗意志,靠的就是這種軍魂,中國軍魂!抗日戰爭,我們犧牲了多少好兄弟,好同志。不過,不管有再大的犧牲,這都是我們必須承受的代價,因為--軍人肩負著守土抗敵的使命和責任,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戰斗。我們就是要讓小日本知道,中國軍人的這種精神是不可能被戰勝的!這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很大的啟發:無論做什麼,只要有著一股勁,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精神,就一定能夠成功!

2. 電影《犧牲》的觀後感

看了著名俄國導演安德烈·塔柯夫斯基的影片《犧牲>>這似乎是一個能夠觸及人的生命的意義的電影。而且這部電影並沒有使用戰爭、愛情、死亡等等極端的載體,避免了由於這些題材本身的震撼力對於電影的精神本質的侵染,十分完整和純粹的傳達了核心的意志—希望和信仰。
老人帶著他的孩子在海邊植樹—一棵枯樹,並且使用了長達六分鍾的鏡頭描寫同一個場景,對是老人的自言自語,一個老舊的傳說——關於相信就能得救的故事的一個版本。然後到來的一個郵差和老人的對話,以及後來的一段時間的老人的獨白,都非常深刻的揭示了人類的弱小和無力。面對著人類命運的前進方向,感到彷徨卻又無可奈何。在老人身邊亂爬的小孩,表現了人類作為個體,在生命開始的時候並不會考慮老人嘴裡念叨的那些東西,抑或這個孩子是在比喻整個人類,在漫無目的的爬行,最後摔得滿臉是血。這里實際上平行的描寫了老人說話的表情和孩子四處爬行的動作,也可以理解為人類在一邊反悔自己的過失,一邊繼續地進行破壞和漫無目的的摸索。這是一種非常矛盾的描寫,這絕對是對於現實最好的表現。至於最後孩子臉上的血和老人的倒下,實際上應該說是一種人類如此下去的的結局。不論是僅僅反悔的人還是繼續犯錯的人,都沒有區別。這也為最後的老人的瘋癲,最終解脫留下了鋪墊——別的選擇都沒有區別。
至於後來描寫老人在屋子裡的生活,非常的簡單平實,死氣沉沉,並且著力描寫了老人妻子的世俗。這使得老人的思索和言語顯得極為突兀,在這一群人里。僅僅從氣質上看,只有女僕瑪麗亞也是與眾不同。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一種神經質的表現,與所謂的正常人不同,表現出來也就是一種神經質的氣質。這也可以聯繫到影片最後的老人燒房子的行為,被認為是精神病的行為,實際上在老人自己是一種解脫,解脫或是精神崩潰,完全在你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類似的心情或者思索,但我們畢竟只能在腦子里想想,導演卻可以,以電影的方式將一種思想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覺得這導演一定曾經窺視過我們的心靈。當我第一遍看這部電影的開頭的時候,只覺得老人絮絮叨叨的講一些大道理,非常拙劣。看過了之後,直到看到那個破敗的樓梯的鏡頭,才恍然大悟。可以說導演使用的鏡頭和場景,包括後期的剪輯,真是鬼才。
影片的名字會給人啟示,並且會伴隨觀看影片的整個過程。
在看的過程中也會懷疑究竟犧牲什麼,誰犧牲,為什麼而犧牲。然而這些問題作者並沒有直接的回答,而是首先給出了很多疑問和困惑,一步一步地把人引向最終的解決方法。讓人在最終看到老人燒房子以及像發瘋一樣的奔跑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理所應當的想法。這也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實際上是請君入瓮的方法,讓觀眾自己無可辯駁的接收導演的意念。
值得提到的是,影片中導演最終並沒有使用死亡作為最終的結局,而是更加徹底更加純凈的讓主角正面面對這個問題。主角非常清醒的獨自一人點燃了自己的房子,毀掉了他與這俗世生活的聯系,這棟房屋。這是一種力量的體現,人對自己生活的否定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里有一些小細節,當老人最終被裝進救護車里時候,他一把推開准備同行的家人,獨自一人坐上救護車;那個女僕在他離開後也騎自行車離開。這些細節都包含著象徵意義。
而當影片的末尾,小孩子獨自一人提水去澆那個枯樹,就像是他的爸爸講給他的那個故事一樣。關押他爸爸的救護車經過,以及那個女僕騎自行車經過,這在同一事件發生的許多事件可以看作是一個藝術的誇張和巧合,那孩子可以說是人類明天的象徵,在經歷了痛苦和掙扎之後,明天還是要繼續,而且孩子給枯樹澆水可以看作是對於希望的保持。而電影最終把鏡頭停在枯樹和它背後金光閃閃的水面時,導演明顯的留給人類的明天以燦爛的希望。

3. 關於二戰經典戰役的觀後感700字

觀《斯大林格勒》有感 周末在家看了部電影--《斯大林格勒》。看後感嘆:戰爭是政治家的游戲,勇者的決斗。 圍觀近幾年的國產抗日神劇,我覺得現在的導演在追求高收視率,而忽悠觀眾。如果當年,打日本鬼子真的如此簡單,那麼為什麼要八年,還丟失半壁河山,為什麼以十換一,進行近身肉搏,為什麼有那麼中國人當偽軍,當漢奸。拜託,那些中國導演別挑戰觀眾的智商下線。真正的戰爭,無論哪方,不都是拼盡權力,不擇手段幹掉對方。而我覺得這部影片好,在於尊重觀眾,尊重參戰雙方,尊重每個失去的生命。戰爭對於任何一方,都是失敗的,不管怎樣,戰爭總會流血,死人,不會帶來和平。有句話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仇恨之深,可楚霸王滅秦,殺秦三世,天下安定了嗎?楚漢相爭,天下還是諸侯亂戰。對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幾個德國「逃兵」。戰爭的殘酷喚醒了一部分的德國軍官和士兵的良知。於是一群士兵開始有了逃離戰場的念頭,可希特勒法西斯的專職使他們不得不背負著國家的旗號,為國家而連年征戰,為榮譽而背井離鄉。但這些換來的是什麼?是生靈塗炭,是鮮血橫流。自古以來,非人性的、侵略的、非正義的戰爭都沒有好的結果,都是以慘敗收場。可是我之所以要為雅利安人,為雅利安民族喝彩,不是為那些逃兵怯懦的逃避戰爭、也不是為它的結局的悲慘,更不是為希特勒非正義的侵略。所以,要維護和平,絕對不能通過戰爭取得,戰爭只會種下更多的仇恨罌粟。想要和平,必需防止戰爭發生,防止戰爭發生在於增強和平的力量,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因此,當愛好和平的力量足夠大,罪惡就不敢抬起頭,戰爭就會減少。而真正要防止戰爭的出現,我認為是不可能的,由矛盾規律可知,沒戰爭就沒和平,願人類在20世紀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沉痛教訓後,可以更加愛護和平,也願現在某些正在受戰火的人可以盡快
得到和平。願在戰爭中丟凌的生命得到安息。

4. 關於電影巴頓將軍的英語影評作文

有一部電影就叫《巴頓將軍》你可以看看以此為題材!

5. 《墨攻》觀後感300字

《墨攻》並沒有象傳統大片那樣,過分的刻畫一些太過惟美的畫面,貫穿始終的色彩不是那麼艷麗,而劇中血流成河的場面反而成了最艷麗的畫面,艷麗的令人震驚。故事也沒有那些過分磅礴的音樂,只是有著應景而又不會誇張之樂。一切都是淡淡的,逸悅的妝容,眾人的服飾,甚至於革離與逸悅的愛情,也是如此,淡淡的,卻又如此的令人回味著,咀嚼著。兩個小時的時間,過的很快,電影幾乎是一口氣看完的。除了梁王偶爾兩句調笑的對白外,整個觀片過程都是緊張著的。
故事以戰國時期趙國攻打燕國途經粱國為背景,擁有十萬軍隊的的趙國,對僅有四千民眾的燕國可以說是勢在必得的。而怯弱的梁王也從來沒相信過自己可以與趙國為敵,所以他向「非攻兼愛」的墨家提出了援助。墨家思想「非攻兼愛」,他們眼中的世界應該是沒有戰爭,沒有傷亡的,他們希望中的世界是人人安居樂業,歌舞昇平的。所以他們反對戰爭,反對傷害。即便如此,墨家此時卻早已凋零,在梁王發出請求救援的時候,沒有任何人對他做出響應,除了革離。

在那樣一個群雄紛爭的年代,戰爭已經成了解決問題唯一的手段了,革離偏偏在這個年代出生了,戰國春秋,中國封建社會的起始時間,200多年的混戰,一直到秦王的一統天下,我想這一階段,也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天下紛爭最長的年代了吧。這樣的亂世,天下分久必合之勢,註定了戰爭的發生,革離以一己之力根本無能抵抗戰爭,無能挽救些什麼。

然而革離還是來了,孤身前來,只為挽救梁城,減少傷亡。他的出場,沒有宏偉氣勢,沒有波瀾壯闊,只是很平淡的,城門外,沙塵中,遠處,慢慢的一個人一匹馬,不是很高大的身材,麻質的粗布衣服,略微有些雜亂的鬍子,僅此而已。然而正是這位其貌不揚的墨家戰士抵擋住了趙國的十萬大軍,俘獲了美麗少女逸悅的芳心。他那平凡的外表下,隱藏了太多的智慧,太多的才華,一人之力抗十萬人,聽起來似為無稽,然而他卻是做到了。可是這樣真的做到「非攻兼愛」了嗎?他用來阻止趙國進攻的手段,也同樣是武力,是生命,是犧牲,除此之外,縱使他有贏政之能,亦難阻止天下之爭。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贏得戰爭,只有贏得了一場戰爭,才能結束一場戰爭,而當你贏得了天下戰爭的時候,那麼才可以真正的做到非攻吧。

智者的思想需要有知遇之人的理解,然而梁王一定不是革離的伯樂。或許開始革離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信任,或許革離並無任何的二心,然而嫉妒與殘忍讓梁王不能忍受革離的存在,所以在趙國詐裝退兵的時候,他選擇了殺死革離。他的眼中有的只是梁這片小小的土地,他看到的只是在這片土地上自己封建君主統治的實現。他殘暴,擅妒,膽小,陰險,這樣的人註定會亡國,革離以為自己可以拯救梁國,然而他卻不能拯救自己。我知道他對這一點是有認識到的,所以才會有他在梁適臨死前說的那些話,所以他才會不接受梁適的跟隨,然而在他放棄梁適的那一刻,又是否會想到因為自己的放棄,而導致了梁適的死亡呢?兼愛,兼愛天下之人,沒有戰爭,沒有犧牲,這樣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如鏡花水月,縱使曇花一現,亦不能長存。

關於逸悅,開始我以為這會是本男人戲,逸悅只會是個點綴,一個美麗的花瓶,一絲艷麗的色彩。可是我錯了,她,確實很美麗,然而她絕不是男人叢中的點綴,她勇敢,剛毅,秉承父志,帶領著屬於她的騎兵,她堅信愛情,從一開始起就對革離不離不棄。戰場上,她英雄殺敵,不輸男兒;戰場下,她深愛革離,柔情似水;山頂上,她從容鎮定,不怕犧牲;殿堂上,她不畏強權,忍受割喉之痛;水牢里,她看著自己愛的人,直至溺死,她絕望的眼神感動了影院里所有的觀眾,更在革離心中留下了永遠難以抹去的印記。

墨攻里我並沒有看到真正的勝者與敗者,我看到的只是那些信仰堅定的人們。革離,堅信「非攻兼愛」,他周遊列國,阻止戰爭,雖然對逸悅他一開始採取了暫時的迴避,然而最後他還是堅定的去尋找那個屬於他的女人;逸悅,深愛著自己國家的同時,也深愛著革離,她的生命註定在兩者之間徘徊;巷淹中,驍勇善戰,縱使他是侵略者,但他始終是名真正的戰士;子團,同樣深愛國家,直至最後,方才領悟,戰爭的殘酷,所以他選擇了離開;梁適,從不可一世的公子到深信革離的追隨者,然而命運還是殘忍的為他安排了死去的結局;甚至於梁王,也堅信著自己的統治不可顛覆,自己永遠是唯一的統治者,他寧願選擇投降,也不願意身邊的有半點分享自己權利的想法,縱使這樣的人並不存在。

6. 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的好詞、好句、好段

漫天的降落傘如同決戰的前奏,震耳的炮聲讓整個世界震動,勇士們的鮮血染紅了東邊的天空。堅固的掩體里,德軍士兵瞪著通紅的眼睛,機槍怒吼著,盟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迎接德軍的槍彈,一批接著一批,鮮血染紅了沙灘。
這一個24小時內,有多少無名英雄就此長眠於法蘭西的諾曼底。巴頓將軍和蒙哥馬利元帥激情的演講背後又是多少的生靈塗炭。

希特勒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壁壘一瞬間化為烏有,他的幾十個裝甲師甚至沒有來的及投入戰斗就已經被迫退到了第二戰線,隆美爾捶胸頓足,納粹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一戰中有凡爾登鉸肉機,二戰中也有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的,這兩場戰爭都要比這場戰爭慘烈的許多。然而,沒有戰爭是不慘的,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在每個小夥子的心裡,都存有美好的親情,友情,以及愛情,但是戰爭卻使他們生死相隔。作者並沒有用大篇幅來描寫他們的家人,但是他們胸口的一張照片,脖子上的一個掛件,眼神中的一絲不舍,無疑都是親人和愛人的縮影。

多少年後,當我們漫步在那場戰爭的發生現場,硝煙已經彌散。天空的淡藍,海洋的廣闊,沙灘的潔白,令我們已經無法從中看出曾經的血與淚,然而,十字架在傾訴,那個悲愴的故事,小草在比劃,描述那個凄慘的瞬間。

這就是戰爭。戰爭有能力改變一切,但是阻止戰爭卻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歷史沒有對與錯,盟軍戰士是勇敢的,德軍將士也同樣勇敢,他們可以說是一個更大的悲劇,因為他們在這場戰爭中加入了非正義的一方,他們選擇了失敗,不,也許我們不能說是他們所選擇的,歷史是無法被選擇的,只能說,他們無奈的被歷史選擇,然後又被歷史所遺棄。

我不知道在未來人類是否還會選擇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但是歷史已經證明,戰爭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只能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人折騰人,人折磨人,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何時才能是個盡頭?我無從知曉,只能為和平祈禱,祝福……

給滿意啊 騷年!!

7. 讀後感的題目

電視連續劇《亮劍》的熱播激發了人們對《亮劍》、《歷史的天空》等戰爭題材作品的閱讀熱情。一度並沒有得到高度青睞的長篇小說,其精華部分在電視劇中得到了極度的強化和酣暢的傾瀉。
《亮劍》和《歷史的天空》兩部作品的最大突破在於:把社會潛藏著的傳統審美心理變成了現實,把戰爭題材領域呼喚了幾十年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掘出了中國式的「巴頓將軍」。
只要聽聽「李雲龍究竟是土匪還是英雄」的質疑,人們就會感到,《亮劍》中的李雲龍和《歷史的天空》里的姜大牙(又名姜必達)這兩位共和國將軍,和過去戰爭題材的英雄塑造大大地不同。他們有血有肉,輝煌戰績與個性稜角共生;他們的優點有多少,缺點就有多少;他們參加革命的動機起點很低———很難想像,姜大牙當初瞧不起新四軍,一心要投奔「國軍」,只因「一頓好吃的麵疙瘩」和一見心動的漂亮女人,才留在革命隊伍中。李雲龍更是問題成堆:過草地違反少數民族紀律,槍斃戰俘,為給老婆報仇,私自發動一場「戰役」。他多次抗命,兩次降級,三次復出……
書中主人公身上的草莽匪氣,部分地抵消了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光環,但卻給21世紀的觀眾與讀者帶來了極大的真實感。從表面上看,李雲龍、姜大牙的性格起點,降低了社會認知和接受的門檻。但實際上,《亮劍》和《歷史的天空》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揭示了一個具有草莽行為的農民成為英雄的歷史過程。姜大牙、李雲龍的成長歷程,是中國農民對紅色革命及戰爭的理解過程。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自己,從而成為信仰堅定的革命者,但是,他們的個性並未消失,反而更加鮮明。他們不是「紳士般的巴頓」,而是「中國農民式的巴頓」。農民的思維方式,農民性格的成長過程,使兩部作品獲得極大了歷史真實感。
之所以稱李雲龍、姜大牙為中國式的「巴頓將軍」,因為他們身上,明顯地具有中國傳統綠林英雄行俠仗義的影子。他們的部分性格特徵,帶有武俠小說中俠客的印跡。他們不會惜命退縮,察言觀色,隨波逐流;他們對性情相投的戰友肝膽相照,相濡以沫。對世俗小人的狗苟蠅營,則嫉惡如仇!即使脫去了軍裝,李雲龍、姜大牙們也是生活中的好漢!他們符合中國傳統的英雄審美標准。
鷹飛得再低依舊是鷹。人們不會接受土匪和草莽,卻會接受帶有匪氣的英雄。在李雲龍和姜大牙的性格中有一種天生的基因,他們彷彿為戰爭而生!裹藏在匪氣和草莽中的,是他們對戰場超人的感知力。對於稍縱即逝的戰機,他們有警犬一樣的嗅覺和土匪般的野蠻果決。戰爭中過人的生存能力和取勝能力,使得李雲龍、姜大牙的形象帶有一種貨真價實的傳奇色彩。
戰爭把這群軍人塑造成職業軍人。他們的事業就是消滅對手,取得勝利。他們在戰場上進行殘酷的廝殺,他們之間的較量,不僅是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較量,更是狡猾與更狡猾、機警與更機警、勇敢與更勇敢、野蠻與更野蠻、堅強與更堅強、幸運與不幸運的之間的格鬥!這是以往軍事戰爭題材作品中很少出現的。
李雲龍、姜大牙們是戰場一號,他們不按軍事教科書的教條行事,他們使戰場更具有偶然性,也深深打上了戰場指揮官的性格烙印。從這個意義上講,李雲龍、姜大牙是戰爭之神。
在這兩部作品中,我們終於見到了戰爭的魅力。好萊塢製造的娛樂效應有一條規則:對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災難性事件進行極度的渲染和處理。《亮劍》似乎有所借鑒。李雲龍喊出的「亮劍決勝負」中的血戰到底、「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倒在進攻的路上」的豪氣,如日經天,貫徹始終。扮演李雲龍的李幼斌說,整場都在喊,下來頭都喊痛了。激烈的音響充斥耳膜,觀眾的神經也並不輕松,這就是人們對金戈鐵馬的戰爭的折服吧。

有感

8 15是日本戰敗日,對於世界,尤其是中國,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國人民進行了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革命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把小日本打回家了.所以本人特別找了有關抗戰的影片,亮劍就是其中很不錯的一部.

其中最為殘酷的戰斗,要數鬼子"五一大掃盪"的時候了.獨立團的騎兵連,區區幾十號人,被鬼子的一個騎兵聯隊緊追,沒能沖出包圍圈.騎兵連長孫得勝帶領騎兵連和敵人周旋。後來子彈打光了,戰士們就把槍都砸碎了,寧可毀了也決不留給小日本。他們一字排開,拔出刀來,和上百鬼子搏殺,第一次沖鋒就被鬼子殺了一大半,只剩下不到10個人了. 但他們絲毫沒有畏懼的意思,高昂著頭,好象在說:」小鬼子,你們來呀」。連長孫得勝摘下了帽子,用力擦了擦刀上的血,狠狠地把帽子扔在了地上。騎兵連又一次向正面的敵人發起進攻,進攻之後,騎兵連只剩下了被砍掉了左臂的騎兵連長孫得勝.他滿臉是血,殺氣騰騰,咬著牙,用仇恨的目光看著面前的敵人,那樣可怕的目光,可以殺死一切。他停頓了一會,看看死去的弟兄,把刀指向敵人,竭盡全力地喊了一聲"騎兵連,進攻!"……

面對強大的對手,名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就是「亮劍精神」,它在騎兵連戰士的身上充分到得到了體現.他們在拔刀的那一刻,就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盡管敵眾我寡,實力懸殊,但是我們敢於和敵人以命相博,殺開一條血路,他們殺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就連滅絕人性的日本畜生也被這一場景深深地震撼了,他們厚葬了這些英雄們.

騎兵連的戰士們完全可以放下武器,投降日本人,這樣自己的生命不但可以得到保全,也不用落得個被殺的下場.不過我可以在這里告訴你們,他們是不會也是不可能這樣做的,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有良知,他們的良心是決不容忍他們這樣做的.有人可能會舉出一些大漢奸的例子,我在這里也發表一下我對這些人的看法.我從來就沒把這些東西當作是中國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配叫作中國人!

雖然我們的裝備,火力,後勤供應都不如小鬼子,但我們還是打勝了,我們靠的是什麼?靠是一股氣勢,一腔熱血,靠的是膽量,靠的是堅強的戰斗意志,靠的就是這種軍魂,中國軍魂!抗日戰爭,我們犧牲了多少好兄弟,好同志。不過,不管有再大的犧牲,這都是我們必須承受的代價,因為--軍人肩負著守土抗敵的使命和責任,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戰斗。我們就是要讓小日本知道,中國軍人的這種精神是不可能被戰勝的!這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很大的啟發:無論做什麼,只要有著一股勁,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精神,就一定能夠成功!

8. 亮劍讀後感 500字

亮劍讀後感
寒假的一天,我無意之間翻開了《亮劍》這本書,便聚精會神地讀了起來。
讀完《亮劍》後,我感受頗深,不覺為其中的亮劍精神而翹起了大拇指。
文中講述了一位叱吒風雲、百戰沙場的職業軍人——李雲龍,是一個一生都在血與火中拼搏的人。「兩個劍客碰到一起,狹路相逢勇者勝,就算是對方是天下第一的劍客,你也要敢於亮劍,比的不是生死,而是你亮劍的勇氣,你勇往無畏的精神。」這是李雲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身上表現出來的一種軍人的性格和氣質,我很欣賞他那鐵一般的性格。還有他那豪邁的豪爽之情。
二戰時中國為什麼戰勝了無論是在軍事武力,還是人力科技方面都比自己強的日本呢?我想,我們大家都能毫不猶豫地說:「是軍魂!」
我們的士兵有著超越一切的毅力。就像作者所說的職業軍人李雲龍。面對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便是「亮劍」精神,也是中國軍人的軍魂。
無論敵人如何之強悍,我們必須亮劍,而一旦亮劍,血濺七步,所向披靡。亮劍精神是種過人的膽略,必勝的氣勢,一息尚存,戰斗不止的堅定決心。 服從是軍人的天職,保家衛國是軍人的使命,遵守命令,為了完成任務,哪怕失去生命也不退縮,這是種怎樣的精神啊!一息尚存、戰斗不止。令行禁止,沒有借口,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執行。狹路相逢勇者勝,兵貴神速。豪氣縱橫,為民族自由而浴血百戰; 鐵骨錚錚,為將軍尊嚴而寧折不彎。
我無法想像片中李雲龍是個怎樣的人,那舉手投足,透出的激情與振奮,讓我這個遠離軍事,遠離歷史的人不止一次想像著那是怎樣一個時代,炮火紛飛,鐵血柔情。
這個故事的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鐵血丹心與人世常情、鬥智與斗勇、友情與愛情交相輝映。
歷史已經逝去,但留下了不朽的精神!

9. 巴頓將軍讀後感600字謝謝!急急急急啊!我借鑒,找範例,絕不是抄,真的!謝謝!

純手打,望採納。

巴頓將軍讀後感

最近幾個星期我一直在看由一位美國作家寫的一本書,而這本書叫做《巴頓將軍》。從看它的第一頁就覺得這本書和我以前看過的傳記的寫法不一樣。

巴頓一位為戰爭而生,視和平為地獄的男人,他有幸經歷世界上僅僅發生過兩次的世界大戰,一個士兵天才的領袖,在戰爭中勇猛而殘酷無情,在戰爭中,巴頓從來都是用他那種極富特性的粗俗語言來激發士兵的鬥志。

在他的一生中充滿著傳奇,在他的身上,我終於理解到了拿破崙將軍說過的一句話「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巴頓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軍銜而奮斗。無論是在西點軍校時的一個學生還是在兩次的世界大戰中作為戰區指揮官的他,都會竭盡自己的全力出完成自己的每一項工作,確保自己不虛度一天。雖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著彪炳戰績,但是他在二戰期間也有令人爭議的行為,如西西里暴行和辱打士兵。

巴頓將軍,一個在戰場上縱橫馳聘多年的將軍,卻因為一場車禍結束了自己的人生,的確這是一種悲劇式的離去。但是我在巴頓將軍的身上看到和理解到了許多的人生的道理,巴頓將軍他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告訴了我,無論是做什麼事情,都要盡自己的全力去做,不能讓自己留下任何的遺憾。巴頓將軍曾經說過「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堅忍不拔地追求勇士精神,頑強不屈地追求勝利或是光榮的犧牲」。讀完將軍的傳記後,我終於明白了這一句話的意思了,的確,成功或是勝利都是需要我們頑強不屈地去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自己的命運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在等待成功的到來,因為成功它是沒有雙腳的,它是不會走到自己的身邊的,只有我們不懈地去追求,才能將它放進自己人生的口袋中。

巴頓將軍被譽為是美軍中的「匪徒」,男人中的男人,將帥中的將帥。有些人認為如果當時沒有兩次世界大戰,也許巴頓只能成為一位平凡的軍人,而不會成為一位偉大的將軍。而我卻不是這樣認為,無可否認兩次的世界大戰是為巴頓提供了一種機遇,但是如果巴頓沒有才能的話,他會成為一位五星上將嗎?很明顯不會。兩次的世界大戰對於巴頓來說這只是一個展示自己軍事才能的舞台之一,而不是唯一的舞台。巴頓的努力和才能一定會將自己推上五星上將的舞台上。

巴頓將軍的傳記告訴我們時代總會有,但是英雄是在自己的手中,英雄是由自己的造出的,而不是時代造出的。只要自己不懈的追求成功,那麼一定會成為這一時代的英雄。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