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迷失太空影評

迷失太空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26 14:51:30

Ⅰ 愛德華大夫影評

《愛德華大夫》是希區柯克在二戰後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也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該片多處運用了經典的心理分析與治療的方法和技術(如精神分析等),使觀眾無不跟隨主人公的心理發展的變化而變化,故事情節離奇、懸念徒生,是一部經典的心理分析片。
《愛德華大夫》最為成功地用藝術語言演繹弗洛伊德學說之處,是告訴了觀眾那位美麗而優秀的女醫生同樣也有著人性的弱點和心理的障礙,她在治癒了情人的症結時,並不知道自己其實也是一位病人。
影片有典型的希區柯克式轉折和懸念,一場場段落扣人心弦,始終吸引著觀看者注意力。派克和褒曼兩位主角的演出亦十分出色。影片驚悚和懸念兼而有之,劇情滴水不漏,橋段設計之精妙不得不讓人佩服。

拓展:
《愛德華大夫》影評
這是一部有關心理學的電影,看完整部片,我的總體感受可以用八個字簡單概括:耐人尋味、啟發頗深。我一直不喜歡黑白影片,尤其是它模糊的場景,但看了這部電影之後使我改變了看法,黑白影片也有經典之作。
本片以愛德華大夫為主線,講述的是格林馬納斯精神病療養院院長默奇遜大夫即將退休,新走馬上任的愛德華大夫年輕英俊,很快就與年輕漂亮的女主人公彼德森大夫一見鍾情,然而新來的愛德華大夫有一些怪異的行為很另人費解,他總會時不時產生一種不安的心理,或是情緒的變化很大。很快,聰明的彼德森大夫從簽名字跡中發現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個冒名頂替的精神病患者,而且患有嚴重的失憶症。更為棘手的是,這個假愛德華也相信自己有罪,他甚至連自己是誰,經歷過的事情也不知道。面對著這個可能是殺害真愛德華大夫的疑兇,彼德森始終相信自己深愛著的人是無辜的。她不辭辛苦找到假愛德華,以自己的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和聰明才智,巧妙地幫助情人從警察眼中逃脫,並找到自己的老師,兩人通過分析他的夢境和心理表現,喚起了他的記憶,解開了他童年的心結,擺脫了心理的陰影,而且經過案情分析,將真正殺害愛德華醫生的兇手,精神病療養院院長默奇遜大夫揭露出來,最終JB無罪釋放,有情人終成眷屬。
劇中,假扮愛德華醫生的J.B,當他看到白色和條紋時,就會顯得很緊張,並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和他童年時因為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理上,他認為自己一定是個兇手,不斷譴責自己。當愛德華醫生死後,在精神防禦機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愛德華醫生,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於他童年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
這是一部典型的有關心理學的影片。最精彩、最激動人心的是影片中對於J.B夢境的經典解析。在奇怪的夢中所出現的每一件物品、擺設,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話都彷彿具有特定的含義。弗洛伊德說夢是一種象徵,那麼每一個象徵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是一個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彼德森與自己的老師愛禮克斯詳細地分析了J.B的夢。在一個天花板上全是眼睛的賭場,有個人在不斷的用剪刀剪那些眼睛,他在玩21點,對手是一個滿絡腮胡的傢伙,當J.B出了一張梅花7牌,對方就說J.B贏了,梅花7已是21點。這時出現一個看場的場主,說這個地方是他的地盤,要趕他們走。夢的畫面接著轉到一個山谷,那個長著胡腮的人站在一個帶斜坡白色屋頂的下方,腳穿雪橇,上方是那個賭場場主,他站在一個冒煙囪旁邊,這時那個長著胡腮的人從屋頂往下掉,那個場主把一個變形的輪子扔在屋頂……打21點牌象徵21俱樂部,賭場老闆與愛德華大夫爭吵並指責他作弊,象徵賭場老闆要捍衛字跡的地盤,白色屋頂斜坡象徵滑雪道,煙囪象徵樹叢,變形的輪子象徵左輪手槍等等。隨著夢的密碼被破譯,案情的真相昭然若揭,經過案情分析,披著賭場老闆外衣的正是妒忌愛德華大夫要取代其位的院長默奇遜大夫。
本片的情節安排和設置的懸念恰到好處,以假愛德華到醫院任職作為開篇,通過一系列的特寫來告訴觀眾,這個愛德華可能是假的。鋪成懸念:通過筆跡和證人最後證實就是假的,並引入真的愛德華已經被暗殺。而殺人嫌犯極有可能就是這個假愛德華。解釋懸念:通過夢境回憶來引出真實事件,直至引出真實兇手。這樣安排情節使觀眾的心理隨著情節的推進而跌宕起伏,充滿懸念,意味深長。
影片中,經過彼得森的誘導,JB詳細地說出了自己的夢境,師徒兩人分析出謀殺發生在愛德華與他滑雪的時候。為了讓約翰徹底擺脫噩夢,彼特森和他來到滑雪場,約翰在兩人危急關頭,終於回憶起小時的情形,擺脫了犯罪情結,也記起了愛德華出事的情形。令人驚訝的是警察已經跟蹤到他們,並按約翰提供的線索果然找到了愛德華大夫的屍體,但卻從屍體中找到了子彈,JB仍然無法擺脫謀殺的指控。彼特森為他多方奔走沒有結果,只能回到醫院。然而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夢方醒,聯系JB的夢境,整個故事終於有了結果。面對自己的陰謀的敗露,莫奇森大夫本來想向彼特森開槍,然而聰明的彼得森醫生通過巧妙的對話,使絕望地他飲彈自盡。本故事情節離奇、懸念徒生。
同時,有些情節安排的背景音樂也讓我印象深刻,節奏很快、頻率很高,有時很恐怖。音樂伴隨著觀眾觀看的心理一起激揚,很好的表現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渲染了恐怖的氣氛。
最動人的還是貫穿整部電影的JB與彼德森的愛情,雖然一見鍾情在如今社會已漸漸失去了可信度,然而他們的愛情經得起考驗。彼德森沒有在JB最失意的時刻拋棄他,JB也為了兩個人的愛情和彼德森的信任堅持與自己的心魔抗爭。「女人可以成為優秀的心理醫生,但一旦墮入愛河,就會變成最典型的病人」。這種愛,可以使她完全的信任他不是兇手,這種愛可以加強她治療他的信念。當她不辭辛苦,整理行囊踏上尋找JB的路時,已經做好付出一切的准備了。正是這種愛,使得B.J解除了層層心理防禦,撫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自己的遭遇,積極配合治療,找回自我。
從這里我聯想到了當今社會的醫患關系。醫護人員應該對病人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盡最大的努力救死扶傷,幫助病人走向康復之路。或許,我們一直強調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和科學的技術,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往往忘記了,愛以及無條件的關懷,才是治癒心靈創傷的良葯,才是打開心結大門的最終鑰匙。

Ⅱ 《暮光之城》影評

這部電影,有讓我感到很詫異的地方。

當我看到愛德華漸漸走近陽光,他不是灰飛煙滅而是散發著鑽石般的光芒,那時候的他真的很像天使,我感到詫異;
當我看到愛德華把貝拉帶到房間,只是讓她好好端詳自己的房間,讓她聽聽他喜歡的音樂,毫無保留地讓她去了解自己,然後像彼得潘一樣帶她飛出窗外,我感到詫異;
當我看到愛德華像羅密歐一樣在夜半無人時爬進窗只是吻了貝拉,然後他陪她聊天直到她睡著,我感到詫異。

接著我深思起來,突然懂了,我為什麼會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會為它痴迷。
它只是在描述一種已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東西,一種叫做愛情的東西。
它就像吸血鬼一樣,也許曾經存在過,但現在,它只存活在故事裡,現實中遍尋不到。

其實愛德華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行,為了不傷害心愛的貝拉,不管是作為男人的慾望還是吸血鬼的本性他都一並克制住了。
在這個物慾橫流,信仰迷失的時代,就像愛德華讀到的人們的心思那樣,充滿了money、sex、money、sex... ...
你可以想像會有像愛德華這樣的男子存在嗎?這個機率得萬份之一再平方多少萬次啊!
找一個懂得用上半身愛你而不僅是下半身愛你的男人是那麼的難。

也許,越得不到,越嚮往。

很多人在最青澀的年華曾經相信愛情,也曾像貝拉,在飯堂里課桌前操場上偷偷注視著對方,
當他的目光迎上來,又立即扭過頭去,心裡慌得像打鼓;
裝作視若無睹的走過,眼睛的餘光卻總是飄移在他常坐的座位、課間活動他常呆的角落、他自行車常擺的位置;
也曾像愛德華,故意放慢自己的腳步,等想等的那個人走上來,好不容易搭上話
一有同學走過來,話都沒說完就立即走開;
等到彼此終於有機會說上話,不是吞吞吐吐像個傻瓜就是說了一堆沒有中心思想且毫無邏輯性可言的話,或者反復跟對方說我們不該做朋友保持距離比較好,回頭又忍不住去找對方… …

是什麼讓這些最初的美好漸變了顏色?
出到社會我們都面目全非,現實逐漸將憧憬掩埋
我們嘲笑瓊瑤式言情好像我們不曾追看過
我們嘲笑對完美愛情的期盼好像我們不曾期盼過
我們嘲笑傳統專一的感情老土過時好像我們不曾嚮往過。

也許,嘲笑,是因為得不到。

我們被現實教導相信愛情不如相信人民幣,我們最初對愛情和婚姻的設定在現實里漸漸退讓和扭曲
我們不得不接受審美是會疲勞的、變心是一定的、小三存在即是合理的、要寬容感情的背叛因為現實里沒有完美、
偶爾放縱一下也無妨因為青春如此短暫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以致於我們看到完美的一對總暗暗揣測背後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然後心裡說走著瞧吧看你們撐得了多少年。

我們總是用慣性思維思考著問題,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世界,我問我自己,為什麼言情片一定要有床上戲?
為什麼吸血鬼在陽光下一定得灰飛煙滅而不可以發出鑽石般的光芒?
為什麼愛情不可以是獨占而唯一的?誰又不曾期盼過專一而長久的愛情?
難道抱著這樣想法的女人就是感情觀落伍過份天真幼稚註定被嘲笑?
是我們的感情觀出了問題還是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據說這部電影的原版小說去年賣得比《哈利波特》還火,這一次,男女主人公像東方人一樣含蓄、傳統地去愛,
一個西方的愛情故事表現得如此純粹干凈,那些被我們嗤之以鼻的瓊瑤式言情,
在歐美竟能掀起如此狂熱的浪潮!他們居然也會嚮往愛了幾百年仍要愛下去,只愛那一個,就愛那一個,死了都要愛,這樣一點存在感都沒有的愛情!

當我們把對愛情所有最單純美好的期盼統統拋諸腦後,對西方八十年代盛行的性解放趨之若鶩的時候,
西方正把我們八十年代流行的瓊瑤式言情奉若神明,他們把這個被我們調侃為「連晉江上三流言情都不如」的愛情故事,咀嚼得津津有味。

現在我因為懂了這部電影而為這部電影更加痴迷,於是決定繼續再看一遍!

Ⅲ 求幾篇影評

尋槍是陸川執導的電影。是一部懸疑題材的電影。而我對他的電影手法比較感興趣。

比如說一種超現實的方式。像馬山在詢問朋友的時候,在兩個人之間出現的紅桌,又比如馬山丟槍之後想像保險櫃里的槍的鏡頭。還有就是李小萌軟軟的叫喊聲,和最後馬山死後爬起來的大笑。這些手法都是非常的超現實,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陸川要用這種手法呢?

還有就是陸川的對白非常的幽默,加上貴州的方言說出來就更具喜劇色彩。為什麼要在一部懸疑片當中加入這種喜劇元素呢?難道是創作的無意識嗎?還是一種諷刺?因為雖然幽默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笑過。就像是一種誇張。在警槍丟失,人人自危的時候,說笑就是一種誇張。那為什麼要這樣誇張呢?

所以我想這是在表現人。超現實的手法是來表現馬山的精神狀態,他非常的神經質。當時的馬山已經擔心的滿腦的幻象。他甚至已經不相信自己,比如他會問他的老婆他是不是有段時間沒在床上。為什麼他精神會如此的緊張?是因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警察嗎?不完全是,因為他在尋槍的過程中早就被煩亂的關系把目的都給丟了。他不知到是為自己還是為了身上的責任。他只是為了槍,只有找到槍,他才會開懷大笑。而導演的對白就像一個一個冷笑話。但是這些幽默在忙忙碌碌,不苟言笑的馬山看來都是一絲一絲的線索。從此可以知道馬山內心的負擔非常的重,幾乎是壓得透不過氣來。

陸川就一直在表現一個人,一個普通警察的心裡狀態,和身上的負擔。這種負擔是他自己,是警官的責任和社會的壓力的混合體。而這種壓力往往讓人迷失,而迷失似乎又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這就是作為社會的一員的人在社會的影響下的行為無意識。也就是說社會吞噬了個體。而個體在尋回自我的時候的一種心理的掙扎。所以我覺得陸川是為了表現一個身負社會責任的個人迷失的,和尋回自我的故事。

優美絕倫的戰爭巨片,奧斯卡史上令人矚目的奇跡
經典史詩式的巨著,歷史宮廷片的巔峰之作

極具時代張力,蘊涵著無可比擬的神聖與深沉的神秘力量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裝史詩巨片,大製作、大規模、大場面,製片商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業意圖一覽無余。1959年的電影《賓虛》稱得上是這股巨片熱潮中的巔峰之作,它同時也宣告了這個巨片時代的結束。

從無聲片時代起,《賓虛——基督的故事》這部小說就曾先後數次被搬上銀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資拍攝、由威廉·惠勒執導的這部《賓虛》,場面壯麗,氣勢雄偉,其出色的對白、多彩的異國情調和赫斯頓的粗線條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影片共獲得11項大獎,首創奧斯卡獎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由於獲獎,《賓虛》的身價猛增,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紛紛要求放映。美國製片人協會等組織也貼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廣告海報,幾百家在「倒閉危機」中苟延殘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機。

《賓虛》空前的放映收入不僅成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驕傲,也使陷入財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時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調整了他們的經營理念,他們想方設法在更廣泛的領域中擴大成果。例如在宣傳中,他們還大力抬高在《賓虛》中大顯神通的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查爾頓·赫斯頓和最佳男配角獎獲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價。

上一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電視這一大眾消費品日益崛起的時期,由於電視的沖擊,好萊塢電影曾幾度顯得不甚景氣。1959年美國各公司拍攝的影片只有160部,後來,正是由於《賓虛》的出現才再一次喚起了成千上萬觀眾的注意力,使電影界重新活躍起來。

「生命不是別的,它只是一種存在,一種靜態,一種似有似無的具像。而拿生命來載乘什麼,詮釋什麼,這才賦予了生命新的意義。」看過金琛執導的電影《菊花茶》之後,一縷淡淡的生命之香始終還在心中留有餘味,但這餘味絕不是生命中浮華於世的淺薄,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經歷過爾虞我詐後的滄桑,更不是隨遇而安一切隨緣後的碌碌平庸,它是在經過無數艱難險阻後始終存在於人間的一種真情,一種對生命的珍視和熱愛。

影片《菊花茶》是導演金琛繼獲國內外七項大獎的處女作《網路時代的愛情》後的又一力作,盡管兩片的風格之迥異對一個不足30歲的導演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但金琛還是又一次戰勝了自己,同時也俘獲了觀眾的心。

《菊花茶》敘述的是一名曾經歷感情挫折而冰封自己的鐵路工人馬建新與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青年女教師李衛華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戀繼而結為夫妻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影片在西部冬季的嚴寒和人心的溫暖相交融的背景下再次探討了生與死、愛與性的深層含義,在更深層次上詮釋了生命的可貴。

影片主人公---27歲的李衛華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青年,但她清純、美麗,她與常人一樣對生活充滿渴望。她一次次從死亡線上被人救起,而她對生命的渴望,一次次讓觀眾心痛和惋惜,這也正是影片中扣人心弦的命運主線。馬建新,一個憨憨傻傻,卻有著男性特有的溫柔和執著的鐵路工人,在一次次與女主角心靈的撞擊和他無私的奉獻中讓人體味到人間的溫暖,更升華了觀眾對一個小人物的敬佩之情。如果說李衛華是影片的一個核心人物的話,那麼馬建新則是讓整部影片出彩的人物,他的言談舉止,他的所作做為都帶有一定的幽默成分,為一部本來是探討生死重大課題的影片增添了一種新的情趣,活躍了影片的氣氛。

影片在結構和節奏的安排上獨具匠心。片頭,用男女主人公新婚之夜卻老老實實、客客氣氣地各自就寢的情節形成懸念,採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女主人公李衛華愛好「節氣」,影片以天文學來解釋各農歷節氣並配以水墨動畫來將故事分段,突出環境和人物命運的各個進行時態中的狀態,與人物的命運和發展緊緊相連,更通過「節氣」這一古老的文化將全片的藝術氣息提升。同時影片的音樂和冷暖相融的攝像風格也更體現了影片的獨到和新意。分別代表著男女主人公的鋼琴和弦樂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嚴寒與人物內心尋求溫暖的對比給了觀眾極其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但這種對比並不顯得唐突。

《菊花茶》一如其名,清新雋永。請您靜待於影院「品茶」時刻的到來

曳的燈光,跳動的音符,欲說還休的情緒,構成了花樣年華的畫面
<花樣年華>帶給王家衛諸多榮譽,揚威當年戛納電影節,開啟了一個王氏作品新的高潮
仍是與杜可風張叔平的合作,經過前幾部的磨合更駕輕就熟,儼然一個整體
曾有人批評王的作品由於沒有劇本限制,因此過多的發揮使劇情略顯零碎
<花樣年華>避免了這個缺陷,出場人物不多,主要人物就是周慕雲和蘇麗珍
張曼玉演繹的蘇麗珍帶有別樣風情,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合著音樂節拍不緊不慢的走著
說句題外話,同樣這種形象,<長恨歌>的鄭秀文看了讓人很寒,做好每一行都不是容易的
看似漫不經心,蘇麗珍卻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其中有一個細節
那時的辦公室小姐不多,能進這一行的必定跟現在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不相上下
工作和家庭兩不誤,領導器重,家裡也沒什麼耽擱,只是丈夫同樣忙於工作
一個人的時候,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雲吞面,熱氣繚繞,驅散心頭的寂寞
行走中,遇到了周慕雲,梁朝偉不顯老,現在還跟幾年前一個樣子,只是多了成熟的滄桑
60年代的香港,帶了幾分舊上海灘的迷醉,摻雜了各種色彩,灰暗是主色調
背景音樂也是帶有這種特色的藍調旋律,幾分柔和幾分渲染,休止符給人遐想空間
配合人物出場時響起的華爾茲樂聲,不僅視覺上是享受,也聆聽了一場音樂盛宴
讓我狠狠想你,讓我笑你無情,連一場慾望都捨不得迴避
梁朝偉很適合這種形象,油光鋥亮的頭發,筆挺的西裝,還一定要有領帶
眼神有點玩世不恭,卻能洞穿一切,男人就該這樣才好
一次次告誡自己,不能像他們那樣,把持住的慾望澆碎心中的夢幻
他問,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跟我走嗎
她答,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帶我走嗎
可惜,他們卻聽不到彼此的回答,這場花樣年華里,有刺激,有美麗
有不能忘卻的回憶,故事籠罩在曖昧的氛圍中,卻沒有任何出軌的鏡頭
最後,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周慕雲訴說著他的心事,卻沒人與之和
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了,沒有任何傷害,成人對待感情的態度總有保留
只要有一丁點年少時的輕狂,結局也許就會改變,一起浪跡天涯
無奈周遭環境,要在相同的交際圈躲避閑言碎語,隔離就在這時產生
離開2046的房間,回歸生活軌跡,沿著命定的路走下去,只是沒有了勇氣
走過這么場花樣年華,有回味,有淺淺的傷感,彷彿空氣中迷漫著曖昧
想著傾盡一切去彌補,卻牢不出命運的牢,只能困在原地,撫摩甜蜜刻下的傷口
回答者:Danny_SP - 經理 四級 7-2 01:37

Ⅳ 電影迷失三角洲的劇情到底是怎麼樣的誰能解釋下,沒看懂,看了影評也不懂,這故事到底是

粗略的講就是,女主角生前打罵兒子,之後又因為自己的粗心讓兒子和自己死於內車禍,成為靈魂的她看到自容己和兒子的屍體內心懷著深深的內疚,希望可以挽回一切。這時計程車司機(也可以稱為死神)給了她一個機會,一個讓自己釋懷(或升天)的機會。但她一心想要救回二子還是選擇了再和朋友出海再殺死朋友再回到家然後挽救過失,只是當司機(死神)載她到碼頭時問她「你會回來吧?」她回答「會的」,但她並沒有回來(也就是這個橋段與他在船上聽到的有關一幅畫里西西弗斯欺騙死神後被死神懲罰一直推石頭的故事相呼應),所以因為她自己的渴望與死神對她的懲罰,她就一直在不斷的重復著這一系列的事情只為了挽回一切,諷刺的是身心疲憊的她在休息(在遊艇上睡覺)後醒來之前的記憶就成為空白,又開始再一輪的故事,所以女主角就這樣在痛苦與疲憊中無盡的輪回。
這是我對這電影盡可能的理解了,望採納~謝謝!

Ⅳ 《天空之城》的影評

《天空之城》(Laputa - The Castle in the Sky)是吉卜力(GHIBLI )工作室的開山之作。1986年作品。
《天空之城》是一部宮崎駿由Jonathan Swift寫的小說《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記)萌生創意而作的電影,某些人認為其故事情節較為傳統,但這不等於它沒有新意,相反,《天空之城》一劇充滿了很多新元素。電影中近乎完美地刻畫出故事所發生時代的世界的景觀,有點科幻色彩,也有點神話色彩,還有點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的味道,諸如高架鐵軌上的舊式火車,黑漆漆的礦洞,飛空艇,象泥塑的機器人等等……
緊張激烈的情節貫穿整部電影,但蔚藍的天空和濃濃的白雲反而將尖銳的沖突淡化得更耐人尋味;人物的表達很多時候不是靠台詞而是靠人物的具體動作,使人物的性格更顯深刻。
小姑娘希達(SHEETA)是傳說中「天空之城拉普達(Laputa)」王族的後裔,那曾是超越地上文明不知幾千年的空中文明,但不知為何,希達的祖先離開「天空之城」,拋棄發達的科技,在地面上過起隱居的生活。然而一天,幾個不明身份的男子出現在她家門口……
故事由希達所坐的軍隊飛行船遭到空中海盜的襲擊而開始。爭斗中希達從萬米高空的飛行船上跌落下來…… 故事另外一個主人公少年巴斯(PASU)是礦工機師的徒弟,這一天收工時,發現天上有個亮晶晶的東西正在慢慢地下落。是什麼?UFO?他飛也似的跑過去,發現是一個好可愛的女孩子,在一團藍光的包圍下從天上飄下來了……
第二天希達在巴斯的房間里醒來,發現房裡有一張「天空之城拉普達」的照片。這是巴斯的父親冒著生命的危險歷盡艱險才拍到的真正的天空之城,但除了斯威夫特之外,沒有人相信他。於是父親在鬱郁寡歡中去世了。巴斯發誓,一定要向他人證實,世上真的有天空之城存在!
嗅覺靈敏的海盜很快就找上門來了。接下來就是一段令人眼花繚亂的追捕與逃跑鏡頭,最後二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掉入萬丈深的礦井,希達戴的飛行石又一次發光,令他二人安全飄落。礦井中,飛行石和井下的礦石發生共鳴,原來這里曾是開采飛行石原料的地方,但提煉飛行石的技術,傳說只有拉普達人才掌握著。
二人剛出礦井,就被軍隊的人抓住了。希達被帶往要塞,在那裡,一個叫穆斯卡的人給希達看一個巨大的機器人,說是從天空之城掉下來的,憑當時的科技無法令它再啟動。當天晚上,希達念起祖輩所流傳的尋求幫助的咒語,飛行石發出光,令機器人再次活起來,整個要塞變成火的海洋。
巴斯趁亂和海盜達成聯盟飛入要塞救出了希達。匆忙中希達丟失了飛行石,而穆斯卡得到了寶石,命軍隊按照寶石上聖光的指引,飛向天空之城。另一方,海盜媽媽從希達的記述中算出了天空之城的方位,帶著希達的二人乘海盜飛艇全速前進!
即將到達之時,忽然前方出現龍卷風,和穆斯卡的艦艇又狹路相逢,交戰中巴斯和希達的滑翔機被捲入龍卷風里。
這里是被上帝拋棄的領域,自然的恐怖與眾神的憤怒在這里集結,飛越濃重的黑暗,在縱橫飛嘯的電光中,穿過閃電的迴廊,突破生與死的界限,命運之門再次敞開在少年的面前……龍卷風的中心,正是傳說中的飛鳥「天空之城拉普達」!這兒是寂靜的天堂,只有機器人值守的空中都市,植物和遠古生物的家園。
宮崎駿的作品中,科學技術最好的地方就是沒人居住,在柯南的「未來世界」以及「天空之城」都是如此。反之,「風之谷」中為生存而奮斗著的人們雖然只有古老的技術,但卻是機器的主人,《天空之城》的飛行海盜們也是這樣。
穆斯卡抓住了海盜們,也來到了拉普達,他迫使希達和他一起進入中央控制室,啟動黑石碑上的文字,即將開始他稱霸世界的野心。希達搶回飛行石,為了阻止穆斯卡,她和巴斯一起念起毀滅一切的咒語:巴魯斯。拉普達解體,邪惡和助紂為虐的武器系統一同化為大氣層的火球墜入海中,而使拉普達漂在空中的巨大飛行石結晶載著拉普達的生命之樹,上升到天空的盡頭……
《天空之城》是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也是宮崎駿的集大成之作。宮崎駿一人兼任了原作、監督、腳本和角色設定四項重任,使得這部作品從頭到章節附註入了純粹的宮崎理念。宮崎駿的音樂搭檔久石讓,這次達到了他配樂生涯的頂峰。
[編輯本段]天空之城 動畫相關評論
1、文明的困惑
——淺析《天空之城》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有一個巨人,他是大地的兒子。大地母親賜予他無窮的力量,沒有誰能夠戰勝他。但有一次,他的對手將他誘到空中去決斗,雙腳離開了大地的巨人無法再從母親那裡獲得力量,最終戰敗被殺。離開了大地母親的懷抱,即便是神勇無比的巨人也會變得不堪一擊。古希臘的先民們也許沒有預想到他們那個時代里尚如嬰兒般的人類文明會成長為今天巨人般的現代社會,但他們當年先知先覺般地試圖通過神話留給後人的這個忠告,卻在被人類遺忘了數千年之後,由一位東方人在這喧囂的世界中用心靈聆聽到,並用他那獨特的、比神話故事更有震撼力的方式,向世人解讀出來——這就是動畫電影大師、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和他的作品《天空之城》。
情節的設定
縱觀宮崎駿的所有動畫電影作品,不難發現「飛翔」是其永恆的主題。在本片中,他更是將舞台搬到了一座「空中樓閣」之上——天空之城拉普達。這是一座以反引力裝置的飛行石為懸浮動力的空中城市。滿懷強烈的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的宮崎駿試圖通過對文明失落的根本原因的追問,影射出人類文明的現存弊端,並對文明如何才能生存、發展的哲學命題進行探討。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拉普達這座虛構的天空之城的興衰來表現出來的。
在影片中,拉普達城出現時已是一座空無一人的廢城。人們只能通過巨大的飛行石、不計其數的機器人、堆積如山的財寶來遙想其當年的繁盛。宮崎駿顯然無意於著重向觀眾介紹拉普達文明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他僅僅是以這種曾經極度繁盛的文明的最終毀滅來強烈地震撼和沖擊每位觀眾的心靈,從而對現代社會中的芸芸眾生提出質問,並最終來思考人類文明應向何處發展的現實問題。
當然,宮崎駿不會像某些所謂的科幻片那樣淺薄地將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歸功於外星文明的教化或神秘力量的恩賜。他在觀眾通常不太注意的片頭中,以短暫的幾十秒鍾時間,用幾組畫面向觀眾簡單而有序地展示了這個神秘文明的演化過程:
風之女神微笑著俯視大地,她輕緩地吹著一陣陣和風,吹散了雲層,也吹散了拉普達人心頭的蒙昧。於是,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拉普達人架起了第一架簡陋的風車。繼而風車進化了,它有了高聳的塔樓作軀干,無數的齒輪和杠桿作肢體。接著,拉普達人的采礦機不停地向地下深入挖掘。在地面上,綠色的草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的工廠和不停地冒出滾滾濃煙的煙囪。同時,拉普達人也沒有停止向天空進軍的腳步。由單個的簡單的飛艇到配有先進動力源的飛行艦隊;由靠無數螺旋槳才能緩慢升空的形如航空母艦的「空中母艇」,到只需底部的一個大螺旋槳就能懸浮於雲端的空中城市;直至配備有反引力裝置飛行石的天空之城拉普達。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風之女神的眼中,僅僅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接下來,伴隨著烏雲和閃電,一艘龐大的飛行器從天空之城飄降地面。從那裡走出成群結隊的人們,投入到大地的懷抱中。風之女神依舊含笑地關注著這一切,依舊用柔風輕撫著大地。最後一個畫面中,在廣袤的綠色草原上,又出現了一架簡陋的風車,旁邊站著一個提著竹籃的小女孩——希達。和風緩緩地撥動著風車,也輕輕地舞動著希達的衣裙。一切有如一幅靜謐、祥和、自然的銅版畫。翻開這恬美的扉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隨即展開。片頭中留給觀眾的那些懸念也隨之被慢慢解開。
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少女希達和少年巴斯以及海盜、軍隊、穆斯卡等三股勢力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歷險記。在情節上分別以現實的和歷史上的拉普達文明為明暗兩條線索,並利用兩者的交錯來推動情節的演進。下面讓我們跳出影片情節的先後順序,而按照時間的流程來重新審視一下故事的來龍去脈。
很久以前,拉普達人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之後,擁有了高度的智慧和文明。他們從埋藏於大地深處的礦石中提煉出飛行石的結晶體,建造了天空之城拉普達。七百年前,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返回大地,並散居於大地上的各個角落裡過著平靜的生活。時光飛逝,希達作為現在的拉普達公主,從母親那裡繼承了王室世代相傳的飛行石,同時也銘記下了能喚醒飛行石魔力的咒語。雖然希達一族對遠世的繁華早已淡漠,但拉普達王室另一族的後裔——穆斯卡卻是野心勃勃,他一直企圖重返天空之城,並利用其統治世界。而在這七百年間,大地上人類的文明也在飛速發展。隨著飛行技術的成熟發展,人類不斷地尋找著傳說中的天空之城。有人還曾經親眼目睹過這座神秘之城,巴魯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某一天,從天而降的一個拉普達機器人,更是證實了天空之城的存在,堅定了人類尋覓它的信念。尤其是在機器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尖端智能,更是地面上的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於是,政府出動了大批軍隊,還派遣了一個由穆斯卡領導的類似克格勃式的神秘組織一起來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與此同時,一群垂涎於拉普達財寶的海盜也在行動。最終,為了不讓穆斯卡的野心得逞,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了毀滅之咒,天空之城的科技、財富和武器等所有拉普達文明的痕跡統統化為灰燼,只剩下一棵大樹載著拉普達城的殘骸永遠地消失於天際。
思考的軌跡
在對全片的時間脈絡進行了梳理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宮崎駿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點上。
第一個時間點即七百年前,宮崎駿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拉普達人為何要放棄已有的繁華和強盛而重返大地?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之城上的建築只是由於年代久遠而顯得古舊,一點也看不出遭受人為侵略或被自然災害破壞的敗落。無盡的財寶完好地封存於倉庫中,根本沒有遭遇洗劫的跡象。成百上千威力驚人的機器人沉睡於類似蛋殼的裝置中,毫無曾經戰斗過的傷痕。由此可見,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的原因並非是遭到其他文明的攻擊或者內部戰爭,也不是因為自然因素的侵襲,更不是由於自身財富或能源的耗盡和枯竭。也就是說,拉普達人根本不是被迫地背井離鄉,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他們自覺自願地選擇了放棄一切而回歸大地。由此我們會進一步思考:拉普達人為何會心甘情願地舍棄天空之城,而腳踏實地地去過那種原始、簡單卻平靜、恬適的生活呢?
顯然是因為拉普達人察覺到了表面的繁盛下所潛伏著的危機。正如希達最後對穆斯卡所說的那樣——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武器、擁有多少恐怖的機器人,離開了大地的泥土,拉普達文明的生命之樹就不能夠生存。
也許,當拉普達人終於使自己的城堡浮上天空,使大樹之根游離於土壤的時候,他們還沾沾自喜於自己扭轉乾坤的力量,還沉醉於飛翔於雲端的快樂,還洋洋自得於對自然的控制和對大地的俯視。不過,當天空之城越飛越高,自身文明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他們終於通過不斷的自省,悟到了自己的文明只有在代表著自然的大樹的蔭護下才能生存發展,正是大自然給了拉普達文明以生命力。於是,他們毅然放棄了那些現代人類夢寐以求的東西,褪去了拉普達文明浮華的外衣,讓它如初生的嬰兒一樣,以最本真的狀態重新投入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
這種回歸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意味著一種文明的倒退或者說是消亡,但就其本質而言,卻是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因為它表明拉普達文明在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從而也證明拉普達文明自身在文明程度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進而我們可以說,拉普達文明正是在拉普達人於七百年前集體回歸於大地、回歸於自然的行為中得到了升華。
第二個時間點即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毀滅之咒的一瞬,拉普達人封存在天空之城裡的,那些在現代社會中被普遍用來判斷一種文明是否先進是否強大的東西,最終還是灰飛煙滅般地消失於天空。還有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黑色半球體也崩潰、瓦解得如此迅速。此時,宮崎駿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力量如此強大,如此可怕呢?
表面上看起來當然是希達的一句咒語,但實際上卻是無盡的貪婪、慾望和野心——這才是毀滅天空之城的真正元兇,也是導致一種文明歸於消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將文明比作人體,那麼貪欲並不是破壞其生理機能的病毒,而是直接操縱其精神和思想的惡魔。它會將文明的軀體——科技、財富和武器的效用向邪惡的方向發揮到極致並以之去破壞一切直至自我毀滅。
當天空之城已經處於野心家穆斯卡的控制之下的時候,當大地上的生命都在「天火」武器系統的炮口下戰栗的時候,拉普達文明的毀滅已成定局。這樣先進、發達的文明都無法擺脫被貪欲控制的命運,最終甚至不得不以自我毀滅來做最後的反抗,如此的結局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惜、可嘆、可悲。
即使沒有穆斯卡,隨著飛行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最終也會尋找到天空之城拉普達,並會在貪欲的驅使下利用被封存於其中的東西來進一步「統治」自然,甚至自相殘殺。到那時,拉普達的文明還是在劫難逃,而人類的文明也勢必葬送在自己手中。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本片中,宮崎駿的思考是分為兩個層次的:在第一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文明與自然的關系,就如同樹木與泥土的關系一樣。如果不植根於大地的泥土,即使是參天大樹也無法存活。同樣,妄圖脫離自然、控制自然、凌駕於自然之上的文明也一樣無法生存。只有「植根厚土,沐浴清風,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唱」,文明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在第二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如果說自然會賜予文明以生命力的話,那麼貪欲則會奪取文明的生命力直至徹底毀滅文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兩個層次的思考並不是一種平行的關系,而是交織於影片之中,並最終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問題貢獻了一條真知灼見、一劑苦口良葯——只有融合於自然,並能抵禦住貪欲侵蝕的文明才能不斷進步以至永存。應該說,正是這種結合人類自身現實命運的人文思考,形成了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永恆的魅力。
未解的難題
如果沿著宮崎駿的思路對拉普達文明的得失與興衰做更進一步的深層次分析,我們會發現影片中仍留下兩點懸疑令所有的觀眾一起去思索:
其一,如前所述,拉普達人的回歸行為是拉普達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但這是一種認知和精神層面上的進步,並且拉普達人獲得的這種進步是以現實和物質層面上的犧牲為代價的。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可以實現精神層面與現實物質層面相並舉的進步之路呢?追求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追求融合於自然的生存狀態,一定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人為的科技能否完美地融合於原生的自然呢?
拉普達人回歸大地後雖然過著安適恬淡的生活,但是同時也必然要忍受繁重、辛苦的勞動。我們不禁會想,以拉普達人的聰明才智,能否改造幾個機器人讓它們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自己悠哉游哉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 其二,拉普達文明毀滅了,但「貪欲」這個罪魁禍首並沒有隨著天空之城的崩潰而消失。相反,它正以勝利者的姿態獰笑著,而它的魔爪下一個伸向的也許就是我們人類的文明。宮崎駿通過在影片中對現實世界林林總總的影射,來反映他內心對於人類文明前景的憂慮。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本身就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許多曾經輝煌但現已消亡的文明的縮影。看到那座浮於天際的城市,人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已化為流星的「和平號」以及人類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細心的觀眾還不難發現,影片中出現的巨型空中戰艦,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用以空襲英國的「齊柏林」式飛艇為原型的;軍隊中那個大腹便便的將軍,胸前掛著的也正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納粹鐵十字勛章;拉普達在穆斯卡的控制下所發出的「天火」,與廣島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雲無甚區別;而被穆斯卡控制後高懸於大地上的已伸出武器的半球體,不是正好象徵著從東西方冷戰開始至今一直懸於人類頭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嗎?
拉普達文明在貪婪、慾望和野心面前所表現出的無力、無助和無奈已經為我們提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而現實世界中的這一切,卻似乎表明人類仍在執迷不悟地、一步步重蹈著拉普達文明的覆轍。那麼人類究竟能不能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呢?人類憑自己的努力,到底有沒有可能探尋出另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以避免悲劇的重演呢?
對於上述這些決定著人類自身文明的興衰、存亡的問題,宮崎駿並沒有在本片中給出答案。也許他也無法給出答案,因為這些問題必須匯聚全人類的智慧去思考。在本片中,宮崎駿通過清晰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懸念迭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天馬行空、經天緯地的虛構想像,將動畫電影天然的娛樂性與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深深地感動了無數觀眾,同時也必然引發觀眾對人類文明的關注、反省和思考。而照亮人類文明前景的火炬,也許將由這些受到感動和啟發的觀眾的腦海中劃過的一簇簇星星之火所點燃。從這個角度來說,宮崎駿既是一名卓越的電影導演,更是一位人類思想的先行者。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天空之城》作為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宮崎駿一人在其中兼任了原作、腳本、導演和角色設定四項重任,從而使得這部作品從頭至章節附註入了純粹的宮崎駿理念,而成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這部作品所獲得的熱烈好評和巨大成功,不僅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事業發展贏得了良好的開局,也對宮崎駿日後的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中作為思考的主線,貫穿於宮崎駿此後創作生涯的,正是本片中所提出的兩個斯芬克斯之謎般的未解難題。
2、作品中寓含神話結構
在導演宮崎駿的構想里,天空之城並不是圍繞著空心的浮島,雖然飛行石供給天空之城的能源,卻不是唯一的核心所在,真正撐起天空之城的是「樹」,是那根參天巨樹,令人印象深刻!這棵樹使我想到神話結構的問題。為什麼是樹?而不用其它的東西?天空之城究竟是靠什麼樣的系統在維持,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古老的農耕文化與狩獵文化/畜牧文化諸民族的世界觀來探討。
不管是父系社會也好,母系社會也好,農耕文化的世界觀,有一套公式可循,那就是「大地-肉體-靈魂-生與死」,由這些來形成世界的圖像,進而內化到人們的心中,就好象中國以五行來看待萬物消長,而人的身體五臟六腑也以五行來說明內部的運作與調和;靈魂離開了身體,必須入土為安。在這個秩序里,大地佔了極重要的角色,就好象希臘神話里的大地之母蓋婭是孕育萬物的女神,而中國的女媧,也是以泥土造人,以泥土補天。萬物皆植根於大地,就好象希達面對穆斯卡最後說的「如谷之歌,與風共舞,與種子過冬,與鳥共鳴,無論多麼可怕的武器,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機械兵,人一旦離開泥土就活不下」。
然而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滋養的民族,他們基本的自然-世界觀,又是如何呢?以本來的素材〈森林-海洋-天空以及星辰-動物-力量〉建構的公式,更擴大了農耕文化的視野。如果我們把世界觀和神話擺在一起,就會發現它們的一致性,神話與其被創造出來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宮崎駿在動畫影片中也展現他的神話觀,從《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千與千尋》,一路走來,不變的是以「樹」撐起的神話結構。
像是《風之谷》因為人類的污染,造成「腐海」的蔓延,森林的功能在於凈化,以確保地下水源不被污染;像是《龍貓》里孩子們和胖胖的龍貓,在夏天的夜晚,種橡樹,只要心裡想著會長高,樹彷佛吹汽球一樣膨脹,快速地發芽、茁長,在孩子的心裡埋下種子,樹成為人格教育的隱喻,如同中國人所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像是《幽靈公主》扣緊毀滅性武器禁絕後,人類文明的再生與發展的母題,而森林裡住著野豬(山神),麒麟(又名四不像,介於人與神之間的聖獸,其形體時有變化,神出鬼沒,掌管萬物的生命)當人們任意地開采自然資源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生存就要砍伐森林,而森林的消失令動物無棲身之處(像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正面臨相同的處境,為了生存,當地原住民必須燒林以闢田耕作)。影片到了最後,則是以麒麟之死來交換自然環境的恢復,著實令人感到悲哀;像是《千與千尋》最終前往沼底的電車,來到了猶如《龍貓》片中出現的鄉間森林,也暗寓著日本必須重新回到過去的農業社會來思考資源過度浪費以及社會價值迷失的課題,無言的森林傳達了「回歸」的命題。還記得,千尋的爸爸也是開車在森林裡迷路的,失去的東西,卻等到拜訪了住在森林裡的錢婆婆才找回來。到了結尾,千尋和爸媽穿過車站的隧道,開車走出森林,故事始於森林也終於森林,這是善的循環,這也是輪回。
3、轉生之章
★照葉林文化論
如果看過宮崎駿早期的畫風與題材,可以發現到他的畫風與後來的動畫電影有顯著的不同。幾部長篇動畫片拍攝下來,走出了另一個嶄新的視野。宮崎駿面臨一個思考上的大轉變,是1970年代後半的事,當時他接觸了植物學者中尾佐助所主張的「照葉林文化論」。
遠古的地球,從喜馬拉雅山麓一直綿延至日本,常綠的照葉樹林呈帶狀分布,生長得十分茂密,在這個范圍內的,各地以森林為根據地發展出來的文化,食衣住行的傳統有著許多共通點,可以視為相同的文化圈。另外,照葉樹林只生長在溫暖潮濕地帶,再生力特別強,因此即使人為加以破壞,隔了幾十年又能恢復原本的面貌,即使是屬於先進國家的日本,照葉樹林仍能寬容地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個理論的重心擺在不論是國家或是民族,原生植物的屬性決定人類的文化。
這樣的觀點,為宮崎駿的思想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他發現原來自己對於暗郁的森林以及日本的繩文文化有著憧憬,好象找到了尋覓已久的水源。對於祖國的歷史、與政治、經濟體制,他的看法比較偏向左派,反而對於中亞、東歐、歐洲諸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動畫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背景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當他確立了「把世界觀和森林連系在一起的子民=日本人」這套邏輯之後。他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日本的風土以及照葉樹林的特色。
面對被獨裁者、軍火商和資源大量消耗的世界,唯一的做法就是採取一種反其道而行的態度,世界的秩序終會被大自然的力量平衡過來,新聞所見的天災僅僅是大自然反撲的一種手段,目的在調整生態環境達致新的和諧狀態。宮崎駿作品的主題在進入1980年代以後,踏進了復雜難解的思想領域。不再只是圍繞著冒險故事打轉,也希望在其中表達對人與自然互動的課題。這時候,宮崎駿作品是以「照葉林文化論」為核心,開始朝植物學、考古學、民俗學探索,只是他始終不願被定位,仍持續尋找新的可能。
★人與土地共生
《天空之城》的片尾,抱著必死的決心要拯救希達的巴斯,最後兩人被天空之城僅存的大樹樹根所救,暗示著財寶與武器爭奪戰的外部,應該還有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世界——「人與土地共生」的主旨昭然若揭。雖然並沒有詳細說明,未來「人與土地共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形態?但是從天空之城美好的空中花園,我們彷佛看見宮崎駿心中對於美好的未來透視圖,從《風之谷》的殘破荒蕪又倒退,回到他早期的作品《未來少年柯南》的時代,即使是高科技的帝國,還是被生命力強勁的大樹所寄生,整個城堡中到處都是蔓生的植物,猶如原始森林一樣。暗喻著文明破滅之後,人們依然可以找到新天新地,追尋自己的伊甸園,讓後代子孫能延續下去。就好象身為公主的希達,雖然眼睜睜看著祖輩的基業在瞬間瓦解,但是她澄澈的瞳孔中依然閃耀著希望之光。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毀滅性武器如原子彈、核武的威脅,以及獨裁者的嘴臉,甚至也預言了如果發動毀滅性武器,世界將藉由人類的手消滅,這部作品公開放映於1986年,當時各國仍在進行軍備擴張的競賽,也是冷戰結構將要徹底崩壞的前三年,1989年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宣布合並,蘇聯共產體制瓦解,冷戰時代正式結束,進入了後冷戰時代。宮崎駿的先知先覺,開啟了世紀末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確實有激勵人心的作用,即使單純地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看,也能夠領會故事的背後,是一個人心所嚮往的桃花源。
4、冒險故事現代版
回到孩子們最喜歡的冒險故事,我們看到了巴斯和希達兩人互相扶持,彼此搭救對方,彷佛受到命運的主使,但是他們兩人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命運,也沒有逃避也沒有放棄,當希達為阻止穆斯卡企圖用飛行石及機器士兵來稱霸全世界,而念出毀滅的亞語「巴魯斯」!,整個「拉普達」旋即崩潰,好象解開了千年的咒縛似的,被王宮繁茂的大樹保護的兩人,即使沒有了手中的飛行石也絲毫不以為意,縱身跳下原先停在天空之城的飛行器與海盜們會合,這時候男女主角的表情和從前的冒險故事有著極大的轉變。現代版的冒險故事,並不是找到寶藏或是打倒壞人,故事就這樣結束,一場追尋自我,最後肯定自我的冒險之旅才是宮崎駿作品中所傳達的訊息。
天空之城不只有活在記憶里,只能在考古的素材中翻尋,看完這部片,我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天空之城,飄浮在未來的時空,向我們招手,也許下一個科幻版的天空之城,從你的手中浮現也說不定?

Ⅵ 《太陽照常升起》影評

今天是寧波第一天放映姜文的《太陽照樣升起》,下班後迫不及待去影院看了。看過之後,有一肚子的話想表達出來;看到第四個段落,周韻挺著大肚子去營房看一堆亡夫的衣物時,我竟然淚流滿面。這是一部可以從多個維度來解讀的電影,從敘事結構上它借鑒了昆丁·塔倫蒂洛的成名作《低俗小說》,從表達形式上又借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運用了大量的隱喻和象徵。

姜文說,這部影片的故事可以放在任何時代背景來演繹。不錯,這是一部關於兩個愛情湮沒的故事,放置在民國、當代;南美、西班牙、韓國,都可以。但放置在1958年到1976年的背景下,卻又宛若寓言。

先說愛情。

周韻還是一個年輕女學生的時候,就被「最可愛的人」誘惑/愛上了。當她大腹便便到大漠的營房去看孩子的父親,只剩下一堆衣服。她帶著痛苦乘坐空盪盪的火車離開傷心的大漠,遺腹子房祖名出生在火車上。

姜文是一個回國建設祖國的南洋歸僑,他的女朋友孔鐿珊騎著駱駝千里跋涉,就為了他信中的10幾個字:你來,我們結婚,我在路的盡頭等你。在茫茫大漠中,她真的看到了路的「盡頭」,姜文站在「盡頭」的後面。在蒼天、大漠、他和她中,他說:你的肚子像天鵝絨一樣。在沙漠的狂歡夜,他娶了她。

這是1958年的故事,兩個女人在大漠的旅途偶遇,一個為著幸福的愛情,一個為著傷心的愛情。

1976年,愛情都湮沒了。

周韻帶著遺腹子到愛人的故鄉,雲南的一個山村裡。1976年,因為一個夢,和一雙綉著魚的花布鞋,她「瘋」了。她看見了重復著亡夫曾經的話語(「我知道,我知道」)的鸚鵡,她追逐這只鸚鵡。她兒子房祖名有著算術的天賦,卻被瘋媽給逼得不上學,不出門,不出工,隨時都堤防著媽媽會做出瘋狂的事。

周韻最後對兒子說:我現在好了,你去接下放的人吧。房祖名接了下放的姜文和孔鐿珊,半路上就得知自己的瘋媽失蹤了,只看到沿江漂過的衣物,還有那雙花布鞋。下放到山村的姜文成天帶著山裡的淘氣孩子上山打獵,以獵物來掙工分。偶然的一次,他發現了周韻搭的隱蔽的石頭房子。他趁夜去探訪,看到女人的衣物。而這個夜晚,當他回到家時,卻發現自己的老婆孔鐿珊和小隊長房祖名通姦,她對房祖名說:你唐叔說我的肚子像天鵝絨。

他將獵槍對著房祖名。對死亡毫無畏懼的房祖名問姜文:天鵝絨是什麼?姜文說:我會幫你找塊天鵝絨,但你看到天鵝絨的時候,也就是你死的時候。離開山村的姜文沒有帶回天鵝絨,因為他的朋友崔件健開導了他,不是房祖名的錯,是他自己「占著茅坑不拉屎」,只顧帶一幫毛孩子打獵,把老婆擱家裡撂荒的錯。但房祖名帶回了天鵝絨,他對已經側身而過的姜文說:她的肚子一點也不像天鵝絨。

「砰——」

兩個愛情故事都湮沒了。

再說寓言。

周韻在1958年生下遺腹子,在1976年,她瘋了。她兒子一直都搞不清楚媽媽是真的瘋了還是偶而迷亂。1976年,記得那個年代曾經有一期美國的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Are China Mad? 從習慣於把祖國比做母親的年代過來的姜文,顯然想隱約地表達,1976年,母親瘋了。(1958見,大躍進;1976年,文革結束)

癲狂狀態中的瘋媽周韻,她上樹去抓羊,跟貓說話,給樹刨坑,用石頭壘房子,在屋頂上用她的海邊家鄉方言反復地背誦古詩。瘋媽不讓兒子上學,不讓兒子出門,不讓兒子出工,經常打兒子的耳光;然後把家裡的東西都摔碎了。影片開頭,她就把兒子的算盤摔碎了;有一次,她兒子陪著她把家裡的碗碟器皿統統都摔碎了。房祖名偶然發現瘋媽搭建的石頭房子,裡面把曾經破碎的東西都拼合好。但房祖名抑制不住的噴嚏把一切表面拼好的物什又都統統震碎了。1958年到1976年,Mad的中國興起了轟轟烈烈的「破四舊」活動,連任何外族入侵都不曾毀壞過的曲阜孔林都給搗毀了;掀起的文攻武衛,將傳統中國文化的親情人倫徹底撕毀。現在重新又拼湊的文物和文化,恐怕幾個噴嚏也能震得粉碎。

再說魔幻現實的隱喻。

那隻說著「我知道,我知道」的鸚鵡和剪去人頭的合影照。周韻以為把合影上亡夫的頭像剪去就可以忘記不堪的傷心事,但在內心底又無法擺脫。鸚鵡是她的幻覺,也暗示著她心底里無法抹去的期盼。

羊和樹。周韻從樹上抓下了一隻羊,在樹下刨了一個大坑。她說,那樹因為下面的石頭的緣故,所以斜了。房祖名有一次聽說瘋媽背著石頭到河邊,追過去,一路上到處都是羊。羊似乎是周韻壓抑的情感的指代,而那棵樹是她生活的象徵。

石頭和石頭房子。周韻從樹下刨的大坑裡挖出了很多石頭;她背走這些石頭;後來房祖名就發現了那座石頭房子。石頭象徵著堅硬,似乎是她在情感上一直執著的影射;石頭房子幾乎就應該是她的內心了,雖然破碎了,但依然還保留著完好的影像。

鞋和衣物。她因為鞋而迷亂,癲狂;她最後失蹤後只剩下一身順河漂流的衣物。她最初去大漠的營房時,看到的也是亡夫的一疊衣物。姜文趁夜到石頭房子里,也見到了她的衣服。鞋和衣物都表示著她感情的投射,那雙導致她癲狂的鞋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一開始就化成了幻覺中的那隻鸚鵡。姜文走進她的內心,看到她的感情,才恍然自己的感情原來很脆弱,隨即發現了老婆和房祖名的偷情。

再說性壓抑。

在第二段落里,充斥著大量的性隱喻。黃秋生一開始唱歌時廚房裡五個應和著的姑娘,她們輪流接了一個匿名的性騷擾電話,接著黃秋生在這種充滿性暗示的騷擾電話干擾下把手指切傷,拿起電話對騷擾的人說了句:丟你老母。接下來的他到醫務室,在掛滿白布的房間里迷失,並性亢進的護士陳沖挑逗。然後是在露天電影場的流氓事件,5個女人的屁股分別被摸了。黃秋生莫名其妙就被誤當成流氓之一,在他摔斷腿養傷的夜晚,接連2個傾慕他的女人來表白。先是性亢進的護士陳沖,一聞到他的氣味就會興奮得不能自持,甚至暈倒,她傾慕他,想做他的女人。緊接著是一個醜女人,她是騷擾電話的始作俑者,她打騷擾電話的目的就是想聽聽黃秋生聲音,而她為那句親口對她說的「丟你老母」而感到幸福。

黃秋生是性壓抑的角色,與之對應的是性放縱的角色姜文。姜文與護士陳沖一直都在偷情,他的喇叭吹響,陳沖就會到他的房間。姜文跟他老婆拍拖時,就用性幻想虛構了和孔鐿珊的性愛過程。但當黃秋生在事情平息之後,在姜文房間里,和陳沖三個人小聚後,他上吊自殺了。他懸掛著的自殺身軀下面,7個女人:5個廚房姑娘,1個傾慕他的騷擾女,性亢進的護士陳沖。整個過程中,

其實,每個人都是性壓抑的,包括姜文,他只能靠寫出來的性幻想來滿足自己。他甚至幻想孔鐿珊的肚子像天鵝絨。性亢進的護士陳沖也壓抑著,她在與姜文的偷歡中從來沒有真正地滿足過,所以她對黃秋生才充滿幻想。有意思的是,姜文因「占著茅坑不拉屎」而被房祖名與老婆偷了歡。

1958年到1976年,確實是性壓抑的年代。這從姜文的另一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早已經作了鋪墊。

再說死亡。

周韻的亡夫,死在西北大漠的邊陲,應該是執行公務殉職的。這從最後一段周韻挺著大肚子到營房去聽俄羅斯人說明和面對有三個彈孔的衣服時可以判斷。但在房祖名拿著頭像被剪去一個的合影照片時,山村裡的人卻把周韻的亡夫錯認成了另一個人。其實,房祖名的爸爸就是烈士,但村裡人卻說他爺爺才是烈士。

黃秋生自殺,是在壓抑的年代因性壓抑不能自持而自殺。房祖名是被姜文打死的,因為他強調了姜文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鵝絨。(我突然想到,姜文在影片里應該是個性無能吧,他跟陳沖偷歡,卻不能使陳沖滿足;他在結婚前用性幻想來繪聲繪色地描述與孔鐿珊的性愛,並在結婚前說了:你的肚子像天鵝絨。下放到山村後,他卻「占著茅坑不拉屎」,使自己老婆忍不住與房祖名通姦。最後,房祖名說他老婆的肚子其實不像天鵝絨,像是扯破他性無能的遮羞布而使他不能自持,所以槍殺了房祖名。)

周韻失蹤了,但更像是肉體死亡了,但內心世界和執著的感情一直都在。所以,後來姜文趁夜在石頭房子里見到了她的衣服。

最後說太陽。

其實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陽都沒有關系。所以,太陽不過是最後,也是最大的隱喻。相比於用性壓抑來暗示壓抑的年代,太陽在最後的點睛。太陽不過是烏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這片禁錮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紅色帝國。通篇都像在敘述一個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故事,但最後終於把這個故事放置在「太陽」下面。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沒有放棄表達他最渴望的主題。司空圖曾說,不著一字,盡將風流。他能把整部電影沒有一處筆墨來批判敏感的內容,但最後一個迴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達他的批判。

想起廣東的《南方窗》雜志扉頁曾經引用一句話: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是的,壓抑的年代過去了,太陽照樣生起,太陽照姜文的模樣升起。但曾經的太陽卻一去不復返地湮沒了,曾經的純真愛情,曾經的理想與激情,曾經萌動的青春歲月,都伴隨著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陽而徹底湮沒了。

這就是姜文,在一句批判的話都沒有的情況下(所以影片能夠一刀不剪地公映),他始終還是表達了他的意象。

Ⅶ 求無人區電影影評

《無人區》:最好的「壞」電影

《無人區》對於中國電影來說絕對是個異類。他沒有走主流的路線,反而劍走偏鋒,選擇了中國西北部荒無人煙,游離於法律之外的一個灰色地帶,塑造了這樣一波性格陰暗,充滿獸性的小人物,拍出了這樣一部黑色,冷酷到直擊人性陰暗面的異樣類型片,令人嘆為觀止,更發人深思。對於這樣一部處處暴露出人心險惡的好作品來說,「最好的壞電影」,無疑是對其最為中肯的評價了!
首先要佩服寧浩的一點,在影片中黑色幽默的元素被他玩弄的已然是得心應手,這從本片的名稱上就體現的異常鮮明:明明是《無人區》,講述的卻偏偏是這五百公里無人區里的「人與人」(此處有深意,稍後我會繼續討論)之間發生的故事,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就有夠荒謬,或者說是黑色幽默的了。其次,在這樣一個游離於法律范疇之外的灰色地帶,竟然來了一位號稱是代表法律權威性,嚴肅性的律師企圖以一己之力贏得這場超越人類本性的戰爭。影片到此為止,這就可堪稱是導演的最大妙招,充滿了戲謔與嘲諷,令人贊不絕口。接下來,導演又拿出了他最為拿手的看家本領——一樁xx引發的恩怨糾葛。《瘋狂的石頭》里是那塊天價翡翠,《黃金大劫案》中是那沉甸甸的金子,到了《無人區》里,變成了最能體現導演用意的象徵——鷹隼,影片也是通過鷹隼來展開後續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導演摒棄了最擅長的多線敘事的方式,而是變成了一條主線貫徹到底,通過全知視角圍繞主人公來將故事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而事實證明,這樣的嘗試,在這部影片中,是完全合適的。

在影片上映前,有人說這是一部公路片,也有人說這是一部西部片,還有人說這就是一部黑色類型片...但事實上,在看過影片後,觀眾就會發現,這其實只是一部貼著鮮明寧浩標簽的電影,但不得不說,上述幾種類型在本片中均有著非常明顯的體現。黑色元素自不必再多說,影片的公路元素異常突出,本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公路上完成的,而且公路元素對推動情節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從那要命的一口唾沫,還是後來的撞「死」黃渤。此外,公路片的屬性也限定了本片的敘事結構,若採用多線敘事恐會打亂影片的敘事邏輯,因此,剛才提到的單線敘事在公路片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至於西部元素,影片的大背景設置在了中國西北部的無人區,荒涼的戈壁,蒼茫的沙丘,一個象徵「正義」的律師,構成了寧浩心中獨具中國特色的西部片,但不同於約翰·韋恩或是伊斯特伍德所塑造的「高大全」形象,徐崢這個律師,有點壞。而更加令人瞠目的是,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不能再簡單意義上稱之為好人或是壞人了...

在本片中,主人公是一位道貌岸然,唯利是圖,如衣冠禽獸一般的「著名」律師,抱著圖名圖利的目的遠赴邊疆來替人消災,可殊不知,事成之後自己險些成為了被消災的對象,若不是一口唾沫引發的風波,或許早已成為了盜獵者的槍下鬼,隨後更是整出了一連串匪夷所思的故事,真可謂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了,也難怪連盜獵者都由衷地感嘆道:「你是個壞人呀!」 而黃渤飾演的盜獵者老二,可謂是典型的壞傢伙的代表,他貪婪好色,骨子裡沒有絲毫的正義感,眼裡有的只是生存與利益,他壞得讓人忍俊不禁,壞得讓人打心裡佩服,這樣一個類似於「天生殺人狂」一般的壞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至於余男飾演的為了生存而屈服於淫威不求上進的舞女,多布傑飾演的冷血殘忍的盜獵者老大,兩位粗俗鄙夷卻又倒霉透頂的卡車司機,夜巴黎唯利是圖,毫無同情心可言的一家子...大家在生活中所能想像到的人性的缺點在《無人區》里都有體現,看似小小的無人區實則反映的是大大的社會,在這樣一個不受法律拘束的小社會里,人類平日里被社會體制,公眾輿論所壓制的本性暴露無遺,於是乎,在無人區里,也再不能用平日里大眾談論的所謂的好與壞來作為評判的標准。而此時,導演對於獸性的引入就顯得頗為關鍵了!
在寧浩導演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談到這部影片更多是探討人性與獸性的相互碰撞,較量,這更多的是一部反映動物本性的作品。因而導演也在影片的開頭就借主人公潘肖之口呼應了他想表現的主題。此外,還可以從導演對於每一個角色的設定上就能看出來。在本片中,所有的角色其實都可以看做動物,在這樣一塊不適宜善良生存的土地上,只有丟棄人的社會屬性,像野獸一樣捕食,才可以生存。但雖然都是動物,他們的級別還不盡相同:律師潘肖以及舞女都是這個食物鏈里的初級消費者,他們或許在無人區外都是強者,可在這里,他們只能被任意宰割,但頗具諷刺意義的一點是,最後往往能生存下來的都是他們;黃渤飾演的盜獵者以及兩位引發整個悲劇事件的卡車司機,他們充其量只能算作次級消費者,他們夠壞,夠狠,但離開了最高級生物的庇佑,他們往往都會死的很慘,不論是被槍殺還是被錘死;夜巴黎的老闆以及多布傑飾演的盜獵者,作為處於整個食物鏈最頂端的最高級消費者,他們掌控著一切,在這里,他們說了算,不論是100塊錢一支的打火機還是那價值100萬的鷹隼。在大自然這般殘酷而無情的競爭中,殺戮隨處可見,殺戮無聲無息,就如同在無人區里你撞死了人都不會被發現一樣。在這里,人類只能像野獸一樣戰斗,否則,就會被比自己更無情,更殘忍的同類所吞噬,於是乎,在這長達500公里的無人區內,人性與獸性長達2個小時的較量開始了。
很不幸的是,在絕大多數人身上,人性終歸沒有戰勝獸性,這些人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一般的動物,成為了大眾眼中不折不扣的壞人。可終歸會有人能從獸性中掙扎出來,看到人性的光輝,盡管他之前可能也曾被獸性所蒙蔽,律師潘肖就是這樣一個人。盡管他之前唯利是圖,不慎撞「死」人後還試圖毀屍滅跡,行為品性完全與他那神聖的職業不相符合,但在種種巧合(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定數)之下,最終沒完全墮入黑暗,並在「偶然」情況下邂逅舞女,並從舞女身上得到了啟示,通過舞女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同樣的道理,舞女也是在與律師的相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人性的光輝,認識到了人性的力量,並最終帶著這股力量倖存下來。律師與舞女的角色不同於導演設置的其他角色,他們來自無人區之外,他們經受了多年來的「人性」化教育,因此他們雖然在剛剛步入無人區後也曾一度迷失,但最終能夠靠著後天對人性的認知與學習,完成自我救贖。雖然這救贖的過程非常痛苦,甚至還伴有犧牲,但是他們還是做到了,特別是當主人公最後領悟到動物與人的最本質區別在於是否會用火時,他就已經完成了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升華,他也再不是那隻猴子了!

《看電影》雜志曾評價這部電影為「最好的壞電影」,這里我非常認同,因為在這部作品中,再也看不到一個過去意義上的所謂好人形象,更因為這部作品的本意應是想試圖重新定義好人與壞人的標准。但可惜的是(以下僅僅是個人猜測),由於對於影片題材的限制(畢竟歌頌真善美始終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宗旨,你懂得),使得導演還是沒有把自己的本意完完全全的拍出來,這就使得影片最後舞女成功融入社會的那段顯得有點突兀,有點主流化了(是否是影片後期補拍也有待考證)。但畢竟瑕不掩瑜,本片還是會成為年度風格最另類最鮮明的華語電影,這樣一部幾乎「壞」到底的好電影,也註定會為寧浩以至於眾位主演們的人生中留下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所謂「好做壞時壞亦好,壞做好時好亦壞」,人生那麼長,一輩子是好是壞,誰又能說的清楚呢?因此,能給大家的唯一忠告是:珍愛生命,遠離無人區...

美劇《迷失》的影評急~~~~

起初看迷失時,是在極度無聊時候才看的,可是沒想到一看就一發不可收拾.我一直覺得外內國只做大片容,做的這些連續劇不會那麼引人入勝,可是事實否定了我的想法!
第一次覺得原來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如此強大,也第一次覺得人離開了水泥森林,也可以那麼怡然自得,可以那麼輕松~
有時很想像裡面的女孩那樣,有驚人的推理能力,讓人佩服的勇氣,去參加一次次的"探險",一次次的與自己做斗爭~
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所以我得感謝迷失,感謝他們能做出那麼好的一出連續劇,感謝他們帶我去熱帶島嶼看北極熊,少有~~~從來沒有過!
我會繼續迷失下去,等待清醒的拯救!

Ⅸ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電影不限,字數不少於800

黑天鵝
達倫曾直言不諱說《黑天鵝》的創作靈感深受《怪房客》《冷血驚魂》所影響,結果看片後發現果不其然,達倫就像波蘭斯基附體,用充滿了心理暗示和線索的鏡頭講訴了這個關於人格分裂的心理驚悚故事。

波蘭斯基電影中的主角多為身不由己,被環境控制被旁人影響,正如同達倫《黑天鵝》中的女主角Nina。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個克製冷靜脆弱的女人,但爭取角色的慾望把她推進了Thomas的辦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壓力的頂峰。起初Thomas並不滿意Nina對黑天鵝的詮釋,認為她不夠狠不夠性感,沒有釋放出自己的情感沒能夠迷失自己,但卻仍然選擇了她成為新的Swan Queen。Nina對自己的中選感到吃驚,導致她在整個排演過程中都是極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盡管她想要通過努力訓練來彌補但仍然不能夠完美詮釋黑天鵝,這時Nina便處於一個技術再沒作用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狀態。於是由人物和事件構成的各種外力便開始作用,一步步的激發或抑制Nina人性深處的黑暗勢力,而Nina便被動的卷進了這場黑白角力的風暴中心。
Thomas是個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個灰色人物讓Nina同時也讓觀眾無法分辨他的意圖。辦公室的強吻,自慰的作業,舞蹈室的主動誘惑,或許是因為他對Nina抱有佔有的慾望而進行的一系列騷擾,卻也同時可被解釋為一種指導Nina詮釋黑天鵝的非常規手段。不管怎樣,是Thomas成功釋放了Nina內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戀被重視以及不顧一切追求完美的慾望。類似的性暗示還有地鐵上對著NIna自慰挑逗的老頭。
母親是個有強烈控制欲甚至有點偏執的女人,很多時候就像一個反面角色,因為她的愛就像桎梏牢牢套在Nina的脖子上讓她無法呼吸。前有Thomas在努力釋放,同時又有母親在間接抑制和禁錮Nina內心蠢蠢欲動的黑暗慾望。例如Nina清晨自慰的那場戲,正當她讓自己沉溺在性快感中時,卻突然發現母親就睡在床邊,倉惶下被迫停止。母親發現Nina背上的抓痕後強迫似的剪短Nina的指尖,然而那些傷痕本就是黑天鵝即將被釋放的徵兆,母親的行為無疑是在阻止它的發生。於是母親的角色便可被解讀為在人性白與黑較量中,唯一能夠抑制黑暗面的親情和愛,只可惜這一次促使黑暗滋生的力量更大。因此在片尾白天鵝之死那場戲中,Nina眼中看到的只有看台上淚流滿面滿眼愛意和憐憫的母親。
Beth是前一任Swan Queen,在主演人選發布晚會上Nina目睹了Beth的不甘心和憤怒,以及與Thomas之間若有若無的曖昧。Beth出車禍後Thomas暗示Beth自殺的可能性非常大,這讓Nina發現自己有可能是Beth和Thomas之間的第三者,也就是《天鵝湖》中的黑天鵝。這種想法無疑推動了黑天鵝的破繭而出。
Lili其實在片中有兩個,一個是真實存在的競爭者,一個是Nina在人格分裂後假想出來的一個敵人。作為真實的競爭者,Lili始終都是一副叛逆放縱的模樣,穿著黑色,與Nina截然相反。這或多或少都給Nina造成一種」她黑我白「的暗示。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遺餘力的勸誘Nina放縱自己,甚至還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給Nina穿。也許只是偶然,但當Nina在廁所中換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後,似乎就預示著其心中的那隻黑天鵝已經誕生並開始成長。在影片最後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實的競爭還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終都扮演著引誘黑天鵝出現的重要推動力。這只黑天鵝在Nina心中時而化身成假想敵Lili,時而變成另一個Nina。而發生在化妝間的那場謀殺,黑天化身成假想敵Lili並激怒Nina,讓她以為殺死了競爭者從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詮釋黑天鵝。

如同波蘭斯基的《怪房客》《影子寫手》等,替代前任意味和暗示著重蹈覆轍。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剛得知自己將要被替代時在化妝間大發雷霆後摔門離去,這時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進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紅和小刀。這就構成了Nina對自己的」主動暗示「要成為第二個Beth。後來Beth的車禍和《天鵝湖》的劇情暗示,白天鵝只有以死來求解脫和自由。因此最後Nina倒在血泊中稱自己終於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殺了假想敵成為了當仁不讓的黑天鵝,同時她也通過」被迫自殺」而達到了最終解脫。
「黑天鵝」其實就是Nina的一個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尋找破繭而出的時機。Nina站在兩面鏡子之間時看到鏡子裡面無數個自己中,有一個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實就是黑天鵝想要撕破Nina的軀殼以讓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開舞動和飛翔。Nina從夜店回家後與母親對峙的一個鏡頭是,鏡子中的本來只有一個Nina,卻突然分裂出一個Lili,後者跑到卧室門口引誘Nina與自己的母親作對。鏡子其實一直都是表現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鵝》全片更是遍布各種鏡子,達倫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鏡子和多面鏡子的特點構造了令人驚嘆的,人影交錯似幻非幻的視覺效果。
顏色同樣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著純凈和純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著裝多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縱甚至邪惡的人性,這是Lili和影片後半部分Nina的著裝基調。上面提到Thomas是個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現的很多場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構成,例如穿著白色襯衫的他坐在一對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裝修基調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構成。影片的第三個顏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錮,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
超現實的想像場景曾在《怪房客》《冷血驚魂》中成為經典,《黑天鵝》的最後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類似場景,例如破繭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斷裂的雙腿,逐漸長滿全身的羽毛等都讓人印象深刻足以過目難忘。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