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運影評
豆瓣上有很多影評,你可以去看看。
《非常幸運》雖然同樣是由章子怡主演,並擔任製片人,不過它並不算是《非常完美》(2009年,金依萌導演)的續集電影。這兩部電影在劇情和角色等方面並無直接聯系,只是在電影類型方面非常接近,勉強可算是『系列電影』。
《非常幸運》和《非常完美》都被片方稱為『小妞電影』(chick flick)。但嚴格說來,『小妞電影』其實並不能算是一種單獨的電影類型。『小妞電影』(chick flick)一般是指那些劇情比較輕松浪漫,多半以女性角色為核心,男性退居配角的愛情電影。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小妞電影』往往是以 愛情/喜劇/ 這兩種核心類型為主,再混搭其他類型。它更像是雞尾酒,針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滿足基本類型觀眾的消費前提下,再混入其他不同類型,其目的是為了增加新鮮感和擴大觀眾群體。
IMDb定義的22種電影類型分別是:
動作、冒險、動畫、傳記、喜劇、犯罪、紀錄、劇情、家庭、幻想、黑色、歷史、恐怖、音樂、歌舞、神秘、愛情、科幻、運動、驚悚、戰爭、西部。
從上面的定義來劃分的話,《非常完美》可以被劃分到 愛情/喜劇 類型,而剛剛上映的《非常幸運》則可以被劃分到 愛情/冒險/喜劇 類型。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非常幸運》除了繼續主打愛情/喜劇 類型外,又新增了 冒險/動作 類型。而這一點變化,應該就是片方針對國內市場而做出的新嘗試。
自從2009年《非常完美》將『小妞電影』這個概念引入國內電影市場後,『小妞電影』的本土化之旅其實走的磕磕絆絆。到目前為止,能被稱為『小妞電影』的國產電影寥寥無幾,甚至在具體形態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失戀33天》、《分手合約》、《那五年》等票房成功的國產電影,雖然之後也被劃歸到國產『小妞電影』,但它們在形態上和『小妞電影』還是有著明顯不同的,也很難說它們的賣座和『小妞電影』這個類型之間有著什麼樣的直接聯系。對於類型化嚴重不足的國產電影來說,在沒有足夠的類型片市場基礎的前提下談類型化,確實有點耍流氓的意思。
但中國將近2萬塊銀幕每天都在飢渴地等待著足夠的電影來填飽它們的胃口。檔期飄忽不定的好萊塢大片已經明顯無法滿足市場的容量和需要了,先天營養不良後天束手束腳的中國電影,必須要在類型化道路上走的更快更遠,才能保住這個本土市場的基本份額。而在類型片的本土化過程中,『小妞電影』因為製作成本較低,文化壁壘很難翻越,以及對明星依賴度較高等特性,迅速成為中國商業類型片中發展最迅速,最有可能成為突破點的一種類型片。
但國產『小妞電影』面臨著一個短期內很難突破的瓶頸,那就是它作為一種針對年輕女性的電影,有一個明顯的市場上限。雖然以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規模而言,一部製作精良、類型明確、演員陣容合理、檔期合適的商業類型片,票房基本都能沖破1億人民幣,但如何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進入影院,對於『小妞電影』來說,就必須要加入更多的新鮮元素。
從《非常完美》到《非常幸運》,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一條雖然稍顯模糊但足以分辨足跡的本土化道路了。本土化的『小妞電影』必須要有的元素有:
女性視角的愛情觀和價值觀
丑小鴨變身白天鵝的勵志情節
喜劇性的人物關系和劇情設置
白馬王子無怨無悔的愛情,以及必須的誤解和回歸
時尚高端大氣國際化的視覺風格
美夢成真的大團圓結局
在這幾個核心元素的基礎之上,再根據市場需求,混搭其他類型元素,如動作、冒險、科幻、幻想、運動、音樂、歌舞、家庭等,就可以組合出本質不變但味道新鮮的應季產品。這些混搭元素的選擇,則是真正考驗本國電影工業體系的關鍵。因為中國電影的類型化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到目前為止,國產電影中的『小妞電影』都是基本元素和基本類型的組合,幾乎都是清一色的 愛情+喜劇 類型,很少出現其他類型的亂入。
這個原因很簡單,非不為,而不能也。在中國電影還沒有像樣的動作、冒險、科幻、幻想、運動、音樂、歌舞、家庭等類型電影出現之前,就算片方想加點新鮮口味進去,也是難為無米之炊。而《非常幸運》作為一部國產的『小妞電影』,其最大的突破就在於完成了新的類型混搭,在 愛情/喜劇 的基礎上,又加入了 冒險/動作 元素,從而讓這部電影和《非常完美》以及其他國產同類型電影之間形成了明顯的差異化。
中國觀眾對於 冒險/動作 類型的偏愛一直是非常明顯的。但中國電影因為生產能力和經驗,以及審查等因素的影響,一直沒能完成這兩個類型的本土化。如何將這兩個成功的類型嫁接到國產電影,並讓觀眾接受,這是另一個復雜的話題了。但『小妞電影』作為一種已經在中國市場經受過考驗並開始暫露頭角的電影,如果想要開拓新的觀眾群體(其本質就是獲取更高的票房),那麼將 愛情/喜劇 與 冒險/動作 進行嫁接,無疑是一個值得冒險的嘗試。
《非常幸運》在保留了鮮明的『小妞電影』特色的前提下,又加入了國際特工、奪寶陰謀、動作打鬥元素,無疑是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輕男性觀眾,或者最起碼讓它成為一部適合情侶觀看的電影。這種市場訴求十分明確的爆米花電影,在製作時就會刻意通過流暢的剪輯,通俗易懂的故事,讓觀眾在觀影時不用過多的邏輯思維和情感投射,就能完成一次輕松愉快的消費。在這樣的製作思路下,明星的銀幕魅力和喜劇性的劇情和人物設置,才是考驗這部電影是否能夠滿足觀眾需求的關鍵點。而《非常幸運》在這些硬性商業指標方面的完成度可以說是國產電影中不錯的。
對於章子怡扮演的蘇菲這個絕對女主角來說,略顯單一的人物性格其實並不算是缺陷。對於土豪一般存在的好萊塢無腦動作大片來說,人物性格單一從來不是大問題,因為人家還有瘋狂燒錢的視覺奇觀。但對於捉襟見肘的中國電影來說,視覺奇觀場景往往會成為死穴。所以國產『小妞電影』往往會在如何感動觀眾,或者讓觀眾同情角色方面狠下功夫。但如果在電影的視覺層面沒能做到平衡,就容易產生苦情電視劇的錯覺。而《非常幸運》在視覺層面的完成度也算達標,在相對有限的製作成本里,做到了國產電影中的【高端大氣國際化】。
《非常幸運》在『小妞電影』的本土化方式上做了相對超前的嘗試,但由於缺乏工業體系的整體支持,在視覺奇觀的完成度上還有待提高。不過對於類型片來說,依託一個成熟的、被市場廣泛認可的類型,再搭載一個未經市場驗證的新類型進行試水,是成熟的類型片製作經常採用的手段。《非常幸運》就是依託已經開始在內地站穩腳跟的 愛情/喜劇 類型,再搭載了 冒險/動作 類型,希望靠這杯新鮮強勁的雞尾酒贏得內地年輕觀眾的認可。
不管結果如何,這種輕松、浪漫,同時又加入了新鮮元素的商業娛樂電影,對於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來說都是必要的。對於嚴重類型化不足的中國電影來說,《非常幸運》如果這次能夠獲得市場認可,中國電影在創作上就有可能打開一條新的類型化通道。所以我希望在這個中秋節檔期里,《非常幸運》能夠有一個幸運的結果。
B. 晚安,好運的相關評論
We will not walk in fear of one another.
In A Nation Terrorized By Its Own Government, One Man Dared to Tell The Truth
They Took On The Government With Nothing But The Truth
《晚安,好抄運》是一部不能再與眾不同、不能再懷舊,或者說不能再引人入勝的電影。
——《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部充滿了熱情、思想、真實和責任感的電影。
——《紐約時報》
克魯尼沒有將故事和主題變成說教,這也許是影片最為成功之處。
——《達拉斯新聞早報》
當年最大的小製作,也是關於新聞媒體的最棒的電影。
——《紐約每日新聞》
2005年最出色的美國電影。
——《紐約郵報》
C. 第十放映室經典影評
第十放映室的電影剪輯所穿插的影評是有CCTV的專業選手或者借鑒於網上影評。
在下最喜內歡《天容下江湖》那一系列,很不錯。
關於影評,其實網上找不到,這種稿子很少會放到網上。
你可以去第十放映官網 http://www.cctv.com/program/dsfys/01/index.shtml去看看,裡面有些影評。祝你好運。
如果你真的喜歡那解說詞的話,最好錄下來,抄寫字幕也不錯。
D. 電影觀後感3000字的 有的聯系我
已經有很多人看過《阿凡達》了,各種評論層出不窮,我就不添亂了。不過看了《阿凡達》之後,很難忍住不嘮叨點什麼。下面是想哪兒說哪兒的觀後感。
《阿凡達》的中文譯名,雖然據說是卡梅隆親自定的,但我還是想說,這個中文譯名真的很難聽,不如之前的《天神下凡》或《神之化身》有氣勢。哪怕是那個最平淡的《化身》,都比這個類似「阿凡提」的名字好聽。
我只看了IMAX版的《阿凡達》,但從我自己的感受來說,《阿凡達》其實還是一部很傳統的好萊塢電影,看什麼版本都無所謂,它都是一部足夠好的電影。只是對於3D版本來說,它的觀影感受無疑是更好的。
而看3D+IMAX版本,則是一種「奢侈」的觀影體驗——並不是內地貴到離譜的電影票價,而是資源的稀缺性所導致的。此次內地只有11家IMAX影院放映《阿凡達》,結果直接就導致了IMAX影院的一票難求。這種人為的資源稀缺,又進一步加劇了IMAX影院的火爆,我就聽說北京的三家IMAX影院誇張到提前三天就賣完了預售票。
對於電影消費來說,這其實是很少見的一個現象。電影消費的一大特點,就是無論你拍電影花了多少錢,電影票價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並不會人為地分出三六九等。而《阿凡達》則改變了這個電影行業長期以來的規律——因為IMAX影院可以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所以很多觀眾寧可忍耐、等待,也要排隊看IMAX版本。而IMAX銀幕的稀缺,就直接導致了觀眾被迫要接受一種「等級消費」。
這可能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達》給電影行業帶來的第一個沖擊。
中國電影博物館的IMAX版《阿凡達》,雖然號稱是膠片版,但不知道為什麼,電影畫面並沒有投滿整個銀幕,而是上下左右都有黑邊,可能只利用了銀幕面積的80%左右。考慮到這樣一個現實,我現在不想再繼續推薦博物館的膠片版本IMAX了,因為這和數字IMAX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了。特別是北京近日的大雪,讓博物館的交通條件實在很惡劣,除非你認為那裡相對低廉的票價可以讓你覺得值迴路上的折騰。
看IMAX版《阿凡達》,因為戴的是偏振眼鏡,所以眼鏡片必須要和銀幕光軸保持垂直,否則會出現重影。也就是說,你看電影的時候,脖子不能歪,必要一直保持端正姿勢。考慮到《阿凡達》的片長(160分鍾),看完後脖子有點辛苦。
從立體電影的觀感來說,《阿凡達》的立體效果確實是革命性的。不算那些立體動畫電影,3D+IMAX版我之前只看過《國際空間站》,那是IMAX立體攝影機實地拍攝的紀錄電影。作為一部大量應用CG合成的立體電影,《阿凡達》的立體效果已經和《國際空間站》是一樣的了。
但是《阿凡達》作為一部原聲對白,中文字幕的電影,中文字幕出現的位置非常古怪,它是在立體畫面的中間層出現的(而原片的英文字幕就是出現在最前面),
觀眾需要頻繁地調整自己的視線焦點,時間一長有些不習慣看字幕的觀眾很難不頭暈。我的建議是要麼飛快地瞟一眼字幕,知道大致意思後,然後再飛快地讓視線焦點跟隨畫面焦點;要麼是乾脆不理會中文字幕,因為對白不算復雜,而且中文字幕翻譯的錯漏也很多。
聽到很多人對《阿凡達》的故事有抱怨。《阿凡達》的故事你可以說它是老套的,但絕對不簡單。作為好萊塢傳統電影敘事技巧的典型體現,《阿凡達》的故事即使放在上世紀80年代,也是商業電影里的中上水準(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我認為現代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故事水準在下降。)。考慮到卡梅隆宣稱自己早在15年前就完成了這個故事,所以我想它顯得有些老套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對本片技術水準的崇拜,就去貶低這個故事的水準。
具體的等我看完第二遍再詳細說吧。
有很多中國電影人看完《阿凡達》之後很沮喪,覺得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會讓未來的中國電影在市場上「完敗」。我個人雖然也覺得這種電影技術上的差距非常巨大,但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未來就沒有機會了。
讓電影擺脫雜耍層面進入藝術范疇的,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藝術」。無論多麼眩目的技術,如果沒有一個好故事作為本體,它都不能被稱為是一部「好電影」。而如何講一個好故事,我們雖然和好萊塢也有技術上的差距,但這種差距還沒有大到不可追趕的地步。
《阿凡達》雖然很震撼,但它在市場行為上來說還是一個特例,在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里,它還很難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這部電影製作成本3億美元,算上宣發費用成本有5億美元,這種量級的電影,不敢說十年才有一部,但也不是每年都會遇上的。
而且,《阿凡達》這種電影,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歐美文化環境下的產物。和美國同種同源的歐洲電影都沒哀嚎一片,作為和歐美文化有著巨大差異的中國電影市場,我們還是有機會的。觀眾去看電影,並不都是沖著視覺奇觀和感官刺激去的,他們更多的是想讓自己從電影中得到感動。還是那句話,在同等質量下,中國人還是一定喜歡看中國電影,因為那是中國人自己的情感。
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目前還是我們可以抵擋好萊塢電影的堡壘。但是能守多久,就看我們自己爭氣不爭氣了。如果中國電影人自己先從心態上慫了,那我就啥都沒說。
可可西里:
如今,在安靜祥和而聖潔的西藏,藏羚羊已成為一種符號。然而他們的生存史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與之共生的還有無私無畏可親可敬的可可西里巡山隊。我們無法忘記那個黑色年代留下的印記,誠所謂「前事不忘,後世之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充滿殺戮但留下永恆印記的時光: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藏羚羊的消費劇增,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藏羚羊的滅頂之災——在短短的幾年之間他們的數量由一百萬只銳減至不足一萬只。然而當時的政府的保護意識極其的薄弱,在藏羚羊瀕危告急之時虔誠的藏族人民完全自發的組成了可可西里巡山隊,然而它的誕生源與民間,他們沒有編制,然而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我們的羊不能滅,我們的符號不能丟。就為了這個信念,他們與狩獵者展開了一常曠日持久而又艱苦異常的斗爭,他們在浩瀚無邊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留下了人類文明的腳印,但也許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腳印。在那個不毛之地他們面對的環境是異常的惡劣,到處是風沙亂石,可他們的後面是正在遭受屠戮的瀕危的藏羚羊啊!他們只有一條路可走;堅持到底。為此他們不斷的奮斗著,付出著,甚至是不知何時何地的犧牲,但他們也有親人也有家啊。然而他們把藏羚羊當成是更親的親人,把可可西里當成是更大的家,因此無論在多麼艱苦多麼寂寞的巡山途中他門的信念從未泯滅,他們的意志依舊堅定,他們的目標依然鮮明。
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羚羊,在他們眼中它們是和我們一樣的生靈啊。可是他們缺錢,缺人,缺裝備他們的步槍在面對沖鋒槍的掃射時是何等的力不從心,但他們沒辦法啊,他們只有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藏羚羊更少的犧牲,這是多麼一種難耐的無奈啊,他們的局面和當時我們英勇的八路軍打天下時的小米加步槍對抗日軍有著同樣的意義,因此他們同樣是最可愛的人 ,也是最可敬的人,因為在他們身上同樣體現著中華民族不斷進取的原動力,在他們身上折射出的是從生命上升至生靈意義上的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輝,他們同樣也體現了我們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精神:共建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他們是在那個黑色的年代啊,他們的處境是那樣的無法言語,他們中有一人在漫無邊際的荒野孤身生活了三年,那可是幾乎與世隔絕的三年啊!當他們面對流沙侵蝕時他們身旁卻空無一人,當他們面對肆虐的狂風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時,他們的救援物資卻因他們的同伴因遇流沙犧牲而擱淺,當他們經過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苦跋涉趕上狩獵者時,他們卻只有被包圍的份,他們死不瞑目啊,因為他們的身後是自己的年邁的父母,可愛的孩子,溫暖的家庭和正在一隻只正在不斷倒下的藏羚羊啊!
最後當我們看到可惡的劊子手遭到懲罰,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成立時,我們落淚了,我們哭了,我們失聲的哭了,因為我們可以仰天長嘯:偉大的巡山隊員們安息吧,你們的願望實現了,我們的藏羚羊有家了!在電影落下帷幕之時我想起一首詩:
當夕陽離去的時候總是表現出悲壯/當河水遠去的時候總是表現出嚮往/在最危機的時候總有最優秀的中華兒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難的時候總有最優秀的中華兒女/聳起脊樑/用生命和熱血把祖國的命運承當/昆侖峰相連著黃河涌大浪/中華民族五千年氣概何等輝煌!
向偉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隊致敬!
後天:
電影《後天》結尾,山姆和其他幾個倖存者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爸爸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一個光明的結尾,一個撫慰人心靈的結尾,一個人們期待得到的結尾。像無數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一樣,《後天》總算讓我們吐出一口氣,帶著心有餘悸的心滿意足走出電影院。
看到這里,相信有人也會像我一樣,悲觀地在心裡默念:山姆等到了傑克,但是誰來拯救我們的未來?
對資深影迷來說,會習慣性地挑剔拷貝的質量;會嘲笑凍裂樓體的嚴寒竟然像追蹤獵物的猛獸一般,在爐火前停步不前;會詫異科考探險者居然能夠把臉單獨暴露在冰凍的天氣下而若無其事。苛求真實在這里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為這個光明的尾巴無非是一個象徵。包括傑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們,都無非是象徵。象徵著人類的理智,象徵著人類的未來,象徵人類的短視和反省。理智讓我們對災難保持警覺,未來命懸一線,而短視使我們對災難毫無戒備並且自食苦果。
在好萊塢大片里,每當地球和人類災難臨頭,不管是彗星撞地球,還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襲擊,總會有一個凡人英雄,憑著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運氣,拯救人類於生死邊緣。《後天》里沒有「救世主」,在巨大災難面前,誰也不能充當英雄,但卻不乏智者和勇士,傑克就是這樣一個主角。還有英國科學家萊遜。他們預見到了人類即將遭遇的悲劇性結局。在災難片里,英雄常常是這樣一些人物,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在平時與「英雄」和「勇氣」毫不沾邊,比如傑克,一個古氣候學家。而現實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誰會知道一個叫鍾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醫生?
自從「9·11」以後,美國的電影更加關心現實,也更加富於批判精神。《大象》如是,《華氏911》如是,《後天》亦復如是。批判現實主義正在成為新的主旋律。《華氏911》將矛頭毫不留情地直指布希政府,剝下他的外衣給世界人民看。《後天》同樣以災難預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結尾,幡然醒悟的繼任總結,向全世界公開懺悔,反省了過去的環境政策,感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收留」了美國難民。這毫無疑問是針對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諷,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極端的方式所給出的一個善意勸諫。
電影的主旨是提請每個人:關心我們的未來!片名「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一個警示——別以為災難離我們很遠,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可是,誰能給我們的後代以承諾,為他們的未來負責?
科幻小說和電影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力,後世的現實往往就是曾經的想像。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創造最初總是植根於想像之中。登月、飛天曾經存在於遙遠的傳說中,今天的電腦時代、網路時代當初也只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中。誰敢說,《終結者》和《黑客帝國》只存在於電影中?誰敢說《28天》《28周》永遠不會出現?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E. 我發了一條說說叫從來沒有好運降臨,我也不需要好運,一個人評論好運不會眷顧傻瓜,我該怎麼回
如果是關系比較好的朋友之類的你就回。「所以啊,你別犯二了!」(開玩笑性質的)
如果關系不錯但性格不適合開玩笑那種的就回「對,成功沒有捷徑,努力才是唯一的路」(認真的樣子)
如果算是關系不太好的人的話就可以不用管它了。或者回一句」嗯「
(類似敷衍)
至於其他人嘛。同學之類關系不好不壞的可能只是偶發感想,可以趁著這個機會交好。但也可以選擇不回。
F. 求一篇動畫電影影評
《瑪麗和馬克思》:黑白影像下的冷暖人生
大凡動畫片的主題一般都是溫馨輕松甚至是令人噴飯的,然而《瑪麗和馬
克思》顯然不是這樣的,它絕對不是一部娛樂至上的動畫電影,盡管它是以動畫
片的形式出現的。本片如同它的灰暗陰沉的影像色調一樣,充滿了黑色幽默,這
種幽默叫人忍不住發笑,笑過之後又難免哀傷。影片整體風格粗獷色彩單一,但
是每個細節卻又誇張怪誕,極其獨特,用簡單的影像講述簡單的故事,但是我們
得到的觀感卻並不那麼簡單。
「
瑪麗是澳大利亞一個農場的八歲小女孩,她雖然父母雙全,但是顯然他們
」
都是 怪胎 ,無法成為瑪麗的貼心人,她沒有朋友,孤獨、自卑而又充滿了不切
實際的幻想。當她茫然無助地去給一個遠在美國紐約的從未謀面的叫馬克思的家
伙寫信時,或許在她心裡只是像大海邊很多小孩子玩漂流瓶一樣的,目的只不過
是排遣寂寞而已,完全沒抱多大希望,然而同樣孤獨的馬克思接受了這份漂洋過
海而來的情誼,兩個孤獨的人成了忘年之交,這種感情甚至持續了二十年之久。
《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很簡單,簡單到沒有多少台詞,以朴實無華甚至
看起來有些「拙劣」的影像表現出來,卻能深深地打動人,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
我們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孤獨的感覺吧。在今天這個世界,生活物資越來越
豐富,但是奇怪的是我們的生存難度卻越來越大,實現自我難,創造價值難,社
會公信的缺失和人際關系的淡漠,有時真的使我們無所適從。藉助科技手段,我
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的同時,心靈的空間卻越來越狹窄,狹窄到我們有時都不
得不蜷縮在網路之中,如同瑪麗一樣瞪著一雙無辜的眼睛偷窺著這個光怪陸離的
世界。一定程度上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就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盡管
那是上個世紀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彼時是用寫信交流感情,而現在我們是用網路
編織神話。
《瑪麗和馬克思》很有些蒂姆.伯頓的影像風格,荒誕誇張,於灰暗色調
中透射著幽幽的人文關懷。影片描寫瑪麗和澳大利亞是灰褐色,一轉到馬克思所
在的紐約就變了陰郁的暗黑色,一如馬克思那陰沉憂郁的心情,整部影片除了這
兩種色調之外,就是那一點點少的可憐的紅色,女人的嘴唇和一些飾物、馬克思
帽子上的紅纓、以及自由女神(自由女神也長著一張馬克思般醜陋的臉)手中的
火把,甚至連瑪麗額上的胎記也僅僅是令人生厭的「屎黃」色,這些為數不多的紅
色,點綴著影片那單調的畫面,也是在影片並不愉快的氛圍中留給我們的一絲暖
意。在這營壘分明的色彩之下,營造的卻是兩個同樣孤獨陰郁的世界,當這兩個
世界開始有接觸時,那自由女神手上鮮紅的火炬也似乎預示著一個溫暖的開始和
一個無奈的結局。
八歲的瑪麗和四十四歲的馬克思,同樣孤獨,所不同的是瑪麗以一種不經
世事的童稚的心靈憧憬著能打破這種孤獨,而馬克思則是一種歷經風雨洞悉世事
的頹廢的心態刻意迴避著這個世界。瑪麗有一隻從來不會下蛋的雞 伊斯「 」,而馬
克思則有一系列怎麼也養不活的金魚「亨利」,在沒有朋友的日子裡,唯一能和他
們交流的就是這些不會說話的動物。瑪麗渴望愛情,對愛情充滿了幻想,但是她
卻怎麼也得不到,即便是偶然得到也最終無奈失去,而馬克思天生自閉,對愛情
麻木不仁,有時卻偏偏有女人青眼有加,這種戲劇化的人生故事在愉悅心靈的同
時卻又折磨著人的精神。瑪麗能得到一些東西,比如愛情,但是卻最終無法把握;
馬克思對一切都不感興趣,卻有時又會有一些好運,比如女人的吻和中獎的彩票,
但這些都無法叫他快樂,他需要的不是這些。需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是最需要
的,這就是人生的無奈。
影片中有很多的死亡故事,而且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瑪麗的爺爺是
喝氨水死亡、爸爸是被海水沖走、媽媽是誤喝防腐劑斃命、馬克思的母親是開槍
自殺,甚至包括馬克思的鄰居艾維也是以一種極其無厘頭的方式掛掉的,這種死
亡一直延續到兩位主角身上,瑪麗在備受愛情和友情的折磨和打擊之下也曾一度
套上了上吊的繩索。所有這些死亡看起來都像是對人生和這個世界的極端嘲弄,
而且這些死亡單獨去看,每一個都是天才般的令人捧腹的看點,但是放在整個影
片之中,在旁白那平靜而深沉的娓娓道來之下,卻又顯得那麼憂傷和無奈。
和所有的自閉症患者一樣,馬克思某些方面是個蠢貨,而在另一些方面卻
是一個天才,他有著超強的計算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他又無時不對
人的行為存在著費解,就像他無法理解女人印在他臉上的唇印,這一切都讓他抓
狂,外界的任何一個小的變化都會刺激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從來都不像他的
外表一樣平靜,他帽子上的紅纓就是他心情好壞的晴雨表。一半是天才一半是蠢
才的馬克思,在醜陋的外表和怪異的行為之下,卻有一顆無私而博大的心靈,他
成了年輕的瑪麗的唯一的精神寄託,一直伴隨著她長大成人。
只是當兩個人的人生軌跡最終交接而銀幕上兩個不同世界的色彩最終調
和時,影片留給我們的又是另外一場平靜的死亡,所幸忘年交的兩個主角頭上的
紅纓和發夾在這殘酷無奈的境遇之中依然閃著醒目的光彩,那或許就預示著人生
的希望和意義吧。在影片那堪稱經典的旁白之下,人生的殘酷和無奈在黑白的畫
面上被盡情戲謔之後,卻又如涓涓細流一般,變得意味雋永,發人深省。
G. 電影《百萬寶貝》的中文影評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當法蘭基培養瑪吉成為一名職業女拳擊手時,也許太多人會對她微笑。會為她欣喜並歡呼不止。
這是瑪吉的夢想,是她夢想中的人生。當她以女拳擊手的身份讓人恍惚地以為她就要實現夢想,讓人就快相信奇跡的存在時,卻被一個重拳狠狠地擊碎了所有的一切。
她想要一步步朝夢想邁進,當她慢慢接近夢想的時候,夢想卻又想更加遙遠的地方延伸過去。她為了得到更快的拳速,為了打倒更多的對手,為了站到更高的地方,為了有更多的人為她吶喊。她不斷努力,不斷追尋。可是,在那一瞬間,被一個以下流拳法著稱的對手以一記卑鄙的重拳給粉碎了。
然後,瑪吉的世界天旋地轉。本來以為的,人們的歡呼,教練的誇贊,閃亮的冠軍獎牌,都頃刻消失,不復存在。
當所有的夢想被打破之後,再與夢想無關。
也許生與死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個不難以回答的問題。肯定,要活下去。為了他人,為了自己,為了希望,為了幸福,當然,也為了夢想。可是,當瑪吉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與很多人產生了分歧。
失敗之後,不僅是內心,她的身體也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她甚至都不能夠呼吸,要靠呼吸機器才能夠維持生命。她腿上的傷口愈加嚴重。醫生說,你的腿可能要切除。更為殘酷的是,在這病危的關頭,瑪吉的母親與弟弟妹妹來看望她,竟然只是為了她能在法律文件上簽字,用來取得她的所有財產。似乎在他們眼中,她的生死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財產,她的錢。
瑪吉把母親塞進自己嘴裡的鋼筆狠狠地吐了出來。她用惡毒的眼神望向母親。那是悲哀而絕望的眼神。原來,所有人站在利益面前,就會變得冷漠且自私。當然,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
可是有一個人,一直陪伴在她的身邊,不論是受傷前還是受傷後。他一直在她的左右。給她讀詩,與她談論夢想與希望。他們相視而笑,他們為活著而一直不停掙扎。
他是教練。是法蘭基。
如瑪吉所說,你讓我想到了我爸爸。
影片中彌漫的全部都是溫暖的親情。平日不苟言笑的教練與不停追逐夢想的年輕女拳擊手的濃濃親情。教練法蘭基從始至終都不能被女兒原諒。而瑪吉,是被漠然家庭疏離遺棄的孩子。
誠然,這個父親是愛女兒的。否則他不會在她受傷後整日地陪伴在她身旁。這個女兒也是愛父親的。否則她不會傷心地看著他在自己身旁,甚至說,你不用天天來陪我的。
在這個世界上,親情,是最無條件的,也是最飽滿而繁華的。是最深重的,也是最難以償還的。
而明顯,瑪吉的母親,對她並不是親情,她只不過是要盡一份養育的義務而已。法蘭基,瑪吉的教練,對於她,才是一份真正的親情。
這兩個並無血緣關系的兩個人,在這項看來有些暴力和血腥的拳擊運動中,結下了深厚的親情。這是平凡而朴實的親情,這是簡單而溫情的親情,這是讓人永遠都無法忘懷的親情,這是讓人拋開所有的親情。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
無關利益。無關未來。甚至,無關生死。
影片中不停傳入的呼吸機工作的聲音,不停插入瑪吉頭邊儀器顯示的那一條條波動的線條。那是瑪吉的生命。讓我們聽見看見瑪吉的生命。這樣的活著,其實比死去更加痛苦。
沒有人關心,沒有人注意,沒有人在乎。這樣的活,又有什麼意義。
瑪吉想死,可是法蘭基卻總是陪伴在她的左右。鼓勵著她,支撐著她。可是,她不想這樣猥瑣地懦弱地活下去。她告訴法蘭基自己想要死去。他並不允許。他不想讓她死去。
但當天晚上,他便看見瑪吉鮮血淋漓地自殺。
她的手不能動。她的腳不能動。她的全身都不能動。這樣,連死亡的權利都喪失的她,咬斷了自己的舌頭。
法蘭基望著她的嘴裡,脖子上,身上,全部都是不停噴湧出來的鮮血。是她在向自己求助。讓她死。讓她安靜地,永遠地,不需要再痛苦地活著的,不需要再為夢想拼搏的,長眠。於是,他便暗暗下了決定。
他去向神明禱告與懺悔,和神父交談後,他買好了針管與葯品,只想為她再做最後的一點事情,再為她盡最後的能夠做到的綿薄之力。
「許多人在死之前都會想,自己的夢想還沒有實現。而瑪吉,已經實現。」
這句話更讓法蘭基下了決心。是的,瑪吉雖然失掉了比賽,但她得到的,是拳擊迷的愛,是教練的愛,是自己對自己的愛。她得到了實現夢想的美麗過程,得到了夢想的全部實質,她已經走進了夢想的大門。這些,都比輸贏更加重要與寶貴,可以超越生死的極限。
那天晚上,法蘭基來到瑪吉的病床前,告訴她,我會替你摘掉呼吸器,然後給你注射。然後你會長眠。
可以感受到的心痛不止。那一刻,瑪吉流下了淚水。是開心或是悲痛的淚水,都已經不再重要。因為,法蘭基給予她的,是最獨一無二的,最豐盈濃烈的,愛。所以,他不會再讓她受苦。
他拔掉了瑪吉脖頸上呼吸機的管子,給她注射了大量的胰島素,讓她在最暖最沉的愛中長眠,讓她在夢想的大門之後沉睡。他親吻了她安然失去呼吸的臉龐,望著儀器上的線條變成長長的一條直線。然後,他帶著所有的空洞的悲傷與痛苦離開了醫院。
可是,瑪吉,終於得到解脫。
而法蘭基未來的路還很長,還有更多的拳擊手需要他的教導和訓練。他知道,他要給予他們,最好的,愛。
好運,法蘭基。
晚安,瑪吉。祝你,有個甜美的好夢。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Million Dollar Baby》
H. 個人對運氣的看法,你們來評論一下吧+++
所謂命,就是生命,就是一個人生下來,這一生要做什麼,是當農民呢,還是做官,或是商人……這就像一個人生下來就是名牌汽車,或者是自行車一樣,是註定的。而運就是人出生後在地球上所經歷過的各個時間段,運又分大運、小運,大運十年一換,五年一天干,五年一地支,小運一年一換、流年則是我們所經歷過的每一年。命運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輛車行駛在路上一樣,所經過的路就是大運,路是平坦的,就順,崎嶇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說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也有人說命運是註定的,是改變不了的,這兩種觀點只能說是各對一半,如果命運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試問天下間只要是正常的人,有誰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運富貴顯達,光宗耀祖,光耀門楣。有人會說,既然是命中註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賺錢,錢能從天上掉來嗎,事實上,每個人都不是孫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個人出生後,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運也就註定,由於地球本身是一個很大的磁場,每個人八字的金木水火土與一生的大運也都將受到地球磁場的支配,很多人應該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行到好運的時候,自然也就會有很大的動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貴人,都是對自己幫助很大的人,由於運氣行的好,跟命里陰陽五行平衡了,順了,和諧了,睡覺都能睡得特別香,當大運行得不好,整個人也就會變得很頹廢,缺少努力賺錢的動力,遇到的都是小人,處處跟自己作對,要婚姻沒婚姻,要事業沒事業,經常失眠。北宋宰相呂蒙正所著時運賦更能說明這一切,萬般皆是命,算來不由人,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孔子論語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孔子是幾千年來後人一直供奉的孔聖人,儒家得道聖人,他年輕時期周遊列國時不知命,空有滿腹經綸而報國無門,到古稀之年才感嘆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可見只有深刻認識命運才能更好的把握命運,人生一世,不過草木一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扣除孩童的懵懂學習時間,扣除老年的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奮斗拼搏的時間算起來就只有短短二十幾年,再扣除吃飯睡覺休閑娛樂的時間,真正奮斗拼搏的黃金時間也就十幾年,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一閉不睜,一輩子過去了,只有深刻認識命運,才能更加明確的知道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才能在運氣不理想的時期養精蓄銳,養尊處優,蓄勢待發,把失敗降到最低,在運氣最佳的時期大展身手,勇往直前,果斷出擊,把成功推向最高。
命運到底是註定還是能改變,打個比方,比如一隻雞,從蛋殼出生後可以通過後天的精心飼養,使它成長得更好,更大,更強壯,但是雞始終是雞,再怎麼努力飼養也不可能養成鴨或變成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改變去實現屬於自己命中註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個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將軍,不是每個人去努力都可以當皇帝,命運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現實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有官命,但運氣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順,處處有人給他穿小鞋,遭人算計,仕途坎坷,運氣行得好的,左右逢源,貴人相助,則步步高升,平步青雲。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則是農民,運氣行得差的,則諸事不順,百事無成,窮困潦倒,多災多難。運氣行得好的,生活很幸福,種地風調雨順,打工年年有餘。易經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魁寶文化,大家都應該以科學的眼光,站在科學的角度看待易經算命,易經算命不是為了簡單的了解自身的命運,而是應該在知道命運的基礎上還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趨吉避凶,破禍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以木為財,最宜行東方木運,最適合從事五行屬木的行業,事業方位上也最適合在自己出生地為準的東方城市發展,所謂財在東方人往西,走錯方向失良機,如果這個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發展,行業又沒選擇對,加上大運不好的那不是破財疾病就是招災,就算大運很好的,本來應該一年賺1千萬的,可能只賺了5百萬,方位差一線,富貴不相見,可見算命的境界不在於算得准,而是應該在算得準的基礎上如何做到改變命運,趨吉避凶,少走彎路,以盡快求得屬於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貴,快速走向屬於自己的成功彼岸。
I. 幸福是我的影評
《幸運是我》:幸運的生活
文/夢里詩書
關於阿爾茨海默的電影,總能在細膩的感情中為人動容,《幸運是我》將鏡頭聚焦於平凡的香港市井之中,用兩個陌生人的意外邂逅,在一段真摯的羈絆中,不僅將親情醞釀升華,營造了關乎陪伴的美好,更以其所聚焦的病症,彰顯著一份厚重的人文關懷。
「幸運」是這部電影的契機,因為幸運失去母親來港尋父又不被接納的少年阿旭邂逅了孤獨的老人芬姨,也是因為幸運初患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日益嚴重的芬姨偶遇了心地善良的阿旭,這兩個本自陌生,陰差陽錯在一起的房東與房客,他們的關系卻在瑣碎的生活中,透過演員出色的功底,情緒不斷在日常中的累積疊加,使那源於陌生人之間的情感,凝結成了一種一如母子間的親情羈絆。
惠英紅飾演的芬姨是電影的畫龍點睛之筆,她將一個倔強善良,刀子嘴豆腐心的婆婆形象演繹的質朴而真實,在諸多細節的呈現上,她很好的演繹出了這個孤獨老人情感上脆弱卻硬撐堅強的一面,而在幾場催淚的感情戲中,對演員爆發力的苛求,作為一個老戲骨她亦也能將那種難以言狀的真實躍然光影,其精湛的演技形成了電影真摯的情感共鳴,熬出了一碗醇香濃郁的心靈雞湯。
相較於老演員惠英紅演技的出彩,羅耀輝的指導並不出眾,言簡意賅的說,這個故事顯得太散了,電影在很多支線上贅述了太多的時間,輔線的喧賓奪主,使芬姨這一人物形象並沒有真正的深入著點,而電影中少年阿旭的線索,雖也有著情感的刻畫,但相比惠英紅中以行雲流水的情感表現,陳家樂的演技只是顯得中規中矩,而在結局的處理上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有著一種不知該如何對這段陌生人間衍生的親情怎樣收尾的無力感。
誠然《幸運是我》並不是一部完美的佳作,但這確是一部拉近人與人距離的電影,那以幸運為名所打破社會隔閡的冷漠,讓生活變的斑斕溫柔。
J. 人在囧途的影評 要專業一點的。。好的+分
李成功和牛耿,看似強弱分明的兩個人,但現實的映照下卻是大相徑庭。大老闆與小民工本就不屬於一個社會階層,在大眾眼裡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但本著「人間自有真情在」的原則,自然法則沒有吝惜給牛耿「烏鴉嘴」——百說百準的金口,也不忘時時提醒大老闆李成功的種種過失,看似一出荒誕喜劇,實際是一出現實版拷問良心的教育大戲。
《人在囧途》就是這樣一部笑中帶淚、寓理戲中的片子。開頭用戲劇手法集中反映商界「成功人士」的冷酷苛刻,「小三」問題、春運坐車難、拖欠農民工工資、企業欠債不還等社會問題,整合拼接、抖出包袱、前後貫連,讓人在回家過年的主線中,引發一個個「地雷」,暴露出一個個社會弊端。
牛耿看似渺小,卻如影隨性地跟隨李成功,彷彿一面鏡子、又更像是他的良心,提醒他照見自身。或許,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牛耿」,在事前能「預知未來」,強拗著行事後卻又被迫倒回原處,就好像李成功終於甩掉牛耿坐小巴逃離卻遇塌方折回來。感覺最舒服的一場戲是兩人翻車後流落荒野一起過的一個年,篝火的溫暖、包頭的大圍巾、來點小酒時兩人碰杯的愜意、李成功時時感慨牛耿那裡要啥都有的百寶箱,在不同的情境下,或許一包方便麵、一瓶醋、一瓶小酒都能帶來很強的滿足與幸福感。感覺李成功這時是發自心底的快樂,因為他與自己的內心開始正面交談,身心靈是統一的了。人人都想行好運,看看牛耿,或許將自己簡單到底、時時相信出門遇貴人、抱定幸運的想法,最終才能很好地把握「天機」,事事順意。李成功一路囧途,卻在彩票中抓到大獎,這個點埋得很好,想想他前一階段做了什麼,就不難明白編劇的深意——把他所有的現金給了貧苦的老師!要想抓住幸運,還要明白舍與得的關系,只有行善才能獲得福報。而註定要幫的人,卻不會錯過,就像李成功又折了回來。
這一路上,兩人境遇相同,李成功可謂百折百難,而牛耿卻開開心心,始終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不禁給了我們很多的啟迪。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這樣,不可能一帆風順,磨難會在不可提前告知下驟然降臨、當然成功也有,但要更謹慎處事,就像那張被風吹走的彩票。只要抱定一顆平常的好心、順從心、樂觀心,就能逢凶化吉,時時安穩,最終達到自己的夢想,因為已經打動了所有可以打動的人,他們會不忍心不幫你的。祝福大家在人生旅途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人人都是三好學生,每個願望都能順利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