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影評
Ⅰ 求電影《守護者聯盟》影評 字數400-1000 要求客觀 多個角度
如果你覺得《守護者聯盟》無非是純粹cosplay賣腐大片《復仇者聯盟》將歐美各路神仙聚集一堂進行角色大亂斗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相對《婦聯》的拖沓冗長、不完美不過癮的打鬥場戲和空洞的主旨題材,《守護者聯盟》則是精彩豐呈、飽滿和諧且宜室宜家的賣萌大片!
電影多少有點想走《婦聯》角色大薈萃的成功先例,將歐美孩童口中相傳的童話人物齊聚了一堂,有俄羅斯腔的聖誕老人,澳洲口音的復活節兔子,不說話也好可愛的造夢者Sandman、神經質過頭的牙仙小姑娘和cosplay Justin bieber的傑克凍人,最後是我自己都很害怕的美國典型惡魔boogie man。
首先說說討喜的人物設定,在這點上面比《復仇者聯盟》更加放心思的是電影裡面六號人物的性質互補性,而絕非簡單的拼湊,
聖誕老人象徵著孩子們開禮物時的驚奇,
牙仙代表著每個孩童牙齒脫落時所包含的回憶
造夢者sandman則製造著孩子們關於夢的希望
復活節兔子則給予孩子們彩蛋破殼而出的新生跟開始
Boogie man大反派則製造嚇唬孩子的恐懼
Boogie man跟sandman的不兼容,牙仙的牙齒記憶功能與男主傑克凍人喪失的回憶有聯系、而牙仙與boogie man之間關於孩子們的牙齒的爭斗等等潛在的關系都給電影製造了膠著的狀態、呈現出張力待弛的狀態。而各號人物都有背後象徵的意義,那男主傑克凍人所象徵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這一切就藏在傑克凍人生前脫落的牙齒里。而故事也圍繞著一顆牙齒展開了大亂斗。而無疑這個伏筆是埋得非常好的,如何從boogieman 處搶回傑克凍人生前的牙齒(即回憶)作為故事主線之一推動故事發展,此為男主找尋自我的故事干線。
再來說說故事的多線展述,點面與虛實的結合,更是讓動畫性質的故事飽滿圓潤了起來;
傑克凍人尋求自我價值以及自己作為守護神的內核何在,是一條故事線,也是關於「點」的描寫;各路神仙各施其技守護孩子們關於回憶、驚奇、新生、希望的信念與boogie man展開激戰,是故事主線,也是關於「面」的大范圍描寫;關於如何被孩子們肯定並相信(復活節兔子變成原型、孩子們看不到他們的存在因為孩子們不相信他們的存在)也是故事的支線、也是一點;三四條線路一起展開,銜接無縫,這一點又比今年其他幾部動畫片要好得多。
讓我最為感動的部分,不得不說,劇本裡面關於【守護者們守護著孩子們關於驚奇、回憶、希望、新生的信念不懈努力,孩子只有相信守護者的存在守護者才能存在】這種設定實在是一個高招,它讓故事脫離了以往童話故事單向的英雄保護孩童的套路,而是一種雙向保護與肯定的表現。電影最後小孩傑米與同伴們堅信童話的存在使Sandman復活的那個部分居然讓我感動得一塌糊塗,它讓我相信,這個世界最後還是充滿著希望與愛。這種雙向肯定賦予了電影新的藝術高度,居然硬生生地拍出了有別今年前幾部動畫片的深度出來了。
還有,不得不說造夢者sandman沙沙真的好萌好強大啊!還有個個守護者各自的小精靈們都實在是太有愛了,聖誕老人有雪人兵團,復活者兔子有石蛋巨人、牙仙有牙仙寶寶群,就連sandman都有好多好多的沙子獨角獸魔鬼魚金魚.而隨著故事的層層抽絲剝繭,男主傑克凍人終於從自己的牙齒記憶裡面找到自己的內心價值和自己作為守護者的象徵:守護。
所以這個世界還是多麼地需要童話啊!
Ⅱ 關於影評的題目
傾出一生的愛
最珍貴的愛
人間自有真情在
本人亦很喜歡這部電影及類似的國產電影。
Ⅲ 看電影小男孩寫影評
看過很多關於二戰的電影,甚至做過一篇盤點文章,危難中也是鑒證了很多人性閃光點的時刻。在戰爭中,如果不論輸贏和既定利益方,戰爭中不管從那一方來說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部二戰電影以美國為視角,片名little boy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的核武器同名,而被投到長崎的原子彈就被命名為「胖子」,《小男孩》中還真的有個小霸王「胖子」小朋友。撇開美式主旋律來講,電影觀賞性很強,用童話的方式來講述關於戰爭的故事,真的挺贊的。 選擇相信是需要勇氣的,愛和信念最終可以創造奇跡。這是電影的主題,足夠強大的信念也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從被魔術師的「魔法」幫助實現了第一次隔空移動物品,後來小男孩就堅信自己也是有魔法的。父親是小男孩心目中最好的「夥伴」,片頭用了幾段來陳述父子關系,導演將孩子幻想中的情節展現出來,生動有趣。因為長子是扁平足不能參戰,所以父親上了戰場,然而在菲律賓,父親成了日軍的戰俘,生死未卜。後來,小男孩遇到善良的神父,他給了男孩一個聖經里的清單,並且告訴他,要按照清單里的任務一條一條完成,那麼在戰爭中失聯的父親就會回來。 小男孩堅定不移的去相信如果完成了清單所有的任務,爸爸一定會回來。雖然連哥哥都嘲笑他,但他卻不在乎,在異國朋友橋本的幫助下,最終完成了清單中的任務。移山的那段充滿魔性,巧合讓小男孩出了名,後來的原子彈也是神巧合。 個人認為日本大叔橋本這個角色設定的非常好,作為一個生活在美國的日本人,因為戰爭的關系要受到各種排斥,我們的主人公小男孩也從一開始排斥他到後來和他成為了好朋友,這中間除了互相理解和互相交流之外,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美國這個國家大包容的感覺,雖然有一些過度偏激的人會把仇恨發泄在平民百姓身上,但大部分還是理智的。 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上戰場的戰士,戰爭都是殘酷的,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核武器的威力巨大,對日本造成了重創,戰爭也接近尾聲了。站在日本的角度,對他們的打擊是慘重的,多少普通民眾都被這場災難牽連到,但侵略方在某種層面確實不值得同情。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希望人類可以痛定思痛,不再有這樣大規模的戰爭,生活在和平的世界裡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看完電影你會有滿滿充盈正能量的感覺。在戰爭的陰影下人們惶恐不安,小男孩選擇了相信,而他贏了。這樣的勇氣是很多大人都不曾擁有的,因為人越長大顧慮越多,失去了單純的念想,而孩子的眼裡,是非黑白很分明,他用他小小的信念創造奇跡,最終一家人終於團聚。
Ⅳ 幫助孩子走出成長的困惑觀後感,觀後心得!字數越多越好,急,原不原創的無所謂,但是一定是觀後感啊,
[成長的足跡讀後感]二、與自身的聯系:很多父母不懂得這一點,特別是過度保護型父母,他們惟恐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成長的足跡讀後感。所以,天天送,日日接,書包不用孩子背,值日父母來代勞,孩子和別人打架父母出面干預……這種溺愛和過度保護,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和快樂,反而可能使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深受其害,因為孩子缺失了成長過程和體驗,能力得不到發展,形不成獨立的人格和自信心,只能依賴父母,怯懦無能。這樣的母親肯定累,但感覺累和煩的不僅是她,兒子每天生活在母親的保護中,沒有一點自主和獨立,沒有一點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所以對母親的辛苦和付出不僅不感恩,反而怨氣重重。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到該學的東西,長大後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價。三、反思重構:幫助孩子成長,不代替孩子成長幫助孩子成長,就是用愛心和智慧點燃一盞溫暖的小橘燈,陪伴孩子走上人生的道路,一天天走向遠方、更遠方。孩子只有多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地歷練自己,才能豐富閱歷增長能力。孩子參與的事情越多,才會在不同的事情中嘗試各種不同的做法,找出理想的方法和途徑,為未來的人生奠定基礎。父母不要因為害怕孩子犯錯,而代替孩子做這樣那樣的事情,因為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一些事情必須由孩子來完成,父母代替孩子做事,會剝奪孩子在做事中成長的機會。那不是幫孩子,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傷害孩子。因為孩子只有在做事過程中不斷地摔跤、犯錯,才能歷練長大。幫助孩子成長,就是鼓勵和引導孩子去做好他自己的事。幫助孩子成長,就是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對自己產生懷疑的時候,激發他的信心和動力。幫助孩子成長,就是在他陷入困惑或迷途時,幫助他看清方向,找准目標。讀《巧克力味的暑假》有感讀完了《巧克力味的暑假》,我感覺到了暑假中的苦澀與甜蜜,就像巧克力一樣。書中的項心儀嘗到了畢業後的苦澀與甜蜜。項心儀是一個組織中的一員,可是小學畢業後,最好的朋友紛紛離去,組織立刻五馬分屍,大家勞燕分飛。項心儀感到很孤單。沒有朋友的日子,就像是在黑壓壓的一片烏雲下艱難地等待著太陽;沒有朋友的日子,就像是雲朵被風吹得四分五裂,只剩下孤獨的一小片;沒有朋友的日子,就像是被人當廢物一樣無情地丟棄······是啊,畢業了,項心儀的朋友們都勞燕分飛了,他的心情是多麼復雜呀!寂寞的日子裡得不到一點安慰······可是,在這苦澀的暑假中,新朋友的認識帶給了她快樂,就像在陰天里的一縷溫暖的陽光,照亮她的心靈;就像是金光閃閃的鑰匙,為她打開了心鎖;就像是郁悶的日子中下的一場涼絲絲的雨,讓她透心地涼,透心地快樂······新朋友給予她的,是畢業後暑假中的快樂,讀後感《成長的足跡讀後感》。她不再愁眉苦臉了。她的臉上重新掛滿了笑容。最後,她與新老朋友一起,快樂地向前進。我想,只要我們友誼永不變,勇敢向前進,一切就都是快樂的!一天清晨,我們從睡夢中醒來,燦爛的陽光柔柔的穿過窗簾,就是某年的某天,不知道哪個確切的日子,我們突然就長大了,像那每一棵等待發芽的種子,就在某年某天里下的一場無名雨後,突然露出了頭。一個完整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人。這里所說的自給自足,主要指的不是物質層面,而是精神層面,指一個人能夠學會照顧自己,學會獨立思考,最終達到情感上的自立。二、聯系自己的實際:我們的成長是個極其漫長而又沒有一年四季那樣分明的過程,我是悲觀主義者,明朗的外表卻與沉穩的內心有著迥然不同的區別,一直在找尋自己成長的腳印,想記下自己長大的那一天,但長大,真的是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總以為離開家就會長大,總以為自己獨立就是長大,總以為……呵呵,自己想長大的時候,突然的又返回變成了另一個小孩,寵著,疼著,愛著……幸福如影隨行,哪裡還有長大的時間呢。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我們還有好多個十年,總會在未來的某天我會真正地長大,學會自己堅強地面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群,面對悲歡離合,面對一些難以處理的事情。現在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生這個大群體中過於依賴他人,干什麼事都隨大流,缺乏主動的思考,缺乏有意識的辨別,沒有主見,盲目行動。寫作業時等別人,聽講時跟別人,做其它事時一味地模仿別人,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鼓動和誘導。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出現了一大批機械的、無主見的、缺乏活力和創造力的學生群體。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生活,能夠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人才,而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人,顯然與之不相吻合。優秀的教師總是善於引導學生,形成獨立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注意,生活習慣是排在首位的。現在的學生大多屬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富裕,從小嬌生慣養,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我們要教育家長,對待學生,不能什麼事一包到底,該放手就放手,要相信學生能做好事情。家長要有意識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燒水、做飯、洗衣、收拾房間等,也可讓孩子自已去購買家庭日常用品,以鍛煉他們獨立辦事的能力。在學校,老師也要給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可經常組織學生參加集體勞動,也可組織學生參加夏令營等活動。要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能靠自己解決的問題,決不依賴他人。只有時時處處注重學生獨立意識的培養,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一個果斷自信的決策者,並依據決策意志堅定地走下去。一個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苛求在其他方面獨立,是不太現實的。三、重構反思總有一天,我會真正體會你的感覺,體會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感受我們的心情。長大了,就開始變老了,這是真的。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到這樣的句子,總會淚流滿面。世界好大,漆黑的夜更顯恐懼。問題總是自己想出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樣也是。終於,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明白,長大,只是在某些方面。有一天,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分身術,你把我寵壞了,是因為我在外面太累了。你給我一個自己的空間,而我的確需要你在我的空間里為我煮一杯咖啡。而你呢,你是已經長大了,里里外外的你,是個小大人了,我知道,每個長大的人都是很棒的,你更是。我知道,每個人長大了就會開始變老,你也是。你不易,我也知道。你對我好,我知道。我是不是也長大啦?我會想你,會為你牽掛,會擔心你的身體。哦……嘻嘻,我長大了哦!放心好啦!長大了就該變老嘍,一點一點地變老。只是,我希望會和你一起變老,直到我看著你老去……〔成長的足跡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豆瓣電影 親愛的 影評 600字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題材,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多得是,田文軍和魯曉娟這樣的父母。
孩子並非一個超大版的錢包,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的延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活下去的意義所在。
我們都無法體會那種丟失帶來的巨大空洞感和絕望感。
只是你可以嘗試去感受一下,從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里,觸摸到丟失孩子為人父母的疼痛和絕望。
但是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一部講失蹤兒童父母痛苦或宣傳打拐的電影,導演的立足點應是在倫理和法律的沖突上。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討巧的點,也是在打拐背後隱藏的更大更深的關注點。
離婚夫妻面對孩子丟失所引發兩個家庭的動盪,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生二胎是否對丟失孩子的背叛,為生二胎給丟失小孩開死亡證明的法情沖突,丟失孩子對人販子養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聯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農村婦女,善鑽法律漏洞的律師與法律的沖突,無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責任推給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帶,人販子妻子的懷孕,以及埋的副線——教師母親和罪犯女兒,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像中威嚴庄嚴的法庭也不太一樣。這些沖突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和沖突本身都振聾發聵。
有法律問題(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倫理問題,更多的是法律和倫理的沖突,這個內核是非常多好萊塢電影的內核,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討巧的點。而意義自不必說,陳可辛導演是個文化導演,他和他的編劇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思考產生的表達野心。
可惜的也在於此,太多想說的,反倒一個都說不好。
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講丟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導演所說,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作為電影來說,這裡面的沖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進去的東西太多,顯得太倉促。所以在鏡頭結束在趙薇飾演的李紅琴在醫院里因為懷孕而痛哭時,大部分人的反應是:啊,結束了!而我的反應是:我以為剛開始。
我知道這個結束的意味,但不認可。
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也試圖做了一點探索,但並沒有提供導演和編劇的思索。
只是泛泛帶過,然後終結在一種奇妙的荒謬感。
誠然,這個設計很精彩,但這樣一個主題的片子落點放在人販子老婆的懷孕上,無論如何都算是一種有意識的玩弄技巧。
哪怕是結束在孩子帶著一口安徽普通話開始新生活上也好啊。
畢竟,這是一部曾用名為「親愛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
莫要為戲劇沖突走得太遠而忘記最初想表達的東西。
至於編劇,細節處自是動人。包括黃渤訴說後來發現有人騙也是好的,包括片頭在繁雜的網線里找紅繩找網線的特意設計,包括小孩子去看溜冰、那種小孩對另一個世界的渴望甚至貧富差距,包括小孩學方言的細節(之前郝蕾一直希望小孩講普通話,黃渤認為陝西人的小孩就該講陝西話,最後找回來的小孩卻講一口安徽普通話),包括張譯守在黃渤家門口,被黃渤發現時閉上眼睛裝睡、然後給黃渤發的那條簡訊。
而演員,我需要用更大的篇幅容納一些溢美之詞。
黃渤對郝蕾飾演的魯曉娟,有一句評價,「只是我認命,你不認命。」
太准確!郝蕾的美始終有一種不認命的決絕和凄婉。
我記得她下樓的時候,黃渤問她,「你說孩子被拐之後多久才叫她媽媽的呢?」她回頭看了一眼,千言萬語在這一眼,憤怒,悲傷,絕望,痛苦,怨憎,和無奈,終於她什麼也沒說地轉身下樓。
我記得她在那個互助大會上,面對張譯說,「請魯曉娟分享一下。」一陣沉默。沉默是最難演的,而且在片子的開頭,她是一個那麼渴望說話會爭論的女人,在這里她沉默了。很難得的一段留白,沒有周圍人多餘的面部特寫和台詞(雖然對於沒給特寫這一點也蠻奇怪的),但是空氣中存在的那種張力,直到郝蕾突然出聲而崩裂。她哭著說,「對不起,是我把孩子弄丟的。」能夠看到她嘴唇顫抖,緩慢地蹲下去。我理解這種內疚感,聯想到她之前在派出所打黃渤耳光的一場,能夠深深理解這種因為內疚而帶來的巨大折磨,這才是她不吃不喝拒絕丈夫性要求的真實原因,她無法原諒自己甚至無法直面自己的錯誤。而這一刻,她的爆發,才是她痛苦的真正爆發。
還有黃渤痛哭那場,她攔住想要上前的張譯,自然,無聲,瞭然地看了黃渤一眼,將心中的情緒都慢慢地壓了下去。
動人的,都是這些細節,感情,都在眉眼之間。看起來,舉動都平常,細細想,卻是大慟。
Ⅵ 看完電影「暖春」後寫的觀後感或影評。字數約1500字左右。 要求專業性中等水平。
1、讓世界充滿愛 ——《暖春》觀後感 電視劇《暖春》是一個平凡、朴實而又感人的故事。劇中的小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一部電視劇,讓人哭碎了心,看完電視留下的只是人們同情的眼淚,辛酸的淚 小花,是個七歲的孤兒,在奶奶去世後,不堪忍受寄住人家的毆打跑了出來,帶著奶奶留給她的紙風車。一個中年男人撿到了已經餓昏的小花,拉回村裡。村裡人都不想收養她,最後還是寶柱爹把她領回了家。而爺爺的兒媳正百般求子不得,一時把小花當成了眼中釘,即使小花是那麼懂事貼心。她送小花回家被爺爺攔了回來;送人小花怎麼也要跟著回來;用眼光威脅小花不能吃東西,最後爺爺不得不和小花另起爐灶;她甚至還為了兩個雞蛋踩碎了小花心愛的紙風箏。小花最終感動了所有人,並以她的聰明才智取得了學業的成功,最後當上了理想的鄉村教師。 暖春的畫面並不算美,但是它在闡述著人性的美,撇開了外表的虛無,讓我們觀賞到了愛的美。這部電影究竟說了哪種愛?是爺爺對於小花的憐愛?是小花對於所有人的愛?小花是怎麼做到不去怨恨別人,用誠懇的愛去對待所有人的?她只是個七歲的小女孩,我不想說這只是拍戲,她的懂事實在讓我震撼,這是一種怎麼樣的寬大的心,就和收養她的爺爺一樣,他們的心都是如此的寬大。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閑言碎語,別人的怨恨的人,在這個社會實在是找不到。 愛,愛心,慈善,這些詞原本是那麼的高尚,但如今這些詞似乎和名聲,利益掛起了勾。《暖春》的出現,就如同潔凈的泉水,洗滌著我的心靈,告訴我,愛心的真正定義。小女孩的善良、懂事融化了兒媳的心。這種毫無根據的想法,不但傷害他人,連自己都不會好過,最終嬸娘還是不再執著於自己的自私想法,這段真是可喜可賀。物慾,是目前最可悲的東西,也只有靠多體會人間的真情,相信人性的善良,才能對抗它。 這部劇並不跌宕起伏,它朴實的美感動了很多人。血濃於水,而愛卻比任何物質都來得濃烈,它是人類的精髓,它使我們能夠愛生活,愛他人,愛自己。 讓世界充滿愛吧! 2.《暖春》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暖春》,影片講述的是:在一個偏僻的窮山村裡,一位失去雙親的小女孩小花,孤立無援,被飢餓折磨得暈倒在荒涼的草地上。一位老爺爺含著眼淚把她救回了家。可是,老爺爺家也太窮了。小花被她的「嬸娘」送走了多次,是老爺爺多次找到她,以寬厚而溫暖的胸襟頂住了各種壓力,堅持把這個孤兒培育成人。影片中最讓人感動的是老爺爺對小花無微不至的愛:一天,他上山采柳條,突然,天空中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大雨傾盆而下,老爺爺全身都被雨淋透了,老人也終於累倒在泥濘的山路上,小花拿著一塊塑料薄膜去接爺爺。小花看見爺爺的時候摔了一大跤,爺爺也摔倒了……「爺爺,請留下我吧!」「爺爺,爺爺……」聽到小花撕心裂肺的的叫喊,我眼裡的淚花在眼眶裡打轉,禁不住淚流滿面 ,淚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是呀,為一個跟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的小女孩而操勞成疾的老人,怎能不感動呢?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身上流淌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善良、真誠,面對孤兒,用暖春般的真誠關懷她,感染著周圍的人。我希望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老爺爺這樣一份暖春般的美德!這種美德,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3.《暖春》觀後感 我是討厭被感動的人,我是討厭流淚的人。 多少年了,我看的電影都是些所謂大製作的商業片,或者是在別人看來幼稚到極點的動畫片。因為這些能夠讓我有足夠的空間去保護我那軟弱得無力支撐的心,它總是想流淚,總是想掙脫我竭盡全力才建築起來的保護層,所以我竭力不去觸碰它。 看暖春時,我情不自禁地在哭。幾年了,壓積在心裡地苦痛一股腦全部出來了。我不僅是可憐小花,同情爺爺。我也可憐自己,沒有了真心的自己。 那個被嬸娘一腳踩爛的風車,撕心裂肺的痛哭。我不自覺地哭,由無聲到大聲。奶奶的風車,小花和親人唯一的聯系,就在這殘酷的一腳下粉碎了。風車啊!風車啊!上面有著奶奶的體溫,有著奶奶的愛撫;風車啊!風車啊!為何你是紙做的,為何你要那麼容易就從生活中消失?而又是那麼不願意從孩子的記憶中離去,你有留戀嗎?是牽掛嗎? 「我最愛的人是我爺爺!」「老師,您以後能用鉛筆給我批作業嗎?這樣我就可以把舊本子上的字擦掉重新再用,這樣爺爺就不用那麼辛苦的上山砍柳條了。」「這是胖嬸給的熟雞蛋,爺爺不吃小花也不吃。」那雙讓人憐惜的眼睛,那顆疼惜爺爺的心。是不是只有在那種困境下,我們才能真正發現親情就在身旁? 是不是我們這些衣食不愁的孩子忽略了太多太多微小的生活細節? 傾盆大雨爺爺還在山上砍柳條,為的是能夠編更多的竹筐,攢更多的錢給小花上學。在那條盤旋得讓我心有餘悸的小道上,爺爺一步一步地在泥濘中走來,我默默祈禱 低聲念著:「爺爺小心,一定要小心。小花不能沒有你,小花不能失去你。爺爺,慢點,一定慢點。本以為爺爺會隨著一場暴風雨離開我們,導演卻讓我第一次在影片中破涕為笑 爺爺活下來了!我不曉得該用什麼詞去形容當時自己的感覺,只有欣慰,只有開心,我的爺爺! 這些已經很感人了,已經讓我的心臟承受不起了,卻沒料到最後還有讓我忘乎所以不顧一切的放聲大哭的鏡頭。 一切的一切,原來寶柱也是爺爺抱養的,原來爺爺一直是個單身,原來爺爺一直這么疼愛孩子。他一直管寶柱叫「寶寶」 ,他一直為沒能讓寶寶上學走出大山而遺憾和自責。我不能自已的喊出「爺爺,我的好爺爺,你是我們的好爺爺!」窮盡一生,為的都是孩子,為的都是那些從小就苦命的生命。 寫了這么多字,流了這么多淚。我的心終於沒有最後一道防線了,它自由了!不曉得該說些什麼了,用小花的一句話帶我們回到那個無盡的空間中 : 「是愛,讓我成長,讓我明白,生活中不止是血是濃的!」 4、《暖春》觀後感 暖春,就是溫暖的春天,那不正是電影《暖春》里那位慈祥的老爺爺嗎?一個衣著襤褸的小女孩在空曠的原野上奔跑著,她手裡的風車不停轉動著,好象在述說著一個個凄慘的故事。忽然,小女孩摔倒昏過去了。好心的農民把她抬到村子裡,問村長怎麼辦,村長想了半天,也不知怎麼辦。這時,一個衣著樸素而干凈的老人站了出來,說要收養這個孩子。 老人就這樣,他不顧家庭的貧苦和兒媳的反對,堅持要收養小女孩。女孩的名字叫小花,她的父母去世了,繼父繼母虐待她,後來,直到她奶奶也去世時,她才逃了出來。小花會做許多事,洗衣、洗碗、做飯。但是,嬸嬸不顧這些,好幾次把她送走,小花不敢回到原來的家,又跑了回來。 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令人感動的鏡頭卻很多。忘不了,小花為嬸嬸生孩子而去抓螞蚱;忘不了,爺爺和小花在雨中相依相伴的情景;忘不了,村長抖出寶柱不是爺爺的親生兒子的情景;忘不了,村民捐出糧食、錢財的情景……忘不了的鏡頭太多太多,可使我最感動的是一個字:「暖!」 5、 暖春觀後感 昨天晚上看了cctv-6播出的《暖春》,不知是因為感傷,還是因為心靈的觸動,淚水不由而然的掉下來,是感嘆影片中小花的命運波折,是被那沒有血緣關系的祖孫兩代的親情所感動,還是深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質朴善良的心....我想都有吧. 那個在暴雨中為了讓小花上學而拚命背回柳條的爺爺,是那麼的熟悉,好像在我的心靈深處,博愛,寬容,善良,一個不幸的小花能夠遇到這樣的老人應該說是一種幸運吧.我想就是親生的爺爺也不過如此吧. 影片拍得真實而美麗,清新的田野,兒時的游戲,人性的體現.無一不表現的恰到好處,與時代而十分的符合,也許這也是引起觀看者共鳴的細微之處.雖然那個時代經濟的不發展但人們的心靈是純凈的,即便是小花的嬸娘為了不要這個孩子而三番兩次的送走她,但這個女人本質上是善良的.看到小花為了給她治病而費盡努力為她抓的那瓶瓶罐罐的螞蚱,那一切的怨恨和不接受在這一幕中都被化解了. 也許好的電影真能夠帶給人們很多的反思,心靈的洗禮,讓人的心路歷程回歸自然.我們希望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多出一些像此類的影片,讓滿身鉛華的身心能夠舒展一些吧。 6、暖春觀後感 暖春講的是這樣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裡住著兒幾十戶人家,他們過著平淡無奇的日子。 一天,村長的兒子二狗揀回一個暈倒在村口的女娃,打破了小村多年的寂靜。村民圍著女娃議論著,有的說要是男娃就領回去了,有的說萬一把娃養大了,再有人把娃領走就白養了……。村長無奈只好承諾誰要收下姓,等村裡收成好了多給補點口糧,大夥兒無動於衷地看著。年邁的寶柱爹蹣跚著步子走上前,背起尚存一息的女娃朝家走去。深知寶柱爹境況的大夥兒吃驚地看著。 寶柱媳婦兒香草過門多年不生娃,得知寶柱爹揀回個野娃時,認為他想當眾出她的丑,讓全村兒人都知道她生不出娃來。寶柱也怪爹揀回來個吃閑飯的。善良的寶柱爹得知小花是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後,頂著兒子兒媳的壓力留下了苦命的小花。 小花非常懂事和心疼爺爺,盡管寶柱的嘆息聲多了,香草的臉陰的能滴出水兒來,可這並沒有影響爺倆兒相依為命的快樂,土坯屋裡有了笑聲,香草十分妒忌,決定送走小花。 香草在她娘的精心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騙走單純的小花,最終都沒能得懲……香草惱羞成怒,借吃飯之機把怨氣撒在小花身上,寶柱爹忍受不了香草的臉色,帶著小花另起了爐灶。從此七歲的小花每天給爺爺做飯,日子過的很辛酸也很快樂。 心地善良的小花不記恨叔叔和嬸娘,一次次用真誠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們。一次,她送來了親手做的貼餅子,寶柱和香草看著手裡的饅頭,內心被觸動。第二天,寶柱無意中和小花說話了,小花證實叔叔是在和自己說話後,扔下手裡的玉米棒子飛奔出院兒,她拚命地跑著,摔倒了再爬起來,一口氣跑到地里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爺爺,爺爺看著小花興奮不已的小臉和流血的小手,心疼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好學的小花把偷偷學來的字用木棍都刻在土裡,爺爺看著刻在土裡的一大片字,很難過,決定上山砍柳條,編筐給小花換學費,無數根柳條帶著爺爺的體溫編成了筐。小花終於上學了,她知道考第一爺爺會笑,所以就回回考第一。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香草的肚子依然沒有動靜。香草娘聽說吃螞蚱能治她的病,寶柱不屑理她。小花聽到後,偷偷把路路上的螞蚱一個個抓進瓶子。寶柱和香草看著炕上的10大瓶螞蚱,被深深的震動了……。 小花終於用自己的寬容和善良感化了寶柱和香草,香草流下了懺悔的眼淚……。爺爺和小花被請回了正屋,他們穿上香草給做的新衣服,看著桌上豐盛的飯菜,哽咽著難以下咽,小花撲進香草的懷里喊出了生平中的第一聲娘……。 劇中的很多情節都催人淚下,觀看的時候有很多男女都不停的擦著眼淚(包括我),從爺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無私的父親,是怎樣愛兒子的,後來又對一個撿來的姑娘給了無盡的愛……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盡的,是不能用金錢來量的。 7.《暖春》觀後感 眼淚始終在我的眼裡不停地轉動,終於在影片收尾的時候,它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 看完《暖春》這部電影後,我覺得很驚訝,沒想到世界上還會有這么一個不幸的小女孩。 首先是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的她被一個好心的老大爺收養。但老大爺的兒子、兒媳(繼父、繼母)並不喜歡她。後來,只為聽到的繼母說的一句話,她便在每天放學後拿著向別人討來的玻璃瓶去捉蚱蜢。她這么辛苦地去捉蚱蜢只為一個理由:她認為繼母吃了蚱蜢,便會生出小弟弟,生下小弟弟後,繼父繼母會喜歡她,愛她。看到這里,我覺得心好酸,她的繼父母雖然對她不好,但是小女孩卻一點也不怨恨他們。 故事中的小女孩只有7歲,但她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種寬廣的胸懷,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和她的生活環境不一樣,甚至有天壤之別,我的父母愛我、寵我,有時候,只要我喜歡還可以在父母懷里撒撒嬌,我不必為一個愛,一個喜歡,去捉「蚱蜢」。 故事一小女孩終於如願以償地得到了繼父繼母的愛為結局。但我感到的卻是悲哀,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太不一樣了。 我真的好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裡,不要再有不幸的小女孩、小男孩。 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充滿愛吧!
Ⅶ 神童的成長觀後感哲學層面講
第一、孩子的記憶力很好,而且這種記憶是無意識的記憶,最高級的記憶。孩子沒有太多的概念意識,對於他們而言,根本沒有古文、現代文,中文、外語的概念,聽到啥接觸到啥都能記住。這里尤其提一下我們覺得很難的傳統經典、古詩詞,這是因為主持人也包括我們,腦子里記住的經典本來就很少,而且現在很多都還忘記了,同時,由於現在很多孩子沒有受過李尚榮媽媽的,我們稱為朗聽教育的這種教育及訓練,自然就沒有李尚榮的這種表現,綜合對比,這就形成了強大反差,覺得不可思議,自然就把李尚榮說成神童和神話。
第二、現在我們來看看李尚榮媽媽說的關鍵的幾句話:1、懷孕期間聽了很多音樂;2、重視啟蒙孩子智慧,讓孩子從小熟讀《笠翁對韻》、《三字經》、《弟子規》等蒙學教材;3、小孩子沒有難易的概念,自然牢記;4、堅持陪讀,孩子多讀多看,不僅認字,還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
對這四點,簡單的總結就是讓孩子聽了很多東西,這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特別好,家長朗讀給她,或者一起朗讀誦讀,李尚榮主要聽到的就是音樂,傳統經典以及古詩詞,慢慢到自主閱讀也即李尚榮媽媽提到的熟讀。而且在朗聽這個過程中,看似一種語言教育,一種閱讀教育,其實更是一種品格教育及修煉。
第三、李尚榮被培養成所謂的神童其實一點不奇怪,不是說孩子不優秀,而且可以斷定李尚榮將來會越來越好,因為他有了傾聽的能力,有了閱讀的底子等等,而是說任何孩子這么做,都會和她一樣成為所謂的神童,甚至還會比李尚榮表現的更好。
第四、李尚榮小時候聽到的最多的是音樂和經典,如果李尚榮媽媽在那個時候增加繪本,兒歌、其他經典音樂、故事、小說等,配合這些題材,孩子在聽的同時還可以看,孩子的接觸面就會更廣,想像力就會更豐富,智力發育就會更好。這是一個給其及其他家長的補充建議。
只要你能堅持對孩子每天朗讀一些好書,讓孩子聆聽一些經典,培養一個優秀的且具有長期競爭力的孩子或者所謂的神童一點都不難!更不是高不可攀的神話!
Ⅷ 千與千尋的影評
從前我對宮崎駿的認識十分膚淺,認為他只是個拍小孩子童話的電影導演,對他的動畫片一直沒有提起興趣。反倒是欣賞了所有的今敏的作品,驚嘆於今敏在光影世界中將現實與夢幻的完美結合。今年二月,在好友的極力推薦下,我看了《龍貓》,結果,徹底被這樣一個純真的故事打動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看了宮崎駿作為導演的11部作品中的8部。我這才意識到「動畫電影界的黑澤明」這一盛名絕不誇張。
宮崎駿的絕大多數作品雖然是關於小孩子的故事,但內容涉及冒險、鄉村生活、神奇生物、魔法、戰爭等。在共性之外,其題材有著極大地豐富性。在主題上,宮崎駿一直關注成長與環保的問題,藉助童話般的奇幻故事,以及形形色色人物的內在隱喻,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宏大主題。這些構成了宮崎駿動畫電影老少咸宜、享譽世界的原因。
宮崎駿的作品都是值得反復品味的。這部《千與千尋》我看了三遍,每次都收獲到更深的感悟。第二次是和14歲的弟弟一起看的,他說故事很有意思,但是不懂故事含義是什麼。這也許是因為宮崎駿在這部電影中為人物設置的隱喻太多,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吧。
首先談談千尋的父母。通過千尋與父母的交流以及其行程中的表現,看不出這對夫婦有何獨特之處。宮崎駿並沒有對二人進行過多的描述,但在神隱餐館的那場戲,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角色代表的是人性中的貪婪。並藉助「貪吃化豬」的關鍵情節,引出整個冒險故事。
白龍原本是河中的神明,賑早見琥珀川。他是引領千尋進入神隱世界湯屋的第一個關鍵人物。作為「河神」,他代表的是自然,他與千尋的友誼象徵宮崎駿所嚮往的自然與人類的關系。白龍身上也體現一種自我迷失,在他的「本體」——河,被人類建築物取代之後,他用自己的名字作為交換條件跟隨湯婆婆學習魔法,以至於失去過去,同樣迷失自我。
湯婆婆與錢婆婆的形成一對對比。作為雙胞胎,兩人性格不同,追求更是不同。錢婆婆居住在沼底類似農庄的簡朴小屋中,勤懇勞動,安享平淡質朴的生活。湯婆婆經營湯屋,對於金錢的慾望永不滿足。但她同樣肯定勞動,千尋出色的接待了「腐爛神」,湯婆婆也沒有吝惜贊揚。這些雖然體現了她見錢眼開、利慾熏心的一面,但宮崎駿沒有把她塑造成壓榨勞動人民的「黃世仁」式形象。因此我不認為湯婆婆是絕對的反面角色,而且湯婆婆對寶寶的關愛表現出令人捧腹的可愛一面。
無臉男是《千與千尋》中最值得品味的角色了。他的初次亮相是在千尋會面白龍所路過的橋上,悄無聲息地出現又悄無聲息地消失。這一偶遇使無臉男對千尋產生莫名的好感。第二次千尋與他相遇,千尋為淋雨的無臉男留了一扇門。無臉男為千尋偷葯浴牌子是出於報答和討好。之後他效仿河神用假金子犒賞湯屋的人大吃大喝、沐浴享受,千尋用河神的丸子使他吐出食物和傭人、青蛙。恢復原貌的無臉男跟隨千尋去錢婆婆的住處,默默完成紡線的工作,並同意留在錢婆婆身邊。
無臉男偷牌子賞假錢,其實是十分孩子氣的討好旁人的行為,他實際是最天真無邪的。若說他代表貪欲,那麼劇中千尋通過與他交朋友而使他覺悟是不合邏輯的。他討好千尋和其他人是為了得到關懷和陪伴,錢婆婆給了他溫暖的歸宿。因此我想無臉男代表的是人類內心恆存的沒有歸屬感的寂寞。
主角千尋,初登場時與現實中10歲小女孩別無二致,甚至不那麼可愛。她任性地發著牢騷,膽子小小地過分依賴父母。但相對父母她身上有守規矩、無貪欲的品質。在為了拯救父母歷險中,她漸漸勇敢起來,懂得責任心,懂得感恩,收獲了友誼,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成長為少年榜樣般的角色。
這些豐富的角色共同編制出一段奇幻的歷險故事。雖然導演使用的是單線順序敘事,但依然使情節緊張精彩,敘事的直白令主題更為突出。相比《龍貓》的童真,《魔女宅急便》的輕松,《千與千尋》的主題更為深刻和復雜,但又不同於《幽靈公主》那般沉重。宮崎駿通過一個孩子的異域冒險故事,完成了多層次主題的表達,並依舊使觀眾保持愉悅的心情。歸結起來,《千與千尋》主要有一下幾點主題內涵:
主題一: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
縱觀宮崎駿的電影作品可以發現,環保是導演最愛表現的主題。日本本土的傳統民族宗教是崇拜自然、泛神的神道教,大和民族對自然的敬畏體現在其藝術的許多方面。以文學為例,與西方文學將視角聚焦於個體人不同,日本文學家更願意將人物置身於自然大背景中,進行遠景式描述。如川端康成在《雪國》中將駒子化於茫茫雪原,《古國》中的孿生姐妹置身於京都城鎮與山林的四季景緻中。
宮崎駿的電影繼承了日本民族傳統,並承載著導演自身的崇高信仰。研究宮崎駿電影的人都知道,宮崎駿憎恨現代社會對自然地破壞。這點最突出的體現在《風之谷》和《幽靈公主》中,環保成為最重要主題。《幽靈公主》甚至表露出導演的悲觀主義傾向。
而《千與千尋》在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時避免了激進論調,以更為平和的方式表達。
河神是被破壞的自然的第一個代表。因為體內沉積了大量的垃圾,河神渾身惡臭,被湯屋的人誤會為腐爛神,直到千尋幫助他排出污物才恢復真身;白龍最初也是琥珀川的神明,從劇情推測,曾經的琥珀川被人類的建築物所取代,才迫使他化身少年白龍與湯婆婆學習魔法;千尋剛剛進入湯屋時,人類的味道很容易被識別。在那個世界,人類的氣味被形容為「臭味」,這一設置也是導演對人類的嘲諷。
宮崎駿批判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藉助千尋與白龍的友誼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千尋幼時溺水,得琥珀川神力未死。多年後身為白龍的琥珀川忘記自己的名字但仍認識千尋,並幫助千尋拯救父母。白龍受詛咒,千尋為報恩勇敢挺身,白龍得到錢婆婆的原諒,也記起了名字。兩人彌足珍貴的友誼使各自得到拯救。
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沒有把人類與自然放到絕對的對立面,更沒有像《幽靈公主》那樣將二者的沖突尖銳化,使矛盾結局不可調和,而是讓千尋(人類的代表),與河神、白龍(自然的代表)成為互相理解和幫助的朋友。導演放棄悲觀陰暗的表述,期許自然與人類的和解,留給觀眾更為積極的結局,也許還是對人類抱有一絲希望吧。
主題二:諷刺人類的貪欲,強調勞動的價值
這一主題在片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千尋的父母因貪吃變成豬,湯屋的員工們見錢眼開最終得到的只是泥土變成的金子,湯婆婆是利慾熏心的「典型」,這些都是宮崎駿著意批判的對象。相比之下,沒有貪欲的千尋保持了人形,拯救了父母,她拒絕接受無臉男的金子,也使無臉男最終醒悟。
宮崎駿是否定人類貪婪慾望的。他的很多電影表現純真的小孩子,排斥一個現實的利慾社會,而《天空之城》中受權力誘惑的穆斯卡成為宮崎駿電影中最大的反派,無疑表現導演對貪婪人性的鄙視。
諷刺貪欲的同時,宮崎駿肯定了勞動的價值。千尋初到湯屋,白龍讓她求湯婆婆給她一份工作,「你要說再辛苦也願意等工作的機會,這樣她就沒有辦法對你下手。」湯婆婆也說「如果你抱怨想回去,我就把你變成豬。」湯屋辛苦工作讓千尋更快成長,她的盡責得到河神的獎勵,那顆丸子也成了拯救無臉男和白龍的關鍵。堅持樸素生活的錢婆婆請千尋一行人幫助她紡線,說魔法做出來的東西一點用都沒有,靠朋友的勞動做出的頭繩能為千尋帶來力量。
在《魔女宅急便》中,魔女琪琪也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勞動,自食其力,才能真正成長為魔女,《天空之城》的少年巴魯在礦場工作養活自己……宮崎駿認為在勞動中人類才能自我實現其意義,獲得成長。
主題三:讓孩子獨立成長,肯定「同伴精神」
關注日本動漫的人都知道,日本專門有一類「少年動漫」,最具代表性的是岸本齊史作品《火影忍者》。其故事簡單概括,就是「吊車尾」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成長為英雄。可見日本人所信仰的價值觀既是通過堅定不移的努力定能取得成功,獲得認可。成長,也是宮崎駿電影的另一關鍵詞。
宮崎駿電影的大部分主角也是少男少女,他不會把主人公設置為完美的強大的存在,而且父母角色經常是是缺失的。比如《魔女宅急便》的琪琪要離開父母獨自修煉,這就將兒童主人公置於獨立的境地,宮崎駿會在故事中讓主角經歷困難,最終得到能力的提升,思想的成熟。
千尋最初是個任性、愛哭鼻子、不懂禮貌的女孩,在湯屋的工作讓她學會獨立,懂得尊重,並通過自己的善良和決心拯救了父母和白龍,贏得大家的喜愛、認同與尊重。導演藉此為青少年樹立起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
千尋在缺少父母的情況下得到成長,並且以自己的力量拯救了父母。在宮崎駿很多電影中我們可以感到,他是批判成人世界的,而且更願意孩子們獨立成長。
同時,宮崎駿也著重在電影中表現友誼。再說《火影忍者》,其主人公鳴人最初是成績倒數第一的「吊車尾」,但身旁老師和夥伴的支持和鼓勵是他成長的動力。《火影忍者》所宣揚的「火之意志」也同樣強調「同伴精神」。與此相似,《魔女宅急便》中麵包店夫婦和眼鏡男孩兒幫助琪琪成長,琪琪也在危難時刻救了朋友;《天空之城》的巴魯是保護希達並幫助她回到天空之城的關鍵朋友。而在《千與千尋》中,白龍、鍋爐爺爺和小玲的幫助使千尋安全的在湯屋容身,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歷險,之後千尋又收獲了無臉男、坊寶寶的友誼,千尋也改變了無臉男和寶寶,拯救了白龍。宮崎駿肯定了友誼在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主題四:認識自己,尋求自身意義和價值
來到隧道另一端的神隱世界,人會變得透明,連具有法術的錢婆婆也不可避免。我想這寓意在一個充滿誘惑的享樂世界,人的自我迷失吧。
白龍告訴千尋,不吃這個世界的東西就不會變透明。是不是意味著,抵禦住外界的誘惑才能保持真我呢?千尋和白龍在故事中「尋找自己」。像白龍所說,湯婆婆喜歡奪取別人的名字,忘記名字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也許是說,認識自己才能獲得生活的方向感。
之前我並不喜歡讓一部動畫片蘊含過於深刻或沉重的主題,我希望動畫片都能像《龍貓》那般溫馨、純真、令人愉快。反映現實社會、人性之惡等令人產生反思的電影太多太多,有時真的想在清新的動畫片中松一口氣,但宮崎駿永遠不會像迪斯尼夢工廠。這樣一個有社會擔當,胸懷眾生的電影人,會把電影作品作為一把利劍,為他的信仰傳道,甚至作戰。
《千與千尋》也許並未反映宮崎駿所堅持信念的最核心部分,而我依然認為這是宮崎駿最優秀的作品。無論看多少遍,都能收獲純純的感動,提醒自己別丟了自己,在碌碌凡世中獲得一絲安慰。
Ⅸ 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影評
以下為篩選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條影評:
1、該片從一個小孩子的眼光,反映了30年代上海幫會斗爭的人心險惡,全片包裝相當華麗,鞏俐更是在片中大展歌舞。盡管影片憑借美妙的構圖和飽滿的色調,獲得了戛納技術大獎,並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但在上映後還是飽受非議,被普遍認為是張藝謀水準較差的一部影片(新浪娛樂評)。
2、上海黑幫與少年的性啟蒙最後是用膩了的輪回手法,結局草草乏力很多點沒有展開——鋪線能力有餘,人物眾多,可惜展線能力不足,人物處理流於片斷,相對於較為宏大的人物和背景設定,片長也較短。逃荒上島情節,似曾相似。至於技術方面,很多半遮半掩的鏡頭,挑起觀眾的偷窺欲,倒是做得相當漂亮(豆瓣網評)。
3、該片的故事比較單薄,導致頭重腳輕,僅講了黑幫老大平息了叛亂,殺死情婦。但影片中的李保田、李雪健等演員都有上佳表現(騰訊娛樂評)。
4、而但單就戲劇性而言,影片是略顯頹勢,張藝謀更多是在以寫意化的美學展現來掩蓋故事的蒼白,單純以人物本身的思想狀態,以及背景環境的變化來敘事,顯得過於簡單了些(網易娛樂評)。
拓展資料: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張藝謀執導,鞏俐、李保田、孫淳、李雪健、王嘯曉主演的劇情片,於1995年9月1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改編自李曉的小說《門規》,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鄉村少年水生來到上海灘投奔六叔,被安排伺候「歌舞皇後」小金寶所引出的黑幫悲情故事。該片於1995年獲得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並於1996年提名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Ⅹ 伊朗電影《黑板》影評
這是一部以悲劇收場的電影,也可以說是老師的悲哀。當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時,影片中的老師只能把知識當商品來出售換取食物。但戰爭年代人們能活下去都不錯了,所以影片中的老師很難招到學生。這部電影以黑板為名,影片中也多次著重刻畫著黑板除了可以寫字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說:可以做隱蔽用,可以當夾板用,可以當嫁妝用,可以當衣架用,最後那個老師跟那個女子離婚後,黑板還可以當贍養費用。當那個老師把村名都帶到了他們的國界後,不想更他們一起走,就只能跟那個女子離婚,而他也必須把他唯一的財產——黑板留個那個女子。所以說那個老師的悲哀之處就在於到最後連自己的教學工具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