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偷自行車的人電影影評

偷自行車的人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26 17:53:02

㈠ 讀者最近有一篇文章是30部電影的 第一個是肖申克的救贖

只找到2014年第13期的一篇《影史十大影片》
1952年,在全球頗具影響力的英國電影評論期刊《視與聽》召集了當時最頂尖的影評人,讓他們評選自己心目中「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部電影」。此後這項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每10年重新評選一次。自1992年開始,除了影評組,還增設了導演組。美國著名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說:「《視與聽》的『影史十大影片』票選榜單通常被認為是最權威的電影榜單。」
2012年《視與聽》十大影片
影評組:
1.《迷魂記》(1958)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2.《公民凱恩》(1941)導演:奧遜·威爾斯
3.《東京物語》(1953)導演:小津安二郎
4.《游戲規則》(1939)導演:讓·雷諾阿
5.《日出》(1927)導演:茂瑙
6.《2001太空漫遊》(1968)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7.《搜索者》(1956)導演:約翰·福特
8.《持攝影機的人》(1929)導演:吉加·維爾托夫
9.《聖女貞德受難記》(1928)導演: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10.《八部半》(1963)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
導演組:
1.《東京物語》(1953)導演:小津安二郎
2.《2001太空漫遊》(1968)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2.《公民凱恩》(1941)導演:奧遜·威爾斯
4.《八部半》(1963)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
5.《計程車司機》(1976)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6.《現代啟示錄》(1979)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7.《教父》(1972)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7.《迷魂記》(1958)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9.《鏡子》(1974)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0.《偷自行車的人》(1948)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

㈡ 《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對於《偷自行車的人》這部1948年的黑白電影,很多研究歐洲電影風格流派史的學者,都會將其歸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的代表作品,就像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所說:「故事非常直白,看起來更像寓言而非戲劇,在它上映的那會兒,人們把它看做一則馬克思主義的寓言故事。」這種左翼思想的意識形態布滿本片並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在戰後,由於義大利左翼政黨被擁護掌政,在電影這類文化層面,自然需要背書。

新現實主義與人物抉擇

維托里奧-德-西卡能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這部《偷自行車的人》可以說功不可沒,當然本片的編劇,德-西卡的老搭檔——柴伐蒂尼也同樣享有桂冠。電影中新現實主義並不是一種文辭上的堆砌,而是在於電影影像上整體風格的表現。

本片的開場是一大群失業工人從卡車上下車,擁簇到一位負責工作分配的官員身邊,在粗糙畫面的景框中,則是工人們扇形似的流動,這個構圖讓人想到了盧米埃爾的早期無聲短片——《工廠大門》,紀錄片味道的忠實還原,讓這部電影的開場就像是一則現實主義般的寓言。

但是德-西卡的現實主義又同人物的生活抉擇相互聯系,共同屬於底層人民的精神圖譜。主角瑞奇在一開始便幸運地得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但是前提是必須擁有一輛自行車,雖然瑞奇並沒有,不過在幸運機會面前,他並不打算放棄,在妻子當掉兩床床單之後,他終於擁有一輛自行車,這也意味著,他將會得到這份海報張貼的工作。然而隨後失去自行車的轉折,讓這個擁有兩個孩子的四口家庭面臨生活崩潰的風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西卡並沒有刻意渲染主角一家的貧窮,而是盡量用克制和簡略的鏡頭來速寫這一境況,比如只用三秒鍾的時間來交代瑞奇一家的第二個孩子——一個小嬰兒。

這種處理方式還同樣在瑞奇找尋自行車的過程中,電影在三十分鍾之後,即是主角瑞奇和他的兒子布魯諾在一天的時間內找尋自行車的經歷,每一次的尋找幫助,總會讓人覺得這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自然選擇,並不是刻意的戲劇沖突或者安排。比如瑞奇在詢問女巫之後卻意外地再次遇到小偷,這種偶然像是生活中的一種不經意,或許所謂的新現實主義不在於生活的表徵展露,而是在於表達現實中的世事無常。

廢墟上的群像,新生活的「尋找」

如果我們把關注的焦點從主角瑞奇的身上,移鏡到戰後羅馬的群像中,則會發現,這座戰後城市每個人的彷徨和焦慮。諸如開卡車的司機抱怨自己整日無事可做,只能聽歌消磨時間;一大群城市居民面臨各種問題,卻只能通過女巫的所謂「上帝啟示」來慰藉自己。

而故事的導火索「自行車被偷」便是一個世道混亂的明證。通過工會朋友之口,我們知道,這類偷竊其實並不在少數,那些偷了自行車的人都深諳此道,我們在電影中對於三個偷竊犯的明確分工也能一看究竟,偷竊過程的嫻熟和偷完之後頗有程序的處理,這種反諷的運用在本片中刺穿了很多戰後骯臟而乘火打劫的勾當。

「尋找」這個動作其實背後代表的意義往往都超越「尋找物」本體,從而上升到另外一種更高的思想內蘊,而在本片中無疑代表著「新生活」的希望。

戰後羅馬的破碎毫無疑問成為每個當地居民的心頭大石,失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被摧毀、作為戰敗國的恥辱等等心理陰霾都加重了羅馬上空的灰度。而對於本片的主人公瑞奇來說更是如此。本片一個巧妙的運用是,並沒有直接表達瑞奇對於工作、對於生活的強烈渴求,而是用了一個嫁接,把這種本質上的希望放置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件——自行車上,通過需要自行車(新生活的可能)——獲得自行車(新生活的開始)——失去自行車(新生活的毀滅)的這樣一個過程,將一個戰敗國底層家庭的風雨飄搖與一輛二手自行車掛鉤,這種讓人顯而易見的手法除了讓觀影者更加容易體會家庭破產的絕望,更是對於無常生活的自嘲。

父子間的對話:從精神偶像到生活認同

每一個父親都是孩子最初的精神偶像,如果要讓我列出自己的真理信條的話,這一句絕對名列前十。

本片的主角瑞奇是由馬齊奧拉尼飾演,而他可愛靈性的兒子布魯諾則是由小演員斯代奧拉當綱,兩人在電影的後一個小時如影隨形。瑞奇的緊張和焦慮始終緊貼著觀眾的情緒,絲毫沒有離開過,而布魯諾則像是一個機靈的小尾巴一樣始終伴隨在父親左右,電影的這種單向對話直到55分鍾之後才有所改變。

布魯諾因為詢問父親為什麼不讓老人喝湯而遭到瑞奇的掌摑,之後的哭泣顯然沒有引起父親過多的關心和在乎,直到瑞奇聽聞有孩子在河中溺水才突然擔心布魯諾的安全,四處吶喊找尋,兩人才開始進行雙向交流,而電影的主線也在此刻偏移軌道,把父子之間隱約的感情通過一場具有階級差別的午飯表達出來。

而在電影最後通過布魯諾看到父親偷別人的自行車而遭到滿街的追打,此時一個孩子對於父親的崇拜轟然倒塌,同時那份幼年的自尊心也遭到永難磨滅的侵蝕。但是結尾父子兩人手拉手在羅馬街道上充滿未知悲戚的行走,也讓原來的精神崇拜轉為對於生活的心酸認同,盡管這一認同充滿了不甘和成長的陣痛,但是這卻是他逃避不了的事實。

本片在1949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榮譽大獎,之後在國際上也聲譽日漲,直至今日它的「新現實主義」依然影響深遠,如同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在形式主義上的影響力一樣,《偷自行車的人》在現實主義影像風格上的簡單凝練總能給後世影片帶來新的啟示。


轉載或約稿請聯系作者

㈢ 義大利電影《我們曾如此相愛》是怎樣的一部愛情片

安東尼奧、賈尼和尼科拉三人是反法西斯戰爭時的戰友。戰後,安東尼奧恢復了戰前的職業,在羅馬的一家醫院里當普通護理員;賈尼當了律師;尼科拉則當上了中學教師。

一天,安東尼奧在醫院里遇見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盧恰娜,即對她產生了愛慕之心。盧恰娜聰穎美麗,富於幻想,一心想當個電影演員;安東尼奧只知踏踏實實地工作和積極參加意共黨支部的活動,對藝術似乎一竅不通。但為了親近盧恰娜,就陪她看戲,還裝作十分內行的樣子,為此鬧出了不少笑話。

一次,三個戰友聚會,盧恰娜也被請來。久別重逢,三人十分親熱。他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回憶起過去一起戰斗時的情景,同時也興奮地暢談未來。賈尼談笑風生,他那英俊的外貌和瀟灑的舉止令盧恰娜傾倒;同樣盧恰娜的美貌也使賈尼深懷好感。不久,兩人不顧安東尼奧的關系而相愛了,並准備結婚。結婚前夕,他倆帶著內疚的心情,把他們即將舉行婚禮的事,告訴了安東尼奧。安東尼奧聽後十分難受,把賈尼臭罵了一通。

賈尼為了一樁訴訟案來到了企業家侯爵愛里德的家。侯爵的女兒立即喜歡上了賈尼,便要父親聘他為家庭律師。賈尼羨慕侯爵家的財產,不僅同意做他家的律師,還接受了侯爵女兒的愛情。他拋棄了盧恰娜,轉而同侯爵的女兒成了婚。盧恰娜經不起這一打擊,吞服了大量安眠葯,幸被房東及時發現,送往醫院搶救。安東尼奧和尼科拉在醫院輪流守護。安東尼奧仍懷著深情,寬慰盧恰娜。

在一次有關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討論會上,尼科拉慷慨激昂,極力贊揚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等新現實主義影片,但卻被校方以「言論過激,不宜教學」的罪名開除,從此他便消沉下去。他悄悄地離開了妻子和兒子,獨自住在羅馬的一間簡陋的房子里,以寫影評為生。

盧恰娜終於在某電影公司當上了群眾演員。迫於生活,她同群眾演員的負責人同居,並有了個兒子。

一天,盧恰娜帶著孩子在公園里散步,同安東尼奧邂逅。當安東尼奧了解到盧恰娜已同那個群眾演員負責人分手,現在生活得並不幸福時,再一次對她表示了關懷,並把埋藏在心中的感情向她吐露。終於,兩人建立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小家庭。

賈尼飛黃騰達,精心替岳父掌管家業,已是萬貫家產的繼承人。但他的精神生活並不幸福:同昏庸的老岳父經常吵架;同妻子的感情瀕於破裂;同子女的關系日益疏遠。

20年後的一天,三位老友重聚,盧恰娜以及她和安東尼奧的三個孩子也在場。他們一起唱歌、談笑,似乎都很快樂。突然,尼科拉抱頭痛哭起來:他到現在還是隻身一人,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安東尼奧現身說法,勸他不要終日沉湎於幻想之中,要面對現實,生活得實在些。看到安東尼奧和盧恰娜一家生活得很幸福,賈尼若有所思地低下了頭。他乘人不注意時,悄悄地離開了他們。

㈣ 求:一部新現實主義電影影評一篇

《十七歲的單車》
http://..com/question/17069262.html?si=3
《十七歲的單車》反映了兩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城裡人和鄉下人;可他們也是同一種人——「下層人」,簡單的說這部戲就是一部「下層人」的悲歌。
影片中繁華忙亂的北京城、快節奏的音樂,襯托著一個鄉下的小夥子「阿貴」,他純朴、善良、有點兒木訥,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從此阿貴就騎著自行車在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總與他格格不入。首先導演讓他看見了一個不斷換衣服的漂亮美眉,讓他見識到什麼是「城裡人」;然後讓他在都市四處受氣,見識下什麼是「城裡人」的氣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門口,讓他「感受生活」,不停轉動的酒店大門代表著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進的物質文明,跟著轉門彷徨旋轉的阿貴,卻代表著外來者對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貴好不容易進入了酒店卻如同呆兒般被招呼去洗了個「文明澡」,誰不知這「澡」卻洗錯了,不但要找的「張先生」沒找到,還要被迫交納洗澡費,阿貴無助地喊著「我不是來洗澡的」「是你們讓我洗的」——一個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錢」法則的阿貴,再次顯現出他與城市的不協調,他想逃可以說他是想逃離這一片令人窒息,與自己格格不入、夢魘般的土地,這里有太多的另人費解!
受盡凌辱的阿貴終於在經理的「施捨」下免費離開了酒店,可是厄運再次降臨,他唯一的財產——單車,被盜了,他不知所措的四處尋找,影片中的阿貴象盲頭蒼蠅般奔跑於茫茫的車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節奏的薩士風音樂,成分的表達出人在丟失「希望」(單車是阿貴在城裡賴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財產、相依為命的「親人」,單車是阿貴的唯一希望。)後的無助、焦慮與驚惶!——這就是城市的現實——殘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貴陷入悲哀!最後演員看著丟車現場那空餘的車鎖鏈,眼中溢滿了旋而不滴的眼淚,無一不足以震人肺腑,這正是下層人民深度絕望、無奈的表現。
車丟了,工作沒了阿貴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單車,也找回希望,在尋車的過程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個家境貧寒的的中學生,與阿貴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裡人,他的爸爸總是寵著他繼母帶來的妹妹以至於從未兌現過給他買單車的承諾。義憤之下他偷了家裡500塊錢,去舊貨市場買了一輛單車,對阿建說來,單車也不僅是單車,它是 「本來就該他的東西」,是他的尊嚴,不想單車卻是阿貴丟失的那輛。阿貴發現後,他去偷回來,阿建搶回來;阿貴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著要搶回來,兩人就為了在這循環往復中糾纏,一個要回「希望」,一個要回「尊嚴」,在最後一次的搶奪中,阿貴哭了, 他拚命的抓住他的車,撕心裂肺的呼號著。這一聲又一聲的喊叫,可以說是對不公世道的發泄,也可以說是絕望中自我保衛的發作,現實已經把這下層的打工仔,逼得獸性畢露了,阿貴的嘶喊震驚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們的繼續搶奪,似乎從他們的靈魂深處喚醒了他們的良知。阿貴這樣的喊叫,讓人感覺他將要失去的不是一輛自行車,而是他的身體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17歲的阿建承受不住這樣的喊叫,可是單車也是他身體里最重要的東西,他也不能放手,他們只得讓步,「不給車可以,還錢吧!500沒有,400也行,實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貴看來單車「這本來就是我的,我已經付過錢了」,但在阿建看來「我也付過錢了」,他們終於達成協議:一個人用一天!這個在成人看來荒謬的事情,在他們之間卻似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是身處下層社會兩個17歲人執著,是對生活最無奈的抉擇,但是也善良的。
單車把兩個17歲聯繫到一起,阿建伸出手與阿貴主動的那一「握」,更是意味深長,兩個下層的年輕人,在各自維護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約定」下,承受著最不公平的待遇,這一握手可以說是這兩個深受命運迫害 17歲之間為同病相憐結成的友誼,悲慘的現實使「敵人」變成了「朋友」!
命運似乎把他們緊密栓連,最後阿健,用磚頭拍倒那個搶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來報仇的人們把他和阿貴毒打一頓,連單車也被無情的砸爛。在影片的結尾,阿桂扛著殘破的單車,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後湮沒在茫茫的車海中,孤獨的身影、殘破的單車象徵著他——一個外來的下層打工仔,永遠也無法融入這個城市中。來的時候他擁有了「希望」(單車),現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無法生存——這就是下層人的悲哀,註定被壓迫、被殘害!
影片在揭露下層人悲哀的同時,也揭示了現代年輕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沖動和迷茫,成長的挫折和錯誤,使人迷茫失去理智,進而產生沖動,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圍繞這樣一個單車兩個17歲的年輕人展開。單車是他們共同的迷茫,使他們產生一致的沖動,最後同時表現出現代社會現實壓迫下年輕一族的本質特徵。因為單車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可以幫助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而後人物的對話,行為也都非常的真實,影片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都是通過真實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樸素到連一點表演的雕飾都不存在,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影片好,不是勝在演技,而是勝在自然真實!

㈤ 《偷自行車的人》影評腳本怎麼寫

只有電影才有腳本,影評無所謂腳本。

㈥ 1948年出品的黑白電影 被香港電影評論界推選為世界100年電影史上10部經典之一,李歐梵

是小城之春么?費穆導演的。

㈦ 求《天堂電影院》、《偷自行車的人》兩個電影的影評,1000字左右,

影評要注意三點(1):開頭寫影片主要內容。(2):在最有趣,感動,爆笑等的地方詳細寫。(3):結尾寫自己的感受。加油哦!

㈧ 義大利影片《偷自行車的人》的影評,要範文,謝謝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5873/
這里可以參考一內下容

㈨ 《偷自行車的人》專業影評

主題:
悲喜父子情,被置於忙亂無序的社會中,方圓天地,片角人心,卻讓你再也不願走出來。

影評: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做小偷,但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遭偷的經歷。
對任何人而言,被偷都是不太舒服的經歷。試想,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在一瞬間和自己say拜拜了,用腳趾頭去想都會感到郁悶的。
但在丟失東西後的反應上,不同的人就有著很大的區別了。
財大氣粗的人雖說丟了東西也會內分泌失調一會兒,但他們往往很快就將此事拋到腦後,因為對這些人而言為丟失的東西費心造成的損失要比失物本身更為嚴重。
但對於那些窮的叮當響,省吃儉用才弄了個心儀已久的物件的人,遭了竊可就是斷了他們的生路了。這些人丟了東西後內心會發生很恐怖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一個社會不穩定因素的重要滋生源。
不過可恨的是,古往今來遭竊最多的人恰恰是這些窮人,他們非但被偷,還經常面臨被搶的危險。
雖說歷史上有過不少劫富濟貧的故事,但是就像所有的流傳下來的故事一樣。正是因為它的稀少,所以才能得以流傳。由此推斷,和窮人遭竊的事相比這些故事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更可悲的是,富人遭竊後,依舊能做他們的富人,並且十之八九還是一如既往地良民。而窮人遭竊後,非但更窮了,並且十之五六有可能淪為偷窮人東西的賊人。
如此循環,富人不見其少,窮人卻日益增多,並且賊人的隊伍也越發壯觀了。

《偷自行車的人》就是一個窮人被窮人偷,以至於被偷的人也淪為了偷窮人的小偷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後的羅馬,Antonio本是一個失業遊民,意外地得到了一個張貼海報的工作,但前提是他必須有一輛自己的自行車。Antonio不想失去這個難得的工作機會,就說服妻子當掉家裡的六條床單換來了購買自行車的錢。這里解釋一下,他們家那六條床單是亞麻的,即便是現在也是很值錢的。擁有了自行車的Antonio開始滿懷希望的計算自己將要得到的工資和獎金。例外一個為自行車而興奮的難以入睡的人就是他不足十歲的兒子Bruno,Bruno不停的用布擦拭爸爸的自行車,甚至都發現了腳蹬上有一個極其隱蔽的裂縫。當Antonio用新買的自行車將Bruno送到他當童工的加油站,並開始他第一天的工作時,他怎麼都不會想到,自行車馬上就被小偷給偷走了。如其說是偷,不如說是搶,因為Antonio看到了偷車人,但在追趕的時候,卻被偷車賊的同夥騙到了錯誤的方向,結果跟丟了。Antonio立馬到警局報案,但警察是沒有心情幫一個海報張貼工去尋找他丟失的自行車的。Antonio又去找自己的朋友,但朋友們在裝模作樣的找了一陣後也都撒手不管了。執著的Antonio帶著Bruno在偌大的羅馬城不知疲倦的尋找,結果還真讓他們找到了那個偷車賊。可是,那個偷車賊也是一個窮鬼,並且他的身邊有一大堆窮鬼幫他做假證。所以Antonio找到賊也無法要回自己的車,萬般無奈下他動了惡念,騎走了一輛停放在樓道口的自行車。可是,他初次做賊,沒有經驗,當場就被抓住了。當一群人要把他扭送的警局的時候,小Bruno的哀求與眼淚救了父親。父子倆兒,傷心欲絕,萬念俱灰的走入了人流之中……

看到Antonio去偷別人的自行車,我就想到了我手機被偷後,坐公車時總會窺視別人口袋裡的手機。不過,我沒有像Antonio依賴他的自行車那樣依賴自己的手機,所以我就沒能成為一個偷手機的賊。可是,我確實是動了賊心的。由此可見,新賊的產生,多半都是老賊的功勞。
影片中Antonio由於找不到自行車,又跟丟了重要的線索人,就遷怒於小Bruno身上,給我不聽話的小Bruno兩個耳光。這個情節立馬讓我想到了,小時候丟了摩托車的爸爸。雖說爸爸沒有打我,但我好幾天是不敢正眼看他的。一個男人,不對,一個窮的只有一輛自行車的男人,做出這樣的舉動是不足為奇的。他能怎麼做呢?在所有人面前他都是個弱者,只有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他才能有一點威嚴。
可是,可憐的Antonio最後連這一點威嚴都損失殆盡了。當他偷車被抓,是小Bruno的哀求與眼淚救了他。這時,作為一個父親,他感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全都毀掉了。在下定決心偷車之前,他特意給了小Bruno一張車票,讓他先回家的,可見他是很在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地。只是,命運就是這么弄人。小Bruno沒有擠上車,雖說他看到了父親不願讓他看到的一面,但是他也救了自己的父親。最後,Antonio的淚水是悔恨的淚水,是絕望的淚水,更是一種身為人父的尊嚴毀滅後的痛心智淚。而小Bruno得淚水,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恐懼,也充滿了對父親的哀傷。

這樣的故事,再讓人感到悲苦的同時,甚至讓人絕望。作為一個男人,總是會經歷從兒子到父親的角色轉變,無論在哪個角色,遭遇這樣的事,都是讓人難以面對的。
命運或許無法改變,去控訴社會也是蒼白無力的。看過這樣的故事,但願所有的兒子或父親都能引以為戒。作為兒子,多去體諒自己的父親;身為人父,也要時刻把持住自己的抉擇。

㈩ 紅高粱 黃土地 蝴蝶夢 小城之春 偷自行車的人 雲水謠一起的影評 2000字 急急急~~!!!!

去豆瓣網找啊~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