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蘇軾觀後感
『壹』 如何評價紀錄片《蘇東坡》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長慶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於長安,終年五十七歲。韓愈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首先因為韓愈早於蘇軾,韓愈是唐朝的,蘇軾是宋朝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韓愈積極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使這一運動獲得重大的成功。 所謂古文運動,就是改變漢魏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恢復先秦時代的散文體。韓愈把古文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韓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辭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來振興儒學,恢復「聖道」。 韓愈認為,「文以載道」,文和道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應該首先重視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 韓愈以「物不得其平則鳴」為根據提出了一條理論,認為人「有不得已而後言者」。 韓愈認為,文體上應該學習古代聖賢之為文。但必須「師其意,不師其辭」 。韓愈還提出,寫文章應該「唯陳言之務去」,去陳詞濫調,務爭有所創新。韓愈領導唐代古文運動是成功的,從此「古文自唐以後為一大變」,一改淫靡的文風。蘇軾據此稱是「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文學主張,對於後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和文學實踐活動都有積極的影響。
『貳』 百家講壇蘇軾觀後感200
蘇軾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文豪,他的詞自成一派,讓人望之感嘆。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邁的胸襟,能包容天下,雖寄情與山水之間,卻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解讀,他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於朝野,卻通達於後人。
蘇軾的詩詞流傳下來很多,大多數都寫山水、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或自娛自樂,或自嘲於世,或與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繪世事百態。洋洋灑灑,人如其詩,詩如其畫,畫如其字。蘇軾不愧為風流才子,滿腹的才華盡顯於創作之中,有著我輩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正是蘇軾的恬淡成就了他,雖然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是他無奈生活的縮影,但是他苦中做樂,更有東坡肉流傳至今,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慾。東坡先生是個傳奇,他的一生悲苦,卻從容自在,他不似陸游般國家不興,死而不快。也不像杜甫般鬱郁一生為國家。他是國家用時,義不容辭,國家棄之,恬然自居。是好的詩人的心態,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方面。
『叄』 詩游記蘇東坡 觀後感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詩詞讀後感.蘇軾雖被貶到密州,卻不以己悲,在鐵溝、黃茅岡盡顯雄姿.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此等豪情,氤氳於蘇軾胸中,厚積薄發,彰顯自己馳騁沙場、殺敵報國的決心,不禁令人慨嘆. 廣闊的綠野,放眼望去,雄鷹展翅翱翔.蘇軾駕馭鐵騎,馬兒嘶鳴,疾馳而去,且學天驕彎弓射大雕.這,是灑脫的快樂!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莫聽穿林竹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又被貶入了萬丈深淵.把酒獨飲,豈能自甘頹廢耶?此乃蘇軾也,雖屈於偏遠之地,豈可自棄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是不羈的,甩開不盡的煩惱,用最曠達的胸懷接納一切.在鄉間小院,他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於田間小路,他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自由豪放的快樂,在蘇軾心底蔓延…… 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反復的進宮與貶謫,蘇軾選擇了釋懷.心中保留了一方快樂的凈土
『肆』 百家講壇之蘇軾的觀後感
《詩仙李白》觀後感
這幾天終於把《詩仙李白》看完了。先生還是那麼氣質卓然,談笑風生,講座還是那麼引人入勝,原諒我看的次序有所顛倒,說的話也就顛三倒四。
談蘇軾,先生像是在介紹自己的一位知交摯友,帶著質朴又熾烈的深情厚意娓娓道來,有時候像為自己最熟悉、最在意的友人梳理生平,蓋棺論定,有時候更像蘇軾的一位代言者,替緘默不語的故人直舒胸臆,傾吐衷腸。而說李白,先生則多了幾分探索的意味,有一點距離,有一點敬畏,有一點禮貌。
很多時候,先生都帶著抑制不住的笑意。這個笑意里包含的似乎不僅僅是所講話題的趣味性,或許還摻雜著幾分對自己心力難及、參悟不透的自嘲。李白就像一道難解的謎題,而先生的那種情態,彷彿天真無邪的孩童,睜著好奇的眼睛,帶著善良的心意和激賞的態度,去接近千年之前那一個捉摸不定的靈魂,去探究萬古之外那一個生命的不可思議。
相比《蘇軾》,這個系列也少了幾分傷感,多了一些豁達。這應該是李白的個人特徵所決定的,他的作品極少給人留有悲傷的餘地,就像他的生命,總是把這一面掩藏起來,輕松化解於杯盞之間。既然九泉下的詩仙不知已在何方金樽對月,仰天長笑,早不流連於此生的一切,現世之人倘若還在為之唏噓喟嘆,心意難平,想來他老人家嘴上不說,心裡也會嗤笑一聲。
前段時間我們這里的紀實頻道有個欄目,叫《文化中國》,也講過李白,不過因為時間關系,我從來看不到。說到這里也要感激《百家講壇》的播出時段,如果這個節目有幸擠進黃金時間,那我也就無緣了。《文化中國》的這個李白系列引起過一些爭議,因為主講人採取一種顛覆性的姿態,帶著明顯的貶義進行評說。我沒看過,不知道究竟貶到了怎樣的地步,不過相比之下,無疑更欣賞先生這樣的態度,情淡平和,以善意度人。畢竟對待這樣一位絕非大奸大惡、從未傷天害理的偉大詩人,如果非要以今天的道德准則將他劃入歌頌或批判的陣營,豈不是太累,也太做作。
先生在講《早發白帝城》時說,越是熟悉的往往越是陌生,就像「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確如此。尤其對於我這樣一個讀書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人來說,李白更像是一個文學符號,從幼年起便有口無心地掛在嘴邊,長大後反倒懶於思考,數十年彷彿沒有半點長進。感謝先生為我開啟了這扇門。
這是一點淺見,有說錯的,還望大家包涵。
『伍』 蘇軾的讀後感
蘇軾著作文獻讀後感
鄧喬彬:「……因為蘇軾出入於佛老,在遇危難之時能努力做到恬然自適、隨遇而安,泰然面對一切。……蘇軾在他被貶多次。且越貶越遠後,依然能做到坦然處之。正因為他有這種不為窮通所擾、處驚而不變得樂觀精神和人生態度,所以對於柔奴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大加贊賞,以至有此詞之作。而我們也不妨可將它看成是蘇軾借柔奴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蘇軾在初貶黃州之時,自感政治環境的險惡,因而《卜運算元》之寫孤鴻,有『揀盡寒枝不肯棲』之句。而一旦從佛道思想中得到解脫後,他的其他作品就能寫得超曠悠然。待到自己被貶嶺南後,他還真能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惠州是如此,被更遠地貶到海南的州之後仍然如此。有了曠達的情懷,就能隨遇而安。這首《定風波》似是為柔奴而寫,卻又是自己人生態度的寄寓,同時又成為今後生活的預言,確實很有意義。」
蘇軾的《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綉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鄧喬彬:「蘇軾自稱『早歲便懷齊物志,微官敢有濟時心』(《和柳子玉過陳絕糧》),有積極用世之心,但因政見上的分歧,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他也就免不了會運用《離騷》以來的『芳草美人』傳統,表現君臣難以遇合的感觸。詞中的美人應是作者自喻,她的被冷落自然也如自然生活中一樣,夢中的期待與醒後的失望,表現出心中的真實情感。至於團扇的形象,又有秋扇見捐的特定涵義。石榴花的『伴君幽獨』可看出一片忠心,而年華易逝、紅花難久則有《離騷》『恐美人之遲暮』的寓意。……蘇軾在他的經歷中,有過君臣遇合的缺憾,後來更是因為『烏台詩案』而獲罪,成為『元佑黨人』而被貶。如果寫作此詞之時他任官於杭州,還是在獲罪和被貶之前,那麼『伴君幽獨』的一片忠心和狷介之士的形象,無疑是有寄託。」
王雙啟:「蘇軾(1036-1101)是北宋時代的一位大作家,是全面多能的文學家、藝術家。在文學創作上,他兼長眾體,詩、詞、文、賦都達到了高度水平;擅作枯木竹石之類的『文人畫』能表現一種高雅的韻致,尤其是擅長書法……蘇軾能把文學藝術的多種才能集於一身,而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又能互相補益、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正是所謂一通百通,左右逢源的那種情況,所以他的詩、詞、文章都有流暢自然一氣呵成的特點。蘇軾的詞,尤其值得重視。他在詞的創作上,顯示了充分的革新精神,促成了詞的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高潮。蘇軾的路子是『以詩為詞』……」。
我們如果稍微的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出,北宋那些兼長詩詞的作家,常常將比較莊重、嚴肅的題材寫進詩中,而那些比較瑣細輕柔的題材則用來寫詞,所以就間接的造就了當時的一種情況,即「詩庄詞媚」而這些所謂的媚詞就被後來的人們歸結到婉約詞中,幾乎只要是讀到豪放詞的人都知道,豪放詞派是由蘇軾創新出來的,至於蘇軾是如何創新出新的詞風的,就要從這個「詩庄詞媚」來說起,蘇軾的「以詩為詞」,就是把用於詩裡面的那些題材用刀刺中來從而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增強了詞的表現能力,提高了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王兆鵬:「由於主體意識的強化,詞的抒情主人公也隨之發生變異。『花間範式』的抒情主人公往往不是作者自己,而是沒有確切指定性的他人或『共我』,即使是抒發自我之情,也多是假託佳人思婦之口出之。而東坡詞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我,寫自我之情,也以我之口吻聲氣出之,並且『我』字直接出現在詞中,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我欲乘風歸去』等等。筆者據《全宋詞》第一冊統計,蘇軾三百五十多首詞中『我』字出現六十一次,這些『我』字幾乎無一例外是指創作主體自我……」
王兆鵬:「……蘇軾一生都處在多種矛盾的抉擇、困擾之中。面對慘淡的人生,面對精神上的接踵而至的痛苦、憂患,他不做窮途之苦,而是力求從憂患中超脫出來,沖破世間榮辱苦樂的羈絆,以期達到超然自適的精神境界,求得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之中求超脫的人生態度在貶居黃州後更加明顯。《前赤壁賦》就形象的記錄了作者是怎樣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解脫憂患苦悶的心靈歷程。在黃州所作的眾多詞篇,大多是這種心靈的『記錄』。蘇軾精神上擺脫了痛苦的方式,除了參禪年佛之外,便是回到大自然,在『清風皓月』中,在對大自然的審美觀照中忘卻人間的憂患和自身的煩惱,所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名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前赤壁賦》)。《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詞所表現的心態正可與此相互印證。詞寫他『乘月至溪上』,『見流水鏗然,疑非塵世』,便悠然心會,環境、外物之寧靜與主體心靈相契合,於是『解鞍依枕』、『醉眠芳草』。溪月清風洗卻了心頭的苦夢,精神上得到一種解脫,因此釀然而睡。如果不是『杜宇一聲』,幾幾乎不知東方之既白。《臨江仙》寫家僮釀然入睡,『鼻息雷鳴』,無憂無慮,反襯出自我憂患重重,心靈激盪難平,世間榮辱、人生進退難以忘卻。但在『江聲』中,『風靜』時,詞人似乎若有所悟,只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以『忘卻營營』,擺脫人生的憂患。當然,造物主並不讓他如此快活,但他時刻想從憂患痛苦中擺脫出來的心態,卻形成其詞的主調。黃庭堅說東坡詞『似非吃煙火食人語』,胡寅說東坡詞『超然乎塵垢之外』,王之望亦謂其詞『筆力蘊藉,超脫如此』,(《漢濱集》卷十五),說法雖不一,指的都是東坡詞的超脫精神。……」
東坡詞表現苦悶憂患,同時又力求擺脫憂患,力圖給人一種超脫感,讓人從深沉的憂患中解脫,從而去追求新的超感,追求新的自我。蘇軾在經歷人生苦悶的時候不是麻木的選擇放棄,而是在精神上尋求解脫和擺脫這種苦悶,大自然在蘇軾的眼中就如同一個拯救人心靈的華佗般,一點點治癒自己心中的傷痛。不僅如此,蘇軾還將自己的這種解脫方式進行推廣,讓越來越多的和他有相同苦悶的人們得到擺脫。
『陸』 康震講蘇軾觀後感
終於買到《康震評說蘇東坡》,用了一個晚上讀完了,康師這本書寫的通俗易懂,饒有興味,充實嚴謹,且字里行間都充盈著真性情,能感覺到康師是在用心寫作,用心去貼近那個千年前的蘇東坡,他是由衷的喜愛著蘇子的。
康師在這本書中每一處引用都在現場標明了出處,包括每一則典故、軼聞。這樣的寫作必是一件繁瑣而麻煩的事,可康師一絲不苟的這樣做了,主觀上是一個學者嚴謹的品格使然,客觀上實在方便了喜愛蘇軾的讀者,讀者可以順著康師引出的這一條條「瓜藤」去閱讀更多有關東坡的著作,去獲得更多的收獲。
不過這本書真正的好處還不在此,仍然在於從講座到著作一脈相承的康氏風格,這康氏風格就是真性情三個字。全書我幾乎一口氣讀完,但是中間我還是跳過了「巨星隕落」那一章,我不太願意一字一句讀蘇軾臨終前的種種情景。不過有我不忍讀的地方,自然也有我喜歡讀的地方,「手足之情」依然是最感動我的一章,康師將這一段深沉、真摯的人間親情用飽滿的筆觸展現了出來,子由在為兄長題寫的墓誌銘中寫到:「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一個「撫」字真是有說不完的深情厚意,說不完的追思回憶,說不完的感念神傷,我想子由在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一定落淚了吧。還有蘇子那句「登高回首坡攏隔,但見烏帽出復沒」,這樣的詩句真是輕而易舉就能擊中人們心中最脆弱的那一處,分別時的背影總是會叫人肝腸寸斷。
在這一章中,康師有這樣一段話:「蘇軾死後,子由將他與王閏之共同葬於河南郟縣小峨眉山,並命子孫在自己百年後,也將自己的遺骸葬於兄長墓旁,小峨眉山處遂有「二蘇墳」之稱。也許,只有在美好而永恆的天國里,他們的約定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吧……」。我想康師在寫完這段話的時候,會不會在心裡有一聲嘆息呢?也許這也是康師對東坡在天之靈的一種祈願吧。
贊美之後,要提出批評意見了^_^
這支小箭要先射向中華書局,這本書裝幀精美,插圖也十分妥貼,較之《品李白》顯然更勝一籌,但是書中出現了幾處文字錯誤,大概是校對的工作沒有做好,另人遺憾。我把我感到有問題的地方列在下面:
P64第一行「悲田院乞兒」,我以往看到的這句話應是「卑田院乞兒」。
p71第十三行「為官沒有事權」,我不知道這句是不是真的有問題,是不是應該是「為官沒有實權」?
p28末行「……宰相辦公室卻改為擔任通判……」。這整句話我覺得略顯別扭,似乎加幾個字為「宰相辦公室將批示卻改為擔任通判」這樣意思就更流暢通順。
還有曾有吧友提出過的p3「回首向來瀟灑處」。
下面的意見是想和康師商榷的。書的前半部分主要敘說蘇軾的生平,顯然書稿是由講稿潤色整理而來,書中有許多設問句。這樣的句式適合於講稿,易於使講座更吸引人,富於懸念。但我覺得並不很適合於著作,書中出現了過多的設問句易使行文顯的不夠流暢,讀起來易有頓挫阻澀之感。
還有一處疑問是關於蘇軾和王安石的,「東山再起」一章中講述了蘇軾和王安石的會面,讀起來溫馨融洽,蘇子甚至有言「某游門下久矣……慰幸之極」,然而後面P101處蘇軾對王又有極端惡劣之評價,彷彿與此人不共戴天。前後判若兩人,簡直另人懷疑起蘇軾有「兩面三刀」之嫌,我覺得康師對蘇軾與王安石的關系解說的還應該再透徹、明晰一些。
書中對於司馬光的評價前後也出現過矛盾之處,比如p112處「北宋以來的學者……發展到極致,不免自我標榜、惟我獨尊,對於異己觀點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圍攻,王安石、司馬光、程頤身上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特點」,p103處「司馬光的頑固程度與王安石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p112處亦有言「司馬光更是善於將不同派別的人物聚攏帳下」,這樣幾處評價讀起來不免有矛盾費解之感。
還有一句話「我自己的一點思考,則是微不足道的」出現在康師的後記里,康師的後記一直是我非常喜歡讀的,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文字彰顯出了康師的風采和真性格,在平和穩重的文字背後,依然跳動著青年學者的率真性情。但是這句話,《品李白》、《評說李清照》、《評說蘇東坡》的後記中都有,我一直不喜歡。這句話太過自謙,過謙就意味著不真實,放在這里顯得不必要,也不協調了。
除開贊美和批評,我還有許多思考,以後再發帖。
謝謝康師,謝謝這些講座和著作,他們給我帶來了真實的感動和思考。
『柒』 百家講壇之蘇軾《瀟灑東坡》的觀後感
《評說蘇軾》觀後感
近日在溫州圖書館網站的網上報告廳里,觀看了由康震老師主講的百家講壇的《評說蘇軾》視頻,覺得很有收獲和感悟,特記錄一些文字,做為紀念。
大家想必都知道蘇軾(1037-1101)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為後世留下三千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是中國文學史上重量級人物、是千年一遇的大文人、大才子。其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其文《前後赤壁賦》等等都膾炙人口,流傳了近千年。康震老師通過《少年成名》、《初出茅廬》、《大難臨頭》、《瀟灑東坡》、《東山再起》、《知難而退》、《天倫之樂》、《手足之情》、《東坡印象》、《蘇軾之死》,十個片段論述了蘇軾那坎坷的一生。講演生動詼諧,語句清晰流暢,讓人形象深刻,獲益非淺。
通過解說我們更深一層地了解到蘇軾為人坦盪,講究風節,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達的、超脫的。無論他的政治主張還是為人處事,處處充滿著關注民生,體恤百姓等崇高思想。從用黃州到江寧去拜謁王安石還是做知州時的兩處斷案就可以明證他襟懷坦盪,體察民情的思想境界。也了解到一些以前比較模糊的知識和誤傳。比如他的三任妻子(王弗、王閏之、朝雲)還有和弟弟蘇轍的關系、以及當年科舉時的一些逸聞趣事、烏台詩案的細枝末節,幾次被貶的前因後果、新舊黨爭等等,總而言之,通過觀看使我對蘇東坡有了新的了解。這么好的學習資料,我一定會向更多的文友推薦的。
『捌』 紀錄片《蘇東坡》中的蘇東坡歷史評價有哪些
蘇軾在文、抄詩、詞三方面都達到襲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玖』 百家講壇蘇軾(一)觀後感400字急
蘇軾是抄個名副其實的大文豪,襲他的詞自成一派,讓人望之感嘆。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邁的胸襟,能包容天下,雖寄情與山水之間,卻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解讀,他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於朝野,卻通達於後人。
蘇軾的詩詞流傳下來很多,大多數都寫山水、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或自娛自樂,或自嘲於世,或與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繪世事百態。洋洋灑灑,人如其詩,詩如其畫,畫如其字。蘇軾不愧為風流才子,滿腹的才華盡顯於創作之中,有著我輩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正是蘇軾的恬淡成就了他,雖然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是他無奈生活的縮影,但是他苦中做樂,更有東坡肉流傳至今,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慾。東坡先生是個傳奇,他的一生悲苦,卻從容自在,他不似陸游般國家不興,死而不快。也不像杜甫般鬱郁一生為國家。他是國家用時,義不容辭,國家棄之,恬然自居。是好的詩人的心態,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方面。
『拾』 百家講壇觀後感800字 關於蘇軾的
自我看百家講壇,10集的蘇軾是最喜歡的,每每重新觀之,不覺厭煩,喜愛猶深。
喜歡蘇軾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講解。北師大的教授個個另人敬佩,現在正在播出的《論語》就是北師大的教授於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幾首詞和蘇東坡這個名字。在看完節目後,在我的腦海中已經出現了一個生動的蘇軾:豪邁,開朗風趣,愛憎分明,愛國為民,做人達觀不拘小節,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蘇東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進之人生,又是終生追求隱逸之人生。這些正是東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對如此偉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實在有限,寫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後能對蘇軾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喜歡上這位千古難得的奇才。
先說蘇軾的父母,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見解的婦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養和學識。有一次她給蘇軾講《後漢書范滂傳》。東漢名士范滂反對宦官專權誤國,漢靈帝大逮黨人,范滂鎮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訣別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程母講到這里,激動不已。蘇軾問:「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程氏堅定的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蘇軾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為楷模,為官後清正廉潔,奉公愛民。他在任開封府推官期間,秉公執法,斷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時,洪水將淹城,他「誓與城共存亡」,發動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災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時,他關心民瘼,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掛其畫像,飲食必祝,並建生祠以紀念。由此可見,母親的早期教育,對蘇軾後來的道德節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覺得很感動,有這樣的母親,才有了這樣的蘇軾!父親蘇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要求很嚴格,他一生沒做什麼大官,但卻培養了北宋文學的兩個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這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
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高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說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蘇軾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變法上意見相反,屬於保守派,官場上始終被捲入派系斗爭。
蘇軾的仕途開始於鳳翔縣,他的頂頭上司陳公弼對他總是挑刺,不給他好臉色看。讓蘇軾很生氣,其實陳公弼是用心良苦。蘇軾後來非常後悔年輕時對陳公的不敬,這是在經歷過許多人生波折後才體會到的,後專門為陳公作傳。陳公弼的兒子就是陳季常,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希望你能採納,O(∩_∩)O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