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北京紐約電影的影評

北京紐約電影的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26 19:33:23

『壹』 電影觀後感3000字的 有的聯系我

已經有很多人看過《阿凡達》了,各種評論層出不窮,我就不添亂了。不過看了《阿凡達》之後,很難忍住不嘮叨點什麼。下面是想哪兒說哪兒的觀後感。

《阿凡達》的中文譯名,雖然據說是卡梅隆親自定的,但我還是想說,這個中文譯名真的很難聽,不如之前的《天神下凡》或《神之化身》有氣勢。哪怕是那個最平淡的《化身》,都比這個類似「阿凡提」的名字好聽。

我只看了IMAX版的《阿凡達》,但從我自己的感受來說,《阿凡達》其實還是一部很傳統的好萊塢電影,看什麼版本都無所謂,它都是一部足夠好的電影。只是對於3D版本來說,它的觀影感受無疑是更好的。

而看3D+IMAX版本,則是一種「奢侈」的觀影體驗——並不是內地貴到離譜的電影票價,而是資源的稀缺性所導致的。此次內地只有11家IMAX影院放映《阿凡達》,結果直接就導致了IMAX影院的一票難求。這種人為的資源稀缺,又進一步加劇了IMAX影院的火爆,我就聽說北京的三家IMAX影院誇張到提前三天就賣完了預售票。

對於電影消費來說,這其實是很少見的一個現象。電影消費的一大特點,就是無論你拍電影花了多少錢,電影票價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並不會人為地分出三六九等。而《阿凡達》則改變了這個電影行業長期以來的規律——因為IMAX影院可以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所以很多觀眾寧可忍耐、等待,也要排隊看IMAX版本。而IMAX銀幕的稀缺,就直接導致了觀眾被迫要接受一種「等級消費」。

這可能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達》給電影行業帶來的第一個沖擊。

中國電影博物館的IMAX版《阿凡達》,雖然號稱是膠片版,但不知道為什麼,電影畫面並沒有投滿整個銀幕,而是上下左右都有黑邊,可能只利用了銀幕面積的80%左右。考慮到這樣一個現實,我現在不想再繼續推薦博物館的膠片版本IMAX了,因為這和數字IMAX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了。特別是北京近日的大雪,讓博物館的交通條件實在很惡劣,除非你認為那裡相對低廉的票價可以讓你覺得值迴路上的折騰。

看IMAX版《阿凡達》,因為戴的是偏振眼鏡,所以眼鏡片必須要和銀幕光軸保持垂直,否則會出現重影。也就是說,你看電影的時候,脖子不能歪,必要一直保持端正姿勢。考慮到《阿凡達》的片長(160分鍾),看完後脖子有點辛苦。

從立體電影的觀感來說,《阿凡達》的立體效果確實是革命性的。不算那些立體動畫電影,3D+IMAX版我之前只看過《國際空間站》,那是IMAX立體攝影機實地拍攝的紀錄電影。作為一部大量應用CG合成的立體電影,《阿凡達》的立體效果已經和《國際空間站》是一樣的了。

但是《阿凡達》作為一部原聲對白,中文字幕的電影,中文字幕出現的位置非常古怪,它是在立體畫面的中間層出現的(而原片的英文字幕就是出現在最前面),
觀眾需要頻繁地調整自己的視線焦點,時間一長有些不習慣看字幕的觀眾很難不頭暈。我的建議是要麼飛快地瞟一眼字幕,知道大致意思後,然後再飛快地讓視線焦點跟隨畫面焦點;要麼是乾脆不理會中文字幕,因為對白不算復雜,而且中文字幕翻譯的錯漏也很多。

聽到很多人對《阿凡達》的故事有抱怨。《阿凡達》的故事你可以說它是老套的,但絕對不簡單。作為好萊塢傳統電影敘事技巧的典型體現,《阿凡達》的故事即使放在上世紀80年代,也是商業電影里的中上水準(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我認為現代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故事水準在下降。)。考慮到卡梅隆宣稱自己早在15年前就完成了這個故事,所以我想它顯得有些老套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對本片技術水準的崇拜,就去貶低這個故事的水準。

具體的等我看完第二遍再詳細說吧。

有很多中國電影人看完《阿凡達》之後很沮喪,覺得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會讓未來的中國電影在市場上「完敗」。我個人雖然也覺得這種電影技術上的差距非常巨大,但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未來就沒有機會了。

讓電影擺脫雜耍層面進入藝術范疇的,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藝術」。無論多麼眩目的技術,如果沒有一個好故事作為本體,它都不能被稱為是一部「好電影」。而如何講一個好故事,我們雖然和好萊塢也有技術上的差距,但這種差距還沒有大到不可追趕的地步。

《阿凡達》雖然很震撼,但它在市場行為上來說還是一個特例,在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里,它還很難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這部電影製作成本3億美元,算上宣發費用成本有5億美元,這種量級的電影,不敢說十年才有一部,但也不是每年都會遇上的。

而且,《阿凡達》這種電影,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歐美文化環境下的產物。和美國同種同源的歐洲電影都沒哀嚎一片,作為和歐美文化有著巨大差異的中國電影市場,我們還是有機會的。觀眾去看電影,並不都是沖著視覺奇觀和感官刺激去的,他們更多的是想讓自己從電影中得到感動。還是那句話,在同等質量下,中國人還是一定喜歡看中國電影,因為那是中國人自己的情感。

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目前還是我們可以抵擋好萊塢電影的堡壘。但是能守多久,就看我們自己爭氣不爭氣了。如果中國電影人自己先從心態上慫了,那我就啥都沒說。

可可西里:
如今,在安靜祥和而聖潔的西藏,藏羚羊已成為一種符號。然而他們的生存史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與之共生的還有無私無畏可親可敬的可可西里巡山隊。我們無法忘記那個黑色年代留下的印記,誠所謂「前事不忘,後世之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充滿殺戮但留下永恆印記的時光: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藏羚羊的消費劇增,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藏羚羊的滅頂之災——在短短的幾年之間他們的數量由一百萬只銳減至不足一萬只。然而當時的政府的保護意識極其的薄弱,在藏羚羊瀕危告急之時虔誠的藏族人民完全自發的組成了可可西里巡山隊,然而它的誕生源與民間,他們沒有編制,然而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我們的羊不能滅,我們的符號不能丟。就為了這個信念,他們與狩獵者展開了一常曠日持久而又艱苦異常的斗爭,他們在浩瀚無邊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留下了人類文明的腳印,但也許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腳印。在那個不毛之地他們面對的環境是異常的惡劣,到處是風沙亂石,可他們的後面是正在遭受屠戮的瀕危的藏羚羊啊!他們只有一條路可走;堅持到底。為此他們不斷的奮斗著,付出著,甚至是不知何時何地的犧牲,但他們也有親人也有家啊。然而他們把藏羚羊當成是更親的親人,把可可西里當成是更大的家,因此無論在多麼艱苦多麼寂寞的巡山途中他門的信念從未泯滅,他們的意志依舊堅定,他們的目標依然鮮明。
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羚羊,在他們眼中它們是和我們一樣的生靈啊。可是他們缺錢,缺人,缺裝備他們的步槍在面對沖鋒槍的掃射時是何等的力不從心,但他們沒辦法啊,他們只有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藏羚羊更少的犧牲,這是多麼一種難耐的無奈啊,他們的局面和當時我們英勇的八路軍打天下時的小米加步槍對抗日軍有著同樣的意義,因此他們同樣是最可愛的人 ,也是最可敬的人,因為在他們身上同樣體現著中華民族不斷進取的原動力,在他們身上折射出的是從生命上升至生靈意義上的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輝,他們同樣也體現了我們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精神:共建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他們是在那個黑色的年代啊,他們的處境是那樣的無法言語,他們中有一人在漫無邊際的荒野孤身生活了三年,那可是幾乎與世隔絕的三年啊!當他們面對流沙侵蝕時他們身旁卻空無一人,當他們面對肆虐的狂風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時,他們的救援物資卻因他們的同伴因遇流沙犧牲而擱淺,當他們經過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苦跋涉趕上狩獵者時,他們卻只有被包圍的份,他們死不瞑目啊,因為他們的身後是自己的年邁的父母,可愛的孩子,溫暖的家庭和正在一隻只正在不斷倒下的藏羚羊啊!
最後當我們看到可惡的劊子手遭到懲罰,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成立時,我們落淚了,我們哭了,我們失聲的哭了,因為我們可以仰天長嘯:偉大的巡山隊員們安息吧,你們的願望實現了,我們的藏羚羊有家了!在電影落下帷幕之時我想起一首詩:
當夕陽離去的時候總是表現出悲壯/當河水遠去的時候總是表現出嚮往/在最危機的時候總有最優秀的中華兒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難的時候總有最優秀的中華兒女/聳起脊樑/用生命和熱血把祖國的命運承當/昆侖峰相連著黃河涌大浪/中華民族五千年氣概何等輝煌!
向偉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隊致敬!

後天:
電影《後天》結尾,山姆和其他幾個倖存者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爸爸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一個光明的結尾,一個撫慰人心靈的結尾,一個人們期待得到的結尾。像無數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一樣,《後天》總算讓我們吐出一口氣,帶著心有餘悸的心滿意足走出電影院。

看到這里,相信有人也會像我一樣,悲觀地在心裡默念:山姆等到了傑克,但是誰來拯救我們的未來?

對資深影迷來說,會習慣性地挑剔拷貝的質量;會嘲笑凍裂樓體的嚴寒竟然像追蹤獵物的猛獸一般,在爐火前停步不前;會詫異科考探險者居然能夠把臉單獨暴露在冰凍的天氣下而若無其事。苛求真實在這里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為這個光明的尾巴無非是一個象徵。包括傑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們,都無非是象徵。象徵著人類的理智,象徵著人類的未來,象徵人類的短視和反省。理智讓我們對災難保持警覺,未來命懸一線,而短視使我們對災難毫無戒備並且自食苦果。

在好萊塢大片里,每當地球和人類災難臨頭,不管是彗星撞地球,還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襲擊,總會有一個凡人英雄,憑著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運氣,拯救人類於生死邊緣。《後天》里沒有「救世主」,在巨大災難面前,誰也不能充當英雄,但卻不乏智者和勇士,傑克就是這樣一個主角。還有英國科學家萊遜。他們預見到了人類即將遭遇的悲劇性結局。在災難片里,英雄常常是這樣一些人物,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在平時與「英雄」和「勇氣」毫不沾邊,比如傑克,一個古氣候學家。而現實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誰會知道一個叫鍾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醫生?

自從「9·11」以後,美國的電影更加關心現實,也更加富於批判精神。《大象》如是,《華氏911》如是,《後天》亦復如是。批判現實主義正在成為新的主旋律。《華氏911》將矛頭毫不留情地直指布希政府,剝下他的外衣給世界人民看。《後天》同樣以災難預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結尾,幡然醒悟的繼任總結,向全世界公開懺悔,反省了過去的環境政策,感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收留」了美國難民。這毫無疑問是針對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諷,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極端的方式所給出的一個善意勸諫。

電影的主旨是提請每個人:關心我們的未來!片名「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一個警示——別以為災難離我們很遠,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可是,誰能給我們的後代以承諾,為他們的未來負責?

科幻小說和電影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力,後世的現實往往就是曾經的想像。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創造最初總是植根於想像之中。登月、飛天曾經存在於遙遠的傳說中,今天的電腦時代、網路時代當初也只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中。誰敢說,《終結者》和《黑客帝國》只存在於電影中?誰敢說《28天》《28周》永遠不會出現?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貳』 求大神幫忙寫一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影評,兩百字,簡單點就好,這個電影我實在是沒看懂,跪求大神

猶豫良久,終於下筆。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出品。導演:姜文;攝影:顧長衛;主演:夏雨,寧靜。本片獲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這是我認為迄今為止國內最好的描寫青春的電影。
影片在姜文的獨白聲中開始,伴隨著毛主席揮手的巨大雕像和歡快的音樂,開始了那樣一個陽光燦爛的時代。片中背景是文革時候,沒人會認為那是陽光燦爛的,但對於那群生活在軍屬院里的孩子來說,父母忙於革命,而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放肆成長。有殘酷,有美好,有溫暖,有傷害,有暴力,有性。
他們是一群壞孩子,打架,抽煙,喝酒,和女生調情,無惡不作。
鏡頭是如此記錄他們的成長與迷茫。
馬小軍對外界的探索源於他那無師自通的開鎖技術。他打開的第一把鎖里裝著父親的勛章和避孕套,這是一個含義深刻的情節。一個處於青春期的男生對於性的探索,必定是先從父母開始的。當意識到父親也是一個男人並且開始有意無意窺探父母的秘密時,羞恥、興奮、做賊般的心虛以及難以啟齒的骯臟感折射出青春的懵懂、敏感、易碎以及性教育的缺失。他只能通過這樣非正常的方式去感受性,感受和他不一樣的異性的身體。而當他掛滿勛章在屋子裡做正步走的時候,臉上的認真和孩子氣讓人感動,我想那代表著對父親和軍人的一種英雄式的崇拜,父親總會是孩子的偶像,至少在某個階段來說是的,而對父親來說,孩子的成長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回憶,因為伴隨著一種英雄崇拜的沒落。
後來馬小軍發展到撬別人家的鎖,隨後出現了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鏡頭,米蘭在他的鏡頭里一閃而過,燦爛的笑容頓時讓這個夏天變的生動起來,在馬小軍心裡刻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第一次,他的生命中有了這樣一個異性的存在。然後我們看到馬小軍在北京城裡的房檐上四處遊走,只為了尋找照片上的米蘭,被曬成古銅的皮膚透著男生的汗味,在夕陽中抹上一層淡淡的金,寂寞,憂傷,蔓延過一個個房頂與城牆。
終於某個偶然的契機,馬小軍見到了他思念的米蘭,也許在我們看來,寧靜的豐腴並不漂亮,尤其在流行骨感的今天,顯得如此笨拙,但在馬小軍的眼裡,米蘭卻帶著一種輕盈與神秘,那擺來擺去的裙子和豐滿的身材,引誘著青春期荷爾蒙勃發的少年。就這樣,馬小軍把米蘭帶進了他們的小圈子,可從此,他卻越發孤獨。因為他喜歡的米蘭並不屬於他。
顧長衛的攝影水平不可不說,整部電影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暖洋洋的、夏天氤氳的氛圍,總是那樣的陽光燦爛與溫情,溫情的甚至讓人感覺不真實。比如馬小軍最初和米蘭認識的時候,房間里總有一束能照出浮動在空氣中的塵埃的清澈的光,透過窗戶,給所有東西披上一層朦朧的外衣,包括米蘭,以至於馬小軍都懷疑他和米蘭是否有那樣美好的回憶。再比如他用單車載著心愛的米蘭去農場,路邊是一排排茂盛白楊,在微微的風中晃出一地斑斕的金色來,陽光是如此的絢爛,刺的人眼前一陣陣發黑,如此的不真實,難道這一切僅僅是馬小軍頭腦中的想像么?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夏天,而且總是彌漫著一股燒荒草的味道。

馬小軍喜歡米蘭,米蘭卻和劉憶苦關系曖昧。記得馬小軍第一次把米蘭帶到眾人面前的時候,為了逞英雄,一人爬上高高的煙囪,最後是煙灰救了他的命,當他出來的時候,臉上全是黑黑的煤灰,卻興奮的大喊大叫給他買煙切給他買煙切,然後轉過頭,盯著米蘭,臉上是激動與渴望的神情,一個十七歲的男生渴望他喜歡的女生給予他承認和欣賞。曾幾何時,我們是否也有過這樣幼稚卻單純的舉動?
然後是一段快樂的日子,米蘭漸漸的融入他們的圈子。他們一起搗亂,去電影院偷看《列寧在1918》,在破曉的屋頂和著吉他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每個人都是一臉的凝重與憂傷,在老莫聚餐,抽煙,喝酒,打群架,和女生開著放肆的黃色玩笑,以我們熟悉的方式詮釋那個年代的青春。
但是米蘭和劉憶苦的曖昧關系,以及游泳池裡一幹人等為米蘭爭風吃醋,讓馬小軍對米蘭越來越失望,甚至米蘭的身材在他眼中也變了樣,從最初的輕盈,漸漸蛻化成吃力爬出遊泳池時的笨拙,馬小軍的不屑寫在臉上,最後他一腳將米蘭踹下了游泳池。
後來馬小軍和劉憶苦過生日,照例來到老莫聚餐,米蘭送了兩人禮物,本來很好的氣氛,玩笑開著開著,馬小軍卻突然發了火,為了米蘭和劉憶苦打了起來。他一拳拳打在劉憶苦身上,鏡頭這個時候卻出現了另人好笑的停滯,然後姜文的聲音響起,帶著自嘲般的口吻,原來一切都是馬小軍想像出來的,根本就沒有那樣陽光燦爛的溫情日子,根本就沒有那樣壯懷激烈的青春!就像全篇唯一的一個雨夜,大雨滂沱,馬小軍帶著哭腔高聲喊著米蘭的名字,說出唯一一句「我喜歡你」卻沒有勇氣再說第二遍,然後米蘭和他緊緊的抱在一起,在大雨中,讓人感覺如此欣慰。但是第二天,米蘭依舊和劉憶苦打情罵悄,馬小軍站在房頂,看著他倆,一臉的落寞與憂傷,襯著明凈的藍天,突然就顯得那樣孤獨。
馬小軍終於壓抑不住,沖進米蘭的屋子,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扔在地上,鑰匙鏈靜靜的躺在燦爛的陽光里,象徵著某種東西。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以及和米蘭劉憶苦還有他原來的圈子的決裂。
然後理所當然的,他被所有人拋棄,這是否也是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和必經之痛?那段水下攝影最大限度的發揮了顧長衛的技巧,他向昔日的朋友伸出手,卻被踹下水,他們的身影在水中變形,扭曲,毫不留情的給馬小軍一腳又一腳,無助,窒息,徹底將他淹沒,最後馬小軍仰面躺在游泳池中,無比孤獨。
他以這樣的方式成長,告別青春,告別米蘭,告別那段陽光燦爛的日子。
耐人尋味的是,影片結尾卻變成了黑白,當年的誤會早已冰釋,朋友依舊是朋友,可是在馬小軍心中,縱使開著凱迪拉克,也還是不如十七歲時破舊的單車罷,那是早已過去的,再也不會回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關於夏雨:當年,十七歲的夏雨憑藉此片一舉拿下威尼斯、台灣和新加坡三地大獎,成為不折不扣的三料影帝。他用最本色的表演詮釋了影片中的馬小軍,演繹了青春的殘酷與美好,而他的形象,也就定格在了那個時候,也許這是最讓人嫉妒的,人們永遠記得他的十七歲是什麼樣子。現在,夏雨已經三十歲了,而立之年,面容依舊沒有多大改變,仍然是一個單眼皮的陽光男生,演藝事業也比較順利,祝願他能越走越好吧。
關於姜文:一直都很喜歡姜文,最初是看他演的《北京人在紐約》喜歡上他的,儒雅,風度,涵養,內斂,溫柔,符合我欣賞男人的所有標准。而他的電影,《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小成本製作,但卻對現實有著深刻的思考和反映,表現力極強,屬於國產電影里的佼佼者,他這種對待電影的態度值得現在一些大牌導演學習。
關於顧長衛:顧長衛一直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與陳凱歌、張藝謀都曾有過合作,如《紅高粱》、《菊豆》、《霸王別姬》等。對色彩的感覺和把握很准,濃烈卻並不誇張,《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成功也離不開他攝影製造的氛圍,一度獲得奧斯卡提名。攝而優則導,他首度執導的《孔雀》在柏林獲得銀熊獎,載譽而歸。

『叄』 求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額~(賞析評論)

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國產電影,也是個人認為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青春片或愛情片。

把這部片子定位為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並非臆斷,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但是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煙、武鬥和內參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是少不了的,撬鎖那段場景其實是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開始萌芽時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開的第一把鎖當然就應該是鎖著避孕套的抽屜,因為好奇的而引發的探索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遇見米蘭,確切的說應該是遇到了米蘭的照片。在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場景中,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所以當時看到的米蘭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應該記得那個時候是沒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瘋狂迷戀米蘭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跡」,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系的曖昧,游泳池裡面一幹人等為米蘭的爭風吃醋,使得他對米蘭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後將米蘭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腳明白無誤的表示了此刻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節是:米蘭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輕盈,神秘不可測,高不可攀,可是在電影快結束時米蘭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個場景中,觀眾會留意到在馬曉軍視角中,米蘭爬上游泳池的動作是如此的笨拙,在彷彿是馬曉軍審視她的眼光的攝影角度里,觀眾也會和他一樣感覺她是如此肥胖,這跟第一次見到米蘭時她戴著墨鏡距人千里之外的記憶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馬曉軍能夠近距離接近米蘭無非是她讓他給自己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著她去農場,而在對曾經愛戀過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盡後,馬曉軍終於擺脫壓抑了很久的感情沖進了米蘭家裡,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燦爛以至於不真實一樣,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調中也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所以馬曉軍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在這場雨中場景里,馬曉軍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聲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你怎麼了?」的時候,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我喜歡你!」,而米蘭也如他所願,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然而卻那麼不真實,因為這場雨是一場在陽光最燦爛日子裡顯得如此不真實的雨………雨過天晴後米蘭依舊在和劉億苦打情罵俏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生日宴會上那個和劉億苦對戰的場景也不過是馬小軍腦海中未遂的壯志!其實從來沒有過那麼溫情的雨,從來沒有過那麼燦爛的陽光,也從來沒有過那麼壯懷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這段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出了那種窒息感,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吧!

最後提一句,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時,以及在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所放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這首來自國外歌劇的古典音樂與中國文革時期的愛情配合的如此協調,以至於最早引用這首間奏曲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認為是不適合配用這首曲子的了。

『肆』 影評範文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批評,又稱電影批評。
評論目的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體現出的道理,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還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編輯本段評論內容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和它的社會意義的,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傳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層次不同,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景別運用
特寫: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它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 近景: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它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 中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它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常用以敘述劇情。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遠景:是指表現廣闊空間或者開闊場面的畫面的景別,是所有景別中視距最遠、表現空間范圍最大的一種景別。在電視節目中常用於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和場面。 大遠景:通常是從高角度拍攝的畫面,用來做為定場鏡頭或提示寬廣開闊的空間。
聲畫應用
聲音:包括人聲、背景音樂、音響 人聲:交代說明、推進劇情、推動人物性格 背景音樂:烘托氣氛、渲染氛圍、深化主題、善於抒情 音響:增加真實感、烘托環境氣氛、抒情言志 畫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視覺的中心,意念的載體 景物:抒情言志、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道具:刻畫人物性格、串聯故事情節、抒情言志 聲畫結合:包括聲畫對應、聲畫分離、聲畫對比 聲畫對應:有什麼畫面,就有什麼聲音 聲畫分離:聲音與畫面分別敘述,兩者不具備明顯沖突 聲畫對比:聲音和畫面在意義和情緒上形成強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營造環境氛圍、構成創造思想 色調: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 冷色調:色環中藍、綠一邊的色相稱為冷色,它能給人以陰涼、寧靜、後退、深遠的感覺。 暖色調:色環中紅、橙一邊的色相稱為暖色,它能給人以溫馨、亢奮、前進、和諧的感覺。 光線: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畫人物形象
鏡頭運用
長鏡頭: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一般時長超過30秒。長鏡頭可以保持整體效果,保持劇情空間、時間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可以如實、完整地再現現實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說服力和感染力;還可以渲染氣氛、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現在是影視專業術語,是一種剪輯技巧,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運用蒙太奇能豐富電影藝術的表現力,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還能夠規范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還可以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空。
編輯本段評論方法
總述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要點
要寫好一片影評,首先應當認真觀看電影,並記錄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鏡頭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為亮點以及最新穎之處。一篇影評能否吸引人就在其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步驟
題目 題目是任何寫作中的第一閃光點,影評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影評題目,關鍵在於他能否用於傳遞作者想要在影評中表達的信息。在看完電影後寫影評時,首先要找一個好的切入點,當然,這個切入點就要從題目開始入手了。影評的題目注重創新、新穎,起到讓別人一看見題目就像讀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評題目越短越好,6-7個字為宜。 開端 閱高考語文作文的老師們都有一個習慣閱卷方法,即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間部分寫的再好,但開頭卻弄得很差勁,這樣閱卷老師對這位考生的中間內容最多就會大體瀏覽一遍,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因此,開端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影評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地一上來就介紹你所要寫的影片最為亮點之處,或直接寫影片的高潮結局,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可以運用「詩經六藝」中「興」的手法,也就是說,由你想表達的內容聯想到了什麼其他東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內容;也可以先插入一電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贊、愛森斯坦等,這樣能為你的影評錦上添花。 中間 這一部分是影評的核心內容。其實寫影評就是寫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們在寫影評時應注意多分析、少敘述,以你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中心,擺出論據,層層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題,也就是說,你在影評中分析的內容,都必須要圍繞你的中心。 結尾 我們完成了影評的最主要內容之後不能就此結束,還應當有一個響亮的結尾。在結尾我們首先應該先對影評的主要內容進行一下總結,然後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整個影片的理解;還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讓影評有一個好的收尾。
存在問題
跑題、講故事、面面俱到、沒有觀點、寫成「豆腐塊」、本末倒置、常識問題、沒有細節。
編輯本段影評現狀
目前,電影創作在發展,電影觀念在變化,與電影評論密切有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不同學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滲透到電影研究和評論領域中來,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對電影的研究和評論日益增多,而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也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並運用到電影評論中來,如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由此造成了電影評論方法的多樣化。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了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了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家須了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義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專業和業余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了起來。1981年 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家、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涌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伍』 北京人在紐約影評1000字

不管是什麼原因,出國之後再看這部電視劇,感覺很貼心。

小時候看此片,還記得導演用心良苦的在結局安排了同一幕,把北京來的人扔在那個400美元的地下室,然後聽到他罵娘。。今天再看,居然是馮小剛出來,樂翻了,真是太逗了。其實劇中很多寧寧的台詞就很逗,其實就是馮小剛之後《沒完沒了》《甲方乙方》的喜劇風格。

這部中國首部在美國拍攝的電視劇,在國內一直是學院派和收視率肯定的經典,記得大學學電視分解鏡頭還用過此片做例子。92年的片子,很多人小學初中的時候。盡管有很多話筒出鏡這樣的低級穿幫鏡頭,姜文、王姬、David,寧寧都是經典的演員,無法復制。曹桂林後來還寫過《北京人在紐約》的續集,說王啟明回國發展了,在某個圖書館的某個角落看到那本書,匆匆翻閱完畢,沒有任何的感觸。這部電視,是時代的產物。國內後來類似題材的片子唯一還值得一提的是《別了 溫哥華》,讓姜武出演視乎想重現經典,但是差距真的很大。

再看此片,感觸最深的居然是阿春的那句話,"我不是中國人,也不是美國人". 可能是在國外生活的原因,但又重來不願也無法割捨掉中國文化的印記,所以很有感觸。我們到底是什麼呢?甚至很多國外出生的中國人,越南人,印度人,都是這樣。文化的融合就像混血一樣,你不是純正的,是一半,或者很多半。DIVERSITY,這是國外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多元化。。現在可能很難相信還有外國人排斥中葯,其實很正常,國內出來的人都會帶上一堆常用葯品,葯,是有文化差距的,就像食物一樣。中餐和西餐,其實很大程度決定了你的秉性。我在想,哪天我真正開始不再依賴米飯為主食的時候,我應該就更偏向西化而非中國了。不管你英語說得再好,不管你是不是在國外生活工作--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are.是一個真理。當然還包括酒、飲料,我真是很樂意去學習了解各種cocktail, Martin, rum, whiskey, gin..的調配。酒文化在片中也有展現,whisky,香檳,紅酒,酒吧,真是酗酒的郭燕都帶著西方酒文化的痕跡,而王啟明拿出二鍋頭猛灌,然後和DAVID大動拳腳的時候,我們可以拍拍腿--哈哈,北方漢子!

當你身邊開始沒有中國人,然後和國內的聯系也開始越來越少的時候,重新看《北京人在紐約》真是一種貼心的享受。因為有些內心的獨白,有些簡單的感慨是那麼真切。當然,電視還是戲劇,真實的生活片中還是沒有展現,除了奮斗,除了沖擊,除了大起大落,其實中國人在國外家庭也可以是完整的,真實的,平淡的,甚至是傳統而保守的。

不管是什麼人,中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其實都是一個符號。2004年我去英國留學的時候,我就發現人生真是沒有可以借鑒的,每個人都走著自己的一條路。遇到某個人,做某個選擇,人生就完全不同了。我真喜歡這樣的人生。我就是我,不是別人。

『陸』 電影評論的影評現狀

電影創作在發展,電影觀念在變化,與電影評論密切有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不同學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滲透到電影研究和評論領域中來,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對電影的研究和評論日益增多,而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也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並運用到電影評論中來,如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由此造成了電影評論方法的多樣化。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了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了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家須了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義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專業和業余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了起來。1981年 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家、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涌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柒』 戲夢巴黎的影評,覺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卻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戲夢巴黎》講述: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

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



(7)北京紐約電影的影評擴展閱讀:

要結合電影當時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使到今天,我們很難去客觀的評價這場運動,因為1968年到現在還不算太久,解讀的角度很多,或許這個電影本身就是導演貝托魯奇對這場運動的一種看法。

伊莎貝拉和雷奧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法國的年輕人,而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則是美國文化為主的新文化。

當新的文化到來時,法國的年輕人受到巨大的沖擊。法國一直給人一種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對著新文化的沖擊,他們的另一面也顯現出來,即偏執、幼稚、柔弱、理想主義的一面。

他們對性、對Pop文化、搖滾等等文化體現出的態度,很像是一個新接觸這些東西的人會體現出的態度,即對認定的正確的事物、觀點要追求極致,不考慮代價,不考慮更多的現實因素,甚至會把道德踩在腳底。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為他們太理想主義。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在他們伊甸園般的小屋子裡過著快樂而且瘋狂的日子,外面的遊行彷彿和他們沒有任何關系。

但當他們房間的「窗戶」被遊行者的拋擲物打碎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的,此時就算他們再想不問世事也不行了。他們面對沖進他們生活的遊行,必須要有所抉擇,或是如姐弟一樣加入,或是如馬休一樣轉身離開,但就是不能假裝這些不存在。

『捌』 影評具體該怎麼寫,如名字、內容、結尾。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批評,又稱電影批評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體現出的道理,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還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編輯本段評論內容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和它的社會意義的,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傳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層次不同,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景別運用
特寫: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它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 近景: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它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 中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它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常用以敘述劇情。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遠景:是指表現廣闊空間或者開闊場面的畫面的景別,是所有景別中視距最遠、表現空間范圍最大的一種景別。在電視節目中常用於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和場面。 大遠景:通常是從高角度拍攝的畫面,用來做為定場鏡頭或提示寬廣開闊的空間。
聲畫應用
聲音:包括人聲、背景音樂、音響 人聲:交代說明、推進劇情、推動人物性格 背景音樂:烘托氣氛、渲染氛圍、深化主題、善於抒情 音響:增加真實感、烘托環境氣氛、抒情言志 畫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視覺的中心,意念的載體 景物:抒情言志、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道具:刻畫人物性格、串聯故事情節、抒情言志 聲畫結合:包括聲畫對應、聲畫分離、聲畫對比 聲畫對應:有什麼畫面,就有什麼聲音 聲畫分離:聲音與畫面分別敘述,兩者不具備明顯沖突 聲畫對比:聲音和畫面在意義和情緒上形成強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營造環境氛圍、構成創造思想 色調: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 冷色調:色環中藍、綠一邊的色相稱為冷色,它能給人以陰涼、寧靜、後退、深遠的感覺。 暖色調:色環中紅、橙一邊的色相稱為暖色,它能給人以溫馨、亢奮、前進、和諧的感覺。 光線: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畫人物形象
鏡頭運用
長鏡頭: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一般時長超過30秒。長鏡頭可以保持整體效果,保持劇情空間、時間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可以如實、完整地再現現實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說服力和感染力;還可以渲染氣氛、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現在是影視專業術語,是一種剪輯技巧,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運用蒙太奇能豐富電影藝術的表現力,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還能夠規范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還可以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空。
編輯本段評論方法
總述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要點
要寫好一片影評,首先應當認真觀看電影,並記錄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鏡頭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為亮點以及最新穎之處。一篇影評能否吸引人就在其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步驟
題目 題目是任何寫作中的第一閃光點,影評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影評題目,關鍵在於他能否用於傳遞作者想要在影評中表達的信息。在看完電影後寫影評時,首先要找一個好的切入點,當然,這個切入點就要從題目開始入手了。影評的題目注重創新、新穎,起到讓別人一看見題目就像讀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評題目越短越好,6-7個字為宜。 開端 閱高考語文作文的老師們都有一個習慣閱卷方法,即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間部分寫的再好,但開頭卻弄得很差勁,這樣閱卷老師對這位考生的中間內容最多就會大體瀏覽一遍,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因此,開端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影評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地一上來就介紹你所要寫的影片最為亮點之處,或直接寫影片的高潮結局,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可以運用「詩經六藝」中「興」的手法,也就是說,由你想表達的內容聯想到了什麼其他東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內容;也可以先插入一電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贊、愛森斯坦等,這樣能為你的影評錦上添花。 中間 這一部分是影評的核心內容。其實寫影評就是寫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們在寫影評時應注意多分析、少敘述,以你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中心,擺出論據,層層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題,也就是說,你在影評中分析的內容,都必須要圍繞你的中心。 結尾 我們完成了影評的最主要內容之後不能就此結束,還應當有一個響亮的結尾。在結尾我們首先應該先對影評的主要內容進行一下總結,然後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整個影片的理解;還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讓影評有一個好的收尾。
存在問題
跑題、講故事、面面俱到、沒有觀點、寫成「豆腐塊」、本末倒置、常識問題、沒有細節。
編輯本段影評現狀
目前,電影創作在發展,電影觀念在變化,與電影評論密切有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不同學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滲透到電影研究和評論領域中來,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對電影的研究和評論日益增多,而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也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並運用到電影評論中來,如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由此造成了電影評論方法的多樣化。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了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了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家須了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義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專業和業余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了起來。1981年 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家、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涌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個人認為你怎麼想的就怎麼說,不必太在意,真的,這是我的博客地址,我也偶爾會寫寫影評,給你參考一下,如不嫌棄的話。
http://blog.sina.com.cn/chaomei0726

『玖』 觀看夢開始的地方,這部電影寫一篇觀後感400字以上

該影片是天山電影製片廠向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獻禮影片,製作精美,情節頗為打動人心,在首映發布會觀影過程中,現場的很多觀眾都被影片的內容深深地打動。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主演文慧老師是由嚴曉頻飾演,她曾主演過《孽債》、《北京人在紐約》,是一個人氣頗高的熒幕明星。
該電影主要是以內地新疆高中班為素材,通過講述內高班各族學生在內地學習、生活、成長和成才的故事,生動展現了黨中央對新疆各族青少年的親切關懷,尤其是對新疆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傾力支持。劇本通過一群飛出邊遠地區,在內高班學習的新疆孩子青春勵志的故事和家庭變遷來折射新疆這片土地,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真實生活狀態。

天山電影製片廠廠長高黃剛向記者介紹,電影《夢開始的地方》為表現內高班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天山電影製片廠很用心的製作這部影片。拍攝周期歷經55天,跨越秋、冬、春三個季節,拍攝主場景在新疆和上海兩地開展,寬銀幕、立體聲,有很多的航拍和特技鏡頭,是一部值得大家觀看的影片。
總導演蘇磊在介紹這部電影名時說:「我是土生土長的新疆人,對於生活在南疆的孩子,我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和強烈的心靈感觸。民族間的情感應該是干凈、清澈、不包含任何雜質的,這部電影之所以取名為《夢開始的地方》,是因為我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而新疆孩子的夢想就是能走出去擁抱整個世界。」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讓我更加真實的感觸到,民族團結靠大家,民族團結可以結出最美的愛之花。在新疆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團結顯得尤為的重要和必須,只要在新疆這個地方呆過的人,都會真切的感覺到「民族團結是福,民族分裂是禍」這句話的真正內涵。每一個人都應該在新疆,這個夢開始的地方,靠著人與人之間真、善、美的情感紐帶,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為新疆的繁榮、昌盛、和諧、文明做出努力。
為了夢想,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拾』 求《博物館奇妙夜》影評,要百度不到的!!

最初看到《博物館奇妙夜》簡介的時候感覺這真是一部在情節上老道得不能再老道的電影——某天晚上,博物館里的展品都活了!不知道這有沒有讓人不自覺地想起《恐怖蠟像館》,但是《博物館奇妙夜》最後的定位卻是喜劇片。老道的情節似乎讓人一看簡介就感覺似曾相識,但是美國電影一貫的視覺特技和某天想緩解糟糕心情的想法還是促使我去電影院與博物館一起度過了一個奇妙的夜晚。

《博物館奇妙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國大片,一如既往,同樣是穿插著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特技。而在這些使人驚嘆的畫面鏡頭之下,以美國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為內涵的核心卻恰倒好處地如「潤物細無聲」一樣在不知不覺之中「隨風潛入夜」。我歷來對「美國大片都十分膚淺」的說法非常反感,這種說法本身就是非常膚淺的。

電影中由本·斯蒂勒扮演的父親「萊瑞」,又成了一個傳統的「平民英雄」形象。而且這個平民英雄都平凡到了落魄的程度,一個滿腦子空想還玩世不恭的懶漢,汽車被扣、沒有工作、整天搬家、倒霉如影隨形,偷偷教孩子如何在冰球比賽中「背後下手」還被飛來的冰球擊中腦門。在中國,這一形象被稱為是「游手好閑」絕不為過。但是影片恰恰要找這么一個倒霉的傢伙來完成,如果換成是施瓦辛格來演,那就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一部博物館版本的終結者正邪大戰。而後來萊瑞的成功則直接反映了美國人對自己的國家「美國」的驕傲心理——一個如此平凡的人在美國一樣可以創造奇跡!
其實,萊瑞這一形象的本質是一個孩子,他在博物館工作的第一天就把這一形象的本質推上了高潮,那就是他坐在博物館的大廳里怪叫和唱饒舌歌時候的情節,整個一個沒長大的孩子王。而這個童心未泯的男人卻註定要成為後來領導全博物館展品的王者,無論他多麼幼稚和年輕,一如在暗喻美國註定要成為領導全世界的王者,無論美國這個國家跟世界其他國家和文明比起來有多麼年輕。
在萊瑞跟著狄克·戴扮演的博物館老警衛之一的西塞爾在博物館中巡視的時候,不知萊瑞是有意無意地說了一句「I love monkeys」,而就是這只他喜歡的猴子後來成為了萊瑞從頭到尾的冤家,無論是霸王龍還是獅子,無論是瑪雅人還是匈奴王,萊瑞都找到了管制的方法,但是那隻猴子卻一直讓萊瑞一籌莫展。它不僅以偷鑰匙的方式給萊瑞找來了極大的麻煩,還上演了一幕與萊瑞對打耳光的鬧劇,實在讓人忍俊不禁,萊瑞那一句「我喜歡猴子」為這一切的「折騰」都打好了伏筆。而萊瑞在被猴子咬住了鼻子的時候與猴子一起都扒在鐵門上,你會發現,其實一個人和一隻猴子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電影中的虛擬與現實、奇幻與歷史
《博物館奇妙夜》中的那座博物館的原型就是著名的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座始建於1872年的博物館佔地8公頃,三層樓的展出面積大約在24公頃左右,雖然佔地面積只有中國故宮博物院的九分之一,但是展出面積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二倍。200多個畫廊和36.5萬件展品讓人流連忘返。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電影中出現的那些展品,我大概留意了一下,能明顯看出來的就有霸王龍、猛獁象、非洲動物,美洲麋鹿、尼安德特人、埃及法老、非洲土著、瑪雅人、復活節島巨像、印度泰姬陵、匈奴人、古羅馬人、哥倫布、女印第安人和探險家、美國西部牛仔、美國南北戰爭、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等等。正是這些自然與歷史中的元素構成了本片的最大看點,當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現在電影中的時候,你會發現,美國這個本沒有什麼歷史的國家就這樣在電影中成功地創造了自己的歷史!
電影中的原始人,在某些版本的翻譯中被稱為「穴居人」和「北京山頂洞人」,實際上在電影中被猴子撕掉的手冊上寫的是「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距今20萬到3.7萬年前的時代中,因為首次在德國尼安德特河谷附近發現而得名。在他們的墳墓中已經出現了鮮花等陪葬品。尼安德特人最後隨著冰川期的蔓延而滅亡,被克洛馬農人取代。
那個自稱是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第四位法老的「阿卡門拉」,很可能是一個半虛構出來的人物,因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是哈夫拉,哈夫拉金字塔也是第二大金字塔,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就是哈夫拉法老的模擬像。似乎古埃及沒有一個叫「阿卡門拉」的法老。守衛法老陵墓的是以古埃及神話中的阿努比斯神為原型塑造的戰士,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話中的陵墓守衛者,屍體在他們的守衛下以完成復活,也是古埃及早期神話中的死神,這一以胡狼或狗為頭部的形象在電影《木乃伊歸來》中也有出現。
瑪雅人在電影中修建的是著名的美洲太陽金字塔。
復活節島巨像是在太平洋東南部一個面積只有117平方公里的小島上被發現的奇跡。500多座巨大的石像究竟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以何種目的在缺乏現代化技術的條件下被建立起來的,現今學術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匈奴王阿提拉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阿提拉作為一個所謂的「東方人」的影響,可能要超過孔子、釋加牟尼、成吉思汗或者毛澤東。大名鼎鼎的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時候歐洲匈奴帝國的單於,當時統治著從中亞鹹海到大西洋,從波羅地海到阿爾卑斯山的遼闊疆域,多次打敗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使大量日爾曼民族臣服。曾經指揮匈奴與日爾曼聯軍一直打到今天的法國巴黎和義大利羅馬附近。
影片中的羅馬首領蓋烏斯·屋大維曾經是愷撒的義子,最後成為羅馬的第一個皇帝,稱號「奧古斯都」,也是羅馬從共和制走上帝國制的開端,一生中除了使用武力平息內部異己之外也對外進行軍事征服。片中羅馬軍隊使用的投石機十分講究,但是錯就錯在羅馬士兵大量使用弓箭一處有些失真,因為羅馬帝國的軍隊中,使用標槍、長盾和短劍的重步兵才是羅馬方陣中數量最多的主力,弓箭手是輔助部隊,而且羅馬軍隊對弓箭手的重視程度一直不夠,弓箭在羅馬是長期作為一種體育運動而不是軍事武器而存在的。
歐文·威爾遜這個曾經與成龍在《龍旋風》《八十天環游地球》都有過合作的演員扮演的所謂美國西部牛仔傑迪戴亞的原型是傑迪戴亞·史密斯(1798-1831)是美國的皮毛商人及著名的探險家。1825年他帶領17個手下從大鹽湖啟程向西北加州方向前進尋求新的貿易路線。在穿越了莫哈維沙漠後,到達了今天加州洛山磯附近的聖蓋博教堂。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從東部來到加州的白人,在遭到西班牙政府的遣返後,他繼續向北成為第一個穿越內華達山脈的人,進而轉向東北又成為第一個穿越大鹽湖沙漠的白人。
米索·貝克扮演的女印第安人薩卡加維亞,在1805年美國探險家威廉·克拉克和梅力韋德·劉易斯的探險隊經過北達科他州時加入其中,並背負自己的幼子引領探險隊到達太平洋,其頭像被印在一元的美元硬幣上。電影中該人的扮相似乎有些成熟了,因為當年引領探險隊完成壯舉的她只有17歲而已。
電影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並不是著名的二戰中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而是第26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他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堂叔。曾經是美國陸軍的騎兵軍官、參加過美西戰爭,在任期間擴充海軍、積極進行對外干涉和侵略,對美洲實行「門羅主義」,對內將廣大土地收為國有並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也是美國「總統山」頭像中唯一一個二十世紀的總統。電影中的羅斯福總統被稱為「泰迪·羅斯福」,泰迪是他的小名,而泰迪熊玩具就是根據他而命名的。其命名的原因一說是因為他拒絕在打獵未果的情況下射殺一隻准備好的小黑熊,另一說是因為他對某次白宮宴會上毛茸茸的玩具熊非常著迷得名。
當博物館中的展品從外面歸來時萊瑞對一個維京武士說讓他把一個他們製造的火葬堆收拾干凈,這一句台詞的來源就是在2005年9月之前,人類發現的唯一一個維京人墓地中的屍體都是火葬的,所以認為維京人有火葬這一傳統。
電影中的特技效果在一個對西奧多·羅斯福的鏡頭中有特意的體現,那就是他馬上要變回蠟像時一個鏡頭中馬的眼睛動了一下,當鏡頭從他的一個側面轉向另一個側面的時候,人物和馬都立刻僵住不動了,我懷疑馬的眼睛動了一下是被故意拍攝進去的,這簡直就是對高技術手段的賣弄!而那隻猴子反而不是數碼技術的結果,那是由一隻真正的中南美卷尾猴拍攝的。

電影中的種種... ...
《博物館奇妙夜》是一部喜劇,而且還被定位為一部「溫情式的家庭喜劇」,老少皆宜,在中國上映期間還被安排在了情人節,但實際上卻也被定為PG級影片(涉及大量動作場面,粗口和低俗的搞笑)。片中確實有大量幽默的搞笑情節,整個電影院都在不停地笑,出了電影院人們對其的討論也是不絕於耳。而我自己更是傻呵呵地笑了一路,不停回味著影片中的一個個奇跡,星空下我突然莫名地感到一陣久違的幸福感——原來《博物館奇妙夜》為在場所有人編制了一部童話,一部小孩可以看的童話,同時也是讓告別了童年的人們找尋自己童年的童話,一部美國的童話!你甚至不需要缺點它到底是科幻片還是奇幻片,科幻和奇幻的元素都有一點,它只是一部由漫畫改編過來的電影,你叫它「幻想片」就可以了。連邏輯在電影中都不重要,比如那個變成的灰燼的尼安德特人,似乎沒有任何人對少了一個展品感到奇怪,而博物館里的那些展品又是怎麼突然都聽懂了萊瑞說的英語?不,這都不需要原因,更現實的原因就是這都是導演安排的,但是這就是一部幻想出的電影,它不需要邏輯!
後來查看很多關於此片的電影評論,還真找到了不少跟我一樣看了片子之後莫名其妙地回味、感動、傻笑的。如果你看了這電影之後也有同樣類似的感覺,那真是正中影片的下懷了!《博物館奇妙夜》正是在這里不知不覺地為你編制了這樣的一個童話,一個美國統治下世界狂歡的盛會。
首先,影片本身還是毫不離題地繼續以西方傳統的二元主義對立的思想來構建了部分內容。例如微縮景觀中為什麼瑪雅人被關了起來,而後才展開羅馬士兵與西部牛仔的戰斗?而瑪雅人最後只有在旁邊喊加油的份。說白了,如果是三方對陣可能不符合西方人的潛意識。
而為什麼必須是瑪雅人被關起來?其實這里的瑪雅人是一個象徵了美洲當地土著人的代表,可以是瑪雅人,但是也是印加人和阿茲特克人,是歐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陸的征服對象。美國人自然是西方的歐洲殖民者的後代,對於敢於反抗的美洲土著,後果那隻有被以武力的方式強行鎮壓(關起來)!
而兩個與萊瑞對話的小人,一個是羅馬帝國的統帥,一個是美國探險家,萊瑞說他們都是優秀的領袖,但是他們深層次的聯系卻在於他們共同的開拓性質,只不過一個是軍事武力進行的侵略,一個是對遠方的探索式的發現,但是都是西方文明幾千年積淀出的一種外向型的擴張式文明的精神本質。而且在西方歷史上,侵略和探索往往都是相輔相成的。這樣以來侵略者就是英雄的西方恆等式就在你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成立了!而電影中也必須安排美國牛仔把羅馬皇帝抓起來示眾,這一關公戰秦瓊式的幽默場景更是表達了一貫特美國勝於歐洲,未來勝於過去的理念。作為歐洲文明和精神來源之一的羅馬至今仍然受到西方人的頂禮膜拜,但是美國作為歐洲文明在時間和空間范圍的延伸和擴展,超越歐洲又成了美國的目標。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去更值得關注,這是倫理的要求,而對於美國人來說,未來才是最有意義的,或許因為他們沒有過去,或許更是因為他們超越了過去!美國人想說:羅馬偉大,美國比羅馬還偉大!
同樣有意思的是那個銅制的塑像,說著一口沒人能聽懂的話(拉丁語?),第一次萊瑞問他是不是伽利略,第二次問他是不是科爾斯特(西班牙探險家,美洲征服者,也是屠殺了大量阿茲特克人的侵略者),最後才知道,那人是哥倫布!哥倫布是誰?美洲的發現者!所以伽利略、作為一個發現宇宙的人都沒有一個發現美洲的人重要!這里的潛台詞就是建立美國的意義要比人們認識宇宙的意義還大!這一點細節你看出來了嗎?美國人就這樣又一次驕傲地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美國就是宇宙!
其實這個所謂的博物館難道不就是一個地球嗎?博物館裡面有全世界各個地方的文明和生物,歷史和人物,但是卻是以美國的元素為主要的,一個沒有什麼歷史的國家成了主角,其他文明再悠久都成了配角。電影中漂亮的女解說員蕾貝卡說這座博物館就是為了紀念喜好歷史的西奧多·羅斯福而建立的,那潛在的含義是否就是全世界都是為了美國而存在的?對於萊瑞工作的第一晚,一片混亂是西奧多·羅斯福幫忙恢復的。當時老總統怎麼做的呢?把槍往肩上一扛就去了!恢復「秩序」需要帶著武器,這種所謂的「管理」或者「恢復」莫不是美國用槍管理全球的寫照?今天的秩序由老總統管理,以後就是由萊瑞管理,這樣以來老總統就是過去的美國,萊瑞就是現在的美國,美國不僅過去要管理世界,現在還在管理世界,我相信未來它還想繼續管理世界!美國這點自大的野心在不經意間體現得淋漓盡致,只不過嘴上沒這么說而已啊!
至於整個博物館的展品都能活是因為那塊古埃及的金板則是歐洲文明對古埃及的再一次借屍還魂而已。論述歐洲文明的開端古希臘愛琴海文明可能來自古埃及的論文並不是沒有,一如博物館的生機要被安排是來自古埃及的魔法。而最關鍵的是歐洲文明歷史遠遠沒有埃及久遠。相似的地方還有電影《第五元素》,所謂風、火、水、土、人的五元素組合,根本就是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秘主義天人觀中的內容,但是它必須被安排給古埃及,畢竟基督教的歷史太有限了。
為了找回金板,萊瑞努力恢復了博物館的秩序,在老總統和自己兒子(美國的過去和未來?)的注視下,萊瑞(美國的現在?)不辜負眾望的把混亂的局面控制住,南北戰爭的士兵和平了,連暴怒的匈奴王阿提拉也在他的感化下臣服了。真是體現了美國的外交政策,對於弱小的一律武力使之屈服,強大的一律使用其他手段軟化瓦解(想想蘇聯)然後為我所用!一瞬間,博物館里全世界的文明和國家都成為了一個美國白人的士兵,在他的調遣之下玩命戰斗——而現實中的美國又恰恰確實是由全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的人組成的,博物館是整個世界的縮影,電影就是在試圖證明,博物館是全世界,美國就是博物館,從而再次得出「美國就是世界」的「偉大公式」,萊瑞作為現在美國的代表,成功地繼承了過去美國的精神,又給以後的美國作出的榜樣——你說這是美國的狂妄也罷,是美國的意淫也罷,但是美國就是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把它表現出來了,而且看的人還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傻笑。美國就是世界,而且只有留在美國才能安全,一個尼安德特人溜出了博物館,於是成為了灰燼,而且還被垃圾車掃走了,於是乎美國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保護傘」,出了美國就是危險,「快來美國吧」就在這里滲透進觀眾的大腦而觀眾自己卻全無知曉。
最後,博物館在萊瑞的努力下終於實現了真正的「和諧社會」,博物館里再也沒有了戰爭而混亂,一切在萊瑞的管理之下井井有條,博物館一片歌舞昇平,從此之後博物館每夜都是狂歡。這無異於再次為美國在全世界做了一廣告,全世界的人來到美國之後天天都在過節,而這一切卻都在萊瑞這個美國白人的的管理之下,影片最後萊瑞一身警衛的服裝站在二樓驕傲地看著樓下人們的歡慶,在一個警衛的秩序之下自由著。這個鏡頭明顯是在宣揚全世界都在美國這個世界警察(萊瑞是警衛)的管理之下才能自由生活的思想。你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自大已經自大出了一種藝術感,明明是一部政治活劇,卻被看成了童話喜劇,看來真正神話的不是美國軍隊,美國軍隊最多就是神奇,而美國電影才是神話!
整個博物館到最後實際有兩個管理者,一個是萊瑞,一個是那個胖胖的館長,而那個館長卻執意讓別人叫他「博士」,世界在萊瑞這個警衛(美國軍隊)的保護下自由生活,而萊瑞的上級卻是一個文官知識分子!這就與美國建國以來文官治國的傳統相符合了。那麼博物館的館長既是博物館的最高管理者,也就是全美國的最高管理者,也就是全世界的最高管理者,美國總統統治全世界,你看看,這多好!
在電影中僅有的一些中國元素還能說明美國多少也沒忘記它的對面有這么個5000年歷史的國家。一個標志是博物館中有兵馬俑、金佛像和玉石獅子三個比較能代表中國形象的展品出現,雖然不是主角,而且也沒有過語言交流,但是出現的次數還真是可以,而且形象上也很「中國」,沒有像其他文明的一些元素那樣大喊大叫或者亂跑,基本就是一種安靜平和的角色。另一個能代表中國的就是西部牛仔傑迪戴亞中的中國勞工,但是這里的問題就很大了。首先傑迪戴亞為什麼被塑造成一個放盪不羈的牛仔形象就很讓人疑惑。那個美國西部的微縮景觀中的火車、隧道等場景很像是美國西進運動中的場面,但是中國勞工最早到達美國的一批,從1820年到1840年之間也只有十多人,在傑迪戴亞的時代即使有中國勞工的存在也不可能這樣多,真正大量中國勞工登陸美國已經是1865前後的事情了,而這個時候傑迪戴亞已經去世三十多年了。
美國人就在《博物館奇妙夜》中令人笑翻天的段落、神奇的特技鏡頭和飛揚起伏著營造神秘氛圍又大氣的音樂里完成了又一個美國的童話,同時也是一個美國的神話,而實質上卻是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長篇廣告。電影給了博物館第一個鏡頭之後,進入博物館內部的第一個鏡頭就是一面美國國旗!但是你卻又不得不為之喝彩!當蕾貝卡在計程車中看見路上走過的那些恐龍、猛獁象和獵豹的時候,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跟著蕾貝卡一起感動,或許是大家在童年時候都有過這樣一個夢想,那就是所有電視中才能看見的事物和人,甚至那些久遠的彷彿夢幻般的事物有一天突然復活,來到自己的身邊,而這一刻實現的願望使所有觀眾的童心在一剎那間回歸,也不得不生起一股感動的情緒。如果說美國和羅馬帝國、蒙古帝國一樣都是一個「帝國」那麼顯然美國更像一個「文化帝國」而不是一個軍事征服帝國。美國輕易地抓住了一個人最細膩的一個小點,然後微微波動你的心弦,讓人無意識地倒向了美國!一如美國國際關系學家約瑟夫·約菲在《對歷史與理論的挑戰:作為最後「超級大國」的美國》中寫到的,權力的後現代性使權力分為了硬權力和軟權力,那些看得見的武器、軍隊就是硬權力的體現,而軟權力卻能夠發揮「意識形態」和「制度」的影響力,可以給予作者巨大的回報,例如,巨大、成熟的市場。在軟權力方面,美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方面,任何國家都是無法與美國相比——從麥當勞到微軟,從好萊塢到哈佛。這種權力(向外輻射的文化具有吸引力的市場)靠的是吸引力而不是推力,靠的是自願接受而不是強迫接受。
而毫無疑問的是,《博物館奇妙夜》正是美國實施軟權力的又一巨大而成功的砝碼,美國悄悄地將美國的意識形態和類似美國就是世界、美國就是天堂的信息輸入進你的大腦。你怎麼敢肯定真正的霸王龍除了兇殘以外是不是也會像電影里那樣如小狗一般可愛並且還會希望人扔骨頭讓它玩呢?你怎麼敢肯定復活節島巨像的秘密不是它非常喜歡吃泡泡糖?尤其是片中萊瑞的兒子騎著霸王龍的場面對任何一個孩子都具有絕對的吸引力——你敢說你小時侯沒做過這樣的一個夢嗎?
最後也不得不感嘆,《博物館奇妙夜》也有這樣一個教育意義,那就是號召人們回到博物館去學習,一個超越歷史的國家卻也仍然注重歷史,比起很多連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都分不清哪個是哪個的中國人,也真是感慨良多。
好了,現在美國已經為了全世界編織了一個這樣的童話,你想來美國狂歡嗎?想來這樣的一個博物館嗎?按照美國的邏輯,那麼你就快來美國吧!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