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愛情影評
A.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影評
《我是傳奇》影評——人類因為某種病毒導致幾近滅絕,在荒蕪的紐約,身為舉人的科學家,獨自一人生活著,試圖破解這一毀滅人類的病毒。整部大戲,一個人,一隻狗,堅毅的生活,頑強的生存。故事情節簡單,甚至可以說有些俗套,可就是這么一個科幻片,卻在首映時狂攬7600萬!使美國電影市場猶如噴井式的在這2007年末又掀起一層滔天巨浪。而圍繞著一連串奇跡的人,就是此片中那唯一生活在紐約的黑人--威爾,史密斯。這個片子的名字我看取的實在是不錯,不是針對劇情,而是針對威爾,史密斯這個人。他在當今好萊塢的確是個傳奇了,自他接受的電影,種類繁多,從動作到科幻,從愛情喜劇到劇情片,他能演任何題材的片子,並且每部作品都是票房冠軍。就只這一點,放眼整個影壇,真是除此一家,別無分號!在西方世界裡,我是傳奇這樣的類似科幻驚悚片其實在這個日子上映非常難以討好,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合家歡樂的節日,都喜歡看喜慶幽默的電影,可就是這么個完全不符合西方人們定義應該是在節日里看的片子,卻硬是敢逆著這小半年低糜市場上市,並且取得了如此如此令影評人震驚的成績。7600萬,這個恐怖的數字超出了所有人預期的范圍,無怪乎製片人和老闆笑的嘴都閉不上,連連誇贊威爾,史密斯。因為威爾,史密斯值得他們的誇贊,我相信美國老百姓能夠進入電影院,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威爾,史密斯,這就是史上最有權威的男影星的實力,權威!所以這個「我是傳奇」在我看來,更符合現實生活中的威爾,史密斯,而不是電影里那個虛構的人物。很多人在看完電影後,對於影片很有些微詞,但看了那麼多的影評,幾乎質疑的都是導演的功力以及某些情節的設置不合理,但是對於威爾,史密斯幾乎算是一邊倒的給予肯定和贊美,而我對此的看法是,我是傳奇這個片子,其實很完美,很經典,刨除威爾,史密斯,其實這個片子有很多可以稱為經典。首先,對有些人質疑前半部分經典,後半部分草率,尤其結尾,更是有垃圾的嫌疑,在我眼裡,結尾恰恰是非常值得稱道的,想必大家都看過,這幾年類似的電影,無論是驚變28天,還是驚變28周,或者DOWN OF DEAD,或者生化危機系列,結局幾乎都是大通小異。象28天和28周,費勁九牛二虎之力逃出升天,結果卻是席捲了整個世界。而OWN OF DEAD 更是跑到島上發現那裡的人也是感染者而所有逃出的人全都GAME OVER。至於生化危機系列,由於游戲的緣故以及想拍續集的暴利趨勢,使的每部結局都不是圓滿收場,而是昭示著更大的危機即將出現。這么看來,就好象但凡病毒導致人類變異毀滅世界的電影,結局如果不出人意料,不驚世駭俗,不讓觀眾們張大著嘴巴腦海里徘徊著「竟是這樣!」而會認為拍的很失敗。我實在是無法理解這樣邏輯以及想法,在我看來,結局的驚變固然是需要的,固然能夠給影片錦上添花,但如果千篇一律,反倒成了俗套,而「我是傳奇」恰恰走回了很多年前我們認為的俗套--最終人類研製出了解葯,這個世界還是被挽回了。我是傳奇敢於在前一種結局大行其道的整體氛圍中不依照潮流而行,僅僅這種精神就值得我們欽佩,何況它所設計的這種結尾又恰恰超出了所有觀眾的預料,至少對於我,在觀看的時候總是在猜測結局應該是非常絕望的,或者維持著現狀,甚至當女人說有個隔離區時,我也跟威爾,史密斯的想法一樣,沒有什麼所謂的隔離區,等歷盡艱辛到了後卻發現,又將會是另一個夜魔之地,而我按照著自己的「經驗」如此判斷之後,卻在面對著真正結局到來時,有了意外,所以說,此片的結尾我覺得恰恰是成功的,當世人都在劍走偏鋒只時,你正常拔劍,反倒取得了跟好的效果。而且對於有些人說威爾,史密斯領悟上帝太過迅速,之間沒有什麼過度,沒有一定的情節鋪墊,我則不以為然,試想,在那樣一個絕望的年代,人的想法絕對不會和現在我們的想法一樣,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沒有什麼大的動亂和坎坷,我們怎麼能理解在那樣一個人類滅絕,而且全都變成吃人的魔鬼世界裡,能夠存活下來的人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當威爾,史密斯三年來認為自己也許是這個世界最後一個人類之時,卻有兩個人在他一心尋死之時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而他僅僅是在餐桌上發了一頓脾氣,而後自己躲在浴室里,想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就接受了這個現實。這樣的一個人在面對著從不心上帝到最後的相信上帝,還需要有多大的過度,多大的鋪墊來幫助他慢慢的,仔細的慢慢體會出這個上帝的萬能?我覺得在那樣一個危機的時刻,在他的眼中,破碎的玻璃顯出那樣的一副圖案,耳中聽到女兒聲音,足以讓他瞬間有所頓悟,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過於收尾之嫌。至於說什麼裡面變異人類的造型問題,我覺得這有必要和本片的題材聯系在一起來討論,說實話,我是傳奇真正該遺憾的是誕生晚了,如果它在驚變28天之前面世,那我想現在該受到責難的就不是前者,而是後者了。並且對於造型的設計,確實比較象生化危機里的某些造型,但我想人類在這一點上估計已經走到了極限,再怎麼想突破也不太可能,試想,你總不能期望因為病毒產生變異的人類會變成其他動物吧?貓?狗?還是獅子?所以在這點上責難,我覺得沒什麼必要。並且我對於有些人自己的觀察力不足卻還對著電影說三道四很反感,象有些人說紐約三年荒蕪,威爾,史密斯家怎麼還會有電?我真是為導演的苦心不足,在影片開始階段,當威爾,史密斯從外面打獵回來時,導演特意給了發電機一個特寫,不敢停留的太長,怕影響劇情的連貫,並且是安排在他鎖上那道厚重的大門之後,希望發電機的特寫鏡頭出現的更合理,這種煞費苦心換來的居然還是「怎麼會有電」的置疑,我真是無語了。並且我想說的是,這樣一個科幻片,絕對不能象某些懸疑推理片一樣進行著100%的推敲,不然你不會獲得觀賞的樂趣,只能陷進找茬懷疑的疲憊當中(當然,也有人正是以此為樂,那就另到別論了)。總的來說,這應該算是今年非常不錯的電影,而且再一次證明了威爾,史密斯巨大的票房號召力,很符合這個電影的片名---我是傳奇PS1:片中威爾,史密斯對女人介紹歌手的那段對話,可以稱為本片畫龍點睛之筆,借用威爾,史密斯講解那個故事的機會,向觀眾點出了威爾,史密斯內心深處到底一直堅持著的是什麼,他的理想到底是什麼。而本片最後的女人的旁白也恰恰呼應了這一點。不過在我眼裡,如果非要給這部影片選一句最能讓我有感觸的話,我則選擇威爾,史密斯在電台里的那段錄音,三年來這從沒有改變的話,在我眼裡卻是人類最終能夠生存的根本,一種莫名的希望,一種無言的堅持,一種對生命最高的尊敬。"我是羅伯特,內羅.我是紐約的倖存者.我在所有AM頻道上進行轉播.我會每天中午在南街海灣,當太陽升到最高處時.如果你能聽到我,如果任何人能聽到我,我能提供事物,我能提供住處,我能保障你的安全,如果你能聽到我,任何人,回答我,你並不孤獨."
B. 將愛情進行到底 觀後感
第一個故事:七年之癢的故事,時間沖淡了愛情,盡管物質上的滿足,但是卻忽略了愛人精神上的關注,漸漸的對愛情充滿了困惑和迷茫,慢慢的將曾經的那份感覺遺忘。一次偶然失蹤事件讓彼此重新審視對方,拾回了愛情。那些夢幻的和虛幻處理的圖像就是用的超現實主義手法描寫表現這一點,有點童話,男主角追汽車那個鏡頭印象深刻,表達了雖然兩個人雖然身體走的很近,但是心靈卻越來越遠的意思。最後也許是導演想表現這個故事結局是最美好的虛幻(- -!一般都是分手結局。)因為我認為即使最終他們合好了,因為這件事還是對婚姻有裂痕的,感情不再完美如初。還有點我很納悶,在探尋對方是否深愛自己的時候,女主角一直在幕後安排,顯的好良苦用心,男人一直是被動發現,顯的多弱智(換了我才沒那麼笨#^_^#),估計導演覺的女性感知更細膩點吧.... ----關於這個故事有段話不錯「你忙,忘了我需要陪,你忙,忘了我會寂寞,你忙,忘了我在等你電話,你忙,忘了你對我的承諾。愛情不是你有空才來珍惜的,等你有空了,對不起,愛情沒空了!」o()^))o 我每天可是一直在等親愛的電話喔。 第二個故事:一下回到現實,男主角從老總變成修理工,美女變成黃臉婆了。一身紅裙紅高跟鞋,兩個孩子他媽,大半夜到自動售賣機買套套,在一個骯臟的小貨車搞車震,廉價旅社,被抓警察局,和前夫猥瑣男打架,整的太現實凄涼了。昔日的學校金童玉女淪為平常小人物。婚姻事業都不如意。導演運用了大量穿插鏡頭(就是回憶上學時候純純的愛情丫)想表達的是現實就是殘酷的,只會把那些美好的回憶撕的粉碎。最後結束時,男人要走了,女人幼稚的攔下飛機至少不想給當年的初戀留下一個糟糕的印象,那個輕輕的吻確實讓人心酸讓人心疼,我想親愛的肯定這時候悄悄感動了吧。女人總是感性的,女主角想最後一次近似偏執的挽留,但是面對現實的無奈(比如說他倆想通過激情找回當年感情,得到短暫的肉體歡愉都那麼困難一 一+導演黑色幽默,我就不信那麼巧,就不能讓他們把事辦了,畢竟大學畢業就再也沒見面了,不給力。)男主角退卻了,如同機場大廳里的人群,航班起落,來去匆匆終不見蹤影。所以,學生時代的愛情終會回歸傳統,男女主角短暫的相遇,女主角心底的波動終會在現實里慢慢撫平。相見不如懷念,最美好的愛情只會留在記憶里。男主角有句話「我們都已經不是曾經的我們,還想怎樣,還想怎樣?」我挺有感觸啊,不見面,不聯系,只是將曾經的美好埋藏在心底,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珍惜現所擁有的才是最重要的。 PS:有個鏡頭過渡很好,他倆下雨天翻大門。翻之前他倆都好客氣,不自在,翻了大門實際就是翻越了阻隔兩人距離的心理大山,一下好像又找回學生時代的感覺,後面女主角就比較主動,不知道是舊情復燃,還是對現實苦悶生活的發泄,一下就比較豪放了,她踢套套販賣機的時候的確很彪悍,把我雷著了)。 第三個故事:穿越到了法國波爾多,景色不錯,也是最美的故事發生的地方。男主角沉湎於10年前的感情,偶然接到女主角電話,以為她還沒有忘記自己,便去法國找她,然而卻發現深愛的女人已經開始另一段生活,為了捍衛與另外一個男人的感情而和小三做斗爭,苦苦掙扎。給自己唱的歌其實是那個男人求婚時唱的歌,當那個男人重新唱起那首歌,女主角猶豫了(男主角在看到女主角的婚姻遭遇背叛時,很man的說「跟我走吧」我猜女主角肯定動心了。)那一段感情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山盟海誓,即使女主角和那個男人不那麼般配,但是經歷了多年時間的洗禮,親情在那裡。男主角明白了,所以選擇離開,留下手機,讓大海代替他告訴女主角「我愛你」。最後有個鏡頭很nice.男主角握著並不在的手機,也彷彿握著並不存在的女主角的手,也就是曾經的戀人,走向大西洋。當時女主角也追到沙灘了,他們是否重逢了?我也不知道,結局就是開放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導演太聰明了。結尾那個《等你愛我》把我感動了,我覺的是最震撼人的一幕,12年之後的相遇,我還愛著你,但是你卻沒有再等我,我一直在等你,但是你卻已經不再愛我。很佩服這個男人,真的,從心底,雖然知道是虛構的。他不知道所愛的女人在那裡,依然多年如一日的用這種最浪漫的方式來想著她,紀念他們的愛情,十二年的深情,最後雖然相遇,但是結尾還是兩人依然錯身不能在一起,放棄自己,成全所愛的人幸福,他已經把愛情升華到一種境界,挺偉大的.... 網上有句話,關於這方面,很好。 我覺的放在結束很不錯、 錯過,就是一生的離別;錯過了,就再不會有機會,再也不會有等待....所以如果遇到了那個讓你動心的TA,就讓TA,永遠的,留在你身邊。 PS:張一白是有個很有思想的愛情片導演,李亞鵬,徐靜蕾實力派真不是蓋的,小柯的音樂很有感染力,騙了無數少女的眼淚。好了,就寫到這吧,很晚了,親愛的,我今晚可是很認真的看了兩遍,上面這些借鑒了網上一些影評,不過更多的是原創,切身感受。完成任務了。有沒獎勵得? ^_^o~ 努力!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雙城記》查爾斯·狄更斯12年前,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風靡大學校園,也許不見得每個女生心裡都有一個楊崢,但每個男生心裡都有了一個文慧。12年後,電影版《將愛情進行到底》講述了楊崢,文慧在北京,上海,波爾多三個城市發生的三個故事,三個故事講述了電視版《將愛》的三種可能的延續,這個《愛情三城記》告訴我們:「這是最好的愛情,這是最壞的愛情,這是溫情的愛情,這是感傷的愛情,這是失落的愛情,這是追憶的愛情,這是圓滿的愛情,這是破碎的愛情,愛情給人以希望,愛情給人以失望;人們除了愛情還擁有很多,人們除了愛情一無所有;人們帶著愛情直登天堂,人們為了愛情不惜直下地獄」北京,愛情被生活熔煉成親情,只有雙方隔開一段距離互相守望時,才發現幾乎忘了自己還愛著彼此。這是一個太美好的結局,美好的是婚姻,再看不到愛情。北京,與愛情無關!上海,記憶之城。過去太美好,現在太殘酷。失落的再也找不回來,唯有離別之吻,一樣的感傷刻骨。上海,沒有愛情,只有回憶。波爾多,一個已有家庭,一個堅守愛情,堅持讓這份愛情熠熠生輝,讓觀者為兩人遺憾,世上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當下」,有種可貴的情感不是「堅持」而是「放棄」,兩人最終都重歸現實的生活,愛情的剎那綻放將會埋藏在記憶深處。波爾多,不相信愛情。我喜歡波爾多這個結局,這個故事有遺憾的殘缺美,楊崢對文慧的愛情,它不會再變成親情,不會再變成激情,它是楊崢為文慧捕捉大海聲音的背影,12年前是,12年後依然是。片頭響起了陳琳的《等你愛我》,12年前的這首歌唱的撕心裂肺,歇斯底里,那是年少的沖動和執著;片尾陳奕迅翻唱的《等你愛我》淡淡而憂傷,那是經歷歲月的滄桑和成熟。我們感懷愛情,不如說是感傷時光,感傷那段被愛情親吻撫摸過的時光。
C.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的影評。
悲劇的誕生
——觀《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那裡有湛藍的天空,白色的雲,那院子有大樹環繞,後來還有了搖曳的鞦韆架。那裡是盛夏的鄉村,是理想中的樂園,但又的確是凶宅。那裡,有無數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著,卑躬屈膝,只為苟延殘喘,更有無數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濃煙么?那不是炊煙裊裊,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遲遲不肯落下。曾幾何時,在《辛德勒名單》不也有這樣的濃煙么,只是在這里,我們還聞道了那股嗆人的臭味。
活著,又如何?
《辛德勒名單》中,你有沒有聽到兒童那歡快的叫聲「GOODBYE JEWS!」在《鋼琴師》,你有沒有看到,只要是猶太人,活著,就無處可逃。本片中,編劇似乎給出了答案:「猶太之流詬吾族,誘吾族之敵」「笑吾族文學音律」「凡其所到之處,災害不斷」「吾國必因其而亡,不遠矣。」這大概就是希特勒滅猶的緣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時看《北洋水師》,那裡也有日本天皇的擔憂,作為島國的擔憂。難道這就是侵略的緣由?
我無法想像,德意志,那個哲學大師輩出,崇尚理性的國家,竟會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甚至還施行過種族滅絕的政策。是德國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還是擔憂太多,以致無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兒童顯然是未經思考,受了大人們的教唆的。兒童又真的那麼無辜嗎?不是。兒童本身固有的輕浮與好事,大概也是一個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會不會也在其中,興奮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經經歷了滄桑,然後,你說:「那是我年少輕狂!」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不僅在德國。文革其間,誣蔑師長的,毀滅文物的,為了各式派別而爭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輕狂,無知又沖動,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蠱惑,托詞不外乎如此。那麼,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又是什麼?要麼基於從眾心理,你這樣,我也這樣;要麼,是自我的彰顯。這樣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會永遠存在下去。
但這不是真相。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人盲從。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
真相在於人類創造了「我」與「我們」,而「我」與「你」便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我們隸屬與這樣集體,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許就是敵人,或者,就是那個不幸人中的一員。真相在於人類有了國家這一組織。庫切在《凶年紀事》中這樣說:「我們生而就有歸屬。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臣民。」「法律保護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對於國家的意志,從來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夠更改的,那麼,做個良民就意味著屈服與順從。
這不是真相。真相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家意志。倘若國家意志是每個公民的意志,也許,就沒有悲劇的誕生了。但經濟學家已經給出了證明:這個美好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所謂國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數人的意識提煉出來的少數人的意志。少數人的意志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說猶太人不好,那麼,人人都得說,猶太人不好,否則,便是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整個國家。
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即便它那麼荒唐可笑(中國的大地不也曾上演過?罷黜馬寅初,消滅麻雀)。倘若,有多種聲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滿,倘若,你是對的,國家又真的夠虛心接受,那麼,悲劇也就不會發生。關鍵在於個人的意志成為國家意識,而對於這種意志唯有俯首貼面,老老實實去執行。這便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的罪惡在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為他人的意志,皇權時代,軍閥時代,斯大林時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個獨裁者。極權主義的時代,你要麼躲避,要麼執行,要麼就是犧牲品。
但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誕生?真相在於,是誰選擇了這樣的獨裁者。意志可以歸結為個人的醜陋,但選擇,卻是民眾的結果,受蠱惑只是一時,但圖新鮮,為自己謀利不是大眾選擇的一個因素嗎?所謂人生,不過是在各種限制條件下,給自己選擇一個最優解——基於精神或物質。人生來就有慾望,有些人終生鬱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實現了願望,卻坑害了他人。就是這樣。
你可以不選擇嗎?當一個國家沒有了領導者,你會心安理得,穩如泰山嗎?你需要一個領導者,我也需要。我們都被奴役化了。幾百年前,一位法國作家這樣寫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經是臣民的平民突然會徹底忘掉他們早先渴望獨立的要求,以至於要喚起他們並重新獲得這種信念已經不可能了;事實上,他們無需敦促就在盡心盡力地做了,做得相當自在,乃至有人會說,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穩了奴隸。實情也許是,一開始,這種服役是不得已的,因為受到了外力的強迫;但後來那些無怨無悔盡心效勞的人,卻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從事他們的前輩被強迫做的事。」
悲劇的誕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是一個壞人,辛德勒但並不像電影中所刻畫的那樣是一個近乎神聖的救世主形象。透過一本書《辛德勒名單》解讀辛德勒這個人,還原了英雄也是人這個常識,辛德勒早就是納粹黨成員;辛德勒竟然是間諜,辛德勒本質就是資本家,辛德勒或許是瘋子,諸如此類種種頭銜。 富賈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戰前作為間諜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從事偵察活動,他大發戰爭財,是當地有名的納粹信徒。他也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哪怕20歲時的那場婚姻也是出於對方的豐厚聘禮,並以此來挽救瀕臨破產的家族企業。「二戰」後,他又拋棄了發妻。從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蘭克福的辛德勒,處境卻極為悲慘。身無分文,蝸居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附近的一個單間居室,且頻繁酗酒,最終因煙酒過度而死。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辛德勒。 英國作家威爾遜說:「辛德勒是個騙子,一個酒鬼,一個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人的話,他也就沒辦法從納粹集中營里拯救出上千個猶太勞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猶太人,但僅僅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卻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經解讀:「我對這個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墮落之人跟他們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間的斗爭總是讓人著迷。(辛德勒的時代)正是歷史上曾不止出現過一次的特殊時代:在那些時代,聖人已經完全無能為力,對你已經沒有任何好處,唯有那些講求實際的無賴漢才能擔當起拯救靈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寫出人類精神的偉大力量,同時又竭盡全力要為辛德勒「去魅」,驅散籠罩在這個偉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猶太民族的「大義人」身上的光環和「迷思」,還他這個「如此含混復雜又如此崇高偉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去展現這個人物,但同時又「力避一切向壁虛構」,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瑣碎的細節全部都有歷史文件以及當事人的回憶作為支撐,而且就算是當事人的回憶,作家也還要進行排比擇選,只選用經過判斷後認定為最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述。事實證明,基尼利的這種創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實的力量勝過一切虛構,真實的面容也比一切設計都更精妙復雜,《辛德勒名單》不但將那段久已湮沒不聞的偉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見耳聞般生動清晰地展現在當代讀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奧斯卡·辛德勒這個真實人物無比復雜甚至矛盾的各個側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細致地突顯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沒人能夠否定辛德勒從納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猶太人的事實。他善與惡之間倫理取向的驟然轉變,讓學者無法自圓其說,或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可我們又何必勞師動眾地去揭開這個謎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單的真假亦無需考證、辨偽,只要他在險境中確確實實拯救過一千餘條生命,此舉足矣。並且,這是他在當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動。
我以為,只有國人才會對「高、大、全」式的人物鍾情萬分,才會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而錙銖必較甚或無原則地打造、粉飾、塗金。從國外對《辛德勒名單》以及辛德勒本人的爭議中,不難看出,「高、大、全」其實是一種普適的心理需求,造神運動並無時空的界限。這種普適性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訴求,更是人類對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過度補償。
一個一生清白的人或許對身邊的世態炎涼從來漠不關心,而一個墮落放縱之徒或許曾經對身陷絕境者攙扶過一把。英雄沒有必要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更沒必要以神的標准來奢望他人。人類道德的恆古原則,一是無需極致,二是必須踐行。"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在基尼利的筆下,真實的辛德勒的本來面目纖毫畢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樣一個壞人,經過了種種磨難,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個猶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眾生」……我想,也正因此,歷史才不至於僅僅成為一部征服和壓榨史,不論在多麼黑暗的時刻,不論邪惡的力量何等強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輝在閃爍,也總有人類的靈魂在成長。
電影開始,普通一猶太家庭圍立桌旁聖詠進行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經過去,讓我們擁抱來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舊聞新讀:東方早報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單」副本澳大利亞被發現,新南威爾士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作家托馬斯·肯尼利的6盒舊手稿時,在一堆研究紀要和德國剪報中發現了這份「辛德勒名單」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驚的程度。當子彈射入腦顱,鮮血尚未濺到地上;當利刃插進胸腔,心臟仍在舒張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跡,也只如流水滑過指縫後,手上殘留的水漬般輕易蒸發。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鍾時間,強迫我接受這個震撼——
身處戰爭中的人,就如我們指尖下的蟲蟻。
為什麼?為什麼造物創造了人類,卻又讓我們如斯羸弱,不堪一擊?而究竟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當我經歷了那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二十五後,我以為我明白了。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堅持正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鏟除奸惡。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沖上那名叫諾曼底的法國海灘與德國人作戰時。我腦中想到的是中國古賢們所謂之「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拋頭顱,撒熱血」英勇就義的偉大精神。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流血犧牲,為的是全人類的安寧與和平。依然活著的戰士和倒在海水與沙灘上的屍體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我錯了。當我看到那位在兩天中被戰爭接連奪去三個兒子的老母親瑟瑟發抖地倚靠著門邊時;當我看到原本掛在戰士脖頸上,代表著他們生命的金屬牌灑落滿地時,我意識到:我錯了!任何一個人都沒那麼偉大,任何一個人都恐懼死亡。生命的脆弱不僅僅體現於它能那麼輕易的被打碎,更在於我們對於這種脆弱的強烈恐懼。為什麼要派遣一組戰士去尋找那一個名叫瑞恩的大兵?因為他是那位老邁母親僅存的一子。答案簡單但卻真實。生命的維系,需要以生命的價值來換取。或許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我們恐懼死亡,但我們更恐懼自己所關懷、熱愛的人被奪去生命!
可是,我又錯了。錯在以偏概全,錯在有失偏頗。直到影片後半程才終於出現的大兵瑞恩,在上級命令他離開戰場的前提下,堅持留下完成任務,與戰友們在一起;帶領著自己的小隊歷經了生死考驗的米勒上尉,在即將完成使命時,卻決定戰斗,用自己受傷的軀體與一支手槍,阻擊敵人的坦克。還有其他那些前赴後繼、英勇戰斗的戰士們。他們大義凜然,勇不畏死。是什麼支持著他們的神經與肉體?是什麼使他們即使為之拋卻生命,也無怨無悔?其實,他們都是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思想。而在「那一刻」來臨時,他們又都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同輩中最傑出者。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由於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許會是一場殘酷的戰爭,或許只是一個落水的兒童……但我們每個人的生之價值,決不會體現在那日日重復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會在我們一生中所僅有的幾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閃現,而平時我們只是普通人。
當我最終看完這部影片時,留於腦中記憶最深刻的,再不是開場的那二十五分鍾。而是已經受傷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殘垣斷壁上,無力但卻堅定的舉起手槍向德軍坦克射擊的鏡頭。
還記得他戰前的職業嗎?而「那一刻」他已成為英雄!
《美麗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額額額,這是四篇、加上樓上的1篇剛好5篇
D. 電影《我愛你》-徐靜蕾佟大為演 影評
聽了王菲的《我愛你》才發現這部影片,原著是王朔的《過把癮就死》。
女主角(徐靜蕾)歇斯底里,總是找事,男主角(佟大為)也沒閑著,兩人一不小心的就鬧得不可開交。從頭到尾,這個女主角所要表達得不過就是三個字「我愛你」,她吵來吵去想要得到的也就是聽到男主角告訴她「我愛你」。可能跟女主角的成長歷程有關系,她的性格里夾雜了很多的不安感,她對於自己得到的東西都有很不確定的感覺,所以她要去證明。於是她就拚命的表達出自己的佔有欲,但是自尊心很強的她又不能表現得過於明顯,在感情的糾葛上,一開始她就是一個弱者,一個需要別人愛,而且積極渴求著別人愛的女人。可惜,男主角並不明白這一點,他大概不知道這個女人在面對他是內心有多麼的不安,其實他只要表露出那麼一點點在乎,這個女人就會得意起來。可惜,他不知道。
小桔的這種病態心理的突出表現是自我安全感的缺乏。這是一種只有憑借愛的庇護才能獲得的安全感。因為缺乏安全感小桔才會瞎猜胡鬧,歇斯底里;因為缺乏安全感小桔才會在王毅第一次提出離婚的時候痛不欲生,苦苦挽留。在影片的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小桔成長於破碎的家庭,父親親手殺死了母親。所以她比平常人更渴望被愛,哪怕僅僅是口頭上的被愛,所以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她發作的也會更猛烈。而王毅在一次次被小桔問及「你愛我嗎?」都無言以對。他對婚姻的期望來源於小說中玫瑰色的描寫,現實與期望相悖,他只能說「不知道愛誰,誰也不愛,連自己也不愛。」
「你愛我嗎?那還用說?真的,那我是你從小到大都想要的那個人嗎?你說呢?我不知道所以才問你呢。嗯,嗯,我是你從小到大都想要的那個人嗎?當然是啊。不然的話,我怎麼會和你好啊。那我也是。是什麼?是——說出來。是我從小到大都想要的那個人。真的?咱們結婚吧。」這段台詞在電影中重復出現兩次。於是,愛成為冠冕堂皇的結婚的理由。以「愛」之名步入婚姻殿堂的小桔和王毅顯然並沒有能力經營他們的愛。他們的婚姻硝煙不止,頻頻告急,他們始終找不到化解危機的辦法。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沉默了很久,哭得滿臉淚花,突然審視自己的愛情,也許電影裡面有自己的影子,沒有安全感的愛,和極力爭取愛的勇氣。但是,可能是表達方式不夠好,最後弄的兩敗俱傷。兩個相愛的人為什麼一定要以彼此傷害的方式表達感情呢? 我不禁要問愛情與現實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如果,你正處在熱戀中,如果,你可能即將有一個愛人;如果,你也是一個渴望愛的人;如果,你希望懂得怎樣去愛別人,我建議,看看這個片子,有的時候,也許我們不是愛錯,而是表達錯了愛。
「你愛我嗎?
那還用說?
真的,那我是你從小到大都想要的那個人嗎?
你說呢?
我不知道所以才問你呢。
嗯,嗯,我是你從小到大都想要的那個人嗎?
當然是啊。不然的話,我怎麼會和你好啊。
那我也是。
是什麼?
是——
說出來。
是我從小到大都想要的那個人。
真的? 那,咱們結婚吧。 」
電影的開頭,便是這段對白,兩個陰影。十幾分鍾之後,還是這段對白,依舊兩個陰影。只是,男主角有著不同的側面。
莫名其妙的被這段話感動。
原來女人要的不是男人,而是愛情。
被一個男人深深愛著的,愛情。
這個男人,可以是王學兵,也可以是佟大為。
現在才明白,那年的我,不是愛上他,而是愛上愛情!
漆黑的夜晚,鏡頭只有王學兵急促而沉重的步伐跑上跳台。我知道,他會死!
果然,他跳下的,是乾涸的游泳池。那意味深長的一灘鮮血,同時,印證了佟大為閃爍的眼神。
你愛我嗎?
也許每個女人都曾問過同樣的問題。而男人們究竟認真回答過嗎?也許敷衍,也許厭煩,也許不在乎。究竟有多少女人一生都在尋找那個虛無的答案啊?
媽媽常對我抱怨,說爸爸在家什麼事都不做,也沒有從前那麼關心她。她說,其實並不是真想讓他做什麼家務,只是想聽他說一句:「放那兒吧,呆會兒我來!」多麼簡單的滿足啊,爸爸卻始終不明白。
徐靜蕾不厭其煩的問著「你愛我嗎?」本想撒撒嬌,換來的卻是傷害。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聽到了那三個無力的字,而那一刻,又有誰會相信那是真話!
是和媽媽一起看這部片的,從頭到尾我都流著淚,媽媽沒跟我說一句話,我知道,她也在哭。
爭吵,無休止的爭吵,直到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為一句話,為一個動作,甚至為一個眼神。看起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而生活中又有誰敢說沒遇到過!
著實為片中那個倔強的小女人心疼。她像一把刀子,鋒利,卻又單薄得要命。吵鬧、撒潑、哭泣、出走、委屈、憤怒……愛吃醋、愛找茬兒、愛撒嬌、蠻橫無理又極度缺乏安全感,時時刻刻感到威脅和恐懼的存在……
在她身上,我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又一次的爭吵後,佟大為說,你在外面不是挺能忍的嘛,在單位上人緣兒那麼好,怎麼在我這兒就不能忍了呢?
說這句話的男人真的是大笨蛋!
不能在你面前忍,那還不是因為愛你嗎?那還不是你也愛她嗎?那還不是相愛的人之間的特權嗎?
E. 《霸王別姬》的經典影評
霸王是假霸王,虞姬是真虞姬。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純則無友。達到極限的地方,人總是很少。程蝶衣對戲劇痴迷的程度無人理解,他將戲融入了骨子裡。「我這輩子就是想當虞姬。」他的一生都在戲里,霸王卻是個假霸王!夢中醒來,那是虞姬最後一次為霸王斟酒,最後一次為霸王舞劍,而後拔劍自刎。
「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成名光鮮背總是汗水,血淚。這是師父告誡徒兒門的話。最令人觸目驚心的就是老師父對他們的訓練了,打得皮開肉綻,汗水眼淚如流水一般。記得後面程蝶衣對新一代解說京劇,糟反駁時他說讓你們流幾盆汗水就知道了。讓人領略到了什麼叫作「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這才是國粹之京劇啊!!!然而當時的社會已不是小豆子時候的社會,到了國民黨時期,一片混亂,已沒人接受舊社會的東西,新生青年開始涌動,京劇前途陷入末路。
一個生命有一個人的命運。小豆子被母親送去戲劇院就決定了他以後的命運,盡管最初的他多麼恐懼,多麼害怕,但這就是命。有一個情節,小豆子看見被人遺棄的孤兒,想要抱回,師父說「一個生命有一個人的命運,還是把他放回去。」
中國民國時期三個階段的變化,天下混亂。抗日時期到抗日結束,然後國內政亂,中國百姓的命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人性,而在其中只有程蝶衣堅守初心 ,直到最後看清人性的漠落。里邊的妓女菊仙也是一個明事理精明的女人,懂得順應時代變化,對程大段的愛情也是至真的。關於中國這段混亂時期百姓命運的變化讓我想到余華的《兄弟》這本書,也是催人淚下。
(看完太過觸動,知識層面淺薄,如有不對請噴,欣然接受。)
F. 《 前 度 》 影評 。
這是一個從機場開始又從機場結束的故事,周怡的三段戀情都是以旅遊為終結點,而她最後不得不一個人去旅遊……
感悟篇一:前度留給我們的是習慣
周怡保持著只戴右耳耳釘的習慣,陳均平則是只戴左耳;陳均平仍然用著之前的密碼;周怡總是不自覺地哼出那段不知名的曲子;陳均平即使改掉了吃宵夜的習慣,卻仍然在面裡面加雞蛋;周怡腳踝上的星型紋身;陳均平一直都用塑膠的茶杯;周怡在跟阿樹吵架的時候的那句「分了手還可以做朋友么?」都是陳均平的原話……
習慣和烙印這條主線始終巧妙的延伸整部電影之中。當周怡發現阿平連宵夜的習慣都變了的時候,她在書房裡面不自覺地翻找,其中自然有部分因素是如同阿平所說的一樣,周怡的性格本來就是在別人沒怎麼說的情況下就會用的,但是更多的是,周怡在尋找他們在一起舊時的痕跡,她希望能夠找到一些證據證明即使宵夜這個習慣改變了,至少還有其他的,可是令她失望的是,除了阿平從前戴的眼鏡還在,其他的都不在了。在這個時候,周怡失望卻並沒有生氣。畢竟,前度在很多時候留給我們的不是物件上這些顯性的東西,而是習慣上的延續。而當阿平一巴掌拍死那隻壁虎的時候,她才是真的生氣了,她氣陳均平不記得從前說過的話,她更氣自己居然記得這么清楚。
所以現任最大的敵人不是物件,而是前度所給予的習慣和回憶。突然想起《公主復仇記》裡面陶虹扔掉小嬌嬌給彥祖的玩具小人,也許這是我們都會去做的事情,只是現在想起來,會覺得極其的幼稚和無用。所以,聰明的現任並非像周怡那樣一遍又一遍的質問,也非像周怡那樣砸掉前度的東西,而是共同去創造屬於你們自己的回憶。
感悟篇二:雁過留痕,情逝難留
爭吵對於情侶來說是在所難免的,只是,千萬別觸碰到底線,否則,再濃烈再浪漫的愛情也不過是分手的結局……
就像周怡的愛情,有兩次,都是在盛怒之下摔壞了對方珍惜的東西之後分手的,一次是大笨鍾的模型,一次是照相機,只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愛情有時候是易碎的,有些東西不要去輕易的觸碰。因為有一個道理叫雁過留痕,破鏡難圓。即使是用塑膠杯,在重重的摔過之後,還是會破碎,那裂痕不如玻璃水杯摔碎後的支離破碎,卻是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愛情就像這水杯中的水一樣,慢慢的,慢慢的,耗盡了……
可是,我們也應該要明白,當愛情已不在的時候,無謂的挽留亦是枉然,倒不如為自己留一點自尊,倒不如放彼此自由……
就像阿詩的愛情,卑躬屈膝的祈求,甚至企圖用身體去換回對方的心意,甚至願意就這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委屈,結果卻還是成為了陳均平的前度。因為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叫情逝難留。愛情如水,破碎的杯子即使補上,流動的水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流盡的,待到真的盡時,剩下的只有一個空空的破杯而已……
角色篇:周怡,令人心疼的女子
我是真的很喜歡周怡這個角色,盡管她任性、敏感,有點小小的神經質,還愛砸東西,可是她對每一段感情都是百分之百的投入,為了迎合對方不斷地去改變自己,從發型到言行,無不是全身心的投入。
她與陳均平的那一段情,註定是她心底永遠的傷痛,分分合合三次,兜兜轉轉卻還是逃不開分開的命運。第一次的分手十年少任性沖動,在雨中她的眼淚是如此的讓人心痛,她的那一句分手成為她心底的一根刺;所以第二次重逢之後她格外珍惜,雖然她依然任意妄為,情緒化的砸東西,可是當陳均平說要分手的時候,她惶恐不安,她想起了他們第一次分手時候的情景,於是一個人垂著淚清理碎片,當看到她抬起頭對阿平說「不如我們以後用塑膠的」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為這個女子心疼。可是第二次卻是陳均平的出軌而分開(不明白這一點為什麼要剪掉);第三次機場的再次邂逅,依然情難自禁,依然互相默默的關懷,只是陳均平變了很多,是現實的逼迫還是自我的妥協,他終究沒有抓住周怡,看著她再次離去,當看到周怡在那個他們曾經的碼頭放聲頭哭的時候,我知道,在那一刻周怡和陳俊平之間的緣分是徹底盡了。陳均平之於她,是受傷之後不自覺尋求的懷抱,是埋藏在心底的那個不在身邊的最愛。
她與古惑仔的那一段情,是情傷之後的溫暖,卻也是註定分開的結局。他們的情開始的很浪漫,向佐的那一句「你的疤如果消不掉,我娶你!」,讓人心動;他們的情過程也很溫馨,向佐的那一句「我不是在聽么?」,讓人安心;他們的情結局很可惜,向佐給不了周怡想要的的安定,註定是要分開。古惑仔之於她,是傷痛之後的止痛葯,是無法避免的分離。
她與阿樹的那一段情,始終是淡淡的,沒有前兩個那麼轟轟烈烈,就像他們兩個之間的那首歌一樣,始終是一首小調。阿樹之於她,是個怎樣的存在?或許只有周怡才知道吧。
拍攝篇:完美的色調加特寫鏡頭
很喜歡《前度》整部電影的色調,現在時候淡藍色的色調,回憶時候泛黃的色調,構成了整部電影讓人舒心完美的畫質。尤其是,再配上林二汶的插曲,那感覺就像是夏天的雨後,空氣中彌漫著草地的味道,淡淡的微風吹拂著臉龐,讓人如沐春風。最後,再配上鍾欣桐那完美的臉龐,簡直看來就是一種享受!
《前度》裡面用到了很多的特寫鏡頭,這與鍾欣桐的精緻臉龐是分不開的,也只有她的這么完美的臉在能夠在如此的特寫鏡頭下愈發顯得美麗!
《前度》這一部電影絕對是要看兩遍以上的電影,否則,其中有很多的細節和伏筆是不會領悟到的,麥導演別具匠心,細膩的描繪出了我們80後年輕人的愛情觀,讓人著實佩服!小嬌嬌的演技沒話說的進步了很多,只是我覺得在念台詞上面還要在下一點功夫,有些情緒似乎還沒有完全表達出來。總而言之,《前度》是一部沒有讓人失望的電影,給我帶來了驚喜,值得我等了這么久。 網上搜的,將就用吧!
G. 看了「艱難愛情」這部電視劇 覺得怎麼樣,說說觀後感
愛情確實是一段艱難的道路,但是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段,所以說對每個人來版講,都有權不同的意義。然而,對於一個成功男士來說,為何他的愛情道路這么艱辛。
一個幾乎是讓所有男人都羨慕,所有女人都愛慕的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卻愛上了一個有男友的女大學生,瘋狂追求,結果為了救男友的命女孩與他結婚。這時我們都會思考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面對這樣人生考驗。就是這樣一個人的生命被改變了,也是這樣讓人感覺到愛情原來還有這個樣子的。
香雪蘭這種花很特別,秋天種下,冬天開花。就像他們的愛情,先結婚後戀愛。可是這樣的愛情經歷了艱苦的磨難,有等待,痛苦,辛酸,也有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的可能。成功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女孩。我們不妨想像一下,這樣一個讓人羨慕的男人如果換了別的女人早就幸福的願意死掉,可是,世界上居然有人不為所動的,有意思啊。
最後那些男主人公的話讓人傷心,原來愛一個人可以有那麼大的魔力,讓一個人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變的這樣,雖然是通過一些手段才得到的愛情,但是還是值得的。因為自己終於贏得了這份愛情。不管怎樣,擁有愛情的人才是最快樂的。
H. 求一篇關於日本電影情書的影評,1500字左右
可遇與可求之間,只在太過年少的時地看來,才彷彿隔著滄海桑田。
偏偏又是年少,才會為一束日光、一盞窗檯、一級台階的微涼而哽咽。
誰又能想到,這哽咽竟能這樣頑強地蹣跚過歲月,恍恍惚惚,清濁相間,一點一點鑿穿世間最頑冥的時間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傷的漬。
生命正因此不輕不重、卻獨一無二的痕,在陽光下閃耀著生生不息又遙不可及的希冀。
許多人看《情書》,許多人寫《情書》,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梳理著年少,回味著愛的博大與徒勞。也許只有到了可以追憶的時候,愛才稱其為愛。它永恆、它不朽,因為它深植記憶。它可以分享、可以遺忘,卻無法互相替代。無法爭搶,無法偷竊,無法模擬,因而具有天然的神聖性。
《情書》日本式的優雅與委婉常常給人一種震懾的美,日本電影人精微的創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們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獨立的詩性追求。「尋找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是世界電影中一個經典的主題,新銳導演們總是能夠敏感地捕捉這種鏡像中的自識,從而通過膠片——這一特殊的情感載體,細密地、委婉地傳達對於生命的詩意追問。無常、宿命、極端美學常常是日本電影中最為鮮明的基調,然而《情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並沒有過多地展現這種淋漓的殘酷之美,而是將「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學觀念詮釋得精準到位。
渡邊博子因為強烈的思念而去尋找死去戀人青年時代的記憶,導演給予她的鏡頭色調總是暗暗的,與女藤井樹的溫暖色調對比,悲憫之心躍然顯現。從影片一開始的雪中祭奠,到渡邊博子壓抑、內斂的臉部特寫,整個故事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
死亡不是遺忘,而是未知,是無助,是傷痛。渡邊博子靜靜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試圖通過這種親近死亡的方式緩解兩年以來的強大孤獨感,試圖走出這段無果的愛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綿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僅僅是她無措的命運感,更有她企盼能夠互通情感的對話世界。情書,是最為古典的傳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聲音。它承載著等待、承載著希望。它是自我敘述,也是自我認識。(情書)中微妙的感覺就像是在打開一封沉封已久的情書,以往的那種淡淡的溫情依然點滴在心頭,懵懂的年齡,模糊的記憶,交織的錯覺,似乎掩蓋了心中那份埋藏已久的真摯情感. 居住在神戶的渡邊博子,來到了因山崩而意外死去的未婚夫的墓前拜祭,結束了3年的拜祭後,博子便來到了未婚夫的居所拜訪,在不經意間博子發現了未婚夫藤井上學時所留下的紀念冊,因為依然還懷著對藤井的思念,所以博子開始往紀念冊所記載的藤井居住的地方寄信,但另人沒想到的是居然收到了回信,迷團重重,博子提著懸掛的心開始了調查,最後才知道原來在那裡住著一位與自己長的極為相似的女人,並且與藤井有著一模一樣的名字,博子這才意識到藤井真正愛她的原因. 一封看似沒有著落的信,卻牽扯出了兩段真摯的情感,一邊是對他無法舍棄的思念,一邊是他埋藏在心中對她的暗戀,這種有些莫名其妙的三角關系被一根無形的線拉扯到了一起,那種惟妙惟肖的情感,叫人無法不被動容.純純的愛,強烈的愛,隱藏的愛,真摯的愛,這部電影就是一封包含了無數愛的情書.影片將拍攝的地點設置在了日本北海道的小樽,隨著這部電影的放映,小樽已經成為每個人心中所嚮往的聖潔之地,純白的大雪覆蓋在大地上,看上去是那樣的純凈與美好,讓人覺得那兒就是愛的發源地. 這也是一部現實與回憶交替出現的影片,只是刻畫的沒那麼強烈,顯得很自然,也可以說是一部帶點懸疑色彩的電影,在人們都覺得納悶之時,隨著情節一步步的展開,真相的揭曉,隨之而來的動人氣息,席捲了每個人的心,影片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優美清麗的氣息,在婉約之中又不失溫情,看過之後讓人覺得回味無窮.影片總體上可分為兩部分,過去與現在. 過去:藤井樹,到......到,隨著兩人一致的回答,也就意味著命運已經悄悄地將兩人的情感聯繫到了一起,但在那段兩人相處的歲月中給他們各自留下的印象卻截然不同,對於樹來說,那段時光並不好受,甚至覺得歲月就是在痛苦中慢慢流逝的,只因一個原因,因為班上有個與他同名同性的男生,就因為這樣所以她常常被人誤會,,嘲諷,戲弄,侮辱,讓她經受了很大的壓力.比如兩人一起值日,同學在紙上寫下藤愛藤的字樣,藤井偷拿她的考試卷,與他一同在圖書館工作,他幾乎在每本書的書簽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對於她來說是種無形的折磨,在她的記憶中對他的感覺就一字:怪.但他對她的感情卻從這里開始,已經埋下了深深地伏筆,而她對他的印象一直到父親的去世才有了轉變,藤井到她家來看往她,並遞給了她一本書,叫她幫他還,她也很欣然的接受了,後來她到學校後,才得知他已經轉學了,但是有同學居然在他的桌上擺了盆菊花,樹立刻將花盆狠狠地摔在地上,那一刻同學都驚呆了,伴隨著那花盆的破碎,也許他們那種朦朧的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現在:博子對他一往情深,一直到他去世,得知真相後,才逐漸的明白,也許自己也只不過是單相思而已,她不甘心,不願相信,這突如其來的現實讓她無法接受,她開始調查,一直到樹將她與藤井的那段已經略顯模糊的記憶在信中敘述給她時,她才明白,才真正的放下心中的包袱,才得以去迎接屬於自己的幸福,影片中有一段讓我很感動,博子站在雪地里,望著那座遙遠的藤井遇難的大山,歇斯底里的哭喊著:"你好嗎?...我很好!...你還好嗎?.....我很好..."觀眾們的心也伴隨著這強烈的思念被徹底的撕裂了,我大致還記得博子寫的最後一封信中所說的話:我認為藤井在借書卡中所寫下的名字並不是他自己,而是指的你,我把這些信還給你,因為這些是屬於你對藤井的回憶,我沒有權利擁有."這一刻也許她真的放下了那段揮之不去的思念.而另一邊當樹得知藤井的死後,肺炎突發,躺在醫院,淚水從眼角流出,口中不停的喊倒:你還好嗎?.......與博子重復著一樣的話,讓人感動到不能言語.一直到最後同校學妹,再拿那本書的書簽給她看時,看到背後的畫像,她才恍然大悟,慧心一笑,那種初戀時青澀,害羞的模樣,從她幸福的臉上甜蜜的流露了出來. 這是一部無可挑剔的影片,從劇情,配樂,演員,背景...都很完美的融入到了這部影片中,特別是背景音樂,更加讓人體會到了影片凄美與婉約,女主角的扮演者中山美穂也表現的相當的出色,一人分飾兩角,表演的很自然動人,其實不用多說,這些元素都已經在無數個電影節上獲得了肯定. 這並非是一封簡單而寄託著思念的情書,而是一封寄到了每個人心中的情書,在每個人的一生之中都有暗戀與被暗戀的日子,也有無法割捨思念的時光,看完後每個人都會有得到共鳴的喜悅之情,生命中那一分最真摯的情感的來源也許就是初戀時懵懂的你和我
I. 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啊
藍白紅三部曲DVD中,「艾妮茵斯托夫」做的影評字幕(簡體中文),花了兩天時間整理上傳的。
藍: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2.dc.txt
白: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2.dc.txt
紅:
http://e-card.51.net/temp/red-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red-cd2.dc.txt
************
至於這位「艾妮茵斯托夫」是何許人,在《藍》片評論開始是這樣介紹的:「我是克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雙面人生》《第二次機遇》作者,我很幸運從1980年到1996年克斯洛夫斯基逝世做他的翻譯」。
這套DVD我手上沒有,只有評論的字幕,沒有評論音軌,所以,這個評論音軌是法語還是英語不得而知。
我個人估計是克斯洛夫斯基的法語或英語翻譯(克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蘭)。由於是私人翻譯,名字沒有出現在影片的職員表裡面。
J. 求隨便一部電影的觀後感800字以上,謝謝
支離破碎的愛情童話
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開頭有這樣一段對白:「只要是女人,不論是誰,都憧憬童話中那可愛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卻不知道哪個地方的齒輪不對,本來憧憬著成為白天鵝的,醒來卻發現變成了黑漆漆的烏鴉。但是人生卻只有一次,如果這是童話的話,那這童話就太殘酷了」,在故事裡,大多數女性都渴望著童話般的愛情,她們將愛情作為生活的全部,窮其一生去追逐,為愛而生,而得到的卻是沿途的支離破碎、傷痕累累,影片《卡比利亞之夜》也同樣講述了愛而不得善終的悲劇故事。兩部影片誕生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卻有著極大地相似之處。
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導演中島哲也執導,頗具日本特色,影片中採用了誇張的色彩,人工式的布景,不斷穿插喜劇元素,還運用了卡通動畫和音樂劇的形式,然而影片以喜劇和溫暖表現出來的卻是個百分百的悲劇。松子跌宕起伏的命運在華麗的場景中演繹,呈獻給觀眾的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殘酷和近乎殘酷的悲劇美。松子為愛而生,為愛而死,她窮其一生所追逐的不過是一個歸宿,她試圖挽回人生一次次不幸的轉彎,卻一生被嫌棄,有人說:「松子不是嫌棄,而是愛的太用力。」生活給予了她太多的不幸,她每次都會重新點燃心中的希望,認真的生活,為每一段愛情真心付出,然而最終愛情破滅,回家的願望也被粉碎,她坐在與故鄉相似的那條河流前暗自垂淚,直到死去,她才帶著微笑一步步踏上「回家」的階梯。松子執著的愛和寬恕之心如那條河在承載了所有希望的同時也包容了所有罪惡,她用一生詮釋了人生的意義所在,這里所包含的溫暖也拯救了悲劇故事的冷酷。
影片《卡比利亞之夜》是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巔峰之作,同樣是講述一個妓女純潔愛情支離破碎的悲劇影片,影片呈現獨特的「費式」風格。這是一部黑白片,影片結構隨意,用一段段小故事編織而成,每一段都呈現著一個社會側面。影片《松子》插入音樂劇和卡通動畫來反襯和消解悲劇,而《卡比利亞之夜》中費里尼在影片中穿插歌舞狂歡的場景並讓悲劇在狂歡中劇終,歌舞狂歡是費式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它猶如一道脫離現實升入幻境的大門,成為對生活困境最狂亂最歡騰的救贖。影片最後的狂歡是神來之筆,它拯救了現實中的卡比利亞,她在歌舞聲中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她的痛苦,她的卑微,在撲面而來的火熱的狂歡中化為烏有。卡比利亞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女人,內心中始終生長著不敗的樂觀主義的花朵。正是她頑強的野草一樣的生命力,點亮了自己慘淡的人生。
對於女人來說,愛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對於男人來說,那隻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將一生幸福寄託於男性的饋贈,這既是女人的卑微,又是女人的悲哀。松子努力的去愛也只是不想一個人生活而已,但最終卻只能孤獨死去;卡比利亞每次都大喊著「我有自己的房子」,這是她不同於其他妓女的驕傲所在,而最終卻被騙的失去所有。在愛情這條路上,她們走的太辛苦,她們也執著地追尋一個溫柔待她的人,她們堅持著自己的善良與純真,沿途支離破碎,卻仍然唱著歌跳著舞。她們沒有過錯,是世界冷漠了她們。她們有著最潔凈的心靈和最骯臟的身體,她們是社會的最弱者,又是生命的最強者,她們是大多數人眼中的笨蛋,又是人類需要保護的希望,她們蠢笨卻又令人憐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