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綻影評
㈠ 《求求你,表揚我》影評
《求求你表揚我》影評
作者:未知 影視動態來源:CDV論壇 點擊數:4627 更新時間:2005-10-26
黃建新的《求求你表揚我》與北北原著《請表揚我》比起來可以說是僅主情節相似,由於原有人物的身份改變、新人物的加入、眾多細節的精心設置等因素,《求求你表揚我》比原著更加犀利和大氣,如果說原著是在描寫一個堅持傳統理想的人在被現實打敗後道德全面淪喪,那麼《求求你表揚我》則把對社會浮誇風的批評擴大了全社會的各個層面,而被人詬病的原創式結尾,其實與之前的北北式結尾並列構成了開放式結局,就如同金基德在《撒馬利亞少女》一片結尾所做的一樣,如何選擇是觀眾自己的事情。
原本不太復雜的一個故事,如何改編如何設置懸念是很考驗編劇功力的一件事情,署名黃欣、一凡的黃建新把米依的身份從研究生改成了刑警;把楊紅旗這個帶有農民式狡猾和淳樸卻又帶有城市地痞習性的角色改成木訥憨厚的范偉式的民工;增加了談偉這個具有諸多男人的人性弱點(其實也可以把談偉看做是古國歌的陰暗一面化身,以兩人對話和互動來反映古國歌內心的沖突)的配角;增加了句號扮演的派出所警察等看似無關緊要的人物;加了諸如歐陽花的夏奈爾香水、撒謊外面下雨來古國歌家等等細節;在這些加工之後,黃建新成功把北北原著改編成了充滿黃氏特色的冷眼旁觀社會怪現狀的荒誕故事。
在這個電影中,大部分人都在為了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而成為撒謊者,少數的誠實者在這個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而且更可悲的是,由於看到太多謊言這些誠實者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懷疑,就象古國歌對女友米依說的抓捕犯人事情也充滿懷疑一樣,隨後影片中卻以一個片頭被抓獲犯人被審問的鏡頭來側面證實了米依的話是真實的。可是不知道這些的古國歌對忽然找上門要求表揚的楊紅旗還是抱著同樣的態度——不信任,可是他沒有想到看似簡單的調查過程卻使他陷入了無法解脫的道德陷阱。
在求證救人事件真實性的過程中,歐陽花為了自己的未來和工作不受影響先是撒謊,隨後是當面對質時在氣勢上壓倒楊紅旗,後來又意圖情挑古國歌擺平此事,即使未遂後(這一段的台詞被剪輯的不太合理,其實該保留「同學們都讓我報警」之後的「但是我怕他被抓進去沒人照顧他爸爸」這句)還沒忘記給米依和古國歌製造點矛盾,但是最後卻由於西區慣犯的落網和招供而雞飛蛋打,隨身使用的夏奈爾香水和小巷追車一段也足以說明歐陽花絕不象她自己說的那麼單純,但是畢竟她因為古國歌和米依的求證過程而前途盡毀,堅持新聞真實性而傷害了當事人,這自然不是古國歌想做的。
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救過人,為了給患有肺癌時日無多的爸爸一個交代,楊紅旗拚命的在證實自己,但是他也清楚知道這個證明對歐陽花來說意味著什麼,所以他一直掙扎在孝道和道義之間,也因此他才一直避免去見歐陽花,但是那個雨夜裡歐陽花裸露的身體對年近38尚未結婚的他來說是致命的誘惑,所以後來才會有一個他觀察米依目光凝聚在裸露小腿上的鏡頭,如果他不能戰勝自己,那麼在看似得不到表揚而父親又去世的後來,他完全可能對歐陽花做出他說的事情,一個見義勇為者在一系列不信任和冷遇後墮落成一個強奸者,而此時卻得到了想得到卻未得到的表揚,這豈不是巨大的諷刺?不過黃建新顯然不想僅僅以殘酷和反差作為結局,所以他布設了村支書的笑容、葬禮的儀式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細節,就是為了鋪墊出了第二個結局「楊勝利沒死並且和兒子一起去了北京」,在這個結局中,楊紅旗自然沒有為了報復而強奸歐陽花,因為他本身也為了村裡的利益默許了村支書的謊言,並且還參加了虛假的葬禮,村支書自然會告訴他這一切是為了村裡的利益,自然可以得到村裡的獎狀表揚,於是楊紅旗得到了村裡和報紙的雙份表揚、村裡免費打開了知名度、楊勝利老漢因為兒子得到表揚而心情愉快病情好轉,大家似乎都皆大歡喜,但是古國歌卻無法理解自己做了什麼把一個誠實的見義勇為逼成了一個撒謊者,他依然無法原諒自己。
片中出現的其他看似無關緊要的配角也都在不同側面表現著社會的種種怪現狀,浮誇和謊言成為風尚,而誠信和傳統卻成為笑談。村支書決定撒謊,因為他知道撒謊可以給村子和村民帶來更大的利益,可以得到上級單位的表揚,所以這種謊言不得不說;句號扮演的警察決定撒謊,因為如果說出了粉巷曾經發生過惡性治安事件的事情,派出所的社會秩序綜合治理標兵單位的表揚就會泡湯;這些人都在為了得到表揚而撒謊,唯一說真話要求得到表揚的楊紅旗也被歸於其中得不到信任,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由於道德淪喪而造成「我們不敢去相信別人」的悲哀。鞏漢林扮演的雜貨店主也是個有趣的人物,他不會去為幫助別人說一句實話或謊話,因為明哲保身是正理,但是事關自己的雨衣問題記憶力卻好的要命,不過之後說起巷子里曾發生什麼事情時他又一問三不知,其實可以大膽設想一下,那天晚上他即使聽到呼救聲也不會出去的,因為安全第一是他的基本原則;再反觀主編,當年文革時曾經報道過類似「畝產十萬斤」類新聞的人,即使他天天讀四書五經,也不過是把文革時代的浮誇風改變一下形式在現在表現而已,至於那些可以麻木的在自家報紙上踩過去的記者小編們,對自家的報紙可以如此不尊重的原因就是——他們知道那上面的東西說穿了一文不值全屬謊言。與這些人生活在一起卻又不能擺脫其影響,是使古國歌感到窒息、無奈直到最終選擇逃離的重要原因,至於歐陽花挑撥造成的他與米依之間的罅隙,倒不是重要的事情了。
在演員的表現方面,身為老戲骨的王志文表現可以說中規中矩,不過以劇情來說,他的年紀確實大了一點,一個會因為陷入道德陷阱而痛苦無奈甚至去辭職離開的人,多半不會是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家;范偉的表演絕對是亮點,不管是平時的略為口吃和著急時流利的語調還是木訥的神情都表演的非常漂亮,缺點是作為一個民工來說他的營養確實過剩了點;陳好即使洗盡鉛華也不能擺脫萬人迷的本色偶爾一閃現,但是情挑古國歌和結尾部分的痛苦憤怒混合表現的還算不錯,如果說這部戲里她是花瓶確實委屈了;至於苗圃絕對是本片最大驚喜了,好在沒讓趙薇去扮演米依,雖然她比較符合北北的原版米依形象——喜歡拈酸的小女人,但是我更喜歡黃建新版的這個可愛、健康、大咧咧卻有聰慧無比的刑警米依,古國歌與她分手,絕對是一件將來會抱憾終生的事情,嘿嘿。
音樂雖然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而且民謠歌手小河的歌曲不能算是廣為傳唱的大眾音樂,但是在有些場景中還是很好的烘託了氣氛,例如古國歌第一次見楊勝利時,音樂很有某個年代歌曲中特有的朝聖心緒,而畫面配合的是主席像、滿牆紅獎狀和斜陽中大紅被子下的枯瘦老漢(文革年代的勞模),這些紅色的畫面與整個看起來青灰色的南京相比充滿象徵意義,或許老勞模楊勝利「不自量力」去捐助別人還有教育自己兒子「要得到表揚」的想法在這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可笑,但是,他確實真心實意的執著於自己的理念,這樣的人值得尊重,而且最終他的病癒,也可以看做是黃建新對某個年代「精神就是決定一切的力量」的一種善意的調侃,對這樣的人來說去北京不僅是一次旅遊,而是一次虔誠無比的朝聖、一次對自身價值的全面肯定或者簡單說叫做「表揚」。
最後部分對一些細節進行有限說明,僅供各位參考,僅代表個人看法。
1、米依講述追捕逃犯的過程被古國歌認為是不太可靠的,這一段也曾經被人認為是黃建新對某些類型片的嘲諷,可是後來卻看到此犯人正被審問,這其實就是第一個暗示「說實話者往往不被信任」,給楊紅旗事件做出了鋪墊。
2、楊紅旗的一段「肉包子與幸福」理論被認為是一種社會下層仇富情緒的反映其實冤枉他了,因為這段心理活動原本是古國歌的,而結尾一句是「同事沒被楊紅旗纏著而我被纏著,所以他們就比我幸福」
3、歐陽花去游泳館一段,換好衣服出來後就使用了夏奈爾香水,這說明她把香水放在了隨身的包里,作為一個學生能隨意使用這么貴的香水,難怪米依會憑借「直覺」說歐陽花有問題,這是對其個人生活產生懷疑後對其道德全面產生懷疑。
4、古國歌在看談偉拍攝的照片時表現的欲刪又罷還要看幾眼的表現,說明老古其實對歐陽花這樣的女孩子並不是沒有「綺麗」的幻想,但是所以能拒絕情挑依靠的不僅是對米依的愛,還應該有個人道德底線在起作用。
5、歐陽花來古國歌家一場戲里,由於台詞的有頭無尾,使我感覺這段剪去了部分鏡頭,因為按照台詞對原著的忠誠度,這一部分沒理由把表現歐陽花性格的「但是我怕他被抓進去沒人照顧他爸爸」這句台詞去掉。
6、歐陽花所以會對米依示威式的一笑,自然是出於之前對質時察覺出米依走嘴說出「犯罪嫌疑人」的破綻的一種報復,這使米依之後堅決要查出那個慣犯是誰並去學校找歐陽花核實情況的舉動看起來有幾分報復的意味,自然,這是女人對女人的報復,合理的很,不過這卻造成了古國歌的離開。
7、楊勝利的葬禮上按照官方說法有許多破綻,例如「葬禮在山坡而不在家」「參加葬禮的只有村幹部沒有村民」不過所謂的「燒復印獎狀」一點我並未發現,但是村支書的笑容確實在眾人中非常突兀,而楊紅旗的趕古國歌走與其說憤怒,不如說一種心虛的表現(因為這大概是他第一次撒謊)和對逼他撒謊的村幹部們的憤怒,而且供桌上用紅燭也確實很詭異,另外獎狀類的東西不該是陪葬而應該是焚燒的,因為按照農村說法不燒的東西到不了地府(不過如果真燒了楊勝利會找人拚命的),外加作為獨子楊紅旗沒有按照農村規則披麻戴孝,不過這些事情,古國歌和主編都不會注意的。
8、最終結尾,楊勝利面對古國歌的笑容沒有愧疚,因為他只有他鄉遇故知的欣喜和兒子被表揚的自豪;楊紅旗的笑容憨厚中帶著羞愧,因為他終於從誠實者滑向了說謊者,為了避免古國歌說什麼揭穿整件事情,他盡快的離開了,之後發了一條簡訊給古國歌,不過這其實是個敗筆,因為按照之前楊紅旗的自行車被城管拉走一段看來,此人貌似大字不識幾個,發簡訊這事兒對他有點高難了,發一個「我」字估計還要用拼音「嗚哦」的拼個不停呢。
㈡ 求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影評
一、空前自然災難的大集合
《後天》最大的看點就是那些精彩的自然災難畫面,它力圖展現和說明的是:如果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重大災難,這無疑是一個有著十分現實危機感的大背景。
狡猾的羅蘭·艾默里奇幾乎把所有關於水的災難片里的元素都調動起來了,《天地大沖撞》中的洪水,在這次變成了冰川溶化後的滔天巨浪,狂湧入紐約市,《龍卷風》中的颶風,此次變得更加強大,掀起汽車和房屋已如家常便飯,它甚至把整個洛杉磯都撕裂殆?;褂性凇逗筇臁分興
㈢ 《尋槍》影評
影片開始時天氣預報,廣播的聲音為背景,忽然冒出一個氣勢洶洶的女人,用方言大罵。至少對我是個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隨後是平常家中清晨應有的景象,但是卻因為對兒子的態度分歧而有吵鬧,相信這樣場景總會有很親切的感覺,因為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正在心中獨自享受那一份熟悉時,一陣混亂開始了。終於引出影片的主題――尋槍。槍不見了!孩子平靜的表情,妻子疑惑卻並不上心的態度和主人公的焦躁驚慌形成鮮明的對比。接著是一陣快速鏡頭推動,然而但檢查孩子書包時,彈球的下滑去是慢速的,與背景中女人的指責,孩子的哭訴形成反差,其實表現的是結果沒有達到預期,主人公內心的失落。同時背景聲音顯得遙遠,亦真亦幻,以體現主人公恍惚神志不清的特點。隨後的一組鏡頭我很喜歡。青石板路,碎磚舊牆,道路,以及兩旁建築,原本平靜的物體,因為人的晃動而開始搖擺不定,蒙太奇快速的切換,各色景色的轉換切換,配之以快節奏的鼓點背景音樂。觀眾不由自主會跟隨電影的進度而緊張。馬山抖鑰匙的鏡頭,穿插著鏡頭跟著他拿鑰匙對准鑰匙孔,孔的終點的保險箱中有一絲光亮,那是希望,音樂戛然而止,所有人的心都停在了那一刻。然而,希望破滅了,終於破滅了。此外覺得片子中對比的地方很多,此處又有一處,雖不知為何如此安排,但也能感到故意的對比。躲在門後的女同事,疑惑,平靜,不解,冷漠的態度,主人公擔心,害怕,急躁,焦慮得現狀,不能不說是個對比。此時回想來時那短短的巷子彷彿走不到頭,巷子已不再是巷子,是迷宮,是走不出的迷宮。走出派出所,四面八方的聲音更讓人心中一顫,加之彷徨,幾近絕望,但是註定在懸崖邊上會有轉機,線索出現了。昨天參加了婚禮,有可能是遺失的地點。
還是忽然轉換的對比,新婚時小兩口祝酒的表情和早晨忽然不速之客來訪時驚愕無辜的表情以及最後幫不上忙的焦急痛哭。事情貌似又進入絕境了,轉機也又來了――花名冊。這也是隨後主人公不信任所有人,懷疑所有人的開始,近乎瘋狂,近乎瘋癲,近乎瘋狂的元兇。那一個一個名字,像是一把把刀,人們一個個的表情,正耶,邪耶,虛耶,實耶,扣人心弦,引發觀眾自己的猜測。不禁想起偷斧子的故事,所有人都有嫌疑。緊接著一個個人的找,一個個人的問。其中每個人似乎都是那麼的接近我們平時生活中周圍的人,但是每個人的回答又是那麼無厘頭。隨後出現了第一個嫌疑人,結巴劉。簡單幾個字的交流,沒有看出任何破綻,我不解的是為什麼忽然鏡頭由平視一下轉換成俯瞰,隨後又回到一如既往地角度。此後印象深刻的就算是老樹精了。鏡頭的轉換,帶回到曾經硝煙戰火的年代。倒補一筆,交待了更多的信息,跟評書中的書中暗表有異曲同工之妙,放在此處並不覺有突兀之感,也不會有不解的疑惑,更增添幾分喜劇色彩。一句「槍丟了」讓我誤以為是位高人,但是導演總是讓人感到反差,此後說的所有話差不多都是廢話,一句「真的槍丟了?」多了兩個字,意義完全不同我覺得最好的是電影中的對白,努力營造一種輕松幽默的風格,但是只是表面現象,當笑過後,再細細品味竟覺得笑不出了,沉甸甸的。老樹精的廢話往往都是真理,煞有介事的陳軍,懦弱膽小卻偏要違法亂紀的周曉剛,身藏不露的結巴劉,少年老成的兒子,多疑脆弱而又潑辣的妻子。每個人的語言都有特點,不雷同,但是都符合人物身份。,對於方言的應用恰到好處,基本可以理解,又有很多隻有方言才能表達的笑料。
㈣ 《人骨拼圖》的影評
故事講的是,聞名警界的頂級犯罪專家林肯-萊姆在一次刑偵意外中失去了雙腿,困囚在床上等待著生命的終結。
一名變態的前法醫理查德讓萊姆的頭腦和多納吉的眼睛碰撞在一起,他是一名從容得令人室息的高智商殺手,殘忍地依照一本老犯罪小說《骨頭收集者》的情節復制著一場場謀殺。每次作案後,故意撒落一地的線索和證據,其中有帶血的骨頭,以及骨縫中神秘的紙屑。
起初,艾米莉亞只是萊姆的眼睛和手腳,去一個個可怕的犯罪現場取證,萊姆強有力頭腦的環護是多納吉在黑暗中惟一的依傍。
片中極具隱喻的人骨中紙片,一次次地收集和組合了多種信息,當它們最終組合成一張完整圖案之時,真相大白。
艾米莉亞槍聲響了,理查德倒下了,一直停駐在窗前的小獵鷹也飛走了。萊姆用自己的大腦成功緝兇的同時,也贏得了生命的重生和愛情的包圍。
這是一部借驚險刺激的外殼包裝上市的愛情故事,眼神的交流,調情……如果還有什麼比這更多,請先在腦袋裡灌輸一下,這個不變的真理——永遠不要相信偵探小說。
為了證實我的推論(或者說結論更准確)我特地讀了它的原著,過程談不上愉悅,也還流暢。無論如何,對推理偵探小說的感覺是,難消化的,其中的邏輯思維方式未必值得參考,而且永遠都是施加於人的一種強權體系。
回到正題。書中最大的幾點讓我覺得與電影不同的地方。
1,林肯未必真的有把握能得到艾米莉亞的芳心,他直到最後還是選擇死亡,沒有人能說服他,除了非要經他手的案子。
2,林肯和艾米莉亞之間有很深的交談,為他們的愛情做鋪墊,而在電影里,華盛頓只用了他那誠懇的電眼就把她征服了……
3,采骨者的作案動機,在電影里給那個瘋子醫生歇斯底里的獨白給矇混過去了,其實最後的那幾分鍾里,我始終沒有明白這種動機的可行性,這也是推動我去讀小說的動力。而小說給的解釋很充分,采骨者也就是泰勒醫生是林肯的主治醫生,跟林肯相處過很長的時間,一直在挽救他的生命,他的來歷是:一次疏忽,林肯沒有仔細勘察現場,將精心設計一宗搶劫謀殺案誤斷為一宗家庭謀殺案,以為是丈夫殺妻後自殺,事實上疑犯沒有離開現場,後來林肯離開後他從床底下鑽出來,拔槍掃射,殺死了一些工作人員和路人,最終死在警察的槍下。有個路人眼睜睜看著妻兒在亂槍下死去,後來瘋了,在精神病院自殺幾次終於死去。然而他並沒有死而是換了一個身份成為泰勒醫生潛伏在林肯周圍,他讀了林肯所有的書,知道他的辦案手法,所以故意留下只有林肯·萊姆才看得懂的線索,他要懲罰林肯,懲罰的方法就是讓他活著,即使是最後他也是因為被林肯裝死的假象騙過對他施救,而被他咬斷脖子的。這種解釋方法使我們對這個殺人犯有了更多的認識,泰勒這個人物在小說中被多處描寫,有一些心理是符合常例的,像殺人兇手觀看獵物被殺的過程,並多次返回作案現場,他之所以要找個小說為藍本,是由於這位醫生,立過決不傷害生命的誓言,所以在他放手殺人之前,必須先把自己轉化成他的靈魂導師——「集骨者」詹姆斯·斯奈德,一個因為家庭被警察毀壞而矢志復仇的19世紀狂人。如此鋪墊,在我看來兇手的殺人動機一樣站不住腳,這個旁觀妻兒死亡的人,並沒有用自身醫學常識去搶救他們,他瘋還說得過去,又是怎樣變正常了,他在林肯身邊這么久,林肯都沒有察覺到他不正常,最後又怎麼漏出破綻……?
再看後記,作者的說法是《老紐約的犯罪》這本書是完全杜撰的,如果要說這個小說哪個部分最真實,就是這個杜撰的故事,是否真的是杜撰的也無從考證。像這種不知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倒可以引發一些思考。一些駭人聽聞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後增強了其真實感,很多人都信以為真,並衍生出一片影評界的唏噓,某某人性問題,人之劣根性,現實之殘酷……一系列吧。可不就是某些人的幻想激發了另一些的人追捧么,在媒體還不像今天這么發達的過去,小說跟廣大勞動人民是毫不相乾的,破壞力倒也不至於象今天這么大。誠然人是無可救葯的,這種上帝才關心的問題又於我們何干……
4,書並不是采骨者所提供的線索,而是林肯通過圖書館提供的失竊數目找到的,書的副本當然也沒那麼容易找到,不過在萬能的作者筆下,幾句話的工夫就放在林肯的眼皮底下了。
5,采骨者是被林肯一個人幹掉的哦,艾米莉亞曾差一點被活埋,她被嚇壞了,當然是林肯及時救的她。
6,小說的重點顯然不是愛情,雖然我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兩個人的感情發展上,後來還是不知不覺被采骨者奇特的采骨哲學所吸引。
7,大部分的人質都被救了,包括在電影里被老鼠包圍的死像頗慘的青年人(在書里是位胖女士),連采骨者都不得不敬佩林肯的聰明,他連他的老巢都找到了,有趣的是最後兩個人質,母女兩居然是恐怖組織的,剛被解救不久就去作案了。
8,小說有較電影更合理的地方。林肯的護理是個男的,他有個結婚好幾年的老婆,在他出事後一年才跟他離婚,艾米莉亞自從上個警察男友被抓後就沒交往過男人,因為上個男友的關系她的名聲在警界也很難再找對象,而她也越發對男人不信任。
當然書未必會比電影更合理,但肯定能更加自圓其說,所以如果要攻擊其合理性,我首先會選擇小說而不是電影。如,小說中對采骨者如何偽造死亡一筆帶過,顯然是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㈤ 少年派影評
加里波第影評:【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李安的隱喻森林與少年Pi的三個故事。(本文請務必看過電影之後再欣賞,謝謝)
在談論少年Pi這部電影之前,需要預設若干個前提。這些前提就像是數學里的那幾條公理,一切演繹,一切推理皆由此而來。如果我們不能在起點達成共識,那麼只會分道揚鑣,越行越遠。
第一。少年Pi的小說屬於揚馬特爾,少年Pi的電影屬於李安。李安的電影基於原著,但又不盡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進行了改動增刪,使之混雜入了李氏基因,從而變成另外一樣東西。因此,我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將會徹底拋開原著的干擾——不涉及原著情節,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較兩版之間的差異,總之就當是我們從來不知道這部電影還有原著——只專注於導演在銀幕上給我們擺出來的東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員伊爾凡可汗在接受采訪時說過:「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少年的冒險故事,實際上隱藏著很多隱喻,它有許多平行空間,很多層次。」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寓言性質的故事,裡面的隱喻表現手法克制而簡潔,彼此的映射關系十分明顯。李安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賦予了揚馬特爾的故事框架一個「李安」靈魂。我們只有承認李安在這些細節上的處理是刻意的,每一處都經過精心設計,每句台詞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湊出他試圖表達的意義。否認了這一點,就成了聆聽雲天明童話的三體人,聽到的只是一個純凈、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認為,影評是一件主觀的工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角和觀感,他們都沒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本不存在客觀影評這種東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對錯。對寫影評的人來說,他唯一的責任,就是承認他的評價只是個人體驗,不是妄議別人對錯的客觀真理。所以這篇東西,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義,不談主題外延,只就電影本身的線索做一些分析。或許對,或許錯,或許過度解讀,或許牽強附會。如果得到大家的認同,我深感榮幸;如果你的意見與我大相徑庭,那說明這部電影存在多重解讀,更顯出它的神秘魅力。
閑話少說,讓我們從那次晚餐說起。
電影一開始,同時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Pi和他的父親母親在晚餐時進行了一次談話。這次談話非常重要,它是整個電影主題的第一次預演。
少年Pi的父親說:「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沒信。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我寧可你經過深思熟慮否認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憑記憶寫出,只是復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親則說:「科學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內在的。」實際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前者解決現實問題,後者解決心靈問題——要注意,母親這句話,實際上成為了Pi後來一切行動的心理淵藪。
電影里提及了兩人的背景:父親被現代醫學救了一條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學,代表著理性;母親傾向於宗教,代表著信仰。電影里還特意強調,母親舍棄家庭跟隨父親,信仰是她與過去唯一的聯系。
父親和母親的說法不同,少年Pi面臨著抉擇。要理性還是要信仰,這是一個精神領域的經典困境,少年Pi最終做出的選擇是:「我決定去受洗。」也就是說,他選擇了後者,也就意味著他認同了母親的話,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誠,Pi並非一個虔誠者,他是個泛神論者。成年Pi的一番論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種超自然的、至高無上的力量作為信仰依靠。至於無論是上帝、安拉還是毘濕奴,並不重要。可以這麼說,他的意識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種特定的神明。
對虔誠者,他選擇信仰是去解決問題。而Pi這樣的人,他選擇信仰,只是為了逃避問題。信仰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具體膜拜的對象,而是一個寄託,一個可以逃遁的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Pi要講兩個故事。
兩個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爭論。可在我看來,第一個故事毋庸置疑是編造出來的。李安很狡猾,他從不公開談論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電影的魅力就是讓觀眾無限地爭論下去。可他在電影里的安排,卻表明了自己內心的態度。
一個幻想故事,可以天馬行空無所顧忌;但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必須符合現實。第一個故事裡有食人島,這是一座深海中的熱帶密林,中間生存著無數沙漠中才有的狐。沙漠和大海,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象。
如果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那麼李安為什麼不設置一個長滿棕櫚樹爬滿老鼠的正常海島,使之看起來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沒這麼做,反而煞費苦心地挑選了距離合理性最遠的沙漠狐,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來暗示第一個故事的虛幻性,告訴所有觀眾,這只是幻覺,這只是想像。我們都希望第一個是真實,但沒法說第一個就是真實的。
這有點像我們平時開玩笑。比如我調侃一個姑娘說:「你真漂亮我特喜歡你。」這句話有可能會被當成玩笑,也有可能會被當真。為了避免被當真的風險,我會故意誇大這句話「你比林志玲還漂亮,我天天想著你,連肉都不願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無限放大,聽的人自然明白這只是個玩笑。
所以,第一個故事是Pi所幻想出來的,第二個故事是真實的,是理性的。可Pi無法解決第二個殘酷故事給自己內心帶來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個故事裡去,把周圍的遇難者幻化為各種動物,才能讓自己平靜——正如母親晚餐時所說,理性解決外在的,信仰解決內在的。他那一句「我決定去受洗」,實際上就是自己決定逃遁的預言。
李安在這部電影里,有兩種方式來引導觀眾巧妙地覺察到隱喻存在。一是預演。每一次大的行動之前,都會有一次小的行動作為預演;二是讓本體和喻體反復出現,強化兩者之間的關聯,然後通過構建『喻』、『體』之間的關系,來揭示本體的命運。
晚餐談話,無疑就是Pi講述兩個故事的動機預演;而基督教牧師對Pi說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親說「從它眼中反映出來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則是李安在不斷在我們腦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間的本喻關系。
有人說老虎代表了恐懼,我覺得應該更進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個故事裡,Pi把自己一分為二,自己代表著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剝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發怒,本能地恐懼,毫無掩飾地表達自己最粗糲的慾望。
換句話說,第一個故事裡的人與虎,是第二個故事人性與獸性之間天人交戰的投影。Pi不願正視吃人的現實,只得一分為二,變成人與虎的奇幻漂流。這在許多影評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們否定第一個故事真實性,理由是它存在著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標簽,以此提醒觀眾故事的虛幻。
但第二個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麼?
回想一下第二個故事的過程:Pi、母親、水手和廚師登上救生艇。水手受傷,很快死去。廚師將其吃掉。然後Pi不小心放跑了一隻海龜,被廚師毆打。母親與廚師爭執,被廚師所殺。廚師把母親的屍體扔進大海餵鯊魚。Pi出於憤怒殺了廚師,並吃掉了他。
在這個故事裡,各種元素和第一個故事完美對應,母親=猩猩,廚師=鬣狗,水手=斑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無缺,合乎情理,連最理性的保險公司都快要認同,但其中卻存在著兩個破綻。
第一個破綻,是香蕉。
當Pi講述第一個故事的時候,說猩猩坐著漂浮的香蕉而來。保險調查員立刻指出,香蕉不會漂浮。當Pi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對這個細節居然沒有修改,仍舊堅持說媽媽坐著漂浮的香蕉前來。香蕉在現實里能否漂浮,並不重要。在電影的世界裡,保險調查員指出香蕉不能漂浮,這代表了一種常識,它的功能是用來牽出Pi講的故事裡反常識的地方,內在邏輯是自洽的。
第二個破綻,是媽媽的死。
廚師是一個對食物很執著的人,他會吃老鼠,會把水手殺掉用肉做魚餌。對他來說,每一塊肉都是極其寶貴的。可是媽媽死後,廚子沒吃掉她,扔到了海里餵了鯊魚——這是一種浪費,尤其是廚師已經吃過了水手,對他來說,最大的心理障礙已經消除,沒理由會做這種浪費行為。
第二個故事本身已經非常圓滿,卻多了這兩個頗為醒目的蛇足。實際上,它們也是刻意被保留下來的標簽,用來提醒觀眾——第二個故事也並非真實——至少隱瞞了一部分真實。
這兩個破綻,都與母親有關。毫無疑問,第二個故事隱瞞的真實,就是母親的下落,前面我說過了,李安喜歡用各種比喻反復強化本喻關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對,但還有一對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親與蓮花。
蓮花與母親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經有兩次顯著暗示。一次是在開頭,母親在地板上用粉筆劃蓮花給Pi和拉維看。一次是電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魚形成蓮花,然後又變成母親的容貌(這里Pi父和拉維的臉都沒出現,指向特別明顯),最後疊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確地說,蓮花代表的是Pi對母親的思念和愛。
與此同時,李安還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給Pi講解舞蹈,引出一個關於蓮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蓮花。
在Pi問阿南蒂林中蓮花是什麼意思時,她沒有回答。直到我們進入整個電影最關鍵的一段情節:食人島,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蓮花,打開以後,裡面是一顆人牙。於是「林中蓮花」這個比喻和指向,在這里得以完成。
我們知道,第一個故事是Pi的幻想。那麼他在島上的動作,肯定是對各種現實發生的投射。蓮花是Pi對母親的思念;蓮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親的遺骸,也即死亡。而母親的軀體,實際上就是整個食人島。
島是母親,而島下湧起的酸潮,則是母親的下場。
酸潮是一個意義異常清晰也異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達母親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種辦法,最簡單的比如說潮水慢慢淹沒島嶼,代表母親的溺水;或者鯊魚啃噬小島的根莖,代表葬身鯊腹,等等……可李安選擇的是一個非比尋常,幾乎和海洋沒有一點關系的比喻:酸。
㈥ 《預見未來》影評
本片的主角強森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可他只能看到自己的未來,並且只有2分鍾。這個能力雖然看起來很菜,可故事給了他一個非常厲害的設定。那就是他可以改變未來。所謂未來有2種。第一種是不可改變的未來,這個在死神來了系列中有所表現。主角雖然看到了未來,但結局不會改變。命運會不可避免的引導你走向本該有的結局。而第2種就是可以改變的未來。小湯哥德少數派報告就在通篇討論未來是否可改變。相對於少數派報告的嚴謹。本片雖然也是遵循未來可改變原則,但確處理的非常粗糙,邏輯性極差。但確也造就了不少亮點。
本片的開頭可謂是異常亮麗,尼古拉斯凱奇身穿皮夾克,一派痞子氣。彷彿回到了他那部逃離拉斯維加斯。而片頭那場追逐戲異常精彩。主角運用自己能力之巧妙,會讓你大贊導演的想像力。可惜好景不長,拉斯維加斯的戲份嘎然而止,馬上就和反恐扯上了關系。而影片也在此處分成了3條線,則是主角尋覓心中的the one,FBI熱血女警想要運用主角的能力反恐,而恐怖分子則要除掉主角。此處的3劇情開始還算平衡,可越來越扎亂。尼古拉斯凱奇和貝爾的感情戲首先就非常無聊。雖然剛開始尼古拉斯凱奇運用自己能力泡妞的戲份非常有趣幽默(想想你在說你能做我女朋友之前就知道對方的答案是啥有多奇妙?還不說你能根據未來時間所發生的事情設計求愛策略),可後來兩人在美國大大峽谷間談情說愛的戲份卻非常多餘。貝爾美人可謂是包的嚴嚴實實,尼古拉斯凱奇倒是不住的露胸毛~
而本片本應該有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摩爾和尼古拉斯凱奇兩個影後影帝的對手戲本該火花四射,可結果卻非常惹人討厭。摩爾簡直就是虐待善良的主角,就算你想救80萬人的性命,但你也不能去折磨人家無辜的尼古拉斯凱奇阿。所以說這個女FBI角色性格的設定非常惹人討厭,而摩爾也表演的太過一本正經。
最大的敗筆就在那些恐怖分子。首先,不知道是不是中東演員拒絕出演恐怖分子。本片的中東分子,竟然由英,法,德,和亞洲人擔當,可以說非常可笑。搶戰部分主角的能力過於突出,應為沒人能殺死知道你接下來要做啥的人,而他卻知道你何時有破綻。這一設定簡直就是對恐怖分子的屠殺。。。第一次看片看到同情敵人也是實在不容易。
但動作方面也有亮點,結尾的搶戰感覺就是在打CS,不騙你,你去看看,場景都一樣,而本片也惡搞了子彈時間,而且做得非常有趣,,,大家可以去體會一下。
本片最大的敗筆就在結尾,實在是太扯了~~而這一切的原因,就在於那個非常失敗的設定,主角可以看到女主角的未來,並且是未來的一切。。個人認為這個設定玩得太大。就好像hot fuzz的結尾一樣,劇情嚴重失控,最後讓觀眾有被耍的感覺。。可能有些人喜歡這樣的結局,但我覺得這個結局是弱智的表現,
本片有幾個有趣的地方,首先就是本片的幽默,突如其來而且非常聰明,觀眾笑聲不斷。片頭尼古拉斯還調戲韓國mm不知道是不是在討好老婆。
總之本片也是罵評如潮,看來尼古拉斯凱奇在出演了星雲鎖鏈後,再次以失敗告終。我衷心規勸小齊從此和超能力英雄絕緣,以免走黑珍珠出演貓女的苦果。但對於喜歡動作片的人,本片還是比較過癮的!尼古拉斯凱奇,是時候到你大喊next的時候了!!!!
2:已故的美國科幻小說作家菲利普·K·迪克又有一部作品《The Golden Man》改編成電影了,曾經執導過《007之擇日而亡》的紐西蘭導演塔瑪霍利,好萊塢兩位巨星凱奇和摩爾,再加上前途無量的年輕女演員傑西卡·貝爾,全明星主創陣容打造的《預見未來》很值得期待,只是我在看完之後有些小小的失望,也許是我對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要求太高了。
比起《預見未來》,我更喜歡《先知先覺》這個譯名,後者更能隱藏塔瑪霍利導演的意圖,而《預見未來》的名字出現,多少可以讓部分觀眾提前的感覺到故事走向,一切都是假象,結局勢必會回到電影前半個小時的某處伏筆上。
很遺憾,《預見未來》的結局真的如此,凱奇擁抱著貝爾在絕嶺之家的那個略顯突兀的眼部特寫,為這部電影定下了結局,看到這里我也並沒有失望,拍好了可能成為希亞馬蘭自編自導的經典電影《第六感》,拍的一般也可能成為斯蒂芬·金小說改編的《1408》,無論這樣的結局會不會讓熱衷於好萊塢動作片的觀眾們覺得失望與草率,起碼塔瑪霍利導演在創作上尊重了迪克作品一貫的風格,也算是沒有愧對迪克的在天之靈。
值得慶幸的是,塔瑪霍利導演終於不再大玩他所擅長的沒有內容的高科技,《預見未來》在電影主題的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只是這次的主題相對較難表達了一些———時間。對於任何一位導演來講,用電影來表現對時間的探討都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自己的一系列理論和對於情節(預見未來的時間)的設定,拍的深了就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止是觀眾會看不明白,天馬行空而又不能自圓其說的想法在奧斯卡上也不會得到學院派的青睞,也許是出於這層考慮,塔瑪霍利導演將《預見未來》拍的很大眾,用簡單的生活邏輯去表現時間,這又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懂的問題一樣,片中很多細節經不起推敲,漏洞連連。
故事的情節並不復雜,凱奇飾演的二流魔術師強森擁有預見自己未來兩分鍾的超能力,這個源於迪克原著的想法很有創意,兩分鍾的時間可以做完什麼或者做不完什麼,引出我的很多想像,很多時候當我們明白過來兩分鍾是怎麼回事的時候這兩分鍾已經過去了,故事如果延續這個走向,勢必會出現很多創新的情節,然而故事的創新之處也恰恰到此為止,我的失望也是從這里開始,當強森預見到他生命中的女神(貝爾飾演)出現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竟然可以預見到他們的整個未來,與此同時,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會出現的套路組隊而來,恐怖分子動用核彈預備炸掉美國的某個城市,強森預見未來的超能力也許可以避免災難的發生,拯救800萬人的希望落在強森一個人的身上,一個美國英雄呼之欲出,但強森從小受夠了各種測試,政府與醫學研究部門對他的好奇,他不願意為FBI女特工(摩爾飾演)出力,再加上一段好萊塢式的愛情,強森預見到了他的女神會被恐怖分子炸死的未來,大無畏的精神油然而生,同意協助FBI對付恐怖分子,條件只有一個,不要將他的女神牽扯進來。
說了這么多,我並不是想說明這部電影拍的有多失敗,事實上如果不與菲利普·K·迪克其他作品改編的電影比較,《預見未來》還真的是很有誠意的一部電影。開片十分鍾強森逃離賭場的情節設計上,塔瑪霍利導演盡顯運鏡和剪輯上的過人之處,強森通過對未來兩分鍾的預見,用精巧的動作,巧妙的躲過了數名賭場保安的圍追堵劫,塔瑪霍利導演通過流暢精準的場面調度,完整的展現了強森的超能力,帶給了觀眾強烈的帶入感,精彩絕倫。之後在強森生命中的女神出現一段,在強森思考如何與她相識的情節上塔瑪霍利導演加入了很多的想像,在強森預見自己在未來的兩分鍾內多次被拒絕之後,終於想到最好的辦法,幽默中又不失對下文兩人感情發展的鋪墊,很有想法。後半段的情節中強森被迫向女友展示自己的超能力和結尾處強森在倉庫里的分身處理也帶來了一些驚喜,總之,中國電影集團在2008年的賀歲檔引進這部好萊塢電影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預見到了未來,未來可否改變呢?改變不了的是《死神來了》,可以改變的就是本片了。後段的槍戰戲,火暴不足,卻精彩有餘,強森通過自己預見未來的能力,總是可以准確的找到敵人即將出現的位置,手一指便槍響人亡,也著實令我對塔瑪霍利導演的想法贊嘆不已。
同為20世紀末科幻作家的烏蘇拉·勒奎恩評價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說,「在他的書中沒有英雄事跡,但有著許多英雄,其中曾被狄更斯提及的就是那些誠實、仁愛、堅忍的平凡人們。」
菲利普·K·迪克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探索關於社會和政治的論題,後期的作品中則是在討論毒品和神學,這個活著被世人遺忘,死後成為大師的科幻小說作家曾經為電影改編貢獻出很多優秀的題材,斯科特執導的電影《銀翼殺手》被無數科幻迷認定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科幻電影,《少數派報告》則是好萊塢的經典電影之一,提出了「如果犯罪意圖真的可以被准確預測出來,我們是否該為腦中尚未實施的犯罪念頭而被捕?」的理論,斯皮爾博格憑藉此片鞏固了自己在好萊塢導演界的大師地位,《記憶裂痕》由在好萊塢發展的香港導演吳宇森執導,講述一個絕密任務的執行者,在一些尋常物件中尋找深埋在自己記憶中真相的故事,在電影的畫面上吳宇森導演做足了功課,但是在角色的塑造上略顯牽強。
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我們可以看到明星,槍戰,懸疑,還有什麼可要求的呢?菲利普·K·迪克作品的精神內核沒有丟棄,至於結局精彩與否的各種評論,也只是個人喜好的問題了。
最後我大膽預測,傑西卡·貝爾這位好萊塢不可多得的年輕女演員,不出五年,她畢將登上奧斯卡的舞台,拿到最佳女演員的提名是一定的,至於最終能否得獎,那就是機會和努力雙重作用下的結果了。
㈦ 怎麼寫影評
這就是影評學著點 學著點 學著點 學著點 少年
一天內我看了三部恐怖片,分別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我同樣認為日本恐怖片在捕捉人的心理某些恐懼點上很有見地,韓國片同樣愛在咋咋呼呼的女性演員上下功夫或者穿插某種同志情節便以為足夠另類,但令我有所改觀的是美國恐怖片。所幸在中午、下午、夜晚這三個時間段,我選擇於夜晚觀看Final Destination。關上燈,關上陽台的門,一個人坐在床上,音響開得適中,因此影片得以好好享受。
我記得從小到大我不止一次夢見我或我爸爸慘死。而我爸爸曾有數次被我夢見車子撞進水中。事實上,我和我爸爸都仍活著,即使每一次夢醒我都有所擔憂。我是非常相信命運與輪回的人,所以我對這部電影的理念十分理解。影片以200餘名旅客罹難於飛機爆炸的重頭戲為開端,Alex的惡夢為導火索,開始人的預感引爆人的死亡這一驚悚游戲。如果相信命運也能夠如此巧合,觀者便能繼續下去。反之,觀者會看出許多破綻。而我不願意說破綻。
從我的感觀角度,我很欣賞這部影片的情節設計。與其說人的死亡順序是由當初於飛機引爆的座次而排列,不如說是以人對死亡的恐懼感排列。那些自我勸贖滿心以為祈禱便可救生的人,反而死得較快。且不說他們的死亡有多離奇並荒謬,但每一個人的死亡設計都有所對應,或者說雷同,流動的水,突然疾馳的汽車,擦電起火,這些情形的開端總有莫名的風在刮。死神是一種死物,所以要找這些人陪葬。我看著這些人的垂死掙扎時不免想到我臨死時的表現,也許坐以待斃會較為輕松,但絕對不能形成為這里的電影情節。能夠形成電影情節的,必定要是精彩並出其不意的。所以原本順序的死亡者中突然有了干預者,因此誰是下一個死去的人則成了後段影片的賣點。可惜干預者始終只有Alex一人,否則其他演員的表演將也能有所發揮。我所看的這一個影片版本,結束於巴黎街頭商店的巨大招牌砸向Carter的腦袋。這個結尾很好。如果只為了說死亡,完全可以拍一個人從出生至老至死的過程。關鍵是,影片並不只是在說死亡。
當第一個原本生還者死於浴室時,有一名殯儀人員曾對Alex說了死亡皆是設計的話。這句話是一記醒葯,因而開始了另外六人生死的流轉。這名殯儀人員雖出現得短暫,但他勾起我對本職工作的某些聯想。與我一起工作的法醫,也與他般時不時需面對死屍。但是,從未有哪一位法醫對這些死亡下定義為死神降臨。當然,這也許是中國人與美國人的思維差別。可是我非常敬仰我所認識的法醫們。他們能夠從屍體上的任何一處細微紋理或器官檢測而准確推斷出其死因。而這部影片中上至聯邦調查局,下至辦事刑警,幾乎沒有一個人在認真幹活,全都只作略微埋伏與審問。這是我不得不提出的一點。如果一個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夠打敗一切警力,那麼無數兇案都可以盡情石沉大海。影片直至最後,也未能給這些警官一個翻身機會,我為他們默哀。
我知道這部影片是由於別人傳說它將令觀者很有陰影。我看後其實無多少陰影。但我原本想要給它五顆星,因為它足夠賣力,而不似某些美國恐怖片般將特效花在屍體本身或人的猙獰面孔上。我事實上給它四顆星,則是因為它始終有所欠缺,而且影片落幕,我也基本抽身而退,甚至連坐在陰暗的屋子裡打字時都不帶一絲身後有影子擴大的隱患。
㈧ 關於尼羅河上的慘案的影評,收集!!!
影評
<尼羅河上的慘案>揭示了西方社會日益嚴重的犯罪問題.正值青春年華的林耐特小姐自從繼承了父親的巨額財產以後,實際上已經陷入一個危機四伏.生命隨時都會遭人暗算的險惡環境.金錢,之所以成為罪惡,這是由於人們生活在一個為金錢而勾心鬥角的世界裡.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不擇手段的追求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是林耐特小姐送命的原因,也是這部影片所反映出來的嚴峻的社會現實.
就樣式而言,這是一咱描寫兇殺犯罪的偵探片.它是根據著名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改編的.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以構思精巧.情節離奇.推理分析縝密著稱.在西方,她與英辦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齊名.阿加爾摩斯一樣已成為智慧的象徵.這部影片比較細致.准確.全面地表現了作家的創作風格和創作特徵.
<尼羅河上的慘案>在藝術構思上是下了功夫的.影片沒有落入西方同類影片那些故弄玄虛或嘩眾取宏的俗套,也沒有在暴行與色情方面做低級無聊的展覽.行駛在尼羅河上的" 卡納克號"遊船上集中了所有可能謀殺擁有巨額資產的林耐特的人們.在影片開始,編導者用相當大篇幅,對各色人等的心態進行了點到為止的描給和烘托.這些人以不同的態度,方式表現了他們與林耐特的不同關系.其中有被林耐特損害名譽的,有被她粗暴誹謗的,有被她父親弄破產後液化為傭人的,還有自封"馬克思主義者"要把林耐特"幹掉"的,最明顯要對林耐特報復的,是被她搶 了愛人的另一人個女人傑基,她幾乎時時蹤著林的身影. 此烘託了氣氛,渲染了環境,起到了巧設疑雲.炒布迷霧的作用.之後,創傷者採用了步步緊逼的辦法將情節推向高潮.如果說前面的戲是交待和鋪墊,到餐廳中,傑基向她以前情人.現在的林耐特的丈夫猛擊一槍實施"愛情報復",戲就開始陡轉,緊接著,深夜,又是一陣槍聲,林耐特被槍殺.再接著,林耐特的女擁被人用奇怪而殘忍的方式割斷喉嚨致死.由傷一人,到死三人,案情立刻趨向復雜.猶如在湍急的河流中築起一條大壩,水勢被攔截,而大壩隨時沖毀的可能.這種藝術技巧,在創傷上謂之"蓄勢",它的目的是加強情節的緊迫感.至此,影片已依靠喧一技巧成功地抓住了觀眾,迫使觀眾為眼前發生血淋淋的現實焦慮.激動,並去思索:誰是真正的兇手!
作為偵探片,邏輯往往給人以枯燥感.在以視覺形象為主的電影畫面中,大段的破案分析,難以吸引觀眾.這部影片為了消除偵探片這方面的弊病,編導者除了上面談到的運用巧設疑雲.妙布迷霧,在推理前,加強情節的緊迫感等手段,吊起觀眾急欲知道"兇手是誰"的願望外,特別是在以下兩點上作出了努力,取得了同類影片不易取得的效果,使影片變得新穎.生動,自始至終吸引了觀眾.
其一,調動觀眾的參與意識.影片一開始就將大偵探波洛放在故事的發展之中.波洛不是事件發生後的單純的推理者,而是自始自至終在事件參與者之中,這一構思,對調動觀眾的參與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實際上,波洛在影片中代表了觀眾.觀眾是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波洛的地位.他們像洛一樣,觀察卡納克遊船上的各色人等.波洛的思索,就是觀眾的思索,波洛的分析.判斷,實際上也是觀眾的分析.判斷.編導者藉助於波洛,順著觀眾的思路和心理對案情進行思考,而且不露痕跡地把觀眾的思路和心理對案情進行思考,而且不露痕跡地把觀眾的思考和分析引入"歧途",最終使觀眾產生"產之外"效果.
其二,在懸念中運用電影手段進行推理.要使觀眾有濃列的興趣沉浸在推理之中,必須造成強烈的懸念.這部影片到死了三人之後,"誰是兇手"已成為觀眾感情與心理上的迫切需求,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總懸念.在總懸念的統率下,每一個有可能成為"兇殺犯"的人,便成為一個個接踵而來的小懸念.波洛的揄與回顧,不是乾巴巴的語言推理,在銀幕上已化為"形象推理",且運用了快鏡頭,破綻之處也越來越多.波洛最終令人信服地撥開疑雲迷霧,拋開那些有謀殺"可能"而實際並非兇手的嫌疑人物,推論出真正的兇手是林耐特的丈夫賽蒙和他的同謀者.以前的情人傑基.這一結論出人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電影手段幫助了觀眾的思索推理過程,並使這一過程充滿了娛樂性.
難得的是<尼羅河的上的慘案>作為偵破片,編導者並沒有一味地鋪陳節,而是注意到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影片中的波洛機敏.深沉.幽默,其個性相當有特色.特別是影片最後,他從發渾的酒.有槍眼的披肩.留有紅墨水的指甲等細節入手,通過一些特殊語言,探幽發微找出其內在聯第的剖析,精確得當,顯示了神通廣大的大偵探的真正魅力.該角色的份演者彼得.烏斯蒂諾夫是一位多才的藝術家,他既編劇,又當導演.賞.他曾經因在<斯巴達克思>.<托卡皮>等影片中的成功表演而兩次獲得最佳男配角奧斯卡金像獎.而在這部影片中,他的表演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外,影片對另外兩個人物賽蒙.傑基的描給也別具一格.影片既寫出了他們謀財害命的殘忍.狡猾.老練,也努力寫出了他們犯罪活動的內因.最後,兩人在絕望之後相互擁抱著開槍斃命的自殺結局,突出表現了兇手對"愛情忠貞"的一面,表現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特別應當指出的,這部影片中人物的對話富有文學色彩和幽默感,且貫串始終,它也已成為吸引觀眾津津有味地欣賞作品的重要因素.
"卡納克號"遊艇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縮影.大偵探波洛盡管神通廣大,但罪行還是接二連三地在他身邊發生,人們還是接二連三地死去.影片結尾,波洛望著驚魂未定的人們望著依舊美麗的尼羅河,輕嘆一怕氣.雷斯上校環顧左右而言他的"女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有人愛"-------這句解嘲式的台詞表達了創作者對這一犯罪現像的另類解析。
㈨ 安東尼 霍普金斯 有什麼好片類似於破綻和沉默的羔羊之類的
呃...你總不能老是讓老安出演類型一樣的電影啊(他自己後來也不願意了~)
不過他還是有另外幾部被封為經典的。
1、漢尼拔三部曲(這個是類似的,如果你只看了《沉默的羔羊》,可以去看一下分別在2001、2003其主演的續集和前傳《漢尼拔》和《紅龍》,作者都是一樣的,先成書後拍的電影,不過《漢尼拔》的結局和書中不一樣,書中是漢尼拔和克拉麗絲在一起的)
2、《告別有情天》(原著叫《長日留痕》,裡面演一個英國管家,so 紳士,不得不承認艾瑪湯普森和我們家老安的演技真是一流的,太糾結了,看得好傷心)
3、《霍華德庄園》(也是改變自名著的,老安又是和艾瑪在一起糾結~~嘖嘖,一直都在被人津津樂道,經典啊)
4、《象人》(是大衛·林奇的早期作品,採用黑白電影的手法,老安演了個醫生,那時老安海不是很有名,但注意,是醫生哦~!)
5、《驚情四百年》(主演不是老安,是我們家Gary Oldman,呵呵,為什麼要提它呢,因為這部片子真的很好,老安戲份不多,卻不可或缺,而且老安在這部電影里給Gary當配角;Gary在《漢尼拔》里也給老安當了一把配角,當然因為製片方的一點糾紛,Gary沒有在演員表上的,你也很難認出那個是他,HOHO)
6、《佐羅的面具》(演得是老佐羅~很帥很紳士)
7、《尼克松》(奧利弗·斯通聽說過吧,對,他就是膽子最大的,老是拿美國總統說事兒,像《刺殺肯尼迪》啊到最近的《W的故事》,呃,言歸正傳,老安在裡面演尼克松,精到啊,可惜與第二個小金人擦肩而過,郁悶啊)
8、《沉默殺機》、《第十個人》、《傀儡兇手》、《傀儡家庭》(我沒看過,因為很難找,都是80年代的.....貌似很符合你的胃口,可以嘗試找一下)
9、《冬獅》 (1968年出道不久的作品,咳咳,多年輕啊,這部電影獲得了金球獎、奧斯卡、英國學院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不過貌似是赫本收獲最大)
其實老安還有很多好的作品,不過有些口味太重,不敢去看,像《人性的污點》(裡面有和妮可基德曼的JIQING戲....)...還有別的一些,我目前在期待伍迪艾倫的新片..裡面老安又是老少配..哎哎..
㈩ 《無恥混蛋》影評
《無恥混蛋》到底在講什麼,依我看,講的不是二戰,講的不是歷史,講的其實就是騙子那些事,影片剛開一場,一位法國騙子就粉墨登場,看他心定神閑的架勢,又洗臉又抽煙,一臉的愛誰誰,一臉的問心無愧,長得就跟誠實本人似的,照說這演技真不賴,少算也得練過兩年,擱咱普通人還真就看不出個子午卯酉,可惜小騙子遇上了祖師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漢斯蘭達上校抻出個巨型煙斗出來,我當場笑噴,裝,叫你裝,瞧你那揍性,這回傻了吧。果然,騙子精神崩潰,失聲痛哭,可憐了地板下藏的一家猶太人,遇人不淑,所託非人,要找你們也找個騙術過硬的。
昆丁盡情享受著看破與戳穿之間的快樂,對於一場騙局來說,掐頭去尾,唯有這中間東西最好,最有嚼頭。陪著假模假式的孫子們,昆丁玩到盡興,提供給他們一個盡情表現的舞台,洞若觀火,不動聲色,心裡早就樂開了花,裝,接著裝,於是他顧左右而言其他,貓抓耗子,欲擒故縱,扮豬吃虎,請君入瓮,變著法把騙子往絕路上趕,道越走越窄,坡越爬越陡,孫子被玩到溜溜轉,直到腳踩在懸崖邊上,沙粒滑落,一望無底,驚覺走投無路,形如困獸,劍拔弩張,要麼精神崩潰自投羅網,要麼惱羞成怒殊死一搏,電光火石間,手起刀落,血肉橫飛,乾坤挪移,命運流轉,皆在一念之間。
開場的章節奠定了全片的基調,接下來,號稱精通德語的騙子敗於自己蹩腳的發音,貌美如花的女演員在上校兜里摸到那隻要你命三千的高跟鞋,復仇心切的蘇珊娜與列兵相互抵消,自以為技高一籌騙得了戰後人民的漢斯蘭達,作為影片騙術最高的終極人物,額頭被刻上納粹的圖騰。整出《無恥混蛋》,講的無非就是同一件事,所有謊言終歸會被戳穿,所有騙局終究會敗露,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天下就沒有不透風的牆。每個騙子都以為一切盡在掌握,瞞天過海,因勢利導,自以為搖身一變,就變成了自己想要的那個角色,但昆丁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孫子,有我在,這種事想都不要想。
於是昆丁假借中尉奧爾多的手,拎把片刀,一臉壞笑,問每個揀了條命的納粹,你會脫下這身軍服么,當然會脫下,所以我會給你一個脫不掉的標志,昆丁也在用電影問每一個人,你會裝成那個不是你自己的人么,當然,所以我要把你們都找出來,你是裝的,你也是,還有你,統統都是,鑒定完畢。昆丁一直在懷疑,他懷疑忠厚的外表下是否包藏禍心,他懷疑光鮮的衣裝下是否有一具不堪的肉體,他懷疑道德公理,懷疑金科玉律,懷疑科學,懷疑歷史,他懷疑每一件將人限制在條條框框里的規律。
於是,昆丁告訴世界,我不相信,他讓每一位努力裝扮的騙子不得善終,讓每一出精心設計的騙局破綻百出,讓希特勒戈培爾死在想像中而非記憶里,讓眼見為實的虛構驅逐口說無憑的史實,他顛覆了所謂的傳統,惡搞了所謂的歷史,他在《無恥混蛋》的工作,就是猛一把扯下看似正確的遮羞布,把裝模作樣赤裸裸地暴露於世,臨了還不忘蘸血割個注腳,孫子,別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