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屍影評
① 恐怖游輪的影評。
剛看,格調比較憂郁。建議心情好時看。片名瞎翻譯,根本不恐怖。乾脆叫《憂郁的死循環》好了。
② 跪求一篇《回魂夜》的影評!!!!很多人其實沒看懂這部電影
此文只是我的觀後感,再說一遍,是觀後感。
十三歲那年,在一個騷動不安的夏日,我從朋友那裡拿回一部《午夜凶鈴》回家觀摩,之後無論在每個悶熱的夜晚里我不得不用毯子把自己裹的絲絲入扣,躲在裡面痛快的汗流浹背,偶爾探出腦袋透口氣時還警惕的將房間窺視一遍,看那清純可人的貞子是否就趴在地板上瞪著心虛的我淫笑。這樣的情況於三個月後有所好轉,那就是睡覺時敢把電燈閉上了,不至於總是被喊我起床的老媽叨嘮。
一年後,我終於快要將貞子遺忘,卻突然發覺自己竟對恐怖電影有了強烈的排斥性,經過嚴謹快捷的自我生理心理綜合檢測後得出一個令人汗顏的結論:本人確確實實患上了醫學上所稱的——噼里啪啦恐怖電影菩薩搖頭怕怕精神虛幻後遺症,並且讓我那柔弱似水的小心肝留下了一層永久的揮之不去的陰影。痛定思痛,在一次難得的清醒之際我憤然揮毫在床單上寫下兩條戒律:一、此後堅決抵制日貨!二、此生永不觀看恐怖電影!
然而當我在街邊音像店裡看到星爺的《整鬼專家》時便毫無牽掛的把第二條戒律破掉了,也曾想到它要破,但是沒想到破的這么快!平時拿星爺的電影回家看基本都要叫來小弟小妹一起看,但這次我把表姐同學都統統請了來,心想,人多鬼少,不至於再讓我已遭受重創的心靈雪上加霜吧。
影片開頭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靈位供桌兩旁站倆紙人,加上詭異的音樂,這緊張的氣氛仍我感到了一絲提心吊膽的快感。當看到Leon那小刀威脅附到小榮身上的鬼往家裡打電話給人道歉時,我邊樂邊想:原來此片仍是延續星爺一貫的無厘頭搞笑風格,大可放膽來看了。
世上惟有鬼最難描述,可大可小,可方可圓。身為抓鬼專家的Leon便可以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發揮了。Leon實屬天生高人,從BABY時代就開始鍛煉自己去接受UFO、尼斯湖水怪,從而使得他無所畏懼。最終由於他太——大膽!被關進精神病院。我想他呆在院里頭肯定也沒有閑著,定是在刻苦的研究如何捉鬼,直到有一個很崇拜很信任他的人——阿群的出現。以阿群的穿著打扮以及生活方式,我認為這個形象代表的應該是像我們這樣6——60歲的年輕人。
阿群之於Leon的信服,衡等於廣大星迷對於星爺的那種崇敬信任的心態。但社會總存在著一堆自認為受過高等教育出入什麼上流社會的老古董對星爺的無厘頭風格嗤之以嘴,就像開始時保安們對Leon的態度,但Leon沒有反駁,而是用行動征服了他們。
劇情從頭至尾跌宕起伏,處處都是小意外,驚喜不斷令人噴飯。比如,李太太墜樓後,Leon對其進行了一大頓慘無人道的暴扁,起初讓人誤以為他在鞭屍,而結果``````比如,還魂夜男鬼將他掐到七孔噴血癱倒在地,他竟又爬起來拔腿就跑,邊跑還給大家糾正了一個錯誤的傳統觀念:七孔流血是七孔流血死是死``````比如阿群一刀捅進神功護體的他後`````比如用熨斗燙平大齙牙``````類此讓人哭笑不得的場面比比皆是數不勝數。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捉鬼無外乎全是道士加雞狗血道符桃木劍,而在這里,探鬼用盆花,打鬼用巧克力,抓鬼用保鮮膜,想見到鬼得擦牛眼淚,難道這還不夠神奇不夠創新嗎?還不夠挑戰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大腦想像力嗎?為何我還能見到一些帖子對此片挑三揀四的頗有微詞哪?星爺曾說:我拍攝電影最大的目標就是給觀眾提供娛樂,不是教育什麼的,觀眾開心是我最想做的事。我問你,你看此片時確實開心的樂了嗎?如果是的話就別那麼多橫加指責說什麼又不恐怖又不搞笑的廢話;如果沒樂那麼我可以大膽的說:你的存在不適合星爺的電影,建議你去看那些個道士天師捉僵屍的「高雅藝術」電影吧!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配角:自信堅韌大難不死的道友明。這哥們從出場到結束按順序一共挨了:盧隊長一腳、李先生一刀、李太太四刀、Leon一槍、Leon一小刀、五秒左右的電擊、臨死的李太太又一槍、從天而降的飛行帽一砍、飛馳的汽車一撞``````什麼都不多說了,給英雄敬個禮先!
後遺症:朋友介紹MM認識,我開口說先:首先,我問你,你相不相信世界上有飛碟、尼斯有水怪?幾個哥們去飯館,點菜我對服務生說:來個豆枝蒸柳丁,豆腐乳西瓜,趁她發怔之際再補一句:小辣~~~就可以了。
一句話總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加上星爺爐火純青的演技造就一部韻味非凡的恐怖喜劇。
③ 八惡人影評豆瓣
可能因為個人口味偏重的關系,從《罪惡都市》起,昆汀一直在我關注度最高的導演名單之列。《被解放的姜戈》未能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所以政治標准高於文藝標准在美帝亦然),著實是一大遺憾——當年我以為這是一部昆汀風格風格大成之作,暴力不再是一味鏡頭前揮刃飆血,而是隱忍、掩飾、壓抑之後的突然爆發而又戛然而止——這種彷彿數十秒內被送上百丈高空卻被一把抽走腳下支架的懸停感,是之前昆汀片里未見的心理生理雙重刺激(別忘了《無恥混蛋》里,頭皮還是要仔細割的,蘇珊娜之死還是在一襲紅裙、玫瑰花雨的慢鏡頭和Ennio Morricone的Un Amico的背景音樂中精雕細琢出來的)。然而在暴力美學之路上,昆汀這個E.T.似乎從未想過吃老本,總要玩點新花樣,這次自然也不會例外。所以當朋友跟我說《八惡人》不如《姜哥》好看時,我覺得應該寫點什麼,至少把昆汀這一部片里的新花樣交代清楚,至於好看不好看,各位看官心中自有判斷。
專業和宗教信仰有關,所以本片里用「信念」一詞(不說信仰,是不想和宗教信仰混同)定位八惡人之惡的共同主題。昆汀為了點題,特地在片頭交代出一個十字架上的耶穌像——這貌似是石刻的耶穌像也或者有一層含義:白雪落在其上,而耶穌像卻是深色的,這和我們教堂里看到的耶穌面目不大相符。如果白色的解讀是無辜,無惡,那麼象徵信仰(信念)的耶穌像反而是黑色,這層寓意也算開門見山地點明主題了。
在片中,兩位賞金獵人都抓通緝犯。「絞刑人」的信念,是絞刑架,代表了國家的法律體系。無論賞單上是否有註明「dead or alive」,他都堅持把犯人活著帶回城鎮,他認為只有看到罪犯真的受刑而死,他所知的「正義」才算達成——因此一顆子彈結果罪犯,是frontier justice,是對絞刑執行官(即法律體系)的不尊重。而塞繆爾飾演的賞金獵人,只帶著犯人屍體回城鎮,然而這只是如他自己所說的「讓工作輕松點兒」嗎?從後面的對話中,可知他是一把火燒了一個集中營(連黑人同胞都不放過)的反蓄奴主義者,一個自命覺醒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他對這個世界不公的反抗,便展現為以手刃白人復仇為樂,末尾一章也有點明:「black man,white hell」。他的信念,或者說所謂正義,就是殺掉那些「罪有應得」的白人。那封偽造的林肯的信和他與「絞刑人'在飯桌前的對話部分很有意思:絞刑人一直都不相信自稱要去red rock當治安官的南方派系某叛軍領導之子,卻輕易憑一封所謂林肯的信就相信了黑人賞金獵人(這不是他智商不足判斷力的問題,而是一個人選擇相信什麼會影響他的判斷)。最後因為堅持把女犯帶回城鎮,不僅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也連累無辜的馬夫送命(我理解八惡人不包括馬夫和治安官:八惡人指的是兩個賞金獵人,老將軍,女犯,女犯哥哥和三位同夥)。所以馬夫的死,「絞刑人」也是難辭其咎的,這也是這個角色身上「因信而惡」的所在。
女犯人這方面不必多說,就是一群為非作歹的歹徒中的一員。但來救她的她的哥哥,以及其他三位,也都有各自理所應當的信念:妹妹被賞金獵人抓走,要被處以絞刑。作為哥哥,親情所系,豈能不救?親情是匪首的信念,而」設局救妹妹「也是他所知的正義,這跟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沒有關系。而三位匪幫兄弟甘願以身涉險,自然是為了兄弟義氣,這也是他們的信念,幫助兄弟去救親人,即是他們眼中的」正義「。
治安官應該是全片最值得討論也最有意思的一個角色。開始貌似和註定要相遇拼殺的兩派全無聯系,上了馬車純熟偶然,然而其實卻是劇情轉折的關鍵。黑人賞金獵人的詳細背景,偽造林肯信件一事是他和老將軍共同告知眾人的,然而作為南方叛軍領導的後代,他評價父輩的舉動值得尊敬並非因為這樣對,而是稱其為一個「lost cause」,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值得尊重。所以他並不相信南方派系的理念,從與賞金獵人的交談可知,他也沒有犯人必須受刑而死的信念,通關全片,他是一個「局外人」,並沒有理由得罪或者支持其中任何一方,最後沒有選擇和女犯妥協的原因,是因為咖啡投毒害死了無辜的馬夫,而自己快要喝咖啡時女犯並未制止。【不妨設想,假如他當時沒有拿咖啡呢?假如絞刑人沒有制止他喝咖啡呢?假如女犯制止他喝咖啡了呢(也許不大可能)?以及,最後他會怎麼對待受傷的黑人賞金獵人(5w美元賞金)這里就有存在主義的調調了,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在選擇信與不信中成為了自己;而善與惡,在這信念的選擇中充滿了偶然性】
小結之,昆汀講了一個細思極恐的故事。人為了信念(信仰)甘願冒死或決意殺人,這信念可以是南北之差,膚色之別;也可以是兄妹之情;手足之義;可以是絞刑架,也可以是一封信。是生是死,是殺是留,全系「信」或「不信」。如果說早期昆汀注重表現揮刃飆血的暴力美學畫面的視覺沖擊,後轉涉暴力的條件與效果的討論,則本片則將暴力放諸哲學和信仰體系中進行了一番觀照:這世間所有的殺戮,無不披著信念(信仰)的外衣。「正義」,一旦成為以「信念」之名的暴力,那就難以與惡撇清干係。行為暴力,實質上是精神暴力的外化。片尾則彷彿在交代,任何錶面的正義在執行暴力之時,背後總有一雙黑手在助力——這里white hell不再指字面意義的白人的地獄,而是正義和善的地獄。
④ 《肖恩克的救贖》的影評
在我們自己的現實中,我們註定是自己劇中的主角,而電影給我們一個局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以一個局外人角色從影片中尋找自己、審視自己,總喜歡從電影中尋找生活、審視現實。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體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
片中瑞德關於監獄高牆的一番話語發人深省:「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監獄就是如此的將一個人徹底改造,獄中計算時間的單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看到忽然間歲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人的希望都會消失殆盡。瑞德曾經告誡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它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倔強的安迪始終堅信著希望,沒有一刻不在構築著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試圖用圖書和音樂重新點燃獄友們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那裡有最廣大的「遵紀守法」的市民,有橫行街市的惡霸,有濫用職權的當道者,有巧取豪奪的投機者,當然有潛伏伺機而發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體制又如當今社會體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當權者干著骯臟的勾當卻會在公眾面前宣講「拯救之道」,似乎只有當性格沒有稜角,思想失去火花,被「體制化」的人們習慣逆來順受的時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當瑞得「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時,伴我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栗:體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這三個字最大的含義,或許不是真正的體制,而是我們所依賴的生活習慣。平時,我們依靠習慣生活,也在超越著習慣,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實現個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樣拯救了自己,卻也拯救不了集體。瑞德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習慣性地生活著,最終在最後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釋審查時,留給我們一段經典的台詞:
「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但並非受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我想瑞德絕不是對審查者說這番說,而是說給我們芸芸眾生。是啊,生在人世間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會在習慣性的生活狀態中耗費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如果能夠回到過去,能夠糾正那些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該有多好!如此,我們會面對那些愛錯或沒有愛錯的人,會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誠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再次經歷了140分鍾聽覺與視覺的洗禮,沒想到這次依然被感動的差點熱淚盈眶,影片中真摯的情感讓我想起來了社會上流行的「四大鐵」,我想鐵窗肯定應該也算「同過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勵志的傑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著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自由、友誼和愛情的感知能力。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是奮進,是堅持還是棄守,是偃旗息鼓還是勵精圖治,《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⑤ 辛德勒的名單影評
一份名單,人間至善
——一個軍火商人的自我救贖《辛德勒的名單》
剛開始是從編導老師那得知這部電影,那時還以為叫『希特勒』的名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下載了這部電影,我原本是對這類過於深刻的電影沒興趣的,但禁不住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大名聲還是看了下去。不得不說,國外的這類以戰爭為背景探討人性的文藝電影雖然動輒就將近三個小時,但是卻一點也不令人乏味。
這部影片的黑白畫面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營造出一種紀錄片似的真是氛圍。影片的主旨就是和平和救贖,它清楚的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名叫辛德勒的德國軍火商人從一開始的貪圖一己私利到最後開始真正發自內心的想要救助每一個受到德國納粹迫害的猶太人這一轉變過程。
戰爭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帶來了死亡與恐懼,那些執政黨派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戰爭使人性扭曲,也同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表露出來。納粹黨在希特勒元首的領導下培養了一種狂妄自大的種族優越感,在他們眼裡猶太人就是一群畜生,毫無人權可言。
他們舉起屠刀殘殺無辜的猶太百姓,他們用冷酷無情的面龐將法西斯的特有的殘暴展現的一覽無余,我忘不了那些為了躲避納粹黨追殺而躲在地板衣櫃和床底下瑟瑟發抖的婦孺,忘不了德國士兵在發現有倖存的猶太人後蜂擁而上舉槍一個不留,一個紳士般的軍官坐在猶太人的鋼琴前優雅的撥弄琴鍵,莫扎特的樂章伴隨著如爆豆般的槍聲如同是死神的舞曲。導演用一種看似荒誕的方式來諷刺納粹的殘暴與變態。
當辛德勒與妻子騎著馬在山坡上目睹了城市中正在對無辜的猶太人大肆屠殺的德國士兵那野獸般的行為,當他在混亂的人群中看到了那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女孩慌慌張張的奔跑,他內心深處的善念令他徹底頓悟了。他明白了,在這個亂世中,就算賺再多的金錢也不能換來活生生的人命,沒有人性,就算有再多的榮華富貴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影片用了許多細節來交代辛德勒的轉變,比如他開始利用自己的人脈為工廠中的猶太工人謀取一線生機,在他的生日舞會上他不顧旁人的眼光熱情的吻了前來祝賀的猶太女人,給予了他們充分的尊重。與辛德勒反差極大的便是那個納粹中尉軍官,他身上的軍國主義法西斯氣息已經無法掩蓋,即便他在外人面前很優雅,但內心的孤獨在他遇見猶太女人海倫時暴漏了。他沒有殺死海倫,或許他的內心是需要人來安慰的。他或許並不是真心的喜歡海倫,僅僅是想有個人來宣洩情感,但他內心的種族歧視卻已經在他的
靈魂中烙下了深深的不可磨滅的印記。當辛德勒規勸他試著寬恕他人的時候,從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線轉機,他的內心在那一刻彷彿也對自身所信仰的主義產生了一絲動搖。當他在地下室輕撫著身為女傭的海倫,他迷戀著海倫的美,但卻又不能表達對她的愛意,因為他是一名德國納粹軍官,他的身份和信仰令他無可奈何。內心的矛盾使他變得暴躁,法西斯的思想重新占據了他的靈魂,他瘋狂地毆打可憐的海倫,導演用平行蒙太奇把宴會上辛德勒對待猶太人的親切尊重與他的變態進行了強烈的對比。這或許也是導演對戰爭扭曲人性的另一種闡述。
當影片進入尾聲,辛德勒見到德國士兵挖出了那些在集中營被屠殺的屍體,觀眾們意外地發現一個身穿紅色衣裙的身影靜靜的躺在屍體堆中等待火化,小女孩的屍體早已經腐爛,辛德勒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孩子也難逃劫難,由於影片色彩的特殊性,導演對小女孩的身影單獨使用局部色相,這使得在視覺上起到一定沖擊。在黑白的屍體中,那一抹紅色顯得異常刺眼,在這黑暗的時代,童真被無情的殺戮埋沒,希望在瞬間被摧毀。
辛德勒深深明白了名單的意義,也明白了自己該去做什麼,他廢寢忘食,不惜餘力只想再多救一個人。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影片開頭那個一心只想大發戰爭財而不在乎猶太百姓生命的商人辛德勒,原來一個人真的是會蛻變的,猶太人讓辛德勒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讓他明白了救人一命,就是拯救全世界的道理。
本片可以說是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本人的回憶錄,他深刻的批判了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同時也歌頌了戰中尚未泯滅的人性。
⑥ 《辛德勒的名單》影評。800字
對這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實在不敢妄加評論。可是,又覺得對於這樣一直想看卻一直不敢看的電影,如果不寫點什麼,也實在難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摯的感情。
哎,好生糾結。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擇。又很慶幸自己是在這個時候才看的這部電影,小一些時,微薄的耐性一定無法讓我對著黑白片花上3個多小時,一定會干出中途睡著、吃零食等挫事來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來對猶太民族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好感。他們的聰明勤奮以及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我都喜歡,尤其是女生,多半有著挺直的鼻樑,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裡總是閃爍溫柔而智慧的光芒。
這樣的一個民族,卻一直經歷著磨難。一直到現在,以色列不曾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二戰期間,更是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趕盡殺絕成為最通用的政策。一個個集中營林立,槍聲不斷,每一聲槍響,都是一個無辜的猶太人的倒下,有強壯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對這段歷史有不算太詳實的記憶,看《辛德勒的名單》時,還是一陣陣的揪心。力求還原於真實的一幀幀影像,讓我只覺影片持續時間過長,實際上對於那漫長屈辱的屠殺史而言,
三個多小時不過是滄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還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聰明等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歷歷在目,猶如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歡斯皮爾伯格的地方正在於他並不刻意強調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絕對美好,而是本著紀錄片的真實,因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機心理,做為一名商人的奸詐,最開始的對於猶太人的麻木,在影片開始便能輕易知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不像國內許多人物傳記電影總喜歡在謳歌贊美的同時,把偉人的瑕疵一並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罷休,殊不知一個總是考一百分的好學生必定是一個無趣的學生,一個從來不曾萌生過任何小邪惡念頭的人也必定是一個乏味的人。
猶太女人的智慧與果敢實在讓我深深震撼。在納粹軍官要進行體檢,只留下健康的猶太人以作為工人時,那些瘦弱蒼白的女人紛紛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擠出鮮紅的血液,姑且充當胭脂,而後抹在每個人的臉上,以便讓每一位女人看起來臉色紅潤一些,製造身體健康的假象。對生的渴望那般強烈,實在讓我唏噓不已。活著的人,為什麼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過又覺得自己甚愛說教,看了這樣的鏡頭,就要上升到生命誠可貴的高度,也實在多餘。在那樣艱難的情勢下,選擇生還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壞的年代裡,每一位猶太人卻爆發出無限的勇氣以及能摧毀一切的團結,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間里,因為空間的逼仄,而拒絕更多的人的自私與決絕,看起來還是帶著一絲絲的果敢。
突然發覺自己幾乎就要把猶太群體當做本片主角了,事實上,每一位猶太人的鮮活、真實,才讓這部有意表現辛德勒先生的電影這般深入人心。我熱愛那個民族的抗爭、重建的勇氣、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韌。這部電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劉燁為代表的愛國硬漢角色,猶太人的群體堅韌卻一覽無余。順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該片後,便覺得南京一片的拍攝手法有多麼拙劣,妄圖從不同角度表現南京大屠殺,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模糊。我總覺得,真正尊重歷史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鋪墊以及渲染,近乎於紀錄片的忠實,會讓電影更加好看。或許我始終熱愛敘事文甚於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應該是情緒坍塌,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終於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猶太人已經有將近6000人時,深感安慰。其時是1994年,暌違15年過去,已經遠遠不是這個數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會綻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簡單的墓碑上,擺滿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猶太儀式放下的石頭,最後一位緬懷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惡橫行霸道妄圖一手遮天時,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綻放的光芒,讓我們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於徹底絕望。
寫到這里,已經是五味雜陳。一張張猶太人的倉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優雅剛毅走馬燈般晃過。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⑦ 電鋸驚魂影評
《電鋸驚魂》殘酷至極的人性拷問
作者:BlackJac…
文章來源:電影與DVD影碟
喜歡看《七宗罪》?
喜歡啊!
《人骨拼圖》呢?
跟風之作,無所謂啦。。。
[沒事不要用人骨拼圖和Se7en比:)]
好了,下面這部影片你一定會喜歡的!
千萬不要被血腥的海報所迷惑,就如先前我對該片的判斷那樣(誤認為會是一個BT,手拿電鋸大肆破壞老美的和諧社會。。。扯遠了)
實際上,本片根本就沒有電鋸,手鋸倒是有兩把。。。
好了,言歸正傳吧!
先問看官一個問題(就是先前海報上問的):為了活命,你願付出多少鮮血?!
你還不確定?OK,影片給了你參考......
(以下部分會涉及一些劇情,但是決不會影響你第一次收看影片):
亞當(無業青年扮相)猛然驚醒,確發現自己單腳被銬在了一個廢棄的衛生間里... [影片一開始便使我進入了角色,沒有過渡,沒有前奏,直接而又震撼!]
四下漆黑,呼救,只剩下了呼救,徒勞,絕望。突然,傳來一個中年男子的聲音:別費力掙扎了,你我都已無路可走...
燈光瞬間開啟,在亞當對面原來也銬著另一個男子:勞倫斯(淺藍色襯衫,儼然身為中產一層)鏡頭跳躍式拉伸,原來兩人身處在衛生間兩端,在二人之間面朝地板躺著一具死屍!死屍的右手和亞當很近,手裡有一個錄音機。左手離勞倫斯很近,是一把手槍。死屍頭部開花,鮮血流了一地。
[為什麼他們會被困於此?為何會有死屍?出路何在?誰在幕後掌控一切?頭腦中一連串的疑問來回亂串,心跳已和當事人同步...]
亞當從褲兜里找到一盤磁帶,勞倫斯則找到了一盤磁帶,一發子彈,和一把鑰匙。但是鑰匙並不能打開他們腳上的鎖。亞當取到錄音機聽錄音帶,一個低沉的聲音要求勞倫斯在8個小時以內殺死亞當,否則他們兩個都會死,甚至包括勞倫斯家人(這是後來在勞倫斯錢包發現的威脅信息...)
顯然,相同的處境已經使兩個可憐人走到了一起,良心告訴勞倫斯,殺亞當來獲得自己的生命是不正當的。他們必須要找到其他的辦法,逃離這個恐懼斗室。。。
此時,隨著二人的冷靜,被困的細節也慢慢回憶起來...
好了,關於影片本身的描述,我就此收筆,因為只可意會,不可盡談啊!
下面是談一些觀後感,看過片子的朋友可以玩味一下:
1.導演印象(詹姆斯·溫James Wan)
首先,不認識,沒印象,後來看了一些資料,才知這是他的處女作!不禁佩服得豎起大拇指!
引用一段話:編導詹姆斯·溫認為自己的處女作最成功的地方是:「劇情的設置可以引起觀眾想像,想像如果自己處在角色的處境會發生什麼事。這種未知的元素會激起觀眾的觀看興趣,你不知道身處何方,將會發生什麼,一切都失去控制,這才是最恐怖的。」
的確,本片應該算是一個突破,較之傳統的懸疑恐怖片,他更會調動觀眾的互動性,參與性;內心的恐懼+人性的無情嘲諷揭示 =〉觀眾自己內心的拷問=〉發自心底的寒意!
2.敘事手法(Memento+Se7en+Identity)
在下學淺,看片至今感覺也就Memento(記憶碎片)的倒敘感覺最「爽」(抱歉沒有其他詞來形容了)那種倒敘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巧妙,與正敘的結合也是完美無縫。而《SAW》也用到了倒敘這種手法,將警察,「罪犯」,主角的時空巧妙的進行了輪回式敘述,使得情節更加緊湊,步步緊逼!
與Se7en類似,警察,「罪犯」鬥智斗勇,現場-〉線索-〉推理-〉驗證。。。
只不過,這次參加推理的還有當事人(受害者)自身,臨場感陡增!
與Identity(致命ID)相類似的就是各個人物在日常看似毫不相干,但在一個特定的條件下他們竟然如此相似!謎底揭開時,正在接受的心靈拷問的究竟是劇中人還是自己呢?這也正是我在標題中所寫的:殘酷至極的人性拷問
3.選擇
人生會有很多選擇,學校,專業,工作,愛人...
但面對生死,你的選擇是什麼?生還是死?問得真的很多餘,但是,如果附加額外的條件呢?如果是你死我活呢?人類自私的丑惡在這一刻瓦解了,也許真的只有BT才能想出如此震撼心靈的題材~~但,這部影片做到了!
4.結尾
看慣了恐怖片的我們,早已習慣了異形復活,哥斯拉剩蛋,鬼娃生子等等這些意料之中的最後驚嚇,但是,請放心,本片的結尾,其出乎意料程度不亞於《第六感》,以至於,在下不忍心在此贖犢導演的良苦用心,還請各位自行觀賞那最精心(驚心)的一刻吧!
5.瑕疵
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導演,我們還苛求什麼?!
但是,瑕不掩瑜,我還是要提一些我認為的缺憾:
a.另外兩起案件的被害人背景應該表述的再詳細些,有助於觀眾對結尾的理解。
b.結尾盡管出人意料,情理上也可講通,但是還欠有力的鋪墊,底牌亮得稍顯倉促。
c.開頭的發熒光的東西有什麼作用,我還沒看出來,在此一並指出。
d.情節過於緊湊,以至我忘記吃水果,女友都害怕去廁所了,在此特別B4一下...哈哈
⑧ 後果的影評
《後果》--千萬好好活著
短片講訴了兩個屍體解剖員對屍體所做的事情,私自取其內臟、奸屍等,所有的血腥和暴力在悄無聲息的沉默中進行和爆發,偏偏這一切進行的又是那麼理所當然。鏡頭時而轉向冰冷的太平間,冰冷的清水可以將噴灑的鮮血沖刷干凈,彷彿什麼都不曾發生過。被切掉的血肉絞碎了喂狗,吃的乾乾凈凈,卻又有些藏式天葬的干凈。通過死亡三部曲看出對死亡的恐懼,第一部印象尤為深刻,去世自己卻不得知,值得恐懼之後方知隔世,第二部因為痛失而恨不得錯位,直到這部直接用血淋淋的真相警告世人,千萬好好活著。水龍頭倒是很像男性的生殖器,性與死亡如此的不相容卻又被生硬加塞,想像力確實豐富。
〈西班牙〉《死亡三部曲》:死亡,需要你全神貫注的凝視
作為導演探討死亡主題的最初作品,僅僅是用簡單直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出了死亡的抽象概念。在課堂上,老師派發著成績單,男主角拿到了成績單後逐漸沉睡了。數秒醒來,居然發現時間停止了,周圍的同學老師都靜止了,而自己被困在課室裡面。隨著幻覺的出現,自己恐慌,突然間周圍的人又動了起來,在搶救著倒在地上的自己。然而從他發現世界停止的時候起,他已經死亡。
這樣的故事生硬直白,除了故事,幾乎什麼也沒說清,但已經是18年前的作品了。
⑨ 關於恐怖電影《閃靈》的影評或是解析,要比較詳細的。
《閃靈》這部電影,堪稱是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它沒有特別恐怖的鏡頭,可是看完依舊會讓你覺得恐怖。第一遍你可能看不懂,但是絕對值得你看很多遍,而它真正恐怖的地方,就在於你多刷之後的“後勁兒”。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製作手段,也算是開創了恐怖懸疑電影一個新時代,讓恐怖片有了不同的篇章。
3、鏡頭和劇情這部電影最經典的地方,還是導演對鏡頭的運用和對劇情的把控。整個電影幾乎沒有恐怖的地方,全是靠著鏡頭來製造的驚悚感。而劇情的反轉也很多,在最初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男主就是最後黑化的人。
⑩ 搜索《入殮師》的影評
「死亡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然後走向下一程。」
在第81屆奧斯卡獲獎影片名單上,我看到了這樣一個片名,《入殮師》。僅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屍體化妝師,但在片中,老入殮師給了我們一個更加貼切、更加溫馨的解釋——入殮師是「幫助他人安然地踏上旅程的人」。影片從一個入殮師新對手的角度,觀察人生百態,講述生死,凝視死者身邊深愛著他們的人,它讓人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死亡,並教會人們寬容,引領主人公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入殮師
。
《入殮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的大提琴演奏者小林大悟決定帶著妻子回到鄉下,並陰差陽錯的進入了一家名為「NK代理」的公司,成為了一名新手入殮師,驚慌失措的大悟決定向妻子和周圍的人隱瞞這個事實。在見習期間,受到社長的影響,大悟逐漸改變了最初對入殮師的映像,對這份將死者最美的面貌保留在世間的工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此時,妻子美香和朋友卻知道了這件事,妻子離家出走,朋友的鄙視,以及死者家屬對他的辱罵是他承受了極大的壓力。最終在社長的鼓勵下,大悟加持了下來,而懷孕的妻子也歸來了,且理解了大悟的心情。影片的結尾也是高潮處,大悟接到了拋棄他三十年的父親的死訊,在為父親整理儀容時,大悟回憶起了少年時父親的臉,回憶起了父親對他的愛。
本片不同於以往的日本文藝片,在繼承了日本文藝片的朴實沉重,敘事平淡外,導演還加入了許多極富喜感的情節,使影片在給人啟發的同時又能會心一笑。開篇時大悟作為新手在清理遺體時發現本以為是個美人的女子實際上是個男人的尷尬情景使這個略帶乏味的情節變得極富情趣,同時也讓觀眾唏噓不已。這一片段在影片進行中有再次出現並得到補充,入殮師對死者生前意願的尊重使我們對這個職業有個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認知,他們並不僅僅是化妝師,而是讓死者與生者都得到安慰的人。
按照此類電影慣有的模式,在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有一位引領他或她成長的老師,和一個契機。這種模式化的情節我們在許多電影中看到過,但在本片中,導演和編劇將這一轉折點設計的獨具匠心,感人至深。大悟站在橋頭,看到水中的魚拚命向前游,力竭後死去,這使他對生命的感悟加深,這一片段看似無用,其實是為接下的情節做心理鋪墊。老入殮師佐佐木在為一位主婦的遺體化妝時,細心地觀察了死者的遺照,照片中清秀的婦人與死者暗青的臉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佐佐木精心為死者整理妝容,冷靜、莊重、悲憫,使在場的大悟深受震撼。佐佐木為婦人塗上了生前常用的口紅,這一情節不僅體現了作為入殮師的佐佐木的細心,同時也表現了生者對於死者的尊重。婦人在入殮師的妙手下重現了生前的美麗,入殮師讓死者安然踏上了旅程。在這一片斷中入殮師的心懷慈悲、婦人女兒的孝順懂事、男主人隱忍的悲傷無不讓人動容。男主人最後後悔而又留戀地說:「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使觀眾感覺到了親人對已去之人的愛,也讓大悟明白了入殮師的可貴之處。大悟從這件事請開始成長為一名入殮師,而大悟成為一名合格的入殮師的標志是在同年玩伴的母親的入殮儀式上,根據老婦人的喜好,大悟為她圍上了她生前極喜愛的絲巾,這一行為與老入殮師為死者擦上過去常用那個的口紅有異曲同工之妙。生命是在按照自然規律的運行生而復滅,魚是這樣,人也是這樣,入殮師是為了將逝者的最美一面留在人間,同時給死者帶來安慰。
導演通過影片為我們傳達了他對生死的理解,就如老揀骨師所說的,「死亡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然後走向下一程」。在影片中我們見到了許多葬禮:因性取向異於常人而自殺的美貌少年,額頭上印著親人唇印離去的老人,手握十字架離去的男孩,想穿著長筒襪入殮的老婆婆等等等等,眾生百態,導演把充斥著死別的葬禮導成了一幕幕白色喜劇,讓死亡也帶上了讓人動容的溫暖。除此之外,影片還展現了一種愛的傳承。在影片結尾處,大悟在已僵硬的父親屍體的手中找到了幼年自己給父親的一塊石頭,大悟又將這塊石頭貼在妻子的腹部,將父親對自己的愛傳給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兒子。這種深刻的親情將影片的主題再一次升華,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
。
影片中讓我感到有趣的是,主人公情感的變化竟然是通過「吃」來表現出來的。第一次接觸腐爛的屍體時,大悟看到妻子為他准備的雞肉嘔吐不止;見習老入殮師為家庭主婦進行儀式後,與老入殮師一起吃死者家屬送的肉乾;因為妻子離家出走感到動搖的時候,社長請他吃了美味的河豚魚白;為自己的事業而努力時,在聖誕夜與佐佐木社長、上村助理一起吃雞,強調出只有擺脫死亡陰影,才能享受人生。導演通過這種特殊的連接巧妙地將影片貫穿起來,而且增加了喜劇效果。
《入殮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著名音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背景音樂,為了體現主人公的形象音樂主要由大提琴音構成,悠揚而渾厚,時而輕快時而舒緩,打破死亡帶來的沉重,樂曲仿如主人公內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識流,真可謂神來之筆,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入殮師》將生死的涵義通過鏡頭表現出來,每個片段都流露出了脈脈溫情,情節舒緩卻不拖沓,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娓娓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歡笑與淚水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大悟最後成長為一個不懼死亡、豁達寬容的入殮師,同時也告訴我們,坦然接受人生中的種種感情,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