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觀看春寒的觀後感

觀看春寒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27 11:14:02

⑴ 1000字讀後感

1、
《名人傳》讀後感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貝多芬以他堅強的意志,以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掃空憂郁的思想,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米開朗琪羅表面看上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他不殘疾,也不貧窮,他出生於佛羅倫薩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壓力。因為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侵略;自己國家的土地被侵佔卻無能為力,他與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他的家族從未給過他任何溫暖與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謀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慘的是,他所處的環境與奴隸沒什麼兩樣。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唯一幸運的是,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賦,並且不止一次的保護他的藝術成就不遭破壞,但是他們卻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他一輩子都像拉磨的驢一樣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餘歲的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如果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許他就不痛苦了,就會以教皇賞識為榮了,然而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雖然他的本質性格是驕傲自信而且固執的,只是他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長子」的責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於不顧,這就決定了他在關鍵時刻必然會逃跑,或者選擇明哲保身,向權力屈服。特定的時代條件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地位優越,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身體健康,有著幸福的家庭,有著很高的文學天賦,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於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於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

其實縱觀全書,在三位名人的傳記描寫中,都時時透露出了這些名人的缺點,貝多芬脾氣的暴躁,米開朗琪羅的軟弱和優柔寡斷,列夫·托爾斯泰固執和封建。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英雄和名人並非沒有弱點,也並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是這並無損於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並且堅定自己的信仰。

2、
《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軾傳》是蘇軾研究專家王水照和崔銘合著的一部書,四十五萬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書寫得很好,但這卻是一部不好寫的書。蘇軾一生經歷豐富復雜,著作多,面廣,這是難點之一。還有,就是有林語堂的名著《蘇東坡傳》在前面比著,那書寫得那麼精采。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蘇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里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並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於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台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後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余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於驚心動魄。苦難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台詩案」里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蘇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嘗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於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於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三,關於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於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並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後。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3、.
《紅樓夢》讀後感
我倒認為《紅樓夢》並不是一部愛情小說,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也不是中心故事,但這一敗塗地的悲劇確實是整部書的主要線索,無論怎樣我們也都曾經為這兩人的結局深深地感到遺憾。
寫了一個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劇故事。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而作為一個女孩子,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著憂傷、凄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裡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里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著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像,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瑣,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好一個多情瀟灑的賈寶玉,嬌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

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漸漸與賈政之與生俱來通靈玉而性格頑劣的公子賈寶玉相戀,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帶有黃金瑣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故事。

我實在是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為他們悲慘的命運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並沒有過錯,讓人憎恨卻是那種封建的傳統觀念。什麼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麼門當戶對,這種思想真是害人不淺。這不,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陰陽相隔,想而見不著的痛楚。還要讓賈寶玉受這樣的欺騙。唉,就是石頭心腸的人也會被他倆的真情所感動的。

一部《紅樓夢》,讓多少人為它垂淚,讓多少人為它感動啊

⑵ 觀清明上河圖有感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⑶ 《紀念劉和珍君》的讀後感

剛強的青春 血性的人生

——《紀念 劉和珍君》讀後感

黃藹北

掩卷沉思,《紀念劉和珍君》給我以深刻印象、鮮明記憶的,是劉和珍的微笑。「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這半行簡潔的文字,這一屢流暢的表述,使人難以釋卷,令人難以忘懷。——

在那和風煦煦的春光里,在那柳枝搖曳溫暖中,22歲的少女劉和珍穿過陽光,披著花香,向我們款款走來。春風牽動著她的衣裙,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陽光還要溫柔的笑容。……在同樣的青春年華里,在同樣明媚的春光里,不能想像,也不敢想像那鮮花一樣燦爛的生命會在鮮血迸裂中遽然凋謝,轟然毀滅;那溫和清婉的微笑,會在一瞬間化為永不存在的塵埃。青春那撩人心魄的美麗,原不該如此的脆弱啊!

罪惡的黑手無情地毀滅了璀璨的青春,陰險的制度殘酷地摧毀了血性追求。

青春是人世間最美好的詞彙,她被所有的人留戀和珍惜。青春應該遠離煩惱和憂愁,青春應該摒棄所有的黑暗與喧囂,青春應該除卻欺騙、欺詐、欺凌。青春所擁有的知識美麗、絢爛、歡樂和希望。青春是生命的開端,前面的路極為漫長而又風景秀麗,所以青春的心靈往往充滿著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辨別不清人間的風雨滄桑。

世界畢竟是真實的,也是嚴酷的。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時候任何空間都永遠和社會的陰暗面絕緣。劉和珍的,以及她的溫柔的女同學們的純潔善良和美麗,卻被罪惡淹沒了,卻被虛偽欺凌了,卻被醜陋掩蓋了。

當真正的惡雨腥風肆無忌憚地襲來,青春會以一副怎樣的姿態來面臨?我相信,答案會有許多種。當假惡丑撲面而來時,對美麗而言,就意味著「彩雲易散琉璃脆」。美麗的東西,由於本身的精緻,由於格外受到沖擊,使它根本就缺乏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這,就像溫室里的花朵,即使不是春天的環境也同樣能夠嬌艷的開放,但也正因為這樣,它們便會在稍經風雨的情況下,骨碎香散。

真正美麗的花朵,應該生長於自然的曠野里。經過了長期冬雪下的堅強蟄伏,在春天的驚雷下,才會迎著料峭的春寒,綻放出用生命凝結成的眩目光華。這種美麗是純自然的,它的生長始終伴隨著風霜雨雪,因此氣候無論多麼嚴酷,它依然卓立,美得更加鮮明。劉和珍她們,就像這種鮮花,她們的微笑里永遠飛揚著青春的驕傲與自豪。

只有歷經風風雨雨,青春和青春的形象才會永不凋零。合上書卷,劉和珍的微笑悄悄地走入我的思想。

⑷ 讀後感或感受

水中的藍色鳶尾――讀安妮寶貝

我想 / 有些事情 / 是可以遺忘的 / 有些事情 / 是可以紀念的 / 有些事情 / 能夠心甘情願 / 有些事情 / 一直無能為力 / 我愛你 / 這是 / 我的劫難

那天在雜志上看到余傑說女性作家寫小說有三個頂峰,一個是張愛玲,那個演盡末世繁華的女子;一個是王安憶,那個纖細而精緻的女子;最後一個是安妮寶貝。

我忘了余傑是怎麼評價安妮寶尾貝的了,但我很想知道。因為我想看看一個極度理性的男人是如何去評價一個極度感性的女人。我想應該很有意思。

我想我是喜歡安妮的,但有時候我會主動地拒絕。因為安妮總是給我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以及內心流離失所的荒蕪。我想那不是我這個年齡應該承受的。所以我拒絕。

可是很多時候我需要一些敏銳細小的疼痛,讓我抵抗生命中呼嘯而來的麻木。

只要你以相同的姿態閱讀,我們就能彼此安慰。

可是彼此安慰之後,是更加龐大的寂寞。

在接觸安妮之前我是個陽光明媚的孩子,接觸之後依然是,只是雙子星的另一面有些蠢蠢欲動而已。我知道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像安妮一樣將自己——放逐,對,就是放逐。我是個聽話的好孩子,我在陌生人面前得體地微笑,穿干凈的衣服,寫有些干凈的文字。安妮對我來說就像是開在水中的藍色鳶尾,是生命里的一場幻覺。幻覺降臨的時候我們從時光的兩個入口分別進入然後相見,幻覺消失,我們也就告別。安妮依然是那個落拓但美麗的女子,而我依然是那個用功讀書准備考大學的好孩子,什麼也沒有改變。

就像一個浪人在雨天里躲進一棟廢宅,生起一團火,然後第二天雨停了,火滅了,浪人繼續上路。那座廢宅並沒有改變浪人的方向,只是浪人會記得有個雨夜他在一棟廢宅里用一堆火取暖。

浪人會感激那堆火,而我會感激安妮。

記得一年前我在桃成蹊——就是那個我曾經寫到的書店——看到《告別薇安》的時候天在下雨,也是春天,可是春寒料峭,高大的落地玻璃窗上雨滴沿著紊亂的軌跡下滑。那本藍色的書被單獨地放在醒目的位置,像安妮一樣以孤獨的姿態站立。

安妮說書的封面上那個身穿白色棉布長裙的女子有著寂寞的手勢,於是她接受了這個封面設計。

而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書面上那種曖昧的藍色,藍中透出蒼白,恍惚盪漾的感覺。

我是個對顏色敏感的人,一種顏色對一個人來說註定是命中的囚禁,我們在劫難逃。我喜歡白色,有點純凈而無辜的感覺,像個受了傷的委屈的孩子。後來從小許的文章里知道,原來白色是一種破碎,是內心的流離失所。「白色有激越的熱情,但是容易被摧毀。」而小傑子喜歡藍色,純凈的嘹亮的藍色,藍過任何一塊晴朗的天壁。而小蓓喜歡紅色,她說她喜歡明媚溫暖的感覺。

而小A喜歡黑色,且沒有任何理由。

「黑色是收斂的,沉鬱的,難以琢磨的。很多有傷口的人,只穿黑色的衣服。因為這樣不容易讓別人看到疼痛。」

有段時間看《告別薇安》看得很灰暗,心裡空盪盪的。我總是夢見自己站在一個空曠巨大的停車場中茫然四顧,這種狀態讓我恐慌。

有時候在街上走,突然看到花店裡的藍色鳶尾或者精品店裡梵高藍色鳶尾的復制畫時,我就會想到安妮,那個在黑暗中孤獨地寫字的女子。她把字寫在湖面上,於是那些水中的幻覺,一邊出現,一邊消失。

一直以來,城市生活在當代文學中久久缺席,於是安妮來了,帶著她那些陰郁冷艷的文字,也給人們帶來了傷口以及疼痛。在安妮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到大批內心流離失所的人,他們有著空洞的眼神,寂寞的手勢,以及一臉的落寞。所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在後現代的水泥森林中浮動,等待末世,接受宿命。而安妮筆下的愛情,在夜色中漸漸幻化成了一把閃亮的匕首。

她似乎是想用愛情來對抗後工業時代里龐大的孤獨和冷漠。

安妮是個喜歡旅行的人,而我也是,我曾經說過我的生命是從一場繁華漂泊到另一場繁華或者蒼涼,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總能給我細小但深刻的感動。我喜歡走過陌生的城市,看那個城市裡馬路兩邊美麗的香樟或者梧桐或者什麼別的高大喬木,看幾個滿頭銀絲的老太太坐在院子里腌制泡菜,看一個年輕男人牽著一個年輕女人走過繁華的街道,看幾個戴著紅領
巾的小學生乖乖地站在馬路邊上等紅綠燈,看夏天灼熱的陽光撞碎在摩天大樓的玻璃外牆上,看冬天寂寞的雪花飛進白牆青瓦的深宅大院。

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峨嵋山金頂的一個寺廟里住了一個晚上,晚上我睡不著,就裹著毯子起來倚在窗邊聽外面下雪的聲音。清越而溫柔。那一刻覺得天地空曠,十六年的光陰都在窗戶外面靜靜地盤旋,我聽到自己的青春在哼著小曲兒。年華似流水。

去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我也是在上海的一棟木質閣樓里聽窗外下雪的聲音,以前聽人說過,上海有全中國最寂寞的雪景。抱著毯子坐在床上,想明天也許就能看見那樣的雪景了。可是雪一會兒就停了。第二天陽光明媚,上海洗掉了長久以來的冷漠和喧囂,街上冒出大大小小的紅燈籠,大群大群的孩子穿著紅棉襖在街上跑,司機微笑著減緩車速,這個溫情的城市讓我感動。而我也要飛回家了,我終於體會到過年的時候漂泊在外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情。而眼前浮現出爸爸、媽媽的笑容溫暖而舒展。我知道,他們擺滿了一桌子的菜在等我回家。

真的,很多時候細小的幸福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淹沒我們,只是我們常常出於麻木而忽略。

小許說她喜歡在火車上匆匆地邂逅一個人,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笑容,以及彼此間轉瞬即逝的溫暖。她說一個人在深夜的火車上,裹著毯子靠在窗子邊上觀望夜色中鐵軌外大片大片的黑色田野和山坡,以及偶爾零星出現的鄉村的燈火的時候,心裡是空盪盪的,但是平靜而安寧。

平靜而安寧。這是我們可以用來撫慰傷口的東西。

而安妮的旅行是漂泊,是放逐。她總是將自己扔在火車上,然後不說一句話地望著一個個靠攏而又消失的站台,窗外沉寂的綠色山脈,擦肩而過的列車上一張張飛掠而過的面容。安妮喜歡這種流動的前行中的生命狀態,盡管她知道且固執地相信生命只是一個空虛的輪回。

我曾經一直在不同的城市和鄉村之間徘徊,沒有目的,只有前行。看到廣闊的天空,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看到陌生的容顏,對我來說非常的重要。那是生命的體驗。一個人只有去過很遠的地方,見過很多的人,他才能夠讓自己體會到什麼叫平靜和沉著。因為無限延長和開拓的,其實是我們心的空間。

很多人在城市的夾縫里營營役役,他們不知道生命有非常多的苦難和甜美,值得我們堅持,寬容和珍惜。

那天在翻花譜的時候看到了藍色鳶尾,上面寫著:

代表著宿命中的游離和破碎的激情,精緻的美麗,可是易碎且易逝。

於是想起安妮。

一直以來,安妮在她的讀者眼中都是個疼痛的女子,一個帶著傷口衣錦夜行的女子。她的文字總是抽離人們身邊的氧氣,然後知道人們缺氧窒息。

那天在榕樹下看安妮新寫的散文,寫她工作的樣子,寫她健康的疲憊,突然發現了安妮明媚的一面,讓人很是驚喜。有個網友評論說:安妮,很高興看到你陽光燦爛的樣子,丟開那些陰冷尖銳的文字吧,只要你快樂,我們都會快樂的。

感動了,為那個不知名的朋友。

快樂不是煙火只開一瞬,快樂永恆。

送給安妮。也送給我所有的朋友。

⑸ 清明上河圖觀後感

明上河圖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山東諸城人)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絹本,縱24.8cm,橫528cm,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可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清河書畫舫》、《庚子消夏記》、《式古堂書畫記》等書著錄。

《清明上河圖》問世後,名聲鵲起。但是原作一直輾轉於帝王巨卿手中,根本不可能讓人臨摹,所以世間仿品層出不窮,甚至明朝大畫家仇英也訛仿一本,並有大書畫家文徵明題跋,傳訛更廣。當今世界各博物館收藏的《清明上河圖》同名作就有上百本。當時國內作為真跡收藏的就是一偽本。1945年滿洲國滅亡,從末代皇帝溥儀手中截獲的就有4本之多。直到1950年冬沈陽博物院名譽館長、著名古書畫監定家楊仁愷先生在東北博物館庫房的贗品堆里翻出有燕山張著親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作,經眾專家鑒定一致認定此本是世上所有《清明上河圖》的祖本真跡,才洗清了《清明上河圖》千年冤案。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游學,後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圖》是他的代表作,曾經為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著「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⑹ 讀清明上河圖有感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⑺ 藝術作品觀後感

城市工商業繁榮的禮贊

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對宋代城市面貌社會風俗作了網路全書式的描繪,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傑作,它是一幅真實描繪汴京――12世紀時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商業繁榮景象的巨幅畫卷.從畫卷中我們可以看出畫的精美細致,人物的傳神和自然景觀的協調之美,突出作者作畫的功底之深,但我們又可以看到城門上竟沒有一個守城的士兵,虹橋上設滿各種各樣的小攤,反映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雖是初春季節,春寒料峭,卻有人穿著簡陋,衣不蔽體,辛苦地搬運著沉重的物品,同時又有人穿著綾羅綢緞,手裡拿著扇子,在街道上悠閑散步,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兩極分化天上人間般的生活. (潘嬌)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敷色,在畫法上屬青綠山水,這幅畫風格十分華麗,山水畫古往今來不計其數,但我覺得這幅畫給人的感受有實有虛,夢幻一般,對於山水所採用的顏色處理也非常得當,在以綠色為主色調的畫面之下,有明有暗的陰影光線處理,比例恰當的山水房屋樹木,讓人有身臨其境卻又覺得意境虛幻如夢境一般,由今人看來,彷彿是隱居山中的萬家,開遍燈火,照徹整個畫面如蓬萊仙島.值得注意的是,畫家王希孟作這幅畫時才18歲,但筆法卻已相當老練,特別是其對於色彩的把握力,更讓人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法大膽,是其年輕的象徵,入筆細致,可看出他作畫的認真態度,但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用色和明暗處理.

(戴辰冰)

南宋楊無咎的«四梅圖卷之一»是一幅很有韻味的梅花圖,古人雲: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果;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作者把古人的審美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其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梅曲、欹、疏的三大特點,他用蒼勁有力的筆鋒描繪梅的枝幹,讓人感受到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堅韌無畏,不懼嚴寒的氣度,又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梅花纖柔的姿態,突顯梅花可人的另一面,這樣剛柔結合,使梅花富有擬人氣息.潔白的花瓣令人感受到梅花的純潔靜謐,與瀟灑不羈的枝條形成鮮明對比,更好地表現了梅花的情態.這樣一幅梅花圖使人更能體悟到梅花不凡的氣質,給人以無限啟迪,梅花的精神確實震撼人的心靈,難怪古代畫家喜愛以梅花為題材來作畫,梅花獨一無二的特點在楊無咎的畫筆之下展露無遺. (施士超)

文同的«墨竹圖»線條組合交錯,變幻豐富,作用是通過墨竹的形象表現,發揮出筆墨的長處,將竹子的君子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畫中墨色有深有淡,並且處理得十分得當,粗粗觀看,人一種紛繁零亂卻又錯落有致的感覺,細致端詳,又不乏細膩之處,竹枝看似彎曲卻透著昂揚的生氣,體現出堅忍不拔的品性,而竹葉的線條頗為緊湊,更加強了它品性的體現.圖中畫的是整棵竹的一部分,卻沒有把它的源頭畫出來,給人若即若離之感,它既重了形,更突出了神,平凡之中見高貴,見畫如見人,文同此畫堪稱是花鳥畫中極品. (朱明捷)

«江山如此多嬌»是由我國著名畫家傅抱石、關山月為人民大會堂而創作的,作品以繪畫形象再現了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的磅礴氣象,這幅畫還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具體指導,經過改動後使作品的氣度、尺度與宏偉的大會堂建築取得和諧,此畫給人磅礴偉岸的氣勢,一種蒸蒸日上之感,站在山頂,俯覽群峰,闊大無盡,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人民終於站起來當家作主,整個國家有著一顆奮發向上、團結的心,中國的土地是廣闊富饒的,畫中顯示的中國大地具有容納萬物的氣度,表現出更為宏觀的現代意識、時代氣息. (黃海濤)

徐渭其人

明代畫家徐渭一生多劫,懷才不遇,可謂境遇諸多不順,但他的畫作在畫史上的影響卻是頗深的,以«墨葡萄»為例,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寫意山水作品,圖中所畫的葡萄姿態各異,深淺不一,頗具層次感.葡萄藤雖柔亦韌,似乎也從一定方面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即使身處困境依然固我.再看畫中那首自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寒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置野藤中」.猶其是頸聯,說出作者的辛酸與悲哀.懷揣一身才學抱負卻無處施展,這是何其不幸啊!書中另一幅徐渭的畫像,從他的眉眼中一股淡定之氣即撲面而來,但從稍帶憂郁的眼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是不如意的,沒有少年得志的意氣風發,也沒有大器晚成的欣慰快然,有的只是一種看透世事凄涼,人情冷暖的疲憊之態,哀莫大於心死,徐渭一生的悲也多,苦也多,而獨獨少樂.」天不仁兮降亂世,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一個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人生,正如徐渭啊!

人生一世,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但願這悲苦的人在另一個世界裡好生安息,再不為」筆底明珠無處賣」而苦惱. (張婧爾)

滿懷希望,憧憬未來――«一籃春色賣遍人間»

構圖:主人公賣花女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在主人公雙眼眺望的方向留白,滿懷希望,寓意深刻.

造型:賣花女衣著樸素,扎著長長的麻花辮,手提一籃春意盎然的鮮花,目光炯炯有神,望著前方,以側臉示人,臉型輪廓清晰明了.

選題:作者捕捉生活中一位普通的賣花小女孩的形象,貼切再現百姓生活,真實卻又不失藝術地表現了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渴望幸福的生活.

色彩:全畫以水墨勾勒,但並沒有太多水的朦朧處理,以墨色為主,而一籃紅色的鮮花則是全畫最突出的一部分,深深抓住讀者自己的眼睛,令人回味.墨色流暢,干濕濃淡自然,以完全鬆弛的線條描繪出衣服的褶皺,人物臉型,而頭發用了大量的深墨色,並留出空白表現發質的反光,這一技法在過去的人物畫法中不曾運用,傳統中見創新.

意境:全畫通過一位在生活底層的普通小女孩賣花的景象,生動而傳神地表達了普通百姓在期盼新中國成立,早日安定繁榮的美好願望.而畫中小女孩那滿懷鮮花,眺望遠方的深邃表情也似乎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幸福之花必將撒遍人間. (顧昱)

(清)鄭燮«蘭竹石圖»

作者自題」――既又見大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蘭竹之勢與石之勢交相輝映,一零一整,一柔一剛,將蘭竹之韌,石之堅互相襯托著表現出來,蘭竹因有石而愈發渾厚,再加上濃淡墨色的相互映襯將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蘭竹」彌縫其間」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個畫面給人清高脫俗的感覺,寧靜而愜意.我覺得這幅作品蠻淡雅,看著蠻舒服的,又因蘭竹堅韌的品性,頑強的特質,兩者結合在一起,使整幅畫帶上了高潔的色彩,讓人折服.我喜歡其中蘭竹的筆法,運用筆峰轉換畫出葉片的正面側面,用濃淡的墨色畫出蘭竹的層次與疏密,每一張葉片都似乎帶上鮮明的柔韌個性而置於一塊兒,又很整體,既散而又」整」. (曹黎)

(清)鄭燮«蘭竹石圖»

這幅作品整體清逸雅潔,超凡脫俗,恰倒好處地體現了蘭草高潔的品性與生於峭壁而難求,畫家以書法線條勾勒蘭葉,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准確表現了蘭葉的纖長,又以筆鋒的頓挫,線條的粗細表現蘭葉偃仰反側的姿態.蘭葉錯落有致,繁復交錯的姿態不給人以雜亂之感,是因為畫家畫出的蘭葉片片不同,又依山勢而生,感覺自然清新,畫家所畫山石,以較粗的線條,寫意手法畫就,與蘭葉的精緻形成對比.畫家有以濃墨表現蘭葉,淡墨和次淡墨表現蘭花與山石,虛實得當,主次分明,突出蘭草的雅緻姿態,並在畫面右下部較為空白的部分題詩數行,既彌補了畫面空白,又平衡了整個畫幅,使畫面更覺清俊脫俗.畫家以蘭草來表達自身高潔與傲然的品性,抒發自身不戀官祿的性格. (張思婕)

蘇州拙政園

蘇州的拙政園屬於私家園林,私家園林一般規模不大,因此拙政園與其他私家園林一樣,在景區劃分和造景上追求細膩曲折豐富的變化,」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拙政園則將這一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園內幽冷的小湖,怪石嶙峋的假山,鬱郁蔥蔥的參天古木,古樸典雅的建築,置身其中,無不讓人感到自己就是那退歸山林的官吏或富商,就是這悠悠園林的主人,在午後淡淡的陽光中,悠閑地品茗,興致來時,揮毫潑墨,享受著」不下堂莛,坐窮泉壑」的樂趣,追求清雅幽靜,閑雲野鶴般的樂趣.園內曲折變化的古樸長廊,錯落有致的假山清池,婆娑樹影中若隱若現的亭台軒榭,以及那將無限情趣隱藏於有限視野中的園洞門\屏風,無不體現園林主人淡泊名利,豁然曠達的情趣.(俞震)

江南私家園林一般多為小巧精緻,追求細膩而富變化,«園治»中寫到」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所謂」因」,便是根據園林本身地基和地形的不同特點,對構成園景的各種建築或山石或草木做一個合理的安排,以達到」精而合宜」;而」借」,更為精粹,」巧而得體」,園林主人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在這依傍家宅的美景中,享受」不下堂莛,坐窮泉壑」的樂趣,不失清凈淡雅.

如我漫步在這小巧玲瓏的園子中,不禁會和北京的頤和園等皇家園林來個對比,那種宏偉的氣派,皇家氣息,固然能讓人一驚,可這江南特有的細膩寧靜之感也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在這煙雨彌漫的江南矗立一座氣派的皇家園林,那必然會有一點不和諧之感,所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一份感覺必然要由這私家園林獨有的韻味來襯托.而那些建造園子的文人們,一定是體會到這種韻味兒,再也不忍將那皇家的氣派硬扣到江南這塊細膩精緻的土地上.如是我,我也一樣.(謝茉晗)

展子虔«游春圖»是人們公認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作品.整幅畫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呈現水,相對而言兩岸的山與樹顯得十分渺小,尤其是人,或立或騎或乘舟渡江,星星點點地都身著白衣點綴其中.陸地上的樹大都還未長出葉子,原本一幅蕭條的景象,雲霧繚繞下的山卻讓人感到了一絲絲律動的意味,再加上人的點綴,原本平淡亢沉的畫面頓時活潑了起來.

放眼望去,滔滔江水忘情地流著,沉睡一冬的青山綠水又慢慢恢復了從前的節奏,即便數枝橫七豎八地扎得人心生疼,那潺潺流水依舊能撫平根根突兀,遠處的山與水與天相連,一派廣闊豪邁的景象,疲倦的冬裝褪去,又是一種曠達、釋然的意境.

近處的幾根桃樹正綻放著粉色的桃花,遠處山間的房屋若隱若現,騎行者沿著江邊蜿蜒前行,似要把這春意帶入深山.

故冬已去而春正開. (柳靈穎)

«踏歌圖»馬遠

這是一幅表現民俗的山水畫,突破了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追求單純與精練,山石畫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簡潔有力.我想,這是一幅令人眼前一亮的畫,回顧畫史,皇家畫師用奢華的筆法繪出一幅又一幅紙醉金迷的畫供皇家消遣,他們的文化是百姓不敢承受的,他們的文化不能代表畫史,而俯視民間,他們的作品雖然反映著底層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卻顯得平面了些,而«踏歌圖»就象是霹靂一樣,」大斧劈皴」的畫法劈平了混沌的平面,給人新鮮自由的呼吸.

徜徉於畫中,我聞到了山間獨特的芳草氣息,也隱約聽到遠山傳來的踏歌聲,感到山的偉岸沉穩,水的靈動秀美,石的剛硬不阿,畫家對山石的輪廓畫得如此清晰瞭然,以至於我都可以感覺到山石中孕育著的那些美好的品質. (王莉娜)

«踏歌圖»馬遠

以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南宋山水畫突破了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對景色大膽剪裁,山石畫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簡潔有力.我認為這幅山水,筆鋒剛勁有力,渾然天成,山好似用斧子劈過一樣,樹也筆直剛毅,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這正是馬遠之畫的獨特之處.再看山下那一片空白,這樣獨特的剪裁,既畫出了山的悠遠淡泊之意韻,也頗有新意和視覺美感.山水充滿畫家的情感,筆鋒的剛勁是畫家一生不得志,對中庸、腐敗朝廷的悲憤之情,男子氣概躍然紙上,而山下的留白,暗喻朝廷對江山統治的留有空白,畫出當時的社會狀態.這幅畫是畫家情緒、生活、社會的真實表現,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不乏創新之舉,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意識價值.我看到一位借畫抒情的老者,把自己的人生壯情全寄託在一紙山水之中,剛勁的筆鋒,突破常規的剪裁像要打破時代的束縛,是畫家一腔悲情的體現. (尹誠敏)

«踏歌圖»馬遠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3幅畫與同時代的繪畫作品有一種」格格不入」的基調,畫面筆法蒼勁,遠處矗立著突兀的山石,似有危機之感,近處有牧童在放牧嬉戲,又展現祥和安寧的生活風俗,也許是寄予的希望,畫面簡單卻又讓人看後記憶猶新,樹木、山峰,以及蜿蜒的山路,均是蒼勁稀疏的幾筆,並無太多的柔和與瑣碎,畫中有力的筆法中隱約顯示出畫家的堅毅性格.在南宋,人民處於動亂中,統治者腐敗無能,畫家以這硬朗筆調勇於向平庸挑戰,宣洩自己的不滿與憤恨,為國家命運擔憂,由此可見畫家崇高的憂國愛國情感與大膽堅韌的品性.從這一幅山水畫中,我可以感受到畫家試圖沖破時代的桎鋯,渴望揮灑自我個性,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一幅好的作品不僅僅需要具備創新的技巧,更源於向人展示的是繪畫人本身的品行與情操,情感,這使靜止的畫面被賦予人的思想情感,而被提到更高的境界. (張舒苡)

«踏歌圖»馬遠

這幅畫給人大氣廣闊的感受,畫中運用濃墨淡墨勾勒出遠近前後的層次,並用剛勁的筆鋒畫出山的稜角,使山凹凸有致,松樹上的松針栩栩如生.又渲染了遠山和隱藏在山中的松樹,若隱若現,效果逼真,濃墨畫就的幾塊大石給人沉重透不過氣的感受.此畫在表現各種物體形態上也有許多出彩之處,松樹和山都用了下粗上尖的筆法,格外挺拔,又給人無限遐想空間,同時山中的房子也有優美的形態,露出幾扇窗,露出一個屋頂,都給人森林深處,神秘難測的感覺,畫中的樹干形態也是蜿蜒曲折的,卻蒼勁有力.

此畫在構圖上由下往上,由重到輕,由深到淺,給人地下天上的感受,山中的景物排放錯落高低有致,很有視覺想像.

這幅畫營造了一種山林深處的意境,我以為這幅畫在層次處理,用墨及營造山林氣氛上做得很好,只是畫面底下偏重,略有不足. (孔祥祥)

«踏歌圖»馬遠

這是表現民俗風情的山水畫,筆法寫實,畫中嬉戲的孩童栩栩如生,近處山石、竹枝,遠處山峰、松柏映襯之下,全然不失寫意的瀟灑自在.這樣一種筆法上的寫實和思想情趣上的寫意,把畫的清新活潑和大氣磅礴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在作品中集中表現了出來.

畫面的山石畫法運用了大斧劈皴,用干焦的墨色熨透出了山石皺瘦而峰起的態勢,給深山老石以一種不近塵世的清高之感,似乎深入雲霄而臨人之上,豪邁逼人而具灑然風度.這樣老邁而剛勁的山石與近處活潑清麗的孩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給山石以生機,山石給孩子以庇佑和關懷,似乎這樣的孩子生來就該屬於這樣的自然,這樣的自然生來就該潤養這樣的生命.

畫面近景遠景之間採用了似若煙嵐的空白,手法類似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以此拉開前景與遠景的空間距離,更讓人感受遠山攝人的雄渾高峻,這樣的空白也給人一種時間上的遼遠感,似乎遠山佇立在那裡而從未搖過,讓人領悟天地恆昌,感受山水永存,若不是隱現松柏間的一角閣樓,真讓人以為這是深山仙境一景. (陳斯揚)

~~~~~~~~~~~~~~~~~~~~~~~~~~~~~~~~~~~~~~~~~~~~~~~~~~~~~~~~~~~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⑻ 讀後感或觀後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流傳了千年的詩句深深地詮釋給我們生命的意義與偉大;而泰戈爾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又給了我們另一份對生命的感悟。關於生命,諾貝爾說:「生命,那是自然拿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愛默生說:「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並且熱愛生命的人。」而在我看來,生命,不僅是你我呱呱墜地的那一聲啼哭,而是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生命,不僅是你我擁有的一筆財富,而是培育我們的所有人的心血灌注。所以,生命里蘊涵了太多的感動,便早已註定了它無上的價值。你,無權褻瀆它的珍貴,因為,你,沒有這個資格。

春風吹又生的野草擁有它一年的輪回,兒女們點點滴滴的成長伴著父母班駁的青絲,生命以它自己的姿態存在我們的周圍,無聲地流淌,悄悄地演繹,只是我們匆忙的腳步把它們忽略了,用心去留意,你會驚詫於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壯觀,驚詫於冰天雪地中孕育的勃勃生機,可你知道,最是那春寒料峭中的春意開創了生命的奇跡,最是那劃破寒冷的第一枝嫩芽寫滿了生命的崇敬。不必去問是什麼詮釋了生命的偉大,不必去聽是什麼在傾訴生命的真諦,只是一眼望到那滿樹的蔥郁,就給予了我們足夠的力量與欣喜。曾經在一個瀉滿陽光的暖暖的春日清晨,想像著自己是一顆睡在泥土裡的種子,經歷了一冬的守候,將要披一身金色的陽光,擁抱美麗的新世界,於是心中便升騰起無限的希望與夢想。

然而 ,當生命化作另一種形式流淌,即便是再多的美與丑,是與非,已經永遠地定格在過去時了,剩下的或許只是一聲嘆息,一份無奈。還記得曾經送別一個朋友,哀樂、白花……,生命中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離別最甚。聖經中關於生命有這樣的描述:因為不能恆久,所以最是珍貴;因為能吐納天地氣息,所以勝過鑽石的光芒。那麼為了把握這份特別的美,就足以讓我們為之付出足夠的努力,拒絕傷害的侵襲,留給生命一份純凈,讓它成長在自己的本色中,不要在很多已成過往的時候,才知道去珍惜,因為倘若它被封存起來,也便不再真實了。

生命以它獨有的美,浸潤了生活的點點滴滴;美麗的生命,源於一份對生活的熱愛。生命行走在你我的掌心,請小心看護;生命承載太多的美麗,請認真對待。或許,昨日的成敗已成過往,明日的幻想不切實際,生命就在今天,看見今天,珍愛生命,一切才會存在。

⑼ 波提切利《春》觀後感

桑德羅·波提切利1444—1510是義大利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最後一位大師。他在15世紀義大利的佛羅倫薩藝壇上占著特殊地位他的風格不僅在當時是獨特的就從整個歐洲繪畫史來看也是異常突出的而且被認為是拉菲爾的前奏。在他的創作中交織著兩種極不相同的因素一種是人文主義的傾向亦即現實人間的生活氣息另一種則是中世紀的神秘色彩。在他中期成功的作品中這兩種因素被獨特地結合在一起而人文主義的傾向起著主導作用。波提切利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並最能代表15世紀佛羅倫薩時代特徵的作品無疑是《春》及《維納斯的誕生》。而在早於《維納斯的誕生》創作的《春》中我們就已經能夠明顯感受到波提切利式的憂傷風格了。 《春》作於1478年正值作者37歲藝術生涯的巔峰時期。充滿情慾的西風神賽弗尤羅斯正鼓著腮幫子飄然而入追趕著大地之仙女克羅麗絲。他的到來最右邊的這棵樹也折彎了腰仙女克羅麗絲使勁的企圖擺脫西風神的追趕最終沒有逃過西風神的擁抱。克羅麗絲的口中溢出了鮮艷的花朵紛紛而落。飄在花神費羅拉的身上形成一件美麗的外衣如同大自然一樣曾經是一片白色的大地轉眼間已經是鮮花盛開生機盎然。畫面左端描繪的三美神舞動著春天彩霞般的輕紗手拉手在翩翩起舞。這在文藝復興時期可以說是女性美的典型在形象上波提切利將她們描繪的十分相像又有微妙的差異。三人中從左至右第一個美神動態幅度最大頭發鬆散地披著胸前別著一根別致的胸針衣服格外華麗、內外起伏整個姿態顯示了她內心劇烈的沖動這些特徵說明了她就是「愛欲」的化身。相反中間的一位無任何嬌飾衣著也極為樸素表情嚴肅無疑她就是「純潔」的化身了。在樸素、雅靜的「純潔」和華麗、熱情的「愛欲」的接觸中「美」誕生了。三美神中「純潔」和 「愛欲」的對抗「純潔」的左肩衣服脫落下半截暗示了愛的誘惑作者在這里表現了愛的覺醒與美的追求。從而自然的引出了作品的主角——美和愛的化身女神維納斯。她位於兩組人物的中間又稍高一點。飛在上面的丘比特之箭恰好對著「純潔」之神。 在繪畫史上有許多作品描繪春天然而還沒有一幅作品能於波提切利的這幅《春》相媲美。可以這么說這幅畫已經盡善盡美地表現了春天的美和典雅。波提切利在這幅畫里構圖上採用了平面的裝飾手法將眾多的人物安排在了適當的位置上。畫面上一共九人從左至右一橫列排開沒有重疊、穿插並且根據他們在畫中的不同作用安排了恰當的動作。作為主角的女神維納斯所處位置比其他人稍後一點。波提切利在這里表現的是羅馬詩人奧凡提奧斯的長詩《行事歷》中描寫春天的情景。《行事歷》有這樣的描寫「我昔日的克羅麗絲如今人們叫我費羅拉。」 波提切利在這里正是以繪畫的形式描繪出了奧凡提奧斯的詩意。克羅麗絲是大地的仙女西風神就是春風。春風吹過大地花開美麗的花神隨之誕生了。這個過程同時也表現了人生道路上春天到來的豐姿。 這是一幅描繪大地回春歡樂愉快主題的作品。然而畫中人物的情態畫面並無歡樂之氣氛像春天裡吹來一陣西北風籠罩著一層春寒和哀愁若有所思的維納斯旁若無人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三美神的舞姿似乎是受命起舞頗有逢場作戲的感覺令觀賞者不解。雖然作品展示了充滿著春的歡欣的眾神形象這種對於人性的贊美具有非凡的美感。但在那些莊重而自信的形象里總不免帶著畫家內心深處所埋藏的一種無名的憂傷。 自文藝復興始人文主義精神滲入文藝創作畫家往往藉助於宗教神話題材和神的形象寄託自己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思想情感傳達自己的理想在波提切利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中都寓含著對現實的惶恐不安。波提切利在畫上展示了那麼多充滿著春的歡欣的天神形象盡管他們顯得莊重與自信總不免帶著畫家內心深處所埋藏的一種無名的憂傷。畫上的基調則是纖弱和略顯悲愁。不難理解這種傷感情調正是當時貴族文化的通病如在勞倫佐·美第奇的一首詩中所寫的青春雖然歡樂 卻並不長久 讓我們盡情歌舞吧莫問明天是否吉祥 這幅作品又被稱為《維納斯的盛世》取材於當時的著名詩人波利希安的寓言詩。美第奇宮廷詩人波利希安說維納斯漫步在月光下如皇後般庄嚴如春風般和煦她走過的路上萬物萌發鮮花盛開。神話中的維納斯是美麗的象徵也是一切生命之源的化身。《春》中的維納斯正是代表生命之源的女神。在中世紀的宗教繪畫中一般只有聖母瑪利亞才被安排在拱型之下。波提切利在這里借用了這種形式在維納斯身後波提切利利用樹枝與背景天空將樹型有意識的留出了這樣的一個拱型。深色的背景樹林恰好在她的周圍豁然開朗突出了維納斯主角的地位。她左手提著衣裙右手稍微舉起儀態端莊、典雅。盡管波提切利作品的主題是隱晦的創作意圖也有些神秘但我們卻能深切地感受到畫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一種神秘憂郁的內心世界。讓人感到作者的意圖是神秘的主題思想是隱晦的。但是上述這些特徵都是繪畫形式層面的要素並不足以說明波提切利作品的動人之處。他對希臘神話的半宗教、半幻想的描繪給予了15世紀後期義大利佛羅倫薩社會以強烈的人性關懷才是他作品感人至深的地方。波提切利的作品中都體現了對人性的思考。春天能常駐人間嗎青春和幸福能被留住嗎也許能也許不能這種種惆悵和迷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家對現世生活的驚惶與不安。

⑽ 讀後感70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閑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綉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裡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回答者: cinderellajuno - 試用期 二級 2009-11-8 17:02

檢舉 1、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第一段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答案: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渴望。

2、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描繪了哪五幅春景圖?
答案:具體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五幅春景圖。

3、「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出了什麼樣的景色?
答案:寫出了春風的輕柔。

4、請用兩個以上的成語來概括朱自清《春》的景色?
答案: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婀娜多姿,生機勃勃.

5、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用了七組比喻句。是哪七句?
答案: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6、《春》中連用「牛毛」、「花針」、「細絲」來描繪春雨,彷彿讓我們真的感受到了細密的雨絲。請你也試一試,用三種事物來描述空中的雲。
答案:雲是最尋常的,天天都有。看,像瓦塊,像羽毛,像魚鱗,飄飄盪盪,悠閑自得。

7、《春》第七段看,春天在人們心中代表著什麼?
答案:春天在人們心中代表著無限的活力和希望.

8、朱自清的《春》中為什麼說「雨是最尋常的」
答案:因為最尋常的,往往也是最珍貴的,也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這樣寫正是為了挖掘對雨的深切認識感受,突出雨不平凡的另一面。

9、朱自清的《春》的結尾連用了三個比喻句,有什麼好處?
答案: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句式,縱情地贊美了春天予以春天的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進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10、《春》中「吹面不寒楊柳風」 是什麼意思?
答案:春風吹在臉上一點兒也不覺得寒冷,楊柳也柔和地輕拂著。

11、《春》中「一年之計在於春」 是什麼意思?
答案:一年的計劃要在春天考慮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開頭就要抓緊。

12、《春》中「吹面不寒楊柳風」 出自哪裡?
答案:出自於宋代釋志南的是《絕句》。全詩是:「古木陰中系短篷,仗黎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13、《春》中「一年之計在於春」 出自哪裡?
答案:出自南朝·梁·蕭繹的《纂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明代無名氏的《白兔記 牧牛》也有:「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一日之計在於寅(凌晨3-5時)。春若不耕,秋無所望。」

14、《春》的文章結構有什麼特點?
答案:《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描細繪,最後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文章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結於擬人,其構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至於語言的秀雅清新、朴實雋永,則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15、《春》是朱自清寫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一個「春」字寫了()、()、(),而且具體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五幅春景圖。把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通過作者的生花妙筆展現了出來。
答案:新、美、力 。

16、體會下列句子,在括弧里填上有動感的字:
當春帶著她特有的新綠,海一樣地( )來時,真能讓人心醉;
當春攜著她特有的溫煦,潮一樣地( )來時,也能讓人斷魂。
答案:漫,涌。

17請用「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的詩歌含義描繪你眼中春天?
答案:春天到了,園子里的花開得十分鮮艷,一枝枝開得火紅的紅杏已經長出了牆外。夜裡下起了春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春風纏綿柔美,像弦樂伴奏,有許多花瓣在風雨中撒落在地上。伴著雨季和狂風,春天的時光也慢慢流逝,天黑了,關上了屋門,可以打發黃昏的日子,但是卻沒有辦法留住春天的腳步。
《春》預習筆記示例
一.基礎知識
(一)生字詞語
1.欣欣然:高興的樣子.
2.朗潤:明朗潤澤.
3.趕趟兒:原意是趕得上,這里是」趕熱鬧」的意思.
4.賣弄(mài nōng):有意顯示,炫耀(自己的本領).
5.醞釀(yùn niàng):原意是造酒的發酵過程,這里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6.黃暈(yùn):黃色的光圈.
7.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製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8.笠(lì):用竹或草編成的帽子,可以遮雨,遮陽光.
9.抖擻(sǒu):振作.
10.應和(yìng hè):相呼應.
11.烘托:畫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周圍塗抹淡黑或者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突出.文中是襯托的意思.
12.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13.花枝招展:花枝迎風擺動,娥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艷麗.
14.宛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本文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澤東高度評價他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課文解讀
1.文章結構與內容分析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盼春.表達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2—7段)繪春.描繪了五幅畫面.
①春草圖:著力描繪春草勃發的景象.
②春花圖:著力寫春花競放的景象.按照樹上,花下,遍地的順序,層層鋪敘,層次井然. 這段文字中,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高與低結合,勾連映襯,烘托渲染.
③春風圖:描繪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這一段從嗅覺,觸覺,聽覺等方面,把無形,無味,無聲的春風寫的有形,有味,有聲,有情有感.
④春雨圖:描繪了雨中特有的美景.
⑤迎春圖:寫人勤春早.
第三部分(8—10段)贊(頌)春.運用三個比喻句表現了春天的新生,嬌美和活力.三個比喻句排列有序,不能顛倒,形象的表現了春天的成長過程.既是對五幅畫面含義的概括,同時點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2.中心思想:這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點,描繪了大地春回,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贊美了春的活力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勵人們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
3.寫作借鑒:
①本文構思精巧,情景交融.全文圍繞一個春字依次寫了盼春,繪春,頌春三個部分.三個部分的順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是一致的.
②選用准確的詞語寫出春天景物的特徵.
③大量運用疊詞疊句和對稱,排比的短句短語,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④運用許多精彩生動的比喻句,擬人句,描繪景物特點,抒發感情.
三.精彩欣賞
1.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欣賞:第1句運用擬人方法先總體勾勒,寫出了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情態。然後分寫山,水,太陽「睡醒」的情態。山「睡醒」的情態用「朗潤」形容,寫出山色由暗淡漸漸明朗,由枯乾轉為潤澤;水「睡醒」的情態用「漲」形容,表現了冰雪融化後春水渙渙的樣子;太陽「睡醒」的情態用「紅」形容,表現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點,勾畫出春景的輪廓,為具體描繪春景創設廣闊的背景。
2.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欣賞:第1句從「點」上描繪。運用擬人方法把春草人格化了。「鑽」字寫出春才沖破土層的擠勁,表現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寫質地,「綠綠的」寫顏色,表現了春草新的特點。第2句從「面」上描繪,由遠及近;「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出春草的長勢,表現了春草的勃勃生機。第3句運用坐,躺,打,踢,賽,捉等一系列動詞寫孩子們的嬉戲,從側面寫春草給人的歡樂。第4句用風的「輕悄悄」襯托草的「綿軟軟」,從感受角度表現春草的可愛。
3.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欣賞:著力寫「樹上」三種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運用擬人修辭方法,把百花爭春,百花爭艷的「爭」字寫活了。然後用「趕趟兒」寫花朵多;「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排比,比喻修辭方法寫花色艷;寫花味甜,由實及虛,由春花聯想的秋實,表現花兒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欣賞:第1句寫「花」下蜂鬧蝶舞,從側面表現花兒的繁茂,鮮艷和甜香。一個「鬧」字不僅有聲響,而且隱含了一片喧鬧的景象。第2句寫出野花的數量繁多,種類豐富。運用兩個比喻描繪了陽光下野花閃閃爍爍,逗人喜愛的樣子。
5.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欣賞:第1句先總寫江南春雨多。第二句「可別惱」顯得親切而有情趣。然後運用排比,比喻寫出春雨的特徵:多而細密,亮而閃爍,柔而綿長。「一層薄煙」運用比喻形象表現了春雨細密迷濛的景狀。一個「籠」字准確寫出了這層薄煙的情狀。
6「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欣賞:由「一年之計在於春」的俗語聯想的「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作者引用俗語啟迪人們:春是一年的開始,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激勵人們把握時機,奮發向上,辛勤勞作,也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進而要創造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感情。
7.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欣賞: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贊美了春天的新生,嬌美,活力。這三個比喻句排列有序,不能顛倒,形象的表現了春天的成長過程,「領著我們上前去」,表達了作者追求美好未來的強烈感情。同時這個結尾概括了五幅春景圖的含義,也點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四.學習心得
①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繪了百花爭榮,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贊美和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勞作,奮發向上。可以說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一首春的贊歌。
②這篇散文多方面描繪了春天的景色,把一個渾然一體的春天形象推到讀者面前,就像一幅長卷風景畫,而且這幅畫是活動的,鮮靈的。同時,本文構思新穎精巧,不落窠臼,創造了文中有畫,文中有詩,詩畫合壁的藝術境界。
③這篇散文是詩情與畫意的結合,和諧地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對春天深沉贊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說」,而是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畫來抒寫的,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如對花的描寫,既繪形繪色地描繪了各種果樹的花,又這樣描繪盛開的野花:「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作者賞花的欣喜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一切「景語」都是「情語」。由於感情的傾注,這些小野花兒都彷彿變成了富於感情的活靈靈的小動物了,內在的詩情與外在的景物和諧地交融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畫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層濃郁的抒情色調。
④這篇散文結構嚴密,層次井然中見跌宕變化。作品根據揭示主題和抒情的需要,一共製作了五幅畫面。畫面之間連接自然、緊湊,並以前四幅畫面作為第五幅畫面的鋪墊、烘托,從而開拓意境,揭示題旨。在揭題後,最後奇峰突起。文章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而又有變化。
⑤這篇散文語言朴實、雋永。朱自清善於提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口語。他的散文語言具有清新朴實的特點。如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如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短句淺語都是從口語中來。從達意說,平易好懂,從修辭說,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之後,節奏明快,不平淡,有濃厚的抒情味。作者還善於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如寫春風拂面,說「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如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力,蘊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實清新中有雋永的意味。
五.讀書卡片
分類: 文學作品 作者:朱自清
篇名: 春 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內容摘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欣賞:從嗅覺,觸覺,聽覺三個角度寫春風。先引用詩句,既寫出春風的溫暖,又寫出了春風的柔和。再用一個比喻寫出春風的柔情。然後從嗅覺角度寫春風的芳香,最後從聽覺角度寫春風吹送的悅耳的聲響.
這一段從嗅覺,觸覺,聽覺等方面,把無形,無味,無聲的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聲,有情有感.
六.拓展延伸
1.志南和尚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有關春天的詩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唐 杜甫《臘日》)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3.含有「春」字的成語
春風得意:舊時形容考中進士後的興奮心情。後形容職位升遷順利。
春風和氣:春天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比喻對人態度和藹可親。
春風和煦,夏雨滋潤,足以養育萬物。常比喻及時給人以教益和幫助。
春風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兒童在沂水洗個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
春光明媚:形容春天的景物鮮明可愛。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風景鮮明艷麗。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暉寸草:比喻子女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無限感戴心情。
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嚴寒已過,溫暖和生機又來到人間。
春蘭秋菊: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春露秋霜:比喻恩澤與威嚴。也用在懷念先人。
春夢無痕:比喻世事變幻,如春夜的夢境一樣容易消逝,不留一點痕跡。
春暖花開:本指春天氣候宜人,景物優美。現也比喻大好時機。
春葩麗藻:比喻美妙的言談。
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春色撩人:春天的景色引起人們的興致。
春色滿園:園內到處都是春天美麗的景色。比喻欣欣向榮的景象。
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春深似海:春天美麗的景色像大海一樣深廣。形容到處充滿了明媚的春光。
春筍怒發:春天的竹筍迅速茂盛地生長。比喻好事層出不窮地產生。
春蛙秋蟬: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誇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氣象。盎然:豐滿、濃厚的樣子。形容春天的氣氛很濃。
春蚓秋蛇: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春雨如油:春雨貴如油。形容春雨可貴。
寒木春華:寒木不凋,春華吐艷。比喻各具特色。
枯木逢春:枯乾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
4.描寫春天的優美句子
●春晨瑕想:清晨,拉開窗簾、推開窗戶。微風吹來,一陣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氣息迎面而來。
春天來的好快,悄無聲息、不知不覺中,草兒綠了,枝條發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開的燦爛多姿,一切沐浴著春晨的曙光,在春風中搖弋、輕擺,彷彿少女的輕歌曼舞,楚楚動人。
生物在春晨中醒來,展示著生命的可貴、誘人。
春晨點染心中的希望,激發著人生的熱情。
●春光明媚: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麗:到處放射著明媚的陽光,到處炫耀著五顏的色彩,到處飛揚著悅耳的鳥叫蟲鳴,到處飄盪著令人陶醉的香氣。這是綠的世界、花的海洋。
到處是郊遊踏青的人群,有老年人的慈愛滿意,有情人的歡樂開懷,有孩子的天真笑容。
恍忽間明白:春光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為它讓人的心情在此刻綻放。
●春雨綿綿:春雨和著春雷、隨著春風、淅淅瀝瀝飄來。
春雨如絲、如霧、如煙、如潮。透著這縷縷蠶絲,世界的萬物如同淡淡、蒙蒙的寫意畫,忽隱忽現。
我喜歡春雨,不光喜歡它換來的雨後春筍的英姿,更喜歡的是:踏進這淡藍色的煙雨,在這雨季,你為我撐出的一片無雨的天地。
春意盎然:春是活潑的、春是狂熱的、春是姿意生長的、春是年青旺盛的。
春天到處是人們辛勤的影子,人們用自己的雙手播種著他們的堅定的信念和永遠不變的希望,播種著真執的情和無私的愛。
沒有春的萬紫千紅?哪來秋的碩果累累?
●春夜沉思:春天的夜晚,淡月籠紗,娉娉婷婷。有風拂過臉頰,掠起長發。月光如水平靜柔和。我心如這月光,平靜柔和。不敢去刻意追求什麼,只是希望所有美好的開端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一如這春夜長長遠遠。
●春:春天在哪兒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頭,柳條嫩綠,桃花鮮艷。春在空中,和風送暖,燕子翻飛。春在水裡,魚兒追逐,鴨子戲水,春在田間,麥苗返青,菜花金黃。到處都有春天,春滿人間!
●1.春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2.春雨——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3.春花——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4.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5.春水——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6.春風——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7.春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8.春景——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9.春遊——東風知我欲山,吹斷檐間積雨聲。
●10.春思——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11.春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2.春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3.春夢——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14.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和月。
●15.春歸——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6.春雨淅瀝瀝,淅瀝瀝,小草呀,快鑽出來!快鑽出來!春風笑盈盈,笑盈盈,小鳥說:「我要給您唱歌!我要給您跳舞!」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筍芽兒呀,快醒醒!快醒醒!春雷轟隆隆,轟隆隆,筍芽兒說:「我要鑽出來!我要鑽出來!」春風笑盈盈,笑盈盈,筍芽兒說:「我要長大!我要長大!」

18、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用了兩組排比句。是哪兩句?
答案:
第一組: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第二組: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