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槍影評色彩
① 《尋槍》影評
影片開始時天氣預報,廣播的聲音為背景,忽然冒出一個氣勢洶洶的女人,用方言大罵。至少對我是個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隨後是平常家中清晨應有的景象,但是卻因為對兒子的態度分歧而有吵鬧,相信這樣場景總會有很親切的感覺,因為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正在心中獨自享受那一份熟悉時,一陣混亂開始了。終於引出影片的主題――尋槍。槍不見了!孩子平靜的表情,妻子疑惑卻並不上心的態度和主人公的焦躁驚慌形成鮮明的對比。接著是一陣快速鏡頭推動,然而但檢查孩子書包時,彈球的下滑去是慢速的,與背景中女人的指責,孩子的哭訴形成反差,其實表現的是結果沒有達到預期,主人公內心的失落。同時背景聲音顯得遙遠,亦真亦幻,以體現主人公恍惚神志不清的特點。隨後的一組鏡頭我很喜歡。青石板路,碎磚舊牆,道路,以及兩旁建築,原本平靜的物體,因為人的晃動而開始搖擺不定,蒙太奇快速的切換,各色景色的轉換切換,配之以快節奏的鼓點背景音樂。觀眾不由自主會跟隨電影的進度而緊張。馬山抖鑰匙的鏡頭,穿插著鏡頭跟著他拿鑰匙對准鑰匙孔,孔的終點的保險箱中有一絲光亮,那是希望,音樂戛然而止,所有人的心都停在了那一刻。然而,希望破滅了,終於破滅了。此外覺得片子中對比的地方很多,此處又有一處,雖不知為何如此安排,但也能感到故意的對比。躲在門後的女同事,疑惑,平靜,不解,冷漠的態度,主人公擔心,害怕,急躁,焦慮得現狀,不能不說是個對比。此時回想來時那短短的巷子彷彿走不到頭,巷子已不再是巷子,是迷宮,是走不出的迷宮。走出派出所,四面八方的聲音更讓人心中一顫,加之彷徨,幾近絕望,但是註定在懸崖邊上會有轉機,線索出現了。昨天參加了婚禮,有可能是遺失的地點。
還是忽然轉換的對比,新婚時小兩口祝酒的表情和早晨忽然不速之客來訪時驚愕無辜的表情以及最後幫不上忙的焦急痛哭。事情貌似又進入絕境了,轉機也又來了――花名冊。這也是隨後主人公不信任所有人,懷疑所有人的開始,近乎瘋狂,近乎瘋癲,近乎瘋狂的元兇。那一個一個名字,像是一把把刀,人們一個個的表情,正耶,邪耶,虛耶,實耶,扣人心弦,引發觀眾自己的猜測。不禁想起偷斧子的故事,所有人都有嫌疑。緊接著一個個人的找,一個個人的問。其中每個人似乎都是那麼的接近我們平時生活中周圍的人,但是每個人的回答又是那麼無厘頭。隨後出現了第一個嫌疑人,結巴劉。簡單幾個字的交流,沒有看出任何破綻,我不解的是為什麼忽然鏡頭由平視一下轉換成俯瞰,隨後又回到一如既往地角度。此後印象深刻的就算是老樹精了。鏡頭的轉換,帶回到曾經硝煙戰火的年代。倒補一筆,交待了更多的信息,跟評書中的書中暗表有異曲同工之妙,放在此處並不覺有突兀之感,也不會有不解的疑惑,更增添幾分喜劇色彩。一句「槍丟了」讓我誤以為是位高人,但是導演總是讓人感到反差,此後說的所有話差不多都是廢話,一句「真的槍丟了?」多了兩個字,意義完全不同我覺得最好的是電影中的對白,努力營造一種輕松幽默的風格,但是只是表面現象,當笑過後,再細細品味竟覺得笑不出了,沉甸甸的。老樹精的廢話往往都是真理,煞有介事的陳軍,懦弱膽小卻偏要違法亂紀的周曉剛,身藏不露的結巴劉,少年老成的兒子,多疑脆弱而又潑辣的妻子。每個人的語言都有特點,不雷同,但是都符合人物身份。,對於方言的應用恰到好處,基本可以理解,又有很多隻有方言才能表達的笑料。
② 《尋槍》影評誰有
去豆瓣 看看吧 要什麼樣的影評都有.
③ 請問電影尋槍關於色彩的影評怎麼寫
虛實結合,通過色彩的強弱來推動事件的發展與節奏。
④ 【尋槍】影評起個什麼題目好
超現實電影(尋槍)
⑤ 有沒有人可以幫我寫一篇《尋槍》的影評
這部國產影片看得舒服。舒服是指我看完後,覺得為該片坐在電影院里花上點時間不虧,整個過程讓人看到輕松,而不是什麼讓人看完後,忽然覺得自己也是個哲學家,又感悟了什麼人生意義生命哲學之類,或者又受到什麼主題教育等等。就是簡簡單單,在這段時間內隨著姜文演的馬山找他那把槍,看著各種人物的輪番出場,猜測是誰揀了槍,直至最後真相大白,一切了結。同事看過小說原著,說不明白主題思想,照我的意思,要找什麼深刻思想,這樣就好。當然,我不能阻止別人去尋找深刻含義。在整個影片播放的時間內,影院中的觀眾經常會因為角色之間的對白而發出各種笑聲,會因為最後關鍵人物的露臉而發出「原來是他」那種聲音(我打不出象聲詞,請大家自己體會一下)。其中有個小花絮,臨近結束准備散場時,隔開一個座位的一對情侶,女問男,「這部片子蠻好看的,叫啥?」。雖然問的讓我這旁人差點一腳踩空,但好歹也算側面證明了我的想法(如果這兩位湊巧看到這個帖子,請原諒我的無意)。
影片的導演和編劇是陸川,除了一次在某電影雜志上看到他的文章,說在柏林有幸和關美人同桌吃飯,但礙於其護花男友的威懾,而不敢搭訕事後覺得可惜。當時就覺得這人有意思,但其他知道並不多,雜志上對他的介紹也絕大部分與「尋槍」這部電影有關。看完電影,回來咕勾,才知道「黑洞」也是他造出來的。看樣子,就想他自己接受采訪時所說,編故事拿手。主演兼監制姜文,在解釋為何選擇與陸川合作時,也說與這樣的新人導演合作,會給電影帶來新的東西,對故事的表達也會有所不同。至於片中的姜文么,我對演技好壞不敢亂評,只能又說個小花絮,就是馬山在被除去警服後的亮相,惹得影廳內鬨堂大笑。馬山的愛人,那個老師是伍宇娟,不過一開始我並沒有找到,其實是沒敢相信那個佔了屏幕五分之四讓我嚇一跳的臉,就是她,還滿世界的找。寧靜,一點,躺在地上擺的姿勢很靈光。至於為什麼會在地上擺,請看電影。其餘的演員我一個都不認識,叫不上名,真是汗顏。但大都印象很深,特別是那個義大利的周小剛(劇中名)和馬山的兩個老戰友。
關於這個永樂數碼版的正片畫面技術資料等等,這幾天的上海報紙新聞都已經報過了,大家自己去翻翻,個人感覺畫面真是干凈,沒有以前觀影時發現的膠片痕跡。至於音響效果,容我再插一花絮來說明,在劇情開始不久後,有一個鏡頭是馬山從派出所出來,突然聽到了一聲「爸」,這個聲音當時是從觀眾的右側後方發出的(應該沒記錯)。事實上,由於現場有觀眾帶了小孩,當聽到這個聲音後,一大半的觀眾都往後回了頭,准備發表自己的不滿。但在緊隨的不同方向的喊聲出現後,大家明白了是怎麼回事,都笑了起來,這種情況我還是在影院里第一次碰見,真是有意思。我本人非常期待能在這個一號廳,欣賞即將公映的原版星戰前傳2(如果能引進的話)。劇中說的絕大多數是貴州方言,所以配了字幕。但就是這個字幕需要批判與通輯,竟然會有掉字幕情況的發生,比如有一句對白是「。。。的榮譽」,字幕顯示為「。。。的!」。類似的問題我注意的就有不下四五處。幸好這種貴州方言還算能聽懂。要不然,真是掃興。事實上,觀眾也並沒有受此多大影響,照樣被對白引得笑出聲。其中個人感覺有一句具有廣泛流傳的潛質「20個小時,坐汽車能到省城,坐火車能到北京,坐飛機能到美國了。。。。」,還有一句類似的,大家自己去看。這個票價么,40元好像貴了點,別廳的原版指環王三小時也就60元。更何況這片子連90分鍾都不到。上座率不錯,350個座位,坐了差不多五分之四。
個人遺憾:
由於在思考樂呆得忘了時間,又買了杯可樂,開頭有一點點沒看到。沒有領票員,座位又無顯亮表示,湊低著頭找到自己的那排,發覺當中我的位子已經給人佔了,而且形成了情侶整體優勢,一共差不多有5對坐在當中,實在不好意思擠進去讓人分開,只能坐在過道邊。買票的時候,那個漂亮的售票小姐准備收我80,我還得屈四指伸食指特別聲明一下,多少有點點郁悶。幸虧電影還不錯,讓我一個人看得也開心。
⑥ 求一篇《尋槍》的影評,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結合。五百字左右!謝
作為一部偉大的超現實主義小說,《西遊記》中形象鮮明的唐僧師徒四人自然讓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輔助作用,作品定會遜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薩、女妖怪還是普通的女人,她們都以極富人性化的特徵在作者筆下熠熠生輝。
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學說,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結構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沖動和生命力,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察覺。「本我像一隻沸騰的大鍋,裡面充滿著能量和精力,沒有組織、沒有統一意志、沒有思維邏輯、更沒有道德標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一方面,它要趨利避害,學會改造環境,防止外部世界消滅自我的威脅;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據具體條件決定是否滿足本能的願望,防止內部世界的過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
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
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在《西遊記》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別代表著「超我」「自我」和「本我」,構成了小說具有人格化特徵的女性形象系列。
⑦ 電影尋槍中關於馬山的人物形象分析 從哪些事情中體現了馬山怎樣的形象
《尋槍》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大多是男主角馬山的主觀視角和感受。自「尋槍」行動展開伊始,馬山的意識世界就變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換作馬山的主觀鏡頭語言,則表現為影像和聲音的誇張其辭、如夢似幻――
影像上:畫面的濃烈渲染,鏡頭的搖曳不定,景別的似近而遠;
聲音上:人物話語 分貝量的增強,音響效果重錘猛擊,音樂伴奏或緊或緩。藉此過分渲染,從而傳達出人物情緒,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
有一組鏡頭是說馬山在夜晚開著摩托追蹤一輛車,尋找槍丟失的蹤跡和線索。此時是由馬山開摩托的一個客觀鏡頭(全景)轉換作馬山的主觀視角鏡頭(近景):(馬山)看見路及路邊的景物(樹、牛、牆屋)都在飄移,晃動不定、朦朧不清,似乎在跟馬山玩捉迷藏。這個鏡頭出神地傳達出馬山由於失槍開始「懷疑」身邊一切事物的主觀情緒,「懷疑」視角此時形象地再現了只能存在於人腦的抽象意識,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接下來幾分鍾的劇情直接都用馬山的主觀鏡頭繼續講述:他開著摩托,視角模糊、景別不清,在行駛的路上也只給出前照燈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過鏡頭對准路面向前推進,漸入一幕幕過去24小時內出現在馬山身邊的人物:妻與子向他揮手告別說明馬山離家已漸行漸遠、新婚夫婦默然凝視的眼神反映親屬也和他有所疏遠。馬山對人「不信任」此時已嚴重影響到他與周圍人正常的交際生活關系,而這一切的導火線僅僅是「丟槍」。
馬山恨不得「槍」馬上就能出現眼前。車繼續前行,不遠處閃現一個拿槍人的背景,這個背景隨著馬山摩托的顛簸一直在晃動,看得出此時給的還是馬山的主觀鏡頭(馬山本人始終沒有出現)。這個鏡頭讓觀眾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馬山)」要找到槍否則人命關天(用警察局長說的話就是「槍裡面還有三顆子彈就是三條人命,如果遇到職業殺手一槍兩個就是六條人命!」)的焦慮急切。
以上三組鏡頭配的均為緩慢極具迷幻色彩的音樂,聲畫結合展現主人翁的「懷疑」心理。這幾組主觀鏡頭也說明,馬山自己已經認識到由於「尋槍」導致他與人的隔閡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了。是否繼續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諸多「問題」,又怎樣撫慰猜測多疑的情緒以及精神上的創傷?「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國內慣例,大凡人到中年仍舊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隱疾。《瘋狂的石頭》中的包世宏和《雞犬不寧》中的馬三便是明證!《尋槍》中最明顯的反應在這種精神創傷對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響,以及由此帶出的一系列感情問題。對於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慮,等一系列精神壓力的帶出,與其惶惶不安的活著,還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馬山靈魂出竅狂笑著跑開,應該算是一種精神境界如釋重負的終極解脫!
⑧ 《尋槍》的影評怎麼寫具體結構以及段旨句,主題
你是交大西區的嗎?親?看豆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