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鑒中國觀後感
❶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
你所指的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應該是1949到1978年吧,也就是毛主席時代。這也分版兩個時期,文革前和權文革。客觀的說,文革前是中國人民為之歡呼奮斗並孜孜不倦追求的年代,在那時,沒有個人主義,沒有過多的個人想法,雖然窮但是大家信心百倍,干勁十足,一心一意為國家奮斗。雖然走過很多彎路但是沒有誰能保證自己沒走過彎路。文革是一個被徹底否認的年代,但是沒有文革的積累就沒有改革開放,正如沒有解放前中國人的積累也就沒有解放後人民鼓足精神搞建設的精神釋放。
中國那時窮,但是為後來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沒有全國人民熱火朝天不記報酬的勞動也就沒有後來的國有大型企業、沒有兩彈一星。
❷ 讀圖鑒中國歷史讀後感
大唐盛世抄時魏徵直諫太襲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❸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市生活的一些回憶
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恐怕只是一個遙遠的傳說。當然由於各自的價值觀不同,有人認為那是一個恐怖故事,充滿了迫害飢餓等等,而有的則以一種理想主義甚至多少有些革命浪漫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那個時代。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無論處於什麼時代何種社會環境,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來說,油鹽柴米醬醋茶永遠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即使是在那個所謂政治掛帥的瘋狂時代也不例外。那麼那個時代,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怎麼過的呢?
如果問今天80、90後的中國人,生活中什麼最重要,大概十之八九都會回答,錢最重要。但是如果問70年代的中國人,生活中什麼最重要,大概99%都會回答,票券最重要。在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人幾乎所有的消費品都由國家按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標準定量供應,票券就是供應憑證,它直接關繫到每個人每個月可以吃多少米多少肉多少油,可以用多少肥皂甚至抽什麼煙喝多少酒,換句話說,在當時可以用錢買到的東西幾乎都要票券,有錢沒有票券很多主要的生活必需品就無法獲得,在某種意義上,人民幣甚至可以說是票券的一種補充。大體上說,當時的票券分為2種,一種是糧票,主要用來購買糧食以及糧食製品,糧票又分為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2種,前者由各省市自治區發行,只能在當地使用。後者由國家發行,在全國范圍內都可使用;一種是購物券,主要用於購買各種日用消費品,比如肉、布、燃油,煤球等等等等。不同的地區,糧票和購物券發放的標准不太一樣,比如邊疆地區要比內地多一點;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業發放的標准也不一樣,比如在糧食定量上,高中生要比初中生多一點,在崗工人要比脫產幹部多一點……因此,當時普通中國人家裡一般都有「三本」,一是糧本,二是購物本,如果是全民或者集體所有制的職工,那還有一個醫療本。而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都有3種關系,一,戶口關系,二,糧食關系,三,組織關系,這3種關系伴隨了當時普通中國人的一生,而尤以前2種關系最為重要,它直接關繫到在計劃體制下,你能從國家那裡獲得多少生活必需品和工業製成品,比如自行車。因此,在改革開放前,票券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中國人家裡最重要的東西。
衣
在色彩上,「灰藍白黑(青)綠」的確是當時中國人衣著的主色彩,大體上說穿灰色的以幹部尤其是中高級幹部為多,藍、白色以工人、普通機關幹部和學生為多,黑(青)色以農民為多,綠色則是軍人的專用色彩。因此從當時人們的穿著的色調和樣式,你大體都可以判斷出他們各自的職業甚至等級,比如穿帶4個兜軍裝的就是軍官,2個兜的就是戰士。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衣著無論在色彩還是在款式上可選擇的餘地都不多,以至於以後有一部名叫《街上流行紅裙子》的電影來反映當時中國人在衣著方面的變化。而在當時,父親的衣服改給兒子穿,老大穿剩給老二,老二再傳給老三的現象在當時的中國家庭不是少數。本人就因為在家中兄弟里非常走運地位於末席,有時候新衣服對於我來說只是過年時的一雙球鞋。對於現在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各種款式和面料的校服差不多已經成為時尚的一部分。而改革開放前,中小學生最標準的服裝是什麼呢?高年級的學生一般穿仿65式軍服,這在當時是一種時尚。而對於中低年級的學生平時著裝沒有特別規定,但是在重大集會和一些集體活動中,白襯衣藍褲子白球鞋紅領巾(或者紅袖套)則是標准著裝,當時衣服的面料主要是以化纖為主。至於鞋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布鞋解放鞋還有球鞋是大部分中國人最常穿的,當然也有皮鞋,但是很多人一般都是在有什麼活動時候才穿皮鞋,而對於很多工人來說,作為勞保的黃色翻毛大皮鞋則四季不離腳。不過,在我記憶里,鞋子好像是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幾種不需要購物券的商品。
食
說到食,當時大多數中國人尤其是城鎮人口每個月吃多少吃什麼事實上是由國家規定的。糧食分為主糧和雜糧,按照職業和年齡的不同每個人每月可購若干斤,同樣食用植物油也是按照定量供應,糧食和植物油都由國營糧店供應。而動物性油脂,比如豬油則歸入副食品, 用肉票按定量購買,當然購買豬肉牛肉也要用肉票。當時普通中國城鎮家庭用的燃料一般是煤球以及煤油,這兩樣同樣是定量憑票供應。在生活必需品中,我記得只有醬油,醋,茶葉還有鹽以及一些調味品不需要票券,而象煙(主要是過濾嘴香煙),酒,糖等都需要票券,而出售這些商品的大到綜合性商場小到2、3個人的小賣部幾乎都是全民或者集體所有制。在當時中國很多家庭,水果糖一般都是用鐵皮或者玻璃罐子裝起來放在最不容易被拿到的地方,只有等到每天吃完飯,或者有客人來,或者在學校受到表彰才能從那個神秘的罐子裡面得到一個小小的幸福,而在當時那個神秘的罐子不知道勾起了多少小孩子的犯罪慾望。順便說一句,糖在當時是定量供應,但是准備結婚的人可以憑結婚證得到額外的供應。而在副食品裡面,雞鴨和魚不需要購物券,但對於普通中國家庭來說,雞鴨一般是婚嫁等喜事以及象春節這樣重大的節日才上飯桌的,而魚主要是靠自然生長捕撈,所以有一定的季節性,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得到的,但是那時候的價格卻很便宜,比如抗浪魚,我記得曾經就在0.5元到1元每公斤之間。由於當時沒有農貿自由市場,城鎮居民消費的蔬菜則是由國營菜站供應,主要是一些季節性蔬菜,價格寫在一個牌子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當時大多數普通中國家庭,吃飽是最重要的要求,加之物資供應貧乏,所以當時城市中飯店酒樓很少,所謂的飯店也主要是賣一些諸如面條米線之類的雜糧食品為主,當然在一些飯館也賣酒水炒菜,但是大多數居民很少去那裡消費,而且在飯館裡面吃飯,如果沒有糧票,那些鐵面無私的營業員是不會給你一個米粒的,不過當時的物價卻非常便宜,一碗米線或者面條,2兩糧票0.05元到0.15元之間。
住
在改革開放前, 普通城鎮居民(至少就我所知道的周邊人群)幾乎都做到了居者有其屋。當時城鎮幾乎所有的住房都是公房,公房大體分為2種,一種是由單位自行建造的或者產權屬於該單位的公有住房,房屋分配權由單位掌握,居住者都是該單位的職工和家屬,房租水電費等由單位收取,日常維護管理也由單位負責,這種住房一般都是單元樓或者筒子樓,衛生以及居住條件相對較好。另一種則是散布城區各街道的公有房。這些房屋一般是解放後公有化的產物,比如有的是原地主官僚和資本家的住宅,房屋的分配權由房管局(所)掌握,主要分配給沒有單位自建房的職工以及所有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外的城鎮人口,房屋的日常管理和維護也由房管局(所)負責。這些房屋一般是平房或者大雜院,居住條件也較差,往往是一家幾口人共居一室(本人就在大雜院裡面住過非常快樂的幾年),而且衛生條件也較差,往往是一條街的居民公用一個或者兩個左右的公共廁所,這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然而那時的居民卻覺得沒有什麼不正常。但是不管怎樣,那時候的房租水電等費用卻真的非常便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對於一些鰥寡孤獨的五保戶,這些費用甚至全免。這種居者有其屋的政策甚至惠及兩勞人員,當時兩勞人員釋放回歸社會,如果沒有住房,在派出所上了戶口到糧食局上了糧食關系,再由街道出個證明就可以到房管局(所)申請分配間住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行
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自行車,公交車和火車輪船。在市內出行一般依靠自行車或者公交車,當時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省會大城市都沒有計程車,更別說私家車。公交車又分為燃油汽車和電車,不過有一段時期中國可能燃油供應緊張,很多城市的燃油公交車都改裝成燃氣,即在公交車的車頂加裝一個巨大的氣囊,裡面灌注天然氣或者煤氣作為燃料,當時成都很多公交車就做了改裝,看起來非常威風。在那個時候,公交車的票價也非常便宜,票價實行分段收費,即在2至3站之內是2分錢,2至3站以外在此基礎上加收一定的票款,但我記得一般最高的票價不超過0.2元,而月票大概成人是每月5元,而少年兒童則是每月3元,月票也分為2種,一種是可以乘坐所有線路的公交車,另一種則是限乘某些線路和區間的公交車。說到行,當然不能不提自行車,自行車是當時中國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擁有一輛「永久」「鳳凰」或者「飛鴿」牌自行車幾乎是當時每個中國人最炙熱的嚮往,有一輛新「永久」「鳳凰」或者「飛鴿」牌自行車的自豪感絕不輸於今天有一輛賓士或者寶馬。和絕大多數商品一樣,購買自行車也是要票的,不過這種購物券與其他購物券不同的是它的發放不是全民性質的,它帶有某種福利和獎勵色彩。購買自行車的票一般發放到各單位(好像是由商業局負責發放),再由各單位以抽簽或者獎勵勞模先進工作者的方式分配,那些單位上沒有分配到票或者沒有抽到票的人就只能非常羨慕的看著那些幸運兒往自己家裡推「鳳凰」了。當時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是代表中國家庭富裕程度和社會地位的標志性物品,甚至在很長時間內,自行車盜竊案都屬於比較嚴重的犯罪,類似今天的汽車盜竊案。而火車輪船以及長途客車則是當時普通中國人城際出行的主要方式。乘坐飛機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政治地位和行政級別的象徵,而非財富的象徵。我記得原則上只有縣團級以上的幹部憑單位介紹信才可以乘坐飛機,以至於有一次我父親因為緊急軍務乘坐了一次軍用飛機,我就在小夥伴面前炫耀了好幾天,這在今天是看來非常可笑的。因此,火車就成為當時普通中國人長途旅行的最主要出行方式。和今天一樣,當時火車也分為硬座,硬鋪和軟卧三種,不同的是坐軟卧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同樣是一種政治地位和行政級別的象徵,原則上能坐軟卧的也同樣只有縣團級以上的幹部。有一次,我坐火車無意中闖入了軟卧車廂於是被乘務員象對待地主崽子一樣趕了出來,於是惡毒地發誓有一天「老子也要坐一把」,多年以後夙願得嘗,卻發現不過爾爾。至於輪船主要是沿江和內海周邊人們的出行工具,和飛機,火車一樣,輪船2等艙以上同樣體現出當時中國社會特有等級制度。當然長途客車可能是當時最平民化也最平等的長途交通工具。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機動車大概可以主要分為客運汽車,貨運汽車和公車三種。客運汽車主要就是那種象大麵包似的客車。貨運汽車則多數都是解放牌的,就是雷鋒開的那種。而公車分為2種,一種主要是北京212吉普,一般為軍隊公檢法等機關的公務車;另一種主要是上海牌轎車,一般為事業單位以及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公務車。和今天一個科級幹部都可能有專車不同的是,當時在中國能夠有自己專車的幹部理論上一般均為地師級以上,地師級以下的幹部可以因為公務調動單位車輛,但是不能專用,比如當時昆明軍區屬於大軍區,而軍區機關內我記得除了幾位主官和政委有專車外,其他下屬職能部門的頭兒上下班都只能騎自行車。
(以上只是對於改革開放前,對於中國社會生活的一點點個人回憶。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社會生活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比如物價文革後期與改革開放前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比如公車問題,事實上在文革後期公車管理也沒有那麼嚴格了,很多不夠級別的官員已經開始把公車專有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記憶模糊甚至淡忘了,因此文中敘述的部分肯定有錯誤的地方,但是基於自我的記憶以及行文的方便,我以一種靜態的方式來描述那段時光,並不是說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前都是一直處於我所說的狀態,而且由於當時中國事實上處於一種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因此本人對於當時農村以及農民的生活狀態知之甚少,因此所敘述的基本上都在我在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的所見所聞,片面也就在所難免,望見諒。)
http://bbs.tiexue.net/post_3054288_1.html
❹ 學習中國歷史
如果沒有基礎,單從興趣來看的話,你可以考慮從類似《圖鑒中國歷史》這樣寓教內於樂的書籍入手,《上容下五千年》通俗易懂,但裡面的史實和觀點都有不少過時或者不準確的,《明朝那些事兒》倒是很不錯的通俗歷史讀物,雖然文風略顯輕浮,但其創作手法倒是頗有古風,是試圖把歷史往活了寫的,推薦你看一下,如果你還有興趣再進一步的話,可以看《中國通史》呂思勉版、範文瀾版、白壽彝版各有所長,但限於政治環境,有一些歷史觀略嫌機械,倒是海外的傅樂成版《中國通史》沒有這個問題,也可參考。至於二十六史一類的暫時不必強求,否則反倒容易生出畏難情緒。
❺ 深圳衛視節目表是什麼
新聞類節目:《正午30分》、《深視新聞》、《直播港澳台》、《關鍵洞察內力》
軍事類節目:《軍情容直播間》、《決勝制高點》
紀實類節目:《奇妙的民居》、《大漠綠色夢》、《溫暖在身邊》、《通途》
綜藝娛樂類節目:《年代秀》、《極速前進》、《一路書香》、《詩意中國》、《圖鑒中國》 、《極速環游記》
電視劇場類節目:《黃金劇場》、《精品劇場》、《熱播劇場》、《不夜場劇場》
其他類節目:《時間的朋友》
(5)圖鑒中國觀後感擴展閱讀:
深圳衛視頻道於2004年5月28日正式試播,2004年6月28日正式開播,2009年9月28日在全國首批實現高清播出。
2011年,獲得「TV地標」電視覆蓋傳播大獎。2016年,獲得「頻道社交最具增長性衛視」稱號。2017年,獲得第二屆深圳知識產權梧桐金獎「最佳服務獎」。2020年,深圳衛視啟動4K超高清頻道建設,積極探索布局「4K/8K+5G+AR/VR」。
❻ 「救亡圖鑒之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觀後感3000字
1932年,在上海《通俗畫報》第一期的封面畫上,一個巨人,正在被日本軍人一點點剜割肢解,痛不欲生。上面寫有五個滴血的大字「大禍臨頭了!」這是日本侵略者帶給中國人最真實的時代寫照。 東北淪陷後, 偽「滿洲國」一半以上的縣份有抗日武裝在活動,義勇軍總數曾達到30萬。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最早發出了對日抗戰的宣言,同時,中共滿洲省委馬上派遣幹部分別前往東北,建立起了一支支游擊隊。 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又燃起戰火,當時十九路軍官兵雖然接到撤退命令,但是這支早被「九一八」仇恨注滿胸膛的原北伐「鐵軍」分支,決定不能再使民族繼續受辱,毅然抗命迎頭痛擊日寇。 1933年初,日軍關東軍向熱河省和冀東進攻。南京政府看到日本的吞並野心已不限東三省,才由不抵抗改為被動防禦,一場稱為「長城抗戰」的局部戰爭就此展開。 東北淪陷,偽滿、偽蒙相繼建立,華北又垂危。此時的中國,山河破碎。 北平城內,學生們痛苦地喊出「以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933年11月,以上海一二八抗戰的主力十九路軍為主體發動了要求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 1936年6月,廣東、廣西的實力派聯合發動反對南京政府的妥協而要求北上抗日的「兩廣事變」。 1936年12月12日,西安東面的華清池響起了東北軍、西北軍以「兵諫」要求蔣介石抗日的槍聲…… 從1931到 1937年,中國軍民在綏靖主義盛行,法西斯侵略日益猖獗的惡劣國際環境中進行了局部抗戰,中華民族終於在此時開始了幾千年來最為深刻、也最為徹底的整體覺醒。
❼ 能幫我寫下」救亡圖鑒之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觀後感3000字
讓我來告訴你:
1932年,在上海《通俗畫報》第一期的封面畫上,一個巨人,正在被日本軍人一點點剜割肢解,痛不欲生。上面寫有五個滴血的大字「大禍臨頭了!」這是日本侵略者帶給中國人最真實的時代寫照。
東北淪陷後, 偽「滿洲國」一半以上的縣份有抗日武裝在活動,義勇軍總數曾達到30萬。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最早發出了對日抗戰的宣言,同時,中共滿洲省委馬上派遣幹部分別前往東北,建立起了一支支游擊隊。
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又燃起戰火,當時十九路軍官兵雖然接到撤退命令,但是這支早被「九一八」仇恨注滿胸膛的原北伐「鐵軍」分支,決定不能再使民族繼續受辱,毅然抗命迎頭痛擊日寇。
1933年初,日軍關東軍向熱河省和冀東進攻。南京看到日本的吞並野心已不限東三省,才由不抵抗改為被動防禦,一場稱為「長城抗戰」的局部戰爭就此展開。
東北淪陷,偽滿、偽蒙相繼建立,華北又垂危。此時的中國,山河破碎。
北平城內,學生們痛苦地喊出「以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933年11月,以上海一二八抗戰的主力十九路軍為主體發動了要求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
1936年6月,廣東、廣西的實力派聯合發動反對南京的妥協而要求北上抗日的「兩廣事變」。
1936年12月12日,西安東面的華清池響起了東北軍、西北軍以「兵諫」要求蔣介石抗日的槍聲……
從1931到 1937年,中國軍民在綏靖主義盛行,法西斯侵略日益猖獗的惡劣國際環境中進行了局部抗戰,中華民族終於在此時開始了幾千年來最為深刻、也最為徹底的整體覺醒。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❽ 《救亡圖鑒》讀後感,坐等急
1912年2月12日,農歷臘月二十五,寒冷的早晨,隆裕太後帶著時年6歲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禮儀,頒發遜位詔書,將國家統治權交給當時宣布由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這「五族共和」的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歷史就此終結。
清朝與民國政權交替之際,覬覦中國領土的日本侵略者卻跳出來歪曲歷史,哄騙清朝遺老遺少到東北,利用他們實現「滿蒙獨立」,即分裂中國的陰謀。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的國民軍驅逐出宮,日本駐華公使抓住這一機會將他接入使館,接著送到天津日租界。
中國半壁山河淪陷,但從全國抗戰形勢上看,日軍進犯的地區越擴大,也就越深陷泥潭。盡管在日本官方的宣傳中,他們的軍隊攻佔每一片中國區域都是「赫赫戰功」,其實這等於背上一個又一個沉重的包袱。日軍實施的進攻,只是在靖國神社中不斷增加數以萬計的靈牌,並消耗著有限的國力。
日本靠軍國主義的強悍瘋狂一時,侵佔了中華大片土地,然而面對持久抗戰,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結局也就此註定。
❾ 《中國傳統傢具圖鑒》讀後感
[《中國傳統傢具圖鑒》讀後感]中國傳統傢具圖鑒的讀後感:中國傳統傢具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在世界傢具史上獨樹一幟,《中國傳統傢具圖鑒》讀後感。本書從中國傳統傢具的類別入手,以圖鑒的形式,對傳統傢具進行解析和鑒賞,讓讀者在圖文互動中體會傳統傢具獨特的韻味……(來自卓越亞馬遜網上書店網友) 當當網上書店網友rosyyang讀《中國傳統傢具圖鑒》有感:傳統傢具木韻悠悠,造型別致,工藝精湛,種類豐富,意蘊深遠。不知從何時起,喜歡上了古典傢具,怡然自得地沉醉在木樣年華中,感受傳統傢具的絢爛之美。一直以來,都想買到一本關於傳統傢具的圖文對照集,期望在精美的圖片確、直觀地了解一床一榻,一桌一椅,讀後感《《中國傳統傢具圖鑒》讀後感》。可是,買到的書,不是圖集;就是以文為主,圖少的可憐;或是圖片不夠精美,圖解不夠詳細,印刷也較差的書。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關於「中國年」參展圖書的介紹,說這套書是以圖鑒的形式展示出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很是欣喜。這套書中還有《中國傳統傢具圖鑒》,我很想看看內容。於是,我去了圖書大廈,找到了這本書。將書認真地翻看了一遍後,我快速走向收款台。我知道,我買到了一本好書。這本書,以傢具式樣為線索,圖文並茂地講解出傳統傢具的歷史、用材、工藝、收藏等方面的知識。此書圖片精美,採用銅版紙印刷,裝幀不錯。書中大量的分解圖,極好地解讀出傢具的細節,讓我輕輕鬆鬆理解了枯燥的傢具製作工藝知識。另外,書中還對一些珍稀傢具進行了詳細講解,對收藏古典傢具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看完大家的讀後感,再來回顧一下《中國傳統傢具圖鑒》的主要內容:本書按照中國傳統傢具不同的使用功能,將傳統傢具劃分為席、床榻類傢具、椅凳類傢具、桌案類傢具、箱櫃類傢具、屏風類傢具和架具類傢具,以圖鑒的形式對傳統傢具常見的結構、裝飾和材質做了全面詳盡的解析,將傳統傢具以立體、直觀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在圖文互動中輕鬆了解中國傳統傢具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