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血親觀後感

血親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27 16:59:58

① 莫言小說3000字讀後感

悲愴大地上的女性之歌--讀莫言《豐乳肥臀》有感眾所周知,莫言在這2012年度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廣受大家的關注。讀者們讀了莫言的書後,無論男女,更加的喜歡了。但是,真正喜歡莫言書的人還大有人在,這跟是否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無關。因為,作品,都具有他獨特的魅力,具有一種靈魂,讓人不斷的想要繼續品嘗下去。
莫言,他曾經說過:故鄉對我來說是一個久遠的夢境,是一種傷感的情緒,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也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巢穴。那個地方會永遠存在下去,但我的精神卻註定了會飄來飄去。」為了抵抗這種生命的漂泊感,莫言選擇了高密東北鄉作為自己恆定的文化地理坐標。在這片土地上,他虛構了一個文字的、生命的、精神的王國。從《白狗鞦韆架》《豐乳肥臀》到《蛙》,鄉土中國、歷史反思、大地倫理、生命觀照和現實批判,在高密東北鄉長成了密不透風、生機勃勃的一片紅高粱。
我最喜愛的便是那悲愴大地上的女性之歌《豐乳肥臀》。
豐饒的大地飢饉地裂開著,蒼茫的天地中,一位壯碩而滄桑的母親領著一群孩子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歷史的紛亂給她的生命留下一次次的歡喜、無奈和深淵般的苦難。她用溫厚的懷抱、豐滿的乳房、堅實的脊樑庇護著、養育著、堅強著她的孩子們。生命讓她忍受著磅礴而尖刻的苦難和辛酸,她擔當著,容忍著。
當生命僅作為一種存活而變得不可理喻、無處逃循的時候,上官家的女兒們挺起胸膛跟隨著自己放恣而強力的生命慾望和生存渴望,出走著,回歸著。
這部50萬字的長篇,莫言在扉頁里寫著:「謹以此書獻給母親的在天之靈」。我們有理由認為這部書的主角是那位苦難深重、堅韌頑強的母親,畢竟它是一個兒子唱給母親的懷想的歌,依戀的歌,贊美的歌。這歌發自一個喑啞的喉嚨,它那狂放的對生存處境和生命精神的汪洋恣肆的鳴唱里有著對人類生命精神的發問和反想。母親的生命作為「類」的生命在有限的文字里無限延展。那延展的空間和時間里,生發著的是女人的和女人們的生命。
小說中的母親當然絕不能簡單等同於任何一個現實的母親。否則個體生命的張馳的力和美會被無限的、不能承受之重打垮;然而她又可以是每個人的母親,她的偉岸的身形與博大的母愛可以直滲入心,甚至滲透那廣袤的土地。
母親,上官魯氏,魯璇兒。出生六個月就失了雙親,由剛毅利落的姑姑和溫柔賭徒又鋼筋鐵骨的姑父拉羅大。經一番的討價還價以一頭黑騾子為聘禮嫁給了打鐵的上官家。成為上官魯氏的魯璇兒因為丈夫的不能生養而受盡強悍婆婆的欺辱,之後又在姑姑的安排下她借姑父的種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命運故意為難並作踐了她的身體和靈魂,讓她在一種瘋狂的受虐和仇恨情緒中,經歷一次次或主動借種或強奸,她無奈而痛苦地一連串生下七個女孩。也由此,這七個活生生的女子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她生命精神的延續。
小說的敘述者是上官魯氏的唯一兒子,一生痴迷地貪戀乳房的上官金童。他和她的孿生姐姐的生父是一個傳教士,瑞典籍的高密本土化了的一個會愛惜女人卻又孱弱地無力去愛的洋男人。上官金童的出生是伴隨著好一陣的喧鬧和紛爭的。在這喧鬧里,上官家的媳婦和母驢同時難產、村民們逃難、日本鬼子進村,他的生日是他的名義父親的死日。繼而他百日的那天,他的生父為「生命和愛的尊嚴」,懷著不忍和無力,在眺望了美麗的田園和女人孩子之後跳了樓。於是,上官金童和他的八個姐姐本來就都是私生,從此便更是「無父」。
無父可依的女兒們繼承了母親的頑強生命意識,而那個唯一的兒子卻由於血液中孱弱的溫柔和母親的溺愛活在了一個近乎純粹的然而又是病態的對母性的乃至對女性乳房的依戀中:目之所及、心之所想是懷抱、是乳房。也正是懷著這種單純的近乎變態的情感,他掠奪著又崇拜著母親的乳房,覬覦著又守護著姐姐們的乳房,進而迷戀和贊美女性的乳房。「乳房」在這里作為實體,承擔著女性生殖的和身體的直接體驗,透著溫暖的母性愛和曖昧的潛意識沖動;又是一種象徵――女性的身體、情慾進而是女性的生命。
以母親和上官家的女兒們的命運遭際為代言的女性生命體驗,成了可以統攝這部長篇的一條線索。上官家的女兒們,除了那個溫和剔透的盲女八姐,一個個都是豐盈的,飽滿的。她們真實地崇拜生命。在世事蒼茫變得像走馬燈一樣戲謔,當生的殘忍和生的強力喚醒她們靈魂和身體里對力量的欽羨和對生的渴望時,她們義無反顧的奔向了生命對她們的召喚。
當看到姐妹們一行七人受奶奶的指派,為生產著的母親到蛟龍河裡摸蝦時,我的情緒是輕松而愉快的。她們干凈的靈魂不知道在慌亂中害怕,只知道要摸了蝦子回去交差。於是浩浩盪盪的七個丫頭一字排開,各忙各的。叫著、跳著、罵著、笑著,一會兒是這個哭了,一會兒又是那個開始唱了……
這樣的生命形態是完滿的。但當歷史的蕪雜從她們生活的幕後轉入台前之後,當經受了現實生活的殘酷和目睹了死亡的恐懼之後,她們的生命不得不由遲緩地順應自然地生長轉而變為瘋長、亂長。

這一傳奇中的人物系列是憑借上官魯氏這一母系主軸的血緣和姻親建立起來的。中國的傳統的家族觀念使血緣成為安身立命之根本。無論有多大的分歧、仇恨,家——作為一個主體的集合還是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彈性的。這份包容是由家裡的女人和女人們承擔著。也由此,在作為敘述人的上官金童的眼裡,他的姐姐和姐夫們「你來我往」的也成了習慣,還煞是熱鬧。
這一個院子,是女兒們的出生地。由此也成為了濃縮的篇中女性乃至整體人物系列對於家園的想像性的寄託。女兒們因為割捨不下的血親:上輩的、下輩的,而回歸,畢竟還有母親在,有女人在,所以累了、無處逃循了便回來:大姐在瘋狂和風光之後回來了;二姐雖後來中彈身亡,卻也「榮歸故里」;三姐則在家裡頂了「鳥仙」的神位設了神壇;為救家人而把自己賣了的四姐托著千瘡百孔的身心回了家;五姐則以解放軍長官的身份耀武揚威地回來;上官金童帶著軟弱和被拋棄的悲傷也回家來找尋……母親送走了又接納了。「出走」和「回歸」既出於女人們對漂浮生命的惶恐又是對「根」的和對「愛」的依戀和追認。
還是在這個院子里,母親思量了、容忍了、甚至是袒護了幾場被世俗道德所鄙夷的亂倫。上官來弟,上官家的大女兒,漢奸的老婆,在半人半瘋狀態下和二妹夫司馬庫通姦;和本來母親把她許配給的人後來又成為三妹夫的啞巴性狂歡;再後來在她成為殘廢了的抗美援朝歸來英雄啞巴的老婆之後,與三妹的十八年前的情人鳥兒韓瘋狂地以決絕的性愛,惺惺相惜並深深相愛……這所有的一切是寄託了狂烈的撒野性的民間的文化想像的,且不說那是對生命本能慾望和相悅相歡的人性自由自在的熱愛和眷戀;單單是在那樣的一種語境下,在龐雜又茂盛的想像中,在慌亂的年代裡,也只有活著的生命才是、才成為了最真實和最可靠的。
在這個想像和展示的時間和空間里,女性以其身體的和生存的強力和張力承擔了生命,同時女性的強烈生命意識也直接外化為對強悍生命的愛和追逐。幾個上官家的姐妹在目睹了幾個體魄和神經都強健的異性的獨特魅力後不可遏制地愛上並崇拜,跟著就去作了女土匪、女響馬、絕世獨立的鳥仙、忘乎所以的軍人。
不僅如此,她們自身也勇敢地擔當了命運給她們的狂歡激情和痛苦無奈。當強勢的政治權利宣判要拿兩個無辜的小生命「興師問罪」的時候,本可以立於紛爭之外的上官來弟陡然以「母親」的姿態瘋狂相救,其方式和結果雖然是無助而荒誕的,卻又因為那姿態和姿勢的某種激越和坦盪而不能不讓人動容;而當上官家的老七――女大學生喬其莎,為了吃到那一塊饅頭而像豬狗一樣遭人作踐時;當母親將自己的胃囊作為食袋吞咽並嘔吐出絕少的糧食養活嗷嗷待哺的兒孫們時,讓我們悲哀和難過的決不僅是所謂的生命尊嚴的廉價,而是激越的生命在隱喻的歷史語境下里所伴隨的荒誕和深深的隱痛。
《豐乳肥臀》以一種狂歡的駁雜的想像性敘事,完成了在情感內核里以庄嚴樸素的「大愛」進行著的對母親、對女性乃至對生命的無以言喻的同情和悲憫;同時又是對女性生命的堅忍和美麗的一首張揚的、豐滿的、高亢的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立於人類立場,關於女性承載生命的寓言。正如莫言所說,「豐乳肥臀是大地上乃至宇宙中最美麗、最神聖、最庄嚴、當然也是最樸素的物質形態,她產生於大地,又象徵著大地。」
這是一篇大文章。莫言曾說過,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志也是這偉大文體的尊嚴。這也預示著對於這一長篇的解讀的難度,我的點滴的感動在它面前局促著,卻又洶涌著。為愛和對愛的理解。
作為一個女生,還有點腐什麼口味都能來者不忌的女生,對一個歸類於冠冕堂皇的作家能擺在檯面上賣的書起這種招搖的名字總還是有點厭惡的——犯的著這么搏眼球么?於是一直只是聽說,從沒打起念頭翻開。這次讀完,史詩一樣的故事確實壓得住這俗名,不過整篇只見豐乳少見肥臀,猜測名字應該是最後起的,風格合了正文,畢竟有點刻意牽強。夠出位的名字,額外多吸引了些人,也額外多拒了一些人,可無論讀與不讀,都讓人印象深刻,夠莫言。

② 希臘神話殺父娶母讀後感

如果說俄狄浦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最終被命運捉弄的結局足以讓我們唏噓不已,心中產生無限的惋惜和同情,那麼索福克勒斯或者說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對人類必定自食惡 果難逃悲慘命運的暗喻,引發的是我們更為深沉的思考和發自內心的恐懼。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劇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臘命運劇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講述了是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淫母,真相大白後自挖雙眼行乞滌罪的故事。索福克勒斯通過這個故事,似乎想告訴人們命運固然是不可戰勝的,但是俄狄浦斯並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展開英勇的斗爭,他的品德,他那種完全不顧自己痛苦的行動,他那種不惜任何代價去尋求真相的決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說,這是一曲人與命運作殊死斗爭的悲歌。在這個層面上確實有他的進步性,但是從劇我們似乎仍能感覺到命運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偉大,越是無畏的與命運的抗爭,他最終的失敗就越慘烈,命運也就越神聖不可違抗,對一個英雄來說命運都是如此容不得絲毫逆行,那對我們尋常百姓來說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臘人強烈的命運觀,索福克勒斯的進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為對人與命運抗爭的贊美,也可以理解為人們意識上的緊箍咒,無形中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逆天改命一說
說的《俄狄浦斯王》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者弗洛伊德,不得不提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節」即「戀母情節」,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節」是各種心理症的本源。由於嬰兒時代和童年早期的環境狀況,每個孩子都渴望從與自己異性的父親或母親身上得到慾望的滿足,而怨恨與他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原始的社會和文明的社會都有反對亂倫的原理禁忌,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禁忌;因此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覺到,卻一生永遠地埋藏在潛意識深處。有時候, 潛意識壓抑的俄狄普斯情結突破潛意識的封鎖,溜到意識里來以偽裝的形式表現在我們的生活里。例如:某個男人與一個年紀大他許多的女人結婚,一個女孩為了某種原因殺害了她的母親。有的人畏懼婚姻,有的人又表現出太過分想結婚(或離婚)。這些例子都是社會提供給我們的表現形式。「俄狄普斯」情結想其他精神分析理論元素一樣,暗示著一般人有極為原始的感覺存在身上。對多數人而言,這種存在觀念對於他們的道德背景簡直是一種侮辱,他們很不容易接受這種感覺。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亂倫」這兩個字,他們馬上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厭惡。正是在這種厭惡導致的罪惡感下俄狄浦斯的母親兼妻子約卡斯塔上吊自殺,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其實俄狄浦斯的故事本身就有一個悲劇性的開始,因為這個世界上畢竟沒有無因的懲罰,俄狄浦斯的父母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本身就是表兄妹的關系,就是他們這種血親間的亂倫導致了上天的懲罰,俄狄浦斯只是上天懲罰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的工具,可以說俄狄浦斯無意識的亂倫悲劇的源起是其父母有意識的亂倫鬧劇。義大利著名導演帕索里尼在改編這部電影時去掉了這一點,或許說沒有在電影 中點明。因為這個偉大導演想要傳達給人們更為重要的一個觀點,一個索福克勒斯想不到的觀點,那就是俄狄浦斯的悲劇不僅是他一個人的,也不是只屬於希臘人的,而屬於全人類
於是我們在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看到了時空的轉換,有發生在現代的開頭和結尾,通過巧妙的用鏡和中段的古代故事連接在一起,導演想通過這種獨具匠心的安排傳達給我們一個訊息,俄狄浦斯不僅過去會發生,現在也會發生,甚至將來乃至永遠都會發生,俄狄浦斯已經不不再單單是一個英雄的悲劇或者是某種人類潛意識中的情節,而是整個人類都會遇到的困境,一種「俄狄浦斯困境」,我們人類一手締造了現代文明,卻為了眼前的利益,破壞著生態環境,相互殺戮和掠奪,生活的質量每況愈下,到處都是人們的哭泣和絕望的吶喊,最終這一切可怕行徑導致的惡果反作用人類自身,使人類陷入了一個往復的怪圈,正如俄狄浦斯一般,一切悲劇的源頭都是由上一代的不倫導致,最終陷入了不倫的俄狄浦斯嘗到苦果,父母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也遭到了最為悲慘的下場,冥冥之中人類走上一條暗合宗教原罪說的道路,我們背負著罪惡來的世間,為的就是贖罪,為的就是償還,為的就是製造新的原罪者,我們真的該相信命運這一說么?也許命運本身就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安排,就像片中的俄狄浦斯,他因為別人言語的干擾就懷疑自己的出生,他自以為是的逃離命運時卻還是將去向留給命運決定,他的驕傲和沖動讓他錯殺了自己的父親,從養母那裡影響來的戀母情節讓他不禁享受與生母約卡斯塔的婚姻,他的暴躁惹怒了好心的先知,使自己不僅成了一個罪人還成了人們的笑柄,他確實與命運做過頑強的抗爭,但前提是他已經相信了命運,也正是因為相信才會逃避,可以說他在斗爭前就已經認輸了,假如這些都沒發生,我想俄狄浦斯一定可以成為赫拉克勒斯一般的英雄,但那隻是假設,畢竟一些都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我們也是,如果我們沒有被自己內心的慾望控制,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個沒有破壞,沒有戰爭,沒有疾病的樂園,但是我們確實被控制了,不論怎麼樣的補救工作都是在認可物慾的前提下進行的,最後我們仍難以避免自掘墳墓,作繭自縛的悲慘結局。
從索福克勒斯到弗洛多德再到帕索里尼,幾千年的時光流逝而去,可是俄狄浦斯的悲劇不但沒有被人淡忘,反而不斷被人們提起,變成我們每個人自己真實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悲劇由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群人的悲劇,最後再變成人的悲劇,這本身的就是一個悲劇,面對這個悲劇我們何去何從,是在命運前無所事事的坐以待斃?還是在與命運的斗爭中鬱郁而終?我想,這確實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一番……..

③ 《哈姆雷特》讀後感

《哈姆雷特》有感[800]
哈姆雷特,一個生在戲劇里,又活在生活里,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義典型性的象徵,是一個經歷痛苦後憂郁寡歡的人,是一個心懷昂揚熱血激情卻又猶豫不決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體現,思考和獨白是他的表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繹著自我,演繹著這個王子的悲劇。
對於自我的剖析,你總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無論是關於生死意義的探尋,還是自我追求的抉擇,哈姆雷特都獨到的展現了人的發展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設計就是這么神奇,一千個不同的讀者眼裡,便有著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體悟。
他是丹麥的王子,所以他肩負著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的義務;他是慈祥的父親的兒子,所以他必須肩負為父報仇的責任。壓抑使他躑躅、猶豫、不斷地深思、不斷地自言,他總是一個人,朋友的背叛,愛人的失去,母親的改嫁,一切都離他越來越遠,他孤獨的行走在一條復仇之路上。這樣,他也只能更加抑鬱,更加癲狂。原本的只是為了欺瞞叔叔而裝瘋,卻早已不知不覺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會忘記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曾經那個感嘆世界是「負載萬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蓋眾生的蒼穹,是一頂壯麗的帳篷,是金黃色的火球點綴著的庄嚴的屋宇」,感嘆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漸漸的在現實的改變中改變了。他對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裡的世界,「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人類不能使他發生興趣,女人亦然。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後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難以擺脫的痛苦,亦有人看到過於猶豫而使行動遲緩的自己。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復雜,演繹的人最本真的情緒。莎士比亞用他最擅長的情感的描繪和心理的刻畫來展現哈姆雷特,造就了這個世界著名的悲劇之作。
人文主義是莎士比亞在這部戲劇中極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慮的背後,流露著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渴望。他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豐富多彩的語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於莎士比亞悲劇的第一部。

④ 血緣與地緣的讀後感

鄉土中國-血緣和地緣讀書筆記篇一:鄉土中國 讀書筆記 經典版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這里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費孝通
文章總共有十四章分別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現在讓我們來細細品讀。 鄉土本色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說。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 農業和游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於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裡,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繫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我們社會的激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在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⑤ 求紀錄片《人類進化史詩——突變》的觀後感 3000字左右

《人類進化史詩》觀後感

【內容摘要】

探索認識人類形成進化和人類社會發展完善的方向,途徑和最終結果,我們就會認識到,促使人類進化,形成的力量,也是把人類在社會關系方面由動物狀態提升到人類社會狀態(高級形態)的動力,也是社會發展完善到達一定必然結果社會形式的動力。與其他自然力和自然規律一樣,這種力量也有著它的自然形成發展的特徵,人的好惡意志的阻滯與促進都是暫時的。這種認識,從追溯人類產生形成進化的實際過程就可以達到。人的大腦發達程度遠勝於猿和其它動物;人的思考行為能力的發展超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界限,達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促使自然界服務於自己的目的程度,達到了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的程度。人的這種自然形成的條件必然要決定人類社會關系的發展方向和結果。社會的存在引發了社會基本矛盾及一些社會歷史觀問題

【關鍵詞】人類 進化 社會 觀後感

【正文】

在遠古,人類體格與強悍兇猛的食肉動物相比,顯得如此弱小,不堪一擊,然而人類為何能戰勝比自己強大數倍、百倍的動物,存活下來呢,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原始人類的進化,如果是物種自然進化的結果,那麼自然對所有物種給予的生存環境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只有直立人進化為人類,其他動物卻沒有,如果是生存的本能,所有動物、植物皆有求生的本能,為什麼只有直立人進化為人類,其他動物卻沒有,如果從物種基因的角度看,即便現代人與小老鼠的基因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不同,那麼,原始時代到底是直立人的哪點不同,使他們進化為人類,其他動物卻沒有,到底是什麼關鍵因素,使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記得07年初迪帕克博士在「克里希那穆提」、「求道」論壇共同舉辦的《生命的探索》研討會上說到:生命由父母的兩個細胞合為一個細胞,再由肉眼看不見的那個小細胞發展成人,並出生、漸漸長大,那麼是什麼力量使這個奇跡發生的呢,科學試圖從生理的角度去解釋生命的起源,而今天從另一個角度去嘗試解釋這個問題,「宇宙智慧」在推動著生命的起源、演變及進化„„「宇宙智慧」在生命起源之前即存在於宇宙中,它們為了學習、表達與提高,就藉助於生命形式,也即肉體作為一個載體,來實現其學習與表達的需要,當它們提高到一定階段,也可能不再需要肉體這個形式是「宇宙智慧」進入我們的肉體,從而推動著人類生命的進化過程當時迪帕克博士這個另類的觀點未引起共鳴,迪帕克博士的這個看似另類的觀點,是他在對生命進行科學及靈性探索,並結合自身靈修體驗後,得出的一個深刻精闢的結論,一般人不親證的話,是理解不到其中奧妙的。因為「宇宙智慧」的不斷 「學習」需要,才推動著人類的不斷進化。人類歷史上的智者意識到「宇宙智慧」,並有意識與其連接,於是才創造了許多古代輝煌文明,其中許多奇跡即便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都是難以想像與實現的,古人憑什麼神奇的技術達成那些奇跡的呢,我能想到的可能答案是:「智者」籍著「宇宙智慧」的引導,才發現其中奧秘,並創造了奇跡。 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根據適者生存的規律,許多生物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被淘汰了,一部分古猿為求生存被迫從樹上下來走向平地。原先他們在樹上生活,採摘野果充飢,不用為食物而發愁。如今,現成的食物已不存在,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去尋找新的食物而去捕捉野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四肢和大腦開始發育。打獵和運送獵物的需要,使四肢的功能逐漸分離。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後肢的分工,前肢所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多。經過長期的磨練、進化,從偶爾發現和使用天然工具,如用棍子和石塊打獵,到經常使用天然工具,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工具。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他們要與野獸及大自然進行搏鬥,手足分工、直立行走使他們的視野逐漸開闊,從自然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大腦容量加大,促使大腦漸漸發育。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以後漫長的過程中,他們的身體和智慧得到更大的發展,他們尋找到了更多的食物來源,學會了農耕稼穡。

人類的進化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生活在距今約180萬年的「能人」,便屬於這個階段,其外貌像猿,腦容量達680毫升,身體矮小,大約1.2,1.3米。這個時期的人類已具有人的基本特點,仍有許多原始性,他們能直立行走,能製造簡單的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包括猿人和直立人的一切類型,大約生存於距今200或150萬年到20,30萬年前。這個時期的猿人化石,以我國北京市西南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遺址的材料最為豐富。北京猿人生活於50,60萬年前,高約1.6米,眉嵴粗壯,嘴部突出,類似於猿。他們過著群居生活,以採集植物性食物為主,以狩獵為輔。這個時期的人類,已經能製造較為進步的舊石器,並且已經開始用火。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這個時期的人類已逐步脫離了猿的性質,與現代人很接近,生存於距今約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這個時期的人類化石,最早是在德國的尼安德特河谷發現的,稱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其腦量已和現代人差不多,能製造石器,還能人工取火。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這個時期的人類,出現於4,5萬年前,直到現代的人類。山頂洞人化石,是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發現的,生活於距今18 000年前。他們已能加工石器、骨器,生產力也進一步提高,會用大獸皮修建簡單的房屋,原始宗教已經產生。這個時期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有雕刻和繪畫藝術。
循著人類自產生形成之後走過的認識自然力、認識自然規律的路,循著科學技術的新發明、新創造進而推動社會生產發展,推動社會形態向前發展的歷史軌跡,在現代高新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條件下,自然會認識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一定要向前發展,並判定它發展的一定結果,這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正是這種認識自然力和自然規律以及認識人類自身的能力,特別是認識人類思維發展的能力所引起的。這種力量因其原發於自然演變進化的特性,它不是由什麼人或什麼社會力量憑著主觀願望所能控制的。這種完全合乎歷史發展實際自然合理的認識,是人們認識和期望社會發展可供遵循的。

社會繼續發展,在意識上,將要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科學技術和全部知識產業都會成為人類社會共同擁有的財富,也是整個社會財富的主要部分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這時人們享受社會財富的權利趨於平等,人們的社會地位也將趨於平等。人類的社會關系將實現由動物性的「生存斗爭」和「自由競爭」狀態再一次提升為社會道德意識發展完善的「人的狀態」。這時,也只有這時,人類在大腦思維意識上才最後完成了完善的進化過程。這時的人類社會也達到了高度完善的境界,人的相互關系實現了社會道德的重新「復活」。與原始社會的原始道德相比,人類社會最高發展階段重新「復活」的社會道德在意識形態上應當會有很多共同點。但形成過程卻不同。原始道德的形成,是由於人類在「群居」生活和生產中,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由生活生存的需要促使形成的道德意識的形成提升,在認識上是被動的;在社會發展最高階段,社會道德的重新「復活」,則是人類大腦思維意識在經歷了五千多年的私有意識操控的私有制社會形式的歷史時期,歷經艱難痛苦的爭斗教訓之後,由歷史經驗促成的,特別是高新科技和文化積累的知識經驗。由於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生活物質的極大豐富,人類認識到自身的最高需要與人類整體需要的一致性,私人佔有慾望和私有意識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時社會道德的重新「復活」就具有自然形成的特點,因而是永固的,不論在今天還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理念的人們在怎樣思考,社會發展都將是這樣。人類發展的歷史軌跡早巳證明,有兩種力量在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一種是社會財富生產力發展的力量,一種是人的相互關系思維意識發展的力量。因為人的認識能力發展的無限性,這兩種力量終將達到最後完全滿足人類社會需要的程度,即人類整體發展需要的程度。人類因生活物質需要匱乏而形成的私人佔有慾望將會消失,社會道德思維將完成這一發展的歷史使命。人類經過「原始道德」高峰時期,在原始道德的潤育下狀大繁盛起來,靠了原始社會道德排斥血親通婚,才有了智力、體能的良好進化發展效果。人類社會道德的重新「復活」,又將使人類消除「自身相互毀滅」的威脅,從失德的困境中找到共同發展的方向。人類產生形成、生存、發展所依賴的「群居」生活集體的社會形式,將以一種更高級的形式再一次產生出來,那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那種「大同社會」的人類整體。這種十分清晰光明的社會發展途徑,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將會讓我們真正感悟到。

人類進化形成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實質上是同一的,這就是大腦思維中的「需要意識」,是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繁盛的需要意識。一旦沒有了大腦思維中的那種「需要意識」,就不但沒有人類形成進化的歷史,原始社會道德產生形成的歷史以及歷經了五千多年私有制社會的歷史,也沒有社會再向前發展的可能。人的個體和人類整體發展的「需要」應當是最神聖的權利,應當是發展的源泉。

與人類在生物特徵上由動物狀態進化形成經歷了數百萬年至上千萬年的漫長歷史相比,在思維意識上由動物狀態經歷五千多年私人佔有慾望自產生形成至

消除的曲折歷史過程,再提升到新的社會道德重新「復活」的人的狀態,這種經歷會使人類更加認識到人的相互關系中社會道德的珍貴,深切認識到人類作為一個由自然界提升出來的整體的珍貴,並由此真正形成人類相互間廣泛的「博愛」. 【參考文獻】

⑥ 鄉土中國讀後感

一、鄉土本色
「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費孝通先生本章的第一句話。我們知道,費老的《鄉土中國》著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當時費老已指出中國社會已經有了從鄉土社會中分離出去而獨立存在的一種社會模式了。我想,這種區別於鄉土社會的獨立模式應該就是「城市社會」吧。放眼今天,六十多年過去了,中國雖然仍是一個以農業人口為主的,正向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積極邁進的農業大國。但是,真正以土地為生,從事傳統耕作農業勞作的人已經很少了。近些年來,農民工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隨著農民工群體的不斷膨脹和流動性的加強,對於農民工數量上的激增,個人猜想主要原因是:傳媒的發達、文化的普及,使得許多生於鄉土、長於鄉土的人,不再安於「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鄉土苦悶單調的生活。而是情願懷揣著對美好優越生活的嚮往、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告別父母甚至妻兒,離開故土,湧入城市去實現自己的「淘金夢」
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中國數千年的農業文明的傳承,使得鄉土性成為我們民族血液的一部分。盡管時過境遷,物換星移,國人大多還是有著「安土重遷」「落葉歸根」的思想,這些都是鄉土性的表現。

二、 文字下鄉 & 在論文字下鄉
「鄉下人在城裡人眼睛是『愚』的。」對於這個「愚」字,作者認為,多數人都陷入了認知的誤區。許多人都把「愚」當作是鄉下人「智力缺陷」的代名詞,而事實上,鄉下人之「愚」只不過是一種對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缺乏」而已。作者以自己小孩為例作了生動形象的闡釋,並以此為引子,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文字對鄉土社會必要性」的問題。作者概述了「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及其功能和作用,再就鄉土社會生活的特性特徵對該問題進行的深刻的論述。在「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指出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鄉民們生活在一個狹小的范圍里,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和聯系都是很頻繁的,並且時常處於面對面的直接性的溝通交流中,這就使得作為人類交流溝通媒介的間接載體----「文字」在鄉土社會處於一種非必要狀態,從空間上對該問題進行了說明。
而在「再論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字」作為一種經驗和知識的傳承媒介,在鄉土社會「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的特質下,也不能發揮其積極有效的作用。通過對「記憶」的強調和「代代相傳」模式的闡述,從時間上,說明了鄉土社會絕非必要「文字」。總結兩章,我們可以看到,文字的發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鄉土社會這一基層上,「語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無論是在空間還是時間的格局上,熟人社會的面對面親密接觸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們沒有用「文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生活的需要」。最後作者指出:「只有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
放眼今天,文字的普及工作似乎已經比較圓滿的完成了,那中國的基層是否已經發生了變化了呢?答案是肯定的。隨著科技在農業中的普及和應用,鄉村和城市間溝通的加強和頻繁,「城鄉一體化」建設格局的規劃,使得中國的基層已經遠不同於費老先生《鄉土中國》中的基層了。

三、 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差序格局」對不少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和新奇的詞。字面上意味著這是一種有差別的社會格局,而且這種差別的變化體現是循序的。為了更好的解釋清楚這個詞的意思,作者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作者解釋道,這種所謂的格局的差序正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悲圈子的波紋所推擠的就發生聯系」。「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為了更好的顯現出「差序格局」的特點,作者又引入了西方「團體格局」的概念,並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根源的差異中去解釋。作者認為,作為中國核心文化的儒家文化,自孔子開始就強調「人倫」,而這種「人倫」即是「社會格局差序」的淵源。作者進一步指出,這種「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一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路」,這也就是「維系著私人的道德」。的確,中國人的私心特別重,作者似乎對儒家重人倫,強調孝悌尊卑的一套道德主張是頗有微詞的,比較推崇西方的團體意識。作者在文中尖銳地指出,「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顯然作者認為這種「伸縮」是不公平不正義的。作者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也指出,西洋人講權利,而我們則更側重於講交情、攀關系。其實聯系今天的現實生活這種情況依然存在,這也許也是所謂的「中國特色」吧。對於作者對儒家所持之看法,我個人並不完全贊同。我覺得,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有一套符合於人情和邏輯的思想在其中,而且是相當可取的。但在這里我就不在贅述了,以免「跑題太過」

四、 家族&男女有別
作者認為,鄉土中國的家和族是分不開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為中國鄉土社會中的家庭不但承擔著生育功能,更是作為一個事業社群承擔了許多生育以外的職能。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態呈現的。對於這一部分,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作者關於鄉土社會男女關系和感情的論述。作者引用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陸沈論」里的理論陳述了兩種文化模式:「一種稱作啊阿波羅式的;一種稱作浮士德式的。阿波羅式的文化認為宇宙的安排有一個完善的秩序,這個秩序超於人力的創造,人不過是去接受它,安於其位,維持它;但是連維持它的力量都沒有,天堂消失了,黃金時代過去了。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現代的文化卻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沖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是無盡的創造過程,不斷的變。」作者指出,感情是浮士德式的,而鄉土社會的生活模式卻是阿波羅式的。這一矛盾勢必使得鄉土社會中的男女感情之間有很難逾越的鴻溝。作者指出,鄉土社會中的家庭男女似乎只不過是因為生育的目的而結合在一起,並沒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和契合;而真正情感上的交流,更傾向於在同性之間的展開,這使得鄉土社會的感情生活同性意味較強,而夫婦之間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見的現象。所以鄉土社會中「家庭」的團結受到同性組合的影響不易鞏固。於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的單系組合。「中國鄉土社會里,以家族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則較異性原則為重要的表示」。最後,作者總結說:「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

五、 禮制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禮制秩序」已經是明日黃花了。在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中「無訟」也已經不是鄉土常態。畢竟,六十多年過去了,時過境遷,費老所描述的那個正在流變的中國基層早已「面目全非」了。但費老對於許多概念的深刻生動地闡釋還是讓我們獲益良多。「人依禮而治」的社會是一去不復返的了,而「人依法而治」的社會仍需要制度上的健全。對於「無訟」的狀態,我想,可能少許的鄉下人,或是上了年紀的人還會殘留這種思想吧----認為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對於糾紛更願意以一種「調節」的方式,按照傳統和道德來解決。但畢竟我們的「法治」宣傳是有力並富有成效的,因為更多的人意識到或者說是更願意用法律來作為維護自己權利和尊嚴的武器。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無疑是社會的進步。但我們也注意到,即便是現代的「法治中國」,道德與法律還常常會發生沖突。怎樣將法律與道德進行和諧的統一,也還是一個須我輩奮力對待和解決的問題。而且,「法治」高倡,「道德」損抑而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於「長老統治」的概念,作者通過對「暴力權利」和「同意權利」的描述性解釋來突顯出鄉土社會模式於兩者的異同,正是其存在的迥異,使得作者用「長老統治」來描述鄉土社會。長老統治最顯著的表現在於大人對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作者並進一步推及到年長者對年少者經驗的傳授模式上,說明傳統鄉土社會由於范圍的狹小,流動性的缺乏,使得具體的問題解決方法,也就是經驗特別奏效。這就使得具體經驗的傳授顯得尤為重要和富有意義,而具體經驗則掌握在那些因為早出生而在具體環境中有所經歷的長者手中。所以,就這一點上講,我們再加以引申就不難理解鄉土社會秩序的、代表傳統的「長老統治」了。對於「無為而治」作者指出,由於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使得鄉土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由於物質生活需要的相互依賴減少,這也使得其統治方式本質上更趨近於「無為而治」了。

六、 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
「血緣和地緣」一文闡述了從血緣到地緣的變遷。在穩定的社會里,「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是不分離的。「鄉土社會變化很少,人口卻不是完全沒有流動的」。一個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緣社群,人口繁殖到一定程度,所需土地面積也相應擴大,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離達到一定程度,效率受到阻礙,社群就不得不在區位上分離。「在這分離之前,先發生的是向內精耕,但精耕導致土地報酬遞減,不可避免地逼迫人們走向分離。如果分離出去的部分形成了新的村落,還和原來的社群保持血緣上的聯系,就形成了血緣性的地緣,如籍貫,不管人到了哪裡,只要不改,籍貫都還是那老地方」。這籍貫便是血緣在地緣上的投影。然而很多離開老家的人並不能形成的社群而只能設法在已有的社群中插進去。這些人被稱為「外客」,他們不是親密血緣社會的成員,進入當地社群相當困難,但也因此得以從事商業。在血緣社會里商業是不存在的,他們的交易以人情維持,不是用錢物「無情」地明算賬。血緣社會是熟人社會,熟人面前是拉不下面子的。商業的需要使得外客的地位得到鞏固,與當地人組成一個新的社群,純粹的地緣就是這樣從商業里發展出來,不以血緣為基礎形成社群,血緣和地緣得以分離。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從血緣結合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
「從慾望到需要」展示了經過變遷,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人們在行動指南上的區別及背後的原因。在鄉土社會,個人只需依著慾望活動。原因有二。首先,人們經過了社會的教化,慾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規定,如同感情定向受到文化的規定一樣,使得慾望不是生物事實而成為文化事實。其次,作為文化事實,慾望便是傳統,是累積的經驗了,經過歷史的檢驗和篩選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條件,依著慾望總是利於生存的。然而,在現代社會依著慾望行動卻是不行的。因為現代社會變遷很快,原來的文化很快不能帶來有效的滿足,慾望作為文化事實也不能帶來有效的滿足,舊的一套生活模式不管用了,人們不得尋求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聯,按著生存的目的生存的需要去發現新的行為方式。從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人們的行動從盲目的被動的遵從變成了理性和自覺的,從沒有選擇地被教化變成了有選擇的探索,行動指南從慾望變成了需要。從慾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的一個里程碑。

⑦ 觀《小兵張嘎》的觀後感誰有300字以內

《小兵張嘎》觀後感
我喜歡看一些抗日影片,如《閃閃的紅星》、《地道戰》、《地雷戰》、《亮劍》、《小兵張嘎》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兵張嘎》,尤其是里邊的主人公——張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暑假裡,有機會我又看了一遍,我深深地被嘎子的機智和勇敢所吸引,被嘎子熱愛祖國,寧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動。
《小兵張嘎》這部影片主要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了替奶奶報仇、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的故事。
真是聞名如見其人!影片中的嘎子是多麼可愛呀!「嘎」氣十足!在路上,他誤把羅金保當漢奸,雖然鬧出了笑話,但顯示了他的執著!與胖墩打架,犯了錯誤,羅隊長關他禁閉,只要他承認錯誤即可,可是嘎子拗著頭就是不說話。多可愛的嘎子!看到這里,我不禁為他鼓掌!
嘎子又是多麼機智勇敢啊!他和胖墩,樂樂等結成了兒童團,他們與日本人鬥志斗勇。在一次戰斗中,嘎子的奶奶犧牲了,這使嘎子更加痛恨日本鬼子。為了報仇,嘎子偷偷地溜進鬼子司令部,看見有日本人要騎摩托車走,他就找來兩個釘子,將摩托車的輪胎給放了氣,又將兩個釘子放進了鬼子的車座上,那幾個日本人沒注意,坐在了釘子上疼得「哇哇」大叫,車子沒開多遠就翻了。看到這兒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為嘎子的機靈感到高興。嘎子在鬼子司令部左跑右拐,一會兒爬到樹上,一會鑽在車底下,探出了白洋淀的內奸,搞的鬼子司令部雞犬不寧。嘎子真勇敢!
在《小兵張嘎》這部電影里,我也看到了日本鬼子的兇殘,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橫行霸道。在他們的槍口下,多少老百姓被無辜殺害,這些日本鬼子真是可恨至極!
當看到八路特派員被鬼子抓住時,我的心一下子就揪起來了,兩眼緊緊地盯著電視。殘暴的鬼子嚴刑拷打特派員。特派員寧死不屈,最後被鬼子迫害致死,光榮犧牲了。我的心情頓時變得很沉重:正是因為這些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練好本領。
《小兵張嘎》這部影片不僅豐富了我的假期生活,更使我認識到我們應該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會處處以嘎子為榜樣,從嘎子身上汲取更多更豐富的養分,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觀《小兵張嘎》有感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小嘎子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一提起小兵張嘎,大家一定都非常的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人們佩服。因為嘎子的奶奶被小鬼子給殺死了,所以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在部隊里幫助老羅叔和區隊長完成了許多任務。有一次因為他和一個農民家的孩子比賽摔跤,結果被區隊長軟禁。他是多麼的可愛啊!嘎子打鬼子非常心切,總是讓區隊長去端了小鬼子的老家,他是多麼的愛國啊!
看完電影,我的感想很多,我想我自己如果有什麼任務總是漫不經心的做,一遇到困難就有點要放棄的感覺,但是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從不放棄,堅持不懈。記得那次學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和自己的同學一起做了一個,當我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電風扇」時,卻發現了一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果把電池和螺旋槳做好了該怎麼接上呢?如果接不上不也是前功盡棄嗎?當我想好了該怎樣接上的時候,電線又不通電了,我沒有耐心了,我想到了放棄,但是我一想到小嘎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的時候,我又堅持了下來。終於我做好了這個「電風扇」。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小嘎子一樣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⑧ 有著血緣關系的陌生人讀後感

《親愛的陌生人》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葉今一的五年級小姑娘的媽媽又懷寶寶寶了回,全家人都沉浸在答等待二寶的喜悅中,只有葉今一除外。她覺得以往甜蜜的日子突然變得不一樣了,爸爸媽媽和奶奶把所有的關注和愛都給了媽媽肚子里的」弟弟」,自己成了一個多餘的人。隨著和奶奶的矛盾不斷升級,葉今一郁積於心的孤獨和苦悶無法排解,她選擇了離家出走。
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之後,全家人迎來了二寶-----葉今一的妹妹出生了。新生命的到來讓葉今一幡然醒悟:原來每個孩子都是不可替代的寶貝,家人之間的相處一樣需要真誠的體諒與付出。幸福多一點,少一點,就在一念之間。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能有一個兄弟姐妹相伴,其實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以後我也會和妹妹更加友好的相處,幸福的相伴。

⑨ 半坡遺址觀後感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征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新石器時代,陝西半坡遺址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典型。有幸參觀了半坡遺址博物館,它既給了我不少驚奇,也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凝視著那枚精緻的骨針和那隻精美的魚鉤u,我不禁驚詫於古代人類的智慧。
骨針,有尖端、針眼,可以穿上植物纖維縫衣服或連接物品。穿過這枚骨針,時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製它,他們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來創造出他們所需的物品。在當時技術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後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釣鉤,捲曲著,那樣自然,現代的魚鉤也不過如此,只是製作材料不同罷了。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坡人在河裡抓魚時,發現前端有叉的木棒總能捕到更多的魚,並且有很多是掛在叉叉上;或許經過很長時間他們才觀察到這一點,但終究是觀察到了:鉤狀能捕到很多魚!於是這個消息傳開了,很多人又開始嘗試,於是又過了很長時間,又發明了「倒刺」,真是天才的想像!骨針上的那個小孔——針眼,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何其簡單,而在那遙遠的原始社會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經過了多久才摸索出來的。



走進第二陳列廳,紅陶欲奪人目。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彷彿又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用那雙粗糙卻靈巧的雙手製造著如此完美的藝術品。他們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半坡時代陶器數量很多,技術也比較成熟。如出現了大量的陶缽,陶缸,陶盆,甄等。我們最高興的是親眼看到了尖底瓶,這是半坡陶器的代表作。有一小型尖底瓶,一尺高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於提攜。它是一種汲水器具,其汲水過程符合力學原理:將尖底瓶側置水中,待汲滿了水,尖底瓶會自動浮起來並且保持平衡。這可能是尖底和雙耳起到了平衡作用吧。我們都很難想像半坡人如此高的智慧。還有一種大尖底瓶,有1米多高,重量也較大,但是至今這個尖底瓶的用途還未弄清楚。我猜,這種大尖底瓶可能是一種貯藏食物的器皿;也有可能是他們為了供奉而特別製造出這樣一個大造型;還有可能是由於尖底瓶對半坡人幫助很大,他們為了紀念它、感謝它而造出這個大瓶子來。我覺得很奇怪的是,半坡人是怎麼從日常生活實踐中得出這個力學原理的?即使他們腦中沒有什麼力學原理可言,但他們卻造出了這么漂亮又實用的尖底瓶,這僅僅是半坡人長期積累的經驗嗎?我有點狐疑。
陶器上有很多圖案,較多的一種就是魚紋了。由於半坡人居住在滻河沿岸,漁業自然在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對魚也就產生出一種特殊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他們想記錄下來,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就只有通過在陶器上的紋飾來表現了。這里並不是說半坡人以魚為圖騰,只是魚已經在半坡人的精神意念中了,人面魚紋也隨之產生了,這也是半坡人對美的追求。
我也追尋著半坡原始的美,追尋著歷史的美。



除居住村落外,墓葬在遺址中佔有很大的面積,每一個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為土坑墓和瓮棺墓兩種。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內,其內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單人葬,雙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為同性合葬,沒有發現異性合葬;還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還有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個因犯了錯誤而受懲罰的成員的下場;有屈肢葬,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親復仇中抓獲而被活埋的。還有一種就是瓮棺葬,是埋葬夭折的幼兒的,一般位於居住區之內的村落路旁,並且每個陶瓮上都留有一個小孔,可能是供幼兒「靈魂出入」的吧。

結語:打開歷史這扇大門,我走進了半坡時代,又從那裡走了出來,我得到了什麼呢?難道僅僅是認識了幾塊陶片、幾根骨針、幾把石刀嗎?不,我們要接受歷史,還要去思索歷史,要不斷地去探索,去輕輕揭開克里奧女神的那層面紗,讓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