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擊觀後感
『壹』 寫讀後感四百字作文。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是一本讓人讀後覺得盪氣回腸的書,這是一首英雄的頌歌。本書所描寫的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背景的一個傳奇人物——保爾·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發生於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歷史時期。保爾·柯察金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書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爾什維克朱赫萊的影響下從自發戰斗走向自覺戰斗的。在戰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會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舊世界必須成為「勇敢堅強的階級弟兄」和「堅決斗爭的鋼鐵戰士」。在積極投身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中,他認識到,一個人只有和祖國聯系在一起時,才會創造出奇跡。他曾說:「我贊成那種認為個人的事情絲毫不能與集體的事業相比的革命者。」
本書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釋這部作品的標題時說:「鋼是在烈火里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斗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中從不灰心喪氣。」作者在塑造保爾這一形象時,用內心獨白、書信、格言警句,揭示了這一形象的內心的全部復雜性和成長過程。保爾的形象是社會主義青年一代中最光輝最典型的代表。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藝術形式來看,這部小說都可以稱為30年代的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對讀者影響的力量和深度來說,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爾精神」 對人們的影響也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的。拿我國來說,八十年代起我國邁入了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保爾那個時代的具體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任務,也有一大堆新的問題需要解決。現實生活不再要求我們像保爾當年那樣一天發起十七次沖鋒去攻佔一個城堡,也不再要求我們在身患傷寒的情況下踩著寒冷徹骨的爛泥去修建小鐵路。但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進軍中,保爾的那種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種把崇高理想和每一個具體行動結合起來,腳踏實地,埋頭苦乾的精神;那種不畏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勇於進取,艱苦創業的精神;那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卻仍然是時代的最強音。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保爾精神仍然是我們強有力的武器。
「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時能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是本書中大概可以算最震撼人心,最精彩的一段的。我想保爾·柯察金那段名言將伴隨我一生,鞭策我抓緊每秒每分鍾的時間,去做一些有利於人類發展、進步的事,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回首往事時,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保爾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爾被老師神甫趕出學校後,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與冬妮亞結為朋友。他在裝配工朱赫來的引導下,懂得了布爾什維克是為窮人爭取解放的革命政黨。他依依不捨得告別了冬妮亞,逃離了家鄉,加入了紅軍,成為了一名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但是他的身體狀況每況俞下,右腿變成殘廢,脊椎骨的暗傷也越來越嚴重,最後終於癱瘓了。但他並沒有不此而沮喪,而且開始了他的艱難的寫作生涯,從此有新生活的良好開端。
我非常敬佩保爾不畏病魔侵擾和不怕命運挫折的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他時刻都在為革命事業而奮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傷寒,他憑他那堅強的毅力,奇跡般地從死亡線上走了回來了,重新義無反顧地走向火熱的工作崗位。
最使我感動的是下面的故事。
索絡面卡區的團組織幾乎全部全上陣了。團省委去了三個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爾。這三個人是朱赫來同志親自選定的。鐵路搶修工作開始了,誰也沒想到條件會有那麼艱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涼涼的;四周荒涼一片,幾百個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間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著淋濕了而又沾滿泥漿的衣服,緊緊地擠在一起,盡量對方的體溫取暖。早上,大家喝點茶就去幹活,午飯天天是素扁湯和一隻煤球一樣的黑麵包。但他們憑著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堅強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務。
人最寶貴是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人應該怎樣活著?」看完了這本書,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最完美的解答。
我讀著,讀著,保爾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他,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鋼鐵般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推動著他鼓舞著他前進呢?那不就是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這也就是他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教育我如何正確對待疾病,如何戰勝困難。 他一個全身癱瘓的都能夠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我,一個在黨,在人民的陽光雨露撫育下的少年兒童,怎麼能夠被一些區區困難而嚇倒呢?
差不多沒有一個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著為春天增添一絲綠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但是卻未必人人都會煉就一塊好鋼。
那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相信大家的腦海里一定會出現那烈焰熊熊的煉鋼場面。其實,人生就如同煉鋼!沒有什麼東西是與生俱來的,「鐵」變成「鋼」,只有一種途徑——煉!有人說保爾是天生的英雄,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天生的英雄的。保爾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完全是由於自身的努力——在戰火紛飛的戰場,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沒有後退;在疾風暴雪的建設工地,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勞動強度和飢寒,他沒有倒下;在雙目失明、疾病纏身的情況下,面對書稿丟失、身體每況愈下的無情打擊,他仍沒有屈服,終於從一個出身貧苦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頑強作風的共產主義戰士。
人生,可以說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會遇到重重的困難,要去面對失敗的打擊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在突破障礙、戰勝困難後,回顧走過的道路,我們就會領悟到,那是磨煉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偉人,都是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中鍛煉出來的,正如人們常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和保爾相比,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唉聲嘆氣、裹足不前呢?
一個人只有樹立崇高的理想,造就優良的素質,並有執著的追求,在正確的生活目標,他才不會被生活所拖累,不會被不幸所壓倒,他才會在苦難的熊熊烈焰中堅強起來,成熟起來,去熱愛生活,去充實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21世紀的鍾聲已經敲響,我們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尋找往日的英雄情結,重塑「保爾精神」,意義非同小可。為了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讓我們以保爾為榜樣,去煉就人生,樂觀地擁抱未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我在假期中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其中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還能把它給背誦出來呢!
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後,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後來雙目失明了,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里誕生》的前幾章.讀著,讀著,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產主義戰士,您為我們樹立身殘志不殘的偉大榜樣,我原來也有一個同學也是殘疾人,他的名字叫吳偉:從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臟病.十幾年來,病魔纏著他,使他不能像同學們那樣活潑在操場上,球台前,參加集體活動也就更不用提啦.因為他稍微活動一下,就臉色蒼白,嘴唇發紫,上學校讀書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車來回接送.在學校里,他將吳偉從一樓背到四樓,放學後再由四樓背到一樓,中飯由同學們送到教室吃.自從,吳偉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也就這樣堅強的站了起來.
對於我來說,我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夠學好自己的社會主義文化課,我長大後,我一定比吳偉強.雖然,我不能背起鋼槍保衛祖國,也不能戰斗在烈火熊熊的戰場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學的知識,貢獻給人民,為了祖國的建設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學習的榜樣,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可真好啊!我還要不斷的學習,從這本書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貳』 地道戰觀後感400字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叄』 四百字以上的觀後感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觀後感
昨晚,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斯回大林格勒保衛戰》。電影答講述了1924年,德國對蘇聯開始了侵略,蘇聯紅軍奮起反抗,四名偵察兵接到上級的命令,去一座德國人佔領的前線房屋,到達房屋後,四名偵察兵消滅了所有的德國兵後,犧牲了兩個蘇聯紅軍戰士,然後,他們接到上級命令:堅守房屋,不能讓德國人靠近,因為這是最後一道防線。第二天,蘇聯後援部隊來了,他們帶來了食物,水,槍支,彈葯,他們把房子搭建成了堡壘,德國兵多次猛烈的進攻都被擊退了,最後,德國兵的坦克部隊來了,開始對房屋進行了猛烈的炮轟,在德國兵進入房屋的期間,所剩無幾的蘇聯紅軍用無線電向炮兵總部發送坐標,炮兵司令部對這幾位紅軍戰士做最後的告別後,開始了猛烈的炮擊,所有的紅軍戰士連同德國兵一起戰死了。為斯大林保衛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這部電影中,我感受到了當時蘇聯紅軍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保衛祖國,犧牲自己,體會到了蘇聯紅軍戰士的機智,勇敢。
從蘇聯紅軍戰士身上,我得到了啟示:做事要沉著冷靜,遇到困難要勇往直前,像蘇聯紅軍戰士一樣勇敢機智,勝利就在眼前。
『肆』 破門觀後感四百字
要點:
1、簡要敘述這部影片的內容和情節
2、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範文:
《破門》講述2008年川西北內山區的新明小容學新來一位名叫喜哥的體育老師,面對山區留守兒童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為了讓孩子身體健壯、性格開朗、建立自信,他帶領孩子「zua 」(註:四川俚語,同「踢」)起了足球。
電影《破門》帶著我再次觸碰了那場不忍追憶的國殤,汶川十一年究竟承載了什麼,從《破門》里我看到了什麼是中國精神,什麼是國家之魂,民族之魂。魂者,人類力量的源泉,魂者,後代子孫的不屈不饒,魂者,是精神氣的追求。
《破門》的這道「門」不僅是足球之門,同時也是留守兒童孩子們的夢想之門與心靈之門,《破門》破開了大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的路,破開了封閉他們的精神世界的門。
電影始終貫穿的主線是質朴善良、堅強希望、守望扶助。把孩子們內心的傷痕、撕心的憂傷表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生死離別的鏡頭讓觀者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演員的真情實感。
『伍』 作文我們手牽手四百字的觀後感
都說星星與月亮在一起、夜空更加璀璨;小草和鮮花在一起、大地更加繽紛;與親朋友好友在一起、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與書籍在一起、思想更加深刻;而我要說、心與心在一起,牽掛更加強烈。
回首2008,面對那次突如起來的5.12大地震,讓我們中國人的心更加凝聚在一起,那次災難,是我們失去了那麼多親人、同胞,還有那麼多和我們一樣大甚至比我們還要小的弟弟妹妹們、那次災難、讓我們失去了那麼多美麗的家園、多少條生命、多少塊土地、那都是我們所信賴的家啊、家----就在那一瞬間頃刻倒塌!
但我們沒有倒下、沒有被困難壓倒,因為有那麼多的雙手、那麼多的牽掛和我們在一起。中國人心連心、手牽手共同度過那艱難的日子,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敲擊出世間最美麗的火花;手心與手心的溫暖,傳遞出你、我、他之間的牽掛。
現在是2015年了那次災難也隨著世間的流逝而被我們漸漸淡忘、但在我們心中,那份溫暖,那份牽掛,那份中國人熱忱的心永遠也不會消逝,那是心與心的交流,手牽手的問候,雖然彼此的面孔陌生、但依舊傳遞出了感動!
都說5.12是一次大災難,而我要說沒有這次災難、就體現不出中國人之間的團結、感受不到中國人之間的溫情、正因為這次災難、才讓我們中國人民能手牽手、心連心,十指相扣、永不分離!
讓我們手牽著手、心連著心,共同度過2015年那次災難、共同攜手走過2009、讓我們90後的孩子更加茁壯成長
『陸』 狙擊手觀後感,350字的,急需
最近看了很多關於《狙擊手》的評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很理解!但是有些時候看問題不能片面化!
例如: 1.有些人提到,為什麼龍少欽打小兵個個爆頭!包括打日軍中將都那麼准,怎麼就是打不中芥川了? 答:很簡單,芥川是反派主角!他死了 戲就完了!所以他必須最後死!同理龍少欽也不能死! 2.為什麼,片中的狙擊手 完全不像個狙擊手,而是個普通的軍官? 答:因為龍少欽 有雙重身份!他是個職業狙擊手!他也是個軍官,因為他是個軍官,他就有了保護士兵的責任這比他是一個狙擊手更重要!他背負了太多的責任!而電視劇的名字也並不是單指龍少欽,如果大家認真分析,就會知道龍和芥 這2個人的區別! 3.電視劇 名字和 內容,情節不符合!答: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問題,這完全和狙擊手這個職業不符合嘛!哪有,狙擊手 帶著士兵 挖壕溝,拼刺刀的!的確,我開始也想不大明白。但是,仔細想想 也許有那麼點意思! 首先,不要拿現在的狙擊手 這個職業和那個年代的狙擊手想比較。我們說 任何一個職業他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像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列子,比如說理發這個職業!在現在我們也許一提到著個職業,他肯定會做很多造型啊,能把頭發做的多麼好看,但是放在另外一個時期 也許,就單單只是把你長長的頭發剪短了稍微做下修改,你能那現在的狙擊手和那個時期的狙擊手做比較嗎?所以,第一個解釋是 不要拿現在的狙擊手來衡量當時的狙擊手! 其次,狙擊手!這個名字具備足夠的吸引力,相信很多人都是被這個名字吸引過來的,這也是一種手段! 還有,我來給大家做下分析,要說狙擊手,大家回去看看第一集,很精彩。第一集的龍少欽相當厲害。而後面他怎麼厲害不起來了,大家有沒想過?我想很少有人去分析!為什麼他要帶著他的戰友挖戰壕,拼刺刀!很簡單 他有責任,因為他是個軍官。而第一集的時候,他完全把自己孤立,他不顧別人的死活,拚命射擊 雖然殺了很多日軍,但是結果是犧牲了整個隊伍換來的,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所以他很猛!但是後來,他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而他是被逼去承擔這些責任,他的隊伍中很多都是新兵,很多沒摸過槍,很多人聽見炸彈響就害怕!不敢打搶,面對這樣一群,沒有反抗能力的的士兵,他能拋棄他們去和芥川單條么?很顯然不能,他在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活著把他們帶回去,可是,現實是殘酷的,前面的有敵人沖來,後面有狙擊手 偷襲!他能走出去已經是奇跡了。 有些人,說他膽小,怕事。說白了,他是想逃避責任,他不想看著那些孩子死在自己旁邊,但是 段旅的一句無兵可用,使得他不得不帶著這些學生兵一次又一次的上前線!他自己都左右不了。然後悲劇繼續發生! 在那場戰役中 段旅元氣大傷,幾百個學生兵跳黃河,為什麼就石頭沒死!很顯然,劇情需要! 其實這部電視劇,有很多東西不要只看錶面。其實每部電視劇都是一部作品,我們應該當做藝術品來欣賞!
『柒』 讀後感四五百字 來一篇
今天我看了抄《火燒圓明園》後,心中感受好像泉水般,涌現出那一幕幕可恨、可氣、可悲的時刻。
英法聯軍打入北京大門,而皇帝和慈禧卻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座空城和手無寸鐵的百姓。殘暴的敵軍很快打入了圓明園,在對圓明園進行了一番「洗禮」後,又下令:火燒圓明園,理由竟是看園的大臣不讓他們進去搶奪東西。罪惡的火連燒三天,現在的圓明園只剩下幾根殘缺不全的石樁。
現在,有一個問題浮現在我的心頭:英法聯軍為什麼敢在中國的領土上為所欲為?答案只有一個——清政府太無能。
當時在位的皇帝整天不務正業,把外國所謂的科技視為玩物喪志,可真正等敵人攻入國門時,卻手握落後的武器去防守,結局當然是——全軍覆沒,這樣的結果是意料之外的,也是情理中的:當時的清政府完全沒有想到,被他們視為「玩物喪志的東西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沒有想到我們和敵方的實力是那樣的懸殊。可當清政府明白時,一切卻顯的那樣不堪一擊。由於清政府的無能,皇帝及大多數官員的貪生怕死,與入侵者簽定了各種不平等條約,以此來換取太平生活。
歷史是不可改變的,但我們手中可以把握未來,使這段悲劇不再重新上演。
『捌』 大決戰 觀後感400字左右
今天把《平津戰役》看完了,至此《大決戰》都看完了。看完了有這么幾個感覺:
首先,覺得國民黨軍部署沒太大問題。無論在東北、華中還是華北,都是既有固守要點的兵力,也有機動兵團。據個例子,東北有固守錦州、長春的幾十萬軍隊,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銳遼西軍團;華中更不用提了,有9個兵團:包括邱清泉、黃維、黃百韜這樣的精銳部隊;華北也有35軍這樣的機動部隊。
其次,覺得國民黨軍輸在兩個方面,首先缺乏進攻精神;其次內部戰略情報都被對手知道了。縱觀三大戰役,國民黨軍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主動進攻,要麼被對手牽這鼻子走,如錦州之戰中遼西兵團不是圍魏救趙,而是直接去救錦州,結果錦州沒救下來,自己也讓共軍拖住了;甚至乾脆坐視對手行動,不採取任何積極行動解決問題,譬如天津戰役中傅作義對陳長捷的求救坐視不管。應該說國民黨軍守城還是很頑強的,無論在錦州、雙堆集、碾庄、陳管庄還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後了,最慘烈的是黃百韜兵團,最後倖存者據說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來也沒辦法。
而來,更要命的是國民黨內泄漏情報的地方太多,縱貫三大戰役都是如此:遼沈戰役前國防部作戰廳的廳長把情報交給了共產黨,讓共產黨先發制人在東北發動進攻,還有鄭洞國被部下逼著起義;淮海戰役時黃百韜兵團西撤,負責掩護的何基灃部突然戰場起義,讓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圍,淮海戰役一開局,國民黨軍的戰役部署就被打亂,陷入被動,後面的黃維兵團也是如此,一個師長叛變導致整個兵團陷入重圍;平津戰役更別提了,傅作義的女兒乾脆就是共產黨,圍著父親做了大量工作,傅作義的朋友馬佔山也在跟共產黨接觸,最後說服傅作義起義。
當然國民黨這邊指揮不是沒有亮點的。遼沈戰役中的錦州之戰、淮海戰役中雙堆集、碾庄之戰、平津戰役中天津戰役都很激烈,國民黨軍打得很頑強。國民黨軍中遼西兵團、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邱清泉兵團還有華北方面的35軍都算得上精銳。國軍將領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較典型的如杜聿明。淮海戰役中杜提出過一個十分大膽的計劃,集中九個兵團先吃掉中野,再對付華野。要真的照辦了,淮海戰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付諸實施。
此外感覺蔣介石這個人不是糊塗人,他明白三大戰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揮。如親自飛到沈陽指揮戰局,他的判斷也並非全錯,如他判斷對了解放軍會線進攻錦州,但是每次卻事與願違,其中原因太多了。
反觀共產黨方面,毛澤東指揮比較放手,下級能夠自由發揮。另外解放軍雖然沒有那麼多機動裝備,但是進攻意識、運動戰水平明顯在對手之上,每次占據主動權。
這里要提一個人——林彪。可以說《大決戰》中對解放軍將領的描寫中他是最多的,國民黨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這個人很沉靜,心機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給我印象戰役謀劃、戰術組織上很突出,戰略眼光上稍差。但是這個人很大的優點就是能沉住氣,沒想清楚之前決不動手,遼沈戰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老毛爭論,先打錦州還是先打長春。其實從戰役上說先打長春好,從解放全國角度說先打錦州好,這就是戰役和戰略層次不同的結論。當然這個人也有缺點,心機太深,電影沒有諱言他和羅榮桓之間的矛盾。
《大決戰》觀後感 「三大戰役」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和國民黨的慘重失敗為結局, 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 基礎,是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擔任總導演拍攝的三部 6 集 《大決戰》 堪稱是真正的鴻篇巨制。 1948 從 年到 1949 年初,在東北、華東、華北地區進行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 放軍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大決戰。 「三大戰役」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和國民黨的慘重失敗為結局, 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 基礎,是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影片《大決戰》三部 6 集(《遼沈戰役》《淮海戰 、 役》《平津戰役》),既獨立成篇,又可以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了對這一偉大史實的總體再 、 現。 《大決戰》是一部氣勢宏偉、規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國電影以來,中國的銀幕上還未 出現過這樣結構復雜、人物眾多、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作品。創作者是站在一個偉大歷史 的轉折點上來寫「大決戰」的。影片不僅表現了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軍事斗爭,而且展示了 這兩個政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較量,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式的描寫,展 示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風貌, 揭示出決定戰爭勝負和歷史變革的最深層的動因, 成為一部 名副其實的全景式的戰爭巨片。 該片獲第 12 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項國內獎。 影片上映後, 以它歷史的真實、 人物性格的鮮明和場面的宏大而獲得高度評價, 同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獲得第十五屆 《大 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 最佳剪輯獎、最佳道具獎和最佳煙火獎。 《遼沈戰役》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 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並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 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 電影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 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 於經典之作, 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 加之影片對於人物的細膩刻 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 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 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 上也佔了優勢。 遼沈戰役的勝利, 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 略後方, 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 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 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 志。」 《淮海戰役》「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打響了,在遼沈戰 役的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已心無鬥志。這天,華東野戰軍某部從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防區悄悄 進軍,及時斷了黃百韜兵團退路,將其圍住。同時,中原野戰軍攻佔了軍事要地宿縣。國民 黨危機時刻,蔣介石懇請已經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擔任總指揮。這時,解放軍幾路兵團逼近 徐州,淮海大戰一觸即發。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粟裕等組成 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中野和華野。經過十幾天激戰,黃百韜兵團被全殲。12月底,黃 維兵團又被圍困於雙堆集,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陳布雷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蔣介石為保實 力命杜聿明棄徐州南下與黃維會合。我軍早有準備,將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黃維兵團被全 殲。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決定兩星期內不對杜聿明部作最後殲滅,同時展開政治攻 勢及心理戰術,瓦解敵人。1949年1月初,華野和東野對傅作義兵團展開分割包圍,華東野 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殲,杜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被 擊斃。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許多 戰爭的場景都有可看可取之處,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 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影片的獨特魅力。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 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 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 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 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義既深明大義, 卻又不甘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的心理。 同時, 電影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 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歷史地再現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實,讓人們了解到了真實的戰 爭場面。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 意義! 三大戰役的偉大勝利, 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共進行 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 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 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影片《大決戰》真實地再現了三大戰役最先打響的三大戰役的全過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騰,英雄人物風起雲涌,豪情奔放。節度千軍萬馬,馳騁遼沈大地,猛揮百萬雄師,橫掃 山海關外。運籌帷幄,如流雲潑墨,氣勢磅礴;行軍布陣,如黑白對峙,決勝千里。一時之 間,豪傑並起,長縱聲笑傲天下;中華大地,雄才縱橫,持利斧開天闢地!歷史上蒙古大帝 國、羅馬帝國何阿拉伯帝國,他們鼎盛時期,席捲天下,宰割山河,大軍兵鋒所指,誰敢昂 頭?但民心相背,帝國的強盛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之後迅速四分五裂,隱形潛蹤,成為歷史 的匆匆過客。去北京,過八達嶺,一睹長城雄姿,青山飛蒼龍,綿延數萬里。關外烈風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況血肉之軀?然而只要翻開歷史粗略一覽,就不難發現。自秦始皇修長城, 邊關並沒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塵滾滾、戰火紛紛,萬馬齊嘶,刀槍並舉。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蓋寒。多少次,長城頂峰,異國的旗幟獵獵飛揚,又有多少次,長城腳 下,外族的鐵馬兵戈飛逝往來。歷史告訴我們,縱然有銅牆鐵壁,但如果民心相背,總是無 法阻擋侵略的鐵蹄。把思緒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騰。國民黨的事戰略 體系正在崩潰。共產黨野戰軍百萬雄兵正揮師入關,炮口所向,威懾淮海平津,中國人民解 放軍兵鋒所指,已指向長江,逐鹿中原,戰鼓已響,幃幕已開…… 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萬歲!
《大決戰》,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這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戰斗——塔山阻擊戰。
塔山並不是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1948年遼沈戰役錦州之戰打響,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我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兩軍在這里進行了生與死的搏鬥。當時的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等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在這里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阻擊防禦作戰。這次戰斗,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戰鬥打得異常慘烈,解放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錦州的國民黨救兵,為遼沈戰役的關鍵——錦州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先機。戰斗共進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約100米,共殲滅國民黨軍計6549人,從而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錦州攻克之後,長春的國民黨守軍起義,衛立煌逃走後,沈陽的守軍投降,緊接著我們有攻克了營口。遼沈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這一戰後,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主席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遼沈戰役結束後,又經過了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為了爭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獻身,才迎來了勝利的曙光。作為一名大學生,只有發奮學習,才是感恩先烈的最好方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聲。因此,身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剛入大學,就庄嚴地向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堅決擁護黨的英明領導。積極向黨靠攏,爭取在思想上先入黨,在行動上與黨保持一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
遼沈地區這片曾被鮮血染紅的土地,如今國泰民安、生活幸福,我們相信英雄們鮮血不會白流,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玖』 觀後感四百字
昨晚,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電影講述了1924年,德國對蘇聯開始了侵略,蘇聯紅軍奮起反抗,四名偵察兵接到上級的命令,去一座德國人佔領的前線房屋,到達房屋後,四名偵察兵消滅了所有的德國兵後,犧牲了兩個蘇聯紅軍戰士,然後,他們接到上級命令:堅守房屋,不能讓德國人靠近,因為這是最後一道防線。第二天,蘇聯後援部隊來了,他們帶來了食物,水,槍支,彈葯,他們把房子搭建成了堡壘,德國兵多次猛烈的進攻都被擊退了,最後,德國兵的坦克部隊來了,開始對房屋進行了猛烈的炮轟,在德國兵進入房屋的期間,所剩無幾的蘇聯紅軍用無線電向炮兵總部發送坐標,炮兵司令部對這幾位紅軍戰士做最後的告別後,開始了猛烈的炮擊,所有的紅軍戰士連同德國兵一起戰死了。為斯大林保衛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這部電影中,我感受到了當時蘇聯紅軍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保衛祖國,犧牲自己,體會到了蘇聯紅軍戰士的機智,勇敢。
從蘇聯紅軍戰士身上,我得到了啟示:做事要沉著冷靜,遇到困難要勇往直前,像蘇聯紅軍戰士一樣勇敢機智,勝利就在眼前。
『拾』 要四篇500左右的讀後感
第一篇:《老人與海》讀後感
孤獨年邁的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不舍不棄,隻身駕船趕赴人跡罕至的墨西哥海灣,終於在第五天釣上一條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經過兩晝夜的殊死捕斗,筋疲力盡的聖地亞哥最終降服了這條前所未見的大魚,並把它綁在了小船的側舷上。夜色降臨,遍體鱗傷的聖地亞哥滿懷喜悅地返航,卻沒料到,看似平靜的海面上,一大群餓瘋了的鯊魚正循著血腥味尾隨而來,老人費全身力氣,筋疲力盡的把鯊魚殺死,把死鯊魚栓在小船後面,拖回來享受果實。展示了進取者與自然搏鬥和人的不屈性格,勝利者的喜悅。 然而,老人把魚拖到岸邊,死鯊魚卻剩下一架空骨頭架子.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無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他能否最終戰勝自身的這個缺陷,他都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已經戰勝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第二篇:《水滸傳》讀後感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於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咿咿呀呀學語時,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姐姐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著鬧著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
現在當我知道為了未來奮斗的時候,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這就像《禮記》里說的:「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於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升華。
第三篇:《浮士德》讀後感
《浮士德》這個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沖突: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因循與追求.
浮士德對學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書本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無法揭開大自然神秘的面紗感到失望……他對學的熱愛已經到達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秘訣就在這幾行詩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才是向上的人.針對我學的不良現象,面對浮士德,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他是那麼地熱愛學習!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和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第四篇:《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那天去書店,我從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裡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么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加一篇
第五篇:《堂吉訶德》讀後感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游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里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桿兒似的游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為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為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網路全書。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一方面贊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相隔四個世紀之後,仍感動著每一個讀者。《堂吉訶德》中出現了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名作家推選成為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