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鑒觀後感
⑴ 讀後感(400~450字)快!!!!
《西遊記》讀後感
泱泱大國五千載,中國的古典四大名著家喻戶曉。而四大名著中,最使我刻骨銘心的便是《西遊記》。
《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他所寫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但是我記憶猶新的便是《西遊記》中聰明伶俐的孫悟空。
孫悟空乃東勝神洲敖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經觀音菩薩點化,成為唐僧的徒弟,與唐僧一同去西天取經。一路上,他降妖除怪,立了不少大功。這是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孫悟空對師父可謂是忠心耿耿。如果找到了什麼好吃的食物,他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師父。一路上,他保護師父,斬妖除魔。為了救師父,他不惜冒犯天條。他憑借著自己聰明的才智,與妖怪勾心鬥角,最終成為妖怪們懼怕的對手。孫悟空充滿凜然正氣。一次,他來到了一個國度,那個國家遲遲不下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艱辛。為此,他與豬八戒來到天宮,攪得天宮里一片混亂。最終,玉帝勉強答應給那個地方下雨。從此,那個國家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時候,孫悟空也會與師父有點小摩擦。可我認為這些事歸根結底都是唐僧的錯。就因為孫悟空把一群強盜殺死了,唐僧就要孫悟空走,而且這輩子再也別做他的徒弟。這時候,孫悟空只能再三懇求師父把他留下。可唐僧就是這么狠心,孫悟空只能深情地和唐僧告別,獨自回花果山了。少了孫悟空,就少了一個保護唐僧的人。不久,唐僧被妖怪捉去,豬八戒便請孫悟空回來,救出了師父。從此,師徒倆的關系越來越融洽,兩人的摩擦也漸漸減少了。
《西遊記》是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每當讀起它,我的心裡就很快樂,很充實。同學們,能告訴我,你們最喜歡的《西遊記》人物是誰嗎?
《西遊記》讀後感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
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是部龐大、復雜的小說,它生動地描寫、反映出了梁山起義的發生,發展壯大直至起義失敗的整個過程。它明確地描寫出了當時起義的社會根源和原由,並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義英雄的形象,且通過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開了起義過程,也具體地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其實,我認為情節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70回是以宋江、晁蓋為首,漸漸吸納江湖四方的豪傑上樑山。在這些好漢中,有自願上山的,有的是被貪官污吏逼得無處可走的地步才上山的,還有的是受到感召而上山的。但不論如何,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當時那腐敗的政治。在這一時,那些梁山的英雄們也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殺得貪官污吏心驚膽戰,令人大呼痛快。而作者也有意藉此發泄他對當時社會腐敗政權的不滿。後50回描述的是梁山好漢們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為國家效力的過程。他們北征遼國,剿滅虎田、王慶,眾頭領盡皆無損,威枕四方;南討方臘一役,卻使梁山英雄們損兵折將、七損八傷其生存者並未因此而獲得合理、應得的回報,反遭奸臣迫害,梁山好漢們幾乎沒有一個善終,表現出了忠心報國的無奈。
所以說《水滸傳》也同時反映出了北宋的政治和社會的腐敗、混亂。因此在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官員行賄和壓迫百姓的事實,表現出了當時百姓的有苦無處伸張的現象。而宋江等人和當朝政府官員對抗,替百姓出怨氣,就又表現出了此書的又一個中心思想:官逼民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此外,書中的主要任務有一百多個,他們的性情也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特性,語言、舉止都和其身份、地位緊密配合。而讀者們更可以從書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深刻地感受到他們的獨特個性。
雖然水滸中的人物大多都較粗魯,但作者寫人的粗魯更是使人稱奇:如魯達的粗魯是性急,不容得半點怠慢、史進的粗魯是任性、李逵粗魯是蠻橫、阮小二的粗魯是悲憤無說處,而焦挺的粗魯是本身的氣質不好……在這本書上還至少出現了十一二個個性鮮明的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這部以北宋末年社會為歷史背景的小說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書中的人物在這「替天行道」的旗幟下,好似作者也肯定和贊美了被壓迫的人民的反抗、復仇行為。比如說:武松為兄長伸冤,卻告狀無門,於是他拔刃血仇,最後被張都監陷害陷害後,血澗鴛鴦樓;林沖遇禍一再忍讓,被逼到絕境,終於復仇山神廟,雪夜上樑山;解珍、解寶為索回他們射沙的一隻老虎,被毛太公送入死牢,從而引發了顧大嫂眾人劫獄反出登州……可以說,人民的反抗和復仇權力,在《水滸傳》中得到了有力的伸張。
梁山好漢是傳奇式的理想化人物,他們或勇武過人,或智謀超群,或身具異能,而做事光明磊落、敢做敢當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因為《水滸傳》中的這些傳奇式的英雄人物對讀者來說是吸引人的,所以《水滸傳》才這樣廣受讀者們的好評。
西遊記的不知道行不行,但還是祝你學習進步,加油哦~
⑵ 三國演義觀後感 500~600字,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斷代的歷史小說。
四大名著,每部都是精品:《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水滸傳》以其酷愛自由、富於反抗斗爭的民主思想和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人十分的喜愛。而《西遊記》更是出名,它不僅有文字書的形式、連環畫的形式,還拍了動畫片、連續劇。但我的最愛卻是。就連平時玩的電腦游戲也是以三國為背景的。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依據陳壽的《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這使得本來只有高級知識分子才讀得懂的史書,變得幾乎連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看下去。
《三國演義》是小說,它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作者在此書中加了許多虛構的情節,是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
現在來說說《三國演義》的人物,這也正是此書的一大成功,它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肝義膽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它的人物描寫十分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我讀《三國》,全站在劉備的蜀漢一方,其實作者的觀點同我一樣,只不過我支持蜀漢是因為劉備手下的將領,而作者卻有自己的立場,那就是「天下者,漢家之天下也」。作者也用這個觀點塑造了正反兩面人物,正的如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反的則如曹操、司馬懿、司馬昭。
其中,諸葛亮可算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且忠心耿耿。《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諸葛亮正是蜀國的一個大人物,他一生謹慎,借東風,火燒赤壁,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連周瑜這樣的智者都敗在他手上,可以說諸葛亮是 「智」的化身。而他擺空城計一役,更是顯示了他無與倫比的智慧。
蜀國不僅有文將,更有武將。蜀漢「五虎上將」,每一個都是英勇無敵的猛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而關羽更是以其忠義被尊為「武聖」,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忠」「義」的化身。
但我最喜歡的人物卻不是他倆,而是趙雲。趙雲,字子龍。他智勇雙全,為人品德高尚,對蜀漢忠心不二,是難得的將才。在大多數時候,他都擔任的是近衛將軍一職,這並不是他的能力不夠,只是由於放眼蜀漢能勝任這一位置的也只有他,而多次救主,立下奇勛,這也證明了一句話,「是金子到哪都能發光」,他還是演義中有記載殺敵將最多的人。他給人印象最深的主要不在勇力方面,而是他的膽識、人品。作為一員武將,趙雲無疑是第一流的,但他不像眾多三國戰將那樣主要以武勇揚名,他表現為有勇有謀,處事縝密,見識不凡,人品高潔,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物。就他的德才來說,蜀漢其他將領可以說沒有哪個能跟他相匹。人們歷來對趙雲也沒有什麼爭議,一致推崇他的美德,這在三國人物中也是少見的。蜀漢方麵包括劉、關、張以及諸葛亮在內,歷來的評價並不一致,至少在某些方面有爭議;而趙雲,則沒有這種現象。也許演義中參加各類戰役最多的不是他,但是他的戰功卻是無人能比的。他在長坂坡曹軍中七進七出,勇不可擋,力斬曹軍五十員名將,比之關公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難得多,也精彩得多。此外,在漢水一戰中,他不僅救下了被曹軍圍困的黃忠,還力退曹操的大軍。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總之,他是我心中的「三國第一大將」。
⑶ 讀中西醫大戰之淋巴篇讀後感
淋巴瘤是「一種可治癒的癌症」。前提是,你得遠離替代醫學,以及種種雞湯和騙術。
?前不久,26歲的女演員徐婷死於淋巴瘤(T淋巴母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更早,48歲的羅京、33歲的李鈺、34歲的阿桑等演藝界明星都死於淋巴瘤。淋巴瘤於他們是可怕的殺手。
而政商界的李顯龍、保羅·艾倫、霍英東、李開復等,還有一代圍棋宗師藤澤秀行,也是淋巴瘤患者,除李開復尚未可知,都活了二十年以上。淋巴瘤於他們不過像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
淋巴瘤究竟可不可怕?有多可怕?中西醫在淋巴瘤這一疾病中各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本文結合醫學史和最新文獻對這幾個問題試做一「綜述」。
我們用手細心觸摸頜下,常可以摸到一粒粒細如黃豆的小體,這就是今日人人盡知的淋巴結,是極其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淋巴結是淋巴管網線上的一個個點,就像公路網上的驛站,又像傳說中經絡線路上的穴位。然而,中醫三千年歷史中,對這一重要結構並無任何描述,彷彿它們不存在。即令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也沒有看到淋巴結和淋巴管,因為他只是用棍子撥弄撥弄,並沒有真正的解剖過人體。
西醫早在古希臘就觀察到了乳糜管。食物在腸道消化,脂肪分解後一部分經由淋巴管吸收,再進入血液循環。古希臘人當然只是看到了乳糜管而已,並不知道其功能。
十六世紀,以維薩里為代表的近代解剖學揭開了醫學科學化的序幕。一大批大師拋開蓋侖經典,痴迷於打開人體親自觀察,幾乎窮盡了人體的大體結構,卻也沒有及於淋巴系統。
十七世紀,1628年,哈維以天才的生理學實驗和數學計算確立了血液循環理論;1661年,馬爾皮基發現毛細血管為血循環理論畫上完美的句號。血液循環變得如此清晰而美妙,之前幾千年的人類醫學完全基於想像而建立的關於血或氣血的種種循環或潮汐式的運動,在這種圖像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只有中醫還硬挺到現在,但只好辯說中醫的血不是西醫的血)。
然而,少了淋巴系統,這個血液循環理論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美。
1622年6月23日,解剖學家阿塞利(Gspare
Aselli,1581-1626)為了向人演示喉返神經而打開了一隻狗的腹腔,意外發現與血管平行相伴的一條條白色的索線。這些線似乎並不是神經(自然也不是經絡),他好奇的拿解剖刀一劃,與神經不同,它們是空心的管道,裡面流出白色乳酪一樣的液體。阿塞利興奮得大喊「我得到了!」類似情形發生在約1800前的古希臘,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浮力定律,跳出澡盆大喊「我想到了」。
阿塞利發現的是腸道的淋巴管,叫做乳糜管,他深入觀察,在哈維發表《心血運動論》的前一年(1627年)就出版了《乳糜管網》一書。之後,1647年,佩凱(Jean
Pecquet,1622-1674)發現最大的淋巴管胸導管連於上腔靜脈。把淋巴系統和循環系統連接起來。魯德貝克、巴索林納斯、里瓦、馬爾皮基等偉大的解剖學家進一步觀察,搞清了包括淋巴結的淋巴系統的全景。血液在毛細血管網滲入組織間隙成為組織液,經過物質交換和代謝後,大部分回入靜脈,小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最後經胸導管注入上腔靜脈而回到循環系統。因此,淋巴循環可以說是血液循環的旁路,一個不可缺少的補充系統。這些發現埋葬了自古巴比倫以來,至蓋侖達於極點的以肝臟為生命和血液循環中心的理論。巴索林納斯說過一句話:「肝的統治權已結束了」,這是肝的墓誌銘,也是古老醫學的墓誌銘。
因為這些發現,我們今天摸到體表的一粒粒小豆時才知道那是淋巴結,它是所轄區域內的輿情哨站,淋巴結的腫大往往意味著附近區域組織的病變。如頜下淋巴結腫大可能表示牙齦炎症。
是的,病人並不是解剖學家,中醫也不是,要等到淋巴結腫大時才會發現。如徐婷,正是頸部淋巴結腫大才去醫院檢查的。這時候問題就來了,這個頸部的包塊,它代表著什麼?或者說,醫生會用什麼理論來解釋它?
先看中醫。如前所述,中醫並不知道淋巴結是什麼東西,更不知道淋巴系統以及其與循環系統的關系,更更不知道它還是免疫系統和造血系統的重要部分。但這並不妨礙中醫的臆想,中醫把這些腫塊叫做瘰癧、陰疽、痰核、失榮、石疽、惡核等等名目。病因也全是憑想像,比如朱丹溪認為,「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這痰不是你吐的痰,也不是你咳的痰,而是你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化學成分分子結構的神秘痰。張仲景則說「毒,乃邪氣蘊結不解之謂。」現代中醫據此造出一個「癌毒」來。這毒,也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化學成分分子結構的神秘毒。此外,還有瘀啊、虛啊、滯啊等等,各有一番說法,都是超越於現代物理化學之外的神秘概念。
因為理論體系如此,所以,中醫面對頸部的一個包塊,實際上根本無法進行診斷。所以,當徐婷已經確診為淋巴瘤,還有中醫拒不認可的,說是淋巴結核,中醫叫做瘰癧。
西醫又怎麼看這個頸部包塊呢?
Long long
ago,西醫和中醫是一樣的。古希臘醫聖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血液、黑膽汁、黃膽汁和黏液)在解釋癌症時認為「黑膽汁淤積不化,遂生癌症」。這個黑膽汁誰也沒有見過,和中醫的痰、癌毒是一樣的東西。古羅馬偉大醫生蓋侖繼承希氏學說,認為黑膽汁全身無處不在,手術是無意義的。和痰一樣的黑膽汁啊。
十七世紀的解剖學家們發現淋巴系統後,一度認為癌症是淋巴引起的,淋巴液的濃度和酸鹼度的改變導致癌症。這可能是今天的偽科學酸性體質致癌理論的源頭。
然而,維薩里從十六世紀開始,就把醫學牢牢建立在客觀觀察的基礎之上,任何臆想在現代醫學中都沒有立足之地。十八世紀,偉大的「病理學之父」莫干尼進一步把解剖學和臨床緊密結合起來,進入微觀世界,零距離接觸癌症的腫塊。莫干尼說:「醫學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對病因的客觀探究。」是客觀探究!客觀探究!客觀探究!而不是主觀臆想!莫干尼使臨床醫學成為科學,是醫學史上劃時代的偉人之一。
繼承莫干尼的精神,魯道夫·魏爾嘯(Rudolf
Virchow,1821-1902)創立了「細胞病理學」。他認為所有的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細胞的疾病,而」細胞皆源於細胞」。細胞病理學說徹底否定了虛無縹緲的體液病理學說,也否定了半觀察半臆想的淋巴體液理論。因為在顯微鏡下,任何腫塊里都看不到淋巴液,更看不到黑膽汁,當然也看不到中醫的痰和毒。
接下來的一切都順理成章。
1832年,英國病理醫生Thomas
Hodgkin(1798-1866,大名鼎鼎的霍奇金先生)首次描述了一種在淋巴結之間有序傳播的疾病,常合並脾大,並伴有所謂「B
症狀」(盜汗、體重下降和發熱)。霍奇金將發現寫成論文《論淋巴結和脾的一些病態表現》,當時沒有產生影響。醫生們不知道這有什麼意義。在他之前,人類不知道這種病。即使是這種病,肯定也都被診斷為其他各種疾病了。
1865年,Wilks肯定了霍奇金論文的價值,以Hodgkin病(霍奇金病,HD)命名此種疾病。把基於臨床觀察的症狀和體征進行清晰描述並歸類,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但還遠遠不能確定疾病的性質,疾病並不都是典型的可以對號入座。頸部淋巴結腫大,伴有盜汗、體重下降和發熱,這些症狀也完全可能是結核,或者其他的淋巴結炎症。怎樣區分它們呢?
我們都知道,中醫是靠拍腦袋辨證的。比較牛的中醫可以辨出11個證型來,比如痰結、寒凝、血瘀、氣滯、火熱、濕盛、風燥、毒邪、氣虛、血虛、陰虛等等;謙虛的也可以辨出5、6個來。中醫比較喜歡這樣毫無標準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誰出了問題那是他學藝不精,或者乾脆就是偽中醫。
1898年,女病理學家多蘿西梅布爾里德(Dorothy Mabal Reed,1874 -
1964)在霍奇金病的淋巴結切片中發現了一種特徵性的多核巨型組織細胞,這種細胞在淋巴結核中看不到,這就是霍奇金病的標志。這種細胞被命名為Reed-Sternberg細胞(R-S細胞),它才是標准。不管臨床醫生的主觀「辨證」如何,病理醫生看到R-S細胞才算數。這是現代醫學最不同於傳統醫學的地方。頸部淋巴結是很容易發現的,胸腹腔,人體內部深處的淋巴結腫大就不可能被手摸耳聽發現。有些病人早期甚至就沒有淋巴結腫大,只是發熱,甚至只是皮膚瘙癢。這些症狀之間的差異如此巨大,但它們的本質特徵卻是一致的,病理切片上只要看到R-S細胞,不管你是什麼症狀,或者毫無症狀,都是淋巴瘤。望聞問切,視觸扣聽,遇到病理,都得低頭三分!
霍奇金病僅占淋巴瘤的一小部分(國內10%,國外25%),另一大類的認識始於1846年,這是細胞病理學之父魏爾嘯的發現,他從白血病中區分出一種稱為淋巴肉瘤的疾病。為了紀念霍奇金先生,魏爾嘯發現的這一組疾病被叫做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以上分類是基於HE染色下的細胞形態學和組織病理學,盡管需要顯微鏡,現代醫學仍然嫌它是一種大咧咧不夠精確的分類。到上世紀70年代,免疫學驚人發展,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我們知道了它們的前世今生,淋巴瘤的分類因此更為精細。比如NHL分為T細胞、B細胞、組織細胞型及未定型細胞等來源。
1965年,Click在《自然》上發表論文,介紹了他的著名實驗。實驗以射線等處理掉雞的法氏囊,再注射異種血清蛋白或特殊細菌,這些雞就不會產生抗體,且血清中無法檢出主要類型的抗體。存在於法氏囊中的能產生抗體的細胞,就是B淋巴細胞;在人類,與法氏囊相對應的是骨髓。接著,Miller和Good在動物實驗中摘除鼠的胸腺,導致細胞免疫缺陷,證明了T淋巴細胞。到70年代末,關於淋巴細胞的不同譜系的錯綜復雜的關系越來越清晰了。淋巴系統並不僅僅是回收組織液而已,它還是免疫細胞和抗體的製造廠,是人類抵抗疾病至關重要的力量之源。中醫所謂「正氣」,主要指的就是免疫功能,只是空空的兩個字,並無實質內容。
在這個基礎上,WHO修正既往歐美分類,於2001年發表了新的淋巴瘤分類。該方案較以前復雜得多,僅NHL就有30多種,這使臨床醫生很不滿。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無比復雜的分類僅僅是出於病理學家們的興趣,還是確實代表了不同的疾病實體?如果是後者,哪怕再復雜,也是必須接受的,因為不同的疾病實體代表了不同的臨床結局和不同的治療選擇。如果是前者,那麼,就算病理醫生是doctor』s
doctor,也讓他們自己玩兒去吧。
經過十餘年大系列的病例研究證明,WHO這一結合了臨床、形態學、表型和基因學特徵的分類方法,其所分出的各個型,確實代表了不同的疾病實體。因此,臨床醫學家心悅誠服的接受這一「簡單問題復雜化」的分型。WHO卻變本加厲,2008年又出台了新的修正案,NHL的亞型翻了一番,多達60種。2016年再次進行了更新,NHL的亞型近90種。WHO分類是人類認識淋巴瘤的里程碑,為淋巴瘤的治療提供了決定性的基礎。
面對淋巴瘤可怕的與時俱進的分型,全世界的醫生們該多麼羨慕中醫啊。淋巴瘤辨證最多也就11型,還不是公認的,高興時,簡單說成瘰癧也沒人會說個不字。
診斷精準,再結合一樣精準的分期分組以及預後評估,就可以談治療了。
中醫的治療,因為根本理論的固有缺陷,缺乏精準診斷和評估,必然是百人百方。並不存在誰真誰偽的問題。給徐婷治療的中醫所使用的拔罐、刮痧、針灸、放血、中葯(不詳)、飲食禁忌等,被無數中醫斥之為騙子、庸醫、偽中醫,實則並無判斷標准。所謂正宗中醫,據正經發表的論文和綜述來看,也無非就是永遠政治正確的「辨證論治」。如寒痰凝滯證、氣滯痰凝證、毒瘀互結證、痰瘀互結證、肝腎陰虛證等等。如前所述,這些貌似高深的奇怪組合,其實完全是臆想的結果,並沒有任何客觀的證據。比如,痰是什麼?如何就寒了?又怎麼凝的?都是信口開河的。根據信口開河的辨證而組織的治療可想而知,沒有數據支持它的療效。
從霍奇金第一次描述淋巴瘤算起的話,人類認識淋巴瘤已經150年了。但是,有效治療的歷史要短得多。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被確診為淋巴瘤(其他癌症也一樣)的基本都會在數月內死亡,沒有有效的葯物。50年代,放療用於霍奇金淋巴瘤,直接使之成為第一個可以治癒的惡性腫瘤。70年代,以CHOP為代表的第一代化療方案誕生,80年代又出現了第二代(m-BACOD和ProMACE-MOPP方案)、第三代(ProMACE-cytaBOM和MACOP-B方案),從根本上改觀了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預後,至少一半以上的淋巴瘤病人得以治癒。
醫學史明確顯示,放化療是淋巴瘤的大救星。而在淋巴瘤已經成為可以治癒的癌症的今天,放化療卻被有意的妖魔化,使病人聞之色變,進而失去治癒的機會。徐婷之死可謂教訓深刻矣!創立MOPP化療方案的一位美國淋巴瘤大師說過,「如果你擔心高劑量的化療帶來的副反應,那低劑量化療的副反應更加可怕,那就是病人永久的死亡」。把這句話中的「低劑量化療」改為「包括中醫的各種另類療法」,更為發人深省!
現代醫學當然不會止步於放化療,更為先進的技術不斷涌現。1975年,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喬治.科勒(Georges
K?hler)和塞薩爾.米爾斯坦因(César
Milstein)創造了雜交瘤技術。這是現代醫學最為神奇的技術之一,198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它的基本原理是將能產生特異性抗體卻不能體外繁殖的B淋巴細胞與具有強大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細胞融合,得到一種能夠源源不斷產生純種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細胞。這就是威名赫赫的單克隆抗體技術,是醫學上「雙劍合璧」的至高境界!
這項技術使淋巴瘤的治療再發生一次革命。與放化療的同歸於盡式殺伐不同,單克隆抗體是精準打擊。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淋巴細胞來源的佔90%,而95%以上的B淋巴瘤細胞的細胞膜上表達一種抗原分子,代號CD20。以CD20為靶,用雜交瘤技術製作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單抗(商品名」美羅華」)。美羅華與CD20在B淋巴細胞膜上結合成一朵朵奇葩,成為免疫系統的最佳目標,啟動免疫攻擊,使B淋巴細胞溶解。不含有CD20分子的細胞們則安然無恙。正常的B細胞再生,逐步取代被殺死的壞的B細胞,免疫系統得以重生。除了美羅華外,BRK抑制劑依魯替尼、CD30單抗、CD58單抗等等新葯,都是精準打擊的神器。其他還有幹細胞移植神器(介紹略)。
由於現代醫學的進步,目前,在美國,霍奇金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達85%,非霍奇金淋巴瘤69%;相比之下,中國只有32.6%。據2016年9月15日央視新聞,北京兒童醫院近年來600多名兒童淋巴瘤,在精細分層的基礎上進行化療和靶向治療,治癒率高達80%。中國的西醫水平並不低,但是優質醫療資源匱乏、分布嚴重不均、偽科學文化盛行、對放化療的妖魔化等等因素,顯然拉低了應有的水平。
作為特例,T淋巴母細胞淋巴瘤/白血病只佔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2%左右,它被認為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個病的不同階段。它具有高度侵襲性,進展極快,不化療,自然病程不過3個月左右。而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用BFM、Hyper-CVAD等方案化療,CR(完全緩解)率高達77%-100%,5年無病生存率達到45%-67%。比其他類型的淋巴瘤只略遜一籌。
與現代醫學每種療法都有詳實數據不同,中醫對淋巴瘤的任何療法,包括辨證論治用葯、針灸、拔罐、刮痧等等,都沒有完全緩解率、5年無病生存率的可靠數據。它的療效,全在嘴上。
今天是中秋,也是世界淋巴瘤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有35萬新發淋巴瘤病例,死亡人數超過20萬,是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淋巴瘤發病率為0.02‰,每年新發病例2.5萬人,死亡2萬人。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主席Julie
Vose博士卻在2016年世界淋巴瘤日宣傳片中說,「得癌症雖然不幸,但幸而得的是淋巴瘤。「
敢於這樣說,是現代醫學的自信,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淋巴瘤是,「一種可治癒的癌症」。前提是,你得遠離替代醫學,以及種種雞湯和騙術。
淋巴瘤,中西醫,生命決於選擇,選擇需要對比。
⑷ 急求《鏡鑒——世界先進城市科技創新的啟示》學習心得或者觀後感
鏡鑒先進城市發展軌跡 深化科技創新驅動成果
作者: 發布日期:2011-10-27 08:37:41 查看次數:17 次
近日,淳化街道組織機關各部門、集鎮單位以及17個村(社區)觀看了紀錄片《鏡鑒——世界先進城市科技創新的啟示》。在70多分鍾時間里,紀錄片圍繞奇跡背後、知本時代、創新特區、環境優先、制度為本五個主題,以微觀的視角分析產業轉型的經典案例,以宏觀的視野探究科技創新的內在機制,解讀了世界先進城市科技創新的成功實踐,闡述了盪滌心靈的創新理念,剖析了南京經濟發展的路徑抉擇。紀錄片內容豐富,觀念新穎,為淳化未來的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和借鑒。
啟示一: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引領工業經濟升級。《鏡鑒》告訴我們,對科技創新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需積極依託市場機制助推產學研一體化,讓利益牽引知識與資本聯姻。下一步,淳化街道將進一步明確工作重點、依託聯動平台、激發創造潛能,走整合集約型發展道路。以高端裝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葯為重點發展方向,通過技術集成、產業集群、要素集聚,努力構建結構布局優、技術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進一步依託科學園創新科研的優質資源和項目招商的優勢平台,重點發展中通速遞、麒麟科教、正升機械、金捷能源、蒂森克虜伯、Novelis、江陵機電、中兆培基、五洲國際、江蘇高陽等骨幹企業,逐步形成具備一定科技含量、一定規模的現代企業群;同時,加快推進「千企升級計劃」,通過推進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和舉辦產學研對接活動,組織實施重點科技項目,激發企業潛能,提升創新水平,促進結構調整。
啟示二: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支撐農業經濟蛻變。從以色列農業滴灌技術企業發展壯大的成長軌跡中,淳化街道更加深刻地領會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結合淳化實際,接下來,該街道將以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重點,把淳化建設成南京近郊瓜果蔬菜、水產品的重要供給基地。加強與南農大、南林大、省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孵化合作,規劃建設總面積5萬畝的省級農業科技園;著重培育萬豐、飛航等農業企業,打造創意鮮明、功能配套、整合成片的科技農業展示區和創新創業實習基地;在做強稻米、茶葉、青蝦傳統特色「農業三品」的基礎上,加大優勢農產品推廣力度,將再申報3-4個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
啟示三: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共享創新發展成果。未來,淳化將以科技為媒,助推群眾致富、培養人力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讓低碳、綠色、環保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眾。加強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大力推動新良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葯、新農機等「五新」技術在農村的推廣使用,帶動農民致富;進一步豐富農村人才培訓的形式和內涵,大力培養新型農民;藉助高新技術改善企業裝備和工藝水平,更多的培育循環經濟試點企業以及清潔生產企業,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讓廣大群眾共享科技進步成果。
⑸ 《復活》讀後感
寫作思路:開頭先介紹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中間在對這本書里的情節人物進行具體的分析,結尾再寫自己讀這本書的感悟以及最後的收獲。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大量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復活》講述的內容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妓女被控偷竊嫖客一百盧布並將嫖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誘奸的養女。
於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去營救,並表示願意和她結婚。最後,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
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
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後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助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後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麼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可以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⑹ 求一篇視頻交通事故觀後感的文章,300—500字之間。多謝!
文明交通,從我做起《交通事故報告》觀後感
曾幾何時,我們從防護欄上跨過,穿過馬路與紅燈一笑而過,這些只是一個個小小的動作,又有多少司機為此緊張過?當你慶幸這次又少用了多少時間,少走了多少路時,可知道死神此時已離你不遠。
大家用驚奇和恐懼的眼神看著銀幕,一幕幕悲劇在我們眼前上演,一串串血色的數字闖入我們的眼簾:2010年交通事故總數7361起,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12010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1億人民幣;2010年交通事故總數16000起,死亡人數32010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3億人民幣……
看著這些年年倍增的事故總數,多少人為此觸動,為此震驚。
「面目全非,腦漿四溢……」這樣的詞語在我的耳邊閃過。人們的哭喊聲使不少人流淚,背景音效讓所有人緊張,直至一些美麗的詞句從一個7歲的小女孩嘴裡飄出,大家才從恐懼中醒來。
這是一個7歲女孩的自述:「我7歲了,在我4歲的時候,被一輛貨車撞了。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失去了雙腿,現在只能靠籃球走路,我多麼希望人們能送我一個籃球啊!」一個小女孩發自內心的呼籲感動了許多人,女孩的心聲得到了大家的共鳴,2010年的交通事故總數有所減少。可我還時不時看到不少人橫穿馬路,闖紅燈。
請大家拿出行動,使事故數減少,讓因車禍失去親人的人得到安慰,讓女孩長大後不需要像我們一樣看這樣殘酷的報道。
據統計,每六分鍾就有一個人死於車禍,願此時間能延長一些,10分鍾,一小時,一天,一個月……
⑺ 觀看微電影生死細節觀後感
美麗人生的美麗學號:10041212姓名:陳冰影視鑒賞課老師給我們放了好幾部電影,但令我最觸動同時也使我看的最入神的當屬於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影片由主人公圭多與朋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而拉開序幕。接著就是圭多與多拉多次的相遇而發生的許多戲劇性的事,讓人捧腹大笑,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浪漫的鏡頭,比如雨中的那一幕,多圭將手中的紅毯鋪在地上讓多拉走。。。。最牛的還是桌子下的那一吻,,,,總之,影片的前半部分總是充滿了喜劇成分,讓人笑得很開心,讓人感覺不到電影的主題,也許都在為後面埋下伏筆吧,,,,後來如我們所願圭多與多拉騎著那匹滑稽的馬最後生活在了一起,接著他們的兒子叔本華出場了,他們一家三口過著快樂溫馨的生活,但是在他們兒子五歲生日那年,一切隨之改變,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的叔叔、圭多和兒子叔本華,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叔本華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圭多、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他們一家人終於在集中營「團聚」了,圭多看到多拉的時候,他得眼神中有感動但的是擔心。為了讓兒子的童心不要受到任何傷害,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計分1000就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叔本華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有幾次叔本華熬不住了想「離開」,但圭多都巧妙地「忽悠」過去了,體現了圭多的機智。當看到圭多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走進「宿舍」但卻依然強撐著對兒子將這個美麗的謊言編排的有聲有色讓兒子更深信的時候,我想這個父親對兒子的愛是那麼的沉重那麼的容不得別人褻瀆。。為了讓妻子知道自己和兒子的情況讓她安心,多圭帶著兒子冒著危險趁電台沒人用電台告訴她自己和兒子現在很好,那一句「公主,早安」是這么的讓人感動!!!後來,李醫生的出現帶給了在黑暗中的多圭一線曙光,他希望李醫生能幫助他們逃離這里。於是有了後來的在餐廳里多圭與李醫生之間的為了掩人耳目的猜謎,猜的迷裡面沒有提到逃跑等字眼,但是我們大家都看到醫生表示出無法幫基多了,基多也聽出來了,他帶著強烈的失望,沉重的走開。最後多圭去換了張他和他妻子喜歡的唱片,他妻子聽到聲音後走到了窗外與多圭對視著但卻不能在一起,難以想像,這是他們見的最後一次面。。。。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萬千叮萬囑叫喬舒亞不要出來,否則得不到坦克。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叔本華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他本來還可能掙扎一下趁亂逃走的,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的安全他放棄了,他放棄了唯一的希望,坦然得去面對死亡。。。。。。。。。天亮了,叔本華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士兵,將他抱上坦克。最後,多拉與叔本華母子團聚,叔本華依然天真的以為那是一場游戲而且他們贏了,不過,他們的確是贏了的。。。。。。。。。其實那幾聲槍響後我仍然帶著一線希望,希望他沒死,最後他們全家團聚,這才是美麗人生嘛,但最後他還是死了,,,,,,但後來想想,也許這樣的結局也是美麗的吧。。至少他的兒子和妻子都還好好地,。我覺的我們應為多圭的死而感到驕傲,因為他給孩子帶來了一片干凈的天地,為妻子帶來了生存的希望,為整個猶太民族樹起了光榮的榜樣!這是一個偉大的男人,也是一個平凡的男人所做的一切,在這平凡的地位做出不平凡的事跡。這部影片另闢蹊徑,巧妙的向我們闡述了納粹迫害猶太人的事件,同時也弘揚了無私的父愛及親情,有著許多感人至深的鏡頭,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永遠的經典!!!美麗人生的美麗在於享受幸福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因為幸福的不是結果,而是享受的過程!2011年11月20日《美麗人生》觀後感《美麗人生》講述了1939年幽默的基度本想在安逸的環境中開一家書店,和自己心愛的妻子多拉,聰明的兒子祖舒華度過平凡而幸福的一生,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卻徹底擊碎了他的夢想,作為猶太人的他不得不與兒子走入集中營,妻子此時也選擇義無反顧的跟隨。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看完《美麗人生》,有人說「這是讓人嘴上想笑,鼻子卻很酸的影片」。不得不讓我驚羨於基度的樂觀,那種對於人生磨難的樂觀,那種不懼死亡的樂觀。以輕松的感覺開頭也以歡快的曲調結尾,雖然基度的死換來了妻子與兒子的為了幸福生活,但是我還是對此而耿耿於懷,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的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這個偉大的父親讓自己的兒子有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歲月,童心與愛心,父愛與給予,成就了一場人間喜劇。父愛的深層與偉岸在電影中被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不得不說這是既讓人心酸卻又開懷的場景~~與此同時多拉在集中營里的淡定也讓我震驚不已,總是覺得母愛是勇於表達,然而多拉的平靜,那種克制的平靜卻不得不令我折服。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基度與多拉的愛情也是令人羨慕的。他們的愛情不摻雜什麼外界因素,有的只是彼此相互吸引的心。「早上好,我的公主」,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對任何事情充滿巨大的熱情,把任何事情看作天賜。對任何人報以微笑,對欣賞你的人充滿敬意。無怪於公主會愛上你的,因為你是如此熱情洋溢,如此幽默風趣。你讓她永遠充滿無限的驚喜。她真的愛上你了,這是一定的,你是她最可愛的無厘頭王子。我羨慕基度的幽默,我也相信當災難降臨的時候,生活中最強悍的感情是Humor。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一個徹底了解集中營現實境況的父親,用各種方法去保護自己孩子的心靈更偉大的舉動。比一個能夠冒著生命危險給自己妻子帶去安慰的丈夫更完美的角色。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美麗人生》觀後感因為早就知道了是悲劇結局,所以並沒有很悲哀,也不想把心情放得那麼沉重,畢竟剛剛欣賞的是一段美麗的人生.如果說《雨人》有些讓人難以理解,那麼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直白強烈得多了.觀眾在開始時發出的是歡笑,在結尾流下的是眼淚,故事的結局與開始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使得當槍聲響起的時候,心中的震撼是那麼的強烈.故事的主旨十分清晰,電影用黑色喜劇側面詮釋了戰爭的殘酷,但的,我還是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圭多是一個開朗,浪漫,執著的人物,他臉上永遠都掛著他那標志性的笑容,對每一個人都充滿著熱情,不懈地追求,守護他心愛的人.雖然電影中的那些喜劇笑料放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有些誇張,但也不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小丑,只讓人覺得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浪漫詩人.熱愛生活的人在平常也許沒有什麼,可貴的是他把愛帶進了集中營這個險惡之地.在那裡,他的笑容就變成了希望,變成了天使.他愛自己的兒子,卻沒有去選擇揭露殘酷的現實,想方設法一起逃跑,而是把生死當成了一場游戲,教孩子去積極地面對人生,用純真的眼光去看世界,不在他的心中留下一片陰影.於是他在世間沒有灑下一絲的仇恨,成全了一段美麗的人生.能在黑暗中用人性來照耀,引導世人,給人以希望,那麼他一定是美麗的.這個故事顯然不是真實發生過的,但在當時,一定有那麼一些人,在最黑暗的時刻為人們帶來歡笑與希望.法西斯可以囚禁,消滅一個人的肉體,燒毀書籍,但他不可能抹殺掉人性;飛機,坦克可以攻城略地,但是不可能征服一顆充滿愛的心.電影從陽光到陰暗,再回到陽光下母子的笑容,證明了樂觀的精神有戰勝黑暗的力量.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為男主人公的逝去而悲傷,男主人公也不想看到我們這樣.重要的是我們在感動的同時心靈也受到了愛的洗禮,從現在起熱愛生活,珍惜身邊的人,活出美麗的人生.《勇敢的心》,《泰坦尼克》都是能賺人眼淚的悲劇.《勇敢的心》悲在了壯志未酬身先死;《泰坦尼克》悲在了愛,但只限於男女之情;《美麗人生》則悲在了一個博愛天使的毀滅.在它們當中,博愛的意義最深,最能讓人反省.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電影不只收獲了眼淚,還凈化了每一位觀眾的心,它的成功當之無愧.當然它也是一部成功的喜劇,前半部分的鋪展非常巧妙,它也應該算一部喜劇,因為觀眾收獲了不少的快樂,更重要的收獲了美麗的人生了.《美麗人生》觀後感美麗人生》《美麗人生》講的是一個機智幽默風趣開朗樂觀的年青人-即男主角,從農村來到城市,找工作,掙錢,混生活。在城市遇到美麗的教師,愛上她,並通過自己的機智贏得了美人歸,和她結婚組建家庭的故事。但不幸的是,男主角是猶太人,而且生活在二戰前後。眾所周知,二戰時有希特勒的屠殺猶太人的血腥政策,這就註定了男主角不會有好下場。魯迅說:喜劇,就是把無意義的東西撕破給人看;悲劇,就是把有意義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這個電影的悲劇性就體現在男主角剛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起和諧的家庭,並擁有了穩定的事業,一切開始好起來時就被戰爭所破壞-被希特勒殘忍的屠殺猶太人政策而毀滅。一切都被毀滅。於是,家破人亡,事業崩潰……這樣和平穩定簡單的生活——人們一輩子嚮往的在一剎那化為烏有。不得不說這是個悲劇。但被抓進集中營的男主角並沒有向命運低頭。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很快調整好自己為同時被抓進來的兒子做表率!他想方設法編織美麗的謊言來安慰兒子那顆天真無邪的心靈。我想在每天都面對死亡的嚴峻形勢下,也就只有他兒子是最幸福的吧!他用父愛撐起一片蔚藍純凈的天空,兒子在里邊無憂無慮天真無邪健康地成長,兒子眼中的什麼都是美好的,有趣的。真的好感動,怎麼會有這么偉大的父親啊,可是作為父親的他又該承受多少壓力啊!止不住又一次淚如雨下。不過,我不明白的是男主角的德國醫生朋友。在集中營里認出了他,為什麼沒有幫他逃出去呢?為什麼在那麼緊張嚴峻的時刻問出一個愚不可及的腦筋急轉彎呢?為什麼不憑過去的交情幫助一下這個落難的猶太人呢?我看到男主角滿懷希望的走到醫生旁邊時的激動,以及醫生向他問出一個不合時宜的問題後他失望的呆住的表情,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個他視為救命稻草的醫生幾次三番的向他打眼色不顧納粹黨的威壓竟只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吧,畢竟此刻是關乎他生死的大問題啊,沒想到他被上帝嘲弄了一番,又讓人禁不住啞然失笑。總之,這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以小見大,反映出納粹黨的兇殘及作為戰爭祭品的平民百姓的無辜,以及戰爭對美好人性的毀滅,傳達了對戰爭的批判和對和平自由生活的追求。總之,我覺得它值得一看!一念相伴,一路相隨,一世承歡——《美麗人生》觀後感阜寧大隊彭元勇當他跳下坦克,一頭撲進媽媽懷里高呼"Wewon!won!We"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自己口中的"We"已經由三個人變成了兩個;當她支起兒子的雙臂,幸福的淚水幾欲奪眶而出的時候,她還不知道,這眼淚也終將倒流入灰與火交織的回憶,洶涌地漫過丈夫冰冷的屍骸。然而當他瞥向那個小鐵桶,狡黠地做起鬼臉時,他卻知道,這將是他此生與溫情的最後一次對望。他邁著誇張的士兵的步伐,在槍聲響起前,交付給兒子此生最完美的結局——「這是一個游戲,誰先拿到一千分,就能得到一隻坦克,一隻真正的坦克!」這個謊言,他逼自己講得底氣十足,扮得天衣無縫。盡管影片結束時電腦前的紙巾已經堆成了小山高,盡管再柔軟的紗布也撫不盡心上的塵埃,我依然選擇用這樣一個透不出傷痕的標題作為敘述的開始。「此生此意終難尋,相隨相伴兩承歡。」一年前曾在朋友口中聽到的這句話,此刻在人思緒起伏得找不到任何詞句來平復時,正中了我的下懷。一連串的滑稽和巧合拉開了這段人生的序幕。和不少觀眾一樣,開始的前幾分鍾,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了影片,不但倒回至片頭確認那句"Lifeisbeautiful",還神經質地快進找尋納粹集中營的蹤跡。然而直到片尾字幕升起,我才恍悟出自己先前的俗氣和淺薄——人性的偉岸並非只有《勇敢的心》里描述的那一種,靈魂對於苦難的承受也並非都是眼淚和辛酸的澆灌。那麼清楚地記得,多拉一個機靈就鑽到了長桌底下,拖著昂貴的禮服,沿著貴賓的鞋尖,激動而羞怯地挪向桌子另一端的圭多。「請帶我走。」她說。這個時候,她還是一朵亟待為心上人盛開的薔薇,躲在桌子底下,輕輕動一動嘴唇,就定下這一輩子的情,願意隨著愛人,奔赴那場花香滿徑的未知——前路未知,但只因心靈自始而終的溫潤,那片種在晴朗春日裡的花便永不會因流逝而垂老,更不會因隆冬而凋敗。多拉跟隨圭多的第二次奔赴,場景已然換成了集裝箱般的火車。這一次,她以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堅決,對峙著德國納粹表情中冰涼的褶皺。此刻牽領她登上列車的應早已不是勇氣,並且哪怕一個「愛」字也解釋不了多拉目光里每一瞬的閃動。是自己身體里的一部分就要被列車的轟隆推向深淵了吧。既然無法命令這一切停止,我便願意搭上自己剩下的所有,隨著你們,一同向著苦難飛馳。有些事情,只有經歷後才知道,人在其中的所思、所想、所為是不能用理性來解釋的,而感性同樣不能詮釋其一二。的時候,這是一種本能。所愛之人的不幸若不能消減,至少,請讓我抬頭就能夠看見,你頭頂上那片化不開的濃雲。應是從那個被無數人津津樂道的蒙太奇的鏡頭開始,影片的轉折點由迷霧中的若隱若現突變為耳旁的一聲驚雷。也是從那時開始,圭多為祖舒華用謊言鑄造的皇城,開始伴著孩子記憶中自行車沿路而下的叮叮當當,關照他一路的成長,蔭庇在他生命初始便魚貫而入的陰涼。麵包店前,圭多給了兒子祖舒華「蜘蛛和生番」的謊言。集中營里,他又告訴兒子這是為他的生日特別准備的游戲。而當他倉皇地望向叔叔,急切地問「我們這是要去哪兒?」時,我們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讀到這個男人心中巨大的驚惶和無措。或許全天下的男人都像圭多這般,只要有了「父親」和「丈夫」這兩個對他們而言最溫柔最寬厚的名字,便可以忘卻自己原來的姓名,也只因這兩個神聖的名字,便可以毫不猶豫地把妻子與孩子的信仰一同扛上肩頭。集中營里的生活無法被稱之為「生活」,即使尚存一息,那也只是偷來的僥幸,遲早得還。每一次,當疲憊不堪的圭多在兒子面前,手舞足蹈地為這座虛構的皇城搭建謊言時,卻是我看影片時最難熬的時刻。一個父親為了守護孩子心中的小小純真,拼盡全力佯裝出的歡樂,卻像一根根銀針,對准旁觀者身上的每一處痛穴,決絕地紮下去。是我敏感過了頭,還是心靈太過脆弱,竟承受不起這世間最平凡的父愛?而那個名叫祖舒華的孩子,那個有著一半猶太血統,可以在書店裡輕易知道來人是自己外婆的小孩子,是否真的相信了父親的話,還只是半信半疑地配合爸爸演完這場戲?哲學家批判基於情感之上的無根據的輕信,而《美麗人生》卻用童真的無邪給所有成人世界的信徒,包括我,好好上了一課。像無邊寂靜里,一個人對身邊僅有的依靠的喃喃低語:你的每一句謊話,我都當聖經般銘記。我於是要說,這段美麗人生靠的不是父親的給予,而是父親與孩子間無條件的信任與愛的交融。回過頭再看圭多與多拉的愛情——這樣一段超越生死的情感里,竟沒有一句「我愛你」。然而最甜蜜動聽的情話,怕也敵不過圭多冒著生命危險在集中營的廣播里喊出的那句「早安,公主!。」雨夜,開著破車也要為你鋪就紅毯;演講,鬧盡笑話搏你一笑我也盡歡;宴會,騎不了白馬也要贈你一個王子;深夜,用納粹的留聲機為你播放你愛的那一曲,也是我於你默默無言的相伴……《美麗人生》是予我太大觸動與震動的一部影片。即使寫到現在,片中相當多的細節與人物也無法一一明述,個中深意和對於人性、民族、歷史的反省,更是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每一處細節,都是溫柔又刺骨的提醒,不得不驚艷於這部影片所有參與者絕代的才情。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為這部拍攝於1999年的"Lifeisbeautiful"寫下自己笨拙的感動,以此向世上最光輝的人性與最恆久的溫情,致敬。美麗人生觀後《美麗人生》這部電影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意外的獲得了三項大獎,而使這部影片為許多人所知,我看了之後覺得這確實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雖然他沒有驚人的特技,也沒有眾多大腕明星,卻感動了很多人,特別是主人公基多那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深深地感染的了我,讓我深有觸動。樂天的猶太青年基多在投靠開餐館的叔叔時,數次巧遇美麗的女教師朵拉,認為是天賜良緣,乃熱烈追求,終於天從人願,並有了一個可愛男孩。五年後大戰爆發,基多帶著孩子上了開往集中營的火車。朵拉則為了與家人在一起而自動跟上基多,基多為了保護孩子而騙他說是在玩游戲,將真實人生的悲劇化作孩子眼中的喜劇,而且最後還讓不可能的謊言成真.最初看到片名,我以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人快樂、幸福、充實的一生,畢竟,這樣的一生才算美麗。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確如此。影片主人公是一個風趣幽默且幸福的人,他用自己的幽默給他的妻子與兒子帶來了快樂。這部分影片中主人公那滑稽可笑的動作真令人捧腹大笑。然而,影片的後半部卻是講述他們一家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主人公為了不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打擊與傷害,用各種謊言善意地欺騙兒子,並告訴他:「一切只是個游戲,游戲結束後,我們便可以回家。」他在裡面收到種種不公的待遇,但在兒子面前依然嬉皮笑臉,彷彿真的在游戲當中。最後,主人公為了尋找自己的妻子而送命,但他給兒子留下的並不是集中營灰暗的回憶,而是個美麗的「游戲」。據資料顯示,二戰結束後,有許多在集中營存活下來的人回憶往事都痛苦不堪,還有的人出來後患上了憂鬱症,原因就是集中營的非人生活實在太過痛苦。而我認為片中的小主人公不會,因為基多用一個游戲的名義掩蓋了這種痛苦,讓他的心靈免受傷害,盡管基多自己為此付出了生命。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是一場游戲。我真的很欣賞主人公的生活態度,他永遠對生活充滿信心,就像他剛來到那座城市時那樣,他敢想敢做,天不怕,地不怕,比如他在朵拉的訂婚晚會上公然把她帶走,又比如他屢次耍了那貴族。除此之外,他還能苦中作樂,比如在集中營中,他趁士兵不注意偷偷地跟兒子放廣播給妻子聽,還有他帶兒子參加官兵的晚會時都體現了這一點。影片中,導演用了不少誇張的手法與一些巧合更加突出地表現這一家三口的感情深厚,也為劇情的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美麗人生,片中主人公有一個美麗而幸福的家庭,他為他的家庭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的一生是美麗的。片中的兒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有一個風趣的父親,父親帶給他快樂,使他的人生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端,他的人生也將是美麗的。片中的母親有了一個快樂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兒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麗。人生的美麗也不單指快樂,更強調人生的意義,人生便因意義而美麗。聰明、勇敢和善良的人們都能締造出美麗的人生。《美麗人生》觀後感影片說的是基多來到多斯坎小鎮追求理想與愛情,與一位小學老師朵拉共墜情網並共築家庭;但是,好景不長,在法西斯主義的政府管制下,一家人失散,被關入集中營分處三地;在這無比殘酷的環境中,基多以玩游戲的方式讓兒子保有童年的快樂與天真、讓妻子感應溫暖與希望……母子最終團聚,他自己卻死於納粹槍下。笑聲是從老爺車的剎車失靈開始的,接著,與「我的公主」幾次妙遇、叔本華意志說的妙用、有關種族優劣的妙說、驅馬闖入大廳的妙舉……凡此種種,到那個「最有教養的醫生」在危難關頭以「胖胖的、醜醜的……怎麼不是鴨嘴獸?而是鴨子!」我笑得前俯後仰,笑到苦不堪言。一、意志所至「如果我們把人生作為整體來看,……並且只強調它最顯著的特徵。那它的確是一場悲劇;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它的細節,它又帶有喜劇的性質」;「樂觀主義是對人類災難的一種嚴酷嘲弄」——片中基多曾幾次三番利用意志力抵達目標,也可以說這是他獲取朵拉芳心的重心所在;而事實上,他於虛空中十指翻轉的運力,與叔本華「意志是一個勇猛強壯的瞎子,他背負著一個能給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的理智、意志關系說並無關礙:基多慾望迫切的意志,因被賦予善良性與一個明智的頭腦而得償所願。意志主義曾是宗教籠罩下德國的提神劑,當它將壓抑灰暗的情緒與拘泥傳統的風尚以畸形的形態釋放出來時,也就離災難不遠了;而基多運用所謂意志力的方式與他天賦中機智善良的秉性所構成的對照也就因此鮮活起來。醫生是另一個意志代言人。這一角色自始至終迷心於猜謎:一開始,基多「白雪公主請七個小矮人吃飯,最快需要多久?」這一謎條使他放棄了美味晚餐;臨行前,他留下「如果你叫我,我卻沒有應答?」的謎條給基多且不知所蹤;而最後,當他突然再現並冒著風險與基多碰面,僅是為一個「胖胖的、醜醜的、黃黃的……」謎條求解時,我再也笑不出了。——他這個「最有教養的醫生」是一個縮影,冷漠執意而缺乏人性;從基多的眼神與嘴形中我們看到絕望,對一個瘋狂群體的徹底絕望。這一片段是我眼中的高潮,陡然起落的幅度是我未所料及的——一幕喜劇孕育在一個巨大悲劇的腹中,一旦面世便也夭折。但它畢竟存在過,盡管我對「喜劇片」這一冠名持有異議。基多這一小人物,在圖書館館長、羅馬總督與醫生面前是瘦弱的,可他卻在集中營這樣苦難的環境中,置生命安危於不顧,讓兒子相信游戲、令妻子信念猶在,這樣堅固的支撐源於生命、源於道義。在這場游戲中,父親抱著睡夢中的他走過幽藍的巷道來到一座骨山面前——這是唯一的大屠殺場景,寂靜無聲卻寒意滲人;父親在他最後的視界中昂首挺胸、令他咯咯而笑地大踏步走過;……納粹的暴虐行徑在基多的描述中只是一場游戲,而無知幼童竟也相信這是一場游戲!還有比這更可悲的對法西斯的描述嗎?好:32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