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票影評
㈠ 《八佰》這部劇的影評怎麼樣看過的人都是怎麼評價的
這部劇在豆瓣影評目前打到了7.7分,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打了四星及以上,目前看過的人都說好。
《八佰》作為一部民族電影還是值得去電影院一看。
㈡ 800字影評
《2012》就是那種從形式到內容都力求達到類型片極致的的雄心壯志之作,是專為寬銀幕和至少720P畫質要求的下載資源預備的饕餮盛宴,從類型片的角度看,他甚至也將和魔幻片領域的《指環王》,科幻片領域的《星球大戰》一樣將單獨成為災難片領域不可逾越的標桿之作。可惜的是,國內不少影評人基於對大片審美疲勞產生的刻板影響,不例外的也立刻給予該片不少草率的批評和譏諷,為標榜影評人自己的品位而對一部大片所表現出的能力和真誠盡可能選擇性失明,這樣的狀況頻頻出現而又不可掙脫,中國所謂影評人在為電影的特效震驚之餘,又流露出小市民在逛完迪斯尼樂園後那種酸溜溜的特有的傲慢。 此類評論,若指責《2012》的故事單薄、敘事混亂,或許用在《後天》上面尚可,但《2012》顯然沒在此讓人不能接受,艾默里奇吸取了前作的教訓,明白自己可及和不可及之處,在毀滅地球的視覺特效中不遺餘力,對敘述故事卻保持這中規中矩的謹慎,雖無新意,但確沒有邏輯不清的硬傷。而影評人不惜吹毛求疵,指責該片的思維深度和哲學意義更是無稽之談,艾默里奇不是庫布里克,好萊塢大片作為工業化的電影產品,尋求的『大多數前去影院的觀眾』,而不是那些對精神體驗有著特殊要求的人,換句話說,你不能因為在家樂福買不到卡拉馬喬的油畫,而責怪家樂福沒有深度,你也不能因為在星巴克聽不到鋼琴家彈奏的《月光》而痛罵其缺乏內涵。而我目前看到大多數影評,在影片上映過程中即為其宣判全家福災難影片。無異於上述兩種行為。 在就電影本身談論之前,對另一些周邊問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留給還沒看過此片但以被誤導的影迷今後自己判斷,影片上映之初關於導演因受汶川地震場景感動而加入中國元素的輿論,應該是某位三流記者或院線推手一廂情願的炒作,這位軟文編寫者一定有著一種微妙的大國情節,而且看了很多屆的《感動中國》,導致自己虛構了《感動美國》的美夢。我個人認為製片方或許考慮到了中國市場,但更多完全是出於主題和劇情的需要,對此我在後面會著重論述。與此相反,還有一些憤青因為在事關中國的場景中出現了『西\藏喇\嘛』而指責導演別有用心,指責導演在相關台詞涉嫌『辱\華』,這種用屁股的位置思考問題的人也實在多餘了些。任何人拍這部電影也會更希望用這個小喇嘛而不是IT精英的形象站立在雪山之上,至少畫面會更加優美一些,比如小說《天鵝絨》中的線索是豬肉,而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把豬肉換成了魚鞋,於是我們看到某個場景一雙魚鞋浮在水面徐徐向前,而不是一塊豬肉咕咚沉到了水底。如果您確實有好萊塢需向中國市場諂媚的需求,那麼導演是不是需要在中國演員臉上寫上「漢族」兩個字,才能滿足您這種較為怪異的民族自尊心呢? 電影特技特效之前無古人不容贅述,影片中四個場景,四條線索構成的故事也並沒有一個顯得可有可無,以下: 1、 場景為洛城,作家柯蒂斯為拯救家庭街頭和空中的逃亡進程順序推動故事的進行、柯蒂斯家庭內部的沖突、柯蒂斯家庭與俄羅斯富商家庭之間的沖突作為次要矛盾突出戲劇張力。 2、 場景為美國白宮內部,首席顧問科學家艾德里安和總統班底成員的推動的亞特蘭蒂斯計劃為副線。 3、 場景為公海上的民用航船、艾德里安的老父親和其樂手搭檔作為一條不太重要的線索卻引發了全片最感人的淚點。 4、 場景為西藏、小喇嘛和其家人的逃亡准備。不動聲色的寧靜心態中緩和整個影片的緊張氣氛。 首先,作家柯蒂斯是有著明確目的的逃亡者,有主流的家庭觀念支撐其行為動機,有研究亞特蘭蒂斯的專業背景身份使他的覺醒更具有說服力,整個逃亡的過程仍舊是操縱交通工具在災難中迫在眉睫的賽跑,沒有也不太必要跳出《龍卷風》《後天》這種類型片的套路,汽車在洛城崩塌中的飛奔雖有著太多偶然性和違反物理常識的運氣,但導演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向人們解釋合不合理,而是夠不夠酷。待到乘坐飛機在上空時,鏡頭跟隨飛機的尾翼展現出天氣的變換,然後用主觀鏡頭的空中俯拍出整個洛城的毀滅實況。這個災難場景之所以很難復制,是因為導演選擇了地殼移動消失殆盡的災難給予整個世界,從地震、地裂、火山爆炸到海嘯幾乎把能拍的災難都匯聚到了一部電影中,比《後天》更優美的是,影片有對於黃石公園的毀滅過程,有通過電視紀錄片風格再造巴西上帝山倒塌,有麥加清真寺和倫敦街頭的群眾恐慌,這種大量自然、現實奇觀實景拍攝與電腦特效相結合的部分比單純的城市樓盤倒塌更為暴力的視覺美感。 白宮內部的線索,視點主要集中在科學家艾德里安身上,這個片段是摻雜著陰謀論和政治博弈的劇情風格。劇本採用『瑪雅預言』『亞特蘭蒂斯』『諾亞』歷史宗教中這些稍顯陳詞濫調的符號,導演沒有打算深入就此末世論的真實性探討下去,而只是需要營造末世的氛圍。對照2012這個並不遙遠的年代,以及亞特蘭蒂斯計劃展開的時間,在看看黑人多數的內閣班底,這個電影應該是一部現在進行時的電影。導演將艾德里安和黑人總統作為這個片段中的正義力量,將白人副總統作為內閣內唯一的准反派,還不留情的揶揄了一把那位「他是個演員,他是在念台詞,不要相信他」的加州州長。導演個人的政治傾向似乎一覽無余,而最後讓黑人總統放棄逃亡,選擇與國民共赴死亡。其煽情段落確實天真的令人難以信服。 這條線索充滿了著選擇,如果說黑人總統的慷慨赴死代表了美國價值觀中的政治正確,內閣班底通過篩選人員才能搭乘亞特蘭蒂斯逃亡的計劃代表了精英主義,副總統及其支持者最後選擇金融寡頭、獨裁者、商業大鱷方能購買求生門票的選擇代表了資本至上的原則、那麼這最後一條才是最可信的,影片在此的邏輯是由世界G8峰會確定少數人逃生的計劃,因耗費巨大,所以由資本家購買十億元一張的船票成為現金流、交由中國製造。考慮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人力成本廉價,且開展這樣大的工程或許在程序上不必遭受太多國會和議會方面的阻撓,又擁有著青藏高原的世界之巔。所以我在前面說,中國元素的加入完全是劇情的需要,是很合理的。如此這一條亞特蘭蒂斯方舟的產業鏈就形成了完美的一環。假如末世論和亞特蘭蒂斯方舟的陰謀論是真的,我斗膽站在高層的角度考慮也想不出比這更可能的解決辦法。 但導演給我們高層另一種可能的解釋,這就是白宮首席科學家黑人艾德里安的解釋,既然多數人必然不能存活,誰該聽天由命,誰該搭上這條生命之船呢,艾德里安的選擇既是不選擇。在他和另一位女科學家的對話中,他拿出一本由前面提到的作家柯蒂斯寫的『只賣出不過區區五百本的小說』,此書由艾德里安正在窗上的父親贈送,而他正在不停的閱讀,到此整個故事中至少有三條線索匯聚在了一起,父親買了作家柯蒂斯的小說,把他送給兒子,兒子帶著書活了下來,並將繼續傳播,只要這樣「美國文化就不會滅絕」,艾德里安活下來既是為了繼續傳播現代文明,在這種抓鬮式的生存心態中,艾德里安擺脫對生命的選擇,上升到更為可貴的文化選擇上。 之所以說導演擁有著雄心壯志,除了上述兩條剪輯飛快、動感十足線索之外,還體現在當影片的視點集中在公海上的民運航船時,內景拍攝上在心理節奏上選擇了相對平靜的固定機位和正/反打鏡頭來細細刻畫人物,配合著《1900》般優雅的光影效果和爵士音樂背景,完全COPY《泰坦尼克號》的輪船傾覆鏡頭和「你已經有二十五年沒喝過酒」『我不能離開哈里,離開我哈里根本常不準音調』等樂隊的兩個耄耋老人通過幾句簡短的台詞表現出的跨越時間的滄桑感,分別給家人打得告別電話,已經他們在死亡來臨之時的相互呼叫姓名,包含著濃濃的人間溫情和催人淚下的力量。和公海的場景一樣,盡管洛城和白宮已是兵荒馬亂、奔逃呼救,在西藏的場景里,片段風格也凸顯出一種文藝片的寧靜氣質,老喇嘛和小喇嘛在得知災難來臨時的品茗對飲,奶奶就算知道末日將來也要先做好飯再說的那種固執,無一不是原始的宗族社會對於現代的經濟社會的一種再教育。 作為一部好萊塢災難大片,這部片子堪稱卓越,但長達二個多小時還是能找出一些尿點(PS:意指在不影響情節和觀看愉悅性前提下以小跑去廁所的那個點)對於觀眾來說,影院票價如果太法西斯,也最好忍到720P的資源出來再下。最後,如果有人對我說這部片子「不過是一部好萊塢電影,毫無深度……特效還行,欠缺那種發人深醒的美感……」之類的話,我對此唯一的忠告是「小資是病,得治!」在國內影評的話語系統中,對好萊塢大片一直是不公平的,我只看到這個產業怪獸在不斷進步,而且沒有止境,誠然藝術評論是沒有國界的,但文化心態卻有,如果法國人憑借電影藝術起源地和新浪潮的餘波可以盡情嘲笑好萊塢,那麼中國影人一直憑的是什麼?是站在帝王的高度俯瞰草芥一般芸芸眾生的《英雄》?還是《建國大業》?洗洗睡吧。
㈢ 2012影評(800字)
我看了,情節和特效都很震撼!沒有必要上升到政治層面吧!是一部很不錯的大片!
傑克遜是幸運的,從電台瘋子那裡知道了2012地球毀滅的秘密,坐飛機去被地震吞陷的洛杉磯拯救前妻和兩個孩子,冒險驅車去正面臨火山大爆發的懷俄明州黃石公園拯救廣播電台主持人尋找可以逃亡的地圖,諾亞第一次叫他「Dad」第一次對著他喜歡的戈登大喊「他是我爸爸」!一路披荊斬棘從毀滅幾十億人的災難中逃脫出來,最後成了拯救整艘美國「諾亞方舟」大船的超級英雄……他們成功了,也因此更愛彼此……
美國總統發表電視演講,人民有最後的知情權,在此之前,孩子有權得到大人安慰,人們有權互相表達原諒,人們在死之前才發覺表達親情是人類最後想做的一件事情。一家人擁抱在一起,一起平靜的面對死亡。那個最先警覺世界末日的印度帥哥,記得他掛斷電話後凝望孩子的表情和眼神,那個操著一口蹩腳英語的俄羅斯自私的富豪,最終用盡全身力氣把胖兒子舉上大船跌落谷底的嚎叫,人們給自己家人的最後一通電話,來得及的,來不及的,突然明白當一切實體都失去的時候,血液里的那份感情,從出生之前就牢牢的牽系住了你和你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些人……
當看到海嘯漫過喜馬拉雅山頂時,不自覺的在思索,在生命的最後關頭該怎麼辦?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誰對你更重要?你要在生命餘下不多的時間里做些什麼?面對門外萬千沒有登上方舟的人,黑人科學家煽情演講,如果人們不互相幫助,選擇自己逃生,未來該如何面對孩子,面對良心?當災難來臨的時候原來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很無私!俄羅斯、日本、中國、美國……同意開門,讓那些買了票卻被擋在門外的權貴人士上船!
當地球毀滅一次後,世界的屋脊是好望角,這個地方有多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這個名字很美,我想作者最後選擇「好望角」也有著自己的用意吧,是深深的祝福,願所有人都可以幸福美滿的活著!傑克遜的前妻最後動容的說「原來,我一直等的人就是你」!當經歷了一場生與死之後,突然明白!一家人抱在一起,傑克遜說:「我們就在這里建造我們新的家園」,他們的天倫之樂!
只是故事畢竟是故事,電影終究是電影,這些我們沒有辦法去經歷,很慶幸,也很遺憾,慶幸的是我們不用經歷這樣的恐懼和絕望,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電影裡面人物那麼好的運氣死裡逃生然後突然醒悟,就像此刻能夠看到的那樣,在不經意中掉入開裂的地縫、在聲嘶力竭中見證火山噴發的一瞬間、站在豪華郵輪上直面滔天海浪,或者坐在地鐵、私家車、飛機裡面任由這些人類發明的工具帶著自己駛向未知的死亡……
電影的結局可以說是完美的,但也是不完美的,總有那麼一點點的遺憾,戈登他必須消失,多餘的人只能讓他消失!導演無能為力,沒有辦法救他,因為傑克遜的一家的需要幸福,他們不可能五個人生活在一起……
就像方舟沒有辦法拯救全世界一樣,它只能帶上各國的政客、領導人、財富精英,只有他們才有能力重新創造人類的文明,重新書寫人類的偉大歷史;它只能帶上寶貴的物種,品質優良的優先留下!很殘酷,也很現實!不禁陷入沉思……
努力的活著,努力的讓自己變得強大,努力的愛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身邊一切值得去愛的人,努力的讓自己幸福,努力的讓身邊的所有人都更有幸福感……
珍惜幸福!!!
努力讓幸福加倍!!!
用不一樣的眼睛看這部片子,用不同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我們自然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我看完更多的是感動,因為我比較小女人吧!呵呵,樓主想必比較大男人,憤世嫉俗……
㈣ 八百影評
《八佰》講述淞了滬會戰末期謝晉元所率524團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的歷史故事。影片讓我們感受到了華夏熱血兒郎的家國情懷!
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印象最為深刻!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戰士們做好准備,將炸彈綁在自己身上,一個接著一個報著自己的名字和家鄉,往下跳的那一幕,眼淚就止不住的流。太慘烈了,他們血肉喚醒的不止是蘇州河對岸的國人。
還有銀幕前的觀眾,國難當頭民族氣節顯得尤為重要。電影拍出的戰爭臨場感帶來的最直觀的震撼尤為強烈,很難想像自己身處這樣環境下的時候,能不能做出這種犧牲自己的決定!看完以後久久不能平復自己的心情。
看看這安逸的社會,都是血與淚保衛而來的!中國崛起!人民團結!珍惜生活!勇敢面對!我敬佩的是在這個國家一盤散沙時每一顆沖上去粉身碎骨的沙子。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愛我中華!
(4)八百票影評擴展閱讀
《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彼時,這場中日首次正面交鋒已持續近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率420餘人,奉命死守最後的防線——四行倉庫。為迷惑日軍、壯大聲勢,謝晉元對外宣稱有800人,這便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預告呈現了震撼的戰爭場面,日寇從地面到空中輪番進犯,4天4夜戰火硝煙彌漫不休。在武器裝備、參戰人數均處於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四行孤軍明知獲勝希望渺茫,仍選擇正面迎戰。
為了最真實還原抗日戰場的殘酷,據煙火指導尹星雲透露,本片僅地面子彈點便設置近5萬個,超過10部大型戰爭劇集的總和;每個戰斗場景,一般也會設置60個以上炸點。
而為了將這一切以最好的視覺效果呈現在銀幕上,攝影指導曹郁使用了業內最頂尖的ALEXA IMAX攝影機,本片也成為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
㈤ 八百電影評價
我覺得這部電影拍的非常好 體現了當時惡劣環境下共產黨無畏的精神 對於許多的年輕人來說 沒有經歷過這種苦難 無法體會他們的艱辛 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能夠讓大家明白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
㈥ 800字作文關於影評美國和中國大片
不了解你想表達什麼,你是要某部電影的影評,還是美國和中國大片的對比?
我寫一個你看看能不能用。
隨著中國各大院線的票房井噴,中國電影走向了屬於它的一個「大躍進」時代,為什麼要如此看衰中國電影目前的現狀,細數這幾年國產電影票房記錄屢屢刷新,但卻缺少真正的質量上乘的好電影,不自量力的還要拿去美國「申奧」,結局當然是空手而歸。
是到了該反思中國電影的時候,在票房過億僅僅只是一部國產電影的及格線的時候,認認真真做電影的人卻越來越少了,中國電影市場虛假的繁榮會導致中國電影走向一條不歸路,當今中國電影只是吃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爆棚的紅利,當今中國人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基本的物質需求,而是追求更多的精神層面的追求,從觀影人群中來看,90後是貢獻票房的絕對主力,他們擁有著最新型最能與世界同步的消費觀念,當逛完街,用過餐後,再去看場電影是他們一個很典型的」周末的一天「的正常流程,也就是說從某方面講,因為國人腰包足了,喝飽喝足總要找點事情做,而電影這個形式再適合不過,也就是說國產電影的繁榮,展現出來的是國人消費能力和年輕一代人們的消費觀念的提升,這其實中國電影質量本身,可能很多觀眾不是很關注自己看的是什麼,他們也看不懂是什麼。只是娛樂休閑項目而已。
反觀美國,這地球上的最懂得如何拍電影,如何拍好電影,如果運作,運營、經營電影的國家揍過了他們電影的百年,涌現出了無數的經典電影和電影人,以及全世界最懂電影的觀眾。在美國,電影絕不僅僅是一個休閑消費的娛樂項目,它是門藝術,是一門社會學科目,更是美國的一項文化符號,美國有著自己電影文化,靠的就是認認真真的做電影,而我們的電影究竟這些年在經歷著什麼,如果原本擁有過我們自己的電影文化,如今可能也已經被我們自己做沒了,是時候我們該靜下心來看看我們的電影水平處在全世界上的什麼位置,看看我們的產品離藝術有著多遠的差距,一步一個腳印,打好基礎,做出屬於我們自己的電影,別讓山寨成為我們的代名詞,別讓粗製濫造成為我們的獨特屬性,別讓我們的觀眾在垃圾堆里傻笑,畢竟有什麼樣的電影,就會有什麼樣的觀眾,有著什麼樣的觀眾就會出現更多什麼樣的電影。
㈦ 電影八百觀後感怎麼寫
八百壯士》觀後感
看了《八百壯士》後,我心中有說不完的激動,這部愛國主義影片,主要敘述當時日軍進攻上海的真實戰況,我八十八軍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五百人,由團長謝晉元中校率領掩護國軍之撤退,並陷入三面之包圍中,即戰四晝一夜,有四行倉庫通過穌州河進入英租界。這裡面有一個很英勇的女孩,叫楊惠敏,自願當童子軍,父親勸她回去,她不肯,說要讓中國立起來。上海鬧飢荒時,他去維護秩序,還將國旗送到四行倉庫,路上危機重重,可為了立志氣,強民心她死也要去。
當時,全國的童子軍堅守著「不要餉、不吃糧、不怕苦、不怕死」的號令。我為之感動,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貢獻,而是為了國家未來的前途而貢獻著,不貪生怕死,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800個烈士,多麼珍貴的 「一筆財富」啊,就這樣犧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彈中,我真惋惜啊。這時,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為什麼要將八百壯士趕盡殺絕呢?為什麼一定要佔領上海呢?為什麼要攻擊中國,不和我們做朋友呢?為什麼?為什麼?難道,為了統治全世界,日本人要傷害所有人嗎,要讓所有人看不起嗎。
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國土,璀璨五千年華夏文明,幾萬萬華夏生靈開始遭受日軍大規模的踐踏與蹂躪。失陷的國土,逃難的貧民,潰敗的軍隊苦難時刻的開始。日本人,你們為什麼要這么做。
如果不是當時的中國不強大,那麼,日軍也不會來攻擊我們了,從現在起,我要發奮讀書,讓祖國更加強大!讓世界各國都和平共處,再也不發生這種事情了。「……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此時此刻,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回響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樣裝滿了對祖國深沉的愛
㈧ 電影關鍵一票的800字英文觀後感
原來這個是這樣子的額
㈨ 求千與千尋的影評(800)字以上
關於千尋與小千
「忘了名字就回不去了」——白龍
湯屋在影片中被比喻為充滿誘惑、慾望、嫉妒和排擠的現實社會,千尋其實是一個剛剛從象牙塔中走出的女孩,名字在這里其實指的是人最初的價值觀。
初到湯屋,「千尋」被改成了「小千」,象徵了初入職場人原有的價值、底線會受環境影響改變。
記住名字就是把握住自己最初的原則。
忘了名字就是忘了自己的原則,被環境改變著。
回不去指失去了自我,找不到最初的理想,偏離了航線。
1:影片中的湯屋被比喻成現實社會,雖充滿骯臟與混亂,卻也能讓我們在當中找到生命的真善美。
2:千與千尋是主人公在兩個世界的不同名字。喻示著兩個不同性格的千尋。現實中,她懶惰,厭學,膽小;在另一個世界中,她堅強,勇敢,激發出無限潛力。
3:影片中的河神形象一直是大家所討論的話題——為什麼河神是那麼骯臟,渾身充滿垃圾,以至於被誤認為腐爛神。而最後卻是千這個小女孩凈化了他?也許,這正象徵著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對江河的污染,而要千尋去凈化他,也是說明人類所造成的結果,需要人類自己來解決。
《千與千尋》是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獻給曾經有過10歲和即將進入10歲的觀眾的一部影片,它以現代的日本社會作為舞台,講述了10歲的小女孩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世界中經歷了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過程後,終於回到了人類世界的故事。
佛教說,入世的生活是物質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與千尋》正是藉由小女孩千尋的經歷,在積極探索一條入世的道路。千尋由一個物質世界跌入一個對於她來說全然陌生和充滿著困境的神靈的世界,「回歸」將是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取勝的魔法只有一句話——「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尋最終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她於是努力以成長的主題去實現自己對世界的懷疑與期待。
「在萬物重生的早晨,來到靜寂無聲的窗前,一切歸零之後漸漸充實,不再去追尋海的彼岸,耀眼的寶物一直就在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發現。」
宮崎駿沒有迪斯尼那麼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現在,他還堅持用手工繪畫而不是電腦繪圖來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說是一部電影,用什麼去打動別人,這就是人文。所以,宮崎駿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個人,而不是一個個沒有知覺的卡通。
電影的力量在於動人,卡通的力量在於純真,宮崎駿掌握了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當然的勝利。——《新聞晚報》
「這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鬥的冒險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生存。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並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現在的日本社會越來越曖昧,好惡難辨,用動畫世界裡的人物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就是我製作電影時所考慮的。」——本片導演宮崎駿
《哈利·波特》和《千與千尋》都是很流行的幻想文學作品,都很受歡迎,但從想像力這點來看,前者不如後者。日本漫畫家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非常好,把孩童時期的想像力都發揮出來了。如果比較兩部作品,可用搭積木來做比,有一堆各色的積木,《哈利·波特》很好地使用這些積木搭了一座非常好的建築物,而《千與千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創造了另一套積木。——評論人楊鵬
宮崎駿的許多影片被稱為「成人童話」是有根據的,他的影片是對社會、人生的一種深遠層面的思考,雖然他本人一直保持著對少年題材的特有的偏愛,但也不可避免地從成人視角出發,例如《紅豬》是作者自傳性的作品,《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等都是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話題,都旨在給現實中盲目著破壞平衡的人們一個啟示(特別《幽靈公主》MPAA給它分級是PG-13,即不適合13歲以下的觀眾觀看)。 宮崎駿也絕不是要將動畫變成為成人的專利,《千與千尋》就是他為孩子們所做的一部影片,他從千尋的視角出發去看世界,千尋的想和做,宮崎駿都完全依照兒童的思維進行,這就使小觀眾們對影片多了一絲認同,少了一絲間離效果。
遷往新家的途中,10歲的小女孩千尋和父母無意中撞入了一座隱藏在山林深處的奇怪小鎮,空盪盪的街道邊,店鋪一家連著一家。在路邊的小吃店裡,熱氣騰騰的食物讓千尋的父母忍不住大吃起來,然而千尋卻注意到這個地方真的是一個人影也看不到,這一切背後一定藏著巨大的秘密!它是什麼呢10歲的小女孩千尋又會遭遇怎樣的冒險呢?這就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峻的最新大作《千與千尋的隱秘》要為我們講述的故事。
源於食物的慾望,父母觸犯了規條而被變成了豬———這是宮崎峻一個典型的情節,一個絕妙的黑色幽默。才10歲的女孩千尋被迫在幻境之城的神仙浴場里討生活,突然面對人生的窘境,千尋根本無法選擇,但在艱苦的勞動中,柔弱的千尋發現了那沉睡在她內心的力量,也第一次真正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愛。終於她要出發去解救陷入詛咒的父母和她所愛的人。
有點離奇,有點黑色的幽默,卻又充滿了厚重的哲理和動人的溫情,這就是宮崎峻動畫的魅力。
3年前宮崎峻在創作另一部著名的動畫大片《幽靈公主》時,就得了嚴重的手疾,年紀已過半百的他是忍著傷痛完成了那部讓人回味深遠的動畫的,在《幽靈公主》的首映試上,宮崎峻早就宣布從此封筆。可3年之後,這位60多歲的老人終於還是忍不住重出江湖。而且一出手就是這部製作極其精良的動畫巨作———《千與千尋》,它不僅在今年2月拿下柏林金熊獎,更在日本國內突破了《泰坦尼克號》創下的票房紀錄。這是不是讓人不可思議?
原只是為了孩子創作的此片,《千與千尋》卻讓更多的大人醒悟到已經失去的純真與熱情。
和宮崎峻過去的作品一樣,這部《千與千尋》保持了他一貫的畫風,水彩畫出的風景透著靈氣和清新,精細的建築描繪中又藏著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線條簡單的卡通形象又不失單純與可愛,這些都讓你很容易就分辨出宮崎峻特有的風格。
當你走進宮崎峻的世界,你彷彿遠離了世俗的人生,這里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被賦予了靈性:可愛好玩的運煤螞蟻、有八隻腳的鍋爐老頭、外表冷峻內心熱烈的小白、橫蠻的女巫湯婆婆和她那胖得無法移動的寶貝兒子、脆弱可笑的無臉人,甚至那巨大的神仙浴場也像是一個有著生命的巨蟲,還有那被大海包圍的車站又通向何方?
然而這也是一個現實的世界,這里上演著所有人生的悲喜劇。它不是簡單的教化,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對決,所有的故事、沖突的都源於人的內心,是對自我的艱苦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