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影評
① 賽德克巴萊的影評,不要內容介紹的,要感想
感想為主的文章叫做觀後感,影評一般都是以客觀分析為主,這里給你一份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影評吧~
轉自豆瓣,在此註明作者和原帖地址
作者:思考的貓 原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6126/
==========================割==================
《焦灼的文明》
魏德聖在接受《看歷史》采訪時,談到為什麼選擇了「霧社事件」這段歷史,一大原因就是在當時發生這樣的事件是有些「反常」的。正如片中所述,台灣抵抗日本人最激烈的戰斗發生在「馬關條約」後,日本人剛登島的幾年,當地幾乎被拋棄的漢人與原住民盡管可能出於不同的原因,但是都與日本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影片對莫那青年時代的刻畫在影片中其實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莫那的成長和性格,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表現了當地部落的文化和信仰,也為影片的風格和立場打下了基調:即並無刻意的稱頌或貶低。可以看到,影片在表現那段歷史上並未一上來就將莫那塑造成神武的英雄色彩,也沒可以歌頌什麼可歌可泣的事跡,它一上來從莫那打獵,到與其它部落戰斗,直到部落婚禮歡慶,又到他被在唇下打上勇士的烙印,一個當地文化的生態和信仰自然展現。這是一個處於「野蠻」階段的民族,他們頌揚英雄,對土地有很強的依戀和邊界感,敵人的頭顱是他們的驕傲,渴望以自己戰斗的血祭鋪就走向彩虹橋之路。這個表現很客觀,那種原生態的殺戮,嗜血感與此前很多此類表現文化沖突的「史詩電影」有很大不同,原本你以為這片會表現賽德克人抵抗日本人的可歌可泣事跡,沒想到上來就是這么多「負面」的東西,包括莫那年輕時候的沖動、莽撞,甚至嗜殺。但是,魏德聖又巧妙的將視角放在賽德克人的角度上,去做一種「糾偏」和平衡,因為在現今文明下的我們看來,這種部落間在商品交易過程中為了些宿怨和斗氣,就打打殺殺的舉動實在落後和殘忍,這是一種現代文明自然的居高臨下的態度。而魏德聖的視角卻從賽德克人生活過程,讓你了解他們為什麼這么做,在當時有怎樣的理由,給出更多當時的情況,讓觀眾再去判斷。可以說,「霧社事件」之前青年莫那階段,這部影片的出眾之處就已經展現,而莫那的形象也栩栩如生,讓你可以在後面體會一個不羈靈魂被壓抑數十年後爆發的緣起。
而「霧社事件」的「反常」之處在於,它發生於一個宏觀上,當地人與日本人關系緩和的階段,最激烈的沖突已經過去,正如影片跳過幾十年後,兩個日本官員看著建立了學校、郵局等文化設施的小鎮,對「教化」成績的滿意笑容。《賽德克•巴萊》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在上部對這種背景下,個人身份的焦灼感表現。莫那已經成為一個看上去桀驁之心收斂,理性的與日方博弈談判,維護部族利益的長者。但是,盡管當時的台灣已經處於表明的文明化階段,但是原住民和外來者的在地位、文化上的矛盾依然存在,莫那常常要面對巴萬關於為什麼他因為優秀反倒被日本教師責罵的困惑。而這種身份的焦灼更深的表現在被認為是「教化」突出成績的花崗兄弟身上,而花崗一郎的表現尤其突出,作為比日本同僚更優秀的他,卻依然承受著職業上不公正的待遇,被當作展品一般被日本人作為殖民教育的成就指指點點。他要身負管理責任為日本人做事,管理自己的族人,同時又常常被自己的族人嘲諷,不恥,從一個個這種矛盾的場景到演員出色的表演,都讓觀眾可以代入的體會到,一個姓氏日本化的賽德克人內心的痛苦。他知道表明繁榮下的危機,他知道莫那內心潛藏的殺氣,他知道自己同胞反抗的結局,他更知道自己在族人與日本家人間矛盾將帶給自己怎樣的命運。莫那和花崗一郎在山谷溪流邊的一段對話,可謂文明沖突的經典橋段,花崗一郎不解(或者說其實理解,但是為了說服莫那故作不解)的問著莫那,如今的生活有什麼不好,大家依然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現代化的設施,孩子可以接受現代化的教育,而面對的又是莫那「被出訪」日本時深刻體會的強大的武裝力量。莫那的回答可切中要害,面對所謂的現代化,一句「正是提醒著我們自己的貧窮」可謂振聾發聵,將征服者角度所謂的「教化」優越感直接剖析開來。
外表的和睦常常掩蓋著內在的矛盾,畢竟,莫那他們面對的現代化沖擊並不是以可口可樂這樣的商業化方式為載體的,他們直接面對的是槍炮與征服,間接面對的是歧視與不公。莫那處於一個尷尬的結點,他身上有著上一代人的傳統,又直接面對現代化的征服,他為傳統被破壞,獵場被奪去感到屈辱,與後來直接接觸現代化的人不同,他是有「歷史負擔」的人。而對於日本人何嘗不是,他們是有徵服者和文明者的「心理負擔」的人,內在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只是有的人彬彬有禮,與當地人有好相處;有的人粗暴暴力,與當地人勢同水火,性格和人品的差異與這種優越感結合,在文化沖突背景下,最終製造了嚴重的沖突。所以,那個無禮的「派出所」官員只是一個火星,他引爆的是一個積聚了太多火葯的火葯桶,一如莫那通過火柴頭積攢的火葯,每次一點點,長時間後,已經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甚至已經近乎失控,以現代文明觀點看,「霧社事件」中,莫那帶領族人的表現可謂一種濫殺無辜的屠殺,而巴萬帶著一幫孩子把一群婦孺捅死的場面更是令人咋舌。魏德聖就是這樣,不迴避現實,他告訴你賽德克人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但是又不刻意美化,比如只是表現賽德克人與軍方的戰斗,他表現的是,一場以征服為開端,相互歧見不斷加深的文明沖突將會製造多麼嚴重的惡性循環,並爆發多麼雙輸的可怕慘劇。這場慘劇震撼人心,卻不是終點,引發的是更大的悲劇,賽德克人走向了不歸路,日本人堅定了對其「野蠻人」定位,最典型的是曾經與當地人友好相處的日本軍官,也因為喪妻之恨,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以夷制夷」的思路,讓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以更激烈的形式爆發,但是這一系列悲劇的起點很難說是從「霧社事件」起,還是自青年莫那喪父,屈辱的被征服的一刻開始。
就《賽德克•巴萊》兩部來說,我更喜歡上部,而到了下部,魏德聖在保持其旁觀者視角略帶賽德克偏向立場之餘,也犯了些為悲壯而悲壯的問題。賽德克族在頑強抗擊沒錯,但是如不死聖鬥士般就誇張了,而且表現的戰斗場次過多,感覺有些橋段完全可以省略,突出兩三場大戰即可。當然,這些不足也是相對而言,在下部,我們依然可以體會一種身臨其境的殘酷,賽德克族女人自願尋死以便戰士有足夠糧食戰斗的場面讓我想起了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從今天的角度你感覺費解,但是這也是那時的一種文明表現。是的,魏德聖保持著自己的立場,我很不解有人看了《賽德克•巴萊》後,指責這片歌頌嗜血野蠻,有這種「歌頌」的方式嗎?拚命表現英雄「陰暗」的一面?整部影片讓人感受的更多是文明的創傷,個體的悲劇,賽德克人以自己當時文明的表達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抗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魏德聖將之展現給觀眾,看到那些人,那些事。也因為這種表達方式,也註定了其影片在大陸地區票房的尷尬,這邊影片足夠優秀,但是這種非傳統英雄主義表達的方式在市場宣傳上有些尷尬,而魏德聖嚴肅的歷史觀呈現又讓影片價值觀與觀眾的認識有些不對路,於是,大陸觀眾既難以對那段歷史產生代入感,又沒有傳統英雄撩動熱血,加之一些如兩岸、中日間歷史認識和表達方式的不同,註定了其票房在台灣以外的萎靡。盡管有一批影人為止呼喊,但是顯然收效甚微,魏德聖選擇了這樣的電影語言,也需要坦然面對一些尷尬的爭議和商業挫折,不過,當影片結束時,字幕打出「天使•巴萊」之時,多少也可以感到為這部電影工作的人們的欣慰,魏德聖醞釀十二年,有一部誠意足夠佳作刻在自己履歷表上,足矣。
②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走出了電影院卻有更沉重的東西壓住了我的心!回盪久久的是動人心弦、不亢不卑的配樂,聆聽那些唱出觸動心靈的歌聲,彷佛更能認識不在課本上的「莫那魯道」、「鐵木瓦力斯」、「巴萬」、莫那魯道的兒女、部落里的婦孺……等,一直不斷的思考著,他們所祈求的究竟是哪一種的生活方式,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而在「彩虹橋」當中又更加的凸顯出「賽德克族不朽的精神」,「信仰著且榮耀」祖靈,所以電影開始的前20分鍾便讓人紅了眼眶,賽德克族偉大的女性以她們的方式,成全了賽德克族的男性「壯烈的精神」,有些後果是戰爭一開始,就必須承擔的,而且不管你想不想,人生中總有件事逼著你一夜長大,部落里的小孩想反抗的心很強烈,但到此刻才終認清戰斗所帶來的「滅族」矛盾,觀後感《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頭目說:「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可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殺戮的場景越來越多,卻也適時的以獨特的幽默減緩民眾的感覺,300位的戰士讓日本軍方頭疼,迫使他們用更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賽德克族,男女老少皆不放過,甚至分裂族群,但是後來刻劃人內心的情感稍顯不足,除了感受主要角色的無奈,更多立場上的轉折似乎沒有交代的太清楚;而在賽德克族所仰望的「彩虹橋」上,看著同伴們的逝去、不斷減少的勇士、選擇「投降?奮戰?自殺?」,在人人都會遇到的人生抉擇點,彷佛只剩虛幻,但是我覺得背負傳承後代責任活下來的人一定更痛苦,前方只剩下未知的艱辛。 看完上、下整部電影中,我仍然十分佩服魏德聖導演,太多的堅持是需要努力的,尤其是沒有人看好你的時候,不能被質疑的聲浪打倒,對自我更不能懷疑,也像是莫那魯道,還有真正的「賽德克巴萊」,決定了就必須奮不顧身,只有不斷的前進,那在微小的精神理念,一定會被看見的!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③ 賽德克巴萊中 莫納魯道 人物性格分析
看了一篇影評我分析一下他的人物性格特點:
1:他是一個有著堅強意志的版男子漢,就如同海明威筆下權的桑迪亞哥一樣的鐵漢,你進可以把它消滅但是永遠不能征服他的意志;
2:他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在面對外族入侵的時候,他沒有坐以待斃,雖然他把賽德克巴萊引上絕路,但是他也沒有得到一個善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劇;
3:他是一個行事果斷的人,畢竟強敵壓境他沒有猶豫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這是多麽的果決啊;
以上愚見供君參考!
④ 觀賽德克 巴萊有感 1500論文
今天是8月15日,也是法西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中國軍民經過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終於取得了輝煌勝利。撫今追昔,我想起了一部近年來台灣藝術家拍攝的抗日影片《賽德克·巴萊 》,這是根據歷史拍攝的,很有特色,表現了台灣人民面對日寇侵略英勇抗戰的歷史情境。
影片的男主角、義軍領袖莫那魯道有一句經典的台詞:「如果你們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就讓你們見識野蠻的驕傲」。日本侵略者想用所謂「文明」來感化台灣人民,結果遭遇了賽德克人反抗的「驕傲」。
日軍佔領台灣,原來的山林被砍伐,礦藏被開采運往日本;男人不允許再狩獵為生,強迫去幫日本人扛木頭,並且不能使用借力的工具;女人不允許再靠原始的編制為生,強迫給日本人當傭人;還開辦日語學校進行奴化教育……這就是侵略者所謂的文明!
筆者以為,這不但是一部戰爭影片,而是關於靈魂與信仰電影,也是一部關於征服與反抗的悲情詩史。它展現的東西,比較多元、復雜。而影片的亮點,就是賽德克族的圖騰文化,他們相信唯有雙手染血的戰士才有資格踏上彩虹橋(意即天國)。
影片表現賽德克族的野蠻,並不隱晦,開篇莫那魯道砍下其他部族超過一千人的頭顱,整整兩大麻袋,都是他親手砍下來的,這是他們成為戰士的標志,是他們不滅的精神信仰。當然,這是不同部落之間的廝殺,而一旦日本殖民者踏上了寶島,莫那魯道鋒利的刀刃就轉向了民族的敵人。
賽德克族人從小尚武,他們砍頭是很具有爆發力的,這是他們在長期部族斗爭中形成的強悍的戰鬥力。影片中有多次表現他們砍殺日軍,很經典的畫面,都是兩個招式:首先一刀,隔開日軍上了刺刀的步槍,然後順勢一刀下去,一個人頭就完美地滾落在地了,從不拖泥帶水,伴隨著哀傷的音樂以及張力的殺戮,極富韻律美感和視覺沖擊力。當然,從物理學角度看,長彎刀砍殺敵人的功效最符合力學原理。
賽德克族有他們祖輩留下來的獵場,有靈魂的歸宿「彩虹橋」,有他們的圖騰和成人禮,有他們的舞蹈,歌聲,這是個彪悍的民族,其文化的顯著特色便是武器,武器意味著殺戮,當殺戮成為一個民族的原始基因之時,外敵征服它便是很愚蠢的了。
野蠻的賽德克不僅對敵人野蠻,對自己族人也很冷酷,這凸顯了他們是一個篤信靈魂的部族。男人們去打仗,女人和小孩為了不拖累族人,為了留下更多的糧食,選擇集體上吊,成了自在的遊魂,日本神社、彩虹橋都不屬於他們的歸宿。
賽德克人的精神家園是「彩虹橋」,所以他們有自己的靈魂。日本侵略者要賽德克人放棄自己的靈魂,去擁護日本天皇,去擁護大日本帝國,這無疑是對他們尊嚴最大的褻瀆。
關於在那場運動會上的對日本人的殺戮,不能否定為完全是負面的東西,我相信這是賽德克族與日本殖民者長期以來的尖銳矛盾形成的,因此他們對所有的日本人都憎恨,這種憎恨是發自內心的原始憎恨,不能用國際戰爭中的規則約定這種行為。
退一萬步講,即使是工業化文明也要給原始居民留下可生存的空間,這些人能生存也是大自然的眷顧,文明工業化的腳步造就了很多東西也摧毀了很多珍貴的東西,包括人性。
影片也著力刻畫了日本殖民者的形象,警察頭子小島源治就是個典型。他表面上似乎對原住民很友善,實際是日本殖民政策的總代表,他有著深藏在骨子裡的邪惡,偏偏又懂得謀略。在霧社暴動中,他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更是挑動中國人殺中國人,成功鼓動道澤人對抗莫那魯道。
有一場戲,表現了小島源治面對即將暴動的道澤部族,面對無數把即將復仇的彎刀,他突然向地上一跪,把外套一脫,把上衣領子撕開,色厲內荏地大喊:「你們想干什麼?你們想想我平時對你們怎麼樣?殺了我吧!同歸於盡吧!我們有飛機大炮,你們有嗎?莫那魯道在上次狩獵時是怎麼羞辱你們部落的?難道你們忘了嗎?誰是你們的敵人,難道你們不想報仇嗎?」好一番威逼利誘、挑撥離間的言辭!
「堡壘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小島源治的自我表演,恰恰打中了道澤部落的要害!正是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挑撥離間,威逼利誘,挑起了不同部落之間的爭斗,有效地分化瓦解了台灣人民的力量,最後導致了霧社起義的失敗。其實,某些中國人的不團結、貪婪和自私,正是日本侵略者加以利用的制勝法寶。打敗中國人的不是日本人,而正是中國人自己。
影片極力打造了賽德克族的浴血抗戰,尤其是正麵塑造了義軍領袖莫那魯道的英雄形象,面對日寇,舉起彎刀,那種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充滿了正能量。也表現了廣大台胞的民族氣節,他們殺出了中國人的骨氣、血氣和志氣,他們是為靈魂而戰的熱血英雄!
⑤ 賽德克巴萊很好看嗎
是不好,並且這之後發生的事更令人悲痛,小日本因為佩服他們英勇善戰,回強逼他們答在二戰當炮灰,也就是高砂義勇隊,最後還把他們的靈位放在了.......我想不用我說大家都能猜到。 這對台灣人,中國人都是極大的侮辱
哎,萬惡的軍國主義啊
⑥ 《賽德克·巴萊》有好的影評嗎
賽德克·巴萊
如果你的文明讓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見識野蠻的驕傲!
該篇影視作品由魏德勝主導的台灣原住民反抗殖民者的史詩電影,這是一場求死的戰爭。
這是一不被看好的作品,有人說他是個瘋子,他卻說自己是個浪漫的人,他就是這部劇的導演魏德勝。
他是個賭徒,是個有追求的人,我喜歡他,如喜歡這個電影一樣多,這部電影歷時12年,耗資7億多台幣,正如電影一樣是一場死去肉體,升華靈魂的戰爭。
《賽德克·巴萊》是根據80多年前真實事件「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帶領族人起兵反抗日本政府的故事。這場戰爭不是為了求活,而是向死。因為對於1930年,生活在深山中的原始民族與擁有先進武器和強大軍隊的殖民者決戰根本不可能取勝。他們只是想用這一場原始的獵殺說出一句話「如果你的文明讓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見識野蠻的驕傲!」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的靈魂。死亡,是靈魂的自由,是彩虹橋的信仰。
電影用鮮明特殊的民族音樂分別從三個方面不斷烘托主體,突出文明與野蠻的沖突,民族信仰與同化信仰的沖突,民族進步與恪守文化的選擇。歌頌賽德克族的精神, 並且在轉折點採用民族音樂深化故事結構,突出信仰的主旨,襯托文明不是戰爭帶來的電影主題。
電影與中國的抗日題材電影不同,富含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與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瑕疵的話是殺戮鏡頭太過於殘酷,表現手法太過於直接,直接將人頭砍落和許多血腥畫面會引起一些觀眾不舒服。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電影非常的好,觀完引發觀眾的感慨,真正的人, 可以輸掉身體, 但一定要贏得靈魂。引人深思。zjt
⑦ 歷史片《賽德克·巴萊》愛情簡單粗暴,《台灣往事》感人至深嗎
歷史類型的電影得心看過不少,像這個國家的歷史電影拍得確實牛,其中有二部特別經典,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一部看得我淚流滿面《賽德克·巴萊》,一部深入到了我心靈深處《台灣往事》。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5.看的時候腦海是餘光中的《鄉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也是故事的氣韻。可惜在這部大陸視角的電影中這一切都被抹去了,只剩下一個家庭的分離來替代那一段大歷史。鄉土氣息濃;懷舊味道足;都不像是大陸拍的了;父子二人去釣魚,路上遇到火車,第一次父親搶在火車前過馬路,第二次獃獃的等火車先過去,對比可知,在監獄的那段經歷給父親造成了怎樣的改變......
6.故事本身確實不錯,但就敘事方面確實猶如流水,落於平庸俗套了,一些蹩腳的台灣話聽著不舒服,扣了一個台灣往事的大帽子,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大陸電影人眼裡的台灣小故事,人物塑造也不算飽滿。依然是情感和題材太有力度,對後面的煽情沒有抵抗力,蔣雯麗演的好。敘事流暢,情感豐沛,對於意識形態的把握很有分寸,喜歡這種夫妻模式,一首隱忍的悲歌和那個時代電影人面對人性的尊敬,靜靜的太平洋的夜晚里,我看進去了!
⑧ 電影《賽德克·巴萊》大陸票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這么好的電影居然這么點票房。哎
⑨ 《賽德克巴萊》的讀後感
為了落下復的太陽旗和為了升起的彩虹制橋 ——電影《賽德克巴萊》感悟
如果你們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關於《賽德克巴萊》,或許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電影,似乎必須留下些什麼,看完了長達四個半小時的上下兩集,我深深的被震撼,我甚至懷疑還會有這樣的華人導演拍出這樣偉大的電影。我在微博上寫下:「賽德克巴萊,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在我們不了解自己這邊的歷史和文明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部電影了解對岸的文明和歷史,這或許就是電影的價值,藝術的存在價值!」看過很多的電影,這一部電影我被深深地震撼,不管是哪方面,我都覺得他完美無缺。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的影評里給這部電影打了五顆星,滿分的評價。在網路里重新看了一遍這部電影的所有詞條,第一次認真的對待一部電影,第一次慎重的寫下一部電影的感受,今天耗費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長達四個小時的《賽德克巴萊》源於心中的這份腫脹似乎不吐不快,更是源於在今天這樣一個令人悲傷的日子裡,我們更多的人對於歷史的冷漠,對於生命信仰的冷漠,讓我有了更多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