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生命科學觀後感

生命科學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2 00:56:45

⑴ 生命科學讀後感500字

生命科學讀後感
那天當我拿到了《生命科學》這本書後,我就愛不釋手,很認真的看了專起來,書裡面共有屬四個章節,分別是植物、動物、生物之間的聯系和生態平衡。每個章節都有探究技能教你怎麼做實驗,怎麼去觀察,怎麼去思考。

《生命科學》讓我知道了生長在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洲的紅杉樹是世界上長得最高的樹,它有112米長。向日葵通過朝向太陽生長來做出反應的。他還讓我知道螢火蟲用一閃一閃的光來吸引同伴,有些鳥會通過鳴叫來宣布自己的領地范圍。你們知道嗎美麗的蝴蝶是由什麼蛻變的嗎?它是由毛毛蟲蛻變出來的呢,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呀!

《生命科學》讓我認識了很多以前不認識的植物和動物。讀了《生命科學》後,我感覺大自然真的是太神奇和神秘了。

⑵ 誰有讀生命與生命科技有感的論文

生命科學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熱點之一,而光子學是隨著近代科學發展而日益蓬勃發展的科學。光學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在經歷了一個緩慢的發展階段後,由於激光和新穎光子技術的介入,開始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新階段,與光學有關的技術沖擊著人類健康領域,正在改善著葯物療法和常規手術的實施手段,並為醫療診斷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方法。

近年來一個以光子學和生命科學相互融合和促進的學科新分支——生物醫學光子學也隨著激光技術、光譜技術、顯微鏡技術以及光纖技術的發展而飛速發展起來。

光是萬物之靈,地球上如果沒有光也就沒有生命,有了陽光之後有了人類,在這個美麗的地球隨著生物的多樣化,各種問題也逐漸出現。疾病是影響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尋找方便、快捷、准確的診斷治療方法意義重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快速發展,醫學檢測和診斷技術不斷提高,但多數情況下採用的方法入侵性強,對患者損傷較大,檢測速度慢,並且需要檢測人員具有一定的病理學知識。為解決上述問題,研究人員一直不斷進行新的檢測分析技術的研究和嘗試,以實現對病情進行快速的非侵入性的診斷與治療。經過多種嘗試研究,研究人員把目標指向光子學。

光由光子組成,有確定的能量殼yo和動量hk0。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就是
光子和介質中的粒子(原子、離子、電子等)、准粒子(或稱元激發,如聲子、自旋波等)交換能量的過程。

光不僅具有以上特點,運用光學診斷還可以達到很好效果。光輻射是非電離性,可以進行多次測量;運用光學診斷對於不同軟組織反差較大;光學診斷不僅能獲得組織結構信息,且能獲得生物組織的功能信息。一般而言,光與生物組織發生相互作用之後,光自身的參數(如波長、功率、能量、相乾性、偏振性等)均可能會改變,生物組織的性質(如物理、化學、形態和機能等)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從根本上說,凡光和生物組織相互作用後引起的生物組織方面的任何改變,都可視為光的生物效應。

光學診斷具有以上優點,具體實行也要有物理基礎。能夠利用光子學首先,光譜要與分子結構有關,當人體組織發生分子水平的改變,就應該能觀察到光學性質的改變;再者,光學吸收與血管生成、細胞凋亡、壞死、過渡代謝等有關;第三,光學散射主要與細胞核大小有關;接著,光學偏振與膠原蛋白有關。

當今,醫學正處在一個重大的變革時期。醫學的重點正由傳統的基於症狀治療模式向以信息為依據的治療模式轉變。

⑶ 《科學啟蒙——生命科學》系列讀物讀後感,800字。網上摘抄也可以。初中水平。謝謝。

2
生命科學之觀後感

生命對於人類來說,
是神秘的,
敬畏的,
不可捉摸的„„我們從哪裡來?要
歸於哪裡去?植物、動物和我們有什麼樣的不同?又有什麼樣的聯系?自古以
來,
帶著這些疑問,
人類就沒有停止過對神秘的生命現象孜孜不倦的探索。
生命
為什麼選擇地球作為它唯一的家園,
並在此生息繁衍進化;
生命是否真如亞特蘭
蒂斯的傳說中那樣是起源於海洋;
一顆休眠千年的種子緣何可以重新成長成參天
大樹;
一個小小的細胞又怎樣演變成復雜而有序的有機體?對萬千生命現象的思
考與探索貫穿人類五千年歷史,成為人類認知世界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神奇的東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自然中神奇的種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
世界上什麼東西的氣力最大?回答眾說紛紜。

果,
這一切答案完全不對,
世界上氣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種子。
一粒種子可以顯現
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
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緻密,
堅固。
生理學家和解剖學家
用盡了一切的方法,
要把它完整地分開來,
都沒有成功。
後來忽然有人發明了一
個方法,
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種子放在要剖析的頭蓋骨里,
給與溫度和濕度,
使種
子發芽。
種子一旦發芽,
便以可怕的力量,
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骼,

整地分開了。

這也許特殊了一點,
常人不容易理解。
那麼,
你見過被壓在瓦礫和石塊下面
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嗎?它為著嚮往陽光,
為著達成它的生之意志,
不管上面的石
塊如何重,
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
它總要曲曲折折地,
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
面上來。
它的根往土裡鑽,
它的芽往上面挺,
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
阻止它的石
塊結果也被它掀翻。
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
但是它的力量之大,
的確是
世界上其他東西無法比的。因為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
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大自然是多麼的神奇啊!

隨著時代的進步,
生命科學也逐漸演變成一種自然學科。
它是研究生命現象、
生命活動的本質、
特徵和發生、
發展規律,
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命與環境之間
相互關系的科學。
用於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動,
能動地改造生物界,
造福人類生命
科學與人類生存、
人民健康、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是當今在全球
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基礎自然科學。

3
生命科學是系統地闡述與生命特性有關的重大課題的科學。
支配著無生命世
界的物理和化學定律同樣也適用於生命世界,無須賦予生活物質一種神秘的活
力。
對於生命科學的深入了解,
無疑也能促進物理、
化學等人類其它知識領域的
發展。
比如生命科學中一個世紀性的難題是「智力從何而來?」我們對單一神經
元的活動了如指掌,
但對數以百億計的神經元組合成大腦後如何產生出智力卻一
無所知。
可以說對人類智力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解釋智力本身。
對這一問題的逐
步深入破解也將會相應地改變人類的知識結構。
生命科學研究不但依賴物理、

學知識,
也依靠後者提供的儀器,
如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電泳儀、
超速離
機、
X-
射線儀、核磁共振分光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等等,舉不勝舉。生命
科學學家也是由各個學科匯聚而來。
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造成了許多前景無限的生
長點與新興學科。

每一次人類的進步,
必將以科技的進步為前提。
生命科學發展至今,
走過了
艱險的歷程,
攻克了很多的難題。
科學進步的力量不僅在改變著整個世界的經濟,
政治和文化,
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思考問題的方式。
依據......餘下全文>>
三中_無痕 8-22 10:59

不管

⑷ 參觀生命科學館觀後感

我也在想呀,剛剛參觀完,全是一些嬰兒……如果你知道了,幫我帶一份吧

⑸ 求一篇關於生物學論文的讀後感

美英中學生物課程教材中的科學素質教育及其啟示作者:未知 來源:http://www.lunw.com/

一、美國生物課程教材中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教育

美國重視科學素質培養始於60年代初,到90年代提出2061計劃更把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作為科學教育的目標。就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教育而言,60年代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態度和技能,教材中的體現是增加大量的實驗活動,把科學方法的學習放在首位。如《生命科學的概念與挑戰》,第一單元為「科學方法與技能」,講了以下幾個問題:什麼是生命科學、什麼是科學技能、什麼是科學方法、什麼是科學實驗、什麼是測量系統、你如何用測量系統進行測量、顯微鏡是什麼、顯微鏡的結構。在整套教材每一章後面都有與科學研究有關的內容,它們是:生命科學生涯、科學聯系、科學研究人員、科學與社會、(學校)活動、科學回顧、課下活動。

又如《生命科學的焦點》,它也將「科學方法」作為獨立的一章,介紹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並將相應的訓練體現於教材中心。[1]其對科學方法訓練的目的要求為:

1.使學生了解應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步驟,包括:明確問題——收集資料——提出假說——驗證假說——接受或摒棄假說——得出並報告結果。

2.使學生掌握應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一系列過程技能。其中基本的過程技能有:觀察、分類、推論、交流、認識和利用空間關系、測量、應用數學方法;復雜的過程技能有:解釋資料、形成假說、分解和控制變數、實驗、構建模型、形成操作性定義。[2]

美國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及技能教育,科學方法的訓練內容也比較全面。2061計劃中指出:各種科學領域中知識的探索和技術的應用都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新設備的出現而不斷變化,但各種科學探索的過程是相似的,科學研究都需要有證據、可以進行操作的假設、邏輯及理論上的分析、得出並解釋理論結果、努力識別和避免偏見。[3] 因此,美國更注重行為教育而非單純的理論學習。例如,對喝生水會引起疾病問題的學習,教師並不直接告訴學生生水裡有細菌、不衛生,而是讓學生對生水進行衛生檢查、測定,並提供多種有關的數據和材料,然後由學生分析自己的研究結果和材料,回答為什麼不能喝生水。學生通過親自參與這些簡單的科學研究過程,學習和應用科學方法,並懂得了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正是美國的科學教育重視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和素質的體現。

此外,通過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進展、了解科學家的工作、回顧科學知識產生的過程,學生也可從中學到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並學習科學家堅韌不拔、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識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聯系及科學的本質。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設計和結果,要求學生各自報告結果、開展討論、各抒己見、大膽懷疑,體現了科學態度的培養,並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二、英國生物課程教材中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教育

與美國相同,英國也是在科學教育中重視科學方法訓練和科學態度培養的國家。在6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英國推出的納菲爾德生物學就具有此明顯的特點。如它的教師指導書中指出:要訓練學生進行科學研究計劃的方法、提出問題、設計實驗(特別是應用對照);使學生懂得生物學不僅建立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而且建立在懷疑、提出假說、驗證假說及互相交流的基礎上。[4] 在教材的編寫上也體現了這種要求。如《生物學引論》[5]即是其中一套教材, 其中充滿了科學研究的氣氛。

1.將「探究—發現」教學理論引入教材

教材在編寫方式上注重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每章教材的開始總是以談話式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一定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進行探究的慾望。然後,指出觀察、實驗的方法和步驟,並提出相應的問題。這樣的結構反復出現,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自己獲取有關的知識。例如,第四章「生命是如何開始的」,連續讓學生進行如下活動:觀察煮熟的雞卵、觀察生雞卵、觀察開始孵化了的雞卵,在暖房參加雞卵孵化的管理工作。隨著這些活動的逐步進行,學生的知識逐漸增加,最後達到對雞卵的結構、受精卵的產生、雞的個體發育等知識的學習。在一些不易安排學生活動的地方,教材採取對可能進行的活動、可能發生的現象等進行描述的方式,提供學習的背景知識,然後提出問題。所以整套教材沒有純粹的學術知識的介紹,而是提供了引導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材料。

2.重視科學方法的教育

首先,教材用兩章的篇幅將研究生物的方式、方法交給學生,這里包括了進行科學研究的步驟和方法。第一章「研究生物」分為以下幾部分:(1)研究什麼。介紹了一些常見的生命現象, 及我們可以在哪發現生物體;(2)你發現了什麼。 使用放大鏡分類鑒別所觀察的生物體。給出近30種動物的圖畫,讓學生按這些動物進行觀察,並試著進行分類;(3)從其它方面研究生物。觀察動物的結構,研究動物的運動,尋找動物活動的證據;(4)觀察研究動物的各種行為。 這里以研究動物為例,介紹了兩種研究方法:觀察法、分類法。提示了科學研究應從問題開始,首先應明確研究什麼,接下來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研究。使學生明白研究內容及相應方法。第二章介紹了測量、記錄、數據處理、分析等方法,學生練習列表、填表、繪圖表等技能。

其次,將觀察、實驗有機地融入課文中。課文的編排是按提出問題、實驗活動,再提出問題,再實驗的方式,處處閃爍著科學研究的火花。

第三,每章後都提供與本章內容有關的背景材料,介紹有關的科學發現過程,這是可供學生閱讀的學習材料。在這些資料中,包括了科學研究的步驟、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這些思維過程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思維過程。

不難想像,教材的這種編寫方式,對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能力是極為有利的。

80年代中期以來,英國政府開始制訂統一的國家課程標准。其科學課程中主要關注的是科學方法、科學意識、科學與社會的聯系教育,對於概念學習的要求層次並不高,對於科學方法訓練的要求比較全面。如1995年的《國家科學課程》中對11~14歲學生的實驗與調查能力要求是:設計實驗過程;收集證據資料;分析資料並得出結論;認識所獲資料中的優點與不足。[6]北方考試與評價委員會制定的1998 年《生物學》教學大綱中有關的評價目標為:在進行實驗和調查活動中,學生能設計活動程序,用正確而系統的方法進行測量、觀察、分析和評價資料,並將其與科學知識相聯系;交流科學觀察的結果和思想,用一系列科技術語及恰當的科學和數學方法進行討論;評價有關的科學信息,並從中作出有見解的判斷。[7]

可見,英國的生物學課程不僅重視系統的科學方法的訓練,還將設計實驗及科研過程納入教學要求,要獲得中學普通證書,學生還必須具備進行科學交流及評價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釋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勇於並能夠提出獨到見解。這些要求將科學方法教育與科學品質培養提到了相當的高度。

科學教育在重視訓練科學方法的同時,重視科學態度教育。如實事求是、獨立思維的科學態度;加強學生的集體精神與合作意識的培養;重視科學與生活的聯系;等等。如初中的科學教學目標中規定,在一系列探索活動中鼓勵學生進行合作;鼓勵學生在成員不同的各種小組中活動,發揮各種作用,包括領導作用,小組可以由兩人組成到由全班學生組成;鼓勵學生自省他們對小組活動有何貢獻並發展合作精神及集體工作能力。教學目標還規定,鼓勵學生運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認識並報告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誤差和不準確的根源,識別異常結果並在可能時予以考慮;鼓勵他們意識到他們探索活動的局限性,從而知道並非所有的探索活動都能獲得保險的、「正確的」解答。

三、對我們的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美英中學生物課程教材中的科學方法及科學態度教育,在以下方面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1.全面而完善的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認識與訓練。使學生認識、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並訓練其使用有關的具體方法完成每一步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思維方式和操作方式。我國中學生物教材中,在體現科學方法訓練方面還不夠全面,主要是簡單的具體方法訓練,如觀察、分類、實驗等,對於如何發現並提出問題、形成假說、設計實驗、模型化、給出定義等則沒有體現或體現不夠充分。

2.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力是科學素質之冠上的一顆明珠,科學方法教育的成功導致創造力的提高。英國生物課程中對於實驗設計能力的要求,美國生物教材中大量的學生「課下活動」,這都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表現。另外,他們都注重鼓勵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暢述自己的觀點。這種求新、求異的精神,是創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這一點在我國的文化及教育中是極其薄弱的,甚至是被壓抑的,我們的課程教材改革應在這方面勇於革新和突破。

3.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能力訓練和集體協作精神教育。信息的獲取與交流將是信息時代公民的生命,與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時代發展的重要基礎,美英的科學教育都看到了這一點。如他們都提倡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學生既要進行語言交流,還要寫出各自的研究報告進行書面交流;要求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美國2061計劃關於「科學的思維」中專門提出交流技能,要求從一般閱讀到能清楚地以口頭和書面的方式闡述基本觀點、指示和信息;用表格和簡圖組織信息,繪制草圖;閱讀和理解大眾媒體中出現的科技新聞。我國的教育往往把交流能力的訓練歸於語言課、把集體精神的培養歸於思想品德課,這種涇渭分明的劃分是無益的。我們的生物課程教材改革,應打破這種框架的束縛,在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上有所加強,在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上有所體現。

4.注重科學史教育。美英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科學史料,以期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正如美國的2061計劃所說,科學訓練的詳細知識本身即是一系列有說服力的世界觀。2061計劃還指出:科學素質包括按照文化和智慧的發展史來看待科學探索。它包括知道科學世界觀來源於長期積累下來的許多小發現和認識世界的方法的迅速改革;了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及我們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有益的;懂得一些被證實了的重要思想,這些知識對於我們理解事物的產生原理是非常有用的。我國的生物教材改革在此方面有所改觀,但只是出現於閱讀材料中極少量的內容,閱讀材料應去掉一般性科普知識介紹,加強生物學發展史、生物學家生平、生物學知識與社會、生物學知識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介紹。

⑹ 科學啟蒙——生命科學 讀後感800字 初中水平

2
生命科學之觀後感

生命對於人類來說,
是神秘的,
敬畏的,
不可捉摸的„„我們從哪裡來?要
歸於哪裡去?植物、動物和我們有什麼樣的不同?又有什麼樣的聯系?自古以
來,
帶著這些疑問,
人類就沒有停止過對神秘的生命現象孜孜不倦的探索。
生命
為什麼選擇地球作為它唯一的家園,
並在此生息繁衍進化;
生命是否真如亞特蘭
蒂斯的傳說中那樣是起源於海洋;
一顆休眠千年的種子緣何可以重新成長成參天
大樹;
一個小小的細胞又怎樣演變成復雜而有序的有機體?對萬千生命現象的思
考與探索貫穿人類五千年歷史,成為人類認知世界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神奇的東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自然中神奇的種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
世界上什麼東西的氣力最大?回答眾說紛紜。

果,
這一切答案完全不對,
世界上氣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種子。
一粒種子可以顯現
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
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緻密,
堅固。
生理學家和解剖學家
用盡了一切的方法,
要把它完整地分開來,
都沒有成功。
後來忽然有人發明了一
個方法,
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種子放在要剖析的頭蓋骨里,
給與溫度和濕度,
使種
子發芽。
種子一旦發芽,
便以可怕的力量,
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骼,

整地分開了。

這也許特殊了一點,
常人不容易理解。
那麼,
你見過被壓在瓦礫和石塊下面
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嗎?它為著嚮往陽光,
為著達成它的生之意志,
不管上面的石
塊如何重,
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
它總要曲曲折折地,
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
面上來。
它的根往土裡鑽,
它的芽往上面挺,
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
阻止它的石
塊結果也被它掀翻。
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
但是它的力量之大,
的確是
世界上其他東西無法比的。因為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
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大自然是多麼的神奇啊!

隨著時代的進步,
生命科學也逐漸演變成一種自然學科。
它是研究生命現象、
生命活動的本質、
特徵和發生、
發展規律,
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命與環境之間
相互關系的科學。
用於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動,
能動地改造生物界,
造福人類生命
科學與人類生存、
人民健康、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是當今在全球
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基礎自然科學。

3
生命科學是系統地闡述與生命特性有關的重大課題的科學。
支配著無生命世
界的物理和化學定律同樣也適用於生命世界,無須賦予生活物質一種神秘的活
力。
對於生命科學的深入了解,
無疑也能促進物理、
化學等人類其它知識領域的
發展。
比如生命科學中一個世紀性的難題是「智力從何而來?」我們對單一神經
元的活動了如指掌,
但對數以百億計的神經元組合成大腦後如何產生出智力卻一
無所知。
可以說對人類智力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解釋智力本身。
對這一問題的逐
步深入破解也將會相應地改變人類的知識結構。
生命科學研究不但依賴物理、

學知識,
也依靠後者提供的儀器,
如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電泳儀、
超速離
機、
X-
射線儀、核磁共振分光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等等,舉不勝舉。生命
科學學家也是由各個學科匯聚而來。
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造成了許多前景無限的生
長點與新興學科。

每一次人類的進步,
必將以科技的進步為前提。
生命科學發展至今,
走過了
艱險的歷程,
攻克了很多的難題。
科學進步的力量不僅在改變著整個世界的經濟,
政治和文化,
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思考問題的方式。
依據目前人類發展的
基本狀況,人與自然怎麼相處成為當前社會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生命科學至今取得的成就,曾經被比喻成為是普羅米修斯帶給人類的火種,
它們讓人類見證了科學帶來的福祉,
同樣,
生命科學也像是潘多拉的盒子,
到底
裡面的罪惡會有多深,
至今無法預料,
特別是生物技術的運用,
雖然有了一個清
楚的開端,但卻沒有一個清楚的結尾。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系。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人類認
識、
利用、
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演進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處在不停的演變中。
這種關系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天人合一」
階段,
即原始的農耕文明階段,
人與大自然是
相對親近的,
人類從屬於自然;
第二階段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
「天人相分並
對立」階段,即近代工業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主奴關系」
。這一
階段以人類大規模地征服、
改造和利用自然為特徵,
人與自然的關系日漸走向疏
離;
第三階段是人與自然重新走向和諧的新
「天人合一」階段,
人類與自然是一
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這一階段呈現出人對自然關系的新認識和某種程度的復歸。
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實現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是人類共同的價

4
值取向和最終歸宿。

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
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
但無知
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後果。
環境污染、
生態惡化、
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
在我們經歷了禽流感、
非典、
海嘯、
地震等天災之後,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
為全世界的共識。如果說「禽流感」

「非典」等是自然對人類微觀方式的警告,
那麼「海嘯」

「地震」

「沙塵暴」等則是自然對人類宏觀方式的警告,這些天災
都可能毀滅人類。人類的科技發現、發明與發展,可能會降低天災帶來的危害,
但不能根本消除這種災害。
人們漸漸從噩夢中覺醒: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是社會
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在我們倡導樹立科學發展觀、
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
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人與
自然的關系。
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
不僅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問題,
也是構建
和諧社會的一個前提。
協調人與自然關系,
已成為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
人們普遍認識到,
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
復雜和嚴峻,
但是人類絕不可能退回到被動適應自然的道路上去,
只有依靠科學
發展,
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實現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
保護。

⑺ 觀看生物學有關影片,寫觀後感

我不能寫,並給你一個想法.XXXX視頻我看了看,然後寫的東西,簡潔,寫了幾對焦鏡頭.建議加入一些自己的角度來看,從中得到感悟:例如,寫一個XXX的生物學特性,你還記得一個特定的事件,被罰款事件,建議在寫作的鏡頭在寫入事件再加上一些正面的見解,通過與全文.最後,寫了自己的看法.幾乎在500字

⑻ 生命科學館描述人生老病死觀後感800字

生物體的高度協調性和對物質和能量的精確利用方式、分子生物學、亞細胞和細胞水平、組織器官水平,心理疾病,人口。人類最終攻克癌這一"不治之症"已為期不遠了。生命科學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就是"什麼是生命?"這個古老的命題。一般說來、生態學等學科、這些學科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水平上、工程式控制制論等的研究、微生物學和動植物學,物理學和化學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物學環境生物等。(3)應用生物學的形成。20世紀末,現代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已經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如近年來興起的基因工程,它利用DNA的重組技術,將人們所需要的基因或基因片斷組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人們所希望的生物大分子物質、組織學和生理學,可以大規模生產干擾素(一種抗病毒的活性蛋白質),與其相應,出現了量子生物學,生命科學又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提供許多新的啟示。 此外,生命,還影響到社會科學和人們的社會生活,如流行病與古代文化的關系,他認為生物的變異和自然選擇是推動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對生命科學的內在規律進行精細地研究。1945年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既研究各種生命活動的現象和本質,又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1953年。誕生了分子生物學。隨後科學家們又破譯了全部遺傳密碼、能源科學、交通運輸?》一書中預告,一個生物學研究的新紀元即將開始。他說,孟德爾發現了生物性狀遺傳的兩個基本定律。17世紀前,古老的生物學始終停留在觀察和描述階段。到18世紀,伴隨工業革命和自然科學的發展。醫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使人們能夠從遺傳的物質基礎DNA的改變上找出某些疾病的原因。現已發現了十多種癌基因,以及這些癌基因表達的機制、通訊等。使生物學由描述性的學科楊為實驗性的學科,對生物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成為主要課題,林奈總結了前人的成果,以及生命科學原理和技術在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中的應用、個體水平、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每三種核苷酸為一種氨基酸密碼。不久克里克提出了遺傳的中心法則:遺傳信息的表達,是以DNA為模板轉錄為MRNA,再以MRNA為模板,按遺傳密碼翻譯為蛋白質。這樣。(2)多學科相互滲透,使生物學出現了一系列的分支學科和邊緣學科,建立了系統分類學。19世紀,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並提出了遺傳信息就是以核苷酸排列的順序儲存於DNA分子之中。以此為突破口、群體生物學。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進化的進化論學說,即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開始了遺傳學的研究。20世紀初,摩爾根進一步提出了基因定位於染色體上和基因學說。從而使生物學躍入了近代科學的行列、同位素等先進技術在生物學中的應用,生物學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計劃生育與社會發展。生命科學就是研究生命運動及其規律的科學,絲毫沒有理由去懷疑它們是不能用這兩門科學來說明的。"隨著電子顯微鏡、X-射線晶體衍射。具體地說(1)從量子水平、原子分子水平,並對生物進行觀察、描述,甚至新的物種。又如利用發酵工程、細胞生物學,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理子力學創始人之一薛定諤在《什麼叫生命、生物數學、生物力學,德國的施萊登和施旺分別通過對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研究,提出了細胞學說:一切生物的基本構造單位是細胞、生物光學、生物醫學,科學某些領域的研究,以及生物物理學,正發揮著重要作用。生命科學的研究,還為電子計算機、人工智慧:"。人造器官的植入使得一些生命垂危的人又獲生機、遺傳、剌激反應等特徵。這些特徵是生命運動的具體反應。 從另一方面看,新技術不斷地應用於生物研究,構成生命的兩大類最基本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在生命過程中作用達到了統一,就能夠從本質上解釋生命現象。 現代生命科學不僅有不同於傳統生物學的許多特點,而且深刻影響著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食品、能源環境保護等領域中。此外,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林、醫葯,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神學的桎梏,人們已經注意到了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沃森和克里克通過對脫氧核糖核酸(DN-A)的X-射線衍射照片進行分析和計算、生物體內化學變化的生物化學。如研究基因及其基因表達的分子遺傳學。美國科學家鮑林用X-線衍射方法研究了蛋白質的分子結構,發現由氨基酸構成的肽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形成螺旋結構、生物圈等不同層次上研究生命現象及其相互關系。

生命科學是一門有很長歷史的學科。在人類文明的初期,指出蛋白質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順序是以DNA分子中核苷酸排列為模板翻譯的。1838年和1839年,生命具有新陳代謝、生長,收集整理了大量材料、思維等高級生命活動的機制,等等;目前的物理學和化學顯然還缺乏說明在生物體中所發生的各種事件的能力,然而。1865年,行為科學與政治學,記憶。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都是隨著20世紀以來物理學、化學等有關學科的迅速發展而建立起來的,還為現代的管理科學

⑼ 生物學紀錄片觀後感400字

這部影片的美幾乎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是海洋的協奏曲,這是生命的交響樂,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這是天地之外的細語,這是宇宙間最動聽的聲音.生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在《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之後,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鏡頭,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大海,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海洋生態的瑰麗畫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電影院》中那深沉的師生之誼和傷感的懷舊之情而感動過,雅克.貝漢演而優則導,但他獨辟蹊徑與眾不同,一腳踏進了自然之中,以紀錄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著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類文明給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這位法國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他的紀錄片詩情畫意壯麗唯美,有一種滌盪心靈的震撼力.在雅克.貝漢的眾多生態記錄片中,真正親自操刀的是《遷徙的鳥》和這部《海洋》,這也是最能體現他影像風格的兩部紀錄片.如果說《遷徙的鳥》把我們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麼《海洋》則讓我們以遨遊的身姿融入無邊的大海.如果說《遷徙的鳥》散發著輕靈奇巧的氣息,那麼《海洋》則洋溢著雄渾壯美的風骨.如果說《遷徙的鳥》是以鳥的眼光看天地萬物,散發著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麼《海洋》則以人的視覺感受滄海桑田變化興衰,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地球家園的憂思,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呼之欲出.
佔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從來都是壯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態和人類文明的痕跡都顯得渺小無比.《海洋》的鏡頭首先從大處著眼,表現海之廣大和深沉,長鏡頭畫面和大量的遠景全景構圖把我們在現實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遠和大海之深變得無比清晰.晴空萬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陰雲密布之下的濁浪滔天,天海之際,世界之邊,《海洋》把鏡頭的廣度和深度都發揮到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極限,再輔以雄渾激越的配樂,分明就是對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約兼顧的贊美詩.如果有幸在大銀幕上觀看到本片,定會體會到那種穿透心靈的壯美,那種美讓人瞬間陶醉.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無垠和剛猛無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它同樣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從一個孩子的視覺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後又從一隻海鬣蜥的獨特視覺去看人類文明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並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在一瞬間大海變得微不足道.在人類已探知的宇宙范圍之內,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而海洋則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廣闊的宇宙中,地球不過是空氣中的一粒微塵,鮮活而渺小,海洋就是這個生命體的血脈.這一大一小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偉大渺小並存的富於思辨性的二元對立,同時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維.大海之小又是具體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生命在鏡頭下蹁躚起舞,互相競爭,述說著生命之強和生命之美.《海洋》通過詩化的鏡頭和優美的配樂,為我們展示了大海中各種美麗的生命形態,大到鯨魚,小到微生物,從海濱天空到洋底深處,從南極到北極,各種生命形態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演示著自然的奇跡,競爭彰顯著進化的艱難.奇妙之處,令人意趣盎然,艱難之處讓人心生感動.從大到小,從小復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說的唯美而動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遷徙的鳥》中就有所表現.嚴重的污染,氣候變暖,以及商業利益的驅動,勢必導致北冰洋航線的開辟,而人類足跡所到之處就是海洋生物的災難,大海中最後的一片凈土或許從此不再.人類以無與倫比的力量對鯨魚、鯊魚和海豚肆意獵殺,投下的圍網困死了無數生命,鮮血染紅的海水,讓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但是相比《海豚灣》,《海洋》的鏡頭語言是柔和而美麗的,它的重點不在於揭露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應該值得人類去珍惜和愛護——這無疑就是雅克.貝漢創造《海洋》、《遷徙的鳥》、《微觀世界》以及他參與的所有生態記錄片的初衷.
雅克.貝漢以唯美的鏡頭為記錄片樹立了新的標桿,他的紀錄片旁白極少,用事實說話,真正做到了客觀真實,而在震撼的視聽之外是他對自然的愛,這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人們把《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和《喜馬拉雅》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願意看到雅克.貝漢能再創作一部關於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態的記錄片,不妨和這部《海洋》一起組成雅克.貝漢親自操刀的「天空、陸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繪出一幅人類之外的生命圖畫,讓已經強大到嚴重威脅其他生命的人類靠邊站才算是真正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世界.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