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男孩影評
Ⅰ 小孩不笨觀後感150字
電影小孩不笨觀後感 電影小孩不笨觀後感 教育成為當今社會最熱門的話題,成為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可作為孩子的父母,學生的老師如何去教育好孩子,這一難題多少年來始終困繞著人們。在我們的教育領域里不少智者發出過震撼人心的吶喊:「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身教重於言教」……。也有很多迷路者留下發人深省的哀嘆:「慣子如殺子」、「無規矩不成方圓」……。更有眾多後來人在苦苦的探索。今晚觀看了新加坡電視劇《小孩不笨》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和啟迪,從中似乎悟到了答案。 劇中故事情節選擇了現實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學生在家從父母那裡看到的是冷戰和漠不關心,得到的是埋怨和責罵,甚至是暴打;在學校接受的嚴格校規校紀的約束,一次次考試失敗的打擊,承受的是考試失敗後老師無情的諷刺和挖苦。在社會上受到的是一些不健康現象的侵襲,品嘗的是對社會的朦朧無知和無奈;家長懷有一顆恨鐵不成鋼的憤怒的心,體驗的是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累的苦和孩子學習不長進的真切的恨,由衷的發出了「我說什麼語言,你才能聽地懂啊!」;教師面對的是調皮搗蛋、桀驁不遜的學生,雖然是磨破嘴皮的說教,卻最終不見效,用自己的百般辛苦換來的是學生的不理解和超出常理的反抗;校長抱有一顆善良的心和美好的願望,雖是在勤勤懇懇的誨人不倦卻不得不用無情的制度來懲罰自己喜愛的學生。整個社會都亂了,教育者成了不近人情的魔鬼,受教育者是不可理喻的叛逆,本該和睦相親的家人卻反目成了仇敵。這些不可理解的現象是怎樣遭成的呢,怨誰呢,怎麼解決呢? 電視劇在展示了當前社會的不正常現象後,也揭示了它形成的原因,並給出了解決的方法。社會自有正道,人間總有真情。孩子需要理解和呵護,學生需要尊重和鼓勵。在任何時候社會的真、善、美總是多於假、惡、丑,真理總能驅除謊謬。人在自身善良本性的召喚下,總能撥開迷霧見太陽。在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之後,用血的代價換來了答案:充滿真情的語言,孩子才能聽地懂。人們終於認識到了人間大道。父母應敢於對孩子大聲的說出你的愛;教師應真誠的面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要用真情去呵護學生。教育的真諦在於尊重。 2 朋友推薦的」有用的人」, 是2004年, 我已經聽了這首歌3年了,刪了很多歌, 而這首歌, 是我少數一直不捨得刪的歌之一. 而這首歌所屬的」小孩不笨」這部戲, 卻不知因為什麼原因, 直到現在, 才突然找來看. 「小孩不笨」的電影版及電視版都推薦看. 對於比較忙的朋友, 可以選擇只看電影版, 如果有空, 看看電視版也不錯. 戲中, 主要講述了3個家庭: 一個開始只懂得聽媽媽話, 沒有自己主見, 飯來張口的小胖子Terry; 一個有繪畫天賦, 卻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國彬; 一個很講義氣, 小小年紀就擔負起幫助媽媽,照顧弟弟的小男子漢文福(在電視劇中, 多了一個讀書很棒, 不肯認輸, 自尊很強的女孩). 在學校, 學生們被分了等級, 那隻是一個小學的學校, 在孩子們弱小的心靈里,已經覺得, 因為自己成績不好, 被分到差的班裡,自己的人生已經失敗了一大半. 不但如此, 學校的老師, 大多都戴著很深的有色眼鏡, 成績好的學生可以隨意打罵, 侮辱成績差的學生, 卻沒有任何懲罰; 成績差的他們, 即使什麼都沒做,卻總是被請到校長室, 讓被請來家長, 和老師們一起責罵. 他們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解, 或者說即使他們說出真-相, 卻總被認為是為了減輕懲罰而說出的謊言. 學習不好的孩子, 又有什麼錯呢? 分數, 文憑, 對大人們而言, 對整個社會而言, 真的那麼重要嗎?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奪取高的分數, 大人付出了高昂的金錢, 更甚的, 付出了他們的時間, 精力, 他們有想過,他們所謂的」for your own good」 是否真的是為孩子們好嗎? 真的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嗎? 孩子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失去了屬於他們歡樂的時光, 是誰的錯? 「不是我們的錯,是這個社會的錯」 對,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 我們總是無奈地被這個社會的輿-論和眼光牽著走. 父母們談起孩子, 分數, 學校, 課外學習, 都是他們主要的攀比話題, 為了不讓別人瞧不起自己,只好把這種壓力, 轉到了孩子身上. 大人們自己也意識到了,然而, 幾乎沒有人敢逆流而行. 這, 就是人生的無奈吧! 老師眼裡, 對一幫扶不上壁的爛泥, 也放任自流. 有經驗的老師說的自有他們的道理, 而新的老師也有她一套把爛泥扶上壁的做法. 不知道, 過多幾年,當新的老師成為有經驗的老師的時候, 她的想法, 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教育, 究竟是育人, 還是愚人? 教育工作者, 又有沒有好好想過? 特別是小學的老師, 他們的一句話, 可以讓一個毫不起色的孩子變成偉人, 也可以讓一個聰明有靈氣的孩子變得精神分-裂. 他們是否了解自己對孩子來說,是會產生多大影響的人呢? 當看到同伴受欺負, 有孩子站出來一起面對, 也有孩子因為家庭壓力變得對身邊發生的事情」none of my business(這和我沒有任何關系)」. 他們在共同經歷中,不斷體會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錯的; 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大人的話, 什麼時候該聽,什麼時候該經過自己的思考, 作出自己的決定……大人們不也需要好好思考, 連自己都經常做矛盾的事, 怎麼不令孩子在沒建立正確的判斷能力之前感到」confuse(困惑)」呢? 戲中, 讓我們感動, 讓我們思考的地方, 還有很多很多. 雖然是一部輕松, 勵智的戲, 卻讓我流下無數復雜的眼淚. 「小孩不笨2」則是與第一輯不太相連的劇, 可以說是一部輕松搞笑的喜劇, 戲中, 也有含淚思考的部分, 相對第一輯來講, 這樣的成分已經少了很多. 可能孩子長大了, 要帶出的, 是另外的寓意. 看戲的朋友, 就自己用心體會咯!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 只要相信, 這個世界造了自己出來, 一定有自己有用的地方, 千萬不要因為前面有石頭, 就停步不前, 勇敢走上去, 把石頭搬開, 繼續走下去。
Ⅱ 《小孩不笨》觀後感!急!!
爸爸媽媽,請多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
——《小孩不笨1》觀後感
中心小學六(1)班 張銘津
現實中的新加坡,華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數學,而中文學不好沒關系。但如果中文沒學好,還是會影響到孩子以後到中國的發展。而《小孩不笨1》中的文福、國彬和Terry三個好朋友都是EM3 (差生班)里的學生,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也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影響了他們的性格以及待人處事的態度。才看了一會兒,便被影片中詼諧、幽默、搞笑地劇情以及三個主人公的表情、語言、動作深深地吸引和感動。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Terry,喜歡幻想,是個大少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遇事就哭,沒有主見,但我最欣賞他的就是幽默和知恩圖報;國彬不太會念書,可是很會也很愛畫畫,然而他的媽媽卻只希望他能能把書讀好,拿到好成績,因此國彬深受媽媽壓力的影響,同時常常遭到體罰;文福一心想替辛苦賣面的母親及自己都爭一口氣,在別人面前能抬得起頭來,他說過一句話,令我很感動:「我不想讓別人看不起!」他們的新班主任——李老師,教育孩子們,不要逃避困難,要去了解、認識困難,把困難的底摸清楚,她給了孩子們很多的鼓勵和信心。
喜歡幻想的Terry是個大少爺,他的爸爸,開了一家肉乾公司,但不喜歡幫助別人,在Terry老爸老媽的影響下,他也不願意幫助別人了。他們家還有Terry的姐姐,它總希望媽媽能給她一個自由的空間,但她的老媽卻以「愛」的名義,管這管那。總之,Terry的一家是有個性的一家。
再說國彬,他喜歡畫畫,還因為畫畫救過Terry和文福,但卻得不到媽媽的認同,他曾想過跳樓自殺,但是沒有成功。之後,他的媽媽就患上了血癌,爸爸也下了崗,一家人的支柱都沒有了,雖然Terry很膽小,但他逐漸長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國彬的媽媽,兩家人逐漸淡化了以前的誤會,互助互愛,共享歡樂。
在這三個主角中,最講義氣的要數文福了,從來不計較別人怎麼對待他,只是不管誰欺負了自己的朋友,他總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也是這3個小孩中最不富裕的一個。他要幫媽媽管理大排檔,又要照顧弟弟,但他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他曾經說過:「我不想讓別人看不起!」令我非常感動。其實,即使生活不富裕,但只要你有一個理想,那你便會成功。
爸爸媽媽,請你們多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吧!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往往,很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影片中的國彬,他雖然成績總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強的繪畫能力。他能將一個人的頭像,畫得惟妙惟肖,可謂是天賦異懍。然而,因為學習差,他常被高級班的同學嘲笑、欺負,間接導致他有自卑感。我們要拋開自卑的情緒,在被他人看不起時,我們應當將其看作動力,趕超他人,再來,從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被鄙視時,我們得自己看得起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到特別之處,來發展自己。
想起影片中的每一個情節,都讓我非常深刻,難忘。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長、天賦。但很多時候卻因為父母過 於重視學習而被忽略、埋沒。影片中的李老師正是一位善於挖掘孩子優點的好老師,她對EM3的同學懷著的不是無葯可救的心態,而是充滿希望的!爸爸媽媽們,老師們,請多點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吧!
指導老師:陳桂玲
Ⅲ 小孩不笨1觀後感
看《小孩不笨2》有感
當我看完《小孩不笨2》之後,陪伴我的,是長時間的沉默以及劃下的兩行淚痕。
「爸爸太愛你,但是爸爸太不會愛你」我知道,父母做什麼,他們都是在愛著我們,他們習慣了用最平凡的事情去蘊藏最偉大的愛。可是我也不得不說,「爸爸媽媽,我太愛你們了,然而我愛的太辛苦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所做的事情在你們眼裡都是不對,不好的。每一次我想拿出我最好的,可卻永遠換不來你們對我的贊許,你們總是要求我們更好,總是要我們更加努力。然而一次次的不能滿足你們的期許,卻讓我對我自己越加的絕望起來。我就好像附在了峭壁上,遙遠上方是你們給我們定下的希望,下邊,卻是望不到底的深淵。
漸漸的,我們忘記了彼此之間如何溝通,甚至有的時候我感覺彼此已經不再熟悉。我們之間的門,已經關了。
看著《小孩不笨2》,望著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尋找著這些故事裡自己的影子,體會著心中無法平息的感動。它和以往的教育類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僅僅講述父母對子女的付出,也演繹了子女為父母付出的愛。這一切明明都是美好的,可卻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悲劇。
看著它,我不得不掉下眼淚。我為成才父親對成才的愛落淚;為TOM為父親買剃須刀修電腦卻被否定而哭泣;為JERRY想讓父母去看他的演出而付出的努力而哭泣;為TOM媽媽為了兒子辭去工作而哭泣;為了TOM父親為了兒子下跪而哭泣;更為兩代人之間不能互相理解而哭泣。
看罷這部電影我才明白了,父母子女之間,連接他們的並不是責任,而是他們之間的愛。同時也明白了所謂的「我是你的(父母/孩子)我了解你」什麼的只是一廂情願。沒有溝通,就註定會產生沖突;沒有溝通,就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機會;沒有溝通,我們無法正確對待彼此的愛;沒有溝通,我們不知道對方在什麼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沒有溝通,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錯過的是什麼。
現在,我只希望,我的父母也可以看看這部電影。我希望他們能通過《小孩不笨2》和我一樣體會到什麼。我希望,我們彼此的愛會更加有價值。希望這種愛不會因為「不懂的如何去愛」而產生更多的悲劇。
Ⅳ 走進孩子的心靈——《小孩不笨》觀後感
[走進孩子的心靈——《小孩不笨》觀後感] 前不久,看了《小孩不笨》這部影片,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小孩變笨了、為何偏偏要用《小孩不笨》這個片名來強調我們小孩真的不笨呢?通過對這部影片的初步了解,我總覺得難道是因為我們當前教育方式的不當而導致了一個原來不笨的小孩變笨了,走進孩子的心靈—...—《小孩不笨》觀後感。在這部影片當中,也恰恰把我們當前的教育問題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體現地淋漓盡致,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1.家庭教育的不當。作為家庭中一份子的孩子,他們的行為舉止是受到家庭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家庭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內心最需要什麼?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並不可能老是用家長的想法取代他們的想法。倘若老是用家長的「腦」去替代他們的「腦」,我想這孩子不「笨」才怪呢? 2.學校教育的偏差。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影片當中,學校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採取了『體罰「的方式。應該講,這種方式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學校老是採取這種教育方式,試問一下:你是在審問犯人還是教育學生啊?這樣會嚴重地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使學生對學校產生一種恐懼感。 3.家庭、學校對孩子的關愛過少。在家庭中,父母由於工作的忙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久而久之,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在家庭當中會感到孤獨和寂寞;而學校如果對學生是一味的懲罰而缺少關愛,被你」壓迫』久了,難道不會反抗、叛逆嗎? 4.教學方式的不當。一堂課能否吸引學生,與老師的教學方式密切相關。像影片中講到的在新加坡上中文課,老師總是單純使用中文一種語言上中文課,這樣在語言溝通方面本身就存在障礙,根本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觀後感《走進孩子的心靈——《小孩不笨》觀後感》。所以,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的、方式改革,也確實值得我們的思考。 5.經濟與教育不同步(教育落後於經濟)。我覺得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影片中講到的新加坡那樣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會出現如此落後的教育方式。的確,我們承認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發展教育,使我們的教育趕上經濟的步伐,而不是一味地認為,經濟好,教育就一定好!這是很荒唐的。 從上邊講到的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等方面出現的偏差,我覺得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忽視了被教育者(孩子)自身的作用。所以我強烈地呼籲,我們的教育應當以學生(孩子)為中心,走進孩子的心靈,還給孩子的「話語權」。聆聽孩子的心聲,給他們真正的關愛,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建議: 1.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應當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這是最基本的外部條件;其次,家長應當多與孩子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必要時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地感受到父母給予他的愛及家庭的溫暖! 2.在學校方面,應當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地完善溝通機制。在制定相關規章制度時,應當以符合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標准。此外,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多傾聽孩子的反饋意見,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尊重他們的人格,使孩子在教育中健康成長! 3.作為孩子自身,應當善於表達自身的想法,合理地宣洩自己的情緒,主動向家長、老師、朋友交流感情,從而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 4.作為國家、社會等方面,應當不斷地關注、重視教育。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使教育在一定的經濟支持下更好地發展,也通過相關教育政策的指導,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走進孩子的心靈,聆聽孩子的心聲。多給孩子一點關愛,多給孩子一句肯定,這樣我們的孩子或許就不「笨」了,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在充滿愛和智慧的天空中像雄鷹一樣自由地翱翔! 〔走進孩子的心靈——《小孩不笨》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Ⅳ 與「小孩不笨」有關的心理學影評
也許不會有人知道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通過一條幽長而寧靜的梧桐樹圍成的小道,坐落著這樣一個充滿暴力,恐怖,嚴歷制度的少年管制學校。這里住著一群不學無術,冷漠,野蠻無知的孩子。他們是使家長無奈,老師煩惱的問題少年。誰也不會在意這些尚未成熟的心靈中所懷揣著的天真爛漫的夢想:將軍,熱氣球飛行員,建築家……...刻板的校長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罰」的准則加以暴力來懲罰他們。原任班主任束手無策,無奈調職,然而一個人公認為一事無成的馬圖來了,就這樣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個孩子的心田瑰麗而至。他們的夢想也逐漸開始萌發。 是的,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影片從頑皮的孩子那一庄一勰的嘻笑怒罵間折射出一顆身為教育者的馬圖的「善良、寬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動的音符馴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驁不遜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春天的氣息…… 被劇情所牽動的同時,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一些心理學知識…… 將這群問題少年集中強制關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一道道鐵門禁錮著他們的心靈世界。從此只能看到高牆圍著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愛和尊重,不許依戀。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處理。塵封的心靈開始扭曲,在這里有以李基度為代表的攻擊性強的兒童,他砸傷老麥;還有以皮比諾為代表的,由於失去雙親,缺少依戀而孤僻,甚至抑鬱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讓單親媽媽頭痛,對音樂極有天賦,但又自尊心十足,相當敏感的莫朗。 對李基度和丹東這樣攻擊性強的孩子。馬圖並沒把他們交給校長體罰。他派李基度來照料因他而致傷的老麥。讓他自己體驗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沖動行為的後果。「他是一個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樣害羞,他已經知道他錯了。」老麥以這樣慈愛和寬容的方式感化了李基度,當李甚度像所有犯了錯的孩子那樣看著遠去的老麥時,驚恐問馬圖:「他會死嗎?」馬圖撫摩著他的頭「不!醫生會救他的,」用這樣寬容的語氣消除他內心的不安。 至於如丹東那樣冥頑不化的少年,馬圖也極力挽回。當丹東受罰時,馬圖曾這樣試圖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 與攻擊性行為相反,對幼小就缺少依戀而產生抑鬱,甚至略顯自避的皮比諾而言,馬圖則是像父親一樣去關愛他。他從不談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卻出乎意料地被選為合唱團副團長。讓他逐步感受到集體活動的快樂,和愛心的力量,從而使皮比諾擺脫了不幸的陰影。 全片的焦點人物就是最後成為音樂家的莫朗。他曾被上界班主任稱為「天使的面孔與魔鬼的心靈」。他是由單親媽媽撫養的。與別的孩子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馬圖體會到這位單身母親的含辛茹苦,這個孩子的任性。一方面極力從「補牙」為幌子,用善意的謊言在母親面前違護莫朗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則冒著處犯校長的危險將正在受罰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親,對他也極為信任。發現他的獨唱天賦,又積極培養。特別是莫朗將墨水瓶投向他時,他依舊寬容地安慰這位失望的母親。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朗的獨唱資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必須先尊重別人。特別是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馬圖從新給予莫朗的充分肯定,最終感化了這頭「小野牛」。 記得大一第一學期上劉鐵芳老師的《教育原理》時,他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 一,不體罰學生;第 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 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子。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當馬圖聽到淘氣的孩子以嘲笑他的口氣唱著那支「老禿頭,老禿頭……」時,馬圖並沒生氣,他曾在日記中這樣記載:「我念念不忘那支歌,唱得差,但畢竟還是在唱歌,」於是他運用音樂活動為主要手段,來調整孩子們的不良心理素質。每一個音符宛如一個個鮮活的精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最終實現了心靈的轉向,在林崇德主編的《發展心理學》就提及,如果兒童的記憶伴隨情緒情感過程,則記憶最為深刻,組織合唱團,就是一個小活動,在活動和游戲中,使孩子們心靈澄清,這種糾正與教育的模式很注重體會,親身體會已不再是簡單的認知水平,帶有情緒情感過程,這樣可以使孩子們留下最深刻的烙印。 懷著對已逝歲月的緬懷,聆聽著如天籟般悠揚的歌聲,當靈動的音符觸動到心靈的深處。忽然想到美國的詩人愛默生曾說過:「這個世界最動聽的是還未唱出來的歌。」是的也許無論一個人卑微與否,但這並不代表他不可以有美好的情感…… 於是,我也寫下了心中的歌…… 春天像短暫停駐的候鳥 忽然飛走了 難道什麼都沒留下 花落下來的時候,我們開始一起歌唱 花不再落下來的時候,我們還要繼續歌唱 沒有一朵雲想和他一起回家 他也不敢問它們為什麼 在四季的風中 他儼然一個信徒 一路飛揚 一路有夢想相伴 註定不會尋常 他再也不會是寂寞的歌者!
Ⅵ 小孩不笨的觀後感
爸爸媽媽,請多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 ——《小孩不笨》觀後感 現實中的新加坡,華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數學,而中文學不好沒關系。但如果中文沒學好,還是會影響到孩子以後到中國的發展。而《小孩不笨1》中的文福、國彬和Terry三個好朋友都是EM3 (差生班)里的學生,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也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影響了他們的性格以及待人處事的態度。才看了一會兒,便被影片中詼諧、幽默、搞笑地劇情以及三個主人公的表情、語言、動作深深地吸引和感動。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Terry,喜歡幻想,是個大少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遇事就哭,沒有主見,但我最欣賞他的就是幽默和知恩圖報;國彬不太會念書,可是很會也很愛畫畫,然而他的媽媽卻只希望他能能把書讀好,拿到好成績,因此國彬深受媽媽壓力的影響,同時常常遭到體罰;文福一心想替辛苦賣面的母親及自己都爭一口氣,在別人面前能抬得起頭來,他說過一句話,令我很感動:「我不想讓別人看不起!」他們的新班主任——李老師,教育孩子們,不要逃避困難,要去了解、認識困難,把困難的底摸清楚,她給了孩子們很多的鼓勵和信心。 喜歡幻想的Terry是個大少爺,他的爸爸,開了一家肉乾公司,但不喜歡幫助別人,在Terry老爸老媽的影響下,他也不願意幫助別人了。他們家還有Terry的姐姐,它總希望媽媽能給她一個自由的空間,但她的老媽卻以「愛」的名義,管這管那。總之,Terry的一家是有個性的一家。 再說國彬,他喜歡畫畫,還因為畫畫救過Terry和文福,但卻得不到媽媽的認同,他曾想過跳樓自殺,但是沒有成功。之後,他的媽媽就患上了血癌,爸爸也下了崗,一家人的支柱都沒有了,雖然Terry很膽小,但他逐漸長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國彬的媽媽,兩家人逐漸淡化了以前的誤會,互助互愛,共享歡樂。 在這三個主角中,最講義氣的要數文福了,從來不計較別人怎麼對待他,只是不管誰欺負了自己的朋友,他總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也是這3個小孩中最不富裕的一個。他要幫媽媽管理大排檔,又要照顧弟弟,但他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他曾經說過:「我不想讓別人看不起!」令我非常感動。其實,即使生活不富裕,但只要你有一個理想,那你便會成功。 爸爸媽媽,請你們多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吧!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往往,很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影片中的國彬,他雖然成績總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強的繪畫能力。他能將一個人的頭像,畫得惟妙惟肖,可謂是天賦異懍。然而,因為學習差,他常被高級班的同學嘲笑、欺負,間接導致他有自卑感。我們要拋開自卑的情緒,在被他人看不起時,我們應當將其看作動力,趕超他人,再來,從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被鄙視時,我們得自己看得起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到特別之處,來發展自己。 想起影片中的每一個情節,都讓我非常深刻,難忘。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長、天賦。但很多時候卻因為父母過 於重視學習而被忽略、埋沒。影片中的李老師正是一位善於挖掘孩子優點的好老師,她對EM3的同學懷著的不是無葯可救的心態,而是充滿希望的!爸爸媽媽們,老師們,請多點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吧!
Ⅶ 電影《笨小孩2》聯系教育寫讀後感
阿B,中男,弱智,stupid,,, 善良,可愛,勇敢,pure。。。 這是電影中的笨小孩,譚耀文飾演的阿b,一直跟著有癌症的媽媽生活。媽媽一直告訴阿b人人都很喜歡他,所以不管碰到什麼人阿b都不會覺得害怕,可能他不知道害怕是什麼(除了香蕉水和穿皮靴的人),連別人整蠱他,他都會覺得很開心。。很白痴是吧。可是有什麼所謂呢,反正他是開心的啦,算得太精的人,有多少時間是真正開心的呢?? 自說自話): 雖然譚耀文演的阿b很傻很可愛,但不能讓我完全把他當成弱智來看,因為在我的記憶中也有這樣一個小孩,但是和電影中完全不一樣。。。她總是留一頭短發,目光微斜,連嘴角也是斜著上翹,,不知道她是開心呢,還是為什麼。。。 小時候,爸媽告訴我們不要跟她玩,她是個傻子,那時「傻子」這個詞在我們的心裡就是跟「瘋子」「神經病」差不多的。每次和小夥伴們路過她家門口,看到她站在那,就會很快跑過去。。那時她老是拿著根小棍,看著我們跑過去,就會晃著手裡的棍子,我們以為她要追過來打我們,就更加不敢回頭了,直到跑過一個彎看不到她才定下來。 很奇怪的是,在我的印象中她總喜歡一個人站著門前,而且模樣和個頭從來都沒變過。小時候雖然經常見到她,可是看到她時總是嚇得扭頭就跑,現在想起來,覺得真是很不應該,不知道是要怪大人們一早給我們灌輸的那些概念,還是要怪自己小時候太不坦誠,,上初中後,搬了家也沒經常往那邊去,所以中間差不多7,8年沒見過她了。。對她的記憶似乎也就消失了。不太記得是去年抑或是今年,我又看見她了,,還站在屋前,模樣身高都沒變,跟我小時候見到她一模一樣,,雖然就是那一眼卻又勾出了小時候關於她的記憶。我不知道她今年多大了,也不知道她家裡情況是怎樣,雖然每次經過她屋前她家的門都開著,卻從未想多看一眼。。。不知道她這二十幾年是怎樣過的,她每天站在屋前是想跟我們玩嗎,,今年又有幾次經過她家,可是卻沒見她,心裡竟有幾分失落。。或許見到她我也不見得會去跟她講話(在我的記憶中從沒聽過她講話),可能我會觀察她一會兒或者注意一下她的家。。 每天出現在身邊的人很多,有很多人當時知道他們的名字知道他們的聯系方式,過一段時間,卻連他們什麼樣子都不記得。。也有些人,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甚至一點都不了解的,記憶卻一直在那裡。。。再碰到笨小孩時,我想暫時拋開自己的世界,去他們的世界裡做一次笨小孩。。。。
Ⅷ 小孩不笨觀後感
生命中一切源於電視都是虛假的,而演繹得那麼真切的,是現實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小孩不笨,小孩真的不笨,作為家長們是否為孩子真正的想多少,而孩子是否真正體會到家長的良苦用心呢?
第一次是為電影所感動,當他的父親逝去,當老師的從新認識,他 他 他,真的改過來,眼淚真的流了好多,說不出的感覺,只是哽咽了,媽媽過來問我怎麼回事,我說:媽,我真的不笨,媽只是笑了,不笨,你就考個第一回來了,我……淚水已經浸沒了我的心,媽,媽,眼淚如果能找回你的注意,那有多好,說過了太多次的太多次,你永遠都沒有真正的注意到我,就像魚死了,忘記換水,小鳥的翅膀斷了,您卻不知道,口口聲聲說你自己要磨練,可是您做的只有這樣嗎?全世界的家長們,如果孩子的叛逆喚不回您的注意,那就請讓孩子們在淚水中被淹沒,而我也相隨全世界的家長說:孩子真的不笨!
錯誤的愛扼殺了「好孩子」
合理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方式一直是近幾年來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因此而引發的社會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如何處理家長和孩子之間所謂的「代溝」成為每個社會人所頭痛的問題。這也許正是《小孩不笨》系列電影能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原因。或許我們能從這部電影中找出答案……
《小孩不笨2》講述了三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老師的故事。成才在一個貧困暴力的單親家庭里長大。成才的爸爸因為自己從小不讀書才導致打架坐牢腿被打斷的人生悲劇,他希望成才不要像他那樣不成才,但教育不得法,每每用暴力解決問題。結果成才也變成一個不讀書愛反抗大人的孩子。在一次和老師的打架事件中他被學校開除了。當被主流社會拋棄後,成才只能在街頭黑幫兄弟那裡才能找到自己價值的認同。最後還是爸爸用生命把他從罪惡的沉淪中拯救出來,他又回到學校,後來成了武術冠軍。
學謙是成才的同學加死黨,一個在生活優越的中產家庭中的少年,但他的父母因為忙於賺錢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所有從來不關心他的想法,總是挫傷他的自尊心和成就感,讓他感覺那是個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的家,只是個睡覺的地方。也是在那次和老師的打架事件後,他被學校處以在眾多同學面前被鞭打的懲罰。內心受到嚴重創傷的學謙也混跡於黑幫中,結果被黑幫利用,導致在光天化日搶劫街頭老婆婆。最後是他爸爸在人群中跪下來求老婆婆開恩,才饒了他兒子不用去坐牢。學謙終於和父母化解了矛盾。
才上小學的傑利是學謙的弟弟,小小的年紀用他那睿智的眼神冷眼看著這世間的風雲變幻。雖然很多事情他都看得明白,但沒有人會理睬八歲小孩的意見,所以他也只能冷冷看著。當然畢竟他還只是個小孩,對大人如何懷孕生子的事情一知半解,才會在主題沉重的本片中搞出最搞笑的少女懷孕烏龍事件來。對傑利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小演唱會了,但爸爸媽媽都很忙,於是他省吃儉用要賺錢來買爸爸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看他的小演唱會,真是誰知天下孩子心哪!但他也是最講義氣的,當知道哥哥有難時,他把錢都給了哥哥。
一部話題嚴肅的電影被導演加入了許多幽默詼諧的元素,因此而變得更加生動,卻也更加令人深思!笑聲中蘊含更多的卻是酸楚。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沒錯!但當人們把這句話看作怨言而掛在嘴邊翻來覆去的時候,又有誰來替孩子們道聲「可憐天下孩子心」呢?當作為家庭主宰者的大人們總把隔閡的原因歸結為孩子的「不聽話」時,叛逆的種子已悄然種下。所謂的「80後」,「90後」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產生的,這是人為製造的代溝……
人總是要成長,要獨立。每個人都會在特定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產生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行為方式,而這個時候我們都還是孩子。如果此時,家長和老師們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而是本著封建暴君的作風,批判和打壓強奸了鼓勵和理解。叛逆,或許就不可避免。當叛逆成為習慣的時候,家庭矛盾就會衍生至社會。
電影中成才的爸爸不希望成才學會打架而走自己的老路,但是自己大老粗的脾性又使得他對成才的教育方式非打即罵。在朋友的開導下他也嘗試改變自己的方式和態度,主動買書包哄兒子開心,而且頗為肉麻的冒出一句:兒子,I love you.但是早已叛逆成性的成才卻絲毫不接受他的好意,溝通不成反而再起爭端,氣惱的父親採取的解決方式還是家庭暴力。此時的他卻不知叛逆的根已埋的太深,即便是愛也不能將它拔起……直到用生命去挽回。
「人之初,性本善」。在成長的路上,當善良的心靈不斷的受到傷害,向上的信念不斷的遭到打擊,想掙扎卻又面臨重重人為的阻隔。人性開始走向扭曲,
叛逆開始占據主導,內心裡的那個所謂「好孩子」被殺死。罪惡之源的井蓋就被打開了……而這一切的一切卻又都是因為愛!正如影片最後那句讓許多人大徹大悟的話「他太愛你了,卻又太不會愛你了!」。愛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愛的方式……當愛沒有正確被表達的時候,帶來的可能更多是傷害。而當罪惡批上愛的外衣時,它會比「錯誤的愛」更具有誘惑力。正如一句話所說「資源,放錯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
由影片所引出的學校教育問題同樣發人深省。同樣的華語老師,對待學生的種種行為,一個善於批評,一個善於誘導。雖然都盡心盡責,產生的結果卻是千差萬別。一個讓學生討厭,一個讓學生歡迎!我們常常討論學生的學習興趣,卻不知興趣的培養與老師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對老師的好惡都會表現在他的課堂上,影響則由成績體現出來!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開始增強。對於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大人們需要更多的溝通去理解。對於是,需要褒獎和鼓勵;對於非,也需要疏導和斧正!而不能一味採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去解決,要用正確的方式讓他們感覺愛的存在!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給予適當的教導,而是一味的家長作風,大男子注意……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敗類。別因為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降下身份做他們的朋友,將不難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那麼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