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民歌觀後感

民歌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2 16:04:31

❶ 民歌魂觀後感

選修課上很不情願地接觸了一些很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回來後在餐廳吃飯,耳邊竟然有此起彼伏的音樂,那串串或蒼勁有力或曠遠雄渾的調子一時間讓我思緒萬千。 中國是個很神秘的國度。一些民族性的東西和傳統有著它們本身不可揣度的韻味,在歷史的輾轉里風雨滄桑卻依然不減初來時的風色,原始地保守著中華大地五千年的發展積淀和獨特魅力。 雲貴山區的種種風俗習慣在聚居的少數民族那裡被演繹得不同尋常:載歌載舞的苗族姑娘們用稚嫩悠遠的唱腔傳遞著這個民族的山水佳色和質朴民風,潑水節里傣族老少端起的水盆里又醞釀著多少多生活的期待和盼望,還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少數民族,他們也別具特色的展示著各自生活的萬千姿態。潮濕的竹樓里、溫潤的山坡上、熱鬧的村寨里以及其他有歌聲響起舞蹈載起的地方,都讓我一時愕然自己的淺薄和無知——民歌是有它們獨特的韻味的。 不懂得欣賞是一種悲哀。也或許是以前太過自我了,沒有停下來看看還有這個部分是自己遲到的眷戀。以前只知道朴樹,許巍,水木年華和阿桑,只知道在晚上失眠的時候塞上耳機聽他們低沉蒼涼的聲音,在那種半睡半醒的旋律里解讀自己的郁悶或者苦澀。而現在,偶然地邂逅這些很自然的天籟之音,我真的沒有辦法漠視內心的震撼。 比起雲貴山區的民歌我還是更喜歡內蒙古大草原上曠遠悠長、變幻復雜的呼麥唱法。或許是因為地形的緣故,內蒙古的民歌所傳達的是一種沒有任何阻礙的曠遠,蒼勁到無法用語言描述,強勁到無法抗拒,是一種很原始的生命穿透,我只能停下手裡的東西,在偌大的階梯教室里沉浸在那種旋律里,因為,那時,任何語言都是多餘的。我沒有很專業的音樂知識,也沒有唱歌的種種技巧,更沒有對民歌做過怎樣的調查,僅僅是因為無法忘記當時震撼靈魂的一耳之緣。 但是陝北民歌里透露出來的苦澀或者悲涼還是很清晰的,感覺那片土地很原始,很落後,稚嫩淳樸,哀涼的調子里浸忍著對生活在黃土地的無奈,滄桑的臉頰上寫滿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但是他們的心底卻是單純稚嫩的,沒有經過現代社會的腐蝕和淹埋,一些略微粗俗淺薄的歌詞會讓人忍俊不禁,所以不管當時是悲憫是同情我都說不上來,就是很自然地記下了那裡滿是皺紋的張張面頰和條條溝坎。比較之下,富裕的東北地區,以人參貂皮鹿茸角出名的三大寶,黑土地里長出的好莊稼,原始大森林裡出現的特色物產,讓那裡的民歌也染上了喜慶歡快的韻律。這或許就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民鑄造一方情吧。 不管怎樣,慶幸我找到了喜歡這些民歌的感覺,這些積淀著民族韻味的文化距離我還是很近的。 漸快的現代步子里能找回這種一種文化的期許,感覺很欣慰。不求這些旋律能夠融進我的靈魂,因為我也做不到,但是我祈求這些民族的財富能夠在歷史的碾轉里保持本色,歷千年不衰,經萬世不殞。

❷ 河北民歌放風箏的讀後感

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指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把自己的感想、收獲寫下來.讀後感內內容較為豐富容,可以寫自己讀文章時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受到的啟發和教育;也可以寫從文章中學到的新知識.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❸ 牧歌蒙古民歌有感作文500

一學期下來,我對學習感悟了許多。
智慧聰明的學生就像一條海洋中靈巧機警的小魚;但思想略慢的人像一條遲鈍而有力的大魚,但學得扎實。考試就像一張大網朝你襲來。而較簡單的考試如同一張舊網,但是網的縫細小,小魚沒有足夠的力量擺脫,而大魚有巨大的力量擺脫;較難的考試像一張具有力量但還有一個極難找到的洞,聰明智慧的小魚能找到洞並鑽過去,而大魚找不到就被捕了。魚是學生,被捕了就是沒考好,逃走了就考好了。
學習是給自己學,不是表現給別人的。有成就的人不張揚,才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他把他的成就展示給自己看,是一種美妙的享受;那些一有成就就張揚的人,只會把自己的成就展示給別人看,而自己卻不懂得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人是愚蠢的。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是人生中最高檔次的享受,若看不到就可惜了。
這些都是有依據的。比如我就是老師家長一致認為是聰明、愛思考的學生。可簡單的考試總是分數低,而一有難度的題,我就不會錯,大家都因題難而失敗,可我卻因計算錯而降了分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老師讓我腳踏實地。
再比如為什麼有的文筆好的作家卻不如老舍等人呢?因為他們一成功就張揚,一張揚大家就改變看法,大家改變看法,他就一落千丈。
這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為了自己享受自己的成功。

❹ 元旦節目寵愛歌曲觀後感500字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瑪麗亞·奧格斯特女士把自己的傳奇經歷寫成小說《瑪麗亞·奧格斯特自傳》,該書被百老匯改編成歌舞劇成功上演,引起轟動,瑪麗亞與馮特拉普上校一家的喜悅和哀傷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心,由著名音樂人奧斯卡·漢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為該劇編寫的《音樂之聲》《哆來咪》《晚安,再見!》等歌曲悠揚悅耳、膾炙人口。觸覺靈敏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搶先一步,買下小說與舞台劇的電影改編權,並聘請以音樂電影見長的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出任總導演,投資1000萬美元,決心打破時空局限,把這個樂韻悠揚帶來的真善美故事推上世界大舞台。 電影從開始已經顯示出舞台劇無可比擬的氣勢和魄力:鏡頭從高空俯拍的阿爾卑斯山麓大全景,逐步推向山頂上載歌載舞的瑪麗亞,並不斷地旋轉推近,煞費苦心、主次分明的鏡頭運動,帶來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使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奮,感覺大自然的宏偉壯麗與美妙的樂韻相互交融、合二為一。先聲奪人的開篇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為後面的成功演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影片中飾演瑪麗亞的是來自英國的姑娘朱麗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她出生在一個離異的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接受過踢踏舞、芭蕾舞以及嚴格的聲樂訓練,具備扎實的音樂功底。在本片中,她把一個善良、美麗而活潑的家庭教師演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多場輕歌曼舞的重頭戲,她都能應付自如,發揮出色。「瑪麗亞」是她演藝生涯的一個高峰,可惜的是,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留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但她至今仍活躍在台前幕後,繼續發揮自己天賦的演藝潛能。特拉普上校的扮演者是加拿大人克里斯托夫·普魯默(Christopher Plummer),他是一個演技出眾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雖然之前只出演過一部電影,但他以自己優雅的風度和多才多藝,把這個表面倔強內心善良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過人的魅力並沒有被光彩奪目的安德魯絲所掩蓋。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導演羅伯特·懷斯可不是泛泛之輩,他曾經以一部歌舞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紅透好萊塢,而《音樂之聲》的成功,更為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贊譽,尤其在1966年度第38屆奧斯卡獎評選活動中,該片面對大衛·里恩(David Lean)的史詩巨片《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1965),竟然奪下五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劇本以及最佳配樂獎,風頭可謂一時無兩、風光無限。 《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一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鏡。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❺ 說謊的山歌觀後感字數500

《說謊的山歌》是一部蘇磊執導的劇情電影,於2012年上映,電影給人們表現了高內考對於山裡人的重容要意義。

電影講述了一個在災難面前,眾人呵護即將參加高考的山村女孩的故事。山西邊遠的一個小山村巫家壩,突然發生了山體滑坡災害造成了十幾戶人家的傷亡。

正在縣里高中住校準備高考的林荒萍的家也遭了災,她母親被村民和軍隊從泥石流中救出時,懇求村主任巫永達,不能讓林荒萍知道家裡的不幸。

於是眾人合起伙來,把這個噩耗隱瞞了下去,為了這個山村女孩可以放心高考,所有人掩住自己的悲傷,裝出高興的樣子。

生活在山裡的孩子們對山外的世界總是充滿著渴望。而對於這些山裡人來說,這個女孩有了他們這輩子都不可能有的離開山溝溝的機會,所以這個女孩就是他們的希望。

看過電影之後,生活在如此繁華都市中的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我們有最好的教學設施,我們有汽車接送上學,我們有好吃的好玩的,我們擁有了一切,卻沒有這種山溝溝里的決絕,我們沒有他們的目標,沒有他們勇往直前的勇氣。

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好好學習,好好利用自己擁有的一切,為祖國做出貢獻。

❻ 音樂之聲觀後感(500字)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瑪麗亞·奧格斯特女士把自己的傳奇經歷寫成小說《瑪麗亞·奧格斯特自傳》,該書被百老匯改編成歌舞劇成功上演,引起轟動,瑪麗亞與馮特拉普上校一家的喜悅和哀傷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心,由著名音樂人奧斯卡·漢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為該劇編寫的《音樂之聲》《哆來咪》《晚安,再見!》等歌曲悠揚悅耳、膾炙人口。觸覺靈敏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搶先一步,買下小說與舞台劇的電影改編權,並聘請以音樂電影見長的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出任總導演,投資1000萬美元,決心打破時空局限,把這個樂韻悠揚帶來的真善美故事推上世界大舞台。

電影從開始已經顯示出舞台劇無可比擬的氣勢和魄力:鏡頭從高空俯拍的阿爾卑斯山麓大全景,逐步推向山頂上載歌載舞的瑪麗亞,並不斷地旋轉推近,煞費苦心、主次分明的鏡頭運動,帶來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使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奮,感覺大自然的宏偉壯麗與美妙的樂韻相互交融、合二為一。先聲奪人的開篇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為後面的成功演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影片中飾演瑪麗亞的是來自英國的姑娘朱麗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她出生在一個離異的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接受過踢踏舞、芭蕾舞以及嚴格的聲樂訓練,具備扎實的音樂功底。在本片中,她把一個善良、美麗而活潑的家庭教師演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多場輕歌曼舞的重頭戲,她都能應付自如,發揮出色。「瑪麗亞」是她演藝生涯的一個高峰,可惜的是,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留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但她至今仍活躍在台前幕後,繼續發揮自己天賦的演藝潛能。特拉普上校的扮演者是加拿大人克里斯托夫·普魯默(Christopher Plummer),他是一個演技出眾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雖然之前只出演過一部電影,但他以自己優雅的風度和多才多藝,把這個表面倔強內心善良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過人的魅力並沒有被光彩奪目的安德魯絲所掩蓋。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導演羅伯特·懷斯可不是泛泛之輩,他曾經以一部歌舞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紅透好萊塢,而《音樂之聲》的成功,更為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贊譽,尤其在1966年度第38屆奧斯卡獎評選活動中,該片面對大衛·里恩(David Lean)的史詩巨片《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1965),竟然奪下五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劇本以及最佳配樂獎,風頭可謂一時無兩、風光無限。

《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一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鏡。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❼ 唱紅色歌曲有感

紅歌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紅歌不僅歌詞美,而且一首紅歌就是一段歷史,唱紅歌可以使學生受到紅色教育。

一首首紅歌教育著一代代人成長,使大家在唱紅歌中受到教育,在紅歌中汲取豐富的政治營養,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改革開放好和偉大祖國好,堅定了我們跟黨走,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理想和信念。

紅歌能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紅色歌曲大都是當時歷史實踐的產物,它是當時革命實踐的真實寫照。有許多紅歌首先就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的,後經詞、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廣的,它膾炙人口,便於記憶。

所以人們每當聽到紅歌就會產生對那段革命歷史的記憶。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唱響紅色歌曲是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辦法。

(7)民歌觀後感擴展閱讀

紅色歌曲藝術特點

」歌曲傳唱彷彿把人帶到那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帶到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讓人在追憶那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社會進步而奉獻青春熱血乃至寶貴生命的英雄的同時,生發出一種豪邁的英雄氣概,激勵人們奮發向上。

人們欣賞「紅歌」,不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愉悅身心,而且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受到感化和教育。可以說,既是宣傳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絕佳載體,也是進行審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式。

❽ 花兒山歌觀後感怎麼寫

花兒山歌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
山歌是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



是指人們內在田野勞動或抒容發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它的內容廣泛,結構短小,曲調爽朗、情感質朴、 高亢 、節奏自由 。分布在高原、內地、山鄉、漁村及少數民族地區。流傳極廣,蘊藏極豐富。



泛指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娛自樂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

陝北:信天游

信天游,最能代表陝北民歌的風韻和特色。節奏自由明快,純朴大方。句式結構隨情隨意非常特別。陝北信天游藝術手法上多用興起,比喻後直抒衷腸,借景抒情,自由奔放,熱情浪漫,曲調優美,琅琅上口。民歌手們隨心所欲,托物言志,含蓄幽默,信馬由韁地唱出來。在山野里唱,給大自然聽,在崖畔上飄盪,給樹木花草聽,讓她隨風遊走,於是又叫順天游。表達就像陝北人的性格:直氣、豪爽、豁達、干練。

❾ 「中國民歌知多少」觀後感

解放前,種瓜調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營、柏楊等地廣為流傳,並在歌唱間伴有打擊樂器。湖北利川是《龍船調》的故鄉,1955年春節,利川舉行全縣業餘音樂、舞蹈、戲曲匯演,《種瓜調》受到好評。後經利川縣文化館幹部周敘卿和黃業威收集整理,加工潤色,改為表演唱《龍船調》。《龍船調》以《種瓜調》為基礎,積累了當地勞動人民長期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經過反復推敲錘煉,詞義更加精煉,旋律更是極其流暢、優美動人,集中而風情萬種地表現了土家么妹兒的嬌羞、嫵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駝背艄公的幽默、野性,從而完成了從形式到內容的重大飛躍。1957年利川民間藝人汪國盛、張順堂首次將《龍船調》作為參加全國第二屆音樂舞蹈匯演節目在北京懷仁堂演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武漢歌唱家劉家宜最早將她唱的《龍船調》灌成唱片流行全國,王玉珍又將《龍船調》唱到了日本,還有著名歌唱家王潔實、謝莉斯、魏金棟、李谷一、湯燦等多次傳唱。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將其唱到了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在全球掀起了傳唱《龍船調》的熱潮。

2.茉莉花
①民歌名,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中國民歌。
起源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為「鮮花調」,有幾百種鳴唱法,但大同小異,實際就是一種,音樂界稱為「近似音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主要流行區在江浙。據已故音樂史論家章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等專家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在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揚州清曲,以及從揚州清曲中汲取豐富營養的揚劇,都有「鮮花調」曲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音樂源遠流長,但最大遺憾是,長期以來大多數只有曲牌名及歌詞,很少有曲譜記載。現存最早的「鮮花調」(又名「仙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由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為1840年抄本《張菊田琴譜》之古琴曲。
現代首次以簡譜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線歌舞團到北京作匯報演出,演唱很成功,後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揚州大規模採集民歌,所收錄的1000餘首民歌中,就有儀征、江都、興化三種「茉莉花」,詞曲大同小異。90年入選《中國民歌集成.江蘇卷》的揚州民歌達230餘首,「茉莉花」(即「鮮花調」以7種詞曲形式列入該書,第一種即為何仿這一首,在其曲最後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詞、記譜」。
起源爭議
1942年,新四軍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首當地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1957年,已在南京前線歌舞團工作的何仿,將其改編成了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匯演,《茉莉花》被首次標名「江蘇民歌」。但《鮮花調》早在清末就唱遍全國,山東省就有《鮮花調》,假設何仿在臨清記錄了這首民歌,並由山東前衛歌舞團演出,今日豈不成了山東民歌?因此筆者認為,最先「注冊」與它的原產地,是兩碼事。
有文章說,據已故音樂史學家章鳴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據筆者考證,《鮮花調》之名卻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揚州清曲有《鮮花調》,這是不辯的事實。但據中國戲曲音樂、曲藝音樂、民間歌曲等集成記載,全國各地到處都有《鮮花調》,證明《鮮花調》最早出現於揚州清曲中非常牽強,至於傳播到全國的方式,有人提出是通過歌妓的說法也不能讓人信服,至今並沒有發現歷史上有揚州歌妓跑遍全國的記載。還有人提出,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即《鮮花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就來自於揚州清曲,同樣也沒有拿出確鑿的證據。[1]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南京市的六合區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3.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上個世紀30年代誕生於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經考據《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漢的李依若創並於40年代,逐漸流傳開來。40年代中期,就讀於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學校的福建學生吳文季在從軍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後將此歌轉交給他的老師伍正謙。伍正謙十分喜愛,又請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師配樂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後,將原名《跑馬溜溜的山上》改名為《康定情歌》,後來伍正謙在學校的一次音樂會上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後來,江定仙又將此歌推薦給了當時走紅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舉辦的個人演唱會上公開演唱了此歌,以後便將此歌作為自己的保留節目,從南京唱到了大西北,從國內唱到了國外,使《康定情歌》傳遍了世界。

4.走西口
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當地人也學會了。
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苦與近代山西人出外謀生的艱辛,它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自然、地理原因。走西口是對命運的挑戰,是對新環境的開拓。走西口固然艱辛,可是勤勞智慧的人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們開啟了「海內最富」的輝煌時代。走西口這一自發行為深刻地改變了山西與蒙古地區的發展進程。
文化背景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口外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游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游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農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還有很多可以查一查,如雲南民歌《小河淌水》,東北民歌《烏蘇里船歌》,陝北民歌《送情郎》都很好聽。

❿ 淄博淄博歌曲觀後感300字急用!!!!

焦裕祿的先進典型來事跡太多太多了,源我只想說一說焦裕祿戰三害,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事。
洪澇、鹽鹼、風沙是制約蘭考的三大自然災害,焦裕祿通過種泡桐、固沙丘、排澇、排減等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焦裕祿不僅是一名走村串戶,和農民並肩勞動,身體力行的實幹家,也是一個善於開動腦筋,尊重科學,按科學規律做事的精明領導。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