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觀後感
① 上下五千年。 讀後感。 400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_100字
在這五千年中,中華這片土地上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多少君王朝代的更替,每當一個朝代的更替,總會有一場戰爭,多少英雄兒女,血撒沙場,那把黃金做的龍椅,不知道有多少人為失去生命,為此而「浴血奮戰」,這金黃的椅子上有多少人的鮮血,又有多少人的冤魂。那君王的權力也都是用無數人民的軀體換來的,這不正是那句:成則王,敗則寇,弱肉強食的社會嗎?我很慶幸沒有生活在古代,沒有生活在那紅的封建社會制度下。
上下五千年讀後感_600字
我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裡面有許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驚心動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無窮。在那麼多的小故事中,有幾個故事我印象最深。
讀完《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第四章:先秦重要歷史紀事,不得不動容於中國古代的文明與發展,以及那時古人的高尚品德,當然,還有對於昏君的那種無奈與氣憤。
你可以想像早在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能用獸牙,魚骨,石珠……製成漂亮的裝飾品嗎?你能想像的到原始藝術其實也是豐富多彩,歌舞樂器在氏族部落簡直就是一應俱全嗎?恐怕你們連做夢都不可能知道我們的老祖先,其實也有愛美的觀念和習俗。不要把他們想成全是一幫形似猿的,還沒進化完善的「大老粗」。你瞧!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只紅底白花的彩陶盆。盆中畫著人頭像,兩旁繪有魚紋圖案。人像胖胖的圓臉,雙眼眯成一條細縫,「眯眯眼」,咧著嘴巴笑眯眯的樣子,足以叫你愛不釋手,非常惹人喜歡。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始藝術,叫人大開眼界,叫我們對原始人群佩服得五體投地。它折射出我們祖先的無窮智慧,凝聚著中國史前社會的精神文明。
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對它再是熟悉不過了吧!傳說堯舜時,黃河泛濫,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稻田,拔倒了大樹,捲走了人畜。叫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於是,在舜主持的議事會上,人們一致選舉禹領導治水。禹不敢稍有一點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勢。終於,禹不負眾望,用了十三年的時間,終於把洪水馴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從這個說小也小,說大也不過分的故事來看,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禹的品德是怎樣一種的高尚,「三顧家門而不入」傳進千家萬戶的俗語。依次禹經過家門口,妻子剛生了兒子不到十天,鄰里鄉親的去看看兒子,可他此時卻倔得像頭牛,說現在治水剛開始,沒有工夫回去看。這是怎樣的一種對自己工作負責的態度啊!我們也說,禹回去看一眼也費不了他多少時間,自個兒的親生兒子親骨肉啊!可禹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寧願放棄去看兒子的機會,還要惜時如金的去治水,不辜負老百姓對他的期望。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_450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在漫長的五千年歷史進程中,中華兒女創造了無數輝煌成就,也經歷了數不清的苦難與挫折。
書中有數不清的英雄豪傑、文人志士在歷史的長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有岳飛精忠報國,女媧補天的美麗傳說,還有開國大典的盛大場面……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封建文明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祖先們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不計其數的物質文化資源。
這本書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虎門銷煙的名族英雄林則徐。當時的廣州是外國煙販子的販毒中心,吸食鴉片已經使整個中華民族危在旦夕。面對這種混亂險惡的局面,道光黃帝派林則徐到廣州銷毀鴉片。身為欽差大臣的林則徐到了廣州立刻下令收繳鴉片。一共用了34天,收繳煙土近2萬箱,總重量約237萬余斤。用了整整23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同時也扞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祖先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他們為了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為了維護民族尊嚴,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我們的國家,他們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自豪!我要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學習,為祖國再創輝煌!
江山千古秀 祖國萬年春 _《復興中華 從我做做起》讀後感_800字
我們的祖國猶如一隻沉睡在太陽升起的地方的雄獅,我們的祖國有氣勢磅礴的宏偉建築,被稱為歷史長龍的萬里長城;我們的祖國有古樸雄風,精緻如畫的蘇州園林;我們的祖國還有令人稱道的民間藝術,惟妙惟肖的《清明上河圖》……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了《復興中華從我做起》這本書。書中主要講述了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的來源以及中華民族輝煌的歷程和光耀的業績鑄就了走向復興之路的偉大豐碑都是過去各族人民努力拚搏創造的結晶的源泉。
讀後我的心伏久久不能平靜,它使我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愛國之情噴涌而出。
我們中華民族涌現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他們的英雄壯舉不正是中華民族結實的脊樑嗎?他們是中華兒女的楷模,他們的英雄氣概將浩氣長存,永垂不朽……屈原投身淚羅,張騫出使西域,鄭成功揮師收復台灣,狼牙山五壯士視死如歸,董存瑞捨身炸碉
②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讀後感(要簡短500字左右)急用
焚書坑儒是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於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鑽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於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並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集權王朝——秦朝建立。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需要特加註意的是,從李斯的上書可知,當時帝國所有的書籍,包括明令燒毀的在內,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備份。朱熹也雲: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而劉大魁作《焚書辨》,毫不客氣地指出:書之焚,非李斯之罪,實項羽之罪也。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帝國的珍貴藏書,就此付之一炬。可憐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聖人之微言,最終只化為若干焦耳的熱量而已。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
這件事是由兩個術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來,秦始皇十分迷信方術和方術之士,以為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長生不老之葯。他甚至宣稱:「吾慕真人, 自謂『真人』,不稱『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盧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極力誑稱自己與神相通,可得奇葯妙方。但時間一長,他們的許諾和種種奇談總是毫無效驗,騙局即將戳穿。而秦法規定:「不得兼方,不驗,輒死。」因此,侯生、盧生密謀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記》記載的侯生、盧生非議始皇的話來看,,諸如:「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上樂以刑殺為威」,明顯是用儒家口吻批評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為之求仙葯。始皇知道後大怒道:「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是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遂下令拷問咸陽400多名書生,欲尋侯生、盧生。事後,將相關460名書生全部坑殺。此一事件,後世往往和焚書並列,合稱為焚書坑儒。但究其原委,所謂坑儒,本只是對方士的一次坑殺而已。當然不能說被殺的四百六十餘人中沒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殺的主體應該是方士,但被殺者也有儒生。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故秦始皇主要坑殺乃方士術士,並非儒生。
除了坑殺在咸陽的四百六十餘人外。同時還謫遷了一批人至北方邊地。事情發生後,始皇長子扶蘇進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既然扶蘇以術士法孔子替術士求情,更加有力的說明了坑的是「術士」)始皇不僅怒而不聽,還使扶蘇離開咸陽,北監蒙恬於上郡。
加快了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和秦始皇採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意義
雖然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並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但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不利於社會發展,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並且手法殘忍,殘暴。
荀子學派法家學派與孔孟正統派儒學的斗爭,集中表現在中央集權(地主政治)與分封諸侯(領主政治)的爭論上,終於爆發了焚書坑儒的大破裂。前二二一年,初並天下,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都主張在離秦較遠的燕齊楚等地分封皇子為王,獨廷尉李斯反對分封。秦始皇從李斯議,確定行施郡縣制度。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齊人淳於越倡議,主張學古法,分封皇子功臣為諸侯。丞相李斯斥儒生不師今而學古,各尊私學,誹謗朝政,惑亂民心,建議禁私學。辦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國史記以外,別國史記一概燒毀;除了博士官所藏圖書,私人所藏儒家經典和諸子書一概送官府燒毀。下今後三十天不送所藏私書到官府,罰築長城四年。聚談詩書的人斬首,是古非今的人滅族,只有醫葯、占卜、農作書不禁。民間求學以吏為師。秦始皇從李斯議,實行了焚書法令。前二一一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逃走,秦始皇大怒,活埋術士四百六十餘人。這個焚書坑儒的野蠻行為,反映出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極端尖銳。李斯主張中央集權,是適合時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學派(與韓非派法家合流)卻是一種極端壓制人民的政治思想。王綰、淳於越主張分封諸侯,是違反時宜的,他們所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統派(包括陰陽家與神仙家)卻是講仁義的政治思想。政治上學派上的斗爭一直發展到大慘殺,把孟子學派的儒生大體殺盡(東漢趙岐說),李斯算是取得了勝利。但是,焚書坑儒,絲毫也不能消滅學派上的分歧,而且還促成了秦朝的滅亡。秦始皇實行李斯的主張,皇位的當然繼承人長子扶蘇,替孔孟派儒生說話,秦始皇發怒,使扶蘇到上郡(在陝西綏德縣)監蒙恬軍。前二一○年,秦始皇出巡,在路上病死。李斯怕扶蘇繼位,自己不得寵信,與宦官趙高用陰謀抑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為秦二世,偽造遺詔殺扶蘇、蒙恬。不久,胡亥趙高又殺李斯。秦失去頗得民心的扶蘇與擁有威望的大將蒙恬、丞相李斯,政權落在胡亥、趙高手中。胡亥厲行督責,昏暴無比,是完全的獨夫,秦崩潰的條件全部成熟了。
趙政的極端做法,導致的是秦王朝的短祚,僅持續了15年。晚唐詩人章碣在其《焚書坑》一詩中寫道:「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
「焚書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殘酷暴戾的證據,被後世天下學人唾罵了兩千多年,以至於現在某些人一想到這個歷史事件,仍然耿耿於懷,恨不能掘墓鞭屍,恨不能穿透兩千多年的時空,對秦始皇敲骨吸髓。這種仇恨實際上是後來的文人們潛意識裡面的集體恐懼,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從感情上來說,老僧也覺得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手段過於激烈,對當時的儒生們的確是太過殘酷,他完全可以採取更緩和的一些方法。不過如果要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最好從該事件產生的效果來評價,而不要採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標准。那麼焚書坑儒的歷史效果是什麼呢?我認為通過這件事情之後,造就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格局。
先來看看「焚書坑儒」的實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而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採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借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所以,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幾個儒生茬之後,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手段是激烈了點,但客觀效果明顯的。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後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此後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實際上從漢朝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陽儒陰法」,或者是「實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採用儒家觀點,實際上卻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統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學說教化百姓。法家強調的是權、術、勢,古人把這些東西當成是帝王術,作為駕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和禮最大的益處就是從道德上形成行為自覺,而不用採取暴力措施,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而當年秦始皇由於沒有認識到可以儒學是可以利用的,所以採取了激烈手段。焚書坑儒這種手段是愚蠢而又殘暴的。它毀滅了古代許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難以彌補的損失。
③ 焚書坑儒的心得和感受.
開啟了封建時期「愚民統治」「學院爭吵」的先河。
秦朝不僅「焚書坑儒」,還下「挾書令」,藏有儒家經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無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今文經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很不重視儒學。至惠帝時,廢除「挾書令」,儒家思想言論這個禁區開始松動。從這時起,到文帝時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記憶,口頭傳經。弟子們因找不到書籍,就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將老儒背誦的經典本文和解釋記錄下來,這樣的經典就是所謂的「今文經」,釋文謂之傳。文帝時,開始設置經學博士,由今文經學家充任,以備顧問。武帝時,置五經博士,亦由今文經學家充任,在太學教授弟子。從此,今文經學得到廣泛的傳播。今文經來自老儒的記憶,因每個老儒的記憶有出入,解說有差異,於是出現了一經有幾家說法的情況。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些學術流派。宣帝時,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為十四博士。
古文經是用秦統一以前的篆書抄寫的經典。秦在焚書時,人們將這樣的經典和其它一些古書埋藏起來。西漢前期,由於拆除老房,相繼發現了一些古書。武帝時,下令獻書。成帝時,設官負責收集古書,並著手進行整理。西漢末年,劉歆在整理古書時,發現古文經典不僅經文與今文經互異,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禮》多三十九篇,《書》多十六篇。《毛詩》和《左氏春秋》等則為今文經所不載。這些新發現的經典就叫做「古文 經」。劉歆對於古文經很贊賞,建議在太學立學官,但卻遭到今文經學博士們的激烈反對。劉歆批評這些博士「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可是由於執政大臣也反對,劉歆的建議未被採納。
平帝時,王莽專權,為了利用古文經進行「改制」,就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四個博士。東漢初,又被取消。古文經雖不得立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古文經中固然有些內容是經過兩漢學者竄改或增加者;但總的說來,古文經學家是按字的形、音、義解經,極力恢復經的本義,不作任意發揮。於是形成了系統的訓詁方法。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今文經。鄭玄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注群經,得到經今、古文兩派的贊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上結束了經今、古文斗爭。賈逵的學生許慎為了反對今文經學派根據隸書經典,穿鑿附會,曲解經文,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收古文(戰國文字)、籀文(zhòu宙,西周、春秋文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個為重文;每個字標明字形,注出音讀,推究字義,全書分為五百四十部,全部解說不過十三萬三千多字,簡明扼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輯完善、內容豐富的字典。
④ 一篇越劇的觀後感400至500字
越劇藏書之家觀後感
越劇《藏書之家》是近年來浙江小百花的新排劇目,可以說從舞檯布景到人物服裝、唱腔上都與傳統越劇有著很大的不同。
故事講述了著名藏書樓「天一閣」在明末清初時藏書守書的故事。天一閣主范容與姨娘侍書夫人皆痴書之人,才女花如箋更是痴書十年,自嫁范門。不料新郎從軍,尚未謀面而身先殉國。三個人的命運皆與書樓緊緊相連。
在一片富有文化氣息的大幕中,《天一生水》的主題曲響起,緩慢的曲調似乎又把人們帶回了百年前的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大幕拉開,在一片急促的節奏中原本優雅的花旦台步顯得匆忙而凌亂,而天一閣的藏書故事就在兩個小人物的敘述中開場了。第一個出場的主要人物是洪瑛飾演的侍書夫人,在經歷了《陸游與唐婉》一劇的轉型之後,洪瑛的表演顯得更老練自如了,無論唱念還是人物的眼神動作都表現不俗。一小段戲就初步塑造了一個既痴愛書卷又持家艱難的掌門女子的形象。相對於洪瑛的表演,茅威濤飾演的范容在剛出場時似乎沒怎麼進入狀態,只見一個繼承祖業的守書人臉上充滿了光輝與自信,還有一股自以為是的瀟灑。與其說這樣的表情適合范容倒不如說它更適合現在功成名就、炙手可熱的茅威濤。好在這樣情況很快不見了,茅茅的表演也慢慢的進入了角色,作為一個名角,其表演還是有許多可圈點之處的。但我個人認為,在祭拜李贄一場戲中,范容的尋覓先生陰靈的眼神坐得太實了,受祭陰魂想來是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某些飄忽不定的空間內,用這般確定的眼神豈能與之交流?所以我認為,此處的眼神還是飄忽一些的好。
第二場開始,呈現給大家的是范門曬書之場景,唯一覺得別扭的是當孫知府到來時,曬書人一個個以緩慢而整齊劃一的動作遊魂似的退場,看起來挺不自然。說句刻薄的話,這些人此時的表現像是中了什麼魔咒。在這一場中,由於《焚書》的出現,主要人物之間復雜的感情開始萌發和顯現。范容與其嫂花如箋因「賣田收書」一事實現了心靈的第一次交匯,知音之意含而微露,這最能把越劇的含蓄之美發揮出來。而范容與姨娘侍書夫人的感情也似乎不止於表面顯現的這么簡單。
這台戲對觀眾心靈的震撼開始於第三場的抄書,范家在經濟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放棄藏書守書之志,上下一心,毅然決定抄書以藏。這場面不僅震撼了觀眾,也震撼了夫亡欲去的花如箋的心靈。在「清貧不失志,肝膽照先賢。一句一慷慨,書罷乾坤現」的大氣詠嘆的唱腔中,范門的藏書精神初步顯現。花如箋這個人物對書樓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僅決定永留范門,還拿出自己的嫁妝助范容收書。
在第四場中,最精彩的唱段要數「三跪求書」,不僅唱詞精練,而且曲調由慢板逐漸過渡到快版,感情層層遞進,把一個藏書人迷茫、堅毅、不計榮辱的復雜內心演變過程逐步呈現在觀眾面前。美中不足的是三跪的動作設計有些粗放,缺少越劇的美感。
為求《焚書》,花如箋不得不決定走出范門。然而天一閣主范容此刻方才知曉「此情亦深」,因而決定留人別書。別書一場中有大段念白,這讓我不禁開始懷疑如今的越劇有話劇化的發展方向。其實後面的唱詞中有些意思是與這段念白重復的,我認為這段念白大可以與後面的唱詞精簡合並。
我一直以為舞台劇的一大魅力就是能通過演員的表演在觀眾的腦子中搭建出本不存在的虛幻的景物。比如,從下樓的動作中看到了樓梯;從兩只手的推送中看到了門窗等等。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場戲卻拋棄了這一大魅力,硬是弄來了一大堆塑像來代表天一閣的歷代藏書人,還讓范容與花如箋穿梭其間興奮的來了長長的一段話劇式的念白。為什麼不能用人物的動作表情及唱詞腔調來招喚出歷代藏書護書之人,讓他們永駐觀眾心頭呢?這在技術上也許難度大了些,但效果一定要比用一大堆塑像好得多。
全劇的尾聲部分把戲劇推向了***,在一封情深意切的書信中,一切的迷底都揭開了,孫知府的形象也在些時更加復雜而豐滿。在一片悲壯的音樂烘托中,天一閣主范容終於實現了雙書合壁的夙願,他以一種近乎儀式的神聖將雙書封存。然而為了斯文永繼,我們的藏書人付出了太沉重的代價。
初觀此劇時總覺得故事不夠連貫,總感覺講不出具體是個什麼故事。人物形象雖然豐滿,然而故事背後所隱藏的深刻主題不易被清楚挖掘。這大概是幾易其稿的結果吧。該劇最早名為《藏》,故事性比現在看到的要強,據說是公演後又根據觀眾意見做了幾次大的修改,可惜由於條件所限,我至今未見《藏》劇,故無從比較
劇中人物的服裝不必說,自然華麗,但不知是出於什麼考慮,演員的服裝上都少了一件可以輔助表達人物感情的重要道具——水袖。我們知道,水袖的表演也是我國戲曲藝術中的精華,如果僅僅是為了服裝華麗而取消之,不免因小失大。另外,整台戲的有歌劇化與話劇化的傾向,這讓我不太能接受。誠然,越劇還是一個較年輕的不成熟的劇種,它的發展需要向兄弟藝術學習,但我想這種學習不能丟開越劇的根本吧。
希望越劇不因循守舊,希望越劇能有更多的改革,但我更希望若干年後我們看到的越劇還是越味十足,有越人特色的越劇。
⑤ 學生《百家講壇》之秦始皇之焚書坑儒觀後感選(孫煜婷)
[學生《百家講抄壇》之秦始襲皇之焚書坑儒觀後感選(孫煜婷)]今天看了《百家講壇》之秦始皇之焚書坑儒和秦始皇之死,感覺受益匪淺,學生《百家講壇》之秦始皇之焚書坑儒觀後感選(孫煜婷)。這個欄目可以是我們增長很多歷史知識。 在百家講壇中的觀點是在封建制與郡縣制有爭議時,秦始皇是採用了暴力來解決的,也就是焚書,他的焚書行為是愚蠢的,他的行為將天下讀書人趕到了對立面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這種說法,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可是,這種說法不一定沒有道理,畢竟,這是一種客觀的評價,他用今天的視角去看待焚書坑儒也可以說,觀後感《學生《百家講壇》之秦始皇之焚書坑儒觀後感選(孫煜婷)》。 而秦始皇之死,也讓我了解到現在的歷史課本所了解不到的東西。他讓我明白,長壽的願望雖然是好的,但人離不開大自然,也逃脫不掉自然規律。 秦始皇不只是暴君,更為社會的產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是皇的功業和其統治力至今為人稱道,只是其過於迷信法制,導致其精神緊綳,而危機感和慾望一直伴隨其身,他是暴君中的聖人,也是唯一的。
⑥ 焚書坑儒的讀後感400字
我讀了一篇叫《焚書坑儒》的故事,覺得裡面有許多值得我思考的東西。
故事裡講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聽信了丞相李斯的一番話:「一些儒生照搬書本,厚古薄今,對現在的法令制度不滿,一些老百姓也跟著起鬨,這不利於統治。為了統一思想,應該把除秦國歷史、醫葯、占卜、種樹的書外,其它圖書全部燒掉。」
能統一六國的秦始皇,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竟然同意了李斯的建議,立馬來了一場歷史上聲勢浩盪的「焚書坑儒」。嚴刑酷法,再加上焚書坑儒令民心盡失,加速了秦朝的迅速滅亡。更令人惋惜的是,這一次政治運動使很多圖書、論說消失殆盡,嚴重摧殘了中國的文化。
讀了這個故事,我百思不得其解,那麼聰明的秦始皇,打了那麼多勝仗,能統一了六國,為什麼就不能容納別的小國的先進的東西呢?說明秦始皇的肚量還是太小,治國理家還不是最好的。還有就是他用人識人有問題,分不清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由著丞相李斯胡說八道,自己一點也不考慮事情的後果。如果秦始皇能夠廣開言路,也許就不會有這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了,也許秦朝的歷史就要被改寫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了: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識好歹,要分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否則錯把好人當壞人,錯把壞人當好人,都是要不得的。還有就是做什麼事,要多聽大家的意見,還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別人說什麼,自己不加考慮就跟著做。否則也像秦始皇一樣,聽信饞言,濫殺無故,真正要不得的。
總之,凡事都三思而後行,穩重、妥當地處理問題,千萬不要感情用事。
⑦ 百家講壇秦始皇焚書坑儒觀後感
可憐的秦始皇被抹黑了
⑧ 要寫一篇關於李贄《焚書》的讀後感 求大佬開個頭
「一旦你決定好職業,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中,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煉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年輕可以試錯,但不能一直錯。一旦確定,便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而李贄就是這樣一個人。。。。
⑨ 秦始皇拜荊條觀後感600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⑩ 焚書坑儒的讀後感
要看你是需要這個答案干什麼了。
如果是中學歷史書上的問題,那就是禁錮思回想統一意識答形態不利於文化傳播之類,用網路可以搜到很多。
積極的方面:對於社會的進步有積極的意義,使封建社會制度得到確立。
不利的方面:是文化的大毀滅,知識分子的大摧殘,知識的大倒退;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假使,沒有焚書坑儒,相信,中國古代的文化知識很有大的飛躍,提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好處:統一思想,是統一國家的基礎,建立法制,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
壞處:殘暴的手段引起人民的不滿
迫害知識分子,禁錮人們思想
如果是個人的興趣。那有必要澄清一下,始皇焚的是部分書,只是說尋常人不得私藏某些書,而官方是都有保留的。否則儒家經典現在怎麼看的到?再一個坑儒主要坑的是方士。幫始皇煉丹的,不死葯沒煉成還背後說壞話。還有一小部分才是「厚古薄今」的儒生。這個在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柏楊的《中國人史綱》里都可以看到的。影響就是在意識形態的統一方面了。從網上找到這兩本書的電子版,上面說的很細。需要網路消息,我可以郵箱發給你。
不過,秦時剛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農民還是以勞務作為地租。資本主義萌芽要到宋末明初或明末那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