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喬影評
1. 這個殺手不太冷 影評 2000字
殺手是我們平淡無奇生活的一種補充,那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與之類似的單詞還有海盜、間諜、獵人、流浪者。我一直覺得這些都是純粹的男性職業,在這個男人也穿耳洞、著閃亮衣衫,雌雄莫辨的時代里,這幾種人分明讓人感覺得到一種原始的男性的魅力,雄性的力量。他們不見於我們日常的生活,但是在傳說中他們又的確存在。我們通過事件去了解他們,經由我們的幻想去完整他們的形象。他們是男人的夢,屬於在黑夜裡滋生蔓延的東西,滿足我們最原始的慾望和沖動,和對神秘本身的嚮往。
男人對這些職業的態度,讓人不由得想起古龍的小說來:深處閨中的少女,正在窗前寂廖看著滿天的星斗。就在那某一個夜晚,有一個黑衣人風一般的掠過她的窗口。突然間,他又返回來,用腳勾著屋檐,露出雪白而整齊的牙齒,給她一個充滿活力的微笑。然後非常自信的介紹道:「你好!本人是一個採花賊。」少女緊張、慌亂,因為她是第一次看見一個採花賊,一個如此有魅力的賊,偷心的賊。他們談了半宿的話就分手了,而少女甚至成為了別人的奶奶了,還一直甜蜜的回憶著這個故事。在殺手的問題上,男人的態度很象這個女孩子。
古龍對女孩子的這種心理上的把握,我因為身體很重,沒有親身嘗試過,因此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只知道,一個中國男人是在各種英雄的故事裡成長起來的,我們在童年時代里聽過的最多的故事就是關於英雄的。英雄,雄性的雄。但是,等我們成長起來的時候,所有的英雄都已經死掉很多年了。所以,作為男人,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能變成女人。
女人的小鞋穿在腳上,男人的小鞋勒在靈魂里;女人打扮自己取悅自己心愛的人,男人奴顏婢膝滿足農業社會體系的要求;只有一個女人成為了將軍,她叫花木蘭。有很多男人閹了自己完成個人價值,他們叫九千歲,叫做帝師,叫做文王。。。。。。他們比母親更堅韌,比織毛衣更耐心,比計算雞毛蒜皮更嚴密,比後宮里爭風吃醋更善妒,比揪頭發罵街吐口水更下作,最終才能成為偉大的男人。
所以,每一個男人象個懷春而寂寞的少女,等待著殺手先生從自己的窗前經過。看著街對面房子上跳躍潛行的模糊身影,看著自己的小腳,他們流淚了。不是每一個春夜裡都有殺手先生經過,所以男人們寂廖的剪下一枝玫瑰,惘然插入瓶中,一聲長嘆。
在這種陰柔的氣氛里,殺手堅硬的存在著。殺手早已經將生命賣給了浮士德的那個老朋友,所以殺手是高貴的。「手」在中文裡,有某項操作員的意思。殺手於是對於終結生命有了一種操作的精確,殺人變成了一項同時具有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特色的工作。記得在我居住的城市裡,殺手敲響了某國際公司亞洲總裁的門。門開,槍響,兩眉之間。門關,人杳,屍體倒地。一群人抽著煙討論這事,有人長嘆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有人說:「瞧這效率。」
法國人很好的滿足了我們的這種需求。每個人都有造夢的權利,要做就做一個最大的,最狂野的。Leon穿著大衣,戴著墨鏡,悄無聲息的站在你的身後,用放在你的脖子上的刀子,和你對話。這種最直接的對話,其實是每個人都最愛的。我們的意志順著那冰涼的金屬滲入和控制對方的靈魂和身體,遠比妥協、斡旋、協調、平衡來得直接而乾脆。我們在現實的各種力量間舉步維艱的時候,當我們在糾結的各種關系間奮力爬向目標的時候,Leon用一把小刀向我們證明了一點:並非亞歷山大才能用最簡單的方法解開「謎之線團」。Leon隱沒在黑暗中,強悍而兇猛,具有一個帝王的那種非凡力量和控制力。而在燦爛陽光下的我們,蒼白而無力,軟弱的爬行著。
據說,Leon是法國男人的代表了。我喜歡的是殺手的那種簡單生活和男人應該具有的笨拙。毫無疑問的,通過他手裡的那盆永遠不開花的植物有一種隱喻:殺手得封閉掉一些東西。我們以為自己是在幸福之中,所以甚至建造了花園,卻不知道自己因此變成了一個終日在繁重勞動和沉重責任下的花匠。建造一個花園容易讓人變得遲鈍而平庸,因為對這花園的愛,使我們永遠的鎖在方形的天空下。其實,一個人連一盆花都帶不走。而我們卻建造了整個花園,變得精緻和細膩起來,一個精緻和細膩的男人給人的感覺是倒盡胃口。男人應該精於使用斧頭,在任意一個精確的弧線下將圓木劈成兩片,而不是善於飛針走線。在這手腳的笨拙之中,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交由女性的溫柔和細膩去填補。這世界很復雜,但是我們只能放下一盆不開花的植物;這世界很簡單,只要你會使用一把斧頭。
或者,有人會追問生命的意義何在?我看見炸彈的拉簧飛起的一幕,我以為那就是全部的意義。傳說中的殺手都會有那麼一天,他們要向魔鬼贖回自己的生命,把它慷慨的奉獻給自己珍視的東西。如果一個殺手終生為金錢而殺人,那麼他永遠只是一架毫無感情的機器。一個沒有什麼珍惜的人,生命是不完整的。殺手註定必死無疑,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他必須找到什麼東西,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祭壇上,才能完整的完成他自己。他簡單的一生,由於他當掉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超越了一起羈絆,成為了他想要的自己。他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必須把它贖回來,用結束生命的方式,把人性和生命的尊嚴重新拿回手裡,在最後的時刻,擁有生命的完整。這樣的殺手,死而無憾,他的植物也終於能找到一塊大地而安詳的生長。
2. 電影《傲慢與偏見》精彩影評
《復傲慢與偏見》這制部小說無疑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原著對男女之間微妙感情的適度把握令人嘆為觀止,因此自從1813年小說正式出版以來,擁躉無數,備受追捧,更是數次被改編成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2005年,英國導演喬·懷特遵從著「原汁原味」的法則將這部經典名著再次搬上了大銀幕,用傳統的故事敘述和全新的視覺表現,將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勾勒成一幅流動著的社會風情畫。影片華麗的場景,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優美典雅的音樂,不僅將人們帶回了那個充滿典雅與高貴的純真年代,也讓我們領略到純英國文學衍生出的深厚魅力。 或許,現實中的生活本來就太過沉重,人人都想有個做夢的機會,而影片《傲慢與偏見》恰好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智慧得以與美貌並重,使得平凡的我們在獲得一份輕松愉悅的心情同時,也能看到一點對情感的希望,從而更加努力地去找尋屬於自己的幸福。而只要人類存在,戀愛婚嫁就是永遠的主題,演不盡的,又何止是一版版的《傲慢與偏見》。相信我們還會對十年乃至五十年後的《傲慢與偏見》滿懷熱情和期待。
3. 求對這個殺手不太冷主題思想的影評
「在這兒我們安全了,里昂」, 當瑪蒂達把蘭花從盆中移入土地的時候,她輕輕地說。鏡頭越過女孩的頭頂漸高漸遠,夏日的紐約陽光明媚,綠樹蔥蘢。然後,黑色的字幕,隨著一個不知名的男人的歌聲響起。
是想要忍住的,卻終於還是怔怔地掉下淚來,到不能自已的放聲慟哭,身體因為感動和震撼顯得有點抽搐.愛與不愛已經分不清了,只是那種決然的離別實在讓人透不過氣。
這是一個關於殺手和女孩的故事。
殺手老練但溫柔,女孩柔弱卻堅強。
里昂是一個40歲的殺手,始終恪守著不殺女人和孩子的原則。他是沉默的、冷酷的、聰明的,同時也是簡單的、淳樸的、天真的。他習慣坐在沙發上睡覺,每次買兩盒牛奶,深愛著象他一樣無根的蘭花,他仔細擦拭每一片葉子,清晨把它放在窗外曬太陽,傍晚再搬進來。在沒有任務的時候,他會獨自坐在空盪盪的電影院里認真地盯著銀幕看,孩子般歡喜地咧著嘴傻笑。
瑪蒂達只有12歲,她柔弱、孤獨、倔強、任性,有著天使般的面孔和冷漠的眼睛,還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她總能讓我想起《情人》中的少女,一樣的單薄軀體,然而卻已經隱約散發出令人無法抵禦的魅力。
這樣的兩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里昂問瑪蒂達臉上的傷從何而來,是里昂遞手絹給挨打後流著鼻血的瑪蒂達,是瑪蒂達燦爛地笑著說我幫你去買牛奶吧一盒還是兩盒是兩盒對嗎,是瑪蒂達回來看見門口的兇手和倒在血泊中的家人徑直去按里昂的門鈴,是里昂在鎖孔里看見瑪蒂達祈求的眼神在內心激烈交戰,還是里昂開門後瑪蒂達的臉被天堂一樣的光照亮的時候?
不管是怎樣的一種開始,在這個沒有溫度的世界,他們用心靈給予彼此溫暖的瞬間。他們之間的愛是那麼超然,介於愛情與親情之間,或許更加復雜,或許更加單純。
女孩說,里昂,我想我是愛上你了,你是我所愛上的第一個人。殺手問,你怎麼知道,既然你沒有愛過。女孩說,我感覺得到。殺手問:在哪裡?女孩把手放在肚子上說,在這里,在我的胃裡,它是熱的。以前這里總像打了結似的,但現在不會了。殺手說,恭喜你胃病好了,但這不代表什麼。
…………
也曾想過,如果生活里沒有復仇這兩個字,里昂就可以與瑪蒂達幸福快樂地在一起,他會等著女孩漸漸長成女人。可很多事情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宿命讓他們在剛剛體會到生活里從未有過的喜悅時,便面臨命運中毫不留情的死亡氣息。當殺手對女孩承諾他一定會脫險去找她從此遠走高飛時,我們和他一樣清楚這只是善意的謊言。那槍林彈雨中的第一聲「我愛你」,也成了最後一聲。 輕柔的琴聲里響起一聲沉重的低音,鏡頭模糊,搖晃,冰冷地面上奄奄一息的殺手。然而,他終於還是為瑪蒂達報了仇,驚天動地的爆炸聲里,里昂輕輕闔上了沉靜的眼睛。所有的愛都看不到盡頭,殺手死了,女孩帶著蘭花回到了學校。一直以來,對於這個結局,我是心有不甘的,但是,又能怎樣呢?我終於是知道,在現實中是沒有那麼多王子公主的未來的。
女孩還有好多自己的路要走,她還有很多自己的眼淚要流吧。
記得在影片的開始,瑪蒂達問里昂:「人生好辛苦,還是長大就好了?」里昂簡單地回答:「一直如此。」
一直如此啊…………
題記:「這是關於兩個小孩的故事,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在他們心裡,他們都是12歲,他們都感到失落而他們深愛彼此。」
——呂克·貝松」
《Leon》。LucBesson的作品。
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會翻譯成如此古怪的一個中文片名。
全英文對白,拍攝於美國紐約。一部有著濃郁的好萊塢色彩的法國導演作品。影像風格和故事情節保留了法國片特有的表現手法,雖說是商業電影,卻拍的相當有藝術感。
影片開始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他是一個殺手。
墨鏡下的男人敏捷狠辣,一個著名的殺手。
他以此謀生。
殺手並非殺人狂,對於Leon,殺手只意味著一份職業,一份他別無選擇的職業。在他的身上,讓人感受到殺手的魅力。那是一種在暗處的力量,他在暗處保持著生殺予奪的權力。如同上帝一般,在暗處,在高處,在不可見之處,懸在每個人的頭頂,昭示著生命的脆弱與虛無。
舒緩的口琴的協奏曲帶來幾分凄迷。法蘭西溫和的陽光下,活著的方式黯然交替。
工作,打理植物,喝牛奶,坐在沙發上睡覺,旁邊放上一把槍。
Leon乾脆利落地完成了那單生意,回到家,取下所有的裝備,開始淋浴。那一刻,讓人看到了他赤裸的無助與疲憊。隨後,他細心地熨衣服、噴花肥、喝牛奶,一個牌子的牛奶。一個人到空盪盪的影院津津有味地看歌舞片,像孩子一樣新奇愉快,還不時回頭張望除他以外的唯一觀眾,想和人分享他的快樂。這個英俊優雅的男人穿著蓋不住腳腕的褲子,長長的風衣,悠然地掠過大街小巷,幸福地唱歌,路人駐足觀望。不自覺地滲透著中年男人的落寞與孤寂。
Mathilda出現。十二歲的問題少女,綠色外套,小紅帽,童話一樣嬌好甜美的臉龐,清澈卻直指人心的眼睛,充滿敵意卻又有些怯生生的表情。
當Mathilda的全家被殺,她捧著牛奶到他門口求他開門的時候,他的殺手生涯也就即將結束了。這個無依無助的女孩闖進了他的生活。
「我要跟你學做一個殺手。」
他一生中唯一溫暖的時光,不再只是一個人。
她會為他買兩誇脫鮮奶,會和他一起訓練,會和他玩放鬆腦筋的游戲,會對他說,「Leon,I Love You。」12歲小女孩的愛,象是甘泉,那麼清醇,毫無雜質;象是陽光,那麼溫暖,令人目眩。
Leon的生活發生了改變,他會笑了,有時甚至是細心而又溫柔的。一個殺手,命中註定,不能有愛,有了愛就是有了弱點。
夜間,他忽然跳起身,裝上消聲器,將槍口對准Mathilda睡夢中的頭顱。可是Leon沒有辦法推開她。否則,他的手不會因柔情而發抖,談生意不會因難舍而遲到,殺人不會因牽掛而受傷。唯一能暗示他的內心生活的,只有那盆茂盛的龍舌蘭。他把它當成自己的生命來培育,在任何時刻都不會舍棄的朋友。所以,殺手的結局已然籠罩著悲劇的陰影。
一切自然而完美,從容不迫地敘述,他們笑鬧,他們日益親密。兩顆冷透了的心在相互接近中發出了微弱的光芒,互相溫暖、互相救贖。他成了她的信仰,她卻成了他的弱點。
為了復仇,他手把手地教會了女孩如何用槍,卻又伸出有力的手保護她,讓她可以免於拿槍,直到最後,因為她的緣故而中了致命一槍。
最後的血戰中,他用自己極限的生存智慧與對方較量。保護Mathilda逃出生天。重殺傷力武器發射後,大家都以為已經死亡的Leon喬裝成警察,走向出口,外面是等待著他的小天使。這給予了一線兩人幸福生活的希望。但這並非出於憐憫,而是為了讓人更加絕望。只是真正絕望的不知道是劇中人,抑或是我們這些旁觀的閑人。一步之遙,天人永隔,那門外亮麗的日光,和門內刺目的血光,一樣令人窒息。他終究還是逃不掉,當他滿面血污地走向咫尺之隔的大門時,一隻手槍跟在後面。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主觀鏡頭:逐漸傾斜的地面宣告了他的死亡。他死了。一切都結束了。
影片從一部有著另類怪異的愛情故事的動作片,升級為探討孤獨靈魂之間的交流、冷漠心靈救贖的啟蒙之片。
開始時是Leon保護受害者Mathilda,後來延伸為雙向的依靠與安慰;從他平面的殺手生活,轉化成個人立體的性格成長。性格最終成長完全,他對Mathilda說:「你不會失去了。我剛嘗到人生的喜悅。」可他最終死去。
讓·雷諾的演出令人驚喜。喜歡他那張充滿滄桑感的臉龐。他塑造的Leon無疑是一個經典的角色。如同木頭那樣純潔溫暖,彷彿是個走錯了時空的異鄉人。他在這鬧市裡憑本能維持著自己的生存,他活得那樣扎實,讓我們又心痛又愛憐。
故事的結局。女孩無法遺忘的仇恨帶走了他,似是早有預料的歸期,這是一個殺手的宿命。也許死亡是完美的結局。他終於永遠屬於她。女孩把他心愛的植物種在地里,不再活在盆里。她說,Leon,它在這里很安全。
鏡頭拉遠,隨著攝影機的上升,女孩和植物越變越小,再次運用橫拉,你可以透過茂密的樹林的頂端,眺望到另一端的紐約,那裡遼闊的海岸柔和一片。
生活繼續。
陽光下的海洋,只有絕望,然後一切消失。
影片外,有Sting的歌聲傳來:That』snot the shape,the shape of my heart。And if I told yout hat I loved you,You』d may be think there』s something wrong,I』mnot am anof too many faces,The mask I wea risone……
4.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影評
呂克.貝松作品。
一個純情的男人。
穿蓋不住腳腕的褲子,表情木吶,長長的風衣。只喝牛奶,一個牌子的牛奶,連乾杯用的也是牛奶。獨自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英俊優雅的男人穿在和冰鞋悠然掠過大街小巷,幸福地唱歌,路人駐足觀望。他像孩子一樣新奇愉快,還不時回頭張望除他以外的唯一觀眾,想和人分享他的快樂。
這樣一個讓我心酸微笑的男人。
他是一個殺手。
墨鏡下的男人敏捷狠辣,一個著名的殺手。
他以此生存。
法蘭西溫和的陽光下,活著的方式黯然交替。
工作,打理植物,喝牛奶,坐在沙發上睡覺,旁邊放上一把槍。
只有植物不會出賣你,他說。
悲涼的生活。
Mathilda出現,背負深仇的女孩。
我要跟你學做一個殺手。
他一生中唯一溫暖的時光,不再只是一個人。
女孩說,我想我愛上你了。它在這兒(胃),以前它很冰,現在它很暖和。
而愛,沒有年齡。
故事的結局。女孩無法遺忘的仇恨帶走了他,似是早有預料的歸期,這是一個殺手的宿命。
女孩把他心愛的植物種在地里,不再活在盆里。她說,我們在這里很安全。
鏡頭拉遠,法蘭西遼闊的海岸柔和一片。
生活繼續。
暗夜裡,我的心溫暖撕裂。
十二歲的Mathilda,綠色外套,小紅帽,童話一樣嬌好甜美的臉龐,清澈卻直指人心的眼睛,充滿敵意卻又有些怯生生的表情,連她想要殺的仇敵在抓住她後,都要忍不住驚嘆一聲,"Angel。"
這就是娜塔莉·波特曼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樣子。又一個華麗而冷漠的都市傳奇,一向以浪漫和深情脈脈著稱的法國人為它注入了一杯牛奶的溫馨,以及一片綠葉的清新。
殺手冷靜而溫情,他坐著睡覺,只喝牛奶,每天認真給一棵植物澆水,因為那是他唯一的朋友。在他眾多的同行中,只有沒有摘下面具的大人可以與之媲美。
他手把手地教會了全家死於販毒的少女如何用槍,卻又伸出有力的手保護她,讓她可以免於拿槍,直到最後,因為她的緣故而中了致命一槍。
一切一切自然而完美,從容不迫地敘述,他們笑鬧,他們日益親密,整部影片的色彩越來越明亮,甚至,在重殺傷力武器發射後,大家都因為已經死亡的leon喬裝成警察,走向出口,外面是等待著他的小天使。這更是給予了一線兩人幸福生活的希望。
但是這並非出於憐憫,而是為了讓人更加絕望。只是真正絕望的不知道是劇中人,還是我們這些旁觀的閑人。
殺手有情,但造成這一切的元兇卻是政府官員,誰是正,誰是邪,早已模糊不清,只有最後倒在門邊的leon的一灘鮮血,永遠在我們心中殷紅不散。
一步之遙,天人永隔,那門外明亮的日光,和門內血光,一樣刺目而令人窒息。這從頭到尾就是個溫柔陷阱,因為一直柔情款款,在突然撕下偽裝後,變得更加猙獰而觸目驚心。
這樣無言的心痛,皇昴流一定感同身受。只是這一次天使的眼淚,惡魔的微笑,背後不動聲色的操縱者,不是任何人,是命運,也許我們都只是神的玩偶,jeasus fucking christ,這句劇中台詞真是great!
重新孑然一身的女孩,最後將他心愛的植物種在她自己過去的學校門口的泥土中,想讓它找到根。她跪在地上,鏡頭越拉越遠,孤獨單薄的身影依然還是個孩子。那樣的姿勢近乎祈禱,可是她真的從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嗎?
她想回去上學,想重新開始正常生活,在接受關於消失的那段時間的生活的詢問時,沒有像以前一樣說謊,她說的是真話,但是更沒有人能夠相信。
她早就被社會所棄,收容她的是同樣不容於世的殺手,如今斯人既去,她又該何去何從?與其被殺,不如殺人吧,這一朵末路狂花,該在血海中怒放,是我們對她最美好也最實在的祝福了,雖然很無奈。
平靜生活,that's mission impossible。樹欲靜而風不止,生活真實的殘酷,超過死亡本身,既然生活本就殘酷,並不是因為誰的緣故,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奢望它至少可以殘酷得美麗一點?
至少,少女纖細未成年的手指扣下堅硬冰涼的扳機,leon在一邊對她靜靜微笑,那一刻美好得另人眩目,我們知道這樣其實非常罪惡,但是真的非常美。
由義大利來法國謀生的Léon,一直是孤獨的僱傭殺手。直到有一次,他為了救一個面臨死亡危險的Mathilda打開了自己的房門,兩個人從此開始相依為命。Léon教她「殺人技術」,她教給Léon法文,兩人的關系日趨親密。殺害Mathilda一家大小的瘋狂警察找到了這兩個人,一場血戰之後,Léon與該警察同歸於盡。
義大利殺手在美國的亡命生涯,這本來就是個法國電影中少見的題材。我們似乎能在馬丁.斯科塞斯的美國義大利社區黑幫片中約略找到一點影子。在這個大片橫行的新時代,貝松出於對娛樂性的追求,著眼點、處理手法、影像風格都完全不同於馬丁的紐約社會寫實派電影,充斥影片始終的更多是槍戰和爆炸的刺激性場面。盡管影片以感官刺激和誇張的漫畫手法增強娛樂性,但成功的卻是對兩位主人公的獨特刻畫,其中的細膩浪漫之處,是我們無法對好萊塢動作片強求的。
雷諾飾演的「酷」殺手Léon,把內心的孤寂和痛苦都外化為冷漠麻木的行為舉止和自我封閉的風衣墨鏡,這種造型可以在阿蘭.德龍全盛時期的法國黑幫片中找到根據。比較之下可以看出,新時代電影強調的是外化的、平面的、簡明極端的影像風格。Léon的思維在現代社會顯得簡單、固執,種種行為使他像個都市中最「酷」的「鄉巴佬」——如果他沒有了瞬間奪人性命的殺手本領,那他就是個純粹的都市農民了。簡單封閉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託使這個誇張的人物更加貼近觀眾的心,殺手的冷酷與鄉巴佬的憨直結合地是那樣自然,也難怪Léon稱自己的工作是「清潔工作」。在Léon的思維里,殺人只不過是個工作,和農民種地、工人做工同樣平凡也同樣無法擺脫。這就是Léon的生存方式,他的情感也是如此封閉麻木,影片中隱約透露出當年Léon的一段「情史」可以讓我們揣測這種封閉的原因。在同樣孤苦的Mathilda出現後,Léon開始恢復自己已經死去的情感,寄託他情感的象徵就是片中那盆著名的花草。
小童星娜塔麗.波特曼的角色,未必有多少揭露法國社會現實的企圖,分明是一種帶有投機傾向的劇本操作。不過,這個角色在世界范圍得到青少年影迷的喜愛,也能夠從側面反映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在這部漫畫一般的影片中,貝松不僅塑造出極其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細膩的情感,而且創造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槍戰段落,這也是影片能夠在全世界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Léon的出場就先聲奪人,以神龍難見首尾的殺手技巧凝成氣勢。影片中段,Léon在殺手基礎課的傳授中顯示了深厚的「職業理論基礎」,鞏固了自己在觀眾心中的地位。奠定「絕頂高手」的場面,是Léon十分鍾搞定緝毒署大樓,從警察手中救出小愛人的段落,大有溫酒斬華雄的大將風范。在影片最後一場,Léon一身獨對警方兩百多人,雖然身死,但猛志長存,成就輝煌英名。這幾個段落層次分明,設計巧妙,是動作片結構的絕佳範例。
5. 求幾個生化危機電影的影評
生化危機第一部
昨晚看了生化危機第一部,完全顛覆我我的想像。電影人如此大膽地表達自己對科技發展災難性後果的擔憂,鏡頭大膽堪比恐怖片。我之前還沒看到過這么悲觀的電影,即使是《後天》這樣的災難片最後主角還是憑借自己的勇氣堅韌等等優秀的品質獲得暫時的勝利,慘痛的背景之下的一點點勝利總是能夠透露出導演編劇等等對人類這種智慧生靈還殘存的一點信仰。可是這部片子,看上去那麼那麼有故事的次主角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而且每個人都以近乎殘忍的方式離去。每次看到那些殘忍的鏡頭,我都不忍地閉上眼睛,心裡在不停地默念:沒關系的,他們不會死的,死了電影接下去該怎麼演呢?可是,他們還是一個一個地死了。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米拉從那個該死的實驗室逃出來,防備地舉著槍,可是:荒蕪的大街上只剩下她一個人。她,就是所謂的——世界上最後一個人了嗎?
人性本惡還是善?永遠沒有答案的命題。其實人惡的時候,就像the hive中的活死人,他們的細胞不斷分裂,他們的存在只剩下the desire to feed。那個想要盜取T病毒的傢伙,在記憶恢復的關頭他竟然可以拋下其他人一心想著把那些罪惡的病毒帶出the hive並從中打撈一筆,其罪惡卑鄙程度與活死人無異。
科學這把雙刃劍真是讓人頭疼。我喜歡科幻片,喜歡像back to future那樣輕松愉快但是又有想像大膽的time machine,因為電影裡面總是有一個happy ending,無論中間多少艱險好人總會戰勝邪惡。可是,當這種技術真的和人性面對面的時候,災難性的後果總是難以避免。The Umbrella,多麼含義豐富的名字。這種壟斷集團可以無法無天,集財力與智力於一身,沒有力量可以挾制它了。只是,為什麼那麼多科學家會像古時的奴隸出賣自己的體力一樣出賣自己的智力,沒有立場沒有原則。
好吧,還是教育問題。不管做什麼,先學會做一個人。人文主義教育刻不容緩!所有人,無論國籍、膚色、職業……生下來就應該首先學會如何在這宇宙間安生立命,明白自己作為一個人類的意義和責任!
《生化危機》系列:水波紋效應
往平靜的水面投擲石塊,從落點開始泛起了漣漪會一圈圍著一圈地向四周逐漸擴散。然而不管泛起了多大的波瀾,它們始終只能從中心點泛去而永遠也逃不離。一石也許激不起千層浪,可是卻可以泛起百層波。——火神紀。題記。
這個系列電影總是處於這樣的一種窘境:在商業上的成功以及在票房上的堅挺成績,與在評價上的低劣成正比;吃力卻並不討好,畢竟眾口難調。改編自經典作品的電影似乎總是難以逃脫這樣的命運,尤其是改編自一套發行量與口碑都極佳的《生化危機》更是如此;討好了純粹的影評和普通的游戲粉絲,卻永遠也無法討好鐵桿粉絲,因為它無論做出一個什麼樣的效果來,對鐵桿粉絲來說總是遠遠不夠的。比不上游戲里耳目能詳的經典場景,比不上游戲里熟悉的情節設置;於是電影遠不如游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被抨擊以及被否定的命運永遠也逃不離。我們是否應該客觀地看待與評價這個號稱改編自PC游戲最經典的一個系列電影呢。
從開始的地方重新開始,在結束的地方結束;環環相扣層層周裹,在結束的地方設置一個開始,又在開始的時候衍接一下結束。可以說,這個系列電影在前後作的衍接上既做到了承前啟後的連續性,又保持了每一部作品的獨立性。從這方面來說,這個系列電影應該算是系列電影作品中的上承之作。我不是狂熱的游戲迷,所以我不知道《生化危機》在游戲里的地位是何其尊貴;如果寬容點地看待,這個系列電影應該還算是比較成功也優秀的電影作品。
這種涉及到科幻和生化污染的電影總會給我們以某種程度上的絕望和悲壯,但也總會給我們留以某種程度上的希望和祈冀。所以號稱《滅絕》卻滅而不絕;在於人道,在於為善的人性根本,在於人類曾經經歷過的種種災難後依舊倖存所獲得的堅毅與勇敢。同時與之相背的也是人性醜陋面和陰暗面所折射出來的貪婪與慾望。如果說無辜的受眾所得到的池魚之禍大都是緣於人性的貪婪,那麼人性的善與生存的渴望則成了拯救世界的動力。在許多同類型的電影里,其最初始的根源大都在這相背的二者之間的爭斗。
生化科學的發展在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的同時也會帶給我們同樣多的擔憂。對於生命和物種的自然進化進行人為的干預和促進的同時,已經遠遠領先於地球上的其它物種的人類是否也被賦予了如同上帝一樣的職責;或者我們所做的僅僅只是在拔苗助長。這樣的爭論似乎從來都不曾停止過。
在現階段來說,生化技術的不成熟以及這種技術所帶來的不可預知性,給了我們太多可以想像卻不願意麵對的憂患意識。保守擔憂派會展開許多可怕的想像;這種想像體現在電影里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五花八門的末日電影。沒有什麼東西是可預知的,當我們以為自己在完整這個世界的時候,誰又能告訴我們,我們並不是在自掘墳墓呢;所以幻想一下所有可怕的結局,並不只是一種自我放逐和被迫害妄想的杞人憂天。
比如與《蜘蛛俠》相對應的就有一部叫《變形蜘蛛人》(Earth vs. the Spider)的血腥電影,同樣是因為蜘蛛而變化,可是卻是完全不同的結局。生化上的無法預知給了我們太多的幻想。然而我也記得老本大叔那句經典的台詞:被賦予了多大的能力,則同時也被賦予了多大的責任。我們人類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能力來改變這個世界,改變人類自身的未來,我們也有能力來毀滅這個世界毀滅人類自身;然而我們是否又被賦予了同樣的權力。我們所必須思考的是關於未來的前路,以及我們如何去運用我們手中的這些能力。大部分科幻生化電影所喋喋不休的,就是我們以為我們可以自由地使用我們的能力後所帶給我們的種種災難性的後果以及面對這種後果的時候我們將會如何自救。
電影里所有的那些虛幻的故事給了我們看清楚這些事件背後真相提供了思考的機會。在所有的那些可怕的結局並未到來之前,我們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反復的實驗與揣測;如果我們非去要求所有的科幻電影的現實意義的話,也許就是這個了。
縱觀整個三部曲系列,生化技術的開發並非如同我們所想像的那麼丑惡,而僅僅只是一位殘疾的父親為了自己所深愛的女兒能夠更健康快樂地生活而發明的生化葯物,激發已經死去的細胞突變而變得強壯。然而當這些葯物被「保護傘」公司搶走了之後卻被實驗應用在了生化戰爭以及改造生化士兵的基礎上繼續研發,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可怕的後繼事件。這里所告訴我們的是,科學技術本身並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決定權在於掌握者的秉性和如何去運用這些技術。
從《變種生還者》開始,到《啟示錄》再到這部《滅絕》,這個系列的電影是越打越好看了;越來越注重動作以及打鬥場面的設計讓《滅絕》很有看頭。視覺上的效果卻反而與電影的劇情設置成反比了,之前的兩部也許在視覺上略微,可是在劇情上卻比較豐滿,從懸念的設置到劇情的發展都要比這部《滅絕》顯得自然而流暢些。總體上來說,整個系列電影鋪陳著一種沉重的抑鬱,但是之前的兩部電影在這種抑鬱的氛圍里依舊漫延著生機。可以說,這個系列電影在《變種生還者》投下了一顆重磅的炸彈,而之後的《啟示錄》以及《滅絕》則是這種投擲後的水波紋效應的餘波。從地下的實驗室漫延到了地面上的城市,從城市漫延到了全世界,文明被徹底地毀去,漫天飛舞的黃沙給了我們無盡的悲涼之感,荒涼凄慘的破敗景象取代了昔日的繁華,人類社會的所有一切都將在這場災難之後徹底死去。
本能而簡單的機械動作伴隨著傳染力極高的T病毒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迅速地覆蓋了整個地球。可以說,這個系列電影完全是對生化科學所帶有的那種危機意識後的惶恐。最近上檔的《滅絕》在視聽上效果以及在動作設計上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劇情方面卻顯得比較蒼白了。只是從視覺上去要求這部電影的話,我們並不會失望;可是如果從整體上來說,這部電影只能算得上是整個《生化危機》系列電影水波紋效應的最後餘波。在電影的最後給我們留下了下一部的懸念,只是在我看來,這個系列在這里已經嘎然而止了。因為接下去的劇情看似有的懸念並不足以吸引我下次的目光了,當全世界只剩下如同碉堡的「保護傘」公司以及沒有感知能力的喪屍,還有一大群具有超強能力的艾麗絲,劇情也許就只剩下一場最後決戰了。而這場最後決戰的勝利,並不可能改變這個世界的分毫了。絕望,徹底的絕望將也許有的第四部續集僅有的希望都給扼殺了,我不想看到一部讓人完全絕望的電影;或者說,一部不帶任何希望的電影其實並沒有多少讓人觀望的慾望。
水波紋效應的最後餘波留給我們的,只有無限的感慨以及漸漸淡去的平靜。而這部電影所做的,是把希望留給也許不會有的第四部續集。《滅絕》,雖說滅而不絕;而其實並不曾許給我們多少明亮與希望。
看完這個系列電影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也許就是米拉·喬沃維奇;這個曾經在呂克·貝松《聖女貞德》里演繹了一個瘋狂臆想版的貞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個系列電影里她更多地展示了她多方位的表演技能和極高的可塑性。模特出身的米拉有著優雅的身段,在這個系列裡的一些動作場面以及各種風格造型的展現都極其到位。或妖艷、或端莊、或高貴、或殘酷、或勇猛……在我看來,米拉是這個系列電影給予我們最大的驚喜。
6. 印度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評
額.這部電影..情節先套用網路: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信奉伊斯蘭教的里茲瓦·罕(沙魯克·罕 Shahrukh Khan 飾)從小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母親去世後,他追隨弟弟扎克爾(吉米·舍爾吉勒 Jimmy Shergill 飾)的腳步從印度孟買移民美國舊金山。里茲瓦在幫弟弟的化妝品公司推銷美容產品時認識了經營發廊的單身母親曼迪婭(卡卓爾 Kajol 飾)。里茲瓦不顧弟弟的反對執意與印度教的曼迪婭結為夫婦,一家人和諧美滿。9.11恐怖襲擊的發生使美國國內掀起了反對、歧視穆斯林的風潮,里茲瓦與曼迪婭的發廊被迫關張,而曼迪婭的獨子山姆(Yuvaan Makaar 飾)更是在一場由種族歧視引發的少年爭斗中意外身亡。悲憤的曼迪婭將憤怒發泄在了里茲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說只有里茲瓦告訴美國人民及美國總統他的姓氏並非與恐怖分子相關,才會與他再次相見。就這樣,執著的里茲瓦踏上了艱難的覲見總統之途……影片的結尾 里茲瓦經過不懈的努力見到了總統..
影評:
正面:如果你是沒有信仰的人,如果你對伊斯蘭存在一些誤解,如果你想單純的愛一個人,如果你遇到了人生難以逾越的痛苦,我想請你看一下這部電影。關於信仰,關於愛情,關於執著,這部電影的主題很簡單,風格有些印度,但是內容很感人。前半部分你會笑,後半部分你會哭,結束的時候你會感動。
以前我對伊斯蘭教存在抵觸情緒,認為他們攻擊性太強,但是看完這部電影,看到男主角KHAN的禮拜,古蘭經的經文直達我的內心,非常震撼。
負面:這部電影,一定有很多人叫好,被感動,被勵志,被啟發。
好比當年的阿甘。
可是,阿甘身後站著的是他偉大的母親,可汗身後站著滴是一位恐怖的編劇。
可汗的母親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壞人,編劇又透過影片告訴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壞人而去否定其他的好人,可是他們都沒有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事實:更不能因為一個好人而去忽視其他壞人的存在。
盡管這部電影確有發人深省之處,但是,作為msl的主創人員又在這部電影里注入了太多私貨,令這部電影及其偏激。美國白人在電影里非黑即白(其實基本都是黑的),說明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觀念的非黑即白,這是電影的致命傷,也反映出這幫msl主創班底對美國人的無知與偏見,更可笑的是,這部電影本身就是說偏見這事兒的……
我們離開電影,看看我們這個星球上的世界。有個淺顯的現象:各個世俗國家如歐美,中印等等,莫不是多民族多信仰的混合體,而那些各個ysl國家在這點上做的不好。在ysl國家,異教徒被迫害是自古至今未變的事實和現實,電影中,美國人因為911而對msl產生惡感,這點固然偏頗,但是,電影中一個勁兒的放大美國人的這種偏頗,卻提都沒提現實中,美國人曾經自發組織保護msl學校不受激進組織的侵害這一簡單事實,甚至影片里所表達的觀點我在9年前就看到有美國人表達過。論對宗教的寬容和和平共處,世俗國家做的比ysl國家好太多了,世俗國家內的世俗平民比msl做的好的太多了,這點,msl的主創人員也是一點兒沒提。無論是以前的平民窟里的百萬富翁還是這部可汗,都對當年極端印度教徒對msl的一次小規模屠殺念念不忘,卻絲毫不想想這些年來,作為msl的恐怖分子這些年在印度、在泰國、在中國殺掉了多少人,而這些亞洲國家畢竟和歐美國家不同,他們沒有對msl做出過什麼戰爭甚至是簡單出格的行為。應該明確一點,這並不是一部典型的印度電影,甚至和真正的印度無關。
哪怕從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簡單事實:真正不接納別人的是,正是msl自己。可汗要結婚,出於宗教考慮而斷絕親情的,是他的msl親弟弟;在只允許msl進入的qzs里宣傳極端思想煽動恐怖行為的,也是msl。這可不是電影情節,這是現實。而相反,接納別人的,卻是msl眼中的異教徒。要知道,無論是msl大批移入的歐美,還是一早就接受msl生活的各個亞洲國家,都還允許他們保留信仰和服裝傳統,但是ysl國家做的什麼樣?他們一直有這么個邏輯:在我們ysl國家,你們得尊重我們的風俗和信仰,在你們世俗國家,你們得尊重我們的風俗和信仰。以電影為例,可汗可以穿著它那身msl服裝這走那走,沒人抓他,沒人扒去他的衣服,但是在ysl國家,其他國家的女人不戴頭巾會怎麼樣?我們應該為了一部電影中的一個角色,就忽視了世界上存在的簡單事實嘛?我們應該為了一個好人而去忽視世界上的其他壞人嗎?
影片最後,十分可笑,一廂情願的去拯救美國南部的黑人。OMG,主創們你們拍這狗血情節或許是為了表達宗教和諧,問題是,咋就是你們msl去拯救jd教徒,其他白人就干看著呢?你們也太不拿美國人民當事兒了。
這不是一部好電影,不好之處在於,它用另外一種更罪惡的偏見去道德封鎖一種本當產生並會消弭的偏見。可汗是一名好人,然而,他的好只是他個人的事兒,跟他所屬的文化、宗教與種族無關。主創的把戲,在於企圖將可汗的個人之好捆綁到宗教之好上一起販售給觀眾。
這是這部影片的邪惡之處。
7. 求電影《忠奸人》的精彩影評!
誰是那個特工,我很高興會是他
來自: 眼睛oo (濟南)
這部電影很沉重很郁悶,兩位主角都是我最喜歡的演員。
轉貼一隻文:
作者:藍色在線
他是特工,在卧底的過程中,可能是人格魅力太強了,他被左右了。當目標信任了他,把他帶入了黑手黨,並為他作擔保。直到最後被提示出最信任的人是個政府特工,黑手黨付出了巨大代價,而他,也會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赴死時,他甚至也並未責怪他,「誰是那個特工,我很高興會是他。」
一切,來源於一個男人對男人的欣賞。這是一部值得花上2個小時品味的電影。
電影《忠奸人》取材於真實事件,講述的是一個聯邦探員在黑手黨的卧底生涯。提到卧底,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無間道》系列電影。將這部拍攝於1997年的《忠奸人》與《無間道》作對比,可以看到,在故事的情節性上,《無間道》要勝於《忠奸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影片深度上,《忠奸人》則要高於《無間道》。警匪對立是《無》中從始至終貫穿的主線,一切的情節也是隨之展開,這完全是一種水火難容,你死我活的較量。在《忠》片中,導演把大量的篇幅放到了對黑手黨的描繪中,除了片中主人公道尼,聯邦調查局在片中完全處於一種輔助的地位。
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是其中三位演員的個人魅力:約翰尼.德普,艾爾.帕西諾,邁克爾.麥得遜。約翰尼.德普——好萊塢有名的大酷哥,曾經擠掉布拉德.皮特,當選最性感男士,雖然同屬於那種可以迷死女人的男星,德普的演技則明顯要高於布拉德.彼特。在《忠》一片中,德普飾演在黑手黨的卧底探員道尼,這個角色本身給了演員很大的發揮空間,一方面是工作,一方面又要面臨著妻子兒女的抱怨,回到家後甚至女兒都懶得和他說話。與此同時,卧底工作的特殊性質,又決定著他要冒著極大的風險,每天處在一種緊張壓抑中,而調查局上司不時得會給他一下更為危險的任務,面對著缺少支持的困境,道尼處在一種煎熬之中。在黑社會的圈子中,頂頭上司萊佛蒂對他極為器重信任,甚至把他當成自家人,而更高一層的老闆桑尼也看好他,把他時時留在身邊,對充滿了悲劇色彩的萊佛蒂,他始終抱著一種愧疚的心理,在影片的最後,他堅持要把私吞的百萬現金留給萊佛蒂,為他完成夢想,買一條船。縱觀整部電影,道尼處在三種主要矛盾之中,這三種矛盾的激烈碰撞,使他的精神上的壓力處在崩潰的邊緣。
邁克爾.麥得遜算不上一位明星,最早看到他是在羅伯特.德尼羅的電影中,所飾演的當然又是黑手黨了。之所以提及他,是因為,無論是外形還是表演,他都像極了角色中的那個黑手黨徒桑尼.布萊克。這是一個狠辣狡猾膽大包天的人物,用萊佛蒂的話來說,他是一條隱藏在草叢中的毒蛇,他可以策劃殺死老闆,然後自己上位。他可以為一點小事殺人,同時他又極為自負,當證明道尼是聯邦探員的證據擺在他面前時,他依然固執的說,道尼不可能是卧底,這大概是影片中最精彩,也最具諷刺意味的一個片斷。桑尼的聲音低沉沙啞,與他那種陰狠毒辣的性格剛好吻合。這樣一個人物,你會覺得無論有怎樣悲慘的下場都是罪有應得。
艾爾.帕西諾——當年的第二代教父,在所看過的所有他主演的電影中,他永遠都是鋒芒最露的一個,你會很容易的感覺其他演員的光輝會完全被他搶走。與以往塑造的強者的姿態不同,在《忠》片中,艾爾.帕西諾飾演的萊佛蒂是一個黑手黨的小人物,這個角色充滿了一種悲劇色彩,為黑手黨工作了30年,卻一直沒有上位的機會,他喋喋不休,總會重復說著他的「功績」,他不夠狠辣,不夠絕情,這也決定了他會永遠是個小角色。在另一方面他欠組織的錢,是因為兒子吸毒被迫借債,對於黑手黨他早已經厭倦,留下的理由則是因為債務。對兒子他恨鐵不成鋼,那種又愛又恨的感覺在兩個鏡頭中被艾爾.帕西諾詮釋的淋漓盡致,一個是在聖誕夜,道尼來他家裡作客,這時他兒子要出去吸毒,他抬起頭看了兒子一眼,在看影片時,這個動作帶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動作出現在很多的父母看著不成器的兒子出去胡混時情景中,帕西諾的演繹簡直就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展現。第二個鏡頭是在,萊佛蒂的兒子因為吸毒,被抬進手術室生死未卜,萊佛蒂在走廊的座椅中對著道尼失聲痛哭,當時有一句話,他就在這個醫院中出生,而我現在卻要看著他進手術室,等著他生死的消息,帕西諾把那種對於子女的愛,自然而又真摯的表現了出來。萊佛蒂對於道尼,更像是種長輩的寄託,可以說他把道尼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各方面維護他,同時他又把道尼當成了自己的希望,他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的但已經無法實現的東西,對於道尼的器重,集中體現了他對於理想的一種寄託,對於這樣一個人物,只能哀其不幸吧
萊佛蒂並不是阿爾.帕西諾最經典的作品,但他在片中表現得濃郁的悲劇情節,卻能讓人回味無窮 。
剛剛看完這部電影開始想寫點什麼.也許對於我來說,電影前半部分不怎麼合我口味,因為都是在講一個FBI如何混進黑社會,情節上沒有無間道那樣緊張,所以看得有點拖拖拉拉的感覺.進入後半段,我似乎能感覺到這不是一部講述黑社會和警察周旋的片子,而是講述男人之間友誼和忠誠的片子,只是將友誼和忠誠放進了一個特定的環境里講述給我們聽.阿爾.帕西諾飾演的小頭目的角色從一開始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迫於生活卻渴望象正常人一樣自由呼吸的黑社會成員,並非大奸大惡的人.他一方面愛著他的家人,一方面不得不因為家庭而去鋌而走險,一方面渴望能大賺一筆或成為接班人,一方面他只想有足夠的錢一走了之.他的形象就象是成千上萬的小人物的投影,誰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做那些不法的勾當,誰願意殺人?如果不是生活的窘迫沒有人會喜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面.而阿爾.帕西諾飾演的小頭目流露出更多人性方面的東西.好比當他讓道尼和他的家人一同過聖誕,好比他在描述他和道尼倆開酒吧的樣子,好比當他的一切幻想成為泡影坐在船頭失望而又無奈的眼神,好比他拿出那張新聞報紙時早已預料到一切的矛盾,好比他平靜的穿好大衣,脫掉身上所有貴重物品等待死亡的平靜...他最後說的一句話是:」告訴道尼如果真有密探,我希望是你.」其實他內心希望道尼是個好人,希望黑社會所有的罪惡能夠被揭發,他希望一切都結束.因為他早已知道道尼是密探,而他卻沒有揭發,這也以為著身為擔保人的他總有一天會為道尼送命,但他最終沒有揭發,為了男人之間的友誼和忠誠....
而道尼本可以在完成任務後脫身,他卻無法脫身.因為他的手上掌握著另一個信任他,關心他的人的性命.在那次警察臨檢的時候他將計就計將30萬美圓藏在家中,他早已想好,要將這些錢給他的擔保人,希望他能夠帶著錢逃得遠遠的.當他們在碼頭商量最後一次行動時,道尼突然對本說:」你還記得你說過的那條船嗎?要多少錢?」道尼知道最後一次任務完成後也就是他離身份暴露不遠了,而本離死亡也近了,他只想本盡快地離開這里.然後他說:」你不是說只要有30萬就遠走高飛嗎?你的夢想不就是這個嗎?」他等不及了,希望本快點離開.而事實上最後一次行動還沒來得及完成,他已被FBI帶走,帶著他的不安和遺憾,欺騙和內疚.
這的確是一部很好的片子.雖然年輕的Depp帥氣逼人卻無法蓋過Al pacino的鋒芒.不知道為什麼,我看著Al pacino的臉就覺得他是一好人,就象我看著讓.雷諾的臉時從不覺得他演的是壞人.他們都有同一種魅力.
8. 求一部經典電影《美夢成真》影評及相關資料
劇情介紹 克里斯(羅賓·威廉姆斯飾)對發妻安妮(安娜貝拉·莎拉飾)的摯愛,是他心靈的慰藉,生存的動力。 從相知相惜到不離不棄,在真愛歸宿里,克里斯與安妮相依相伴,情比石堅。就算為了愛妻安妮,必須上刀山下油鍋,克里斯也在所不辭。偏偏,造化弄人,克里斯這次真的得親赴鬼門關一趟,尋找失散的愛妻…
克里斯與安妮以及兩個孩子原本幸福生活著,但是造化弄人,一場車禍將孩子們與克里斯夫婦分離。雖然克里斯的安慰讓安妮稍感慰籍,但是4年後惡運再一次降臨到這個家庭中,克里斯在回家的路上意外身亡,但他始終對與安妮幸福甜蜜的過往念念不忘。這些對生前點點滴滴的依戀和回憶,把克里斯帶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一個專屬於他的天堂。一開始眼前震攝人心的景象的確令克里斯心醉神迷、目不暇己,然而驚艷隨即消逝,因為克里斯的天堂使者艾伯特(小古巴·戈丁飾)親口證實:「克里斯,你不是隱形,你是死了,永遠地離開人世了。」
值得欣慰的是,克里斯發現他專屬的天堂就位於安妮的油畫中。在這個彩繪而成的天地間,克理斯欣喜若狂,因為眼前雄偉壯闊的景象充滿了他和愛妻安妮共有的回憶、編織的夢想。然而沒有安妮為伴,克里斯總覺得天堂里還少了什麼似的。另一方面,喪子喪偶的安妮獨活在人世此刻也悵然若失,以往在他畫作中隨處可見的巧思和創意,都隨著克里斯的亡故,離安妮而去。安妮無法擺脫這惡夢般的孤獨生活,最終安妮選擇了死亡。
在得知愛妻永遠不得進自己的天堂之後,克里斯立誓就算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要找到安妮的蹤影。於是為愛不顧一切的克理斯,在地獄使者(馬克斯馮西度飾)的引導下,就此展開一段奇幻的旅程,歷經萬象,解救在地獄中飽受磨難、永世不得超生的安妮……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美夢成真》對未知無懼地探索,試圖具體地呈現虛幻的靈異世界。本片的完成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居功厥偉:想像力豐富、天馬行空的導演,文思泉湧、令人折服的原著作者,才華出眾的編劇,堅強的演員陣容 。《美夢成真》對死後世界的想像與呈現,不但題材引人注目,在處理手法方面,將幻想、戲劇、 奇景結合在一起,更是電影藝術前所未見的嘗試。羅賓·威廉姆斯就曾說:「很少電影會以生死輪回為題材, 更不用提將場景配樂賦予意涵了。意涵?意涵是什麼東西?」羅賓·威廉姆斯說罷大笑起來。「不過,我倒是 從來沒想過計算機科技除了能製造爆破場面以外,對電影製作還有其它助益。這真是太神奇了。」
話說從頭
「很難想像真的有人堅信真愛能使心靈相通,而且不會隨軀體的死亡而消逝,這種美好的信念令人聞之動容。除此之外,《美夢成真》觸及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和禁忌,教觀眾看完後不得不思考死後將面臨怎樣的世界。」本片執行製作史考特克魯夫有感而發做了以上的表示。
《美夢成真》拍攝過程要追溯到1978年,那年本片製作人史帝芬席蒙 (當時名為史蒂芬杜依奇Stephen Deutsch)收到一份禮物,一份近二十年後他才有能力拆封的禮物。 史帝芬席蒙當時正在籌拍《似曾相識》(時光倒流七十年),該片原著作者理察馬特森把尚未完稿的小說《美夢成真》交給史帝芬席蒙過目。這本書是理察馬特森為他老婆而寫的。看過初稿之後,史帝芬席蒙毫不遲疑立刻買下此書的 電影版權。然而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美夢成真》的拍攝計劃卻一再遭到擱置。
一直到1994年,史帝芬席蒙在一個玄學的研討會中,遇見了身兼作家及電影製片的柏奈特拜恩,兩人相談甚歡,發現彼此都對死後的另一個世界深感興趣,希望能開拍以此為題材的電影。二年後史帝芬席蒙和柏奈特拜恩 合組Metafilmics製作公司,以拍攝玄虛題材的電影為其宗旨。
《美夢成真》著墨最多的還是克里斯和安妮之間堅定不移的夫妻之情。羅賓·威廉姆斯表示:「安妮曾經瀕臨崩潰,但他對克理斯的愛不曾稍減,也是這份愛,使他們兩人得到救贖。視覺效果是一回事,但《美夢成真》最不凡的部份是在於電影中彰顯人性中的無私和愛,在子女、天堂使者、地獄使者身上也可以見到這種特質。這部電影會 讓觀眾忍不住說:『沒錯,我就是這么幸福。』或『唉﹗我怎麼沒這個福份呢﹖』這正是這部電影成功之處。」
「萬一,」羅賓·威廉姆斯以慣有的逗趣口吻說:「觀眾沒有這種反應,至少《美夢成真》算得上是很棒的「旅遊」電影,廣告效果十足。想參加「靈界之旅」的人,請打這支電話。」
關於製作
《美夢成真》於一九九七年六月底在蒙大拿的冰河國家公園開鏡,75天之後,在舊金山海灣殺青。監制亞倫.布朗奇斯特提到:「我們的首要之計是如何布置出壯闊的外景。雖然電影中有些畫面是用計算機做出來的特效,不過大部分畫面中都是實景。」負責園藝的工作人員必須將大量花草運進國家公園里,甚至覆滿整個灣區。
內景則搭建在舊金山的金銀島,該片道具組在當地廣闊的飛機停機棚中建構巨型布景,壯觀的程度比洛杉磯大多數劇院的舞台還更勝一籌。其中有一個大池蓄滿30萬加侖的水(約合1136立方公尺),四周是各個不同場次的布景。監制亞倫.布朗奇斯特就提到,場景設計的工作人員以歌劇舞台的方式搭建布景:「就像舞台劇每一幕都要換景, 我們也是每拍完一場戲之後,就把布景拆掉,再搭一個新的。唯一不必變換的就只有做為舞台中心的大水池而已。」
場景設計尤吉尼歐薩尼提及其它美術設計人員充分了解導演文生華德心目中「彩繪天堂」的模樣。咽氣之後,克里斯在彩筆輕刷出的花床上悠悠醒來,花瓣正兀自在風中搖曳。尤吉尼歐薩尼提說明:「第二幕主要就是在 這個景中進行,這幅畫面是對「另一個世界」很普遍的印象,不過,透過繪畫的觸感加以呈現,更可以傳達心靈 主觀的感受。我們以這一幕為藍本,再加以發揮、添加更多創意,延伸出其它的場景。」
這群藝術工作者獨到的創作概念,被文森特·沃德形容為「在蒙著十九世紀面紗的油畫上,再覆以一片沾染顏料的透明玻璃。這種影像處理結合未乾油畫的黏濕觸感,及動態的影像攝影,使得成品既符合我的預期,又看得出他們自己的詮釋。」由於這種影像呈現方式前所未見,因此工作人員共耗時兩年,才將計算機特效和傳統繪畫如此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
漢納克又更進一步說明:「任何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例如達芬奇(Da Vinci),要是聽到我們以穿過一幅幅畫的方式來表現靈界旅程的話,一定會嗤之以鼻的。但是我們賦予景物主觀的意涵,因此觀眾大可以 有他們自己的遐想空間。」
視覺效果
最先登場的是一場從世界上最高的瀑布,位於委內瑞拉的天使瀑布,一躍而下的特技。特技演員傑克蘭布德(Jake Lombard)從高達3212呎高(約81.6公尺)的懸崖上縱身下躍,十八秒後拉開隱形降落傘,再經四秒落地。 這場戲共拍了二十二次才大功告成。
觀眾在看到這幕時,就可以了解克里斯在死後,能夠從心所欲、完成任何他想做的事。他能飛翔。這就是特技和 視效共同打造而成的神奇世界。而這還只是《美夢成真》運用特技呈現故事的其中一個例子而已。
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特效畫面要歸功於,POP Films 和Digital Domain每一位參與其間的視效魔法師和藝術大師。 他們通力合作將毛片一次又一次地加工處理,使克里斯死後的世界呈現出現實與虛幻並陳的效果。
將平面的繪畫(2-D)轉化為立體的影像(3-D)的工作,從1996年10月展開。視效工作小組是由金像獎得主喬依海內特(及尼克布魯克斯領軍。他們第一個步驟就是使用最新的激光雷達(Lidar)技術,將冰河國家公園的 地形及地表形態製作成圖。這種創新的激光雷達乃是根據光學(light)和雷達(radar)技術沿生發展而來。 激光雷達技術的出現使得工作人員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繪出上百畝土地的圖表,並加以攝影。這種運用雷達 偵測的尖端科技可以提供視效設計的工作人員足夠的資料,作為重現攝影機移動和鏡頭變化的參考。據此他們可以在布滿橘色球體的毛片畫面上,更進一步製作出3D的效果。這些拍片現場散滿一地的橘球是用來作為激光雷達掃描的基準點(point of reference)。
暫且不論視效,製作人柏奈特拜恩也希望觀眾在看完《美夢成真》,步出電影院時,會覺得感動。「哪怕他們只是就此和家人更親蜜一些,和孩子擁抱時更靠近一點,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成就了最美好的事。
榮獲獎項
獲獎:本片榮獲1999年奧斯卡最佳視覺獎。
另一個結局
在後來發行的DVD版中導演把一些被減掉的片段放到了DVD影碟中,這其中就有一段被刪除的另一個結局,這個結局與電影公映時的結局完全不一樣。在此片段中老人告訴安妮要仔細看清眼前的人,安妮才發現那二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最後艾伯特告訴她和克里斯,安妮下一世將會降生在斯里蘭卡,而克理斯將出生在美國。兩人下一世將再續前緣,但安妮的下一世會得不治之症,在20多歲的時候便會離開人世,而克理斯的下一世卻很能活過80歲,帶著對她的愛一個人孤獨的渡過餘生。片段最後兩個不同地方、兩個不同的母親幾乎是在同時分別生下了一個男嬰與一個女嬰,他們的命運在降生到世間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這個結局其實比較接近現實,但當初為了照顧觀眾的感受讓大家歡喜的大團圓結局能出現,導演文森特·沃德就將這個結局整個減掉了(「飛越來生緣」這個譯名應該是根據這個片段來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