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最後的我們影評

最後的我們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03 03:45:50

1. 電影《最後一周》觀後感

電影《最後一周》觀後感
我是在晚上看的這部電影,我一直感覺晚上的時候人的整個狀態最接近於本我,思想等各方面都會比較純粹,判斷比較准確。這部電影一開始就給主人公『本』下了個死亡宣判,讓我的心跟著緊張了起來,我在想如果我是他,我該如何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生命的旅途即將結束,我該做些什麼才能讓它更有意義。
死亡,這個話題誰都無法逃避,我們都害怕這一天的到來,我有時候會想,我們到底為什麼會對死亡感到恐懼呢?死亡意味著什麼?當然,也許我們都無法知道答案,我們唯一要做的是活的有意義,可能這就是活著與死了的區別吧。
本在知道自己所剩生命不多的時候,也陷入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與思考中,最後他選擇了獨自旅行。放棄了通過發達的醫學治療,因為在他看來,所謂的治療,不過是被狂灌各種葯水,忍受各種折磨,與其那樣痛苦的苟且偷生,倒不如保留自己最後的尊嚴,順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我們從小被灌輸各種思想,卻惟獨缺失的自己獨立的思想,我們是被各種話語建構出來的空中樓閣,一旦遇到無法解釋也無法被建構的問題(比如死亡),我們就會瞬間倒塌,即使我們在別人眼中一直強大的活著。在死亡這樣終極問題的面前,誰都不能解釋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除非我們自己。所以主人公本徹底的擺脫了別人意義中的自己,通過旅行去尋找曾經最真實的世界,開始反思自己的婚姻,反思自己的人生,去感受生命,去感受自然,感受自己的國家。在等待死亡的日子裡,本發現了生命的美妙與神秘,到最後一刻才去捫心自問,自己的最愛,生命的價值,快樂所存,但即使是這樣也比有些人知道死也沒搞清自己的價值好的多。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最後一周,只不過我們並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到來。我有時候會想:面對無限浩瀚的宇宙,我們短短的幾十年到底代表什麼?宇宙又是什麼?難道就是沒有開始、沒有結束的無意義?影片進行了積極的拷問,但並沒給我們想要的答案。還是活在當下吧。
現代的生活讓我們越來越失去自我,兒時的夢想,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在現實中不得不擱置了,有些事說出來,可能自己都覺得可笑,我們越來越不敢面對我們真正所要。
生命即將終結時,我們才想到不要再過我們現在的生活,因為那並不是我們內心真正的所求。主人公的想法真得跟我們很像,我們都渴望從當前的困惑中走出來,獨自一人駕駛著摩托車去遠行,那樣我們才能更親近自然,去我們最想去的地方,過我們最想過的生活。在自然中我們的心靈將恢復我們的童貞,沒有束縛,自由的暢想。影片中的景物不時的讓我感嘆,感嘆自然的美麗。影片中沒有太多跌宕起伏,聲音、音樂柔美而自然,滌盪了我們久在繁籠里的心靈。很多景象都是那樣的真實和讓人產生共鳴。
電影的最終意義是讓我們通過別人的生活從中反思自己,不管怎樣,我們還活著,我們還可以從容的探索生命的意義,一切事物的意義都是我們自己的意念賦予的,所以管理好自己的心智,不要活在別人的建構中,擺脫體制的束縛,還生命於本色。

2.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卻沒有了我們(後來的我們)影評

後來的我們,以春運作為故事起源,講述了由井柏然飾演的北漂青年林見清十年間的愛情與親情故事,同時也見證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成長與蛻變。電影中,從一張火車票的相識,到一吻定情的相戀,再到遺憾重逢的相會,林見清對方小曉的十年之情讓不少女性觀眾動容;而其中幾段戳心又富有層次的哭戲將一個男孩在戀愛中的顛簸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更讓不少男性觀眾充滿代入感。
後來的我們,劇情以十年前相識,經歷了相知、相戀、相棄,直到十年後的再度重逢,真實的情感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共鳴。不僅僅是因為真實戳心的愛情。影片還展現了在外打拚奮斗的漂泊者的心酸,狹窄的小屋、破亂的環境,電影中的情節就如同漂泊者們生活中的情節,讓每一位漂泊者都感同深受。

3. 後來我們終於學會了如何去愛(後來的我們)影評

其實一開始我是很喜歡林見清這個角色的,很穩重,踏實。井寶演技一直在線,讓人又愛又恨,從一開始的大學生,到後來的成熟中年男士過渡的很到位,尤其是頹廢期間打游戲那段,讓人覺得這男生真的窩囊又頹廢。所以慢慢的這個角色在我心裡就平凡了,一個平凡了的男生,和天下所有熱一樣,會犯錯,會錯過自己愛的人,會不知道珍惜。這樣反而更加真實,因為每個人的青春都有那麼一段頹廢迷茫的時光,找不到出路,還弄丟了愛人。感覺就像我自己一樣,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也不喜歡這樣一眼就見到未來的林見清。
關於曉小,我不懂她為什麼之前為什麼想找一個有錢有房子的人,也許是因為父親去世得早她沒有安全感,母親又不在身邊,她習慣了流浪,在流浪中尋找刺激,在流浪中找到自己的未來。所以林見清不懂她,他以為有了房子有了錢方曉小和他就會有美好的未來,卻不知道她和見清在一起根本不是為了房子,吃泡麵也和你在一起,不是么?男女之間真的有很大差異,年輕的時候,女孩子總是比同齡的男生成熟,這才是分手的原因吧。
緣分這件事,能不負彼此就好,不負此生很難。
本來我是可以當正宮的,現在卻被當成小三了。是啊,本來陪你吃苦的是我,現在苦盡甘來了卻是給別人做了嫁衣。

4. 最後的武士 影評

對於《最後的武士》不可掩飾的失落情緒是在觀看的最後一刻才變得徹底清晰的,因為此前影片搞混了我對它的定位:我一直在問自己,這究竟是純粹的視覺商業大片,還是試圖凸現歷史悲情以及個人命運的細致的時代畫卷?在那個煽情到我沒有流下一滴眼淚,平庸到任何人都能看出電影編導妥協心態的結尾在2小時30分鍾之後到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對親愛的克魯斯先生表達我的失望:盡管從影片的進程來看,湯姆的角色和全片宏大的視覺世界幾乎註定會獲得奧斯卡的垂青,因為在我們不遠的記憶中,小金人對於此類古裝「史詩」電影頻頻頷首,《武》輝煌的前身就是悲情史詩《勇敢的心》和羅馬鬥士宣言《角鬥士》。但作為一個並非資深的觀眾,我不知道,好萊塢的古裝「史詩」夢何時才會醒來。在蒙蔽我們雙眼的流暢漂亮恢宏精緻的畫面當中,已經迷失了最初和最深的一些盼望,春花秋月如果僅僅代表表象的精緻完美,而並非給我們帶來遺落在歷史角落裡那些悠長的嘆息,和本來應該關注的那些關於人類最本真的命題,「往事知多少」就會變成一個華麗空洞的姿態。

這也並不是說,《武》就此淪為一個沒有看點的爛片。鑒於我在近期得到機會看了不少港台出產的娛樂片,於是在受到《武》的致命濫俗結尾的打擊之後,我還是要說好萊塢在商業電影製作態度的認真上,為世界其他同行樹立了優秀的範本(尤其是那些我認為只能給零蛋的台灣拍攝的所謂的偶像電影)。《武》一片無論在攝影畫面的細致優美上,還是在動作的精益求精上,又或者是音樂的回腸盪氣上,都稱得上是目前好萊塢最頂級的商業古裝動作片。這也是為什麼我心態矛盾地為本片評分設立了觀賞性的緣故,若論及感官沖擊,《武》在今年已經露面的巨片當中,絕對可以排到前三名;然而視覺先行卻犧牲了故事和人物刻畫的深度,使得它和那些動盪人世間表現個人或者人群的變遷的史詩電影有了難以跨越的鴻溝,我甚至開始懷念《勇敢的心》那充沛的悲情和激昂的高潮。

豐滿美麗的極致
數月前看《幹掉比爾》,視覺上的凌厲風格可以說是本年度看到的最好的表現。而《武》則完全是對立的一種風格,為《燃情歲月》掌鏡的攝影為我們再次帶來唯美的意境。你或許還在懷念《燃》當中草原上沉沉的暮靄,森林中孤獨的樹影,《武》裡面卻有更動靜皆宜的影像:當武士們馬蹄飛揚進入寧靜清幽的小村落,鏡頭里呈現出一種「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古意盎然;勝元站在古廟旁邊,廟宇里的櫻花樹飄落下粉紅宛如雲霞的花瓣;狹窄的日式館屋裡面,武士和刺客的揮刀具有流暢同時緊迫的情景感;浩大全景式的平原戰隊,有寬廣的視野和宏偉的氣度。影片裡面的很多鏡頭,看得出都是精雕細琢的結果,即使把他們獨立出來,也不能破壞這些鏡頭完美的畫面感。

同時影片的配樂非常優秀,時而清雅秀麗,時而金鼓齊鳴,在很多段落,具有東方韻味的日本樂音從銀幕的深處傳過來。特別是納沙·艾爾格蘭(湯姆·克魯斯飾)在影片的中段由於被叛亂的武士俘虜,居住在屬於勝元兒子的村莊,這一段鏡頭追求一種悠然清淡的風格,而那似有若無的日式叮咚的音樂聲,在多麗子(加藤小雪飾)婉約轉身的時候,在納沙漸漸平和的心境裡面,不經意間響起,使得影片的畫面和聲音的情緒如此和諧的交融在一起,東方音樂所具有的蒼然遼遠的意境也讓多麗子唇邊羞澀的微笑更加地秀麗。

形大於神?
這些優點的確很容易讓我就投入到電影的畫面中去,然而上面這些說的似乎都是形式外在,我始終無法在內心的情感上真正的被影片的敘事所打動。我驚詫自己在如此壯闊的戰爭場面和細微的個人感情皆有的影片中,竟然沒有一次被影片的哪怕一個微小的細節由衷地深深感動。曾經在《幹掉比爾》裡面提到昆汀使用的雕飾主義經常會產生怪異的心理沖擊力,而《武》片的整體則因為刻意的求工,人工雕飾的痕跡過濃,感受不到最原始的激情。不要提最後那個妥協的尾巴,即使影片的高潮戲最後決戰,表現武士精神的壯烈,我僅僅是在感嘆場面的宏偉,那拼盡後的殞命卻絲毫引不起我的共鳴。這固然有決戰戲節奏安排的不夠好的緣故,大巧的形式後面情感的失落看來才是真正的原因,那些剪接流暢畫面優美的鏡頭越看越象是好萊塢大作坊被磨得透亮圓潤的精緻瓷器,磨掉的稜角是鋒芒畢露的創造力(這使得我異常地懷念《幹掉比爾》和昆汀,當電影失去了吸引我們最初的新鮮創作沖動,不知道是不是影片自身的悲哀)。

是否圓熟流暢的商業片就要徹底喪失作品內在的激情?當我們在影院里隨同美國上校納沙來到一個陌生的東方國度,當我們看見他受傷、被俘、感受、同情、戰斗、犧牲,不應為英雄的熱血美人的眼淚孩子的笑顏而甘心的流淚嗎?比較和《武》基調和題材都非常類似的《勇敢的心》,我記得每次在看到結尾華萊士用生命發出的自由的呼喊,仍然心潮澎湃地流淚不止。你說煽情也好,你說廉價的感動也好,你說缺乏對真實歷史的理解也好,至少在和華萊士一起歷經生死慘變、揭竿而起、浴血奮戰之後,我為英雄的壯烈暢痛一哭。這種情緒在看《武》的時候卻是沒有的,也許激情喪失直接帶來了故事的失真和感情的膚淺,這有可能是導致《武》在我這里失效的最根本的原因。

試圖復述的歷史
很多人對於《勇敢的心》都沒有好感,尤其是西方的影評人,可能這裡面滲透的宗教糾葛和人文歷史細節的差異使我們東方人在看這個電影的時候並不能理解到西方人的挑剔;就好象對《卧虎藏龍》大唱贊歌的美國眾多專業影評人也無法和痴迷武俠的中國普通影迷達成共識一樣。不知道日本,這個在「菊花與刀」的文化千年而下脆弱而強橫的水中島國,會對《武》給予怎樣的評價,那些表面的東方柔和的內蘊,穿素服的日本女子柔情似有還無的眼波,是想要動情描繪日本這個東方異域的努力。然而這一次《武》的編導們,挑選了一個在根本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認同上比《勇》更陌生更容易犯錯誤的地域和歷史,畢竟美國人在兩百年前是坐著「五月花」從英國來到新大陸的清教徒,所以《勇》裡面還能看到對於宗教和民族矛盾的刻畫,從而烘託了蘇格蘭英雄華萊士的心理背景。但《武》中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歷史陳述和人文性格的描繪,則完全變成了為貼上商業標簽的大場面一次完美的點綴,同時滿足美國大多數觀眾對於東方那個小島國神秘獵奇的心態。(當你在美國生活過以後,你就會發現,美國民眾對世界各國的認識,完全停留在白痴級別,他們或許會認為印度是非洲的某個國家,新加坡境內都是沙漠,所以對於遙遠東方文化的淺薄解讀總是能換來大多數觀眾的青睞)。

影片試圖表達的思想其實是很有意義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生而為何人,根在何處」(We cannot forget what we are, and where we come from),這不僅放在19世紀末期紛亂社會變遷的日本社會意味深長,即使放在任何一個面臨變革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個人面前,都是值得珍視的。雖然這個主題未必有多麼深奧,但是在明治維新的早期,復雜的社會情態,顛覆性的階層結構,劇變的經濟模式,當對於傳統的堅守與斬斷和以上錯綜復雜的關系糾結在一起,應該會有矛盾非常集中的事件和人物出現。這里我又想到了《勇敢的心》,雖然我對於這段真實歷史沒有過多的了解,但至少從影片的最開頭,就明顯的從殘忍專制帶有極端侮辱性的「初夜權」情節,感受到此後一步步激化的矛盾,華萊士的形象也在沖突風暴的中心有了最為鮮明的體現。《武》卻對於明治社會的矛盾速寫,採取了簡化的方式。從電影開頭到影片的末尾,我始終沒有弄明白武士群體武裝暴動的原因,影片給我們的解釋是勝元的話語和舉動:他告訴納沙自己起兵造反是為了效忠明治天皇,使天皇不至於受到身邊維新激進勢力的絕對控制;他在國會不肯讓步的行為,也表現出他作為武士的忠義之血。對於《武》,我們不能要求出現黑澤明《七武士》中對於武士價值的人文思考,但是這種最大限度利用某種虛無的精神去解構歷史的出發點,脫離了人物生活時代的現實基礎,如此淺薄的武士觀,造就了不折不扣的商業大片的視點,而不能引發觀眾深層次的共鳴。

另外影片選擇了外國人納沙的視角來完成對於武士精神的觀察、理解和傳承,也是一個頗有看點的立意,因為這中間納沙個人經歷反映出來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會是矛盾的一個方面。納沙在寧靜的鄉村中,通過與勝元和其他武士的朝夕相處,使他對於武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東西方在觀念上的沖突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納沙和武士們最初在對待死亡的態度上的語言沖突。但電影同時安排了通過人性中的共同之處使文化差異很大的兩者之間最終相互接納:納沙內心在美國剿殺印地安人土著居民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於強勢種族的懷疑和個人痛苦,使得他在逐漸接納反叛武士這個當時在明治社會中同樣屬於弱勢群體的團體時,過程和情感的轉變都比較自然。對於自我的懷疑是納沙這個角色很利於湯姆·克魯斯發揮的部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對於印地安題材不敢涉入過深的緣故,在這一方面並沒有更深入的刻畫,而且納沙同時還要沖鋒陷陣和談情說愛,為了商業目的,克魯斯也缺乏更大的發揮餘地。老實說,克魯斯這次還是很敬業的,動作招式在我這樣缺乏專業知識的觀眾看來,有利落兇猛的神韻,雖然人物的表演還是給人流於表面的印象,這一次恐怕劇本難辭其咎。

宏大的流行和低下的深情
史詩是什麼?恐怕不只是浩瀚的戰爭場面或者社會畫卷,更重要的是碌碌紅塵輾轉人間中,在人們心靈上下起落時傳遞、遺失或者畢生懷念的卑微低下的那份深情,這樣的東西在歷史浩浩殤殤的涌動里,是值得被我們反復書寫、陳述、觀看的。《武》在宏大的流行上面已經做到極致,但那些低下的深情在此處盪然無存,愛情只是為了建築巨片的一個工整的要素。還記得大衛·里恩的《日瓦格醫生》?那些偶然命運中不可逆轉的深情,社會變遷肉體消亡都不能使之湮滅;《武》卻在可以猜想的劇本中完成了一次對於人物命運在復雜歷史中的簡單化敘述。當然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假期找到完全的視覺享受,那麼請你把我上面說的話都當作是一個觀眾對於《最後的武士》一次不怎麼滿意的囈語.

5. 最後的獵人影評

關於這部電影,我做一個簡單的影評。一部好的片子給人的感應該是一種精神的引領和愉悅。

好久沒有看過這樣的一部電影,能把人的心緒帶走,帶到那純美、自然、和諧的天堂,那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那是少數的幾個人堅守獵人哲學的地方……

【最後的獵人】完全融入一個獨特絕美的環境,是一趟開創之旅,頌贊一種與動物及大自然完美結合的生活方式。

獵人,顧名思義就是在森林裡依靠打獵為生的人。

打獵,或許已成為當今的一種奢侈消費,但是當它還是一種謀生手段或是生存方式的時候,它的魅力和真諦才能得以顯示。

現在無論在地球的哪個角落,真正以打獵為生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們破壞了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生活的環境;二是,打獵的微薄無法滿足人們膨脹的貪欲。那片森林消失了,動物被迫的遷徙,土地變得貧瘠,大自然偷偷的哭泣,這不是一個獵人的悲哀,而是所有人的悲哀啊。

很感謝這部電影,帶我走進了夢想的天堂。

春天,沉睡的群山換上了新裝,融化的冰變成了時而潺潺時而湍急縈繞在山腳的溪流,魚兒歡愉的游戲,冬眠的棕熊醒來了趟著河捕捉狡猾的魚兒,……一個獵人帶著他心愛的哈士奇,或乘著一葉獨木舟,漂流在峽谷,或穿梭於群山之中,追尋動物的蹤跡。

冬天,冰雪封住了上山下山的路,封住了出來活動的動物,封住了一切,卻封不住獵人的腳步,因為冬天的打獵是必須的,沒有獵物,獵人們就要餓死、凍死在這深山裡,獵人乘著狗兒拉著的雪橇,開始了艱難的狩獵……

駕雪橇在寒天中長途跋涉,劃獨木舟在激流中奔流而下,在雄偉的峽谷中遭灰熊與野狼攻擊……這樣的生活可不是鬧著玩的,狗兒拉著雪橇在冰面上飛快地跑著,突然間,一處沒有凍結實的冰面塌陷了,幾只狗兒掉進了冰窟,獵人也掉進了冰窟,拴在一起的狗兒們相互幫襯著爬上了冰面,驚慌失措的逃跑了,留下了獨自在冰窟窿里拚命掙扎的獵人,任憑獵人怎麼呼喚領頭的老狗,也不見狗兒們回頭,徑直的走遠,絕望的獵人終於喊出了自己最不信任的新來的「阿巴士」,狗兒們只有這只新來的小狗聽出了主人的呼救,硬是倔強的拉回了狗兒們,把主人拽出了冰窟窿……真是感人啊,信任何須語言啊!!

阿巴士,一隻哈士奇狗,因為獵人原來最鍾愛的哈士奇「納努克」在大雪封山之前隨獵人進城時,不小心被汽車壓死了,那可是獵人的命根子啊,就這樣的死了……臨走的時候,城裡的好朋友送來了一隻和「納努克」很像的「阿巴士」,可是一時間獵人怎麼也不能相信,這只新來乍到的小狗能和自己失去的愛犬

比,似乎越看見他就越想原來的「納努克」。

狗永遠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聰明狗兒總是能夠了解主人的心思,就這樣默默地,愛著主人,保護著主人。

在這部電影里,最最多餘的就是人類的語言,獵人熟悉這片山這片水的一切聲響並能熟練的模仿,得以共存和謀生。更為叫絕的就是電影的配樂,從始至終無論怎樣得風雲變幻四季更替,華麗動人的管弦樂都極盡所能地刻畫了北方極地的靜謐光影與壯麗之極地景觀,撩人心弦的音樂片段深刻的描繪了對自然、動物的尊重與共處的智慧,交織而成一段盪氣回腸、繚繞人心畫面

最為可敬的是這個故事的主人並不是一個虛構的人,而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這就是最後一個堅守獵人精神者,依舊生活在大自然中,堅守古老的獵人哲學。這名最後的獵人名叫諾曼,50歲,與伴侶涅芭斯卡生活在一起。諾曼在影片里說了一句這樣簡單而又發人深省的話:「我的幸福取決於,我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我喜歡大自然,而且我也是她的一部份,人類和自然已經脫離關系了,我需要和大自然交換、分享……如果人類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和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去破壞它」

諾曼設陷阱誘捕動物許多年,並不需要社會所能提供給他的東西。他和自己養的狗吃獵捕來的動物或魚,他的雪橇、球拍、小屋、獨木舟,全都是自己用森林砍伐來的木頭製作而成。皮革是伴侶涅芭斯卡用古老的方法為他鞣製,就像古代的塞坎尼印第安人那樣,從動物的腦中抽取鞣酸,之後再以煙薰毛皮。獵捕山貓、河狸、貂、狼、狼獾,則為他們提供其他所需。每年春季來臨,他都會前往白馬鎮或道森鎮販賣毛皮,並添購一些生活所需:菸絲、彈葯、需要更換的陷阱、麵粉、火柴、蠟燭,以及無線電用的電池……。

8年前,他因為誘捕動物賺了不少錢,於是他添購一部雪地自行車,不過他很快便放棄了:雪地自行車太吵、太昂貴,寒冷的天氣也無法發動。後來有一天,他差點因為它而喪命:一場大風雪中,它在一片荒蕪的高原上故障。他徒步穿越風雪,往有樹木的地方走去,否則將面臨凍死的命運。他一直沒有回去找那部雪地自行車,而是回去找他的哈士奇獵犬們,它們不會故障並且忠心不語,就是這些讓諾曼捨不得退出。

諾曼與涅芭斯卡明白,大地如果失去了動物、植物、河流、風,甚至顏色,就一無所有。諾曼跟蹤一頭動物時,會長時間觀察它,理解它對周遭環境的認知:即印第安人所謂野生動物的。

電影里有一句話挺有意思的,就是當諾曼拿著毛皮到鎮上的收毛皮的店裡時,店裡的活計一個黑人說「現在一個白人再把毛皮賣給印第安人。」是啊,這個世界變了,我深深地記得,第一次認識獵人就是在一個《探索》的節目里,真實記錄了一個印第安人生存經歷,在茫茫日益惡化的沙漠里,動物越來越稀少,要捕獲一隻動物是相當的艱難,不停得辨認著動物留下的任何痕跡,腳印、糞便、咬過的草或者樹葉……我不記得那個印第安人為了追那頭羊在炎炎的太陽下跑了多遠,只記得羊累的已經跑不動了,很無奈或許更有點狠欽佩的對視著沒有絲毫放棄慾望的印第安人,想必死在這樣的獵人手裡也是一種光榮吧。

獵人,是一種生活態度,並不取決於你獵到了什麼動物,更是一種生活經歷。諾曼拒絕現代生活,並成為最後一位誘捕獵人,是因為諾曼了解現代生活對他而言猶如蒙住了眼睛滑下山坡。諾曼是一種哲學家,堅定地相信與大自然共享及交流的觀念,對位居食物鏈頂端的奇怪動物--人類的平衡而言,是極為重要的。我知道我沒有辦法成為像諾曼一樣的獵人,因為成為一個真正的誘捕獵人是需要很多的知識技能以及經驗的;我知道我沒有辦法在一個純朴原始的環境下生存,雖然我們都能在所謂的文明社會里賺到錢,但是我們並不具備生存的能力,像你我有誰會把一個種子種下讓它開花結果?當錢換不來我們所需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更不用說野外生存的能力了。我知道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安寧、自由的生活是我所嚮往的,但是我怎麼也融入不了,一切只能是夢想——如果有一天不再為兒女、父母操勞的時候,我和我的愛人,能找到一個小村莊,過一段自給自足的生活,享受一下生命的安寧與自由,哪怕只有一天……

6. 影評範文 寫一篇關於《致青春》的影評

《致青春》的影評範文可以以對照原著為主題,從影劇情節、拍攝的鏡頭角度來進行評價,最後總結劇中演員們的演技水平。

正文:

在《致青春》的影視改編版中,這版堪稱還原度最高的一部,大多數小說中的橋段、人設甚至對白都悉數保留。製作上也尚屬用心,尤其在開篇的時候使用時光回溯的方式交代了林靜與鄭微的關系;

(6)最後的我們影評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自喻為「玉面小飛龍」的鄭微,懷著對鄰家哥哥林靜的愛意考入大學。當她聯系林靜的時候,卻發現林靜不告而別,匆匆出國留學。生性豁達的她與同宿舍女生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開始享受著大學時代的快樂生活,直到她意外愛上了學長陳孝正。而刻板敏感自尊的陳孝正卻在畢業之際又選擇了出國留學。

幾年後,林靜和陳孝正先後歸來再次走進鄭微的生活,而美麗動人的好友阮莞意外離世,促使鄭微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經歷了與陳孝正跌宕起伏的愛和林靜的細心呵護之後,鄭微明白了什麼才是平凡的幸福,並最終選擇了更加成熟陽光的生活。

7. 《最後的武士》觀後感

天皇在最後被武士刀所動容,說出了電影所要表達的最有分量的話:we can not forget 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電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銳的方式--戰爭展現出來,就是新舊勢力的沖突。舊勢力,是「頑固不化」的,是「冥頑不靈」的,但是,卻是魅力四射的。當工業革命帶著政治進步機械的無情的碾壓著武士道的時候,當洋槍大炮帶著分皇權訂法律驅逐武士道的時候,一個徹頭徹尾的「新」人,來自美國的上尉,卻被「苟延殘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敵人的頭皮--Algren深深懺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這也提醒著我們,這是部徹頭徹尾的美國片兒...

在改革中,除舊是無法避免的,這是進步所必須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了強國之路,但是就像影片中所表現的一樣,武士道並沒有被完全拋棄,並沒有被埋沒。反而從另一個層面上武士道精神被發揚光大了,眾所周之,那是軍國主義,納粹。

在而後的戰爭里,不管日本是侵略還是反侵略,都體現著他們的武士道精神,奮力搏殺,效忠天皇,遵守紀律,甚至戰敗剖腹的也不在少數。不管正義還是非正義,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的骨子有種堅韌不拔,那就是武士道。民族精神支撐著大和,在戰後迅速繁榮,走上發達。經濟的騰飛自然與他們執著,嚴謹,遵守,堅韌是分不開的。

影片借主要矛盾,借新舊沖突,要探討的是傳統文化的,說土著文化也好,的繼承問題。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民族,傳統文化傳統信仰是不能丟的,民族魂都丟了,那還混什麼啊?同樣的問題也擺在我們的面前。日本騰飛了,美國人有在歐洲的根,這基督那天主。我們呢?

封建制度在清朝迎來最後一個鼎盛時期,康熙知道學習、宣揚漢文化,學儒立國。千百年來,儒家學說支撐著中華民族的魂魄。可在封建之後,中國迎來了特殊的狀況,內外憂困,封建的戊戌變法救不了中國,壓著三座大山的資本主義救不了中國,歷史選擇了共產主義。就像電影中說的「國家和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宿命」,共產主義和儒家所宣揚的大同是多麼的相似!似乎千百年來的傳統應該繼續...但是...學過近代史的都知道,發生了什麼,共產主義的「焚書坑儒」。常年的黑暗,讓歷史的英雄們習慣於斗爭,甚至在和平時代也要在枕邊掀起斗爭才好。斗爭之後,百廢待興...一個偉人劃了幾個圈圈兒,定了一個中心,帶著中華民族開始了經濟建設的和平時代。

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一樣舊的東西,在各種各樣的斗爭它被磨滅了,被消損了,只能苟延殘喘於學者的研究里,殘喘於應試用的課本里...那就是傳統文化,就是儒家,或者道家法家佛家,任何曾經支撐著華夏民族昌盛了千年的精神力量。

影片里武士刀傳承了武士道,我們的論語呢?那是用來考試填空的!儒學在韓國昌盛發展的時候,新加坡以儒以法立國的時候,孔子學院在海外聲名鵲起的時候,我們的國人在瘋狂的經濟建設,在瘋狂的追求GDP,在瘋狂的為了考試為了出國學習英語...

現象擺完了,一個影評所能做到的,也就改結束的,讓我們用風靡在中國的語言結尾吧:

We can not forget 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8. 影評最後一段寫多了有沒有影響

影評:
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人,每次想起他的時候會覺得一點點心痛。但我們依然願意把他留在心底。就算今天我們不知道他在哪裡;他在做什麼。但至少知道,是他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初戀這件小事」。
嗯,好久沒有如此陶醉在這樣一部簡單的電影之中。
安靜下發現,融合過去現在,觸覺彷彿在時光的消遣中逐漸麻木,頹廢明目張膽的鋪滿生活的每個角落。
不曾連接來與去的行徑,斷點徘徊,漸行人海,偶然間,那個匆匆的彼此擦肩,誰都不會成為誰的誰。
只有長久以來埋藏在心底的那份悸動,卻肆無忌憚的在這個冬日的暖陽中緩緩流淌,溫暖著那份曾經遙遠的記憶。
我相信,久違的感動,總會在某一個特定的轉角與之邂逅。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曾經的小水,抑或是阿亮。總是遙遙無期的盼望著那個被注視好久的身影也能投來一眸目光。
也總是心潮澎湃的在筆記本中記錄下與ta之間那些似有若無的接觸,一廂情願的情愫,總在暗涌的心底獨自甜蜜。
或許,那些逝去的遺憾,便是生命的魅力…

目前學泰語中,歌曲很好聽,翻譯部行...

9. 求最後的擁抱電影 影評 完成學校作業 不用太專業

內心與外表
最長的擁抱是我很少能看的進去的文藝片。平時印象中的文藝片一般是那種情節枯燥簡單、表現手法復雜、又無聊的一種片子。但是今天這部片子帶給我了另外一種想法。
當進入放映廳的時候首先進入到我眼睛裡的是開頭的那一串獨白與搖晃的鏡頭。鏡頭瑣碎而雜亂無序。配合著那彷彿是電視散文的獨白,給我一種新奇的感覺,我想看下去。想知道是怎麼回事。也是這段中更吸引我的是那種鏡頭吧。因為文藝片一般是運用慢鏡頭而非那種雜亂無章的瑣碎鏡頭。帶給我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在慢慢看下去的以後,帶給我的是迷茫,總開始的一段時間里,我非常不理解片子想表達什麼。一個貌似是想自殺的女人在往下扔錢的時候發現一個身無雙臂的男孩子。於是跟男孩子回家。而男孩子的家裡是一個開車的中年婦女與一個行動不便、不願意說話的孩子。
在我覺得有些無聊的時候,片子的配樂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本片中有多處聲畫分離與聲畫結合的小情節。有時候畫面往往是一種俱進與靜態的、緩慢的狀態,但是卻運用的節奏感特別強烈的音樂去配合。而有時候,又是畫面與節奏相符合,快則同快,慢則同慢。這引起了我的好奇。隨著深入的觀看下去,發現這個是有跡可尋的。音樂更多的是表現女孩子的一個內心獨白。
在隨著時間的慢慢過去。我大致了解了一些故事的情節。女孩子叫小北,是外地來京求學的大學生。不知為什麼做了一名代孕的媽媽,而又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把孩子打掉了。在她站在樓頂扔錢的時候看到了下面一個失去雙臂的男孩子,於是跟男孩子回到了家。男孩子叫宮平,在十歲的時候失去了雙臂,母親一直因此而自責,家裡還有一個孩子是一個失去了父母的孩子,而她腰部也因為事故受傷,無法獨立行走。故事就是在這幾個人中展開,總體表達了小北在包括宮平在內的一群身體殘疾的人中體會到了活著的一些真諦。從而去幫助這些孩子,最後在宮平的幫助與關懷下找到希望的故事。
這是一個有內心創傷的人向一群殘疾人產生學習什麼叫活著的故事,這是我的感覺。片中也適當的揭示了一些當下社會的一些不平等與不好的地方,如假殘疾人、代孕、遺棄殘疾兒童等社會問題。但是角度與程度都適中,讓人能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而又不反感導演的表達方式,這是很可取的一點。
畫面的構圖更多的是運用局部特寫,體現一些平時我們不會注意的人與事情。而通過小北的視角,讓我們體會到了一些平時我們不會關心的人與事情。畫面更多時候是凌亂無序的,尤其在那些主觀的運動鏡頭里,幾個不同時空的畫面來回交叉錯亂的出現,讓觀眾眼花繚亂。運用手部、腳部等局部特寫體現出小北當時的心情,有宮平腳部的特寫體現出宮平那與常人不同的地方。用宮平的臉部特寫表達宮平的生活態度,用母親的眼神的局部特寫表現出一個悔恨母親的內心等等。通過在網上查找,發現這個導演不是一個一般的導演,他的涉獵十分廣泛,又學過外科醫生。他的拍攝風格新穎、與眾不同。這讓我理解了為什麼以前在文藝片中看到的那種感覺這部片子里沒有。
其實說了這么多,這部片子帶給我更多的是一種對於文藝片不一樣的理解,一種新的視覺觀念,在我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會借鑒片子中的一些視覺觀念。不要過於傳統,加入更多新穎的因素,會帶給別人不同的視覺感受。

10. 影評怎麼寫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內很多。容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10)最後的我們影評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