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甲方乙方觀後感
[選修課作業竟是一篇電影觀後感]《甲方乙方》是王朔的小說《你不是個俗人》改編的,馮小剛葛優何冰劉蓓領銜主演是一部老的喜劇電影回頭看老電影是我最近一斷時間的一種習慣因為這種習慣讓我深刻的理解什麼叫做經典所謂經典就是不會因為時間的久遠而褪色說到拍喜劇電影不得不提的導演就是馮小剛他應是賀歲片的票房保證他與王朔是很要好的哥們兒他們那個年代出生的人用共同的特點就是遺憾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渴望自己活在戰亂年代也好一展雄風說白了就是有勁沒處使他們是一群不喜歡八路軍裝備看不起游擊戰渴望成為那種旗下擁有坦克集群每個士兵都武裝到牙齒都有可口可樂喝從來不為彈葯發愁唯一擔心的就是沒有汽油的指揮官官銜雖然很高但不戴大蓋帽就喜歡戴鋼盔還不系帶嘴裡永遠叼著雪茄飛機掃射也不躲藐視國防部卻又愛兵如子說白了就是渴望成為巴頓那樣的現實滿足不了的於是乎他們便在電影里如願拍攝了《甲方乙方》,其實也是為自己圓了一個夢電影里的好夢公司口號好夢一日游簡稱夢游就是那種只要你有夢想就會不遺餘力的創造性地為你完成的一種新興服務行業開始的時候就圓了一顧客的巴頓將軍夢然後緊接著又讓顧客過一把寧死不屈的癮讓顧客體會受虐待的感受完成被女孩子倒追一把的心願為其實現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之夢想等等一直到最後姚遠(葛優飾)讓出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新房子只為達成一個臨死的癌症患者的丈夫的美好願望--在妻子臨終前可以住一次城市裡的新房子而他們的好夢公司也面臨了破產解散的危機,選修課作業竟是一篇電影觀後感。語言也是電影的最亮點之一,《甲方乙方》語言機智幽默故事耐人尋味是有文化品位的喜劇笑完了也不會覺得自己無知不同於鬧劇這也是問什麼很多人喜歡馮導和他的這些御用演員們我喜歡看善用獨白的電影很真實的感覺電影的開場姚遠說"我人品四六開優點六缺點四"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有自信的率真的人缺點不多但也不完美他們的事業剛剛起步正處在試營業階段的時候只是一句"打死我也不說"的話成為一個不解的秘密成功的讓那個嘴裡藏不住秘密的人過了一場寧死不屈的癮任他們嚴刑拷打也沒能說出這個不是秘密的"秘密"笑料百出笑完之後卻讓我們對那些寧死不屈寧折不彎的英雄肅然起了敬。電影其中有個橋段是這樣的為了慶祝什麼活動要把整條街道的氣氛搞得熱烈點這幫閑人便讓吹捧蔚然成風起來最後甚至是"指桑誇槐"見了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非叫人家大姐還笑盈盈的問人家今年有三十了嗎(葛優就是有這樣的能力把看似虛假的東西表現的很真誠有種以假亂真的范兒)見了穿西裝的男子就誇人家衣服穿得就跟長在他身上似的坐公交車也得發出感嘆"這車做的真舒服比賓士還舒服"人家很詫異他就說"賓士能直腰站著不碰頭嗎?"你覺得不合情理的事情經他一說你就會覺得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在這些吹捧的過程中真可謂是滿足了別人也陶冶了自己何樂不為?在吹捧的過程中姚遠他們遇見一女子站在河岸面無表情經過如下:姚遠(著急的跑過去真誠的說):"去年的今天我就是打算從這跳下去的被人救下了今年的今天我覺的當時的我特傻女子:"你覺得你現在就不傻嗎人家這是在練氣功呢",觀後感《選修課作業竟是一篇電影觀後感》。你說姚遠是傻嗎?我說他是善良的熱心的真誠的姚遠說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但是沒有房子的婚姻更是不幸福的"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很物質的一個人最後讓出自己的新房寧願自己在新年來臨之際無家可歸是的他不是一個慈善家一個英雄俠客他只是一個自己也在努力生存的普通人相信人品四六開也是對自己過分高的評價吧寫一個慈善家從頭到尾做好事並不比寫一個偶爾有點小聰明小邪念小自私的普通人做出一件好事更感動人總之我是被感動了他們自稱是把愛和歡樂傳播給人間的天使結果就真的是了他們都是瀕臨絕種的一級國寶只愛真理不愛錢我喜歡這群自稱文化里的糙人糙人里頭有文化的人有素質也不道貌岸然最後姚遠的獨白又響起"那晚我們都哭了說了許多肝膽相照的話。經歷的不必都記起過去的不必都忘記。我們也從吃冰棍的年齡長到了喝啤酒的年齡。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看完後許多過去的零零碎碎的記憶碎片在我腦中重建很多年過去了我也很懷念他同時我也決定了真誠的對待生活對待生命中出現的親人和朋友音樂又想起"經歷的不必都記起過去的不必都忘記。相知相愛。永遠。()〔選修課作業竟是一篇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❷ 電影評論的影評知識
特寫: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它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
近景: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它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
中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它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常用以敘述劇情。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遠景:是指表現廣闊空間或者開闊場面的畫面的景別,是所有景別中視距最遠、表現空間范圍最大的一種景別。在電視節目中常用於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和場面。
大遠景:通常是從高角度拍攝的畫面,用來做為定場鏡頭或提示寬廣開闊的空間。 聲音:包括人聲、背景音樂、音響
人聲:交代說明、推進劇情、推動人物性格
背景音樂:烘托氣氛、渲染氛圍、深化主題、善於抒情
音響:增加真實感、烘托環境氣氛、抒情言志
畫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視覺的中心,意念的載體
景物:抒情言志、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道具:刻畫人物性格、串聯故事情節、抒情言志
聲畫結合:包括聲畫對應、聲畫分離、聲畫對比
聲畫對應:有什麼畫面,就有什麼聲音
聲畫分離:聲音與畫面分別敘述,兩者不具備明顯沖突
聲畫對比:聲音和畫面在意義和情緒上形成強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營造環境氛圍、構成創造思想
色調: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
冷色調:色環中藍、綠一邊的色相稱為冷色,它能給人以陰涼、寧靜、後退、深遠的感覺。
暖色調:色環中紅、橙一邊的色相稱為暖色,它能給人以溫馨、亢奮、前進、和諧的感覺。
光線: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畫人物形象 長鏡頭: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一般時長超過30秒。長鏡頭可以保持整體效果,保持劇情空間、時間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可以如實、完整地再現現實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說服力和感染力;還可以渲染氣氛、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要寫好一篇影評,首先應當認真觀看電影,並記錄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鏡頭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為亮點以及最新穎之處。一篇影評能否吸引人就在其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常見問題:跑題、講故事、面面俱到、沒有觀點、寫成「豆腐塊」、本末倒置、常識問題、沒有細節。 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砭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美學評論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了優秀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如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電影特性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的節奏藝術》
5、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中的音響》
7、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交合、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話體、問答體、隨感錄。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價,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評論角度 評主題:1、抗日斗爭,揭露日寇罪行,歌頌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懷、崇高人性;2、生命價值與民族命運;3、對和平和期呼喚與社會的發展的期望;4、在人類之愛基礎上不同文化觀念的撞擊與交融。 人物評論:1、單一人物;2、某類人物;3、對比性人物;4、從人物關系評析,如中外、父女、民族與宗族等關系入手。 場景細節:幾次爭論;手榴彈的出現;小刀的運用;幾個人物對死的選擇;照片的作用。 懸念設置:人物命運為主線,將人物經常處於生死關頭,環環緊扣。 矛盾沖突:1、進步與反動、民族解放與法西斯專制;2、東西方觀念;3、宗族。 敘事線索:三種時態,現在時著眼於戰爭與和平的對比,調節情緒、深化主題,給作者一個自由的敘述時空;過去時表現矛盾沖突與情節發展的主線;過去完成時重點在揭露日寇罪惡。 情節與節奏:戰斗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置;緊張與舒緩情緒的起伏;鏡頭節奏快與慢的轉換。 中外影片比較:與《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憶形式講述拯救生命與回歸家園,但《黃河絕戀》避開為什麼救人的爭論,避免說教,容納更多內涵;多種矛盾沖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鮮明個性;戰爭與愛情兩條線索推進,更富有抒情色彩。 與《紅河谷》比較:文明沖突的合理性;敘事特色強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對比中展現性格的發展,注意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枝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就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地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彩。 題目
題目是任何寫作中的第一閃光點,影評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影評題目,關鍵在於它能否用於傳遞作者想要在影評中表達的信息。在看完電影後寫影評時,首先要找一個好的切入點,當然,這個切入點就要從題目開始入手了。影評的題目注重創新、新穎,起到讓別人一看見題目就想讀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評題目越短越好,6-7個字為宜。
開端
閱高考語文作文的老師們都有一個習慣閱卷方法,即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間部分寫的再好,但開頭卻弄得很差勁,這樣閱卷老師對這位考生的中間內容最多就會大體瀏覽一遍,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因此,開端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影評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地一上來就介紹你所要寫的影片最為亮點之處,或直接寫影片的高潮結局,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可以運用「詩經六藝」中「興」的手法,也就是說,由你想表達的內容聯想到了什麼其他東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內容;也可以先插入一電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贊、愛森斯坦等,這樣能為你的影評錦上添花。
中間
這一部分是影評的核心內容。其實寫影評就是寫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們在寫影評時應注意多分析、少敘述,以你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中心,擺出論據,層層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題,也就是說,你在影評中分析的內容,都必須要圍繞你的中心。
結尾
我們完成了影評的最主要內容之後不能就此結束,還應當有一個響亮的結尾。在結尾我們首先應該先對影評的主要內容進行一下總結,然後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整個影片的理解;還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讓影評有一個好的收尾。
❸ 影評怎麼寫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
❹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❺ 電影《甲方乙方》
葛優,馮小剛,英達,劉蓓幾個在97年夏天開辦了一項「好夢一日游」專的業務,幫助消費者過屬一把「好夢成真」的癮。業務引來了一大批突發奇想的顧客:書攤老闆想當一天叱吒風雲的巴頓將軍;嘴巴不嚴的四川廚子想一直夢想成為寧死不屈的義士,體會一天被捕、嚴刑拷打、英勇就義的感覺;大款吃夠了山珍海味想感受一下「吃苦」的滋味;大男子主義的人想做「受苦夢」;明星想做「普通人夢」;幫助因為屢遭失戀打擊而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做「愛情夢」,從而恢復了自信……在幫助人們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四個人從一開始的好玩、開心逐漸投入了自己的真誠。姚遠和周北雁為幫助身患癌症的無房夫婦做一個「團圓夢」,將自己准備結婚的新房貢獻了出來。房子最終被還了回來,大家對於過去的一年無限感慨。
❻ 甲方乙方 觀後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看過它很多遍,但是每次我有機會都還是會在看看,這也許就是好電影的魅力所在吧,我和我的男朋友就是因為這個電影認識的,所以它也算是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家上我很喜歡裡面的情節,因為它讓我看後深思過很多,好電影的意義就是人看過後不光覺得他可樂,還能在樂後,反思一下自己,讓人從電影裡面學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讓人進步,這才是喜劇電影的意義所在,不是說看完樂後就忘了,不能對人產生任何意義,我覺得大家應該支持國產電影,支持好的東西,這部電影大家應該購買支持!!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它讓我學會了很多!
❼ 求電影《甲方乙方》的觀後感…
1、作品選材。影片選材很有特點。選擇了一個關於商業化的題材,即營業者與消費者。但又不同於一般商業化題材的影片,此部影片十分貼近百姓生活,以「好夢一日游」(第三產業)為營業目的,可以說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80年代我國開始發展第三產業,97年左右在黨的中共十五大的號召下,我國第三產業迅猛發展。而「夢游」是一個有創意、新穎的第三產業,選在97年,是為了宣傳和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影片通過「夢游」這一職業給消費者帶來的諸多利益,從而反映了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影片風格和情感色彩。中國電影導演們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實性方面作出努力。然而,影片並沒有滿足於紀實性的競賽,而是獨具特色地將喜劇性與紀實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寓庄於諧、庄諧相映成趣的劇作風格。無論是「公交車上抓小偷」、「解決婚姻矛盾」、「圓癌症患者一個夢」還是「體驗貧困地區生活」等等,無處不體現影片的紀實性,但又不缺乏影片喜劇性色彩。整部影片也很感人,通過實現不同階層的不同夢想,總結出一道道人生感悟和哲理,教育了身邊的每一個人,世界充滿愛,世界真奇妙,這也是此部影片的一大風格。影片的另一風格在於反映的是第三產業,但又不隨波逐流,屬於第三行業中的典型。3、環境選擇。本部影片可謂戲中有戲,由許多的片段結合而成,所以環境也不固定。本部影片的環境特點就是環境跟隨情節走,換句話說,如果影片把所有不同的情景都集中到一個規定情境當中,比如「好夢一日游」招待所,那麼很難體現影片的內涵。環境選擇廣泛,意味接觸不同層次的人多,接觸的人復雜了,則更能體現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從而突出了「甲方乙方」的深刻含義。 4、主題內涵。 從表層上看,影片就是在描述「拿錢給人幹事」這樣一些場面,體現了「消費者」與「營業者」之間的關系。而影片真正表達的是人與人接觸時產生的情感色彩,「消費者」與「營業者」也不例外,同樣存在著感情,比如,影片中姚遠和周北雁為了幫助一個危在旦夕的癌症患者,實現最後的夢想,倆人寧願將剛買的新房無條件的借給對方住;最後錢康決定將以營業為目的的「好夢一日游」改為慈善機構,無償的為顧客實現夢想,表現出當今這樣一個人與人的情感愈加冷淡,以金錢為目的的社會,還有這樣一批善良的青年,從而教育和感悟了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才是影片的主題內涵。 5、性格塑造。 影片中的人物性格既相同又不同。不同在於各自都有突出的一面,無論是姚遠的聰明、周北雁的感性、還是錢康的正直、深子的豪爽,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善良和熱情。影片以四種不同的屏幕人物形象為基礎,描述了他們在實現人生夢想的同時,不忘助人為樂。四個性格迥異的人,帶著共同的夢想奮斗著,這是此片人物性格塑造的一大亮點。 6、語言特點。影片的對話特點在於處處不失幽默,處處不失哲理。在每個場景片斷的結尾,都附有人物頗具哲理性的對話。例如,深明大義,只愛真理,不愛錢,其實這些都反映了影片的深刻含義。正是這一次次的幽默,一條條的哲理,使影片中塑造的屏幕人物形象愈加鮮明。 7、結構手法。整部影片的敘事是比較流暢的,盡管突出了細節的作用卻沒有鬆散的感覺。結構統一而完整。影片以「好夢一日游」為線索和總體綱領,分別設置和展開了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時代的一些情景,也在每一個情景之中,闡述了一些人生哲理。影片開門見山,以自述的表現手法引出片子主題。影片中多處暗藏著對比,戲劇中姚遠被顧客的花瓶砸了,顧客都於心不忍再演下去,演員卻堅決要把這場戲演完,通過姚遠和顧客對突發事件,態度上的鮮明對比,表現了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影片的真實性。就像影片中所說的:一句話,一切都按真的來。影片中另一大對比是幫助顧客解決婚姻問題。片中姚遠和周北雁飾演一對封建時期的富家夫婦,假戲真做,當周北雁用力扎顧客一針時,角色的轉換和反差很大,從而形成一個戲內與戲外的對比。 8、細節運用。影片在中間部分,運用了套播的敘述手法,即兩個不同的情景同時出現,兩個情景一起出現,一方面使影片不顯枯燥,增加觀眾興趣。另一方面,這兩個情景具有一定聯系。湯麗君影星想擺脫名人的壓力,做一名普通人,之後才知道做普通人比做名人更難。游老闆極力要求體驗山區中窮人的生活,最後卻把整個村的雞吃光了,才知道生活在貧困地區的艱辛。這倆方面都反映了社會的兩大極端,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深深的打動了觀眾朋友。最後,影片闡明了甲方即「夢游」的工作人員,乙方即「夢游」的顧客朋友。顯然,這部影片依然犯有國產電影的通病:生怕觀眾不能理解自己設定的主題所述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過人物的嘴將主題思想直白地說給觀眾聽,令人覺得頗有點作者跳出來說教的味道。總之,整部影片是場喜劇,但快結束部分是一個感人的略帶悲劇色彩的場景,影片最後又以此場景作為鋪墊,將影片最終從劇中又轉換為美滿的結局。
❽ 求一篇電影非誠勿擾1的3000字左右觀後感 急急急急!!!!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即將過去的2008,或許只能用「多災」二字來形容。於是在今年的賀歲檔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喜劇,因為我們試圖用歡笑來安撫我們已經疲憊的內心。
說到賀歲片,馮小剛這個人名的價值遠遠大於他作為一個導演的價值,他不僅挽救了曾經低靡的中國電影市場,還開啟了中國電影的賀歲片之路。從《甲方乙方》的誕生之日算起,中國的賀歲電影已經邁入了第11個年頭了,在這11年間,他攜手葛優一次又一次地沖擊內地賀歲電影的巔峰,並且接二連三地擴大著自己的連勝記錄,從票房上來看,馮氏賀歲片無疑是內地電影市場最大的贏家,葛優這位御用演員也儼然成為了馮氏電影的質量保障。
從《甲方乙方》到《天下無賊》,從《夜宴》到《集結號》,馮小剛的賀歲片大致上可以分為生活片與劇情片這樣兩大類型,前者的重心是對小人物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用喜劇的形式將其展現給觀眾,而後者則重視影片在視覺效果上的營造,是典型的帶有中國特色的大製作商業片。即便是影片上映前的運作手段,他們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以《甲方乙方》為代表的這些早期馮氏賀歲電影在前期宣傳上做得都比較朴實,他們在宣傳的過程中也並沒有表現出對於票房極度的渴望,這種宣傳的性質也正好對應了影片本身所具有的平凡特質。馮氏喜劇的成功與影響就是在這種平凡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
在10年賀歲片的征途中,王朔對於早期三部作品的影響力不可忽略,嚴格來說,從《一聲嘆息》開始的馮氏喜劇才真正屬於馮小剛自己,此刻的他已經可以自由地掌控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影片中的思想與現狀更多來源於馮導自己,而並非作家王朔。也正是這部有著過渡作用的《一聲嘆息》,是馮導賀歲片征途中唯一一部沒有沖擊賀歲檔的作品。經過那一年修整後的《大腕》、《手機》與《天下無賊》均取得了比前作更加出色的成績,事實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著馮小剛平民路線在賀歲片市場上的不可阻擾。
《夜宴》是馮小剛作品對於視覺沖擊的一次嘗試,也是在張藝謀開啟的中國式大片之路上的一次迷失,盡管影片取得了極好的票房的收入,然而口碑卻並沒有像票房那樣水漲船高。張藝謀用3年時間來打造他心血來潮的武俠之夢,最終換來的只是熒幕上轉瞬即逝的那一抹華麗。追求了3年的視覺盛宴最終在《千里走單騎》中的一聲哭泣下轟然倒塌,猛然間我們發現熒幕上的武俠之夢其實是為奧運會開幕式在積累經驗。我們慶幸馮小剛沒有創造出第二部《夜宴》,他創造出的是中國戰爭電影的新紀元——《集結號》。《集結號》不僅票房大賣,口碑也在爭議中一路飆升,於是一個問題逐漸浮現在了我們眼前。《集結號》之後的馮小剛還能帶給我們什麼?是繼續在大製作的康莊大道上正步前進還是放下「屠刀」回歸百姓。
馮導選擇了後者,《非誠勿擾》的誕生告別了中國熒幕上那片空洞的華麗,它帶來的是最真誠的百姓故事,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和諧!在盡力了這多災多難的一年後,我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了「和諧」的可貴。
影片以主人公徵婚為線索,牽扯出了當代社會中一幕幕令人可笑的「人間喜劇」,葛優飾演的秦奮作為一位大齡海歸,用自己的發明獲得了巨額財富後開始嘗試解決自己的人生大事,他誠心誠意地想找一個合適的紅顏知己白頭偕老,然而前來相親者卻又各懷心機,沒有誠意,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喜劇元素。他遇上了舒淇飾演的梁笑笑,一個傷痕累累的女人,在交往中愛上了她,然而笑笑卻一直都愛著另外一個男人。這樣的故事情節看似非常普通,在現實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平凡,這是馮氏幽默的最低綱領,也是馮氏幽默有別於其他港式喜劇片的最大特色。
馮小剛首先營造了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一個大的社會背景,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實且不加修飾的,所有的語言對比也都是自然的。在當時的這種情況下,人物的這些言語是最自然的流露,沒有用刻意的話語來搏人歡笑。包括肢體動作,臉部表情,背景音樂,這些元素單獨來看所構成的就是一部最簡單的愛情生活片,至於幽默感,那都是蘊含在影片之中先天就已經具備的,它不需要配樂以及肢體動作這些額外的東西來輔助笑點。
馮氏幽默的核心是真實,不做作。《非誠勿擾》與同期上映的《女人不壞》在這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徐克用了大量超乎顯示的誇張手法來製造歡笑,因此《女人不壞》的搞笑始終都給人以一種荒誕感,當然這也是港式喜劇的特點。《非誠勿擾》就表現手法來說是平淡的,人物也是真實的。我們會為梁笑笑的感情遭遇感到難過,也會被秦奮的真誠一次次逗樂。盡管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是這種愛情感是中年這個年齡段所特有的,它也許沒有年輕人的偶像劇那麼奔放,但是它的確是真實的,這種真實升華成了一種美感,一種在現實中可以給人帶來希望的感覺。對於30-50這個年齡段的觀眾來說,甚至可以用「貼切」來形容。
對於一部喜劇片來說,將近2小時的片長顯得有些過長,容易導致節奏不緊湊,畢竟觀眾歡笑指數也是有一個倦點的。但是《非誠勿擾》更多的還是當作一個愛情故事在製作,這樣一來2小時的片長就變得合情合理了。影片中用了大量的全景鏡頭來描繪空曠的美麗景色,為影片中的人物情感營造出淡淡的憂傷,同時也把影片的基調定在了一個相對緩慢柔和的牧歌環境中。在這段牧歌中有悲的,也有喜的,平靜的海面中所融匯的是人生百態的那份紛雜,所沉澱的是情感世界中最真誠的愛與懺悔。
對這多災的2008年,影片給出了一個完整的概括,正如馮導說的:「大家往後還是要走下去,我還是相信未來是不錯的。」
《非誠勿擾》在人物刻畫上的這種自然與真實,可以說是馮氏喜劇10年以來最成功的一次,在畫面上帶給人的美感,也是讓人難以忘卻的,它徹底告別了國產史詩片那種做作的畫面,那種單純為追求視覺特效而拍攝的詩情畫意不復存在,在這里,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人的感情,以人為本的東西才是最真誠的東西。回首過去的舊作,這個階段的馮氏幽默有了一種更為自然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