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vip
㈠ 我開通了會員一個月都沒有為什麼看另外一部劇還要我開通啊
這個你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會員到期了,還有那就是看看你自己開的什麼套餐,現在有的影評會員是分很多種的,還有的是付費新上映的影片,你開會員也不一定就能看的。
㈡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㈢ 我現在影視vip會員代理,可是賣的一直不怎麼好,有什麼辦法可以把會員很好得賣出去
有個螳螂視頻,特別牛逼,大部分視頻會員加一起88元,你可以考慮做作這個 ,
㈣ 求一個影視app,要求包含vip愛奇藝,vip芒果tv,vip優酷,vip騰訊視頻
打開那一個人在看地球的聊天件 ,使用放大鏡找 飛揚影評手機上的,各個視網站的黃金會都有
㈤ 迅雷電影院的影視VIP觀影特權
只要是影視VIP,就能免費暢看全站的高清片庫,收看海量大片!
使用包月套餐更省錢,成為影視VIP,即可免費觀看新片首發、點播片庫、包月片庫等全站所有電影! 院線大片新鮮看,足不出戶,就能輕松看票房賣座大片!
每年大部分院線電影獲得授權,配以體貼細致的片庫分類劃分,使觀影更加便捷,小小套餐就能看盡各種票房TOP片! 1080P在線點播;畫質逼真細膩,體驗影院級震撼音效!
迅雷電影院採用藍光、1080P、720P三種畫質等級,大部份影片都是1080P或者藍光畫質,美輪美奐的畫面,影院級震撼音效! 各地音樂會,演唱會,首映式門票,電影票等,體驗免費搶票!
迅雷電影院定期推出VIP影視專屬回饋活動,活動送出音樂節門票、演唱會門票、電影首映式門票、電影票等福利。 電影周邊原版超值大禮,影視VIP專享搶先拿!
免費看電影還能拿驚喜好禮,明星親筆簽名照、電影場景物品等搶先拿! 小積分,大用途,更多精彩禮品等著你!
通過每天搖一搖、邀請開通影視VIP、發表影評等方式獲取積分,並可以用積分兌換金燦燦代金券。 專享迅雷看看每期觀影團優先特權,進入院線觀看最新大片。
迅雷看看觀影團是迅雷看看攜手全國各地知名影院,為廣大電影愛好者提供的免費觀影平台。看看觀影團已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各大城市,正成為國內最具活動價值潛力、口碑影響力的觀影團。
㈥ 在哪裡可以看到免費的VIP電影
失效的太多了但是我感覺y65y,也不差
㈦ 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貝漢《海洋》觀後感
[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貝漢《海洋》觀後感]
寧靜、震撼我想這是這部《海洋》給我帶來的最強烈的感觸,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貝漢《海洋》觀後感。繼《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後,導演雅克·貝漢又一次耗巨資歷時多年在一片靜謐祥和的氣氛中靜靜地展示了《海洋》的世界。在這個占據地球四分之三的蔚藍空間中,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輪番登場,蝠鱝,海蜥蜴,海鱟,大白鯊,藍鯨,抹香鯨,小丑魚,寄居蟹,水母……成群壯觀的沙丁魚群,俯沖入海的海鳥群,魚躍而起的海豚隊,慵懶可愛的海獅萌到了極點,還有懷抱baby的海豹媽媽,近百種知名的當然大多是不知名的海洋生物輪番登場,目不暇接。海蟹們的對壘讓人聯想到《指環王》,也突然浮現出一個生動的詞彙「械(蟹)斗」,如夢如幻、晶瑩剔透的水母,觸角如金針菇般,不禁會讓人想到《阿凡達》,那個隨著漂流的椰子樹乘風破浪遠洋航行的小蜥蜴和海底那種叫不上名字的多觸角動物,讓我彷彿見到了真實版的《加勒比海盜》中的傑克船長和拿著八音盒的醜陋的章魚鬍子船長。
大自然不是演員,但大自然又是最好的演員,那樣精彩的「表演」是任何優秀的演員所不能比擬的。只能花時間去等待、發現、記錄。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不斷深化,卻依舊只在皮毛,我們真正了解的又有多少呢。
人類是強大的,卻又如此渺小,我們再豐富的想像力,也不如造物主般萬能神奇,那些千奇百怪的生物是幾千幾萬甚至幾個世界物競天擇的結果,早已超越我們的想像。在大自然面前,在大自然的萬千生物面前,我們很無知,仿生學不就是人類向生物界索取藍圖的道路嗎。再優秀的跳水運動員能有海鳥俯沖入海壓水花壓的好?能像海豚那樣在躍出海平面的瞬間完成四五個甚至更多的360度的大轉體?……
在靜謐的海洋中生活著那麼多或美麗或奇醜無比的生物,他們與我們本就該和平的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觀後感《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貝漢《海洋》觀後感》。我們從未否定過弱肉強食,但我們不該無謂殺戮。即使是讓我們懼怕的大白鯊,其實在風平浪靜的時候也是溫順的,是不會傷害人類的,是可以與潛水者並肩前行的。暴風雨中狂躁的他們是因為懼怕,而那樣的天氣條件下,人類本就不該出現在海洋中。
如果地球只剩下人類將多麼可怕。如果我們的後代只能在標本博物館才能看到這些美麗的生靈,那將是多大的悲哀。導演雅克貝漢說「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因此滅絕,它們花了幾百萬年進化到今天,但人類幾十年就令它們滅絕。人類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是這個星球的主宰,實際上,有那麼多我們見所未見的生物正與我們同享一個地球,就算再渺小也不應該被遺漏。」我想,這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更加深遠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向我們呈現這片美麗的海洋,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懂得珍惜。為了獲取那所謂的美味的魚翅,被割掉了魚翅的鯊魚被扔到了海底,再也無法遨遊,鮮血不斷地從他的腮中滲出,無助的悲鳴是他留給這世界最後的聲音。大工業時代為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卻伴隨著無盡的污染。被污染的河流肆無忌憚的流向大海,像是滿是致命細菌的血液流向身體。
其實蠻遺憾的,本來在這樣一部耗資巨大的全球性的記錄片中,導演本有意來華拍攝「水中大熊貓」白鰭豚,「我們聽說水族館里還有最後一隻白鰭豚,就希望用它作為正在消失的物種的代表,但在我們准備的過程中,它死去了,這個物種也消失了。所以我們在片中安排了一個放置消失物種標本的博物館,其中也有白鰭豚的模型。」
寧靜貫穿了整個的過程,我是個喜歡海的人,在大海面前,我的心會變得豁達開朗,平靜安詳,即使是這樣海的影片,依舊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面對大海寬廣的懷抱,我覺得有歸屬感。在驚喜、震撼、悲憤等一系列的情緒起伏中,我們是以希望結束了整個影片,地球有其自身的恢復能力,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我們已無能為力,但只要我們從現在起懂得愛護我們的地球,人類就不會孤單的活著……
http://monica830117.taobao.com
〔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貝漢《海洋》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㈧ 如何評價韓劇《vip》
韓劇《vip》評價
《V.I.P.》的核心構想是圍繞著來自朝鮮的連環殺人魔金光日,營造回出警察要抓捕殺答人魔但國情院要保護他的諷刺性場面,但是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場面,電影沒有給出邏輯性強的原因,導致觀眾很難被這樣的設定說服。
電影中含有很多場面,以及吸煙、臟話的粗陋場面,這些場面數量過多,而且其中一部分沒有出現的必要性 (Pressian評)。
劇情簡介
刑警蔡易道奉命追查連環殺人案,他鎖定的頭號嫌犯是V.I.P.脫北者金光日。因為獲得美國CIA支援的國家情報院調查員朴在赫暗中庇護著金光日,蔡易道在調查連環殺人案的過程中處處碰壁,只能眼睜睜看罪犯逍遙法外。
還因為鍥而不舍的追查行動遭到停職,正當蔡易道一籌莫展之時,朝鮮特工李大范突然現身並提出聯合調查的要求,並誓言將不擇任何手段逮捕金光日。
(8)影評vip擴展閱讀:
《VIP》是由朴勛政執導,張東健、金明民、朴熙順、李鍾碩主演的韓國犯罪電影,於2017年8月24日在韓國上映 。
該片講述了從朝鮮來的VIP成為連環事件的嫌疑人,韓國特別調查組、朝鮮秘密特工、美國CIA以及韓國國情局要員為此展開聯合緝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