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黑玫瑰影評

黑玫瑰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03 12:03:18

『壹』 你看到過哪些非常精彩的影評

在豆瓣來裡面有一篇是我至今以來看自過的最好的影評,名字是《文森特是怎麼死的》把電影里每個細節都扣出來了。以前剛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是覺得結構牛逼 但是真正牛逼在哪也是一頭霧水,當你看完這篇影評,你就會恍然大悟真絕了。

『貳』 影評分析色調萬能句子

第六節、電影影像的色彩
色彩無疑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藝術語言。
繪畫中,梵谷認為色彩高於一切。
喬治·里埃埃說:「處理主題,應著眼於色調,而不是主題本身。」科學分析表明:
首先,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人們生理上不同的反應。弗艾雷在《論動覺》一書中講到了他的實驗結果。。他說:在色光照射下,人的肌肉的彈力可加大,血液的循環可加快,其增大的梯度是「以藍色為最小,依次按綠色、黃色、桔黃色、紅色的順序逐漸增大。」
其次,不同的色彩會給人們的心理及情緒帶來不同的反應。科學家的歸納是:
紅色:象徵著生命、血、朝氣蓬勃、愛情、暴力、革命……
黃色:象徵著陽光、歡樂、溫暖、享樂……
綠色:象徵著生長、生命、青春……
紫色:象徵著高貴、犧牲……
藍色:象徵著冷靜、平和、純潔、高雅、憂郁、浪漫……
當然,除了整個人類對色彩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的反應之外,不同的民族由於其文化傳統的不同,他們對色彩可能也會有他們獨到的反應。如中國人對黃色有一種他們特有的情感。
由於色彩的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電影《名利場》的問世,無疑是電影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如果說,彩色電影之前的黑白電影是象勞遜所說的「攝影實際上是一個用光線進行繪畫的過程。」那麼,黑白電影之後的彩色電影准確地說應該是「它不僅是用光線,而且是用色彩進行繪畫的過程。」
彩色電影出現之後至今,色彩也象光一樣經歷了一個「不講究」──「講究」──「不講究」的過程。
一、色彩出現在電影中的幾種情況及作用
1、色調
色調:彩色電影畫面總的色彩組織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種顏色為主導,使畫面呈現出一定的色彩傾向。
色調出現在影片中的幾種情況:
①、整部影片: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整部影片。
《鳥人》,寫浪漫,用藍色的冷色調貫穿全片。
《好男好女》,寫絕望,全片冷色調。
《黃土地》,寫對土地的愛,桔黃色的暖色調貫穿全片。
《金色的池塘》:寫黃昏之戀,黃色的暖色調貫穿全片。
②、一個段落: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段落。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③、一個場景: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場景。
《日瓦格醫生》:帕沙和拉拉在小屋的火邊,桔黃色的暖色調。全片則是冷色調。
④、一個鏡頭: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鏡頭。
色調在電影中出現,通常是通過布光(彩色光)、膠片的特殊選擇,以及膠片的特殊洗印來達到的。
電視劇的製作中,電視劇的色調處理除了採取用布彩色光方法之外,還可以用調整攝像機的白平衡來達到特定的色調效果。通常的辦法是:
A、用藍色的紙板在攝像機前調白,這樣實際拍攝出來的鏡頭的色調效果,就可呈現出暖色調的效果;
B、用桔黃色的紙板在攝像機前調白,這樣實際拍攝出來的鏡頭的色調效果,就可呈現出冷色調的效果;
(實際製作中,還經常用調白平衡來白天拍夜景的效果:
作法如下:
①、用桔紅色的紙板在攝像機的前面調白;
②、拍攝時,攝像機的光圈比平時正常時所用的光圈再縮小兩檔。)
色調在電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環境,營造氛圍,表現人物的心境。
《日瓦格醫生》:帕沙和拉拉在一起。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男女主角在酒館中。
②、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題。
《鳥人》藍色冷色調表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日瓦格醫生》、《悔悟》中偏藍的冷色調,體現了紅色俄國對人性的極大的壓抑。
《黃土地》中桔黃色的暖色調,則反應出了創作者對我們這塊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③、表現作者的詩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鳥人》:「鳥人」在海邊的藍光中「飛翔」。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風格和韻味。
《金色的池塘》:
《十字小溪》:
我認為,色調在一部影片中,最有利於表現的是作者的情緒、情感、和作者心中的詩意,並且有利於使影片形成一種獨到的、雋永的韻味和風格。
2、局部色相
局部色相:畫面中某一具體物體的顏色。如一朵紅花,一件女人的白裙等等。
局部色相在電影中的作用:
①、主題作用。
如果說色調的作用主要是表現作者的情緒、作者的詩意、並使影片形成一種獨到的韻味和風格的話,那麼,局部色相的作用,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主題方面。
《黃土地》:紅蓋頭、紅被、紅衣、紅對聯、紅標語……
《紅色沙漠》:紅牆、紅機器、紅木板、紅色的火焰,女人的綠衣……
《愛情的故事》:女主角詹妮開始她的帽子是玫瑰紅,她到男主角奧利弗的家的時候,四處都是大片的純紅色。後來,詹妮得了白血病,紅色也逐漸減弱,最後,只剩下病房中一簇紫紅色的花簇。
《鳥人》主人公藍色的服裝表現他的浪漫。同時,鳥人服裝的藍色也有變化。開始是藍色格子上衣,後來衣服是全部藍色。
《黑炮事件》:
該片的影評中大多評論的是影片中的黑白對比:
會議室中一切都是白的:白牆、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鍾面、白窗簾、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開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只有人的頭發和掛鍾的刻度和指針是黑色的。
其實,《黑炮事件》是一部政治電影。影片中製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貫穿全片的紅色:紅色本身在中國就是一個頗為復雜的顏色。首先它在中國是革命的顏色、中國**party的顏色(紅旗、紅色政權、紅色江山),而紅色本身的色彩指向則是鮮血、危機、危險、和暴力,故十字路口有紅燈,公路上紅色的路標表示著「停止」。
《黑炮事件》就是聰明地利用了紅色的這種復雜性。主人公趙書信的身邊,總是伴隨著紅色,而且出現得比較自然,不易被人覺察。
郵電局:高男人的紅背心,女人的紅傘,警車的紅燈、紅轎車、紅裙子、紅路標、紅機器、「阿里巴巴」的紅光……party委辦公室的紅色桌布。結尾的紅太陽的特寫。
《羅拉快跑》:
影片的製作者為了強調羅拉,贊美羅拉,為了把他衷愛的主人公羅拉從影片眾多的人物中突出出來,影片紅色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②、劇作作用。
局部色相是電影敘事的主體和核心。
《藍色的女人》:
電影《藍色的女人》中,局部色相是電影敘事的主體和核心。或者說,電影《藍色的女人》就是一個局部色相的作業
3、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現
讓同學講好的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現的例子。
黑白片、彩色片在電影中交替出現的作用:
①、表現人物的心境:
《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
《戀人曲》:
《伊豆舞女》:
②、表現作品的主題: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三種:黑白、彩色、桔紅。用「黑白」來批判戰爭;用「彩色」來贊美和平;用桔紅色來表現一種非現實的、浪漫的幻覺和想像。
《戀人曲》:
《伊豆舞女》:
③、劇作結構的處理:
《開羅的紫玫瑰》:
黑白:電影……(銀幕上的、理想化的、藝術的)
彩色:現實……(生活中的、非藝術的)
《舞會小提琴》:
黑白:導演拍這部影片的過程;
彩色:所拍的電影。
《蜘蛛女之吻》:
A:黑白:瓦羅丁的幻覺(抽象的、象徵性的──最高層次)
B:桔紅色調籠罩的:莫利納編的電影(浪漫的、藝術的、經過人為加工的)
C:彩色:現實。
《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彩色電影。作為影片結束的「尾聲段落」,卻是以黑白片的形式出現的。與整部影片的耀人眼目、五彩繽紛的彩色相比較,黑白片的簡單的黑白二色的出現,使人不禁為之一震。
首先,簡單的黑白二色,是影片製作者對過去了的、五彩繽紛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贊美和懷念。
其次,黑白二色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色彩構成。我們生活在一個彩色的世界中。所以,這里的黑白二色是影片製作者對生活的升華和提煉。或者說,這里的黑白片,使影片中的最後段落,脫離了影片的敘事層面,達到了象徵、哲理層面的高度。
《羅拉快跑》:
《羅拉快跑》是一部讓人激動,讓人震撼,讓人感傷的愛情電影,宿命電影、紅色電影。
主人公是一個女孩,主人公也是紅色。
紅色運用到極致。
影片中突出使用了三種色彩:紅色,黑色,白色。
黑白色是暗淡的顏色,是世俗的顏色,是男人的顏色。
紅色是刺目的顏色,是愛情的顏色,是浪漫的顏色,是羅拉的顏色。
羅拉的頭發。羅拉家的紅色電話。羅拉奔跑時街道背景的色彩。
各種色彩中,紅色是最刺激人的視覺器官的顏色。同時,紅色是鮮血的顏色,紅色代表著情感和愛情。影片中紅色的運用,首先體現在主人公羅拉身上。
影片的製作者為了強調羅拉,贊美羅拉,為了把他衷愛的主人公羅拉從影片眾多的人物中突出出來,影片紅色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影片的製作者顯然覺得,紅色的服裝、紅色的道具已經不足以表現、謳歌羅拉。所以,他們將羅拉最醒目、最突出的部位——羅拉的頭發染成了紅色。
於是,紅色頭發的羅拉,為了愛情,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在紛亂的街道上,在一片黃頭發、白頭發、黑頭發中奔跑。
羅拉的紅發猶如一名奧林匹克運動員手中高擎的紅色火把。火把中燃燒的是羅拉熾烈的愛情。

『叄』 歌劇魅影影評

《那份莫名的真愛 》

看完安德魯·韋伯同名歌劇改編的《歌劇魅影》,恐怕很多人都會犯疑:克里斯汀到底愛誰。盡管艾米· 羅森的表演起初就讓人感到這位美麗的女主角不僅單純,而且幼稚,呆滯,毫無思考和防備能力,此外,她總終選擇並與之高飛的年輕子爵,又缺乏大腦和吸引力,我們還是在這充滿激情又早知結局的影片中獲得了音樂和視覺震撼,一同參與了這個驚心動魄的三角戀。

(歌劇院的輝煌時代,其中minnie driver的浮誇表演堪稱一絕,其右是首席男高音,其左是幽靈鄙視的不懂藝術只懂錢的老闆們。)

(帶幽靈和克里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善良女士,全劇最懂幽靈的女人。) 雖然克里斯汀常常緊張地呢喃自己逃不出「他」的手心,她有多麼害怕「他」,可這個丑面的幽靈依舊是她的「音樂天使」,他致命的吸引力依舊像磁石一樣對她一呼即應……克里斯汀是個幼年即被帶到歌劇院長大的孤女——請注意,她這身世和幽靈很相似,因而他們的生活視野也相同,甚至將他們帶入此地的是同一位善良女士。她對雙親的回憶,僅停留在父親臨終所言:走後將帶給她一個「音樂天使」。而這個天使,正如她虔誠相信的,真的降臨了,像父親一般陪伴她成長。她美麗,孤獨,又脆弱,唯一能與她心靈交映的,就是這個可以在她頭腦里一直歌唱的看不見的「天使」。那聲音充滿男性魅力和野性誘惑,教會了她歌唱,滿足了她戀父情結的釋放,也控制了她的思維。而她對「天使」的幻想如此美好,神秘,信任,毫無防備,近乎愛戀。當幽靈第一次現身,她獃獃著跟隨他,幾乎是被他的音樂催眠到那個夜之音樂的王國去的——幽靈也只是普通人類,沒有魔法,因此那種催眠必須有少女本人的參與才可能完成。這陌生男人溫柔的觸摸讓她像貓一般順從和迷醉……當她醒來看到那個正在寫作音樂的男人,她本能地——只有跟他在一起,她不用考慮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溫柔地撫摸他的臉,直到她的好奇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那遮蓋丑臉的面具……一切幻想破滅了,她的眼裡充滿恐懼,憐憫,淚水,和情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看見那個被侮辱的納斯塔西婭的面容,而這僅僅是一段註定之悲劇的開始。此時她已意識到,這個醜陋男人的聲音能直達她的靈魂,讓甜美悠揚的音樂使她靈魂飛翔,白日里,睡夢中,無時無刻伴隨著她……

(幽靈與克里斯汀的首次約會,合唱著名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打開了魔盒的潘多拉,被幽靈的真貌嚇成這樣……) 在這段關系的另一面,我們想想這個生來連母親都懼怕、厭惡他的醜陋孩子,他受盡凌辱,奮起反抗殺死惡人,藏身到歌劇院地下室,在孤獨、痛苦、絕望、仇恨中獨自成長,直到他聽到一個同樣孤寂的小女孩的聲音,他的音樂天才被激發了,他找到了代替自己的形體,找到了能讓他的音樂飛揚的歌聲,在黑暗中悄悄盼望著的美終於有了依託,她也是他的「音樂天使」,是他在世上所擁有的唯一美好的東西。克里斯汀與別人戀愛後,背叛感,失落感和對人間的積怨令他發狂。仇恨本就能使人爆發出巨大的毀滅力量,更何況一個生命力超強的天才。除了耳聽歌劇他沒受過別的教育,也沒在任何瑣事中拋撒過天才,對這個幾乎是自然物的人而言,道德和社會的約束毫無效力,而童年的慘痛和絕妙的悟性造就了他諳熟人性的聰慧和冷酷,絕望和強力又造就了他的佔有欲。音樂曾是他表達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徑,他對美和生活強烈的渴望,從他所作的莫扎特式的喜歌劇和震撼人心的《唐璜》可窺見一斑。一旦人性的面具被打破,他與生俱來的狂野生命力轉化成給他人及整個歌劇院帶來災難的瘋狂力量。他的歌聲激越高亢,略帶沙啞,完全是靈魂色彩的直接投射。越絕望的人越是瘋狂,黑暗的地獄里唯一光明的離去是他無法忍受的,而他更無法忍受的是現實的諷刺:他教給了她飛揚的歌聲,這一勝利卻征服了另一個男人的心,換句話說,是他自己造就了他們的愛。 (幽靈的地下宮殿和工作台,注意旁邊被蒙上的鏡子,鏡子是可怕的。)

(初次約會的迷醉,靠音樂、聲音調情無敵) (「唐璜」大人怎能忍受這種形體代表他創作的夢幻,要他減肥的警告不只是警告。) 這個所謂第三者是什麼樣的人?英俊,富有,有地位,有人緣,天真無知(因為他的生活不需要費心機),幾乎擁有為世俗世界所艷羨、幽靈卻沒有的一切。這位子爵的歌聲從頭到尾都四平八穩,倒是頗能安撫一顆充滿恐懼又被不合理激情所擾亂的單純少女心。對克里斯汀而言,他就是白天,是夏日的陽光(演員的柔亮金發很符合角色性格),如他所承諾的,是避難所。而這個天下無數女人都會選擇的理想丈夫,也同許多好丈夫一樣,其實並不懂得也不真的關心愛人內心深處的慾望,靈性,原始生命。缺乏想像力的他,起初居然對她不停害怕的幽靈——也是音樂天使毫不相信,以為只是小姑娘的幻想,更以他騎士精神的盲目自大幻想能保護愛人——在知道那危險到底是什麼之前。雖沒有幽靈那般強烈,他同樣願意並欣然要求克里斯汀同他思維一致,這在他首次邀請她約會時就已暴露,無怪乎幽靈說他是「傲慢小子」,「無知蠢貨」。

(為救回心愛的人,勇敢到這個地步,還是很值得稱贊的。) 而這首次約會自然會被幽靈破壞成前文已描繪過的自己的首次約會,克里斯汀對青年的約會請求不知拒絕還是接受,居然要請示她父親般的天使,相反,這脆弱的靈魂對天使的任何一次邀請都毫無招架之力。這個三角戀的內在沖突與激烈也正在於此。她無論戀愛還是訂婚,都有背叛感——無愛,何來背叛?她感到迷惘時,只能獨自走向父親的墓前尋求不可能存在的安慰,她口裡唱著要怎樣忘記過去,其實是不知如何忘記天使,面對新生活。她恐懼的人,正是她認為可以趕走這種恐懼的保護人,真夠矛盾的,父親的遺言使她相信這天使的存在應是她的至福,父親與天使合為了一體,也使她對自己匪夷所思的愛感到一絲心安。然而愛情就是愛情,是抑制不了的力量——「我的頭腦在拒絕你,靈魂卻順從你」。劇中也幾次出現,他倆對視時,那種激情即將爆發的戰栗——就像《呼嘯山莊》里凱瑟琳與希斯克里夫的對視。

(迷惘的少女要向亡父求助,問題是,你去拜祭亡父,幹嘛捧這么艷一束紅玫瑰?) 劇中多次出現三人鼎立之局,最有表現力的,當然是最後兩場高潮,讓觀眾過足戲癮的同時,觸摸到他們的內心。首先是克里斯汀在舞台上等待「唐璜」出場,憑多年的共處,她應該從他唱的第一個音符就聽出,來者是她的音樂天使,所以之後在大庭廣眾下投入的歌唱和表演,就很難說不是內心在正當理由下肆無忌憚的展現。天使的歌聲調動起她靈魂深處的性感和渴望,完成了他對她的歌唱藝術最後的點撥,她的聲音和動作也前所未有地充滿野性,他的觸摸也依然使她忘乎所以地迷醉,那一刻,他們真的「跨越了無歸路的起點」,她完全忘記了未婚夫的存在,而他正在側台默默注視著一切,眼裡閃著淚光……克里斯汀是清醒的,否則不會突然撕去他的面具,嚇壞了已陶醉得寂靜無聲的人群,自己卻無比憐愛地看著他。 (她本是他們誘捕幽靈的圈套中的誘餌,可這誘餌很快就要被某人的聲音拐走。) (「唐璜」一出場,就變成這個效果了……) 是的,她已經不怕那張臉了,她不安的,是他殺人不眨眼的心,扭曲的靈魂,她理解並深深同情的靈魂——她從不曾試著去了解未婚夫的靈魂——這個自卑又驕傲的靈魂,在最後那場大戲里,其實已贏得了這場愛情戰爭,他要姑娘在她愛人的生命和愛自己之間做出選擇,青年絕望地說,如果你說愛他,我會心碎——若不知事實,又怎會心碎?流淚的姑娘在此刻依然喚他「音樂天使」,並吻了這個她的真心其實渴望已久的人,兩次,而且帶著半點微笑,這大概又是正當理由下的真心袒露。而她的吻,喚醒了幽靈內心深處的善、愛情的理智面,他笑著流淚,做出最痛苦的抉擇:放棄強迫克里斯汀跟自己待在永無天日的地窖與音樂度日的狂想——過去,或許他還能做個秘密情人,傾聽並幫助愛人歌唱他的音樂,而今,他已成眾矢之的,更無安身之處,而且無論怎樣,和他在一起,她永遠只屬於這個小小的音樂王國,失去自由,他無法給她任何意義的幸福,除了「真正的美」。最終,克里斯汀一邊回眸,一邊走向他所成全的幸福,而他,失去了能令他的音樂飛揚的唯一的聲音,只能在更深更寂靜的地下了此殘生。 (最後的回眸,從此永別。) 再來看克里斯汀的選擇。明知接受天使,自己並不會受傷害,那她怕的到底是什麼呢?如她所言,是永無休止地聽到他的音樂在心中唱響。音樂是所有原始藝術中最有表現力,最能激發內心激情、靈魂渴望的藝術。幽靈對她而言,是夜晚,是非理性的力量,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肉或靈的吸引,是席捲一切的酒神狂熱。選擇他,就是選擇淹沒在他強大的性格中,並永遠沉浸於藝術和激情這條「無歸路」。那是一種充滿毀滅感的愛。不是所有女人都像杜拉斯的人物那樣視毀滅為愛情的必修,她有權利選擇一段安全、世俗、正常的愛情,像絕大部分女人一樣。 (幸福的一對,和諧的一對。) 若幽靈擁有常人一樣的臉和經歷,是否就一定能幸福?也許他除了「夜之歌」,還能寫「日之歌」,也許不再如此純粹地愛一個人……看看人間的天才,貝多芬的命運又如何?是否無人能匹配天使? (假面舞會:同是面具,有人靠它生存,有人用來開party;同是音樂,有人寄託了所有夢幻和情感,有人享用了人家的心血卻當人家是鬼。) 子爵和夫人又是否過上了幸福生活?毫無疑問,她一定放棄了歌劇生涯,可每當她唱起歌來,難道不會想起那段舊日戀情?那父親般的音樂天使?影片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劇院已破敗,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靈的小猴音樂盒,並將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願已了般輕嘆一口氣,這是他的心願,還是她的遺言?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從未忘記過她的天使,當丈夫看到墓邊居然停放著一朵綁著黑絲帶的紅玫瑰——那是幽靈愛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靈曾打算送她的結婚鑽戒,丈夫並不感到特別吃驚,觀眾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對愛妻真正的理解。時光已老,玫瑰依然紅。

《你可以不知道這部劇,但你不能不知道這首歌》

有些歌是可以聽一輩子的,即使關於它的所有影像記憶都已模糊甚至褪去,但這些旋律總會讓我們不斷地經歷那些似曾相識的感動……

1、Overture-Hannibal
這是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序曲,是音樂劇大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的代表作。從1986年10月9日在倫敦的女王劇院首映開始,《歌劇魅影》在全球取得了超過32億美元的令人生畏的票房,該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十九世紀在法國巴黎歌劇院里的愛情故事。
一個毀容的音樂天才,歌劇院幽靈在巴黎歌劇院的地下墓穴里神出鬼沒,還經常出來鬧一鬧鬼。當他愛上了可愛的年輕女演員Christine之後,歌劇院幽靈決定不遺餘力的把Christine打造成為一位耀眼的明星。 但是一位年輕的子爵Raoul在看過Christine的表演之後也一見傾心,Christine對Raoul也很有好感,兩個人相愛了,更偷偷的訂了婚。而後來知道真相的歌劇院幽靈怒不可遏,他強烈的控制欲,對Christine強烈的愛讓他認為自己受了欺騙。於是在這一對戀人和一個歌劇院幽靈之間,復雜的關系和強烈的感情徹底的改變了他們三個的命運……
從1911年起,這個故事有無數的銀幕版本,僅中國就以《夜半歌聲》的名字被三次搬上銀幕,包括張國榮那一版。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美國導演Joel Schumacher攜手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翻拍的《歌劇魅影》,這首名為Hannibal的序曲再次奏響。
這首序曲是這部音樂劇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旋律激昂優美,氣勢恢宏,讓人百聽不厭。最早的音樂劇中的女聲演唱者是韋伯的前妻,著名的通俗美聲跨界歌手Sarah Brightman 。下面再來領略一下莎拉姐的天籟之音,注意和她配唱的是好萊塢拉丁酷哥Antonio Banderas 。
好萊塢的演員中有幾個有百老匯底子的,Antonio Banderas就是一個(他還出演過麥當娜版本的《貝隆夫人》),其他的還有Kevin Spacey、John Travolta等等,以後我們應該都會慢慢說到。
在首歌在西方的影響極大,多年來被音樂人以各種方式致敬著,這裡面我最喜歡的還有一版是Nightwish的現場演出版本,這支來自芬蘭的美聲金屬樂隊以他們華麗、詭異、暗黑、瘋狂至歇斯底里的哥特風格將這一傳世名曲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也難怪當主唱Tarja的聲音伴著旋律一響起,下面有的觀眾便痛苦失聲了。

2、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出自音樂劇《貝隆夫人》(Evita),同樣是韋伯的作品。劇中主角艾薇塔是阿根廷國母,但飽受爭議,有人罵她是白骨精、野心家,把大量國家財物占為己有。她出身卑微,當過小明星,踩著男人往上爬,直至結識胡安·貝隆,最終成為第一夫人。
麥當娜恐怕到死都要感謝《貝隆夫人》的導演Alan Parker,正是這部電影讓人們認識到麥姐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性感符號存在的,而且她也終於堂而皇之地有了麥當娜版本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
雖然麥當娜的這個版本是最有名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當我覺得她把這首歌給唱俗了,過於柔情主義的處理磨滅了艾薇塔身上的柔韌氣質,我們來看看音樂劇中艾薇塔的扮演者,來自倫敦西區的國寶級演員Elaine Paige是如何演繹這首歌曲的。在這段視頻裡面,Elaine Paige已經52歲了,完美的唱功和歲月的積淀讓她更加迷人了。
作為一首經典歌曲,我們經常會在不同的場合聽到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特別是在世界盃期間,這首歌經常會用在這些年悲情氣質日益嚴重的阿根廷足球隊身上。此外,很多歌手也喜歡在自己的演唱會上演唱這首歌,這里我想推薦的是來自我心中的音樂聖地愛爾蘭的另類搖滾女歌手Sinead O'Connor的版本。
Sinead O'Connor一直是我很尊重的一位創作型歌手,她長得極美,但卻不願意過多地關注她的美貌,於是她留起了光頭,遺憾的是這名歌手已經宣布引退,而關於她的逸事實在是很多。她唱歌經常走音,在這段視頻的結尾處也變調了,但這都掩蓋不了她的光芒,她是用心去演繹歌曲的,一點瑕疵反而會讓這個聖女更真實一些。

3、Memory
這應該是最著名的音樂劇選曲了,出自同樣的韋伯製作的《貓》,是根據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 《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譜曲的音樂歌舞劇。自從在1981年倫敦首場演出之後,《貓》已成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劇,也是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街連續公演最長的舞台劇。
這部音樂劇中最著名的唱段就是那首全世界人耳熟能詳的Memory。這首歌就聽 Elaine Paige的就行了,沒有人能唱過她。
這是一部極富沖擊力的音樂劇,優美的旋律,華麗的群舞,奢華的布景和化妝,極富感染力。前不久還有一個百老匯劇團到北京來演出《貓》,側面了解了一下,都是二線甚至替補演員擔綱的,到中國來演出的國外音樂劇都是如此,誰讓中國的文化市場消費能力不足呢?
下面再來聽一個激情澎湃的Memory,演唱者是澳大利亞流行小天後Tina Arena 和法國歌手Patrick Fiori。Tina Arena因演唱悉尼奧運會主題歌而成名,而Patrick Fiori曾出演過我最喜歡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里的菲比斯。他們合唱的Memory做了比較大的改動,帶給人全新的感受,我覺得在眾多版本中是最值得一聽的。

《歌劇不再,魅影永存》

第一次接觸《歌劇魅影》這個故事,是在初中小城圖書館的「外國文學」書架上,那個年代的書都用牛皮紙包住書皮,封面上只有用鋼筆手寫的書名和作者名,讓人很容易錯過一本好書。在那個讀書不求甚解的年紀,歌劇魅影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驚險故事而已,甚至作者的名字我都已經記不得了,尚能記得的只有故事裡奇幻的鏡之屋而已。後來才知道,《歌劇魅影》是一本由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所撰著的愛情驚悚小說,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時出版,1911年時首度被翻譯成英文版。故事中以19世紀時法國巴黎的加尼葉歌劇院(Opera Garnier)作為舞台,描述一個年輕的女歌劇演員、一個年輕貴族與一個躲藏在歌劇院地底的怪人(魅影)之間的愛恨情仇。
第二次聽說《歌劇魅影》是在十多年以後。那時剛剛感受完韋博音樂劇《貓》的震撼,捎帶也只離破碎地聽了幾段音樂劇版《歌劇魅影》的唱段,至今仍記得莎拉·布萊曼《歌劇魅影》那著了魔般的眼神,也還記得安東尼奧·班得拉斯飾演的那帥得男女通殺的魅影,但《歌劇魅影》的完整故事我仍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第三次感受《歌劇魅影》是美國導演喬爾·舒馬赫執導的電影版。改編音樂劇,特別是改編百老匯演了十幾年的經典劇目,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音樂劇那種演員在舞台上的爆發力,舞美高度聚焦的表現力和演員表演的連貫性和看電影完全不同。看過戲劇的朋友都知道,在戲里,我們很容易被念白感動,而在電影里,往往是一個人或物的特寫,或是一個長鏡頭,會讓我們淚流滿面。就像歌劇魅影片尾那朵伴著戒指的紅玫瑰一樣。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力和表現方式也各有不同,電影版《歌劇魅影》無疑很好地用好了電影特有的表現方式,讓電影既嚴格地尊重了原作,又具有了自己獨有的表現力,這也是導演舒馬赫聰明和高明的地方。
一位中央美院的朋友曾經說過,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藝術帶有情緒,而且越強烈越好,往往越是和生活決絕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往往越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一隻耳朵的梵高感動了無數人,而晚年忙於政務的歌德就沒什麼像樣的作品。魅影無疑可算是一位藝術家,而且貫穿多個領域,資質非常高。他同整個世界的不妥協讓這個角色有一種金庸小說里黃老邪般的魅力,也讓他對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熾熱愛情顯得越發動人。
問題是,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問,克里斯汀到底愛誰啊?導演肯定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他在片子里留下了幾處線索。
伯爵對克里斯汀的愛情很容易解讀,那就是正常的,或者說甚至有些單調的愛情,從片子里他隱忍克制的唱腔就可以感覺得到。魅影的愛就像他在假面舞會時穿的那身紅衣一樣,熾熱得像一團火。這種偏執狂般的愛充滿了佔有欲和控制欲,而且絕對容不得半點雜質(不過這就是愛情的特質么......)就像偶老婆說的,很少有女人能抵擋這種愛,但也很少有人能一輩子承受這樣的愛。克里斯汀的愛就要復雜一些,對魅影的愛,以崇拜仰慕開始,卻以憐憫和慈悲結束。要理解她對男爵的愛很簡單,但要理解她對魅影的愛很難,導演意識到了這個軟肋,所以在片中已經有了暗示。克里斯汀第一次聽到魅影聲音的密室,是在一幅聖母像前,旁邊的窗子圖案亦有宗教的意味。而片尾魅影在克里斯汀父親墓里用聲音蠱惑她時,她看到的畫面——或者說導演讓觀眾看到的畫面,是墓里的十字架圖案。導演讓克里斯汀對魅影的感情先以盲目崇拜開始,最後以基督教徒殉教的意味結束,這樣自然也讓演技不是很理想的女主角的表演動機有了那麼一些深度。
其實如果再挖深些,克里斯汀(Christine)的詞根來自希臘,是「基督徒」的意思。不知道是韋伯有意為之還是卡斯頓·勒胡的靈光一現,這個名字也給了電影版的導演舒馬赫一個讓電影更加嚴謹的啟示。
片尾的玫瑰讓人唏噓,哪怕是恆久遠的鑽石,在時間的長河裡一樣會消磨不見,更何況脆弱的花朵?花朵會隨風而逝,劇院也遲早成為瓦礫,但真摯的情感永遠會鮮活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不會變。
還是用我喜歡的威爾斯小說《時間機器》的最後來結尾吧:「……對我來說,未來仍然是黑越越的,蒼茫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只有偶然的幾處被他那難忘故事所照亮。我聊以自慰的是,我這里有兩朵奇異的白花——現已枯萎發黃,干癟變脆——它們可以證明,即便在心智和體力消逝的時候,感激之情和相互的溫存仍然活在人類的心中。」

『肆』 電影香水影評

影片以格雷諾耶鼻翼翕動展開了電影的敘事過程,也展示出主人公格雷諾耶的與眾不同之處:正是在其天賦異稟的嗅覺指引下,格雷諾耶的生命在世界上才得以存活、發展、興盛終至毀滅。

雖然影片將故事發生的年代返溯至18世紀,但影片以嗅覺的指引、以對香水的找尋為敘事線索,透過格雷諾耶這一人物形象,為觀眾揭示的卻是一個現代社會中個人自我實現的神話,歸屬感和愛的缺乏導致了神話的覆滅,這正是影片的主旨之所在。(《電影文學》評)



(4)黑玫瑰影評擴展閱讀

《香水》主要劇情:十八世紀,讓-馬普蒂斯特•格雷諾耶(本•韋肖 Ben Whishaw 飾)出生在巴黎最骯臟、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格雷諾耶天生對氣味有著驚人的天賦:無論惡臭還芳香,他都一一記住,並能輕易分辨各種氣味。

當他在孤兒院長到13歲的時候,被院長賣給了制皮匠。格雷諾耶在制皮鋪過著犬馬不如的生活。機緣巧合,格雷諾耶在香水巴爾蒂尼面前展露了其過人的天賦,進入了香水鋪工作。

但格雷諾耶並不僅僅滿足於製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夢想學得如何保存萬物氣味的方法。巴爾蒂尼告訴格雷諾耶香水的起源地在格拉斯,那裡的人知道保存氣味的方法。格雷諾耶拿著巴爾蒂尼的推薦信來到了格拉斯。格雷諾耶愛上了青春少女的體香,為了把這種香味保存下來,格雷諾耶最終走上了殺手的道路。

『伍』 《哈姆雷特》的影評

整部劇在台詞方面精緻而細膩,耐人回味,人物和劇本的結合非常融洽,不刻意的同時,表現力也極強。
看了書,再來這部電影。突然覺得它的結尾也並不那麼悲傷了。劇情不用多說,之所以說這部悲劇沒有悲傷至極,是因為在畫面的生動闡釋之下,讓我們看到了各種選擇。克勞迪斯選擇弒兄篡位,即使有悔過之心卻仍然功利至上;橋特魯德雖然在片中表現出極大的反差,但在最後仍然遵循了自己母愛的本能而喝下毒酒;奧利菲婭在深受重重打擊之後精神錯亂,但在無盡的思念和不停的歌聲中,她的死亡如同鮮花凋零一般在水流中充滿唯美的色彩;雷歐提斯由於被仇恨充斥,在無理性的選擇中遭到利用,使得自己也一並摧毀;而王子哈姆雷特,看盡了人間冷暖,由快樂而瞬間落入沉鬱,但當他得知真相後,他沒有讓自己同母親一樣,理所應當的接受眼前的局面,最終選擇不去苟延存活,而去抗爭。我想,即使王子的結局逃不開死亡,但他選擇死亡的方式仍然要比前者值得萬倍,他的選擇,無疑代表著剎那光華的綻放。
之所以會說「從容燃燒」,是在於不論是劇中的王子哈姆雷特,還是現實中的我們,在考慮這句已被運用廣泛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或者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的同時,更要去多想想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一個選擇,這便是: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陸』 八惡人影評豆瓣

可能因為個人口味偏重的關系,從《罪惡都市》起,昆汀一直在我關注度最高的導演名單之列。《被解放的姜戈》未能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所以政治標准高於文藝標准在美帝亦然),著實是一大遺憾——當年我以為這是一部昆汀風格風格大成之作,暴力不再是一味鏡頭前揮刃飆血,而是隱忍、掩飾、壓抑之後的突然爆發而又戛然而止——這種彷彿數十秒內被送上百丈高空卻被一把抽走腳下支架的懸停感,是之前昆汀片里未見的心理生理雙重刺激(別忘了《無恥混蛋》里,頭皮還是要仔細割的,蘇珊娜之死還是在一襲紅裙、玫瑰花雨的慢鏡頭和Ennio Morricone的Un Amico的背景音樂中精雕細琢出來的)。然而在暴力美學之路上,昆汀這個E.T.似乎從未想過吃老本,總要玩點新花樣,這次自然也不會例外。所以當朋友跟我說《八惡人》不如《姜哥》好看時,我覺得應該寫點什麼,至少把昆汀這一部片里的新花樣交代清楚,至於好看不好看,各位看官心中自有判斷。

專業和宗教信仰有關,所以本片里用「信念」一詞(不說信仰,是不想和宗教信仰混同)定位八惡人之惡的共同主題。昆汀為了點題,特地在片頭交代出一個十字架上的耶穌像——這貌似是石刻的耶穌像也或者有一層含義:白雪落在其上,而耶穌像卻是深色的,這和我們教堂里看到的耶穌面目不大相符。如果白色的解讀是無辜,無惡,那麼象徵信仰(信念)的耶穌像反而是黑色,這層寓意也算開門見山地點明主題了。

在片中,兩位賞金獵人都抓通緝犯。「絞刑人」的信念,是絞刑架,代表了國家的法律體系。無論賞單上是否有註明「dead or alive」,他都堅持把犯人活著帶回城鎮,他認為只有看到罪犯真的受刑而死,他所知的「正義」才算達成——因此一顆子彈結果罪犯,是frontier justice,是對絞刑執行官(即法律體系)的不尊重。而塞繆爾飾演的賞金獵人,只帶著犯人屍體回城鎮,然而這只是如他自己所說的「讓工作輕松點兒」嗎?從後面的對話中,可知他是一把火燒了一個集中營(連黑人同胞都不放過)的反蓄奴主義者,一個自命覺醒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他對這個世界不公的反抗,便展現為以手刃白人復仇為樂,末尾一章也有點明:「black man,white hell」。他的信念,或者說所謂正義,就是殺掉那些「罪有應得」的白人。那封偽造的林肯的信和他與「絞刑人'在飯桌前的對話部分很有意思:絞刑人一直都不相信自稱要去red rock當治安官的南方派系某叛軍領導之子,卻輕易憑一封所謂林肯的信就相信了黑人賞金獵人(這不是他智商不足判斷力的問題,而是一個人選擇相信什麼會影響他的判斷)。最後因為堅持把女犯帶回城鎮,不僅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也連累無辜的馬夫送命(我理解八惡人不包括馬夫和治安官:八惡人指的是兩個賞金獵人,老將軍,女犯,女犯哥哥和三位同夥)。所以馬夫的死,「絞刑人」也是難辭其咎的,這也是這個角色身上「因信而惡」的所在。

女犯人這方面不必多說,就是一群為非作歹的歹徒中的一員。但來救她的她的哥哥,以及其他三位,也都有各自理所應當的信念:妹妹被賞金獵人抓走,要被處以絞刑。作為哥哥,親情所系,豈能不救?親情是匪首的信念,而」設局救妹妹「也是他所知的正義,這跟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沒有關系。而三位匪幫兄弟甘願以身涉險,自然是為了兄弟義氣,這也是他們的信念,幫助兄弟去救親人,即是他們眼中的」正義「。

治安官應該是全片最值得討論也最有意思的一個角色。開始貌似和註定要相遇拼殺的兩派全無聯系,上了馬車純熟偶然,然而其實卻是劇情轉折的關鍵。黑人賞金獵人的詳細背景,偽造林肯信件一事是他和老將軍共同告知眾人的,然而作為南方叛軍領導的後代,他評價父輩的舉動值得尊敬並非因為這樣對,而是稱其為一個「lost cause」,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值得尊重。所以他並不相信南方派系的理念,從與賞金獵人的交談可知,他也沒有犯人必須受刑而死的信念,通關全片,他是一個「局外人」,並沒有理由得罪或者支持其中任何一方,最後沒有選擇和女犯妥協的原因,是因為咖啡投毒害死了無辜的馬夫,而自己快要喝咖啡時女犯並未制止。【不妨設想,假如他當時沒有拿咖啡呢?假如絞刑人沒有制止他喝咖啡呢?假如女犯制止他喝咖啡了呢(也許不大可能)?以及,最後他會怎麼對待受傷的黑人賞金獵人(5w美元賞金)這里就有存在主義的調調了,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在選擇信與不信中成為了自己;而善與惡,在這信念的選擇中充滿了偶然性】

小結之,昆汀講了一個細思極恐的故事。人為了信念(信仰)甘願冒死或決意殺人,這信念可以是南北之差,膚色之別;也可以是兄妹之情;手足之義;可以是絞刑架,也可以是一封信。是生是死,是殺是留,全系「信」或「不信」。如果說早期昆汀注重表現揮刃飆血的暴力美學畫面的視覺沖擊,後轉涉暴力的條件與效果的討論,則本片則將暴力放諸哲學和信仰體系中進行了一番觀照:這世間所有的殺戮,無不披著信念(信仰)的外衣。「正義」,一旦成為以「信念」之名的暴力,那就難以與惡撇清干係。行為暴力,實質上是精神暴力的外化。片尾則彷彿在交代,任何錶面的正義在執行暴力之時,背後總有一雙黑手在助力——這里white hell不再指字面意義的白人的地獄,而是正義和善的地獄。

『柒』 西班牙電影《冷酷的心》影評

最初看這部電影是因為美麗的莫妮卡,那張臉美得像一個令人神往的童話故事。魔鬼胡安小時候一直聽媽媽念叨。媽媽一直喜歡這種生性狂野不羈的男人,然而我和媽媽的品味從小就大相近庭,自然喜歡的是尼瓦托。
曾有人把《冷酷的心》中的人物和《亂世佳人》中的人物對比。說胡安像博瑞德,尼瓦托像阿斯萊。可是個人覺得尼瓦托更可愛一些,更勇敢一些。他一直知道自己要什麼,愛什麼,恨什麼,憐憫什麼。可阿斯萊就像個善良的羔羊,從頭到尾迷途著,磨磨唧唧到最後才告訴斯嘉麗自己愛的是梅南妮。這種男人真的是欠一巴掌。可尼瓦托從頭到尾都是無辜者,被同父異母的弟弟胡安記恨,被阿伊媚利用,錯過了深愛他的莫妮卡。一個善良的英俊的可憐的男二,總是讓女粉絲憐惜的。
有人說這電影老套。對於一部40多年前的電影各位看官還是應該抱有寬容和大度。起碼每個人物都真實可信,故事也流暢感人,這即足以了。
兩位女主典型的是紅玫瑰和白玫瑰的路子。莫妮卡純潔美麗,善良隱忍,為了摯愛的男人可以嫁給姐姐的情夫。阿伊媚機關算盡,處處讓妹妹背黑鍋,而在愛人的生死關頭,她做出了本能的選擇。一個自以為最愛自己的女人,卻為所愛的男人犧牲了信命,對於阿伊媚自己來說她的選擇是在很諷刺,卻又是最真實的。有時候往往在我們明明覺得自己傻逼還去做的時候,即是我們最真實的選擇。可能也直到她寧願做出那個選擇的當下,阿伊媚才知道自己多麼愛那個男人。電影沒有在阿伊媚的死上過多的煽情,僅僅是胡安憂傷的說了一句:「她死的太慘了。」彷彿在說一個不相乾的人。說到底女人為愛情做的任何行為僅僅關乎她自己的需要,而非對於男人有何期望。女人這么去做的時候其實早有覺悟,她明白他不過是他本能需要時的伴侶,但是即使如此,她還是選擇為他去死。
故事的結局,兄弟冰釋前嫌,狂野浪子抱得美人歸。在看起來的大團圓下,人們早已忘記那個為愛情獻身的看似薄情的痴情女子。

『捌』 黑天鵝 電影影評論文2000字

一、意象:

1、顏色和衣飾
顏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顯。
白色、粉色:白天鵝、妮娜。黑色:黑天鵝、母親、莉莉、貝絲。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團藝術總監托馬斯。
白色:妮娜的枕頭是黑白花紋的,在多個夢醒的俯看鏡頭中,她的頭顱都正好擱在黑色藤蔓花紋盤繞糾纏的中心;她的雪白圍巾,呈絨毛狀,既是白天鵝羽翎的象徵,又像是雛鳥新生未豐的遍體軟茸。(以這種絨毛狀服飾象徵純潔,不久前在《單身男子》中也見過:尼古拉斯-霍爾特飾演的代表救贖天使的肯尼,就穿著這樣的軟絨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間幾乎全部布置成粉色;開場的第一個早晨,母親端上來的早餐是切成兩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機多次出現,可以看到她的手機屏幕上出現「MOM」字樣時,底色是粉紅色的。
當妮娜獨自蜷坐在甬道中練習手臂動作時,圍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選為「天鵝皇後」之後,那條絨毛狀的圍巾就不見了,即雛鳥褪毛的象徵。
——不過,當妮娜受到托馬斯誘惑又被拋閃後,曾坐在鏡前哭泣。彼時絨毛圍巾再次出現,應是喻意她此際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縮雛鳥的狀態。
灰色:當她頻頻出現幻象之後,她練舞時穿的上衣從白色變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滲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給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葯物後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徹底變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時期」,她的鞋子是圓鈍、無侵略性也無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與她形成對比的是「黑天鵝」莉莉那冶艷的黑色皮靴。

2、天鵝
天鵝是個復雜奇怪的意象,可以代表純潔,卻也可以是肉慾的化身:眾神之神宙斯,為斯巴達王廷達瑞俄斯之妻麗達的美貌所傾倒,變為天鵝與其野合。天鵝雪白的胴體、柔媚的長頸、軟滑的羽毛、飽滿肉感的身軀,亦可看做女子性徵極致的組合。
天鵝的另外一個象徵意是藝術家的詩意唯美化身,聖桑的《天鵝之死》、諺語「天鵝之歌」,都用這個意義。
本片中天鵝的意象無處不在,貫穿始終的《天鵝湖》音樂令全片像一部音樂劇,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機鈴聲、帶有《天鵝湖》節奏和芭蕾舞小人兒的八音盒等。
我認為最重要的天鵝意象,出現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時候(第50分鍾)。觀者可以看到鏡頭右邊一隻小盒子,盒子上用色點鑲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鵝的圖形。就在這天鵝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鏡頭中只有她閉目呻喚的面孔,和那隻天鵝圖形。這其實是「麗達與天鵝」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鵝圖形那邊拋去一個嫵媚的眼風!但最後,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驚醒。
片中多名女子帶有黑天鵝的特質。
第一隻黑天鵝,當然是莉莉。
第二隻黑天鵝是貝絲。
第三隻黑天鵝,是妮娜的「另一個自己」。
需要說明的是:黑天鵝並不是徹底的邪惡象徵。它代表的是慾望、掙扎、不懦弱,和不掩飾、不壓抑一切渴求。黑天鵝唯一的原則是追求快感的原則。
(27分鍾時,一位黑衣舞蹈教師教授妮娜如何飾演黑天鵝,鏡頭長久凝視著這個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皺縮的皮膚下艱澀滑動,這是只不能再飛起的老天鵝。)

3、指甲與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夢境之後,第一次發現肩胛處有傷痕,並且她閃躲著、砌辭掩飾,不願母親過多注意;後來,抓痕頻繁出現;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馬斯把天鵝皇後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發現指甲處開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間里,試圖剝掉甲溝處脫離的皮膚,讓人心悸的是她順勢一撕,撕扯下一長條帶血的表皮,但當她喘息著在水流下沖凈血跡,發現傷口消失了;後來,妮娜的母親把她拉到洗手間,陰沉著臉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鵝」掙扎出繭的武器。母親的動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裝」與鎮壓。種種表象,暗喻妮娜身體中另一個自己越來越急迫地要破繭而出,要掙脫這個清潔的、嚴肅的、死氣沉沉的軀殼。
從處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儀式。無處不在的血污,象徵著妮娜性意識之逐漸覺醒,在心靈上從處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並非處子。她曾在托馬斯的強迫下面對這個問題。然而當他問「你喜歡歡好么」,妮娜臉上露出的不是對美好事情的緬懷,而是不得不勾起醜陋回憶的憎厭。若她不曾領略到歡好的快感,從精神角度上說,她便仍是處子。

妮娜試圖在浴缸自慰一段。注意:自慰需要使用手。她被水面上懸空出現的自己的臉驚嚇,浮出水面,發現手指在流血——也便是用來自慰的手。亦即「撫慰」她的是她心中的「黑天鵝」。
而在浴室鏡子前剪指甲時,試圖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鏡子里惡笑著令她把肌膚剪破、淌出血來的,則是要迫切要破殼出來的自我。

4、莉莉:
莉莉肩胛處有黑色紋身,粗看像是鋪開的羽翼,有張牙舞爪之勢,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圖案是兩朵並蒂開放的花,象徵善與惡的並蒂。
莉莉出現的這天傍晚,妮娜在歸途中首次與遍體黑衣、長發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見。這是她潛意識中的「黑天鵝」首次出現,暗示妮娜其實對風情迷人的莉莉十分欽羨。
莉莉把妮娜帶到酒吧作樂,在從酒吧回去後,妮娜最嚴重的一次幻象出現了。
仔細觀看這段影像可以看出,不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導演早就暗示了莉莉的不存在:在妮娜笑著進門時,她的身影出現在多面鏡中,被分裂成無數個「妮娜」,暗示此時的她已呈分裂狀態;母親出現,沒有向「莉莉」打招呼(第一次看時,可能會當做母親對莉莉的不滿或故意忽視,但返回去看便知進門的從頭至尾只有妮娜一個人);而此處有更明顯的暗示(1小時06分鍾):在鏡子里一個妮娜的身影後閃出了莉莉的影像,她媚笑著躡手躡腳地走開,這表示莉莉就是從妮娜腦中分裂出來的。隨後,妮娜「拉著莉莉」跑回自己的卧室,當她把母親關在門外時,可以清晰地看到門上懸掛著灰色鑲嵌粉邊的外套——灰色已經是主要色調,粉色退居邊緣。
母親大喊:「you』re not my Nina again!」此際的妮娜確已不是母親的女兒,她歸屬於自己、臣服於慾望。

當「莉莉」與妮娜以同性方式歡好,由於別致的姿勢,觀者和妮娜都可看到莉莉怪異扭動的肩胛,以及肩胛上的紋身:從並蒂花變成了振起的翅膀——黑天鵝再次出現。
此際兩種弦樂——陰險的大提琴與纖細憂傷的小提琴,交織在一起。映襯著妮娜面龐的,也不再是黑白花紋的枕頭,而是曖昧艷麗的肉粉紅色枕頭,其上飾有彩色圓形圖案,象徵交合圓滿——淺粉色象徵純真少女,肉紅色便是肉慾的象徵。「莉莉」的面目始終埋在妮娜雙腿之間,惟有一種「破繭」的撕裂聲傳來。當妮娜從高潮中醒來,她發現「莉莉」的面孔,是自己。
這是第一次她在莉莉身上看到自己。
當妮娜在最後一天排練結束後,發現托馬斯與莉莉在晦暗的舞台角落中歡好,然而恍惚間,那張放盪快活的面孔卻是自己的,而御於自己身上的人,卻也不是托馬斯而是劇中的黑魔王。與托馬斯的歡好,當是妮娜心底盼望的,被黑魔王的蹂躪,則是她真實心靈現狀的物化體現。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背景交響樂中混雜了一種奇怪的、禽類的「格格」叫聲,這應當是妮娜心底「黑天鵝」急欲破體而出的聲音。在妮娜受驚飛奔開去時,更有鳥類展翅撲棱的聲音。

5、母親:
永遠一襲黑衣的母親,有一張禁慾者的長面孔,蒼老的手像鳥爪一樣抓在女兒粉嫩的手臂上。她曾是該公司的舞者,仍有人脈,妮娜在公司的舉動和表現,她都可掌握。
母親的愛好是坐在自己的屋中畫畫,她描繪的是自己年輕時的樣貌,以及妮娜的臉——畫像上的女子頰上有一顆痣。
可以捉摸到她的過去:曾經輝煌,因沉湎情愛,生下私生女斷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認為肉慾和性愛是毀滅性的,強迫女兒停留在十餘歲的懵懂之中。對女兒懷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愛。
(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亦渲染此類畸形母女關系。)

6、妮娜與托馬斯的三個段落:
A、在托馬斯的門外等待他的妮娜,首次拆散了一絲不苟的發髻(發髻象徵禁慾與嚴格自律),對唇上鮮紅的胭脂膏子(唇膏來自貝絲)還不大習慣,不由自主地抬手去擦拭。此際她心中是矛盾的:為了得到夢寐以求,她不得不打算啟用長久以來忽略的、性別的魅力,做最後一搏——她其實意識得到自己是美的,只是始終不屑於張揚和運用,這仍是某些中學女孩子在性別差異萌發時的心理:努力勒緊腫脹的胸部,為性徵感到羞恥。
當她對著托馬斯時,就像犯了錯誤的小孩子面對手拿她的糟糕成績單的老師。隨時准備哭出來的急促氣息、這個時候的妮娜,甚至不是「女人」。她來爭取角色,竟像請求老師給予補考機會,始終喃喃說道:「我能做到,我昨晚努力過了。」她仍不敢亮出自己最原始的武器。當托馬斯誇獎她「美麗、優雅」的時候,妮娜臉上並未出現釋然和些微歡喜,目光甚至更焦慮,慌亂地躲閃開去。
在他的逼迫下,妮娜第一次說出了「完美」這個詞(舞者大多是完美主義者,撲朔迷離的「完美」,往往令他們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托馬斯扳過她細巧的下巴,惡狠狠地吻著了她。若是旁的女人,恐怕立即香舌暗度、運津咀華,順勢往來一番,然而竟有妮娜這等不曉事的,咬了上司一口。可以說托馬斯早就心有定案,要扶助妮娜成為白天鵝,一切波折只是故意鍛造她的過程,或可說在妮娜的咬嚙中,托馬斯看到了她並不懦弱、甚至有些兇狠的一面,於是相信她仍是可造之材。

在某些時候,灰色托馬斯的舉動,會引人誤解他是個想把妮娜潛規則的上司,其實他絕非心地齷齪,他看出這女孩有如渾金璞玉,希望通過愛欲的打磨,令她升華到更高境界。
所有藝術最高形式的魅力,其實都是模擬性快感。因此,不懂得愛與性愛的藝術家,永遠無法到達最高境界。她們需要先捉摸、領略過那個園中果實的異香與甜美,才能在舞台上模擬一二,以此引領觀者沉浸入相似的妙境。

B、從托馬斯的辦公室出來後,妮娜盤坐在牆角(她總是獨個兒坐在牆角,是膽怯小女孩的表現),狠狠地將散發再次綁起,這意味著她後悔方才的「放盪」,要迅速回到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清心寡慾的殼子去。
(在影片45分鍾時,妮娜第一次在練習舞蹈時拆散了發髻,旋轉時,長發在空中飄散出曼妙曲線,喻意她內心的「黑天鵝」的風情初露。)

C、托馬斯的理解是:舞者要散發出性的魅惑,要讓觀眾愛上你。
他親自與妮娜共舞,用手掌嫻熟地抹過女子的敏感處所,成功地喚起妮娜的迷狂。背景弦樂逐漸加強,危險而充滿誘惑,黝暗的練功房恍如亞當夏娃的園子,托馬斯反復說「open your mouth」,妮娜逐漸情動,揚起手反撫住托馬斯的頭頸,與他唇舌交纏。這是她的性意識被徹底喚醒的關鍵時刻。
(這男人如此用心良苦。在妮娜贏得山呼海嘯般的掌聲後,他輕聲說:「你聽到了嗎?他們愛你。」)

D、首演前夜,妮娜在樓梯上向托馬斯哭訴。他仰頭看著她,看著她那張凄楚小面孔上的珠淚盈盈——是他把她托舉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地方。

7、地鐵
地鐵是個奇妙之處。嘈雜昏暗、狹小擁擠的空間,不得不親密貼緊的無數陌生人,黑暗中映出人影的玻璃門窗,凄厲的呼嘯風聲,車廂像是一個盛滿夢魘的巨大鐵盒。
妮娜第一次塗口紅,便是在地鐵玻璃窗的映像中。
托馬斯曾問妮娜的男伴舞:「你想與她歡好么?」——此時妮娜全無性方面的吸引力。當妮娜的性意識覺醒後,地鐵中一個老者對著她大做猥瑣動作,值得注意的是,而空盪盪的車廂中有許多空位——地鐵的場景出現過很多次,惟有此次車廂幾乎是空的,導演在暗示妮娜可以更換座位,但她既未沒露出異樣神情,也未更換座位,只是平靜地轉開臉去——她其實並不厭惡,甚至暗暗喜悅自己具備了這樣的原始吸引力。

8、雕塑:
宴會結束後,妮娜在大廳中等待托馬斯,廳心有一尊奇異的雕像。當妮娜對牢雕像凝睇,音樂陰郁奏響,提醒觀者注意。雕像有如夢魘中的妖魔,吸引滿臉懵懂的少女一步步走近:五官模糊一片、塗成慘白的人臉,手臂斷折不見,只有兩只翅膀高揚,兩腿緊並,身體以耶穌受難的姿勢直立,下身有男子性徵。
這個雕塑的意思:要想要翅膀,就要拋棄雙臂,等待受難。
——下體的男子性徵,喻意不明。或暗喻「合體」?

9、貝絲:
妮娜在被貝絲砸得亂七八糟的化妝間中,偷取了一隻唇膏。這表示她其實暗暗期望像貝絲一樣有魅惑人心的女性魔力;貝絲的小刀象徵她的侵略性——那也是白天鵝潛意識中期望得到的。
她所擔心的:貝絲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覺中看到貝絲/自己瘋狂地將刀子向臉上插去。

10、前夜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話:
「她內在的激情還未蘇醒,她真正的、深處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熱的激情激發之後,他才能真正蛻變,綻露出蜷縮的翅膀。就像選手在竭盡全力沖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滯的休眠期里積蓄著力量,猶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噴發,將地動山搖。」(《蘇格蘭玫瑰-斷頭女王斯圖亞特》)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壓力達到峰值,近乎崩潰,眼中的幻象也越來越血腥:她看望貝絲時看到瘋狂毀掉容貌的自己(象徵對年老色衰的恐懼);畫像變成蒙克的吶喊者(母親的囚禁力幾乎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傷的地方迸現黑色的羽毛(黑天鵝已經迫不及待要掙脫白天鵝的肉身。但此段太像《變蠅人》),她的眼睛變得血紅(血的意象),雙腿折斷變成禽類的腿,用門掩傷母親的手(手,又是手),最後昏暈過去。
在她從昏迷狀態醒來之後,在鏡頭中始終沒出現母親的右手,令觀者疑慮:是否昨夜的恐怖都是臆想?當妮娜為了搶回門閂,捏住母親受傷的手,才明示昨夜的爭執其實都發生過。
期望妮娜得到成就的母親,為何一反常態,鎖了門不許她去參加演出?——她嫉妒了。她永遠不曾當上天鵝皇後,然而妮娜做到了。此時妮娜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而是比她更成功的、映襯出她之失意寂寥的舞者。

11、黑天鵝之死
一切來到最後關頭,反而變得簡單多了。妮娜心事重重,從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見的莉莉與男舞伴「密謀」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從後面情節來看應當是她臆想出來的。當妮娜回到化妝間,「黑天鵝」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鏡子上,鏡面破碎,白天鵝用一塊鏡子的碎片殺死了「黑天鵝」。
鏡子,是鏡子。鏡子不復存在,鏡像亦香消玉殞。
這一段戲也頗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鵝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體戰栗,但音樂漸強,令她逐漸安下心來(迷茫時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對音樂的下意識依賴),雙眸再次變為血紅——黑天鵝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靈與肉。
妮娜化身黑天鵝之後的一段舞蹈,音樂節奏急促,時時伴有翅膀扇動之聲、喘息呢喃之聲。後一種聲音暗喻著歡好,而歡好之愉悅亦有人形容為「飛」,比如老三(《山楂樹之戀》)。
可以看到身著黑衣的男舞伴將驚艷痴迷的目光投在她面上,應對了前面托馬斯那一問(你願意與她……嗎?)。音樂暫停,妮娜回到幕後,表情仍像沉溺在歡好之後的余韻中。
最後一段獨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兩臂滋生出天鵝的毛羽,在雪亮的燈光里,黑色羽翼應和著音樂瘋長,旋轉揮舞,越來越圓融,越來越忘我,越來越囂狂,越來越恣肆,越來越美。最後那一勢,巨大的天鵝影子與昂首的舞者交相輝映,心魅、靈魂、肉體、渴求、慾望,均在這一刻得到最自在無礙的完滿。
這一舞完成後,黑天鵝隱去——標志是妮娜的一對瞳仁回復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變回白天鵝。亦即黑天鵝只為這最華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獨舞,便是「天鵝之死」。
但白天鵝亦不再是從前的白天鵝:妮娜在掌聲中回到側幕,激動快慰的托馬斯正在眾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樹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挾著隱隱風聲,像一次兇猛的襲擊,像天鵝從雲端俯沖而下,像他當初吻她一樣霸道。然則,她仍被邪魅所魘?宛轉柔媚的音樂浪濤一樣澎湃而起:不。黑天鵝確已死去,不再復活;白天鵝攝取了黑天鵝的悍勇、情致與佻達,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結束後,素常鎮定的托馬斯也禁不住顯出神魂顛倒的痴笑,目光微微無措羞赧卻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應對了他在練功房中說的:「下一次,你來誘惑我。」徒弟出師了,被迷醉難以自拔的換成了師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不過,懸念仍未解開:化妝間中還有一隻死去的黑天鵝。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擋住門縫里滲出的血泊,卻驚見莉莉推門道賀,懸念之弦被綳上了最緊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誰?鏡子確實碎裂一地,但門下並沒有血……弦樂始終陰森急促地迫在空氣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頭,從小腹一起一伏的傷口中拿出了折斷的鏡子碎片。真相大白。
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豐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絕望、悔疚、無措、忍痛、堅忍……層次感極強的表演毫不脫力地支撐起這個最高潮的情節。最後,她低泣著在鏡前坐下,用粉撲抹去眼淚,肌肉受到被動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轉換為微笑。黑天鵝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鵝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後一躍中,遍體雪白的妮娜終於帶著黑天鵝的傷口,回歸純白世界(白色的海綿墊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經歷靈與肉的雙重磨難之後,黑天鵝與白天鵝在糾纏中合為一體,創造出完美的境地,俱獲安寧。

當然,為什麼觀眾始終看不到血漬?為什麼眾人圍上來時沒有第一時間看到白裙上的鮮血?不必深究了。

12、青衣:
「青」有黑色的意思。《黑天鵝》的故事,很像畢飛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來(莉莉),甚至最後一場演出的「遲到」橋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隨。

二、戲與人生
毫無疑問,《黑天鵝》是一部奧斯卡級別的影片。精細得無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聲音,簡直像是無言的解說,令這部電影更加飽滿,增添奇幻、妖異的魅力。畫面多次著墨在妮娜的精緻發髻、瘦削肩胛、天鵝一樣優雅的修長脖頸,讓人切實感到這就是職業芭蕾舞演員。妮娜時時迷惘、眉尖緊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稍顯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鵝」上身時,魔力欠缺少許,好在黑天鵝的驚悚妖艷妝面提供助力,雙眼圓睜那一亮相,仍令人心頭一凜。
駭人的是,她還這樣年輕,小金人遲早是她的——不過,也許不是這次。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幾眼,便覺優雅迷人、透骨而來,暗嘆莫妮卡挑枕邊人的眼光著實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處地有點肉慾色彩,時有媚氣一閃,符合他在女人堆廝混的身份;他特殊之處是雙眼生得有些開(錢鍾書雲:會略害相思病),感覺像《潘神的迷宮》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湊巧也是慾望的象徵。
「莉莉」米拉-庫妮絲,看過她的《忘掉莎拉-馬歇爾》和《約會之夜》。她確實是能讓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鵝的邪魅之美,算是選對了代言人——不過,映襯女主角一定要煙熏眼么?《穿Prada的惡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煙熏眼一次之後便星途坦盪,但願米拉妞能為這條「煙熏眼定律」再做佐證。
薇諾娜的戲份不多,但相當出彩。其實若無當年一場偷盜波折,「白天鵝」這個角色由她擔綱亦非不可能,然而心裡的黑天鵝毀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飛不起來,如今只能看著年輕的波曼挾風直上,夷猶如意。戲中戲外之況味,不知何如?
舞蹈團中牙伶齒利、刻薄輕佻的維羅妮卡,肉臉厚唇,也讓人印象深刻。一個女人的小團體中,是必定會有一個這般人物的。

更讓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攝中結識該片編舞、舞蹈家本傑明-皮勒米,相戀訂婚,如今已宣布有孕。
難道波曼與本傑明真的像妮娜與托馬斯一樣,在耳鬢廝磨、肌體交纏的共舞時,情愫滋生?戲中妮娜因一部《天鵝湖》醒覺了性意識,戲外波曼因《黑天鵝》得到愛情婚姻和胎兒。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即此謂也。

『玖』 漢娜姐妹影評

漢娜姐妹

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演員的家庭,父母都是演員,三個女兒也都是演員。大姐漢娜是個有些天才的演員,她的丈夫是膽小怕事的搖滾樂明星經紀人愛略特。二姐霍莉也是個演員,但才華很一般,加上性情暴躁又有些神經質,所以事業上不太成功,甚至有些厭世情緒。漢娜的小妹妹莉和她的老師弗雷德里克同居生活,弗雷德里克是個傲慢的藝術家,上了年紀又沉迷藝術不問世事,莉幾乎是他和外界的唯一接觸。
愛略特愛上了年輕漂亮又性感的莉,兩人瞞著漢娜發生了關系,很是內疚,莉也為此離開了弗雷德里克,但愛略特卻下不了決心和漢娜分手。霍莉和女友共同經營一家小店,結果卻被女友搶走了商店和男人,霍莉淪入精神崩潰的邊緣。
漢娜的前夫米基是個電視台編導,憂郁的他總覺得自己長了腫瘤,當他得知自己健康之後,決定重新對待生活。他辭去了電視台的工作,迷上了宗教,最後在馬克斯兄弟主演的喜劇片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他已經忘記如何去笑了。
莉無法面對漢娜,又厭煩愛略特的猶豫,愛上了另一個男人。漢娜也感覺到愛略特和莉的關系不正常,此時愛略特才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愛的還是漢娜。霍莉放棄了演藝事業,卻在劇本創作上展露出才華,而且得到了米基的愛情。每個人的愛情和生活都經歷了危機,又都得到了新的精神平衡,這個小世界再度得到了圓滿。
這一時期是伍迪創作的高峰,《漢娜姐妹》甚至超越了很受好評的《開羅的紫玫瑰》,伍迪創作出一個「復雜的、滑稽的、有復雜心理的家庭史」。伍迪自己飾演的米基,是一個精神處境荒謬的角色,他憂郁低沉的原因,是很久沒有開懷大笑了。這個喜劇性的角色,在這樣一部電影中,帶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這是幾乎所有出色的伍迪作品都帶著的特質。
但影片真正的主角,還是漢娜姐妹,雖然伍迪作品中涉及很多男女之間的感情、婚姻問題,但這樣站在一個女性主義立場上嚴肅探討男女關系及女性心理世界的作品,還並不是很多。
影片最後還是一個穩定的結局,雖然難以預料以後的結果,但至少和影片開始相比,漢娜姐妹和幾個相關男人的精神世界還是更加穩固了。這個相對溫馨的結局,是伍迪作品一貫悲觀態度的一個變奏、一種精神世界崩潰之後的救贖,但這種態度也絕非是廉價推銷出來的幸福和圓滿,而是帶著伍迪不無焦慮的關懷與灰色的熱情。

真正的主角——看《漢娜姐妹》

我的一個朋友,對伍迪·艾倫推崇備至。提到《漢娜姐妹》,更是充滿感情色彩的說"每一句台詞都是經典,語言象小說般的美麗"。受到他的影響,我開始關注這個猶太人。雖然很早以前看過他的《開羅紫玫瑰》、《曼哈頓神秘謀殺案》等,但是當時並未留下深刻的印象。總是感覺他的作品太溫吞,不夠有力量。可能因為我個人比較偏愛黑澤明那種要麼陽光刺目,要麼大雨傾盆的痛快淋漓。此次看到了《漢娜姐妹》,我卻不得不說,伍迪·艾倫不愧是美國不可多得的知識分子導演。在這一點上他和法國的艾立克·羅麥爾很相像,很善於表現中產階級中年男女的生活,是不可多得的"電影作者",同時也是天才人物。但是他又不象伯格曼般的冷峻,塔爾可夫斯基般的飄逸。他是絕對入世的,包裹著世俗的溫暖,同時又時時點醒你看透荒涼。

然後我查閱了一下關於伍迪的資料,我發現他沒怎麼念過大學,念了兩次都是一開始就完蛋了的那種。真是奇怪,這么一個知識分子氣息極其濃厚的人物,竟然沒念過大學?但是若一反向思考,便會釋然:上過大學就算知識分子了嗎?我上過大學,可我還不是個徹頭徹尾的小市民?在影片中,漢娜三姐妹自己的故事並不是最吸引我的,盡管我也認為非常精彩。倒是伍迪·艾倫自己扮演的漢娜的前夫,簡直令我著迷(哦,我可不是同志),即使他的戲分只有大約四分之一。但我從這部片子里才發現伍迪·艾倫的魅力。他扮演的是個電視台的喜劇導演,大致跟英達似的。這倒是充滿了伍迪·艾倫自己的影子,因為他就是電視台喜劇導演出身。

影片中的伍迪·艾倫一天到晚懷疑自己得了各種疾病,忽然有一天他的醫生在檢查了他的耳朵後,懷疑他的腦部出了問題,告訴他去大醫院做個詳細檢查。他的精神一下子崩潰了,直到檢查後發現是虛驚一場,他從欣喜若狂到忽然冷卻,開始檢討人生的意義。而伍迪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刻意的走向深刻,沒有象黑澤明的《生存》那樣嚴肅而沉重,因為那勢必跟隨在大師的陰影下。影片中的伍迪·艾倫開始尋找精神皈依,作為一個猶太人,他竟然要信奉天主教,只因為這個宗教美麗而且勢力大,讓他的老母號啕大哭。然後又去找在林中綠地圍著圈跳舞的洋和尚,一想到自己也要剃光頭穿花花綠綠的袍子,他又退縮了。恐怕全世界只有伍迪·艾倫才敢如此拿宗教開玩笑,即使馬丁·斯科西斯敢拍《基督最後的誘惑》,那種張狂反倒透著點心虛。影片最後也沒有給出答案(這是當然的了,因為根本就沒有答案),而光明的尾巴就是伍迪竟然吊到了前妻的二妹,並且患著少精症的伍迪竟然使現任老婆懷孕了。

在貫串始終的整體表演中,許多幽默的設計,都妙不可言,比如當給他檢查的大夫告訴他,耳朵可能有問題時,他忙叨叨的說,不可能,我只是懷疑自己有病而已。又比如,當他失魂落魄的回到辦公室,電話鈴突然響了,他以為是自己耳朵的幻聽,急忙問自己的秘書,你有沒有聽見電話鈴聲。當他逛罷宗教商店,從街上買了東西回家,一件件的往外掏,不經意間把麵包黃油放在了躺倒的耶穌聖像上面,哈哈,簡直是大逆不道。我過去一向認為很難見到真正高級的幽默,包括卓別林,他的表演本身還是以滑稽為主,而依靠人物命運的悲慘來製造戲劇的張力。而伍迪·艾倫,我看到了他的直接的幽默。雖然周星馳是我的偶像,但我不得不說,伍迪更高級。

與此平行展開的,是漢娜的丈夫艾利爾和小妹莉的隱秘戀情,以及永遠沒有勇氣的二妹哈麗走向成功的故事,其中還穿插了漢娜和前夫伍迪·艾倫之間的過去式回憶。影片並沒有絕對的男女一號,每個人的故事或平行,或交織展開,並且拉拉雜雜的使用了十多個小標題,更需留意的是,這些小標題絕對不起眼,絕對容易被忽略,比如"食物供應公司開始作業","達斯提在南漢姆頓買了一棟房子",影片中運用了各個人物大量的獨白,本來呢,我是極端反感電影里使用獨白的,肯定是因為第六代的片子看多了,又沒一部好的,包括最近的《花眼》,把我給看傷了。但是這部影片,我不得不說,瞧人家,那······其實只要這種獨白的文字本身有魅力,觀眾就會喜歡,可是我們過多接觸到的,包括王家衛,都是矯揉造作不忍卒讀。可是,伍迪·艾倫,如果不拍電影,我相信他會是極好的小說家,戲劇家。

最後,我還想提一句"重大"發現,就是影片中大夫告訴伍迪·艾倫,他的耳朵出現幻聽可能有問題時,聲道里會發出一聲短促的輕微的汽車鳴笛。真是妙到毫巔。我是用5聲道家庭影院(雖然是廉價的那種)欣賞的新買的DVD碟片,如果你手中是錄像帶,或者VCD,如果你使用的是電視聲道,那麼你很可能無意中錯過這精彩的一瞬。所以,我的"重大"發現,就是藝術片,一樣講究音畫品質

『拾』 《德伯家的苔絲》影評

曾以為作家的偉大在於多產,在於創作大量經典名著。看了Thomas Hardy的名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絲》),才知道好著作只需一部足夠。哈代筆下的苔絲曾被多位出色的女演員演繹過,1979年德國女演員Nastassja Kinski出演的電影《苔絲》獲得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三項Oscar金獎,後來相繼拍成了其他演員擔演的電視連續劇,其中我最愛Justine Waddell飾演的Tess---1998年BBC推出的電視劇《德伯家的苔絲》。 好的故事因有好的情節,演繹的出色不亞於情節本身。 有人說曾獲得Oscar獎項的電影《苔絲》不如BBC於98年的電視劇《德伯家的苔絲》,因為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不同。據說Nastassja Kinski太野性,她的經歷使她難以演繹出哈代筆下的苔絲---美麗的英國鄉村少女的形象;而Justine Waddell有種英國式的古典美,既優雅甜美又有種說不出來的孤寂感,所以與哈代筆下的苔絲的形象更為接近。 我也更喜歡98年的電視劇《德伯家的苔絲》。五年前買了《德伯家的苔絲》電視劇VCD(片長約3小時,共3張),痛快地看了又看,越看越著迷,叫人心碎…五年後的今天,對苔絲的眷念仍不減,執起筆來,重溫些許插曲與片段,細細回味劇中的氣息,濃郁的悲情… ★ 我的「苔絲情結」 1. 潔白如詩那般美,令人迷醉 Tess很美。她的姣好與玲瓏映襯在一身的潔白下。她很白,白的那麼純,不可褻瀆;白的那麼美,無與倫比;白得那般艷,令人驚羨。那般白,曾盛開在燦爛的日光下,奔放在原野綠叢中,舞動在庄園秋色里。那般白,曾如此的出奇奪目、嬌艷動人。當火紅的玫瑰戳傷了手,鮮血沾染了潔白,Tess的白,開始讓人憐惜。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否將你比作夏天?你比夏天更美麗溫婉。」(出自我最愛的詩歌---莎翁十四行詩之18) 很自然想起這首詩,就學著它那樣來形容Tess---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n Easter lily? You are more pure and pretty.」「我能否把你比作百合?你比它更純潔更美。」 2. 影音與命運雙重奏,撩動人心 無論快樂與苦痛,Justine的真情演繹,皆發自內心,毫不虛掩。盡管命運一次次變著戲法,給無知的Tess開玩笑,幸福一次次繞過她身旁溜走,她依然亭亭玉立,猶如一朵鮮花,嬌艷欲滴,沁人心脾。我不禁震懾住了,內心涌動一股悲情,哀Tess所哀,愁Tess所愁,我相信觀者定能感受到,並與之共鳴。 令我驚詫的,還有劇中反復奏響的樂曲,那淡淡的憂傷。那樂曲多麼美妙動聽,讓人如痴如醉,百聽不厭。佳音好比天籟,就象莫文蔚的一曲《盛夏的果實》,誰也計算不了曾經醉過多少天下人,歌曲里那淡淡的憂傷,和諧的韻律與無窮的韻味令多少人為之傾倒! 電視劇《德伯家的苔絲》的插曲與故事情節如此吻合,激起了我心底萬般柔情。故事的情節不失浪漫,浪漫之餘卻散發著憂傷,彌漫著宿命。情節與畫面交織的天衣無縫,影音與命運的雙重奏,給純潔的Tess蒙上了宿命的色彩。主旋律、背景音樂與摻和的曲調穿插於劇情中,訴說著淡淡的憂傷、綿綿哀怨、柔弱、孤苦與無助,預示著冥冥中的命運。 3. 咽著淚水那一幕,百折不回 當歷盡磨難的Angel決定從巴西重返英國,與心愛的Tess言歸於好,便有了Tess含淚帶笑,默默注視Angel的一幕。Angel的歸來,猶如一把利刃,徑直刺向Tess的心坎。「Too late...Too late!...」 一切都來的太晚! 多少個日夜,Tess企盼著丈夫回心轉意,回到自己身旁。抱著一線希望,她給Angel寫信,懇求丈夫迅速歸來保護自己。可是伴隨她的卻是孤獨、悔恨、憤慨、絕望,最後,她只能甘受屈辱和苦難。 Too late! 聲聲悲切。這遲來的相見,是命運的捉弄,天意弄人。 想起韓國影視的女角色都愛哭。為感動而哭,莫名、單純地哭,天真可愛甚或淘氣地哭。如My Girl(《我的女孩》)里李多海飾演的「周幼琳」,一把鼻涕、滿臉淚花,毫無保留地把一切溢於言表,以淚水宣洩…而Tess,則將所有的冤屈與苦痛以及對愛人的思念都統統深埋在心裡,默然含淚,淚往心裡流,此情此景,言語怎來得及思索? 4. 死亡是苦難的終結,肝腸寸斷 苦難終有盡頭。在一個靜謐的黎明,Tess被捕,被處絞刑,至此,全劇終了。然而,與電視劇不同的是,小說的結局燃點了希望:Angel懷著懺悔和苔絲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這種希望,是否預示著新的愛情的萌生?就好象許多愛情故事一樣,妹妹繼承姐姐的愛,和男主人公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可是真能幸福快樂嗎?當初愛得那般死去活來、肝腸寸斷,我懷疑這種愛的繼承,至少,在《德伯家的苔絲》里我相信愛是無法繼承的。就象《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愛人?》里的故事一樣,愛,無法彌補,沒有替身,也沒有退路,只能按著原路走,唯一條路,一直走下去…… 只有在懸崖,斷腸人才得以解脫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