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韓國電影影評
㈠ 電影《歸來》里的隱喻有哪些
我喜歡復張藝謀與鞏俐的相遇制!一個70後的老男人看《歸來》,20年前在學校門口昏暗的錄像廳看盜版《活著》,老謀子用耶穌光拍攝人臉的手法深深的影響了我的審美,但凡每次旅行見到幾束光線穿透雲層或霧霾,照亮某個局部時,我就會異常高興的記錄下來,或許冥冥中認為我們是需要神需要光明來指引的孩子!20年後的今天看完《歸來》,胸口彷彿壓著一塊巨石,被大錘猛捶數下,不甚疼痛但幾近窒息,一個老男人本該平靜的內心居然暗涌如浪,必須絮叨幾句方可喘息。這也許是我的第一篇影評獻給了這個超生游擊隊長,或許他是為了繳納巨額的超生罰款,帶著企圖心,拿出了真功力,甚至把舊情人鞏俐姐都搬出山,拍攝了一部回歸初心之作。
㈡ 重返20歲影評800字高中
豆瓣和時光網有很多類似的影評,可以去選擇適合你的,下面的這個摘自豆瓣
哪怕容顏就此蒼老
或許是《催眠大師》打通
了陳正道的任督二脈,讓這位曾在《101求婚》《夫妻游戲》迷失自己的台灣導演回歸正軌,拍出了年度驚悚精品。於是,他再接再厲接下韓國CJ公司的溫情喜
劇《重返20歲》,這部跟《奇怪的她》同一劇本下誕生的「孿生姐妹」電影,通過簡簡單單的「再年輕一次」故事,抓住了搞笑和溫馨的平衡點,而花哨鏡頭、優
美歌舞、華麗視效都做到登峰造極,等於為這部作品錦上添花。
還是壞脾氣老奶奶意外變成20歲的自己,還是老中青三代男神為她爭鋒吃醋,還是"返老還童"式奇幻搞笑,銀幕上從《飛越未來》到《女孩夢三
十》再到《奇怪的她》《重返20歲》幾十年間都在拍此類題材,可見所有觀眾皆想著「青春重過」和「容顏不老」,導致全球影視劇編導們都在挖空心思去圓這場
美夢。陳正道導演主打起搞笑與溫情牌,起初展現了倔強女主角老年生活中不如意,等到歸亞蕾意外變成楊子珊後,讓小女孩屢屢嘗到「再年輕一次」的甜頭與困
境,合理締造著啼笑皆非。而明快清新的搞笑風格,楊子姍和鹿晗優美動人的歌舞,令影片滿載了青春魅力。
走出《致青春》內地女星楊子姍飾演孟麗君,她既能拿捏老年家長口吻,囂張跋扈地去訓斥小流氓與孫子鹿晗,還能扭起屁股大跳廣場舞,深情高唱了
《我們的明天》等歌曲,有一種不同於韓版《奇怪的她》女主角沈恩京的活潑萌態。但「孟麗君」最終還是從「夢中的麗君」回歸於殘酷現實,在楊子姍含淚為親情
放棄容顏與青春時,她精彩完成了表演任務。90後初出茅廬紅星鹿晗,則染著金發彈吉他獻唱,萌噠噠。老戲骨王德順則是暗戀女一號爺爺,他騎著拉風的摩托
車,死追著心儀的老情人,還教訓著不明真相的青年人,上演別樣搞笑。還有歸亞蕾是溫婉大方、永不服輸的歐巴桑,愛嘮叨、愛倔強、愛吃醋、愛家人、不服老,
一代影後為《重返20歲》奉獻畫龍點睛。
陳正道導演本就有超凡脫俗的美學造詣,此次聯手《伊莎貝拉》林志堅攝影師後,賦予《重返20歲》炫麗鮮艷畫面,精雕細琢製作遠勝《我的早更女
友》《微愛之漸入佳境》等愛情喜劇。孟麗君追憶年輕喪夫橋段,黑白閃回的辛酸畫面,配合憂傷音樂,高信息量進行煽情敘事。那場鹿晗騎車被撞戲中,騎車後面
掉落了眾多五顏六色的氣球,既保證了畫面養眼,又訴說宿命無常。而萬人演唱會、廣場舞、鄧麗君懷舊金曲拋出,都追求著一種豐富多彩。由於是韓片變成中國
化,因此教室、道路、豪宅等場景都十分內地化,並端出收視神劇《還珠格格》進行瘋狂惡搞。除了那句濫到不行的「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台詞,反襯出女
主角變年輕後迥異心態,當孫子鹿晗迷上變年輕的奶奶時,電視上居然放著「皇阿瑪」認親時嘶吼橋段,瞬間將爆笑值提到最大。有笑點同樣要有淚點與思考,陳柏
霖扮演「高冷范兒」的音樂總監睡覺怕黑時,女主角用手遮住他雙眼,用一句「我們只是需要時間來適黑暗」哲理性台詞,又讓人黯然沉思。趙立新扮演兒子,片尾
對著即將輸血的母親背影,真城吐出感恩親情的肺腑之言,巧妙戳中看客們淚囊。
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娛樂佳作,美人遲暮小人物意外獲得「返老還童」的青春,她以絢爛耀眼舞步與優美歌喉圓了自己年輕時的美夢,卻最終在親情與
夢想之間選擇了前者,哪怕容顏就此蒼老,卻贏得合家歡團聚。這部韓國人編劇的爆米花佳作,既有輕松幽默的氛圍,還凝聚著血濃於水的親情,以及對衰老、夢
想、青春的沉思。楊子姍、鹿晗、陳柏霖等偶像紅星,同歸亞蕾、王德順、趙立新等老戲骨配戲到位,在中韓合拍片歷史上尚屬首例。相比《分手合約》《大明猩》
《危險關系》等沖擊內地市場的「中韓製作」,《重返20年》呈現出了一種更成熟、更真誠、更健康的良性模式,希望這樣精品日後越多越好。陳正道導演倘若能
堅持自己在《催眠大師》《重返20歲》狀態,遊走於不同風格商業佳作,有當華人版朗·霍華德的潛質。
㈢ 《回歸》觀後感800字
例如:
在最近幾天課外閱讀中,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叫:《祖國,我回來了》。讓我受益匪淺。
內容是: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他早年留學美國,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專家。當他正要回去報效祖國的時候,他便被美國留了下來,不讓回來。因為外國人知道錢學森一回祖國,中國便會有大成就。所以,便想盡一切辦法讓錢學森留下來。錢學森被捕,關在一座拘留所里受到永無休止的折磨。但皇天不負有心人,錢學森終於被救了出來,回到了祖國媽媽的懷抱!
這個故事使我非常感動,錢學森他不怕敵人的毒打,沒有被巨大的財富誘惑,為了報效偉大的祖國,他義無返顧回國了。錢學森曾對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決不能放棄我的祖國」。他歸國的決心是多麼堅定,他的這一腔愛國熱情,難道不令人敬佩嗎?
錢學森回國後學以致用,用他的知識研究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使他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成為「主持研製中國洲際導彈的智囊人物。國際技術交流大會上,他被光榮的授予「小羅克偉爾獎章」,使這世界上僅有16個獲獎者的名單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錢學森用他的智慧為中國人爭了氣,也為自己祖國爭了光。
錢學森為國爭光的故事雖然已經讀完了,而他那赤誠的愛國之心卻深深的感染著我,時時鞭策著我。
㈣ 尋求《返老還童》的影評
《返老還童》,主演布拉德 皮特。講述1918年出生,生下來象怪物,小老頭的本傑明 巴頓的一生。他越活越年青,最後象嬰兒一樣死於心愛女人懷抱中。
雖然荒誕,但仍是一部挖掘人性的藝術片。本傑明是棄嬰,被黑人婦女收留,在養老院里長大。十六歲離家到拖船上打工。從小結識年青漂亮擅長跳舞的姑娘。他倆一生都在交織,有隔怨,有無間的相戀,有分離,有回歸。
本傑明被船長收留,在拖船上打雜。船長帶著他游歷人生,是一個吃喝嫖賭俱全的血性汗子。他自以為是藝術家,在自己皮膚上紋刻著得意的藝術作品,戰爭來臨,他的搜救船隻與敵人對恃,英勇無比,獻出生命。一個酗酒,貪戀女色,大嗓門,紋身的船長,愛國心也是那麼強烈分明。
本傑明又老又丑又窮,船長收留了他,低賤卑微的謀生。這樣的男人,也有生活,去愛,獲得愛的權利。他結識一位不夠漂亮,也不年青的白人女人,他愛上了她。她最終接受了本傑明,他們有過美好的交織,那個女人一生夢想穿游英吉利海峽。最終在六十多歲時候成功了。他們短暫相識,又分手。會跳舞的女人是本傑明一生的最愛,當她回首往事,她對自己的女兒說,並不怨恨本傑明的另一段情史,因為在那樣的艱苦歲月里,有一個女人給過他關愛,自己覺得欣慰。
有時候我在想,大多數亞洲女人的潛意識,是達不到這樣境界的。我們會對心愛的男人刨根問底,過往的情史窮追猛打。以為那才是表情愛的唯一方式。難道他們之間至死不都是忠貞的嗎?舞蹈女人對本傑明的愛,是崇高,不利已的。
舞蹈女人在年青的時候,也是瘋狂,輕浮,放盪。她追求刺激的生活體驗。但,年青人,誰不喜歡熱鬧,誰不會犯錯?但歲月會讓我們成長,變得堅強而有責任感。
本傑明與舞蹈女人,有最愛的時光,有了女兒。本傑明離開家庭。他逃避了父親的責任。他自己也曾經是棄嬰。他不願在女兒面前越長越小,越變越幼稚。他留下錢,自己遠遊了,後來又回到心愛女人身邊。女人帶著女兒嫁了一個鰥夫。
他越變越柔弱,失憶了,象嬰兒一般死在心愛女人懷中。
他的一生,見過各式人物。黑人曾對他說「你不要看那些胖子,瘦子,窮人,富人,黑人,白人,他們的一樣內心恐懼,他們都逃不過孤獨。」
是的,生命中,有些人是藝術家,有的人從小會跳舞,有的人會做鈕扣,有的人一生被雷擊中七次,有的人會彈鋼琴。他們的都將過完自己的一生。我們都有自己的特質,大多數人都是不明一文,不了了之。
我喜歡這部片子。
㈤ 有誰看懂了俄羅斯電影<<回歸>>
父愛與人性的回歸 ——賞析俄羅斯影片《回歸》
近幾年表現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最近的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稍遠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的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和義大利電影《現在和永遠》,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者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並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特別是故事情節讓筆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經歷,就更加為影片的真實與力度而感到震撼。
這就是攝制於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老」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系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個人猜想不知導演是否有著這樣灰暗而無奈的童年經歷。
兄弟倆一直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發現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但影片開始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常看不慣。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常渴求一雙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導演的一點意圖,是說父愛但也有關於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長的敘述。果然在隨後一周的旅行中,父親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十二年的缺失,父親非常渴望孩子能夠一日成人,而且以這么多年來自己的神秘經歷(片中沒有清晰介紹,父親這么多年干什麼去了)告訴孩子,世界是需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任何時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親,幾乎所有的事情跟父親對著干,甚至產生父親會殺了他們的想法,而哥哥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也與父親的關系惡化,因為心急的父親對言聽計從的哥哥採取了毆打的方式,當流著鼻血的哥哥在雨中發動那唯一紅色調的汽車,沖剛打了他的父親天真地笑的模樣,觀眾不會流淚但會心碎。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後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歡用肢體語言甚至暴力的父親沒有想到他們的孩子是怎麼想的。他的小兒子即弟弟伊萬在他毆打哥哥安德烈時已經有想殺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萬不僅對父愛產生動搖,而且對人性產生了懷疑:這個人是否會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殺了他們,只對已經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講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後即旅行即將結束的時候,矛盾爆發。有著母親班細膩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蠻橫要求,違心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信回來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准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後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准備從那個瞭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證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麼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其實是他印象中母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
就在他因為絕望而勇敢地准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攀爬中父親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靜而憂傷地告訴不知何時下來已經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等到兄弟倆走過艱難路程可以順路回家時,父親沉沒到湖中,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心靈回歸,獻給他還沒有完全成長、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苟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麼《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後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本片沒有揭開的神秘處還有父親似乎對這個無人島嶼比較熟悉,他在這個島嶼挖了一包沉重的東西,影片結束也沒有告訴觀眾,那裡有什麼東西。他為什麼這樣熟悉這個荒島?父親經常吃魚甚至已經厭煩是否在這個島嶼生活了較長時間?更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員十五歲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爾·加林在影片開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為本片加深幾分悲劇色彩。
本人能夠深切體會影片中的情節,是因為也遭遇這樣的情節,當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時,他會幫助你,絕對不會不管你。但是他會教訓你要自強獨立,一切靠自己。給了錢後就是一段毆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獨立,在越來越游刃有餘時,感謝這樣的教誨:男人當自強,沒有退路。即使他什麼也沒有給我,在小的時候喊我寶貝,大了看我成長進步而高興的眼神,我認為也是真摯情感的付出。讓我跟隨《回歸》,學會去發現愛的足跡吧。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洛杉磯時報》)
㈥ 韓國電影《黃海》中的觀後感。
韓國電影《黃海》觀後感:
【大體情節概括】
首先這是一部2010年韓國的犯罪電影,民族為朝鮮族(中國)、朝鮮族(韓國)。
講述了中國延邊朝鮮族黑幫滅了韓國首爾黑幫同時也使自身滅亡的故事[大體就是如此。]
貫穿整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久南,是中國朝鮮族,也是我們的同胞。
為了尋找妻子和還債,被僱傭去韓國殺人,最後死在了船上被丟在海中。
【電影人物解析】
>>>最強悍的男人——————綿正鶴。
他是中國延吉市朝鮮族自治區的朝鮮族。1人殺掉12個韓國黑幫輕而易舉!朝鮮族強悍的男人!
>>>最機智的男人——————金久南。
他是中國延吉市朝鮮族自治區的朝鮮族。1人耍了20多個韓國警察,並讓韓國警車連撞5輛以上!
>>>最倒霉的男人——————教授金。
他是首爾的資產階級,也是首爾的黑幫老大的弟弟。本來金久南要殺他,但卻被別人提前殺了!
>>>最無能的男人——————金社長。
他是首爾的資產階級,也是首爾的黑幫老大。他懦弱,不會打人,最後被彪悍的綿正鶴殺死了!
【電影中可笑的地方】
雖然說中國的朝鮮族自治區屬於延邊城市,經濟並不發達。但導演刻意用延吉市最破爛的街景作為對中國城市的印象,這一點等同於醜化中國!
同時將80年代初期的布局呈現出來,對於不了解中國的韓國觀眾,會誤以為中國很落後,尤其是那些地下賭場的場景和街道的景象,和現在的延吉市是差若天淵的!
而與之成為鮮明對比的就是首爾的整齊和干凈,以及高樓大廈。
這里導演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將中國的一個民族自治區中的小城市和他們韓國的首都相比,這一點可以看出,韓國人的首都也只能和我們的小城市比一比才能凸顯出他們的發達。
而電影中韓國人歧視朝鮮族也是屢見不鮮。
朝鮮族在韓國成為下等人,做勞工,不被公平對待也是常有的事情,尤其在黑幫打那些抓來的朝鮮人的那一幕就可看到。
【總結】
這個電影民族特性很強。
情節基本屬於中國朝鮮族同胞耍了韓國警方,滅了韓國黑社會的普通情節,沒有任何亮點。
如果一定要說亮點,那就是金久南竟然在20多個警察,5、6輛警車的追捕下讓他們自相撞毀,在50名以上的警察帶著警犬搜山都沒有抓住。這就是亮點。
凸顯了韓國警察的無能。
總之,是一般般的電影,帶有明顯的醜化中國。如果有了有色眼鏡,那它就永遠不能成為好電影。
㈦ 韓國電影《弓》的影評,它是不是一部商業片
^不是商業片、、
望採納\(^o^)/ ,謝謝誒,我在做任務。。
金基德是個極端的人,《弓》說的又是一個極端的故事。海上漂浮的船里生活著一個老人和一個少女,兩人靠用小船把客人接到船上來釣魚維生。少女是老人十年前收養的,他准備等她滿18歲就馬上與她結婚,但船上某日來了一個年輕英俊的遊客,少女的心開始反抗……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愛和佔有的命題,只不過金基德把它非常的極端化了。首先是人物設置極端化,如果說是普通的男女之情,一方對另一方有強烈的佔有慾望,我們還可以理解,但在電影里,一個是老人,一個是少女,而且少女還是老人養育大的,那麼這種佔有的感情就大大地變味了,帶有不倫的意味。就算我們還存在一絲善意把它理解為愛,也已經是不為俗世所容納的愛。而且,雖然有十年的養育之恩,卻一直把她禁錮在船上,不讓她接觸外界,這樣可怕的「愛」,恐怕也不是正常人可以接受的,更不用說到人權的范疇了。極端的感情,自然會有極端的結局,當佔有的慾望無法實現,結果只能是自我的毀滅。自我毀滅、自我犧牲、自我贖罪、自我摧殘……這些把終極的解脫方法回歸到自身的情節,在金基德作品中時有看到,或許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觀?
普通的男女之情所萌生的佔有慾望,在一般的文藝作品中已經很多,金基德向來不會只表現正常的情感沖突,他總是把它的極致放大給你看。為了突出這樣的效果,他在電影里往往把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都大刀闊斧地刪除。比如社會背景、現實的生活環境、人物的名字、甚至人與人之間的對白。如果你看過《春來冬去》、《空房間》這些前作,你會明白我所說的。《弓》可以說是集金基德前作元素之大成,漂浮在海上的船,是故事發生的唯一場景,這跟《漂流欲室》是多麼的相似,當把其他所有的環境干擾都擯除之後,觀眾的注意力自然都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沖突上了。當金基德把場景精簡到了只有一艘船這樣的地步,我開始猜想他以前是不是排過很多話劇,如此簡單的場景,卻表現出最完整的人性沖突,如果把這部電影搬到舞台去演出,實在是非常輕易的事情。可惜它還有另外一個特點是對白太少,演員幾乎完全是用表情和行動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在沒有特寫鏡頭的情況下,要讓觀眾看清楚演員的表演,又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所以搬到舞台的可行性還得商榷。
金基德已經創造出一套自己非常鮮明的電影語言,除了上面所說的極精簡的場景、幾乎沒有的對白,還有的就是:精緻而重要的道具、對靈異宗教的迷戀以及密不可分的性與暴力。下面詳細說。
在《弓》里,最重要的道具當然是那把弓,是老人用來保護少女的武器,也可以說是用來禁錮少女的武器,同時,它又是一把樂器,老人竟然可以用它的弦來拉出美妙的聲音,類似一把二胡。武器與樂器的雙重作用,我所理解的正是愛和佔有的雙重矛盾。愛本是美好的,如弦絲拉出的美妙音樂,但當它變成佔有的慾望,卻成了傷人的利器。此外,那些精美的韓國結婚禮服、古舊的箱子和鎖,充分地表現了老人思想的守舊和頑固,與表現兩個年輕人的隨身聽及拍照手機形成強烈的對比,新與舊之間的矛盾沖突在所難免。我留意的還有那用來結婚的兩只雞,那個年輕人在把母雞松綁後並沒有給公雞松綁,而是用力地拍打它的頭,聰明的,你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做了嗎?
在這部電影里,沒有明顯地看到什麼宗教的影子,雖然船上畫了很多佛像,我想它們的裝飾作用是遠大於蘊藏的象徵意義的,如果有象徵意義的話。當然,金基德不可能是佛教信徒,他既然敢於在佛像面前表現性愛(《春來冬去》),這次更是無所畏懼地朝佛像的臉上射箭。這是老人所謂的占卜方式。所以,靈異的色彩還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他的占卜也真是准,從情節推斷,也可以知道他已經算出了自己的結局。但最靈異的,是老人最後射出的那支箭,竟然在老人投海後變成他男性性能力的象徵,並使少女破身,就顯得有點突兀多餘。雖然這樣令故事的結局有了點皆大歡喜的意味,卻讓我不明白為什麼非得要這樣皆大歡喜。或者導演只是想表達出來,弓箭還有一個重要象徵就是男性的性器官?
金基德對表現殘忍的暴力有偏好,對表現有點畸變的情慾也有偏好,而這兩者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看得出來,金基德在不斷地節制自己,他早期的作品表現這些是非常赤裸的。當少女在把玩兩個魚鉤的時候,我有點痛苦地閉上雙眼,口裡說「不是吧?又玩魚鉤」,看過《漂流欲室》的人會明白我的所指。好在她只是玩弄了一下,用弓箭射人的大腿,才算是《弓》里最嚴重的暴力。另一個殘忍的畫面,則是老人把纜繩套到自己的脖子上,金基德還是不能少了自殘。至於性,老人給少女洗澡的畫面非常曖昧,到最後少女獨自表演的性愛戲,雖然在尺度之內,卻也可以看得人瞠目結舌。另外,演少女的也是前作《撒馬利亞少女》的主演,兩相對照,金基德對未成年少女和性之間的聯系是否又有另一層特別的關注?
你可以說金基德在這部作品裡並沒有什麼突破,但它確實是集中體現了他所有的特點。以他這樣的創作速度,還能保持如此水準,確實不簡單。
㈧ 電影歸來 就是張藝謀拍的那個 說一下影評的情節設置
張藝謀導演的文藝大作《歸來》於5月16日在全國上映,一個周末票房突破八千萬,創下了華語文藝片的記錄。鞏俐與陳道明在戲中的「教科書」式表演獲得了觀眾稱贊,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以下這篇影評來自網友「海澤」,她獲得由「國際在線1+1觀影團」提供的《歸來》電影票,並觀看了影片。《歸來》帶給她感動,同時也讓她產生了對愛情的信任與渴望,讓我們一起看看她的影評:
《歸來》影評:張藝謀的老謀與深算
《歸來》片名讓我首先想到了列賓的那幅經典油畫《意外歸來》,流放者在經歷重重苦難後突然回到家中,畫面定格在家裡人錯愕的表情與他尷尬孤單的身影之上。人生的苦楚、親人的分離、時代的渾噩、生存的艱辛都被濃縮在這個瞬間之中。
和許多人一樣,我對《歸來》的關注起源於對張藝謀的關注。在《歸來》的拍攝期間,張藝謀曾深陷「超生」負面新聞的糾纏,人們也才發現這個被輿論封為「國師」的大導在生活中遭遇的矛盾與尷尬,竟然比普通百姓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人於是開始同情他。而更多的同情,則來源於他與之前「長期不規范的合作模式」分道揚鑣後,人們開始了解到張藝謀在一種為人掣肘的環境之下進行電影創作的糾葛與妥協,這部分對沖了人們對那些年張藝謀電影的指責謾罵。大家發現,比起個人生活上的尷尬,作為國內最知名導演,張藝謀卻在創作觀念上得不到合理的尊重,這其實更為讓人嘆息。簽約樂視影業推出《歸來》,與片名一樣,他的重新開始也被無形中賦予了「歸來」的含義,歸來意味著與過去的告別。
《歸來》與張藝謀此前的一些影片有著某些承襲的邏輯,比如與《活著》相似的時代背景,與《山楂樹之戀》相似的懷舊影調,以及鞏俐、陳道明這兩位老搭檔。張藝謀在轉投新東家之初就從這部題材略顯沉重的文藝片入手,不僅是在對自己的藝術追求表態,也是對新東家的一種試探——一個商業極為成功的新興公司,是否有足夠的度量與能力容納一部不那麼商業的個人創作追求。
《歸來》的題材決定著它在拍攝和宣發上都有著先天的困難,導演對這部影片的處理進行了巧妙的截取與留白。《歸來》截取了嚴歌苓原著小說《陸犯焉識》中陸焉識回家的情節,而原著中分量很重的部分,如陸焉識在大西北囚禁勞教時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之間的相互傾軋等,都成為了《歸來》「計白當黑」被隱入煌煌大背景中。這樣的舍棄在許多「原著黨」中非議四起,但適當的信息殘缺無疑更能勾起觀眾更多的好奇心:陸焉識為什麼才華橫溢卻落得如此下場?陸焉識為什麼與馮婉喻相隔二十多年不得而見?女兒丹丹為何視親生父親如敵人?當許多不了解那段歷史的年輕人滿腦子問號時,也許這部電影的空白,正如片中被剪掉的老照片一樣,開啟了他們對歷史探尋的興趣。
好的電影不應該是教科書,也沒有必要承擔教化作用,它就應當是講故事,並通過故事啟發人們去想一些什麼。不必將《歸來》看做是張藝謀揭開歷史傷疤的一種主觀謀劃,但對於張藝謀來說,他也必然會將自己對於歷史的價值態度、情感關照注入其中。陸焉識的遭遇不是一個人的命運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劫難。當滿載歷史創傷的陸焉識推開房門回到業已平靜祥和的家中,馮婉喻無法接受他。馮婉喻的失憶諷喻著我們對歷史的失憶,陸焉識歸來的艱難也正是一段歷史歸來的艱難。
你看《歸來》,情節與人物也許不打動你,那是因為陸焉識與馮婉喻畢竟與你無關。但也許你的家裡,就坐著一位陸焉識,一位馮婉喻,他們或是你的父親、母親,或是祖父祖母甚至曾祖父母,他們曾經的不幸或許超過你的想像,卻從未言說,他們的故事或許不如《歸來》傳奇,但足夠使你落淚,從一個家庭的歷史去觸摸一個時代的歷史,歷史從來沒有離我們遠去。
太久不曾相見,我們與那段傷痛史之間橫亘了一層隱形的牆壁,《歸來》的貢獻就是在這牆上磕出了一塊裂縫,我希望它能夠大一些,更大一些,讓更多的陽光照進歷史的塵埃,而不是用一簇好看的花環來裝點,把它重新堵上。
《歸來》影評:浪漫漫無目的 故事還算可看
張藝謀新片《歸來》自5月16日在全國上映以來,票房表現不俗,首日便突破同為張藝謀作品的《山楂樹之戀》所創造的藝術片最高首映日票房紀錄,之後表現平穩,截至今日上午11點,《歸來》的全國票房已突破1億元大關,成為中國最賣座的藝術片指日可待。
與此同時,《歸來》今日在第67屆戛納電影節展映。作為張藝謀回歸藝術片的作品,《歸來》亮相戛納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強烈關注,影評迭出,褒貶不一。
張藝謀在拍攝了史詩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二戰電影《金陵十三釵》以及偽黑色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後,回歸他所熟悉的悲情浪漫主義,拍攝了《歸來》。盡管張藝謀與他的首席繆斯鞏俐再度聯手,並且打著批判歷史和反思過去社會政策的旗號,但故事中所力圖體現的浪漫並未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讓人感覺漫無目的。
《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一個下午,陸焉識的女兒丹丹被舞蹈學校的教導主任叫進了辦公室,在那裡,她看見了她的母親馮婉瑜。她們被告知改造20年的陸焉識逃了出來,如果他與她們聯系,她們應該將他送回。當逃出來的陸焉識出現時,丹丹為了不丟掉她的領舞位置,帶人在他與馮婉瑜相會的火車站將他抓捕。
《歸來》是典型的張藝謀作品,處處可見張藝謀的用心,但與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卻欠缺了那種灼熱燃燒的情感。開篇處火車站的一場戲雖然不缺乏緊張感,但卻是可預測的,情節的設置非常機械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一整段都是毫無意義的,張藝謀浪費了整整20分鍾。馮婉瑜兩次表現出的猶豫,向觀眾傳達出了她與陸焉識之間對愛情的忠誠,但除此之外的情節卻與此並無非常緊密的聯系。這註定影片並非一個永恆的愛情故事。
「文革」結束,陸焉識回家了,而「家」已經不再是家。丹丹已經放棄了舞蹈而在工廠上班,馮婉瑜卻因為痛苦而失憶。這兒才是影片真正的開始,面對失憶的妻子,陸焉識卻始終無法喚醒她的記憶。在這部分中,張藝謀對人物性格的發掘相當有限。陸焉識對愛的奉獻體現在了他用盡一切辦法——照片、音樂、信件,試圖喚醒馮婉瑜的記憶,並寬容地原諒了丹丹因被誤導的年輕的激情所犯下的錯誤。盡管陳道明和鞏俐的表演可圈可點,但這樣的人物表現卻讓人感覺平淡。
此外,張藝謀和編劇鄒靜之在影片中對很多問題都沒有給出解答,丹丹被描述成了一個狂熱分子,至少在影片的最初階段是如此設定的,她的芭蕾舞野心比她的家人更重要,但是卻沒有對她放棄芭蕾舞這樣的決定做出解釋,除了在面對她父母破碎的婚姻時的幾滴眼淚,她並沒有對自己的行為的後果做出更多的反思。
混亂的時間軸也沒有對馮婉瑜的失憶以及她精神上的痛苦有更多解釋:是因為陸焉識再次被抓受到精神上的打擊,還是因為職場的性騷擾?這或許可以歸結為大背景的閃爍其詞,讓一切顯得如同空中樓閣一樣沒有說服力。《歸來》陷入了傳統浪漫悲劇的固定模式,影片既沒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視覺活力,也沒有《三槍拍案驚奇》的古怪,而這種硬傷是鞏俐與陳道明的演技也無法挽救的。
和多數電影一樣,本片由三大段結構和尾聲組成。第一部分是陸焉識從監獄逃出,希望見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兒舉報被抓;第二部分是陸焉識回到家,發現妻子患病認不出自己,並堅信丈夫還沒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陸焉識想出「念信」的法子,得以每天來到妻子身邊。
影片絕大多數時間都只有陸家三口,情節、場景很是簡單,不必費神對紛繁元素進行安排,但怎樣讓這點東西提供持續的新鮮感,就是個難題。
好在故事本身素質很好,愛與離別的情愫總是能打動人。電影在這里很好地發揮了視覺表現的特長,比如看到馮婉瑜在報紙上練字,卻不知是為了什麼,一個鏡頭轉到她舉著自製的大牌子,上寫「陸焉識」三個大字,令人驚訝之餘不由得心生感慨;再比如女兒丹丹用照片幫母親回憶時,鏡頭在屋內外反復切換,引得觀眾與屋外偷聽的陸焉識一樣焦急難受。而壓在玻璃板下的潦草字條、貼在大照片空缺處的小照片、陸焉識手上的傷疤,都只用極短的鏡頭,在觀眾心中掀起層層波瀾。
看得出導演張藝謀對鞏俐和陳道明充分信任,花了大量時間在兩人的近景和特寫上,兩位演員也的確能將情緒的細微變化展示出來,同時又能做到相當內斂。只可惜導演有些過於沉迷於這種鏡頭處理方式了,隨著時間推移,便覺有些單調。
由於啟用了知名度相當的兩位主演,戲份比重也相當,影片傳遞出的是雙向的情感。陸焉識對妻子的感情,是哪怕你不認識我了,我依然愛你;馮婉瑜對丈夫的感情,令人感慨——「愛」究竟是什麼,這種虛幻的感情算不算愛……影片將焦點集中在愛情之上,沒有對歷史背景進行過多著墨,但依然用細節告訴我們,經歷磨難的不止這一家人。
《歸來》影評:喚起對愛的渴望
歸來,一個看似具有感情的詞彙,在張藝謀根據嚴歌苓改編的新作里,繼續將人情表達的更為生動形象。不管是從劇情的編排還是演員的演技,無不將此片描繪到了極點。此片講述的是一個在文革時期,被打入右派的陸焉識(陳道明飾演)與自己的妻子馮婉喻(鞏俐飾演)多年未見,但陸因思家心切,在一次農村轉移中偷跑回家,組織上知道後,多方勸阻馮和其女兒丹丹,然而女兒因為舞蹈主角一事將其父親陸,通報給了組織,至此二人又陰差陽錯的分離了三年,等文革結束後,陸被平反興奮地回到家中時,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經過多年的生活改變,家裡發生了很多變化,女兒已不再跳舞,卻當起了一名普通工人,而自己一直深愛的妻子,也因為三年前的抓捕陸時腦部受傷,後被方某侮辱,得了心因性失憶,已不再認識陸了。為了妻子,為了女兒,也為了他自己,陸選擇幫助妻子恢復從前的記憶。他先後已修鋼琴,寫信等方式幫助妻子,然而妻子馮婉喻的病情很嚴重,直到二人都白發蒼蒼的時候,妻子也沒有記起陸,然而陸還依然陪著妻子去火車站等候妻子一直盼歸的「陸焉識」。
此片,生動描繪了文革時期,一個普通的家庭生活,然而就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在張藝謀執導,陳道明和鞏俐主演下,演繹了一段讓人心酸,發人深思的情感電影。一個是在文革時期犧牲下的才子,一個是為愛而默默苦等的佳人。故事的內容很簡單,但所反映的背景和感情卻很引人深思。尤其,在陸被平反後,與失憶的妻子再相逢時,為了幫助她恢復記憶,而選擇的默默承受,看著自己曾深愛的妻子那熟悉又陌生的眼神,陸多次心酸含淚。在二人回憶陸在被批判時給馮寫的厚厚的信時,不僅是信的數量,還有在那一張張不規則的紙張上,七歪八扭的字,看出了當時的陸是多麼的不容易,和那份思念之情。電影的最後一幕,陸護送馮在大雪紛飛中,騎著老實人力車,在女兒的陪同下護送馮依然去了火車站,日歷上顯示的5號的數字,而此時二人已是白發蒼蒼的老者了……
看完此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那份沉重重的愛,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是世道的改變,將人性變得貪婪和偏激,似乎人們現在不再相信深愛和永久。然而,此片就像今年春晚的一首《時間去哪了》一樣確實會再一次喚起人們對愛情的渴望和信任。相信,此片憑借著導演演員的人氣還有影片的素材,可以有最佳的成績。
《歸來》影評:用人性的光輝癒合歷史傷痕
這部關於愛與人性的電影,因其所反映的特殊時代而被賦予了更大的意義。在電影中,知識分子陸焉識被打成「右派」,在青海「改造」了20年。「文革」結束後,他終於平反回家,卻發現瘋狂的時代已讓他的家庭傷痕累累。最終,陸焉識選擇了用寬容和愛化解兩代人之間的心結,用日復一日的守候與記不起他的妻子一同終老。這個關於中華民族歷史傷痕的故事,激發了那個時代無數親歷者的共鳴。
歷史在許多人的生命中烙下了傷痕,對這些傷痕的追憶與緬懷,在當代中國文藝界佔有著重要地位。《歸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歸於「傷痕電影」,但它又不僅是一部「傷痕電影」,它的突破之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對昨日傷痕的沉吟哀嘆之中,而是嘗試著為「癒合傷痕」開出了自己的葯方。這劑葯方名為人性,正是最本真的人性,釋放出無窮的光輝,才能癒合歷史的傷痕。
狂熱的時代能夠吞噬人的理智,惡劣的環境可以摧殘人的肉體。但不論什麼時代,什麼環境,都磨滅不了人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感情,遮蔽不了人性的光輝。影片中,陸焉識在最惡劣的條件下接受了20年的勞動改造,但他的家信中卻都是對壯麗景色的描寫和對家人的深深思念。現實中,國學大師季羨林在遭受批鬥時潛心鑽研《羅摩衍那》,堅守著自己對知識的純真熱愛。在政治的高壓下,正是這份嚮往美好與真情的人性光芒,讓在痛苦中前行的人們獲得了面對生活的動力和勇氣,走出了黑暗,見得了光明。
在阿城的著名小說《棋王》里,那一群被歷史大潮驅使的下鄉知青正是靠著人性中本來的善良與淳樸而沒有陷於狂熱之中,在那個鼓勵親友互相揭發的年代裡,也有許多人想盡了各種方法保護自己所親近的人。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它的單純和原始,原始到人們無法因為外力而將其拋棄,而要讓外界之惡帶來的傷痕得以癒合,也只能依靠人性的力量。
影片中陸焉識的女兒丹丹,在「文革」中曾經與父親「劃清界限」。這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是一道巨大的無形裂痕。但作為父親的陸焉識對女兒做出的決定沒有任何怨言,他選擇了用純粹的父愛去關心自己的女兒,並且幫助女兒和自己妻子達成了母女和解。片中象徵施暴者的「方師傅」曾經欺侮過陸焉識的妻子,但當陸焉識得知方師傅已經被捕,其妻子在他面前哭訴時,也選擇了用寬恕化解一切。
今天,歷史的傷痕還在立場不同的人群之間製造著新的隔閡,也唯有訴諸人性,社會才能夠跳出互相指責,互相敵視的漩渦。造成傷痕的時代已經遠去,其牽涉的政治問題也早有定論。今天,我們回首望去,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美好事物,才是最值得我們銘記和繼承。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追尋著我們內心深處的寬容和對這個世界的熱愛,歷史的傷痕最終將得到癒合。
關於《歸來》影評的吐槽
畢竟名導新作,《歸來》上映後,照例吸引來很多評論,包括很多掛著「影評」字樣的文章。但看下來,不少充其量也只能說是吐得一口好槽。收獲倒也有,雖然這些所謂「影評」沒能示範影評該怎麼寫,但起碼讓我體會到影評不能怎麼寫。
頗具代表性的,當屬義憤填膺地批判張藝謀沒有正面拍「文革」,順帶把《活著》作為標桿。將《活著》、《歸來》放在一起評,這本沒什麼怪的:張藝謀本人都會把講述同樣時代背景下的家庭故事的兩片放在一個系列裡。但非得要求兩部片子都選取同一角度,就有點無理取鬧了。原著宏大,大宅門、西北勞改、歸來三段,電影作為獨立藝術作品,選擇一個切口進入,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反對者無非認為,張藝謀越活越狡猾,沒骨氣地把一切敏感內容「盡數做了自我閹割」。這種「夠種你就該怎樣」式的影評,脫離文本根基,純屬主觀心思揣度,不管是否正中創作者的本意,都顯得自我心態不正,倒有點「為何不做烈士」的強逼意思,一點不高級。
還有些影評,以催淚、煽情為論據,論證張藝謀寶刀不老,說「吹捧」都不夠格。如果說「笑痛了肚皮」或許還能佐證下喜劇效果,那麼,「哭成了淚人」完全無法說明影片有藝術感染力。不然,軍huo庫的催淚彈就該奉為經典藝術品了。以此高評一部電影,那這片子的藝術性怎麼也超越不了最大路貨的韓劇的范疇。這種「哭了多少次」式的影評,莫言在聊天中拿來說下觀感,可以;變成「斯皮爾伯格哭了一小時」,發發宣傳稿,勉強湊合、正兒八經地當篇影評來寫,也不高級。
還有拿色彩等來說事的,論述張藝謀在新片中丟掉了最擅長的大紅大綠的濃烈視覺,不夠「歸來」。此類看似挺從文本出發的角度,拿「慣常習慣」評論「具體風格」,並不大立得住。這不高級。
當然,最後我得說,影評也絕對不該如以上那般寫:一味地挑刺、推翻,卻不見建立、重構。這則關於影評的吐槽,也就是一名讀者讀不懂一篇高級影評的氣話。實在要從大量影評的反面教材中找點亮點,其一,可能在於評論本身的熱情;其二,這些與《歸來》有關的評論(含此文),和《歸來》這部電影一樣,傳達出當下電影藝術界的創作者、批評者的共有狀態:歸去來兮,恍惚迷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㈨ 韓國電影 超級明星 豆瓣影評
壓抑著心中說不出的痛,看完法國電影《超級明星》,沉默的不想說話。一個平凡無奇的人突然被網路媒體追捧,被路人觀眾追逐,這種瘋狂的舉動背後有太多人性以及社會性的問題!但似乎不說點什麼就無法排解掉心中的壓抑!
沒有所謂真相
全劇很好的一點,就是沒有去討論真相是什麼!誰發動了這場鬧劇?誰該為此負責?到底什麼原因讓馬丁出名?這些問題留給觀眾自己去思考。其實誰都是那個發動者,誰都不需為此負責,當事件放在網路媒體上時,所以點贊或者鄙視的人都已經成為發動者,且無需負責!
每個人都覺得馬丁是自己的代言人,因為跟自己一樣平凡,可誰願意真的承認自己是平庸呢?把馬丁當做正義無私的化身,只是每個觀眾自己對自己平庸的一種解釋:因為我正直善良,所以我一無所有。一直處於煩躁中觀看此片,直到劇情發展到70分鍾左右,被所謂專家那些不知所謂的理論問的發蒙之後,馬丁的那聲掙扎的嘶吼是第一次高潮,次日所有人的模仿讓我陷入深深的壓抑中!與電視台老闆的那段激烈的對話,說明了真相只在每個人的認知里,馬丁所有說的真實感受在老闆的眼裡都可以幻化為眼球的吸引和金錢的賺取。大家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勾畫出一個自以為的事實!沒有真的對和錯,每個人都是這樣,這點,應該也包括我自己吧!
暴力無處不在
接下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不用去追究侮辱馬丁的女人是特意被安排的還是自發的,總之觀眾只需要一點點小事件就可以推翻所有的崇拜,因為這個崇拜本身就與馬丁無關,他僅僅是個道具而已。人們自身都不確信一個人可以善良純真到不求任何名利,所以懷疑的速度就成幾何級爆發,暴力也應運而生,無論是行為暴力還是語言暴力。其實,暴力一直都存在,從所有人開始追捧大明星的那一刻,從所有人開始侵略別人的私人生活那一刻。觀眾認為人人都是有愛出名的慾望的,這種認知讓馬丁無處藏身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滿意
主持人和女主角都依附於製片人生存,每個人都為自己的依附有合理的理由,同時也在壓抑著自己不滿意的情緒。製片人的老婆在默許婚外情,製片人對女主角也有情感依戀,人和人的依附都是相互的。跟異裝男一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邊緣,無非是讓自己的精神可以游離在一個邊緣,尋找可進可退的舒適!而物質層面就各人各手段的去運作了,至少在那些平庸的觀眾面前,他們是讓人義憤填膺也遙不可及的成功人士,同時也是隨時可以拿到網路媒體上被消費的對象。為什麼會被消費?因為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不滿意!
適應游戲規則
劇終似乎在告訴我們:如果想回歸正常生活,那麼請符合游戲規則。馬丁沒有像拒絕拍一天日常生活時那樣再拒絕出書,這種無奈的妥協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一種無形的思想暴力。導演最後給了一個溫暖的結局,可是我一如既往的不喜歡這種悲劇過後強加的予人以希望。或許是想告訴我們再平凡的人也該有人來愛,可是到底女主角是因為自己改變而愛馬丁?還是女主角愛上符合了游戲規則的馬丁呢?依然沒有真相!算了,愛在當下就好!
如果你是超級明星。。。 。。。
關於全劇我始終還有一個提問給自己,如果某天我一夜之間成了馬丁,我能去找誰?誰會永遠站在我身後信任並支持我?。。。 。。。
亂七八糟的寫到此,心中的壓抑感尚未減半。也許是因為看到自己就是那些消費者中的一名,說這么多無非是在審慎自己的一些消費行為。
好了,擱筆,站一邊繼續反省去吧!這樣心裡應該會更舒服一些!
㈩ 電影《回歸》
[觀感影評]《回歸》
今年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居然出現了6個人,而這6個人都來自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回歸》,這是奇跡,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看到5個女主角站在領獎台上(除了查絲·蘭普瑞沒有出現),這真是很賞心悅目的事情。
熟知阿莫多瓦影片的觀眾都知道,他向來是以女性視角來關注這個世界,善於以不羈的道德拷問風格來激發人們的思考,《回歸》是一部給人或喜或悲,一時流淚一時微笑的電影,給我的感覺是笑中帶淚,但又給人以感悟人性的力量與缺憾、訴說著家庭人員之間的情慾愛恨。
作為阿爾莫多瓦的第 16 部長片作品,《回歸》再次回到了最為擅長的女性生活題材,不過與以往不同,這部描寫生死之隔的喜劇作品的主題雖然是寫實的,但卻採用了大量的超現實主義手法,透過看似荒誕的情節來展示生活巨大的真實,故事圍繞著少婦雷曼達和妹妹索爾,她們死去的媽媽艾琳、姨媽蒂婭、鄰居阿格斯蒂娜以及雷曼達女兒波拉之間的故事展開,雷曼達是馬德里機場的清潔工,她的丈夫帕考終日游手好閑,養育女兒波拉的重任落在了她一人的肩上。為了更好地生活,雷曼達與身為美發師的妹妹索爾離開故鄉來到首都,從此終日忙碌,而故鄉曼查是一個典型的西班牙鄉村,在那裡,男人通常早逝,而女人卻活的很長,十足的母性天堂。姐妹倆的媽媽艾琳幾年前與丈夫一道死於火災,艾琳久病的姐姐蒂婭仍舊生活在曼查,熱心的鄰居阿格斯蒂娜不時地進行探望。一天傍晚,雷曼達突然發現女兒神情恍惚,原來她反抗父親的強奸時候而將其刺死,雷曼達冷靜地收拾了現場,並決定承擔下誤殺的罪名。蒂婭病逝了,阿格斯蒂娜向返鄉奔喪的索爾吐露了一個秘密:村裡的鄉親們看見艾琳的鬼魂已經回來了,在姐姐蒂婭的最後日子裡,一直在身旁照料。隨後的一天午後,當索爾返回到姨媽家中時,果真在樓梯上迎面遇到了早已故去的媽媽艾琳,原來,脫離了塵世的艾琳仍然放心不下她的女兒以及外孫女,她回來想去完成她活著時沒能做完的事情,給予女兒、外孫女以最大的安慰。
三代女人的回歸,家庭的悲劇,如果用孽緣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影片中的女人獨立自強,而影片的男人都是衣冠禽獸,無論是雷曼達的女兒殺死要強奸自己的父親,還是雷曼達的母親後來所說雷曼達父親的獸行,都讓人很震撼!阿莫多瓦又在鞭策著道德倫理,其實這是一個嚴肅的女性精神世界縮影。這母女三代,以及同一時代下周圍世界的女人,她們之間建立一個團結互助的精神圈子。其實在那個動盪的馬德里,時代背景造成的不安讓無數家庭四分五裂,颶風、大水、火災瘋狂的吞噬著每個人的生命與精神,女人們只有靠她們互相之間的相伴,對美好近乎自欺欺人的想像和永不改變的溫情來相互取暖,支撐並生存下去。生者和死人和平共處,並激發出最深層和真摯的感情。其實故事開篇把鏡頭對准一群婦女在各自賣力地為親人逝者刷洗著墓碑,就預示著在一刷一洗之間,生 者與死 者就這樣無言地交流著。
按照阿莫多瓦的話說,這是一部關於他家鄉拉曼查德死亡文化的電影。那裡的人們過著令人吃驚的簡單生活,逝去的人仍然活在他們的生活中,並沒有真正的死亡。《回歸》粉碎了西班牙的黑色印象,揭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純凈的,自然的,有趣的,無畏的,團結的西班牙。即使影片運用了很多多彩絢麗的影像元素,阿爾莫多瓦想說的永遠只是最簡單的故事,而故事的名字就叫做生活,對他而言,童年的最愉快記憶就是故鄉的那條河,媽媽在河畔洗衣,他在一旁抓魚,主婦們此起彼伏的優美歌聲使得河畔宛若一場歡樂的聚會,生生不息的河水悄然送走了快樂的童年與懵懂的青春期。 阿爾莫多瓦承認《回歸》是他個人風格最濃郁的作品之一,記憶中的故鄉曼查充滿了母性的溫暖與歲月的痕跡,「電影就好像一扇夢幻的窗戶,我相信我從中看到的世界比我生活的世界更為有趣。」
從《我的神秘之花 》到《不良教育》,片中優美而傷感的配樂均出自西班牙首席電影配樂大師阿爾伯托•伊格雷西亞斯之手, 如果說阿爾莫多瓦總能以樸素無瑕的鏡頭成功地營造出華麗的煽情感覺的話,那麼,伊格雷西亞斯的完美配樂則功不可沒,他的音樂總能 細膩地貼合著阿爾莫多瓦作品中的秘密與傷痕,《回歸》是二者之間的第六次親密合作。
回歸是一部精彩的影片,甚至適合那些以前不喜歡阿莫多瓦的觀眾,這部影片不同於他以往所拍攝的任何影片。是比較充滿溫情的一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