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觀後感
⑴ 傳統文化書籍讀後感500字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書的這一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無論是《詩經》、《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於世人眼前。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發女郎。而這一切不僅在於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於書的作用。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於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發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修養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⑵ 看戰爭影片觀後感五百~六百字
《鴉片戰爭》觀後感
電影《鴉片戰爭》開篇之語是: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一下子引人深思!
道光年間,英國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達一千八百噸,清政府每年流失白銀三千萬兩,而當時年財政收入僅四千萬兩。清王朝可以說是面臨致命威脅!
電影從一八三八年開始。道光帝看著林則徐帶「不出十年,我大清朝將內無銀兩,外無兵防」等驚人之語的奏章,憤怒且恐慌地說:「大膽!」略微沉思後決定宣林則徐進京。當時外有海關受賄,內有權臣貪贓,林則徐主張內閣立法,邊關厲行即能將鴉片禁絕,領旨決心禁煙,而此時的廣州港口英國人顛地開著金槍魚號正帶著鴉片和收買廣州總兵的金銀准備進入廣州。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無一例外,整個大清朝儼然成了一個超大的煙管,令觀者心痛怨恨。林則徐成了欽差大臣,行程都受到眾人矚目,但林則徐故意出人意表,在一眾官員在岸邊迎接時,只看到手捧官印的隨從,而林則徐卻仍在暗處,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對那些官員旁敲側擊,敲山震虎,令他們坐立難安。不得不贊一下!當然,不是贊那有黑幕的超強官僚陣容。
中國的官員在怕欽差又不得不迎欽差的同時,英美等國的商人正在中國富商家吃喝玩樂,真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此刻登場的一個歌妓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有動人的歌喉,年輕美麗的容顏,當然,這也成了她吸引陳家公子的資本,她還在宴席上吸引住了一個洋人—顛地。她也是有傲氣的,曾發誓賣藝不賣身,但她染了毒癮,這成了她的致命傷。由這個人也可見當時人們受鴉片傷害之深,即便是被騙染上毒癮,她也永陷泥潭,無法自拔了。因而被老鴇逼迫接客。
許多官僚對鴉片表面深惡痛絕,實則要麼是癮君子,要麼是靠著在海關給鴉片放行大撈一筆,同時還可上交一部分鴉片領取功勛。著實讓人痛恨的嘴臉。鴉片,權勢,謊言,利慾熏心編織了一張大網,將行將朽木的清王朝牢牢困住,掙不脫,擺不掉。
林則徐在廣州繳獲了所有洋商私藏的鴉片就以為清朝禁煙已取得成功,並立即上奏,並說洋人已頓首拜服。我們都知道那隻不過是表象,那些商人不過是暫時的、表面的臣服罷了。更可怕的風暴正在醞釀中。虎門銷煙共銷毀鴉片二百多萬斤,震驚國人,但一切都只是開始。銷煙的余煙還未散盡,戰爭卻即將爆發。為了利益,英國很快便制定了戰爭計劃,因為他們手上有中國的地圖,清楚中國的實力。道光帝在拜祭祖先,並告盡天下:「祖宗基業可守,可傳千秋萬代。」時,英國女皇正在和大臣說:要跟中國上自由貿易的課。英女王清楚地知道,若沒有自由貿易,英國會不復存在。顛地用青銅器、玉器、瓷器形容不同階段的中國,象徵著清王朝的瓷器粉碎的那一刻,許多議員動搖倒向贊成派,英艦開拔。廣州嚴陣以待,英艦北上盡管沿途遭遇抵抗,但仍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七日後病中的皇帝才得知定海失守,而當時英艦早快到清朝的心臟了。而道光決定罷免有功的林則徐,禮待洋人,讓人心寒。而堂堂大清朝只有極少數人清楚地知道中外差別,林則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痛苦。
道光在祖宗畫像面前失聲痛哭,一切都已無濟於事。
人們不得不深思堂堂天朝上國,怎會落入如此境地的呢?原因太多了!
鴉片戰爭前,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是土地為封建主所佔有,封建主將其租給或分給農民耕種,通過收取地租對農民進行經濟剝削和超經濟強制;農民沒有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並且對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農民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的根源,
也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和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直到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運動,該制度
才被徹底廢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自然經濟基礎決定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農抑商」基本政策。而瓦特改良蒸汽機開啟了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的序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可以這么說,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也就迫使著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的方向現代化方向前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錢乘旦教授)
自秦王嬴政滅六國,大一統,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來,中國歷代君主不斷強化王權,專制制度已然成為傳統。並且,長期以來實行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以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族權與政權的絕對權威讓人民的行為受到高度限制,自由與民主更無從談起。而在英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已經將人民從教皇的權威中解放出來,新教產生。文藝復興運動更是讓人性之美充分展現,人權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慾望被放大。競爭進取的精神和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中國歷史上有《詩經》,《離騷》等經典,也有《本草綱目》,《天工開物》,《齊名要術》等科學巨著,但大多數還是只關注人的內心,少有關注自然科學的。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從促進社會進步到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統治者只知重視文藝方面的成就,偏廢自然科學的發展,直接導致中國在這段歷史上沒有真正的自然科學。此外,正如經濟方面提到的乾隆遣回英國出使團的信中的話,歷代君主大臣大多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壓根不需要向「外夷」學習。這種盲目自信也導致中國近代逐步落後於西方。
莎士比亞被贊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英國人尊重人才,鼓勵創造。「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外延,在自己的國家內部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就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持續的。」(英國諾丁漢大學鄭永年 教授)其實這里的內部力量,就是說的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思想體系,社會結構等。英國之所以在鴉片戰爭前積聚如此大的能量,除了外部因素,更得益於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上的民主傳統與文化思想體系中的科學傳統。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是專制的歷史,是統治者的政治專制,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專制,沒有民主,也談不上科學。
以上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簡略的分析了一下當時清王朝敗給英國的原因。現在的中國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繁榮富強,但歷史永遠不能忘懷,更要不斷告誡自己:落後就要挨打!
望採納!!!!!!
⑶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讀後感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書的這一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無論是《詩經》、《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於世人眼前。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發女郎。而這一切不僅在於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於書的作用。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於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發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修養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⑷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以下僅供參考:
1.《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是紀江紅寫的,包括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有五大部分內容:中華文明的曙光、燦爛的青銅時代、戰亂的春秋戰國、天下一統的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書中講了許多歷史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華佗救人難救己」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講了:曹操得了「頭風眩」,經常頭疼,醫了好久也沒用,他聽說華佗醫術高明,就叫人把華佗請來,華佗給曹操扎了一針,他馬上就不疼了,於是曹操就提出要華佗當他的私人醫生,隨時給自己診治。華佗不同意,曹操就借故把他殺了。
這個故事使我知道:華佗是古代的名醫,受到了後人的懷念與崇敬,他具有非常高明的醫術以外,還具備了不貪圖名利、不畏懼強權的可貴品質。
2。暑假中在家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部作品讓我欣喜若狂愛不釋手。它完整的記載了中國上之唐堯虞舜,下之上世紀中葉文革之間的五千多年的歷史。
《上下五千年》像一首詩,把中國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詩人的悲歡情愁,淋漓展示;更把豪放和婉約的詞風,從歷史長河中緩緩吹來,讓你為詩人、詞人們的絕妙精彩的佳句而陶醉。《上下五千年》更像一支歌,有徵戰沙場激昂豪邁的旋律,有盛世和諧和平發展的謳歌,有變革失利的悲傷的曲調,還有外交全球巡航世界的交響樂。《上下五千年》也像一副畫,《清明上河圖》的工筆細膩在書中處處可見,四大名著的街坊觀園也很容易覓得蹤影,《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等如簽章閑章一般,深深印在了中國的歷史畫卷上,令人矚目。
《上下五千年》告訴我的不僅僅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而是我國盛衰榮辱的見證,是我國傳統及民風的記載,是我國各族人民團結發展的寫真,是我們小學生回頭看、低頭思、抬頭走的絕好的教材。
我把《上下五千年》放在我的床頭,一有閑暇就打開閱讀。讀了《上下五千年》,我心中充滿了激情,也帶著深深的思考。《上下五千年》是我的良師益友,每每讀它,就感受到自己在和歷史對話,在和古人交談。古人的睿智、豁達、開明,我都能在記憶中存放,在我追求的夢中重現。
一部《上下五千年》,一段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手捧歷史,才知道自己的路怎麼去走,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生存和發展。更想借鑒歷史的路,去創造祖國明天的輝煌。
3.我國已經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了,這本書追隨歷史發展軌跡,觸摸五千年文明脈搏,講述了我國五千年的巨大變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到封建文明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名族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也經歷了無數的苦難與挫折,數不清的英雄豪傑、文人志士在歷史的長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在《上下五千年》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千百多個生動的小故事,和一張張精美的小插圖。
1全書用嚴謹、簡潔的文字勾勒時代背景,介紹歷史常識,使我們更了解那歷史。不僅如此,書中的小插圖也惟妙惟肖。那些精彩的彩色插圖和文物圖片,全面而直觀地展現社會風俗和歷史面貌,讓我們又進一步地了解了那源遠流長的中國文明史了!
在暑假中,書不僅是我的好夥伴,還是我的好老師,它陪我開心、傷心、動腦筋、做游戲……又使我在學習方面更上一層樓!
從遠古時期到現在,我們中國已經有五千年左右的悠久歷史了;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經歷了一切該經歷和不該經歷的。
著名歷史家龐朴說過:「歷史使人聰明。因為歷史是前人失敗和成功的記錄,由成功而失敗或由失敗而成功的經驗積累。」聽了這句話,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歷史了呢?那麼,請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第一頁吧!
五千年對於宇宙來說只是一瞬間,但對於人類,對於世世代代生息在地球的中華民族來說,算的上是一段悠久的歷史了。
遠古時期,「湘妃竹上的斑點」、「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等故事深深感動著我們;古代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行為,朱元璋削刺的做法,一直都為人類所痛恨;岳飛精忠報國卻慘死於奸臣之手的事情一直令人們所痛心……
不過,最吸引我眼球的好事關於「忠臣、奸臣、明君、昏君」這四個詞的話題了。一代天驕,莫屬於從蒙古大草原崛起的馬上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了。這成吉思汗就是一代明君,他懂得愛民,他懂得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寶貴的,所以他從不會隨意錯殺好人、平民。在這本書中,我最痛恨的就是奸臣秦檜了。就在岳飛即將抗金勝利、凱旋歸來之際,是他,是秦檜在宋高宗面前花言巧語,致使岳飛在一天之內收到12塊「金字牌「遞發繁榮班師詔書。可憐岳飛,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啊!1142年1月27日,昏君趙構又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這位抗金名將殺死在獄中。
從茹毛飲血到基因工程,從刀耕火種到電子信息,從爬山涉水到遨遊太空……一場場血戰,一項項發明,億萬人民前仆後繼,代代精英嘔心瀝血,終於創造出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演繹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這種積淀是無形的,卻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
4.在廣袤遼闊的神州大地上,中華民族以其偉大的創造力和千百年傳承的凝聚力,繁衍生息,亘古不衰。在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她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自力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
在滄海桑田、江山更替中,在狼煙四起、金戈鐵馬中,中華民族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英雄豪傑,如:包公、李世民、成吉思汗、文天祥、岳飛、戚繼光等。他們匡扶正義、除暴安良;他們指點江山,經天緯地;他們不畏強暴,捨生取義;他們精忠報國,光明日月。
這本書,譜寫了一曲懲惡揚善良、弘揚正義的浩然正氣歌。幾多殘暴國君,昏庸帝王淹沒於青史,幾多亂臣賊子遭萬世唾罵。
其間更有廣大默默無聞的勞動人民。他們沒有留名史冊,但正是他們用雙手構築了萬里長城,用他們的雙腳走出了通衢大道,用他們的雙肩扛起了民族文明之鼎。
⑸ 傳統的文化觀後感三百五十字左右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中國陶瓷、文房四寶、四大發明、皮影、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種雜劇,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的劇作有描寫社會矛盾、歌頌人們斗爭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文房四寶就是人們說的筆墨、紙、硯。筆因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山造紙狀況,對連四紙作了說明,並給予很高評價。硯:星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都具有1000多年歷史。
是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歷史悠久呀!
篇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⑹ 真實世界;想像世界;可能世界《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讀後感
[真實世界;想像世界;可能世界《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讀後感]
作者,如真,栩栩,啞瓷,小冬,真實世界;想像世界;可能世界《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讀後感。
真實世界。作者已經陷入自己設定好的場景之中,可能有無法自拔跡象,但足以證明其付出的感情之深。在真實世界中,正真人董富與扭曲人龍金玉的基因遺傳到作者這一代,其事跡不可謂不平常。它們過著平淡的生活,但又充滿故事。拋開董爺跟其妻子關於無線電波的故事不談,但就作者(我)的孩童時代的生活就很典型。小時候暗戀看上了固定時間去教堂禱告的volvo女孩,然後病態地等著那輛車,最後還用「眨眼」相機偷拍下女孩的面容;一次去朋友家,翻開其父親的色情書刊,作者看著這全裸的「大波」女郎從滿臉通紅到有生理反應。這兩件事都是一個正常的青春期男孩所必經的歷程,當男孩長大後便會厭惡所做過的事。文中對其的描述寫得好,「色情雜志的封面妖女,聖潔貞女的無玷肉身」。
想像世界。這就是栩栩的人物世界。在那裡沒有時間的概念,她永遠都是十七歲。但在這里,所有的可能都可能實現。栩栩有媽媽,有同學,有朋友,也有真實世界也找不到的真愛,讀後感《真實世界;想像世界;可能世界《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讀後感》。栩栩就是作者文字工場的創造出來的獨一無二的人物。而想像世界自然就是作者文字工場創造的奠基,平台。可能是遺傳了家族的基因的緣故,這里的人物都是類似於機械的東西,也就是人與人工智慧並存的世界。栩栩,栩栩她媽,蘋果,小冬都無法避免被人投來異樣眼光的命運。
可能世界。這個世界是最難感知的世界。從個人的觀點來看,真實世界分為幾個平行的,共同發展的世界。在一個世界的一個選擇有一種結果的同時另一個可能世界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就如文章中的類似於進化論的而又充滿宗教色彩的結論一樣,即我們向前生活,但背後有一隻永恆不變的表在嘀嗒滴答地響一樣,隨機中又存在必然。另一種理解出現在想像世界之中。我們生活中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有正面的影響或者有負面的,甚至是可以被某些人控制的(比如作者)。反正這個世界給予人以希望。
如真就像從作者手中飛走了的蜻蜓,兩人相互吸引但都擺脫不了因讀書而被分開的命運。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時,作者必定痛苦不堪。幾經良久,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用自己的筆來創造出一個詭異的世界,讓栩栩成為如真的影子,讓世界中的小冬成為作者的影子。這個世界有歡樂,也有悲傷,就是沒有時間上的未來,但保存著栩栩與小冬間純潔的情感。而當小冬消失時,栩栩甚至可以因尋找小冬而穿越想像世界,與作者直接交流。也許這個可能世界就是充滿可能,也許這就是作者在主宰以滿足自身的慾望,也許這就是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故事。無論如何,作者對如真的思念之情得到了宣洩,栩栩也得到了她幸福的生活。
〔真實世界;想像世界;可能世界《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⑺ 中華文化原典選讀 《墨子》篇讀後感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書的這一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無論是《詩經》、《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於世人眼前.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發女郎.而這一切不僅在於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於書的作用.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於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發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修養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⑻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以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寫讀後感
1.《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是紀江紅寫的,包括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有五大部分內容:中華文明的曙光、燦爛的青銅時代、戰亂的春秋戰國、天下一統的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書中講了許多歷史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華佗救人難救己」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講了:曹操得了「頭風眩」,經常頭疼,醫了好久也沒用,他聽說華佗醫術高明,就叫人把華佗請來,華佗給曹操扎了一針,他馬上就不疼了,於是曹操就提出要華佗當他的私人醫生,隨時給自己診治。華佗不同意,曹操就借故把他殺了。
這個故事使我知道:華佗是古代的名醫,受到了後人的懷念與崇敬,他具有非常高明的醫術以外,還具備了不貪圖名利、不畏懼強權的可貴品質。hi..com/...a.html
2。暑假中在家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部作品讓我欣喜若狂愛不釋手。它完整的記載了中國上之唐堯虞舜,下之上世紀中葉文革之間的五千多年的歷史。
《上下五千年》像一首詩,把中國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詩人的悲歡情愁,淋漓展示;更把豪放和婉約的詞風,從歷史長河中緩緩吹來,讓你為詩人、詞人們的絕妙精彩的佳句而陶醉。《上下五千年》更像一支歌,有徵戰沙場激昂豪邁的旋律,有盛世和諧和平發展的謳歌,有變革失利的悲傷的曲調,還有外交全球巡航世界的交響樂。《上下五千年》也像一副畫,《清明上河圖》的工筆細膩在書中處處可見,四大名著的街坊觀園也很容易覓得蹤影,《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等如簽章閑章一般,深深印在了中國的歷史畫卷上,令人矚目。
《上下五千年》告訴我的不僅僅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而是我國盛衰榮辱的見證,是我國傳統及民風的記載,是我國各族人民團結發展的寫真,是我們小學生回頭看、低頭思、抬頭走的絕好的教材。
我把《上下五千年》放在我的床頭,一有閑暇就打開閱讀。讀了《上下五千年》,我心中充滿了激情,也帶著深深的思考。《上下五千年》是我的良師益友,每每讀它,就感受到自己在和歷史對話,在和古人交談。古人的睿智、豁達、開明,我都能在記憶中存放,在我追求的夢中重現。
一部《上下五千年》,一段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手捧歷史,才知道自己的路怎麼去走,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生存和發展。更想借鑒歷史的路,去創造祖國明天的輝煌。
⑼ 關於戰爭的電影作文,讀後感500字。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000字】
在經過這段時間的仔細閱讀後,我發現這本世界名著給我了新的不一樣的感覺。這是一本世界名著,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在上高一的時候我曾經閱讀過這一本書,可是當時就是僅僅讀了一下,沒有太大的感觸,我想是因為當時的思想還是比較局限,理解能力還很欠缺,在加上文化程度在那兒,所以度了就僅僅是讀讀,讀了也沒什麼特別深的印象,可是這一次,我就很認真的讀了一遍,感覺和原來有很大的不同這次讀的時間比上次的還要短一些,可能是因為原來接觸外國小說不熟悉,現在讀的多了,感覺是比原來讀起來快多了,並且有了很多有感觸的地方,說了這么多還沒有說這是一本什麼書呢,這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開始讀的時候還有些不太懂,覺得裡面涉及的方面特別多,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從這本書中就可以看到外國的很多東西,比如說他們的生活的方式,說話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中特別是思想方面和軍事方面是兩個兩點方面是很只得看的地方。這本書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本身所想表達的一個目的,但是從這個目的來看我就的還是有點片面了,我覺得可以說這本書中所表達的東西已經到了一個全人類的高度了,我想這就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特有所在吧,當然裡面還包含著很多的文學上的東西,文學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價值的,雖然我不能在這大放厥詞,高談什麼文學,我也不是很懂,我也沒有資格,但是這本書很吸引我,我覺得這就達到了文學的目的了。當我要從新閱讀這本書時,也做了一些准備工作,因為我不想和上次一樣,沒太大收獲,我想只有這樣才會讓我收獲的更多,更加容易理解到作者真正想表達的,讀這本書才有意義,本書的寫作背景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完成於1863—1869年之間,字數達到了130多萬字,歷經7年的艱辛創作受到列寧的高度稱贊,這時也不得不說說作者了,他是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1847年他退學回故鄉在自己的領地上作農奴制的嘗試,他曾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在軍隊的幾年生活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的10月份他離家出走,之後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這些就是讀這本書時的一些准備,下面就這本書來詳細說說。
這本書知道字數就知道是很長的要不作品,可是在結構方面,卻是做的井井有條。每一步作品在結構上都是非常難把握的住的,並且像這樣一類的鴻篇巨制更是難上加難,可是托爾斯泰卻憑著他自己的文學天分,在本來就矛盾著的戰爭與和平之間穿梭自如,一點都不覺得矛盾,在內容結構上井然有序絲毫不亂,便文章更清晰明了,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一些比較難描繪的場面,可是他卻描繪的就像浮現在眼前,一下子就能想到那種場面,寥寥幾筆,卻描繪的恰到好處。比如說描寫那些大場面,戰爭是個非常難描寫的場面,可是他卻描繪出了一個真實的戰場,有比如說大型的宴會、舞會他用簡單的幾句話,簡短又精煉的把每一個人的性格、心理全部都描繪出來了,並且是和盤托出,使人一讀就能感受到那種場面和場面的氣氛,一點都沒有雜亂無章的感覺,我想這一點是相當厲害的了,不是一般的作家就有這跟能力做到這么到位,這么恰到好處而無半點累贅,這是其他的作家不能相及的。
當然我是特別喜歡他在語言方面的描述。說到這一點腦子里就出現了我記憶很深、觸動很大的句子,在《戰爭也和平》上中有這樣幾句話「這一個死的好!拿破崙望著博爾孔斯基說,安德烈公爵心裡明白,這是指他說的,他集中全身的力量想動一動,發出一點聲音。他輕輕動一下腳,發出可憐的、微弱的病人的呻吟。「啊,他還活著。」拿破崙說「把這個青年人抬起來送到救護站去」。我自己就很喜歡這一段話,這段話具有鮮明強烈的對比效果,語言不多,但是把他們的心裡都通過語言的形式全部顯現出來,特別是拿破崙,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還有一段話也是我非常喜愛的,在《戰爭與和平》下中有這樣一段語言我還記得:他用手撫摸著她的頭發,「我整夜都在叫你……」他說。「要是我知道……」她含著淚說。「親愛的……」也許是說:「好孩子,為什麼不進來呢?」「可是我願意,我願意他死」這每一句話的字數都很少,卻僅僅幾個字就都可以代表一大串長的句子,並且很到位,從這也可以看的出語言的一些特色並且有很長很深的意味,感受其中的神奇的表達效果,語言魅力,這本書出現了和很多並都大放異彩。
⑽ 參觀工業博物館有感
今天老師帶我們參觀了博物館,博物館里有原始瓷樂器、良諸玉器、龍潭港遺址、青銅文化等一些古代文物。給我印象最深的,又最感興趣的是良諸玉器。經查資料獲悉:
1936年7月,西湖博物館(今浙江省博物館的前身)地質部的繪圖員施昕更回故鄉良渚,在一個枯竭的池塘底撿到不少石器,同時在地表發現各處散布的印紋陶片和陶鼎足,引起了他的注意。因為在此之前,在古盪曾發掘一處新石器晚期遺址,出土不少遺物,其中有一種長方有孔石斧,施昕更覺得似曾相識,過去在老家良諸一帶屢有見到,只是沒有留心。而這一次的收獲,則鼓起了他的信心。
到了12月,施昕更再赴良渚,「終日躑躅於田野阡陌之間,不以為苦」。終於在棋盤墳一個乾涸的池底,發現幾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回杭州後,找來一些考古書籍查閱,覺得這種黑陶與石器伴出,和已發掘的山東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出土遺物頗為相似,可能也是一種江南遠古的文化遺存。於是呈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同意,對良渚進行小規模拭掘。
試掘於1937年3月至6月進行,共進行了三次,收獲很大。除了發現更多的石器、黑陶之外,玉器也偶有所獲(只是當時沒有意識到玉器也是良渚文化的內涵,而只是它歸入「周漢之器」),但工作未及展開,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西湖博物館也隨當局輾轉浙南,顛沛流離。盡管條件惡劣,施昕更還是抱著極強烈的民族感情和工作熱心,將發掘收獲整理成報告,即《良諸—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於戰火連綿的1938年出版。在卷首語中,施昕更有這樣一段話:「中國絕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得了的,歷史明明告訴我們,正因為有淵源悠久、博大堅強的文化,所以我們生存在這艱巨偉大的時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來保存我們固有的文化,不使毀損毫釐,才可使每一個人都有了一個堅定不拔的信心!」這段話今天讀來仍令人怦然心動。
解放以後,良渚遺址屢經發掘,出土豐富的遺跡遺物,充分證明它是江南地區史前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尤其是80年代以後反山、瑤山等大型玉禮器墓葬的發現,更使人對良渚文化的內涵有了深刻的認識,有人甚至提出了中華文化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一說。但要追根溯源,一切都還是自施昕更發現池塘底下的石器發韌伊始。在中國考古史上,施昕更對良渚的調查與試掘,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
還比較引人注目的還有銅鍾,我知道:早在原始社會,作為禮器的鍾就出現了。當時的鍾或以木製,或以竹製,或以陶制,是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製作的鍾。
鍾的節奏感強,它能表達人們的歡樂喜悅,又可以在生產勞動中協調人們的勞動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齊優美、在練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軍威,因而在勞動生產中最需要這種樂器。《詩經》中有不少詩篇都記載了鍾的演奏。如:《關睢》:「窈窕淑女,鍾鼓樂之。」《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階、音律的認識日漸完美,作為樂器的銅鍾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緻,鍾的家族逐漸發展出鐃、鉦、鎛、鐸、鈴等種類,它們的傑出代表的將若干個不同振動頻率的扁鍾組合在一起的編鍾。
鍾和鼎一樣,也是統治階級王權的象徵,「鍾鳴鼎食」就是權勢地位的標志。懸掛編鍾,有嚴格的禮樂制度規定:天子宮懸(四面懸鍾)、諸侯軒懸(三面懸鍾)卿大夫判懸(兩面懸鍾)、士特懸(一面懸鍾)。封建統治者鑄造巨型銅鍾象徵王權,這種鍾也叫「朝鍾」,「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
鍾也是人們心目中崇高。公正、賢明的華夏文明的象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黃鍾毀棄,瓦釜雷鳴」的著名詩句,就是這和象徵的反映。
銅鍾發音宏亮而悠揚,自佛教傳入中國始,銅鍾就逐漸成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鍾。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寫道:「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手+耳 打動之意)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剎寶寺皆有鍾。當暮靄漸合,寺院廟堂鍾聲回盪,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
自唐代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鍾、佛鍾、道鍾、樂鍾,並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利用神權和政權的結合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鍾,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歷代所鑄的鍾里,間或有鐵鑄的,但絕大多數還是銅鑄的鍾。
古代鑄鍾,除了雕鑄一些圖案,還有文字,或吉祥用語,或紀時記事。因此,古銅鍾不僅在文字發展史上,更在古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學、經濟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史料。
中國是鍾的故鄉,流傳於世、難以盡數的古銅鍾作為中國銅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優美、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側面,對研究中國的斷代史、禮樂制度、思想史、音樂史等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並且由於薈萃了我國古代工藝技術之精華,代表了當時的鑄造、聲學、樂律學、力學等高超技術水平,更是研究我國傳統科技的寶貴實物。
今天參觀了這些古代的文物,既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又為我們的國家有那麼多的古代文化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