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救命影評

救命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03 18:11:58

『壹』 急求專業影評

本片共有7個段落,講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歡離合。 《狗沒有地獄》 講述一個囚徒出獄後帶著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車的故事,他是誰,影片沒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這個意象有著必然的政治讀解,而他給女友的戒指表達了他內心的堅定和意志的堅決。這不僅是愛的旅途,也是一次心靈對意識形態的皈依。 《生命線》 以1940年6月28日一個西班牙小村落寧靜、安詳的下午發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臍出血)為故事的開始,給我們講述了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導演以鍾擺的擺動、牆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濺落、人的呼吸、樹上掉落的果子預示時間的流逝。而以聖母像和報紙上的納粹軍人的照片為前後呼應。預示著安寧的脆弱和世界的動盪。也給尋常人安寧的生活里抹上了一絲陰影,但是,影片最後孩子單純、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類的希望,一種對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 《幾千年前》 白人探險隊給巴西亞瑪遜河流域最後的原住民部落「烏哈烏呼」帶來「文明」的福音,同時也帶來他們沒有過的疾病和困惑,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多年後,我們發現他們的論理觀和生活觀已經開始轉變,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經讓他們遠離了傳統,而他們部落的明天也因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為種群的往昔,他們的家園隨著他們孩子渴望融入現代社會的心而漸漸遠去,同時,帶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類對於歷史的記憶。人類,因為文明的產生、分工的不同而變得遲鈍和懶惰。 《國際組織·拖車·夜晚》 是一部關於因為車禍讓一個女演員滯留在救援車上短短十分鍾的故事。從表面看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但是導演還是通過救援組織許多為女演員服務不同膚色的面孔,解構了地球是個村落的思想,瞬間可以到達的通訊,中國快餐,音樂的世界性這些話題電影不露聲色地表現了出來。 《距離托那12英里》 描寫一個心臟病人自行駕車跨越荒野尋找求助的寶貴十分鍾,大部分時間描寫的是他行駛在荒漠里的艱難旅程。最後,他因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凱特而獲救。最終是磨難之後的溫馨,當他在醫院睜開眼睛,看見了他的救命恩人凱特,凱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樣。 《我們將被掠奪》 本段以戈爾參選美國總統的過程為背景,以紀錄片的訪談的手法,直擊戈爾幕僚的心態,並以對戈爾競選總統宣布敗選的最後十分鍾回顧,揭示政客的內心世界。 《百花深處》 喬遷到高樓大廈是百姓們的願望,在現代化名義下傳統正在推土機下呻吟,而遊子的晚歸,找尋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尋找祖宗的根,這種沒落的感懷是文化的回憶,我們在日新月異的建設里到底得到了什麼,又因此失去了什麼? 小號篇包括:考里斯馬基的《狗沒有地獄》,講一個男子剛出獄,決定與心愛的女人到西伯利亞追尋新生活。風格維持了他一貫的冷硬敘事模式。
艾里斯的《生命線》以一個西班牙農家為對象,圍繞著嬰兒肚子出血而家人一無所覺的狀態,引發出平靜生活中潛藏危機的連串意象,頗有印象派的味道和大地耕作的凝重。
赫佐格的仿紀錄片《一萬年老去》講亞馬遜森林中一個原始部落的「快進」,信息豐富。
賈木許的《休息·化妝車·夜晚》是一個實時小品,講一個電影女演員在化妝車休息十分鍾的情況,戲劇性不強,但頗有幕後偷窺的味道。
文德斯的《12英里到特洛斯》兼具故事性和公路片風格,乃本集錦的上乘之作。它講述一個年輕男子因食物中毒,自己駕車前往醫院途中實在難以支撐,遂攔截了一個剛學會開車的女孩載他到醫院急診。主角在公路上的感覺,用非常感性的視覺形象加以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李的《我們被搶了》是紀錄片,講小布希和戈爾競選總統的爭議,重點是雙方陣營在關鍵十分鍾對選票輸贏確知,顯然戈爾一方認為他們是被犧牲了。
陳凱歌的《百花深處》優雅而傷感,通過一個瘋子讓搬家公司為他尋找已不復存在的故居,反映出時光荏苒,北京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正消失於推土機的隆隆聲中,不勝唏噓。片中以動畫表現深巷舊宅的映像,頗有魔幻寫實的迷人魅力。

大提琴篇包括:貝托魯奇的《水的故事》講一個印度傳奇,中間穿插著移民和異族通婚等劇情,頗有點「南柯一夢」的味道。
菲吉斯的《關於時間2 》更具實驗性,四格畫面同時表現不同年齡的人物,「歲月不饒人」及人類溝通的主題頗為鮮明,但具體細節挑戰理解力。
曼澤爾的《瞬間》反映同一主題,但極為細膩而流暢,它通過捷克演員魯辛斯基不同年齡的鏡頭組合,呈現了一個帥小伙如何變成一個小老頭。
薩伯的《十分鍾後》講述一個妻子不慎刺傷醉酒回家的丈夫,是中規中矩的小故事。
丹妮斯的《面對南希》講一個教授和他的女學生在火車上討論外國移民對本國的影響,有典型的法國式嘮叨,但主題原地踏步,如同乏味的學生作文。
施隆多夫的《啟蒙》則妙趣橫生,古代賢人的語言配上生活中的點滴細節,組合成關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精彩反思。
雷德福的《沉溺於星》索性用科幻故事反映天上和人間的時間差,片中的老爸從太空旅行回來,兒子已經比他老多了。
戈達爾的《時間的黑暗中》依然是高瞻遠矚的夢囈,將世界大事和時光流逝融為一體。額··夠了吧···累·····

『貳』 2015今日說法救命的假葯觀後感

主要是歐洲的葯太貴了,而印度的葯療效和歐洲葯差不多,但價格非常便宜,因此大家都去買印度葯了

『叄』 如何評價紀錄片《人間世》第一集《救命》

醫療紀錄復片《人間世》制觀後感:醫學沒有演習!
這部紀錄片剛播第一集,大家都說「瑞金醫院真有魄力!」這幾天,很多人都在說:瑞金醫院很有魄力。因為在上海多家三甲醫院拍攝的醫療紀錄片《人間世》6月11日開播,第一集就打破「套路」,把幾個失敗的病例呈現給觀眾——因為吃海鮮中毒導致多臟器衰竭沒救回來的24歲青年、沒有挺過手術後第二天的馬凡綜合征患者……,第一集的拍攝醫院,就是瑞金!
這是一部醫療紀錄片首度以這樣大的篇幅直面醫學上的「不完美」。「一般故事的套路是——病人命懸一線,手術驚心動魄,最後大獲成功,病人出院了還會謝謝醫生。然而,風險大的手術總有失敗,對失敗,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避而不談。」今天,我們終於可以客觀聊聊真實的醫療到底是怎樣的了。

『肆』 哈利波特電影影評

今天晚上去電影院看了哈六。看完以後感觸很多。很欣賞自己的殘忍,最後鄧布利多死的時候,盡管內心有很大的震撼,但是卻沒有哭出來,只是覺得這樣一個「壓抑」的結尾非常適合哈七的發展。

回來以後看到吧友們對哈六的意見褒貶不一,甚至有的都說出一些過激語言。其實,大家沒有必要為了這事而傷和氣。有人對導演不滿,對電影不滿。其實大家可以這樣想。「哈利波特」系列叢書,原著是西方人,導演、編劇都是外國人。英國的JK羅琳用她高超的想像力寫出了這一小說巨著,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憑借出色的特技手法,拍出了哈六。應該說整部電影都是由西方人的思想,西方人的理念來拍(除了電影裡面斯拉格霍恩Party上的中國燈籠)。因此,我覺得大家審視這一部電影,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欣賞,從西方人的觀念著手,並不是只注重劇情,偏重劇情,整部電影就會顯得很水。

其實個人覺得本片的亮點有很多,有好多吧友認為本片刪掉太多的情節,諸如德思禮一家、霍格沃茨的激戰、鳳凰輓歌等。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處入手,去發現一些微妙的「修改」。

我在看電影前,在網上找了許多關於哈六的信息。到了真正觀看的時候,發現那些「信息」其實都是冰山一角。

【鏡頭一】開篇就有麻瓜咖啡店的女孩子問哈利:「哈利是誰?」並且向哈利質疑《預言家日報》上照片會動的事情。哈利的回答女孩子關於哈利是誰的問題:「他誰也不是。」
其實這一點就有所反映:哈利自己並不認為他就是所謂的「救世之星」。這只是後文的一個小小的鋪墊。這個情節也反映出了羅琳「人人皆英雄」的觀念。因此,盡管這個情節原著中沒有,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鏡頭還是有意義的。

【鏡頭二】接下去就是鄧布利多帶著哈利去拜訪斯拉格霍恩的「房子」。這里發生的一些事情,雖然微小,但是反映出許多作者、導演的思想。
首先從小角度入手,(我說的話可能有點格式化)鄧布利多和 斯拉格霍恩 在 斯拉格霍恩所謂的「房子」裡面的對話就有一些有意義的語句。我記得一點。
①鄧布利多(指著被斯拉格霍恩偽裝得很混亂的房子)說:「那我們最好幫他們修復好。」②鄧布利多從洗手間里出來:「這本雜志(麻瓜雜志)能給我嗎?我很喜歡這種款式的毛衣。」
台詞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這樣)
這些對話,僅從電影角度來看,是增加搞笑的。但是對於那些沒有看過原著或者第一次接觸哈利波特的人來說,細心的人就能發現:巫師喜歡麻瓜的東西。這點能反映出鄧布利多親近麻瓜,屬於保護麻瓜的一類人。因此有人認為這些鏡頭是所謂的「無聊」,可是事實上它們卻有一些作用。

【鏡頭三】有吧友認為關於魂器記憶的三個片段太粗略。其實我認為這樣已經達到了效果。
① 鄧布利多去孤兒院看望少年伏地魔時,導演已經概明了重點:湯姆里德爾是一個有超能力的孩子。
② 斯拉格霍恩拒絕為青年伏地魔解答魂器的事(盡管這段記憶被篡改了),導演又點明:斯拉格霍恩在逃避,為後來哈利在海格的小屋與斯拉格霍恩的交流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③ 斯拉格霍恩為青年伏地魔解答魂器的事情,導演已經通過青年伏地魔的語言、神態闡明:湯姆里德爾製造了許多魂器。

綜上所述,這三段記憶所要表達的意向以及作用已經很完善了,已經達到了預想效果。但是據吧友們的想法,這些記憶應該更加具體一些。事實上如果記憶部分加重描寫,說的多了的話。會影響整個電影的結構。這部電影的主要色調就是灰黑色,給人一些陰郁的感覺。因此如果在回憶部分加重描寫。就會極大地加重了這一情調。因此,導演在「回憶」一塊的處理,在我個人看來,已經盡善盡美了。

【鏡頭四】我想大家討論最多的,也是最有爭議的一項就是鄧布利多死後的一些情節。
其實我在看電影之前,就聽說了葬禮被刪一事。那時我也覺得很不可理喻。因為在原著里,《白色墳墓》和《鳳凰輓歌》兩章是全書的重點。羅琳在寫這兩章的時候一定費了很多心思。所以,我在期待哈六的時候一直都期待著鄧布利多華麗的葬禮。
但是正如傳言所說,這一段真的被刪掉了。可是我個人認為。在整部影片的講述上,通過全校師生用魔杖驅逐黑魔標記一情節,已經完成了電影感情的表達(感覺一事非常難說,我想看過哈六的人在這個片段的時候一定會有些感觸,具體我就不說了)。其實這是一個伏筆,一個非常大的伏筆。看完全套「哈利波特」的人一定記得哈七最後的《霍格沃茨大反攻》。這個篇章其實就通過刻畫人們群起而攻之的團結來闡明團結就是力量這一事實。也達到了羅琳的寫作意圖——團結起來,就沒有驅散不走的黑暗。而這一情節正是通過了大家團結驅散黑魔標記,來暗示最後大反擊時候大家的團結。因此,我覺得與其花大錢去拍葬禮(聽說拍葬禮很費錢的),還不如用這個鏡頭描寫好,這樣一來既符合了電影的發展公式,也有了一個更深遠的意義。

【鏡頭五】本人認為最有伏筆的鏡頭——斯內普在天文塔地板下對哈利的一個「不要講話」的手勢。
其實我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真的可以說是要用拍手叫絕了。暫且不說這個鏡頭,在電影後篇——食死徒們離開霍格沃茨的時候,哈利對著斯內普大喊:「你這懦夫!」,而斯內普回擊:「別叫我懦夫!」這一情節,在原著里就是點睛之筆。在電影裡面,這一鏡頭當然是電影的最好收尾。然而斯內普在天文塔對哈利的那個手勢,其經典就經典在於它已經亮明斯內普不是一個懦夫。大家應該察覺到,斯內普在和哈利做完手勢後才上樓加入了食死徒。這也提前說明了其實斯內普一直在暗暗地保護哈利。如果大家沒有看過原著,我想大部分人看到斯內普用魔杖指著哈利時都會想:斯內普會殺了哈利。正是由於斯內普行為的巨大反差。也使這個鏡頭成了本片的一個亮點。

最後再說一些吧,有好多吧友都認為本片的情節上有一些不足之處。其實我個人覺得已經不錯了。有人覺得「記憶」一塊不夠重點,魁地奇比賽都沒看到哈利抓住了金色飛賊,德思禮家連露面的機會都沒有,鄧布利多的葬禮沒了,閃閃、多比、克利切、格里莫廣場什麼的全都被cut了。雖然有一些遺憾。但是就像吧友們說的,受經濟危機的影響,電影是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大家要知道,電影裡面「記憶」片段一里,孤兒院門口50年前的英國老轎車是劇組非常不容易才弄到手的。製作一個簡單的魔法效果也是非常不易的,製作一個閃閃、多比更是要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所以大家要學會知足啊,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實在已經很不容易了。
又話說有好多吧友對哈六的特效不滿意。比如魁地奇比賽看似草草了事,少了許多次要角色的登場亮相。但是我們看的電影名字叫《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而不是一場純粹的魁地奇比賽,不是來看演員陣容,更不是為了原著的情節而看電影。每一部電影都有改動。而電影的偉大之處便是在於敢於適當地改編原著,導演們懂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增添一些什麼,在哪些地方需要刪減一些什麼。這才是電影的看點。設想,要是所有的情節都照搬原著,那麼看電影還有什麼樂趣呢?如果哈六完完全全就像原著寫的,德思里一家的窘樣啦,魁地奇的驚險啦,鄧布利多的葬禮怎麼怎麼催淚啦。請問你還會期待哈七嗎?我想大家都不會吧,無非就是哈利千辛萬苦摧毀了六個魂器,最後一個他自己被伏地魔自己幹掉,然後伏地魔又被他自己傻掉了。這樣所謂「華麗」的電影,事實上它的主題是干癟的,精華早已被原著吸幹了。一般陣容太華麗的電影,比如《赤壁》、《滿城盡帶黃金甲》,陣容上是出奇的華麗,但是在主題上就有那麼一些不盡人意。我們看哈利波特,喜歡看電腦特技出的奇妙魔法,但是請記住,羅琳寫哈利波特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用魔法伎倆唬大家,她是為了給大家闡述道理。而某些道理,只有我們自己才能體會。

其實看電影,何必為了電影情節爭個面紅耳赤呢?這些本身就是為了消遣嘛。況且,電影還要考慮到從沒看過原著和第一次接觸哈利波特的人。導演要確保他們在第一次看的時候能看懂大概的意思,不能讓他們看了一頭霧水,因此我認為電影已經達到了這一效果。大家都是看過原著的鐵桿哈迷,如果拍出來的電影我們都得花點時間去消化,那麼沒有看過原著的人豈不是在看天書了?

所以我認為,從意義、手法等來評論,《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不失為一部不錯的電影。人各有所好,大家也沒必要去為好與不好爭論了,電影拍好已經既成事實了。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坦然接受吧。

『伍』 泰坦尼克號的專業影評

我以前找到的還覺得不錯的一篇影評

1997年12月19日,投資2億美元的巨制大片《泰坦尼克號》在北美上映,並於1998年春登陸中國院線。

1998年3月10日,影片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第一部創造這個紀錄的影片。

「十年一覺沉船夢。」著名影評人周黎明的這句評語或許更能代表中國觀眾對這部影片的感情。因為對於中國觀眾來說,票房的數字和當年淹沒那艘船的大西洋的水一樣冰冷,我們記得的,是傑克和露絲之間的生死之戀,以及那首悠揚醉人的《我心永恆》,十年之後,那些記憶依然感動和溫暖著我們。

《泰坦尼克號》創造了什麼?

一個稱霸十年的票房——18億美元

據權威統計,《泰坦尼克號》1998年春天登陸中國院線後,在國內的總票房達到了3.6億元人民幣,至今仍然沒有一部電影能夠超過它。2007年初,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全國票房達到2.8億元人民幣,曾被認為最有希望超越《泰坦尼克號》,但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1998年3月10日這一天,《泰坦尼克號》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此後的十年間,只有《指環王3》和《加勒比海盜2》都超過了10億,但都沒能打破它創下的18億美元總票房的紀錄。此外,它還獲得了11項奧斯卡獎,這個紀錄,在那之後的十年間,也只有《指環王3》能與之媲美。

一個經久不衰的Pose——迎風飛翔

片中,傑克引導露絲站到船頭的欄桿上,迎著風張開雙臂。影片上映後,這個動作不但成為情侶們拍照時最愛擺出的Pose,也成為其他影視藝術作品樂於「借鑒」的對象。有一年的央視春晚上,鞏漢林和金珠就曾經做出過同樣的Pose;影片《黃河絕戀》中,寧靜站在黃河邊張開雙臂拍照的姿勢也一度被認為是抄襲《泰坦尼克號》。

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我心永恆》

影片的主題歌《我心永恆》,當年在音樂界獲得了幾乎能和影片本身媲美的榮譽。今年4月,歌手席琳·狄翁將到上海來開個唱。屆時,她還將為中國歌迷獻唱這首最為熟悉的《我心永恆》。對於這首歌,席琳·狄翁直言:「我的事業因為這首歌的成功而邁進了一大步。」這首歌不但在全球廣為流傳,還曾被無數國內音樂人翻唱過,毛寧、柯以敏都曾演唱過這首歌的中文版。

一句流傳多年的台詞——「你跳,我也跳。」

片中,傑克和露絲生死相許的愛情藉助這句台詞得到了最為通俗的詮釋。為了拯救彼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奮不顧身地死裡逃生。雖然最終傑克用生命阻擋了露絲隨他而去,但這句台詞卻在後來成為無數情侶表達愛意的誓言。

泰坦尼克」之後,中國才見大片

十年前的今天,《泰坦尼克號》成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收入超10億美元的電影。

十年之後,這個數字對中國電影來說,仍是隔著光年的距離。

十年前,它火得「一塌糊塗」

《泰坦尼克號》在中國上映之後,中國觀眾第一次為了一部電影不止一次地慷慨解囊,且在看過之後,對有關《泰坦尼克號》中生離死別的愛情等話題也迅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討論。當時不少電台電視台都在討論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以及對於結尾的延伸和假設,「如果傑克不死以後會不會在一起」之類的話題。

著名影評人周黎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泰坦尼克號》之所以有那麼好的市場和口碑上的共鳴,在於該片的主題非常通俗,「幾乎沒有任何文化上的鴻溝,觀眾都看得懂,極易引起共鳴,而且這部片子那麼火,討論得就很多,這個很正常。」

十年中,它影響了中國大片

周黎明表示《泰坦尼克號》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沖擊和影響都是很大的,「首先,從電影人到影迷都誤解《泰坦尼克號》就是典型的奧斯卡影片;其次,把大跟好等同起來。中國大片雖然是從《英雄》開始的,但種子卻可以追溯到10部外國片的分賬引進,尤其是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

十年後,它依然不可逾越

十年前的今天,《泰坦尼克號》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十年後,中國電影依舊要仰望這個高度。

那下一個十年,我們是不是能夠拍得出一部能夠媲美《泰坦尼克號》的電影呢?周黎明表示:「第一,要有那個製作能力;第二,要對全球市場了解;第三,要有寬松的創作和環境。這三個條件都要具備了,才可能出來一部這樣的電影。」

綜合這些條件,周黎明認為,中國拍出能達到這樣水準的電影還有待時日,「按照我的理解,《雲水謠》之類影片,大致也是想走這條路,但要取得類似的票房和社會效果,估計不遠的將來還不大可能。」(記者 孟麗)

同在一條船上的人們

傑克:從孩子到影帝

十年前那部《泰坦尼克號》讓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一夜之間成了全球少女的夢中情人,影片賦予他的巨大榮耀讓年輕而叛逆的萊昂納多有些不知所措,接下來的幾年裡他一直混沌度日,演藝事業也一度陷入低谷。直到遇到馬丁.斯科塞斯,萊昂納多才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從《紐約黑幫》、《飛行大亨》到《無間道風雲》,原本青澀的萊昂納多從一個懵懂的孩子成長為一個穩重的男人。2005年憑借《飛行大亨》成為金球影帝並獲得了奧斯卡影帝的提名,2006年又憑借《血鑽》再獲奧斯卡影帝提名,其演技得到普遍認可。

將於今年12月19日上映的《革命之路》中,他和凱特.溫絲萊特再續前緣,飾演一對夫婦。

露絲:始終不溫不火

《泰坦尼克號》讓凱特.溫斯萊特獲得了榮譽,同時,她為影片而犧牲掉的身材也一度成為外界的笑柄。

十年來,凱特5次入圍奧斯卡:除1998年憑借《泰坦尼克號》入圍奧斯卡影後之後,2005年和2006年分別憑借《暖暖內含光》和《身為人母》連續入圍奧斯卡影後,但她的運氣終是不如萊昂納多那麼好,雖然演技備受肯定,但始終未能登頂。此外,她還曾獲得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導演:跟傑克一起「沉沒」

《泰坦尼克號》創造了票房紀錄,也讓兩位主演功成名就,但影片的「舵手」詹姆斯.卡梅隆在之後的十年中卻似乎和男主角傑克一同「沉入大海」,罕有作品問世,計劃中的新作也一拖再拖。

當年拍攝影片期間發生的種種不愉快及製片方所承擔的超支造成的巨大風險,讓卡梅隆成為好萊塢製片商眼中的麻煩人物,這直接導致了這位巨匠在《泰坦尼克》後的十年間幾乎無片可拍,只留下電視劇《末世黑天使》和幾部海洋紀錄片。

『陸』 救命~~瑪利亞布萊恩的婚姻,誰有這部電影的影評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 Ehe der Maria Braun, Die (1979)
導 演: ( 萊納·華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主 演: (漢娜·奇古拉 Hanna Schygulla) ( Klaus Löwitsch) ( Ivan Desny) ( Gisela Uhlen) ( Elisabeth Trissenaar) ( Gottfried John)

上 映: 1979年10月19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西德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德語 英語

評 分: 本站評分..投票少於1人

IMDb評分7.7/10 ( 2009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單聲道(Mono)

時 長: 120

類 型: 劇情

分 級: 澳大利亞:M 冰島:12 芬蘭:K-12 芬蘭:K-15 芬蘭:K-16 新加坡:R(A) 瑞典:15 美國:R 西德:12

加入站內收藏夾 查看評論及點評 對本片評分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劇情簡介-劇情介紹:
由「新德國電影"傑出代表雷納.沃納.法斯班德執導的一部愛情悲劇片。通過瑪麗婭個人的婚姻悲劇折射出了戰後德國人痛苦的生活狀況和艱辛精神歷程。二戰尾期,瑪麗婭和她深愛的赫爾曼結婚了,不過赫爾曼第二天就上了戰場。在得知赫爾曼陣亡的消息後,瑪麗婭與黑人比爾同居了,但赫爾曼並沒有死,他從戰俘營中出來後找到了瑪麗婭,並與比爾發生了沖突且殺了比爾,由此他被判入獄。為了生存,背著瑪麗婭,赫爾曼與同樣愛著瑪麗婭的她的老闆奧斯瓦爾德簽下了協議:奧斯瓦爾德救他出獄,他將瑪麗婭出讓給他……精品評論:
暫無,點此立即發表您的評論
公告:本站只是電影資料庫,不提供在線觀看電影及下載.謝謝訪問本站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相關預告片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相關海報: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相關劇照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演員表

漢娜·奇古拉 Hanna Schygulla .... Maria Braun
Klaus Löwitsch .... Hermann Braun
Ivan Desny .... Karl Oswald
Gisela Uhlen .... Mother
Elisabeth Trissenaar .... Betti Klenze
Gottfried John .... Willi Klenze
Hark Bohm .... Senkenberg
Greg Eagles .... Bill (as George Byrd)
Claus Holm .... Doctor
Günter Lamprecht .... Hans Wetzel
Anton Schiersner .... Grandpa Berger
Lilo Pempeit .... Frau Ehmke
Sonja Neudorfer .... Red Cross nurse
Volker Spengler .... Train conctor
Isolde Barth .... Vevi
Bruce Low .... American at conference
Günther Kaufmann .... American on train
Karl-Heinz von Hassel .... Prosecuting counsel
Kristine De Loup .... Notary (as Kristine de Loup)
Hannes Kaetner .... Justice of the Peace
>>>詳細的演職員表
外文別名: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USA)

影片<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結尾瑪利亞.布勞恩和丈夫霍夫曼,當然還有她的婚姻被煤氣爆炸產生的火舌瞬間吞噬了.雖然這個結局是悲劇性的,但這卻成了瑪利亞.布勞恩的救瀆.因為她有生之年經歷的婚姻之路過於坎坷,她一直以來對愛的不懈追求換來的卻又是一場變質成欺詐性交易式的婚姻.愛帶給她過快樂,但相對她所經歷的感情生活上的痛苦,那些快樂似乎過於短暫."愛比死更冷酷",這個法斯賓德另一部傑作的題目用做對形容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也顯得尤其恰當了.

布勞恩夫婦結婚當天在極度危險的戰爭環境下,冒著生命危險登記完婚了,這預示著她婚姻的註定不會平靜.嬰兒伴隨著貝多芬音樂和槍炮聲不住的啼哭聲,更加表現出不平凡序幕的戲劇性.

結婚第2天丈夫就應征入伍開赴前線,瑪利亞.布勞恩立即陷入苦苦得等待,影片中瑪利亞.布勞恩在車站尋找丈夫的一場戲,熙熙攘攘的人群,整個站台混亂不堪,可見瑪利亞.布勞恩的等待的艱難.但堅持卻只帶給她日漸增加的生活壓力,她被迫放棄了,做起了酒吧女招待,並開始和美國黑人軍官比爾交往.一個希望從此開始慢慢建立起來.

噩耗傳來,霍爾曼戰死沙場.瑪利亞痛苦之餘,新希望卻在蓬勃發展,結果便是和比爾的同居.一切發展都很順利,家人都得到了很多東西,而她更得到了久違的愛情滋潤.但霍夫曼的意外歸來打破了一切,在三人扭打之中,比爾被殺,霍爾曼頂替瑪利亞被判入獄.希望就這樣被無情打碎了.

不久瑪利亞結識並以其美貌和聰明干練了法國工廠廠主奧斯瓦爾德,她成了私人顧問和情婦.但瑪利亞沒有忘記監獄里的丈夫,她時常去看霍夫曼,向他傾訴並述說自己的經歷.瑪利亞堅持不懈得仍等待著丈夫,直到等待被霍夫曼遠走澳大利亞或者加拿大打破了.而奧斯瓦爾德的病故更讓她心碎.但霍夫曼又戲劇性得在這關鍵的時候回到了她的身邊,瑪利亞的興奮之情易於顏表.又一個希望由此建立起來,而這個希望更比過去的希望更值得他們憧憬.當人們都在為他們的重逢感到高興,並期待有一個圓滿結局的時候.希望卻被她已經變質的婚姻的交易本質打破了.她抽第一支煙的時候沒有關閉煤氣,或許她被真相嚇得不知所措了,或許她確實想用痛快的死替換殘酷的婚姻和愛情.當然在爆炸中開始,在爆炸中結束也算有始有終了,哪怕是悲劇性的.

從夫婦分離到婚姻成為陰謀,整個過程伴隨著一次次情緒落差,一個個希望建立到破碎帶給瑪利亞布勞恩的是逐漸加大痛苦的心靈折磨.就象一個氣球,最後超過極限破裂了.法斯賓德本人是一個雙性戀者,有人說他對女性的感情是復雜的,愛恨如死結般糾纏在一起,而在他的<女性四部曲>中這些感情也流露得淋漓盡致.影片將女主人公放置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空當中,通過一系列社會問題作用於她,最後導致悲劇的發生.這些社會問題在影片中大多沒有直接表露,而是通過間接的手法表現出來,希特勒畫像,殘垣斷壁和影片結尾一組聯邦德國歷屆總理的畫像.再加上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和生活經歷本身,造成瑪利亞.布勞恩悲慘命運和婚姻的罪魁禍首便是戰爭帶來的創傷,經濟蕭條帶來的生活的艱難,以及戰後混亂帶來的道德的敗壞.影片中瑪利亞多次來到一處城市廢墟,僅僅是為了表現主人公在尋找回憶嗎?不,法斯賓德為這廢墟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在我看來它便象徵著戰爭帶給人們的心靈創傷和經濟蕭條帶來的生活艱難.

為什麼要用女人作為主角來表現這一悲慘的社會風情畫呢?一方面,按法斯賓德自己的話說:"男性角色在社會中遠比女性在角色扮演上更不自主.女性固然有他們的角色,但若要打破角色定位或脫離軌跡更容易得多."另一方面,我覺得首先女性在特定社會環境下地位相對男性顯得低下,因而有時顯得比較脆弱,更具依賴性;其次女性的感性特點使得她們遇事表現出的行為,做出的反映相對男性更為"戲劇化".比如影片結尾,瑪利亞.布勞恩與丈夫再次重逢時,她的喜悅與興奮之情顯得由為突出.

隨著影片最後一秒過去,我似乎沒有太多感受,或許是婚姻離我太遙遠的緣故,我無從拿現實婚姻和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加以比較,對於我這樣一個還處在青春期的小孩來說,法斯賓德所要表達的意識顯然我暫時是不可更為深刻地加以理解的.但影片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高超的表現手法仍讓人回味無窮.

看了兩個法斯賓德的電影,莉莉瑪蓮與瑪利布朗的婚姻,是女性主義電影,我想與其他幾種稱謂還是有區別的.法斯賓德並不是凱塞林這樣的女權主義者,自然拍出來的也不是很強烈女權主義的作品,更多的是如同阿爾莫多瓦,以客觀的視角來體現女性主義的電影.
似乎女性主義的電影所沾染的色彩總是非常的香艷,而在香艷的外表下又流露出冷色調的慘淡,一種無奈的悲哀,究竟是女性社會身份所決定的宿命還是其他,很難說。至少莉莉瑪蓮還是瑪利布郎,她們的結局很悲哀。
不過這兩位女性,非常的聰明,可能外國人眼裡的女性聰明更多的體現在果斷、獨立上。而正是如此聰明,如此的果斷,獨立配合上最終悲慘的結局,才能更好的體現了宿命上的悲哀,而這樣悲哀,究竟是什麼造成的,社會?亦或是女性本身,很難說,至少導演沒有給結論。
好的導演,同時一定也是個好的編劇。法斯賓德身上就體現了這一點,他的電影故事,情節永遠跌拓起伏,而他以嫻熟的技巧控制著影片敘事的節奏,給觀眾帶來一個又一個波折與意想不到。
關於兩部電影的情節,不想多做闡述,一波三折的劇情也很難用簡短的文字濃縮,而對於主角們人物角色性格上的分析,也不想多做議論,具有典型性的角色背後總是有著一個龐大的時代代表性,這也是跟歷史背景,時代背景緊密聯系的。因此,同樣的故事,也可能發生在莉莉布郎或者瑪利瑪蓮甚至同時代任何一個女性身上。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整體悲哀的宿命。
導演並沒有很強烈的控訴社會,或者戰爭帶給德國民眾的悲哀,盡管兩部電影都是二戰背景的,導演僅僅以影象的方式,交代了民眾在戰爭,交代了戰後經濟復甦中所擁有的生活,側面的把這些時代元素展示了出來。法斯賓德似乎從不把視角焦距在對社會的控訴上,至少他所拍的電影,從沒有強烈的控訴感,似乎他的電影總是在輕快的節奏以游戲的方式,更確切的,似乎是戲劇的方式,交代了故事,而把故事中所涵蓋的內容一股腦的灌輸給觀眾,自己並不做解答,也無主觀色彩的主張,更多的還是由觀眾在觀賞影片之後,所細細剝離出的回味,這可能也是法斯賓德會受大家喜愛以及他的電影在票房與藝術性上雙贏的原因吧。
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所用的演員似乎是同一班,女主角是一位演技很好的女演員,她簡單的表情中蘊涵了太多的意味,似乎壓根不用演即能有戲,可能用戲字還欠妥帖,雖然劇情是戲劇的,可演繹是生活化的,不帶絲毫的做作。

海報:http://www.douban.com/lpic/s1426114.jpg

『柒』 微電影,救命救與不救觀後感

磁碟讀取錯誤?建議你格式化U盤,重新做個U盤啟動,下載小馬的PE,注意要去他們的官方下載。

『捌』 人世間,第一集,救命,紀錄片,的觀後感誰會寫,幫我寫下,可以么。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專,可以是從作品中屬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玖』 救命啊...關於南茜.朱爾影評的翻譯!

譯句:南希提請是基於造字的美國作家.
Caroly Keene :應該是卡羅里.基恩

『拾』 求原創電影《藍》影評 1000字 必須原創啊 救命的

主旨:★☆藍色情挑☆★--1-〝我的看法〞

我是今年一月二十號左右才去看的,事前我對「藍」片沒什麼概念。只聽說跟「自由」有關,以及「女性的自覺」。

看完後,我覺得應該用「成長」來說明這部電影。因為,說它是「女性的自覺」,好像幕後的大壞蛋是男人,而說它是「成長」,則比較中性,學習、暸解。學習使我們成長的事物,暸解使我們成長的道理。

當我看第一遍時,就是暸解這部電影,而第二遍時,則記下人名及重要的話語,並檢查一下我的看法通不通。

「BLEU」之所以讓我們感到余韻猶存,是因為他到最後一幕才提供足夠的訊息,讓我們了解這部電影在說什麼,因此必須得重頭回想一次才可以,所以片尾是一些回憶的畫面及空白。我覺得我和茱莉一樣在最後一刻才被點醒,而如果你的「觀察」的功力甚高的話,在聽完記者的話之後,就明白了。在片中,得先了解茱莉的為人(而不光是她的遭遇),才能去解釋發生在她周遭的事代表什麼意義。

主旨:★☆藍色情挑☆★--2-〝劇情〞

我略述一下劇情,但是,沒看過的人還是會看不懂。

一開始,茱莉的丈夫載著茱莉和她們的女兒不知去何方,在一處急轉彎的地方不慎撞到樹,當時路旁有一名想搭便車的年青人跑過去看是怎麼了。

車禍後朦朧醒來,茱莉被知告知丈夫、女兒已身亡,並由屏幕中看著他們的葬禮。也試著自殺,郄不成,康復後回到家中,有個記者來訪問,問她的丈夫帕特里斯的近作為歐洲聯盟所做的曲子,茱莉竟不知情,並且不願再答,而記者最後丟下了一句問話:「你丈夫的曲子真的是你寫的?」隨後她開始尋找,並找到一張樂譜,然後找出其它樂譜並丟掉。她又賣出了房子,安排老母及傭人以後的生活。一個風雨夜,她打電話給她丈夫的朋友奧利維,要他陪她一晚,讓她「發泄」一下難過的情緒。之後她就到某個城鎮,租了間小公寓住了下來。

然而,之後的生活,茱莉擺脫了過去有形的實體,卻放不下心中的掛念,依然勾起中的哀慟。她常去一座藍色調調的游泳池奮力游泳,可是當她起來時,又想起傷心的過往而難過不以。在新環境中,她認識了一妓女露西耶,當露西耶看到那藍色的吊飾時,想起小時候她也有一個,小時候她曾在吊飾下跳著,試著想摸到它,並對它有些美麗的夢,這一段似乎在說每人都是半等的,既使是妓女,被人說成道德觀念有多薄弱,她仍有不會被污染的地方。又提到可憐的街頭藝人,露西耶直稱他為「可憐的人」,睡在路旁,晚上還被人打。

那個想搭便車的年青人安東尼,在車禍現場撿到一十字架項鏈,他設法找到茱莉,還她項鏈,並說些當時車禍現場的事,最後茱莉把項鏈送給了安東尼。

有一次,茱莉在搬箱子,不小心動到了老鼠的窩,幾只剛出生的小老鼠還在吱吱的叫,然後大老鼠就過來「保護」它的小老鼠,第二天,茱莉就去找她媽媽了,這有什麼關系呢?我想是茱莉看到那可憐老鼠寶寶的家被毀了,可是它們還有一隻老鼠媽媽來照顧它們呀!而孤零零的茱莉想到到自己好像跟那老鼠寶寶差不多,所以她也要去找媽媽。到了養老院,較重要的事是知道茱莉不看電視,及當時在電視放的是高空彈跳的節目。

經過一陣尋找,奧利維找到了茱莉,但茱莉並不領情,她跑去問那街頭藝人:「你么知道這曲子。」藝人回答:「我創作各種音樂,我喜歡吹奏。」

有天晚上,露西耶11點打電話給茱莉,要她到上班的地方,原來露西耶的父親正來這里看色情表演,她不知如何是好,緊張死了,不過,在茱莉來之前,她父親就走了,之後,就是茱莉在電視上看到一項秘密揭發。

奧利維接受記者的訪問並公開一些照片,而茱莉卻發現在她丈夫身旁居然有她不知的女人,才知道她丈夫在婚後又另有小老婆,是個學法律的,懷有他的孩子並有象徵丈夫愛自己的十字架項鏈,此後,茱莉不再想不開了,她也慷慨的將尚未賣出的房子送給那小老婆及那個孩子。她將生活重心放在帕特里斯未完成的作品。那一天,她到奧利維的家中,聽奧利維續作的部分,她似乎想改善樂風不同的問題,將某些地方修改了一下,這樣,他們一直討論著,此時的鏡頭慢慢拉遠、模糊,並停了一段時間,只聽到他們講話的聲音。

茱莉提供一份帕特里斯所記有關最後一篇樂章的資料,此時奧利維發現上想竟有那個小老婆的名字,像是這首曲子是為她寫的。另一方面自己帶回了一份並修修改改,完成後,她打電話給奧利維,說她已完成了,可以來拿了,而奧利維卻說:「我整整想了一個星期,我不能用你的譜子。它或許有點蹩腳、不完美,但至少是我的音樂,如果用了你的樂譜,是否得公開你的參與????????。」之後,茱莉沉思了一會兒,又說了些話,就去找奧利維了。再來就是回憶的畫面。

我看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在說茱莉丈夫的不忠,及希望茱莉能脫離舊日的惡夢,並列舉一些象徵自由的比喻。不過,我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我考慮了茱莉的行為對不對?然後會發現電影有一部分並未演出,得靠自己去想。

主旨:★☆藍色情挑☆★--3-〝誰失去了自由?〞

茱莉的丈夫真的愛茱莉嗎?還是虛情假意的將茱莉騙得團團轉。

我認為帕特里斯還是深愛著茱莉的,由茱莉對往事的不能忘懷,好像過去的每一刻都是值回憶,失去了丈夫與女兒,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件事物可以代替他們,而且從電視上的報導說:「帕特里斯是個個性略為自閉的人,只有他太太了解他。」他不太可能是表裡不一的人,若是還不相信,那至少也得承認,生前,帕特里斯為茱莉所做的一切,讓茱莉感動、感到幸福,甚至不願接受帕特里斯已死。在年青人安東尼還項鏈給茱莉的那一段,說明了十字架項鏈代表帕特里斯對茱莉的愛,並由茱莉在說明車禍前一刻帕特里斯正在說笑話的情境可知(若你不認為就算了)他們的家庭仍然是很和樂融融,整個家庭的氣氛是美滿。可是,既然他愛她、她也愛他,家庭又是幸福美滿的,那帕特里斯又為何有外遇呢?

錯在茱莉!

或許武斷了些,但主因的確是在茱莉身上。

一個重要的線索:奧利維曾說:「它或許有點蹩腳,不完美,但至少是我的音樂。」

很多人都看出茱莉的確有為帕特里斯作曲,但更正確的應是說「修改」。由一開始記者的疑問:「你丈夫的曲子真的是你寫的?」及為他們保管樂譜的小姐找出那份寫給歐洲議會的樂譜,上面的修改少了很多可知,帕特里斯的作品都經過茱莉之手。事後茱莉發現那個保管樂譜的小姐還保留了一份,要她解釋,她曾說:「因為它太美了。」表示帕特里斯的作品不需經茱莉之手依然是大師級的作品。當事過境遷,茱莉以「樂風不同」的理由在修改奧利維的作品時,導演最後是將鏡頭拉遠並模糊,這樣的做法是說:當年,茱莉在修改帕特里斯的作品也是如此。注意一下茱莉當時的態度、語氣,那種起祈使句的語句說明了茱莉她認為她說的話,別人就會接受,對方也不會拒絕,而背後最具爭議的心態是:「我這么做是在幫你,我在為你好,所以你『應該』接受。」這就是茱莉對人的態度。

到了她又為奧利維完成了結尾之後,她打電話給奧利維,而奧利維卻對她說:「我不能用你的譜子。它或許有點蹩腳、不完美,但『至少』是我的音樂。」奧利維拒絕了茱莉的好意,他要自己承擔別人對他的作品的批評,不論是好是壞,因為,那就是「他自己」。

這是『堅持』的問題,堅持原則、堅持自我。每個國家不都在堅持自己主權的完整嗎!而我們每一個人,雖有賢愚優劣之分,但每一個人都是完整且必需尊重的個體;不是帝國主義假籍「開發、幫助」之名而行「詐取、欺壓」之實,而是如國父所說的,使弱小民族自立,使之與列強平等交往(雖然我恨死「三民主義課本」,但國父說的真的有道理)。所以,只要在客觀環境允許下,一個人堅持自我與原則是應該的,也是必須,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負責。

茱莉這時候才恍然大悟,想到從前是如何的對待帕特里斯,所以茱莉在聽完那段話之後,抱著頭沉思了一會兒,然後她接受了他的拒絕。

聰明人,有聰明的方法,笨的人,有笨的方法,但那都是適合他們程度的方法。在成長的過程中,方法的好壞有時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去做、去學習。甚至,有些事情,方法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帶有個人色彩」的方法,何必強迫別人用你認為最好的方法呢?

說到此已經很明白了,是茱莉束縛著帕特里斯,是茱莉該讓帕特里斯自由,而且茱莉也該讓別人自由。有一次茱莉去找奧利維時,責怪他一些事,但他的回答是:「你並沒有給我選擇的機會。」既然茱莉的為人如此,那麼她對其他人也是如此,並不只限於她的夫女(丈夫、女兒)。我想,該讓茱莉知道:有時,她只能建議別人,不能要求別人。

那電影中,所講的是什麼自由呢?「生命的自由」吧!就是創造、發揮、不被約束、不被束縛,就像大樹的枝葉自然伸展,而不是行道路被剪得整整齊齊的,更不是小盆栽中的小樹,被人用鐵絲折成「漂亮」的樣子。但也許自由就是不要去定義「自由」這個概念吧!

問題來了,奧利維可以拒絕茱莉而保有自我的完整,派里欺又為何不拒絕呢?還忍受了那麼多年。先前的問題還是沒有回答呀!帕特里斯為何有外遇呢?之間有關系嗎?

--
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為之自由

主旨:★☆藍色情挑☆★--4-〝情難舍〞


為什麼帕特里斯不能拒絕茱莉?因為帕特里斯深愛著茱莉。而且,帕特里斯之所以會有外遇,正是說明了帕特里斯愛著茱莉。

當電影是在一直述說著茱莉的悲傷時,我在想,如果這部電影所說的自由只是希望茱莉能脫離舊愛的束縛的話,那將是很沒有內容的電影,只是在訴說像這樣痴情的女人心中的悲慟。而到最後,則完全改觀。

茱莉愛著帕特里斯是沒話說,而且我認為他們是戀愛結婚的,而且是帕特里斯追茱莉的,要不然,也只能說是茱莉暗示帕特里斯「你可以來追我」,由帕特里斯主動,茱莉「故意」不小心被追上。為什麼?應該由茱莉一直壓抑著心中的情緒看出。她一直壓抑著心中的情緒,使得露西耶看出她態度不似正常人般自然,但又不像失戀(失戀是使女生極度難過的常見原因)。另一個例子是她的女傭看她一點也沒有難過的樣子而幫她哭。她堅強嗎?不。真正的強者,是不掩飾懦弱的自我;而弱者則通常將自我意識過份膨脹。適當的發泄是人之常情,像茱莉那樣連別人也忍不住為她哭了,這近乎人情嗎?再者,當她要殺死那些老鼠時,為何忍不住要哭了呢?人死了都不哭,老鼠死了算什麼!像她那樣的壓抑,時間,已不再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葯了。她每一次的難過,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心裡沒有防備的時候,心中的悲傷才流露出來;當她有意識的時候,別人都看不出來了。最後,她不再為過去而難過,是因為對帕特里斯的失望,而不是說她認為她該化悲奮為力量。再來,去看她母親時談到小時候,說她怕笑,是指她不敢將內心的喜怒哀樂情緒表現於外,將生活看得有點嚴肅,甚至導演的安排是假裝母親認錯人,透露了茱莉小時候怕笑,迴避了赤裸裸的直接對茱莉。說了這么多,就是說茱莉不會把「愛」的表情表現於外,更不會用語言、行動說:「娶我吧!我未來的老公!我願意嫁給你!」

既然是帕特里斯在追茱莉,他怎麼追?更廣義的來說是,有些男生怎麼追女生,再廣義的說是,有些愛人的人是如何為他所愛的人付出。

當一個男生喜歡一個女生,所面臨的問題可能是自己的平凡或追求者的眾多。這時他如何讓他所心儀的女孩注意到他,甚至只是多看他一眼?為了有機會能接觸到她,為了讓接觸的時間久一點,他只有『遷就』女生:能夠讓她歡喜的,能夠吸引她的,能做得到的,無不去做。於是,為了遷就女生,可能就會做一些抵觸自己原則的事,但幾次沒關系,為了追求她就得付出一些代價嘛!有幸的,如果這男生追到了,過一陣子他們結婚了。婚後,男生還是深愛著女生,女生也為他的付出而感動。但就是因為男生深愛著女生,始終不好意思說出為了她而放棄了一部分原則及自我的事,怕她難過。這時,不再是為了要追她(因為已經追到了),不再只是暫時的失去自我(因為婚後生活在一起),實在沒有理由再讓自己完整的生命缺了一角,但還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他如此繼續下去---因為愛她。

所以,是帕特里斯為愛犧牲了自由(失去自我)。

茱莉的問題則是想不開,放不下(或者可用另一種方式說她失去自由)。

奧利維呢?基本上,他能「等」到茱莉,只是個巧合。他是個要自由寧可不要愛的人。一個你愛的人,正興致勃勃為你做一些事,你捨得告訴他:「謝了,不用了。」?他可能以後不會再理你了。但既使奧利維拒絕了,在那一星期中,他也反復的思考接受與不接受,也因為「愛」這個因素,困擾著他「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然後,就帕特里斯的情形來說。婚後,他的作品總是被茱莉改了一些,男生想要有愛情(家庭),也需要有成就(事業)。他所發表的作品,不再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那所得到的評價,雖是好的,但是不是自己呢?事實上帕特里斯一直愛著茱莉,那條十字架項鏈所代表的意義一直沒變,變的是他想要透透氣。可能在一次巧合,他遇到了多明莉克(未來的小老婆),他們相談甚歡(雖然他個性略內向,但已有和女生交往的經驗,即跟茱莉),最令他放心的是多明莉克是學法律的,一種與音樂是出俗的不同,法律是入世的(茱莉穿梭在人群中尋找多明莉克,而大部分的時間,只有少數人出現在畫面中。)若和多明莉克在一起。他可以將愛情與成就分開:和她在一起時,只有談情說愛;工作時,自由發揮。同時,在一大堆法律條文與判例之後,帕特里斯可以用自己在音樂上的專業與素養來提升多明莉克的精神生活。而且,以她的程度,只有欣賞與贊美的份。帕特里斯就喜歡這樣。

所以,是茱莉逼得帕特里斯有外遇。帕特里斯愛茱莉卻感到窒息,只好愛一愛多明莉克,再回來愛茱莉。

自我、原則真的那麼重要嗎?逼得人做一些事。我想,看人吧!有奴性的人等待別人叫喚他;沒什麼大志的人,有什麼做什麼;但只要有一理想的人,就想要達成理想、實現自我,那是他活下去的意義,忙了半天,就為了實現呀。如果搞了半天,什麼也沒有,那會想說:「我在幹嘛呀!」實現自我、肯定自我就是為了自己,為了理想中的自己,別人因為你的實踐與肯定而受惠。然而,就算是有奴性的人,也會有一點理想,更何況我們一般人呢?我們讀那麼多書幹嘛呢?只為當別人的走狗?當你做一件想做的事,在快完成時,別人插進一腳,你該為自己的表現為榮,還是為別人鼓掌呢?

雖然,茱莉只是在他作品完成之時才修修改改,但一個象徵限制你自由的人常在你身邊,即使你身體自由,心裡早就不自由了。

每當帕特里斯正在創作的過程中,一想到完成後茱莉又會來動一動,心中只充滿著無力感,所有的心血不知道成果在那裡。

然而,這一切,只為了情難舍。

--

自由是唯一你不給予他人,自己便也沒有的東西。

--懷特

主旨:★☆藍色情挑☆★--5-〝相處〞


難道,愛與自由是無解的嗎?不。至少還存在著帕特里斯與多明莉克的愛。

追求時的不擇手段是難免,可是等到穩定交往後才是真正了解對方的開始。被愛的一方應想想,你的事事順心是否覺得世界太美好了呢?雙方應有共識稍微改變自己使彼此的性格由沖突變成互補,要不然就及早分手吧!

可是好不容易追到了才分手,不覺可惜嗎?不會呀,長痛不如短痛,因相愛而相識,因相識而分手,不也是很好的嗎!相愛是浪漫的事,相處是現實的事,好好的相處比幻想美麗的愛情實際多了。【可是還是很難: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

我是覺得,愛與自由只是程度問題(模糊FUZZY)。觀念、做法差異太大,本來就不適合在一起;而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不同。不是為愛犧牲自由,而是人與人相處就該尊重了解對方,雙方都能尊重、了解就不會有一方覺得被侵犯,雙方也都為對方做一些做得到的改變,就是所謂的「相敬如儐」吧!

扯太遠了,由男女情愛扯到人際關系。不過男女關系不也只是人際關系的特例嗎?

主旨:★☆藍色情挑☆★--6-〝茱莉〞

由前面可看出,很多事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而是茱莉的問題。

原本打算在這一篇完整的討論茱莉,可是前面已提過最重要的兩件事,現在繼續說下去。

有否注意到茱莉剛開始面對那首寫給歐洲議會的曲子,當時的情緒是氣憤的(我想朱麗葉畢諾西她演得很細膩,大家可以感覺得出,她走路的樣子,毫不猶豫地用力丟進垃圾車),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她在氣什麼,也不是在氣那張紙上有女人的名字(因為她當時還不知道帕特里斯有外遇)。那氣什麼呢?氣他沒有告訴她。她那種「我都是為了你」的心態。茱莉在氣:「我是多麼好心的為你『看看』你的作品,可是這一次你為什麼要瞞著我!」

茱莉為什麼喜歡游泳,象徵著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像是象徵茱莉的封閉,再怎麼游也游不出去。

茱莉曬太陽的那一段。茱莉在「享受」陽光,鏡頭一直照著茱莉的臉,我是有注意到她是長得蠻漂亮的,那為什麼又交替著一位彎腰駝背,走得很慢的老太婆呢?悲傷的茱莉難得看到她在陽光下笑的樣子,那老太婆有何暗喻呢?那一段的氣氛是很美,可是我覺得是在為茱莉感到惋惜。「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休息,是另一個積極的開始。可是茱莉呢?自從出院後什麼也不做,沉溺在悲傷之中。我們可以無條件的安慰茱莉,但我們不需要無條件的同情她。喪偶是傷心的,老想不開也不行啊!年輕的茱莉,有著年輕貌美的外表,然而她己經「休息」很久了,什麼事也不做,也不計劃未來,只是有時去游泳,那「年輕」有何用?她的心已老化了,年輕不去開創、創造,那與步覆蹣跚的老太婆有何異?可是她卻還很悠閑地在曬太陽,不知道她的心快老死了。

丟吧!就像老太婆吃力地扔掉那瓶子,扔掉她該扔的東西。

但此時她之所以要忘記過去的悲傷並不是因為她的丈夫有外遇,所以不值得她難過,而是她本來就該漸漸地從悲痛中走出來,否則不就意味著如果她丈夫沒有外遇,她就以永遠的消沉下去!

不是因為別人的如何如何,故自己的怎樣怎樣,應該是--為自己的生命積極。我覺得茱莉所代表的意義是「成長」。在她去看母親的那一段,談談她的現在,談談她的小時候,也讓我們看看電視。由她的不看電視及其它劇情中的表現,讓人感到她缺乏對外在世界的關心;由她談到小時候,引出了住題「成長」。茱莉應該走出她封閉的世界,不是在出車禍之後,而是從小時候。她壓抑難過的情緒便是小時候怕笑的另一種表現。電視中所播放高空彈跳的節目,其意義即是「勇氣」。那個看來快要中風的老公公居然要跳下去,天啊!他敢跳我還不敢讓他跳;第二次由直升機上跳下來,則又是另一個挑戰。成長,便是了解新的事物,體驗新的經驗,這些便需要勇氣。因為真正的成長便是接受事實,你必須承認自己的愚昧、無知、見識短淺;甚至那些自己曾引以為榮的「優點」,可能也只是另一種的愚蠢、幼稚,尤其是那些始終認為是「理所當然」、「無庸置疑」的觀念,一但破滅,更是須要勇氣去面對。所以那老翁(舊觀念)跳下去(突破)便須要勇氣。勇氣,茱莉須要的是勇氣。

茱莉到底想要怎樣?她很少在別人面前表現脆弱,然而她真的堅強剛毅嗎?我覺得由某方面看來。茱莉和「鋼情師與她的情人」中的埃達(女主角)是同一類的人:用外表的堅強掩飾內心的脆弱。只是埃達太極端了,茱莉很輕微,必須由車禍這事件發現她生命中的缺陷。她和其它女人一樣,需要被關心、被了解、被尊重、被忠誠、被認同、被安慰。不過她就是缺乏「安全感」,敞開心胸,接納別人的關心、了解、尊重、忠誠、認同和安慰,一但有人(帕特里斯)能穿越她的心牆,深入她的內心,也就不會輕易的在她心中消失。所以她須要勇氣拆除她的心牆,打開生命的頻道,直接以靈魂向外界對話。(埃達最後拆了心牆學習說話,但得在她的新丈夫的「保衛」之下及暫時用手帕當做牆來緩沖一下。)

若說茱莉的內心是脆弱的,她憑什麼來掩飾呢?能力。非「感性」的「理性」。除了感情外,她聰明、學習能力強,有餘力去幫助別人,再加上她的富裕,使得她可以慷慨。如此的付出造成一種假相:她有餘力可以幫助別人,那她就不須要別人的幫助。這種「高人一等」的心態,成了她活下去的憑籍。於是回過頭看看多明莉克對她的贊美:「他總是說你是個善良、公平、慷慨的人,是足以信賴的……。」由善良發出的善意及慷慨:一種主導權在她,行為上的付出,目的在解決別人的問題,而不必談到自己的事。公平:必須無私,即排除個人的利害、情感因素,一切以理性為依歸,這不就正符合茱莉想要掩飾內心情感的目的嘛!

茱莉做了什麼事是主動的和別人分享她內心的喜怒哀樂?

如此看來,原來,別人對茱莉的稱贊,竟是茱莉的悲哀。

老子曰:「柔弱勝剛強」,在那一章的意思是說一些反用之妙義及物極必反的道理,現在我用別的方式解釋看看:所謂的柔弱與剛強只是外表的假相。那些看似剛強的人,內心總保持著高度的警戒,所以對外界的訊息,總是經過一番過濾,與他想法相同的,他願意接受的,他就接受,與他意見相左的,在黨同伐異的心態下給排除在外了;那些看似柔弱的人,對外界沒有那麼多的敵意,於是讓外界的訊息直接進入內心,眾多的訊息有好有壞,有善有惡,不免讓心靈被不好的訊息割傷,而且很容易。看似堅強的人,由於在選擇、過濾訊息,所以最後所得到的訊息也跟最初的不同了;看似柔弱的人,他是漸漸學會阻絕惡意的溝通,依然接納事實的真相,所以,所得的訊息更接近真實且真切。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真真切切的受傷又痊癒之後,跑出了一句話:

記得採納哦。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