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奪皮影評

奪皮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03 22:12:34

㈠ 求幾篇專業影評

一下是宮崎駿《幽靈公主》的影評。是在我做演講的時候找的。

《幽靈公主》影評
《幽靈公主》給我的第一映象是震撼,我相信有大多數人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震撼於它的視覺效果,動畫設計以及配音
從故事的梗概角度來看《幽靈公主》的故事腳本內容是悲鬱的,講述的是自然和人類之間的矛盾、沖突。自然與人的協調是亘古不變的主題。宮崎駿通過阿斯達卡,珊珊,幻姬,麒麟神,疙瘩和尚等不同的角色來詮釋人和自然之間的問題。
1.阿斯達卡
隱居在森林中的蝦夷族的未來的族長繼承者。為了拯救遭受危險的族人,右手被詛咒。為了尋找詛咒的原因並解除詛咒,隻身前往西方世界。之後為阻止人和自然之間的戰爭而努力。
2.珊珊
遭人類遺棄被白狼養大的人類女孩,痛恨人類,不願與人類為伍。數次試圖刺殺鐵鎮頭領幻姬。後來與阿斯達卡相識,幫助豬神與人類戰斗。雖然與阿席達卡產生感情,但始終無法原諒人類。
3.幻姬
在鐵鎮帶領一群被欺壓的人們冶鐵自治,一面為爭奪資源妄圖消滅森林中的諸神,一面帶領手下對抗朝廷。在屠神戰爭中失去右臂,卻被白狼所救,感激之餘決定重建被毀滅的鐵鎮。
4. 麒麟神
山林的保護神,在月光下是通體透明的巨人,在白天山林里是類似四不象的動物。它踏水而來,所到之處就會有植物生長出來。它可在瞬間吸取生命,也可以賦予生命。前者似乎我們有時也能做到,想想當你踩死一隻螞蟻時你幹了什麼?然而擁有後者的能力為神之大者。
在片末,太陽出來時,麒麟神由於吸收了太多的生命而倒下了,將那些生命又還給了大地,山林。望著復甦的大地,阿斯達卡回答珊珊道「麒麟神不會滅亡的,因為它本身就是生命,掌管著生與死...」感覺宮崎大師將生命置於一種超然的,絕對的高度,所以才說無論如何,你首先得活下去。只要活著,就有出路... 生命它將自己尋找到出路...
5.白狼、野豬和大猩猩
有趣得很,這三個種族似乎可以影射到人類世界中的三類人。
白狼族,是智勇雙全的鬥士,他們頭腦冷靜,敢於為先,這類人通常是少數
野豬群,大無畏的戰士,在戰場上前仆後繼,義無返顧。印象最深的是當人披著野豬皮出現時,豬神說「回來了,從黃泉之國,戰士們回來了」,之後一聲長嘯,很悲壯的樣子。之可惜野豬的「視力」不太好,容易落入人類的圈套。不過正如白狼神所說的:「即使知道是陷阱,野豬們也會從正面進攻,這是他們的光榮」。武士道精神?
卻有那麼一群猩猩,當勇士們浴血奮戰時不見蹤影,遇到麻煩時卻又出來指責別人。這些人還是老老實實種樹去吧。

6.疙瘩和尚
受朝廷派遣,帶領狩獵隊獵取麒麟神,詭計多端,善於掩飾,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曾指點阿斯達卡尋找麒麟神森林。
7. 樹精
一種類似於精靈的東西,在繁茂的森林中居住。具有淡綠色半透明的身體,被認為是樹木之子,與森林同生共死。曾為迷路的阿席達卡等人引路。

在這片森林之中,自然之神乃是麒麟獸,它可以賜予生命,也可以奪取生命;狼族、豬族都是守護森林、信奉麒麟獸的生物。在這片森林邊上有一座鐵鎮,首領是幻姬,她是崇尚科技的人類,不斷開采鐵礦,冶金鍛造,研製火器,為此不惜與具有神異力量的生物開戰;在森林之外,還有一個王國圖謀在幻姬和森林神族開戰時,一舉消滅兩者。於是人、生物、自然之間環環相扣、不可調和的仇恨日漸激化,最終演變成"人屠殺神"的悲劇。影片最後鹿神的死亡令萬物得以重生,人們也得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阿斯達卡對珊珊說:「我們一齊要活下去!」再次重申了全劇的主題。
《幽靈公主》的背景是日本中世紀的室町時代,描述人神魔三者之間的斗爭。影片給很多觀眾帶來了震撼性的沖擊,《幽》的劇本醞釀長達十六年之久,膠片總數多達13萬5000張,這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熒光巨人、魔崇神等也運用了CG數碼合成技術(並不是象某動畫片只是使用二維的動畫和三維的背景勉強地拼湊起來),片中也有宮崎駿電影中鮮有的殘酷血腥的斷頭斷臂鏡頭。雖然有著一系列視覺上的震撼,但主要的沖擊還是來自精神上的。片中盡管阿斯達卡和珊珊一個用愛、一個用恨極力阻攔人類向自然的宣戰、向森林發動進攻,但依然沒有阻止住"神"被最新武器槍殺的厄運。於是森林盡毀、萬物凋零。當成千上萬可愛玲瓏的"小樹精"墜落死亡的時候,不由讓人慨嘆--真是一曲"自然的輓歌"!盡管在自然被徹底毀滅前,阿斯達卡和珊珊挽救了麒麟獸,使大地得以重生,一切都回歸自然。但用珊珊的台詞說,"這個自然已經不是原來的自然",--更何況死裡逃生的幻姬只是淡淡地說"一切只好重頭再來",這其中多少包含著仇恨將要循環下去的含義。或許,宮崎駿為避免自己的絕對悲觀的思想影響普通的觀眾,結尾處他讓阿席達卡對小桑說"你在森林,我在鐵鎮,我們一起活下去吧"--這不過是他無奈、苦笑著的一個讓步。
影片的音樂也是非常喜歡的。特別是當阿斯達卡告別妹妹,踏上去往西方的路途時,畫面上拉開群山大地的遠鏡頭,管弦樂隊奏出浩瀚寬廣的樂聲,那種感覺是讓人心胸一盪的。主旋律在片中以不同的樂器多次出現,很具感染力,為本片增色不少還有音效的製作。很喜歡片中大寨吊門打開和關上時吱吱呀呀的聲音,是很古老的感覺,還有煉爐發出的爐火燃燒以及風箱的聲音,打鐵的聲音等等。

<幽靈公主>的主題曲。主題曲的旋律極為悲哀緩慢中,變得悲壯。如同聽見森林中樹葉子被吹得隱隱幽動作響,暗藏殺機與刀割般的旋律,如同看見女主角倔強的眼角底隱藏的哀傷,但同時,她趴在大地上睡眠,容顏是那樣單純天真。這首音樂,宛如再現看綠色大地與金色陽光相輝映。女主角拿起刀矢維護森林,正是發自心底的愛。完全再現森林中宏偉悲壯的傳說。
看過《幽靈公主》,總會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慶幸。幽靈公主,不是一個好看與不好看就能評得了的,以含蓄的對悲壯的贊美,以輕柔的對希望的追求,以不懈的為信念的斗爭,譜出的是對生命本質的深思,描繪出的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生活的期冀,勾勒出的是信仰與關愛的偉大。史詩般的氣勢,細膩的手工繪畫,宏偉的音樂,悲壯的主題,英雄的主角。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有人說麒麟獸是代表自然,自然也有兩面性,它既然可以造福於人類,又可以毀滅人類,而達達拉城的女首領當然是象徵著人類破壞自然的一面,但她同樣有仁慈熱心的一面咯,其實人也是這樣,我們一面毀滅自然,一面保護自然,人類的社會一直在矛盾中發展.當然,和諧與自然相處是美好的希望吧!

《幽靈公主》為我們展現的是人類舊時夢魘中,一場關於未來的困境之景 。唯美的畫面,悲鬱的故事,生死原來可以演繹地如此至純至性.

㈡ 求以下作品中任意一部的影評或書評一篇。1500字以上,拜託了。

《特洛伊》 木馬計、阿喀琉斯之踵等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在《特洛伊》上演,美女和英雄,愛情和戰爭,以及那個崇尚武力的冷兵器時代,浩浩盪盪的戰爭氣勢撲面而來。有人為正義而戰,有人為和平而戰,有人為一己之怨而戰,有人為愛情而戰,有人為權利而戰,有人為私慾而戰,特洛伊充斥著戰爭的喧囂,特洛伊彌漫著戰爭的蒼茫。
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形容美女海倫的美,任何的語言在這個美女面前都要自慚形穢,任何的贊美在這個美女面前都要低下高昂的頭,可是這位美女為特洛伊帶來的卻是長達十年之久的戰爭。導演沃爾夫崗·彼德森卻沒有讓這位美煥絕倫的女人成為主角,而是讓幾位男人成為真正吸引眼球的尤物。
奧蘭多·布魯姆飾演帕里斯,這位精靈族的神箭手搖身一變成為特洛伊王子。他誘拐了美麗動人卻已為人婦的海倫,帥氣的王子不得不為愛情以及自己的一時沖動付出慘痛的代價。奧蘭多把這位多情王子的形象展現的很到位,憑他現在如日中天的號召力,一定能讓看《特洛伊》的女影迷們為之瘋狂。
《特洛伊》中已經有了奧蘭多,如果再添上一位布拉特·彼特,那麼真的要讓人血脈賁張。阿喀琉斯,希臘神話中的神之子。預言家卡爾卡斯曾經預言,沒有阿喀琉斯,希臘聯軍就攻不下特洛伊。桀驁不馴的阿喀琉斯是為了自己的名譽而戰。他揮舞著手中的利刃勇往直前,一個轉身,一個穿刺,一個旋跳,讓舉劍對著他的特洛伊士兵膽戰心驚,無人能與這位戰神媲美。布拉特·彼特的冷俊正好符合了阿喀琉斯的氣質,把這位神話人物俊氣的美感詮釋的恰如其分。當他戴上烏黑發亮的頭盔時,勇猛而剛強的野性風采呼之欲出。據說布拉特·彼特為演好這位英雄還專門去健身過。
看《特洛伊》,不能忽略另一位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這個人物由去年的「綠巨人」艾瑞克·巴納飾演。當特洛伊城被希臘聯軍包圍的時候,他毅然代替年邁的父王指揮軍隊,擔起了保衛家園的重任。即便妻子請求他留在家裡不要參加戰斗,也被他委婉地拒絕了。一個已經習慣了在最前線作戰的英雄,當他安排好唯一掛念的妻兒的退路以後,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阿喀琉斯的決斗。這是一場悲壯的戰斗,這是兩個名副其實的英雄之間的決斗,赫克托耳雖然在這場決斗中死去,可是他英氣的面龐永遠留在了特洛伊民眾的心裡。艾瑞克·巴納這位集英氣與柔情為一體的硬漢把赫克托耳表現的很出色。
這場戰爭持續了十年之久,可是電影無法從根本上展現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缺乏對時間跨度的完善表現,這是這部電影的硬傷。但是這個硬傷不能掩蓋《特洛伊》製作的出色。其中恰到好處的音樂處理烘託了戰爭的宏大和悲愴,尤其是當高高的木馬在黑夜中露出暗藏的玄機,殘酷的屠城開始的時候,影片中加上了一種猶如從地獄傳來的聲音,她彷彿在哭泣,她彷彿在控訴,無論是對特洛伊人民而言,還是對希臘聯軍而言,這場戰爭死傷無數,這么慘痛的經歷是人們精神所不能承受的。
一場以愛情的名義掀起的戰爭,卻是多少人在哀嘆紅顏禍水;一場英雄迭出的戰爭,卻留下多少悲壯的遺憾;一場人神交戰的戰爭,譜寫出久久不衰的史詩。特洛伊,這個並不復雜的名字,在那個復雜的年代,帶給所有人復雜的情緒。感謝《特洛伊》,在這個初夏的時刻為我們奉上了一場精美的視覺饕餮大餐。-----------------------------------------------------------------------------------------------------------《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藝術大師,被馬克思稱之為「最偉大的戲劇天才」。莎翁的作品幾乎是個悲劇的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千年傳唱流了千年的淚水;《哈姆雷特》一個快樂王子的憂郁又何嘗不震憾了一大批人……但他的喜劇也同樣值得一讀再讀。

莎翁的名劇《威尼斯商人》探求的是金錢這一古老而又永不過時的話題。金錢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么?有什東西比金錢更珍貴?富有動人的親情故事,對愛與付出的謳歌、機智的對話、峰迴路轉的劇情,誇張爆笑的情節,充滿了傳奇及浪漫的色彩。交織著友情、愛情、親情的世界,引領我們認識什麼才是人生中重要的價值……詼諧的語言蘊含了深刻的內涵!

劇中主要人物有安東尼奧、夏洛克、巴薩尼奧、鮑西亞、傑西卡和羅蘭佐。他們生活在商業味濃重的威尼斯,安東尼奧熱心幫助巴薩尼奧去見美貌的富家嗣女鮑西亞而向放高利貸的夏洛克借了三千塊錢,並依夏洛克的立下了違約割胸口一磅肉的契約。安東尼奧的全部資本都在「海上」,他的商船因故未能及時返回,於是夏洛克一紙狀書把他告上法庭。法庭協調未果,因為不懷好意的夏洛克不要巴薩尼奧三倍甚至十倍於借款的還款,只要那一磅肉。法庭審判中,鮑西亞女扮男裝出場作為律師用自己的博學使夏洛克打消割肉的念頭的同時拿不回借款的一個子兒。更要命的是,他的所有財產都依法傳給「私奔」的女兒傑西卡和女婿羅蘭佐。

不說夏洛克貪婪得到頭來一無所有,且看鮑西亞父親為寶貝女兒擇親定製的金、銀、鉛三個匣子,匣子裡面分別是死人的骷髏、傻瓜的畫像和鮑西亞畫像。

金匣外面刻著:「誰選擇了我,將要得到眾人所希求的東西。」裡面的紙卷是:「發閃光的不全是黃金,古人的說話沒有騙人;多少世人出賣了一生,不過看到了我的外形,蛆蟲占據著鍍金的墳。你要是又大膽又聰明,手腳壯健,見識卻老成,就不會得到這樣迴音:再見,勸你冷卻這片心。」

銀匣外面刻著:「誰選擇了我,將要得到他應得的東西。」,裡面的紙卷是:這銀子在火里燒過七遍;那永遠不會錯誤的判斷,也必須經過七次的試煉。有的人終身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尋求滿足。我知道世上盡有些呆鳥,空有著一個鍍銀的外表;隨你娶一個怎樣的妻房,擺脫不了這傻瓜的皮囊;去吧,先生,莫再耽擱時光!」
鉛匣外面刻著:「誰選擇了我,必須把他所有的一切作為犧牲。」,裡面的紙卷是:「你選擇不憑著外表,果然給你直中鵠心!勝利既已入你懷抱,你莫再往別處追尋。這結果倘使你滿意,就請接受你的幸運,趕快回轉你的身體,給你的愛深深一吻。」

看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對鮑西亞父親的睿智喝彩。其實,匣子反映的不僅是世人對金錢的看法,更是對一切事務的看法,金銀銅只不過是個比喻罷了,里頭的紙卷本身就是很好的詮釋。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事物、評價人物不要只憑外表。金玉其外的橘子還不是敗絮其中么?一些富家子弟也只會穿金戴銀卻是不學無術的。所謂真人不露相啊,真正人才不必包裝入時,也不一定誇誇其談。「發閃光的不全是黃金」,這話沒錯,我同樣想到有關金子的一名話:「只要是金子終究是會發光的」。這就要我們擦亮雙眼,分清是內在金還是外在金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事不要虛浮。一步一個腳印,實打實的才能成事,大躍進、浮誇風吃的就是這個苦頭,高產決不是吹出來的。教學工作也是一樣,投機取巧,做小動作,看起來風風火火的教學活動未必就是件好事。

《威尼斯商人》告訴我如何看世界,如何做事情,求真務實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指環王》 一個神奇的種族
一隻驍勇的隊伍
一枚具有魔力的戒指
當黑暗試圖吞沒光明時
誰來拯救人類的命運?

這是一部帶給無數人震撼的電影,它改編自一部讓魔幻文學界嘆為觀止的巨著——英國的托爾金原著,《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譯《指環王》或《魔戒》)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魔戒》的小說和電影——「看《魔戒》小說時最感動於博大深邃的意境,看《魔戒》電影時最驚訝於美所能達到的極致。」這的確不假。可以說,小說和電影各有千秋。而電影的成功,更是讓一貫挑剔的《魔戒》小說的FANS心悅誠服。3億美元的投資,近萬人參與製作,巧奪天工的道具,歷時3年的拍攝歷程,《魔戒三部曲》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巨作。
《魔戒》的大手筆註定了它畫面的精良。導演彼得認真的態度讓這部電影屢屢創下紀錄——剪切率150:1,演員們有時一個鏡頭要返工30餘次,戲服一萬多件,所有器具,兵器為了追求古老和與眾不同的感覺,均以最原始的方式,由各種匠人手工製成,單是霍比特人獨特的大腳掌,要給演員穿上就要一個小時……幕後如此精細的工作,前台的演員也是十分敬業。飾演精靈王子萊格拉斯的演員奧蘭多·布魯姆,在拍攝過程中多次骨折,脊椎受過傷的他卻依然忍著病痛,扮演讓無數少女為之傾倒的優雅王子。殊不知他看似輕盈的每一次跳躍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忍住撕扯般的疼痛繼續保持微笑;扮演霍比特人的四位演員,為讓假腳固定在自己的腳上,每天要站一個多小時;阿拉貢的扮演者維高,為進入角色,隨身攜帶者道具劍,戲服破了也是自己補;阿爾文的扮演者為演出而減肥,山姆的扮演者為達到角色形象而增肥……這些演員的敬業,值得我們在電影之外,再投上一票。
除去電影製作的精良與演員的敬業,故事本身才是最大的賣點。《魔戒》構建在一個包含了多個種族的世界——中土上的故事。第二紀時,邪惡的黑暗君主索隆製造了至尊魔戒並企圖控制整個中土世界。人類與精靈等種族聯合起來,共同對抗黑暗的勢力。人類的君主埃西鐸砍下了索隆的手指。然而不幸的是,埃西鐸被魔戒誘惑,並沒有將它丟進末日火山摧毀。千年之間,魔戒多次易主,落入住在地下的怪物咕嚕姆的手中後,被探險的霍比特人畢爾博搶到手中。在畢爾博將魔戒作為禮物贈與侄子佛羅多之後,一系列風波席捲而來……
魔戒,具有蠱惑人心力量的魔物,必須投入末日火山銷毀。勇敢的佛羅多擔負起了這艱巨的任務。同行的還有他的族人,山姆,梅里,皮平;杜內丹人,埃西鐸的直系後代,剛多王位繼承人——阿拉貢;黑森林精靈族王子,瑟蘭迪爾之子——萊格拉斯;來自孤山的矮人族貴族,吉穆利;剛多攝政王的長子,博羅米爾;灰袍巫師——甘道夫。九位不同種族的使者,為避免人類乃至整個中土世界的毀滅而組成魔戒遠征隊,向復活後的索隆所在地——莫都進發……
《魔戒》並不只是單純的魔幻作品,其中人物表現出來的一些品德值得我們欣賞。
友情
這一點的最佳體現,首先在於佛羅多和山姆。山姆是佛羅多的廚子,跟隨佛羅多完成這艱巨的任務。在第二部中,佛羅多一行人受到邪惡巫師薩盧曼手下的強獸人攻擊,佛羅多認為自己會位同伴帶來死亡,毅然決定自己踏上征途。他劃著小船到大河中時,被山姆發現了。山姆不顧自己不會游泳,執意沖入水中,要伴佛羅多左右。在古魯姆的帶領下,發現了古魯姆的不忠的山姆反被陷害,被佛羅多遺棄。然而,他並沒有拋棄他的佛羅多。危急時刻,他再一次挺身而出,從毒蜘蛛口中救出佛羅多。
最為讓人動容的是,兩人在末日火山烈焰的炙烤下,均已無力前行。山姆掙扎著背起佛羅多,說「既然我無法為你背負著重擔,就讓我來背你吧!」在佛羅多將咕嚕姆和魔戒一同推下末日火山口後,自己也命懸一線,幾乎跌下去。關鍵時刻,是一直陪伴他的山姆伸出了援手。在佛羅多支持不住時,也是他堅定地說「別放棄!」
山姆和佛羅多,最開始時只是主僕關系。後來他們經歷一系列的事件,這種普通的關系升級為了友情,甚至更深的羈絆。可以說,如果沒有山姆這位忠誠而奮不顧身的人,佛羅多絕不可能走到最後。山姆只是一個廚子,其精神的光輝卻要勝過主角佛羅多。
另一對就是精靈萊格拉斯和矮人吉穆利。小說前端交待,由於黑森林的國王瑟蘭迪爾曾關押過矮人,致使千年來矮人和精靈的關系一直勢同水火。萊格拉斯和吉穆利最開始在未加入魔戒遠征隊時就有過爭執。那個時候,他們誰也沒想到,對方將是自己以後生死與共的好友,
日常的相處與幾次浴血的奮戰,精靈與矮人之間的隔閡逐漸化解,他們在戰場上的配合日趨完美。在地下岩洞時,矮人跳過斷層是不小心滑了一下,眼看就要跌入地獄。萊格拉斯眼疾手快,抓住吉姆利的鬍子救了他一名。吉姆利有些好面子,聖盔谷一戰中,因為無法遠距離跳躍而懇求阿拉貢把它丟進敵群中,末了還特地囑咐阿拉貢一句「千萬別告訴精靈小子。」兩人在戰場時比賽殺敵的場景亦十分有趣。
最終決戰開始時,面對索隆的萬人大軍,吉姆利對身旁的萊格拉斯說「我從沒想到要和一個精靈一起戰死。」萊格拉斯笑著回答「那麼和一個朋友一起戰死呢?」吉姆利爽快地點點頭「我願意。」
萊格拉斯和吉姆利是化解時代恩仇的一對,那麼下面這一對接不同於上面的人們了。梅利和皮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其友情並沒有什麼激烈的過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平淡而溫馨的一幕——梅里遞給即將和他分別的好友一包煙草,輕聲說「這是最後一包,我知道你的早就抽完了。你抽得太凶了。」這種體貼的溫柔,是真正的朋友之間才會有的。
二.愛情
貫穿全篇的,是阿拉貢和精靈公主阿爾文的愛情。尤其是阿爾文,她甘願為阿拉貢舍棄遠渡佳離地的機會,舍棄精靈永生不死的命運,將代表自己力量的「暮星」戴在阿拉貢的頸項上,以保佑他在遠征路上一路平安。
三.領導者
小說中的主角是佛羅多,電影也是這樣的。然而我卻覺得阿拉貢更像主角一些。且不說他後來身為人皇所具有的天然的魄力。單是在遠征隊中,阿拉貢就表現出了領導的風范。在經歷了甘道夫與炎魔同歸於盡,佛羅多和山姆單獨離開,梅利和皮平被半獸人擄走,這樣四分五裂的局面後,阿拉貢仍能平靜的帶領萊格拉斯和吉姆利,並做出正確的決斷。無論是聖盔谷戰役,白城之戰,還是最終決戰。各國國王的光輝的勝利都是靠阿拉貢廣博的人脈,英勇的抗爭,睿智的決斷,堅定的信念而得到的。在聖盔谷戰役中,他本可以置身事外,卻選擇了與洛漢國的人民共患難;在白城之戰中,他冒著生命危險,帶來了亡靈軍團;最終決戰,他一劍砍下了索隆使者的頭顱。來聽聽我們的王者在最終決戰時激昂的話語吧:剛多和洛漢的好男兒,我的好兄弟我在你們的眼中,看見我心中也感受到的恐懼
有一天人類將失去勇氣
我們會眾叛親離,一敗塗地
但不是在今天!
有一天邪將勝正,人類的世界也完全毀滅
但不是在今天
今天我們要誓死奮戰
為了你們在世界上所珍惜的一切
一定要奮戰到底!
而這樣一位英勇的王者,勢必將帶領他的臣民走向勝利。
四.犧牲精神
加入遠征隊的九個人都知道,此行很可能是有去無回。事實很快證明了這一點。在地下洞窟時,甘道夫為了保護眾人與炎魔拚死廝殺,最終墜崖。掉下去之前他只說了一句話「你們快走吧」。不久後,悲劇發生在博羅米爾身上。這位人類的代表,武藝高強的將軍為保護霍比特人身中數箭而亡。其他的人,雖最後無恙,但當初他們決意拯救這個世界時,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犧牲。放棄了高貴的身份,離開了溫暖的家庭,出生入死。
五.人物塑造
電影的人物塑造之成功自然不用我多言。主要是想談一談我喜歡的人物。阿拉貢的王者之風,萊格拉斯的輕盈優雅,這兩大帥哥在電影中占盡風頭。然而我最為敬佩的人,乃是洛漢國的公主伊奧溫。
這位女性不僅是風華絕代的公主,而且是一名出色的女戰士。在國家有難之時,毅然穿上戎裝,奔赴戰場。其出色的劍術不輸給男人。在戒靈即將殺死國王時,她無所畏懼,面對戒靈的嘲諷「沒有男人可以殺了我」(no man can kill me),她瀟灑的摘下頭盔「我不是男人」,一劍結果了戒靈。平日的生活,並沒有讓她變得嬌氣,安排民眾,照料國王,是人民的模範,也是一位偉大的巾幗英雄。
終曲
自始至終,《魔戒》帶給我的不止只有視覺上的震撼,還有心靈的悸動。這些人的友誼,他們的勇氣,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美德,成為貫穿人心的雄壯交響。隨著第三紀的結束,精靈等其他種族逐漸淡出歷史的舞台,人類時代到來了。遠征隊的故事已成為傳奇,永遠在中土,在我們心中激盪。

㈢ 急求關於電影稻草人和推手的影評 謝謝

《稻草人》:荒誕的歷史和歷史的荒誕

看過一部好的電影(起碼合自己的口味),會讓自己興奮好久,躲避在心中積壓著的陰翳和不快也會迅速消散不見。幾天前一個晚上的夢弄得白天的我昏昏脹脹的,血雨腥風的季節,我如流浪於城市中的單身漢,在傳單與殺戮中穿行,生命脆如薄紙,莫名的恐懼擴散整個無緒的夜晚。我好像經歷了槍林彈雨和世事滄桑的老人,花費寶貴的青春去回味曾經遺忘或記得的過往,但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映現。記得早晨驚醒,唯一的念頭就是「祝願世界永遠和平」,彷彿下意識地被人放置到「遙遠」的戰爭年代或許是現在的我突然碰到了充滿戰爭的歷史,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我來說,這也許應該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有關於戰爭的想像都來源於文字書寫的歷史書和相應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戰爭如同安靜的歷史名詞舒心地躺在從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利益者們編寫的回憶錄中或者二維的屏幕裡面,生活於相對和平的季節里的我有時候甚至會「天真」地渴盼戰爭的到來,這種青春期中蘊涵著的類似英雄主義的理想與沖動曾多次鼓動我做著在打仗中發泄和充當英雄的夢,可是在真正的戰爭夢中,那個我卻為之顫栗,邊扭頭邊奔跑的形狀成為夢醒之後被現實的我嘲笑的委瑣和狼狽,好像並沒有遇到危險和死亡,但整個氛圍讓我產生了生命的畏懼而不是英雄式的凜然(「刀架到脖子上」的借口成為現代人保存生命苟活下去的理由)。這樣季節的一個奇怪的夢,我怎麼也想不明白它究竟預示著什麼,或許它根本就沒有什麼含義,可是我不想用「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的狡辯迎合思考的懶惰。幸運地是從昨天看的電影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許僅僅是說服自己的一種解釋或理解的方式和可能。

王童,一名我們不是很熟悉的台灣導演,在看過他的《稻草人》之後,我似乎覺得他或許是台灣導演史中被缺席或忽略的導演(不過,這也沒關系,對於熟悉各種歷史的人來說,被同時代的人所「遺漏」的很可能成為後世的大師,而後世的人也極其願意「挖掘」這樣的大師來彌補當下的學術空白或藉此說明前人的麻木),至於名次排列上的事情,非我輩所能言語和拍板,按照詩人臧棣的說法,這樣的事情應該交給歷史來做(似乎歷史就天然地成了公平的上帝,是上帝真的如此還是我們束手無策之後的暫時擱置呢),我在此就不饒舌了。《稻草人》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它輕易地把嚴肅的戰爭時代用非常荒誕的筆法呈現出來,固然沒有了沉重或者直接表面的深刻,但在戲噱裡面卻無不張顯著慘烈和可悲。與其說它告訴(傳達)了我們一個荒誕的歷史圖景,不如說它呈現了歷史的一種荒誕。

可愛的稻草人開門見山,向我們講述它所知道的事情,因為它相信或在它的草包腦袋看來,周圍的人和它一樣,「穿同樣的衣服,做同樣的夢,等待同樣的明天」。聰明的導演把攝影機藏在永遠不會說謊的稻草人後面(連話都不會說,當然也不會說謊了),神采飛揚的故事和故事誕生的時代被輕易地用恰似真實的口氣和誇張的鏡頭呈現出來,而稻草人恰恰成了敘述「荒誕」的合法人。

阿發和闊嘴由於母親用牛糞辛勤地滋潤不得不患上色盲成為准健康的殘疾人,從而幸運地逃脫為天皇打仗的神聖責任,幸福地得以生活在鄉下。閉塞的環境在日本人的治理下顯得井井有條,沒有日本人的屠殺因為沒有游擊隊反抗或者說沒有先覺的人領導人民打日本鬼子,除了渾身「長著長毛而且生殖器很大」(日本教官向村裡的婦女描述妖魔化的美國鬼子)的美國人的飛機偶爾光顧這里給他們送來可以換來海魚的定時炸彈之外也沒有血腥的槍炮,當然更不會出現什麼犧牲除了被征去上南洋打仗的陣亡者。導演把日常的生活全部配合上輕松愉快地音樂以渲染敘事的情緒和節奏,搞笑的場面令觀眾暫時麻痹於這些發生在殘酷戰爭時期的平靜生活。從影片在輕昂的日本軍歌伴奏下當地人從日本軍人手中庄嚴地交還幾個戰死士兵骨灰盒的儀式開始,帶有滑稽的表演和音樂基本上始終伴隨整部影片。顯然相對沉重的題材被導演用極為荒誕的手法或視角表現出來,苦難與悲慘的眼淚被無意識的微笑替代,除了貧困的辛酸人們似乎找不到通常電影和歷史書中所敘述的戰爭的影子,沒有反抗和沖突,更不要說敵我矛盾和斗爭了。可是它所指涉的戰爭的慘烈卻似乎沒有因為外在的荒誕形式而絲毫減弱,每一個畫面背後無不烙上戰爭或被佔領的影子。

阿發和闊嘴的妹妹水仙是村裡最漂亮的姑娘,她的男人在新婚第二天就應征入伍了,嶄新的新娘服好像還沒從身上脫下來,丈夫就被炸死了,可憐的水仙成了瘋癲的寡婦,身上依然穿著結婚時的紅衣服。在綠色田野中飛舞的紅衣袖,如同死亡的幽靈一樣不時地出現在美麗的畫面上,成為一個戰爭受害者的象徵符號。有意思的是,阿發和闊嘴在地里揀到的美國飛機扔的定時炸彈卻被愚蠢地放在了水仙的房間里,一個瘋女人與一個和炸死她男人一樣威力的炸彈睡在一起,這樣無意識嬉鬧(胡鬧)的情景裡面分明是虛構出的巧合為了來營造強烈的悲劇。水仙的存在如同搖曳在昏夜中不熄的虛燈對於整部電影一直是一個不安而恐怖的因素,導演沒有利用她的瘋癲來創造喜劇效果,顯然她成為一個認真存在的指稱物。我清醒地記得她唯一沒有大吼大叫地出現在片子里的鏡頭就是黑夜裡在他家抓住一個偷吃糧食的逃兵,他說自己剛結婚就被抓走了,並不是他不願意為天皇效力,他用沙啞的聲音演唱在軍部學會的日本軍歌來證明對天皇的忠誠,而是實在舍不下已經懷孕的妻子,善良的阿發一家拿出本來已經拮據的食物給他吃,昏暗的環境里水仙死死地盯著渾身贓兮兮的逃兵,雙手驚恐地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力量讓她對於這樣一個熱鬧的場面保持了一刻的安寧,也許逃兵的衣服讓她想起了新婚的丈夫,我覺得這是整個影片唯一正面流露出的悲慘的鏡頭。

片子中讓我尤為感到親切和安慰的是反襯出的中國農民身上的天真質朴與純潔的善良,這也許是任何文化都無法改變和變更的通過幾千年農業文化所培育出的和大地一樣實朴的性情。阿發的老闆(不知道這里的老闆是不是僅僅代表對城裡人的稱呼)也是親戚(老闆的妻子和阿發的妻子是姐妹),為了躲避戰亂從城裡跑到阿發家裡來住,本來已經窮的難以溫飽的阿發一家卻用最好的飯菜(特意賣了一條魚)來招待客人,熱情地安排老闆一家在家裡住下,那份質朴的溫情依然保留如今大陸的農村習俗中,而從城裡來的老闆卻在沒有和阿發兄弟商量的情況下就把他們的地賣給了糖廠(或許地是老闆的,可是這些地卻是阿發兄弟一家的命根子)。當老闆把賣地的事情告訴正在田間耕種的阿發與闊嘴時,導演用了一個中遠鏡頭,三個人被放在同一個鏡框里,左邊老闆平和地站在地埂上,右邊的兩兄弟垂著頭立在地里,遠處是霧蒙蒙的大山,天也很昏暗,整個畫面壓抑的很,是片子里少有的灰暗的色調,彷彿戰爭的壓力都沒有給他們帶來過多的恐懼,而剝奪他們的土地卻如同斷了他們的命根。

從片子里我們看不到任何關於國家或民族的虛構,農民像往常一樣進行著基本的生活,似乎不管有誰來統治,地總要種,飯總要吃,打仗也必定要來捉壯丁,不管替國民黨打日本人,還是替日本人進行大東亞戰爭,對於閉塞安詳的農民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打仗的名譽不一樣,一個可能帶上民族存亡的耀眼的英雄,一個可能為了天皇效忠,同樣的光榮獎章農民是分不出它們非此即彼的區別的,或許正如阿發所說,打仗回來換來的獎旗連做一個內褲都不夠。這不是說明他們沒有覺悟或不高尚,而是在生存與虛幻的榮譽面前,也許內褲比獎旗更實在(盡管內褲在某種程度上也關涉榮譽與文明,估計我們的老祖宗是不穿內褲的,現在穿上似乎也是文明擴張與全球化的結果吧)。日本人動員農民打美國和進行大東亞戰爭,是打著天皇的旗號,和我們起來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似乎不是同一性質的概念,但同樣激昂振奮的宣傳,卻不自覺地喚起人們為什麼什麼而就怎樣的激情與亢奮。它們的效果是一樣的,無非把更多的人納入到戰爭的游戲裡面,使每一方都以充滿正義的勇氣來殲滅所謂的另一方的「敵人」,渺小的士兵或者被徵兵的農民不過是根據地域(受誰統治和管理,當然地域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民族是暗合的)來不自覺或不受支配地劃分到不同的戰爭序列中,他們的犧牲和田裡的麻雀一樣隨意平常。如果我們採用正義與法西斯相對立的視角判斷,台灣人民被日本徵兵進行東亞戰爭顯然是助紂為孽的行為,可是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一個個參軍的人民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所造成的悲傷後果似乎無法用鮮明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在我看來,無論戰爭中的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罪惡。盡管有時候「以惡報惡」的方式成為正義事業的合法化,但報復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對罪惡者的「模仿」。

對於生存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台灣來說,似乎其地理位置的尷尬和曖昧造成了雙方對峙的跳板或犧牲品,在兩者的爭奪當中,成為利用的砝碼和改造的對象。其實,從片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明的滲透力。在台灣被日本佔領的相對穩定的五十年裡,日化的教育和文化的浸染,使台灣幾乎成為一個准日本化的地區。在影片中,當地的「大人」(管理村民的長官)是日本人,孩子從小受的教育也是用日語進行的,甚至出現了孩子改日本名字的事情。在一次老師的訓教中,我們看到了教員讓一個孩子用放大鏡對准太陽然後把白紙點燃,從而闡發天皇如太陽一樣無時不刻地照耀著我們,而我們只有像放大鏡一樣團結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能量。如此誘人的國民教育,無非是為極權時代的統治打好基本的精神堡壘,而人民在這種汁液的培養中不自覺地就被形塑成可以打著光榮的旗號輕易利用的質料。這樣的方式在任何極權的社會文化中都能找到,只是日本在形塑「大和民族」時借用了強有力的不會輕易就被推翻的「天皇」,而不是現實的領袖或虛幻的天堂,事實證明天皇要比希特勒比斯大林更有歷史的魅力。

片子最後一個荒誕的故事就是阿發兄弟在大人的帶領下去鎮上的治安所送在地里揀到的定時炸彈的事情。導演當然不會讓炸彈在路上爆炸產生悲慘的結局,而是非常聰明地讓他們在治安所長官的逼迫下把炸彈仍到海里然後爆炸,固然他們沒有領到任何獎品,卻意外地得到了許多炸死的死魚(浮在水面上的魚誇張地多,就像《濃情巧克力》裡面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處理眼淚曬干變成鹽的故事一樣浪漫),他們同樣滿載而歸。伴著他們一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幸福地吃魚的情景,阿發的母親發出了良好的期盼「如果美國人能三兩天就轟炸一次就好了,那麼我們天天都有魚吃了」,映現的燈光逐漸變小變小,消失在黑暗裡,片子結束。

《稻草人》曾經被姜文大加贊賞,據說在他的新片《鬼子來了》裡面有好多借鑒《稻草人》的地方。我想王童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這樣一種不是很嚴肅很沉痛的方式來對待可以很煽情地觸動民族情緒的戰爭題材電影的姿態和視角,也就是說使用了另外一種講述戰爭的故事的方式。我們發現它的戲噱和荒誕的處理絲毫沒有掩蓋指涉和批判的力量,甚至比直接呈現帶來更多鮮活的東西。盡管它不是歷史的真實,也不帶有強烈的訴述的願望,但卻能啟發人的想像,看到更多被歷史書以及通常行述歷史的方法所遮蔽的更真實的「情感」,這里的「情感」不僅僅指個人的情緒,而是對歷史對過去事情的一種感情,就是說我們不應把歷史看作冷冰冰的可以被隨便玩弄的「橡皮泥」,而應抱有對待人一樣的感情來看待歷史,也就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前言中所提到的「溫情的理解」的態度。所以,我覺得王童在《稻草人》中的敘述很有張力或快感。

如果我們可以發揮聯想的話,類似的情景似乎在國外的一些影片中可以找到知音。1987年,英國導演布爾曼拍攝了《希望與光榮》,採用兒童的視角看待二戰期間被德軍轟炸下的倫敦的情景,由於孩子沒有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戰爭在他們眼裡可能會有許多好玩的事情發生,比如到廢墟里揀彈殼(當然沒有《稻草人》中的孩子用籮筐揀炸彈那麼誇張,也沒有阿發兄弟運送炸彈而大獲海魚那麼神奇),比如一個跳傘飛行員的降落引起孩子和居民的好奇等等,似乎電影的殘酷消解在無聲無息的日常生活中,沒有血液出現的戰爭同樣擁有了悲慘的力量(不知道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有沒有從這里獲得有利的借鑒)。1991年義大利導演加布里埃爾·薩爾瓦托雷導的《地中海》把幾個士兵放逐到偏僻的希臘小島上,沒有戰斗的士兵和當地人幸福相處,好像同樣也把殘酷的二戰賦予了許多荒誕和浪漫的故事。這種敘述上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反抗了主流話語重述歷史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充滿歡樂或日常溫情的戰爭想像,但決不是粉飾而是和正面反映一樣的理解。

回到文章的開頭,夢中戰爭的情景或許也可以看作感受戰爭的一種方式,戰爭或說歷史對於我們的感覺,可能更多地是一種感情或者它們給我們某種可親的想像和氛圍,而不是被理性和考證確定下來的實證的復現與干癟癟的實錄。對於歷史的記憶也不光光是通過嚴正的推理或者宏偉的國家敘述所勾畫出來的威嚴,而應該擁有自己個人的讀解甚至虛構在裡面,因為這樣的歷史才有鮮艷的活力。荒誕的歷史也許只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歷史的荒誕卻是我夢中依稀的記憶。

李安作品《推手》,推開愛

最近的李安很紅,《斷臂山》繼《卧虎藏龍》後讓他再一次揚眉吐氣。那個中年男人總是在鏡頭前面帶笑容,很和善的樣子,雖然偶爾也吐露一些不顧後果的言辭,可他畢竟是位很有魅力的男人。從《推手》打響他的頭炮開始,他幾乎沒有輸過。《喜宴》,《飲食男女》,《卧虎藏龍》部部都問鼎國際獎項。他太幸運了,這種幸運也絕不是唾手可得的,他付出的努力是我們看不到的。

《推手》以一位從小練習太極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國當電腦工程師的兒子從中國內地接到美國後,與美國媳婦瑪莎在語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為主題,探討了眾多移民美國的中國家庭所共同面臨的文化隔閡問題,以及老一代與後一代人在情感上的危機。朱老先生最後離開了兒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館洗碗打工,惟一能給他一點安慰的是一位從台灣來的陳老太。他們有著頗為相似的經歷,都有著北京人自視過高的驕傲,並且帶到了美國這個五彩繽紛的國家。李安通過這兩位老人對故土的懷戀,表達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種無法遏止的鄉愁。

郎雄是我這個年紀的孩子很不熟悉的老人,他的逝世更讓我們少了了解他的機會。李安似乎是很欣賞這個老人的,他的多部影片中都是和他合作的。他本色般的演出很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對他的印象從《喜宴》就開始了,如今,像探秘一樣看《推手》里的他,很有一種親切感,因此對於片中的一切矛盾,我總是站在他的這邊。

以那樣激烈的方式選擇送父親去敬老院本身就是個錯誤,最後因為父親的病而作罷證明這樣的病根仍然存在。本來連我也覺得兩個老人在一起是很好的,他們至少可以彼此依靠,不再面對和忍受那些不要的沖突。然而,孩子們選擇這種方式來送走兩個老人是多麼殘忍的呀。就像郎雄跟兒子說的那樣,在文革混亂的年代,父親為了保護兒子,而錯過了保護自己的妻子,致使妻子去世,老人一直都活在自責中,這樣的父親對孩子沒有任何的虧欠,反而,孩子應該因此而給父親更多的關懷。買一所大房子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媳婦和公公間的文化差異太大,而兒子又不給與適當的引導,這樣的家庭矛盾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消除。我為老人痛心,這樣的兒子很讓人失望。盡管最後他醒悟了,那又說明什麼了,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沒有找到根治的良方,矛盾還會爆發。我不知道老人搬出去會不會讓問題淡化,至少,最後兩個老人站在街邊的畫面,讓人覺得些許溫馨的同時也免不了痛心。

身邊有一個阿姨在美國多年,當然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不過和劇中人不同的是,她的丈夫也是個留美的學生,在生活和價值觀上,他們就避免了文化差異出現的那些不可調和的矛盾。阿姨有的時候也會接自己的父母過去玩,因為老人是一對的,所以自然也沒有郎雄所遇到的那些問題。這算是個很幸福的移民家庭,這樣的家庭太少了,我不知道美國這樣繁榮的社會背景下,有多少移民,不僅僅是中國的移民,遭遇著這樣那樣的心酸和悲哀。

李安似乎有很多次的故事都發生在美國,這也許和他受的教育有關。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太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而他把那些他看到的用他感觸地方式放映給我們看,感謝他!

㈣ 急求!!張藝謀《英雄》影評

毋庸置疑,《英雄》是張藝謀最具爭議的電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徑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例如我一個畫畫的美國朋友認為此片是他看過最好的非英語電影,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贊譽它。

官方信息來看,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道這部電影,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

這樣的口碑差異是值得研究的。張藝謀曾在一次訪談里說,從《英雄》開始,他的大部分電影都不叫觀眾滿意,而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張藝謀。用他自己的原話就是,「這電影擱在別人那兒,都是好電影」。

這句話也很令人回味,道出了觀眾對於大導演的藝術期待,你是張藝謀,你就應該水平比別人高;同時,也反映出觀眾對於導演「人藝合一」的期待,超生風波,包括接手奧運會開幕式,都讓張藝謀的影迷對於一個藝術導演的純粹性打了折扣。

但話說回來,就《英雄》這部電影本身而言,它真的有國人批判的那麼差勁嗎?


首先,我認為有幾點是可以作為客觀評價這部電影的基礎。

第一,「武俠」的概念是主觀的。沒有一個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過在一個「武俠」的世界裡的,也有沒有一個字典或一本教課書來給出「武俠」這一含義的標准解釋。所以,人們對於武俠的理解都是基於文學、美術、影視等人為創造的、間接建構的信息,那麼,這個「武俠」的概念和觀點就是絕對主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江湖」。張藝謀拍的是一個自己臆想里的「武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俠」不是張藝謀成長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裡的精神。張藝謀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導演,他的成長環境、審美品位、藝術理念,都是很傳統的,中國式的大紅大綠,透露著人多、地大、黃土高坡的壯美和豪情。所以,類似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傳統文化的、鄉土環境的、內陸氣息的、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才是張藝謀根子里的東西。他深有體會,包含情懷,所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他拿捏得當,立意深刻,飽受好評。較徐克這樣的導演而言,《英雄》想表達的武俠世界絕對不是張藝謀的主場,也不是他的專長,所以電影拍得不進油鹽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張藝謀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認的,張藝謀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龍》的影響,他也想拍一個叫西方人大開眼界的視覺奇觀,並進軍好萊塢,最好能拿個奧斯卡。新千年後的張藝謀,已經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包括《我的父親母親》在國內獲得了無數的聲譽,已經是國內一線大導演,於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國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這種國內大導演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心態在後來的馮小剛身上體現的更明顯。作為一個賣座但不得獎的導演,馮小剛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進軍國外、企圖得獎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龍》、《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譚盾的電影音樂(這三部電影音樂完成了譚盾自己的「武俠三部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張藝謀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擅長走的題材道路,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視覺藝術控制力,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們細細來看。


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內地有一整個時代的電影觀眾都是在張藝謀那寫意又寫實的電影里成長的。例如我爹,是絕對的張藝謀腦殘粉,視鞏俐為心中的第一女神。他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等電影,敘事風格充滿了中原文化的豪氣,講究的色彩和構圖形成了獨特的電影語言。張藝謀的電影注重寓意、象徵意味豐富,這個陝西漢子用朴實的獨白和激情的畫面講述了一些我們文化「根」里的東西,剖析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命運。所以,當2002年,這個黃土地導演用巨星雲集的商業大片描述一個虛幻的「武俠」故事時,人們都驚訝了。無論是題材,還是製作,《英雄》都一反張藝謀電影的常規,打破了人們的預期。

這部電影斥資3000萬美元,成為了當年投資最高的中國電影。在演員陣容上,此片匯集了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這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當紅影星,就連電影主題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後王菲。這種製作陣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觀的。最終,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高達2.5億人民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影片,創下了無數個歷史奇跡。兩年之後,電影於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區上映,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全球票房達到1.77億美元,這種華語電影在好萊塢地區的驕傲成績至今也非常可觀。

所以,就中國電影進程來看,《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後,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砸投資,拼明星,狂宣傳,這開始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模式。

於是,電影觀眾在大量的「大投資」、「大明星」、「大爛片」的惡性循環里感到失望,也開始埋怨起這種大片模式的怨始作俑者,張藝謀的《英雄》。

我個人就十分懷念八十年代末中國電影的誠摯時期。有張照片我記得清楚,畫面里有三個光著膀子站在高粱地里的男人,分別是莫言、姜文,還有一個帶著一身黃土、笑眯了眼睛的導演張藝謀。


但話又說回來,撇開導演的個人野心和商業大片的操作,《英雄》作為一部電影又如何呢?


《英雄》的故事情節簡單得幾乎可以不用復述,張藝謀版的「荊軻刺秦王」,在電影語言里描寫了一個「講故事」的故事:刺客無名背負著刺秦的使命來到秦王面前,為了完成自己十年練就的「十步一殺」的絕技,他需要長空、飛雪、殘劍三位刺客的犧牲而接近秦王。電影的整個架構就在無名與秦王二人的對話中產生,回憶和現實不斷交織,真實和謊言相互交錯。幾位刺客的形象在風格化的色彩敘述分支中不斷豐滿成型,秦王的回憶和猜想也推進了故事的進展。最後,無名受到殘劍「天下」概念的啟發,在與秦王面對面的交涉之後,決定為了天下的大一統而放棄刺秦的任務,犧牲自己,最終完成了故事對於歷史上秦國統一天下的結局對接。

這種電影構成和敘事模式展現了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多視角、分段式敘事,展現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畫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經歷和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敘事模式給予了觀眾多元化體驗的可能,完整了單一敘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時,在哲學思想上,也表達了藝術家對於「真實」和「體驗」的辯證關系、復雜結構的反思,試圖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體驗去拼貼一個集體事件的「真實」外衣,從現象學的角度去考量個體和群體的聯系。

所以,《英雄》的電影模式雖談不上新奇,但卻是中國電影在傳統敘事模式上的突破,也展現了中國導演在西方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產生的藝術實驗。

這種多線多角度的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節矛盾,到底哪裡是真實、哪裡是謊言成為了無名和秦王鬥智斗勇的交鋒,它們的互補和互斥也成為了觀眾思考的主題。

西方導演在使用分段敘事、多角度回憶的電影創作時,多習慣於用文字標題來提醒觀眾,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導演昆丁·塔侖蒂諾的《低俗小說》。這部電影由「文森特和瑪莎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加上序幕和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風格化的字體和標題的運用把這五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分隔開來。這種由標題統領的「環形敘事」的結構成為了電影史中的經典,其中標題的運用也影響了好萊塢的類型化影片的發展。這種文字標題的使用既體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更體現出了美國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後的「波普藝術」的影響,文字和語言在視覺藝術里的直接參與表達了以廣告為主的大眾文化和商品經濟對於流行文化的入侵。


而張藝謀作為中國導演,在進行風格化的分段敘事時,沒有採用「文字標題」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這一元素對不同主體的故事進行分割。這既符合中國文化里內斂寫意的氣質,點到為止而不必點破,也符合導演個人的審美喜好和一貫創作風格。張藝謀的色彩美學在這部電影里發揮到了極致:色彩不僅僅成為了渲染電影情緒、人物心情的元素,色彩更是成為了電影情節推動和故事邏輯構成的主角。所以,色彩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的巨大視覺標識,讓人們記住了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色樹林里決斗時的紅衣飄飄,也讓人們記住了李連傑和梁朝偉在碧水山巒上對戰時的俠氣青衣。

電影的色彩分段敘事主要分為四大色塊:

第一塊是黑色主題,主要為無名和秦王在現實主線中的色調,這個黑色的主線貫穿電影始終,從二人的衣服發飾,到秦宮大殿內的擺設,到衛兵大臣們的一眾黑色,都象徵了那個鐵器時代的風貌,秦國的威嚴和歷史的殘酷;

第二塊是無名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以飛雪、殘劍在趙國書館的紅色基調為主,紅色映照著這個故事中對於愛欲的描寫,體現著愛、恨、佔有、嫉妒等激烈的人類情感;在另一方面又伴隨著秦軍大部隊的箭雨腥風,紅色象徵著歷史興衰滅亡的血液,而與硃砂這一書寫材料的顏色相呼應,又在情感上體現了導演對於文化血脈這一重要情懷的暗指;

第三塊敘事主要由秦王的回憶和想像講出,以三位刺客的藍綠色調為主,刻畫了一個仙氣十足的境界,水藍色既表現出秦王內心世界的縝密心思、鎮靜強大,又在氣質上體現了殘劍飛雪這一對俠義眷侶的超脫世俗的氣質,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動與飄逸,也包含了秦王對於俠情義膽的崇敬,對於胸懷坦盪的劍客精神的尊重;

而最後一個色塊是表現真實世界的白色敘述,白色在本意上體現出真實,本質,干凈,統一,既是最簡單的存在,也是最難得的純粹。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水可看作是白色的,風可看作是白色的,白色構成了這個復雜世界的基本元素,導演在賦予真實以「白色」的外衣之時,也在對這個意義復雜的存在基本付諸個人化的思考。


這種極其風格化的敘事方法給張藝謀帶來了兩極式的評價。熱愛這種極度寫意化、舞台化表現手法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贊美滔滔不絕,稱《英雄》成就了電影視覺世界的空前美景,其色彩的運用媲美黑澤明的電影經典《亂》。而習慣於張導早期電影的觀眾則失望於美麗的視覺世界裡缺少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對於這種虛無武俠世界的淺層詮釋也讓他們無法在所謂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轉變的合理解釋。

而這種「所見」與「所感」之間產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這部電影飽受爭議的原因。

西方觀眾因為缺少對於秦國大一統歷史的了解,抱著對於武俠世界的無盡想像,驚嘆於這個詩意暴力美學里的世界。面對這個他們並不了解、少有熟悉的東方環境和俠義精神,他們選擇完全的相信,賦予充足的尊重。可以說,西方觀眾多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觀看這部影片,選擇沉浸和融化在那個美麗而遙遠的精神世界裡。

而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人們本著對於「荊軻刺秦」的個人歷史觀,對於「武俠」精神的自我理解,對於張藝謀電影的心理期待,都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還是那句話,西方世界裡,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英雄》放在中國觀眾的眼光里,也正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秦始皇,一千個無名,一千個「英雄」的定義,一千個「天下」的價值觀。這種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情理常識讓中國觀眾很難在張藝謀給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讓自己信服的解釋。



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曾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阿波羅式的藝術,指的是理智的、規則的、文雅的藝術;第二類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所指的是混亂的、無序的、瘋狂的藝術。

而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知識分子理智的反思,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源自於人類的心理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都是宙斯的兒子,彼此互不相容,但又無法分割。

尼采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都含有這兩種基本的表現性質。而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視覺表現上,它們突出地呈現了鮮艷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緒,創作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性。所以,廣義的講,表現主義是指任何錶現內心情感的藝術。而從這點看來,張藝謀的《英雄》確實用他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表現主義的內涵。

電影的濃烈而分明色彩風格化敘事尤其體現了此片的表現主義手法,而這幾段小故事都源自於單一人物的回憶或是想像,這又符合了表現主義的感性特徵,反映了一個私人化的潛意識視角。

所以,從某一層面上說,基於這種私人化敘事的語言要求,邏輯思維和現實反思並不是電影鏡頭要表達的中心,在這種寫意抒情的語言環境下,苛求表現主義電影的現實反思功能是有些多餘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現主義電影那樣,張藝謀在《英雄》的故事裡強調的是觀眾的直覺感受和他藝術的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不對現實理性做出評價,崇尚的是一種類似原始藝術的非實在性的、裝飾性的美,並求在濃烈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中創造出一種極端純粹的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的藝術風格更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這種基於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作本身就是會遭受到社會質疑的。

這種只表現私人內心、體現情感宣洩的作品從一定程度上講體現了虛無主義精神的本質,在影像世界裡只關注異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現實世界的矛盾。雖然人類的共性是企圖在現實中找到精神的安慰,逃亡不可避免的沖突,但這種類似精神鴉片般的藝術手法無法揭示生活的真諦,無法給我們的真實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覺得《英雄》這一電影,只有華麗奪目的外表,但無深刻的精神內核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種源自於表現主義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為電影的藝術價值。相反,《英雄》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正是源於此片對於表現主義影像的較好詮釋。在這種創作精神下,故事的文化內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語言障礙和東西文化的差異,感染了處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的生命個體。


通常說,表現主義電影的導演都在創作中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和視覺安排,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這一點在《英雄》中體現的極其明顯。

總的來說,四大色彩板塊的安排就體現了四條人物主線的情緒和意義,這種通過顏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的,讓中西方的觀眾在情緒和心理上都能讀懂人物的發展和情節的走向。電影的移動影像被設計平面藝術一般地精心對待,對於居中、對稱、平鋪等畫面結構的安排也展現了視覺語言的力量。

例如秦王大殿內的完全對稱象徵了秦王的嚴謹和畫面情緒的緊張,秦王在鏡頭里的居中體現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凝聚了劇情的張力。

而表現主義電影里常用的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徵意義的空鏡頭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現。在許多打戲中,導演刻意放緩了電影的鏡頭速度,用慢鏡頭去特寫人物表情,中國功夫在如夢如幻的服飾幫助下成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而主要人物的一顰一笑更是讓人記憶深刻,這種放大式的表演增強了影片的風格化和戲劇性。

而對於環境的渲染則可以看做是對於人物行為和人物內心靈魂的解釋,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後的情緒和社會原因。這一點從導演對於「沙漠」、「山水」、「樹林」等幾個重要場景的安排就可讀出。在大漠中出現的那幾次交鋒,包括最後殘劍飛雪的殉情,都展現了人物個體在大環境里的渺小和悲劇意味,體現了中原歷史的殘酷,人物心境的蒼涼之態。

而在那場無名和殘劍在意念中進行的湖中大戰里,九寨溝的迷人景色更是把這種意念之態推向了極致。在這種如夢如幻的畫面中進行的打鬥更多的是一種禮儀,一種對話,一種對於逝者的尊敬,和一種對於武俠精神的致意。那片山水呈現出永恆的寧靜之態,超脫了個體生命的愛恨情仇,展現了自然之超越人類的廣闊和純粹,這是對武俠意境和中國山水寫意的重要體現。

在這些導演藝術化處理的主觀鏡頭里,客觀的寫實已經不是電影敘述的主要目的,情節和邏輯的分析讓位於情緒和意識的描繪。《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探討「講故事」的私人化和主觀性,而電影鏡頭展現的也正是這種藝術處理後的「主觀的現實」。

這種主觀的現實讓西方觀眾簡單易懂地看到了中國山水詩意的美,武俠世界的瀟灑和無奈,中國文化的博大和深遠。在劇情的推進中,還順帶介紹了武功與琴韻的相通,讓西方看到了「大音希聲之境界」;揭示了書法和劍法的相似,傳達了「靠手腕之力與胸中之氣」的統一;同時還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歷史,秦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最後統一天下的文化結果,等等這些內容都讓西方觀眾在看得著迷的同時看到了點中華文化的皮毛。

所以說《英雄》作為一部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我認為它的使命是完成了的。

形式的壯美附帶著中華文明的情韻被西方人欣然接受,這個結果是理想的。如果真的能讓所有中國觀眾也能在這個表現主義的主觀世界裡讀出點現實主義批判的深刻含義,那麼《英雄》也許真的可以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了吧。

㈤ 求幾篇影評

尋槍是陸川執導的電影。是一部懸疑題材的電影。而我對他的電影手法比較感興趣。

比如說一種超現實的方式。像馬山在詢問朋友的時候,在兩個人之間出現的紅桌,又比如馬山丟槍之後想像保險櫃里的槍的鏡頭。還有就是李小萌軟軟的叫喊聲,和最後馬山死後爬起來的大笑。這些手法都是非常的超現實,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陸川要用這種手法呢?

還有就是陸川的對白非常的幽默,加上貴州的方言說出來就更具喜劇色彩。為什麼要在一部懸疑片當中加入這種喜劇元素呢?難道是創作的無意識嗎?還是一種諷刺?因為雖然幽默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笑過。就像是一種誇張。在警槍丟失,人人自危的時候,說笑就是一種誇張。那為什麼要這樣誇張呢?

所以我想這是在表現人。超現實的手法是來表現馬山的精神狀態,他非常的神經質。當時的馬山已經擔心的滿腦的幻象。他甚至已經不相信自己,比如他會問他的老婆他是不是有段時間沒在床上。為什麼他精神會如此的緊張?是因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警察嗎?不完全是,因為他在尋槍的過程中早就被煩亂的關系把目的都給丟了。他不知到是為自己還是為了身上的責任。他只是為了槍,只有找到槍,他才會開懷大笑。而導演的對白就像一個一個冷笑話。但是這些幽默在忙忙碌碌,不苟言笑的馬山看來都是一絲一絲的線索。從此可以知道馬山內心的負擔非常的重,幾乎是壓得透不過氣來。

陸川就一直在表現一個人,一個普通警察的心裡狀態,和身上的負擔。這種負擔是他自己,是警官的責任和社會的壓力的混合體。而這種壓力往往讓人迷失,而迷失似乎又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這就是作為社會的一員的人在社會的影響下的行為無意識。也就是說社會吞噬了個體。而個體在尋回自我的時候的一種心理的掙扎。所以我覺得陸川是為了表現一個身負社會責任的個人迷失的,和尋回自我的故事。

優美絕倫的戰爭巨片,奧斯卡史上令人矚目的奇跡
經典史詩式的巨著,歷史宮廷片的巔峰之作

極具時代張力,蘊涵著無可比擬的神聖與深沉的神秘力量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裝史詩巨片,大製作、大規模、大場面,製片商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業意圖一覽無余。1959年的電影《賓虛》稱得上是這股巨片熱潮中的巔峰之作,它同時也宣告了這個巨片時代的結束。

從無聲片時代起,《賓虛——基督的故事》這部小說就曾先後數次被搬上銀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資拍攝、由威廉·惠勒執導的這部《賓虛》,場面壯麗,氣勢雄偉,其出色的對白、多彩的異國情調和赫斯頓的粗線條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影片共獲得11項大獎,首創奧斯卡獎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由於獲獎,《賓虛》的身價猛增,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紛紛要求放映。美國製片人協會等組織也貼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廣告海報,幾百家在「倒閉危機」中苟延殘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機。

《賓虛》空前的放映收入不僅成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驕傲,也使陷入財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時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調整了他們的經營理念,他們想方設法在更廣泛的領域中擴大成果。例如在宣傳中,他們還大力抬高在《賓虛》中大顯神通的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查爾頓·赫斯頓和最佳男配角獎獲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價。

上一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電視這一大眾消費品日益崛起的時期,由於電視的沖擊,好萊塢電影曾幾度顯得不甚景氣。1959年美國各公司拍攝的影片只有160部,後來,正是由於《賓虛》的出現才再一次喚起了成千上萬觀眾的注意力,使電影界重新活躍起來。

「生命不是別的,它只是一種存在,一種靜態,一種似有似無的具像。而拿生命來載乘什麼,詮釋什麼,這才賦予了生命新的意義。」看過金琛執導的電影《菊花茶》之後,一縷淡淡的生命之香始終還在心中留有餘味,但這餘味絕不是生命中浮華於世的淺薄,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經歷過爾虞我詐後的滄桑,更不是隨遇而安一切隨緣後的碌碌平庸,它是在經過無數艱難險阻後始終存在於人間的一種真情,一種對生命的珍視和熱愛。

影片《菊花茶》是導演金琛繼獲國內外七項大獎的處女作《網路時代的愛情》後的又一力作,盡管兩片的風格之迥異對一個不足30歲的導演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但金琛還是又一次戰勝了自己,同時也俘獲了觀眾的心。

《菊花茶》敘述的是一名曾經歷感情挫折而冰封自己的鐵路工人馬建新與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青年女教師李衛華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戀繼而結為夫妻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影片在西部冬季的嚴寒和人心的溫暖相交融的背景下再次探討了生與死、愛與性的深層含義,在更深層次上詮釋了生命的可貴。

影片主人公---27歲的李衛華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青年,但她清純、美麗,她與常人一樣對生活充滿渴望。她一次次從死亡線上被人救起,而她對生命的渴望,一次次讓觀眾心痛和惋惜,這也正是影片中扣人心弦的命運主線。馬建新,一個憨憨傻傻,卻有著男性特有的溫柔和執著的鐵路工人,在一次次與女主角心靈的撞擊和他無私的奉獻中讓人體味到人間的溫暖,更升華了觀眾對一個小人物的敬佩之情。如果說李衛華是影片的一個核心人物的話,那麼馬建新則是讓整部影片出彩的人物,他的言談舉止,他的所作做為都帶有一定的幽默成分,為一部本來是探討生死重大課題的影片增添了一種新的情趣,活躍了影片的氣氛。

影片在結構和節奏的安排上獨具匠心。片頭,用男女主人公新婚之夜卻老老實實、客客氣氣地各自就寢的情節形成懸念,採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女主人公李衛華愛好「節氣」,影片以天文學來解釋各農歷節氣並配以水墨動畫來將故事分段,突出環境和人物命運的各個進行時態中的狀態,與人物的命運和發展緊緊相連,更通過「節氣」這一古老的文化將全片的藝術氣息提升。同時影片的音樂和冷暖相融的攝像風格也更體現了影片的獨到和新意。分別代表著男女主人公的鋼琴和弦樂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嚴寒與人物內心尋求溫暖的對比給了觀眾極其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但這種對比並不顯得唐突。

《菊花茶》一如其名,清新雋永。請您靜待於影院「品茶」時刻的到來

曳的燈光,跳動的音符,欲說還休的情緒,構成了花樣年華的畫面
<花樣年華>帶給王家衛諸多榮譽,揚威當年戛納電影節,開啟了一個王氏作品新的高潮
仍是與杜可風張叔平的合作,經過前幾部的磨合更駕輕就熟,儼然一個整體
曾有人批評王的作品由於沒有劇本限制,因此過多的發揮使劇情略顯零碎
<花樣年華>避免了這個缺陷,出場人物不多,主要人物就是周慕雲和蘇麗珍
張曼玉演繹的蘇麗珍帶有別樣風情,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合著音樂節拍不緊不慢的走著
說句題外話,同樣這種形象,<長恨歌>的鄭秀文看了讓人很寒,做好每一行都不是容易的
看似漫不經心,蘇麗珍卻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其中有一個細節
那時的辦公室小姐不多,能進這一行的必定跟現在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不相上下
工作和家庭兩不誤,領導器重,家裡也沒什麼耽擱,只是丈夫同樣忙於工作
一個人的時候,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雲吞面,熱氣繚繞,驅散心頭的寂寞
行走中,遇到了周慕雲,梁朝偉不顯老,現在還跟幾年前一個樣子,只是多了成熟的滄桑
60年代的香港,帶了幾分舊上海灘的迷醉,摻雜了各種色彩,灰暗是主色調
背景音樂也是帶有這種特色的藍調旋律,幾分柔和幾分渲染,休止符給人遐想空間
配合人物出場時響起的華爾茲樂聲,不僅視覺上是享受,也聆聽了一場音樂盛宴
讓我狠狠想你,讓我笑你無情,連一場慾望都捨不得迴避
梁朝偉很適合這種形象,油光鋥亮的頭發,筆挺的西裝,還一定要有領帶
眼神有點玩世不恭,卻能洞穿一切,男人就該這樣才好
一次次告誡自己,不能像他們那樣,把持住的慾望澆碎心中的夢幻
他問,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跟我走嗎
她答,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帶我走嗎
可惜,他們卻聽不到彼此的回答,這場花樣年華里,有刺激,有美麗
有不能忘卻的回憶,故事籠罩在曖昧的氛圍中,卻沒有任何出軌的鏡頭
最後,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周慕雲訴說著他的心事,卻沒人與之和
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了,沒有任何傷害,成人對待感情的態度總有保留
只要有一丁點年少時的輕狂,結局也許就會改變,一起浪跡天涯
無奈周遭環境,要在相同的交際圈躲避閑言碎語,隔離就在這時產生
離開2046的房間,回歸生活軌跡,沿著命定的路走下去,只是沒有了勇氣
走過這么場花樣年華,有回味,有淺淺的傷感,彷彿空氣中迷漫著曖昧
想著傾盡一切去彌補,卻牢不出命運的牢,只能困在原地,撫摩甜蜜刻下的傷口
回答者:Danny_SP - 經理 四級 7-2 01:37

㈥ 急需一篇《紅白藍三部曲》的影評

不會是藝術系的學生做不來作業吧?不要照抄哈,否則你挨教授罵,我挨網友罵,都是不厚道的人哈~~

《藍·白·紅》三部曲
法國影片,導演: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1.《藍》
《藍色》是波蘭籍世界級導演可爾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繼其探討當代人道德困惑的鴻篇巨制《十誡》後的又一力作——《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本片導演以其獨特的敘述手法,把視角探入了「自由」的深層涵義中。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攝影特別獎等諸多殊榮。
《藍》是一部法國影片,獲十項國際大獎。在我們的心目中,法國影片都是非常浪漫的,有眾多出身平微灰姑娘的美夢成真,有頻繁的約會熱愛場面。但是,藍絕對沒有這些,藍自始至終都基調低沉,沉得令人發悶。但在這極度的沉悶之中,卻有一條有關生命的主線,非常模糊,時隱時現。
這部片子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如此細膩傳神的人物心理刻畫。我們看到在如此非常環境中一個人如此真實坦露的心理過程。
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成功之處在於:語言很少、氣氛低沉情況下的人物心理刻畫。通過很多無聲的動作和細微的表情,將心理活動展示出來。整片沒有一句訴說心理的語言,譬如「您不要太難過」等。
另外在製作上,本片有許多優秀的細節。我們看到,當一部片子主題、形象、風格都定位之後,優秀導演可在這個框架之下可做很多有意義的手法創新,這些能加強片子的表現力。

2.《白》
與宿命感傷,溫情彌漫的《藍色》相比,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色》顯得幽默詼諧得多了,但是主題內涵的相似性,同樣使該片承載著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
波蘭理法師卡羅爾被法國妻子拋棄,他回國後發跡又騙回了妻子的芳心。影片情節表面上看似演澤著一對異國男女的愛情悲歡,但其實質卻滿含著男主人公對人的尊嚴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也正符合了白色象徵平等的內涵。
男主人公被妻子拋棄,出於人的自尊,他奮發圖強。這種追求平等權利的願望本無可厚非,但是,影片創作者的目的並非如此單純,他們站在哲學的階梯上,用帶刺的針頭探入了人性的深處。
應該說,卡羅爾追求平等權利的初衷是令人奮進的,但是他一旦事業有成,卻用其作為手段,打著平等的幌子來進行預謀已久的報復,這是十分可怕的。他的復仇心理使他騙回前妻,在騙取了她的真心後又謀害她入獄。這種常人的復仇心理本來也是正常合情的,但是,復仇的心理演變成了瘋狂的毀滅,那無疑令人驚懼的,象徵著平等的白色已被現實的齷齪玷污,新的所謂的「平等」卻是在冷酷的情境中達成。這對並非無愛的男女之間的復雜沖突,鮮明地表現了創作者的主體意識。在「黑色」味頗濃的戲劇性情節中,我們可以隱隱地感受到導演對人性,對平等的獨到理解和深入探究。其實,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講,卡羅爾與多明妮戈這對異國男女之間的情感沖突,在「平等」的命題中也蘊涵了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巨大反差與碰撞。影片女主角多明妮戈由法國女星朱莉·德爾比扮演,她與以往塑造的人物十分貼近——外表傲慢, 內心卻狂熱似火。 此外,朱莉的面色足夠蒼白,這也正符合了影片《白色》 的不加濾色鏡的寫實風格。

3.《紅》
作為《藍.白.紅》三部曲的壓軸戲,「紅色」象徵著博愛。
影片《紅色》描繪了眾多人物間的復雜糾葛:熱戀中的學生瓦倫丁總被對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發現了他的戀人在與其他男子纏綿;命運中的偶然又將窺聽他人隱私的退休老法官捲入復雜矛盾中……
該三部曲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嘗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是可以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他的這番話是可以引導我們去窺探《紅色》的底蘊的。
女學生瓦倫丁和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都是真愛的化身,他們忠誠,熱烈地深愛著自己的戀人,但是,各種矛盾和丑惡現實不斷打擊著他們,使他們或壓抑或痛苦。其間,又有那愛聽他人隱私的老法官也在為往昔的感情創傷而苦苦哀嘆。經歷了一連串事故變遷,瓦倫丁終於和奧古斯特逐漸建立了感情……
影片中的偷窺、竊聽、背叛、報復等人物行動十分接近於基氏的前作《十誡》,在道德內涵上,該片綜合了《十誡》乃至《藍色》與《白色》的全部含義,這些看似離奇的故事情節實際上已成了導演流露極富哲理意味的主體意識,表現當代人生存狀態的信號了,它們的底蘊也因此是很值得觀眾去挖掘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作為高科技產物的電話不僅不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相反卻常常令人陷於猜忌和困頓之中。密如蛛網般的電線的兩端的人們,常常會藉助話筒來傷害對方,彼此遭受創痛。這也正是這一世界級導演的又一個深遂的見解了。

附《藍·白·紅三部曲》劇情介紹:

1.《藍色情挑/藍·白·紅三色之藍色/三色:藍》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愛著他並一直心甘情願地默默協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驅車外出,但禍從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間奪去了她丈夫與愛子的生命。殘酷的現實使倖免於難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與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運為何對她做出如此的安排。
在家庭被毀滅的同時,她又無可奈何地面臨一次新的選擇,但是命運之神又會給她怎樣的選擇呢?聽著丈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時時浮現在眼前,痛苦總是纏繞在她心頭,使她無法超脫。但是,她又必須擺脫痛苦,於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樂稿,以期抹去種種回憶,其中也包括著一份她一直心存著的疑問。
偶然的機會中,一份樂譜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奧利弗的手中。他出於好意將此樂譜在媒體中廣為傳播,並無意中將這樂譜創作的原由告訴了朱莉。朱莉得知了這份樂譜確與一名女子相關,自己多年的懷疑終於得到了證實。知曉逝去的丈夫生前對她有不忠行為,朱莉痛創的心頭更是雪上加霜。
那麼,今後的信念又在哪裡呢?奧利弗並未料到自己的好心會給朱莉帶來這樣的惡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幫助朱莉重新面對人生。但是對於朱莉來講,奧利弗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兩個人的關系在猜測中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展開了……

2.《三色之白/白色情迷/藍白紅三部曲之白色》

卡羅爾是一位生活在巴黎的波蘭籍理發師,工作上的壓力和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陌生感使他變得萎靡不振,無意間時常得罪他那已婚不久的年輕任性的法國妻子多明妮戈。她對丈夫的冷漠感到憤怒,於是以婚姻有名無實為理由到法院請求離婚。離婚目的沒有達成的多明妮戈燒毀了卡羅爾的發廊使他淪落街頭。此時,只有一隻皮包和一張美發師證書的卡羅爾唯一的目標便是回到波蘭重整旗鼓,讓多明妮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在熱心的波蘭人米科拉伊的幫助下,卡羅爾回到了華沙。他來到其兄尤雷科開辦的單位工作,同時又兼了一份保衛員的差事。為了多嫌錢,偶然的機會,卡羅爾義無反顧地將所有的財產都投入了房地產買賣中,他還拉了有些不情願的米科拉伊入了伙。此後,卡羅爾因炒地皮而在一夜之間成了富翁。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又當上了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總裁。
發跡後的卡羅爾千方百計同多明妮戈取得聯系,雖然她拒絕同他會面,但卡羅爾並不放棄,發誓要征服多明妮戈。於是,卡羅爾精心策劃了一個騙局,在米科拉伊的幫助下,他對外謊稱自己已死,買了具死屍冒充自己埋在墓中,遺產留給了多明妮戈。多明妮戈從巴黎趕來華沙參加葬禮,並繼承了卡羅爾的遺產。但出人意料的是,已死的卡羅爾活生生地出現在了她的房內。多明妮戈欣喜若狂,終於投入了卡羅爾的懷抱。在一夜狂歡過後,第二次清晨,多明妮戈一覺醒來,發現卡羅爾失蹤了,隨即警察趕來,把多明妮戈作為謀害前夫的嫌疑犯逮捕了起來……
牢中的多明妮戈隔著監獄的窗子,向注視著她的那位曾被她拋棄過的前夫平靜地揮了揮手。而此刻,遭到了報復的她又到底想要對他訴說些什麼呢?……

3.《紅色情深/藍·白·紅三色之紅色/三色:紅》

在瑞士日內瓦,年輕的女學生瓦倫丁在求學的同時又到一廣告公司兼職作了模特,其住處附近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叫奧古斯特,他正熱戀著一個叫卡琳的女孩。
瓦倫丁十分想念在英國出差的男友米歇爾,但米歇爾卻總在電話那頭傳來不信任的猜疑語氣,這使瓦倫丁很壓抑,與此同時,奧古斯特也在不遠處用電話傾吐著他對卡琳的愛情。
一天夜裡,拍完了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的瓦倫丁開車回家時不小心撞傷了一隻狗。狗的主人——一個老頭對此十分惱火,瓦倫丁一氣之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家。一天,康復的小狗竟跑掉了,瓦倫丁來到狗的主人家,意外地發現了這一個自稱是老法官的老頭正在竊聽別人的電話……廣告攝影師主動追求著瓦倫丁,而瓦倫丁卻在深情思念著米歇爾,但是他的電話越來越少,甚至充滿了火葯味。那邊,奧古斯特給卡琳打的電話也始終沒人來接。瓦倫丁和老法官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感情,他們互相頂撞,譏諷,挑動。為了看到瓦倫丁的反應,老法官竟跑到法院去自首,而奧古斯特這時正巧在法庭上。
老法官告訴瓦倫丁,他年輕時曾深愛過一個女人,誰知道竟在大學門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個有錢男人的懷抱里……不甘寂寞的奧古斯特爬到了卡琳窗戶前,見到的居然是女友和另一個男人在做愛……
奧古斯特決定去英國看朋友以暫時忘卻這塊令他痛苦的土地;瓦倫丁也終於下決心乘船去倫敦找米歇爾了。一陣狂風暴雨過後,老法官在電視上看到了英法海峽傳來的噩耗:由法國開往英國的客輪因氣候問題不幸翻船,130多人中僅6人倖存,電視鏡頭前出現了倖存者的面容。解說員在其後又介紹到:……其中有兩位瑞士人,23歲的學生瓦倫丁,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此刻,紅面襯托著他們那可愛又可悲的臉龐,他們好像認識,卻又非常陌生……

其他請查看:http://www.5ilog.com/cgi-bin/sys/link/view.aspx/5769554.htm

㈦ 瘋狂的石頭的主題與影評

對中國電影來說,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包容性更強的時代,在此期間,中國的電影市場充滿著潛力。愛情片,文藝片,動作片,犯罪片,喜劇片……各種類型應有盡有,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21世紀的四大國產經典喜劇電影分別是《瘋狂的石頭》、《人在囧途》、《夜店》和《夏洛特煩惱》。一說起喜劇電影,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頂好佳作,甚至很多人至今仍然認為它是中國目前為止最好看的一部喜劇電影。當然,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瘋狂的石頭》是一部黑色幽默風格的喜劇影片。主演是郭濤,劉樺,黃渤和徐崢。這幾個演員,除了郭濤當時已經被評為「最有潛力的男演員」外,其他幾個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瘋狂的石頭》一經問世,這些人都爆紅並且身價翻倍。現在拿出來個頂個都是能挑大樑的戲骨,可見寧浩導演選角的眼光還是相當毒辣。
影片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一個瀕臨倒閉的工藝品加工廠在翻建廁所時,無意間挖出來一塊絕世翡翠,價值上百萬,這件事迅速上了新聞。絕世翡翠的出土不僅吸引了道哥帶領下的本土「小偷」三人組,還引來了國際大盜麥克。但誰也沒想到翡翠已經被謝小盟換走了。之後的奪寶故事圍繞著「偷梁換柱」、「得來全不費工夫」、「以真換假」、「完璧歸趙」這幾個小事發生。
影片一開始就直接向觀眾表明了這是一部喜劇,不管是電影的整體畫面,輕松的配樂,還是人物的語言,都透著一股子幽默。整部影片以主人公包世宏的臉部特寫開場,鏡頭慢慢由黑白轉為彩色,與此同時包世宏一副難以名狀的表情出現在觀眾的眼中。然後是水龍頭的特寫,表面上是給水龍頭特寫,但導演在這個地方其實是隱寓地去點明包世宏的病症,伴隨寧浩飾演的醫生的台詞,讓觀眾直接明白包世宏患了前列腺。這點寧浩導演做的非常巧妙,幾個切換的畫面就能讓觀眾感受到鏡頭語言的魅力。
影片開場部分非常有意思,用了一組讓人拍案叫絕的巧合,交匯了四條線索,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第一條線索。在纜車上,隨著一段不知名的緩和音樂,鏡頭從上往下拍,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意味。鏡頭從纜車上拍底下的居民樓和植被,同時,謝小盟的聲音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鏡頭回到纜車內,謝小盟正圍著身邊的女人搭訕,但女子並不買賬,謝小萌便轉到了女子身後,把拿著可樂的手搭在窗戶上,旁邊有大媽在低聲呢喃著流氓,女人摘下耳機後用高跟鞋用力踩在謝小盟的腳上,可樂隨之落向空中,影片名《瘋狂的石頭》出現。
第二條線索以特寫開場,打開車門,一隻穿著白色皮鞋的腳踏出小汽車,讓觀眾以為車上出來了一個有錢有勢的人,但接下來的四眼照後視鏡的猥瑣模樣完全顛覆了觀眾對西裝革履男士的初想法。四眼拉開皮包時用一個仰拍鏡頭突出他的性格特點:仗勢欺人。從工地離開的他把車開到一面牆前,用噴漆往牆上噴上大大的「拆」,沒想到字還沒寫完自己停在路邊的BMW就被別人給撞了,他飈著臟話走了過去。
第三條線索是以道哥為首的三個小偷偽裝成搬家公司,光明正大的把別人家東西搬出來。第一個鏡頭是從微波爐里頭往外拍,他嘟囔著要把小狗放進微波爐里「微波」了。之後鏡頭切換,轉到門口,三個人大包小包地提著東西從別人家裡出來,愣住——警察站在卡車前正在抄車牌號。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特寫,警察的臉,道哥的臉,警察的筆紙,榔頭,警察後腦勺。正當魯莽的黑皮榔頭舉起准備敲下去的那一刻,另一邊「砰」的一聲,鏡頭轉到了不遠處兩輛車相撞了,警察口頭告誡了他們一句便開車走了,故此他們逃過一劫。
第四個線索,包世宏開著麵包車載著三寶,三寶一直在聽廣播希望能中彩票,正當二人想像天上掉美元的好事兒時,一個不明物體砸破了他的擋風玻璃,他們發現是纜車上丟下來的,破口大罵,完全不知車子已悄悄溜走,等他們發現狂奔趕去時,車子已經撞上了那「高貴」的BMW。
導演分別用了「謝小盟調戲妹子被踩」、「四眼兒收購工藝品加工廠」、「小偷搬家」、「包世宏撞寶馬車」,這四個事件串聯起了這些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導演善於採用多組張弛有力的鏡頭強調,即使每個鏡頭持續時間都非常短,但他依舊能夠把事件完整表達清楚,僅八分鍾就基本把所有人重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角色定位有所交代。場面調度的手段十分高超,令稍稍懂點門道的人看了都嘆為觀止。
整部影片的色彩都偏向黑灰等深的暗色系,拍攝取景的場地也都是些破舊、凌亂、臟亂的地方,這些都從側面表明出了劇中人物所處較低的社會環境,刻畫出了平民階級的貧窮性。影片中最鮮明的兩大特色是黑色幽默和蒙太奇手法的運用。 黑色幽默又被稱為「絞架下的幽默」,因為它的諷刺表現得十分含蓄,但是卻帶有寓言性質。《瘋狂的石頭》以其獨特的寓意方式讓觀眾大笑一場,但在笑過之後又能讓觀眾自己體會到笑背後的那些陰暗、丑惡的東西所要反映並表達的社會現實。
包世宏這種反英雄式的塑造,也在現實生活中更具有真實感,並不是每個英雄都可以掌控全局。小人物的生活中當然是充滿了苦難,哪有那麼多一帆風順。郭濤本人也是這樣——2006年正值郭濤事業的最底潮,他參演了《瘋狂的石頭》。憑借搞笑的劇情和演員們本身的實力演技,原本不被看好的《瘋狂的石頭》一上映便迅速紅遍大江南北,郭濤也因此迅速走紅,迎來事業上的第二春。
黑皮就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底層人物的素質低下,多次出現台詞「榔頭一敲就完了」,小人物性格表達的極其鮮明。原本默默無聞的黃渤更是憑藉此片一戰成名,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既沒有顏值又沒有名氣的演員,自從這部電影之後,黃渤成為了中國電影票房的擔當者。
當時人們對徐崢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春光燦爛豬八戒》這部電視劇上,而在這部《瘋狂的石頭》中,徐崢對這個狡詐的人物拿捏的非常到位。從這開始,徐崢開始走入電影大銀幕,成為「票房靈葯」,二十一世紀的四大國產經典喜劇電影徐崢便參演了三部,由此可見《瘋狂的石頭》給他的事業帶來了多大的機會。
《瘋狂的石頭》演員到位的演技以及緊湊的故事結構,讓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場啼笑皆非的鬧劇中。這部影片中有大量的重慶方言,更加有代入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它並沒有強行說教,表達什麼深刻的主題,然而正是這種單純的娛樂,卻讓觀眾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趣味性。
前輩鄭洞天曾說過:「《瘋狂的石頭》是不可復制的」。至少今天為止,中國還是沒有一部犯罪喜劇片能撼動它的地位。
借用一句寧浩導演對《瘋狂的石頭》的評價:這是一部有趣的電影,只搞笑,無關其他。
發布者:一個被欺騙的同學

㈧ 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啊

藍白紅三部曲DVD中,「艾妮茵斯托夫」做的影評字幕(簡體中文),花了兩天時間整理上傳的。

藍: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2.dc.txt

白: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2.dc.txt

紅:
http://e-card.51.net/temp/red-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red-cd2.dc.txt

************

至於這位「艾妮茵斯托夫」是何許人,在《藍》片評論開始是這樣介紹的:「我是克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雙面人生》《第二次機遇》作者,我很幸運從1980年到1996年克斯洛夫斯基逝世做他的翻譯」。

這套DVD我手上沒有,只有評論的字幕,沒有評論音軌,所以,這個評論音軌是法語還是英語不得而知。

我個人估計是克斯洛夫斯基的法語或英語翻譯(克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蘭)。由於是私人翻譯,名字沒有出現在影片的職員表裡面。

㈨ 急...我要找幾篇千字影評

雖然就5分 但我也努力了~!

《太行山上》觀後感
電影《太行山上》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電影。這個觀後感是我在世界之窗瀏覽器論壇天南海北區回答別人的帖子,起因是許多人不看的理由是我們國內現在的戰爭片拍的不好,不真實等等...你看人家《兄弟連》、《野戰排》...這是國產片總體的事實,但是《太行山上》並非如此,觀後感發在這里,是希望更多人去看片子。

事實上如果不是恰巧在電視裡面看到這個片子的介紹,我99%不會去影院看的
但是這部片子確實比以往拍的那些好,也真實
想來導演也在反思,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連我們都知道反思,都知道要借鑒好萊塢,集真實和娛樂於一體,票房和文化雙收,難道導演們就不知道么

片子幾個情節,寫的不好,當拋磚引玉吧

情節一:朱德一行數騎跋山涉水去找閻錫山,揭開八路軍抗日序幕,巍巍太行山下幾騎奔馬赳赳而赴國難,畫面很震撼,絕非靠馬蹄聲渲染氣氛的許多片子可比 - 而且,朱德在策馬之中曾經稍停頓了一下,往旁邊看了一眼,然後再次縱馬賓士,那一頓,居然讓我感覺到了一絲帶有機智的英雄氣息 - 這是很多主流電影很難給出的 - 我們眼裡的開國元勛們,睿智大家都知道,但是英雄氣概都被僵化了、概念化了,這一次居然這么自然的透出來

情節二:雙方拼刺刀,日本人在退刺刀裡面的子彈(真實情況) - 這里即沒有貶低日本人,而雖然這么拍了,也沒有歌頌他們的武士道 - 自然主義的真實體現,不評價,只敘述,對錯由觀眾自己去評說吧 - 而這里拍出來的,則是殘酷的拼刺之前的一瞬,中國軍人對於他們退子彈,表現的絕對不是佩服或者是震驚,而是敵對,是接踵而至的你死我活的格鬥。

關於退子彈,在我個人看來,面對即將到來的,職業軍人也同樣懼怕的死亡和失敗,退子彈只能算是武士道的笑話 - 既然那麼講究公平,乾脆飛機大炮都別用了,全軍拼刺刀吧。

情節三:朱懷冰部與八路軍沖突被俘,釋放他的時候,他看到一個他原來很瞧不起的農民游擊隊員(當然現在已經是八路軍),他說,你不是崔...崔..., 那人認真回答:崔二蛋 - 影劇院里的觀眾都笑了,朱懷冰代表了一批國民黨人,他們自持受過高等教育,更咬文嚼字假清高,也不屑於那些農民游擊隊,不屑於游擊戰,而農民游擊隊的對待戰爭的那份自然和從容,也是這批人無法體會得到的 - 於是就會有這樣的場面出現...

情節四:賀邴勛(梁家輝飾),郝夢齡兩個各代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軍人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氣節 - 他們同時登場,各占重要篇幅,表現出來的則都是中國人,沒有國、共之別
... ...

如果說片子有什麼遺憾,那我覺得是特技差一些,以及個別小的細節,總體還是很不錯的

最後說一個插曲,是在另外的地方看到的討論,就是為什麼共產黨的賀邴勛團長撤退了(生),而國民黨的郝夢齡師長沒有選擇撤退,而是戰死了...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為什麼明末的將領選擇的都是死國,如史可法、文天祥,難道他們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么?文章分析,因為他們處在那樣一個大背景下 - 政府無能,沒有更多的人抵抗,大勢已去,這些有抵抗精神的人,骨子裡面還帶著失望和絕望,就是撤退了,也沒有重來的機會了,所以索性戰死。共產黨將領的退是因為他們還有希望,知道還可以卷土重來,國民黨將領的死戰,則是因為他們已經失望了,現實中已經沒有希望了...不知道是否導演用這個來說明什麼,也許是我狹隘了。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 ——電視劇《小兵張嘎》觀後感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六十周年,今天是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紀念日,今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之日。

這一個暑假裡,我有時間都在觀看抗戰的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電視劇《小兵張嘎》。我不懂得電視劇的拍攝技巧,使我深深感動的是小兵嘎子與他那些小夥伴和八路軍戰士的英雄形象,在我胸中激盪的是民族的浩然正氣。

「一九三七年啦,鬼子就進了中原。先打下蘆溝橋,再闖進山海關。火車道就通到了濟南……」,沉痛的歌聲,把我們帶進了60多年前那段血與火的歷史;隨著鏡頭的展開,那場可歌可泣的抗日戰爭,又真實的再現在我們面前。

《小兵張嘎》的故事,就發生在保定東南50公里處的白洋淀。

被稱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水光天色,四季競秀。春光降臨的時候,蘆芽競出,滿淀碧翠;每到盛夏,又「蒲綠荷紅」,「岸柳如煙」;若逢金秋,蘆花飛絮,稻穀飄香;隆冬季節,堅冰似玉,坦盪無垠。淀內溝壕縱橫相連,蘆盪、荷塘、漁村星羅棋布。疊疊荷塘、浩浩蘆盪,美麗的白洋淀啊,千百年來,都是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樂園。

是誰破壞了安寧的生活?是東洋的豺狼闖進了我們的家園!

日本鬼子的鐵蹄踐踏了華夏大地,把我們美好的家園變成了血淋淋的屠宰場,燒殺擄掠,我們的母親在哭泣,在流血……

大地在顫抖,天空在燃燒。原本是頑皮天真,直率可愛的嘎子,因為國恨家仇,成為了抗日的戰士,八路軍的小兵。

是誰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和歡樂?是日本鬼子的東洋刀,架到了他們稚嫩的頸項!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一曲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響徹廣袤的中華大地,英勇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拿起刀槍,與侵略者展開了一場艱苦頑強的戰爭。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半殖民地的封建祖國,是這樣的貧窮落後,由於歷代統治者的荒淫、無能、腐敗、軟弱,泱泱大國成了世界列強們瓜分的魚肉,人民在水深火熱的痛苦中掙扎。一邊是武裝到牙齒,耀武揚威,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東洋強盜,一邊是不抵抗主義,拱手把國土相讓的政府。與侵略者精良武器對抗的是愛國軍人和革命武裝手裡落後的裝備與人民手裡的長矛大刀。

這又是一場正義的戰爭。面對著殘暴的蹂躪,我們進行的是保衛家園,捍衛國土,不做亡國奴的戰爭。「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樹林里/到處都安排同志們和兄弟/在高高的山岡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我們生長在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搶佔去/我們就和他拼到底」這首膾炙人口的《游擊隊之歌》,正是這場正義戰爭的真實情況的寫照。

在《小兵張嘎》的電視劇里,我們看到了日本鬼子的兇殘,在他們的槍口下,我們無辜的百姓屍橫遍地;在他們的清剿下,我們無數的鄉村被燒毀,無數的母親、姐妹被姦淫。

在電視劇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英勇頑強,無數象嘎子奶奶一樣的革命群眾,為了保護八路軍,倒在了鬼子的屠刀和槍口之下,無數象劉燕一樣的八路軍戰士,在鬼子的嚴刑逼供下,堅強不屈,不惜犧牲自己和孩子的寶貴生命,也不肯說出八路軍的機密。

最讓我們揚眉吐氣的是,嘎子他們與鬼子、漢奸之間的一次次斗爭和戰斗。他們勇敢機智,在鬼子佔領的地區,與敵人周旋,破壞敵人的清剿,保護老百姓,打擊和消滅敵人。讓日本鬼子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浩瀚的白洋淀終於成了侵略者的葬身之地。

據史料記載,正是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與英勇作戰,最終導致了日本法西斯的最後滅亡,逼迫他們向全世界宣布了無條件的投降。

六十年的槍炮聲已經消失,美麗的白洋淀也似乎沒有了戰場的痕跡。可是,嘎子與八路軍英勇戰斗的身影,還活躍在我們的眼前,日本鬼子的殘暴還銘刻在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底,永遠永遠也不會忘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離我們遠去,戰爭的威脅與地球上局部戰爭的陰影,始終籠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頭頂。

動刀槍的戰斗沒有劃上休止符,經濟資源的爭奪更趨於白熱。中國,將如何?我們,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又應該如何呢?

歷史將永遠銘記1945年的8月15日,有我們的勝利,也有在這之前的我們不能忘記的恥辱!

㈩ 電影意外影評

看完影片的驚喜遠遠要高於大佬杜琪峰的《復仇》,放在今年的港產電影里,《意外》一樣值得好好推薦。由於製作周期比較長,光是後期就拖了近一年。趕工趕拍、現拍現編的痕跡也不是沒有,因此很多人會覺得這第一口氣里有微弱的部分。我嘗試用比較通俗和相對玄乎的兩種手法去解讀《意外》,看能不能說明白它到底好在哪裡。

銀河團隊的成員相對固定,鄭保瑞進入銀河,老大們給他的人員配置也還不錯。《意外》里的馮淬帆好久不見,葉璇的形象改變也讓人印象深刻,走也走得乾脆。演員上面,古天樂和任賢齊的表現也受到了較多好評,莫小奇等的出現也算一點驚喜。影片走先聲奪人路線,開場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意外式謀殺,某黑社會頭目被從天而降的玻璃給當場砸死。在周圍路人看來,這不過是一起意外,此人運氣背、沒辦法,死了倒霉。實際上中間有四個人在相互配合,展開秘密行動。帶頭的負責控制現場,其他人里應外合,牢牢控制了整個事件的進程,比如女人用車把路堵上,既把羔羊趕入了虎口,同時又拖延了警察的搶救時間,可以說是環環相扣。

這場戲的餘音也交代了團隊內部的矛盾:肥仔很精明,沒問題;阿伯粗心大意,會出事;女人撒小謊,不可信;最可怕的當屬帶頭的,通過手下提及他不近人情的暗示,他的冰冷讓人感到不寒而慄。《意外》很快交代了主人公不是正面人物,他做這種買兇殺人的行當,家裡疊了厚厚的鈔票,拿到錢似乎沒有太多快感跟樂趣可言。藉助主觀幻想,可以知道他的妻子也不在了,一個人的生活孤苦不已。這種人物情緒也給影片定下了基調,看起來不會讓人感到痛快,因為這個人為心魔所困,而心魔在哪兒,他不時拿出的那塊破表上有答案,表面的時間停止,所有一切指向了開頭的車禍。

接下來,從一些符號和意象上去解讀《意外》。有朋友敏銳地指出,除了結尾,每個死亡現場都有鮮血,紅色的、有點被誇張化表現的血。紅色在片中是跟死亡很近的顏色,紅色的車、紅色皮球、紅色衣物,首尾兩個事件都是車禍(就連中間的一起意外也是),摻帶不受人為力量干涉的宿命色彩。兩個女人的死亡直接導致了主人公心理崩潰,這點就好比在做愛場景裡面,女人總會占據住關鍵的女上位,她們在事實上主導了男人。顯然,《意外》是個帶有封閉感的故事,封閉就意味著沒有出路,不得解脫,因而影片處處製造了不同圓圈的意象,細心的人可以留意下電影中關於圓的場景和物體,可以說有上有下,相當之多。

天台偷窺監控一段,電影畫面就宛如一個巨大的「瞳孔眼球」,眼睛是《意外》的一大關鍵。觀眾處於上帝視角,能看見一切。而其他在現場的、不在現場的都 「看不見」,他們才會覺得是意外。片中任賢齊有一本書叫《死亡的眼》,它就把眼睛跟死亡聯系在了一起。古天樂沒能親眼看見妻子的意外,他認定那是一起人為兇案。而在結尾,任賢齊看到了古天樂的異常舉動,所以他相信了那不是一起意外,旋即實行報復。最後,我們看到了兩張表情古怪的臉,古天樂感受到腹部傳遞上來的一陣陣劇痛,卻好像明白了什麼。任賢齊激動又痛苦,他不明白眼前這個人為什麼要加害自己,又因為出手殺人,恐懼吞噬靈魂。

有幾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前面說到的開頭。影片里有三處製造出來的意外現場,場面調度都值得一提,交叉表現了不同人的視角,機位變化也可圈可點。《意外》並不藉助配樂和剪輯來製造緊張感,稍有不足的是結尾有點過了。中間的北角雨夜堪稱一場高難度拍攝,幾個人一直在等雨,反復不停地演練。迷霧一樣的飄雨,傾盆覆瓦的大雨,等到真正行動時,周圍充滿了緊張、詭異和不安的氣氛,最終導致了節外生枝,「意外」出意外。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