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4 01:47:09

『壹』 急求《大國崛起》關於日本的觀後感

通過觀看《大國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發達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為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應該具有的歷史使命,同時我也清醒地發現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缺點和歷史經驗的不足。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較,我選取深深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日本來舉例,淺談其近現代的發展歷程。

明治維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點,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資本主義的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此同時,中國也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卻遭遇失敗。歷史為什麼會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呢?

從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上,第一,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條件優於中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國封建社會內部都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在19世紀中葉,這兩個國家都還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只是由於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日中兩國才被迫將「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任務提上自己的歷史議事日程。由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普遍水平略高於中國,因此它實現近代化的條件也比中國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統治與清朝統治雖然同樣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情況有所不同。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其危機主要體現在:一是日本存在著猛烈而持續的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它有力地沖擊著幕府的統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和分化也日益激烈。舊的統治階級——武士等級,不僅在其上層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日益貧困化的廣大下級武士對上層的不滿情緒也發展到「恨主如仇」的嚴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資產階級轉化,這就使幕府陷入極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強藩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大。1864、1865年幕府兩次發兵征討長州藩,標志著幕府與強藩的矛盾也已公開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閉式的社會結構,不但無法調節這些矛盾,本身也陷於瓦解。而中國戊戌維新時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形勢。自從1864年欺騙利用。在統治階級內部,掌握清政府大權的滿族貴族,對外向外國侵略勢力投降妥協,勾結起來共同絞殺中國人民革命;對內則向漢族地主實行讓步,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軍閥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辦理國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權暫時得以維持。統治階級內部雖然有洋務派、頑固派以及帝黨、後黨之爭,但總的說來守舊勢力還很強大。

從力量對比上,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的條件下,能否實現近代的社會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舊的統治階級營壘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這支力量的實力情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已經十分脆弱,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維新勢力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中國的情況則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官僚結成的「四位一體」,同現存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利害關系,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又是它們的共同思想准則。而且,這股反動勢力還有強大的外國侵略勢力的支持。因此,在這個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統治營壘中是很難分化出與之相對抗的革新勢力的。如中國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因此,守舊勢力一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

從政策措施的實施上。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改革封建身份、廢除封建俸祿、地稅改革、教育改革、殖產興業、修改不平等條約,最後制定憲法、召開國會,使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迅速增長,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開始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並且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告終,並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於日本毀滅性的打擊,但是戰後日本卻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我認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2.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所以我們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們的國民素質。

『貳』 寫一篇關於觀看《大國崛起之日本/德國》的觀後感

先坦白,上課的時候我一直都沒有怎麼聽講。但看《大國崛起》影片的時候,我敢說我無疑是最認真的。從前到後一集補落,雖然我沒有做筆記的習慣,但我依然清楚得記得其中得許多細節,可能會記住一輩子。
作為一個自認為有夢想、有抱負的男生,不會對《大國崛起》這樣的影片沒有興趣,甚至是無動於衷。看了《大國崛起》,從小處來說,它補充了我許多中外歷史地理人文知識;從大處講,它給了我心靈許多震撼,提升了我的人生觀,價值觀,讓我對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的更加清楚的認識。
國家為什麼而強大,就像人為什麼而發財一樣。為什麼有的人能夠發財呢?從古至今,多少豪傑,苦思冥想,想白了頭發。這也是現代人最想知道的,我們來學習似乎也就是為了這個。
還是馬尅思老先生一語道破天機——「剝削」。此語一出,石破天驚,從葡萄牙至美利堅,從秦漢至明清,從埃及法老王到民國蔣委員長,他們的不可一世似乎一下子變得蒼白無力了。只可憐馬先生成了眾矢之的過街老鼠了。
從古至今,世界上強國林立。埃及奴隷羅馬希臘我暸解不多,暫且不談,商湯周武,現在的人暸解得更不多,不說也罷。就來說說我們偉大秦朝吧,秦國的疆土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不是很大,只有我們現在面積的一半,西邊到陜西,東邊到遼東半島,還沾了點今天朝鮮的地盤,北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蕃籬」(今寧夏內蒙古有長城的地方),南邊「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今廣西雲南)。這樣看來就不包括今天的西藏,青海,新疆,內外蒙古,東北三省,台灣島,海南島。雖然不包括這些地方,不過不得不承認它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強國。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孕育大秦帝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吧。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還有機百號羅羅小國前前後後打了四五百年的時間。打戰誰輸誰贏受苦的永遠是咱老百姓,軍費糧草呀都是咱老百姓出,拋頭顱灑熱血當然也是咱老百姓的事,不管是趙括還是孫武,宋襄還是齊桓,他們住的都是深宅大院,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綾羅綢緞,百姓們即使沒有立錐之地,只要你借塊地讓他種,你就是他們的父母青天,這些王侯將相都只是拿百姓的生命當賭資,切磋賭技的賭徒而已。好一場豪賭!而贏政只不過是他們中間最後的贏家罷暸。統一了,解放了,人民的負擔卻更加重了,修宮殿,築長城,游會稽,求仙葯,皇帝的慾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這才打造了始皇帝的鐵桶江山,世界第一強國。
後來的人發現一個問題,這么些臣民們怎麼管呀,諸子百家,各顯神通了,結果名、墨兩家中道而絕,儒、道兩家便成了中國文化隂陽互補的主流思想(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別派),中國的文化就是要讓我們都當順民,良民。不聽話,不乖乖讓我剝削的就是刁民,不管是士大夫還是平頭百姓都是不能容忍刁民的。除非你刁得像劉備像朱元璋。
中國後來也越來越強大了,西漢時候先拿西域開刀,大宛的汗血寶馬,樓蘭的美女都給大爺送過來,唐朝的時候又看上人家突厥的牛羊,吐蕃的白玉,大清朝的時候更是帶來了東北的人參貂皮東珠鹿茸。漢武帝好大喜功,晉朝全國上下都膜拜孔方兄,隋煬帝更是鑿運河,建洛陽,唐朝出了個喜歡吃荔枝得貴妃,明成祖剛上台就營建故宮。一個人能在一夜直接剝削了幾代人的財富,真是件暸不起的事情。
再後來我們發展到極致了,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人讓他們剝削了,北邊是蒙古大漠,西邊是蔥嶺昆侖山羅布泊,南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東邊是食之無味的倭夷扶桑。剝削誰呢,鄭三保下西洋兜了半圈,外國人有的咱大明朝有了,外國人沒有的咱大明朝也有了,夫復何求,關起門來好好過兩天小日子吧。也許因為地盤足夠大了,也許是小日子過得太愜意了,除了像南宋這樣得朝廷被逼到臨安,中國得都城總是遠離大海。這就給了葡萄牙人機會了。
於是,葡萄牙人走出來了,背靠強大可怕的西班牙,面向蔚藍無垠的大海。真可謂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勇敢浪漫的葡萄牙人只有出海了。上帝跟他們開了個玩笑,送給他們一個比大海還大的禮物,他們找到了能夠讓他們瘋狂剝削的廣大的顧客群——非洲大陸,接著歐洲的紅眼豺狼們紛紛出發了,一個被稱做印度的不幸的古國,一個名為美洲的新世界,還好東方神秘古國的大門還算半個結實。剝削掠奪得越多就越強大,非洲的奴隷,美洲的印第安,這些都是活動著的黃金呀;埃及的僵屍,印度象牙佛像都是無價之寶;還有澳大利亞的廣袤的牧場。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世界霸主的樣子呀。
成吉思汗說:「鎮壓叛亂者、戰勝敵人,將他們連根鏟除,奪取他們所有的一切;使他們的已婚婦女號哭、流淚,騎乘著他們後背平滑的駿馬,將他們的美貌的後妃的腹部當作睡衣和墊子,注視著她們的玫瑰色的面頰並親吻著,吮她們的乳頭色的甜密的嘴唇,這才是男子漢最大的樂趣。」
蛇有蛇路,鼠有鼠道,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500年來,9個世界性強過相機以自己的方式登場亮相在霸主的寶座上過過癮。
霸主也不是好當的,經常分贓不均了就容易出事情,世界大戰便爆發了。歐洲的世界大戰無非跟中國的春秋戰國一樣。不同的是沒打幾天就熄火了,大家都意識到這樣打下去誰都沒有好結果。地毬就這么大,怎麼分呀?月毬計劃現在還不現實。當大家意識到從10個人身上剝削1塊錢跟從1個人身上剝削10塊錢得效果是一樣的時候,牛頓,愛迪生便成了人們心中的偶像,跟亞歷山大,屋大維平起平坐了。這時候科學技術便也成了第一生產力了。
今天中國的所謂社會主義,跟西方的所謂資本主義到底有何區別,不是每個人都是馬尅思,也不是每個人都學過馬尅思,更不是每個人都懂馬尅思。中國老百姓是善於忍耐的,任你東洋槍西洋炮,炮轟八達嶺,火燒圓明園,只要能混口吃的,懷揣著桃花源的美夢,我才管你撐死美國人餓死非洲人呢。如今的中國人都是當年滿清入關先剃頭發民國又剪辮子的孬種的後代了,這年頭頂多冒一兩小憤青扯一兩嗓子,真正敢出來做點開天闢地的大事情的人早被滿門抄斬了。炎帝陵,倉頡墓,會稽山大禹像,霸王虞姬廟,白馬寺十八羅漢,醫聖張仲景祠堂,四大孔廟,南陽諸葛草廬,漢中定軍山石碑,書聖王羲之陵墓,文成公主像,合肥包公祠,岳飛廟,成吉思汗陵,南包公海瑞墳墓,張之洞故居……太多太多了,近代的我就不好說了,這些哪個不是被你們憤青砸得個底朝天。現在還動不動開口閉口就中國人不中國人的,中國人有你們這樣的么,秦始皇焚書阬儒,明清文字獄加起來也沒你們牛吧。忍無可忍。平時為了幾個獎學金都能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你以為等到地震的時候站出來捐個幾百幾千塊人民幣你就堂而皇之一合格的社會主義大學生了?建議你們無聊的時候還是去看看《大國崛起》吧。

『叄』 大國崛起第七集日本百年維新的觀後感

看完之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懷祖國」。他們先求知於世界,爾後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
1871年12月,日本新政權對外派遣「歐美使節團」。他們考察研究了歐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把對自己國家有益的都進行研究。

岩倉使節團的出訪出動了當時日本新政權的主要成員,共51人,而這些人都是掌管具體實務的新政權骨幹,可以說,這次出訪相當於日本行政部門的全體出動。日本政府對「求知識於世界」的重視可見一斑。

岩倉一行的出訪使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前所未見的知識。這次出訪對日本政府的主要成員作了一次有效的「洗腦」,認識到當時自己國家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並開始准備想歐美國家學習。岩倉使節團的出訪讓日本新政權的主要成員大大地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在歷時良久的考察中,學校教育是最使岩倉一行感到驚嘆的。所以,日本新政權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視教育」作為大課題。伊藤博文最先提出興辦近代教育,希望通過教育來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任何文化落後的民族,民智未開的國家,都是難以進入近代社會的。這種積極主張興辦近代教育的思想,為近代日本教育的興起拉開了戰略性的序幕。

教育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志。日本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說是得力於教育。日本把教育作為國家之本,在發展資本主義的成長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現在,日本仍然是一個高度重視國民教育的國家。

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國要謀求中國的繁榮昌盛,也應學習日本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沈鈞儒在《家庭新論》中說道,「要把十年以後的中國變成什麼樣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兒童受的是什麼教訓。「可以說,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取決於教育。

日本和中國,只有一水之隔,它從封建、落後的「蕞爾小國」變成了現今令人矚目的「經濟大國」,其過人之處讓人佩服。驚嘆之餘,不僅感慨我們中國也應該放眼世界,汲取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借鑒古今中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以謀求國家的強盛。

『肆』 求一篇《大國崛起之日本 與 德國 》 的觀後感,字數1000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德意志,無論它是處在理智還是瘋狂的狀態,我都喜歡。這與社會道德無關,完全是個人感情而已。大德意志概念由來已久,但真正的德意志卻很年輕。但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吸引著世界的目光,並且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著世界的走勢。從德國統一過程中的系列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再到歐洲一體化進程,日耳曼德國,似乎生來就是做大事業的。當然,這些大事業還不僅僅作用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還體現在音樂、哲學、科學技術、精密製造等領域里。古典音樂、古典哲學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瑰麗的光芒至今都不曾淡去。

喜歡武器的朋友們,少有不對德國武器津津樂道的。尤其是在二戰中,德國人幾乎壟斷了對武器開發的想像,現代常規潛艇、噴氣式飛機、導彈以及現代戰術原則等,要不是美國人的破壞,原子彈也將成為希特勒的玩具,那麼世界就真的面臨末日了。

但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會驚訝的發現,德國甚至連誕生都是那麼得難產。有人說,德意志帝國完全是俾斯麥一人締造的!這話顯然不符合唯物史觀,但本人非常理解言者的理由和心情。片子從德國的誕生展開,立足在統一這個主題,顯然寓今的動機更明顯。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在任何國家都是最神聖的事業。德國人曾經選擇和平的方式去完成統一大業,並且差一點就成功了。不過就是差的這一點,實際上卻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但歷史還是仁慈的,於是俾斯麥被推上了舞台。「鐵血」首相從一開始就展現出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外交藝術。他的繼任者曾形容他可以同時玩轉8個球。的確,整個歐洲都是他手上轉動的球。不過還是喜歡用弈者來形容他,而歐洲的各種勢力也就此變成了他大棋盤上的粒粒棋子。

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祖國,我們的統一也同樣需要這樣的「弈秋」來運籌!我期待著這個人及早、適時地出現。最後,引用片子里的一段敘述來作為結尾吧——這也是我一直喜歡的一個歷史瞬間:

1862年9月30日,剛剛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走進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講演,他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以及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而是不可避免地將通過一場嚴重斗爭,一場只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斗爭來達到目的」,從此俾斯麥被世人稱為「鐵血宰相」。

『伍』 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這是央視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本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曾說過,歷史雖然不能為我們提供即學即用的操作手段,但是了解迄今為止國家、世界秩序的興衰是現代政治領袖面臨挑戰時唯一可資借鑒的經驗。央視新近播出並引起廣泛關注的《大國崛起》其實就是這種努力的證明。

翻開崛起大國的歷史,我們會生出滄海桑田的感慨,「其興也驟」者鳳毛麟角,而「其亡也速」者則往往而然。國家的崛起並不是處於巔峰時期那一剎那的風光無限,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見得大國「台上一分鍾」的榮耀,也莫忘了他們「台下十年功」的艱辛。由此想到中國自身,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引發了大國崛起的話題,但只看到結果而無視歷史過程是有失公允的。

另外,隨著時代發展,繼續拿著大國興衰更替規律來簡單理解大國崛起值得商榷。諸如渲染中國崛起「威脅論」者,似乎固守天下必一國一家之私物,姓了李唐便姓不得楊隋,允許美國稱雄便容不下歐盟、東亞發展,把大國崛起視為大國稱霸的邏輯是要不得的。世界需要多元化,這已是浩浩盪盪不可逆轉的歷史大潮,對國家的崛起也應作如是觀。除了更為形象之外,中國的崛起與中國和平發展並沒有本質區別。

探討大國崛起除了要思考崛起意味著什麼,還要想清楚崛起之後究竟要干什麼?正所謂「謀定而後動」。就算我們無法全面描述中國崛起和未來的走向,但有些覆轍卻萬萬不能重蹈。歷史證明,大國崛起的經驗各有不同,但大國衰落的經驗卻是共同的。

國家的崛起依賴於諸多清醒判斷:外部條件是必要的,對現實的中國而言,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而且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為我們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更重要的是內部條件,在任何時代都可能有大國崛起,同時也都有大國衰亡,孟子之言極是:「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目前我們尤其需要具備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經濟持續增長、軍事實力壯大了,是不是意味著真正「趕英超美」時代的到來?費孝通先生1945年在《初訪美國》中分析美國崛起的優勢在於「自然的發現」和「人的發現」,即科學和民主的進步,中國真正的崛起也要求我們應該在這兩個方面趕上甚至超越美國。

我們都知道,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實在這句話前面還有一段:「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人如此,國家亦然,崛起的中國需要更多耐心和創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寬容心和責任心。

『陸』 觀看《大國崛起-日本》的觀後感,要感想不要寫她崛起的經過!

我看完《大國崛起-日本》以後,有一種深思感,我覺得日本人的那種頑強的精神、對於做事認真的態度以及樂觀的心態感染了我,一個大國崛起,不僅僅是各項經濟指數等指標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一種國民的氛圍,這種過敏氛圍就是一種勤奮、向上的氛圍,日本人對於做事的態度的人真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成為了其在二戰之後經濟快速起飛的原因之一。這種嚴謹、一絲不苟,可能有些死板,有些不會走捷徑,但是,這造就了日本電子工業的輝煌以及在科學界的成就。日本的企業等級森嚴,這就很便於管理,在其管理精密、嚴謹的背後,則是日本人的做事的一貫的態度---一絲不苟。日本人做每一樣產品,都會對其質量、精密度、技術參數指標等等做嚴格的要求,這樣,才能使日本的產品暢銷全世界,這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眾所周知,日本是海洋性文化,對於船舶製造等專長,日本人把握的非常之好,這也是日本的核心競爭力,日本人對於船舶製造的重視是全世界空前的,這也造就了日本人在船舶製造業的霸主地位,這是日本人能夠在國際上取得一些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船舶製造當中,日本人的性格就體現出來了----嚴謹、一絲不苟、力求完美。可以說,透過日本的船舶製造業,可以觀察出整個日本社會的端倪。但是,日本還有一個更為驚人的奇跡-----就是在其經濟、科技等保持高速發展的時候,環保工作做得十分之到位,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在亞洲名列前茅,高於中國,這是中國做得不足的地方,從這也可以看得出來日本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的高要求,也正是日本人追求完美的性格的綜合體現。

『柒』 求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一個國家的崛起需要的是一代為偉人的領導,同時需要本民族的堅持不懈和求變的信念。明治天皇為了國家能強盛每天從自己的宮廷費用中省錢為了發展聯合艦隊買船,全國上下節衣縮食,相比之下中國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挪用海軍造艦資金給慈禧太後賣胭脂,而國民呢有錢的忙著吸食鴉片,窮的麻木不仁。樓上說得不錯一個民族的意識需要喚醒,不是單單是幾個領導人的奮斗,更需要的是每個人的努力。
從客觀事實上看。日本的第一個起飛,是甲午戰爭之後依靠中國賠款的起飛。甲午戰爭失敗,日本勒逼中國賠款三億兩白銀(硬通貨)!三億兩白銀是個什幺概念?有個網友算過賬,如果以年息8%計算,到現在是9696億兩,摺合美元10萬億!想想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外匯儲備是多少,就知道10萬億美元是一個多幺巨大的經濟能量!夕陽殘照的中華帝國被生生擠去了自己的大筆財富,如何能不陷於貧弱交加?正是這筆對當時日本來說猶如天文數字的巨大硬通貨,使日本一躍崛起,海軍陸軍全面改觀。否則,僅憑甲午海戰時的裝備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後對俄國發動戰爭?對俄國戰爭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戰勝之後,日本在東北又開始了大規模掠奪。這些被掠奪的資源、勞工以及不計其數的其它財富,更是無法用數字具體衡量的。
請人們記住,1904年的日俄戰爭到1930年的9‧18事變,只有短短26年時間,到1937年全面侵華,只有短短33年時間。而從1894年的甲午海戰到1937年中日戰爭,最長也是43年。如此短促的時間里,日本人在做什幺?在發展經濟幺?絕對不是。日本人在連續大戰,在全力以赴的准備更大的戰爭。那幺,戰爭的經費資源從哪裡來的,日本人能魔法般的膨脹出來?
請人們記住,日本民族對掠奪中國乃至掠奪世界,是早有論證的,是理性的,絕非所謂右翼勢力的狂熱。早在1798年,本多利明就獻上了《經世秘策》, 主張佔領中國東北與庫頁島。1803年又獻上《貿易論》,主張以戰爭形式掠奪財富應該成為日本的國策。1823年,左藤信淵內閣制定《宇內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為皇國之郡縣。萬國君主皆為天皇之臣民……凡此先以吞中國始。」這條海蛇的野心何其大也?不但要吞下中國,而且要吞下世界,將所有的人間財富據為己有!這是個人的狂熱幺?日本人可是認為,這是整個日本民族的最高利益。否則,戰爭罪犯如何能在全世界的指責中安享靖國神社?
這也是一個海上帝國和一個陸上帝國的差別吧,我們從來沒有為生存擔憂過,因為我們不擔心溫飽,相比之下資源短缺有人口眾多的日本感受的是生存的壓力,這也許正是日本能夠迅速崛起的動力所在。我們不應該居安思危嗎,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捌』 我需要一篇關於《大國崛起》日本崛起的觀後感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玖』 求大國崛起日本的觀後感!!!謝謝!!!字數別太多也別太少就行了

這是央視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本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曾說過,歷史雖然不能為我們提供即學即用的操作手段,但是了解迄今為止國家、世界秩序的興衰是現代政治領袖面臨挑戰時唯一可資借鑒的經驗。央視新近播出並引起廣泛關注的《大國崛起》其實就是這種努力的證明。

翻開崛起大國的歷史,我們會生出滄海桑田的感慨,「其興也驟」者鳳毛麟角,而「其亡也速」者則往往而然。國家的崛起並不是處於巔峰時期那一剎那的風光無限,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見得大國「台上一分鍾」的榮耀,也莫忘了他們「台下十年功」的艱辛。由此想到中國自身,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引發了大國崛起的話題,但只看到結果而無視歷史過程是有失公允的。

另外,隨著時代發展,繼續拿著大國興衰更替規律來簡單理解大國崛起值得商榷。諸如渲染中國崛起「威脅論」者,似乎固守天下必一國一家之私物,姓了李唐便姓不得楊隋,允許美國稱雄便容不下歐盟、東亞發展,把大國崛起視為大國稱霸的邏輯是要不得的。世界需要多元化,這已是浩浩盪盪不可逆轉的歷史大潮,對國家的崛起也應作如是觀。除了更為形象之外,中國的崛起與中國和平發展並沒有本質區別。

探討大國崛起除了要思考崛起意味著什麼,還要想清楚崛起之後究竟要干什麼?正所謂「謀定而後動」。就算我們無法全面描述中國崛起和未來的走向,但有些覆轍卻萬萬不能重蹈。歷史證明,大國崛起的經驗各有不同,但大國衰落的經驗卻是共同的。

國家的崛起依賴於諸多清醒判斷:外部條件是必要的,對現實的中國而言,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而且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為我們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更重要的是內部條件,在任何時代都可能有大國崛起,同時也都有大國衰亡,孟子之言極是:「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目前我們尤其需要具備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經濟持續增長、軍事實力壯大了,是不是意味著真正「趕英超美」時代的到來?費孝通先生1945年在《初訪美國》中分析美國崛起的優勢在於「自然的發現」和「人的發現」,即科學和民主的進步,中國真正的崛起也要求我們應該在這兩個方面趕上甚至超越美國。

我們都知道,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實在這句話前面還有一段:「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人如此,國家亦然,崛起的中國需要更多耐心和創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寬容心和責任心。

『拾』 大國崛起日本篇觀後感

大國崛起》
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
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該片描述了自
15
世紀開始
500
年的時間里,
葡萄牙、
西班牙、
荷蘭、
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
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

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
失。
該片是中國電視人以電視傳媒這一特別的載體來展現近現代世界發展的一次
實踐。它試圖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為當下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尋找鏡鑒;
試圖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
以尋找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為敘述平台;
試圖在
風雲四起的歷史變遷中,
尋找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力量。
對於正在進行現代化建
設的中國,
本片期許以開放的心態為國人打開視野;
對於正處在全球化浪潮中的
世界,
本片期許能為人類共同的進步提供思考。
聆聽歷史是一種深遠的智慧。

歷史照亮我們未來的行程。

通過觀看
《大國崛起》

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發達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現代化
的過程,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為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應該具有的歷史使命,
同時我也清醒地發現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缺點和歷史經驗的不足。
其中,
令我印
象最為深刻和最感興趣的就是和中國一衣帶水,
有著密切關系的亞洲強國——日
本。

一直以來,
中國人對日本人都是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
感覺就像對日本的敵
視已經滲到我們的骨子裡了,
因此我們對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種抗拒,
不願去了
解和日本有關的東西,而政府也沒有刻意地去改變這一點,就像日本對華援助,
如果不上這門中日關系,
我想我一直都不會知道有這樣的事的,
在北京,
每天有
成千上萬的人乘坐地鐵,
但那其中又有幾個人知道那其中有日本人的幫助呢?的
確,
日本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我們是不應該忘記,
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應該一直
沉浸在過去,
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前進的,
我們不能一直帶著成見去看日本,
一直
不去了解他們,
我們也應該慢慢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日本,
看到他們的長處,
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
從他們的例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來促進和完善我們的發
展,這樣,才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日本
,
我們的鄰居,經濟比我們發達的一個小國。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
太平洋的一個國土面積小的島國,
國內資源貧乏,
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
外進口。日本在
1945

8

15
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開國
門,受到極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經濟又受到嚴重的破壞。
日本作為一個
2
戰後的戰敗國,能在短短的
20
余年間迅速的崛起為世界經濟強
國,
直逼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美國,
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跡,
將日本帶出
了戰敗國的深淵中,
樹立了日本的國際地位,
為日本再度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堅
實的基礎。
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從廢墟中走過來的戰敗國能有如此的經濟
成就呢?

首先,
日本重視科技教育、
善於學習創新,
注重對人才的培養。
日本前文部
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
為世界所重視,
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
可歸
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
「戰後日本物質資
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
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
存在。」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
1872
年明治政府頒
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
hao123精彩資訊,每日最新最熱隨時
頭條新聞 娛樂八卦 精彩視頻


"
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
"
,接著,
1886
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
務教育,大約經過
30
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
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從年代上看,
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
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
比美國早
4
年,
比法國早
10
年。
另外,
日本在
1871
年也派遣使節出使歐美各國。
那些使節團成員對西方的文物制度吃驚和對西方的
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
讓他們下定決心發瘋似的學習西方一系列文物
制度,
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樣強大。
這些使節團的成員後來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主
要力量,
為明治維新的進行、
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明治維新時期,

本在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
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
美、
法、
德等先進國
家留學。
這種大范圍的教育給日本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選派留學生有
利於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
縮短與西方列強國家的距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實力和
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我國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培養優秀人才,
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和勞動者素質,切實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其次,
日本抓住了機遇,
發展工業。
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
業革命的機會,
致力於發展生產,
促進經濟的騰飛。
在明制治維新時期,
日本大
力發展工業,為日本以後經濟的發展和騰飛夯實了基礎。
1872
年,日本第一條
從東京到橫濱的鐵路建成通車。
1874
年,大阪到神戶的鐵路建成。日本政府先
後創辦東京繅絲廠和新町繅絲廠,成為日本繅絲業的模範工廠。
1873
年在維也
納舉行世界博覽會時,
福岡縣生產的生絲,
可以和歐美生產的生絲相匹敵。
政府
將這些官產賣給一些與他們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和新興資本家。
著名的三井購買
了三池煤礦,
富岡制絲所。
三菱從政府手中購買了長崎造船所,
佐渡金礦和生野
銀礦。
在購買這些企業時,
購買價遠遠低於財產估價。
有些企業幾乎是無償讓渡。
為了保護這些私人企業的發展,
政府還給與他們經營補助金。
像三菱公司,
就是
政府一手扶植起來的,其目的是使他能夠和外國的蒸汽船公司競爭。
1875
年的
時候,三菱有
37
艘輪船,
23000
噸的噸位,佔有了當時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
開通了上海航線。
在競爭中擊敗了美國的太平洋郵政輪船公司和英國的半島和東
方航海公司。
1885
年,三菱和共同運輸公司合並,成立日本郵船公司,共有船

58
艘。到
1893
年,三菱公司已經達到
11
萬噸的船舶噸位。日本大力支持民
族企業和個人企業的發展,
進而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
我國也需要在社會經濟的
條件下,
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
增強經濟的活力,
進而加快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
日本受到美國給予很大的經濟支持,
加上日本戰前的雄厚的基礎,
日本
經濟迅速發展並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二大強國。

最後日本崛起,
還得益於追求至善、
精益求精。
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
便
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
精益求精。
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
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
放胸懷。盛田昭夫說:
"
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
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
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

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
"

日本,
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
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
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還有就是日本優秀的企業價值觀念體系與企業管理理念。

1.
重誠實講信用

許多日本企業在
「社是」
中都強調誠實信用,
將此比作無與倫比的
「財富」

視為企業的立身之本。例如,伊藤洋花堂公司的「社是」提出,要使公司成為客
戶、交易對方、股東、地區社會以及公司職員所依賴的誠實的企業。再比如,卡
斯密公司提出,
公司的基本姿態是誠心誠意的、
幹流汗的、
不欺騙撒謊企業日本
的中國電氣工事公司的「社是」乾脆只有兩個字,即「真心」
。真心地對待顧客,
真心地對待工作,
真心地對待員工,
真心地對待股東,
真心地對待地區社會。


「真心」
的精神對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有所啟發的。
長期以來,

們不少人總以為市場經濟就是坑蒙拐騙,
損人利己,
「人不為已天誅地滅」

所以
現在一搞市場經濟就假冒偽劣遍地行,
一部分人不想老老實實地做生意。
可市場
經濟條件下的日本企業,
卻大部分以誠實信用為本。
僅從這一點我們也不難理解,
日本之所以在短短的二、
三十年間將經濟建設搞得這樣好的原因所在。
既然資本
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
「誠信」
二字,
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更應該
以「誠信」為本。舍此,社會不能發展,人民生活不能提高,國家不能安定。

2.
端正的企業目標

以往我們總以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賺大錢發大財,
企業的目標就是
「利潤最大
化」
。然而看一下日本的企業卻沒有以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的。比如,和泉電氣
公司的企業目標是
「全體員工在尊重人性的同時,
通過企業發展為社會經濟作貢
獻,並使人生富於意義」
。再比如,太平製作所的企業經營理念提出我們不是為
了太平製作所而存在,而是為了我們太平製作所才存在大洋漁業公司甚至提出
「企業最重要的是人」
。日本建工學公司提出「我們公司是員工們共同追求人生
價值的場所。
」總之,企業不是為了盈利而存在的,而是為了員工的生活更美好
更有意義、對社會經濟更有貢獻,進而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存在的。

當然,
企業是個經濟性的社會組織,
不盈利亦無法生存。
那麼日本企業對盈
利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日本企業的態度是,
盈利僅僅是通過企業成長發展而使人
們生活幸福的手段(和泉電氣公司)
。具體如何盈利呢?高島屋公司提出盈利必
須伴隨顧客的滿足,即給顧客帶來服務使其滿意之後才能盈利,

不能損害顧客
只顧自己的盈利其次,

三洋化成工業公司提出唯有創造價值才是產生永久利益
的源泉,
不能追求浮利再有,
東京電力在本公司使命中指出,
不能只追求公司一
己的私利,應同時謀求經濟社會的健全發展最後,兼松江商等公司提出,

要確
保適當的利潤,

即以適當的價格向顧客提供服務,不能謀取暴利。

以上,
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企業對待盈利的態度是端正的。
即首先不能損害
顧客,
其次不能追求浮利,
第三不能只顧自己,
最後不能謀取暴利。
總之追求的
不是利潤最大化,
而是效益最大化。
正是由於絕大多數日本的企業能夠有這樣端
正的經營目的,
因而才獲得了扎扎實實的發展和進步。
像那些追求投機性一時性
暴利的企業都不可能長期站穩腳跟,獲得穩定的發展。

3.
強調企業的責任。

在有了正確的企業目標的基礎上,日本的企業十分注重其對各個方面的責
任。或者稱作「公平對待」各個方面。

第一、對消費者
(
顧客
)
的責任

這主要是強調要以優良的品質和服務對消費者負責,
追求顧客滿足度最大化
(愛知豐田汽車公司)
。可以說,在日本,消費者已是真正的「上帝」
。這其中包
括尊重人性、
尊重員工、
重視人的培養、
能力的發揮和開發,
使員工在公司中身
心得到陶冶,保持健康,生活豐富多彩,
(
三得利公司
)
。一句話,要實現員工的
幸福最大化
(
愛知豐田汽車公司
)

在經營上相應地多主張全員參加,
大家是一家
(
福岡銀行
)
。可以說,雇員絕不是單純的勞動要素,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
企業不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購進勞動力商品,而是全體員工的「家」
,必須為大家
謀福利,
為他們提供工作生活的可靠保證。
在這樣的企業中,
可想而知,
勞動者
怎能不一心為企業,一心為大家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對交易合作者、股東、工會的責任。

這主要是強調要公平地對待各有關方面,取得信任,協調發展,共存共榮,
結成命運共同體。
日本的企業不少都以
「和」
為貴,
在通過競爭取得企業發展的
時候,

不忘有關企業、有關方面的利益。在這里,日本的企業文化解決了一個
重要的問題,即社會費用或稱社會成本的問題。如果說合力大於分力之和的話,
那麼,
一個社會可以說就是放大了的企業,
不發揮社會中每個企業加在一起的力
量,
社會效益則必然降低。
在競爭中如果只顧自己而擠跨了對方,
表面看起來自
己是贏了,
賺了。
可是破產失敗的企業必然成為社會的負擔。
到頭來負擔這部分
企業人員的費用則必須從成功的企業的盈利中扣除,
由成功的企業負擔失敗的企
業,
這就是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
所以,
最好的辦法是求得共同的發展,
相互顧
及對方的利益。

第三,對地區和社會的責任。

日本的企業文化認為,
社會是企業生存的基礎,
只有對社會公平,
為地區社
會服務,
採取尊重社會公共性的經營,
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才是企業應有的姿
態。
企業的發展應該為國家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繁榮作貢獻,
而不是只顧自己一家
的發展,不顧環境、公害、生態平衡,以至於危害地區、社會及人類。這可以說
是日本企業的最高目標,
把一個企業的目標與整個國家、
社會、
乃至人類的福利
聯系在一起,這無疑會大大地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使他們獲得極大的使命感、
偉大感和滿足感。

4.
強調進取和創新

新大和工業公司有一句社長的話「消滅固定概念」
。大福公司的「社是」是
「日新」
,即「今天的我們不應是昨天的我們,明天的我們不應停留在今天的我
們」
。索尼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做前人所未做的,先人一步」住江織物公司要求
員工要
「貫徹不屈的精神」

總之,
日本的企業大多重視科學技術的鑽研和創新,
以永不滿足一日一進的進取精神來鞭策員工不斷地努力,
以不屈不撓的奮斗來迎
接困難和挑戰。

在上述經營特徵的基礎上,
日本企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徵,
即信任、
微妙
性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性。
勞動生產率取決於信任、
微妙性和親密性。
因為只有
具備上述三種特徵的企業內的工人才關心企業的生產率提高的問題。

信任可以使企業內的部門做出犧牲以顧全企業整體的利益信任可以使員工
坦率和誠實地對待工作和他人忠實於企業,這就是生產率。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