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觀後感
Ⅰ 面對面丁丁觀後感
聯系實際來
要寫好「感」就該源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Ⅱ 面對面鄒翃燕觀後感怎麼寫字教不少於800字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專謂「感」,可以是屬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Ⅲ 面對面鄒翃燕觀後感500字 幫幫忙
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莫過於父母之愛,我們始終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這篇講的是: 有一回個婦女在快要答到家時,習慣的看了4樓自家的陽台,兒子正在期待著媽媽回家,當看到媽媽時兒子開始揮手,媽媽也有意地招手,突然意識到這可能有危險,但可能已經晚
Ⅳ 面對面鄒翃燕觀後感怎麼寫觀後感
讀後感是議論抄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Ⅳ 面對面鄒翃燕觀後感
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莫過於父母之愛,我們始終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這篇講的是版: 有一個婦女權在快要到家時,習慣的看了4樓自家的陽台,兒子正在期待著媽媽回家,當看到媽媽時兒子開始揮手,媽媽也有意地招手,突然意識到這可能有危險
Ⅵ 2016年面對面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第三段 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Ⅶ 《面對面》一 航天風雲的觀後感
是這樣的:
<
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Ⅷ 《面對面》的觀後感
昨天晚上(4/29)回來,偶然電視偶然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面對面》欄目主持人王志對李連傑的采訪。
相信不少人挺喜歡看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正如該欄目沒完沒了的宣傳的那樣,主持人習慣質疑,質疑已經成了該欄目的一個典型的風格。因此在播出的采訪李連傑節目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李連傑接受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質疑。例如對李連傑一基金計劃和在上海的2億人民幣的豪宅的質疑,對一基金計劃推動過程中捐贈人士金額不對外公布的質疑、對李連傑一邊拍著武打電影一邊說宣揚非暴力思想的質疑。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這檔節目是覺得很爽很過癮的,覺得一解觀眾心中塊壘,我知道的是看節目的過程當中我的感覺是不爽,相當的不爽,不是因為李連傑,而是因為主持人。原因是在李連傑回答了主持人一而在、再而三的質疑後,我突然覺得主持人的問題顯得有點愚蠢、白痴,尤其是通過李連傑的不斷的誠懇的善意的微笑著的作答、心底無私天地寬的作答、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作答,你會發覺主持人的太多的問題太多的質疑幾乎都是多餘、問的問題幾乎絲毫沒有意義。當然,這個感覺不排除受到李連傑的回答問題時候的從容、坦誠的態度影響或感染。在此我要說明的是我不覺得我是受到了李連傑的現場表演的愚弄,我相信他是真誠的,盡管他是職業演員,還要說明的是我不否認主持人的部分質疑是有效的或者說機智的、可取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從主持人和李連傑的一個問一個答的表面現象來看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個精神層面上溝通,一個尚且踏步在名利場、掙扎在名利場,為了完成好一期節目,盡可能的提高所謂的收視率;一個是已經洞穿了世事的無常、可以達觀的笑對一切,可以根據自己的心願設計自己的後半生人生藍圖,多做一些慈善事業;從某種意義上看,一個是在被動的生活,一個是在主動的生活。因為各自從事的工作的性質,體現在精神層面上,再通過電視這個媒體展示給社會大眾的時候,雙方的魅力高下立判。
試想,經常吃一樣東西會不會膩歪?那麼作為觀眾經常看這種三段式的質疑會不會有不適的感覺?而作為主持這樣的節目的人會不會膩歪?如果會,那麼有無革新的可能?或者質疑的過程當中有所革新?不要顯得千篇一律、程式化?我的意思是主持人可以質疑,但是在質疑的方式上是否可以根據采訪的對象有所變通?此刻你采訪的是一個一心向善熱心於公益事業的明星,他一直在面帶微笑,不厭其煩的給你做解釋,甚至透過他起先的回答甚至錄制節目前期的交流,你已經可以知道對方是一個對生活持有什麼樣態度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也許你問他一個兩個問題就已經足夠了,但是……結果,到最後的結果就是隨著你的發問的推進,隨著采訪對象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傳遞的同一個精神層面的回答,在觀眾的眼裡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主持人貶值了。當然,如果你采訪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傢伙,你質疑的越犀利大家看的越爽,觀眾不會膩歪!問題題是這次的采訪對象不是十惡不赦的傢伙。
普通的人在選擇溝通和交流對象的時候都盡可能的希望雙方是在同一個精神層面的,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交流會變得簡單甚至簡潔甚至變成了一個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的問題,而不是不厭其煩的重復解釋一個雷同的人生態度。與其這樣勞心費神的解釋過來解釋過去,用一個不恰當的成語,那就是對牛彈琴嘛,還不如參加這樣的《面對面》欄目。
事實上,李連傑就是李連傑,他沒有顯得不耐煩,他很認真的老老實實的回答主持人的每一個質疑,他也一定要參加這樣的節目,重點不在於澄清一些個人是非,而在於可以藉助這個央視的媒體大平台來宣傳自己的一基金計劃和和平主義理念,甚至間接的教化世人。
我們知道,主持人是在執行一項重復性的工作,或者說習慣性的工作,他的步步推進的質疑式的發問已經成為他身為主持人的明晃晃的標簽,這個標簽也算是所在欄目的一個標簽和特徵,並且要靠這個明晃晃的有別於他人的標簽和特徵來生存來養大家糊大口。
我相信,主持人王志本人絕對不是一個白痴或愚蠢的主持人,問題是對李連傑的采訪確實又給了我這樣的感覺。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因為寫這個東西,在網路搜索了「王志,他習慣質疑」,還真有所發現,據說他曾采訪金庸老先生,也是質疑的了不得。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老者,武俠小說的巨匠,在華人圈子裡有最廣大的讀者群的作家,個人也覺得對這樣的人物也採用質疑式的采訪是嚴重不當的。也許金庸老先生根本就不該接受這樣的采訪,中央電視台還有其他類似的訪談節目啊,那些節目參加參加估計效果會好的多,也不會因為質疑風格用在了金庸老先生的身上而使得觀眾大倒胃口。
其實,在寫到「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的時候,我原來是沒有答案的,此刻寫了金庸老先生的這一個段落之後,我突然覺得也許問題出在了《面對面》這個欄目的定位上,它不應該以「質疑」來定位,更不應該大張旗鼓的做宣傳,做一個有特色的節目並沒有錯,但是是什麼樣的特色似乎需要真正的深思熟慮,如果你非要把這個特色就定位為「質疑」,那麼,個人以為,至少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欄目組的人有義務慎重的選擇一下,不要為了做一個節目而做節目,到最後的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原本是想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收視率,結果……嘿嘿……
另外,還有一個也許算不上原因的原因,那就是該欄目代表的是社會大眾的喉舌,那麼主持人是在代表觀眾質疑,所以也許把身為主持人的王志看作某一個群體的化身更准確些。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需要所有看《面對面》欄目的觀眾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個觀念,那就是你我此刻看到的電視里的王志不是王志,看到的是我們大家的組合體,他是你我的替身,這樣的話也許在某幾期節目中我們眼中的王志會顯得不太白痴,相反會顯得可愛也說不定。
前天晚上看了一點點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欄目,主題好像是醫患關系,其中提到了媒體的推波助瀾的反作用,事實上,現下的媒體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吸引讀者觀眾的眼球斷章取義,濫用標題,甚至歪曲事實等丑惡的行徑屢見不鮮。這個話題不說了。
說另外一個。
如果拿央視的采訪類節目和鳳凰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我個人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央視的節目太爛,過於呆板。
如果拿央視的娛樂類的節目和湖南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還是同樣的感覺。
當然,如果從財力、權力的角度看,也許央視一點都不爛。
因此我想鄭重的向關乎國人臉面大事的央視求個情,求您多點創新精神吧,先人們早就講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啊,不然還真的等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