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之門觀後感
已經有很多人看過《阿凡達》了,各種評論層出不窮,我就不添亂了。不過看了《阿凡達》之後,很難忍住不嘮叨點什麼。下面是想哪兒說哪兒的觀後感。
《阿凡達》的中文譯名,雖然據說是卡梅隆親自定的,但我還是想說,這個中文譯名真的很難聽,不如之前的《天神下凡》或《神之化身》有氣勢。哪怕是那個最平淡的《化身》,都比這個類似「阿凡提」的名字好聽。
我只看了IMAX版的《阿凡達》,但從我自己的感受來說,《阿凡達》其實還是一部很傳統的好萊塢電影,看什麼版本都無所謂,它都是一部足夠好的電影。只是對於3D版本來說,它的觀影感受無疑是更好的。
而看3D+IMAX版本,則是一種「奢侈」的觀影體驗——並不是內地貴到離譜的電影票價,而是資源的稀缺性所導致的。此次內地只有11家IMAX影院放映《阿凡達》,結果直接就導致了IMAX影院的一票難求。這種人為的資源稀缺,又進一步加劇了IMAX影院的火爆,我就聽說北京的三家IMAX影院誇張到提前三天就賣完了預售票。
對於電影消費來說,這其實是很少見的一個現象。電影消費的一大特點,就是無論你拍電影花了多少錢,電影票價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並不會人為地分出三六九等。而《阿凡達》則改變了這個電影行業長期以來的規律——因為IMAX影院可以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所以很多觀眾寧可忍耐、等待,也要排隊看IMAX版本。而IMAX銀幕的稀缺,就直接導致了觀眾被迫要接受一種「等級消費」。
這可能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達》給電影行業帶來的第一個沖擊。
中國電影博物館的IMAX版《阿凡達》,雖然號稱是膠片版,但不知道為什麼,電影畫面並沒有投滿整個銀幕,而是上下左右都有黑邊,可能只利用了銀幕面積的80%左右。考慮到這樣一個現實,我現在不想再繼續推薦博物館的膠片版本IMAX了,因為這和數字IMAX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了。特別是北京近日的大雪,讓博物館的交通條件實在很惡劣,除非你認為那裡相對低廉的票價可以讓你覺得值迴路上的折騰。
看IMAX版《阿凡達》,因為戴的是偏振眼鏡,所以眼鏡片必須要和銀幕光軸保持垂直,否則會出現重影。也就是說,你看電影的時候,脖子不能歪,必要一直保持端正姿勢。考慮到《阿凡達》的片長(160分鍾),看完後脖子有點辛苦。
從立體電影的觀感來說,《阿凡達》的立體效果確實是革命性的。不算那些立體動畫電影,3D+IMAX版我之前只看過《國際空間站》,那是IMAX立體攝影機實地拍攝的紀錄電影。作為一部大量應用CG合成的立體電影,《阿凡達》的立體效果已經和《國際空間站》是一樣的了。
但是《阿凡達》作為一部原聲對白,中文字幕的電影,中文字幕出現的位置非常古怪,它是在立體畫面的中間層出現的(而原片的英文字幕就是出現在最前面),
觀眾需要頻繁地調整自己的視線焦點,時間一長有些不習慣看字幕的觀眾很難不頭暈。我的建議是要麼飛快地瞟一眼字幕,知道大致意思後,然後再飛快地讓視線焦點跟隨畫面焦點;要麼是乾脆不理會中文字幕,因為對白不算復雜,而且中文字幕翻譯的錯漏也很多。
聽到很多人對《阿凡達》的故事有抱怨。《阿凡達》的故事你可以說它是老套的,但絕對不簡單。作為好萊塢傳統電影敘事技巧的典型體現,《阿凡達》的故事即使放在上世紀80年代,也是商業電影里的中上水準(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我認為現代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故事水準在下降。)。考慮到卡梅隆宣稱自己早在15年前就完成了這個故事,所以我想它顯得有些老套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對本片技術水準的崇拜,就去貶低這個故事的水準。
具體的等我看完第二遍再詳細說吧。
有很多中國電影人看完《阿凡達》之後很沮喪,覺得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會讓未來的中國電影在市場上「完敗」。我個人雖然也覺得這種電影技術上的差距非常巨大,但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未來就沒有機會了。
讓電影擺脫雜耍層面進入藝術范疇的,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藝術」。無論多麼眩目的技術,如果沒有一個好故事作為本體,它都不能被稱為是一部「好電影」。而如何講一個好故事,我們雖然和好萊塢也有技術上的差距,但這種差距還沒有大到不可追趕的地步。
《阿凡達》雖然很震撼,但它在市場行為上來說還是一個特例,在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里,它還很難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這部電影製作成本3億美元,算上宣發費用成本有5億美元,這種量級的電影,不敢說十年才有一部,但也不是每年都會遇上的。
而且,《阿凡達》這種電影,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歐美文化環境下的產物。和美國同種同源的歐洲電影都沒哀嚎一片,作為和歐美文化有著巨大差異的中國電影市場,我們還是有機會的。觀眾去看電影,並不都是沖著視覺奇觀和感官刺激去的,他們更多的是想讓自己從電影中得到感動。還是那句話,在同等質量下,中國人還是一定喜歡看中國電影,因為那是中國人自己的情感。
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目前還是我們可以抵擋好萊塢電影的堡壘。但是能守多久,就看我們自己爭氣不爭氣了。如果中國電影人自己先從心態上慫了,那我就啥都沒說。
可可西里:
如今,在安靜祥和而聖潔的西藏,藏羚羊已成為一種符號。然而他們的生存史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與之共生的還有無私無畏可親可敬的可可西里巡山隊。我們無法忘記那個黑色年代留下的印記,誠所謂「前事不忘,後世之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充滿殺戮但留下永恆印記的時光: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藏羚羊的消費劇增,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藏羚羊的滅頂之災——在短短的幾年之間他們的數量由一百萬只銳減至不足一萬只。然而當時的政府的保護意識極其的薄弱,在藏羚羊瀕危告急之時虔誠的藏族人民完全自發的組成了可可西里巡山隊,然而它的誕生源與民間,他們沒有編制,然而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我們的羊不能滅,我們的符號不能丟。就為了這個信念,他們與狩獵者展開了一常曠日持久而又艱苦異常的斗爭,他們在浩瀚無邊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留下了人類文明的腳印,但也許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腳印。在那個不毛之地他們面對的環境是異常的惡劣,到處是風沙亂石,可他們的後面是正在遭受屠戮的瀕危的藏羚羊啊!他們只有一條路可走;堅持到底。為此他們不斷的奮斗著,付出著,甚至是不知何時何地的犧牲,但他們也有親人也有家啊。然而他們把藏羚羊當成是更親的親人,把可可西里當成是更大的家,因此無論在多麼艱苦多麼寂寞的巡山途中他門的信念從未泯滅,他們的意志依舊堅定,他們的目標依然鮮明。
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羚羊,在他們眼中它們是和我們一樣的生靈啊。可是他們缺錢,缺人,缺裝備他們的步槍在面對沖鋒槍的掃射時是何等的力不從心,但他們沒辦法啊,他們只有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藏羚羊更少的犧牲,這是多麼一種難耐的無奈啊,他們的局面和當時我們英勇的八路軍打天下時的小米加步槍對抗日軍有著同樣的意義,因此他們同樣是最可愛的人 ,也是最可敬的人,因為在他們身上同樣體現著中華民族不斷進取的原動力,在他們身上折射出的是從生命上升至生靈意義上的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輝,他們同樣也體現了我們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精神:共建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他們是在那個黑色的年代啊,他們的處境是那樣的無法言語,他們中有一人在漫無邊際的荒野孤身生活了三年,那可是幾乎與世隔絕的三年啊!當他們面對流沙侵蝕時他們身旁卻空無一人,當他們面對肆虐的狂風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時,他們的救援物資卻因他們的同伴因遇流沙犧牲而擱淺,當他們經過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苦跋涉趕上狩獵者時,他們卻只有被包圍的份,他們死不瞑目啊,因為他們的身後是自己的年邁的父母,可愛的孩子,溫暖的家庭和正在一隻只正在不斷倒下的藏羚羊啊!
最後當我們看到可惡的劊子手遭到懲罰,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成立時,我們落淚了,我們哭了,我們失聲的哭了,因為我們可以仰天長嘯:偉大的巡山隊員們安息吧,你們的願望實現了,我們的藏羚羊有家了!在電影落下帷幕之時我想起一首詩:
當夕陽離去的時候總是表現出悲壯/當河水遠去的時候總是表現出嚮往/在最危機的時候總有最優秀的中華兒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難的時候總有最優秀的中華兒女/聳起脊樑/用生命和熱血把祖國的命運承當/昆侖峰相連著黃河涌大浪/中華民族五千年氣概何等輝煌!
向偉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隊致敬!
後天:
電影《後天》結尾,山姆和其他幾個倖存者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爸爸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一個光明的結尾,一個撫慰人心靈的結尾,一個人們期待得到的結尾。像無數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一樣,《後天》總算讓我們吐出一口氣,帶著心有餘悸的心滿意足走出電影院。
看到這里,相信有人也會像我一樣,悲觀地在心裡默念:山姆等到了傑克,但是誰來拯救我們的未來?
對資深影迷來說,會習慣性地挑剔拷貝的質量;會嘲笑凍裂樓體的嚴寒竟然像追蹤獵物的猛獸一般,在爐火前停步不前;會詫異科考探險者居然能夠把臉單獨暴露在冰凍的天氣下而若無其事。苛求真實在這里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為這個光明的尾巴無非是一個象徵。包括傑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們,都無非是象徵。象徵著人類的理智,象徵著人類的未來,象徵人類的短視和反省。理智讓我們對災難保持警覺,未來命懸一線,而短視使我們對災難毫無戒備並且自食苦果。
在好萊塢大片里,每當地球和人類災難臨頭,不管是彗星撞地球,還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襲擊,總會有一個凡人英雄,憑著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運氣,拯救人類於生死邊緣。《後天》里沒有「救世主」,在巨大災難面前,誰也不能充當英雄,但卻不乏智者和勇士,傑克就是這樣一個主角。還有英國科學家萊遜。他們預見到了人類即將遭遇的悲劇性結局。在災難片里,英雄常常是這樣一些人物,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在平時與「英雄」和「勇氣」毫不沾邊,比如傑克,一個古氣候學家。而現實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誰會知道一個叫鍾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醫生?
自從「9·11」以後,美國的電影更加關心現實,也更加富於批判精神。《大象》如是,《華氏911》如是,《後天》亦復如是。批判現實主義正在成為新的主旋律。《華氏911》將矛頭毫不留情地直指布希政府,剝下他的外衣給世界人民看。《後天》同樣以災難預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結尾,幡然醒悟的繼任總結,向全世界公開懺悔,反省了過去的環境政策,感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收留」了美國難民。這毫無疑問是針對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諷,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極端的方式所給出的一個善意勸諫。
電影的主旨是提請每個人:關心我們的未來!片名「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一個警示——別以為災難離我們很遠,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可是,誰能給我們的後代以承諾,為他們的未來負責?
科幻小說和電影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力,後世的現實往往就是曾經的想像。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創造最初總是植根於想像之中。登月、飛天曾經存在於遙遠的傳說中,今天的電腦時代、網路時代當初也只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中。誰敢說,《終結者》和《黑客帝國》只存在於電影中?誰敢說《28天》《28周》永遠不會出現?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⑵ 《懺悔之門》觀後感,我百度停止了,只能來這兒!😭大家幫我查查!謝謝了!好人一生平安
《懺悔之門》講述了主人公李冬梅為醫治丈夫,找尋丟失多年的兒子而誤入邪教,被邪教所謂「神跡、永生」之說蒙蔽,相信邪教能通過「大能」去除咒詛導致丈夫延誤治療而死。並且不顧丈夫生前好友,身為警察的張軍勸阻,變賣所有家當將一切奉獻給邪教組織,並一步步陷入邪教深淵。
刑法第三百條明確規定,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製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製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而《懺悔之門》中揭露的正是這樣的一個邪教組織。劇中所謂的「守望主」邢海濤,為了「拉人頭」發展邪教成員,利用宋文英等深受邪教蒙蔽的信徒,從最初的確定對象,到主動套近乎幫助李冬梅做家務,再到送三千元錢,一步步把善良本分的李冬梅拉入邪教的深淵。的丈夫王建國出車禍後,在醫院的治療下,本來已有逐步恢復的可能,可李冬梅在「守望主」等蠱惑下,帶著王建國出院接受「守望主」的「禱告」。一直為大哥四處求醫問葯的張軍看到李冬梅如此行為憤怒不已,不過已迷失心智的李冬梅聽信邢海濤等人所謂的「警察都是魔」、「張軍就是她們家的咒詛」等說法,將張軍趕了出去。李冬梅想辦法逃出張軍視線,繼續聽信所謂「主神」的「恩典」,並讓王建國喝下「守望主」給的「聖水」,張軍趕到希望能夠阻止李冬梅鬼迷心竅的做法,但王建國喝下「聖水」之後口吐鮮血而死,在邢海濤等人的教唆下,李冬梅認為張軍就是害的她們家的「魔」,並蠱惑李冬梅變賣了所有家產,全部奉獻給邪教組織。執迷不悟的李冬梅真讓人痛惜!
《懺悔之門》通過李冬梅被邪教殘害的悲慘命運,控訴了邪教組織貪財害命的違法犯罪行為,揭露了邪教特徵,讓我們進一步認清了邪教危害,從而從思想上建起一道反邪教的防火牆,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對世界來避免邪教組織對自己的侵害。邪教是文明社會的精神毒瘤,它以各種異端邪說控制人的精神,毒害人的心靈。由於邪教大多披著宗教的偽善面紗,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和迷惑性,人們不容易發現其邪惡本質。通過《懺悔之門》的熱播,讓越來越多的人們看清了邪教的丑惡面目。「珍愛生命,遠離邪教」,「嚴懲邪教犯罪,絕不手軟」,將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呼聲。
⑶ 2012 電影 觀後感
唯有我們能夠拯救自己
走出影院,冬季夜晚的涼風吹在臉上,猛然間感到了臉上的熱度。影院空調的功能良好,而我血液比往日快速的多的流動,更是身體熱量增加的原因。這熱度,就來自剛剛看完的美國大片《2012》。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我的呼吸幾乎一直在綳緊。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動中感動。
對美國,不是很有好感,因為自己的父輩曾經與美國人在朝鮮戰場血肉相拼,無數中國軍人在那場戰爭中流血,犧牲。也因為從自己青春時期起,就見過太多美國對中國的羞辱。
但這不代表自己對美國的一切都拒絕,如果是美國的優秀的一面。
2012》,就是這樣一部可以代表美國優秀一面的電影。
影片是災難片,這是美國人早就拍的爛熟的一種電影,我也看過別的美國災難大片。但這部片子,確實從內心深處打動了我。
這部片子,幾乎集中了災難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級火山,超級海嘯,毀滅整個人類的大洪水,陸地的下沉與崛起,地球磁場的倒轉,城市的毀滅,無助的人群,可能是我見聞有限,反正能把這么多災難元素集中中在一起的災難大片,記憶中好像沒有,大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電影《日本沉沒》,災難元素的集中度稍可與《2012》相提並論,但也遠遠不及,場面與特效更不能同日而語。看這部影片,你很少能有平靜觀看的時候,眼睛裡隨時都是驚天大災難,所有的思維都在隨著影片故事情節和主人公的命運在轉動。
但這些,只是讓我激動的理由,而不是讓我感動的理由
我的感動,來自於片中的那種人性的光輝。人性,這個詞用於評論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了泛濫,但我還是要說,這部片子,最讓我感動的,是人性。這種人性,是博大寬廣,是勇於付出,是為了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狹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在《2012》里,我可以看到人類生命和人類文明的脆弱,那麼健美的身軀,那麼精美的建築,那麼溫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顯得如此無力,幾秒鍾,或者幾分鍾,在地震、火山、海嘯、超級洪災面前,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我也看見,無論是在什麼樣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類,或者說作為人類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還有那些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了人類的尊嚴。美國總統在災難註定來臨的時刻,選擇留在美國與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後時刻,「船長不願丟下正在沉沒的船,這是他高貴的選擇」,影片中那位美國官員對總統的評價,我完全贊成。在超級洪水襲來的最後時刻,那些掌握著方舟外幾萬人命運的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們,在瑞得里安博士「我們都是人類的一份子,人類的文明就在與互相幫助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們今天放棄他們,那麼即使我們生存下來,我們怎麼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又怎麼去面對他們的孩子」的激切演說下,一致同意打開方舟大門,無數人歡呼著沖進方舟。那一刻,不管是是什麼人,不管是什麼政治立場,我想,都會在心中刻下一絲溫馨。
而那些普通人,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出的奮斗和努力,更值得我們投以尊敬的目光。男主角傑克,為了讓自己的一家人得到進入方舟的船票,駕著車瘋狂地跑,從黃石國家公園跑到了拉斯維加斯的機場,在漫天黃石公園火山爆發的巨大煙火中找到沉迷於要和地球共存亡並且快死了都不忘記自己是第一個宣布地球完蛋的那個瘋狂傢伙,又在陷入巨大的裂縫後爬出來追上正在起飛的飛機,經過了飛機原本說要在中國南海迫降最後卻在中國西藏降落的戲劇性經歷,終於在那位好心的中國方舟工作人員天慶的幫助下全家進入了方舟。當傑克在影片最後,終於解除了方舟尾部的機械故障使得方舟順利開動,一家人悲喜交集擁抱在一起的一刻,我想,作為平凡人的傑克,在這樣的巨大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同樣巨大的勇氣,應該說不上是為了什麼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即使他的做法恰好做到了這點)。他和瑞得里安博士不同,博士確實是一個全人類共同利益至上的理想主義人物,而傑克,在尋常時期在一個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險來臨時,他的無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為了自己的親人。但誰能說,即使只是為了自己的親人,他的這一切舉動就不值得我們感動,並且值得我們向他致敬呢?又有誰能說,他的一切舉動,不是博大寬廣、勇於付出和為了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光輝人性呢?
我喜歡傑克,理解傑克,因為我是一個和他一樣的父親,一個和他一樣有著自己孩子的父親。當兒子要和他一起去排除方舟尾部故障時,他不準兒子和自己同去;而當兒子悄悄跟來被他發現後,他所做的是更加努力的做自己的事情,因為他知道,要讓兒子活下來,他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排除故障,否則,他活不成,兒子也活不成。可以讓自己去死,但絕對不能讓孩子去死。因為,他是孩子,而自己是父親。
這一幕,也出現在俄羅斯人尤里的身上。尤里是商人,渾身充滿著銅臭味。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也不乏令人佩服之處。尤其是那種臨危不亂的風度,頗有「帶頭大哥」的氣質。飛機迫降西藏,幾個人為了是否等待飛行員米沙而在豪華車里爭執不休,眼看著再不將車開出飛機大家全得完蛋,尤里一聲大吼「閉嘴」,壓住所有人,隨後大家將車開出迫降中的飛機,結果雖然飛行員薩沙遇難,但絕大多數人的命卻保住。從事態發展的結果看,尤里的做法雖然對薩沙不公,但卻是正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尤里的當機立斷無可指責。在方舟大門即將關閉,幾萬人將被拋棄的一剎那,看著兩個哭泣的孩子,尤里大吼一聲「跟我來」,帶頭沖擊方舟。當方舟大門打開後,尤里不是自己先進方舟,而是拚命的先把兩個孩子送了進去,最關鍵的時刻,眼看大門即將關上,而自己還有一個孩子卻爬不上門,尤里做出了最後的選擇:他用盡全力,舉著孩子的腳奮力往前跳躍,孩子的手終於抓住了方舟的門板,而尤里的的跳躍之後,腳下就是無邊的懸崖。。。。
還有那位飛行員薩沙,一個英俊硬朗的俄羅斯男人。在飛機迫降的最後時刻,他拒絕了別人要他一起撤離的勸告:「我必須等飛機上所有的人都下了飛機再走」!「那你呢」?「我沒事」!他幾乎是吼著說出了這句話,他也果真做到了。當所有人都撤離飛機後,他駕駛著的飛機,沒能停住,滑下了懸崖。。。。飛機上,有將他的愛人奪去的尤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救了飛機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情敵。薩沙,一個俄羅斯男人,真正的男人!當生命即將結束的最後時刻,他的嘴角,應該是帶著一絲微笑吧----自己的愛人吧,還活著。。。。。。
在傑克排除故障,和兒子緊緊擁抱在一起的那一刻,在尤里奮力一躍,將兒子送上方舟的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兒,想到了在自己雙腳骨折的那一天,女兒把自己最喜歡吃的零食帶到醫院,還給我帶來了《讀者》,說,爸爸最喜歡看這本雜志;想到了在自己卧床不起的那幾個月,女兒每天早上起來給自己煮好面條端到床頭;想到了因為受傷後腳冷,女兒端著對她來說太重的一盆熱水給我燙腳的一幕幕。。。。。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壞力前,我們都是無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天性中光輝燦爛的人性,是為了親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一切,我們也才能夠拯救自己,我們也才能夠拯救人類和文明。
⑷ 求一篇莫扎特傳的影評,2500字
看完《莫扎特傳》,我心情傷感中帶著激動,要不我怎麼寫下這么長一個影評的題目?這是一部莫扎特的傳記電影,更是一個音樂巨匠在人間被摧殘的記錄,又是一類人的縮影,他不是一個人,他是那麼多英雄的化身,他們讓人類的生活充滿趣味和色彩,卻又讓凡人們感到驚惶失措,他們的才華和性格造就了他們的成就,同時也讓他們陷入輪回般的天才...... 影片的開頭真是有點滑稽——美國式的幽默強加在歐洲的典雅上,真是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是導演的敘述角度到很特別,是從一個窮其一生來毀滅莫扎特的人的口中來講述這個天才的故事。也許,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一樣,需要同等強烈的感情,敵人的敘述原來最動人,更震撼。
故事的開始:一個已經垂暮的宮廷樂師,向前來聽他懺悔的牧師演奏自己曾經流行一時的音樂,可是,年輕的牧師尷尬地說自己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樂章。老人嘆了一口氣,彈起另一段樂曲,牧師馬上興奮的跟著和起來:「啊!先生,我聽過這一段,可是我不知道你就是那偉大的作曲家!」 老人又嘆口氣,幽幽的說:「這不是我的曲子,而是莫扎特的,我謀殺了一個天才。」於是,故事從老人的回憶開始展開……
從小喜愛音樂的安東尼奧向上帝許願說,如果你讓我走上音樂的道路,我願意一生一世服侍你。 於是,第一個奇跡出現了——他那隻知道賺錢的商人父親有一天被食物噎死了。他得以逃脫了家族事業的束縛,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追尋他的音樂伊甸園。最後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宮廷樂師,成為奧地利皇帝的寵臣。一切都那麼順心如意,世界似乎那麼地美好。直到有一天,一個叫莫扎特的年輕人的出現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年少的莫扎特那麼輕狂不羈,甚至還帶點神經質。他整天沉迷於舞會和年輕漂亮的女子當中。但是他的音樂,卻永遠帶著孩子般的天真無邪,讓人一聽入耳就難以拒絕。開始,安東尼奧以為莫扎特只是因為勤奮用功才得到如斯成就的。可是當他看到莫扎特的手稿上一點塗改的痕跡都沒有,渾然天成簡直就像直接從頭腦中謄寫下來一般時,他憤怒了,他質問上帝:為什麼我那麼依賴你,你卻選擇了他作為你的樂師?而我,只有肉體而已。我要向你開戰,我要盡我所能, 毀滅你的天才。(From now on we are enemies, you and I. Because you choose for your instrument a boastful, lustful, smutty, infantile boy and give me only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incarnation. Because you are unjust, unfair, unkind I will block you, I swear it. I will hinder and harm your creature on Earth as far as I am able. I will ruin your incarnation. )安東尼奧與莫扎特的戰爭,實際是安東尼奧與上帝的戰爭。
天才不會因為詛咒而停止腳步。不久莫扎特完成了著名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那華麗的音樂使安東尼奧驚嘆不已。可是,這時第二個奇跡出現了,奧地利的皇帝突然打了個哈欠,並在中途退場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場歌劇有四場,對庸俗的統治者而言實在太長了。天才的莫扎特失望極了,在皇帝其他寵臣們的排擠下,他的劇本只有到比較低級的劇院演出。他與房東太太的女兒結了婚,他的父親也到了維也納。可是他的父親和他的妻子並不和睦,父親最終離開了兒子的家庭,獨自歸去,終老一生。也許因為事業的不順(安東尼奧還使手腕讓莫扎特的歌劇《唐·爵凡尼》只能演出5場),家庭的失衡,現實的痛苦驅使莫扎特總是不停的寫, 不停的喝酒,不停的享樂來麻醉自己。天才的生活大多如此,如果他們得不到現實的承認,就只有活在自己的冥想世界裡。終於,窮困潦倒的莫扎特在劇院的演出中昏倒了,他的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此時,暗懷鬼胎、預謀已久的安東尼奧巧妙地利用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黑面人面具來到莫扎特的家門前,要求莫扎特為他做一曲《安魂曲》。此時此刻在莫扎特的眼中,面具就代表著死神,潛意識里《安魂曲》完成之日就是他大去之日。安東尼奧狂妄地向上帝宣告:我要你的天才在自己譜寫的《安魂曲》中入葬。可是,在天才生命的最後的一夜,安東尼奧卻被莫扎特流光溢彩、震古爍今的天籟般的樂曲所折服,跟他一起完成了《安魂曲》。天真的如孩童的莫扎特跟他的敵人說:「啊!你一直對我這么好,我以為你不欣賞我,可是現在只有你還在我身邊。」安東尼奧那時的表情閃過一絲尷尬,但是毋庸質疑安東尼奧雖然沒有得到繆斯女神的眷顧,卻得到了周瑜一般對音樂高水平的鑒賞能力,以及對音樂癲狂的熱愛與投入。
在一個薄霧彌漫的清晨,這位偉大的作曲家——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的神童、天才、上帝的寵兒無聲無息地如流星般隕落,被草草埋葬。可是,他的音樂, 象孩子一樣的天真和熱情的音樂,歌頌真善美的韻律卻永不消失,一直在空氣中飄盪到今天。
《莫扎特傳》 是在1984年9月發行,曾獲得第5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2002年的DVD導演剪輯特別版。導演是米洛斯*福爾曼,莫扎特的飾演者湯姆*赫爾斯默里(TOM HULCE)是美國著名的舞台劇演員,盡管他極好的展示莫扎特的優雅與單純,但是他仍然被安東尼奧的飾演者FRANK MURRAY ABRAHAM的光輝給遮住了。FRANK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第54屆奧斯卡最佳表演獎。大鼻子的FRANK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雖然只是配角,而且在該片中的表演含蓄,但是卻整個表演光芒畢露,每一個表情都恰到好處, 讓人深深折服,嘆為觀止。在對牧師的陳述中,他陶醉於莫扎特美妙的音樂中,表情是那樣的真摯和渴望。他最後居住在瘋人院,一直生活在懺悔中,當他結束他的故事,讓人推著他的輪椅經過那些病人的時候。他的手,輕輕揚起,似乎在指揮,又似乎在說:「一切都結束了,我的音樂終於在時間的長河中流逝,被遺忘。可是,我的朋友莫扎特,你的生命雖然短暫而痛苦,你始終都是那個被記住的人。而我的生命卻是那麼冗長那麼乏味,上帝對我們始終都是公平的。」他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在簡單中透露出深遠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作為音樂電影,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的配樂。莫扎特的樂曲與影片配合得天衣無縫。當他年輕的時候,有歡快的波爾卡陪伴他度過舞會時光。他幾部最負勝名的歌劇都在電影中出現,包括《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爵凡尼》以及人生謝幕的最後的歌劇作品〈魔笛〉。在電影的結尾,美麗明朗的詠嘆調突然轉為陰沉晦暗的〈安魂曲〉,天才莫扎特就在他最後的作品的陪伴下靜靜離開了人世。
嚴格說來,這部影片並不是嚴謹的歷史人物傳記,而是一部通俗幽默的作品。在這部片子里, 你看到的莫扎特並不是歷史中的那個用音樂譜寫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來自天國的音樂精靈。他只是把上帝的音樂作為饋贈的禮物帶到人間,送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他並不為世俗所容忍---太美的和太丑的都是人們所唾棄嫉恨的,只有中庸者可以長命百歲,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當他的使命完成後他就應該如天使一樣重新回到上帝的身邊,沉睡在白雲的臂挽里。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也是安東尼奧和上帝的兩個人的戰爭,他要毀滅上帝的音樂,最後他失敗了;他得到世間的榮華,可是當生命即將結束時,所有浮華的名利都將歸於塵土。他懺悔道:「平庸的人活下來了,而我崇敬的莫扎特早就死了。」 他跟上帝和解了,承認了莫扎特的天才,承認了一切美麗的東西,即使一時蒙塵,也有重見天日的時候。而事實證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徒勞——他可以扼住天才的喉嚨,但卻不能堵住世人的耳朵……
天才在〈安魂曲〉中涅磐永生!
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指導、最佳音響、最佳服裝設計獎,愷撒獎最佳外語片
⑸ 急!!!《一個被13所學校開除過的學生的懺悔》的觀後感
胡斌,來自甘肅蘭州市,今年22歲。在沒學《弟子規》之前,是一個很不聽話,家長很頭疼的年輕人。我記得很清楚,五六歲時爸爸媽媽鬧離婚打架,我竟然就會拿著剪刀扎我爸爸。到了上學的時候,我在學校里打架、抽煙、喝酒、逃課、曠課,欺負老師。上小學四年級時我就要在教學樓跳樓,唯恐學校不亂,攪得整個學校不得安寧
檢舉 從上學到輟學,先後被十三所學校開除
我叫胡斌,來自蘭州市。曾經是一個不好好學習、愛玩游戲、整天打打殺殺甚至打罵父母危險分子。由於從小家庭不和睦,父母經常吵架、打架,我從小就不聽話。上四年級的時候,我曾經在學校要跳樓,折騰得整個學校不得安寧。我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希望我在最後,只要不影響其他人,睡覺都行。我打架抽煙喝酒,逃課曠課欺負老師。哪個學校都不要我,升級的時候,班主任也不要我。
我媽沒辦法,只好讓我回姥姥家上學。去姥姥家還是不好好上,又被開除。我爸爸又願意給我最後一次機會,讓我去爺爺家,爺爺家還是不好好上,又開除。基本上一個學期一個學校,總共被13所學校開除。
我不上學的時候,剛剛15歲。我當時高興死了,我媽媽說你不上學了也有時間把字練一練。我說,我好不容易不上學了,你再也別讓我學習了。我多麼不容易呀!我這么搗蛋,我就是為了不上學。我媽媽看說什麼也沒用,讓我去吃苦。叫我去賣報紙,公交車賣票。我肯定是受不了,錢不夠,我就接觸社會上的人。我從小也是在這種環境長大的。我家裡很多長輩就是社會上的人,而且在我們當地,名氣特別大。我們出去坐車,吃、喝、玩不給錢,也沒人敢要。我整天就是吃喝玩樂,晚上就是和朋友結伙去打架。去砍,去群毆。
在我上私立學校的時候,看周潤發的電影對我的影響也挺大的。宿舍里就給我們放《古惑仔》,我們都愛看,覺得就應該這樣學,這樣多瀟灑,整天打架多厲害。把打罵父母欺負老師當成時尚,當作光榮。你敢打你爸爸媽媽嗎?你敢欺負老師嗎?但是我現在發自內心地向我爸爸媽媽,還有13所學校的老師校長認錯,我在這里給這些我對不起的人鞠一躬。對不起,我錯了。
被網路毒害,身心嚴重受損
後來出事了,一個整天跟我混的朋友死了,19歲。我媽媽知道後就想盡一切辦法先讓我離開蘭州,到北京。她給我一些學費,讓我在北京學習。但是我到北京就把這一千揮霍掉了。沒辦法了,我到一個姐姐的北京酒店打工。還是特別傲慢,也特別散漫,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最後弄的很難堪,我就走了。
因為那個時候我已經野了,從小長輩對我溺愛,要什麼給什麼。我說我想吃東西,不想買,就直接拉一車到我家門口。我說想去哪兒玩,天天帶我去。你想讓我學習,不學;讓我工作,什麼工作我也不想干。
我在北京接觸一幫朋友,都是17,18歲,就開始使用不正當的手段掙錢了。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我在網吧玩游戲網吧里的人都認識我。我一進網吧都喊我的名字,誰都打不過我。在游戲上浪費的精力、金錢也特別多。我玩游戲的時候,不允許我媽媽給我打電話。因為我認為玩游戲最重要,父母家人全部給我靠後。我還專門玩那種花錢的游戲,免費的不玩,沒意思。我身邊的朋友全都是游戲高手,還有做黑客的。
可是,這個游戲不玩進去還好,玩進去連家庭都毀了。我有一個朋友鬧離婚,不要房,不要車,孩子也不要,就要游戲帳號。還有的媽媽都四五十歲了,迷上「偷菜」,半夜三四點鍾起來說,忘了偷菜了。就把自己弄成這樣。
我在玩游戲當中的體會也是這樣.那時候不懂事,只要不困,我就是無休止地玩。而且那時候我就掙錢了,而且是躺著掙錢。每次玩游戲,我先 去超市購物,把一個禮拜吃的采購齊,放到冰箱里,晚上把冰箱擺在電腦旁邊。就這樣,一個禮拜,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在那兒玩。那時候的感受是,一個禮拜吃完了,接著買,回來繼續玩。我整天學成年人,天天KTV。現在給我帶來的是什麼呢?我17,18歲身體就完蛋了,有的地方莫名其妙地潰爛,我現在眼睛是嚴重近視,看大家都是模糊的。我的腦子現在沒有記憶力了,剛說過的話我就不記得了,我現在有時候站都站不住。我去秦皇島,有一個醫生給我看,說我現在22歲,連60歲的身體都不如,我後悔有用嗎?
我想對還在網吧的年輕人說,你們玩游戲可以,但是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孝經上說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不敬。你這樣傷害你的身體,這是不孝。
媽媽用《弟子規》教育呼喚他回頭
在北京生活的時候,媽媽的電話一個我也沒接過,她給寫我寫信我也沒回過,找人代話,也從來沒有理會過。有了女朋友之後,女朋友要什麼買什麼,我就把媽媽忘記了。在北京6年,掙的錢一分錢都沒給過媽媽。甚至,我和朋友在北京環路上飆車,好幾次差點沒命。後來,我媽媽給我發的信息說,兒子,你回來吧!媽媽給你找了一個好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你回來。我是回來了,但是我不是為信息回來的。我一想6年都沒有回家了,我想見見我的哥們。
回到蘭州先找哥們吃喝玩樂一通,四天後我媽媽都不知道我回來了。我把身上帶的錢全部揮霍掉後,著急了,沒錢了怎麼辦呢?這才想回家,目的是找媽媽騙錢,騙點路費,趕緊讓我回北京,回北京我就又有錢了。
我媽媽就過來接我。我媽媽接我的時候,走在路上是手拎著我,我在馬路上一把就把我媽媽的手給甩開。我覺得特別丟人。但是,現在我學了弟子規,我整天攙著我媽媽走,我驕傲我有這么好的媽媽。 當時我媽媽說你聽我的話,我給你放一個光碟,你把這個光碟看完,我給你錢。我說,行。因為當時我沒轍了,我就想要錢,就想回北京。不就光碟嗎?一個小時看完,我就可以走了嗎?我媽媽給我放的是什麼呢?就是傳統文化,是弟子規的講座 當時我就看懂了一點,裡面有一段話說的是,人的命是可以改變的。看到這里我就特別感興趣,我就問我自己,我現在所遭受的罪,我所付出的一切代價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在北京這一段時間的生活,我真的什麼都不缺,我真的什麼都不少,什麼都能滿足我。為什麼我感覺不到一點幸福和快樂。我說,媽媽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改變嗎?我媽媽說,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想改。她就又給我看了一個光碟,還是《弟子規》講座。這張盤一放進去,我整整看了三天三夜。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原來人可以活的這么好,原來人可以這樣活,我活錯了。我就給我媽媽說,我想改,我也想學弟子規。
到養老院當義工
我就想,我22年沒有聽媽媽的話,現在我豁出去一段時間聽媽媽的話,看我會是什麼樣子。這才半年時間,我真沒想到我能當老師,我做夢都想不到。包括曾開除我的那十三所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他們肯定感覺像是做夢。後來我媽媽讓我去做義工,我又想不通了。我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沒有文憑也沒有學歷、技術,不幹歪門邪道我就掙不了錢。我說,《弟子規》是好東西,是應該學,但是我學你能讓我得到什麼。你能讓我像在北京一樣有錢嗎?我以後要成家,我學《弟子規》能學到嗎?當時特別在乎得失,就是想要就是想得。而我媽媽說只要你按照我說的去做,你全部都能得到。我一聽這話,我就跟我媽媽杠上了:好,我去做,得不到再說。當時我也沒想過,真沒想過能得到這些。從小我和誰都對立,想把他們推翻了。結果後來我去敬老院做義工,全部的臟活都我干。干到一個月的時候,我就發現我有變化,爺爺奶奶幹活都是背著我,倒個垃圾,倒個水,都是他們偷偷地,趁我不注意去倒。因為他們一倒我就立馬搶過來了。結果後來很多的工作,全部來找我,而且給的工資特別高。哎呀,當時我一下子才明白,原來我做好人也能掙錢。想想自己走的彎路,把身體毀成這個樣子,當時我就難受壞了,我這幾年真的白忙活了。所以後來我就一直堅持在那裡做義工。我做義工四個月的時間,人家不給一分錢,我一天都沒有遲到過,我踏實、我高興,我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快樂、什麼叫付出。我的爺爺奶奶已經去世了,沒想到我得到幾十個爺爺奶奶,拿我當親孫子。給我兜里裝花生,當那個花生到我嘴裡的時候,覺得比吃的那個膨化食品有價值多了,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價值。 後來有一個長輩讓我學駕照,學會了給他當司機。這個消息傳到敬老院爺爺奶奶那裡,爺爺奶奶拿著錢往我媽媽那裡送。有一次搞衛生掃地的時候,後面有一個爺爺奶奶在我後面說,小胡這個孩子太好了,我要把我的孫女嫁給他。我媽媽真的非常有智慧,找工作,給錢的,介紹對象的全部都讓她謝絕了。我媽媽讓我把心靜下來,就讓我好好的做義工。
變成孝子 感受人生的幸福
我小時候最討厭學習,現在發自內心地意識到我最欠缺的就是學習。我給我媽媽磕頭認錯,給我媽媽洗腳。我現在給媽媽洗衣服都覺得幸福。我現在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和我爸爸媽媽在一起,我能看到他們整天樂呵呵的在一起,我就高興。
我看完盤第三天之後回去給爸爸洗了一件衣服,我爸爸不相信,就滿屋子找我媽媽,說你媽媽是不是回來了,衣服誰洗的。我說是我洗的,爸爸說我相信是鬼洗的都不相信是你洗的。過了一段時間,我爸爸覺得我真的變了,他就問我:你爸20多年沒把你教好,什麼東西幾天把你教成這樣?我說是弟子規。我爸爸說你把弟子規拿過來,我要研究一下。我舅媽看到我的變化,也把弟子規全部帶回去給我的弟弟妹妹學。
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說你身體不好,身體有了損傷了最傷心的就是爸爸媽媽。學完之後,我的心變了。 一次我媽媽在房間里睡著了,門沒有關,燈是閉著的,周圍比較亂,我就想把門關上。結果把媽媽給吵醒了。我媽媽一下子起來說誰呀,因為燈是閉著的,看不清是誰。我說是我,媽我關門,沒事。我媽媽睡了以後,我進到裡屋,眼淚就下來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想了半天才想明白了:我把我媽媽嚇著了,我說以後這門不關了,我就是站一晚上崗我都不能把我媽媽吵醒。
後來我爸爸可能是看到希望了。這次我來匯報,我爸爸頭一次請我媽媽吃飯,掉著眼淚。他們一直是在鬧離婚,只是手續沒有辦。為什麼婚沒有離,就是因為我媽媽怕我被別人看不起,忍了22年。我爸爸說真的沒想到,你還能把兒子救回來,就憑這一點我們不離婚了。所以,弟子規讓我現在得到了一個美好的家庭,以後我要好好地孝敬我的爸爸媽媽,還有我的家人。真的,謝謝大家!
《弟子規》也讓我對自己做出很多反省。我去深圳的時候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幼兒園一個五歲的小孩墩在牆腳里,一直在那裡哭,說她感冒了。老師說你為什麼哭啊,是不是因為葯太苦。她搖頭說,不是。她說感冒了,怕我爸爸媽媽擔心。她才五歲啊!這個小姑娘是學弟子規的,這個幼兒園是傳統文化的幼兒園。當時我就問我自己,胡斌啊,你說自己有什麼好狂的,你還有什麼好傲的,還出去講義氣,講哥們,出去砍人,你連爸爸媽媽都不愛,連生你養你的人都不愛,你跑出去談這個談那個,那不是扯的嗎?古聖先賢也說了「不近其親,而近他人者」,那人有病,有問題啊。
學完弟子規,我對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我當初那麼不孝敬你,我還有什麼臉給你做匯報,我還有什麼臉給大家做匯報,我慚愧死了。上次陳老師說,希望我把學習《弟子規》的感受用簡單的話做一個總結。我就寫了那麼幾句,說的不好,也請大家多多指點,這是我自己寫的: 「弟子規讓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人生價值,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幸福的人生。因為我身體現在不行啊,我活多久也不知道,只要能在有限的日子裡,為人民作出有意義、有幫助的事情,我胡斌此生無憾。」在這里我也謝謝大家,謝謝在座的各位,給我這個機會,給我做懺悔的機會。謝謝大家!
⑹ 少年懺悔錄觀後感作文400
開學不久,學校就組織同學們觀看了《少年犯懺悔錄》,希望我們遵紀守法,不要走上犯罪道路。聽了三位少年犯的懺悔,我陷入了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天生就是個壞人。舊如片中的王玲寶(化名),他就是因父母離異,爺爺的過分溺愛,疏於管教,再加上受電影、網路等不良影響,最終走上了犯罪道路。而片中的另一位少年犯則是因家中貧寒,又虛榮,受壞人利用,沉迷網吧游戲,後因壞人上門尋釁滋事,失去理智,有壞人打鬥,誤傷他自己的奶奶。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先進的電腦、花花綠綠的網頁、讓人看了眼花繚亂的網路游戲、各式各樣的電視電影……這些東西在給我們提供了方便,供我們享受的同時,也在向我們傳遞著許許多多不良的信息。其中,有許多網吧游戲中那些血腥、暴力、色情……的場面,對我們青少年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危害。除此之外,許多人為了大游戲而逃學、曠課,即便是待在教室中,塞滿腦子的也全是游戲中的畫面,有的甚至偷家人的錢上網吧,更有的人為了去打游戲而去搶劫……這樣怎能學好知識,健康成長?而往往沉迷於這些游戲之中,就很難自拔了。片中的三位少年犯,有兩位之所以會走上犯罪道路,和網吧游戲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老師、家長總不斷地囑咐我們、教育我們:千萬不能沉迷於網吧游戲之中啊!
據有關資料顯示:2001年與網路有關的犯罪占總犯罪率的0.6%,2002年增加到7%,2003年為13%,2004年達到了21%!另有數據統計:目前我國網路游戲用戶為2000多萬,其中進90%為青少年,有260萬是網路游戲成癮少年,並且這個數字每年一50%的速度增加!著一個個統計都使我觸目驚心!2003年2月,湖北一個16歲少年沉迷網路游戲,半夜持刀砍傷母親,搶走8000元錢。2003年3遠,湖北一個14歲少年因網路游戲入魔產生幻覺,從4樓跌落身亡。一名沉溺網路游戲虛擬世界的13歲男孩,站在一棟24層高樓頂上,縱身約起,想大海「飛」去,去追尋游戲中的英雄朋友……看著這一則則令人痛心的新聞,怎還有那麼多的人沒能覺醒?我真搞不懂,那些游戲真的那麼好玩,能使那樣多的人茶飯不思?我真的不明白!也許我沒有試過,不了解,我也不想去試,我何苦要自毀前程呢?網路游戲就如毒品,一旦成癮,就難戒了。
我的身邊也有許多愛玩網路游戲的同學,有的甚至在臨近畢業考試的復習課上,也津津有味地談論著。他們之中會不會有人也成為下一個網路游戲悲劇的主角?最好不會有。同學們都嘲笑我什麼游戲都不會玩,但這卻成了我的驕傲——不是嗎?在千千萬萬的人都掉進了網路游戲的陷阱時,我擋住了誘惑,這難道不值得驕傲嗎?
我要緊記網路沉溺社會問題研究學者張春良同志的話:「網路游戲不僅製造』網路成癮『的現代傳染病,荒廢玩家學業和工作,讓社會付出極大的治理資本螟害傳播暴力,色情,邪魔等有害文化,歪曲青少年的主流價值觀,甚至葬送一代人的未來。」
因不良網路游戲而導致的自殺、徹夜不歸、離家出走、偷竊、搶劫……的事件連連發生,我不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因此,我杜絕不良網路游戲!
⑺ 電影城南舊事觀後感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盪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時,你會驚喜地發現:隨著「一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http://www.hzcyzx.net/bbs/dispbbs.asp?boardid=11&ID=930
⑻ <<懺悔無門>>讀後感(六)
[<<懺悔無門>>讀後感(六)](七)美國夢 籠中之鳥剛從英國回來,李春平就收到了克勞迪婭的消息,答應他以做她兒子的身份把他辦到美國,<<懺悔無門>>讀後感(六)。李春平欣喜若狂,克勞迪婭也正派人來中國給李春平辦各種出國手續。
李春平繼續享受著靜楠對他的全心全意的愛,全心全意照顧他那條即將斷掉的腿。而他也沒告訴靜楠任何一點關於克勞迪婭即將把他辦到美國的事情。靜楠正憧憬著美好的生活,李春平也答應再也不離開她了,讀後感《<<懺悔無門>>讀後感(六)》。。。
一天晚上,李春平突然告訴靜楠他要去美國了,無論靜楠如何哀求,以死相逼,李春平已經被和克勞迪婭在一起所能享受的財富、地位、尊嚴沖昏了頭腦,頭也不回的離開他和靜然生活在一起的小屋。。。
靜楠徹底崩潰了,她瘋了。。她把青春所有的一切全部無私奉獻給了李春平,此時她肚子也有了和李春平的第三個結晶。。。。
李春平到了美國,克勞迪婭當即宣布李春平是她的兒子和情人,克勞迪婭比李春平大三十多歲。在美國,克勞迪婭用金錢和美女對她進行了各種考驗,他的身份也徹底由兒子變成了情人。李春平用他十年的青春,陪克勞迪婭度過了幸福的晚年,在克勞迪婭即將離開人世的前62天,李春平和她在病房裡舉行了婚禮,成了她的丈夫。克勞迪婭去世後,春平繼承了他上億的財產,1992年回到了中國,開始了他的慈善家、懺悔之行。。。。·· · 〔<<懺悔無門>>讀後感(六)〕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