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出嫁女影評

出嫁女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04 11:15:22

1. 活著 影評

說來慚愧,「活著」這片子及其原著的名氣都很大,我是久有耳聞的,但卻一直沒有看,甚至沒有注意有關的評論或介紹。這女主人也有趣,她的本意是想讓我看一些與文革有關的片子,把「霸王別姬」錯記成這部片子了(其實「霸王別姬」我倒是看過的)。看完這片子的晚上,我忽然半夜裡醒來,在黑暗中回想起這片子,得到一個確切的判斷,那就是這片子的重心其實不是描寫文革的。第二天與那女主人說起,她不能同意,堅持她的理解是這片子寫的就是文革里一個小人物掙扎求存的故事。回來我後在網上搜了一下人們對這片子的評論,驚奇地發現大家對原著余華的小說的理解,是我對電影的理解;而對電影的理解,卻是那女主人的理解。但我覺得我的理解應該是對的。我對電影的接觸很純粹,事先既沒有看過小說,也不知道人們對它的評價,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看這電影。看電影時我就覺得這電影不是寫文革,但也不是我們通常聽到「活著」這詞會想到的「好死不賴活」的含義,但到底是想說什麼,則要到半夜裡醒來的時候才忽然想通。這是我對藝術作品最通常的感受方式,直覺起著作用,所以我覺得自己的理解沒有問題。

在我的理解中,這片子的重心其實是表達一種人類延續生命的韌力。文革之類的事件,只是作為一種歷史背景介入到片子之中,是一種「假定情境」而已。對於「假定情境」來說,它可以是假的(就像昨天的電郵中談到過的童話,還有武俠小說等等這類浪漫主義的作品,它們所設計的情境都必然是假的,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也可以是真的,真假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為藝術作品要塑造的人物、要表達的思想提供一個舞台或載體。像人類延續生命的韌力這樣的主題,乃是任何一個社會都能表達,也有需要去表達的思想,只不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會有不同的假定情境而已。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文革當然是最便利的一個背景。其實,這片子也並不僅僅描寫了文革,最初的時候是民國時期,福貴也經歷了兩個人生階段(二世祖的賭徒階段、戰爭中的小兵階段),這一段時期的描寫也很詳細(與其時間占人物的整個人生長度的比例是相稱的)。如果說這片子是為了寫文革,這一段時期是不必寫得那麼詳細的。但我覺得這片子並非要寫文革,而是寫福貴這個人物,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柔軟地適應著外界環境的變化,頑強地追求生命的延續。作為一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他不同的人生階段必然深深地打上不同的歷史階段的烙印,文革也不過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烙印而已。

當然,文革是一個重要的時期。那是一個特別荒唐,也特別殘忍的年代。但我總覺得片子的重心不在於反映或諷刺這年代的荒唐或殘忍,而這樣的「假定情景」最有利於營造出一個「極限情景」,把主題「逼」出來。

在看片子的時候,我常常想,福貴他們到底相信不相信文革?有時我覺得他們相信,有時我覺得他們不相信。相信的地方就不多說了,因為他們都很積極地配合,連表達愛意、舉行婚禮都是很典型的「文革式」的。但不相信的地方也很多,只是表達得很微妙而已。如他們一再地努力保留皮影戲的道具,也許他們只是出於熱愛這項傳統藝術的天性,於是不自覺地(而非有意識地)與文革那種反傳統、反藝術的本質有著矛盾與沖突。又如他們對於區長春生、鎮長都被打成走資派的態度,更是明顯與文革的反人性、瘋狂的狀態相去甚遠。他們顯然並不相信這些人會是走資派,也就並不見得對文革是那麼由衷地相信,至少反映了他們並不認為文革的一切都是對的。又如在福貴的女兒生孩子時,她的丈夫作為工人階級的進步分子,利用特權把醫學教授從牛棚中領出來,說明他內心深處並不相信這些人是「牛鬼蛇神」,反而是非常崇敬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甚至那些醫院里的年輕女紅衛兵,在病人大出血而驚慌失措時,也承認被他們打擊侮辱的醫學教授才是真正懂的人。其實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沒有瘋,沒有真正地相信自己和別人所說所做的事,沒有真正地相信文革。

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一種心理狀態呢?我的感覺是,以福貴為代表,對他來說,關於文革並沒有相信或不相信可言。他既相信,也不相信,重要的不在於信不信,因為這不是他的信仰,他的追求。他的信仰,他的追求是「活著」。他必須表現出相信,表現出配合,才能在那個環境里生存。至於實際的情況,應該是無所謂信,也無所謂不信。

這使我想起「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對於「反清復明」的態度。他相信「反清復明」的宗旨嗎?應該是無所謂信,也無所謂不信。在天地會,在陳近南面前的時候,他需要表現出相信以求生存;在清宮里,在康熙面前的時候,他需要表現出不相信,也是為了生存。也不能說他欺騙了陳近南或康熙,有時他在表現的同時,也受到感染,在某種時刻或某件事里他是真心地相信的。例如,殺鰲拜和對付吳三桂。盡管這兩件事也有著要求生存的動機,但無可否認,他是真心地痛恨鰲拜和吳三桂的,但為什麼痛恨?可不是因為他們有危及他的生存,這種痛恨本身是「反清復明」的觀念的具體的衍生物,這里有一種隨大流的因素在內。因為大家都這樣痛恨他們,於是韋小寶也受到感染,跟著毫無道理地痛恨他們,盡管他實際上既不由衷地相信這種情緒背後的邏輯理念「反清復明」,他的生存也沒有受到他們的威脅。或者,隨大流本身也是一種基本的生存之道——做大多數人都做的事,擁有大多數人都有的感情,這是最安全的。

「活著」中的福貴等人,也有著類似於韋小寶的心理狀態,這也是我覺得「活著」中對文革的描寫重心不在於文革本身,而是提供一個假定情景,就像「反清復明」的理念在「鹿鼎記」中那樣。當然,如果作為一個小主題或副主題,這未必不是描寫的對象,但作為最主要的重心,「活著」才是。

從一個角度來看,福貴等人的信念,就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態,隨時適應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文革一類的歷史階段,對他們既可說有影響,也可說沒有影響。打個比方,當文革的時候,相關的觀念盛行時,就如同一個圓盆,於是盛在裡面的水也就相應地現出「圓」的形狀;當文革過去,相關的觀念過去,就如同圓盆轉成方盆,於是盛在裡面的水就由「圓」變成「方」了。文革等歷史階段決定了福貴等人那個特定時代採取的「姿態」,但實際上不可能進入到他們的內心或靈魂的深處。

有兩個場景是很能說明這一點的。其一,是福貴在片子中前後說了兩段很相似的話。一段是他載著小兒子上學時說的小雞大了變什麼,又變什麼,最後就是共產主義了。一段是片子最後的時候,他對外孫說小雞長大了變什麼,又變什麼,最後日子越過越好。這兩段話差不多是一樣的,只是最後一句不同,之前是說共產主義實現了,之後就不提共產主義了,只說日子越過越好。這一方面是暗示著文革過去了,共產主義之類的話不再「流行」,不提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深刻的象徵,顯示福貴從來並不真正地相信什麼共產主義,他相信的只是日子要過下去,最好當然是要越過越好。

另一個場景是福貴的女兒出嫁時,大家在外面唱革命歌曲作為慶賀。很多看片子的人認為片子在這里比原著小說本身更強調文革的色彩,偏離了原著的意旨。但我覺得這是誤解。這一場景的重心並不在於這里,而在於後面福貴兩夫婦在屋裡談話,家珍嘆著這么多人為女兒唱歌,她卻唱不出來。前面唱歌是為這一場景作反襯的。因為歌詞中有大意為父母再親不及毛主席親之類的話,但這里的場景暗示出來的,卻是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愛護,無論在多麼荒唐的年代,以多麼荒誕的形式,也要頑強地表現出來。之前還有一個場景,是家珍對女兒的夫婚夫說,她不需要什麼,只需要婚嫁那天他多帶些人來,搞得熱鬧一點,讓女兒高興。這也是類似的表達,是對於文革那個時代的反人性、滅倫常的特徵的無聲卻強烈的否定。事實上,這片子處處洋溢著親情、友情、愛情等人情,與一般以描寫文革為重心的作品著力於刻畫文革對這些倫常之情的毀滅,對人性的扭曲,完全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判斷這片子重心不在於描寫文革的原因。文革只是一個外在的情景,「活著」的內核只是借這個外在的情景來表達,而不是被這外在的情景所決定。而「活著」的原動力,正是這些普通卻頑強的人類之間通過血脈、交往而締結起來的感情紐帶。

所以我也覺得這里的「活著」並不是指「好死不如賴活」,不是純粹地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因為有這些感情的聯結,一個人的活著,不僅僅是他個人在活著,也是因為他是其他人賴以活著的精神動力,而他又因別人的活著而活著。有了為別人而活,別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這「活著」就不是「賴活」。

春生的故事特別能說明以上的兩點(即文革不是描寫的重心,以及活著不是指「好死不如賴活」)。片子並不著重於描寫文革的批鬥,包括對春生、對鎮長的定性為走資派的過程,都沒有細寫,而這本來是最能反映文革對人情倫常的毀滅與扭曲的。片子著重寫的,反而是福貴等人對他們的在精神上的理解與幫助。尤其是福貴的妻子家珍,本來因兒子之死而很痛恨春生的,始終不能原諒他,她最初說那句「你要記得你欠我家一條命」是充滿了怨恨與報復之情的。但當她看到春生被迫害得意志崩潰,想自尋短見的時候,本來這是她最方便落井下石,報兒子之仇的時候,她卻主動地表示和解,再重復那一句話也是因為了激發他求生的意志。這一場景里,普通人的博大與寬容,以及人與人之間普通而純真的感情對「活著」的意志的激勵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文革那荒唐的歲月並沒有腐蝕人性的光輝,沒能沖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所聯結起來而築成的「活著」的意志。正因為人並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活著」,並不是孤獨地在這世間掙扎求存,所以他們才能源源不斷地從身邊的人那裡獲得生存的意志與動力,沒有輕易地被外在的一時的荒唐與殘酷(不僅文革如此,之前的戰爭何嘗不是如此)所擊倒。

片子的重心,在於展現人類對生命延續的不懈而柔韌的追求。除了前面提到的「水」的比喻外,我還想到「倚天」中那兩句說明「九陽真經」的「後發制人」理念的話:「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福貴等人的人生態度正是如此,戰爭也好、文革也好,這些外部的歷史事件都是強橫的,都是強加於這些普通人的人生之中的。他們沒有能力去與之作正面的沖突,不可能去反抗(無論是思想的層面,還是實際的行動),但這一切於他們總是過眼雲煙,對他們最終極的人生觀(也就是「活著」)沒有構成真正的影響。看著這片子,我總想起小草,無論壓在它們上面的是多麼泰山壓頂的石頭,多麼看似堅不可破的障礙物,它們總是曲曲折折地尋求著裂縫生長出來,生命總要綻放,延續生命的力量才是無堅不摧的。

據說,這片子最後與原著大不一樣。原著是所有人都死光光了,只剩下福貴守著一頭老牛。片子里不但沒有這樣,尤其重要的是在福貴拿出舊日裝皮影戲道具的箱子出來,讓外孫養小雞這一場景里嘎然而止。這一場景的象徵意義也是明顯的,無論是外孫還是小雞,都是新生命的代表,這明白地顯示著生命仍然頑強地延續,希望永遠不滅。藝術雖死,但只要生命可以延續,就不愁沒有令藝術再有復活的一天的機會。

比較片子和原著(我其實沒有看過原著,只是根據一些對此片的評論來大致地猜測原著的情況,可能是有誤的),我覺得片子的色彩比較樂觀積極,原著比較陰暗灰沉。但片子的樂觀積極,並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媚俗的,更不是意淫的,這沒什麼不好。沒有一條規定說非要悲觀陰暗的作品才是優秀的作品,表達昂揚的人生觀,只要表達得好,也是高水平的藝術。否則,海明威的作品又怎能是經典之作?至於原著色調陰暗,當然也不等於一定是不好,或一定是好的作品,重要的還是在於怎麼表達,而不是表達什麼。我比較同意說片子和原著應該看成是兩部不同的作品,雖然它們的「表面文本」很相似,但「潛文本」不是同一回事,要表達的意旨不同。不必以表達的意旨是否相同來作為作品是否成功的標准,而應以對各自的意旨的表達本身是否成功來作為評價的標准。

從對片子的評價而間接地談到原著的介紹來看,我反而覺得原著比較側重於表現文革。像福貴的小兒子的死,在片子中是意外,而原著中是為區長夫人獻血而抽血抽死了,後者顯然更需借重於文革這樣的歷史背景。當然,福貴的大女兒的死,卻又是片子比原著更有文革的特色。原著只是簡單地安排她死於難產,顯得有些粗疏(即只關心安排她死,不關心她的死是否有必然性與合理性)。片子卻是安排那些紅衛兵年青女護士不懂處理而導致她的死亡。而有些讀者質疑原著這樣安排那麼多人死去,好像福貴有「剋星」命似的,總是剋死身邊的人,不太合理。余華回應說在那個文革的年代,死亡是平常的事,因此死那麼多人在正常的年代看來是奇怪的,但在那個年代就不奇怪了。這也顯示原著的安排更需要依賴於特定的文革年代。

原著的「活著」,我覺得其重心反而就在於「好死不如賴活」。福貴活到最後,身邊的人全死了,只剩下一頭老牛,這樣的活著純粹是個人的活著,與生命延續已經沒有關系。他不是為了別人而活,別人也未能因他而活,他的生命、希望都沒有延續的可能性。雖然他仍然活著,但隨著時日的流逝,即使沒有意外的發生,他也很快要離開這個世界,此後與他有關的一切就完全滅絕了。則他現在的「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片子的「活著」卻不同。財富雖然化為烏有,但還有家庭,所以賣藝流浪的日子再苦,戰爭再殘酷,福貴仍然要「活著」回鄉。兒子雖然死了,但還有女兒。女兒雖然死了,但又來了外孫。生命的苦難雖然接二連三,好日子似乎永遠盼不來,但希望總是不絕如縷,生命總是微弱但不斷地延續,「活著』的意義總是有的。

所以,原著的「活著」更多是一種反諷,但片子的「活著」是一種正面的描寫與肯定。

另外,片子中加了皮影戲,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是故意以「民俗」來取悅於外國的影片評委。我倒認為不然。張藝謀或者有這樣的動機,但客觀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皮影戲在這片子里是一種關於藝術與傳統的象徵,是人類生存中較高層次的需要。最初的時候,當福貴是個二世祖時,皮影戲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追求;到後來他敗了家後,這既是藝術,又是謀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時候,關系就更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幹革命」的本錢,又是他需巧妙地保護以免於被扼殺毀滅的「傳統」。後來皮影戲還是給「滅」了,但在片子最後,我們發現那箱子還在,只是變成了裝小雞。小雞是新生命的象徵,箱子曾經裝過代表藝術的皮影戲道具,如今又裝載著新生命,這就使藝術、傳統與新生命有著相通與聯系,則「活著」的意義又有了更深遠的內涵。

剛開始看「活著」的時候,覺得這片子中的人物轉變太快,缺乏合理的鋪墊與解釋。像福貴從二世祖變成自食其力,一下子就把賭性戒掉了,看不到有什麼掙扎,總覺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他能如此容易地戒賭,最初又何至於妻離財散?又如福貴從戰場上回來後,馬上表現得很有「政治智慧」,懂得如何趨利避害,懂得劃清界線,懂得「幹革命」的資本的重要性。這一切好像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再次使我覺得他好像變了另一個人。當然,勉強可以說他這是在為解放軍唱皮影戲的過程中學會的,但無論是時間上還是事件方面都比較欠缺適當的過渡與轉變。這可能是電影本身的特性所造成的,因為電影的時間很短,在一些轉折上,節奏難免會顯得倉促。不知道小說在這節奏的方面是否控製得比較好一點。

再看下去的時候,又覺得這可能並不是缺點,而是本片對人物的「隔離式」描寫的特點。也就是說,這片子對人物的描寫從來不直接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而只是通過對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行客觀、冷靜的白描,讓觀眾自己去揣摩、「補白」有關的心理活動。這種描寫手法是相當中國化的,因此盡管是這一部如此先鋒風格的作品,中國觀眾卻很容易受落,因為這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以前我在「文學影視中的李世民」中評論「秦王李世民」一劇時已經提到過,中國文學的傳統是重言行舉止的描寫,通過這些描寫來進行間接抒情的。這與西方文學多心理描寫,擅長通過心理描寫來進行直接抒情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先鋒文學源自西方,其作品也多心理描寫,重直接抒情。中國作家在先鋒文學領域的創作多不如人意,顯得矯揉造作,其不擅心理描寫與直接抒情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但這個片子,以中國式的傳統寫作手法為主導,作者不動聲色、似乎事不關己地描寫事件,與事件中的人物,效果相當成功,描寫行雲流水,抒情自然流暢,看起來有如天賴之音,無半點渣滓,成功地將中國式的傳統寫作手法引入到西式的先鋒文學之中,是結合中西文學精華的典範之作。(說這話,是因為我想到「洗澡」這片子,這片子給我的感覺就有點強行模仿的別扭,其中也常有沙石之感。)

正因為此片不進行直接的心理描寫,所以福貴在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也就沒有觸及,則他的性格轉變所基於的心理掙扎也就不為觀眾所見。這有兩種解釋,其一是這種「隔離式」的寫作手法本身無法作任何直接的描寫,其中的心理掙扎要由觀眾自己去想像;其二是福貴本人的心理狀態本來就是一片混沌,他只是被動地適應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內心沒有掙扎,感受不到逆來順受的痛苦。這些掙扎與痛苦,本來就是個性鮮明、心理敏感的所謂知識分子才會特別清楚地感受到的。福貴雖然出身於富貴之家,也有一定的藝術素養,但他仍然是無知無識的中國普通百姓的代表,對於個性的扭曲,他們是麻木不仁的。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是最直接的感情,如對配偶、子女、朋友的愛。所以,福貴最傷心痛苦的時候,也不過是他的兒子、女兒死的時候,但他不能明白子女的死與他所處身的特定時代有什麼關系,他只是把原因歸於自己(如埋怨自己不應讓兒子去上學,不應讓那教授吃那麼多的饅頭),最多也只是歸咎於直接導致死亡的人(如春生)。他並不因此而怨恨自己所處的時代。

2. 大家看過出嫁女這部電影嗎請談談請說說你的觀後感好嗎先來說說我的感受,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的

計劃的角色和氛圍

3. 跪求 讓子彈飛的 超強影評。

1、馬拉火車

有人從歷史的方面來解讀這個東西,不是不可以,但姜文從來不是一個這么矯情的人。

他的每一個看似不合理的場景,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解讀,而這個解讀,往往並不需要你去翻歷史書才能明白。

馬拉火車的隱喻,就是在暗諷我們當今的制度。雖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經濟火車,走在市場經濟的鐵軌上,可是實際上跟以前的馬車並沒有本質區別,依然是靠一群無腦的勞動力在前面拉著,暗諷現在雖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可是經濟結構卻和真正的西洋火車有著天壤之別。

一旦子彈打穿了馬和車之間的鏈接,一旦失去了在前面勤勤懇懇拉車的廉價勞動力,過不了多久火車,就將摔得灰飛煙滅。這是姜文的第一個隱喻,也正是點中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和最主要的問題所在。

2、關於黃四郎

很多人說姜文把他比喻成韓三平,雲雲。不是不可以,不過未必每個人都知道韓三平是誰。實際上,姜文的這部電影也不是僅僅拍給文藝圈的那幾個人看的,其實從一段黃四郎和張麻子的對話,就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了。

張麻子:「你覺得對我來說是你重要還是錢重要」就是這一段,張麻子把黃四郎和錢擱在了一起對比,這個答案就很明顯了!什麼能跟錢擱在一起呢?那就是權。所以黃四郎在電影里象徵的就是權力,是通過權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這個隱喻,無非也就是那些與權力直接掛鉤的壟斷集團和一些以權謀私的guan當然乾脆可以說白了就是咱們guojia的權力機構,然後姜文說的話也就不難索解了:「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就是權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絕對的權力這點對我很重要。

3、明白了黃四郎在影片中的定位,其他的一系列問題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來說說一開始黃四郎給姜文的那頂帽子。那頂帽子是什麼意思?就是邀請你來一個桌子喝酒的意思。這點後來葛優也給姜文解釋了,隱喻的就是咱們現在的 guanchang現象,比如一個地方官走馬上任之後就會有一個當地的權力集團邀請你來喝酒,然後共同刮分百姓,這就是那頂帽子。後來黃四郎對姜文說: 「如果我一開始不是找人給你送去那頂帽子,而是自己親自去接你,後果會有什麼不同嗎?」「我家裡還有一頂好帽子,回頭我給你」意思就是:如果我一開始不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態來邀請你入伙,分給你一點錢,而是以一個合夥人的姿態來邀請你入伙,把我這個位子讓給你,你會跟我們同流合污么?這是諷刺 guanchang里的那些人物眼裡只有「帽子」!

4、然後再來說說跟他們一起去進攻黃家的那幾只鵝。

「大哥沒一個人跟來就那群鵝跟著來了」這些個鵝比喻的就是現實中那些盲目喜歡姜文,甚至無腦追隨的粉絲們,而實際上這些人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是被其他人魚肉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姜文到底要說什麼,但是就會一直跟著來。可事實是,他們根本沒有一點用處。姜文用了一個隱喻,諷刺了那些無腦的追星族一把,也是告訴我們大家:想要顛覆權力天平顛覆鵝城,靠一群鵝是沒有一點用的。

5、關於鵝城。

鵝城,也就是人民任人魚肉的城市。這個暗指啥大家當然都明白,然後要說的是姜文全片中最精彩的一點隱喻,就是他對權利的理解:從人們三番幾次不敢撿銀子半夜偷偷撿,不敢撿槍半夜偷偷撿,到最後人民發現黃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是權力?權力就是恐懼,權力就是施加給人民的畏懼。而對於人民來說,他們畏懼的也根本不是黃四郎本人,而是他們腦海中的那個黃四郎,回到現實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害怕似有若無的最高權力,我們都有一種恐懼,而實際上我們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其實我們恐懼的,僅僅就是我們自己的恐懼,而一旦人們看到自己腦海中營造的那個「黃四郎」被打倒,人民一旦真正拿起槍沖向黃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權力那裡去拿回自己的東西,黃四郎家那個千瘡百孔的鐵門是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阻擋人民的力量的。

還有後來的那個黃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馬上轉頭跟著反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真的要推翻現在的權力,那麼那些在維護當前權力的人,比如什麼城管呀、警察呀、保安呀之類的,會馬上跟我們站到一起。因為他們也是人民,這點跟開頭的馬拉火車有個呼應,就是說權利這個火車跑的再快,實際上都是馬拉的。一旦沒有了馬,權力只能歇菜。

6、說說千瘡百孔的鐵門

姜文讓他的小弟打個嘆號那段戲,的確是姜文有點自戀的意思,就跟很多人解讀的一樣,他在諷刺其他的導演,他把自己比喻成槍,把自己的電影比喻成子彈,不論是子彈打斷了馬韁,還是子彈射穿了黃四郎家的鐵門,包括電影名字——讓子彈飛,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他要把這個一直束縛著人民恐懼著人民的鎖鏈鐵門打穿掉,讓人民奔向自由,得到自己的財產。然後那個嘆號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諷刺一些個小導演也想打穿鐵門,可是太直接了,想打個嘆號結果就沒打好,而他老人家打的是個問號,然後子彈就能從那個問號裡面穿出去了!這個問號呼應的,是一開始片頭的讓子彈飛後面的一會,這點別的網友分析的很到位了:姜文很清楚他的電影里想說的,這些話影響到了權利核心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黃四郎為啥一直要除掉張麻子,因為「霸氣外露」!所以是不可能通過審批的,可是他又想掙錢又不想跪下,而他同時又很清楚審電影的那群既得利益者的智商,所以他打的是個問號:讓子彈飛一會兒!現在電影已經上映了,那些人後悔也晚了,恰如正在在演摺子戲的郭志堅之流!

7、既然說到審批,就可以再說說一開始小六子自己剖腹那段戲。

姜文把小六子這個兄弟設計成他自己的兒子,對一個導演來說什麼是兒子?電影唄!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鬼子來了」!因為影響了權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師未捷身先死,而賜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須有的涼粉。後來他在墓前對小六子說的話,都可以理解為他《鬼子來了》被砍之後的反省,他認為太沖動是不行的,直接打嘆號也是會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覺的打穿鐵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馬才能掙脫鎖鏈!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為啥在鴻門宴上讓一群兄弟撤了,實際上也是隱喻。我估計他可能也是為了拍這部戲跟領導喝過酒啥的,鴻門宴應該就是在映射他自己,然後他說:「讓你們撤了才能保證我的安全」,意思就是他跟領導面前不能把這些表現出來,才能拍成這部戲,而小六子也就是《鬼子來了》的死,也是給他的教訓,他才會明白怎麼跟領導打交道...

8、最後的一幕

他的幾個兄弟跟他一起推翻了權力,然後覺得跟他在一起壓力太大,就去上海了。也是坐著馬拉的火車去的。這個寓意也很明顯了,意思就是姜文這次比以往拍的深了一層,不僅僅是想怎麼推翻權力,而且想到了推翻權力之後,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就是又會有一個權力出現,而這個權力很可能還是以前自己的戰友。

如果說他想表達什麼,可能是表達人都不能抗拒權力金錢的誘惑吧,這些足夠把麻匪再次變成黃四郎。

說了這么多,其實還有很多細節,都是有內在含義的。比如,周韻用兩支槍一支指著自己一支指著他,後來姜文跟她說:「這個樣子的你是最好看的」,那是周韻想要加入他們,也就是加入追求自由追求公平的隊伍,要加入這一行列,首先要有拿槍的勇氣,還要有拿槍指著自己的勇氣。後來,周韻穿上了制服,跟著老三去追求權力了,姜文說還是那個時候的你最好看,也是表達了一下他的價值取向。

還有留音機里莫扎特的那個曲子,應該也有所指!懂音樂的朋友可以考證一下,姜文拍這個片子拍了三年,我估計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這上面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姜文這個電影拍的很好,的確不愧於中國目前為止最好的電影一說。

他這部電影不僅給鵝城的人民發了槍,同時也用這部電影打爛了黃四郎家的門,換句話說:他不僅拍給百姓看,也同時是給郭志堅主子們的一個警告:就是別以為你們的權力是牢不可破的,人民一旦覺醒,你們根本不堪一擊。

4. 求1000字影評

如樓主所願。(活著)影評

「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1]
所以《活著》的主人公徐福貴在談到死去的親人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徐福貴活著,好像就是為了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在這出關於殘亡的戲劇上演之前,他夜以繼日地吃喝嫖賭,曾經在女人的胸脯上找尋快樂和眼淚,在她們的肩膀上招搖過市風光無限,在賭場上心旌搖動體味快感——然而一切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了,盪然無存了。他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卻並不自知,終於在一夜之間由闊少爺變成一文不名的窮光蛋,而他的父親,在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死於由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破敗前的少爺不懂得傷心而破敗後的福貴沒資格傷心,因為他已經成了佃農。此後的日子裡,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白頭人送黑頭人,而他卻沒有這種「幸運」。他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不斷付出沉重的代價,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他至親的生命,毫不憐惜,毫不同情。[2] 他只能活著,因為這是他的命運,一個人在挑足他應挑的擔子之前,上天是不會讓他的生命提前逃離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徐福貴——葛優。他善於表現小人物的內心,對小人物詮釋的也比較得當,此片中有一句很深刻的台詞:「千好萬好,活著就好」。另外,還有他跟春生說的一句話:「我們都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活著不容易,要好好活啊!」,這可能就是他能在生活的壓力和喪失親人的悲痛中能活下來的精神力量吧。這種知命術的敘述可見跟劇本及編劇的深刻功力是分不開的。一個富家公子,賭的什麼都不剩,然後開始苦澀的人生經歷,給我感覺他很堅強。還值得贊揚的就是,一個富家公子,借了別人一箱皮影戲(片中曾多次提及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戲箱子——富貴的撈食工具),他可以說是盡力保護,這很讓人感動。
這部片子女主人公家珍——鞏利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首先在片頭,她表現出了一個舊社會女人在那個特定時代所不具備的一些性格。一看她就不貪財,在舊社會,嫁入大戶的哪個不貪財,起碼電影里都是這么處理的,可是他卻可以帶著孩子離開丈夫,也正是這點,對一個講究三從四德的女人是不容易的,後來見到落魄的丈夫後又回來支撐起這個家,她給給人總的感覺就是一個值得佩服的中國女性——執著而可愛[3]。而後來,當上區長的春生倒車撞倒了牆,壓死了她兒子有慶時,她曾對春生冷言冷語,怒目以待,「死活不讓他進門」。但當春生被判為走資派,妻子自殺,旁人疏遠並劃清界線,他不想活下去的時候,她說他還差徐家一條命,勸他不要自尋短見,好好活著。人物的性格特徵在影片中顯然易見。
此部戲的時間跨度是很大的,一直從40年代到文革後期,劇中人物的發揮都很到位。從這部電影的結構來看,每一段落之間用明顯的字幕分隔,赫然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那些完全是關乎國家大事的小字背景資料一次次地將福貴等人在故事還沒發生之前就冷冰冰地扔到了一個沉重的背景之下。該片恰當運用了轉換、平移和平衡蒙太奇的藝術手法。如果你真的把之下的所有故事,細節都與前邊給出的字幕資料聯繫到一起並且還推而廣之想到了什麼的話,張大導演的目的也就算達到了。
可以這么說,《活著》在余華的小說中算是最有理性的一個,而在張藝謀電影中算是最有人味的一部。活著有兩個最重要的主題[4]:
1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控訴在某些年代的某些人對生命的漠視。
3、 活著中死去的人,都是非自然死亡的,也就是說,是死於非命的。
4、 有些東西看似是命運的安排,但其實何嘗不是人為的原因?
5、 張藝謀對原著的把握是很好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他個人的少見的黑色幽默風格。
總的說來,電影《活著》和小說《活著》已經不是同一個作品。當然不同的藝術手段有著不同的表現手法和策略。小說中富貴幾十年來只有承受著生存的痛苦和痛苦後的麻木或者說是達觀。[5] 而電影的表現重心已經從個人轉向社會歷史,給予了一個更大的主題空間。但無論二者有多麼大的不同,有一個主題卻沒有改變,那就是:活著,便要承受活著或者死亡的痛苦與幸福。

5. 電影《亂世佳人》的影評

「有一種感情叫做愛情,橫亘了時間,超越了空間,也跨越了俗世間的種種阻隔;有一種意志叫做堅強,承受了歲月,洗練了滄桑,亦拋卻了陳腐的累累束縛;有一種心態叫做從容,化淡了苦痛,撫清了酸澀,只留下一顰一笑間的雲淡風輕……」

有人說愛情是永恆的話題,不管什麼時候談起都保持著它最初豐韻的顏色。所以愛情永遠是人們談論的經久不衰的話題,愛情題材的文藝作品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記就會深刻的多。

《gone with the wind》(飄)是這樣一部作品,不論何時談起愛情人們都會先想起它。但它又不僅限於此,它所涵蓋的主題要遠比愛情寬廣的多。這才是它長盛不衰的原因,它是一部史詩,把對一個民族的思考,把美國內戰時期的南北的對抗,把尊嚴和人性,穿插在一段愛情的糾葛之中,讓人看完之後不禁唏噓不已,但同時也可以感到它內在的厚實的文化底蘊。

一部擁有神話一樣地位的作品,從一個叫斯嘉麗的年輕的女孩的心路歷程向我們娓娓道來。

有人稱這部小說是中國女人必看的一本書,恐怕說的意思是讓被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壓迫的中國女性去看看一個女權主義的典型,是如此為爭取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的吧!

對,斯嘉麗從小便如此,她的性格里充盈的父親一輩的南方的種植園主的那種大氣和粗獷,她好像並沒有遺傳自己的母親一點性格――一個典型的矜持的為家族操勞一生的女性。而在美國的那個時代,一個女人如果缺少了這些,就會被視為一個不合格的人,一個叛逆的人,一個為禮教不能容的人。但是,斯嘉麗恰恰如此。

她是一個異數,她的性格決定了她不會默默無聞,不會像其他的女性一樣過完平凡的一生。所以她在失去家園的片刻絕望後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對天發誓一定要度過難關。在失去了母親,失去了父親,失去了伺候他們的奴隸,她最終還是憑著自己的那股不肯低頭的倔勁爬了起來,走到了社會的上層,得到了最初的金錢和地位。但同樣的,由於在別人看開她過於鋒芒畢露的性格,她所經歷的艱難也是無法其他人無法想像的,無論是她的事業,還是她的愛情。

她的內心不能容忍一絲懷疑,她不能去刻意的掩飾內心任何真實的想法,因為那對她意味著莫大的痛苦。正是由於這一點,從她確信自己愛上了艾希禮之後,不管周遭出現了如何的困擾,不管他們隔了多遠的距離,即使他已經娶她人為妻,她甚至都不曾想過就此妥協和放棄。這在她看來是背棄了自己,背棄了自己活著的理由。這是怎樣的一種性格呢?這讓我深思,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她的堅持了絕決仍會讓大多數人汗顏,能夠堅持自己內心的東西而不受外界的影響是件太難的事情,更多的人會在忙忙碌碌和昏昏噩噩中漸漸的迷失了最初的自我,甚至不會發覺。但是對於感情來說,這種絕決卻不一定會帶來最終的幸福,如果一味的勉強沖撞帶來的傷寒就不會只是對於自己的了。斯嘉麗始終沒有這個道理,她倔強的性格也不會想到這個高度,所以當她最終大徹大悟發現自己最愛的人其實就是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丈夫瑞德的時候,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了。由於她的不肯妥協和頑固的堅持,他們之間的裂痕已經無法彌補。

瑞德,這個幽默,聰明,帶點叛逆和憤世嫉俗的男人和斯嘉麗有著太多相似之處。正因為如此,他一直深愛著她。他愛她的與眾不同,她的天真和她的叛逆。這些在旁人看來瘋瘋癲癲的性格在他看來簡直可愛至極。他什麼時候都顯得那麼的運籌帷幄,好像一切都可以在他的掌控之下,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斯嘉麗最心底里想著的那個人,他無法去強制把她的心扭轉向自己,尤其對於這樣真實的一個女子。所以即使他們已經結婚了,但他仍然覺得沒有真正擁有她,他能做的,只有用加倍的物質和精神呵護對她好,希望她能夠最終回心轉意。

結果讓他絕望,當他最終選擇離去的時候我甚至絲毫不感到奇怪,只是可惜斯嘉麗覺悟的太遲了。他和她其實是完全相同的一類人,斯嘉麗不能欺騙自己心裡的感受,難道他就可以忍受嗎?擁有了自己深愛的人,卻無法抓住她的心。與其承受這種折磨,他寧可選擇不顧一切的離開,這同樣是一種絕決,一種不能忍受一絲感情上瑕疵的絕決。
本來可以幸福擁有彼此的兩個人,卻最終還是各分東西。正因為皆大歡喜的圓滿總是人們期待的童話結尾,所以悲劇也總是讓人唏噓不已。但這個悲劇卻讓我們思考了更多的東西,看似只差了一步就能圓滿的故事,其實早註定了悲劇。他們共同擁有的那種苛求完美的性格讓他們看到了彼此太多的不完美,這樣的積聚是無聲無息的,但結果卻是無法避免的。

這也正好印證了題目,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不明白「飄」到底為何意。看完之後突然靈光一閃的清晰了起來,其實如果《gone with the wind》直譯作「隨風逝去」的話會更好理解。

這裡面有兩層含義,斯嘉麗和瑞德的感情因為那些波折和中間的太多傷害最終像風一樣逝去了,這是無法挽回的,即使倔強的她每次都會在絕望的時候安慰自己:我現在不去想它,明天再說。但明天真的就會有希望了嗎?風明天會吹到何處呢?

第二層含義就涉及到小說的大背景了,作者不光光滿足於一個愛情故事的挖掘,她把它升華到了民族的高度。美國內戰,最終以北方獲勝而告終。大多數文藝作品都會站在北方的角度和歷史的高度來弘揚一統之後種種好處和北方軍隊的英勇和善戰。《飄》令人稱道的是,它自始至終關注的,是南方種植園的民族的興衰,它讓人們換了一個角度來看待一些看似顯而易見的事實。最終的融合確實是大的趨勢,強勢吞並弱勢也是歷史的必然規律,可人們卻忽視了這期間南方的人們的抗爭,他們失去家園的痛苦,他們從最初的與北方的完全對立到最後漸漸的和北方的合作。這是一個民族的轉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的碰撞乃至融合。在轉變的過程中,那些曾經的田園生活,那些曾經的桀驁不馴,那些純朴的粗獷的文化氛圍,已經慢慢的消失殆盡,像陣風一樣,飄散在歷史滾滾向前的洪流中,不留一絲痕跡。

愛情與戰爭,退縮與奮進,堅持與放棄,融合與抗爭。縱橫交錯的脈絡確實讓人有種恍如隔世的錯覺,這是一種厚實的滄桑和一種中立的慨嘆。古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這部史詩級的作品讓我們在失望和希望之中反復,在夢想和現實之間徘徊。

當然,在茫然無錯的時候,不要忘了給自己信心。

畢竟,tomorrow is another day!

6.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正釵的每個女子評價和結局是怎樣的

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是對賈府十二位冠首女子終身命運的描述。各首判詞用隱晦的詩句提前暗示了她們的命運——在封建禮教的束縛和摧殘下必然「紅顏未衰身先死」,照應了文中的「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反映了中國數千年來女性的悲劇,同時也反映出曹雪芹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超凡的思想境界。
1、紅樓夢引子
曲文: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
都只為風月情濃。
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2、林黛玉

判詞:(釵黛合一)
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曲子: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
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
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
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經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結局:林黛玉是林如海與賈敏的獨女。因父母先後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來榮國府撫養。雖然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從不勸寶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把北靜王所贈的聖上親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這一愛情即將要成就時,賈府慘遭錦衣衛抄家,使他們的婚事化為泡影。在賈家輪番遭遇賊寇燒殺洗劫時,家裡只剩她最後一個主子,由於她小性多疑、剛愎不明聽信奸人讒言誤殺忠良,致使賈家徹底敗亡。隨後因為內心極度愧疚而弔死在柳葉渚邊的槐樹上(玉帶林中掛)。
3、薛寶釵
判詞:(釵黛合一)
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曲子: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
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結局:薛寶釵是薛姨媽的女兒,家中擁有百萬之富。她容貌美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溫厚練達。她熱衷於仕途經濟,勸寶玉去會會做官的,談講談講仕途經濟,被寶玉背地裡斥為「混帳話」。她恪守封建婦德,而且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她掛有一把鏨有「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金鎖,系通靈玉附生物。由於抄家之事使寶黛二人的婚事泡湯,林黛玉死後,賈寶玉娶薛寶釵為妻。由於雙方沒有共同的理想與志趣,賈寶玉又無法忘懷知音林黛玉,婚後不久即出家當和尚去了。薛寶釵只好獨守空閨,後嫁與賈雨村,兩人情投意合,但好景不長,之後賈雨村的徇私枉法之罪被門子所查,慘遭抄家,他們二人被流放至東北充軍行役,因為此時寶釵沒有冷香丸調治,不久就死去,就地埋葬在雪地中(金簪雪裡埋)。
4、賈元春
判詞:

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
曲子: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
眼睜睜,把萬事全拋;
盪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鄉,路遠山高。
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
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結局:賈元春是賈政與王夫人之長女。自幼由賈母教養。作為長姊,她曾教寶玉讀書識字,雖為姐弟,有如母子。後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作女史。不久,封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賈家為迎接她來省親,特蓋了一座省親別墅,即後來的大觀園。該別墅之豪華富麗,連元春都覺太奢華過費了!元妃雖給賈家帶來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但她卻被幽閉在皇家深宮內。省親時,她說一句,哭一句,把皇宮大內說成是「終無意趣」的「不得見人的去處」。這次省親之後,元妃再無出宮的機會,後含冤被皇帝凌遲處死。
5、賈探春

判詞:
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也有四句寫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曲子:分骨肉
一帆風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恐哭損殘年,
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牽連。
結局:賈探春是賈政與妾趙姨娘所生,排行為賈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幹,有心機,能決斷,連王夫人與鳳姐都讓她幾分,有「玫瑰花」之諢名。趙姨娘在賈母王夫人面前阻礙女兒施展抱負,更被賈府其他小人挑唆,時常欺辱女兒。抄檢大觀園時,探春令丫環秉燭開門,嚴陣以待;王善保家的欺負她庶出,對她動手動腳,當場挨了一巴掌;她一聲令下,丫頭即出面抵擋,頗有大將風度。她對賈府面臨的大廈將傾的危局頗有感觸,她想用「興利除弊」的改革來挽救,但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碰得頭破血流且還招人抱怨。最後遠嫁海外。
6、史湘雲
判詞:
畫幾縷飛雲,一灣逝水。其詞曰: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
轉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曲子:樂中悲

襁褓中,父母嘆雙亡。
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
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
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
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
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
准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
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
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結局:史湘雲是賈母的侄孫女。雖為豪門千金,但她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史鼎撫養,而嬸嬸對她並不好。在叔叔家,她一點兒也作不得主,且不時要做針線活至三更。她的身世與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寶釵的影響。她心直口快,開朗豪爽,愛淘氣,甚至敢於喝醉酒後在園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覺。她樂觀開朗,是金陵十二釵中活得最明白的一位。她和寶玉也算很親密,在一起時,有時親熱,有時也會惱火。但她襟懷坦盪,從未把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她嫁與衛若蘭。婚後不久,丈夫家被抄,自己逃難出而流浪乞討。許多年後在乞討中巧遇賈寶玉,兩人共度暮年,不久後因病無錢醫治而死去,寶玉把她就地埋葬在湘江邊上 。
7、妙玉

判詞:
畫著一塊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斷語雲: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曲子: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
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
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願。
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結局:妙玉是蘇州人氏。她祖上是讀書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買了許多替身(舊時迷信認為命中有災難的人應該捨身出家做僧、道,有錢人家買窮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門,身體才好,故一直帶發修行。父母已亡,身邊帶兩個老嬤嬤,一個小丫頭服侍。她極通文墨,極熟經典,模樣又極好。十七歲時隨師父到長安修行,師父圓寂後,被賈家請入櫳翠庵帶發修行。她有潔癖,很愛干凈,劉姥姥喝過的茶杯便嫌臟不要,只是她的愛潔多多少少帶著矯情的味道。後賈府敗落,她被一群和尚劫持而去。
8、賈迎春

判詞:
畫著個惡狼,追

7. 菊英的出嫁文學評論

《菊英的出嫁》是鄉土作家王魯彥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滿滿的母愛溢於紙上,在感受母愛的同時,我們也能體會作品中的奇特寫作手法與語言特色。剛開始閱讀作品時,我感到很疑惑:菊英為什麼離開她媽十年,她為什麼不知道菊英現在的情形,題目有什麼含義,„„繼續閱讀到菊英出嫁的那一幕,我才恍然大悟這只是「阿姆」的白日夢。作品隨後描寫菊英逐漸長大了,需要走入婚姻的殿堂,而這一切只是娘對女兒的思念與牽掛。是母親渴望女兒出嫁的願望未滿足對其願望的渴望。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可知該作品直接表現了白日夢。意識流手法的巧妙運用。文章中第十一段運用大量的意識流語言,「是呀,喜期近了呢,我的心肝兒~」„„反而極少提及菊英的體貌特徵。通過「阿姆」對菊英的思念及婚姻的需要而描敘菊英,巧妙地達到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的手法完美地運用於其中。我通過「阿姆」的視角看到菊英的容貌,通過「阿姆」的內心獨白、意識遷移和自由聯想走進菊英的心理世界,挖掘菊英深層地意識流來展露其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同時,作品開篇敘寫「阿姆」的內心獨白,並由菊英的婚禮准備轉至她八歲的故事,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順序,消除時間界限,將感覺中菊英的現在、將來和過去擰在一起組成「阿姆」的主觀心理時間。虛實結合與倒敘的巧妙運用。作者開篇敘寫「阿姆」對女兒的思念和牽掛

8.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影評

電影[花木蘭]

影片中的花木蘭除了保持中國的傳統形象外,還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首先,影片中的花木蘭是一個鬥志昂揚的女孩。身為花家的大女兒,一心想為花家爭榮耀,但是卻常常弄巧成拙,鬧了不少的笑話。
其次,花木蘭是一個勇敢、執著的人。在從軍的路上,她遇到了不少的困難,身為女孩兒,她卻從來沒想過退縮,時刻把家、國放在心上。甚至在被同伴認出是女兒身時,也豪不放棄。
提到花木蘭,不能不提的是她的孝心。當她得知年邁的父親被徵召入伍時,她毅然地偷走了父親的盔甲,半夜離家出走——代父從軍。
看過這部影片的人,相信都會對影片中的木須龍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花家的祖宗為了保護木蘭而派出的,木須龍講話像連珠炮,又喜歡生氣,一路上給木蘭帶來了不少的歡聲笑語與協助。同時,他又非常的護主,當木蘭被同伴發現是女兒身,同伴擔心朝廷大臣會判她欺君大罪而把她拋棄在冰山雪地時,木須龍給了木蘭不少精神上的幫助,他不時地支持和鼓勵著蘭。
總之, 整部影片輕松搞笑,絲毫沒有戰爭的緊張畫面,非常值得一看。

《花木蘭》講的依然是木蘭替父從軍保衛國家的故事情節,以動畫的形式拍述下來將其性格更突現出來。
我國傳統意識影響下,木蘭做為女兒身為花家光宗耀祖的是做個好女子好媳婦,遵從三從四德相夫教子。不過,又是花家的獨生女,父親對她自然疼愛有加,放縱包容,孩子終歸要長大終要出嫁,悠久的傳統觀念與父親的愛似乎有所沖突難以取捨。
木蘭在祖母和母親的帶領下去媒婆那裡,結果鬧出笑話,媒婆盛怒之下指責——木蘭不能成為好媳婦!木蘭很傷心,她並不是為自己而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能如家人所願成為好姑娘好妻子,一方面孩子心性放任愛玩,一方面不可辜負家人。在成長中的掙扎和矛盾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歷也必須走出的。
木蘭傷心之下歌唱:
看看我/我不能成為好新娘/我傷了大家的心/難道說我的任性傷了我?/我知道/如果我再執意做我自己/我會讓家人傷心/為什麼我眼裡看到的只有我自己?/為什麼我在此時覺得離自我好謠遠?/敞開我的胸懷/去追尋/去吶喊/讓煩惱不再/釋放真情的自我/讓煩惱不再/
這時,父親並沒有指責木蘭,在花開的院子里在木蘭身邊坐下若無其事的說;「天啊!今年院子的花開得真好!可是你看這朵遲了,但等到他開花的時候,一定會比其他的花更美麗!」說著順手摘朵花戴在女兒頭上,相信此時眼裡充滿了關愛。
木蘭的心豁然開朗時卻聽到朝廷徵召壯丁的鑼鼓聲,花家老父親年事已高略有腿疾,但,在接受朝廷聖旨時依然將拐杖交給妻子,自己莊重地走到馬前雙手接下。此時,我看到的是一名心愛國家的熱血男兒!一名肩負責任的勇士!
善良弱小的木蘭看著兩鬢染霜的父親在房間獨自舞劍,看到父親的心有餘力不足,她決定替父從軍。這個故事情節在豫劇里是經過家人商議後同意的,在動畫里為更突現木蘭的性格編為偷去聖旨自己上路。任性大膽不知天高地厚由此可見。
然而,也正是木蘭的任性讓她在軍旅生涯中堅韌不拔不屈服不服輸,出色完成訓練,作為優秀士兵的同時贏得人心。對付單於時,木蘭的急中生智又為眾軍士折服,甚至被崇拜為「世界之王」。
木蘭任性但不沖動,放縱但又善良,在現代也是難能可貴的!
木蘭的成就並非偶然,是信念讓木蘭堅毅,是品格使木蘭成功!
自己看著辦,怎麼也要自己加工一

9. 一部好的電影的影評!1500字左右!急需!

《公元一萬年以前》——美國無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影院看完羅蘭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