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閉島影評少
⑴ 《禁閉島》結局分析
《禁閉島》結局分析:
1、 若「 喬治·諾伊斯有幻想症、瑞秋醫生真有其人」,那就代表喬治不曾離開禁閉島、泰德亦不曾離開過。而且瑞秋醫生所述屬實,禁閉島確實從事不人道的人體實驗。
2、若「喬治·諾伊斯有幻想症、瑞秋醫生並不存在」,那就代表喬治與泰德都不曾離開過禁閉島,而泰德與瑞秋醫生的對話也純屬他個人的幻想,且禁閉島只是一間正常的精神病院,但病人大多是高危險性的患者。
3、 若「 喬治·諾伊斯無幻想症、瑞秋醫生真有其人」,那就代表喬治與泰德都曾經不屬於禁閉島。而且瑞秋醫生所述屬實,禁閉島確實從事不人道的人體實驗。
4、若「喬治·諾伊斯無幻想症、瑞秋醫生並不存在」,那就代表喬治與泰德都曾經不屬於禁閉島。此外,即使瑞秋醫生純屬泰德個人的幻想,而由於喬治無幻想症,所以禁閉島確實從事一些不人道的人體實驗。
(1)禁閉島影評少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故事發生在1954年,聯邦執法官泰德·丹尼爾(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和上級新派來的搭檔查克(馬克·魯弗洛飾)奉命上島調查此事,主管醫生考利接待了他們並負責協助調查。
2、而泰德此行前來還有一個隱秘的目的:尋找讓妻子葬身火海的兇手萊迪斯。調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泰德的推斷:在這66名有檔案的精神病罪犯外,還有一名編號67的人存在,但無論獄警還是醫生或者其他病人,對此都矢口否認。
3、泰德深信這個67號就是殺害他妻子的兇手萊迪斯,而且這里一定有一個天大的陰謀。但他的同伴查克提醒他這可能是政府的秘密試驗所,而政府派泰德來,是因為泰德在遭受妻子慘死後遺留精神創傷,是他們最好的實驗對象,泰德予以否認,說來這里調查此案是他自己申請的,他懷疑導致自己妻子慘死的兇手就被人藏匿在這個島上,事情變得撲朔迷離。
4、泰德在調查中偏頭疼的症狀越來越嚴重,經常出現幻覺和噩夢,參軍時納粹集中營的慘象不斷閃現在他眼前,他發誓不再讓納粹的行徑出現在這里。
⑵ 禁閉島觀後感
[禁閉島觀後感]無聊的人盡做無聊事,有關<禁閉島>這 部電影第一次看是半年前了,當時我是以一種正常中國電影的思維去觀看,所以主角teddy理所當然的成為正義的化身,應該是正面角色,理所當然那個禁閉島精神病院是一個大大陰謀,能夠果斷地得出如此結論,當然離不開眾多的國產電影的熏陶,禁閉島觀後感。然而就在昨天那個寂寞難耐的夜,我再次打開了400多G的C盤映入眼簾的竟然不是toyota hot .對,就是<禁閉島>,帶著半年前的一點點質疑,又開始觀看這部懸疑電影,這次我故意的就把teddy當作精神病人,發現情節還是蠻合理的,於是我特意網路了下禁閉島影評,果然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我前思後盤賣得出了一個結論,此類電影,完全實現了觀眾與導演的互動,導演同志在讓teddy 分不清現實與幻想的同時,讓我們觀眾也分不清 現實與幻想,當然不同結局的產生也就取決於那幾個關鍵情節是幻想還是現實,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也就在於一部電影的結局竟然會因為 幾個點而完全改變,觀後感《禁閉島觀後感》。具體情節不作詳細解析了,個人推薦不知情的情況下觀看。當然看了這篇文章,再看電影 已經沒啥趣味了。 〔禁閉島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⑶ 《禁閉島》觀後感
[《禁閉島》觀後感]算上這部關於精神病人的電影,已經是第三部了,《禁閉島》觀後感。第一部《美麗心靈》,第二部《飛躍瘋人院》,第三部《禁閉島》。對了,這應該是第四部了,記得在2003年的時候,買過一張碟片,一部非常老的一部電影,有點驚悚片的感覺,但故事結尾,卻告訴我,原來一切都是主角想像出來的,而故事發生的地方,則是精神病院。這部電影開端,就給人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直看下去,直到結尾,也許是因為我比較喜歡這類題材的電影吧。1954年,聯邦警官泰迪和查克乘船來到波士頓附近的禁閉島精神病犯監獄調查一樁離奇失蹤案。手刃親生骨肉的女犯蕾切爾從戒備森嚴的牢室神秘逃脫,藏匿於孤島深處。泰迪懷疑監獄的主治精神病醫師約翰·考利有意隱瞞內情,並向查克透露他上島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尋找當年縱火燒死他妻子德洛麗絲的,並揭露美國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進行人體科學實驗的罪行。但隨著調查的逐漸深入,真相卻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這部電影像是在講訴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第一個是偵探的故事。泰迪和搭檔一起到孤島精神病院調查女病人瑞秋的越獄案,但他真正目的是借機找一名燒死他妻子的縱火犯萊迪斯,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精神病院對病人實行洗腦和葯物控制,所以他決定找出真相。在鄰近大功告成之時,他險些被博士洗腦,觀後感《《禁閉島》觀後感》。他只能假裝接受"事實"以為韜晦之計。最後他望瞭望醫生手裡裹著的手術刀,對助手說了耐人尋味的那句話:"究竟是變成行屍走肉好,還是堂堂正正地死才好"。之後隨眾人走進燈塔。第二個是縱火犯的故事。泰迪其實就是萊迪斯,由於他患精神病的妻子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他一怒之下槍殺了妻子,面對整個家庭的破裂,他瘋了,從而產生幻覺,並在大腦中產生了偵探故事的版本,他的那個警方搭檔其實是他的主治醫生。最後泰迪清醒過來卻無法面對現實,不願像怪物一樣繼續活下去,而寧願承當起一個正常人的責任而選擇赴死,假裝他沒有清醒。他清醒、冷靜地走向結局,主動去完成這個壯烈的悲劇。從某種程度講,第二個故事更應該是電影本身想表達的,你看,萊昂納多不是在海報中劃燃了一根火柴,這不是就在隱喻他是縱火犯嗎?想起多年以前看過一部驚悚小說《第四校區》了,在整個故事裡,多次提到關於致幻葯物,導致人產生了很多幻覺。分不清什麼是真實,而哪些又是幻覺。直到整個故事的結尾,我都徘徊在主角是處在幻想狀態,還是清醒狀態。非常喜歡電影中男主角說過的一句話:"像怪物一樣活著好呢?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這句話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生活中的人們,有很多人其實像行屍走肉一樣活著,不明白活著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樣人,倒不如那些已經逝去的人,至少他們還值得我們回憶。最後想說,祝福那些還在被精神疾病困擾的人們,早日康復。()〔《禁閉島》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⑷ 如何評價影片《禁閉島》
《禁閉島》的氣氛營造,從片頭隨派拉蒙標志出現的第一個音符就已內經開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容一刀一鑿地將現實剝離開來。泰德在二戰後十年罹患的戰爭創傷由閃回得以表現。「戰後創傷休克癥候群」的典型症狀可從片中那些身著普通西裝領帶,煙不離手,壓低帽檐走進大雨並裝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現。一切細節都預示著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斷蠶食,而這一切在導演的安排下都無懈可擊(美國影評人Roger Ebert評) 。
《禁閉島》是一部探討精神與行為的懸疑驚悚片。導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泰德·丹尼爾的幻覺和夢境,大對比度的色彩和慢鏡頭的使用成功的營造了影片詭異神秘的氛圍。德國軍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奧斯維辛集中營路邊冰凍的屍體,孩子們在泛著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懷中妻子流著血的身體化為灰燼,這些血腥唯美的鏡頭不僅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極富視覺沖擊力。片中,萊昂納多的表演精準有力,延續了他在斯科塞斯電影中慣有的硬漢形象與黑幫氣質(網易評)
⑸ 禁閉島的影片評價
《禁閉島》是一部上乘的心理驚悚電影,該片強調電影視聽手法的運用,通過鏡頭運用、聽覺效果等將影片的緊張恐怖氣氛烘托得恰到好處(《信息時報》評) 。《禁閉島》的氣氛營造,從片頭隨派拉蒙標志出現的第一個音符就已經開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鑿地將現實剝離開來。泰德在二戰後十年罹患的戰爭創傷由閃回得以表現。「戰後創傷休克癥候群」的典型症狀可從片中那些身著普通西裝領帶,煙不離手,壓低帽檐走進大雨並裝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現。一切細節都預示著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斷蠶食,而這一切在導演的安排下都無懈可擊(美國影評人Roger Ebert評) 。
《禁閉島》是一部探討精神與行為的懸疑驚悚片。導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泰德·丹尼爾的幻覺和夢境,大對比度的色彩和慢鏡頭的使用成功的營造了影片詭異神秘的氛圍。德國軍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奧斯維辛集中營路邊冰凍的屍體,孩子們在泛著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懷中妻子流著血的身體化為灰燼,這些血腥唯美的鏡頭不僅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極富視覺沖擊力。片中,萊昂納多的表演精準有力,延續了他在斯科塞斯電影中慣有的硬漢形象與黑幫氣質(網易評) 。 《禁閉島》討論的是關於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孰真孰假的命題。在真偽難辨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喪失,內在與外在的價值評斷失衡。可惜的是,相比《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等斯科塞斯的代表作,該片在精神病人的故事情節上過於反復,懸念的鋪陳零碎不清,使得影片成為一部經不起推敲的恐怖片。特別是虛張聲勢的配樂,不但沒有起到預期的心理引導作用,反而給觀眾強加的不適。導演過於追求視覺和聲音技巧的使用,卻丟掉了他最本性最特質的風格:冷靜沉著的電影語言。或許斯科塞斯想創造自己的懸疑風格,但是對比希區柯克的環環相扣與波蘭斯基的步步為營,顯然他對《禁閉島》的把握能力令人失望(網易評) 。
片中的現實環境和泰德的幻想之間的界限並不明朗,這是該片最主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也直接導致了影片的情節發展緩慢,從而降低了觀眾的觀影興趣,觀眾極有可能已經發現了有些情節是導演在故意誤導。每當片中的謎團迭起,當劇情推進到高潮時,影片的情節又放緩了下來,而主人公泰德又遭遇了一系列的虛虛實實的人物。事實上,斯科塞斯是在迫使觀眾按照他事先准備的線索去思考情節,並希望觀眾在謎底揭曉前才恍然大悟。悲哀的是,觀眾可能一早就識破了導演的處心積慮。當謎底揭曉後,觀眾可能感覺情節牽強附會,並無太大意義。(《第一財經日報》評) 。
⑹ 禁閉島影評一千五百字
《禁閉島》是根據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冷戰初期,二戰陰雲剛剛消散,核戰爭危機卻籠罩全球。1954年,聯邦警官泰迪和搭檔查克乘船來到波士頓附近的禁閉島精神病犯監獄調查一樁失蹤案,案件的調查也一步步走入到撲朔迷離的離奇地步。
實際上,這位所謂的聯邦警官泰迪就是這所精神病犯監獄的重症病人,他的主治醫師約翰試著讓他通過扮演自己所設想的角色來逐步發現自己編造的故事的荒唐之處,並以此治癒他的精神疾病。
泰迪的真實身份叫萊迪斯,曾作為戰士走入戰場,在戰爭結束回到家鄉任職警官,娶妻生子,二戰的慘烈廝殺和參與解放納粹的達豪集中營的經歷給他遺留下來嚴重的心理陰影,使他難以完全正常地走入生活,因而難免對妻兒的關愛失之冷漠,他的妻子為此長期服用葯物,逐漸導致精神疾病的爆發。一天,精神失常的妻子在自家園中的湖裡親手溺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女,萊迪斯回到家中目睹到這一切時,悲痛萬分,在精神極度緊張的情況下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妻子的生命,並放火燒了自己的房子。
巨大的創痛分裂了萊迪斯的人格,使他幻想出另一個人物、另一個故事,以使自己接受這些慘痛的現實,分裂的自我在尋找著另一個自我,他在自己臆造的世界裡艱難地探索。主治醫師約翰也正是希望通過這樣的「角色帶入」的過程,讓他走出自己幻想的時空,接受現實,回歸正常。
看過電影,小編覺得整部電影就是主治醫師約翰幫助泰迪構建他的童話世界,雖然這個童話並不美麗還充滿著血腥,但是最後時,泰迪對醫生說:醫生,你是為我好的,是嗎?在全世界都放棄我的時候你還在幫助我。醫生是善良的,他不放棄自己的任何一個病人,不想通過不人道的手術方法讓病人「安靜」下來,成為一個個「玩偶」。可是個人覺得,醫生其實也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為什麼這些病人會得病,就是我們所說的「瘋了」。
男主角萊迪斯,是因為自己參加了二戰,留下了戰時陰影,妻子親手溺死了自己的三個小孩,而自己又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人間痛苦可以說雷迪斯都已經嘗盡,無論多麼堅強的人,都不可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打擊。很多人都在猜測,最後男主角到底有沒有痊癒,其實,他已經完全恢復了,記起了從前的事情,但是最後為什麼他還要「裝傻」呢?就是因為他接受不了殘酷的現實,他寧願去接受手術成為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玩偶」,用這種極端但是又無奈的方式來逃避現實的痛苦。我們理解醫生的用心良苦,也理解萊迪斯最後無奈的選擇。萊迪斯在兩年的時間里,一直活在自己為自己編織的童話世界裡,在這個世界裡,他是正直勇敢的法官,而不是那個殺害妻子的殺人犯。
萊迪斯是病人,所以他的醫生和護士們都在陪著他演戲,希望他能早日走出自己虛構的童話世界。但是作為萊迪斯,他的選擇,其實對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從萊迪斯自己的世界裡就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害怕看到現實,他的童話世界十分完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他則自導自演,十分投入。如果不是萊迪斯受過訓練具有攻擊性,其實,他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至少這樣他不再痛苦。
⑺ 禁閉島 視聽語言影評
1。關於名字的暗示
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適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為什麼用這個名字?
片中燈塔里院長Dr. John Cawley在紙板上標出了4個名字,雖然有點快(話說再詳細再慢點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讓人一時反映不過來,不過可以拿來做分析的線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記憶中的殺妻兇手)
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蹤的女病人/醫生)
仔細拆開名字中每個字母,可以發現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夢之解析的那套片語合的理論。
而 Dolores這個名字,在西班牙語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Teddy是Theodore的呢稱。而Theodore來源於希臘語,是「上帝的贈與」的意思。這都是夠明顯的暗示了。
2。一切都是演戲
a。作為一個marshal,在監獄門前交槍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樣子只能說醫生你這事先沒排練好吧。
b。Teddy激情詢問醫護看守人員,而他們那心不在焉的態度很可以說明一些事情
c。Teddy詢問一個殺夫女病人的時候,為什麼這個女的把chuck支開就為Teddy一個人寫了個「RUN!」?
d。那個很老的精神病醫生Dr. Naehring對Teddy說話的態度可有夠親切的,就像醫生對待病人一樣溫暖。
e。那懸崖其實也滿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醫生都能爬下去,為什麼那麼多看似很壯的搜索人員不敢爬所以啥也沒搜出來?
f。Chuck建議Teddy乘亂去C區,當teddy碰到George Noyce時他可閃的真是時候。
g。2個看護討論額外演出費用時被Teddy聽到了(此條來自wiki,我只有那麼點印象)
h。那麼重要的燈塔的守衛居然就一個人。。。也真好ko
i。Teddy對Dr. Cawley說他在懸崖洞中遇到Solando醫生,而且他們永遠抓不到她。光頭冷笑:確實我們抓不到。
j。記憶/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長的實在是太魔獸了,有夠不現實的。可以理解為作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喪妻傷感的二戰老兵+國家認證marshal)分裂出來的那個代表惡,導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為什麼瘋了,親手殺了3個小孩?也許可以從「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可以想像,「teddy」參軍前與Dolores有婚約,Dolores在漫長的等待中有點不正常了。雖然人戰後回來了結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狀態不好有酗酒問題又經常出差(他是出差回來發現妻子殺子的,出差回來第1件事情倒是給自己倒了杯==),於是慢慢的Dolores就瘋掉了。Teddy意識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極把這段記憶給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兩個人格。
k。至於記憶是怎麼被自動修正的。我的建議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麼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的記憶的。話說開頭輪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鏡頭拍的有夠影棚的,而電影從Teddy洗臉,然後看著鏡子中自己的臉開始,「假」,「幻覺」的畫面感一開始就開始塑造了。(老馬你向自己的電影致敬是吧!)
3。借古喻今
講述二戰士兵的戰後綜合症的電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不過見過第一批進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美國大兵的情節,讓我想起Godard在電影史1A中畫外音說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沒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屍山的場景,也不會有後來(回到好來屋掌鏡)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陽光下幸福的場景。」他也講到了「集中營屍山」的畫面是無法「想像」,無法「表現」的。對個人而言,納粹軍官企圖自殺漫天飛紙片的夢境/回憶似乎有點過於「表現力」了。而和妻子在一起的夢中房間里滴水=現實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過於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點。不過這不妨礙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寫於2003年,寫的是1954年的事情。為什麼選擇戰後這個人們已經達到普遍共識的年代寫?Dr. Naehring對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為精神創傷造成的情緒過度反應甚至長期心理問題。美軍戰後綜合症已經不是新鮮名詞。這樣的新聞有很多。我可以摘抄幾段:
「美國防部統計顯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陸軍士兵自殺。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軍士兵自殺。此外,五分之一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歸來的士兵至今仍受沮喪、創傷性應急障礙和自殺傾向等精神疾病困擾,難以回歸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問題專家提醒說,陸軍的這一計劃更像是一種實驗。但他們也說,這項計劃可以解答心理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能否教會人擁有堅強意志。
在一節「抗壓力」培訓課上,教官要求一級士官詹姆斯科爾和一名同學參加角色扮演游戲。情景是筋疲力盡的科爾和戰友們在一天快結束時接到命令,要求他們完成一個艱難任務。」
而前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早已不是新聞,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躍瘋人院)便是經典。只不過70年代之後,這個臭名昭著的手術才被放棄。至於製造沒有意識的國家殺人機器,恐怕不僅僅是科幻和漫畫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為什麼說Scorsese寶刀未老,借二戰題材反映當代美國問題,也許是最聰明的選擇。電影最後「Teddy」為什麼對「Chuck」說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話,明明他已經想起了一切?也許是因為他看著遠處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獄長,就像他們所代表的政權軍權和科學權威,統治著小島這個一個孤立社會的最高階層。他明白了自己是永遠不能逃出他們的掌心,而發瘋並不能使他忘記痛苦的過去,並不能幫他逃離責任和命運。他只能作為一個曾經的國家機器,並繼續作為將來的國家機器而存活下去。
⑻ 禁閉島影評 心靈的自我發現
雖然結局是開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僅僅因此而抱怨電影不好可有夠白痴的。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網找了些影評,發現同志們的看法基本有:Teddy瘋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沒瘋,一切是演戲為了把他搞瘋兩種。之後兩天和看過的幾個朋友談了談,倒搞出幾個想法。
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電影。弗老說「精神神經症。。。為潛意識的願望滿足」,而夢也一樣。從這點出發,仔細觀察電影的細節,分析一下,不難得出結論:『Teddy』,或者我們更該叫他Andrew,確實瘋了,而一切是圍繞他做出的心理學試驗。電影本來就是從他的視角拍攝的,主觀的敘述外加夢境代表的無意識應該能說明真相。
1。關於名字的暗示
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適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為什麼用這個名字?
片中燈塔里院長Dr. John Cawley在紙板上標出了4個名字,雖然有點快(話說再詳細再慢點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讓人一時反映不過來,不過可以拿來做分析的線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記憶中的殺妻兇手)
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蹤的女病人/醫生)
仔細拆開名字中每個字母,可以發現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夢之解析的那套片語合的理論。
而 Dolores這個名字,在西班牙語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Teddy是Theodore的呢稱。而Theodore來源於希臘語,是「上帝的贈與」的意思。這都是夠明顯的暗示了。
2。一切都是演戲
a。作為一個marshal,在監獄門前交槍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樣子只能說醫生你這事先沒排練好吧。
b。Teddy激情詢問醫護看守人員,而他們那心不在焉的態度很可以說明一些事情
c。Teddy詢問一個殺夫女病人的時候,為什麼這個女的把chuck支開就為Teddy一個人寫了個「RUN!」?
d。那個很老的精神病醫生Dr. Naehring對Teddy說話的態度可有夠親切的,就像醫生對待病人一樣溫暖。
e。那懸崖其實也滿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醫生都能爬下去,為什麼那麼多看似很壯的搜索人員不敢爬所以啥也沒搜出來?
f。Chuck建議Teddy乘亂去C區,當teddy碰到George Noyce時他可閃的真是時候。
g。2個看護討論額外演出費用時被Teddy聽到了(此條來自wiki,我只有那麼點印象)
h。那麼重要的燈塔的守衛居然就一個人。。。也真好ko
i。Teddy對Dr. Cawley說他在懸崖洞中遇到Solando醫生,而且他們永遠抓不到她。光頭冷笑:確實我們抓不到。
j。記憶/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長的實在是太魔獸了,有夠不現實的。可以理解為作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喪妻傷感的二戰老兵+國家認證marshal)分裂出來的那個代表惡,導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為什麼瘋了,親手殺了3個小孩?也許可以從「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可以想像,「teddy」參軍前與Dolores有婚約,Dolores在漫長的等待中有點不正常了。雖然人戰後回來了結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狀態不好有酗酒問題又經常出差(他是出差回來發現妻子殺子的,出差回來第1件事情倒是給自己倒了杯==),於是慢慢的Dolores就瘋掉了。Teddy意識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極把這段記憶給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兩個人格。
k。至於記憶是怎麼被自動修正的。我的建議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麼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的記憶的。話說開頭輪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鏡頭拍的有夠影棚的,而電影從Teddy洗臉,然後看著鏡子中自己的臉開始,「假」,「幻覺」的畫面感一開始就開始塑造了。(老馬你向自己的電影致敬是吧!)
3。借古喻今
講述二戰士兵的戰後綜合症的電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不過見過第一批進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美國大兵的情節,讓我想起Godard在電影史1A中畫外音說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沒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屍山的場景,也不會有後來(回到好來屋掌鏡)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陽光下幸福的場景。」他也講到了「集中營屍山」的畫面是無法「想像」,無法「表現」的。對個人而言,納粹軍官企圖自殺漫天飛紙片的夢境/回憶似乎有點過於「表現力」了。而和妻子在一起的夢中房間里滴水=現實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過於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點。不過這不妨礙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寫於2003年,寫的是1954年的事情。為什麼選擇戰後這個人們已經達到普遍共識的年代寫?Dr. Naehring對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為精神創傷造成的情緒過度反應甚至長期心理問題。美軍戰後綜合症已經不是新鮮名詞。這樣的新聞有很多。我可以摘抄幾段:
「美國防部統計顯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陸軍士兵自殺。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軍士兵自殺。此外,五分之一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歸來的士兵至今仍受沮喪、創傷性應急障礙和自殺傾向等精神疾病困擾,難以回歸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問題專家提醒說,陸軍的這一計劃更像是一種實驗。但他們也說,這項計劃可以解答心理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能否教會人擁有堅強意志。
在一節「抗壓力」培訓課上,教官要求一級士官詹姆斯科爾和一名同學參加角色扮演游戲。情景是筋疲力盡的科爾和戰友們在一天快結束時接到命令,要求他們完成一個艱難任務。」
而前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早已不是新聞,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躍瘋人院)便是經典。只不過70年代之後,這個臭名昭著的手術才被放棄。至於製造沒有意識的國家殺人機器,恐怕不僅僅是科幻和漫畫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為什麼說Scorsese寶刀未老,借二戰題材反映當代美國問題,也許是最聰明的選擇。電影最後「Teddy」為什麼對「Chuck」說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話,明明他已經想起了一切?也許是因為他看著遠處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獄長,就像他們所代表的政權軍權和科學權威,統治著小島這個一個孤立社會的最高階層。他明白了自己是永遠不能逃出他們的掌心,而發瘋並不能使他忘記痛苦的過去,並不能幫他逃離責任和命運。他只能作為一個曾經的國家機器,並繼續作為將來的國家機器而存活下去。
⑼ 電影禁閉島影評
禁閉島》:大宗師玩死人不償命 【破除延期詛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電影都不咋地。 《禁閉島》(Shutter Island)原定於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後不知什麼原因硬生生拖後了一個季度。如果回顧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沒發現有類型重合或者其他潛在威脅;看看本片前台幕後的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熱門,通殺其他中小級別的牛鬼蛇神是沒問題的。然而,本片居然還是延期了,這其中必有古惑。 撇開延期的內幕不談,「延期沒好片」是個簡單的判斷句式,其邏輯上的正確性取決於狀語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況下,延期上映的電影基本上沒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閉島》就是一個驚喜。 從類型來說,本片總體上可以歸為「懸疑驚悚」一類。比較諷刺的是,本來應該是最容易產生驚喜的這一類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讓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不僅不能稱之為好,甚至隱隱有成為「爛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虛的大自在】 《禁閉島》給我的第一個驚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虛;而後者,正是近年來「懸疑驚悚」這個類型讓人「審美疲勞」的根源。確切的說,懸疑片的質感不在於那種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節轉折的多少,而在於那種緊張的真實感覺。 一般而言,「故弄玄虛」式的懸疑驚悚片,都會在開局的時候故意營造平靜、正常的氛圍,編導會竭力掩蓋洶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後半段集中展示來使得觀眾措手不及。只是,這種手法用多了,如果觀眾事先知道影片的類型,就會通曉其中的慣用伎倆,那麼那些故弄玄虛的小手段就不成為秘密了;也就是說,編導越是卯著勁製造前後氛圍的對比、事實真相的差異,反而越是符合影迷們的猜測;而一切懸疑的根本要義,就在於打破觀眾的預期;這在觀眾都已熟悉「故弄玄虛」模式的情況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為在新形勢下打破觀影預期、重新製造懸念的唯一途徑。只是,這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因為「反故弄玄虛」意味著不遮遮掩掩,純靠事件說話,如何讓觀眾的神經時刻保持緊張、且不會過度緊張以至於麻木到無法欣賞其中必要地轉折,這對任何編導都是個巨大的挑戰。 幸好,站在《禁閉島》劇本與影像背後的,是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頂在聖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師級人物,一部分影評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電影社會學家」的頭銜,以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馬一生的電影理念。個人以為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現實中遠不如他作品背後的形象那般宏大肅穆,這當然不僅僅是指老馬那「短小精悍」的體格與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與對作品風格的追求,其實是非常活潑、有時候甚至是頑皮的。他在《禁閉島》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無間道》的方式,其實是異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規章的隨意出牌,實則是在更高層次上對電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運用。所謂大師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規」的境界,「從心所欲」是不拗於包括自己在內的前人的成規,「不逾規」則指的是所有的變化又始終是符合電影與觀眾互動的基本原理。 【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嚴肅玩笑】 具體說來,老馬在《禁閉島》一開始,就向觀眾表示:這事情不簡單,肯定有不少貓膩,您就等著看好戲吧!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故作鎮靜地誘使觀眾進入一種放鬆的情緒、隨後用轉折來給你一個驚嚇,而是一開始就大張旗鼓地囔囔,等於是直接告訴觀眾——我就要嚇你了,而且接下來我要不斷地嚇你!按照常理,這種「事先張揚的驚悚事件」是不會有多少懸念的;可事實是,《禁閉島》是本人近年來看過的唯一一部從頭到尾都比較緊張的電影,那種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覺,讓人覺得既實惠又過癮。 既然已經懸念的感覺已經「事先張揚」了,為什麼還能「精彩」呢?不少影迷這時候可能會聯想到希區柯克的懸念理論。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是,希胖子認為那種「不知結果如何」的懸念不算厲害,「已知結果卻不知結果如何發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懸念。可是,以上這兩條,都無法套到《禁閉島》的頭上。因為,老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兩種方式都沒玩,但同時卻達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聽著有點玄不是?這當中的訣竅,就在於老馬最先展示的緊張感覺,其實和故事情節無關,他壓根就不是在透露與劇情發展相關的東西,所以和故事結果完全無關;可以說,老馬從一開始就純粹是在撒著歡兒玩表現手法,只是因為大眾對懸念驚悚片整體結構的思維定勢,才會以為他是在嚴肅認真地講故事,因而才會上當,從而在觀感上同時產生兩種效果,一種是「不知結果」的茫然,另一種是「不知過程」的期待;更為奇妙的是,這種難得的雙重懸念,還同時扣住了一般觀眾與資深影迷,讓他們在各自的認知軌跡上還都保留了這種雙重懸念,這就遠遠不是工匠級別編導所能達到的了。 正由於全片故事細節以及演進方式,都是老馬交織懸念的一部分;為了保持這種懸念緊張的完整感覺,最好是對劇情隻字不提;所以,這里無法就具體情節進行分析。不過,可以從經驗的層次,來描述一下影片對於不同觀影人群而產生的懸念效果。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因為對於電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節與人物身上的,所以當影片一開始就給出一個主角們出場的理由時,觀眾會以為已經知道了結果、但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發生的;更何況,影片提示的這個「結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強調「匪夷所思」,這就更令這些觀眾好奇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同時,與情節演進的假性提示相反,觀眾對主要角色命運的發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終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 對於資深影迷而言,他們在關注故事與表演的同時,可能會留意編導在電影語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來,他們多半會發現,一方面,老馬在懸念基調上的「事先張揚」顯得有些詭異,這當中肯定隱含了什麼玄機;另一方面,影片開局對緊張氣氛的營造,似乎過於「用力」了一些,好像彈鋼琴時每敲一次琴鍵都使出吃奶的勁似的——這過於輕佻,過於明顯,不太像是老馬這樣宗師級導演應有的沉穩手法。如果不是老馬突然脫線,那隻有一個解釋:他是故意而為之,是為了誘導什麼,隱藏什麼:「誘導」有經驗的觀眾得出錯誤的結論,「隱藏」自己看似過於嚴肅實則電影頑童的本質。可以說,老馬非常「邪惡」地利用了資深影迷自詡淵博的觀影經驗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團斧鑿痕跡過於明顯的迷霧、讓觀眾們沾沾自喜地放鬆了警惕,以為老馬其實很老實,結果卻發現他卻再狡猾不過了……換句話說,可能連資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馬可以狡猾如此,他們知道老馬高明,卻不到最後不會明白老馬的高明之處在哪。 【老頑童的實力與趣致】 如果考慮到普通與資深影迷之間觀眾群的更多細分,以及不同人對兩種懸念的感知能力,那麼《禁閉島》所能產生的感知效果的組合就更令人眼花繚亂了。問題是,難道老馬的原意,就僅僅是創造出這種萬花筒般的效果而滿足自己玩弄觀眾期待的惡趣味么?顯然不是。 老馬對於電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態」可以是戲謔的,其「手法」卻是純熟到無懈可擊,這就是俗話中那「信手拈來,了無痕跡」的境界。這個可以從局部細節、與全片手法的邏輯兩方面來體會。從細節上說,這部電影給人以「很電影」的感覺,用大白話說就是每一個具體的技術細節,都可以作為電影專業學生們細細咀嚼的對象。光影的運用、場景的調控、機位及視角的變化、色調的心理暗示、乃至視覺特效的運用,都有一種獨特的、難以具體描述的質感。這種質感,迥異於工匠型導演亦步亦趨小心鍛造,這是真正在電影王國里錘煉、積累到飛升階段後在天堂里隨意揮灑的結果。老馬在這些細節里沒有刻意裝清高,更沒有賣弄高難度,他甚至在大多數時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調子導演視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風韻來、甚至能以假亂真,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電影之後再品味那些細節,仍然有一種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畫面去的感覺,傳說中的電影「魔術」,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評認為老馬的影像語言,強悍歸強悍,終究「目的性」太強了,顯得過於迫不及待,不穩健內斂,以至於反而落了下乘。他們舉例說,片中的音樂、光影空間處理、乃至演員表演,都有「過火」的嫌疑,遠遠達不到希區柯克玩弄懸疑的那種優雅風度。個人以為,這幫人要麼是選擇性失明,要麼是壓根沒看明白老馬想要表達什麼。如前所述,影片的絕大部分,有種故意而為之的味道,這本身並非什麼秘密,人老馬是擺明了給人看的,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種狀態」(這種狀態您得看完電影以後才能公布);說白了,那種「牽強」的味道,正好是體現某種「主觀視角」,合理與否,只有從全片情節發展邏輯的角度來解釋,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想通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看影片,那影片整體、從細節到結構的過渡與變化,就不僅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會覺得以老馬如今的地位,還能擁有如此新鮮的活力,實在是影迷們的幸運。別的不說,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體的故事情節,而關注一下影片不同場景的含義,會發現不少與老馬「身份不符」的B級類型片經典元素,從納粹到監獄,從瘋子到天氣,乃至場景的建築結構,都可以指向歷史上成名的眾多B級片。原著小說里這些元素感覺並不明顯,但被老馬這么有意無意一放大,就變成那「信手拈來」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為上】 當然,驚悚片懸念玩得再出人意料,歸根結底還是應該關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讓觀眾產生心靈情感的糾結,那些懸念的產生過程很快就會被忘記。個人覺得,這也是近年來懸念驚悚類影片日漸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閉島》則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後,老馬沒忘記實實在在地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事實上,所有主體情節的演變,都只是為了揭示主人公內心的糾結,而這種糾結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會難忘的。 而這種情感的力量,自然是離不開演員們張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實」來評價其中的絕大部分表演,但這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調。片中所有演員都極好地把握了這個平衡,特別是當觀眾知道最後結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細節時,會更好地體會到那微妙瞬間所展現的神乎其技。 可以預見的是,本片肯定會得到比較兩極分化的評價。但個人覺得,如果能夠對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話,應該是能更多地體會到該片的妙處的。老馬的玩性也許不如昆汀那麼明顯,但這種悶騷而自得其樂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師才能玩得出來。
⑽ 《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
[《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禁閉島》看了一遍,《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很坦白我不是聰明人,看了一次還不是很懂。上網查了不少影評,就裡面提到的一些醫學名詞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電影中主角是一個二戰老兵,戰後成為一名警官,有妻子和三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主角他的妻子患有重度抑鬱症,一日主角下班發現妻子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悲憤而情緒失控的主角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燒了自己的房子和屍體,然後逃跑。不久後被抓捕從此患上「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50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行「腦前額葉切除手術」。為了抵禦這種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精神病醫學界的專家發明了一種叫「角色扮演」的群體治療法,為了證明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替代「腦前額葉切除術」,主角成為最佳的實驗品,被送到禁閉島上。
很好奇究竟腦前額葉是什麼東西,為什麼一個人切除了腦前額葉之後還能活著,個人覺得十分的不可思議。後來查了一些醫學書籍,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1848年9月,蓋奇被炸飛的一根一英寸粗鐵棒插入臉頰,戳穿左眼後從顱骨頂蓋穿出。但是奇跡發生了,經過治療2個月後,蓋奇完全恢復了,可以走路說話,對周圍環境也能做出正常反應。但是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後經過解剖,蓋奇腦部受損的位置就是腦前額葉。科學研究發現:腦前額葉接受和綜合由腦的各部位傳入的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並能及時組織傳出沖動,給這全部結構以組織性、指導性和調節性的影響,保證中樞神經系統整體的協同和達到整個高級心理過程的機能統一。可以說腦前葉是高級神經活動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剛發展起來的時候(20世紀50年代),美國有很多人支持腦前葉切除手術,作為治療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萊塢女明星弗蘭西斯·法默,也沒有躲過這項手術,由於其過激的性格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被其母親送進精神病院,並在她母親的授意下,被切除腦前額葉,觀後感《《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多年後她重返社會,已是一個目光渙散、神情呆滯的中年婦女。傳記電影《弗蘭西斯》最後一幕,她當年的朋友去見她,卻被她異樣的神情和舉止所震驚,他們分別時,她獨自一人穿過整條空曠的街道,直到走進黑暗。
切除腦前額葉的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緒讓他們成為溫順的白痴,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並發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隨境轉移計劃和組織能力差、原始反射、腦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同時這也是一種對個人自由權利赤裸裸的剝奪,是個人私慾極端膨脹功利主義的體現。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反對這項手術的呼聲越來越大。
引用網站一篇文章的話,作者談到「腦前額葉切除術終於不再被當作是施加給混沌世界裡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終廢止了。人對世界的認識,有時候是錯的,有時候走彎路,總還是前進著。真理永遠只是當時當地人們所認為的真理,等待著在將來被修正。」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被修正,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廢除後,對腦前額葉的研究一直沒有終止。腦前額葉作為大腦的指揮官,對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讓一個正常人變成白痴。同樣只要合理地對其進行開發,必將使人成為天才。隨著對腦前額葉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理論驗證了腦前額葉對於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意義。
久保田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專注於腦前額葉的研究,他採取了獨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從刺激腦前額葉充分開發對人的積極影響作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腦從出生之後就開始急速的發育。但腦前額葉到了2-3歲時前額葉才正式開始發育,一直持續到6歲達到高峰,6歲後發育就會趨緩。在這3歲到6歲的急速發展時期,對腦前額葉的正確的訓練,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腦前額葉控制下表現出來的五項基本能力。在兒童3-6歲期間,通過對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鍛煉能有效開發腦前額葉。而運動與做游戲是最有效的鍛煉方式」
叔本華曾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人類從不知道腦前額葉為何物,到任意生命權切除腦前額葉,到最終認識到腦前額葉的重要性,提出在兒童時期合理開發腦前額葉。這一個過程恰恰是人類自我探索和突破的過程。我們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認識去鎖定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夠沖破已有常識,停留在過去而固步自封,或許我們走向的只有滅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知慾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成為永恆不變的奮斗主題。
〔《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