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細講弟子規觀後感

細講弟子規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4 23:37:57

Ⅰ 急求一篇弟子規的讀後感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禮物.它短小精悍,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她深深地吸引著我,不僅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琅琅上口.
在《弟子規》中,我有幾句很欣賞,其中一句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早晨要早早地起床,晚上睡覺要晚一些.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從幼年到老年,是轉瞬即至的事情,所以應加倍珍惜眼前的時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珍惜時光,也就是珍惜生命.就像我們這個學期一樣,時間像箭一樣快地過去,很快就到學期末了,但有些同學磨磨蹭蹭,不珍惜時間,我真是為他們而擔心.人的一生就是要珍惜一分一秒,做時間的主人.
這只不過是《弟子規》裡面的一句而已,其實這裡面所有句子都蘊含著一個道理,這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去領悟.
所以《弟子規》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建議所有的學生都來熟讀《弟子規》,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爭取做一名品德高尚的小公民. 大四畢業的暑假裡我把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從頭到尾看了兩遍,深感相見恨晚,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沒有學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么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對現在的教育模式,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懷疑。
《弟子規》講述的是看似很淺顯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可這些貌似淺顯的語句做起來很不容易。如果從小時候就學習《弟子規》,會對孩子一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小時候不懂具體的意思,會在以後生活中慢慢領悟到《弟子規》的正確性。《弟子規》是幫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這幾句話:「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現在網路也好,電視也好,為了一己私利,充斥著許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聞與廣告,變相的宣傳了「惡行」,他們要為社會大眾負責啊!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於使用的,因為他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工具。
後面兩句是教人不要惡語傷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話說禍從口出,要人小心處世。
還有許多句子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踐行,《弟子規》真是簡單話明大道理,體現的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並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並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盪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准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於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人活一口氣,要活得有志氣——為喘氣而活,僅活著而已;活得有志氣,死得也美麗。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實,不要在昨天里沉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同學們,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裡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朴,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這本《弟子規》,真是受益匪淺!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
當我讀到「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後又一頭埋在電視堆里,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麼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聲 」!只是板著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准和作人准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裡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朴,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裡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想到這里,我就回憶起那件事。在童年時期,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麼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桿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桿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裡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一杯熱水「噗」的一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桿上,冒出了一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說:「小純,爸爸媽媽說過的話以後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不是一篇啊,是好幾篇拼起來的,每篇之間都有空格,想要哪篇你自己選吧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布。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 「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聖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里有一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後,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回答者: 小飛俠741 - 初入江湖 二級 5-13 22:17
傳統文化在如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似乎顯得有些落伍,但近幾年掀起的這股學習傳統文化的浪潮,使我們這些喜歡趕時髦生活,在網路時代、吃著洋快餐、穿著耐克的時代青年,開始反省自己:現代社會哪些才是最根本的東西?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這是好幾篇,自己慢慢分吧。。。。

Ⅱ 細講弟子規24至30讀後感

通過了
解《弟子規》並結合許多事例和道理,教會人們如何經營幸福人生。

幸福在哪裡?要想營造幸福的人生,
首先,
要完美自己。
我們普通人都是對別人要求太
多,對自己要求太少,
「嚴以待人,寬以待己

,
尋找真誠時,自己沒有對世界付出真誠,卻
希望別人對自己真誠,
追求完美時,
只是要求別人完美。
其實最應該完美的是自己。
只有主
動付出人生才會幸福,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幸福還在於安於職守,敦倫盡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扮
演好自己的角色,
幸福自然會在你身邊。
在家你是一個好的父母,
在學校你是一個好的老師,

那你就會時時體會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幸福還在於把握當下,
要和諧對待自己和他人,
理解和關愛他人,
心胸寬廣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人生天地之間,要演出天地無私之德」
,只要心中有愛,幸福就在身邊。

「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
」要下對抉擇,人生才會幸福。人生也要抉擇輕
重緩急,
什麼事請先做,
什麼事情後做,
先後順序要下對抉擇,
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
育好。
怎麼教孩子?身教。
我們知道教孩子一輩子,
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
而不是分
數最重要,
但是我們還是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
就是因為我們太注重名利,
放不下自己的
面子,
太注重名利。
應該教孩子學會做人,
與人相處。
做事要有責任心,
一個孩子有責任心,

他才會有擔當。
讓孩子明白念書,
不是為了面子,
而是一種責任。
有孝心的孩子是希望讓父
母放心,
希望讓父母有好的生活,
所以他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
這樣的孩子才會大
有發展。
「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業家,
學歷都不是頂尖的。

什麼樣的特質才會讓人成功呢?
誠實、責任心、謙虛、信用、耐心。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更重要,品德最重要。現在西
方人一經發現,
原來還有一個比把東西做好更重要影響企業的因素,
就是員工的德行。
既然
德行如此重要,我們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要教育孩子「使作善也」
,孩子又善良的
心,
就會有善的行為,
自然會有善良的朋友,
他的人生就會幸福。
所以教孩子不是要讀很多
的書,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當我們表現出善的行為,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
。假如現在你的孩子紮根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經讓他這一生立
於不敗之地。所以,說抉擇最重要,你抉擇要教給孩子的是什麼,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將
會影響的孩子一生的幸福,也會影響到你的幸福。

我們如何才能下對抉擇?建立理智。
如何才能建立理智?還要透過學習,
有好的判斷力,
才能下對判斷。
理智要愈早建立,
人生才會下對重要的抉擇。
當我們理智時,
我們會下對抉
擇。
抉擇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觀念。
思想決定你的行為,
行為決定你的習慣,
習慣形成一
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幸福,關鍵是「思想」思想會影響
你的一言一行。
但是現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也就是自私。
如何才能教育孩子
不自私呢
?
就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當我們真正修養身心,就能夠對家庭、社會產生很大的
力量。
百善孝為先,
其實要對社會有貢獻,
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困難,
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
道德修養。
「首孝悌

,
你讓一個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對所有為人父母的人他都會恭敬。子讓
回去幫助他人,
愛護他人。
所以重視孩子的德行,
整個社會就會呈現祥和之氣。
如果孩子從
小注重物質享受,
家長不給於合理的管教,
等到花錢習慣了,
就很難改。
他的努力目標就不
是為了孝順父母,
不是為了照顧妻兒,
而是滿足他的物質慾望,
就會變得自私。
因此從小要
教育孩子要有仁愛之心,要替他人著想,他將來一定會為社會造福,自己也就會過得幸福。

書中告訴我們如何經營自己的幸福人生呢?那就是要從
《弟子規》
中汲取營養,
從自身
做起,
完善自己的德行,
以孝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用善良來教育子的孩子,
做人做事要有自
己的規范和准則,以寬廣的胸懷來對待社會,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很精彩,也會很幸福。
《弟
子規》說:
「凡是人,皆須愛。
」學會感恩,學會愛,時時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裡,就能時
時品嘗幸福的感覺。
《弟子規》教會我們孝悌謹信,教會我們做個合格的父親、母親、領導、
下屬、孩子,教會我們怎樣做一個有有德行的真正的中國人,怎樣做一個滿足、快樂、幸福
的人,怎樣盡享天倫之樂而又營造和諧氛圍的人。

Ⅲ 弟子規 的觀後感

《弟子規》有感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回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答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松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讀書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說得是不是應該在讀書的時候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答案很明確:是。但又如何抓緊時間呢?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把自己買來的書束之高閣,上面布滿灰塵,這難道是正確的嗎?

還有許多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應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隻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Ⅳ 蔡禮旭細講弟子規 觀後感

近幾年來,我們張店區的教育提倡學生誦讀《弟子規》。自己以前雖然大致看過,知道所說的大致內容,但是,還真沒有認真讀過,在假期中,利用空餘時間,比較仔細的翻閱了台灣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這並不是一本單純的闡述《弟子規》的書,而是通過講解《弟子規》並結合許多事例和道理,教會人們如何經營幸福人生。 幸福在哪裡?要想營造幸福的人生,首先,要完美自己。我們普通人都是對別人要求太多,對自己要求太少,「嚴以待人,寬以待己」,尋找真誠時,自己沒有對世界付出真誠,卻希望別人對自己真誠,追求完美時,只是要求別人完美。其實最應該完美的是自己。只有主動付出人生才會幸福,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幸福還在於安於職守,敦倫盡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會在你身邊。在家你是一個好的父母,在學校你是一個好的老師,,那你就會時時體會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幸福還在於把握當下,要和諧對待自己和他人,理解和關愛他人,心胸寬廣「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人生天地之間,要演出天地無私之德」,只要心中有愛,幸福就在身邊。 「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要下對抉擇,人生才會幸福。人生也要抉擇輕重緩急,什麼事請先做,什麼事情後做,先後順序要下對抉擇,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育好。怎麼教孩子?身教。我們知道教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而不是分數最重要,但是我們還是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因為我們太注重名利,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太注重名利。應該教孩子學會做人,與人相處。做事要有責任心,一個孩子有責任心,,他才會有擔當。讓孩子明白念書,不是為了面子,而是一種責任。有孝心的孩子是希望讓父母放心,希望讓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這樣的孩子才會大有發展。「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業家,學歷都不是頂尖的。」什麼樣的特質才會讓人成功呢?誠實、責任心、謙虛、信用、耐心。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更重要,品德最重要。現在西方人一經發現,原來還有一個比把東西做好更重要影響企業的因素,就是員工的德行。既然德行如此重要,我們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要教育孩子「使作善也」,孩子又善良的心,就會有善的行為,自然會有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就會幸福。所以教孩子不是要讀很多的書,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當我們表現出善的行為,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假如現在你的孩子紮根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經讓他這一生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說抉擇最重要,你抉擇要教給孩子的是什麼,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將會影響的孩子一生的幸福,也會影響到你的幸福。 我們如何才能下對抉擇?建立理智。如何才能建立理智?還要透過學習,有好的判斷力,才能下對判斷。理智要愈早建立,人生才會下對重要的抉擇。當我們理智時,我們會下對抉擇。抉擇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觀念。思想決定你的行為,行為決定你的習慣,習慣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幸福,關鍵是「思想」思想會影響你的一言一行。但是現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自私。如何才能教育孩子不自私呢?就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當我們真正修養身心,就能夠對家庭、社會產生很大的力量。百善孝為先,其實要對社會有貢獻,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困難,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首孝悌」,你讓一個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對所有為人父母的人他都會恭敬。子讓回去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所以重視孩子的德行,整個社會就會呈現祥和之氣。如果孩子從小注重物質享受,家長不給於合理的管教,等到花錢習慣了,就很難改。他的努力目標就不是為了孝順父母,不是為了照顧妻兒,而是滿足他的物質慾望,就會變得自私。因此從小要教育孩子要有仁愛之心,要替他人著想,他將來一定會為社會造福,自己也就會過得幸福。

Ⅳ 蔡禮旭細講弟子規5讀後感

我們普通人都是對別人要求太多,對自己要求太少,「嚴以待人,寬以待己」,尋找真誠時,自己沒有對世界付出真誠,卻希望別人對自己真誠,追求完美時,只是要求別人完美。其實最應該完美的是自己。只有主動付出人生才會幸福,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幸福還在於安於職守,敦倫盡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會在你身邊。在家你是一個好的父母,在學校你是一個好的老師,,那你就會時時體會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幸福還在於把握當下,要和諧對待自己和他人,理解和關愛他人,心胸寬廣「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人生天地之間,要演出天地無私之德」,只要心中有愛,幸福就在身邊。 「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奮斗 ,而是抉擇。」要下對抉擇,人生才會幸福。人生也要抉擇輕重緩急,什麼事請先做,什麼事情後做,先後順序要下對抉擇,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育好。怎麼教孩子?身教。我們知道教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而不是分數最重要,但是我們還是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因為我們太注重名利,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太注重名利。應該教孩子學會做人,與人相處。做事要有責任心,一個孩子有責任心,,他才會有擔當。讓孩子明白念書,不是為了面子,而是一種責任。有孝心的孩子是希望讓父母放心,希望讓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這樣的孩子才會大有發展。「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業家,學歷都不是頂尖的。」什麼樣的特質才會讓人成功呢?誠實、責任心、謙虛、信用、耐心。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更重要,品德最重要。現在西方人一經發現,原來還有一個比把東西做好更重要影響企業的因素,就是員工的德行。既然德行如此重要,我們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要教育孩子「使作善也」,孩子又善良的心,就會有善的行為,自然會有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就會幸福。所以教孩子不是要讀很多的書,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當我們表現出善的行為,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假如現在你的孩子紮根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經讓他這一生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說抉擇最重要,你抉擇要教給孩子的是什麼,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將會影響的孩子一生的幸福,也會影響到你的幸福。 我們如何才能下對抉擇?建立理智。如何才能建立理智?還要透過學習,有好的判斷力,才能下對判斷。

Ⅵ 《細讀弟子規》的讀後感

很感謝學校給我們推薦蔡禮旭先生《細講弟子規》這本書,把聖賢的教誨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故事傳遞給我們的內心,自己的思想境界不高,語言詞藻淺陋,把體會、感受講一下,各位見笑、見諒!書中有一段文字給我的震撼很大,就是蔡先生擔心的一件事,五十年後,國際法庭會出現的一個訴訟案,「孔夫子是韓國人的老祖宗,還是中國人的老祖宗?」事實上,不用等到五十年後,中日、中韓的傳統文化之爭早已開始,從「孔子標准像」、「韓國人發明漢字」到韓國成功將「端午祭」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足以使每個國人扼腕不已。我們70後這一代幼時沒有接受過完整的國學教育,對古代經典的精華與糟粕缺少最基本的了解和辨別,也許就是一代人身上國學教育的缺失,造成了目前我們在捍衛傳統文化中的尷尬,也使我們在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前心無主宰、患得患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育道德倫理、開啟思維智慧的神聖使命,作為一名凡夫俗子,我們需要道德的感召與教化,需要自己的心靈得到修復,需要和諧安寧的社會。正是從這兩個層面我來認識國學教育的意義和價值。現在自己也號稱看過幾本書的人,也已經意識到讀書修身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認為自己還算是一個善良、孝順的人,但接觸了《弟子規》之後,每看幾句就來審視自己,發現幾乎沒有一條能完全做到。尤其在對待父母上,不知自己犯了多少錯誤。念書時,「學習」是第一要務,我不分擔家務,吃完飯,碗一扔,門一關,就去看書,父母的辛勞付出從未進入我的眼裡、心裡,什麼事都是充耳不聞。工作初,內心的煩亂,與父母對社會理解的沖突,自己頂嘴的功夫越來越厲害。現已三十而立,夜深人靜,輾轉難眠時,想起以往的不懂事,自己的惡語惡行對父母的傷害已無法彌補。好在世上哪有怨恨孩子的父母,自己還有時間去修正自己的言行,來報告父母的養育之恩。過年休假的這段時間,我便想照著書中一位學友那樣,給父母磕頭,將三十年來對他們的愧疚統統說出來。可真到初二回娘家時,不知是自己不善外露的性情,還是怕突然的改變嚇倒父母,反而憑添他們的擔心,頭沒磕,但內心的掙扎,讓我平靜地和母親說:「媽,讓我陪你去洗澡吧!」媽說:「好,給我搓搓背。」兒時澡堂里的回憶,媽媽衰老的身體,讓我無語以對,那個情況下也不知道是不是哭著流了淚。如今明白了,自己在最困難、最失落的時候,是父母遺傳的樂觀基因,是他們默默的精神支持,讓我在無形中勇敢、堅強。我再也不能只在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得失,而忽略父母對我的關愛和寬容。父母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他們的感受就是我的感受,只有對父母的養育抱有感恩的心態,才能進而感朋友之恩、感社會之恩,回報父母、朋友和社會,引導我更好地去生活和工作。學貴力行——《弟子規》不是叫人讀和背的,是叫人去做到的。字字句句要做到,一舉一動都有規范,養成習慣。就用這四個字來告誡自己,讓我的內心踏實、幸福吧!

Ⅶ 求《細講弟子規》讀後感

《細講弟子規》讀後感
以前也讀過《弟子規》,現在每天都聽學生讀《弟子規》,可對他並沒有非常認真的揣摩,深入的研究。通過讀了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他的每一句講談都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心。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擔任著多種角色,妻子、子女、母親、教師,如何在這種物慾橫流的今天找到方向,我想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很大。
一、孝敬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可到底怎麼做到孝呢?就如弟子規中所說〈入則孝〉,就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之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時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因為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孝」的另一個方面,我認為還要照顧好自己,時刻關懷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我們的生活。關心家人,關注自己!我認為這就是孝的根本體現。
二、教育之道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家長,我們擔負著教育子女、教育學生的重任。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等負責,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不僅僅要教給他知識,也應該教給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養。當然,這要求我們自己就應該有一份積極的人生態度。另外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不論是教師、家長哪種身份,我們既要教會孩子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著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余」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
三、處事之道
作為生活中的一份子,單位中、家庭中做人處事的方法關繫到我們與同事與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說,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細講弟子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案例涵蓋了人生中的父子、君臣、夫婦、兄弟和朋友的全部五倫關系。它讓我們明白許多人生道理,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也會使我們對幸福的詮釋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Ⅷ 細講弟子規第六集讀後感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麼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裡,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後,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干什麼,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值得期待。

Ⅸ 弟子規的讀後感

最好是真情實感 切勿矯揉做作
弟子規不僅僅是用來讀的, 而是用來真正實踐的,看了書而不去照做,就像有了菜譜不去燒菜,有了地圖不去開車一樣
(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是弟子規很好的學習教材 假如您仔細觀看的話必然對您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

例文:
末學以前也零零星星的讀過幾本佛法方面的經典,對於學習實踐《弟子規》的重要性,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每天面對蔡老師親切和藹的笑容,聆聽蔡老師的淳淳教導,讓末學得到了重新反省、認識自己的機會,並日益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學習、落實<<弟子規>>的重要性。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熏修,讓末學獲益良多、感悟頗深,在這里特此向學院的各位老師、大德、同修作一下修學報告,敬請慧鑒,批評指正!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的李毓秀先生,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綱領,並綜合朱熹編著的《小學》中的文義,的重點為基礎,編寫出《訓蒙文》。

《弟子規》是專門教導我們扎穩孝敬德行的根,並具體到我們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並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我們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化一方,挽救當今倫理道德淪喪,社會種種危機的首要法寶。

尊敬的師傅上人凈空老和尚及蔡老師也一再教導我們,學習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修學要從真實心中作,以恭敬謙卑的態度去學習落實。真正的道德學問是要解行相應,信、解、行、證,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力行落實做到!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認識到,《弟子規》的學習和落實,是讓我們扎穩道德學問的根基,深刻認識到做人的根本是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奉事師長,仁愛、謙虛、誠實守信、恭敬一切。反觀自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到,慚愧之至!今後一定依照古聖先賢、師傅上人的教誨,依教奉行,努力改過修善!!

第一、入則孝。

入則孝是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恭敬、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我們今天能夠有幸認識到這些聖賢人的教誨,就應該首先盡心盡力做好我們為人子之道。

孝養父母: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落實。

1、養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養父母,恭敬孝順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讓父母會傷心難過。平常多關心父母的身體,照顧好父母飲食、起居以及身體健康。當父母生病時,應當全心全意來盡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顧父母,讓父母早日康復。

2、養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與父母溝通,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穩定,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聽父母給我們的意見。從今天起,我要立志,首先要好好經營好自己的人生、經營好自己的家庭,不斷修養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做一個真正讓父母自豪的孝子!

3、養父母之志,我們要把孝落實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主要是父母對的意見,一定隨順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認知錯誤,我們也不能頂撞,要恭敬謙虛應諾,找機會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辦法規勸父母。

末學認為在孝道方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想辦法,用自己的德行孝道,用善巧方便,把父母早日領進佛門,好好念佛,今生能讓父母往生極樂世界。盡自己的能力讓父母於一生成就佛道,了脫生死輪回的苦海,方是真正的大孝。

第二、出則悌。

出則悌是聖賢教導我們,首先要友愛兄弟姐妹,兄弟團結,多照顧幫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愛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相處的人。我們擴大自己的心量,常修布施,在財物上就會看淡,以謙卑、仁愛、智慧之心,言語上就會忍讓,廣結善緣。以自己的道德學問做周圍人的榜樣,真誠、恭敬、忍辱以及智慧的善巧方便來化逆緣為善緣!

對長輩有禮貌,做到長幼有序,處處要謙虛禮讓,對長輩要恭敬禮貌,見到長輩要恭敬問候,不可以隨便就座,長輩坐我們才可以從坐,說話要注意要聲音大小,謙恭禮貌。再把這份存心提升對待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樣恭敬與愛護,才算是做到出則悌。

第三、謹。

我們要時時刻刻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會幫助我們免掉許多壞的習慣,並逐步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訓練: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到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時間,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要早睡早起,講究衛生早起洗臉,刷牙,飯後漱口,飯前便後要洗手等,才能身體健康。穿著要整潔、穩重,適合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考慮家中的經濟情況,不講究名牌,華麗。對飲食不可以偏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過飢過飽。勸戒子女不要飲酒,對於成人的我們平時也不要飲酒,交際場合盡量不飲,或適當少飲、要堅決不醉酒,平時主要以素食為主。

2、家中以及公司、公共場合,一切物品的排列要整齊有序,用過的東西應該放回原處,才不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生活中要求自己行、坐、站的形象要穩重,問候或禮拜長者時要真誠恭敬。走路做事要從容,不能急躁,動作恭敬溫和,坐立要端正,時刻提醒自己為人處事、待人接物要真誠、恭敬,要做到謹言慎行。

3、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敦倫盡分」,一個人要懂得盡到自己本份去完成人生,完成使命。處處為他人著想,進入別人房間先敲門,報上自己的名字。不要進入容易發生爭吵打鬥的場所,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借人東西時要先得到同意,不問而拿走,那和偷沒有兩樣。借東西要注意及時歸還。

第四、信。

「凡出言,信為先。孔老夫子說「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在現在這個普遍沒有信用的社會,我們要立志做聖賢,做他人的榜樣,去掉以往的虛偽、不誠實,以誠實守信,仁義道德來處世,來感化周圍的人。

只說好話、有益於人的話,修改掉一切不好的口頭語,市井穢污之氣。在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之前,不輕易發表言論,不論人是非,一旦承諾,就一定要守信。說話的語氣、速度要適中,見到他人的善事、善行要贊嘆學習。

衣服飲食都是次要的東西,唯有技藝以及德行才是立身之本,要時刻提醒自己,每天修善、積功累德,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以聖賢為榜樣,看周圍的人優點來學習,時時提醒自己,以別人為鏡子,看到別人的過失,要馬上反照自己,是非也有類似的習性或其他過錯,有則一定要改,時時提醒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和修行。

聽聞別人對自己批評指正,要歡喜改正,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贊嘆稱譽,要關照自己是否真的如此,要時刻謙卑、如履薄冰,努力修善,不可有絲毫的自高自大。

對於自己的以前壞習慣、不良習氣,要發羞恥之心,做錯了,不能故意去掩蓋,如果故意去掩蓋,是增加了一個新的惡行,會污染自己的人格、遮蔽自己的智慧。

對於以往的過錯、不良習氣,要發勇猛之心,想辦法對治,堅決改錯!!!

第五、泛愛眾,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天地萬物因為仁愛而生生不息,世間因為仁愛才能和平共處。縱然是現代這個以物質、功利主義的時代,眾生因為愚痴貪愛、自私自利而迷惑顛倒,但是只要有真正德行的人,來以身作責,來教化,人們也是容易覺醒和向善的。

我們在尊敬的上凈下空老法師的教導下,自己以古聖先賢、大善知識為榜樣,從基礎開始修行,以孝敬友愛、德行仁愛為准則,身體力行,自己修好,別人才會起而相仿,從而帶動周圍的人,移風易俗,教化一方,促進社會和諧。

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結富人,不看不起窮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對於妻子、朋友、物品要做到不喜新不厭舊,珍惜自己的妻子、家庭、親人、朋友,對新朋友或事物不貪戀。別人沒有空閑的時候,不應該用事情去打擾他,朋友內心煩亂的時候,應該給他一點時間和空間,表示一下關心,不要去話去打擾他,這些都是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應該注意的禮貌和原則。

其次要善於守護自己的口業,在現實生活中,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只看別人的優點,不看人的缺點,以善心力行做到隱惡揚善,能修好自己的德行,則能以自己的行為喚醒他人的慚愧心。

蔡老師教導我們,對於不能勸說的人,而去勸說,是自己失言;對於應該勸導的而不去勸導,是自己沒有盡到親人、朋友的本分。聖賢教導我們善巧的方法,「揚善於公堂,規勸於私室。」在人多的地方贊嘆他人的優點,能鼓勵他人更加向好處發展,勸化要顧及到他人面子。勸人也要先觀察對方對我們的信任程度,以及是否能接受等,要有智慧去辨別和選擇正確的時機,用對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我要時刻提醒自己,時時反觀自照,每天反省自己。與人相處,要多布施、多給予,惜物惜福,修福修慧。要求別人的事,要自己先做到。要時時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能要求別人去做。時刻記住別人對我們的幫助,找機會報答,和別人的怨恨,要盡快化解掉,忘記別人的過失。對待不如自己的人、下屬,貴在自己行事端正,仁慈而寬和。這樣別人才會真正佩服尊重我們。

我要努力學會去從真心裡愛別人,「看一切長者如自己的父母,視一切平輩如自己的兄弟姊妹,看一切小輩如自己的孩子。」我要不斷歷事煉心、不斷努力。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是聖人、菩薩的境界,我要從弟子規的基礎開始,從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開始,立志向、學聖賢,做菩薩。

第六、親仁。

社會中,人們的迷惑有深淺不同,智慧與福德機緣也不一樣,所以心智高低、德行素質也不一樣。現實社會中受到風俗習氣影響誤導的人多,真正有德行、仁慈寬厚的君子聖賢人少。如果真正有德行的人,人們是會自然對他生敬畏之心。

道德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人生的歷程上,聖賢教導我們要親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以他們為榜樣,皈依仁慈德行的善知識,跟他們學習智慧道德學問,來不斷提升自己,並落實到生活中。

良師益友非常重要,良師可以指點我們正確的修學方向,益友是我們修行路上的好伴侶,相互幫助,相互指正,共同進步!

經常親近仁慈德行的,跟他學習,會使我們的德行越來越進步,過失也會越來越少。如果不親近有德行的人,就會有無限的禍害,小人就會親近我們,如流隨俗,作種種的惡性,而不自知,來生必定輪回受苦。

第七、餘力學文。

道德學問的增長,貴在力行,落實,我們把立身處事的行為落實生活中,德行都紮好。還有空餘的時間,要努力學習經典和聖賢的教誨。

如果只是學習,而不能能力行做到,只是記問學問,會增長我們的浮華不實的習氣,增長我慢之心,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對於人生多一些所知障罷了。如果只是遵守教誨,卻不能夠多讀書學習聖賢的教誨,就不能真正明白事理,就容易依照自己認為的偏見去做事,造成了錯誤還不知道,這是愚痴的行為啊!

我們學習要做到心、眼、口,專 一,研究學問要先選擇一本書的學習,忌諱貪多、貪快,學習期限要盡量寬松一些,但在學習期間要抓緊用功。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豁然開朗了。當我們學習過程當中,有疑惑、不明白的地方,要隨時做筆記,一有機會就向良師益友請教,務必要明白其中真實的意義。

其次,我們的學習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都要做到清凈、整潔,寫字的時候要先平心正義,寫字要力求端正、恭敬,書籍看過以後都要放回原來的位置。對書籍要愛惜,有損缺的要及時認真補好。不是對我們的德行有意義的書籍、報紙、雜志、電視、網路等,都要自覺遠離,以免自己的心智受到污染。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不應該自暴自棄,要努力精進學習,力行聖賢的教誨,我們只要立大志遠,依教奉行,通過一步一步的努力,聖人與賢人的境界,也是我們能夠達到的。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弟子規》,使我感觸很深,樹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知見,才知道自己具體的差距在那裡,明確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應該從認真學習力行《弟子規》的教誨以及種種准則去扎穩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愛、慎言慎行、誠信仁愛,並身體力行,加強自己的道德素質修養。我也下決心堅決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習氣!!

立志自己學習力行聖賢的教誨,正確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以身作責,希望能逐漸帶動周圍及當地學習聖賢教育的風氣來,為社會和諧做出自己的貢獻。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