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民俗文化觀後感

民俗文化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4 23:37:57

❶ 河北民俗文化體驗園觀後感

中午吃完飯才去抄的民俗村,還早導航還能找到。和虎鱷農場相比,要好多了。整體環境,還有風格,裡面有水有樹。以民俗為主,有一個很大的民俗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很多農村的用具,或者是剛解放的時候的一些用具。除了這個博物館,裡面也養了很多動物,只是在虎鱷農場看了動物,所以這個地方吸引人的就是各種拓展的遊玩場所了。玩累了還有很多鞦韆可以休息,雖然是周末,但是人不太多,這個時間段,很多人都選擇爬香山、植物園之類的,所以來這個地方選擇還是不錯的。之前也去過鄉居樓,但是不太喜歡那個地方的嘈雜,人多停車不方便,吃飯排隊。
大概玩了4個小時,雖然天還很亮,但是想想交通是個問題,從順義回海淀也100多里,而且路上車也多。大概5點半出發,一路左轉右轉,到家天已經黑了。

❷ 錦綉中華民俗文化村觀後感怎麼寫

今天是我小學里的第一個秋遊,我們是去深圳「錦綉中華•民俗文化村」游覽參觀的。
9:00我們的車到了之後,做了些活動,走了走「民俗村」,吃過午飯後,我們便「造反」(不跟導游瞎走)就按分組各自游覽去了。
我們這組先來到了長城的微縮景觀這兒。盡管這只是微縮景觀,但是那堅固的構造,宏偉的氣派,還有那高聳的塔樓,都讓人不得不驚嘆:古代的中國有多麼強大的實力啊!真不愧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再仔細想想,真正的長城是多大多長,在古代來說是多麼堅固啊!下了小山,便看見了微縮的圓明園。那微縮的池子也有幾十平米大,那細致精美的雕塑更是讓人嘆而觀止。如果說,長城是武將,那麼圓明園就是文臣。此外,還有故宮、秦兵馬俑、孔陵、天壇、成吉思汗陵……
古中國能造出如此驚人的建築,就說明了它有著強大的實力。可是,既然古中國有著如此強大的實力,為什麼在近代還要飽受外國人的欺負呢?
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圓明園的毀滅是由於中國的軍事科技落後;然而,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堂堂中華成了其他帝國的腳下奴!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卻成為了外人侵入中國的刀槍,中國卻不會用;
想改變歷史,不僅要靠前輩的努力,還要靠我們能不能使中國再成為世界強國!

❸ 啟東民俗文化觀後感作文急用

我愛我的家鄉抄-----啟東
啟東是花園,有著鮮花的芬芳;啟東如森林,有著綠樹的清涼;啟東似田野,有著收獲的希望;啟東像雪景,有著冰晶的閃亮。
回憶過去,老家的左鄰右舍為了不愁吃,小院里滿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種點什麼,小院里就會滿滿的,瞧去,各種顏色摻雜交錯,雜亂無章。好擁擠、好雜亂的小院。現在,各家都不怎麼種蔬菜了,而是種花。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春天,月季、玫瑰等競相開放。夏天花兒更加繁盛,五顏六色。秋天,本該百花凋零,菊花卻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紛飛,梅花卻在枝頭綻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斷。香啊,花園般美麗的家鄉。
再想以前,老家村裡村外都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到了夏天,在外邊聊天的大人都順著牆邊坐,小孩們大都躲在屋裡扇扇子。屋裡像蒸籠,屋外像熱鍋。而現在,房前屋後,街道兩旁,村裡村外,都種上了綠化樹,雖說不像森林那樣茂密,但也綠樹成蔭。夏天,大人們在樹下乘涼,小孩們在樹下嬉戲。茂密的樹葉,送來了陣陣清涼。爽啊,森林般清涼的家鄉。

❹ 民間藝術參觀觀後感300字

今天下午,我參觀了一場民間藝術展覽,欣賞著精彩的展品,並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所深深吸引。
展覽很大,我從風箏展開始看起。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它們可以被製作成人物、鳥獸、水族、草蟲、器皿等形象。這次展覽中最大的風箏是板鷂「觀音全圖」,它高2.4米,寬2.4米。最小的風箏是《張飛臉譜》,只有一公分見方,但繫上風箏線居然還可以飛起來。
最引人注目的懸掛在天花板上一隻長10米的風箏,人們把這只風箏設計成「龍」的形狀,威武極了!
在美術館同期展出的還有年畫展、莫高窟壁畫展等。
今天的風箏展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風箏可以如此多姿多彩呀!

❺ 高中選修《中國民俗文化》讀後感2000字

在我們這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裡,漢族有漢族的風俗,55個少數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風俗,共同組成豐富多彩、和諧統一的中華民族風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相繼實行社會改革,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會生產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所有這一切,都為民族風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將55個少數民族風俗,分為服飾、飲食、居住、交通運輸、生產、歲時節日、人生禮儀、社會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藝術、競技游藝等12個門類加以敘述。現在就幾個少數名族談談他們的風俗,以及自身的感想。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如果走進回族人的家中,就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非常舒適。在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從現在的餐飲汗液也可以看出對少數名族習俗的尊重,比如說上次去酒店打工,就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一個宴會廳里大大小小幾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別標明了回族,並豎這一個標簽,開始並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知道這是為了服務員方便上菜,一方服務員把豬肉燈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這樣,就會使回族人感覺到不尊重他們,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由此可見,少數名族的對飲食的重視以及現在人們對少數名族習俗的尊重。

❻ 安陽市新春民俗文化展觀後感作文200字—

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2]
史料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2]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4]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5]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

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等活動。[6]

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7]

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8]

臘月二十八
宰雞趕大集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祭祖
上供請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9]
小除夕是什麼?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10]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上。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

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影壁中。[11]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12]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❼ 《中國民俗文化》讀後感 1000字!! 高中作文1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讀後感 在我們這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裡,漢族有漢族的風俗,55個少數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風俗,共同組成豐富多彩、和諧統一的中華民族風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相繼實行社會改革,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會生產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所有這一切,都為民族風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將55個少數民族風俗,分為服飾、飲食、居住、交通運輸、生產、歲時節日、人生禮儀、社會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藝術、競技游藝等12個門類加以敘述。現在就幾個少數名族談談他們的風俗,以及自身的感想。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如果走進回族人的家中,就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非常舒適。在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從現在的餐飲汗液也可以看出對少數名族習俗的尊重,比如說上次去酒店打工,就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一個宴會廳里大大小小幾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別標明了回族,並豎這一個標簽,開始並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知道這是為了服務員方便上菜,一方服務員把豬肉燈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這樣,就會使回族人感覺到不尊重他們,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由此可見,少數名族的對飲食的重視以及現在人們對少數名族習俗的尊重。回族的飲食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這與我們漢族不一樣,我們都是以米飯為主,並配上各種各樣的菜餚,如果讓我們想回族人一樣天天吃那些也許會受不了,但這確是回族人的喜愛。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習俗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回族人喜歡飲茶,這與我們漢族人一樣,飲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遠,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而我們漢族人主要喝鐵觀音等,各自的品味也因地域等因素而不一樣。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但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這些在我們漢族人看來比較的復雜,我們的服飾幾乎沒有什麼規矩,很隨和;回族人對待服飾非常重視,這就好比出門在外,所代表的他們的文化,是一種象徵,是他們對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因為蒙古地域遼闊,一眼望去都是草原,適合發展畜牧業,但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現在的蒙古包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旅遊文化,我們可以看到一般的旅遊公司會有這樣的廣告,即讓遊客體驗住蒙古包的感覺,這的確是一種吸引眼球的方法,大多數人都想體驗一下這種感覺,想體驗一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名族住的房屋有什麼感覺,這些都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防寒避暑的住所,而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的確,現在我們喝的奶製品,如牛奶等,都是從草原上的奶牛產的奶味原材料的,我們喝的還是經過加工過的,可能還不幹凈,而蒙古族的人們都喝純牛奶,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幕:在草原上,一個蒙古族人直接在奶牛下面喝奶,就像小奶牛一樣,所以他們吃的都跟奶有關。在農牧區的蒙古族人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因為他們種植出的糧食可以當做主食,這與我們漢族差不多。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這就是他們的服飾文化,的確很有特色。由於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的人們也要工作上班,為了方便工作,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在電視中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節日一到,蒙古族的人們就穿上特色的蒙古袍,載歌載舞,就像在一個碩大的舞台上表演節目。其實,無論是哪一族的服飾文化,我們都比較重視,從每年的春晚可以看出,都有少數名族的節目,他們都穿著自己名族的服飾在台上表演,這就是像我們展示他們的服飾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化。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這也像是一種文化,他們的好客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他們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這些細節五部體現了蒙古族人的好客,以及他們對客人的尊重,對能夠到來的一種喜悅之情,雖說我們漢族人也喜歡好客,但比起蒙古族人的豪爽大方,我們的確有些不足,這是我們需要改進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好的文化。還有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這是一種禮貌,我們從上小學就老聽老師說,要尊師重道,要有禮貌,遇到老師等長輩要問好,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多少人,但他們做到了,蒙古族人不僅對長輩等尊重,對於外來客人也很尊重,把客人當陳給自己親人一樣對待,這是一種多偉大的文化,很多優秀的地方都值得我們去學習,這就是蒙古族的文化。 通過對回族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其他名族文化的認識,從而對中華民族個名族的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各名族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交流與發展,對於不同名族的風俗習慣,大家都給予了尊重和支持,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健康發展才會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蓬勃發展。

❽ 穀雨節 傳統民俗文化 觀後感 500字

榮成國際漁民節 7月
一個國際性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屆時,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漁民,不約而同,在各自國家,以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人山人海,載歌載舞,隆重慶祝。作為中國的主會場,每年此時都會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慕名前往榮成觀光度假。

文登昆嵛山會 5月20日——22日
屆時,在聖水觀景區將推出民間藝術表演、道教全真尋根游、書法石刻文化研修、經貿洽談等活動,每年都吸引數百名日本、韓國、加拿大、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中外來賓參加盛會。

威海人的婚俗

一般結婚前要先定親,煙台人稱謂通日,也就是定一下結婚的具體日期。然後就可以商定結婚的一些習俗。當然煙台有一些結婚和定親的小風俗,你不一定要照著辦,只要雙方父母覺得好就可以。如果就是想知道的話你可以給我留言。我個人覺得還是新事新辦好。
煙台有個土規矩,結婚是要穿紅鞋的,其實我們都不喜歡紅鞋,過後也沒法穿,但是一般老人家都挑這個,梳子、銅盆、鏡子、還有紅包袱,這些是結婚當天要拿的,還要給新郎買衣服鞋子,給婆婆買鞋子. 准備個紅盆,裡面放鏡子,梳子,肥皂盒,香皂,各一對。 再用紅繩綁兩個花生,兩個板栗,兩個桂圓,兩個........ 還有什麼,偶忘記了。盆里還放紅包吧,忘記了。
最後,用紅包袱把紅盆包起來。這個當你進婆家時,有人要從伴娘手裡接過去的。叫「接福」吧。
其實一個地兒一個風俗,沒太多的講究。 另外,還要有個紅箱子吧,具體放什麼東西,我都忘了。
只記得到了婆家後,公公用包著紅布的擀麵杖在箱子的四周敲敲打打後,再打開。然後再把准備好的壓箱錢放裡面。

威海靠海,說點漁民的風俗吧

說話忌諱

在漁民家吃飯,魚是必不可少的,要把魚翻個面時,不能說翻,要說「轉過來」或者是「劃過來」;吃餃子時不能說「下餃子」,應該說「煮餃子」;吃完飯筷子要放在桌上,不能放碗上;漁民燒飯以煤為燃料,但他們不說煤而說扎子,因為在他們看來,「煤」就是「霉」。

新船點睛

漁民把漁船看成自己的夥伴,是賴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漁民對它愛護備至,並賦予它靈性,過去的木製漁船每條船都做一對凸出來像大魚的眼睛,新船造好後,只畫眼,不畫睛,等到黃道吉日,船主會敲鑼打鼓放鞭炮,親自為新船點睛,其他的漁民也會喊著大吉大利的號子,把披紅掛綠的新船一步一步從岸上移下海去。

節日供神

古時漁民主要是敬龍王,海神娘娘,財神三宮,按一定的節令供奉。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漁民到龍王廟,海神娘娘廟燒香叩拜,或到海邊擺供品,焚香紙,求神靈保佑一年太平;漁民家裡都供有財神,每次出海前,漁民都要根據習俗上三柱香,以求神仙能能保佑他們。

祭祀漁神

漁民首次出海拉網,當捕到魚之後,首先要練大魚蒸熟盛於盤中,在船頭奠酒焚香,祈禱龍王爺保佑海上發財。幾條船在一起捕到魚的時候,誰的船先打上魚來,就放鞭炮、敲鑼鼓,並揀最大最好的魚供在船頭。

觀測龍風

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這天,被漁民稱為「龍風日」據說龍王這天要預知一年的風情,半夜後,漁民就起床觀測天氣的好壞,風力的大小,風向和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卜測一年的天氣,因為海上做業最在意的不是雨雪沙塵,而是風。

❾ 天福廣場民俗文化展觀後感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剪紙吧!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慶賀。
剪紙所刻畫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來看看這張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態各異,舞姿翩翩,她們的手臂上纏繞著輕盈而柔滑的絲帶,正隨風輕輕擺動。再看這張松鼠摘葡萄。只見它搖著蓬鬆的大尾巴,小眼睛緊盯著紫瑩瑩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動物給搶走了。
剪紙中還有有趣的民間故事呢!這幅剪紙講的就是老鼠娶親的故事。瞧!小老鼠們抬著大花轎,新郎得意洋洋,大花貓在一旁羨慕得不得了。原來,故事是這樣的:鼠爸爸想給女兒找個好女婿。鼠媽媽說太陽最棒,太陽說雲最棒,雲說風最棒,風說牆最棒,牆說老鼠最棒。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