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觀後感
『壹』 戴面具的海讀後感 400字
讀《戴面具的海》有感
可以說這部長篇沒有大海的波瀾壯闊,也沒有大江大河激流險灘,作者就像一個嫻熟淡定的船夫,讓這條故事小船始終行駛在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上,很自然地順流而下,輕風微浪,順順當當。特別是寫到校園生活,寫到海與老師、同學的關系和友誼,意趣盎然,還能看到兩岸的風景,還能聞到一路花香。其實在小河的底部,讀者能夠真切感到是激流險灘,能感到下一步肯定要出大事啦,這種感覺、這種閱讀期待一直牽引著讀者的心。
作品的美妙之處還在於每當波瀾欲起時,作者或點到為止,或以柔克剛,輕輕地就化解了,不讓它掀起大風大浪。她採取的是外松內緊的策略,故事情節很緊湊,故事內容很從容;讀者很緊張,作者很淡定。她很嫻熟地運用了國畫中「留白」的藝術手法,故事不寫滿,更不搞得劍拔弩張,而是蓄勢待發,讓讀者去生發,去創作,補充作者欲言未言之言,自己把內容豐富起來,把情感豐滿起來,這是彭學軍的高妙之處。一部小說能讓人很容易地讀進去就很好,如果還能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就不能不令人贊佩了。
含蓄、內斂、超凡脫俗,這就是彭學軍的風格,這也是很多人喜歡她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那麼通過這個故事,作者想表達什麼呢?我們從中又感悟到了什麼?我覺得作者有意無意之中弘揚了三種力量:
一是來自孩子的純潔的力量。海的面具摘不下來了,他的父母急得幾近崩潰,倒是海很坦然鎮定,泰然若素。他的淡定就像一劑清涼劑,讓爭吵的父母一下子靜了下來。
海的表現也符合生活的真實,面對生活的變故和意外,孩子往往比大人冷靜、淡定。比如,一些患重病的孩子,在醫院里,只要不是特別痛苦,該吃就吃,該玩就玩,精神承受力遠比大人強。因為他們單純,不懂得害怕,這就是純凈的力量。就像水一樣雖然無色無味柔弱無骨,但水的力量是強大的。
二是賢良的力量。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很好地塑造了一個善良的、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知識女性的形象,那就是海的媽媽。兒子遭遇到這么大的意外,是媽媽幫兒子渡過了一道道難關,能讓他正常走進學校,並且不留下陰影。後來,爸爸承受不了家裡家外的挫折和打擊,留下一張字條離家出走,奶奶又生病住院,媽媽一個人默默地承擔起這一切,最終皆大歡喜地渡過這一道難關,讓我們從中看到賢良的力量,不得不由衷感嘆,家裡有個好女人很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書也值得家長一讀。
三是愛的力量。海遭到意外,他得到比別的孩子更多的愛,媽媽的愛,同學的愛,老師的愛。最後是愛的力量,讓他輕松地摘掉了面具。讀完這部書,不能不讓我們相信,愛是永恆的、萬能的。
我們期待著作者的第二部書,之所以期待,是因為作者埋下了幾個伏筆,一個是臨時代課的美術老師畫出了海的面具的原貌,並且題上了那首隻有海和媽媽才知道的咒語般的題詩。
『貳』 來篇5000字數的共產黨宣言讀後感或者鄧小平文選讀後感
鄧小平文選讀後感
一、寫在前面的話
鄧小平,二十世紀的中國造就的另一位歷史巨人,於1997年2月19日離開了他所至愛的中國人民。
建黨八十周年之前,懷著對他的愛戴和崇敬,我們又次學習了他的著作。
每讀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論其它,總有一種日益強烈的感受:文風非常地朴實,然而,內在於朴實之中的,卻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
順便聯想到這些年來拜讀某些精英之作,常令我有雲山霧罩之感:硬著頭皮讀下來,卻始終不曉得他們在自己的「語境」中、用他們的「話語」「解析」著什麼東西。我當然不敢非議人家思想的精深,更不敢懷疑人家是否在用晦澀的語言來掩蓋其貧乏的思想,只能抱怨自己沒有學好「土中文」、「洋中文」、包括理論。所以,比較起來,還是願意研讀、學習類似小平同志那樣的文章。
說遠了。回到正題。
二、關於「貓論」和「摸論」
小平理論的偉大價值,今天已可見一斑;也許可以斷言,時間將會使她更加偉大。
有人說,小平理論概而言之有兩個基本點:
一曰「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二曰「摸論」:摸著石頭過河。
此說也許有「戲說」之嫌;而且,這個「兩論」在《文選》中也是沒有文字可考的。然而我卻覺得,「兩論」的說法倒也頗堪玩味:琢磨一下,《文選》中的不少文章,確實很有點「兩論」思想,或者說,與「兩論」思路是暗合的。這里不妨舉兩個例子。
(一)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恕不一一援引出處,下同)試想,如果我們把那個「老鼠」定義為這「三個有利於」,上述論述背後的精神,不就很有點「貓論」的味道嗎?
(二)「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這個發明的實質是什麼呢?就是在對某些問題還未能達成足夠一致的時候,就先干起來。從理論上講,唯有指導我們實踐的思想、理論、政策、辦法是正確無誤的真理,才能使我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然而,真理的獲得卻非一蹴而就。
我們必須承認: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爭論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不爭論可能會有礙於我們獲得真理,由此,不爭論就有可能使我們走彎路、買教訓。
但同樣必須承認的是:即使經過漫長的爭論,也不一定能夠達成一致;即使達成一致,這個「一致」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那怎麼辦?
小平同志的解決辦法是:不爭論。「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當然,對於前提,小平同志也是同樣強調的:「看準了的」。至此我們看到,這個「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的不爭論,不也很有點「摸論」的影子嗎?
以上論述,決不是把小平理論庸俗化。反而,我則感到,躲在這個「兩論」背後的,也許是小平同志深厚的理論素養和多年的實踐感受。比如「貓論」,其實就是實事求是;再如「摸論」,也許就是對黨史上數次路線斗爭、尤其是「文革」災難的痛定思痛。
溶偉大於平常、化深刻為通俗,非頂尖高手不能,平庸之輩自然更是望塵莫及。
三、單論「摸論」
(一)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認為這些成就是各種力量結成的一個合力的總結果,那麼,「摸著石頭過河」肯定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力。
試想:假如我們在79年的時候,放開去爭論「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是否符合經典理論、是否符合這個符合那個,卻不去先大膽地闖一下----推行這種政策----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肯定三點:第一,這種爭論至今未果;第二,後來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帶來的成就便不會取得;第三,就不會有哪些成就所帶來的社會條件之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卻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等思想觀念。
如若沒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互動,而且,這個互動還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軌道上展開的,新世紀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呢?
(二)既然「摸論」的意義是如此地重大,便很有必要來考察這個「摸論」本身了。
從理論層面上看,「摸論」的實質也許是:對某些問題(包括思想、理論、政策、辦法、做法等等,下同,不再贅釋),可以允許去探索、嘗試。有好結果就推行,沒有好結果則要麼自生自滅、要麼強制其毀滅。表現在思想理論領域,就是允許自由地(至少相對自由地)探討,暫不做強制定論);表現在政策、辦法乃至具體做法上,就是允許大膽地去闖,在某個局部、某個時段來實行。總之,表現在態度上,就是不要輕易下定論去否定什麼、肯定什麼,也即:對看不準的問題,最高決策者的立場不要輕易鮮明化。
但是,從操作的層面看,我們就有必要提問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難道什麼河都可以摸著石頭過嗎?
小溪如此、小河如此,大江大河也要如此嗎?如果這樣的表述不夠清楚,那就再說的具體一些,舉幾個例子:是否有人要否定社會主義的本質、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人民的利益,有人只求發展經濟不顧及其它,有人只求少數人先富不顧多數人死活,有人殘酷剝削僱工,也可以允許他們先暫行一下呢?盡管這幾個例子過於極端,但卻給了我們的問題一個很顯然的否定答案。
小平同志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文選》中到處可見。隨便舉幾個例子:
比如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那也是有個前提的,「看準了的」;
比如「關鍵是發展經濟」,但他還說「兩只手都要硬」,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現在看起來還不止二十年」,「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再比如三個有利於,他在「生產力」的前面加了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定語,在「綜合國力」的前面加了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定語。盡管他的這些思想是以即席講話的形式說出來的,可又有誰敢說這幾個定語是順口講來而不是刻意強調的呢?
「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可是:怎樣才算做看準了?有沒有看的「真准」的問題呢?若有,對這些問題又怎能單純地去「試、闖」而不去旗幟鮮明、義無反顧地決然推行抑或打擊呢?
難道在80歲的中國共產黨那裡,就沒有看的「真准」、值得旗幟鮮明地堅決堅持抑或堅決反對的問題?
所以,那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
不能什麼河都摸著石頭過。
那麼:
第二,什麼河可以摸著石頭過、什麼河不可以摸著石頭過呢?
簡而言之:
什麼問題需要立場鮮明,要麼鮮明地支持、要麼鮮明地反對;
什麼問題需要觀點曖昧,要麼曖昧地支持、默許、縱容、放任,要麼曖昧地反對和不疼不癢地打擊。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
也不能不說:也許,這同樣是一個需要「摸著石頭才能過的河」,因為,對那個「什麼問題」本身,就必然會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探索真理的艱難使我們意識到:相對而言,需要摸著過的河要比不需摸著過、不能摸著過的河,要多得多。
這樣,我們就先避難就易,探討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夠摸著過的河。
四、什麼河不能摸著石頭過?
大是大非問題是大江大河。因此,如果從原則上講:
關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決不能摸著石頭過!
否則,是要被淹死的。
盡管什麼問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這些問題何謂是何謂非,同樣可能是值得探討、存在爭論的,但是:
其一,我們並不是不可知論者,我們堅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認識的。在任何歷史階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準的問題,對它們,完全可以旗幟鮮明。這些河,不需要摸著過!
其二,對那些關乎方向、性質的大是大非問題,即使存在爭論、分歧,但只要我們看準了(即便看得不是很准、真准),也完全應當旗幟鮮明。這些河,不允許摸著過!
什麼叫做「不摸著石頭過」?
就是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旗幟鮮明、義無反顧地過!
其實,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當代社會主義實踐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未來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也需要提供新的答案。
22
『叄』 鄧小平讀後感.2000字左右
一、寫在前面的話
鄧小平,二十世紀的中國造就的另一位歷史巨人,於年2月19日離開了他所至愛的中國人民。
建黨八十周年之前,懷著對他的愛戴和崇敬,我們又次學習了他的著作。
每讀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論其它,總有一種日益強烈的感受:文風非常地朴實,然而,內在於朴實之中的,卻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
順便聯想到這些年來拜讀某些精英之作,常令我有雲山霧罩之感:硬著頭皮讀下來,卻始終不曉得他們在自己的「語境」中、用他們的「話語」「解析」著什麼東西。我當然不敢非議人家思想的精深,更不敢懷疑人家是否在用晦澀的語言來掩蓋其貧乏的思想,只能抱怨自己沒有學好「土中文」、「洋中文」、包括理論。所以,比較起來,還是願意研讀、學習類似小平同志那樣的文章。
說遠了。回到正題。
二、關於「貓論」和「摸論」
小平理論的偉大價值,今天已可見一斑;也許可以斷言,時間將會使她更加偉大。
有人說,小平理論概而言之有兩個基本點:
一曰「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二曰「摸論」:摸著石頭過河。
此說也許有「戲說」之嫌;而且,這個「兩論」在《文選》中也是沒有文字可考的。然而我卻覺得,「兩論」的說法倒也頗堪玩味:琢磨一下,《文選》中的不少文章,確實很有點「兩論」思想,或者說,與「兩論」思路是暗合的。這里不妨舉兩個例子。
(一)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恕不一一援引出處,下同)試想,如果我們把那個「老鼠」定義為這「三個有利於」,上述論述背後的精神,不就很有點「貓論」的味道嗎?
(二) 「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這個發明的實質是什麼呢?就是在對某些問題還未能達成足夠一致的時候,就先干起來。從理論上講,唯有指導我們實踐的思想、理論、政策、辦法是正確無誤的真理,才能使我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然而,真理的獲得卻非一蹴而就。
我們必須承認: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爭論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不爭論可能會有礙於我們獲得真理,由此,不爭論就有可能使我們走彎路、買教訓。
但同樣必須承認的是:即使經過漫長的爭論,也不一定能夠達成一致;即使達成一致,這個「一致」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那怎麼辦?
小平同志的解決辦法是:不爭論。「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當然,對於前提,小平同志也是同樣強調的:「看準了的」。至此我們看到,這個「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的不爭論,不也很有點「摸論」的影子嗎?
以上論述,決不是把小平理論庸俗化。反而,我則感到,躲在這個「兩論」背後的,也許是小平同志深厚的理論素養和多年的實踐感受。比如「貓論」,其實就是實事求是;再如「摸論」,也許就是對黨史上數次路線斗爭、尤其是「文革」災難的痛定思痛。
溶偉大於平常、化深刻為通俗,非頂尖高手不能,平庸之輩自然更是望塵莫及。
三、單論「摸論」
(一)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認為這些成就是各種力量結成的一個合力的總結果,那麼,「摸著石頭過河」肯定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力。
試想:假如我們在79年的時候,放開去爭論「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是否符合經典理論、是否符合這個符合那個,卻不去先大膽地闖一下----推行這種政策----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肯定三點:第一,這種爭論至今未果;第二,後來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帶來的成就便不會取得;第三,就不會有哪些成就所帶來的社會條件之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卻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等思想觀念。
如若沒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互動,而且,這個互動還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軌道上展開的,新世紀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呢?
二)既然「摸論」的意義是如此地重大,便很有必要來考察這個「摸論」本身了。
從理論層面上看,「摸論」的實質也許是:對某些問題(包括思想、理論、政策、辦法、做法等等,下同,不再贅釋),可以允許去探索、嘗試。有好結果就推行,沒有好結果則要麼自生自滅、要麼強制其毀滅。表現在思想理論領域,就是允許自由地(至少相對自由地)探討,暫不做強制定論);表現在政策、辦法乃至具體做法上,就是允許大膽地去闖,在某個局部、某個時段來實行。總之,表現在態度上,就是不要輕易下定論去否定什麼、肯定什麼,也即:對看不準的問題,最高決策者的立場不要輕易鮮明化。
但是,從操作的層面看,我們就有必要提問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難道什麼河都可以摸著石頭過嗎?
小溪如此、小河如此,大江大河也要如此嗎?如果這樣的表述不夠清楚,那就再說的具體一些,舉幾個例子:是否有人要否定社會主義的本質、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人民的利益,有人只求發展經濟不顧及其它,有人只求少數人先富不顧多數人死活,有人殘酷剝削僱工,也可以允許他們先暫行一下呢?盡管這幾個例子過於極端,但卻給了我們的問題一個很顯然的否定答案。
小平同志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文選》中到處可見。隨便舉幾個例子:
比如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那也是有個前提的,「看準了的」;
比如「關鍵是發展經濟」,但他還說「兩只手都要硬」,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現在看起來還不止二十年」,「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再比如三個有利於,他在「生產力」的前面加了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定語,在「綜合國力」的前面加了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定語。盡管他的這些思想是以即席講話的形式說出來的,可又有誰敢說這幾個定語是順口講來而不是刻意強調的呢?
「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可是:怎樣才算做看準了?有沒有看的「真准」的問題呢?若有,對這些問題又怎能單純地去「試、闖」而不去旗幟鮮明、義無反顧地決然推行抑或打擊呢?
難道在80歲的中國共產黨那裡,就沒有看的「真准」、值得旗幟鮮明地堅決堅持抑或堅決反對的問題?
所以,那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
不能什麼河都摸著石頭過。
那麼:
第二,什麼河可以摸著石頭過、什麼河不可以摸著石頭過呢?
簡而言之:
什麼問題需要立場鮮明,要麼鮮明地支持、要麼鮮明地反對;
什麼問題需要觀點曖昧,要麼曖昧地支持、默許、縱容、放任,要麼曖昧地反對和不疼不癢地打擊。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
也不能不說:也許,這同樣是一個需要「摸著石頭才能過的河」,因為,對那個「什麼問題」本身,就必然會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探索真理的艱難使我們意識到:相對而言,需要摸著過的河要比不需摸著過、不能摸著過的河,要多得多。
這樣,我們就先避難就易,探討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夠摸著過的河。
四、什麼河不能摸著石頭過?
大是大非問題是大江大河。因此,如果從原則上講:
關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決不能摸著石頭過!
否則,是要被淹死的。
盡管什麼問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這些問題何謂是何謂非,同樣可能是值得探討、存在爭論的,但是:
其一,我們並不是不可知論者,我們堅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認識的。在任何歷史階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準的問題,對它們,完全可以旗幟鮮明。這些河,不需要摸著過!
其二,對那些關乎方向、性質的大是大非問題,即使存在爭論、分歧,但只要我們看準了(即便看得不是很准、真准),也完全應當旗幟鮮明。這些河,不允許摸著過!
什麼叫做「不摸著石頭過」?
就是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旗幟鮮明、義無反顧地過!
其實,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當代社會主義實踐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未來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也需要提供新的答案。
梳理、發現這個答案,的確是個困難的問題,遠非我力所及。這里,僅就幾個方面說點個人觀感。
(一)根本價值信仰問題
價值信仰從根本上決定著是非善惡。
共產黨人的根本價值信仰是什麼?應當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二)根本制度問題
我們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主義是怎樣的主義,小平同志區分姓「資」還是姓「社」的標准,告訴了我們答案,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他仍然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用作了標准。
關於這種制度的某些次等層次問題,也許還存在不同認識,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承認,社會主義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和實現人民大眾的利益。
什麼是人民?也許,那些付出正當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的最廣大的社會成員就是人民。
(三)基本價值觀問題
每個國家民族、每個社會制度,在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應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價值觀念。這套觀念,也許會在根本上意義上決定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為她的社會成員提供行為規矩和動力。
這個問題,實在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不過,我們還是寧願冒著掛一漏萬的危險,列舉幾個方面,諸如:為己為人、遵紀守法、盡職盡責、愛國愛家、艱苦奮斗、英雄崇尚、互助互敬、自強不息、先公後私、正己正人、自主自立等等。
(四)基本思想信仰問題
任何一種建設事業,如果沒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和思想路線,那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不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取得現在這樣的成就也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不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核心的基本思想信仰體系,必將對現實的建設事業產生不利影響。
我們自然不能固守馬列主義的某些具體論斷,而且應當鼓勵人們去發展它;但是,對馬列主義那些先進的價值觀部分和正確的基本原理部分,則是應當旗幟鮮明地堅持和捍衛的。
(五)某些重大政策問題
如果說前四個問題還少有分歧的話,這個領域的問題則有著太多方面的分歧;而恰恰,能否在這些領域找出不能摸著過的河,對我們的實踐又有著直接當下的影響。
盡管我們無能力說明這些問題,但是至少可以舉一個例子:
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的問題,以及作為其政策背景的「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小平同志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可見,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終極的目的,而一部分人先富,不過是尋求共同富裕的手段。他曾經設想,等到上個世紀末(也即2000年前),「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指兩極分化問題,引者注)」,著手考慮政策的調整,並提出過富裕地區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支援落後地區的初步構想。固然,我們不能形而上學地就把 2000年當作政策調整的節點。可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則是:我們應該在怎樣的時候、在社會物質財富達到怎樣的程度之後,開始來調整我們的「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走向呢?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還是「立足公平、保證效率」呢?
又如,我們的文藝政策問題。難道我們就能容忍為地主翻案、向剝削謳歌?難道我們就能容忍暴力色情、奇聞探秘、貴族軼事、無病呻吟、極端利己、犯罪梟雄等沉渣污垢泛濫成災?難道我們就能容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充斥屏幕,輕視文化、拋棄文化彌漫人間?難道我們就能容忍鏡頭對准「拳頭」,膠片走向「枕頭」……。文化陣地如果無產階級不去佔領,資產階級就會佔領。此乃顛撲不破。
五、怎樣過河
對那些要摸著石頭過的河,似乎不存在什麼問題。
那麼,對那些不能摸著石頭過的河,我們怎麼過?
(一)必須要旗幟鮮明、義無反顧地「過」,而且還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大張旗鼓地過。在這類問題上,如果態度曖昧、稍有放鬆、半點馬虎,就可能前功盡棄,正如小平同志說的,也許一夜之間就會塌下來。
(二)必須把摸著過的河與不能摸著過的河區別對待。
對那些不能摸著過的問題:不是不爭論,而是不允許爭論。不但不允許爭論,而且要強制實施:對那些已經確認的善,強制弘揚;對那些已確認的惡,強力打擊。你這不是專制嗎?對了。在這個領域,就要來個專制。
對那些需要摸著過的問題:應當給予足夠的自由。例如:對那些必要的學術爭鳴和理論探討,則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你這不是自由化嗎?對了。在這個領域,就要來個足夠的自由化。
也許,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在於:該強制的沒有足夠鮮明有力的強制,該自由的卻沒有足夠空間的的自由。
由此我聯想到了陳雲同志的「鳥籠子」:
假如把天性自由的鳥關在籠子里,它會不會寧願死掉呢?
假如不根據鳥的種類來確定鳥籠子的大小,它會不會舒服嗎?
假如不根據鳥的種類來確定籠子的材質和縫隙的大小,鳥難道不會「鑽隙而出、破籠而振」嗎?
更何況,需要控制、引導的社會問題,並非只是鳥,那裡還有龍虎熊羆。
(三)必須注意保持兩條河的協調。否則:摸著過的那條河的河水,必然會流淌到另條河裡,且必然會在那裡腐蝕那些支撐飄揚旗幟的旗桿,並終將腐蝕掉旗幟本身。例如:如果不對市場經濟作必要的改造,在別的領域又怎能保證你的旗幟高高飄揚呢?
結語:
當我思考的時候,我覺得痛苦;
我想開口,卻覺得空虛。
因為我腦海里始終浮現著一種目光:
那是那些騎單車、擠公車的人們,向威武驕傲的賓士轎車投以的復雜目光。
這種目光,這種復雜的目光,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肆』 中外神話故事讀後感有讀引議聯結的500字的
讀了《中外神話故來事》這自本書,我覺得它是一本又生動又富有哲理的好書。書里講了許多神話故事,比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其中,《誇父追日》的故事情節深深地打動了我。一個巨人名叫誇父,他力大無比,但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一天,他看到西落的太陽心想:為什麼不可以把太陽一直留在天上讓人間永遠充滿光明和溫暖呢?於是他便向太陽飛奔而去。跑了好久,誇父覺得又渴又累,他喝了許多大江大河的水,不過還是口渴難忍。雖然他已精疲力盡但依然堅持向著太陽跑去。最終誇父沒有實現他的願望,他太渴了,也太累了,倒下了。他死後,身體變成了一座綿延千里的山脈,他扔出去的手杖變成了一片茂密的桃林……
『伍』 作業 ,面臨大江大河,詩人多有所感,蘇軾 有感於周;杜雨有於昭君;毛 東有感於項
面臨大江大河,詩人多有所感。蘇軾有感於周瑜;杜甫有感於昭君;毛 東有感於項羽
『陸』 學校展板觀後感400字
今天下午,我邁進校園,咦,四周怎麼多了這么多的展板啊?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向五顏六色的展板。
走到展板前面時,我隨便挑了一個展板看了起來,展板上大大的寫著「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珍惜紙張就是珍惜森林與河流」十多個大字。我接著往下看,看到了一半後,我的眼睛已經瞪的不能再大了:紙張需求量的猛增是木材消費增長的原因之一,全國年造紙消耗木材1000萬立方米,進口木漿達130萬噸!進口紙張達到400多萬噸!我不禁鼻子一酸,這要砍伐多少樹木啊!從中我還得知紙張的大量消費不僅造成森林的毀壞,而且還因生產紙漿排放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嚴重的污染。
看了這些我想到了黃河斷流、羅布泊乾涸、一些大江大河被污染……這些大江大河的斷流、污染、乾涸是否也是因為造紙才形成的呢?紙張這么來之不易,可是有些人還是不愛惜紙張,他們是否想過,他們沒浪費一張紙,就有一棵樹從世界上消失,一些大江大河就會被污染呢?我想他們從沒想過。
一個人浪費一張紙,也許沒有什麼大礙。那麼10個人呢?100個人呢一千甚至一億那麽多的人呢?
醒醒吧,人!不要淠盡⒑恿髟諏I了,也不要再最後一滴水成人悔恨的眼I了!住,你每節約一就是在挽救一l河流,一棵
我相信,在人的悟下,世界的水更清
『柒』 作文:中秋賞月有感
又到中秋。
十五的晚上天陰陰的,雲層厚重,月光隱隱卻始終看不到月亮露出來,賞月之心也專作罷。
十六的晚屬上在婆婆家吃過晚飯回家,沒想到突然望見了車窗外的一輪明月,金黃色,又圓又大,靜靜地,在東邊天空,周圍是墨蘭色的天空,幾乎看不到雲影,更沒有星星,月亮就這樣掛在天上,好像舞台上的布景,完美地像假的一般。
於是我們一家三口到蒼梧綠園去散步賞月。綠園里挺熱鬧,有不少散步的,三三兩兩坐在椅上談話的。
廣場上不少年輕人在練習輪滑、滑板,做出各種巧妙驚險的動作,絲毫不介意是否中秋是否滿月。柔和的月光依然播撒在他們身上,他們就是這樣的年紀啊,躊躇滿志,勇往直前,淡然而至事事圓滿!
還看到一個書法老師帶著幾個小學生在水泥地上練書法,一手握著一個大毛筆,筆桿用木桿延長到學生站立可及地的長度,另一手握著另一根木竿,底端綁著半個可樂瓶,裝滿水,以毛筆蘸水在地上書寫詩詞,老師寫一列,學生在邊上臨摹一列,字跡清晰,筆力渾厚,不一會就聚來不少觀賞者,嘖嘖稱贊聲中,學生們仍然泰然若定,用心臨摹。
中秋之夜,好像一切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一輪明月無聲地照耀著大地,潤澤著每個人。
我要記住這天,2009年的中秋。
『捌』 羊皮卷讀後感
最近讀了奧格·曼狄諾所著的《羊皮卷》。起初我總認為這是本寫給已在職場中的人們的書,然而讀完後我便覺得它不僅是一本「商業聖經」更是一本「人生聖經」。
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但是,做人處事的原則卻是亘古不變的。心靈的純凈會帶來純凈的生活和純凈的身體;同樣,骯臟的心靈會帶來腐朽的生活和腐化的身體。太多的人都在忙於改善自己在物質社會中的地位,拚命地佔有一切,卻不知生命是有規律的,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則去生活才能獲得成功,才能實現目標去改變一生。
而《羊皮卷》就是這樣一本講述人生規則的勵志經典。用感恩的心面對生活、堅持不懈、自我肯定、珍惜生命、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重視自身價值,這幾大主題便構成了《羊皮卷》的精華所在。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會變化陡然——日新月異忘掉昨天,忘掉上月,忘掉去年;忘記那些愁雲慘淡的日子,忘記每日的失敗和失望。所有的一切皆成過去,新的一天業已來臨。過去自己盼都盼不來的日子,現在就在眼前:我們要有此翻開生命中新的樂章;我們就要開始從不同章節中學習成功的巨大秘密。
《羊皮卷》是從世界上最偉大的文獻中摘選並整理出來的。內容幾乎涉及有關成功學的方方面面。作者用獨到犀利的視角,極富感召力的理論,引導人們人《羊皮卷》中汲取思想的養料,獲得啟示,引發思考,使之成為本世紀最值得收藏的一部勵志書。
這些大師們鮮活的成功啟示如同一段段支流,讀完此書,你將會把它們匯集成為自己企盼的奔流不止的大江大河。當你領悟完這啟迪人心的《羊皮卷》,你會發現生活的變化已天翻地覆,身體里彷彿有一股成功的體悟在緩結地流動,成功的大門隨即為你敞開。
生活中有人高估了自己,有些人卻低估了自己,有的人自負自滿,有的人惶恐不安,從而沒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迷失了方向。有時候我們常常會敗在自己的不自信,缺乏>勇氣上,孰不知成功已在前方某個拐角處。還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只要決心成功,失敗永遠不會把我擊垮。」因此無論我們遇到何種>挫折都要堅信:今天,我開始新的生活;今天,我已爬出滿是失敗創傷的老繭;今天,我重新來到這個世上,失敗不再是我奮斗的代價,我會在智慧的指引下,走出失敗的陰影,步入健康、快樂的樂園,因為我是自然界中最偉大的奇跡。
用感恩的心面對生活,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感受世界的美好,用所付出的愛凈化自己的靈魂,去感化其他非己。我愛雄心勃勃的人,因為他們給我靈感。我愛失敗的人,因為他們給我教訓。我愛王侯將相,因為他們也曾平凡。我愛謙恭的人,因為他們非凡。我愛富人,因為他們。我愛窮人。因為窮人太多了。我愛少年,因為他們真誠。我愛長者,因為他們有智慧。我愛美麗的人,因為他們眼中流露著凄迷。我愛醜陋的人,因為他們有顆寧靜的心。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不可磨滅的偉大成功者的思想精髓,並以文字的形式將其流傳下來。面對世人事業的挫折、精神的荒蕪、思想的消極、命運的困擾、生活的無助,他們希望用自己成功經歷的點點滴滴因令人,用真實的>故事去打動人,撫慰人們迷茫的心靈,為人們指明一條條通向成功與>幸福之路。
我們知道,那些優秀的書籍給與我們的東西,不是單純的知識,也不是瞬間即逝的刺激,而是生存的自信和做人必備的才能和勇氣,也喚醒我們的心靈,使人對成功堅定信念。書籍並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移交給我們,而是促使我們內在的東西噴涌而出。奧格·曼狄諾的這本《羊皮卷》無疑會帶給你最希望得到的一切。
『玖』 觀看童心向黨觀後感300字
一天,復我在家裡仔細制閱讀著《童心向黨》。我讀著讀著,心中充滿對黨無限的感激和信念。是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
戰爭年代那無數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為了我們的祖國舍棄生命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中間有抗日民族英雄王朴,他面對日本鬼子的刺刀,寧死不屈,最後壯烈犧牲,他那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浩然的民族正氣,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有黨的好女兒劉胡蘭,她面對凶惡的敵人,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從容地躺在敵人的鍘刀下,英雄就義,她那偉大的革命精神鼓舞著千百萬人英勇奮斗.
無數先輩用汗水和智慧讓我們的祖國走向富強。現代科學家童第周從一個後進生變成了轟動西方科學界的中國留學生,這股動力不就來自他的堅定信念——「外國人能辦到的,中國人也能辦到」;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不畏艱辛遠涉重洋回到祖國,為祖國奉獻了一生。
在經歷如此多動人心魄的事件之時,我們的祖國就像大山一樣,是全國人民的靠山,支撐著廣大人民的信心;經歷過如此多不平凡的事件之後,我們的祖國還像深藏不露的大江大河一樣,平靜、祥和、一如既往地朝著目標堅定地前行。我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自豪!
『拾』 《美麗中國》的影評
從雅克·貝漢《鳥的遷徙》開始,現代紀錄片對看慣央視大江大河的我們產生了一次心靈上的顛覆,記得當時看完DVD,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跳出來。後來經過一系列諸如《帝企鵝日記》的灌輸,又看到高清的《行星地球》時,依然讓我升級的目瞪口呆。
如果說BBC的《行星地球》產生了一次視覺上的震懾的話,那麼,《美麗中國》就是一次心靈上的清洗。
很多人覺得《美麗中國》確實養眼,但充其是娛樂,內容空虛、或者又狹隘的扯到政治上說外國人埋怨中國環境,這么說你真是被CCTV教育的很好。要不形容此紀錄片對白含糊不清,不足以表現中國博大芸芸,而且全篇都在描述動物……
一.國內外紀錄片的角度
對於這次記錄首先說一下拍記錄片的角度,紀錄片貫徹的宗旨就是客觀,客觀是紀錄片本質,我國很多紀錄片,尤其央視的格調與世界上其它國家迥然不同,其原因在於我們常常把紀錄片拍成宣傳片,當一個記錄輕飄飄的煽情與美化時它也變的不足為信甚至讓人反感,失去了呈現真實,揭露真相,記錄片也就變的沒有力量。
記錄片難拍重點不是技術,而是創作者的勇敢與關懷,理性的追求真相與探索心靈並且能夠打動世人內心的工程是艱巨的。
有人說《美麗中國》膚淺時,我們想一下《遷徙的鳥》,全片幾乎沒有什麼對白,但是震撼了全世界人的心,因為有太多看似簡單的事物卻被我們忽視了,紀錄片的工作就是用心來觀察周圍任何看的到的事物。就好像在中國,我們周圍有很多的窮人、沿街乞討乞丐,當他屈膝於你時,你可能和你女朋友厭惡的躲開了。但是各個論壇都在發什麼最震撼國人照片,這個時候你又被莫名其妙的感動了。這不是在說現代人的虛偽和被蒙蔽,而是在說一個好紀錄片不在於把一個事物詮釋的多麼全面與挖掘的多深,比方泱泱中國怎麼可能用6集就展示它的美?六萬集都不夠,而是如何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深入淺出的表現出來。就好比中國紀錄片拍長江,會用大量生硬考究的解說,樂此不疲的詳述著它的歷史與宏偉,這個如果給BBC,一個壯麗遊走的航拍就達到目的了。這里也有個技術問題,我們一拍就把直升機拍進去了。
所以說國內外記錄片的區別在於,成熟的記錄片應該是用鏡頭說話,而我們是了為解說詞的順理成章去拍那幾個鏡頭,更像是電視散文,失去了紀錄片發覺與探索的樂趣。
中國真正好的紀錄片其實誕生在民間的DV記錄。
二.定位
《美麗中國》遠離的現代城市的浮華,把鏡頭瞄準了自然中的生物,與沿襲了幾千年生活的在其間的人,從它們身上表現出中國幾千年根深蒂固的淳樸與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生活的理念。這個定位是異常准確的,因為現代都市的人與生活中,中國的特質已經被湮滅了。
此次拍攝,很多事物是被第一次展現在鏡頭上的,諸如雲南洞穴中蝙蝠捉魚的場面、熊貓的求愛交配,有時候真的內心在質問,這真的是中國嘛?居然有太多的驚奇與陌生,我怎麼完全不知道不了解?也許是我無知,但是我敢肯定很多人看過劇集都要有此感。
最讓我感動的是生活在北方森林中的鄂溫克婦女,她們在世代游牧中悉心照顧森林中的馴鹿
這些生靈也都有了它們自己的名字,然而過這種生活的鄂溫克人只有30個了,幾乎所有的族人都放棄了森林生活,搬進了現代省事的鋼筋水泥房子里。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學校,說不出是同情還是羨慕。西藏幾千年的對自然的敬畏,保護了大量野生動物和原始的自然生態,那裡的人們貼靠著大地,向著伽拉薩山朝聖,他們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護關愛這片聖靈之土與萬物生靈,定會有美好的來生。而如今我們大部分人類生活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沒有想到中國很多地方,人與自然那麼融洽,他們可能在你眼中是窮苦貧乏的,但事實是這些人的心靈才更為清透,比你更了解腳下的土地。說白了人那才活的像個人本來該有的生活,城市人活的都像個奴隸,而且還津津樂道。
鏡頭展現了奇趣的動物與絕倫的景色後總會加上諸如此類的解說:此物種已經瀕臨滅絕,全世界只有若干只,此環境帶已經嚴重縮減。基本片中向世人展現的物種除了蝦米小魚都感覺都已經所剩無幾了,然而這也是事實,當然BBC總也不忘討巧的加一句,政府已經採取措施……對問題擔憂的同時也賦予了希望。
片子闡述了一個空前發展和人口爆炸社會下,環境的面臨的重大危機與壓力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是全人類當今最大的問題,放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成立。
紀錄片目的是記錄,思考留給大眾,我國號稱大型紀錄片常常把觀念框死,灌輸其形式而非客觀展現。西方傳媒幾十年依舊包羅萬象,我們感覺剛一上就黔驢技窮。
三.失落的世界
中國面臨的不止是環境危機、還有文化危機,我很難想出代表現代中國的符號是什麼?我們還在拿著四大發明找著大國的優越,其實這種心態就像個虛空的外殼脆弱不堪,文化內核早已塌陷,禁不起半點指點,當安東尼奧尼等一系列電影人把鏡頭對准中國時,驚起層巒疊嶂的罪名,尤其改革開放後,原因外國人他們沒有把鏡頭對准拔地而起的高樓,現在看來我們真應該感謝這些人給我們記錄了寶貴的影像,當央視把鏡頭對准日新月異的時候,國際影人才找到了真正的中國!不在深圳、不在上海,在小巷胡同、竹林深處,在香格里拉的密林,在風乾的樓蘭,一些我國的影像紀錄者聽起來就生畏的地方。當我們民族信仰出現危機的時候,要感謝BBC這樣的攝制組讓現代人看到信仰在何處,就是那些與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捨的村民,當國家危難時,開賓士寶馬的都跑了,這些人會堅守到最後一刻。我們身後是冰冷的高樓,他們身後是聖潔的雪山。
我們跑的太快,遺失了很多東西,物質讓我們作繭自縛,軀體被附著的不透氣後,魂靈腐蝕的很快。
四.如何說教
中國人很含蓄,但是到說教別人時就變的很直白,西方人很直白,但是到了說教的時候就變的很含蓄。
諄諄教導可以用在中國古代,那時候人的誘惑少,可以平靜下來,但是放在當今浮躁的社會,這種不痛不癢細水長流的嘮叨,很輕易的被人以為蒼蠅蚊子煽打開來。所以當今倘若想讓人反思就需要刺激他。
你能說《難以忽視的真相》不說教嘛?但是它把說教留在了最後,首先向你拋出各種驚人數據,對你狂轟濫炸,深深把你刺激了,當你擔憂與思索的同時,之前的客觀記錄對說教部分起到了推波助瀾也水到渠成,煞費苦心的一方面讓你了解真相,另一方面就為了結尾那幾句教你如何做起。《醫療內幕》通過美國與其它西方國家醫療體系的對比,讓人產生巨大的落差之餘會質疑與探討與自密切相關問題。
環保紀錄片說教是必須的,只要把信息從灌入轉變為引導的時候它就會成功。所以這個模式大概是打你個巴掌再給你個紅棗。《美麗中國》是先給你一籮筐紅棗然後在給你記嘴巴。喜馬拉雅的巍峨山巒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眾多文明的源頭,幾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過30年,80%的冰川將不復存在,領略了神聖的恢宏之餘更多是對人類自我作踐,導致古老文明、現代文明危在旦夕帶來的震撼。
大體是,好看嘛?我們說好看,美嘛?美!馬上滅絕了,見不到了!由此我們心裡一沉,引發出反省,最後他也要給出你希望。
比如講到金先生捕鳥給上海有錢人吃,然後展現了他嫻熟的捕鳥技藝,當我們心裡低估怎麼炫耀起捕鳥的時候,原來金先生早已成了自然保護著,捕鳥是為了給鳥體檢,然後放生。
其實這種轉變我在生活中也看到,之前麻雀被捕殺過度,如今成群飛舞,而且在我家院子里的麻雀都不怕人,人對動物的觀點多少在進步。節目完結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一味發展雖然導致中國自然環境的毀滅,而有計劃的生態旅遊將為野生動物帶來無限裨益,中國高速發展的後果造成對資源、生存空間以及環境質量的巨大壓力,然而這些問題也同樣考驗著我們,如果說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有能力解決如此大范圍的環境問題,那個這個國家必非中國莫屬。
說明了,這不單是中國問題,也是個世界問題與我們人類文化的問題。
五.技術
當鏡頭從高空俯視中國大陸時,隆隆作響,這樣的鏡頭實屬厚重磅礴,當今的影像製作,除了要立場新穎,技術也尤為重要,尤其自身格局大的紀錄片,格局大就是不同於拍個體人的日常生活,或者簡單的訪談,倘若拍自然、拍太空或者拍故宮之類,沒有昂硬的技術支持、精緻的畫面,要想吸引現代人去看個紀錄片,真的很難。這個不止需要資金人力物理,更需要創作者的勇氣和艱辛,深入腹地,尋尋覓覓,紀錄片的拍攝也是一場探險。
有時候常常面對匪夷所思的鏡頭就想人家是怎麼拍的,為什麼可以在雪山白峰之間平穩的穿梭,拍一年四季的變化得是如何漫長的等待。《遷徙的鳥》膠片就長達460公里,最後剪出來也就一個多小時,所以在技術的保障下人家真實嘔心瀝血啊,比技術更為重要的是紀錄片創作的精神,團隊意識,冒險、豁的出去同時也耐得住性子。
cctv聯合攝制,央視真會給自己粉金。可能那幾個很模糊的鏡頭由於未能實地拍攝是央視提供的。
整個西亞、中華文明的神聖源頭喜馬拉雅,再過30年,山巒的冰雪將消融
六.自然紀錄片-本質的復興
從弗拉哈迪開始,紀錄片就帶有關注自然與人生存的大命題,如今我們看到幾十年前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彷彿凝視遠古,觀摩化石。弗拉哈迪從那時起就尊重人類各異的文化傳統,表現他們的智慧與尊嚴,關注人們的情感和命運。如今自然紀錄片再一次興起,是否是一種本質的復興?《美麗中國》與《行星地球》同樣讓人對波瀾壯闊的自然產生震撼與敬畏,但《美麗中國》更多了種人文關懷,對古老的喪志殆盡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的了解,而可能用不了多久這些人們的生活也只能在這珍貴的影像中找到,人與自然的不斷疏離違背了宇宙的規律,紀錄片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自身環境審視,就像《第十一個小時》里講,自然不會毀滅,即便人類滅絕,消失的資源幾百萬年會重生,太陽依舊、天也照藍,歸根結底,人類毀滅的只是自己。把自然與人分開來講是不負責任的,當五花八門的記錄片奪人眼球時,西藏雪山上的人與氂牛往往脫穎而出的吸引著人,這說明人類本來的潔凈的精神在對現代文明、現代文化進行的最後一次召喚。我們樂意聽到看到,證明著我們也依存嚮往。
七.原味的中國
從香格里拉到絲綢之路,從蒙古草原到喜馬拉雅,從大興安嶺到熱帶海洋,整個系列看下來你會更加了解你居住的土地,以及生活幾千年的人和生物,雖然他們的習俗、信仰越來越鮮為人知,好在今天被記錄了下來,用節目里的話說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一個原味的中國,一個數個世紀以來傳送著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