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奏觀後感
❶ 作文《螞蟻四重奏》讀後感
成熟的麥子低著頭,是在教我謙遜之美;一群螞蟻能抬走巨物,那是在教我團結之美;溫柔的水滴穿過岩石,是在教我堅韌是美;蜜蜂在花叢中忙碌,是在教我們勤勞之美。待我們一起傾聽美的聲音……
美之初篇——生活之美
生活,就是面帶微笑,那是在叫我們謙遜;生活,就是用心靈之剪,在人生的道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與黑暗,靈魂深處燃起的豆大卻明亮而且微笑的燈光。
有了生活,便有了美。你走進生活的那一瞬間,美便沁入你的心靈。生活好比是一本網路全書,包羅萬象,讓人禁不住翻開它。人生路漫長,需人仔細體味。
美之次篇——誠實之美
一個人,擁有了誠實就是舍棄了虛偽;擁有了誠實就舍棄了無聊;擁有了誠實就是舍棄了浮躁。
人們是永遠需要誠實的。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了誠實是多麼的可怕。誠實是壇美酒,越久邊越香醇。
美之中篇——友誼之美
友誼,其實是一個山谷,你對它呼喚什麼,它便對你呼喚什麼;你送出什麼。就收到什麼回報;你播種什麼,就收獲什麼。
友誼會在深淵間搭上橋梁。友誼會讓你通行,它也會讓你墜入深淵——那要看是什麼友誼了。
美之末篇——愛之美
愛是船舶,引你駛向大海;愛是大海,引你尋找寶藏;愛是寶藏,發出璀璨的光。愛是春日的雨水;愛是夏日的涼風;愛是秋日的果實;愛是冬日的陽光。
人們啊。請不要吝惜自己的愛,敞開心胸。多多給予。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沐浴在愛河裡。
這首《美之四重奏》演奏結束了,不知道你是否有感慨與收獲?
❷ 看貓歌劇的觀後感
一踏入劇場,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別具特色的舞台設計,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上面堆放著廢棄的汽車、碎碟子、可樂罐等各種垃圾。七點半鍾,演出正式開始了。在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一陣閃電之後,由領袖貓帶著群貓從各個貓洞里冒了出來,歡呼雀躍湧上舞台,開始了貓科族們一年一度的「傑里科舞會」。無論是領袖貓、魅力貓,還是搖滾貓、魔術貓以及上竄下跳的叫不出名字的垃圾貓,個個使出了渾身解數,表演了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舞蹈。
《貓》劇中即有輕松活潑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尤其是那段十幾分鍾的「傑里克舞會」舞蹈,場面宏大,激情澎湃,讓人看得如痴如醉。搖滾貓帶領貓兒們所跳的現代舞,動感十足,其狂野的個性展現的淋漓盡致,活力四射。
觀眾一次又一次聽到那首熟悉的歌曲《回憶》,當百老匯的一名歌手用中文演唱出:「當你明白了快樂的含義,新的一天就會到來……」時,短暫的停頓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最牽動我心緒是,一隻穿著衣衫襤褸,滿臉恢蒙、惆悵的老貓出現在舞台上時,所有的貓都表現出厭棄的神情,可誰知道她曾經是一隻很有魅力的貓,當她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曲《回憶》,雖然這首歌的旋律曾經無數次的在「貓迷」們的耳畔響起,但是當歌聲在此情此景響起時,那種沒有朋友、沒有溫暖的蒼涼,動人心魄……。她,唱起了過去的回憶,這一刻,蒼涼依舊,但是歌聲中透出了一些希望、溫暖。貓族們聽著她講述的過去,了解了她曾有的輝煌,漸漸的接受了她的回歸。最終,她成為獲得重生的傑里科貓。我被這感人的劇情深深地打動,以至聲淚俱下,心緒久久不能平靜……。我想,其實貓的世界深處就是在詮釋人間的風景,這些貓展示出的喜悅、彷徨、失意、沮喪,以及溫暖、回憶等等種種個性,其實都是擬人化的表術,貓和我們人類一樣,都需要愛與寬容,更需要大家的尊重……。
近三個小時的演出,絢麗的舞蹈,美妙的音樂,感人的故事,看了後實在讓我感動和震撼,尤其該劇的主題曲《回憶》更是一首百聽不厭的金曲,久久回盪在我的耳旁和留在我的心中……。
❸ 莫札特音樂 讀後感
莫扎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歌劇:
莫扎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義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改編後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斗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莫扎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並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泰改編。1787年首演。它取材於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並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扎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義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通過貴族唐璜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面。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它是莫扎特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扎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復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沖突。
《魔笛》這首樂曲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其腳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熱心於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希卡內德提議並編寫的。歌劇取材於維蘭德的神話《露露》。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採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贊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庄嚴、崇高的性質;反面角色夜後,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採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嘆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徵,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志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後者的先驅。
交響曲
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只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扎特的最後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它們都寫於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
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
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後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並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莫扎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義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從1778年開始,莫扎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
在莫扎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憂慮與思考。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
由於職務的關系,宗教音樂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佔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嚮往。莫扎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並於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莫扎特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傳統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詞,非常真摯、動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窮極潦倒之時,在他的音樂中也一直沒有痛苦,而只有純凈的歡樂。這部臨終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種在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
其它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它們大都具有輕松活潑的特點。其中《G大調弦樂小夜曲》影響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朴的抒情性。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❹ 暑假四重奏讀後感100字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版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權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鍾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朴、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鍾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朴、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❺ 嘻哈四重奏第四季的第四集片尾鈴聲叫什麼名字 求鈴聲名字
海之花觀後感放幾個
❻ 巴薩-皇馬夢幻四重奏第一場比賽觀後感
[巴薩-皇馬夢幻四重奏第一場比賽觀後感]起早看了巴薩-皇馬夢幻四重奏的第一場比賽,談談觀後感: 1、過程 1:1的比分,平分秋色,對雙方都是可以接受的結果,巴薩-皇馬夢幻四重奏第一場比賽觀後感。相比較而言,巴薩接受的更加輕松,而皇馬則稍顯無奈。因為皇馬將不得不徹底放棄爭奪聯賽冠軍。 比賽整體並不精彩,皇馬沒有表現出在主場雪恥的態度,在開場的試探性壓迫逼搶無效後恢復了收縮半場防守的策略,這是比賽相對沉悶的根本原因。巴薩在進球領先後為國王杯和歐冠比賽考慮有所保留,是一個務實的策略。 總體上皇馬的機會稍多,巴薩的防守存在一些問題,人員不整是未來三場對決最大的困難。 2、球員最想點評的就是皇馬的3號佩佩,這不是一個優秀的中衛,極度缺乏體育道德,荷爾蒙水平遠遠超過了其足球水平。皇馬不應該把他作為未來球隊的後防基石。 C羅的表現讓人失望。他很努力,但是看的出C羅永遠無法成為球隊的領袖,他缺乏對隊友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更多的時候C羅是在為自己踢球,在球隊被動的時候他無法帶領球隊走出困境。C羅越來越依賴身體素質,速度、彈跳、定位球是他的法寶,每項基本素質他都是世界頂級,但他缺乏梅西踢球的那種純粹的快樂和即興的發揮,他的實用主義色彩越來越濃,離足球的最高境界也越來越遠。 梅西表現了正常水平,除了點球外還有兩次威脅極大的射門,一次是反越位單刀球挑射被卡西抱住,一次是連續與隊友撞牆配合後面對三名皇馬後衛的射門被卡西撲出。梅西還為隊友創造了多次射門的機會,都是在前場中路盤帶過人後的分球,充分展現了他對全隊進攻的創造性貢獻。很遺憾梅西沒有在運動戰進球。梅西解圍踢中皇馬觀眾的情節我相信是個意外,以此作為批評或攻擊梅西的理由有點小題大做,觀後感《巴薩-皇馬夢幻四重奏第一場比賽觀後感》。 比利亞爭取到了一個點球,但是大部分時間他的狀態還是比較低迷。我很欣賞這位礦工的兒子,單純且真誠。即便世界上所有的足球運動員都有可能假摔,我相信比利亞絕對不會。 3、裁判裁判的判罰基本可以接受。兩個點球的判罰都無可職責,皇馬的紅牌也很正常,在手球後為了阻止對手進球採取故意犯規的手段,而且是在對手直接面對門將的情形下,這個紅牌無可厚非。阿爾維斯絆倒馬塞洛稍顯魯莽,但是這個犯規動作並不嚴重,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身體接觸,也不是有意傷害對手,因此不給黃牌也正常。 但是有幾點要提一下: a、比利亞上半場禁區內是先觸球,後被卡西利亞斯絆倒,不是假摔。在那種情況下判罰點球可能不太合適,因為這樣可能會影響比賽走向,但掏黃牌就顯得過分了。尤其是黃牌給了皮克更是滑稽。從慢動作看,裁判已經做出了掏牌的舉動,皮克才上去抱怨。因此裁判掏牌的初衷絕對不是警告皮克,但最終給皮克是因為他自己心虛,因為他可能也意識到了比利亞並沒有假摔,而且確實是卡西利亞斯犯規。 b、佩佩在主場有恃無恐的侵略性動作應該給予懲罰,但主裁缺乏這個勇氣。 c、雙方的球員都有一些表演性的行為來爭取對己方有利的判罰,根本的原因是裁判的能力無法應付這么高水平的比賽,裁判的問題會成為制約足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和裁判的個人能力無關,而是裁判體系的問題。 4、教練對於教練的看法與本場比賽無太大關系。穆尼尼奧是一個成就卓越的教練,但絕對不是一個值得球迷喜愛的人。他的功利性應該是足球史上前無古人的。一是他隨時都想著利用言語或行動暗示來影響裁判,這種行為不夠光明磊落;二是他缺乏對人的尊重,無論是對記者、對方的教練還是隊員,他都缺乏應有的風度。他習慣性的貶低其他教練,發出爭議言論,也習慣性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球員而貶低其他球隊的球員。這都是他為了球隊利益採取的一些極端的伎倆,為人詬病。 瓜迪奧拉是一位極具智慧的教練,我無話可說。因為他是完美的,如果他能像弗格森那樣長期執教,他能取得的成就會超越弗格森。 〔巴薩-皇馬夢幻四重奏第一場比賽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❼ 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有感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貝多芬全部資料
一、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裡,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准備獻給拿破崙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
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裡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的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二、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號)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號)第一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作品72號)、《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號)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見,通過斗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斗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 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❽ 現代舞《白水》觀後感300字
上一次來國家大劇院,還是來看《唯寄歌舞寓長安》展覽,前一晚在天津看到第二天是此展的最後一晚,定了早上六點的城鐵過來。
現在想來,這兩次經歷都是激情的產物,前一晚看到,第二天買票,所以沒有時間去駐足欣賞大劇院的內部裝潢。
因為恰逢展出現代青綠山水,大廳的柱子裝飾成了《千里江山圖》圖樣,雖然我對現代畫一點感覺都沒有(徐悲鴻除外),但是能看到我男神的千里江山圖,我還是很高興的
雲門舞集
雲門——上古六樂之一的《雲門大卷》,以魚為圖騰,祭祀天神,講述了黃帝的故事
之前不熟悉《雲門舞集》,也只聽過林懷民的名字,朋友上次《關於島嶼》的repo引起了我的興趣,恰逢其會,就收了張票看看。
《白水》《微塵》
這是兩首不同的曲目,分為上半兩場
出來的時候已經晚了,晚高峰的長安街又堵的要死,只能坐地鐵趕過去,到了已經開場了,沒有時間取閱節目單
《白水》
我不懂現代舞,更不懂鋼琴,更不懂現代派作曲的鋼琴。。
這兩廂結合的作品足以讓我自閉。更別提bgm有一大半是單音,我基本算是做了五十分鍾的練耳[失望]
表演者呈現出的靈動飄逸,像水一樣的婉轉去寫,這是肉眼可以體會到的
但是正常作品體現出的超現實的觀感,以及伴隨配樂所做的情感表達,實在是超過了我的涉獵范圍
我知道它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可我捕捉不到。不過沒關系,我已經將其記錄深藏心底,總有一天我會懂的。
《微塵》
中場休息時我取閱了節目單,想著下半場要還是鋼琴我還是走了算了
哇,看到節目單我真是意外,居然是老肖的No8弦樂四重奏,激動的涕淚橫流,我今晚的票價終於不算完全辜負[允悲]
老肖的這首弦樂四重奏,具有著深刻復雜的情感,但,這是全人類都可以共情的情感
戰爭,死亡。
這首作品並不長,也只有一個主題
微塵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開頭小提所演繹的,我一直認為與《為廣島罹難者所做的哀歌》開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形象的表達了飛機轟炸的聲音
舞者們在硝煙中佇立,隨著音樂奔跑,舞動
我甚至看到一位男舞者用肢體演繹出跳弓,頓弓,顫弓
音樂一直在極其不協和的和弦上走動,也總是用降號音來營造氛圍,和弦總是不解決,旋律進行出人意料
他們形象的演繹了一個故事
戰爭中人們的搏鬥廝殺
在面臨死亡時所有人緊緊的摟住一起
戰後面對廢墟絕望的奔走
雖然我坐在山頂中的山頂,除了大致輪廓什麼都看不清,但我依然能從動作營造的氛圍中感受到對戰爭的恐懼以及死亡的苦痛。
欣賞音樂是需要門檻的,但是人類總有一些共通的情感,死亡,悲劇,愛。
在中場休息時我在網上搜了一下評論,以及參照了節目單的介紹。
我認為,或許《微塵》是黑暗,但絕不代表《白水》是光明,我雖然看不懂,卻也能體會到它整體的冷色調,舞者的演繹真正做到了流動如水,無法用善或惡,黑暗或光明簡單的概括。
難道你一定要給自然下一個感情的定義嗎?
這兩部作品,是自然與人類
人們將自然界的東西賦予無數的情感定義,以借景抒情,但是,大道至簡,天地無情
❾ 音樂巨人貝多芬讀後感
今天我們上了《音樂巨人貝多芬》這一課,語文老師先放了一段音樂,這便是貝多芬的代表作《命運交響曲》,我們閉上眼睛,認真地去感受這首名揚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渾激昂的音樂給震撼了。
我心裡的一切雜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凈。心,一下子靜了下來,起伏迭宕的音樂讓我的腦海隨之而洶涌澎湃,讓一切念想在這雄健的音樂中得到凈化乃至升華。那隻敲擊鍵盤的手似乎在叩擊著我的心靈,那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樂為情節告訴你一個英雄與命運抗爭的故事:低沉時彷彿是遭受厄運的人們的痛苦哀嘆和內心的矛盾斗爭,不禁讓人沉吟萬千;高昂時彷彿是他明白了應該自強,於是奮起反抗,與命運搏擊,讓我們的心也為之振奮。
聽著音樂,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個飽受苦難而不屈服命運的音樂巨人——貝多芬。
他年輕時雙耳失聰,對於一個從事音樂的人來說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是喪失了聽覺,可貝多芬沒有永遠沉浸在悲傷中,他默默接受了現實,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樂創作中,是他心中那執著的理想——熱愛音樂,支持著他,激勵著他。
有句俗話:事情是這樣,就不會那樣。具有堅強意志的人面對苦難時總是讓自己適應並戰勝它。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也許你自己尚未發現的一股驚人的潛力,當你陷於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發揮你的潛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這時,你也許會不禁感嘆到:原來有缺憾的日子同樣能過得精彩。所以我們不必再為痛苦磨難憂傷、憤恨、無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對它。彌爾頓、貝多芬、帕格尼尼被稱為世界文藝史上的三大怪傑,他們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不都是胸懷理想,戰勝厄運,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嗎?上帝是公平的,給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給了你金錢,就讓你失去了健康;給了你天賦,就再給你加上苦難。
厄運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間,你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深深地沉陷下去,要麼奮力抗爭,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時,人們若是任痛苦和絕望如同野草一樣瘋長,就會愈加消沉,那麼還不如笑對現實,不再自暴自棄,努力抗爭吧!在你接受了苦難的同時也保存了希望,那麼,就為這一線希望奮斗吧!
❿ 有看過電影《復制貝多芬》的,幫我想想觀後感!!
此情可待成追憶
電影開場,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學員,年輕的安娜(黛安·克魯格飾)被召喚到貝多芬的經理人希勒姆爾先生的辦公室,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即將首演,而希勒姆爾先生已病魔纏身,他想讓安娜完成抄錄樂譜的工作。盡管希勒姆爾先生提醒她貝多芬(埃德·哈里斯飾)是個魔鬼般的人,安娜還是滿懷熱情地接受了這個工作。
在抄錄樂譜的日日夜夜裡,安娜身不由己地陷入了音樂大師痛苦而才情四溢的世界——她將兩人的合作視為激發自己音樂創作才華的天賜良機;他希冀她純潔靈魂的光輝能幫助自己完成藝術創作的顛峰——最後弦樂四重奏,音樂史上最崇高壯麗的樂章。
在合作弦樂四重奏的過程中,貝多芬表現出了對安娜的依賴和慈愛。安娜因此大膽地給貝多芬看自己創作的樂譜,遭到貝多芬草率的嘲弄,安娜絕望地離開了他。
在對音樂天分灰心喪氣的情況下,安娜接受了長久以來一直追求她的馬丁(馬修·古迪飾)的求婚。貝多芬因此狂怒,逼著她在馬丁和他之間做出選擇。安娜想逃離維也納但又做不到,她的命運已經與貝多芬緊緊相連。她回去找到貝多芬,想把最後的工作完成,發現他已將不久於人世,安娜記錄下了貝多芬口述的四重奏樂譜。
貝多芬在人世的使命已經完成,臨終時,他告訴安娜,她是個天生的作曲家。
這部美、德合拍片以戲說的形式敘述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晚年創作最後弦樂四重奏時的一段逸事,將天才背後的激情公諸於眾,導演不諱言其中存在著許多虛構的成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是公認貝多芬最成功的作品,也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它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悲壯震撼,第二樂章含力量,第三樂章平緩柔美,第四樂章加入人聲合唱「歡樂頌」,贊頌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光輝燦爛到極致。關於第九交響樂最廣為流傳的故事是耳聾的貝多芬在首演現場已經聽不到雷鳴般的掌聲。
沖奧力作
《復制貝多芬》的班底個個都是重量級人物。男主角埃德·哈里斯是個極有才華的實力男星,從1996年至今4次與小金人失之交臂——分別是《阿波羅13 號》、《楚門的世界》、《時時刻刻》的3次最佳男配角提名和《波拉克》的最佳男主角提名,除了上述影片外,《水手刀》、《暴力史》、《深淵》、《第三個奇跡》、《尼克松》、《美麗心靈》、《人性的污點》、《拜金一族》等片也因為他的加盟備添光彩。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影評人協會獎、美國科幻恐怖片大獎、百視達獎、廣播電影批評家協會獎都對他的精湛演技有目共睹,多次給予提名和褒獎。他主演的電視電影《帝國的崩塌》同時獲得艾美獎和金球獎首肯。除了已臻化境的演技外,他的導演才能也不容忽視。2000年他自導自演的《波拉克》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女演員瑪西婭·蓋伊·哈登更因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埃德·哈里斯是不瘋魔不成活的典型,在拍攝《波拉克》時,為了掌握波拉克的畫風以便現場表演,他曾特地建造了一座畫室,事實證明,他不但將天才的乖戾與陰郁表演得令人信服,鏡頭前的幾次作畫更是讓人目眩神迷。此次為完美演繹貝多芬,他又學習彈鋼琴,熟悉古典音樂,為了貼近樂聖而在外型上大動干戈。傳記電影本是奧斯卡熱門,而化裝+演技的雙重保險更是奪金殺手鐧,哈里斯這次勝算很大。目前,哈里斯正在計劃編劇兼導演一部名為《Appaloosa》的影片,已邀得黛安·蓮恩擔任女主角,預計明年上映,他還很可能出現在王家衛的新片《藍莓之夜》中。《復制貝多芬》的女主角黛安·克魯格曾在《特洛伊》中扮演具傾城之美的海倫,早年學習芭蕾舞的經歷使黛安舉止優美,氣度嫻雅,卻始終缺乏使人為之神奪的魅力,「海倫」的失敗差點帶給她一座金酸莓,安娜這個角色的艱難處境和內心掙扎也許能夠幫助她將演技提升到更高層次,她曾對媒體坦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劇本,這個角色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本片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1948年出生於波蘭首都華沙,年輕時在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電影學院學習導演專業。入行後,她先是在波蘭做克里茨托夫·扎努西的助理導演,同時與良師安傑伊·瓦依達合作編寫了許多電影劇本。編劇身份的她很快榮譽加身,其中包括戛納、波蘭格但斯克、柏林、蒙特利爾等地的電影節和美國金球獎,霍蘭被歸為波蘭新浪潮的一員。長期以來她都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編劇,除了早期頗顯尖銳的作品之外,1990年代她還和克日什托夫·基耶洛夫斯基多次合作,參與編寫了《藍色》和《白色》的劇本並擔任了《紅色》的劇本顧問。她首次引起美國電影界的注意是在1986年,她編劇兼導演的《憤怒的收獲》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後她導演的《歐洲,歐洲》(1990)、《奧利佛,奧利佛》(1992)和《秘密花園》(1993)、《全蝕狂愛》(1995)等片進一步奠定了她的國際地位。《華盛頓廣場》(1997)和《第三個奇跡》(1999)已是完全的美國出品。埃德·哈里斯拍攝《波拉克》時霍蘭曾經提供幫助,最後她的名字出現在了鳴謝名單中。現在,她除了導演幾部正在拍攝或籌備當中的影片,還是影片的聯合製片人。
《復制貝多芬》的編劇克里斯多夫·威爾金森與史蒂芬·J·瑞沃曾共同合作《阿里》(2001)、《尼克松》(1995)等片的劇本,尤其擅長傳記電影。兩人還擔任本片的製片工作。
《復制貝多芬》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凱奇凱米特、蘇普朗和英國倫敦等地拍攝外景,片長104分鍾,9月10號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試映,10月在美國全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