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全金屬外殼影評

全金屬外殼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3-05 04:40:33

⑴ 求拆彈部隊影評

賺足票房與人氣的《阿凡達》,在第82屆奧斯卡頒獎中活脫脫成了最大的「杯具」,與卡梅隆前作《泰坦尼克號》11項大獎的輝煌來了個天差地別,僅得3個技術獎的結果讓《阿凡達》徹底淪落為一部技術掛帥的特效片。而《拆彈部隊》則成為奧斯卡之夜的最大贏家,一舉斬獲6項大獎,其中不僅有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甚至連經常頒給大片的音效剪輯等技術性獎項也收入囊中。這一戲劇性的結果讓許多影迷在大呼吃驚的同時,也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一場關於兩者勝敗原因的大討論。

原因一 題材

《阿凡達》的技術之獨步天下是人所共知的,它在3D電影科技上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是奧斯卡從來都是技術流的傷心地。1978年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的轟動不亞於《阿凡達》,但在奧斯卡最佳電影的爭奪中還是敗給了一部溫情脈脈的《安妮·霍爾》。《拆彈部隊》挑動的是美國人最痛的伊拉克戰爭,但是跟一般反戰主題的戰爭片又不太一樣,影片以小見大表現出戰爭對伊拉克人和美國士兵的影響,動作場面凌厲有氣魄,而畢格羅又賦予影片女性特有的細膩風格。《阿凡達》在劇情設置、拍攝手法等專業電影人較為看中的部分都不及《拆彈部隊》,又因為它的技術太過強勢,奧斯卡頒獎前就有美國媒體認為如果《阿凡達》得獎會是電影業界的悲哀。

原因二 鼓勵論

畢格羅如願成為奧斯卡史上首位最佳女導演,除了圓她自己的願,莫如說也遂了奧斯卡的意。電影是製造夢想的利器,奧斯卡是這個造夢工業的一部分,創造歷史除了要迎合大眾的心理,還要獎勵電影工作者的努力。只要是作品質量過得去,在相同條件下獎項會傾向於更能製造轟動效應的電影。況且,很多評委覺得像《阿凡達》這樣的影片是好,沒人說《阿凡達》不好,《阿凡達》也得了很多提名,在重大的獎項裡面也得了提名。為什麼不給它?他們的想法就是《阿凡達》高票房是對它最好的肯定,它不需要奧斯卡。而《拆彈部隊》如果沒獲獎,就失去了讓更多觀眾知道、了解它的機會。

原因三 嫉妒論

卡梅隆是好萊塢第一導演確實沒錯,但從「電影暴君」的外號也可以想像他的圈內人緣。1998年他的《泰坦尼克號》斬獲11項奧斯卡,獲得最佳電影更讓他在台上說出「我是世界之王」,這番話是他在飽受質疑和巨大壓力得以釋放後吐的一口惡氣,但台下坐著的心裡不以為然的大有人在。他強硬獨裁的工作作風也一直為人詬病,與他合作《深淵》的作家奧森·斯科特·卡德認為他苛刻、粗魯、脾氣很壞,讓周圍的人很痛苦,「他的刻薄對影片沒有任何幫助」。另外,《泰坦尼克號》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在影片殺青之後,就決定以後再不跟卡梅隆合作,她承認卡梅隆是個好人,但是脾氣太壞了。

原因四 陰謀論

曾經讓《撞車》登頂奧斯卡的製作人辛西婭·施瓦茨(CynthiaSwartz)被《拆彈部隊》找來運作這次評選准備。施瓦茨令人質疑地直到2009年12月份才送出DVD,這樣一來,每個評選者反而都抽出時間來觀看這部影片。同時她還煞費苦心地將影片的DVD發給每一位美國編劇工會的成員,並通過一封情真意切的郵件煽動學院成員為《拆彈部隊》投票。這一涉嫌違規拉票的舉動看來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勾起了學院成員的「同仇敵愾」之心。施瓦茨還成功地利用了畢格羅的「品牌效應」,後者是好萊塢不多的「女強人」型導演。《阿凡達》這邊,福克斯則完全將權利放給卡梅隆。看來業餘人士終究玩不過專業人士。

原因五 隱憂論

以技術取勝的《阿凡達》,讓全世界都為之瞠目結舌,可是全靠特技不靠真人的形式,卻引發了明星的憂慮。如果所有導演都爭先恐後拍攝《阿凡達》式的影片,演員們都只能在幕後「默默耕耘」,演繹幕前的虛擬形象。如同劇中女主角一樣,辛辛苦苦拍了這么長時間,但是最後連一個露臉的機會都沒有,那不就等於變相砸碎自己的飯碗嗎?反正你演跟他演區別都不大,演再好都無緣最佳男女主角,連配角都沒份兒角逐。有人說這是一部「反演員」的電影,如果表彰它,今後這樣的電影多了,好萊塢的大牌明星估計都要失業了,要知道,奧斯卡5000多名評委中,演員佔了絕大多數。這樣視演員為「草芥」的電影,據說很多美國演員看了很「不爽」。
還有的自己上博客搜吧,都不錯的

⑵ 英語電影影評

侏羅紀公園3英文影評 Jurassic Park III(2001)2010年1月25日 "Jurassic Park III" is neither as dreadful as it might be, nor as perfectly wrought as it could be. For one thing, it moves along as jauntily as one of those horrific raptors scooting alon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英文影評(1997)2010年1月22日 Where is the awe? Where is the sense that if dinosaurs really walked the earth, a film about them would be more than a monster movie? Where are the ooohs and ahhhs? ``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英文影評(1993)2010年1月20日 When young Steven Spielberg was first offered the screenplay for "Jaws," he said he would direct the movie on one condition: That he didn't have to show the shark for the first hour. By sl 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英文影評(2004)2010年1月15日 It is such a relief to hear the music swell up at the end of a Roland Emmerich movie, its restorative power giving us new hope. Billions of people may have died, but at least the major characters ha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英文影評(1987)2010年1月13日 "Full Metal Jacket" is more like a book of short stories than a novel. Many of the passages seem self-contained, some of them are masterful and others look like they came out of the bottom 狂蟒之災3英文影評(2008)2010年1月10日 It's not surprising to note that Anaconda 3: Offspring immediately establishes itself as the weakest entry within this ongoing series, as the film boasts many of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ne geDeep in the jungles of Borneo lurks the blood orchid, which blooms only once in seven years, and whose red flowers contain a mysterious ingredient, which extends the ability of living cells to reproEvery preconceived notion audiences might have about "Anaconda" is correct. This supposed serpentine shocker features doomed adventurers wading through murky water while a deadly snake app U-571英文影評When it comes to films that take place in submarines, World War II is still the favorite time period. There have been exceptions -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and Crimson Tide spring to mind - but the

⑶ 一部電影的名字!!!

《第二十二條軍規》
是這個不?

⑷ 全金屬外殼的影片評價

一句話評論
In Vietnam The Wind Doesn't Blow It Sucks
Vietnam can kill me, but it can't make me care
Acclaimed by critics as the best war movie ever made
Born to Kill
沉重的越戰反思片
影片根據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版是大導演庫布里克權繼《光榮之路》之後拍攝的又一部反戰影片。它被看做繼《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前進高棉》之後的又一描寫越戰的傑作,曾被某些影評人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越戰電影」。
殘酷的真實
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兩個鏡頭,一個是上半段結束時,傻瓜比爾一槍幹掉教官後,朝在旁邊發抖的小丑看了一眼,掉轉槍頭伸進自己嘴裡,頓時,頭蓋骨的後半帶著血肉飛出,染紅了牆面;另一個則是影片最後,面對血泊中痛苦扭動的少女,小丑終於抬起了槍。
庫布里克以真實的鏡頭再現戰爭的殘酷。雖然之後有無數倒地死去的士兵,但給人戰爭殘酷印象的,莫過於這在極度安靜中,突如其來的第一次槍響。

⑸ 全球最牛的9部狙擊電影,百看不厭,只有一部在大陸上映嗎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狙擊,埋伏起來伺機襲擊敵人:他是一個出色的狙擊手、狙擊戰。真正現代意義的狙擊手初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時德軍挑選士兵組成自由行動的狙擊手,他們大多具有獵人和護林員的背景,對東西兩線的英法軍隊和俄軍造成了重大殺傷。為此,在戰爭末期,英軍專門成立了狙擊手學校以培養反狙擊手人才。今天得心給大家分享的是全球最震撼人心的九部狙擊手電筒影排行!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大部分男性會喜歡的值得一看的電影。反腐敗的官僚色彩,很適合中國,男主雖不是那種一看就讓人眼前一亮的帥哥,可是隨著俗套劇情的發展越發的覺得他太帥了,被逼到無路可退卻不曾放棄。影片的動作和劇情都非常吸引人,順便黑一黑美帝政府,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同時褒獎愛國主義同時又彰顯人性光輝。(這好像是美式英雄片標配)不過不管怎麼樣,看的很過癮,狙擊場景異常的燃。

⑹ 全金屬外殼的幕後製作

影片根據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是庫布里克繼《光榮之路》之後拍攝的又一部反戰影片,也是繼《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野戰排》之後的又一描寫越戰的傑作。它通過新兵訓練的過程刻畫了非理性的殺人狂熱如何摧殘人的心靈,是一部內容和技巧俱佳的戰爭片。曾被某些影評人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越戰電影」。
這部影片紀實風格強烈,反戰意識堅定,諷刺抨擊不遺餘力,而且矛頭直接指向戰爭本身和戰爭意識。庫布里克不單單是在審判越南戰爭的罪行,而是把所有戰爭和戰爭意識推上審判席。影片中的越南和越南戰爭,只不過是便於觀眾接受和思考的一個實例而已,對於每一場戰爭和每一個士兵來說,這部影片都有它的普遍性。這種帶有終極思考的命題方式,是庫布里克中後期作品的明顯標志。這也是一名不滿足於膚淺表述表層問題的藝術家的追求,它必將引領電影向更廣闊的藝術空間發展,使之具有全人類的歷史價值。
在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影片《光榮之路》中,軍官米羅曾有這樣一句台詞:「軍隊需要紀律,而保證紀律的唯一方法是時不時地殺人。」。這也可以作為《全金屬外殼》批判的主題:在軍隊、在戰爭中,無人性可言。同情、憐憫都要在戰爭中,訓練中統統丟掉。作為戰士,你就是一顆子彈,一顆「全金屬外殼」的子彈。軍隊的作用就是培養殺手,然後為各種目的而去賣命。
與很多紀實風格描述越戰的影片相比,這部《全金屬外殼》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心理紀實」的風格。本片使用了大量的運動鏡頭,在八十年代中後期,已毫不新鮮。然而斯坦利·庫布里克把這些早已不新鮮的運動手段,成功的運用到影片中去,並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風格。 自從1998年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拍出了驚世之作《拯救大兵瑞恩》後,戰爭影片的面貌為之一變,連我們中國的主旋律戰爭影片《大進軍——決戰寧滬杭》的渡江場面都對「奧馬哈海灘」進行了模仿。美國影片《黑鷹墜落》里,我們看到了萊德利·斯科特對作戰場面更加細致入微的刻畫,無論從畫面效果到音響效果,都繼承著《拯救大兵瑞恩》甚至更早的《野戰排》的寫實路線,隨著技術條件的進步,手提攝影被普遍的加以運用,包括在攝影機上安裝馬達和振導器模擬爆炸後的震盪效果,以及可以利用電腦做出槍彈擊中甚至穿透人體後血肉橫飛的效果,使得作戰場面越來越逼真,也越來越殘酷和血腥。但是事實上戰爭影片也會因為導演的藝術觀念上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面貌,比如與《拯救大兵瑞恩》同年的由泰倫斯·馬利克執導的影片《細細的紅線》,就更多的利用了大搖臂做出復雜運動鏡頭。我在這里想討論的是大師級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1987年拍攝的越戰題材的影片《全金屬外殼》。
在80年代中後期,作為技術條件,早就「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那麼我們就看看斯坦利·庫布里克是如何將這些早已不新鮮的運動手段,成功的運用到影片中去,並且形成強烈的視覺風格的。
第7分鍾是在軍營道路上列隊操練的跟拉鏡頭,攝影機長時間的跟著列隊行進的部隊。接下來內外景的運動鏡頭總是交替的大量出現。比如第10分鍾內景(宿舍)教官訓話的橫移鏡頭,第12分鍾的外景(訓練場)訓練的橫移鏡頭;接近第13分鍾的內景(宿舍)跟拉鏡頭,教官竟然率領整連新兵摸著自己的襠部行進,還喊著滑稽可笑的口號。正如張會軍教授所說的,把一種表現方式推向極致就會形成風格,我們會發現本片上半部各種運動手段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而每一種運動手段本身又通過同一環境的反復使用來加強。例如教官在宿舍訓話的跟拉鏡頭,在32分鍾就重復出現;在軍營道路上列隊行進的跟拉鏡頭,後來也出現了2次,只不過從行進換成了跑步,景別更緊一些罷了,連呼喊的口號都一模一樣。還有表現大胖子「傻瓜比爾」逐漸走向瘋狂,就是用了最簡單的變焦推鏡頭。電影學院有一陣子盛行一種論調,就是慎用甚至不用變焦推拉,因為它太主觀,過於暴露導演的主觀意圖,而且形式上也沒有機械推拉有透視變化有美感。其實任何一種技術手段沒有好與壞、新與舊之分,關鍵看創作者如何運用精彩花絮
·安東尼·麥克爾·豪原本定下出演士兵喬克,由於反對斯坦利·庫布里克追求完美主義的導演風格,他被解僱了,取而代之的是馬修·摩戴。
·前美國海軍軍事訓練教官R.李·厄梅被聘為顧問,指導如何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方式訓練。他在錄像帶中示範例子,在15分鍾里用淫穢和侮辱性的詞語罵人,沒有停頓和重復,更沒有一絲膽怯之意。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也被他打動,於是決定讓厄梅來演步兵教官哈特曼。
·斯坦利·庫布里克向來是以工作人員數量少而出了名。在一個場景里,電工把燈光布置好之後,庫布里克就對他說:「很好,這就是我想要的現場燈光效果,不必再進行任何改動。」隨後,他就把這個人叫到自己的家裡安裝一些電線。
·文森特·德歐弗里奧為了出演士兵勞倫斯的角色,增重70磅,因此打破了此前羅伯特·德尼羅在《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 ,1980)中增重60磅的記錄。
·在一些鏡頭里,背景的一塊岩石很像是斯坦利·庫布里克1968年拍攝的電影《2001年:漫遊太空》中的獨塊巨石。庫布里克說這並不是有意的,但在看電影的樣片是注意到了這一點。
·在每段末尾都提到了米老鼠:當哈特曼走到隊伍的前面,沖著喬克和派爾大喊:「這是什麼米老鼠屎啊?」在軍隊穿過戰火中的城市時,從米老鼠俱樂部里,喬克和大家一起唱歌,第三次出現米老鼠是在出版社,可以在喬克後面的窗戶附近看到一隻米老鼠的圖形。
·R.李·厄梅幾乎在所有的場景里都不能眨眼睛。
·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女兒薇薇安·庫布里克在越南的場景中客串了一個小角色,喬克和拉夫特曼遇到一些洞開的墓穴。可以看到薇薇安拿著一台移動攝影機,對著墳墓進行拍攝。
·電影的所有場景均在英格蘭攝制完成。
·在電影的第一部分,有一系列關於軍營里軍事訓練的場景,為了保證畫面上每一個士兵都能焦點對准,設計了特殊的透鏡。庫布里克的意圖是,沒有誰是特別的,對他們應該一視同仁。

⑺ 誰看過《金甲部隊》(別名《全金屬外殼》)它要說明什麼啊我看完了都不知道,它要表達什麼!

劇情介紹
[編輯本段]

越戰期間,加入海軍陸戰隊的一群年輕人被剃了光頭,並分配寢位,負責訓練他們的上校時常羞辱他們,還給他們取難聽的外號,「傻瓜比爾」由於是胖子,動作老是出錯,因此成為最經常被上校修理的人。班長「小丑」耐心照顧他。但傻瓜比爾再次的失誤,令上校憤怒地懲罰全隊,夥伴們終於忍無可忍,將傻瓜比爾痛揍了一頓。之後,傻瓜比爾開始對槍自言自語,他發揮了射擊的才華,連上校也贊賞他終於可以成為偉大的「殺人機器」,就在出發前往越戰戰場的那晚,傻瓜比爾在他的M14裝滿「全金屬外殼子彈」(Full Metal Jacket),一槍打死上校,然後自己也含槍自殺。

選擇編入新聞組的小丑,被長官派去前線采訪,小丑看見年輕的士兵們已經麻木,在越共屍體旁飲酒、一面笑一面在直升機上掃射逃走的村民。他隨眾巡視,誤入未掃盪的地區,大家遭到狙擊手埋伏,犧牲了好幾位同伴後,他們終於確定狙擊手藏身的建築物,小丑落單時忽然發現狙擊手,對方原來是個非常年輕的少女!隨他而來的攝影員開槍救了他,少女在地上痛苦的掙扎,一名士兵要大家離開,任那少女在此地腐朽。在少女的「殺了我」的哀求中,小丑終於拿起,扣下扳機。

沉重的越戰反思片

影片根據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是大導演庫布里克繼《光榮之路》之後後拍攝的又一部反戰影片。影片的前半段,是以群像的角度塑造出一群年輕人如何在魔鬼教官的訓練下,失去人性而成為殺人的機器;後半段則是主人公「小丑」在戰爭中逐漸恢復的人性。影片跨越了從參軍到殺人,一個普通士兵在戰爭中不同階段的心理歷程。它被看做繼《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前進高棉》之後的又一描寫越戰的傑作,曾被某些影評人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越戰電影」。

殘酷的真實

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兩個鏡頭,一個是上半段結束時,傻瓜比爾一槍幹掉教官後,朝在旁邊發抖的小丑看了一眼,掉轉槍頭伸進自己嘴裡,頓時,頭蓋骨的後半帶著血肉飛出,染紅了牆面;另一個則是影片最後,面對血泊中痛苦扭動的少女,小丑終於抬起了槍。

庫布里克以真實的鏡頭再現戰爭的殘酷。雖然之後有無數倒地死去的士兵,但給人戰爭殘酷印象的,莫過於這在極度安靜中,突如其來的第一次槍響。

⑻ 求《風語者》影評

1,看完這部影片我掉淚了,戰爭的狂野以及戰爭影片難得的溫情細節非常感人,版一條線下來的權自然流暢,我也看過許多美國戰爭片,愛看斯皮爾伯格拍的戰爭片;但這部依然非常感動了我,以至於我不相信這是華人導演拍的片子,看完片子之後上網搜資料才知這是吳宇森的片子。
2,我覺得這是尼古拉.凱奇被拍的最美的片子,很喜歡他的影片,既英俊又有魅力;
3,塞班島戰役那母女倆是日本人啊,我還以為是當地土著居民呢,如果是日本人,讓美國大兵給他們送葯,保護他們這有些假,這好像不是美國人不是歐美人的性格,是東方人的思維;
4,但是影片中有一句台詞很經典:「戰爭就是這樣,今天我們和小日本打,50年之後沒准和小日本聯合起來掂量欺負誰呢?!」,今天美國真的和小日本聯合起來收拾中國呢!

⑼ 十佳戰爭片影評

評全部我就不敢當了..
就評評拯救大兵瑞恩吧..
第一次看是9歲的時候..到現在已經看不下10次了..那張DVD碟還保留著..
怎麼說呢..每看完一次都有著深刻的體會..
人物刻畫的相當鮮明..就像你說的..是放映人性和戰爭的巨作...
印象最深刻是的老雷恩的眼淚.二樓閣樓的刀戰..狙擊手在塔樓上冒死掩護..主角擰著手槍打坦克.一架野馬戰機呼嘯而過..膽小鬼的爆發..

呵呵...經典...算了.我再去看一次..

⑽ 《雙峰》、《我心狂野》、《美國史》、《心碎的夢想》影評

《雙峰》:
大衛林奇還真是厲害,弄出一部懸疑片竟然沒有結果,而我這個被福爾摩斯慣壞的孩子一定要知道最後結局才肯罷休,於是《雙峰》著實讓我吃驚了一把,也留給我無數發呆時的幻想主題。

故事從一開始就出現兇殺案,美麗動人的女高中生被殺,之後所有的調查又糾結出很多沒有結果的故事,這個看似安寧和諧的小鎮,充滿神秘詭異的氣氛,每個人安穩的感情背後都藏著不能告人的秘密。周而復始的生活使小鎮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每個人都開始猜測或者閃躲,他們每個人的舉動讓我想起《狗鎮》里那些虛偽的人們,一切的舉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對那個在自家旅店故意搗亂的女孩很感興趣,她在得知勞拉死去時的表情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悲傷,反而掛滿一臉得意,其中必有隱情。而且她的裝扮和左眉眼那顆痣,像極某位50年代好萊塢的明星。

看似神經兮兮的FMI探員,看到屍體就會哭泣的警員,說話聲音像嬰兒的接線員,喜歡和窗簾叫板的女人,故意把客人趕跑的任性女學生,瘋狂無賴的男孩,很多人物都和這個案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陳沖在這部電影里扮演鋸木廠的繼承人,那一片鮮紅的唇,充滿東方的神秘氣質,被警察叫做「全鎮最美麗的女人」,看到結尾才明白,原來他們是情人,難怪這么形容。

故事就這樣結束難怪會拍成電視劇,很多看過電影版本的人肯定都不甘心,沒有結局,還有很多細枝末節的暗線,讓人心癢癢,只剩下徹底的絕望,眼看就要知道誰是兇手,影片出現「劇終」的字樣,還以為會像《百慕大三角》那樣給我來個第二部,第三部的驚喜,把碟片前前後後搜索一遍,才確定,這次是徹底的結束。

也許大衛林奇根本就沒打算把結果告訴我們,因為內心陰暗的邪惡力量,不是抓到兇手就算結束,我們面對的是強大無影無蹤的惡夢,你能抓住夢的胳膊嗎?不能。

希望有機會看到電視劇版本,以此消減心中的疑團,也沒准,疑團會像泡沫一樣越擁越多。
《我心狂野》:
大衛&。林奇是一個執著地遊走於現代主義題材與好萊塢商業製片體制之間的「電影作者」。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一面能隱約看到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布努艾爾等現代主義電影大師的影子,另一方面也能輕易嗅到其中揮之不去的傳統好萊塢電影的氣息。《我心狂野》便是這樣一個極好的例證:在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上,可以看到歐洲電影特有的深度和批判力量;在視聽語言和故事敘述上,它又繼承了好萊塢電影善於講故事的傳統,林奇有能力把這個逃亡的故事講得一波三折而又驚心動魄。

從一踏入影壇,林奇的作品便打上了鮮明的現代主義的烙印。他早期的作品,從第一部短片《六人染病》到《字母表》,直至後來轉入好萊塢主流創作的《橡皮頭》、《象人》、《沙丘》,林奇醉心於探討人的存在危機及其本質,表達了對人的異化的極度不安與焦慮,其作品流露出一種混合了神秘主義、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味道。由此,歐洲電影對林奇的影響可見一斑。事實上,這一主題始終沒有從林奇的創作中消失,只不過在視商業利益與票房收入為至高目標的好萊塢,它往往與更為跌宕起伏和生動曲折的情節結合在一起,或者說被更為流暢和有吸引力的敘事所隱蔽而已。

「新好萊塢電影」與傳統好萊塢電影的一大差別,是它在美國電影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做到了把藝術表現的觸角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使美國電影在人物塑造上徹底擺脫了「平面化」、「模式化」的人物形象。無論是被重新演繹的耶穌基督(《基督最後的誘惑》)還是紐約街頭平凡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抑或是「佔山為王」的前美軍軍官克茲上校(《現代啟示錄》),這些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相對於傳統好萊塢類型電影中千篇一律、「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來說,無疑是一種反叛與顛覆。

同樣,對人物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探索,始終是大衛&。林奇影片的重要主題。在《我心狂野》中,林奇堅持了他一貫的藝術追求,以非常電影化的方式把潛藏在人物內心的種種孤獨與絕望、暴戾與恐懼、夢境與幻想交織、重疊在一起,展現在觀眾面前。片中的母親瑪麗塔的心理,便是林奇極力營造的一個骯臟齷齪而又瘋狂的內心世界:她夥同桑托斯謀殺了自己的丈夫,又懷疑塞勒目睹了她丈夫的死而多次威脅和恐嚇塞勒。在指使殺手刺殺塞勒不成之後,又繼續派人追殺塞勒,極力拆散塞勒和勞拉這對「落難鴛鴦」。在意識到桑托斯可能會對她的另一個情人強尼下手之時,她掩蓋不住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在極度狂躁和絕望之下,她用口紅將臉塗成猩紅色,如同一個惡魔一般令人作嘔——導演以這樣一個非常「銀幕化」的方式將瑪麗塔內心的醜陋齷齪與惶恐不安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又令人心悸。同時,在強尼被殺的一場戲中,女殺手驚懼的喊叫、猙獰的表情以及狂亂的場面,無不揭示出人物內心深處的瘋狂和慾望。

林奇真正感興趣的,是人物的「本我」(弗洛伊德)/「實在界」(拉康),而非「自我」、「超我」/「想像界」、「象徵界」,亦即他的影片往往聚焦於潛藏在人物內心的種種原始的、本能的慾望與沖動,而非僅僅描述人物之間的社會現實關系。他以少有的冷靜和耐心,不動聲色地描繪人物的本能和慾望,並用不無神秘色彩的故事和強烈的影像造型將其呈現,令人觸目驚心。因此,在可以視作人性惡大暴露的《我心狂野》中,死亡和暴力場面比比皆是便不足為奇:打手鮑比&。雷被塞勒猛擊頭部,直至腦漿四溢死於非命;勞拉的父親被火活活燒死;強尼&。費內古特在一個神秘怪異、類似原始宗教的儀式上被槍殺;淫惡的殺手鮑比&。佩魯在一次搶劫中被從自己的槍里射出的子彈打飛腦袋而身首異處。在這些段落中,人物理智之喪失、人物動作之狠毒、場面之殘酷,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從本質上說,林奇是一個「造夢者」或者「幻想家」,他以其特有的敏感冷靜地,甚至是冷酷地審視、觀察這個混亂和荒誕的世界,他不斷地編織一個又一個夢魘一般的故事,以此對現代文明進行毫不留情地批判。林奇眼中的世界,是一個混亂不堪而又充滿邪惡、暴力的世界,而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要麼無比醜陋齷齪——比如瑪麗塔、桑托斯、鮑比等;要麼精神異化、扭曲——比如勞拉不經意談到的她的表兄戴爾:此人神經分裂、歇斯底里,每天期盼聖誕節的到來(喻指代表信仰和愛的「聖誕精神」的喪失),並且惶惶不可終日(擔心地球被外星人所控制),直到有一天無聲無息地消失,不知所終——就彷彿他根本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要麼徹底迷失在現代生活中無法自拔——比如塞勒和勞拉在去大圖拉的路上,遇到一個在一起車禍中倖存的女孩,她頭上血流不止,但卻不知道頭發上「黏糊糊的東西」為何物——她瀕臨死亡卻渾然不知,竟然在迷幻中喋喋不休、歇斯底里地堅持尋找自己的錢夾,否則會挨母親的責罵。導演的這一安排無意是非常有意味的:林奇眼中的人類,就如同這個女孩一樣——他們受到了太多的壓制,以至於變得扭曲、麻木、遲鈍,早已喪失了人之為人的特徵,甚至不知死之將至,最後也只能落得一個「在絕望中死去」(薩特語)的悲慘結局。這不禁令人想到荒誕派戲劇大師貝克特的作品《啊,美好的日子!》:女主人公在老邁龍鍾、行將入土之際仍然在梳洗打扮,贊美這是個「美好的日子」,甚至唱起了一首輕佻的情歌——其渾渾噩噩、不知死活的狀態已經麻木到精神錯亂的程度。

二、風格:詭異與神秘

看林奇的影片,不由令人想起風靡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表現主義強調人的情感的赤裸裸的宣洩和最直接的表達,激情被無限擴大,甚至成為一個包容一切的存在,在對具體的經驗細節的舍棄中,表現主義建立了一個極度抽象、變形、失真的世界的幻象,從而暴露人存在的本質。以《卡里加里博士》、《蠟人館》等為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往往以瘋子、鬼怪為主題,通過誇張的造型、鮮明的色彩對比和離奇的情節,竭力表現人物內心的瘋狂與暴戾,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它不僅影響了舊好萊塢的犯罪片和強盜片,而且,在《我心狂野》以及林奇的其他作品中,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辨。

林奇與庫布里克一樣,善於人性惡的一面,但較之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子》、《全金屬外殼》等作品,其作品的支撐力量顯然多了一份無理性、無邏輯的因素;林奇與克波拉一樣,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現代啟示錄》、《對話》),但他的人物塑造中,似乎有更多的神秘與宿命在起作用;林奇與斯克塞斯一樣善於敘事,卻沒有斯克塞斯的俊朗和明快(《憤怒的公牛》、《計程車司機》),而代之以一種羼雜了更多迷幻色彩的、夢境一般的敘事風格;即使較之與林奇年齡相仿的奧利弗&。斯通,即使是一部與《我心狂野》題材相近、同樣描寫逃亡和反叛、暴力的《天生殺人狂》,只要認真比較,不難發現兩者的區別所在:在《天生殺人狂》里,斯通想要營造的是一種近似「狂歡」的氛圍,追求「平面化」與「深度削平」,是在後現代語境下對「深度模式」顛覆的一次嘗試;而林奇在《我心狂野》則堅守了現代主義的主題,從「背景」與「前景」的關系看,影片的「前景」顯然是模糊而遮蔽的,「背景」則是深不可測,兩者共同構成了林奇迷幻和夢境一般的現代主義色彩濃重的藝術世界。

古怪離奇而又鮮明突出的影像造型無疑是這個奇特的藝術世界裡「標簽式」的特徵,甚至是林奇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事實上,這種極具震撼力和沖擊力的影像表達與作品的主題相得益彰,共同構築了林奇獨特的藝術世界。一張塗成血紅色的女人的臉;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一具塗著藍色口紅被塑料布包裹的女孩的屍體;一張套著絲襪獰笑的醜陋而恐怖的男人的臉;一輛折射著幽暗的殘光賓士在清冷的公路上的汽車……這些早已成為林奇作品「招牌式」的鏡語。

在《我心狂野》中,火的意象反復出現,儼然成為了該片最為顯著的造型意象。在林奇卓越的造型追求下,火已經不單單是交代情節的工具,它不僅是重要的造型元素,而且已經成為導演表意抒情的重要手段。片頭,黑色的畫面逐漸疊出演職員表,黑暗中,出現了特寫鏡頭拍攝的一支突然劃著的火柴;緊接著,隨著片名字幕的疊出,一片熊熊燃燒的烈焰伴隨著濃濃的黑煙徒然闖入觀眾的視野,占據整個畫面。這是火的意象在該片中的首度呈現。總體而言,片中火的意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打火機、火柴的火苗,或者燃燒的香煙。這種情形在全片中共出現了六次,通常是伴隨著火柴點燃的摩擦聲,用特寫鏡頭拍攝的打火機的火苗或者劃著的火柴,緩緩引燃一支香煙,然後火柴緩緩燃燒,逐漸熄滅。採用文本細讀的方式,我們可以發現此類意象的共同特點:火柴、打火機以及香煙一般都是置於特寫鏡頭中,並且用升格鏡頭拍攝;火柴一般是突然劃破周圍的黑暗,開始燃燒;大都伴隨著畫外的火柴的燃燒聲響。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意象的火,可以視為生命沖動的象徵:雖然燃燒得短,但是它卻能在瞬間打破黑暗的控制和束縛,釋放出所有能量,直到熄滅——儼然是劇中主人公的抗爭精神的視覺呈現。從中,能看到無法阻擋的生命的升騰與悸動。另一類火的意象,則是通過勞拉或者塞勒的回憶的方式多次在閃回鏡頭中出現的大火:比如,全景鏡頭中,用升格鏡頭拍攝的一輛燃燒的小轎車在夜幕中翻滾著墜入懸崖;被大火吞噬的房間;引火上身拚命掙扎的勞拉的父親……這里,火不僅是生命沖動的象徵,同時,火又是不可遏止、瘋狂蔓延的慾望的喻像,烈火可以吞噬一切、毀滅一切,那無邊無際、熊熊燃燒的大火,彷彿是死亡和毀滅的預兆。

音響和音樂在《我心狂野》中同樣是極為重要的構成元素。不論是烈火燃燒的聲音還是火柴摩擦和燃燒的聲音,抑或是人物的尖叫與呼喊,都很好地起到了營造氛圍、渲染環境,進而表達導演意圖的作用。本片的音樂也十分豐富,比如片頭的宴會上,背景音樂是較為輕松的爵士樂,當塞勒痛擊鮑比&。雷的時候,音樂驟然變為穿透力、震撼力極強的重金屬搖滾樂;在強尼被殺的一場戲中,背景音樂的構成始終動盪不安,渲染了一種恐怖的氣氛;塞勒和勞拉在曠野里起舞時,背景音樂是激憤昂揚的搖滾樂,此時鏡頭緩緩上升,並且對准了遠方一片夕陽和廣袤的曠野,音樂非常自然地轉為細膩抒情的管弦交響樂,讓人回味再三。

三、「美國精神」:反抗與叛逆

同樣是表現暴力與人物瘋狂絕望的內心世界,林奇不像另一位同樣是以展示暴力而聞名的日本導演北野武那樣——僅僅展現暴力的結果,而是以少有的熱情和耐心把暴力的整個過程擺在觀眾面前,並且以這樣一種直接和極端的方式讓觀眾體會到世界之混亂與狂暴。事實上,林奇與北野武的區別可以看作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區別。

在《花火》中,北野武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裹挾著暴戾的內斂與含蓄,這正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性格:當阿西在車里猜撲克牌時說出「曲奇餅」的時候;當一輛路過的汽車破壞了兩人的合影,阿西推開了妻子伸過來的手臂的時候;當然還有影片的最後,阿西夫妻訣別的一場戲,當聽到妻子只說了一句「對不起,謝謝你」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日本人表達他們感情的方式——這就是他們的愛情和浪漫。

而我們在《我心狂野》等林奇的作品中看到的,則是美國人的精神與民族性格。美國人性格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他們骨子裡那種對自由的嚮往與渴望,以及那種與生俱來的叛逆。導演借塞勒之口說道:「它(指蛇皮夾克)是我的信仰與個性的象徵。」熱情洋溢而又放盪不羈的塞勒和勞拉在逃亡的路上,不停地聽搖滾樂、跳舞、做愛。一次,在行駛的公路上,勞拉打開收音機,聽到的無一例外——不是槍殺就是強暴,忍無可忍的勞拉和塞勒跳出車外,此時攝影機逐漸上升,在拉開的大全景鏡頭中,伴隨著一陣令人激昂振奮的音樂,兩人在廣闊無垠的西部曠野中瘋狂地跳起舞來。在他們身上,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美國人特有的熱情與反叛的個性,這是一種原始的、內在的生命沖動。片中的塞勒和勞拉還沒有被這個世界同化,或者說,他們是在以不懈的抗爭來擺脫加於自己身上的種種束縛和壓制,他們敢於為了自己的自由與任何壓制其理想的東西做毫不妥協的斗爭。

塞勒和勞拉就是這樣兩個被導演賦予了「美國精神」的人物:他們雖身處邪惡(以瑪麗塔、桑托斯、鮑比為代表)的包圍之中,卻從未放棄對個性和自由的追求,而是對邪惡勢力愈加疾惡如仇。無疑,林奇在這對叛逆的戀人身上寄予了自己的希望。《我心狂野》的結尾處,已經決定與勞拉分手的塞勒,在幻覺中受到《綠野仙蹤》里女巫的指引,再次回到勞拉的身邊與妻子、兒子團聚。雖歷經波折,他們最終克服惡的力量並得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可以說,塞勒和勞拉的勝利其實是「美國精神」的勝利。

另外,《我心狂野》還是一個「原型」蘊涵相對豐富的電影文本。眾所周知,20世紀以來,西方文論史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即西方的文學藝術和人文科學出現了一種回歸原始的傾向。由於弗雷澤、榮格、弗萊等人的努力,起源於當代人對人類早期文化、原始思維以及人類共同的心理結構研究的神話原型批評一躍成為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中的顯學。「原型批評」的重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原型是人類早期生活的遺跡,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基本範式,它超越了時代與民族,是人類共通的心理結構,並且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傳承和延續下來。榮格進而分析了眾多的原型,比如力量原型、英雄原型、魔鬼原型、救星原型、大地母親原型、巨人原型等。

在,《我心狂野》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些「原型」:最明顯的便是魔鬼原型,不管是內心陰暗險惡的母親瑪麗塔,還是心狠手辣的毒販桑托斯、雷迪爾,不管是瑪麗塔指使的打手鮑比&。雷還是淫惡的鮑比&。佩魯,無一不是魔鬼/邪惡的「原型」;再比如,母親瑪麗塔與勞拉的母女關系,不由讓人聯想到類似白雪公主與其後母的原型關系:勞拉單純、美麗、善良,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但是她就如同童話里的白雪公主一樣,是柔弱無力、受到傷害並且是需要被拯救的對象;而她的母親瑪麗塔則如同童話中的後母一樣:歹毒、邪惡,對白雪公主心懷妒忌並竭盡迫害之能事;而另一個主人公塞勒則可以被視為「英雄原型」:在一個充滿混亂、邪惡、暴力的世界,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英雄總是能夠挺身而出,與之做堅決的斗爭,並且最終拯救弱小者。無疑,片中的塞勒就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原型。

西方文論史上「原形批評」的集大成者,加拿大學者弗萊認為,原型是構成人類文學整體經驗的一些最基本因素,他進而把「原型」劃分為三大意象群:即神啟的意象、魔幻的意象、類比的意象。在《我心狂野》中,神啟的意象、魔幻的意象都有所體現:片中多次出現《綠野仙蹤》里的女巫的形象,她如同神一樣,總能在關鍵的時刻出現,並且給主人公以啟示——正是在她的指引和鼓舞下,塞勒和勞拉終於團聚;魔幻的意象是一個「痛苦、愚昧、廢墟、墮落的世界」,而林奇在《我心狂野》中所要著力營造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
不好意思,其他兩部有些困難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