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力量觀後感
Ⅰ 求一篇1942觀後感,要3000字
12月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
Ⅱ 1942觀後感400字左右,急,速度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馮小剛的電影保留了劉震雲小說里的這句話,在風雲突變的大時代,個人的悲慘只是你個人的大事,蔣委員長心裡則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緊逼,陝北盤踞著逐漸坐大的敵對武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戰後世界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與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災情未免來得不是時候。其實蔣委員長並非不信,只是不願相信。如同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災是有的,但沒那麼嚴重。」直到看到《時代》記者拍到狗吃人屍的照片,蔣委員長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杯水車薪的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時。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電影里災民這條線,主要是張國立飾演的財主和馮遠征飾演的佃戶逃荒的旅途。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幫助,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飢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一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貧窮的呢,一樣,病死餓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種死,讓人想起了余華的《活著》,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奔走,其實那邊又能有什麼呢,但無論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著的希望。
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台灣,其實一九四二年這場飢荒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已經為他的崩潰埋下了伏筆,貪污腐敗泛濫,官僚主義嚴重,政府行政效能極為低下,而社會力量又被嚴厲管控,這一切都是七年後失敗的先兆。溫故一九四二,溫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餓死三百萬,也可以餓死三千萬,有時候有天災,有時候是是誣陷為天災,有時候可以逃荒,有時候卻不讓出去要餓死就餓死在自己家。也許那樣的飢荒不會再來,但各種混亂未必會消失,如何選擇,如何決定,值得每個人深思
Ⅲ 看完電影<1942>有何感想 400字左右的觀後感. 急!!!!!!!!!!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馮小剛的電影保留了劉震雲小說里的這句話,在風雲突變的大時代,個人的悲慘只是你個人的大事,蔣委員長心裡則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緊逼,陝北盤踞著逐漸坐大的敵對武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戰後世界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與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災情未免來得不是時候。其實蔣委員長並非不信,只是不願相信。如同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災是有的,但沒那麼嚴重。」直到看到《時代》記者拍到狗吃人屍的照片,蔣委員長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杯水車薪的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時。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電影里災民這條線,主要是張國立飾演的財主和馮遠征飾演的佃戶逃荒的旅途。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幫助,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飢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一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貧窮的呢,一樣,病死餓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種死,讓人想起了余華的《活著》,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奔走,其實那邊又能有什麼呢,但無論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著的希望。
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台灣,其實一九四二年這場飢荒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已經為他的崩潰埋下了伏筆,貪污腐敗泛濫,官僚主義嚴重,政府行政效能極為低下,而社會力量又被嚴厲管控,這一切都是七年後失敗的先兆。溫故一九四二,溫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餓死三百萬,也可以餓死三千萬,有時候有天災,有時候是是誣陷為天災,有時候可以逃荒,有時候卻不讓出去要餓死就餓死在自己家。也許那樣的飢荒不會再來,但各種混亂未必會消失,如何選擇,如何決定,值得每個人深思
Ⅳ 法治的力量觀後感
[法治的力量觀後感]
12月7號老師為我們播放了2010法治的力量,十大法治人物頒獎晚會,看到這么多優秀的人,我感受到很震撼,法治的力量觀後感。課後,我也將這個視頻下載下來,又看了一遍,這次不再停於震撼。
法治,或許我們還不完全明白,但是在我們成長的20年中,我們接受著法律的教育。在學校,我們學習法律,在生活中,從許多法治電視節目里,我們也受益匪淺。在我讀三年級時,第一次看到了有關法律案件講解的節目——《今日說法》,此後,我們的一家每天中午都會准時收看。在九十年代裡,老百姓對法律的認識或許只停留在字面的含義,《今日說法》將當時我們廣大社會公民與法律聯系起來。到現在,只要你打開電視就能看到許多法律節目,有《人與社會》,《社會與法》,《道德觀察》,《大家看法》等節目。不僅能夠感受到,社會公民對法律認識程度提高,更能我們一步一步健全法治社會。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十大法治人物頒獎晚會,更能看到我們公民推進法治進程建設所做的努力,更能體會到法治社會的溫暖,堅定了我們走法治國家的道路。同時也表彰了法治人物的先進事跡。
500名農民工——被拖欠的是五百農民工的工資,更是五百個家庭的冷暖,他們主動拿起法律的武器,引起了一次公益維權的接力,法治,讓他們有尊嚴的勞動,感受勞動者的光榮。
法律,真正的維護我們切身的利益。他們鼓勵了我們,當我們的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時,應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我們的利益。在維護了自身利益的同時,也促進了法治社會的建設。
維和警察——因為和平,他們把異國作為家鄉,海地,八位中國維和警察以生命鑄就了和平。十年維和,他們用責任履行了國家的庄嚴承諾。
他們更是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偉大法治進程。法治不僅僅局限於法律,法治不僅僅停留在國內局面。維和警察引發了我們對法治更深的思索。其中有一位維和警察對他的女兒說「我現在連頭發絲都是國家的」這句話體現了,維和警察的驕傲和自豪,以致他們忘我,忘小家的無私奉獻精神。我們也許沒有機會向他們一樣為國增光,但是,我們一樣不落後。
王林——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滿意是天大的事,他以極大的耐心,使一件件糾紛通向圓滿。法律援助,演繹著春風化雨的力量。
一個還有三年的癌症患者,用不多的時間從事了法律援助事業。王林說,法律援助事業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而他用實踐創造了奇跡,將最平凡的事情做到做好,就可以是不平凡。法律援助,為那些貧苦邊區的百姓提供了幫助。法律援助是法制社會健全道路的產物。
張寶艷——世界上那個最遙遠的距離,是一個被拐孩子回家的路,一群志願者以愛的名義,為164個孩子找回丟失的世界,在法治的護佑下,政府與公民聯手,演繹了一個個不拋棄不放棄的傳奇,觀後感《法治的力量觀後感》。
看到了太多,聽到了太多孩子被拐賣的故事,我們都為丟失孩子的父母都感到遺憾,為丟失的孩子擔心。但是我們無能為力,只能為其心疼,而這群志願者,付諸以行動連接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參與到,幫助丟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寶貝回家的這個網站,幫助了許多父母找到了自己寶貝的孩子。其中就有自己丟失孩子的志願者,雖然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幫助了其他父母,減少了其他家庭的痛苦。
打虎網友——真相有時可以被掩蓋,但永遠不會被消滅,面對謊言,一群網友進行了曠日地較量,法治精神在網路時代超越了時空,網路時代在法治社會放大了正義。
網路的出現增進了人們的交流,提高了社會輿論的導向能力。在當今的許多案件調查審理的過程中,網路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友們對真相不懈努力的追求,是許多案件的破解的原因。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運用網路,彰顯法律威嚴的網友,是他們的真情,熱情促進法治建設的進程。
蔣漢生——正義有時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一個檢察官用七年的努力,使一起十三年的錯案回歸正義。疑罪從有到疑罪從無中國法律完成了一個關鍵跨越。
在法律探索的道路上,需要我們廣大的執法工作者,不厭其煩,細心嚴謹,認真負責的辦理每一樁案件。沒有責任心的河南的警察耽誤了胥敬祥個人與全家的11年,而有責任心的蔣漢生不僅還給胥敬祥清白,更是還我國法律的公正嚴謹。執法機關的工作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我們的法治工作者需要像蔣漢生一樣的檢察官,為每一樁案件的審理把好關,希望類似胥敬祥的案件不會在發生。
柏萬青——一個和諧的社會從一個沒有糾紛的家庭開始,她將家庭調節搬上了熒幕,她不是清官卻斷了難段的家務事。以法服人,以理明人,以情動人,是法治力量的又一種表達。
我們的社會中,許多從事於民事調解的工作,在這項工作中,少了法律的堅硬,多了更多更多的民情,就像是我們的生活。剛柔並進,才是我們真正的法治。我們的生活更需要像柏萬青這樣的民事調解員,費心費力的為我們各個家庭的矛盾進行調解,在運用法律的基礎上,在不傷害我們感情的基礎上,順利調節矛盾。
馮東川——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中最寶貴的是健康,他以一個公民的責任,引發了一場國家的行動。用兩只面對生命,用法制守護健康。
我是石家莊人,哥哥就是當年三鹿集團的員工,而對於身邊發生的三鹿的事,更多的感覺是突然,是一個十多億的集團突然倒塌。而對於三鹿奶粉導致兒童得腎結石,感覺就是惋惜。而對於在這次行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馮東川,卻不清楚。無論是SARS,H1N1都是由醫生認識到,升級到國家全民運動,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是他們的默默無聞,是他們的盡心盡責,是他們的勇敢質疑,是他們法治的觀念根深蒂固。
王燦發——堅持不一定成功,放棄一定失敗,為了青山綠水,他一次次出發,雖然步履艱難,他卻意志堅定。法治,留住綠色,贏得未來。並不是每一場戰斗都會贏,並不是每個官司都會勝,但是,終此一生,為地球代言,為環境說話。
我們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王燦發的事跡可歌可頌。環境是我國經濟發展道路上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不容逃避的,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在許多企業存在著環境污染問題,王燦發在發現問題後積極解決。我們不僅需要環境方面的專業知識,更需要王燦發的這種精神,在發現環境受到污染時,是否能大聲呼籲全名,是否敢與不法污染者作斗爭。
鄭宜棟——世界上最貴重的不是黃金,而是誠信,85歲的老人,67年的時間償還了父親的債務,他用一生遵循了公序良俗,誠信是構建法治中國的精神基石。
有的人自己的債務都不會還,但是,鄭宜棟,非常的自覺遵守中國的法律,用一生的時間償還了債務。
在這個節目中僅僅展現了十位法治人物,而在我們生活中還有更多工作在法治建設的前線,有的是最平凡的民警,有的是在法律部門舉足輕重的任務,還有的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用幾十年如一日的精神,進行著神聖的事業,他們堅決的扛起肩負的責任,卻沒有想到,就是他們精神推動了我國法治的進程,時間不會遺忘他們,我們會將他們銘記在心。
在此節目中,我們看到了中國法制歷程,看到了我們的未來。我忽然明白當初《今日說法》開辦的原因,就是從零做起,向廣大老百姓普法,真正的將法律與老百姓結合。或許在老看這個頒獎晚會只會為其感動,但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要大聲為其歌頌。
〔法治的力量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後感
這學期我們學了大詩人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我想知道為什麼杜甫能把這首詩
寫的如此動人,不由得讓我對它的背景故事產生了興趣,於是我就查閱資料,才得知杜甫寫此詩的
緣由。
這首詩起源於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
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洲、開封等地,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
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
亂」宣告結束。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大的災難,而杜甫又是一個熱愛祖國和飽經喪亂的
詩人,當時他正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他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當這一天終於盼來時,
他內心無比激動,悲喜交加,喜極而泣。以飽含激情的筆墨,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蘊藉的詩
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我為杜甫愛國愛民和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情懷所感動。在歷朝歷代,有許多的仁
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
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現在我國已步入新的歷
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的祖國將面臨越來
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不
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今天我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我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像敘述一個故事給好朋友聽一樣,口語化的語言就像錄音,非常生動有趣;
Ⅵ 鄭州二七塔觀後感
「
沒到
„
二七塔
‟
,
就等於沒到過鄭州。
」
,這句話在中
國河南省省會鄭州
市幾乎家喻戶
曉,它同時也使
「
二七塔
」
無可厚非地成為
鄭州市的標志性建
築。
鄭州二七紀念塔位於鄭州市二七廣場,是為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而建。
1923
年
2
月
1
日,京漢鐵路各站工人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成立京
漢鐵路總工會。由於遭到封建軍閥的阻撓和破壞,大會決定在
2
月
4
日,舉行
全線總罷工。
2
月
7
日,軍閥吳佩孚、肖耀南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對鄭州、江
岸、
長辛店的罷工工人進行了殘酷鎮壓。
全線工人同仇敵愾,
不怕犧牲,
同反動
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
在這場斗爭中,
共產黨員、
工人領袖林祥謙、
施洋以
及高斌等
40
多人被殺,
300
多人負傷,激起了全國工人大罷工的革命怒潮。這
就是有名的
「
二七
」
大罷工。
1925
年
2
月
7
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召開全路工
人代表大會,庄嚴宣布:恢復京漢鐵路總工會。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於
1926
年
10
月
15
日,
又殺害了鄭州分會負責人汪勝發、
司文德,
並把二位烈士的頭顱懸
掛在
「
長春橋
」
(今二七紀念塔地址)的電線桿上。但是,英雄的鐵路工人並沒有
被嚇倒,他們繼續戰斗著。
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罷工運動和
「
二七
」
烈士,
1951
年,人們在原
「
長春橋
」
舊址附近修建了
「
二七
」
廣場,場內建一座
15
米高的木製紀念塔。
1971
年夏天
,
一場風雨過後,屹立
了
20
年的木塔砰然倒地。為了
繼承和發揚
「
二七
」
光榮革
命斗爭傳統,
時任鄭州市政
府主要負責人王輝和建築師胡詩
訕等人經過多次
協商後確定了
重建「二七塔」的方案。
今天鄭州二七
紀念塔為雙身並聯式塔身,塔全
高
63
米,共
14
層,其中
塔基座
為
3
層
塔身為
11
層,鋼筋混凝土結構。
每層頂角為仿古挑角飛檐,
綠色琉璃瓦覆
頂。
塔頂建有鍾樓
,
六面直徑
2.7
米的
大鍾,
整點報時演奏
《東
方
紅》樂
曲。鍾
樓上高
矗一枚紅
五星。
塔平面
為東西
相連的
兩個五
邊形,
從
東西方
向看為
單塔,
從南北方
向看則
為雙塔
。二七
紀念塔
現名為
二七紀
念館。館內共
有
10
個塔層層廳
和
1
個地下層廳,塔內陳列有
「
二七
」
大罷工
的各種歷史文
物、圖片、文字資料。
這
次罷工
充分顯
示了中
國工人
階級最
勇猛的
奮斗精
神和最
偉大的
犧牲
精
神。它
以工人
的頭顱
和鮮血,
進一步
喚醒了
中國人
民,使
人民更
加認識
到
帝國主
義勢力
和封建
軍閥是中
國各族
人民不
共戴天
的敵人
,必須
與之斗
爭
到底。
這次罷
工擴大
了中國共
產黨在
全國人
民中的
影響。
罷工血
的事實
也告訴我們,要推翻反動的
軍閥統治,單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是不行的
,
必
須發動
廣大的
農民階
級,聯合
一切可
以聯合
的力量
。這就
為中國
共產黨
提
出了一
個重要
問題:
如何聯合
孫中山
領導的
國民黨
以反對
軍閥;
如何開
展
農民運
動,結
成工農
聯盟。在
罷工斗
爭中面
對荷槍
實彈的
軍閥,
赤手空
拳
的工人
只能遭
到殘酷
的屠殺,
這就為
我黨提
出了武
裝斗爭
問題。
罷工雖
然
失敗了
,但共
產黨人
並沒有消
沉,而
是在積
蓄更多
的力量
,准備
進行更
大的斗爭
。
「
二七
」
大罷工
的偉大斗爭,
沉
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
、
封建主義和
官
僚資本
主義,
顯示了
中國工人
階級大
無畏的
革命精
神,在
中國工
人運動
史上,寫下了
光輝的一頁。
這次的參觀
,讓我重新認識了革命先烈們勇
於奮斗與不怕犧牲的精神
,
也
使我懂
得了今
天的安
定生活來
之不易
,讓我
更懂得
珍惜今
日的一
切;他
們的精神也深
深的震撼我,那將是一筆激勵著
我在今後繼續前行的財富。
Ⅶ 《一九四二》觀後感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馮小剛的電影保留了劉震雲小說里的這句話,在風雲突變的大時代,個人的悲慘只是你個人的大事,蔣委員長心裡則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緊逼,陝北盤踞著逐漸坐大的敵對武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戰後世界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與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災情未免來得不是時候。其實蔣委員長並非不信,只是不願相信。如同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災是有的,但沒那麼嚴重。」直到看到《時代》記者拍到狗吃人屍的照片,蔣委員長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杯水車薪的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時。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電影里災民這條線,主要是張國立飾演的財主和馮遠征飾演的佃戶逃荒的旅途。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幫助,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飢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一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貧窮的呢,一樣,病死餓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種死,讓人想起了余華的《活著》,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奔走,其實那邊又能有什麼呢,但無論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著的希望。
電影把災民和官員、災區和城市分兩條線來敘述,不時互相穿插,兩條線幾乎沒有什麼聯系,某種程度來說,電影敘事不停地被中斷,但這也形成了另一種強烈的對比,災區的縣長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慶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飢餓只是飢餓著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窩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電影的觀眾,我們感嘆劇中人悲慘,但這種同情顯得廉價近乎虛偽,我們看到微博上層出不窮的慘劇,悲憤,轉發,但也許下一條我們會轉發一條笑話。並不是說這有什麼不對,只是總覺得哪裡有些問題。電影里那些各色官員並不是臉譜化貪官污吏,省主席也會為了河南災情四處奔走,但他們不是災民,他們會流淚,會祈禱,可永遠沒有辦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時代周刊的記者走得更遠,更近。蔣委員長說得好,他懷念北伐時期的自己,一呼百應,毫無顧慮,能夠真正與百姓站在一起,現在,已經不能那麼單純了。這話,對於遠在陝北的敵對軍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預言。
信仰有何作用?《少年pi》里,信仰讓派在苦難中從容地活下來面對生命,但《一九四二》里張涵予的神父卻在飢餓和炮火中迷失,看著小女孩美好的生命灰飛煙滅,他有了疑惑,為何上帝總打不贏魔鬼?他對外國神父說,他覺得自己的心裡也住進了魔鬼。面過已成為過去的苦難,少年派可以做出選擇,選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但設若深陷苦難無法自拔永遠也看不到盡頭呢?電影里,人們都為了活著嘗盡苦楚,卻沒有一個人選擇自殺,他們都卑微地生存者,財主的讀過書愛小貓的女兒寧願自己被賣到妓院,只因想吃飽想活命,佃戶願意賣掉小女兒,徐帆在給孩子一個託付後自己把自己賣掉,如此凄涼,卻沒有人選擇死。如同餘華的《活著》,活下去是柔軟而剛強的,死了就什麼都沒了。在苦難中,生更容易更有價值,還是死更容易更有價值,有時還真難以輕易判斷誰更值得尊敬。真實的歷史里,一無所有的父母,會毫不猶豫地賣掉自己的兒女,女人們會被城裡來的人販子買走當老婆或賣到妓院,據說有一對父母,將自己的兩個孩子殺死,只是不願聽到他們哭喊著要吃的東西。當然,也有人選擇一家人傾其所有後飽餐一頓一起去死。
電影里的日軍用軍糧收買災區人民,竟收獲奇效,這一招蔣委員長稱之為「陰險」,但委員長,河南正是你甩出去的包袱啊。對於大人物來說,我們都是螻蟻,棋子,必要時可以是棄子。張默扮演的長工,被日本人長刀刺死,饅頭在刀尖,絕妙的隱喻,給你吃,後面就是刀。從百姓的角度來說,這糧食吃還是不吃,是個問題。用司令官的話說,人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的,仗打輸了,我們就都是亡國奴了。但大人物們讓我們死,日本人讓我們活,至於土地,跟我們何嘗有一毛錢關系?所以,小說里說人民竟倒戈打中國軍人,電影里沒有正面表現,想必有著不小的顧慮,姜文的《鬼子來了》可在前頭擱著呢。有人說,拍一九四二算什麼,怎麼不敢拍二十年後,請問這些人是外賓嗎?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台灣,其實一九四二年這場飢荒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已經為他的崩潰埋下了伏筆,貪污腐敗泛濫,官僚主義嚴重,政府行政效能極為低下,而社會力量又被嚴厲管控,這一切都是七年後失敗的先兆。溫故一九四二,溫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餓死三百萬,也可以餓死三千萬,有時候有天災,有時候是是誣陷為天災,有時候可以逃荒,有時候卻不讓出去要餓死就餓死在自己家。也許那樣的飢荒不會再來,但各種混亂未必會消失,如何選擇,如何決定,值得每個人深思,值得大人物們警醒。
Ⅷ 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作文觀後感
看到了太多,聽到了太多孩子被拐賣的故事,我們都為丟失孩子的父母都感到遺憾,為丟失的孩子擔心。但是我們無能為力,只能為其心疼,而這群志願者,付諸以行動連接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參與到,幫助丟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寶貝回家的這個網站,幫助了許多父母找到了自己寶貝的孩子。其中就有自己丟失孩子的志願者,雖然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幫助了其他父母,減少了其他家庭的痛苦。 打虎網友——真相有時可以被掩蓋,但永遠不會被消滅,面對謊言,一群網友進行了曠日地較量,法治精神在網路時代超越了時空,網路時代在法治社會放大了正義。 網路的出現增進了人們的交流,提高了社會輿論的導向能力。在當今的許多案件調查審理的過程中,網路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友們對真相不懈努力的追求,是許多案件的破解的原因。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運用網路,彰顯法律威嚴的網友,是他們的真情,熱情促進法治建設的進程。 蔣漢生——正義有時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一個檢察官用七年的努力,使一起十三年的錯案回歸正義。疑罪從有到疑罪從無中國法律完成了一個關鍵跨越。 在法律探索的道路上,需要我們廣大的執法工作者,不厭其煩,細心嚴謹,認真負責的辦理每一樁案件。沒有責任心的河南的警察耽誤了胥敬祥個人與全家的11年,而有責任心的蔣漢生不僅還給胥敬祥清白,更是還我國法律的公正嚴謹。執法機關的工作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我們的法治工作者需要像蔣漢生一樣的檢察官,為每一樁案件的審理把好關,希望類似胥敬祥的案件不會在發生。 柏萬青——一個和諧的社會從一個沒有糾紛的家庭開始,她將家庭調節搬上了熒幕,她不是清官卻斷了難段的家務事。以法服人,以理明人,以情動人,是法治力量的又一種表達。 我們的社會中,許多從事於民事調解的工作,在這項工作中,少了法律的堅硬,多了更多更多的民情,就像是我們的生活。剛柔並進,才是我們真正的法治。我們的生活更需要像柏萬青這樣的民事調解員,費心費力的為我們各個家庭的矛盾進行調解,在運用法律的基礎上,在不傷害我們感情的基礎上,順利調節矛盾。 馮東川——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中最寶貴的是健康,他以一個公民的責任,引發了一場國家的行動。用兩只面對生命,用法制守護健康。 我是石家莊人,哥哥就是當年三鹿集團的員工,而對於身邊發生的三鹿的事,更多的感覺是突然,是一個十多億的集團突然倒塌。而對於三鹿奶粉導致兒童得腎結石,感覺就是惋惜。而對於在這次行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馮東川,卻不清楚。無論是SARS,H1N1都是由醫生認識到,升級到國家全民運動,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是他們的默默無聞,是他們的盡心盡責,是他們的勇敢質疑,是他們法治的觀念根深蒂固。 王燦發——堅持不一定成功,放棄一定失敗,為了青山綠水,他一次次出發,雖然步履艱難,他卻意志堅定。法治,留住綠色,贏得未來。並不是每一場戰斗都會贏,並不是每個官司都會勝,但是,終此一生,為地球代言,為環境說話。 我們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王燦發的事跡可歌可頌。環境是我國經濟發展道路上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不容逃避的,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在許多企業存在著環境污染問題,王燦發在發現問題後積極解決。我們不僅需要環境方面的專業知識,更需要王燦發的這種精神,在發現環境受到污染時,是否能大聲呼籲全名,是否敢與不法污染者作斗爭。 鄭宜棟——世界上最貴重的不是黃金,而是誠信,85歲的老人,67年的時間償還了父親的債務,他用一生遵循了公序良俗,誠信是構建法治中國的精神基石。 有的人自己的債務都不會還,但是,鄭宜棟,非常的自覺遵守中國的法律,用一生的時間償還了債務。 在這個節目中僅僅展現了十位法治人物,而在我們生活中還有更多工作在法治建設的前線,有的是最平凡的民警,有的是在法律部門舉足輕重的任務,還有的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用幾十年如一日的精神,進行著神聖的事業,他們堅決的扛起肩負的責任,卻沒有想到,就是他們精神推動了我國法治的進程,時間不會遺忘他們,我們會將他們銘記在心。 在此節目中,我們看到了中國法制歷程,看到了我們的未來。我忽然明白當初《今日說法》開辦的原因,就是從零做起,向廣大老百姓普法,真正的將法律與老百姓結合。或許在老看這個頒獎晚會只會為其感動,但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要大聲為其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