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話劇影評
A. 話劇《茶館》揭露了哪些現象
《茶館》通過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50年的中國社會的真實描繪,展示了舊中國的黑暗,預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茶館》中的三幕反映了三個時代:戊戌變法後的清政府統治,1918年袁世凱死後的軍閥統治和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無論這其中的哪一個時代,政治都極其腐敗、黑暗,社會上充滿荒謬可笑的不公平現象,無論哪一個政府都不可能給人民帶來生存與發展的希望。劇作通過這三個時代的黑暗現實和一批出入茶館的人物的命運,特別是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等人物的悲劇命運的揭示說明:這些人的悲劇首先是時代造成的,是專制統治對人性和正氣的摧殘造成的;在政治腐敗的舊中國,中國人民沒有生路,中華民族沒有前途和希望,從而埋葬了三個可詛咒的黑暗時代。
《茶館》描寫了王利發、常四爺和秦仲義三個典型人物的悲劇命運,給人以巨大的心理震撼,揭示出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還是為了社會的前途,在腐敗黑暗的社會這些奮斗都決不會成功。只有在健全的社會中,人的奮斗才有希望,人的自由發展才有可能。
《茶館》還通過對茶館中各階層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入地剖析了舊中國國民的心態,批判了腐朽的中國傳統文化。劇中是對一些八旗子弟和幾對子承父業的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一般國民欺弱怕強、麻木自私、盲從落後的劣根性。這些劣根性的孳生和發展是專制政權得以延續的溫床,這使作品既表現出內涵深刻的政治主題,又顯示了要求改造國民劣根性的文化反思主題既包蘊著深刻的思想,又有濃厚的文化意味,達到了建國以來話劇創作從未有過的思想深度。
B. 話劇《茶館》為何有如此之高的評價
老舍寫的《茶館》是中國的《茶館》。他在寫這部書的時候結合了各個方面的情況,揭露了三個時代的黑暗背景 。
隨意《茶館》能獲得很高的評價,是毋庸置疑的,他值得擁有。它是經典中的經典。
C. 話劇茶館讀後感500字!
看了絕版北京人藝的話劇演出《茶館》,在震撼和悲哀的情緒下,我哭了,話劇茶館觀後感.一個六十年前的劇本,為什麼至盡仍然能夠如此真實地說出這個社會的弊端,我無語.日本人來了,說什麼親善.我們的工廠就被親善了過去,咋們的政府來了.工廠不知怎麼就成了逆產了.盼那,盼那,只盼國家像個樣兒,不受外國人欺負,可是.大清國是不好,可是到了民國,老百姓吃不上飯了,中國沒臉了.看著一幕幕的故事,我想起了眼前,完全是我和老公飯後的無聊對話,聽說韓國頒布了一條新法令,凡是親日的就沒收家產.老公從網上看到一條新聞.真的,假的?簡直就是挑釁啊,不過真長人志氣啊.我嘆息著.是啊,不知道中國什麼時候能這樣啊,說句笑話,你說要是中國政府要求捐錢,一人五千去攻打日本,你說會有多少人捐啊.我捐啊,我連你都捐了,你去當兵去吧.也去搞個東京大屠殺,屠它個十日百日的.我呵呵笑著開始胡說八道.我也捐,誰不捐我代他捐.你捐的過來嗎?別的我不敢說,就你們公司的,我看就沒人捐,就算500也一樣沒人捐.難道你忘記了你們業務員的說法了.抵制日貨,要大張旗鼓地抵制.不過等它們跌價了,我們再買.我搖頭說著曾經一度被當作笑話的經典對白.是啊.老公一樣嘆息,連比爾蓋茨都哭了.中國的非典,整個大陸的人道援助居然比不上香港.福布斯榜上可是也有了不少中國人.想想歐洲國家每年的人道援助資金,真是心寒啊.談話在我們的唏噓中結束.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難怪老舍最後會像茶館中的黃掌櫃的一樣自殺了.只留下最後的控訴,我們愛國啊,可是誰愛我們呢?眼淚繼續恣意地流.茶館牆上的字還繼續掛著.不談國事!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觀後感《話劇茶館觀後感》.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老捨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D. 茶館1000字影評
茶館寫了三個時期清末,民初和mg末年,體現的只有兩個字--「亂世」。寫的是在亂世中一個小生意人的掙扎和沒落以及絕望,而且是看不見任何希望的絕望。(注意老舍先生的原著里沒有學生youxing和革命yundong的描寫,那是北京人藝後改的)老舍先生通過對茶館里各色人等的描寫反映出當時社會現狀。清末時期茶館里有沒落旗人地痞流氓太監人販子賣女兒的農民和新興的民族資本家等人,劇情沖突主要表現在秦二爺和龐太監之間,表現在新舊勢力的矛盾上。
農民出賣自己的女兒,還是賣給太監做老婆,而且是妾,劉麻子收了太監200兩銀子,只給了農民10兩,當農民嫌少是,劉麻子說到:可著你們村能找出10兩銀子?一句話道出了當時社會底層的貧困。收200兩,花了10兩就買了一個大姑娘,人吃人的社會彰顯無遺。最後一句台詞畫龍點睛--太監等人大笑,突然一聲:將!大家一愣,你完了。說的是兩個人在下棋,但寓意不言自明。
第二幕寫了在軍閥混戰時期,整個社會的動盪不安(時不時傳來的炮聲),街上的混亂,茶館外闖進來的大兵,巡警來進行攤派軍糧,便衣來借搜查敲詐勒索等。主要場景是當年被龐太監買去的女兒的種種苦難,不僅是她,還有一個被太監買去當兒子的孩子。王老掌櫃被迫把他們收留下來。後一場景寫了兩個逃兵來找劉麻子買老婆,注意是兩個人買一個老婆。正談著兩個便衣進來抓人敲詐分錢,大令到了,劉麻子卻被當替罪羊拉出去砍了頭。常四爺和孫二爺來了,三個老人談論起近幾年的遭遇,使劇情更加傷感。但老掌櫃心裡還有希望,雖然看不到。
來到mg末年北京城一片蕭條。經過軍閥混戰,日本侵略的八年時間,人們已經陷於絕望,茶館的生意從清末時期的人聲鼎沸到民初年間的一半茶館一半客房還能堅持維系生計,但現在是徹底的凋敝,物價飛漲,小人物,社會底層藝人艱辛赤貧的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劇情表現一個是小劉麻子和小唐鐵嘴,二德子等人的得意。打學生,抓人,便衣,教黨義的教務長,沈處長,娘娘,娼妓,洋人,美國大兵等等社會現狀從他們的敘述中躍然而出。小劉麻子學著沈處長說:好(一聲)你聽人家不說好,人家說好(一聲),特別有洋味。一句話就道出了一個洋奴才的臭惡嘴臉,和內心的骯臟下賤。
最後場景里三個老人給自己出殯的表演,在昏暗的燈光下,極度衰老的王掌櫃,已不復當年。他和他的茶館都要走向最後,走向決絕。注意場景非常安靜,安靜的場景里有一種瀕臨死亡的氣吸。老掌櫃有氣無力,他還想堅持,但他也知道堅持不了多久了。與其說他在堅持不如說是在等待,等待死亡的那一刻的到來。於是他拿起腰帶與這個紛亂的世界永遠的告別。
E. 話劇老舍的《茶館》主要講述了什麼
答案有用請採納哦,謝謝!
話劇《茶館》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話劇劇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焦菊隱、夏淳導演,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黃宗洛等人主演,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
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F. 話劇茶館評論
《茶館》評論
《茶館》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戲劇創作的精品,今有幸觀看了此話劇,不能說一點收獲也沒有。
《茶館》三幕分別選取「戊戌變法」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抗戰後國民黨統治時代的三個社會生活場景,在這三個場景中,一方面描繪了北平風俗的變遷,另一方面三個舊時代共同表現出政局混亂、是非不分、惡人得勢、民不聊生的特點,黑暗勢力越來越蔓延,整個社會表現出不斷衰退的局面。作者通過在茶館中進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血淋林的、令人顫栗的畫面推到讀和觀眾面前:太監竟要買大姑娘當老婆,農民無法生活不得不賣兒女,流氓暗探橫行鄉里,正直的人因為一句話就要坐牢……這說明清末社會不僅反動、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在《茶館》里作者把對黑暗社會的諷刺、批判與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聯系起來,在微笑中蘊藏著嚴肅和悲哀。唐鐵嘴誇耀自己抽白面的對話,看起來滑稽可笑,卻激起了人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王利發問報童「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像一句玩笑話,但表現了人民對動盪時局的不滿;松二爺看見宋恩子和吳祥子仍穿著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馬褂說:「我看見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兒!」表現了松二爺的懷舊情緒,同樣也諷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老舍先生通過茶館這樣一個人流復雜的地方不僅描述了當時的社會而且還成功的塑造了眾多人物,通過他們在茶館中的一言一行來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思想的腐朽性。我認這是此話劇能夠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G. 尋 話劇<茶館> 觀後感 3000字以上
天看了絕版北京人藝的話劇演出《茶館》,在震撼和悲哀的情緒下,我哭了。
一個六十年前的劇本,為什麼至盡仍然能夠如此真實地說出這個社會的弊端,我無語。
日本人來了,說什麼親善。。。。我們的工廠就被親善了過去,咋們的政府來了。。。。工廠不知怎麼就成了逆產了。
盼那,盼那,只盼國家像個樣兒,不受外國人欺負,可是。。。。。。
大清國是不好,可是到了民國,老百姓吃不上飯了,中國沒臉了。。。。。。
看著一幕幕的故事,我想起了眼前,完全是我和老公飯後的無聊對話,
「聽說韓國頒布了一條新法令,凡是親日的就沒收家產。」老公從網上看到一條新聞。
「真的,假的?簡直就是挑釁啊,不過真長人志氣啊。」我嘆息著。
「是啊,不知道中國什麼時候能這樣啊,說句笑話,你說要是中國政府要求捐錢,一人五千去攻打日本,你說會有多少人捐啊。」
「我捐啊,我連你都捐了,你去當兵去吧。。。也去搞個東京大屠殺,屠它個十日百日的。」我呵呵笑著開始胡說八道。
「呵呵,我也捐,誰不捐我代他捐。」
「你捐的過來嗎?別的我不敢說,就你們公司的,我看就沒人捐,就算500也一樣沒人捐。難道你忘記了你們業務員的說法了。抵制日貨,要大張旗鼓地抵制。不過等它們跌價了,我們再買。」我搖頭說著曾經一度被當作笑話的經典對白。
「是啊。。。。。」老公一樣嘆息,「連比爾蓋茨都哭了。。。中國的非典,整個大陸的人道援助居然比不上香港。福布斯榜上可是也有了不少中國人。想想歐洲國家每年的人道援助資金,真是心寒啊。。。。。。。」
談話在我們的唏噓中結束。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難怪老舍最後會像茶館中的黃掌櫃的一樣自殺了。只留下最後的控訴,「我們愛國啊,可是誰愛我們呢?」
眼淚繼續恣意地流。。。。。。茶館牆上的字還繼續掛著。。。「不談國事!」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捨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H. 話劇《茶館》表達的思想內涵是什麼
《茶館》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一新式一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
(8)茶館話劇影評擴展閱讀
《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 人民的生活層面,是中國話劇第一次出國劇目。
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藉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 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茶館》的成功創作,充分體現了老舍先生的藝術追求。
1、王利發
這是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館的掌櫃,在第一幕時,正值年富力強,剛從父親手裡繼承了經營茶館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
他精明、干練、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們在看第二幕中他對巡警的敲詐巧於應付,對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傾聽他的牢騷,盡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時地說些逢迎的話。作為商人,王利發具有膽小怕事和自私的特點。
比如他對李三的苦處、康順子的處境和難民的哀告雖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舊中國的黑暗現實面前,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的王利發盡管善於經營、善於改良,也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
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的卻十分含蓄,比如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的時候,他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
這句話蘊含了他的愁苦和憤恨。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事的小商人,最終也沒有逃脫自己破產的命運,當茶館被人霸佔後,他懸梁自盡。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的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這一形象的意義在於,他揭露了舊制度的吃人本質,反映了舊時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爺
常四爺是旗人,在清朝時能吃官家錢糧。但他對腐敗的清政府不滿,對帝國主義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說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監獄。出獄後曾參加義和團,後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樂於助人。
他對抓過他的特務們不服軟。當王利發正愁要關城門了,還沒買菜時,是他送來了鹹菜和雞,第三幕中他還為松二爺化緣買棺材。
但最後自己也窮困潦倒,揀來別人撒剩的紙錢,作為對自己將來的祭奠。他絕望地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緒。
3、松二爺
他是旗人,膽小而懶散。清朝滅亡前過著游手好閑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鳥。民國時期「鐵桿莊稼」的待遇沒有了,但又不願自食其力,仍舊留戀過去的生活,寧願自己挨餓,也要喂鳥。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4、劉麻子
靠說媒拉纖,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第一幕中他用十兩銀子買來康順子,又以二百兩銀子賣給太監龐總管。第二幕中他又同兩位逃兵談生意,還沒談成就被當做逃兵槍斃了。這個人物形象表現了當時社會的病態和畸形。
5、秦仲義
他是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他財大氣粗,自命不凡,對窮苦人很少同情,考慮著多賺錢,想搞實業救國。他對清王朝的統治存在著階級本能上的對立,在與龐太監的對話中,軟中有硬,綿里藏針,表現了新興階級的一種挑戰和銳氣,從而真實地揭示了資產階級的本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