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影評500
⑴ 活著讀後感500字2篇
《活著》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裡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發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彷彿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呵,我們也許只需要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盡管有些蒼涼的意味。是不是愛過了才會懂得心死了還要活著的坎坷。
為誰而活
——讀《活著》有感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摘自余華第一次看余華的《活著》,是在一年前。那時看完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
心靈。同時也覺得余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
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著》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
因為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著》,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著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著的艱辛,活著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著。」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著》,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著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著的含義。
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著》,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像,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余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借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在艱難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艱難!
⑵ 徵求一篇500字(或500字以上的)《活著》電影的 觀後感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干二凈。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現在我們來給她作個分析吧。影片中描繪她的部分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 —— 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並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
這個故事說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劇情仍未結束。也許導演還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環境不斷在變,人也隨著不斷地變。但是不論如何,不論發生什麼事,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嘗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 作為編劇,導演,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們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了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是由老天爺安排的,我覺得是由當時迂腐的社會觀念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 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種情節真令人悲哀憤怒。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我原以為富貴和家珍會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可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活著!我深深地被他們的堅強與勇氣打動。
《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⑶ 求《活著》讀後感!!!!!500字
活著讀後感500字【第一篇】:活著讀後感
活著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盡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峰抱著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著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著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並且敢乾麵對,我不敢說。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著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脫,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盡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並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著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應該說生命很脆弱,生命很寶貴,生活很殘酷,生活也隨時充滿了變數,我們應該珍惜擁有,超越苦難,好好的活著
⑷ 《活著》第一集觀後感不少於500個字
聽說此片一度因為政治上的被禁了。看之前也是抱著想看看究竟的心態的。
看完了,政治上的感受一點都沒有。或許因為更「反動」的影片都看過而有點見怪不怪了吧?
原來這部電影我早就看過了,以前看的是電視劇,好像是馬伊琍主演的,情節類似。只不過以前是一天一集,中間空餘好多時間能夠將那些感受無端「消化"掉。今天不一樣了,是電影,前面的感受來不及處理,後面的感受又累積上來,故能「一反常態」,能碼出這么多字來。
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很不幸,好多時候,都將惰性「惹得禍」怪罪到身世。今天想想,自己較福貴較家珍較鳳霞較有慶較所有的人甚至是龍二都是幸運的。可是,他們誰有吭一聲嗎?有叫一聲嗎?命啊,自己去承受。
對,命.........
人都無法預知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幕是悲劇抑或喜劇。誰能想到有慶能碰到那種事,誰能想到鳳霞那麼好的姑娘會失血而死。一切都是安排,今天是區長鎮長,明天卻有可能是走資派。誰能料到呢?鳳霞生產之前一切安好得讓我欣喜,卻沒想到上天安排了那些蹩腳的學生。一切都躲不住啊.......
碰到喜劇固然是好,碰到悲劇卻是無力掙脫,就像電影里家珍眼睜睜地看著鳳霞走了那樣,很多時候,我們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地.......
躲不住的,那是命......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活著,好好活著.......
求採納哦!
⑸ 含淚活著觀後感
剛剛看完張麗玲的記錄片《含淚活著》。影片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
作為一名被大時代所耽誤的下鄉回城知青,1996年,時值35歲的丁尚彪舉巨債,隻身來到日本。他懷揣著對自己的夢想與要求來到日本,本計劃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誰知命運到了日本依然跟他開殘酷的玩笑,個人的選擇在命運安排下顯得脆弱,到日本後他們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為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
老丁的人生目標由讀大學轉變為一心一意掙錢給女兒繳學費。在接下來的15年裡,頭發疏了、牙齒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干著東京最底層的工作,將所有的錢寄回家,只為了女兒能到國外一流大學留學的願望。這是他認為的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這期間他與家人僅有二次會面,一次是與女兒的24小時,女兒懂事地對著鏡頭說她在父親面前盡量表現得無所謂,因為怕自己傷心的表情使父親更加難過。與妻子相聚的72小時發生在他到東京後的整整13個年頭,當他拿出結婚用的紅枕套時,真想不出這十幾年間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獨與思念。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15年。異鄉漂泊奮斗15年後,他終於踏上回國的飛機。因為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為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紐約》中博士在聚會時失聲痛哭的場景,那是個人奮鬥成功後壓抑許久的情緒的迸發,而老丁,則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
當命運回過頭來時,所有的選擇都沒有了對錯,只留下種種可能,與一個個無法預設的結果。有人評論老丁「傻」,15年的孤獨及家庭生活缺失,換來給女兒的學費。還好他的女兒爭氣,如果女兒成績一般,無法留學成材,甚至因為缺失父母管教而過早輟學,拿著父親血汗錢亂揮霍的話,那老丁這么做,還會有多少人感動?多少人支持?
這便是命運不確定性的魔力所在,可貴的是老丁的堅持,以及他對選擇的堅持、對困苦生活的樂觀、對家庭的責任,對愛的理解的深沉。
⑹ 《活著》(白岩松)讀後感,500字,原創
曾經在那段年少輕狂的歲月,無知的我們除了毫不吝嗇的浪費生命以外,也曾試圖去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人為什麼活著這樣的問題,在那時無異於天方夜譚。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也漸漸的明白了這不是一個《十萬個為什麼》里某一頁上用簡單的語言就標注出答案的簡單問題。因為這不是個簡單的為什麼,當然也不會有簡單的什麼。這樣的答案需要人們用活著去尋求,當不用再活著的時候,或許這個答案就出現了。因為它詮釋的不僅是生命,或是人生的一種崇高而簡單的意義所在。
余華說過:「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些迷茫,難道我們所追求和趨之若鶩的生命就只是為了這樣簡簡單單的倖存,平平靜靜生活,而沒有其他更大意義的事情值得去追求而放棄與有所生存的意義。這與我們平時所接受的,或者說是所被灌輸的偉大精神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更迷茫了。那,
活著是什麼?
活著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活著?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人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狂傲不羈的吶喊,也不是來自於兇殘猛烈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絕望與痛苦的邊緣繼續活著,而且驕傲而堅強的活著。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絕望和希望,在我們的命運里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親密無間。正如沒有絕對的苦難,也沒有永久的幸福,它們,只不過是形單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過是我們和我們自己的命運之間的友情的象徵。而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我們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我們活著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塵沙,最後,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邊。也許,這就是活著。
我們活著了,在愛與痛的交織里和冰與火的纏綿中,我們活著了。我們站在苦難的邊緣堅強的活著,因為我們活著是為了那與痛苦相交織的——愛。
文化的淪喪和慾望無休止的膨脹已經讓「愛」這個詞被流行歌曲唱的太爛。我無法再通過音樂這種被稱為人類靈魂寄託的高尚藝術去理解愛的意義。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愛,它在我們活著的過程中輕輕的伴隨在我們身旁。愛或許不是花開定會花落那樣的傷感情懷;或許沒有海誓就要山盟那樣的激情澎湃,它只是靜靜的陪著我們,如夏日裡的一陣微風,雪夜裡的一根火柴,短暫卻又美好,撫慰的,溫暖的只是一顆小小的心。
物慾的縱橫捭闔迷惑了我們原本單純的心境,年少輕狂的愚蠢讓我們自命不凡的輕薄生命,當一切真的即將消散,死神讓你最後一次回眸人生,留戀的也許不是帶不進棺材的名利和財富,留戀的或許只是生病時母親的輕聲關懷,失意時朋友的鼎力支持,或許是那個大雨滂沱的雨夜裡那份相濡以沫的溫馨。也許,這就是愛。活著為了愛,為了愛活著!
當絕望和痛苦如狂風驟雨消失在寬廣的海岸線,溫暖而和煦的陽光總會相聚在某個雲淡風輕的下午,讓我們都去到山澗,望著無垠的天邊,恬靜而從容的吶喊出心中的那一縷縷不凡和堅持——活著,只是為了活著!
⑺ 求余華《活著》讀後感500——600字,速度。滿意回答再加20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顯示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像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余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在1995年前後,也就是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余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余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余華的告別先鋒小說的宣言是:"我現在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著》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余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余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子。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余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說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著》。這樣說來,《活著》應該是余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從這個角度說,《活著》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著》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說,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著》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里。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活著」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⑻ 含淚活著觀後感300到500字
我也看過這個紀錄片,的確相當感人.你在pps上搜,(在日本的日子),就有全集.我就是在上面看的
⑼ 《活著》讀後感 500字 初中水平
《活著》讀後感
活著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盡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著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脫,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盡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並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著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⑽ 《活著》讀書筆記,500字左右
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手裡的這本書從七月一直翻到了八月。難怪下午躺在沙發上看書的時候怎麼覺得有些冷,是因為空調的冷氣漸漸布滿整個房間,還是因為看到了小狼的死? 小狼死了,是被陳陣自己用馬棒打死的,我為它難過了一整個下午。 厚厚的一本書快要看到最後的時候,我開始猜小狼的結局會是什麼。 我想也許會讓它重新回到草原,也許它愛上了它青梅竹馬的玩伴——三隻小母狗中的一隻,然後作者再讓它們生一群可愛的的狼狗BABY,想像它們長成高大威猛的狼狗勇士。。。然而那個在鐵鏈下長大的桀驁不遜的靈魂終於還是用死亡爭得了自己的自由。 視小狼為自己生命的陳陣終於聽從了畢力格老人的話,在它生命的最後時刻用馬棒將它打死——讓它在還活著的時候死去,讓它飛上騰格里,成為狼圖騰的祭品,成為草原上空永不死去的狼的精靈。 這本書講了一個傳奇的故事,主人公北京知青陳陣來到內蒙古草原牧場生活,從不喜歡狼到愛上狼研究草原狼,並像淘氣的小孩掏鳥窩一樣,冒險從狼洞里掏得了一隻小狼,頂著草原養狼不敬、養狼為患的多種矛盾和壓力直至將它撫養長成一隻大狼的經歷。——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條線索。 作者說離開草原以後的二十多年裡他不停地做著關於小狼的夢,可是每一次的夢里,小狼都沒有怨恨過他,看他的眼神里始終都是充滿愛意的,那愛意古老荒涼,溫柔天真。。。我相信作者沒有撒謊。可是,我還是為小狼難過,因為這樣的結局,不論作者給它怎樣的理由。作者讓陳陣磨鈍小狼四顆藉以戰斗和生存的狼牙牙尖以防止它咬傷人,用鐵鏈拴住它以至當它聽到曠野里的狼嗥時在一次次的掙脫鐵鏈的努力中將咽喉勒出炎症而失去與自由狼在草原上空的狼嗥對話,並最終失去重返自由狼的群體當中的可能。忿忿然,如果可以我真想改寫這個故事...... 小狼生活的那個世界叫做草原——光看這兩個字只覺得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文中有大量對草原生態的描寫,比如那個天鵝湖,美得我幾乎要懷疑那是作者的遐想了;然而草原上還有人,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也像作者筆下的用字一樣觸目驚心,那隻天鵝的死,那群狼的死,那片草場的消失,直叫人心痛而無奈。。。 總覺得厚厚的一本書其實可以再薄一些。有些話不知是作者心裡太想說還是什麼原因,我好像覺得像是在聽一個老人不停地重復一個話題一樣——那就是「狼圖騰」三個字。對中國歷史地域人格的分析,對游牧民族的崇敬在書中多次出現和表露,尤其是書結尾的那份「講座」,是耐了性子看完的。我不明白,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作者也會盡量避免重復,可是作者為什麼要明知故犯?小狼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而「圖騰」卻是兩個太重的字眼,看的過程總覺得作者有一些羅嗦,嗯,或者,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作者不知覺的在內心深處所做的虔誠的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有一些困惑。 無論如何,這本書陪我度過了夏天的一段時日,讓這個平淡的暑假有了一些紀念。我想從此我要中了草原的毒了,從此也要中了狼的毒了。也許有一天我會在內蒙草原上截住一位老人向他打聽草原狼的故事。